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机构改革方案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具有明确的格式和内容规范,要求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抽象和假大空的内容,那么具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西省机构改革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山西省机构改革方案

山西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的实践

〔摘要〕山西省在县乡医疗联合体建设过程中,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缺、投入少、能力弱等突出问题,着力在管理体制上的破旧立新和管理机制的重塑再造上下工夫,破除了医疗卫生机构各自为政的旧格局,建立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医疗集团”,推进了管理模式、人事制度、全科医生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加强了纵向医联体、跨区域专科联盟等的建设,提高了县域医疗服务整体水平,逐步走出了一条分级诊疗改革的“山西模式”医改新路。山西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在一体化改革实践中,坚持了政府办医的主体责任,保障了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创造了符合地方特色的县域综合医改路径,实现了县域内的医疗资源共享,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关键词〕分级诊疗;一体化改革;医疗集团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1〕的分级诊疗改革目标。该意见发布之后,根据中央部署,全国各地的医卫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本文关注的山西模式,是山西省以高平市为试点的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整合性改革(简称一体化改革)。2019年12月26日,山西省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医改经验暨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现场培训会在高平市召开,会议指出,“学习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医改经验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部署,是一项政治任务,同时也是借鉴先进经验做深做实我省医改工作的迫切需要”〔2〕,要“牢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迈入全国医改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减‘全国学山西、山西怎么办’的忧患意识”〔2〕。实施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以来,山西省117个县级医疗集团实现了全覆盖,“累计为基层引进诊疗项目435项、下沉投入设备2341台,向基层下派专家5万人次,为基层培训人员11万人次,实现了基层服务量、基层服务能力、群众健康素养‘三提升’,次均费用、自付比例、看病成本‘三下降’”〔3〕。可以说,山西省通过改革创新办医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薪酬分配、三级医联体帮扶等体制机制,推动了本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一体化改革。

一、初衷:探索县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合作的新途径

分级诊疗制度改革,是我国政府新医改以来推行的一项重大制度性变革,目的在于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新秩序。近年来,根据中央部署,全国各省市政府基本上都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例如,2020年,山西省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稳步推进,其中,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有4.2万个,床位21.8万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有44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有131个。早在2014-2015年,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山西省卫计委”)就出台了相关文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生下沉、病人下沉、药品下沉),要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然而,由于医疗资源固有的“虹吸效应”,使较高级别且竞争力强的县域医疗卫生机构,优先吸纳了优质医疗资源,导致较低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水平不升反降。同时,由于新医改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导致分级诊疗基层首诊难、下转病人难、上下联动难。加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因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利益相争,难以形成“1+1+1+X”的医疗团队合力优势。为解决上述问题,2016年初,山西省卫计委启动了在高平市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将县域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独立法人医疗集团。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理面积946平方千米,下辖3个街道、9个镇和4个乡,是我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在“十一五”规划后期,全市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535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006张,医疗及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2542人,万元以上医疗设备372台(件)。13所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村村建起了卫生所,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的目标。2017年10月,笔者曾就《分级诊疗制度研究课题》对山西省高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以下简称“卫计局”)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该负责人坦言,“改革前,我们的乡镇卫生院患者稀少,基本没人去看病”,“已经多少年了,基层医院的医生不仅人数少,而且水平不高。比如,早以前的一些乡镇级别的卫生院,还能做一些像胆囊炎、阑尾炎的小手术,但后来因为医生不断流失就做不了了。现在,我们当地的老百姓,无论是得了什么病,哪怕是最常见的小病,几乎都要想办法到高平市人民医院来看。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市医院一床难求、人满为患而乡镇医院逐渐门庭冷落、连一些基本的药品有时都买不到的现象”,“其实原因也很明白,就是我们原来维持了几十年的医疗卫生体制不够合理。像我们的高平市人民医院和各乡镇设立的卫生院,以前都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这样一来,公立医院里的好医生谁也不愿意到基层卫生院去坐诊。同时,因为利益阻隔,病人在一个地方几遍都看不好,上下转诊的通道也不顺畅,所以从一开始,不管谁有个大小病症都先想方设法往好医院去挤”。结合访谈材料,笔者认为,高平市出现医疗资源不均、好医生不愿下沉的问题,应该不是地方个案,而是我国政府多年来努力革除医疗弊政,却始终难以破解的社会难题。那么,如何让当地群众在患病以后,既能在自己家门口享受到就诊的便利,同时又能享受到县级医院医生的良好诊治,进而实現医疗资源的互利互通?高平市的做法是:寻找和打通原来医疗卫生体制上的“关卡”。基于此,在山西省卫计委的支持下,2016年初,高平市政府将一体化改革作为民生头等大事写入了本县的政府工作报告。此后,晋城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如《关于组建高平市人民医院集团的实施意见》《基本医疗保险住院付费总额控制管理办法》等,具体指导高平市的医疗改革。高平市人民医院集团运行以来,“基层分院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4.1%,住院病人同比翻了一番,基层诊疗量占比由48.9%提升至64.3%;同时加强医联体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患者明显回流,县域内就诊率由67%提升至81%,分级诊疗初见成效”〔4〕,形成了“城乡一体、资源共享,两翼支撑、协同发展,三医联动、健康高平”这样一种别具特色的医改经验。

二、体制:破除医疗卫生机构各自为政的旧格局,建立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医疗集团”

为有效缓解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与基层群众之间存在的供需结构矛盾,着力解决基层医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医药品短缺、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薄弱等难题,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了持续性改革。新医改实施以来,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强基层”分级诊疗制度改革应运而生。自2015年以来,山西省就一直在摸索如何从制度上重新调整县乡医疗资源的布局、并逐步打通县乡医疗机构之间的界限,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基层乡镇延伸,从而逐步提升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贯彻落实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改革的初衷,并尽力化解基层群众看病就医难的困境。2017年初,高平市一体化改革取得一定经验后,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挂帅推动,将一体化改革作为当年的重大改革任务在全省进行了部署,要求加强医疗集团的建设,制定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案,切实履行办医责任,建立督查、指导、考核和问责机制,确保改革任务有效落实。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各县县委书记、县长抓改革、把方向、解难题,2017年,全省119个县(市、区)的一体化改革加速到位,截至当年10月底,各县的医疗集团全部实现挂牌运行,实现了山西省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体设计“两步走”的第一步目标———一体化改革全覆盖。

山西省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推动了医疗卫生体制的一体化改革。例如: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全面推开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关于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中做好医保人事薪酬工作的通知》等。根据这些政策文件,山西省的医疗卫生体制从医疗卫生供给侧改起,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即以县级医院牵头,整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资源的县(市、区)医疗集团。在各县的医疗集团之下,分设人力、财务、医保、质控、药械、公共卫生、科教、综合等管理中心,组建医学检验、放射影像、远程会诊、120急救、消毒供应、物流配送、健康管理、信息管理等业务中心,实行统一高效的管理。各机构的原法人资格虽然仍被保留,但其隶属关系已由过去的卫计局管理调整为集团管理,明确规定,“医疗集团所属医疗卫生单位法人资格不变,其法定代表人由医疗集团院长担任。医疗集团接受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和监督。县(市、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相关责任”〔5〕。在医疗集团的统一管理下,相关部门对县域内的所有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工作人员定单位、定责任、定目标、定任务、定考核、定待遇,组建了形式多种多样的“医联体”。这个规模宏大的新型医疗机构,实行集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对“三重一大”(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事项,由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策并按政策规定程序运作。近年来,山西省通过一体化改革后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彻底整合了各县(市、区)辖区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县组建起的只有一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使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人员成为了“一家人”。在医疗集团内部,随着行政管理、人员配备、财务制度、业务流程、绩效考核、药械采供等方面的统一管理,终于“变各自为政为人财物、责权利相统一,变利益相争为利益同向,从而逐渐建立起职责清晰、分工协作、有序竞争的内部管理新格局和面向社会分级诊疗的新秩序”〔6〕,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医疗管理和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三、机制:推进“八项改革”,创新和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管理体制

