读百年孤独有感1

2023-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百年孤独有感1

读《百年孤独》有感

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百年孤独》一书用马孔多这个城市的发展来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初次拜读这本书,我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字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地使得整个家族与世隔绝,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他们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态度,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表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当自己埋头于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得不到身旁人理解时,当看到别人的欢声笑语而自己却无法融入其中时。《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第2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篇一】读百年孤独有感

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篇二】读百年孤独有感

用了一个月时间,看了《百年孤独》这本书。现在看完了,回过头来想了想“百年孤独”这个名字。可以把“百年孤独”这个名字拆开来品了一下。“百年”可以表示年代的长久,也就是说拉丁美洲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的苦难岁月是漫长的。“孤独”,造成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是什么呢?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丁美洲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型与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丁美洲都处在军人政治的统治下。

作者描绘了马贡多的兴盛和衰亡,在这个小小的城镇里凝聚了哥伦比亚丰富的史实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哥伦比亚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以前,经历着一个原始落后,但没有骚扰的和平时期。想当初,马贡多何尝不是这样。居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耕种牧畜,朴实勤劳,与世无争。用书上的句子就是“在许多村庄中,马贡多是最有秩序,最勤劳的一个。那真是一个幸福的村庄,那里没有一个超过30岁,也从未死过人。”“这块天地是如此崭新,许多事物尚未具名,提起来还得用手指指点点。”但是,其愚昧落后的现象之一就是近亲结婚。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人和第六代人,都生下了一个长猪尾巴的人。因为愚昧,社会无法进步,落后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绝对不能闭关自守,这样只会让马贡多,拉丁美洲永远的孤独下去。

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母之间,父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由于渗透了愚昧的思想,成为阻碍国家进步的绊脚石。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命中注定百年孤独的世界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后来殖民者虽然给拉丁美洲带来了西方文明,似乎改变了它与世界隔绝的独立状态,但是他也掠走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痛苦。

如果拉丁美洲能够在殖民者侵入之前觉悟,拉丁美洲命中需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拉丁美洲感到孤独的原因就是一位闭关自守,造成愚昧思想,二“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即脱离孤独的状态的途径也就是孤独的反面--团结起来。

【篇三】读百年孤独有感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奇怪的地方,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我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

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沉重感,我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给读者的。

【篇四】读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第3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论《百年孤独》的宿命论

【摘要】《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家族一百年的历史,就仿佛兜圈圈的玩具车,一切都处在循环反复的状态:时间在循环,家族中人物的名字、秉性、职业、孤独状态等也处于循环轮回的局面。时间和人物的命运、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人物在时间的轮回中难以摆脱宿命的轮回。

【关键词】百年孤独宿命循环

《百年孤独》的奇特在于内容构思上的别具一格。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有这么一种感觉:它的每个片断都像是在暗示着什么、隐喻着什么,让人想起一句话:真相永远隐藏在事实背后。《百年孤独》可以说是本无情节的书,因为书中无论是人物的名字还是他们的经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处于周而复始的状态。怪不得第一代主妇乌苏拉会在某日惊呼:这些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时间就像在打圈圈!此外,书中奥雷良诺打制小金鱼再将它们熔掉重做,还有阿玛兰塔那长得找不到头的裹尸布,我想都在隐隐指现乌苏拉那宛若惊雷的真理。

从这个角度看,《百年孤独》似乎有点宿命论的色彩。——但是很特别的宿命论。一般说来,宿命论色彩的小说大都直接或间接地表露伤感,《百年孤独》不说毫无伤感基调,至少也算是将它隐得很深。虽然布恩地亚家族成员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注定的孤独,但很少人会因此而忧伤——于他们那是种更为复杂的艺术之美。

一、 名字与人物自身的重复

在布恩地亚的家谱图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布恩地亚家族中人物的名字基本上呈一种重复性、循环性:从第一代到第七代人中,一共有5个人叫做阿卡迪奥,有21个叫做奥雷良诺(包括奥雷良诺· 布恩地亚上校的17个儿子)。女性中有3个叫做雷梅苔丝的,有两个叫做阿玛兰塔的。

