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毕业生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学毕业生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从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深刻反思了目前在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系统地提出了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对策措施。【关键词】毕业论文应用化学教师队伍监督与管理应用化学是21世纪化学中的重点学科,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渗透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

第一篇:化学毕业生论文

文理毕业生的差异及化学教育对策探讨

[摘 要]因高考选考科目的不同,我校高专学生来源就有文理之别,他们在化学基础知识及其水平、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策略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了解这些差异并且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以缩小这些差异。

[关键词]差异 分层次教学 兴趣 学习策略

据研究,如果将学生视为学校的“产品”,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整个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教学输入、教学运行和教学输出。教学输出质量就是学校的产品质量,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最终质量标准。教学输出质量由教学输入质量和教学运行质量两部分决定。本文主要从新生入手对高中阶段分选文理的毕业生进行差异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其化学教学对策作初步的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输入质量和教学运行质量最终提高教学输出质量。

一、文理毕业生的差异

因高考选考科目的不同,我校高专学生来源就有文理之别。进入我校后,由于他们化学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文科毕业生选择药学专业,给教师的教和学生自身的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原有的化学知识基础、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策略等具体情况作细致的研究。

(一)化学基础知识及其水平的差异

从知识结构看,中学化学知识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工基础知识、化学计算、化学实验这四部分,而每一部分的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难度是呈阶梯状的。对于较难的部分,中学教学大纲对文科生不作要求;就同一基本知识点而言,大纲对文理科学生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文理学生在同一知识点学习上所花时间精力也大相径庭,因此高中毕业文理学生的中学化学基础及水平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

(二)化学学习兴趣的差异

为了了解文理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对我院2007级药学系新生作了问卷调查 ,其中目前对化学学习兴趣一般的,文理科学生所占比例相当;理科生多数觉得高中学习化学对目前学习化学的兴趣影响较大;曾对化学有兴趣的原因,多数文科生认为是所选专业造成的,理科生次之,而多数理科生认为是高中化学基础好。

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文理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存在很大的差异,文科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明显低于理科学生,产生差异的主要根源在于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化学学习策略的差异

从对我院2007级药学系新生所作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文理学生对学习策略的运用不当且存在着一些的差异。

1.预习:不论是文科毕业生还是理科毕业生,课前习惯预习的比例都很低。文科毕业生只占7.7%,理科毕业生也只占10.7%。

2.听课:近半数的学生上课不做记录或偶尔记录,其中理科毕业生可能因为知识基础略好点上课认真做笔记的只占33.5%;不论是文科毕业生还是理科毕业生,上课能认真听讲的都不到25%。

3.作业:能做到先复习再做作业的文科畢业生占26.3%,理科毕业生占39.5%。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把做习题作为检查自己对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检测,仅仅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4.复习:不论是文科毕业生还是理科毕业生,对所学知识能做到当天或隔天复习的不到20%。多数学生为应付考试均到考前突击复习,甚至有约10%的学生不复习。

二、化学教育对策

(—)依据化学基础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

汤姆森关于差异教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并且学习的速率不一样,一些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掌握一个学习任务。文理毕业生因为他们的个人才智、原有的化学知识结构和所处的学习环境各不相同,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就有很大差异,因此化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为前提分层次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均衡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二)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一活动的效率,学习活动也是如此。所谓学习兴趣就是力求探求某种事物和真理,与肯定的情绪态度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所谓实验兴趣,就是力求通过实验认识物质的本质特性的倾向。

1.兴趣的类型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而对活动的目的或任务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学生遇到简单的、容易的、生动有趣的知识时,便会产生直接兴趣;但一旦遇到复杂的、困难的、枯燥乏味的知识时,便需要由间接兴趣来维持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的措施

(1)发挥实验魅力,唤起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但又不能过分夸大实验的危险性。实验教师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有序,对所有可能出现的危险都要有应急预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和方案;在培养学生参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力求操作规范,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积极调动学生所有感官、投入全部情感、集中所有的思维,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化学实验的魅力,唤起学习的兴趣。

(2)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习兴趣。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进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文理学生因理论基础水平差异大,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官能团的性质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中较熟悉的简单药物的合成、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相联系,让学生了解基础有机化学的学习是为以后药物学习打基础,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密切联系的,学生意识到这些后,就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

(3)提供实践机会,发展学习兴趣。化学教学内容尽量安排现场实践教学,尤其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理解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时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重点的理解和难点的化解。单纯的理论课堂教学,学生难以从实质上理解和把握,而现场实践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印象较深刻,可长期地贮存在知识库里。各专业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大课外实践教学的份量,例如开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拓展个性化教育空间,使本来对化学无兴趣的学生逐渐产生兴趣,原本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其兴趣得到发展。

3.指导化学学习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个体习得的,用于改善自己在某一学习任务上的表现的一组或多组程序。学习策略将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针对学习的基本策略以及所教学科的特殊学习策略加以适当指导。

(1)有效学习的基本策略

①合理计划。在学习中,学会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分配精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制定计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时间的安排。

②课前预习。预习可以说是心理准备。通过预习,学生带着已接受的部分知识和难点问题进入课堂,在知识基础准备、心理准备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能够保证课堂上学有重点,学得主动。

③专心听课。上课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带着问题,集中精力注意问题的论证、推理过程,切忌只注意结果、结论; 要适当做好笔记,处理好“看、听、想、记”的关系。实践课要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客观分析。

