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农业发展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农业发展早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保证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及改善对策,以对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帮助。

第一篇:农业发展论文

日本农业发展经验对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农户生产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收入不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日本资源禀赋、文化背景与中国极其相似,因此认真总结日本农业发展相关经验对于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本农业发展的历程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进步。农业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得农业走上了改良和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道路。日本农业发展大概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明治维新时期,经过地税改革和民法制度的实施,近代土地私有权得以确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明治后,随着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土地节约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大提高了日本农业土地产出率,克服了土地日益稀缺的制约,实现了几乎与美国相当的农业产出增长。

战时停滞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政府为了侵占周边国家,加快了工业的发展步伐,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资料短缺,造成农业与工业的一致性发展被打破,工业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而农业发展速度却大幅度下降。1920-1935年间,工业实际年增长率为5.9%,而同期农业总产出增长率为0.9%。

战后增长期(二战后至20世纪末)。二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期的粮食危机后,日本农业得到了快速恢复。二战刚刚结束,日本就在麦克阿瑟主持之下进行了1947-1950年的农地改革。通过改革,使农民有了地,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也再次出现较高增长,1945-1965年间,日本农业总产出增长率达到了3.25%,出现了战后农业大丰收局面。

经济成熟期后的农业停滞阶段(1970年前后开始至今)。此阶段农业生产再次出现停滞。进入二十世纪60年代后半期。大米出现了过剩,随着水稻面积减调政策的实施,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不断流向其他产业,日本的农业劳动力从1962年的1126万减少到2006年的346万,年平均递减1.5%。同时,农村劳动力迅速老龄化,在1999年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约占50%,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总产出增长速度明显缓慢下来。1965-1995年间,农业总产出增长率为0.23%。出现了农业总产出增长率与农业生产率背离现象。

日本發展农业的主要做法

日本农业的发展为日本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解决了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工业良性发展。但是由于受土地资源、技术、劳动力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波动比较大,出现“增长一停滞一增长一小幅增长”特征,整体来说是出于一种良性态势。日本的农业发展在不利情况下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做法有:

其一,政府大力扶持农业。日本这样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极差的国家,能够从传统农业发展到高度现代化的农业,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扶持和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首先是通过财政金融手段,增加对农业的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已占农业GDP的20%左右,以后对农业的投资呈增长的趋势,至21世纪初,对农业的投资已超过农业GDP的40%。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主要以补助金和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进行。日本政府财政支农的另一途径是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其主要手段有两种:对大米、烟草等实行的直接价格管制;对其他农产品实行间接管制。正是政府强有力的价格干预,保持了农产品的较高价格,保证了农民的合理收益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金融政策方面,政府主要采取优惠信贷投资。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就先后设立了“农林渔业公库资金”、“灾害资金贷款”、“农业改良资金无息贷款”和“农业现代化资金贷款”,为农业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

其二,使用土地节约型技术。日本农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耕地面积约500万公顷,户均耕地不足1.2公顷,经营单位较小,一般来讲,这种农业很难融人社会化大市场。而日本却在小土地所有制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日本农业土地生产率如此高,主要由于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技术获得了较大进步,开始了以品种改良和肥料增投为主的技术革新,克服了土地资源制约。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绿色革命,生物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换句话说,日本农业取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发明、使用了土地节约型机械,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实施了土地节约、肥料使用型农业技术革新,以肥料对土地的替代。

其三,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1947年日本颁布施行了农业协同组合法,根据此法,建立了农民互助合作组织,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的农协。

明治维新后,日本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为了抵御工业资本对农业的剥削,农户依照自觉、自愿地组织各种合作社。日本农协管理组织体系比较健全,90%以上农户是农协成员,通过参股的方式,由下而上建立基层农协、县级农协、全国农协三级网络,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两种组织形式。日本农协组织的负责人由农民自己选举产生,为农协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一是经营农业指导,包括向会员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安排生产计划和经营管理等。二是购买生产资料和收购农产品,农业所需要的市场资料由农协统一采购,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农户生产的大部分农产品由农协收购,进行分类加工后销往日本各地市场,极大降低了农户生产和销售成本。三是信贷服务,主要用于确保会员的各项事业发展资金需要。四是农业保险,帮助会员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发展风险,以解除农业发展后顾之忧。

