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他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记忆深处的他

重现“亚鲁王”:一项社会记忆的他者建构

摘 要: 《亚鲁王》是社会不同人群在西部方言区苗族英雄祖先“亚鲁”记忆基础上建构出来的一部英雄史诗。其建构过程表明:社会记忆不是主体自在自为的事件,记忆可以面向他者,经由国家、知识精英和社会团体等外界他者的生产和消费,使社会记忆得以超越族群或民族国家的边界而持存于全人类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可见,他者对社会记忆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记忆内含他者并呈现他者性。

关键词: 麻山苗族;亚鲁王;社会记忆;社会建构;他者

文献标识码: A

记忆研究从心理学转向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呈现出特有的学科倾向:从关注个体性记忆装置到关注社会性记忆机制。然而,不管是在心理学研究阶段,还是社会学研究层面,两者在研究视域上似乎存在相同盲点——选择性漠视记忆形成过程中的“他者”,以致未能解释社会记忆的差异和异化问题。事实上,凝聚于社会或各次级社会群体的记忆是一种相当多元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历史、文化传统、政治话语等力量形塑的产物,还是社会不同行动主体能动性建构的结果。因此,社会记忆与不同他者的互动关系尚待更多关注和考量。有鉴于此,本文以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重现过程为例,探讨他者如何建构记忆的机制与逻辑。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他者”,与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视阈中“文明与野蛮”“中心与边缘”等对立图示下的“主位”“局内人”等他者概念略有不同,它属于一个非我的概念,泛指除亚鲁记忆主体(苗族人)以外的国家、知识精英和社会团体等记忆客体。

一、社会如何记忆及其理论视角

“社会如何记忆”是社会记忆理论关注的重要议题,它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建构路径。比如,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 bwachs)认为,记忆不是孤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立足现在对过去的社会性建构。这种社会建构通常在社会交往中才能获得,并且只有通过社会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1]。可见,社会交往是集体记忆得以形塑和运行的关键。但哈布瓦赫所谓的社会框架乃是一个局限在于家庭、宗教群体、社会阶级等“和谐统一体”,以致他的理论忽略了社会交往中的他者,没有很好地回答记忆的差异性问题。事实上,与哈氏心目中“和谐统一体”相对应,凝聚于社会或各次级社会群体的记忆是一个相当多元的复杂综合体,社会记忆总是在自我与他者的商议中不断地被集体所创造、修正与遗忘[2]418。但遗憾的是,哈布瓦赫对此没有予以重视。

如果说哈布瓦赫仅关注同质社群之集体记忆的话,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则将焦点指向记忆建构的身体维度。在康纳顿看来,“虽然哈布瓦赫把集体记忆的概念作为自己的研究中心,却不明白关于过去的意象以及对过去的记忆知识,是或多或少地由仪式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3]3。并且“在纪念仪式(commemmorative ceremonies)中,我们的身体以自己的风格重演过去形象,也可以借助继续表演某些技艺动作的能力,完全有效地保存过去。换言之,在习惯记忆里,过去积淀在身体之中”[3]90。这意味着,社会记忆似乎只有置于“纪念仪式” 当中且通过“身体实践”(bodily practices)才能得到保持和传递。纪念仪式使社群具有集体认同感,身体实践则把习惯和认知结合起来,使操演者形成记忆习惯,使群体共同记忆的东西具有说服力和持久力。事实上,仪式参与者受身体机能、代际交流鸿沟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记忆的体验和理解有限。因此,社会记忆被保存,除仪式操演者身体实践外,还包含很多外来他者的建构,彰显他者的能动意识。但康氏却把记忆建构视为仪式参与者(主体性的)“自在”的事件,从而陷入主体性认识论的漩涡,无法看到他者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

扬·阿斯曼(Jan Assmann)试图修正主体性认知论所带来的缺憾,认为哈布瓦赫仅仅指出了记忆的社会框架及其与他人的交往,但是这里还需要一个文化的基础。那么这个“文化”是什么?人的意识、语言、人格、社会环境和私人生活都属于此类。很显然,阿斯曼所理解的“文化”乃是一个较于传统概念,指涉更为宽泛的定义。人类集体的记忆正是依靠文化体系的“凝聚性结构”① ① 阿斯曼认为,每个文化体系都存在着一种凝聚性结构,其包括两个层面:在时间层面上,它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其方式便是把过去的重要时间和对它们的回忆以某一形式固定和保存下来并不断使其重现以获得现实意义;在社会层面上,它包含了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而这些对所有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东西又是从对共同的过去的记忆和回忆中剥离出来,这种凝聚性结构是一个文化体系最基本的结构之一,它的产生和维护,便是“文化记忆”的职责所在。 和“特定具体形式”② ② 按照阿斯曼的理解,“文化记忆”的特定具体形式主要有档案与历史、学堂教育、庆典活动、纪念性建筑物等。 ,并通过时间(过去与现在)和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与行为准则)两个向度来维系的[4]。那么,以社会和文化体系为载体的记忆又是如何表达和延续呢?阿斯曼提供兩个媒介:文字和仪式。一方面,记忆不只停留在语言和文本中,文化记忆的传承需具体附着物、自在符号系统和演示方式,比如博物馆、纪念碑、文化遗迹、歌曲以及公共庆典活动等。但这些“记忆之场”(sites of memory)③ ③ 法国学者诺拉(Pierre Nora)认为,记忆之场既简单又含糊,既是自然的又是人为的,既是最容易感知的直接经验中的对象,又是最为抽象的创作。记忆之场的“场”一词有三种特征:实在的、象征的和功能的。实在的场,如博物馆、纪念碑、文化遗迹等。象征的场,如教科书、遗嘱等;象征的场则如一分钟的默哀等。 必须依靠文字才能传达其意义,所以,文字在阿斯曼的文化记忆论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阿斯曼认为仪式包含在“语言和口承文学”之内,并且“文本”(text)不仅包括文字文本,而且还包括非文字与口承形式的“仪式”,它们共同构成阿斯曼所谓的“文化文本”,成为文化记忆理论的核心。④ ④ 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指的是关于一个社会的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它们。 文化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社会记忆理论,它试图通过弱化仪式的方式,将社会记忆从主体性认知的困境中抽离出来,并将(呈现在社会行为实践和象征符码之间的)文化体系凸显在社会记忆的建构中。但这种重“文”轻“礼”的倾向[5]以及采取笼统、模糊的“文化”概念来论述记忆产生的做法,缺乏对社会进行全面考量。这种脱离社会框架来讨论记忆产生的做法,无形当中陷入先验论和客体本体论的困境,不能正视文化体系背后的“他者”及其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的重要意义。

可见,研究者在探讨记忆建构问题时呈现出“社会交往”“仪式实践”“文化体系”等多种路径。但不管是哈布瓦赫、康纳顿,还是阿斯曼及其后来的研究者,在讨论社会如何记忆时多从主体性出发,常拒绝他者,尚未重视他者在社会记忆过程中的作用。事实上,社会记忆不仅从主体性的感知中获得,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界定和认知自己,并依据得来的身份和角色与他者产生互动。因此,作为自我的参照,他者对社会记忆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记忆的他者建构:《亚鲁王》的个案

《亚鲁王》是一部流传于中国西部苗族地区的英雄史诗,主要讲述西部苗族首领亚魯王及其子孙创业、迁徙、征战、定居的历史故事。在《亚鲁王》未整合成为史诗之前,受麻山苗族社会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历史上依附其他族群且在主流社会中处于失语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亚鲁及相关记忆只能通过东郎、① ①“东郎”为苗语音译,“东”有两层含义:一是苗人自卑、不自信的概念,一种自嘲的自称;二是指一个有生命、灵魂的个体。“郎”是唱述的内容的概述,有教化、引导、指引的意思。在麻山苗族社会,东郎主要指从事和组织各种民间祭祀活动的人员,多数以男性为主,也有个别女性主持和唱诵。 褒牧② ② “褒牧”为苗语音译,“褒”有尊敬的意思,“牧”是一种职业,直译为“与生灵做生意的人”。褒牧是一种尊称,主要指既能唱诵《亚鲁王》,又能做仪式,祛病消灾的人。 等特定仪式操演者的传唱而持存于麻山苗族社会内部,亚鲁故事鲜为人知。随着国家政府、知识精英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等力量全面渗透后,各种文化普查、会议研讨、论文发表、课题立项、旅游规划、景观再造等行动随之到来,它们在不同时空的协商与共谋,使亚鲁及相关记忆得到多重建构。

(一)政府部门:普查与正名

早在清朝末期,《安顺府志》曾提到麻山苗族马祭习俗并赋予“砍马苗”的他称[6]。但此时期关于砍马苗的提及,多为治苗背景下猎奇异文化的政治书写。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边胞”奇异风俗奉行同化政策,亚鲁及相关记忆未能得到彰显。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封建迷信”范畴的亚鲁及民俗活动一律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提议并会同文化部、国家民委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大普查、大采集工作。其间,民族文化工作者在川、滇、黔苗族地区“发现”大量亚鲁故事的流传。比如,杨丙贵、郭兴贵的《扬哑的传说》,主要讲述了远古时候苗族中有一个奇特的先人领袖扬哑,其为人志向远大,心胸宽广,从小到处拜师学艺。十八岁后,精通天地与人间的各种技能,为人类创造了很多奇迹的故事。再如郭兴贵、杨兴齐的《杨鲁(老)的传说》,则主要讲述了古代苗人中一个德才兼备、谋略超群、神通广大的先人领袖杨鲁,带领苗家开山造田,并创造了“跳花”“青年游春”“打牛祭祀”“给亡人开路”等一系列传统礼俗的故事。③ ③ 向零:《民族志资料汇编(第五集)》,内部资料,1987年,第128-132页。 它们是一堆零散的关于英雄祖先的故事群,有多种民间唱本和异文形式。之后,贵州省安顺市少数民族古籍办内部发行《杨鲁的故事》(共辑录13则亚 鲁故事)。但此次行动及资料集成淹没在那次全国范围内的普查采集潮流中,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2005年6月,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化部全面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09年,《亚鲁王》作为一项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非遗普查工作者再次“发现”,并成为当年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非遗普查和申报过程中,紫云县相关部门意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组织成立“亚鲁王工作室”,对流布于麻山及周边苗族地区的亚鲁故事进行全面搜集,英雄史诗《亚鲁王》初显雏形。为解决《亚鲁王》在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难题,2009年12月,紫云县县委邀请专家汇集贵阳并召开首次“史诗《亚鲁王》搜集整理疑难问题研讨会”。2010年10月,“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文化论坛”在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举行,专家学者对史诗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各抒已见,自由探讨。2011年5月23日,《亚鲁王》被国家“正名”——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名录。2011年10月,《<亚鲁王>文论集:口述史·田野报告·论文》出版。2012年2月,一部完整和连贯的《亚鲁王》由中华书局出版,同年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学术事件之一。

可见,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的介入,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先后两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以及围绕亚鲁王搜集、整理和研究等工作而举行的相关会议,促使亚鲁及相关故事从多种异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唱本被整合成为一部完 整的英雄史诗,它超越族群边界而成为全人类的公共遗产与记忆。