山西省紧抓一体化改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省各县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力划分等方面的问题,但其顺利运行还必须有良好的机制加以支撑。为此,山西省政府要求各县成立以县长为主任的医管委并由其进行决策,由医疗集团的管理层负责执行,先后推出了八项改革措施,落实了医疗集团在人事管理、内部机构设置、收入分配、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实现了集团内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

一是改革管理模式。为扩大医疗集团的自主权,山西省各县一体化改革后组建的医疗集团,都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人事管理、内部机构设置、收入分配、运营管理的自主权授予院长。同时,也完善了医疗集团的内部决策和制约机制,规定在对内重大问题、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大额资金使用方面,要实行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来执行。

二是改革人事制度。在各县医疗集团中破除人事编制的限制,逐步取消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级别、领导职数等。授权医疗集团对隶属其管理的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使用和调配。对事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由各县医疗集团自主招聘,之后按照规定程序核准备案即可。

三是完善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授权各县(市、区)辖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综合考虑当地其他公职人员和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合理确定县医疗集团绩效工资总量。“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聘用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地方要根据实际,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给予其进一步倾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7〕

四是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山西省一体化改革的设计方案,一方面,各县医疗集团可以对县域内的医疗卫生資源进行合理配置,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尽快提高县级医院的多发病诊疗救治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分散县级医院的压力,把普通病患者引导到基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允许乡镇卫生院的床位编制在辖区内横向统筹调整使用,防止出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垄断技术资源、“虹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等问题。

五是改革业务中心。山西省的一体化改革旨在促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检查、药品价格等方面,实现统一目录、统一议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等目标。医疗集团运行中的核心工作是对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药品供应保障、公共卫生管理等业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各中心明确其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以实现现有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六是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制定医疗集团的绩效考核标准,应以公益性为导向,重点考核职责履行能力,加大对基层服务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健康促进、健康扶贫等公益性、预防为主项目的考核指标权重。考核结果要与医疗集团管理团队的任免和薪酬、奖惩挂钩。

七是完善信息互通网络。一方面,建立统一的医疗集团信息服务系统,在医疗集团内部实现预防、医疗、康养、计划生育、医疗保险等方面信息的互联互通,以信息化的一张网,推动“六统一”管理,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建立网络就医平台和远程会诊中心,方便患者看病就医。

八是加强民主监督。推动医疗集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把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医疗集团改革发展的全过程中来。同时,还应注重发挥医疗集团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作用。

四、措施:加强“五项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县域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基层首诊”的实现,既需要基层医生具有合格的服务能力,又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为了保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的顺利推进,山西省卫计委开展了“压茬提升”①的五项配套工作,引导县域优质医疗资源下基层、进社区,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坚持实行按照“定单位、定责任、定目标、定考核、定待遇”的原则,促进各县区医疗集团专业服务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是建设纵向“医联体”。根据《山西省三级医院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山西省各县以城乡医院对口支援为基础,以管理、技术、专科、人才为切入点,以贫困县和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弱的地区为重点,由三级医院与县域医疗集团联合建立纵向帮扶“医联体”。山西省卫计委共配置了116家三级医院(责任单位)与县域医疗集团的对应关系,保证了每个县域医疗集团均有1所三级综合医院牵头、若干专科医院(或临床重点专科)相互配合的联合建设。三级医院可采取派驻托管、远程会诊、人才流动、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帮扶提升县域医疗集团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建设跨领域、跨区域专科联盟。按照《山西省三级医院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及相关政策的要求,应成立由山西省血管疾病专科联盟、山西省儿科和妇幼保健专业联盟、山西省肛肠科专科联盟等组成的跨领域专科联盟。“各专科联盟应以提升县域重大疾病救治能力为重点,落实对专科、技术、项目的帮扶要求,以技术协作为主,推进人才共享和服务衔接。”〔8〕同时,积极对接省外优质医疗资源并争取国家级专业力量的支持,形成多层级的跨区域专科联盟。

三是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一方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的推行,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层次健康需求,提高了治疗多种疾病的针对性,不仅可以使远离市区医院的服务对象受益,还可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按照《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现阶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9〕。另一方面,山西省各地卫生计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健全引导激励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和政策宣传力度,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分类签约、差别化签约、有偿签约等。

四是建设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各县医疗集团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同时,“建设省级远程会诊中心,打造覆盖市县两级的远程医疗平台,面向基层开展远程视频会诊、远程教学查房、远程病例讨论、手术示教指导、远程医学教育等形式多样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上级制定方案,下级实施治疗’医疗模式。探索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和激励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10〕。迄今为止,该项目已在省、市、县三级推开,在全省58个贫困县实现了全覆盖,“健康山西”互联网平台也已正式运转,为全省所有县区提供了双向预约转诊服务。

五是支持社会办医机构加入医疗集团。山西省大力支持民营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强调“突出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唯一评价标准,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地制宜、政府与市场主体、大胆试验与稳妥推进的关系”〔11〕。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机构在人才、管理、服务、技术、品牌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对自愿加入县域医疗集团的社会办医机构,实施紧密型一体化管理,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为纽带,推行检查互认、处方流动、信息互通等,逐步实现业务、管理同质化,帮助社会办医机构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例如:太原市卫计委印发《关于开展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按照“非禁即入”原则,为申办中医医疗机构相关手续提供一站式服务,并把考核重点放到职业人员的软实力上。

五、经验: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2017年10月至今,各县市医疗集团的普遍建立,是山西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的标志性成果。现阶段,山西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为我国县域综合医改提供了可供借鉴推广的山西模式。“在高平,基层诊疗量较改革前提升41%,在全市占比由48.9%提升至64.3%;县域内就诊率由67%提升至81%,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以上。”〔12〕当前,总结山西模式快速推进的做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坚持政府办医的主体責任。从2015年起步探索的山西省一体化改革,在政策保障上坚持了综合考虑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实现了医疗牵动、医保协同、医药跟进,逐步破除了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壁垒限制,建立了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切实维护和保障了基层社会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在具体工作中,各县(市、区)辖区成立的县医院管委会,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府办医、“管医”职责,集中到了医管委统一履行。医管委办公室设在县卫计局,由县长担任主任主抓,落实政府在规划、指导、协调、监管等方面的职责。明确县级政府承担办医主体责任,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医联体发展的短板,提高县域内疑难重病诊疗能力和远程医疗的协作水平,把解决群众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统一起来,释放政策叠加红利。

二是坚持着力“三个关键”抓落实。自2017年以来,山西省快速推进“一体化”改革,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首先,在推进一体化改革进程中抓住“关键人”,明确县级党委、政府是一体化改革的责任主体,负有主要责任,县委书记、县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施工队长。其次,在医院管理上抓住“关键环节”,按照“六定”原则建立医疗联合体,按照“六统一”原则,优化县域医疗资源的布局结构,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再次,在提高服务质量上抓住“关键事”,抓预防为主的政策落地使群众不得病或少得病,抓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抓区域特色专科医学联盟建设,使基层群众能够看得好病。