其四,构建了完善的农业法制体系。日本农业的平稳发展,也得益于完善的农业法制体系建设。日本政府还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正是通过逐步建立起来的高度法制化的轨道,日本才能长期保持对农业的巨大投入。在日本广大农村影响深远的农业协同组合,就建立在1947年实施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基础之上,该法规定了农协的性质、地位、服务范围和标准等。为了农协的健康发展,日本国会还制定了《农协会并助成法》、《农业协同组合财务处理基准令》等12项附属法令,形成了一个专门法律体系。为了促进战后农业的快速发展,加速农业技术进步,日本政府在1948年颁布了《农业改良助长法》,20世纪50年代后,还颁布了其他一系列政策法规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例如《主要农作物种子法》。日本也是世界上较早地实行了农业保险之一的国家,于1938年4月和1947年12月先后两次颁布了《农业保险法》和

《农业损失赔偿法》,降低了农户发展农业的风险。为了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以及向农村地区引进工商企业。颁布了《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等。与此同时,为了保护耕地,制定了《农地法》,以保障农业发展所需耕地。

其五,注重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开始于1979年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模式。“一村一品”的宗旨就是以各地资源条件为基础,因地制宜,使每个村庄都拥有各自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以振兴产业。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不断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是“一村一品”运动的基本内涵。日本农业注重发挥区域特色,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创建各地地方品牌。“一村一品”有三个原则:一是立足本地,放眼全球,占领消费市场。二是自主自立,锐意创新,靠质量打造产品知名度。在本地制造产品的时候,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打造名牌。三是培养人才,面向未来,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要想生产出能打到国内外市场的优良产品,必须有优秀的带头人和技术人才。通过“一村一品”运动,引进和开发新技术,研制各地区的名特产品,发展附加价值高的加工业,使各地区的工业、农林水产业、商业与旅游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日本农业发展对

中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

第一,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策保障。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无不说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农业的弱质性也决定了政府支持的必要性。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克服了土地资源稀缺的瓶颈,把分散的小农业纳入到了现代化轨道,这主要是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日本政府从投入、金融、立法、组织、价格以及贸易等多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例如,从1970年起,补贴费用占农业预算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左右水平。相比之下,同期通商产业预算中补贴费用所占比例只有50%左右,可见农业政策中补贴支持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显然,没有政府的扶持,农业的改造及其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扶持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第二,注重开发适用的农业技术,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技术支撑。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道路也表明,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是巨大的,没有技术的进步,农业产量要取得较大增加是不可能的。但技术的选择是多样的,并不是每一种农业技术都适合各地的农业生产,必须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来研制、开发新技术。由于各个国家资源禀赋不同,技术进步的选择方式和实施路径也不相同,必须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技术进步路径。日本正是根据自己人多地少的自身条件,通过开发、应用适合自身土地资源制约的土地节约型技术,大大提高了其农业产率。因此,只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各地实际情况,不断研究、开发、应用适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农业技术,才能确保农业技术能够真正成为提高农业产量的关键因素。

第三,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服务保障。日本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文化背景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吸收和借鉴日本重视农协对农业发展作用的成功經验,对推进中国现代农业更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要真正建立以农民自身主导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按照“自愿、平等、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合作组织。二是要不断增加合作组织成员,目前中国的农业合作组织成员数量较少,没能真正起到服务大多数农户的作用。因此必须让农户感到加入合作组织能够带来切实的好处,才能不断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组织,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合作组织的功能。三是多主体发展农产品物流业。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农产品物流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用地等扶持政策,搭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