(二)知识精英:译介与研讨

《亚鲁王》成功获得国家遗产名录以后,亚鲁及其相关记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由此吸 引更多的他者。其中,知识精英的关注是他者建构较为 重要的部分。知识精英又包括两类:一类是苗族知识精英。比如,以亚鲁王工作室成员为代表的苗族青年学者,从其对苗族文化近乎痴迷和敬畏的自述,以及不辞劳苦深入麻山苗族地区搜集、整理亚鲁王文本的行动,体现了一个族群精英的文化自觉与努力。然而,这种自觉与努力背后,族群精英的知识结构与民族情感却也烙印在史诗文本当中。以史诗语言的译介为例,“嘞咚”是史诗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在麻山苗语中,它的含义既丰富又模糊,体现了远古苗人的宇宙观。然而如何翻译?译者认为,它含有“天上”的意思,但它不仅是我们头顶上的这片天空,而是指更加广袤的、相当于宇宙的另一个空间。于是,将之翻译为“天宇”“宇空”“苍穹”“天外”等词语。① ① 余未人:《尊重<亚鲁王>史诗的口头传统——史诗整理札记》,未刊稿,2011年。 很显然,这些词语都是外来词汇,既不符合唱诵者的语言习惯,也不足以表达“嘞咚”一词的完整含义。如果译者不结合民间社会的表达习惯,凭借自我的文学素养去翻译,不仅有可能误导读者,而且容易屏蔽诸多文化信息的可能。

如果说翻译还仅仅是对史诗的简单加工,亚鲁王工作室成员策划史诗唱诵仪式现场,便是以身体参与到亚鲁王的文化展演中了。比如,2013年6月9日,杨正江分别从“jab lah gaet”(佳喇甘:解鬼、牵线、喊魂仪式)“mim bangk”(咪邦:女性难产时做的仪式)“mim pangl”(咪旁:女性难产时做的仪式)“baeb npus”(颁普:婴儿取名仪式)“kaet xongh”(侃雄:出门前占卜吉凶仪式)“roh”(偌:以鬼上身的方式预知未来)“langk”(郎:春耕时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xangh bjaet”(尚别:葬礼中亡人抬上山后的“扫家”仪式)“angl mal jwd”(阿玛玖:红喜事劝酒、勸饭仪式)等九个不同的时空场域向美国史诗专家马克展示了“亚鲁王的礼仪之邦”。2013年12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贵州省文化厅主办的“苗族史诗《亚鲁王》学术研讨会”在紫云县召开,作为会议议程的一部分,亚鲁王工作室成员在紫云县水塘镇坝寨村毛炯组“东拜王城”为亚鲁王、欧地聂王子、迪地仑王子举行了一场“祖先亚鲁王,灵魂与我们同在”的灵魂葬礼[7]。这些仪式现场的策划与展演,是族群精英巧妙利用国家资源来调整文化传承的一种精明策略,对亚鲁及其文化的建构和承续有着重大的影响。

另一类是外界的专家学者。比如,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获悉贵州省紫云县在非遗普查工作中发现苗族活态口承史诗《亚鲁王》后,立即派遣工作组于2009年9月深入麻山地区的四大寨乡一段展开田野调查[8]。贵州省非遗中心也派遣研究团队于2009年11月~12月深入紫云县的四大寨、宗地、大营等乡镇进行田野调查,这些研究者对亚鲁王的文化背景和歌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访谈,收集到很有价值的资料,并写出很有分量的调查报告。此后,大量研究者相继进入麻山,从多学科角度探讨并出版了大量关于“亚鲁王”的研究成果。以中国知网(2010-2016年)发表的科研成果统计为例,学术界在近6年内就发表了文章101篇,新闻报道38篇,有7位研究生以“亚鲁王”作为学位论文。此外,还有“史诗《亚鲁王》的搜集整理研究”“《亚鲁王》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史诗《亚鲁王》音乐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的社会功能研究”等5项课题分别获国家社会科学、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基金项目批准立项。

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亚鲁王研究的视野,加深人们对亚鲁及其文化的认识。然而,由于研究者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旨趣,致使亚鲁及其文化呈现出多重的含义。以“砍马”仪式为例,砍马是麻山苗族丧礼中的仪式行为。为何砍马而不砍牛、羊予以替代?叶舒宪教授从汉藏语系各族、乃至整个欧亚大陆马祭文化传播的时空背景出发,认为《亚鲁王》叙事中的“马”是北方游牧文化输入的产物,来源于神话想象中的“天马”,作为天人沟通的中介和载体,砍马是施行杀戮行为者试图解脱罪责,卸载心理负担,禳解社会灾害的策略。但这种杀戮的动机不是仇杀,不是果腹,甚至也不是讨好天神,而是苗族人借用仪式砍马行为来强化宇宙运行的节奏:把社会生活本来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的 凶险要素(自然死亡)转化为社会群体能够自主掌控的要素(仪式性的死亡即杀戮)[9]。

有的研究者则认为砍马并非仪式性杀戮,而是有着实在的物质性基础。① ① 杨通明:《社会记忆的仪式表达——以贵州麻山苗族地区的砍马仪式为个案》,未刊稿,2014年。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北宋时期,虽然北方马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供应国家的军事需要,但是由于战事连连,马匹的供应受到阻碍。北宋中后期,政府主导的马市开始向南移,西南地区的马市开始兴起。西南马市主要以四川、广西为主,四川马市的兴起给贵州的统治者引领了方向,开始利用这个机会与外界贸易来往,贵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分别开设了“罗殿”“自杞”马市,贵州成为了供应马匹的一个中转站。马业在贵州西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马的贸易对贵州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养马几乎成了当地族群特有的习俗,以致在明清私撰的关于“苗夷”的民族志中屡次出现:“妇人敛马鬃尾杂人发为髪”[10]19。“父母死,则焚其衣服,择其牛马以祭之”[10]27。“水西、乌蒙近于西,故多良马。上者可数百金,中亦半之。其鬻于外者,凡马也。而其上者,蛮人爱之不肯鬻,亦不频骑,惟作戛(祀鬼也)、临阵乃用之。蛮死则以殉”[10]99。等记述。可见,社会、历史与生态才是西南少数族群在日常生活中养马和实行马祭的关键。

总之,学者对砍马及其相关民俗形成多种理解,提供认知区域文化的诸多可能。且不论这些知识生产的合理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一旦形成,经由现代媒介的传播,那些成长起来的地方族群精英会将这些文化解读带回他/她所属的社区,专家学者的阐释变成了一种指令文本,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亚鲁王的建构。

比如,笔者于2009年12月2日~20日在紫云县四大寨乡猛林村调查苗族丧葬习俗时,曾就“为何砍马”询问当地东郎,韦正开老人当时的回答是:“砍哪样没得规定,如果老人要马就砍马,要牛就砍牛。随他喜欢,给亡人砍了,在阴间才得用。”② ② 2009年12月5日,紫云县四大寨乡猛林村WZK老人的访谈。访谈人:王金元 韦正荣老人则说:“如果家里条件好,就给老人砍马,马可以驮老人去一个叫做‘合融合大’的地方,去那里和祖先‘生活’在一起。”③ ③ 2009年12月6日,紫云县四大寨乡猛林村WZR老人的访谈。访谈人:王金元 然而,在2015年冬天,同样的问题在笔者重返麻山并再次访谈老人时,总体的回答变成:远古的时候,苗人先祖亚鲁和幺鲁、黑加丈、杨新朵等四兄弟去外面做马匹生意,亚鲁勤劳,养出来的马匹又壮又肥。而幺鲁、黑加丈、杨新朵不细心,整天在外游荡,养出来马匹又小又瘦。亚鲁在街头卖,其他兄弟在街尾卖。亚鲁卖10文,马匹一下就被人抢光了,其他三兄弟才卖7文,可怎么都卖不出去。幺鲁、黑加丈、杨新朵很生气,说是亚鲁不让其他人走到村尾来看马,所以才卖不出去。于是,和亚鲁打了起来,并把亚鲁的马匹全部给打死了。亚鲁打不过他们,只好带领家里男女老少跑到别处去。再后来,亚鲁和其他兄弟争夺地盘又打了起来。亚鲁还是打不过他们,正躺在床上想如何逃跑。恍惚间,嘚嘚地从天空外飞来好多白马,它们停在亚鲁的床沿,说你骑上我们,就可以打胜他们了。亚鲁醒来,果然屋外不知何时栓满马匹。亚鲁很高兴,骑上白马,召集子孙去找幺鲁、黑加丈、杨新朵论理,把他们全部都打败了。为了纪念白马的功劳,亚鲁及子孙亡故,就必须砍马敬献。如此,人和马才生活一起。④ ④ 2015年11月5日,紫云县四大寨乡猛林村WZR老人的访谈。访谈人:王金元

很显然,关于为何砍马的回答在2012年史诗形成先后有一个明显的转变:2012年之前,为亡人砍马,可以送亡魂回归祖先故地,体现朴素的地方认知;2012年之后,砍马则变成一个集社会历史、生态、神话传说于一体的民间故事。这种转变过程是现代化背景下人群流动和多元文化互动的产物,烙印着现代学者关于“西南马市”“马业”和“天马下凡”等学术阐释的痕迹。但是,地方社会又并非完全地接受,而是根据当下需要,有选择性地吸取和整合部分学者的阐释并汇集于自我的文化体系之中。

(三)社会团体:宣传与营造

随着这些成果发表和进一步转化,当地文化部门又将其运用到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建设中。比如,贵州省紫云县旅游部门以发现亚鲁王为契机,将亚鲁文化与格凸河攀岩活动结合起来,并从2010年开始,每年向外推出“中国·紫云亚鲁文化旅游节”活动。在活动期间,来自国内外的大量游客,一方面可以接触到神秘的亚鲁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体验到神奇的徒手攀岩运动。① ①资料来源:http://gz.people.com.cn/GB/194827/12987687.html[OL].2010年10月19日。 此后,“亚鲁文化旅游节”越做越大。2014年8月15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贵州省体育局、安顺市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对外体育交流中心、贵州省登山运动协会、安顺市体育局、紫云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以“走进攀岩圣地,探秘亚鲁文化”为主题的“中国格凸河国际攀岩节”在紫云县格凸河畔拉开帷幕。② ②资料来源:http://gz.people.com.cn/n/2014/0816/c222152-22007911.html[OL].2014年8月16日。 2016年4月9日至5月31日,“中国首届亚鲁王文化旅游季”举行。旅游季分为两个部分:4月9日~10日,旅游部门推出亚鲁王征粮出发仪式与原始砍马祭祀表演,在此期间可以深入了解苗族古老祭祀习俗,探寻亚鲁文化风情。5月1日~30日,又可以近距离参与“亚鲁祭祀”“蜘蛛人徒手攀岩”“悬棺洞葬升棺仪式”等活动。③ ③资料来源:http://travel.newssc.org/system/20160412/001893402.html[OL].2016年4月12日。 举办旅游节或旅游季,对宣传和建构亚鲁及相关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旅游部门外,紫云县文化局就亚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行动。为展现亚鲁的真实性“样态”,亚鲁王工作室成员于2013年3月在紫云县水塘镇坝寨村毛炯组搭建亚鲁王文化展示平台——观音山工作站。提及观音山工作站的建成始末,亚鲁王工作室的成员与东郎褒牧们非常兴奋。但在展示亚鲁文化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苗族村寨请东郎、褒牧来唱诵,东郎、褒牧到达城市后又无法展开相关的仪式。为此,亚鲁王工作室成员利用杨正江老家的木房并创设了“《亚鲁王》文化传习所”[7]。