④及时复习。及时复习是科学、高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对于化学這类理科课程,前后知识关联程度密切,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复习,势必影响对新授课的理解,久而久之,必然会觉得难度越来越大,学习兴趣也越来越弱。

⑤独立作业。不能为了应付任务而作业,应在复习基础上认真思考,独立完成,这样才能发挥作业的功能,也才能从中体会到成就感。

⑥阶段小结。学完一个知识单元后,可采取表格式、提纲式或网络式等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保持,也有利于形成知识系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2) 基础化学课程的学习策略

我院药学系新生在第一学年将会遇到两门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这两门课程学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对学生整体目标的培养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相应的学习策略加以指导。

①无机化学主要学习策略——周期律策略。 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块时往往会感觉知识点杂乱无章,化学反应多,记忆量大。如果能紧扣元素周期律这一重要规律进行归纳比较,通过对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相似性和递变性进行分析,选取同族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重点学习,然后带动整族元素的学习,这样能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②有机化学主要学习策略——官能团策略。有机化学反应和无机化学反应存在许多差异,学生若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仍用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来对待有机反应,在学习和应用上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障碍。有机化学的学习,应将“官能团策略”贯穿于始终,指导学生用“官能团策略”来学习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学反应。如烷烃的取代,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和加聚,卤代烃的取代、消去,醇羟基的取代、氧化和消去,酚羟基的酸性和取代,醛的加氢和氧化,羧酸的酸性和酯化,酯和酰胺的水解等。只有从官能团入手,才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举一反三,类比迁移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曾庆柏.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3).

[2]崔明.优秀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Bonnie M. Davis著, 丁红燕,王佳权译.如何教和你“不同”的学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张韬.名校教学管理的提升力[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作者:王一萍 黄亚瑾 倪 涵 李登昌

第二篇: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析

摘要: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一步充分就业,本文在深入分析2009年至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和建设好化学专业的设想。

关键词:化学;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它涉及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成为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化学专业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师范院校,如何培养优秀的化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探索师范化学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新模式,服务于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是我们学生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深入分析2009年至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措施和建设好化学专业的设想。

一、近五年来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毕业生就业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至2013年五年本科毕业生共912人。其中875人就业,年终平均就业率达到96.4%。统计表明: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良好。

2.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2009—2013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于党政机关的2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28%;就业于国家事业单位的41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6.86%;就业于国有企业的44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03%;服务基层项目的109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2.46%;考取硕士研究生的90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0.29%;自主创业的8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91%;入伍的6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69%。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依然以工作相对稳定的教育事业单位为首要选择,就业逐步向基层倾斜,基层就业项目成为就业热点,同时,为缓解激烈的就业竞争,考研升学也开始成为很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自主创业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2009—2013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云南工作的有665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6%,其中选择在昆明就业的有202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3.08%;选择在省外工作的毕业生有9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0.4%。调查发现,这些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以学校提供的招聘信息为主,部分来自家庭,绝大多数毕业生是在校园招聘会上寻求工作机会,“故土难离”的观念和信息渠道来源单一是影响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因素之一。

二、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培养过程综合成果的重要体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根本上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也是学校品牌的衡量标准之一。基于2009年至2013年近五年来近千名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就业市场趋势,我们认为对于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一方面教育行业仍具有较大潜力,边远地区和基层教育将需要大批量的化学专业毕业生为落后地区、边疆地区的基础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化学化工产业行业是化学专业职业需求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从事化学化工产业方面的人员,无论是科研人员或产品开发人员,都存在短缺,化学化工产业行业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做好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化学专业技能。借助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活动促提高,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丰富阅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完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指导绩效。为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应从以下三方面不断完善和充实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专门工作机构;二是建設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队伍;三是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即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全员化、职业化、全程化”全方位地为培养学生就业力提供指导和保障。

3.加快信息平台建设,畅通就业信息渠道。认真做好毕业生信息资料库,动态完善数据更新,加强与各类人才网站的链接与合作,尽可能建立广泛的毕业生自荐平台,积极开展与校外各级各类就业服务中心、人才市场等单位的信息服务和联系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除举办师范专场招聘会外,积极组织广泛、细化、专业性的小型专场招聘会,如化工企业的招聘会,畅通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4.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业。近几年,自主创业成为新的就业方向,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2009年起,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为首次创业人员在省内自主创业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方面的扶持措施,简称“贷免扶补”政策,鼓励自主创业。统计表明:师范化学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不多,学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

三、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的启示

2009年至2013年五年来,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共912人,其中875人就业。从中可以看出师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能比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应用理科人才的需要,主流是比较好地,但从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出发,如何进一步建设好师范化学专业,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应当引起重视。

1.拓宽专业口径。按照发展趋势,随着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高校的毕业生要由“专才”向“通才”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结构上要实现大专业、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同时加大校级选修课程比例,加强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双专业、双学位。

2.优化专业课程。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是其专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十分重视坚实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实验动手技能,注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加强深度,发展边缘科学,探索学科间的相互渗透,鼓励引导一部分的学生能够发展为科研攻坚人员,在此基础上主修课程基础化,选修课程模块化,优化专业教育课程,把专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3.加强实践课程。加强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还易于鼓励创新、团队协作的氛围形成。尤其是师范专业,更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云南师范大学自2013年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原有的师范化学专业总课时从2745课时削减至2684课时,在第七学期安排了全学期的教学实习见习,从课时上保证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参与教学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技能。

4.改进教学方法。化学教学的内容应从学科导向职业导向演变,积极开展课题教学,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由“课题来组织”,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品质培养和锲而不舍、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形成。

参考文献:

[1]涂艳国,李伟.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教育与经济,2005,(3).