第四,加快完善农业法制体系,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法律保障。目前,中国农业法制体系建设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农业法制建设离农业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有些农业法规甚至还没有制订,例如农业环境保护法,即使有了一些农业法规,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再加上地方政府农业部门互相推诿现象比较严重,使得农业发展法律保障缺位严重。日本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建设,以及良好的实施环境,极大地保护了日本的农业生产。中国应借鉴日本一些合理农业法制建设经验,加快制订、完善《耕地改良法》、《耕地保护法》、《农业保险法》等,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实施环境,切实保障好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努力构建地方特色农业,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竞争力品牌。日本通过“一村一品”模式,开发了各地特色农业,形成各地自己的拳头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国农产品趋同现象严重,盲目仿效之风盛行,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波动,也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各个地方没有认真仔细思考本地区的优势,对农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也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竞争力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为此,中国有必要借鉴日本特色农业发展经验,以本地区资源特色为基础,充分考虑地区特点选择发展项目,发挥地区优势,避免“千村一律”,选择和确定产业化项目以及对其市场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08&ZD016)成果】(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发所、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李瑞蔚)

作者:范东君

第二篇: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何怀兵,(1962.10-),男,回族,宁夏平罗县。宁夏农业宣传教育展览中心,经济师,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引入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克服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瓶颈的根本之途。

关键词:农业;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模式

一、引言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并将其列为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及农业发展。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现代农业提出发展要求并作全面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其做了全面规划,十八大更加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农村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达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较低,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现阶段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和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二者的供给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结构的效率和变迁方向与速度。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机器生产代替了自然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仍分享农业收入,使得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被抵消。

其次,农产品过剩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国内主要的农产品如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都供过于求,价格总体处于低位运行,甚至继续下跌。一方面,粮食消费未明显增加,但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导致供求关系失衡,影响粮食价格。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不过关,缺乏国际竞争力,并且我国一直控制粮食出口,粮农产品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仅靠国内市场,农产品过剩的问题很难扭转,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

第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却少之又少。对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这不仅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也导致农业科技发展缺乏长足动力。

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突围”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必有之路,也是传统农业寻求“突围”,彻底改变农业发展滞后现状的根本出路。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类型,主要有三种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供借鉴: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发展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稀缺型”发展模式;三是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源均衡型”发展模式。以三国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皆是根据其不同的自然资源供给与外部条件制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尽管三国所走道路不同,但各具自身特色,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自然环境资源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在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南北经济、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区域在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配置、科学技术适用、农业生产者素质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等诸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各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特色,发挥其区域农业发展资源优势,立足区域特色,选择适当的模式或方法。如沿海发达地区可以发挥其有利的区位优势,立足特色农业,发展以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精细经营与管理为代表的“精细农业”,同时大力加强农产品的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内陆大中型城市,具备人口环境资源优势,土地相对集中,适宜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或休闲农业等,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拓宽农业发展功能。

(二)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体系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兴农”贡献率。一方面要保障农业科技科研人员稳定,为农科发展构建丰富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保障农业科技研究经费充足,为农科研究提供充实的物质保障。其次,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立足先进农业科技的扩散与传播,积极采取多元途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转化,切实提升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努力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改进农业生产工具,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享受到现代工业进步的实效。

(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一是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体系,利用市场杠杆,优化农业、农产品资源合理配置。二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农业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克服市场调节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实现现代农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丽、傅建辉:《浅释传统农业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J],载《广西社会科学》2006(5)。

[2]郭卫平、何芳英等:《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原因分析》[J],载《湖南农业科学》2004(2)。

[3]闫旭:《浅析农产品过剩原因及对策》[J],载《企业研究》2012年(8)。

作者:何怀兵

第三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摘要:我国农业发展早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保证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及改善对策,以对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策略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是保证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得力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合理利用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农业机械化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视,也必将给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影响。致力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积极总结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难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更好地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农机工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农机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1农机工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机械化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农机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受到农机种类和数量增长的影响,农机工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在农机工业发展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部分地区农机发展结构不合理,较为实用的机械设备不多而小型机械却不少,或者种植类的机械很多,畜牧业的机械太少等。再加上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设备过于陈旧,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力等。同时也存在农机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

1.2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很多农民认识不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甚至是影响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提高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任重道远。

1.3农机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忽视,其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随之提高。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总体服务水平不高,相关的服务体系建设也还不够完善。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农机服务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需求,对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对策分析

要想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首先农业机械化部门要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取得其他部门的配合。在此基础上,建议要不断提高农机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动农民职业化进程;逐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務体系。