为进一步提高亚鲁文化的影响,2014年年底,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制作了一部苗语故事片《阿桑》,④ ④视频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M0MDIzOTY0.html[EB].2015年3月10日。 大致講述了麻山苗族女性阿桑一生的坎坷遭遇。阿桑为人淳朴、勤劳善良,不幸中年丧夫,饱受人间冷暖。但她不畏艰辛,勇敢面对生活,展示了一个不屈不挠麻山女性形象。故事片是以“亚鲁王”为线索而展开的,除了展现麻山苗族青年的婚恋观以外,还再现了“破四旧”等历史时期对亚鲁文化的摧毁和影响。剧中东郎还讲述了为什么要给亡人“开路”的理由,并呈现了麻山苗族人操办丧葬等仪式场景。这部苗语故事片在麻山苗族社会引发强烈反响,村中老幼都喜欢看《阿桑》,孩子们争先与阿桑的饰演者梁朝艳女士合影留念[7]。对于苗语影视现象,杨正文、肖坤冰认为这是文化自觉语境下民间社会应对现代文明而采取的一种文化产业化路径[11]。且不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和效用性问题,民族文化的影视性表达,对培养族群成员的文化认同和建构具有重要的形塑力。

当然,这些建构活动不只停留在人们的图文宣传和营造,它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附着物。由此,紫云县相关部门从2013年开始,先后投资5.12亿元建设亚鲁王文化广场。项目工程位于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新城区和老城区结合部,总用地面积57.9亩,总建筑面积为64 000.6平方米。项目分为休闲娱乐、办公写字、公寓住宅等功能区,分为两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为亚鲁王广场、酒店、1~4号公寓建设;二期工程为商住楼工程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致力于打造紫云县新型“城中城”,主要包括亚鲁王广场、购物中心、高级公寓、四星级酒店等工程。工程项目建成后,可为广大群众提供2.46万平方米的公共文化广场,购物中心将引进大型百货商场、超市、特色餐饮、星级影院等。这些藉由亚鲁及其相关故事打造出来的建筑群,使亚鲁及其记忆的传承具有特定而严格的“场”。作为一种物化和象征喻指的“记忆之场”,正如法国学者皮埃尔·诺拉(Pierre Nora)所言,它承载着象征化的历史现实,成为爬梳记忆与历史关系的场所与媒介[12]。

三、他者建构的内在逻辑

通过上述个案,可以看到英雄史诗《亚鲁王》重现的原因,显然不像以往论域那样认为是某种社会情势下自我族群认同的彰显与表达,相反,正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知识精英文化自觉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竞争资源等外界他者的协商与共谋,使亚鲁及相关记忆得以重现。然而,这些记忆并非同质构造,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多重性的“样态”,背后隐藏不同叙事主体的价值取向与认知逻辑。

一般而言,国家政治主体是记忆建构的发起者,它往往依据特定社会情势来解构或重构族群的记忆,这正好解释了清末、民国、文化大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性政权对待亚鲁记忆的态度及其差异性问题。为符合主流性叙事,国家及相关部门通过对族群记忆进行“普查”“正名”,使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纳入民族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中。当然,这种由政治主体发起的记忆建构过程不仅仅依靠国家行政手段来维系,还包括对“文字”“传媒”等权利的掌控以及通过“立法”等措施予以推行和实施。在国家行政力的推动下,作为社会精英的本土知识分子和外界专家学者则充分利用掌握现代知识的优势,意图通过“译介”“研讨”来挖掘英雄史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或重新解释族群历史记忆以寻求承认与认同,或将区域社会历史置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体系当中以建构两者之间的历史谱系关系。这种由知识精英来主导的记忆建构行为,背后隐藏着文化自觉和如何利用社会文化资源的现实诉求。与此同时,社会团体则缺乏掌控和建构记忆的兴趣,只是借助国家或知识精英的阐述文本,充分利用现有的亚鲁及相关文化资源, 通过旅游宣传、影视制作、景观设计等一系列市场运行活动,将亚鲁及相关记忆予以“物化”,并消费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

很显然,社会角色及其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国家性政权、知识精英、社会团体等叙事主体在建构亚鲁记忆时的不同策略与逻辑,它们或掌控、或主导、或消费,但最终都将共同型塑和构筑他者关于亚鲁及相关记忆的认知图景(详见图1)。因此,回到社会生活实践当中,借助社会分层视角,考察不同他者及其如何建构记忆便成为一种必要和可能。

实际上,寓于“非我”概念范畴中的他者及其面对我者建构话语时所呈现出来的能动性已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譬如,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通过对自我与他者相遇时所呈现的面对面关系状态的分析,指出他者的绝对差异性,认为不是自我,而是绝对的他者是本原,他者规定了我的存在[13]。王明珂通过对华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进行研究后指出,社会生活关于过去的记忆在个人心理上形成一种构图(schema)。当个人与外在世界的个人或群体互动时,透过心理构图的回忆,个人认同何种社会体系得以建立[2]419,然而,这种文化根基及其认同又并非是单一的,来自族群边界不同他者的压力以及受当前各种利益的影响,个人或社会群体经常不断地创造、修正与遗忘自身的历史记忆,以强调和调整自我的族群认同。可见,社会记忆的建立与改变,实际上是族群与外在族群之间关于“历史”争议和妥协的结果[2]410。在这里,他者在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的互构关系中被置放在显要的位置,他者存在使族群记忆及其认同得以产生并具备了边界。

这样的认知与论述正好彰显了社会记忆内含他者并呈现他者性的客观事实。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重现的个案亦是如此,其从“苗蛮风俗”“封建迷信”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塑过程,显然不是乡民通过“纪念仪式”“身体实践”等方式存续下来的结果。不可否认,在日常性纪念仪式中口述历史故事,是支持记忆、保存过去、激活以往体验乃至建构集体记忆的主要策略。然而,社会记忆的建构并非社群自为的事件,在现代化背景下,哪怕是麻山这种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外部世界的渗透与影响,伴随而来的民族国家、知识精英等外界他者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该社会记忆的建构活动中,由此引发出社会记忆的变迁和异化问题,并迫使人们重新厘清记忆的边界。

四、余论

应当承认,社会记忆研究者关于“个体心理”“社会交往”“身体实践”“文本仪式”“官民互动”“族群边界”“日常生活”等记忆表达路径的论述有其独到的理解。然而,研究者过于强调个体主体性和社会整体性的研究倾向,以致在具体研究时容易陷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框架,无法看到特定社会情势下不同敘事主体建构记忆的机制与逻辑。事实上,他者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与认知逻辑是记忆多重性样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社会记忆研究应对不同他者及建构实践予以更多关注和考量。《亚鲁王》重现的个案显示:(1)虽然社会记忆由现在的社会情势所决定,但需对何种社会情势予以区别。在竞争型社会情势下,社会记忆是族群成员用来区别自我与他者、社会动员、知识生产的精明策略。在协作型社会情势下,社会记忆则成为社会不同人群协商和共谋发展的良好契机。(2)对社会不同行动主体而言,以往研究把不同社会行动者混为一谈或者干脆认为社会记忆产生是主体性自为的事件,实际上记忆是自我与他者互动的产物,是不同社会行动主体商议的结果。(3)在多族群社会,不同人群频繁流动与交往,使得来自不同文化的他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公共文化的生产与实践中,由此引发出知识话语和叙事的多重性问题。那么,已经超越民族国家边界成为全社会公共遗产的英雄史诗《亚鲁王》,必然随人群流动加剧和族群边界消失而面临更大范围的重构。

参考文献:

[1]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9.

[2]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M].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

[3]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张俊华.社会记忆研究的发展趋势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0-141.

[5]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J].江西社会科学,2007(2):237-244.

[6] 杨庭硕.人群代码的历时过程——以苗族族名为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210-211.

[7] 杨春艳.论麻山苗族《亚鲁王》遗续的“道—相—技—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9-24.

[8] 余未人.亚鲁王文论集:口述史·田野报告·论文[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30.

[9] 叶舒宪.《亚鲁王·砍马经》与马祭仪式的比较神话学研究[J].民族艺术,2013(2):22-27.

[10] 田雯.黔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1]杨正文,肖坤冰.贵州雷山县苗语电视剧调查[J].民族研究,2008(2):30-37.

[12]孙江.皮埃尔·诺拉及其“记忆之场”[J].学海,2015(3):65-72.

[13]杨春时.他者性的美学:超越性与主体间性的变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38-44.

[责任编辑:刘兴禄]

作者:王金元

第2篇:群文阅读:找寻心灵深处的记忆

摘 要:推进群文阅读,从一位作家到一个流派,注重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让学生的阅读走向自觉主动;从一种模式到一种格局,将学生阅读思维从线性引向立体,从单一引向综合。

关键词:群文阅读 主动阅读 立体阅读

学完琦君的散文《桂花雨》,学生提出了许多疑问:琦君为什么要写《桂花雨》?是不是琦君的散文都会提到自己的故乡?她还有哪些优美的散文呢?……于是,一次以“琦君的乡愁”为主题的群文阅读拉开了帷幕。

一、从一位作家到一个流派

琦君的文字有一种安静的力量,一种让人想回归故乡的力量。字如其人,文也如其人,文中必有作者的影子,关于“琦君的乡愁”的群文阅读,自然少不了这样的对话——

师 同学们,了解琦君散文的特色,还要了解她的人生经历,谁来读一读?

(出示图1。学生读。)

琦君,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1949年随父亲移居台湾。

师 琦君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认为这会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生 她会想念之前的美好时光。

生 她会想念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怀念自己的家乡温州。

师 你们已经了解琦君了,真厉害!她的文字和你们说的一样。谁来接着读这段文字?

(出示图2。学生读。)

琦君登上文坛后,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代表作有《桂花雨》《水是故乡甜》《烟愁》《细纱灯》《万水千山师友情》等,回忆了故乡的那人、那事、那物,饱含着浓浓的乡愁。

师 老师知道有这样人生阅历的作家还有林海音,你还知道有哪些作家?