[2]边宏广,安静,王庆波.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3]詹萍,岑双庆,陈艳.师范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0(5).

[4]冯国涛,刘晓虎.四川大学2009届轻化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探析[J].皮革科學与工程,2010,20(3).

[5]李金芝,李倩.河北省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向导,2010,(29).

[6]黎明,肖京林.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地方高师院校的课程结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30(6).

[7]李军湘.化学学院应化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及分析[J].阴山学刊,2012,26(2).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度学生工作科研基金项目“云南省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研究”(项目号:2013Ys3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莹(1981-),女,云南昆明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及研究。

作者:刘莹,杨娟

第三篇:从本科毕业论文反思应用化学教学队伍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从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深刻反思了目前在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系统地提出了改进本科毕业论文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毕业论文 应用化学 教师队伍 监督与管理

应用化学是21世纪化学中的重点学科,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几乎渗透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目前国内已有400多所高校设有应用化学专业,覆盖了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以及理、工、医、农、林和师范等多类高校。毕业论文是学生毕业之前最好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由此,实验性比较强的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尤其需要重视该学科的毕业设计。笔者根据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我们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次综合性作业,其题目由指导老师下达,一般会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相结合,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和查阅资料、深入生产生活、总结文献、反复实验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即通过设计实验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一般,教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后,学生首先查阅文献资料、完成综述并撰写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修改后提交专业组进行可行性论证后,再进行实验。目前部分学生在拿到毕业设计课题后感到无从下手,即使按教师指定的题目设计实验后,也不清楚实验目的及如何讨论得到实验结果。因此毕业设计表达的内容层次不清,论证不充分,普遍存在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到位,这不仅仅是教学条件的问题,还反映了教育思想和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师队伍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整体教师队伍层次不高,有些教师自身就是本科毕业,要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肯定存在很大的问题;有些教师只为赚学时而争抢带本科毕业论文的名额,却不管学生做不做实验;另外,其自身的实验研究经费也严重不足。个别指导老师一味追求高难度、好成果课题,而忽略了学生的层次水平;部分老师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目的、意义、作用认识不足,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答辩,随意组织答辩组,没有监督委员,因此,学生做不做实验,做的怎么样,完全由自己老师来评判。这样,就导致了在毕业论文中“假题假作”、“一题多人”、“伪造数据”等弄虚作假现象普遍,甚至,个别教师的学生从来不要求进实验室做实验,就能完成毕业论文,正常毕业。

三、针对毕业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如何抓好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这一实践环节,加强对毕业论文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已迫在眉睫。首先,学校和学院应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加强对老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督与管理,譬如:毕业论文要一环扣一环,首先是文献查阅,接下来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前两个月进行一次预答辩,最后答辩的时候要请外校的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会,另外答辩的时候要采取匿名答辩制,学校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进行监督与管理,严格禁止弄虚作假的现象;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要学生感觉到有危机感,譬如:对本科毕业论文采取末尾淘汰制,每个年级答辯成绩为倒数10名之内的被淘汰,进行第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过者,不发学位证。另外,学校对带本科毕业论文的老师要有一定的要求:①带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为硕士及以上学历;②禁止在院校兼有行政职务的教师带毕业论文。双管齐下,让学生和教师都存在危机感,才能逐渐避免或杜绝毕业论文设计的懒散和随意现象。

总之, 加强对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监督与管理,不但能够督促老师尽忠尽职, 而且还能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自信心得以增强,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从而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抓好这一环节, 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对毕业生、专业、学校和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文成.从毕业设计反思精细有机合成及应用化学教学改革[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2,20(2):100-102.

[2]唐冬雁,李文旭,强亮生.工科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39-40.

[3]杨嘉谟,丁一刚,陈金芳.论毕业设计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转变[J].化工高等教育,2002,(4):52-54.

作者:刘卫兵 安哲

第四篇:高学历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比较研究

摘 要: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之比较是验证当前教育扶贫实效的有效切入点,调查结果显示:贫困毕业生净就业率高于非贫困毕业生,但在创业率、升学率与待业率上均更为不利,这与非贫困毕业生占有较多的家庭资本而采取“慢就业”对策相关;在薪酬方面,贫困毕业生在均值与极值上均处于劣势,这主要由两者薪酬分布高端的差异引起;贫困毕业生在岗位所在地、岗位所在单位性质、岗位性质、岗位条件、周均工作时间上处于不利地位,其中岗位所在单位性质起到关键作用;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在岗位兴趣度和岗位胜任度上差异较大,这造成两者在工作绩效上产生显著差异;贫困毕业生于培训率与晋升率上的得分低于非贫困毕业生,而在行业前景满意度上高于非贫困毕业生。基于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对策的实效提升,可从建立就业质量长效监督数据库、构建职业生涯发展联动系统和职业生涯多中心帮扶网络等方面进行相关实践。