三是坚持完善一体化改革运行机制。一方面,按照我国政府2016年9月对全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部署,近年来,山西省制定了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对医疗卫生机构单独制定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合理提高人员奖励水平”〔13〕。鼓励各医联体建立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相联系的分配激励措施,建立医联体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科学评价。另一方面,针对全省一体化改革工作,制定了与医联体相适应的职称职务晋升办法,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并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在具体落实中,不再是单纯考核业务量,而是将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收治,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分级诊疗服务机构建设、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发挥三级医院引领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

四是坚持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017年山西省全面推行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以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全国医联体改革“山西模式”。目前,全省117个县域医疗集团全部挂牌运行,实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体化改革目标。从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效看,地方政府在一体化改革中提升了基层服务量、服务能力、群众满意度,降低了看病费用、患者外传率、急慢性疾病患病率,促进了县委书记、县长向争当医改“施工队长”的转变。同时,推动了健康保障由浪费型医疗服务向节约型健康管理转变,健康服务由医卫分离型服务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转变,人才技术由向上“虹吸”向优质资源下沉转变。可以说,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拓展,实现了防治、卫计、医养的三方面融合,为群众提供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明显提升了群众在医疗改革中的获得感。

〔注释〕

①压茬提升:“压茬”的本意,指农民在农忙时抢抓时机的种植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首次把种地的“压茬”用在“改革”上,形象和贴切地说明了改革紧抓时机的重要性。山西模式借用总书记的“压茬论”,制定了步步为营、迅速跟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11/ content_10158.htm.

〔2〕全省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医改经验暨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现场培训会在高平召开〔EB/OL〕.http://wjw.shanxi.gov.cn/wjywl02/24155.hrh.

〔3〕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西省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突破体制创新机制〔EB/OL〕.https://www. sohu.com/a/297772829_456088.

〔4〕王胜利.高平市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亲历记〔J〕.文史月刊,2018(12):57-59.

〔5〕山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通知〔EB/OL〕.http://rsc.jzxy. edu.cn/info/1054/2846.htm.

〔6〕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西省医共体建设经验分享: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EB/OL〕.https://www.sohu.com/a/32 2628782_374902.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1/24/content_5260073.htm.

〔8〕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成立部分省级专科联盟的通知〔EB/OL〕.http://wjw.shanxi.gov.cn/bmwjl05/1 8853.hrh.

〔9〕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shanxi.gov.cn/zw/zfgkzl/fdzdgknr/zdmsxx/yl/2020 05/t20200520_806958.shtml.

〔10〕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 dt.gov.cn/dtygx/snyw/201707/194701dc61404cf1a23e7865 caa6cfb0.shtml.

〔11〕樓阳生.以组建医疗集团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和水平〔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 17/0817/c64102-29476765.html.

〔12〕杨珏.县乡医卫机构一体化改革全覆盖〔N〕.光明日报,2020-05-26(03).

〔1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的通知〔EB/OL〕.https://lvshi.sogou.com/ article/detail/7QXQT05LTZ57.html.

责任编辑白慧玲

作者:张民省

第2篇: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选择方案研究

摘要:文章对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模式选择进行研究。在提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评价与选择流程的基础上,首先以国内外高校后勤改革模式为参考,提出七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并初步筛选出四个可供选择的备选后勤改革模式:准企业化模式、BOT模式、小机关多实体型模式、踌校集团模式;其次以SWOT矩阵为基础进行了后勤改革模式的适应性评价,从资金、技术、服务、管理、营销五个方面进行可行性评价,从所有者、管理者、员工、学生及家长、政府五个方面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确定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为准企业化运行模式;最后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离职院校 后勤改革 模武选择适用性评价

一、引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变革和完善,改革目的是为了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普通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向着更加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和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转变;后勤改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但高校后勤改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这表现在:一是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依然在较犬程度上存在垄断市场,自办后勤;二是后勤运行效率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学校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解脱出来。

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山西省有高职、高专院校近50所。其中90%为2000年后由普通中专升格,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高职院校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多种办学模式,为探索山西省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山西省高职院校近几年才避入大力发展的时期。后勤管理水平比较落后,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数量上。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现状都远远适应不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和培养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使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得到像普通高枝那样的宽松环境和社会支持。高职院校大多是在普通中专和成人高校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后勤基础设施水平低且不完善,很难形成规模效益所需的资本基础,后勤员工文化素质一般不很高且年龄多数偏大,这种状况使后勤改革中人员分流、脱钩后再就业难度大。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使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经济实体从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打破传统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高职院校教宵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成为当前迫切和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要实现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后勤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选择一种适合高职院校的后勤改革模式。笔者将以普通高枝后勤改革模式选择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基础,探索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后勤改革模式的评价与选择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选择提供可参考、可操作的途径,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高校后勤改革的模式选择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改革模式选择和改革过程提供实践支持。

二、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选择方案

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即将启动,其改革的实质是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实现对原有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建面向地区性统一的后勤服务体系,实行社会化的经营管理,从而使离职院校能够集中资源和力量抓好教学、科研和育人工作。虽然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但与普通高校后勤改革相比,在社会环境、基础条件、市场空间、消费群体等方面。高职院校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这种改革不能完全套用普通高校后勤改革的模式,而应当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学习和借鉴普通高校后勤改革经验的同时,将改革模式的选择与离职院校的特点充分融合。

(一)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的评价与选择流程

1.前期工作。对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目标可满足程度和任务完成能力进行分析。

2.备选改革模式的提出。主要是识别其关键影响要素,以此确定山西省高职院校所具有的优势和应当克服的劣势。在此基础上,应当利用文献资料、现有的后勤改革分析报告和互联网手段在内的多种途径。对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所有模式进行搜索和识别,然后分析其对后勤改革目标可满足的程度和可完成任务的能力,能满足上述务件的后勤改革模式为备选后勤改革模式,否则应当重新进行后勤改革模式的搜索和识别。

3.后勤改革备选模式的评价。在此。主要从备选后勤改革模式的适应性、可行性、可接受性三个方面对备选后勤改革模式进行逐层评价。经过上一层评价后,排名靠前的若干备选模式作为下一层评价对象。如果经过某一层评价后,发现备选后勤改革模式不能满足要求,则应当重新进行搜索和识别。

4.后勤改革备选模式的选择与确定。依据前迷备选后勤改革模式的评价系数,确定综合评价系数,再确定最后排序,从而选择确定最终的后勤改革模式。

(二)备选后勤改革模式提出

结合当前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运作管理和改革的现状,按照改革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进行分类。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备选模式主要有:

1.大后勤运行模式。即“大机关、多实体”模式。主要是将后勤行政管理职能划归新的后勤处。按职能类别成立各种科室;将后勤服务职能按服务领域成立各种实体。后勤处为行政管理机构,各实体则在后勤处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负责全校的后勤服务与保障工作,通过签订服务质量、经济目标管理等协议的方式运行。

2.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根据政府计划或社会要求,由私人财团或公众公司筹集资金,负责修建并经营和维护高职院校重要的建设项目,在约定的一定期限内收回投资争取得一定的回报。然后转让给社会或政府。它是吸引非官方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资方武。目前,BOT已经成为国际上解决社会公益设施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3.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即“小机关,大实体”模式,把后勤服务I作和后勤服务人员从学校分离出来,组建后勤集团(或总公司)。后勤处(甲方)履行学校后勤行政管理职能,代表学校监督后勤集团的服务质量。核定经济指标。后勤集团(乙方)则承担起学校的后勤服务与保I障工作,按照甲方核定的服务范围和收费标准