生 写《乡愁》的余光中。

生 写《苏东坡传》的林语堂。

师 对呀,还有很多这样的作家。后来,他们的作品便形成了一种文学流派,叫——乡愁文学。

生 我知道他们的不少作品都蕴含了思乡、怀旧的情感。

生 我还知道在乡愁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琦君。课前我还搜集并阅读了她的其他作品。

师 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那再来读读她的文字。

(出示图3、图4。学生动情朗读。)

我明明没有母亲的好手艺,不会拼缝“富贵被”,也没闲情逸致来缝现代艺术的“百补衣”,只是为了纪念母亲的节俭、勤劳与细心,更有她一针针、一线线,对女儿不尽的爱。

——《百补衣与富贵被》

父亲品着茶,常常说:“龙井茶,一定要虎跑(páo)水来泡才香、才地道。”母亲不以为然地说:“是哪里生长的人,就该喝哪里的水。要知道,水是故乡的甜哟。”母亲还说:“孩子们多喝点家乡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门在外,才会承受得住异乡的水土。

——《水是故乡甜》

从一个作家到一个流派的跨越,是学生阅读心理发展的自我要求,是学生在阅读中积极调动自我、发展自我的真实体现,也是群文阅读中学习观的应然体现。

二、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

研究一位作家的文字特点,光看他的一篇文章是不够的,还要研究他的一本书,以使其文字特点自然进入读者心灵。从读《桂花雨》到读《琦君散文精选》,可以巧用目录,开展纵深阅读——

师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本书目录的第一部分,读一读。

(出示目录第一部分,如图5。学生读。)

妈妈的手

妈妈的小脚

一对金手镯

妈妈罚我跪

秋花远比春花净

母亲的书

母亲的金手表

妈妈银行

头发与麦芽糖

母亲

师 根据目录,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 根据文章的题目能够推测出,琦君散文中提到的人物都有母亲。

师 是啊!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写母亲是琦君散文的重要特色。

生 我发现目录第二部分的文章大部分写的都是一些小事情、旧物件。

师 是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目录第二部分,如图6。学生读。)

压岁钱

一饼度中秋

幼儿看戏

梦中的餅干屋

爸爸教我们读诗

奶奶的洋娃娃

爷爷的味儿

外公

父亲

金盒子

生 我发现真是这样!

师 我也来补充说明一下,《外公》《父亲》写的也都是与外公、父亲相关的旧物件。

生 根据文章题目能推测出,散文中提到的旧物件都有一段故事。

师 是啊,一个旧物件就承载了一段时光,就寄托了一份情感。时光无法倒流,但旧物件能帮我们封存一段记忆。比如说,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在写回忆母校的文章时,可能会写什么呢?

生 我会写母校的槐花树。

生 我会写母校的教室。

生 我会写我们的老师。

师 是啊!以旧物件来寄托情感,这也是琦君散文的一大特色。琦君的散文特色还有很多,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主要人物”“主要物件”“结尾”三项。

生 老师,我还发现这本书封底上有夏志清对琦君散文的评价——

师 好,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封底评价,如图7。学生读。)

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一传统,但它给我的印象, 实在更真切动人。

——夏志清

生 琦君的散文的确“真切动人”。

生 我知道李清照的词的风格就是婉约抒情,琦君的散文也有此特点。

生 课后我会找李后主的词读一读。

师 看来你们已经能够根据一本书的细节搜集相关的信息学习了。老师为你们鼓掌。这本书还有一个细节——内容简介。

(出示内容简介,如图8。教师示范读。)

本书收录了台湾散文大家琦君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饱含了童年记忆、母女之情、亲情、友情等写情文章。琦君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微妙之处,从而见出人性的深度,既有很强的可读性,也便于学习借鉴。

生 这段话更能概括琦君散文的特点。

生 这段话有些语句读不懂,可能不是针对我们小学生写的。

生 根据这个内容简介,我们一下子就能抓住这本书的精粹。

师 是的,这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识琦君的窗,可以作为阅读参考。

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的阅读,分别观照目录、内容、封底、简介,是形成独特阅读感受、拓展阅读视野、推进群文阅读的内在要求。目录本身就有提纲挈领、统领点拨的作用,能带着读者一目了然地领会一本书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和联系。从关注目录到品读内容,再到发现回忆性散文的写法,进而学会迁移运用,这是自主阅读能力形成的必经之路。封面、封底往往隐藏着很多信息,从读一篇课文到读一本书,学生如果能由点及面地自主发现封面、封底的信息,这就说明学生找到了延展阅读的方向。当沉浸于课文到书本的文字时,再跳出来读一读他人关于作家文字的评价,看一看有关这本书的内容简介,甄别、思辨能力也就会逐渐形成。当然,这也是群文阅读之魅力所在。

三、从一种模式到一种格局

从读一篇文章到读一本书,如果仅限于从字词句段入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字,然后体会文章表达方式与写法的模式,就如一台冰冷的阅读机器在单一、无聊地运转,不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群文閱读强调阅读材料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立足于学生阅读的形象性、有声性,注重不同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鼓励学生用最美的声音展示动人的诵读,从整体上用深入的、个性的理解把握阅读内容,进而形成立体的阅读格局。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我和学生以“琦君作品诵读会”的形式展开——

师 同学们,好的文字应该读出来,今天这节课的最后环节,我们来开一场琦君散文诵读会。

(学生主持、诵读。)

师 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很动情。琦君的文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 她的文字非常柔美。

生 她的文字充满了思乡之情。

生 她的文字讲了许多童年的故事,我很想读。

师 是的,这是大家阅读琦君散文的初步感受。每位作家的文字都有自己的特色。下面我们一起来重点读《粽子里的乡愁》《母亲的金手表》两篇散文,更深入地了解琦君散文的特色。这两篇散文比较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像读《桂花雨》那样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那该怎么读呢?

生 跳着读,读重点内容。

生 浏览读,读取关键信息。

师 说得对!老师也有个好方法,我们可以直奔重点,直奔“主要人物”“主要物件”“结尾”这三部分关键内容,快速阅读。

(学生读。)

师 下面我们就把《桂花雨》《粽子里的乡愁》《母亲的金手表》三篇散文放到一起整体阅读,看看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再与大家分享。

(学生讨论。)

生 这三篇文章中都提到了母亲和我。

生 从题目就能看出文章讲述的主要物件分别是桂花、粽子、金手表。

生 三篇文章的结尾都在表达作者对以前的人、事、物的怀念,有点伤感。

比较式阅读是基于学生阅读心理,从一本书中精选几篇较有代表性的文本,先构成平面阅读的格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引导学生在一步步的联系、归纳、分类、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从原来分析字词句到理解文意再到观照写法的线性思维逐步向多样、深入、个性的立体化思维转变。针对不同的议题,学生都会结合已有认知,从整体上把握琦君散文的特点,并进行不同层面的思考,之后再将各自不同的理解放在一起比较,让多元思维进行碰撞,收获多样的阅读体验与思考,促使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立体化阅读格局的形成。

从一位作家到一个流派的阅读,重在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从一篇课文到一本书的阅读,意在让学生的阅读走向自觉主动;从一种模式到一种格局的阅读,是将学生的阅读思维从线性引向立体,从单一引向综合。有效的群文阅读,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寻群文阅读的更多有效路径,找寻儿童心灵深处的记忆,和他们一起,从此岸到彼岸,不断前行。

作者:丁元林

第3篇:烙在心灵深处的他

只是一次偶遇,就让我让住了他,不仅是外表,还有内心

低着头,绞着手指,慢慢地踱着步,世间的一切仿佛被我隔绝在外,我正盘算着该怎样甩开这个烫手山芋一篇棘手的作文,全然不顾三步外的电线杆。哎哟!我紧皱眉头,揉着发红的额头抱怨:咋这么倒霉啊,啥好事都让我给赶上了。数米之外,一群人推挤着。一向爱看热闹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挤了进去。 人群中央,一位老太太坐在地上,不断地呻吟着。以她为中心,直径一米之内,没有任何人,谁都遭遇碰瓷事件。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依旧没有一个人肯上去搀扶老人一把或叫救护车,大家都漠视着老人的痛苦。虽然我也在人群中,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心想:大人们怎么都这么无动于衷呀?如果我去帮忙会不会被嘲笑或者被讹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别管闲事了吧!

一时间,气氛显得有些尴尬和诡异,十多个人或冷眼旁观,或窃窃私语,就是没人敢上前帮忙。我正准备转身离开,突然看到一位瘦削身材的大男孩排开人群,试图扶起老人。也许是因为太重,男孩涨红了脸也无法成功,清秀的脸庞因为和着急涨红了,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许是男孩的举动唤醒了沉睡的良知,人群慢慢躁动起来,人们惊奇、漠然、犹疑的目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腔热情,大家你扶我搀、嘘寒问暖,七手八脚将老人扶到路边的石阶坐下,男孩的脸上也绽出舒心的笑容。120急救车呼啸而至,老人的家属也很快赶到现场,对好心的人们道谢不止,而那个腼腆的大男孩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离开了。

受伤的老人随急救车已愤然而起离去,人群也渐渐散开,可我依然呆在原地。刚才那一幕好象还在我眼前,让我深思。当人们都慨叹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逐渐麻木于真情的消逝时,这样的一次事件,印证了人们依然善良的情感,也唤醒了未泯的良知。而那个大男孩瘦削的身影和清秀的脸庞,也会深深地烙进我的心灵深处,历久不忘。