在这个家族中,始终弥漫着一种孤独气息,家族里的每个的成员也乐此不彼地在不断循环重复的动作中体验孤独。蕾蓓卡不停地吃墙上的石灰块和泥土,在矿物质的味道中体验爱情的苦涩和甜蜜;身经百战的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晚年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制作小金鱼,做了又融,融了又做,在这个循环重复的

动作中体验“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约”;阿玛兰塔晚年把生命消磨在刺绣裹尸布上,她白天织,晚上拆,她“想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孤独”;奥雷良诺第二在雨过后也染上反复营造的恶习„„

这个家族中的人物性格也有很多重复,基于这一点,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是循环反复的。当霍塞·阿卡迪奥第二仿佛他的祖先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一样计划清除河床以开辟航道时,乌苏拉不禁感叹:“时间象是在打圈圈,我们又回到了刚开始的那个时候。”而当镇上停泊头一艘船时,人们争先恐后疑惑发愣的看得出神,他们完全不记得当初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的巨大工程了;当奥雷良诺·特里斯特计划把铁路修到马贡多,乌苏拉更坚定她的想法了,“即时光是在兜圆圈”;当最后一代奥雷良诺在庇拉特内拉面前倾诉他对姑姑的爱时,庇拉感慨“这个家族的历史是一架周而复始无法停息的机器„„,会永远旋转下去。”

事实上不但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处于循环状态,就是整个马贡多的历史也是这样的,马贡多从一个闭塞偏僻的边缘小镇,到最后被洪水、飓风和蚁群所摧毁。在这整个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反复现象,如在马贡多失眠后重获记忆的时候,仿佛整个小镇死了一次又活过来了,又如在那场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雨停了以后,“马贡多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土耳其大街又恢复了从前那副景象”,于是这里又来了一批吉卜赛人,他们仿佛以前墨尔基阿德斯那样重新拖着磁铁走街串户,他们又仿佛以前那样用巨大的放大镜聚焦阳光,而“愿付五十生太伏一睹吉卜赛女郎装卸假牙的表演的,仍不乏其人。”这一切说明偏僻闭塞的马贡多就这样循环着历史。而《百》中百年虚度,到头来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老样子。

二、 历史命运的轮回

所有的循环都来自于时间上的循环,也只有时间的循环才可能促成其他一切循环,从而体现循环的意义所在。在福克纳的时间哲学里,“循环时间是像一条链环,循环反复,由于它的循环性而丧失了时间的力量、时间的方向性、时间的意识形态效力,使人感到没有任何的出路。”具体到作品中循环式的故事,则形成一个个的圈,故事套着故事,圈子套着圈子,于是这在无形中强化了马贡多

的闭塞状态,也凸现马贡多的孤独精神,这就是所谓的“使人感到没有任何的出路”。而孤独也正是马尔克斯创作的核心。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时间的循环首先强化了创作的核心。

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多数都是这样评述的:《百》不仅反映了布恩地亚家族从创始到幻灭的百年历史,而且这个家族可以说就是一个浓缩了的拉丁美洲社会发展史。当然它并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经过高度抽象的概括的艺术性地反映。而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精心设计的重复和循环,实际上就是拉丁美洲象征性的存在形式,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本身就经历这样的一个轮回,以原始的愚昧为起点,也以此为终点;以最初的荒芜为开端,又以最初的荒芜为结尾。拉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在马贡多的一个轮回中找到照应,而布恩地亚家族那种令人孤独的精神,则是拉美现存痼疾的反应,这再次印证了作者写布恩地亚家族的历史以及马贡多小镇的历史,精心设计这样的重复和轮回,其实非常明显就是拉美历史发展轮回的的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反映。尽管作者在小说的结尾道出布恩地亚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然而每一个深入关注拉美命运的人都会发现,这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毋庸置疑,轮回是存在的,拉美历史发展中走不出的怪圈,还有那个让人摆脱不了的轮回正存在于作者深深忧虑的笔下。