参照现代企业制度相对独立地运行。

4.小机关多奕体型模式。按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分别成立一个代表学校行使甲方管理和监督职能的行政部门,另外成立多个按行业组建的后勤经营服务实体,学校对其在明晰资产的基础上。单独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多实体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才有助于市场经济的真正形成。否则市场经济主体的短缺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

5.开放运行模式。开放运行模式就是将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对社会企业或其他高校后勤实体开放,由它们来完成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此种模式大约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将枝内后勤服务市场完全向社会开放,引进社会企业来校经营;=是将后勤服务工作按服务类型有选择地交给社会或其他高校有优势的后勤实体来完成;三是学校选择有一定实力、专业服务水平较高的社会企业来承担后勤服务工作。学校将原有后勤服务人员并八该企业,按合同约定范围、质量标准、服务价格联办后勤。

6.跨校集团模式。跨校集团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将一定区域内高校的后勤服务工作与学校分离后组建跨校后勤专业集团,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跨校集团模式利用规模与专业的优势,降低成本,实现区域内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使高校后勤服务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高等教育产业。

7.企业化运行模式。即股份制。通过后勤与学校实行规范分离,逐步淡出后勤资源配置舞台,直到最后完全退出;在后勤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上,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非行政领导和决策人,从体制上对高校现有的后勤资产进行有效重组,使产权的主体从单一的国有形式走向多元化。在操作方法上,则应与后勤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将学校后勤资产的一部分按照以人为本、人性化操作的原则,作为身份置换补偿金用来向后勤员工配股,以彻底买断后勤职工原属学校事业编制的人事关系,变“事业人”为“企业人”。

经过对高职院校实际运行中的现状调查,对上述7种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进行初步筛选后。大后勤改革模式、开放运行模式、企业化运行模式三种模式被初步筛选掉。首先,大后勤改革模式由于没有克服事业型后勤的缺陷。对各实体的运作缺乏强有力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学校无法摆脱繁杂后勤事务的纠缠,不能有效降低后勤服务成本,难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因而采用这种模式很明显将无法迭到改革的目标。其次,开放运行模式由于对社会企业或其他高校后勤实体完全开放,而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性,结合当前的现状,不具有现实性,因此也被排除。再次,企业化运行模式即股份制。它作为一种科学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背景的职业技术院校,推行股份制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是比较大的困难:一是公办高职院校中的大多数干部职工甚至一些领导干部的观念还比较落后,没有牢固树立以市场为本位的办学观念,而且对股份制没有足够的认识。对推行股份制缺乏信心和勇气;是在公办高职院校推行以“产权明晰化和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股份制还没有明确的可供操作的政策,在真正推行国有资产股份民营化和法人治理结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和阻力;三是与股份制配套的综合改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财务制度改革、资产管理的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等等。因此保留准企业化运行模式、BOT模式、小机关多实体型模式、跨校集团模式4个后勤改革模式。

(三)后勤改革模式的适用性评价

高校后勤改革模式定量筛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初选出的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对高校的适应程度。以及它保持或改进高职院校竞争地位的能力。笔者通过使用适用性评价矩阵法(QSPMI法)作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的定量筛选方法,对剩余模式进行进一步筛选。筛选程序如下:

1.适用性评价项目确定。借助系统工程中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战略管理中战略评价选择理论。提出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适用性评价一级指标,包括机会利用程度、威胁规避程度、优势发挥程度、劣势克服程度及后勤改革目标与任务实现能力五个方面。

2.确定适用性评价:级指标权重。采用上述各项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评价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出各适用性评价:级指标的权重。

3.列出备选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初选的基础上,提出的四个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

4.确定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吸引力得分值。邀请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的相关专家,对日种后勤改革模式相对于内部优势的发挥程度、外部机会的利用程度、内部劣势的克服程度、外部威胁的规避程度及与其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确定出上述四个备选后勤改革模式:级指标的相对吸引力大小。

5.计算加权吸引力得分值,反映后勤改革模式在同类模式中的相对吸引力大小。

6.计算综合加权吸引力得分值。将各改革模式的加权吸引力得分值累加,得出加权吸引力得分的总和。

根据后勤改革备选模式适用性评价结果,筛选掉其程度和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然后通过可行性评价和可接受性评价来进一步选择。通过评价,我们可以把“跨校集团模式”筛选掉。理由是这种模式要在政府的行政权力影响下才能组建起来,政府和学校还需倾注大量精力,跨校集团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摆脱“事业”性质,无法真正社会化,因此适用性不够。因此保留准企业化运行模式、BOT模式、小机关多实体型模式。经专家访谈调查,这种结果与很多高职院校决策层的价值偏好基本一致。

(四)后勤改革模式的可行性评价

后勤改革可行性评价主要是分析高职院校内部资源条件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后勤改革模式的要求。该指标涉及的内容有:资金保障能力、管理支持能力、营销支持能力、技术支持能力、服务提供能力五个方面。邀请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对后勤改革模式进行可行性评价,确定出可行性评价值。评价方法如下:

1.确定评语集。将高职院校内部资源条件满足程度分为五级:很强、强、较强、一般、弱。

2.确定可行性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3.可行性指标的隶属度计算。分析可行性指标对于可行性评语的相对隶属度,以上述可行性指标为评价主体,根据专家的可行性评价意见做出评价。

4.可行性相关满意结果处理。首先,根据可行性指标的隶属度计算得出评价结果。确定因素评价矩阵并确定相关可行性隶属度矩阵,然后确定可行性指标权重,确定可行性满意度,从而得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可行性评价结果。

5.可行性评价。根据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可行性评价值和评分标准标度,筛选掉“小机关多实体型模式”。理由是:普通高校的

师生规模较大,它能向师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益服务保障,但在规模相对较小的山西省高职院校。由于后勤经营服务实体难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来严格成本核算,市场将会难以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因此可行性不够。可以选择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和BOT模式,作为下一步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选择的备选模式。

(五)后勤改革模式的可接受性评价

后勤改革可接受性评价主要是分析内部资源条件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后勤改革模式要求。该指标涉及的内容有:所有者可接受性、管理者可接受性、员工可接受性、学生及家长可接受性、政府可接受性五个方面。我们邀请山西省部分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后勤实体管理者、后勤实体的员工、部分学生、家长和政府部门相关专家,对后勤改革模式进行可接受性评价。评价方法如下:

1.确定评语集。将满足后勤改革模式要求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很强、强、较强、一般、弱。

2.根据决策评语集,确定可接受性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3.可接受性指标的隶属度计算。通过分析可接受性指标对于可接受性评语的相对隶属度,以上述可接受性指标为评价主体,专家的评价意见认为: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和BOT模式两种模式的所有者可接受性、管理者接受性、政府可接受性专家认为很强的占85%以上,认为一般的较少,只有13%左右。认为员工可接受性强的80%,认为一般的也占到了20%。认为学生和家长可接受性强的100%。

4.可接受性相关满意程度专家结果处理。首先。确定因素评价矩阵和相关可接受性隶属度矩阵。然后,确定可接受性指标权重。最后,确定可接受性隶属度,可得出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可接受性评价结果是较高的,模式2-BOT模式的可接受性评价值相对低一些。