关键词:贫困毕业生;非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比较;自评

一、问题的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与累积优势理论之于贫困群体就业的认知分歧

作为全球性社会问题,贫困一直是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力求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实现反贫脱贫,教育扶贫成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致选择,延长教育年限、增加教育投入、监督教育质量等措施被普遍实践以提升贫困人口的岗位竞争力与职业胜任力,进而提升社会之公平正义。教育扶贫的内在依据在于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真正产生价值的是“凝结在生产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1],民众只有接受一定的训练或教育,才能转化为合格的劳动者。因此,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性投资,目的是“使人获得生产能力与再生产能力的潜力”[2]。基于此,人力资本可以弥补贫困人口经济弱势的先天不足,“打破贫穷的最有效与最经济方案是对人力的投资”,“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提供教育更伟大的步骤”[3]。

与人力资本理论相反,累积优势理论并不如此乐观。累积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起点优势与早期积累对就业结果影响明显,累积优势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始终存在,且其所产生的显著影响会伴随着从业时间的延长与职业等级的升迁而持续放大。故此,因早期经济优势的存在,非贫困群体相对于贫困群体所占据的优势不但不会减少或消失,反而会增加、累积,从而通过职业优势的持续累积完成社会分层的代际传递。这一理论被广泛的实证研究所验证,如艾力森等人对于女科学家职业生涯的研究[4],布劳和邓肯对于白人男性和黑人男性职业回报率的研究[5],罗森鲍姆对于公司内部职级晋升的研究[6],均是此方面的代表。

那么,在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人力资本的弥补与经济累积的优势究竟谁在发挥着更显著的作用?接受高层次、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后,“就业”是否仍然受到“贫困”或“非贫困”标签的影响?这种标签在毕业生的就业结果中发挥着什么作用?为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选取就业质量这一教育扶贫的终端试金石为研究主题,于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比较中探究当前教育扶贫的实效,并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措施。

二、研究设计:指标确定与数据来源

(一)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确立

就业质量研究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工作生活质量”研究,并经历了“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 life)——体面劳动(decent work)——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高质量就业(high-quality employment)”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由于职业属性与质量观念的差异较大,不同学者对于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缺乏标准共识,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也存在类似问题,这集中体现在不同研究者对就业质量具体指标的确定会因调查对象或数据的可得性而不尽相同。在毕业生就业质量这一研究主题上,就评价主体而言,包含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社会等不同维度,仅在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中心设计的一维评价指标中,就存在诸多不同的指标划分,如张瑶祥从工作报酬、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三个维度进行测量[7];吴新中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工作条件、职业发展四个维度进行测量[8];赖德胜则从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六个维度进行测量。[9]

鉴于不同学者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确定存在强异质性,故本研究采取词频法进行重新梳理,步骤如下:(1)以“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近十年的核心期刊论文与硕博学位论文,在被检索文献中筛选高频次指标,确定指标的初选范围;(2)结合研究生层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特征,对评价指标进行二次筛选,剔除不相关指标;(3)实践德尔菲法,先后邀请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专家8人、研究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5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4人修正指标。最终,本研究形成包括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如表1)。

(二)数据来源

为了解高学历贫困毕业生之就业质量,本研究向京津冀地区7所研究型大学学术型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展开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自评调查。尽管抽样范围有限,但鉴于抽样地区的相关高校典型性较强,被调查者所就读的学校、专业与性别分布也相对均衡合理,故此抽样范围仍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调查开展时,本研究同时设置非贫困毕业生作为参照组。

在对调查对象的界定上,贫困生系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但此定義过于笼统。宏观来看,各高校针对贫困生展开的一般资助手段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五种方式,因此,本研究将贫困毕业生的可操作性定义界定为:凡在校期间接受过以上五种资助方式中任何一种及以上的学生。故此,在问卷的毕业生基本信息部分,调查学生若填写曾获得过以上资助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即被判定为贫困毕业生,反之则为非贫困毕业生。

研究者于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共面向2018届、2017届毕业生发放问卷4500份,回收问卷4196份,回收率9324%;其中有效问卷3827份,有效率9121%,有效问卷样本构成如表2所示。同时,此次调查有效问卷的总体克隆巴赫系数为0913,各维度克隆巴赫系数均在08以上,问卷信度良好。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以问卷为基准,本研究从就业率、薪酬水平、岗位环境、人职匹配与职业发展前景五个维度对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之就业质量进行调查,经过数据分析获得以下结论。

(一)就业率比较

就业率是毕业生就业评估中最基本的指标之一,为获得相对真实的毕业生就业率,除向毕业生发放问卷外,本研究还向样本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学工部、团委等相关部门进行就业率方面的数据收集,以作数据的验证性参考。调查结果(如表3)显示:(1)在净就业率上,贫困毕业生净就业率高出非贫困毕业生净就业率近12个百分点,此种差距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家、高校与用人单位对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大力支持与当前精准扶贫、精准助贫工作所取得的一定成效,另一方面也与非贫困毕业生采取的“慢就业”策略相关,这可在后文两者于升学率与待业率的比较中窥得一二。(2)在创业率上,贫困毕业生创业率与非贫困毕业生创业率均处于正向较低水平,但贫困毕业生低于非贫困毕业生近3个百分点,可见在社会资本需求较高的创业行为上,贫困毕业生因家庭或社会网络的资源占有相对不利而导致有效创业行为较低。(3)在升学率上,贫困毕业生低于非贫困毕业生近8个百分点,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如下事实:贫困毕业生大多选择走向职场,因为他们需要尽快就业以缓解家庭经济的困难现状;非贫困毕业生則可获得更高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家庭经济无疑在此发挥着重要作用。(4)在待业率上,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同样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取样本院校的“名校效应”相关,但非贫困毕业生待业率高于贫困毕业生待业率13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非贫困毕业生因占有经济优势而有更多权利选择诸如“延期考研”“延期出国留学”等“慢就业”策略。