这一系列的重复和循环,除了是对拉美历史的观照外,还有一点,仿佛马·巴尔加斯·略萨在《加西亚 马尔克斯评传》中所认为的那样――《百》里重复的显现,是对生活的一种循环的、渐进的、强化的审视,而这种孤独和死亡的循环重复,是人类遭受的一种可笑的、可悲的,因而也是可怕的折磨„„他认为,这是对人类多舛的命运的一种极其深刻的揭示。

三、“怪圈”外的呼喊

《百年孤独》是拉美的一部描写孤独,和孤独抗挣的心灵史。在那原生态的热带雨林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和外界不断的交流,融合,斗争,被外界文明同化以至毁灭的过程中,他们对外界有开始的逃避,恐惧,警惕,到好奇,渴望。在与外界先进文明摩擦的进程中,他们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在走出孤独的生存环境同时,陷入了更令人可怕的心灵上的孤独。

在神秘近似荒诞的烟云的笼罩下,布恩地亚家族成员怪戾的行为到了极端化的地步。而这种极端化在魔幻的环境中恰好相得益彰,使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这个马尔克斯酿造的氛围中,人是作为一种超现实的精灵出现的,人不再单单是从出生到死亡一条曲折的线,而是一个圆圈,一个个轮回。被霍塞、阿卡地奥、布恩地亚决斗而死的阿基拉尔,象幽魂一样困扰着这个家族,直到出走后也没有放弃对这个家族的追踪。吉卜赛人墨尔斯阿德斯,他就象是文明的全能代表,是他向这个家族展示了外面的世界,神奇的他是多次死而复生;还有近两百岁的游吟歌手弗朗西斯科,那个装着雷蓓卡父母的骨殖袋,它们都是飘荡的幽灵,它们时或存于人间,或是游去另外一个世界。也正是这些幽灵,带来了这个家族百年生死,风雨漂泊的历史。它们是连接布恩地亚家族和外界的信使,是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交流的工具。

所有的事物都有生命,问题是如何唤起它的灵性。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最令人难忘的句子之一。唤起了灵性就走出了怪圈,马尔克斯创作这部小说自有其想说明的问题。

这部小说,场景琳琅,怪事迭起,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拓荒者如何翻山越岭去寻找伟大的发明;吉卜赛人如何把‘文明”世界的玩意带到沼泽地带这个偏僻的小镇;外国垄断资本家如何侵入这个盛产香蕉的小镇;本国独裁政权如何勾结帝国主义者屠杀大批工人;人民群众如何进行流血斗争:最后,洪水、飓风和蚁群如何把这个小镇化为乌有。这部作品采取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把现实和幻想、直叙和讽喻、写实和夸张结合起来,加上《圣经》和印第安人的一些神话和传说故事,无异绘出了“一幅巨型壁画”,但却再现了活生生的现实。这部小说写了布恩蒂亚家族六代人的经历,人物众多,但是不少人物的性格都写得鲜明、凸出、逼真;虽有几个人物同名同姓,但是随着这个家族一代一代地更替和故事的发展,并不会使人产生任何混淆之处,确非易事。而且,作者在小说的布局、情节的安排、写法的独创、语言的运用上都独具动力,所以使人一经阅读此书,就不忍释手。

就主题思想而言,这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独裁、反保守的作品。正如作者在《拉丁美洲的孤独》那篇演说中剖析了拉

丁美洲孤独的原因之后所说的:“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小说中的最后一句:“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恰好说明了作者的主导思想: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拉丁美洲必将出现。

第4篇:读《百年孤独》 有感

难解的孤独方程

前几天读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直打算写篇读后感,苦于无从下笔。一方面是对作品本身有一知半解之感,一方面想的太凌乱以至于理不出头绪。