5.可接受性评价。根据后勤改革模式可接受性评价值,可以看出模式1-准企业化运行模式的可接受性评价值是可接受的后勤改革模式:而模式2-BOT模式的可接受性评价值是较为可接受的后勤改革模式,但模式1比模式2更好,所以选定的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对于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是可接受性更强。筛选棒“BOT模式”的理由是:“BOT模式”由私人财团或公众公司筹集资金负责修建并经营和维护,一定期限内由修建公司进行独立经营管理,学校或政府部门在高较后勤系统中的话语权被完全弱化,其各方可接受性不如“准企业化运行模式”。

(六)后勤改革模式的确定

根据前述评定结果,选择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准企业化运行模式的实施,可以对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形成有效的支撑,能充分满足高职院校适用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并且融合了现行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中相对积极的因素,弥补了其不足之处,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用该模式可实现高等教育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准企业化运行模式是山西省高职院校目前及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较好的后勤改革选择模式。’

依据前述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有关分析结果,对照以上准企业化运行模式的特点,考虑到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目标可实现程度和任务可完成程度。在此得出结论:选定准企业化运行模式作为山西省离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模式。

三、结论与建议

笔者以国内外后勤管理模式选择理论为指导,以我国多年来高校后勤改革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高校后勤改革的现状和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对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模式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对备选改革模式的提出、适用性评价、可行性和可接受性评价:确定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勘改革模式是准企业化运行模式。在选择了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模式以后,高职院校要进一步转变后勤改革观念,认识到后勤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作。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研究;要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学校与后勤服务实体的良性互动,规范后勤管理;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推进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增强政策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善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政策。对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要建立新的后勤保障体系,通过树立良好的诚信,明确后勤实体经营服务范围。建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企业文化;加强后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建立充满竞争与活力的人事管理机制,深化高职院校后勤人事制度的改革,提高后勤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议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政府对大学生的专用服务机构。

作者:武改霞

第3篇:解读中国机构改革重磅方案

加强党的领导

路透社报道称,中共中央日前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负责相关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德国全球新闻网称,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升级”为委员会,显示出这些机构的重要性。其他机构的改革也显示,共产党在适应社会发展,精简机构,理顺各机构的关系和作用。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共包括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深化全国人大机构改革、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深化全国政协机构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深化地方机构改革等八大块内容。其中党中央机构改革具体包括20项。

除了前文提到的内容,外媒关注较多的还包括: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将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不再保留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统战部统一管理宗教工作,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央统战部统一管理侨务工作,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将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责划归中央政法委员会、公安部等。

“过去都是以政府改革带动其他机构改革,这次是党和国家机构的整体改革、整体规划,而且党的改革是重头戏,之前党的机构从来没有如此系统化地改革过。”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在于把党政任务比较相近的机构进行合并,比如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不再保留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多个部门。第二个亮点是“归口管理”,比如中央统战部统一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等。第三,把一些领导小组改成委员会,则令议事协调机构规范统一,强化了党对重大工作领域的领导。第四,这次改革体现了党和国家机构的“瘦身”,降低了国家行政管理成本。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冯钺表示,将党政职能统一归口党的各部门管理,将更加有助于党的政策方针得到切实推进落实,也可减少重复领导、提高行政效率。

“顶层设计更科学”

“北京将加强媒体攻势”,德国“媒体”网站称,中国要整合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这显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争取在國际发挥更大影响力。

这也是不少外媒关注的一个焦点。新加坡《联合早报》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归口中央宣传部领导。主要职责是,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统筹组织重大宣传报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等。美国彭博社称,合并后的新机构将是全球最大广播电视机构之一。官方数据显示,中央电视台至少有1万名员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2100多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有大约2000人。

在全国人大机构改革方面,方案提出组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将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方案提出整合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物价、商标、专利等执法职责和队伍,组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环境保护和国土、农业、水利、海洋等部门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队伍,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改革方案还强调,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坚持总量控制。

冯钺表示,本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精神的全面落实,其核心要义在于对中共执政地位的巩固以及理顺此前中国党政之间存在的双重管理等关系。中国如今已成长为一艘巨轮,不能在发展的轨道上偏离一点方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更为稳定有力的掌舵者,因此强化党在政、经、军、文等各个领域的领导地位正当其时。

(综合新华社讯、《环球时报》3.22等)

第4篇:山西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

晋发[2009]13号2009年3月12日印发

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2号)的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优化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依照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思路推进改革。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合理配置部门职能,整合完善经济和信息化、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体制,同时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 2.省政府机构设置原则上与国务院机构设置相衔接。从行政管理体制的统一性出发,该对口的尽量做到上下对口设置。

3.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我省发展煤炭经济、实施环境保护、促进安全生产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机构。

4.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二、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许可事项。

(二)理顺职责关系。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力与责任相对等;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着力解决权责脱节、推诿扯皮等问题;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切实提高行政效率。

(三)明确和强化责任。

按照大部门管理体制的原则,在进行机构调整、职能整合的同时,尽可能实现职

能、权限的完整与统一。如明确商务厅、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的责任,明确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承担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推进住房制度改革等责任,明确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卫生厅、教育厅等部门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

(四)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合理配置区域经济调节部门职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搞好区域经济调节。并理顺其与行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在制定和组织实施产业政策、行业规划等方面的作用。强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管理体制,推进国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整合执法监管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完善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境政策、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加强环境治理和对生态保护的指导、协调、监督。整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与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清理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对现有的议事协调机构进行清理,除规范保留的,其余一律撤销,任务交给职能部门承担。今后,要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设置,完善设立和撤销机制。凡工作可以交由现有机构承担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问题的,不另设议事协调机构;涉及跨部门的事项,由主办部门牵头协调;确需设立议事协调机构的,要严格按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山西省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由主办部门提出,经省编办审核,报省委、省政府决定。议事协调机构不单设实体性办事机构,不单独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为办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具体调整及设置情况如下:

1.组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经济委员会承担的工业管理方面职责、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信息产业局的职责整合划入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不再保留经济委员会、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信息产业局。

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中共山西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其合署办公)、中小企业局由省政府直属机构改为部门管理机构,由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将中小企业局承担的农产品加工及质量监督管理等职能划入农业厅,中小企业局不再保留乡镇企业管理局的牌子。

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改由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

2.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人事厅的职责、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职责整合划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不再保留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3.组建环境保护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将环境保护局的职责划入环境保护厅。不再保留环境保护局。

4.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建设厅指导城市客运以外的职责划入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不再保留建设厅。

5.组建交通运输厅。将交通厅职责、建设厅指导城市客运的职责,整合划入交通运输厅。不再保留交通厅。

6.组建煤炭工业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以煤炭工业局为基础,将煤炭工业局职责、经济委员会有关煤炭工业方面的职责,整合划入煤炭工业厅。不再保留煤炭工业局。

7.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省政府直属机构改为部门管理机构,由卫生厅管理。明确卫生厅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市、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再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

8.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仍为省政府直属机构,不再与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

9.将法制办公室由部门管理机构改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将金融办公室、参事室调整为办公厅内设机构。

10.将人民防空办公室由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改为省政府直属机构。

11.将扶贫开发领导组办公室更名为扶贫开发办公室,调整为部门管理机构,由农业厅管理;将畜牧兽医局调整为农业厅内设机构。

12.将外事办公室(挂侨务办公室牌子)更名为外事侨务办公室。

13.将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局,将文化厅的电影管理职能划入广播电影电视局。

14.将机关事务管理局由副厅级调整为正厅级,仍为省政府直属机构。

(五)完善管理体制。

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省直接管理县的财政体制改革,扩大省财政直接对县的范围,同时对省直管县的体制进行积极试点。进一步理顺和明确垂直管理部门与当地政府权责关系,严格执法监管。