(二)薪酬水平比较

薪酬水平是就业质量的最直观体现,相较于非贫困毕业生,贫困毕业生薪酬水平在多维度呈现不利趋向(如表4):(1)从均值来看,贫困毕业生年度薪酬①总额平均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年薪54万元,两者的年度薪酬比为071,说明贫困毕业生的一般薪酬水平只达到非贫困毕业生一般薪酬水平的71%左右;其中,年平均薪资(差额为28万元/年)与年平均保险与公积金收入(差额为25万元/年)的差额较大,说明两者的薪酬水平差异不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收入之中,也体现在隐性的福利获得之中。(2)从极值来看,就极大值而言,贫困毕业生最高年度薪酬为325万元,非贫困毕业生的最高年度薪酬为437万元,两者极大值年度薪酬比为074,说明贫困毕业生的最高年度薪酬只达到非贫困毕业生最高年度薪酬的74%左右;就极小值而言,贫困毕业生的最低年度薪酬为45万元,非贫困毕业生的最低年度薪酬为54万元,两者的极小值年度薪酬比为083,说明贫困毕业生最低年度薪酬也只达到非贫困毕业生最低年度薪酬的83%左右。

为获得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薪酬水平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继续对两者的薪酬水平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如表5):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的平均薪酬差额随分位数由低到高呈现差异加大趋势,在25%分位上,贫困毕业生平均薪酬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平均薪酬33%;在50%分位上,贫困毕业生平均薪酬低于非贫困毕业生35%;在75%分位上,贫困毕业生平均薪酬低于非贫困毕业生38%;在95%分位上,贫困毕业生平均薪酬低于非贫困毕业生47%。可见,伴随着薪酬水平的由低到高,两者的差距也逐渐增大。故此,本研究认为,虽然贫困毕业生在薪酬水平上整体处于劣势,但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薪酬水平差异主要是由薪酬分布高端的差异引起的。

(三)岗位环境比较

岗位环境是评价就业质量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从岗位所在地区、岗位所在单位性质、岗位性质、岗位基本条件、周平均工作时间五个维度对其进行考察: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在岗位基本条件、周平均工作时间维度存在差异较大,在岗位所在地区、岗位所在单位性质、岗位基本条件维度上的基本趋势虽然相似,但在维度内部仍存在明显差异,由此,贫困毕业生在岗位环境维度上的相对不利地位仍表现明显。

1.岗位所在地区方面

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的整体分布相似,两者均在东部地区选择工作岗位的占比最高,在西部地区选择工作岗位的占比最低,“倾向东部”的岗位分布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调节作用。但在东部地区占比中,贫困毕业生低于非贫困毕业生近8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占比中,贫困毕业生则高于非贫困毕业生近2个百分点(如图1),一方面,这显示出相对于非贫困毕业生,贫困毕业生在岗位所在区域维度上仍处于相对劣势;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国家针对贫困毕业生开展的部分就业补偿政策带有“倾向西部”的特色,如西部就业计划、学费补偿与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等相关政策均涉及此方面的规定。

2.岗位所在单位性质方面

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之间存在以下差异:贫困毕业生工作岗位所在单位性质占比较高者为三资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占比之和为4655%;非贫困毕业生工作岗位所在单位性质占比较高者则为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两者占比之和为4265%;同时,两者就职于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占比也略有不同,贫困毕业生就职于此类单位的比例之和为2210%,非贫困毕业生就职于此类单位的比例之和则达到3359%(如图2)。

为进一步认识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在岗位所在单位性质上的差异,本研究继续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设置为参照组,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如表6)。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基准上,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到党政机关(0631倍)、三资企业(1261倍)与民营企业(1278倍)的概率差异显著,而到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国有企业的概率差异并不显著。

从岗位所在单位性质的分析可见,贫困毕业生想要获得稳定性较高、工作福利较好的“体制内岗位”,比非贫困毕业生更为困难,可见,在我国当前就业市场人才筛选机制并不完全成熟的前提下,社会资本仍在毕业生择业中发挥着重要甚至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非贫困毕业生可占有更多的非正式资源优势,获得更为优质的工作岗位,间接造成贫困毕业生的不平等劣势,这一点同样在下文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对自身岗位的满意度测量上得到印证。

3.岗位性质方面

贫困毕业生占有专业技术性岗位最多(3252%),非贫困毕业生占有管理性岗位最多(4063%),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上文“非贫困毕业生更易占有体制内工作”的结论。而两者对工勤性岗位均占有较少,但贫困毕业生在工勤性岗位的占比上仍高于非贫困毕业生约10个百分点(如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贫困毕业生在此方面处于相对劣势。