第4篇:记忆深处

今天是秋氏集团千金秋意涵的生日,即使只是一个生日而已,却不得不办得如此盛大,秋意涵不得不自嘲:难道这就是有钱人的特别之处么,连和家人好好吃顿生日饭的机会都没有。秋意涵并不愿意和那些嘴脸多接触,现在一个一个来奉承自己的不就是因为秋氏集团的含金量。但是一个好的生意人是不会把真实的心情表现出来的。“意涵,生日快乐!”章氏集团的董事长章啸天笑着和秋意涵打招呼。“谢谢,章伯伯能来,意涵真是受宠若惊。”即使现在心里已经百般不耐烦,但是秋意涵还是一脸笑意的和他聊天。“云龙有你这个女儿真是让人羡慕啊,不仅长得美,还把秋氏集团打理得一番风顺,哪像我那个不争气的儿子,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乐。”章啸天打趣道。“章伯伯妙赞了,意涵还要多向章伯伯和其他叔伯们学习呢!”秋意寒笑着应付章啸天的话,确实,现在秋氏集团的事业基本上都是秋意涵这个总经理在打理,董事长秋云龙,也就是秋意涵的父亲已经占居幕下,虽然是占居幕下但实权还是没有交到秋意涵的手上。父亲打得什么主意难道她还不清楚么,秋意涵讽刺的笑笑。章啸天终于把目光所在了她父亲身上,终于摆脱了宾客的秋意寒随意找了一个角落坐下,正当她端起一杯酒准备喝的时候,四周突然陷入了黑暗。十年前那晚的场景又在这个屋子重现。年幼的秋意涵看着母亲在阳台近乎疯狂的样子,她好害怕,害怕母亲会离开她,她不停地求着父亲救救母亲,放过母亲,求父亲不要再刺激母亲,可是父亲仍然无动于衷。“想死你就快点死,不要在这里浪费我的时间。”秋意涵不敢相信这句话是从父亲口中说出来的,可是她还来不及质问父亲,母亲就从阳台跳了下去,她跟着父亲下了楼,看到母亲躺在地上,地上的血太多,染红了母亲的衣服,她想把母亲抱离那块血泊,那母亲就不会继续被血弄脏了,可是她抱不动,后来父亲把她拉开,关在了房子里。等她出来时便再也找不到母亲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候,母亲现在正浑身是血的躺在院子里,“妈咪,妈咪掉下去了,我要去找她。”秋意涵喃喃自语,不知不觉她已经来到了母亲当初躺的地方,“好多血,妈咪你起来好不好,小涵带你去洗香香啊,洗干净你就醒来好不好。”可是抱在怀里的母亲变成了血水,意涵看着自己的双手满是血,“妈咪,妈咪,意涵手上好多血啊,你快出来,我们去洗香香好不好,不要跟意涵玩游戏了,对,母亲一定躲在这块土里。”意涵不停的用手刨开土壤。仲霖本来是要到花园透气的,可刚出来就看到一个女子在那里喃喃自语,听不清她到底在说什么,可是看到她用手开始刨土,看着她伤心的眼泪和疯狂的样子,一向不管闲事的仲霖慢慢地走向了她,双手也不听指挥的抱住了她。“乖,不哭,不哭”。“妈咪,是你吗,妈咪,我就知道你还没有离开我,可是小涵身上好多血,是你的血,小涵好害怕。”“小涵”仲霖觉得这个名字好像再哪听过,再低头看了看她的长相。这不是今天的寿星么,嘴角不禁出现了一抹意味深长的笑。现在这个弱不禁风、一碰就会碎的瓷娃娃和先前那个充满自信,不可一世的千金大小姐会是一个人。现在大厅里已经恢复了先前的热闹,沉浸在party的欢乐中的人,都没有发现今天的主角还在这里哭泣。party主角的失踪,应该时间很好玩的事吧!仲霖将秋意涵带到了海边想让她好好静一静,果然意涵停止了哭闹。但是她不哭后,仲霖才发现偷偷把她带出来似乎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原本是想整整秋云龙那只老狐狸的,现在看来被整的人是他。“妈咪,妈咪,这里好大一个浴缸啊,快来和小涵一起洗香香啊!”说着意涵已经一支脚踏进了海里。仲霖赶紧跑过去制止她自杀式的行为。他可不想见到明天报纸上的头条写着:秋氏集团大小姐生日当晚投海身亡!打消不了她洗香香的念头,只好用最快的速度把她塞到车里,带她回到了自己的公寓,还好他早就搬离了那个冰冷的家,所以今晚就方便了许多。现在正在放洗澡水的仲霖不禁苦笑,想不到自己二十七岁就当起了奶爸。不过这感觉好像也不坏。“小涵,水放好咯,可以洗了。”仲霖宠溺地对意涵说。“妈咪,这个衣服怎么脱啊”现在仲霖笑不出来了,三下五除二地脱光了她的衣服并把她塞进了浴缸。“洗好了叫我。”仲霖黑着脸冲出了浴室。煎熬了半个小时,意涵终于从浴室洗好出来了,但他怎么能认为一个没有意识的小孩能自己穿衣服呢?连忙拿起身边的毯子将她裹好,抱着秋意涵轻哄她入睡。将睡着的她安放到床上后。才回到了客厅,看来今晚是不能睡了,她有事的话他才能及时发现。捏了下眉心便打开电脑开始了工作。秋意涵好久没有像这样睡一夜好觉了,睁开眼巡视了一下四周,秋意涵发现这是并不是她自己的房间,昨晚发生的事也一并想了起来,但接下来的发现让她到吸一口气。被子下面她居然什么也没有穿,不过经过仔细的审查发现并没有异样,看来她并没有遭到侵犯。用薄被裹好身体走出了房间。看到沙发上睡着的男人,再看着茶几上的笔记本,看来是早上才躺下,本来他昨夜那样照顾自己,现在不应该打扰他休息,但现在找到她的衣服才是当物之极,在这个社会上,只有善待自己才是明智之举。毫不客气的弄醒这里的主人,居高临下的看着他,说明了她的意图。仲霖看着这个又恢复自信公主一面的女子,联想到她昨晚的表现,不禁好笑。更何况这个女人没穿衣服便开始跟一个男人讲起了条件,不知道她是太自信呢,还是太不自信呢?不由得兴起一抹玩味之心。“你昨晚的衣服你觉得还能穿的话,那它们都在浴室,你可以自己去拿。”来到浴室的意涵看到被撕破的衣服,想起了昨晚浴室的情景,便觉得他是故意的,更是生气。但理智告诉她,不能把情绪表现出来。“能借你几件衣服吗?”意涵语气生硬地说道。“哟,大小姐求人还这么嚣张,可是我有洁癖,我不想别人穿自己的衣服。”仲霖也不客气。秋意涵不想再跟他多说,但现在的处境又让她无可奈何,只有打电话向自己的秘书拿衣服过来了,秋意涵庆幸自己当初请的秘书是女的。“那借你手机或电话用一下总可以吧。”“抱歉,我说过我有洁癖。”“你!!!”嘟嘟嘟,仲霖不理会她自顾地接起了电话。“总经理,衣服已经准备好了,现在要拿上去吗?”“嗯,拿上来。”没有多余的话,仲霖已经挂断了电话,走到玄关,打开门接过东西。秋意涵现在正在气头上,自然也没理会仲霖在做什么。然而一袋衣服却递到了她,望了他一眼,便拿着衣服走进了浴室。虽然他早就命人帮她准备了衣服,但刚刚的所作所为却更令人气愤。换好衣服走到他面前“衣服的前我会再给你,还有,我不会跟你说谢谢。”说完便准备离开。“不送。”

初三:龙的传说2000

第5篇:在记忆深处

在记忆深处1

“滴答,滴答……”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放下了手中的书,站在窗前聆听,那点点滴滴的雨滴好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舞动出一种伤感的旋律。我的思绪仿佛跟随它的脚步,回到了那年,那天……

那天窗外也下着小雨。

中午放学回家,妈妈给我做了海带炖排骨,但我不喜欢吃海带,而妈妈非让我吃,说吃海带有营养,那时不懂事的我和妈妈吵了一架。那天晚上,我又无缘无故地向妈妈发脾气,把自己反锁在阳台上,我紧靠着阳台门,静静地流泪。外面的雨越下越大,拍打在窗台上,仿佛在批判我的行为。阳台上晚上很冷,我的双手冻得直打哆嗦。妈妈在屋子里面,敲着门,叫我进屋。我却边哭边摇头说:“妈,你快去睡吧,我不想进去。”妈妈说:“不进来怎么行,你这样会感冒的,听我的,进来吧。”“妈,我现在真的不想进去,你先去睡吧。”

屋内一片寂静……

突然,我感觉有人在撞阳台门。透过门缝,我看到了妈妈。她正在用尽全力地撞门,想要把阳台门撞开。我还从未见过妈妈那样着急,她的手暴起条条青筋,脸上豆粒大的汗珠滚落下来,眼睛里流出点点忧伤。妈妈那原本乌黑亮丽的秀发也渐渐变白,原本美丽的脸颊现在也有了丝丝的皱纹。我的心似乎被一种东西在温暖着。妈妈究竟为了什么而日夜操劳?外面滂沱的大雨狠狠地给了我一记耳光。我明白了,原来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眼皮再也承受不住眼泪的重力,任由它流淌。

我打开门,没说什么,妈妈的脸上露出了原先的笑容,并给我披上了一件暖和的衣服,抱着我说:“小菲,妈妈只是希望你能够开心快乐,好好学习,要学会坚强。”“妈,我以后再也不乱发脾气了。”妈妈给我擦干了眼泪,我们俩都笑了。妈妈又说:“对了,我给你做的你最喜欢吃的老厨黄豆芽,快去吃吧,不然就凉了。”我跑向餐桌,经过一扇窗户,看到窗外的雨好像停了,也许它们也在为我和妈妈的重归于好而庆祝吧。

“滴答,滴答……”思绪又回到了现在,雨滴的声音又引发了我的新的思考:我们在慢慢地长大,而我们的父母在慢慢变老,但他们对于我们的爱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学习,不要再浪费时间,来报答他们对我们养育之恩。在记忆深处2

家里曾经有一个海螺,是的,曾经。它唱着遥远的属于大海的歌,一刻不停。那歌在我的记忆深处空灵的回响,留在那儿的某些记忆也随之扑面而来。

六七岁的年纪,最爱在大海中游戏。那一片蔚蓝的天,那一抹蔚蓝的海,是那样的自由。可是我的身体,却因为一个海螺重重的拍到海面上。那可不好受。站起来后,我仔细的在水中的沙里寻找,将它拿了上来。

本来想将它恨恨的向地平线抛去,却被它的样子吸引,一个泛着蓝光的白色海螺,像是被精灵慌忙中遗落的珍宝。我将它小心的收藏好,不计前嫌的带回家去,庄重的摆放在书柜上。

我知道海螺可以发出悦耳动人的海风与浪涛的声音。像是一曲童谣,又像一首赞歌。我喜欢那个声音,像是又回到了海边,得到了海风与星光的拥抱。我时常将它放在耳边,倾听它的诉说。它离开了大海,开始慢慢变样。失去了它独有的蓝色光泽,生白,病态。我把它放进了加了盐水的瓶子中,才有了丝丝好转。我定期给它换水,也为了听一听涛声。随着海螺又渐渐拥有一点点远不及之前的光泽,我发现,它的歌声比之前的欢快明媚许多。

也许是因为离开大海太久,想家了吧。日日夜夜的吟唱故乡的歌谣,思念着海里的生活。我去海边时,特意带上了它,一个思念家乡的小海螺。

我看见了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小心翼翼的将它放到耳边。它所吟唱的与海所歌颂的交织在一起,我才猛然发现,它在我家歌唱的声调如此凄冷、悲苦。我一狠心,决绝的将它抛向遥远的地平线。我能感受到它的激动、狂喜,我能听到它的歌声在被大海拥抱的瞬间,悠扬、令人愉悦。

它始终心怀大海的歌,故乡的歌,日日夜夜的歌唱。我在将它抛去的刹那,心里回荡起了故乡的歌,与涛声交织在一起,日夜回响。唱着那些人、那些事。

留在记忆深处的,有几首歌,大海的歌、海螺的歌与我的歌。它们悠远快乐,因为心怀大海,不忘故乡。在记忆深处3

推开老旧的木门,灰尘伴随着吱呀声从空中飘落下来。从前零碎的记忆正一点一滴涌来,某件事就像一个开关,“啪嗒”一声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那句“即使这世上自私冷漠的人多如蝼蚁,但哪怕一百个人里九十九个都冷漠自私,只要还有一个在播种善良,那便是希望”尤其深刻。

从小和爷爷一起生活的我是最了解爷爷的。乐善好施是爷爷的代名词,所以经常有人来找爷爷帮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有些人来找爷爷帮忙,其实只是占便宜。我跟爷爷抱怨,爷爷总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不必计较。”从让人蹭茶蹭水蹭炉火,到借点小钱帮点小忙……爷爷口中的“举手之劳”其实在一点点升级。我也经历了许多的事,也见过了许多的人。而我也明白了,这世上自私冷漠的人多如蝼蚁,而像爷爷那样乐善好施,不计回报的人真的极少。这世上的人都被生活的压迫、金钱的诱惑所蒙蔽而变得自私无情,只为那可笑的生存而活。我真的不明白爷爷这样做的意义,又能得到什么他认为的善良呢?