(六)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严格按规定核定部门和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对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确保不突破中央核定的行政编制总额。同时,建立完善机构编制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三、省级政府机构设置

改革后省政府工作部门为41个。其中,办公厅和组成部门为25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5个。另设部门管理机构6个。

(一)省政府组成部门。

除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外,省政府组成部门如下: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西省教育厅(中共山西省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与其合署办公)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山西省公安厅

山西省国家安全厅

山西省监察厅(中共山西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与其合署办公,列入政府机构序列,不计入政府机构个数)

山西省民政厅

山西省司法厅

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

山西省环境保护厅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山西省水利厅

山西省农业厅(挂中共山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牌子)

山西省林业厅

山西省商务厅

山西省文化厅

山西省卫生厅

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山西省审计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

(二)省政府直属特设机构

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三)省政府直属机构

山西省地方税务局

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山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挂山西省版权局牌子)

山西省体育局

山西省统计局

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山西省旅游局

山西省宗教事务局(挂山西省民族委员会牌子)

山西省文物局

山西省粮食局

山西省人民防空办公室

山西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

(四)部门管理机构

山西省物价局,由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

山西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中共山西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其合署办公),由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

山西省中小企业局,由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管理;

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山西省卫生厅管理;

山西省监狱管理局,由山西省司法厅管理;

山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由山西省农业厅管理。

省政府办公厅、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均为正厅级;部门管理机构为副厅级。

省政府组成部门称委、厅、办;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称委、局、办。委、厅、局、办内部一般只设处级机构。

四、组织实施

省政府机构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省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有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扎实细致的工作,认真做好职责的衔接和工作协调,抓紧进行定职责、定机构和定编制的工作,扎实稳妥地推进省政府机构改革。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确保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国有资产不流失。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有关职能,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

第5篇:山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意见

为进一步增强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生机与活力,加快全省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实现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总体目标,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卫生需求出发,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配臵、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为加快推进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总体目标: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臵管理制度,基本建立起符合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工

作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政府依法监督、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科学分类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努力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3、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二、调整机构设置,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

4、优化人力资源的配臵。以全省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根据本地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合理调整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对卫生事业单位依据区域卫生规划方案,合理调整功能,本着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核定编制规模,控制人员总量,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5、精简内设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设职能机构和党群工作部门的设臵不要求上下对口,应撤并职能相近、工作量不足或不必要的管理层次。在科学设臵内设机构,明确职能职责、权

利、任职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设臵,拟定岗位说明书,做好“定岗位、定职责、定任务、定标准、定人员”等工作。

三、实行院(站、中心)长(主任)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6、实行院(站、中心)长(主任)负责制。明确院(站、中心)长(主任)责、权、利。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靠职代会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

7、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领导的任职可采取委任、聘任、选任、考任和竞争上岗等办法,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选拔任用。同时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建立完善院(站、中心)长(主任)任期制,在同一单位任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届,每届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

8、建立和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卫生行政部门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代表人签订任期综合目标责任书,确定任期责任目标,并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人员任用、奖惩的依据。严格执行聘期届满和离任审计制度。

四、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岗位管理为重点的用人制度

9、推行全员聘用制度。按照《山西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的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职工在平等自愿、

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依法签订聘用合同确立人事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办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解聘、辞聘制度。

10、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岗位设臵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臵工作岗位,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不同特点及要求,制定各类型、各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职责要求和岗位说明书,对各类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岗位设臵的具体要求和经核准的岗位设臵方案以及《山西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制定岗位设臵实施方案和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在职在编职工。

11、根据《山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和临时用工人事代理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应通过公开考试、考核,择优聘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临时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其人事关系和档案交由当地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管理。逐步实行全员人事代理制度。

12、加强对受聘人员的聘后管理和考核工作。认真执行《山

西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考核标准,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做好平时考核和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及确定报酬和奖惩等的依据。

五、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流动机制,妥善分流安置改革中的未聘人员

13、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合理流动。运用市场机制,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结构。经批准成立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本区域卫生事业单位人员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在行业内或行业间流动提供服务,为分流人员安臵提供信息和指导,促进卫生人才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臵。

14、严格执行退休制度。对达到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确因工作需要,又符合有关延长退休年龄规定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5、妥善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改革中未聘人员的分流安臵工作。积极做好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未聘人员统一管理,坚持以各级政府部门与用人单位分工协调安臵的原则,采取转岗分流、离岗退养、出资补偿、自主创业、支持学习等多种方式妥善安臵,认真解决好分流安臵人员的社会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社会化安臵方式。

六、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16、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依托医学院校、专门培训机构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力度,确保继续教育课时。各级财政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经费。

17、建立对口支援制度。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要从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援,省、市、县级公立医院要结对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省、市、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特别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对子,并建立每年定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制度。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共享机制。

七、逐步实行卫生行业人员从业准入制度

18、严格执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业准入制,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工作。已经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专业,未经依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参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应专业岗位的竞聘。

八、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激

励机制

19、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遵循公益性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在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前提下,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绩效分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优秀人才待遇,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要根据所做贡献拉开分配档次,使绩效工资真正起到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杠杆调节作用。

20、坚持分配政策向优秀人才倾斜。鼓励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优秀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优秀人才,研究制定优秀人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优秀人才待遇。对有重大科技发明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实行重奖。

21、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解除从业人员后顾之忧。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和

救助制度。

九、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22、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统筹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健康发展。

23、各县(区、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成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组,在当地组织、人社(人事)部门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稳妥推行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须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

2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支持和参与改革,确保安定团结和改革的顺利推进。

25、本意见由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第6篇:江西省政府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机构网3月5日讯 2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江西省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后,省委、省政府早动员、早部署,扎扎实实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各涉改单位领导班子已全部到位,其他不再保留单位需跨部门安排的处以下干部安排工作也已全部完成;定职责、定内设机构、定人员编制的“三定”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动员大会顺利召开,及时进行了动员部署

2月16日上午,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式结束,在该省收到中央批复方案的第5天,该省省委、省政府立即召开省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省委书记苏荣在会上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新雄对机构改革组织实施工作作总体部署,省委副书记王宪魁主持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宣读《江西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四套班子全体领导成员和省法院、检察院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各设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省人大、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厅主要负责同志,省委各部门、省直有关单位、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主要负责同志和干部人事处长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动员大会的规格高、规模大、范围广。在动员大会的前一天,省委还专门召开党外人士情况通报会,向省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通报省政府机构改革有关情况。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是领导班子迅速到位,保证了机关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动员大会后,按照苏荣书记提出的“一周内完成班子组建任务,十天内完成人员安排工作”的要求,省委成立了机构改革人事安排工作小组,由省委副书记王宪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尚勇,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凌成兴,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弘强负责,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在动员大会前,省委领导找涉改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谈话,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省委根据干部选拔任用有关规定和领导班子实际情况,从工作需要出发,从全省大局出发,在动员大会召开后的100个小时内就完成了对领导班子的组建工作,对100多名涉改部门的厅级领导干部进行了妥善安排,提前完成了“7天内班子组建的任务”。新组成部门领导班子在动员大会召开后的5天内就已经宣布到位,并有效开展工作。他们迅速进入状态,抓紧理清思路,切实做好职能划转、人员定岗和工作交接等工作,确保新的机构以新风貌新气象尽快运转起来。