4.岗位条件满意度方面

本研究围绕岗位的安全性、稳定性、交通条件、人际关系、单位社会评价和办公条件六个维度展开,设计Liket五点量表进行毕业生满意度自评,结果显示:贫困毕业生岗位条件满意度整体水平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其中,岗位稳定性与岗位所在单位社会评价两维度平均差值较大,安全性、交通条件、人际关系、办公条件三维度平均差值较小(如图4)。就岗位稳定性而言,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平均得分为232分,非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平均得分为418分,两者差值为186分;就岗位所在单位社会评价而言,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平均得分为217分,非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平均得分为465分,两者差值为248分,此项也是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在崗位条件满意度中差额最大的一项。一般而言,体制内的岗位在稳定性与单位社会评价方面的表现要明显优于体制外的岗位,如刘彦林与马莉萍的研究明确指出,体制内岗位的最大魅力在于工作稳定、福利优厚与社会评价较高。[11]故此,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在此两项上平均差值较大,也可与上文对于岗位所在单位性质的调查结果相互印证。

5.周平均工作时间方面

贫困毕业生周平均工作时间(507小时)超出非贫困毕业生周平均工作时间(451小时)56小时。这也可能和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性质有关:一般而言,体制内工作单位的工作时间较为规律,而非体制内的工作时间则较为随机,正常工作时间外的超额工作也较为常见。为此,本研究针对周平均工作时间展开回归分析,结果同样证明,“贫困毕业生”身份与“工作单位性质”对工作时间产生显著影响,且相较于“工作单位性质”,“贫困毕业生”身份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如表7)。

(四)人职匹配比较

在人职匹配方面,本研究选取专业对口度、受教育层次匹配度、岗位兴趣匹配度、岗位胜任度四个维度进行测量。本研究首先对四个维度进行Liket五点满意度自评,结果如表8所示:(1)在专业对口度与受教育层次匹配度两维度,贫困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值均高于非贫困毕业生:在专业对口度上,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在一个较高正向水平(442),非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在一个较低正向水平(409),两者差额近03;在受教育层次匹配度上,贫困毕业生满意度仍在一个较高水平(454),非贫困毕业生满意度有所提升(411),但两者差额仍近04。(2)在岗位兴趣匹配度和岗位胜任度方面,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均值显著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在岗位兴趣匹配度上,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处于一个较低正向水平(416),非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则处于一个较高正向水平(451),两者差额达035;在岗位胜任度上,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的满意度自评均值均处于较低正向水平,但贫困毕业生的均值得分为397,非贫困毕业生的均值得分为439,两者差额达042。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对贫困毕业生和非贫困毕业生的人职匹配水平进行显著性检验和差异尺度检验,结果发现: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在岗位兴趣匹配度和岗位胜任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对口度和受教育层次匹配度上差异不明显。这一点在差异性尺度检验中同样得到验证,按照Cohen提出的测定标准,02以下为较小差异,02-05为中等差异,05以上为较大差异,贫困毕业生和非贫困毕业生在岗位兴趣匹配度与岗位胜任度上的Cohen’s d值已到达中等差异水平,而两者在专业对口度和受教育层次匹配度方面的差异处于较小差异水平。相较于专业对口度与受教育层次匹配度,岗位兴趣匹配度与岗位胜任度更能客观、直接地反映毕业生的工作绩效,更能在毕业生长远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发挥明显的预测作用[12],故此,在岗位兴趣匹配度和岗位胜任度上处于相对弱势的贫困毕业生,其工作绩效也会受到此两项因素的不利影响,并伴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而加剧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之间的职业发展差异。

(五)职业发展前景比较

在发展前景方面,本研究选取晋升率、培训率、行业前景满意度三个指标进行测量,结果如表9所示:在培训率与晋升率上,贫困毕业生得分低于非贫困毕业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上文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在岗位兴趣匹配度与岗位胜任度两个指标上的分析结果,也同样印证了贫困毕业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事实。而在行业前景满意度上,贫困毕业生的自评均值(421)稍稍高出非贫困毕业生(419)的自评均值,但两者的差额并不明显,可见,无论是贫困毕业生还是非贫困毕业生,均对自己所在的行业发展前景抱有较高预期,这可能与被测样本所在学校的类型与层次水平有关。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就业率方面

贫困毕业生净就业率高于非贫困毕业生,但在创业率、升学率与待业率上均处于不利地位,这与非贫困毕业生因占有较多家庭资本而采取“慢就业”对策相关。

2.薪酬收入方面

贫困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在均值与极值比较中均低于非贫困毕业生,这主要由两者薪酬分布高端的显著差异引起。

3.岗位环境方面

在岗位所在地区上,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整体分布趋势上体现出一致性,这是市场规律调节作用的结果。但在东部地区,贫困毕业生就业比例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就业比例,而在西部地区,贫困毕业生就业比例高于非贫困毕业生就业比例,这可能与当前我国贫困毕业生就业补偿政策的倾斜有关;在岗位所在单位性质上,贫困毕业生工作岗位所在单位性质占比较高者为三资企业与民营企业,非贫困毕业生工作岗位所在单位性质占比较高者则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贫困毕业生在党政机关的就业比例仍明显处于劣势,这与“贫困毕业生”的身份标签相关;在岗位性质上,贫困毕业生占有专业技术性岗位最多,非贫困毕业生则占有管理性岗位最多;在岗位基本条件上,贫困毕业生岗位条件满意度整体水平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其中,岗位稳定性与岗位所在单位社会评价两维度平均差值较大;在周平均工作时间上,贫困毕业生超出非贫困毕业生56小时,岗位性质、岗位基本条件和周均工作时间的差异均与工作岗位所在单位性质相关。