最后,爷爷走了,临终前他告诉我:“即使这世上自私冷漠的人多如蝼蚁,但哪怕一百个人里九十九个都冷漠自私,只要还有一个一个人在播种善良,那边是希望。孩子,你是爷爷未来的`希望,爷爷希望你能多做善事,在世间播种善良,同时希望你能活成你自己心中最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为了生活而活着。”我生硬地点点头。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我见过公交车上没人给老人让座、也见过街头老人摔倒无人去扶,但为了爷爷,我还是努力去帮助别人。渐渐的,我发现总有善良的人会给老人让座,总有人会不畏欺骗去扶老人,总有人会像冬日的阳光散发温暖的光芒,带给那些对世界失望的人以希望。而他们这么做,也许是因为他们曾受到过帮忙,他们会感恩、回报,会传递善良。

夜晚,月光静静地洒在青石街道上,冷冷清清,只有被风吹过的树叶发出的声响。我站在爷爷最喜欢的地方看着这一切,脑海中又浮现出爷爷的话。爷爷,您说的对,您所传播的善良,给那些对这个世界几乎不再抱任何希望的人带来了阳光!

而一直在记忆深处与您的约定我也一定会完成,我一定会将您这份善良播种下去的!在记忆深处4

幽深狭长的小巷深处,渐渐传来一种声音:“梅花糕,卖梅花糕啊——”,打破了周围的寂静,氤氲着鲜活热闹的气息。小时候,我爱在方塔老街区转悠。一个个小铺为这儿的幽静增添了几分活力,一声声叫卖从淳朴的人们口中传出,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卖梅花糕的老伯的声音:“小囡来哉。”这是一道苍老而又温和的声音,称不上动听,还有几分沙哑,但却让人感到很温暖。“老伯伯。”我喊了一声,只见老人脸上的笑意更浓,皱纹也聚在一起,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吃糕吗?”“吃,我要两块。”说着,递上了四块钱。老伯接过钱放在边上的纸盒里,用粗糙的大手摸了摸我的小脑袋,递给我一块冬瓜糖。“谢谢伯伯。”我开心地笑道,站在一旁啃着冬瓜糖,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定定地瞅着老伯做糕。老伯很爱干净,洗干净手后,他开始打浆,长长的筷子不停搅拌,面浆中加了鸡蛋,淡黄的色泽在阳光下十分好看。

锅炉已经起好了火,老人拿着铜勺慢慢注入了面浆,“呵。”老人猛地一声,翻过了铜锅,又很快翻了回来,糕身就成了金黄的锥形,老人站在一边,控制着火候,朝我笑着。店里又蹦进不少孩子,前后簇拥着笑着、闹着,老人给每人递上一块糖,我和他们挤在一起,眼馋地盯着锅。老人笑着说:“孩子们,不要急,快要好了啊。”手里又有了动作,他拿起糖桂花、葡萄干、红绿丝、各色果干朝着糕上撒去,撒得满满的,然后快速取出糕,置在一旁放凉,刚出锅的糕香味扑鼻。老人洗净手摸了摸孩子们的小脑袋,和我们一起瞅着糕。老人的儿子从屋内走了出来,看了眼糕,皱了眉道:“爸,你又撒了这么多料,价钱又订得便宜,每次有小孩来又给糖吃,咱们挣不了多少啊。”老人假意虎着脸:“浑小子,我叫你贪。”脸色稍稍缓和了些,徐徐而又坚定地说道:“做人不能太贪,不能太重利,小孩子,多好啊……”一阵轻风拂过,携着梅花糕的香气一齐飘向小巷深处,阳光依旧很柔和,就像老人轻轻的话语一般,令我感到温暖。许多年过去了,老人的面庞在我的脑海中已模糊不清,但只要走过这条老街,总会回想起“梅花糕,卖梅花糕啊——”的声音,这种声音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在记忆深处5

窗外的蔷薇花正开得茂盛,花开时节正值初春。姐姐披着一头快要及腰的长发,静静的坐在蔷薇花下。不只是巧合,还是……那天,你穿着一条紫色长裙。静静的走过,好像一只想要展翅飞翔的蝴蝶。

微风静静吹来,紫色的海洋中,泛起一阵阵浪花。

我,呆住了。

你的长发似乎与树枝融为一体;紫色的长裙似乎被蔷薇花衬托得更加艳丽。

蔷薇花,又开了。而你,却不在我身边。

记忆深处,你的身影正在淡淡逝去。

那年在机场里,我向你挥了挥手便背过身去。你知道我还在生气,往常坚强的我,泪如雨下。你转过身,走了。你的一步又一步,都踏在我的心上,当你踏向验票口时,我再也忍不住。

“姐姐?”

“嗯?”

“哪个……我……”我哽咽了,泪,流了。

“乖,姐姐春假就回来。”我点了点头,目送着你,祝愿着。

你那弱小的身躯在人群中,被推来搡去。箱子似乎非常的重,你的身体微微前倾。你弱弱的注视着这一切,孤立无助。我再也看不下去,抛开了父母紧抓着我的手,跑向了你。可一双大手无情的拦住了我,“小妹妹,你的票呢?”我摇了摇头,最后的望了一次你的背影,便回到了父母身边。

记忆深处,这清晰的身影久久不能散去。

一转眼,春假也就如期而至。

可你依旧没有回来。

窗外徐徐的春风,把我吹得得有些醉意。楼下浓浓的蔷薇花香,把我熏得有些醉意。我走进房间,想拥有一次小睡。

梦中,你静静的向我走来,我哭着扑向你“为何现在才回来?”“忙……”

猛然醒来,已是下午2时,猛然间醒悟:你只存在于我记忆深处,生活在我梦中罢了。

听!轮子转动的声音,高跟鞋的声音,是你吗?

“我回来了!”

果真!果真!

记忆身处的你,回来了,我这才幡然醒悟:

记忆深处的事物,往往是最深刻的。

楼下的蔷薇花香,更浓郁了。在记忆深处6

乱花浅草,清风蝉鸣,潺潺流水,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只在仅仅几弦间。

——题记

深邃的夜幕中,闪烁着无数颗耀眼的明星,若隐若现,世间的一切都安静了下来,若有所思。

我凝望着星空,心中不禁地波荡起伏,因为在那份清幽宁静中,我懂得了星空的含义。

初听《星空》,在皎洁的夜光下,璀璨的繁星下。查理德。克莱德曼诉说着他那份与世无争,顽强拼搏的声音。而正是这种声音,让我懂得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蕴义它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前抬起了头,那声音一直震撼着我的心灵。

过了一个寒假,我似乎玩疯了,同时,我也期盼着七年级下学期的到来。没想到开学第一周,就进入了全方位紧急状态,紧张的学习气氛使我不得不从懒散的生活中抽出身来,投入紧张的学习气氛当中。

一个月的时间如流水般转瞬即逝,月考成绩公布下来,我傻了眼,第16名,我的心情仿佛晴天霹雳,失落到极点。

班主任老师在班会上严厉的批评了我,我看到了老师那严厉的眼神,和课下奚落的眼神,我的内心如刀割,渐渐地,上课总是跑神,注意力不在专注。

在周五的回家的路上,想起这一次的成绩,我的心又沉重起来了,我不想回家再看见父母那失望的眼神,消极的情绪在我的心中弥漫开来。

回到家中,沉默不语地走进自己的房间,独坐一隅,阳光不再灿烂,窗外的绿叶不再清新,一切都变成了灰色,我跌入了低谷之中。

不知何时,CD里传来熟悉的旋律,啊,是《星空》。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星空灿烂的夜晚,皎洁的夜光,轻拂的微风,使我的心情不禁舒畅起来。

刹那时,音符又慷慨高昂起来,一次次叩击着我的心灵。他仿佛在呐喊,在释放,在奋发,在向上。他用音符传递了激励的声音。

我的消极情绪立即不见了,我的心灵被那层层音符在净化,我好像更加理智了,更加沉稳了。

当最后一个音符结束后,我的心还沉醉在激励人心的乐曲中,它给予了我无限的寥寂与清幽,它让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我的心和灵魂上升,上升,让我在喧嚣中寻找一份宁静,在消极中寻找一份鼓励。

我的天空不再阴暗,我用凝霜的枯藤在无垠的大地上写下——激励前进。在记忆深处7

因为时光的流逝,被我们淡忘的东西越来越多,而残留下来的,不是美好的回忆就是痛苦的往事。这让我们在走记忆之路时,不得不绕过那段痛苦,去翻看别处精彩的人生。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地球人都知道,这是歌曲《花木兰》当中最经典的几句,我们舞蹈学校用这个曲子编成了歌伴舞,准备参加莱芜市的第一届春晚哩!真的挺兴奋的,虽然我只是个小小的伴舞,可我也算是参加过春晚了呀!

我们就因为要上春晚,把这支舞蹈在舞蹈学校练了N多遍,天天练,天天练,搭上了那么多时间。还连着两天都在演出场地,从早晨八点一直到晚上,累的一身臭汗,吃讨厌的盒饭。但我们都很努力很开心,毕竟努力终于要有回报了嘛!

就要上场了,不过我一点都不紧张,只不过是穿的衣服太少了,大冬天的,好冷啊,我想着蹦跶蹦跶,好暖和一点,可是……

那个台阶,我不小心……

我当时就哭了,但我马上就要上场了,怎么办?左脚钻心的疼,一点一点肿起来了,我好害怕,我怕我演不了出,心血就全白费了!于是,我抹去了眼泪,站了起来,试着走了几步。啊,好疼啊!

舞台,真是一个怪物,那么炫耀的灯光,就是它的武器。它让我为之接近疯狂!

那熟悉的开场音乐想起,我又冲上了舞台,脸上还是笑,不过已双眼泪盈盈。

好疼啊。不,我求求你了,你千万不要表现出来啊,你抬头看看,那些观众们,他们都看着你呢,你不要让他们失望。忍忍,好吗?不,太疼了,真的难受,每走一步,万虫啃噬一般呐!我怕我会翻不过前桥去。不,你一定能行的!来,笑笑!

“脚……”我在想。很想笑,但是却哭了。

医院里,好冷,满眼白色和幽暗的灯光,一股药水味一直弥漫,我打了一个机灵。我又哭了出来,我做到了,我完成了任务!太激动了!不过,脚好像更疼了,我坐在轮椅上,这是我第一次坐轮椅。妈妈推着我,拐过一个又一个幽长的弯,走过长廊。我虽然大大咧咧,在这一刻,我却非常害怕。

那扇厚厚的门关上了,我拍了X光,幸好,骨头没有大碍。

躺在床上,看着黑漆的窗外,长吐了一口气,一直微笑到天亮。在记忆深处8

深秋之时,天上落下的冷雨阻挠着行人的脚步,却滋润着我内心的那朵花。

那天下午去学校之前,我准备去把长头发给理了。时间很赶,天上却不巧下起了小雨,路面很快布满了洼。我撑着伞走着,仍然在那熟悉的地方停了下来。那家理发店经营许久了,周围装修精致的小店早已多次更新换代,唯独这一家小店坚挺在这匆匆街市中。它并不豪华,甚至有些寒酸,一块塑料板挂在门口,写着“理发”二字,门口顶上也只有一块破遮雨棚。可我一看,不大房间里竟然等候着四五个顾客。

“这么多人呐,老板”“诶,是!刚才我还打瞌睡呢,现在饭点了,一下子就多了。坐下来等会儿!很快!”我找张板凳坐下,习惯性的一摸口袋,这一摸不知道,一摸吓一跳——我带的一张五元钱的纸币,竟然掉了!只剩下十块钱。“坏了,”我心头颤抖道,“万一老板跟我闹起来,说不定上学得迟到了!”