比如,在省委宣布领导班子后的119个小时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务员局、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等机构正式挂牌,决定原领导分工不变、处室职能不变、工作任务不变,并设立三个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组建工作,标志着新组建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入实质性运转。各涉改单位的领导干部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讲效能、讲团结,坚决服从省委的安排,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有力地保证了机关各项工作的高效正常运转。 三是人员安排圆满完成,维护了机关秩序的和谐稳定

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虽然没有编制精简任务,但调整或不再保留单位人员安排任务仍然较重。

一要原江西省经贸委、信息产业厅、外经贸厅、人事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扶贫办、移民办等7个不再保留的行政单位,其在职人员全部随职责划入新组建的部门。

二要原江西省有色金属行办、内贸行办、经贸委综合行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办等4个不再保留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共116名在职人员,其中部分进入职责划转单位,其余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省直机关空编情况和工作需要统一分配。

省委对这次机构改革人员安排工作高度重视,按照善待干部、有利工作的原则,确定了几条政策:

一要对整合的部门,如果编制不够,允许暂时超编,部门领导职数不够,允许暂时超职数配备;

二要调整级别的单位,干部级别予以保留。

三要人员安排要一次性到位,不留后遗症。并对有变动的单位,提出了“三个善待”:善待合并的单位,善待调整级别的单位,善待离退休干部。在机构改革人事安排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有关部门迅速行动、抓紧协调、精心操作,截止2月26日,省政府机构改革中不再保留单位需跨部门安排的干部已全部安排到位,实现了“10天内完成人员安排”的预期目标,人员安排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次接收人员的28个单位,既有省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的办公厅,又有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等党委部门,省教育、科技、卫生、等政府部门,总工会、文联等群众团体,还有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商务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环保厅等新组建单位。

他们都表示,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把干部接收好、安排好、使用好。原省有色金属行办等4个不再保留的单位认真负责、善始善终,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做好干部安排的有关工作。这次机构改革中跨部门调整安排的干部表示,没想到省委这么关怀干部,安排这么迅速,安排这么如愿,表示到新岗位后,要加强学习,尽快适应新工作,融入新集体、做出新业绩。这充分说明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无论是方案的确定还是组织实施,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反响都比较好,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切实维护了机关的和谐稳定。

四是严肃各项组织纪律,确保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为确保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江西省纪委、江西省委组织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在改革期间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严禁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突击进行人事调配、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和机关内设机构负责人,严肃财经纪律。特别强调要严禁搞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一刀切”。指出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一刀切”,提前退居二线,违背了领导干部成长规律和干部队伍建设规律,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各地各部门今后不得搞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一刀切”。

在动员大会上,苏荣书记告诫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大局出发,坚决服从、配合和支持机构改革,严格遵守纪律,不允许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利益上纠缠不休而妨碍工作,不允许擅自设立机构、违规进人、违规配备领导干部,不允许借机构改革之机突击提拔干部、调动干部,不允许借改革之机对领导干部在年龄上搞“一刀切”,不允许借人员定岗定位之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打击报复,不允许借机构调整变动之机挪用资金、转移资产、私分钱物、挥霍国家财产。对借改革之机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人和事要从严查处,以确保机构改革顺利进行。改革启动以后,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也及时跟进,就做好机构改革期间的档案、机要、保密等工作作出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保机构改革期间工作不断、秩序不乱。

五是抓紧进行“三定”工作,机构改革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这次省政府机构改革的“三定”工作原则上与国务院对口,凡是国务院进行了“三定”的部门都要进行“三定”,凡是机构和职责调整的部门都要进行“三定”。省政府共有52家单位需要进行“三定”。为确保“三定”工作的顺利进行,2月24日,省编办召开“三定”工作培训会议,对52个需要“三定”单位的人事处长进行了培训。按照中央编办的要求,结合江西的实际,省编办印制了《省政府部门“三定”工作的注意事项》,对这次“三定”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案报送时间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确保在3月底前基本完成省政府各单位的“三定”工作。

目前,省政府各部门正在按照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科学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着眼于调整完善管理体制和政府运行机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四个分开”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认真搞好部门职责整合,规范内设机构设置,合理配备人员编制,抓紧进行“三定”规定的草拟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安排,上半年我省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在省政府这个层面,市县政府的改革待省政府机构改革结束后启动,年底前完成。

目前,省编办在抓好省本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正在抓紧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调研和有关意见的起草工作,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有序地推进。(

第7篇:机构改革方案

柏乡县龙华乡机构改革方案

根据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冀发[2010]27号)和邢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 县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邢机编[2011]17号)精神和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会议要求,结合龙华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理顺职责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推动乡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建立精干高效的乡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工作机制

(一)转变乡政府职能

把转变职能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农业、农村、

农民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主要职能转变到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上来。

(二)理顺关系

一要注意处理好乡政府与上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实行责、权、财相统一。

二要处理好乡政府与垂直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关系。垂直管理部门设在乡的派驻机构,其干部的任免、考核要征求乡党委、政府的意见。所有设在乡的机构和人员,都要围绕乡整体工作开展工作,自觉接受乡党委、政府的监督。

三要处理好乡政府与市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坚持服务而不决断、指导而不干预、引导而不包办。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协会、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市场主体,运用政策引导、扶持发展、市场竞争等办法,逐步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和协会组织担当经济发展的主角,促使他们在引导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和组织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和致富增收,实现乡管理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创新乡工作机制

顺应形势需要,结合我乡实际,在政策和法规允许的范

围内,从转变乡机关工作职能、服务发展、满足群众需要出发,坚持转变工作方式,创新乡工作机制。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规范乡政府行为,办事情要于法有据,工作程序、工作手段要合法合规,规避行政随意性,减少行政干预性,避免违法扰民。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充分尊重群众的自主权,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

二是探索开展便民服务的有效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建立健全全乡日常工作办事制度、群众和企业事情导办或代办制度、信访投诉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干部下访,掌握社情民意和信访动态,了解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快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切实推进乡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乡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责

乡党委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定,执行乡党代会决议;抓好自身建设和所属党组织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领导乡经济建设,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领导本乡政权机关和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他们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领导本乡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

作;负责上级有关部门派驻乡单位的党组织建设,监督、支持和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派驻乡单位的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对干部教育、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工作;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工作;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其他任务。

乡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发布决定和命令;执行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制订和组织实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发展各项服务事业;加强水利建设、土地使用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开展政务公开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节民事纠纷,维护社会秩序;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管理民政行政工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办理兵役事项;管理乡财政,执行本级预算;管理和发展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等事业,提高公民素质;加强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管理;管理和发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事业;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私有合法财产;保障经济、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公民应有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指导加强村委会建设,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提高

其服务工作水平;办理上级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机构设置与智能配置

(二)领导职数

龙华乡党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2名(含兼职1名);政府设乡长1名,副乡长2名。行政机构设股级领导职数 名。事业单位设股级领导职数 名,其中,经济综合服务中心(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牌子) 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名,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名。

乡人大、纪检、武装、群团组织的机构和职数按照有关规定另行设置,所需编制在行政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

五、人员定岗分流

按照要求晚上乡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面落实方案确定的行政和事业编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切实做好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定岗、聘用工作。对超编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分流,妥善进行安置。

(一)清理、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和非在编人员。

(二)鼓励有条件的公职人员自谋职业。

(三)严禁超编进人、通过自然减员逐步消化超编人员。

六、组织实施

龙华乡机构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进行,乡党委、政府成立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机构改革工作,改革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明组织纪律,保证乡政权正常运转,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第8篇:乡镇机构改革方案