孤独,从一开始就与他们相伴。 这种孤独是渗入骨髓,无法摆脱的。或者说,孤独,是他们家的宿命。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开创者,最后的日子被捆在树上,与孤独为友,对别人说,我疯了:奥雷里亚诺上校,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一直在炼金室里制作小金鱼,做了拆,拆了做,以求得内心的平静:美人儿蕾梅黛丝,喜欢光着身子在房子里走··他们不是疯子,不过是生活在了只有自己的世界里,这反而让我觉得孤独不是可悲的可耻的,而是上帝的恩泽,让他们、让我们如此安静。

对我而言,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书虽是读完了,却总让我觉得懵懂觉得不解,觉得慨叹觉得怜惜,让我惊讶的是,竟然还有些羡慕。孤独时一种选择。孤独是宁静的但也是寂寥的。只是我们却往往因为忍受不了寂寥而丢掉了宁静,丢掉了自己内心的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科学狂人的孤独,兽性的孤独,战争狂人的孤独,爱情的孤独。与其说不相信孤独,还不如承认它的存在。孤独是一种宿命,当你觉得孤独时也是离自己最近的时刻。孤独更是一种人性的悲哀,当每个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明白它是一种宿命。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 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

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孤独是个难解的方程。也许我们本不应该无寻求它的种种解法,享受它给我们的未知也许也不错。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第5篇:读《百年孤独》有感

第一次接触《百年孤独》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面,我被作者笔下虚实交错、曲折离奇、色彩斑斓的壮阔画卷所吸引了。在大学里我利用课余时间吃力地读完了这部“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读得不深,姑妄言之吧。 一般谈及《百年孤独》,肯定不能不谈的三个方面就是史诗、魔幻、孤独三个方面。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吧。

虽为魔幻,但作者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真实的社会历史现实。《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镇其实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布恩迪亚家族的苦难历史其实就是拉丁美洲的苦难历史。作者在书中对拉丁美洲的苦难历史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积极的探索,书中种种魔幻的情节看似荒诞,其实就是拉丁美洲苦难现实的反映。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书中的“魔幻”情节虽然已经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但却是在拉丁美洲大陆(比如哥伦比亚)确实发生过的。作者在描写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的百年历史时,把历史和现实架构成循环往复的情节:马孔多从最初的开发、内战、香蕉热、罢工、死亡等,又回到初建时的贫困落后和与世隔绝,最终被风吹得无影无踪。这一百年,从零开始又回复到零,增加的只是人民的苦难。这说明拉丁美洲的百年,并没有改变贫困、落后、愚昧的困境,人民只能在无助的循环中继续寻找适合自己民族的道路。

魔幻是《百年孤独》赖以成名的属性。马尔克斯为了达到魔幻的色彩,在创作手法上大量使用夸张、重复、隐喻、象征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词说:“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贡多的世界,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小镇。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领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统观全书,魔幻现实主义可谓无处不在,被运用到淋漓尽致。这正是让人深深着迷的地方,总有出乎意料的结局,总有让人哭笑不得的荒诞事件,总有古老而诡异的传说,总有让人为之猎奇的神秘要素。

《百年孤独》,既然题名为孤独,那么孤独定不可少。在阅读《百年孤独》相关评论的时候,有很多人的手法都共同指向一个方向——布恩蒂亚家的人都天生孤独,不可避免。而作者在书中也有一句在知名度上仅次于“许多年后,当怎么怎么样时,谁一定会回想起那个怎样怎样的下午”的话,这句话的内容是“布恩地亚的子孙们尽管相貌、肤色、性格各不相同,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以认出这一家族特有的孤独神情。”如果说前一句话代表的是《百年孤独》打破了叙述时间的限制,那么后一句话代表的则是《百年孤独》中所要传达的孤独之情。孤独是人们面对现实时采取的逃避厌世的人生态度,作者认为这就是拉丁美洲百年来走不出苦难循环往复历史的精神原因;自闭自守使得拉丁美洲长期处于落后