2.1提高农机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让农机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大,农机行业要想健康发展,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农户的农业机械。在农业机械科研方面,也要保证足够的经费支撑,大力吸引农机化人才,保持与各大农业高校以及农业机械化公司的联系与合作,多方协作共同提高我国农机科技水平。

2.2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动农民职业化进程

我国一直致力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每年通过各种模式培育出很多新型农民,这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不但提高了农民文化素养,也开阔了农民眼界,提高农民经营与管理能力,让我国农民更职业化。建议政府部门还需要不断优化培育政策,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针对农业机械化知识的普及,更要扩大培训辐射面积,以不断提高我国农民农业机械化水平。

2.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阶段的农业机械社会化体系还不够完善,农机服务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进,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并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的多元化农机服务体系。农机服务要向产业化发展,制定完善农业机械使用的规范标准,实现农业机械化规范运作。同时要把农机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務网络建设,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建设,使农业活动的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提升农机服务产业化经营水平。

3结语

尽管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起步晚、底子薄,而且每个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但是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还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相信只要农业机械化部门不断努力,其他部门鼎力配合,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还可以再创佳绩。同时广大农业机械化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谢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01).

[2]段亚莉,何万丽,黄耀明,朱虎良.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差异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3]刘丽凤,宋扬,陈红艳,苏洪波.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装备技术,2010,(01).

[4]胡艳清,卢秉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制度创新[J].农机化研究,2010,(01).

作者简介:戴颖秋,中专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机械化。

作者:戴颖秋

第四篇:聚焦生物农业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农业产业兴旺可以有效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劳动力就业,缩小城乡居民福利差距。报告结果显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

成立于2007年的中关村量子生物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根植于中国农业产业,由大北农集团、伟嘉集团、奥瑞金种业、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联盟以“凝聚创新资源、聚焦生物技术、助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为使命,以提升“中关村生物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搭建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的对话和合作交流平台,向着“成为服务中国现代农业事业的一面旗帜”而努力奋进。

2019年12月26日,由中关村量子生物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第六届中关村生物农业产业创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迈上新台阶 实现新跨越”,国内政策研究专家、主管单位领导、知名科学家、优秀企业代表、联盟会员单位代表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荣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郁、中国农科院生物所所长林敏、北京市饲料工业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秘书长王文娟、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等出席并做主题报告,围绕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球农业前沿生物技术进展、中国饲料企业如何走出去、饲料产业科技创新进展等热点话题展开了讨论与交流。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長马荣才详细介绍了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成立的背景和目的。作为实体性、开放性的非营利世界一流新型创新机构,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由北京和瓦赫宁根大学在平谷共同创建,中心以突破科技创新死亡谷为使命,在瞄准节约化畜牧业、智慧农业生产等新模式的同时,开展中国实用性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培养企业人员、农民创新创业。

据马荣才介绍,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将借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金三角”模式,搭建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政府三者相互合作的框架,成立后的创新中心具备应用研究、教育与培训、示范展示、知识传播推广、培育新企业五项核心功能。

论坛期间,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林敏博士从“什么是前沿生物技术”和“我们为什么需要生物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在人类共同面对“全球人口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两大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前沿生物技术等高科技或许能为未来的生产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所谓前沿生物技术,通常指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技术,即面临基因编辑合成的技术。林敏指出,随着研究人员对技术的快速研发和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学科高度交叉,诞生了全基因组学育种、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合成生物技术,尤其是合成生物技术将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北京市饲料工业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秘书长王文娟,从中国饲料企业“为什么走出去”、“如何走出去”以及“走出去面临哪些风险”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全球一体化趋势推动了中国饲料企业国际化、饲料企业可持续发展依赖全球资源配置、中国饲料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还有提升空间等因素,促使中国饲料企业应该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饲料企业应慎重进行全球投资区域选择,看清哪些区域具备投资价值。同时,企业走出去实际面临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据王文娟介绍,全国各个行业的企业走出去成功的概率大约为20%,面临着“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文化、习俗、价值观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等诸多挑战。因此,具备雄厚实力、拥有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相对更容易获得成功。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谯仕彦教授详细介绍了“非洲猪瘟病毒传播与饲料的关系”,2020年饲料产业面临的促生长用抗生素禁用背景下“饲用抗菌素促生长及替代技术方案”,以及“肠道微生物代谢与动物健康的关系”等话题。谯教授介绍了近两年传播非洲猪瘟病毒的风险等级依次为:猪、野猪、猪产品、普通人员、专业人员、运输车辆、老鼠、苍蝇、软蜱,而饲料途径传播非洲猪瘟的风险等级最低。试验结果表明抗菌肽、植物提取物(精油)、有机酸、寡糖、酶制剂、溶菌酶、噬菌体等不同组合对于替代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效果。谯教授提出2020年以饲料产业科技创新将围绕“精准营养与智能饲喂”“提高畜禽机体免疫力的生物学基础”“抗生素替代物产品研制及其作用机制”“无饲用抗菌素促生长剂技术方案”“肠道微生物代谢与肠道健康调控的网略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