4.人职匹配方面

在专业对口度与受教育层次匹配度上,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均值均高于非贫困毕业生;在岗位兴趣匹配度和岗位胜任度上,贫困毕业生满意度均值则显著低于非贫困毕业生,两者在岗位兴趣匹配度和岗位胜任度上的差异最大。这会形成贫困毕业生与非贫困毕业生在工作绩效方面的差异,进而造成非贫困毕业生累积优势的增加。

5.职业发展前景方面

在培训率与晋升率上,贫困毕业生得分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在行业前景满意度上,贫困毕业生的自评均值稍高于非贫困毕业生自评均值,但两者的差额并不显著。

可见,在就业质量上,贫困毕业生的表现较非贫困毕业生而言,一方面,呈现出一定优势,这既是贫困毕业生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有利增长点,也是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补偿举措获得实效的有力表征;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更为明显的劣势,这些劣势既从量化测算的角度验证了经济积累优势产生了相较于人力资本弥补更为明显的驱动作用,是日后高校贫困生就业补偿举措提升优化的依据与着力点。

(二)对策建议:基于精准帮扶背景下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对策的实效提升

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后精准扶贫时代的最新特征在于从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的转型,而教育则是杜绝发展性贫困的根本举措。[13]但在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中,我们却发现与此愿景相反的现状:就就业质量而言,贫困毕业生相对于非贫困毕业生仍处在一个相对不利的地位,经济累积优势在此较人力资本弥补明显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高校仍有较大空间来促进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长效提升,建立更为合理、彻底、有针对性的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补偿举措。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动态监督数据库,实现就业帮扶精准化的长效落实。目前,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关于贫困毕业生就业率的相关数据库,但对于其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的长效监督则相对不足。由于就业质量相关数据不清,粗放帮扶问题开始出现,如对所有贫困生实行等额资助,导致扶贫资金只能大面积“漫灌”,而无法精准化“滴灌”;贫困生入职后的职业生涯扶助系统尚未建立,导致帮扶举措不能实现由点到面的发展,也无法反馈先前扶助政策的实际效果。因此,政府、高校与用人单位可联合建立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动态监督数据库,定期跟踪、搜集、整合相关数据;同时,结合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变化趋势,评估前期帮扶成效,预估最优帮扶方式,确保实现就业帮扶的精准长效发展。

第二,构建以“招录-培养-就业”为主体的贫困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联动系统,实现就業帮扶精准化的全流程落实。当前,在高校招生部门、教务部门、就业部门组成的“内部联动”中,贫困毕业生就业与生涯信息传递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岛现象”,由此,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产生结构性错位。为此,高校应通过共享招生与培养信息、分析用人单位与行业协会的人才需求、响应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的就业反馈,完善自身针对贫困生的招生决策、人才培养、生涯指导、再就业培训等环节,以此完成贫困毕业生由学校到职场的全流程帮扶。

第三,构建以“高校-政府-企业”为主体的贫困毕业生职业生涯多中心帮扶网络,实现就业帮扶精准化的全员落实。“家庭资本”或“社会资本”的劣势对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起到显著不利影响,为此应建立多中心帮扶网络,以减小、降低外围资本的不良影响。政府在多中心帮扶系统中起到主导作用,可通过设立贫困毕业生就业基金、发放用工补贴、委托招聘、兜底安置等方式直接帮扶,也可通过制定、调整政策及法律法规的间接手段引导、调试、参与贫困毕业生帮扶系统。高校在多中心帮扶系统中起到核心作用,应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根本上落实贫困毕业生发展性帮扶,既通过专业、课程、实践的设置与优化促进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也通过加强学业支持、就业指导、生涯教育促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此大力提升贫困毕业生的可雇佣性与不可替代性。企业在多中心帮扶系统中起到托举作用,在“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下,可为贫困毕业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就业渠道,如以提供特定工作岗位、开设贫困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优先录用等形式有针对性、倾斜性地对贫困毕业生进行精准就业帮扶,有效弥补政府及高校帮扶的缺陷与不足。

注释:

①年度薪酬=年平均薪资+年平均保险与公积金收入+年平均其他福利。

参考文献:

[1]李迁.马克思是对的:《资本论》第一卷导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02.

[2]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8.

[3]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下[M].高鸿业,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60,1253.

[4]ALLISON R,PAUL D,SCOTT L,TAD K.Cumulative Advantage and Inequality in Scienc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2,47(5):81-109.

[5]BLAU M,OTIS D.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New York:Wiley,1967.

[6]ROSENBAUM E.Tournament Mobility:Career Patterns in a Corpor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9,24(2) :24-38.

[7]张瑶祥.基于三方满意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5):82-83.

[8]吴新中,董仕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要素及体系建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4):140-144.

[9]赖德胜,苏丽锋,孟大虎,等.中国各地区就业质量测算与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88-89.

[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EB/OL].(2017-01-09)[2020-05-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s7505/201701/t20170122_295524.html.

[11]劉彦林,马莉萍.体制内工作的代际传递及机制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J].教育与经济,2018(5):40-48.

[12]MCCLELLAND 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 :5-18.