愚昧状态,如果再不打破闭塞和混乱状态、再不团结和自强,拉丁美洲就会和布恩迪亚家族一样走向毁灭。作者在书的结尾表示了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希望: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由苦难的封闭的拉丁美洲我想到了我国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的愚昧政策,当世界历史向前推进的时候,封建统治者们却还沉睡在“天朝上国”美梦中,与世界大潮渐行进远,直到西方列强舰炮的轰隆声到了国门才猛然惊醒。

宇宙之间,从宏观到微观,任何事物只有呈开放系统,才能有变化和发展,否则就要僵化和停滞乃至灭亡。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对外开放是主流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凡是兴盛的朝代无一不是对外开放的。

当今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伟大政策的引导下,中国一直在积极融入世界潮流。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推进传统产业革命,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这些困难如果得不到克服,已经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就有流产的危险。而要尽快妥善地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第6篇:读《百年孤独》有感1000字

刘欣

我的第一本《百年孤独》是考上高中时表姐送我的开学礼物,一页都没读,就再也没见过那本封面是个老头子的《百年孤独》。现在想想,那时的我何来孤独,又怎么能看懂,纵使现在的我也不敢妄言理解孤独。

后来听说马尔克斯他老人家仙逝了,才像富豪死了后代们抢遗产一样,抢购了我的第二本《百年孤独》。那一次我看了三分之一,便束之高阁。不是情节不吸引我,也不是翻译的问题。而是刚刚离开校园独居不久的我,看到这貌似子孙满堂实则无一人懂我的文字,脑补给我的都是我晚景凄凉的画面,使我有点害怕。加之我读书和看电视剧有点像,经常"出画",看到"炼金术"几个字我脑子里就一直在想:如何炼金呢?如何炼金呢?到底如何炼金呢?看到后来发现炼金术不是重点,我就去找关于炼金术的书看去了。

现在手里这一本是我的第三本《百年孤独》,这样魔幻的缘分,促使我还是安安静静的把它读完了。这本书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好宏观的评价呀!然于我而言,历史知识仅源于高中历史课本和一个叫高晓松的胖子做的一档说话节目。读书不多的我也基本不区分作家流派,从琼瑶奶奶的言情小说再到神魔小说西游记,我更不关心一本书是如何推动社会、政治、经济、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

读这本书我是做着笔记读完的,书中男人们的名字相似度极高,以至于后来我把他们想成一个人,这样就不去想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叔叔和二大爷是哪一个奥雷里亚诺或者全是。而且全书无章节,不管看到哪里停下来回想,都有一种站在沙漠的感觉,眼前荒芜,内心更是有种被拧干的感觉。最后被蚂蚁吃掉的是肉体,被孤独吃掉的是灵魂。

书开始的时候,看到痴迷于吉普赛人带来的新鲜事物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我的感觉是他荒谬的有点可爱。等读到他的大儿子时,我觉得他太过生性鲁莽,不那么可爱了,二儿子对小金鱼的痴迷很像他的父亲,我喜欢这脑子发达的家伙。从第三代开始我就不太注意分清楚他们的继承关系了,而且有点作者是不是在中国生活过的错觉,因为这些子孙有点某二代的代入感,无厘头的有点讨人厌。再到后来,整个家族的衰落,有点《红楼梦》的感觉,猢狲都死了,树叶也枯萎了,都是命运吧。

谈谈这本书里的女人们吧,我最喜欢的是乌尔苏拉,很多评论说她无私,伟大,这些词语好高远呀!这的确是我眼中的乌尔苏拉,但是我更喜欢的是她永远充满活力,好像什么问题她都能解决,我爱她,因为她总能让我想起美好的东西。如果现实中有乌尔苏拉,我想和她做好朋友;如果是朋友,我想成为朋友眼中的乌尔苏拉。可现实中,我可能会觉得费尔南达的性格弱点在自己身上更突出,对现状不满却没有改变的勇气。

全家族的人都是孤独的,其实真实的世界里每个人也都是孤独的,每每想到孤独面前人人平等,我想对这个世界好一点,想微笑,想说谢谢。这就是所谓好作品给人的感觉吧,先把你心掏空,然后再填满。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