中关村生物农业产业创新论坛在中关村量子生物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下,已经成功举行了六届。论坛深度解读国家农业政策大事,权威发布行业技术进展,官方解读北京农业发展动向,以新政策、新技术、新成果的交流搭起农业同仁合作桥梁。近年来联盟秘书处不断推出改革和创新联盟模式,为会员单位提供了更多的创新资源与合作平台,已然成为中关村地区现代农业的高端论坛。

联盟以产业发展和联盟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协同创新”为理念,实行“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运作模式,开展行业研究、科技项目征集与推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培训与服务、行业论坛、“星创天地”运营等工作,为行业和会员提供专业科技服务。目前共有专业从事生物种业、动植物营养新品种、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等领域的会员80余家。

作者:常慧思

第五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空间

(1.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2.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3)

概述

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和創新优势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地方政府制定本地产业发展政策时,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集群导向。关于集群的形成机制来讲,西方国家如荷兰、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产业集群多是由于外部经济和集聚因素的作用而由市场自发形成的,政府给与因势利导的农业政策;我国的产业集群是由政策驱动特别是产业政策引导结合外部市场力量调节形成的。

农业产业集群是目前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新的历史阶段,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提高农业竞争力,改善农村经济,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设施农业由于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整合土地、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按照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求的最佳环境,进行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在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上有着传统设施农业无可比拟的优势。由设施农业带来的生产、包装物流、物资供给等一系列产业的聚集效应,形成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的雏形。

确切来讲,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是在接近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的区域范围内,同处或相关于设施农业产业领域的大量涉农物资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与基地相对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主要涵盖设施生产、产品包装物流销售和农资交易三大板块。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各自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高度集聚的集合,共同实现聚集效应和品牌效应,大大提升经济效益。

国内外发展及趋势

从世界设施农业发展趋势来看,设施园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均呈现出产业集群化发展、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不断增加、单个劳动力效率不断提高的趋势。高端设施农业集群化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进步、土地利用率、劳动效率提高的必然趋势。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设施集群化促进水肥资源综合利用、二氧化碳(热电联产副产物)用于农业、全程监控品质、现代农业服务业等诸多环节,产生出新的增长点。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带来种业、种苗、资材、生物、农用工业等产业集散地,对当地经济提供很强的引领作用,且带动大批农用工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国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且设施农业主要集中于设施园艺作物产业,尤其是花卉和蔬菜产业,如荷兰设施园艺(蔬菜、花卉)产业群、以色列设施园艺(花卉、果树、蔬菜)产业群等。从设施园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看,已经形成设施生产为基础,从开发研究、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物流管理的高效完整产业链网络。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种子、种苗、设施农资、智能设备、采后物流包装等相关产业的聚集发展。

荷兰设施园艺产业集群特点

◎ 生产高度集约化

高成本的投入,高技术的生产,高效益的收入是荷兰设施农业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玻璃温室。有世界闻名的5大温室制造公司,在计算机智能化、温室环境调控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配套温室设施出口额占世界贸易80%。

荷兰设施农业面积约为1.1万hm2,国土占比4%;为了节省耕地,荷兰大力推行温室农业,利用温室进行农业工厂化生产,温室类型为连栋玻璃温室,世界占比25%,该国的蔬菜、花卉、水果等大部分农产品采用温室栽培[1]。用无土栽培方法,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虫害防治等都用计算机监控,作物产量很高,且商品率可以达到90%;年产值约12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值35%。