我注视着老板的背影,看出他知道我赶着上学,正在奋力加速理发。终于轮到我,我坐在座位上。座前的镜子,清晰的反射出老板额头上晶莹的汗珠,眼角几杠皱纹。他细心的给我系上胸布,拿起理发刀开始工作。电刀在我的头上缓缓飘过,我有些惊讶:他与其他人不同,他并没有因为焦急而放松工作的质量。我虽与他并无关系,但他仍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细心的操作着,我蓬乱的头发顿时变得整整齐齐。

或许这就是尽职,这就是责任吧,可是,我也许并无法回报他的尽责了!

剪完后,我起身,战战兢兢地将仅剩的十块钱递给他。我手心攥满了汗,生怕他会发起怒来。他接过去,有些意外地上下打量着我,打量了两回,他回首,竟从那铁盒子里拿出两块钱来找回我……我心中一颤,凝视着他的脸,口罩之下,掩盖不住的是他善意的微笑,那短短的两秒钟,却给了我以极大的震撼,在我记忆深处的花园中撒下了养料,我接过去道了声“谢谢”,转身匆匆离开。

或许这便是善良,这便是宽容吧。

撑伞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看着手心里粘着发碎的纸币,心底里,记忆深处那朵花,悄然绽放。在记忆深处9

夜已沉睡,风在呼啸。沙沙沙,沙沙沙,乐音奏起。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寻那记忆深处的声音。

家乡门前那粗大的梧桐树,盘曲的树根上又添了一条裂痕。随着新陈代谢,几片略微淡黄的寒叶紧紧依傍着根,借着微薄之力,吮吸多一些的营养。树下,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满脸皱纹纵横交错,却又有丝微笑意。他依靠着大树,静静的望着儿时的我尽情的玩耍。“慢点儿,别摔着咯,小心点儿!”他反复唠叨着同一句话,不是招着那沧桑的大手。爷爷的唠叨声便在内心深处扎下了根。

天蒙蒙亮,泛着鱼白肚的天空添上一缕红色的霞光。半梦半醒下,耳边传来一些琐碎的声音:“这孩子,又蹬被子了,受凉了咋办倒是?”他轻轻掩好被诅咒,抚了抚棉被,掩上门,便出门干活了。我是被爷爷叫醒的,一脸呆滞,揉揉那睡眼朦胧的双眼走进了厨房。“爷爷刚才拿了两个大玉米,可大可甜了!”他不时冲我笑。转身将外套披在了我身上。“你这孩子,就是不听话,又蹬被子,又不穿衣服,怎叫我们省心呀……”这一阵阵的唠叨声便根本就停不下来了,我一声哀叹,匆匆忙忙应付了下,伸手拿起一块面包和玉米,便试图想要逃出去玩儿。“往哪跑?你这孩子最不让人省心了,没一点女孩子样儿,这前世啊肯定是个小子……”这便又像是撒乱的棉絮,风风火火地飘个不停,听着日复一日的无节奏的唠叨,耳朵里怕是也长茧了。

虽说爷爷的唠叨经常无味单调,但有时也充满着艺术之感,哼着小曲也不忘唠叨几下。

爷爷的黄梅戏便唱得一绝,咿咿呀呀的。见我又干“蠢事”,便会操着那小调唠叨起来:“孙女你——不乖呢——叫你爷爷我好生伤——心……”

望向窗外,回想起这种种画面,耳畔便又会想起爷爷那阵阵的唠叨声,会时不时傻笑。而如今,确实空虚的。爷爷离开了,他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他迈着匆匆地脚步离开了我,留下了一堆的叮咛。此刻,我内心的酸楚便涌上心头,缓缓地淹没我不舍的内心……

内心深处,有一种声音,它叫爱的唠叨与叮咛。在记忆深处10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难忘的事:和朋友们踢足球,与妈妈打扑克,同爸爸下象棋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有两件事:妈妈带我去北京看病;韩冬老师对我的一番教诲。

那年我七岁,寒冬的一个夜晚,寒风呼啸,我在温暖的被窝里熟睡。不知过了多久,我突然感觉全身发抖,一会儿就开始抽搐,一个接一个的寒颤,怎么也止不住。这可把妈妈吓坏了,妈妈一边叫着我的名字,一边给我穿衣服,急急忙忙打了一辆出租车朝二院出发。一路上,妈妈不停地叫着我。她说:儿子,别怕别怕,有妈妈在。那时我感觉妈妈的很着急、也很害怕。终于到宝泉岭二院了,妈妈急忙挂号,找医生,看到她额上的汗珠,听到她呼呼的喘气声,我那时觉得妈妈对我真好。大夫给我做了检查,严肃地说:这种病必须到北京去治,要不还会犯。我给你开了几盒药,只能吃一周。你们马上去北京。

第二天,妈妈和我坐上了最早去北京的火车。路上妈妈不停地问我:渴不渴,饿不饿,累不累那不厌其烦的劲,让我感到我的妈妈真好,做我妈妈的孩子真幸福。到了北京医院,大夫说:这是一种良性癫痫,没什么大问题。只不过每年都要上这来检查。妈妈长吁了一口气,紧紧地抓住大夫的手,连声说:那就好,那就好,谢谢您大夫!

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爱。如果有来世,我还会做妈妈的儿子。

我现在上六年级了,已经是个初中生了。刚开学我还像小学一样:总觉得时间有的是。动作慢、写字慢,反正干什么都慢。韩冬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对我说:你这样可不行。初一是连接高中的最基础的学习阶段,速度必须加快,否则以后干什么都会落在别人的后面。我可不想落后,于是我的动作比以前快了,虽然字有时写得不大好,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住,一定能行。为了让我快点改正缺点,韩冬老师每次晚自习值班,都会和来接我的妈妈说:孩子太慢了,必须练笔速,平时还要多看书复习。作为家长,还要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妈妈回家后,就按老师说的教育我,我觉得她们说得对。渐渐地我的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成绩提高了。我非常感谢韩冬老师。

这两件事会永远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我决心长大后好好孝敬妈妈,用优异的成绩报答我的老师。在记忆深处11

有一颗心时刻牵挂;有一种爱沁人心脾;有一种情深似大海。这就是母爱。

初春早晨的阳光就是灿烂,把这个对被窝如初恋的我也给唤醒了。“赶紧起床,要不然迟到了!”妈妈在外头喊着,好烦!

“等等,出门要把外套穿上,春天最容易感冒了的,知道吗?”我没趣的应了一声,“老太婆”又开始唠叨了,真烦!

洗簌完后,便赶忙去上学了。今天是英语早读,使我这个对英语颇感兴趣的小子读劲十足。上午的课上得很快,也许是因为天气的缘故吧,不久就到了放学时间。天空中乌云密布,看样子要下雨了。

不一会儿,下课铃声响了。比那流行音乐还要悦耳,比那经典音乐更国粹,比那摇滚乐更令人激动,班上同学一窝蜂地冲出教室。

望着那瓢泼似的大雨,听见“哗啦啦”的雨声拍打着地面,溅起一支支“利剑”,我傻了:“早晨没带伞,这可怎么回家呀?”我向四处望了望。看见那些冒雨来接孩子的家长,心中万分焦急。

“看着别人干嘛?我来接你回家。”一个熟悉的声音附和着甜美的微笑在我耳边响起,只见她撑起雨伞,正向我走来。此刻的我,犹如黑暗中寻到光明一样,跟随母亲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老天像是故意捉弄人似的。刮起了一阵狂风,那雨更加肆虐了,简直让人寸步难行。妈妈右手撑着伞,左手将我紧紧搂住,生怕我受到什么伤害似的。“风太大,我把伞往你那边挪点吧。”当时的我还太小,没听懂妈妈的意思。

不一会儿,雨停了。妈妈牵着我,摸摸我的后脑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着,走着,消失在人影中……

事情虽然已过多年,但您那甜美的微笑,柔和的话语,轻轻的抚摸,伴我走过了十几个春秋。您的悉心照顾,您的唠叨,您的爱……不知多少年后还有谁能像您那样的关心我,又有谁能像您这样爱护我呢?

母亲,您为我撑起的一片蓝天,您把爱装在出门前的一声声叮咛里;您把爱织进千针万线的毛衣里;您把爱写在一年四季的牵挂里。母爱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我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妈妈的爱!在记忆深处12

从那之后,没有一曲笛音能再像这样勾起我的回忆,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题记

青石板,房上红瓦,院子里一颗历经沧桑的老槐树,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这是我记忆中仅有的对于老家的记忆。

小时的记忆中似乎带着家乡的味道,听奶奶说,我小的时候特别闹腾,只有晚上我才会安安静静的像个小女孩坐在院前的摇椅上,一下一下地晃着。只是在奶奶的回忆中,我并没有找到属于我的那段丢失的记忆。所以,我回来了,回到了那个曾经令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我静静看着太阳的最后一丝余辉沉入院墙下,这时火红的天边渐渐被渲染上了一层宝蓝,夜,终于来了!

月带着它的寒光慢慢地爬过了院墙,从屋瓦之间穿透过来,墙上的爬山虎不断吞噬着墙的灰暗,留下点点绿意。月光倾泻到大地上,院里的老槐树也投下一片阴影,散发着淡淡的忧伤。但是,总觉得,这里是否少了些什么?这时,远远的村外传来阵阵悠悠的笛声,这声音古朴动听,意境如深山幽谷,弥漫着一种古老悠远的韵味。沉醉在这笛声中,记忆的大门终于向我打开。

乳白色的月光下,小小的身影躺在摇椅上,长长的睫毛在脸上投下阴影,一丝风拂面而过,吹起我的发丝,远远的笛声传入耳畔,萦绕在我的心田,我抱着清风,抱着明月渐渐睡着了。哦!就是这个梦,这个离我越来越远的夜晚。

多少年没回过老家了?多少年没再听过这悦耳的笛音了?我自己也不知道,时光悄悄从指缝中溜走,不回头的一直向前走去。屋子后的那一亩麦田,金灿灿的,在夜里发着光,不知不觉间,那亩麦田竟陪我走过了不小一段的时光,承载了属于我的一部分快乐的童年时光。

悠悠笛声,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再也抹不去。我沉沉睡去,伴着这笛声,伴着童年的记忆,伴着未来的梦……在记忆深处13

四季更替,日升月落,时间不停地向前走,儿时光阴多么美好,有太多难忘的回忆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我从小起床总是有我专属的“闹钟”,那就是奶奶的缝纫机,当清晨的初阳将它们的光辉洒满整个屋子时,那“轧轧轧”的声音便恰到好处的漫进了我的梦乡,温柔地唤醒我开始新的一天。

我年幼时最喜欢陪奶奶缝衣服了,看着那台油漆斑驳的老古董,在奶奶双脚有节奏的运动中,巨大的圆圈带动着一根细细的绳子,快速的飞转着,发出铿锵有力的“轧轧轧”的声音,太奇妙了。懵懂的我尽管不知道这其中的机械原理,不过,我还是喜欢听缝纫机发出的声音,这“轧轧轧”的音乐见证了我最美好的童年时光。