[13]唐任伍,肖彦博,唐常.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3-139.

(责任编辑 陈春阳)

作者:王红雨 闫广芬

第五篇: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从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出发,采取优化选题、规范管理毕业设计过程、改革与创新毕业设计模式等措施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实践结果表明,这些改革改变了传统模式对学生的束缚,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整体毕业设计质量,学生实现了良好就业。

关键词:应用化学;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陈婷婷(198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2011年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B32)的研究成果。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育阶段历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毕业离校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次全面的培养和提升。[1]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近年来,高校合并导致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办学种类的日益多样化。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质量工程”等项目的具体实施,各大高校的各个专业都在探索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模块之一,传统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需求。随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的推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目前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因此,改革和创新当前毕业设计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第八学期,历时十八周左右。随着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各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习内容广、深度浅等问题。加上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率”作为高校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存在“走过场”和教学质量滑坡的趋势。更有甚者,近年来不断出现了因毕业设计成绩不合格而无法毕业的学生,为教学、就业、招生等工作埋下了隐患。

经过调查发现毕业设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4]一是选题缺乏吸引力,变相重复使用;与科研、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二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经费有限等原因,指导教师无心、无力对每位学生进行有效、到位的指导。三是学生迫于就业等压力,忙于考研、面试等,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够,在毕业设计时敷衍了事。四是毕业设计过程缺乏强有力的质量保障机制,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监控不到位,时有抄袭现象发生。五是毕业设计原有模式固定不变,缺乏灵活机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旨在全面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在选题、管理和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1.结合实际,调整毕业设计的专业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及相关的科研、开发及管理等工作的人才。南通大学所在地化学相关经济比较发达,这方面所需人才较多。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指导下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另外,针对化学类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情况,学校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引导学生适应环境,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2.优化选题

(1)加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指导教师设计选题时应充分考虑专业的培养方向、学生的学识水平、工作量的大小和难易程度,根据专业特点将当前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毕业设计中,提高和扩展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加强与科研、生产结合。高校教师普遍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较高,教师业务素质及科研能力较强,拥有学科群体,普遍主持或参与国家等各级横、纵向科研项目,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毕业设计平台。设计选题时应充分把握、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将其转化并加以充分利用在本科毕业设计的课题选取以及过程指导中,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5]这些产、学、研结合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参与实际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规范管理毕业设计过程

规范毕业设计的指导与管理工作,健全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

(1)结合社会需求,修订专业培养计划,调整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加强和完善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相关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方法、评价标准等。

(2)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对毕业设计进行全程跟踪监控,责任落实到人。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要通力协作,各管理口子层层把关,督促学生确保其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的实际工作中。

(3)认真做好毕业设计“前、中、后”期三个阶段的检查工作,结合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抽查整改效果。学生毕业设计的实际完成情况要纳入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促使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

(4)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答辩与成绩评定工作,组织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工作,实行奖励机制,对于未达到要求者延期甚至取消其答辩资格。

4.改革创新毕业设计模式

改革和创新毕业设计模式,要着重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1)改革课堂教学,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传统一学期的毕业设计,扩展到几个学期来完成。通过调整教学计划,将传统最后一学期开始的毕业设计提前。学生一边进行基础课的学习,一边有意识的为毕业设计做准备,毕业设计工作融汇贯穿于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学习中。这样拉长了毕业设计时间,解决了学生做课题时间不足、资源有限、就业压力大等实际问题,为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

(2)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应用化学、化工工艺、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教师组织起来,整合成为一支跨专业、跨学科的指导教师队伍,广泛征题进行合作指导,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进行跨专业选题和跨学科毕业设计。[6]

(3)改革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模式,分阶段考核。毕业设计进行前,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选题,制订任务书和计划书,检查落实各项准备工作,考核占比10%。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定期进行现场指导和答疑,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视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成绩占比30%。毕业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撰写和修改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做好答辩准备,作出成绩评定,占比50%。最后由督导组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整个完成情况打分,占比10%。多层次的评价可使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目标更加明确。

(4)改革学校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通过学生自己联系、导师推荐、学校安排等方式,学生深入到科研与生产的第一线。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真实的工程环境,学习新技术、新装备,参与研发工作。以企业问题做毕业设计,学生由学校教师和接收单位导师共同监督与指导,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技能,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

(5)产、学、研结合指导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指导毕业设计,形成了稳定的毕业设计基地,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学校有计划地将企业难题纳入到专业研究课题中,并分解为子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兼职教师,学生直接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增进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了解,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体现了双向选择的和谐完美统一。

三、结语

通过对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模式,改变了传统模式对学生的束缚,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等结合,将就业与毕业设计二者有机融合,把二者统一起来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规范各个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毕业设计质量,实现了良好的就业。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和良好的就业互相支持,摸索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建立了稳定的毕业设计基地,凝练和优化了科研方向,扩大了产、学、研合作途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李继芳.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与提高质量的探索[J].基础理论研讨,2006,(3):204-205.

[2]王海宾,陈丽珍,谭迎新.化工类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57-60.

[3]赵书阁.改进高校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对策[J].教学研究,2002,

(3):103-105.

[4]张洪春.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策[J].科技资讯,2006,(18):135-136.

[5]薛光辉,吴淼,余镇危.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3-94.

[6]李志勇.影响应用化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6):117-118.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陈婷婷

上一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环境与生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