◎ 种苗、农资及物流产业强劲

荷兰的农民们只管精心种植,种植之外的加工、采购、财政、购销等繁琐的农业服务由区域合作组织承担,从而使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

荷兰境内就有130个专门公司。由于种苗对产品产量、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温室种植者一般不自己播种育苗,而是购买秧苗。种苗公司在育苗设备、种质资源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尤其是在脱毒种苗、快速繁育方面,能为种植者提供健壮无病的秧苗和种子。一般种苗需经检验才可销售,检验是通过荷兰蔬菜花卉种子检测服务中心(NAK-G)控制的。荷兰是世界4大种子出口国之一,有4900个品种,1200 hm2 的生产面积,种苗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大型温室制造公司是温室产业发展的促进者。荷兰有5个大型温室制造公司,它们在温室结构、计算机控制、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产品的分级、包装、内外运输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温室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占世界温室市场的80 %。

物流发达。蔬菜销售通过拍卖中心完成。种植者不是单独面对市场,而是组成一个强大的联合体,出现在拍卖市场上。在拍卖市场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购买商。快捷的运输分配系统和完善的质量检测机构,保证产品产量并能迅速运输到消费地。

以色列设施农业产业

以色列可耕地较少、土地贫瘠、水资源奇缺,采取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技术路线,重点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集约型农业。以色列国土面积2.2万km2,只有2个天津市大,其中2/3是沙漠。可是,以色列却在沙漠上创造出了震惊全球的农业奇迹——果蔬占据欧洲市场40%以上,农业生产效率高达日本的50倍,1个以色列农民可养活113人(1个中国农民只能养活4人)。

农业知识化、工业化、市场化是以色列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理念,设施农业面积为5000 hm2,种植的水果、蔬菜和花卉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大量出口欧洲各国,享有“冬季欧洲厨房”的美称。2007年农业总产值近6亿美元,其中鲜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额近2亿美元,产品主要为反季节农产品。

◎ 集约化生产

以色列传统农业合作组织有两种,一种是自称为共产主义的吉布兹(Kib-butz),另一种是自称为社会主义的莫沙夫(Mashav)。全国约有吉布兹270个,莫沙夫400多个。政府与它们的关系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补贴政策。吉布兹和莫沙夫所购买的农业设备,政府给予40%的补贴,农业用水价格低于工业用水的80%;二是土地使用权[3]。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吉布兹和莫沙夫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三是吉布兹和莫沙夫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要向国家纳税。

以色列在沙漠中建立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温室大棚、滴灌系统和电脑控制等现代化栽培技术组成的农业温室[4]。用智能化温室综合环境控制系统可节能、节水、节肥、节省农药、提高作物抗病性,提高了單产水平和产品商品率。

◎ 专业化市场调动资源配置

以色列的节水灌溉产品、种子、叶面肥、农膜、遮阳网等农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在全球有目共睹。世界最大的滴灌设备生产厂家——耐特费姆公司就在以色列。以色列每年要向全世界出口价值3000万美元的种子,在欧洲40%的温室中种植的西红柿使用以色列开发生产的种子。

国内发展情况

与国外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相比,我国农业产业集群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的许多地方也出现了农业产业集群现象,如河北清河羊绒集群的羊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1/3,山东金乡的大蒜占到了全国产量的1/4和出口额的70%、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2005年出口创汇3亿美元,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了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从这些实践中可以看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以市场和资源优势为基础进行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分工,而且能够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网络。

我国最典型的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我国最典型的设施农业产业集群莫过于山东寿光。寿光市设施农业产业集群以合作经济组织型为基础,建立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组织监管、市场引导、企业发展推动力,包含多个分支合作社的混合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该模式的具体结构为“政府+农户+企业+市场+学校+技术服务部门”。各构成部分的功能具体如下:

政府: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对设施农业产业的运行工作进行政策指导、行为监管以及行业协调等,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交通环境和市场环境等。

农户:包括个体种植户、养殖户,是合作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根据合作组织的年度或季节计划进行种植或养殖,完成生产任务。农户采取自愿的原则,或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组织,或以合同的方式加入合作组织。