记忆中那缝纫机总是比我起得早,无论我多早醒来,那台缝纫机都已经开始工作了,全神贯注的奶奶坐在缝纫机前,戴着老花镜,伏在案上,那灵巧如蝶的双手挪动着,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轻柔的洒到奶奶肩上,爬上奶奶的银发,一切时间仿佛定格,多么温暖而幸福的一幕啊。

在以前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那台缝纫机是花了家里大半年积蓄买来的,自此奶奶操持着家里的一个“得力助手”,全家人的衣服与被单一年四季都靠它来修补,它一直工作了几十年都没“退休”。小时候,不管冬天的温度再低,寒风再刺骨。坐在奶奶的热炕上,总是安心的;穿着的棉衣棉裤,也是最温暖的;“轧轧轧”的缝纫机声,也是最动听的。

现在生活好了,衣服也买的越来越多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似乎也不适用了,缝纫机自然也就被请进了阁楼。看着那落了灰的缝纫机,好像也看见奶奶那落了灰的心,偶尔心灵上的慰藉,似乎也只能来源于零碎的针线活了。

冬天又到了,厚实的羽绒服穿在身上似乎总是没有奶奶做的棉衣棉裤温暖。双眼渐渐模糊,耳畔又重新回荡起“轧轧轧”的缝纫机声了。在记忆深处14

不觉桂香盈我满怀,深秋,又遇桂树。

米白的思绪伴着秋风的熏香来到这个城市,古典蓝空下依旧是绿黄的世界,一切都没有什么雅趣。但它,却独自馨香盈怀袖。

这些桂树,是无法比及记忆里的那棵,那树里栽的,是怎样的美好。

那是邻居家的桂树,全村仅此一棵,我便天天跑去看它,小小的一株,同我差不多高,新苗,独自摇曳生姿。我看它,细腻的样儿,小心呵护它,待它甜的染香这一村子。

后来村里来了一个年纪与我相仿的女孩,凑巧是邻居家的女孩。门口看她,是一个可爱的人啊,大大的眼睛,深邃的眉。我是个大胆的人,就想和她做朋友。

来到了邻居的院子里,她在院子里静坐,旁边一树是桂,我打量她,她眼里是融不透的柔情。

后来,我常去找她,找她玩耍,她只爱笑,笑里是欢快的声音。可她,不说话。

等到她说话了,她也说话了。

她说,那是一树丹桂,皓月当空时,花会染香一整个村子。那是极甜的画面。

并非等到皓月当空时,我已迫不及待了,拿着外婆的小篮,把桂花捻了些许,装到篮子里,在村里欢脱的跑,花香洒了满村,我身后是一路米白,还有,如雾般缥缈的花香。

雨,猝然而至。仅仅是小半会便停。云也极有人情味飘开了,留下一个不太远的月亮。

我兴冲冲的跑去她那儿,她对我笑啊,给我讲关于她的故事,其实她其实是心里装了小秘密,他的父母离异,她呀,其实原来是个很活泼的人,后来总怀念母亲,就些许看着不易近人。

那一夜,没有人舍得扫掉门前的桂花,那桂香,早已染香了整个村子。一夜,伴着我的,是米白的思绪和她。

后来她离开了,给我留下一瓶桂花,那桂花沁人心脾,染香我的整个童年。但它,哑然的带来分离。

那桂树,是就是无法抹去的香。

记忆深处的桂,是否依旧美好?

桂花,桂花,你要善待旧时光里的人啊。在记忆深处15

打开书卷,品一壶香茗,翻开一页页书法,在浓浓的墨香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良久,耳畔想起那叮咛声,声声温馨……

小学时,学校开了书法课,一向性子浮躁的我拿着毛笔在宣纸上乱画,突然,我的手被温暖的掌心包裹,清幽的香味在我鼻间萦绕,我回头一望,是我的语文老师,她凑到我的耳边,用轻巧的声音叮咛着我:“写书法要静,宁静方能致远,我现在就教你写一段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思是人要处乱不惊、泰然应对、坦然从之。”她是南方人,声音软软糯糯的,融化了我焦躁的情绪,让我能安然端坐案前,心置净土,提笔书写天下繁华。

曾几何时,我开始害怕考试,每逢考前,便坐立不安,像被推到万丈深渊,四周漆黑,想挣扎,想呼喊,却无能为力。还是语文老师轻轻地拍了我的肩,叮咛着我:“记得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叮咛声好似有一股力量把我从万丈深渊中托起,考试时我紧绷着的神经渐渐放松,从容地拿起笔,在试卷上书写着付出与辛勤,成功与否,失败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颗淡定的心。

偶然翻看我的聊天软件,语文老师的号仍静静地存在那里,上面的签名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间,我迫切地想听她的声音,那叮咛声,那南方女子柔和的声音。但我知道她已去了别的城市,我已与她失联,这个号她也再没用过。可我还是在对话框上打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还给我6年,我一定还要当您的学生……”刹那间,往事涌上心头,泪如雨下。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叮咛声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明白人生总有被逼到阴暗角落的时候,学会从容、淡定。《道德经》说过“静则生根”,宁静方能致远,坦然才会有细水长流。

那叮咛声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上洗尽铅华,歌尽桃花,收获成荫的绿色,似锦的繁华。

第6篇:记忆深处的友谊

记忆最深处,是撕心的痛楚……

伴着下午那柔和的夕阳,你的嘴角微微地上扬…似乎又拉开那道伤痕,无法愈和…一边的嘈杂却也没有把我们从美丽的回忆中拉出来…那美妙的距离,让我们看见了神秘感…仿佛继续闭着眼,熟悉的脸又会浮现在眼前~突然,演变成那个昨天,空气中的温暖,时拉时而远,时拉时而近…秋天的童话却不会演绎…你,微笑的眼神,告诉我四季不变…只是,那个最美丽的夏天,已经…无法再次演绎…它,美丽的回忆,不会淡忘在我们心中,鼓励我们,寻找下一段友谊的起点…

开学那个下午,在班上迷茫地寻找着,始终找不到那两个熟悉的身影我彻底地失落了……因为无缘?偷偷地流了泪~没有人知道,再也没有两个死党安慰我了,意味着什么?泪,涩涩地流入嘴角我知道了痛彻心扉地感觉……

离开会不会太悲伤?有些心情该释放……回忆,被谁放在书架上?`把它从最高地地方落下……

同学录的扉页,熟悉的笔迹刺痛我的心。习惯性的关注变得一文不值…我可以偷偷地想念,却摸索不到方向…从最初到最后~要走到时间的尽头,努力不让自己去回忆…我怕泪水回支离破碎…

疲倦的身影出现在小道上,阳光投下斑斑斓斓的树影。我们曾经再这里并肩走着…一切似乎在见证我们的友谊…

只是…回忆里眼角边的那滴泪~挥之不去…能埋葬掉所有的不愉快吗…?幸福总是那么短短…那道枷锁却还未释放…

回首~…我已站在地平在线…只是迷失了唯一方向…

风,吹在破晓的空中。仿佛吹翻一切,只剩寂寞更沉淀……似乎看见好友你,迎面走来…那只是幻觉罢了

所有的点滴,都凝聚在心头,画面定格甾那个熟悉的眼神…一点点的痛,加上一点点的思念…

幸福或许有一双翅膀,带着我飞往勇敢的方向……练习着坚强,学习会遗忘…等待彩虹再次出现,展翅飞翔…

泪还残留着,见证我的痛楚。你们的呢喃似乎又在我的耳边回响:寻找下一段友谊的起点……

第7篇:记忆深处的风景

浩瀚无边的大海教会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傲霜斗寒的梅花教会我们要有拼搏精神;默默无闻的泥土教会我们要有无私的品质。我有一种风景,在记忆深处,不是它们,而是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人,他就是我的爷爷。爷爷的爱,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一直流淌在我的心中。

在我的童年里,父母一直在外地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那时,爷爷比较严厉,不苟言笑是一个老学究。老爷爷搞科研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在我心中爷爷是个无所不能的人。

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家乡,很少能看见爷爷,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和爷爷生活的点滴。每当我取得好成绩时,奶奶总是不断的夸奖我,而爷爷却只是一旁微笑,轻轻说,以后要保持;而考试失败的时候,我变得灰心丧气,爷爷就会语重心长的鼓励我——失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定会成功;年幼的我很是贪玩,常常忘了写作业,这个时候,爷爷就会很严厉的训斥我,记得有一次我因为玩得厉害忘记了做作业,把我从被窝里拉出来也是我可敬可爱的爷爷。他告诉我当天的事情一定要当天完成,做事拖拉的人不靠谱!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让我受益一生。

就这样,我慢慢长大,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初中生了,寒假回到家乡,看到爷爷,发现爷爷不再是童年时高大严厉的爷爷了。因为一直生病,看起来非常憔悴。此时的爷爷一点儿也不严厉,反而我却害怕的想哭。时光果然是一去不复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多么希望时光慢一点,爷爷奶奶老得慢一点……

我的童年快要结束,谢谢爷爷奶奶留给我脑海中一段美好的童年记忆。在这美好的记忆中,总有一段美丽值得回忆的“风景”,爷爷的爱,它伟岸如山,它细腻如水,成为我留在心底最美的风景。

第8篇:记忆深处的爱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老师是一位和我母亲年龄相仿的30多岁的女老师,30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她的名字叫秦桂兰,她亲切的笑容、说话时和蔼的语气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心存温暖,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里,早已把她当成了和母亲一样值得信赖的人。她的爱,她的鼓励,成为了我---一个农村孩子好好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一年级的孩子刚学习自己削铅笔,很容易削破手,秦老师就抽出时间帮孩子削铅笔,可班里的孩子多,秦老师就不能一个一个地帮孩子削了,一部分孩子就自己削,我就是这一部分自己削铅笔的孩子中的一个。一天,我刚买了一把新小刀,我用左手的食指垫住铅笔的一头,右手拿着小刀,一下一下的削着,新小刀真锋利,就是好用!正在我得意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我左手食指的很大一块被生生地削了下来,血瞬间流了出来,秦老师见了,飞快地跑到我的身边,抓起我得手,一边用嘴给我吹着手指,一边安慰我:“别怕,别怕,老师在呢!”说着,也不知从哪儿弄来一个布条,轻轻地给我包扎着......她温柔的话语,亲切地动作让我感到心里暖暖的,手顿时也不觉得有多么疼了。我的手好了,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印记,可也留下了我对秦老师永久的怀念。

我的家住在离小学校不远的路边,秦老师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我的家们,每天放学了,除了做家务,我便拿起书,在院子里看、读。一天,我正在高声地读课文生字的时候,秦老师正好下班走过我家,她从自行车上下来,走到我跟前,用手摸着我的头说:“好孩子,这么爱读书,将来一定能成才!好好学,你太让老师喜欢了!”第二天,秦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几句话,让我坚信自己一定能成才。从此,我更加勤奋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16岁那年,在当时录取率极低的情况下,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石嘴山师范学校,在当时的农村,这件事着实让我的父母自豪了好长时间!

如今,我也当小学老师20多年了,每每回想起秦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我一生的影响,对工作的尽心,我就知道怎样做一位“好老师”,她是我一生的恩人,没有她的鼓励,就没有我的今天,秦老师,好人一生平安!

上一篇:游戏活动小结下一篇:浅谈如何进行家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