企业:包括龙头企业、营销企业、农资企业、运输企业、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为生产提供信息、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回收产品等。营销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营销。农资企业主要负责生产所需物资的采集和供应。加工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深加工增值。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产品和物资的运输。各类企业采取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组织,并完成各自的任务。

市场:包括各类批发市场、农资和农机供应市场等,主要承担农产品销售、农资和农机供应等任务。

学校:包括当地的相关本科和职业院校,主要为当地的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新技术支持等。学校可以通过技术和人才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组织。

技术服务部门:包括各地的示范园、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负责向农户宣传推广普及种养殖技术。技术服务部门以技术服务合同方式加入合作组织[5]。

不同设施类型集群优劣势对比见表1。

寿光模式设施农业现有问题及现代设施农业集聚群的必要性

寿光模式设施农业现有问题在于,设施结构类型多样,不利于统一化管理;整个寿光市的设施农业水平还不高。目前,寿光市的农业生产设施可分为塑料拱棚、一般塑膜温室、冬暖式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四种类型。由于使用的农业设施种类之间在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差距较大,难以制定统一的生产使用标准,且大多结构落后,生产效果不佳。生产模式主要为一家一户式,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技术掌握主要靠自己琢磨、观摩学习、材料学习等,农户间的生产技术水平差异较大,总体生产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为病虫发生较为严重、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肥水种类与用量差异较大、环境控制技术与手段差异明显、商品生产率以及生产效益差距较大等。

以设施蔬菜产业集聚群为例,对寿光模式的蔬菜产业集聚群进行优化升级,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产业集群迫在眉睫。其一,生产优质净菜,为市民提供绿色优质果菜产品为根本;其二,建立行业标准,采后包装物流交易中心,承担附近大中城市的果菜安全监测追踪和果菜物流中枢枢纽功能;其三,汇聚高新技术涉农企业,带动涉农物资、设施设备等相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成为现代设施农业涉农物资、设备集散中心。

政府的角色定位

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必须切实把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技术进步、实现生态健康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必须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转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因此,政府必须处理好产业集群与主导产业的关系、产业集群与城镇建设的关系、产业集群与国内外市场定位的关系、产业集群与回乡创业的关系等。

政府在消除产业集群外部负效应、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法律、项目、财税等手段,促进金融支持和投资,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鼓励企业间建立学习交流机制,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环境。

集群内存在7种作用动力:人力资本累积、非正式交流、企业相互依赖、企业相互合作、当地资本市场、公众舆论和当地政策。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动力是综合的,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是如此。它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产物,是可以对地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承继、对特定自然和区位社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对吸引外部资金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型产业基地引导开发等具有非常好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整体而论,农业产业集群有助于把我国农业“小而散、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引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将成为提高农业区域竞争力、形成区域农业品牌的有效手段,增强农业发展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

依据我国农业发展近况,构建设施农业产业集群,需要借助大中城市圈的区位市场优势,融合国内外的顶级专家和行业精英,汇聚全球设施农业顶端高新技术和设施设备,汇集国际高新技术涉农企业。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将带动涉农物资、设施设备等相关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成为全国性设施农业涉农物资设备集散中心,中国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硅谷。

参考文献

[1] 倪景涛,李建军.荷兰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

启示[J].学术论坛,2005(10):74-77.

[2] 温祥珍.从国外设施园艺状况看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J].中国

蔬菜,1999(4):1-5.

[3] 詹嘉放,宋治文,李凤菊,等.日本、荷兰和以色列发展设施农

业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97-101.

[4] 边哲.以色列有机番茄的温室生产[J].新农村,2005(12):23.

[5] 杨晓东.寿光市设施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2013.

[6] 张鹏程,刘从九.国内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

学报,2010,24(4):16-18.

[7] 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

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9-58.

[8] 张正河,赵长军,杨荔荔.中国产业集群问题与对策[J].农业

经济与管理,2010(2):92-100.

作者简介:郭玲娟(1984-),女,河南浚县人,农艺师,硕士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设施栽培。

作者:郭玲娟 安俊波 李睿

上一篇:农村社会学论文下一篇:绿化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