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需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现就我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提出以下机构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依法界定县乡事权,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创新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乡镇机构设置,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公开,创新公益性事业服务运行机制,搞活经营性服务。二是坚持精简、统

一、效能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调整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坚持以职能设置机构、以职责核定编制,以编制确定岗位,按岗位配备人员,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原则。逐步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规范政府事权,进一步理顺上级主管部门与乡镇之间的关系,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实现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原则。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机构改革措施和办法,确保我镇行政事业机构职能转变、编制精简、财政保障、人员分流“四到位”。五是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周密制定改革方案,注意化解各类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二、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一)政府职能转变(略)

(二)综合设置行政机构

1、领导机构设党委、人大、政府。

2、设立人民武装部,为镇党委的军事部门和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接受镇党委、政府和县人民武装部的双重领导。

3、机关综合办事机构设置及职能归并

(1)设置综合办事机构3个,名称为: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和计划生育办公室。

党政办公室的职能是:负责处理镇党委、政府日常工作及党务(组织、宣传、纪检、监察、统战、老龄)工作;负责人事、保密、文书档案和群团组织的日常工作;做好人大、人民武装等工作;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收集信息、反映动态、调查研究、督促检查。

经济发展办公室的职能是:负责制定本镇经济发展的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林牧业产业化发展和工业、商贸流通业发展、村镇建设规划及组织、经济统计等工作;负责农业综合规划、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利设施建设;组织并规划镇以下道路建设;负责农业防灾救灾工作;负责安全生产、水陆交通、护林防火、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负责农业土地承包、农民负担、乡镇工业监督管理和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编制和执行乡镇预算、政府财政性资金及财政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收取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发放各项政策性补贴,监督各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社会事务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的职能是:负责村民自治、社区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日常工作;做好优抚、扶贫、救灾、救济、低保、五保、医疗救助和殡葬、婚姻、区划地名及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做好移民、社会保障、农村劳务开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律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负责人口计划生育的宣传,并落实目标任务和各项奖励政策,检查评估和实施人口计划,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协调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的开展,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

(2)在经济发展办公室挂财政所牌子,在党政办公室挂群众工作办公室牌子。

(3)机构精简情况。

(三)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

党委、人大、政府拟定行政编制 14 名,机关工勤人员事业编制 X 名,行政、工勤编制精减 X 名,行政和工勤人员精减比例为 X :X。

领导职数:领导职数按6名配备,其中,设党委书记(兼任人大主席)1名,镇长1名,副书记(兼任纪委书记)1名,副乡镇长3名(其中1名由镇人民武装部部长兼任)。

(四)领导职数精简情况。职数精简为0 。

(五)事业机构的设置及机构职能

1、设置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挂文化站牌子)。

职能是:主要承担文化宣传公益性服务;制订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配合县文化部门做好文化、新闻市场的日常巡查,发现违规经营及时上报;负责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和文物的宣传保护;负责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公益性服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培训、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和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协助做好本镇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和救灾救济工作;协助做好本镇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工作;协助做好本镇道路、交通建设协调、服务工作。

2、设置村建环卫服务中心。

职能是:主要承担文明新村建设的技术性服务;指导农村建房,开展产权、产籍登记申报工作;受县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和村镇规划,办理工程项目选址、定点、勘察、设计、监理、绘制红线图及开工放线验线及竣工验收等;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城镇、市场等公共场所的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的监督管理;建立城镇公共场所清洁卫生经费筹集机制,确保场镇公共卫生开支;管理和监督场镇光亮工程;负责对城镇街道供水、供气、排污等公用设施建设、改造、维修的组织实施、管理和监督;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及时上报,并实施应急预案;负责房屋产权产籍的管理。

3、撤销农业服务站、村镇建设管理所和文化站。

4、机构精简情况。(农业服务站精简X 人、村镇建设管理所精简X 人,文化站精简 X人)。

(六)人员编制

拟定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事业编制 4名。其中: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拟定村建环卫服务中心事业编制 2 名。其中:设主任1名。

编制精减情况。共配备编制 X 名,比改革前的X 名减少到X 名,精减X % 。

(七)人员分流

人员分流的途径和办法是:机关公务员可通过到龄即退、提前退休、病退、辞去公职、离职退养、调剂交流、解除人事关系后到村(社区)任职等途径进行分流安置。

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未能竞聘上岗的,可通过到龄即退、离岗待退、病退、自谋职业、待聘、托管、调剂交流、解除人事关系后到村(社)任职等途径进行分流安置。

人员分流的具体办法按照《安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实施办法》规定执行。

三、组织实施。

(一)工作进程安排。2007年11月10日前将改革方案报县编委办,经县委、县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 11月15日前完成三定方案审批; 11月16日—12月18日完成人员竞聘上岗工作。

(二)严肃纪律,严格执行机改政策规定。各部门在机构改革中要严肃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要严格按县委、县政府批准的机改方案组织实施,严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公开化、规范化管理。此次改革中,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县级主管部门派驻乡镇的事业单位要实行机构、编制、人员的实名制和公示制。要严肃财经纪律,严禁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严防转移资金、私分钱物、挥霍浪费和侵吞公有财产。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法依纪从严查处。镇纪委要配合县机构编制部门按照中编办、监察部发布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对机构编制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三)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这次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成立 XX 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由 XX同志任组长, XX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XXXXXX同志为成员,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

要积极做好人员分流安置和竞聘工作,妥善化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和“十一五”期间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要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机改政策,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加强档案管理,切实做好安全保密工作,加强撤并单位文件档案资料的移交管理,确保文件档案资料的完整、安

全。

第9篇:山西高考改革试行方案

高考试题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山西省使用多元评价体系与多元录取方式改革同步推进。

《山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经教育部同意,日前已由省政府办公厅公布。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部署,山西省从2008年秋季开始,在山西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今年课改后首批学生将参加高考。该《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是2011年也是今后若干年山西省高考改革的基本政策及方向。

《方案》中,高考改革变化一是侧重在高考卷面上,试题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教育部明确高中新课改省份可自主命题,山西省采取的方式是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山西省统一使用的试题。这与原来使用教育部统一命制试题的情况不同,主要是山西省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进行详细的沟通,由该中心专家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面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1版)》及该大纲的山西卷考试说明等进行命制。高考内容将突破原来注重课本、注重知识而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考察等情况,对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比如明确老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光靠死教课本、死记硬背将不能适应需要。

二是体现在高校录取改革中,山西省将探索多元化的评价选拔体系。对于教育部规定进行自主招生等录取试点的高水平大学,山西省鼓励、支持打破原来单纯依据高考成绩录取的模式,实行多元化录取;二本、三本等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基本保持稳定;高职学校招生录取将逐步放开。

今年起开始实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新方案

●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共同发挥作用

●多样化选拔录取制度:高水平大学自主、推荐、定向和破格等多种录取方式相结合;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择优录取;高职学校(或专业)试行自主招生

刚公布的《山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对山西省今后高考评价内容和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山西省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继续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考试科目设置,考试范围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课程标准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结合山西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推进的实际,确定高考各科目的考试范围〖试范围限定在《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设置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晋教基[2008]32号)规定的必修拈和建议选修拈范围内。各科目具体的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山西卷考试说明》中作出规定。

二是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并逐步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招生录取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内容均以山西省统一的电子档案形式提供给高校,鼓励普通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是探索多元化评价选拔体系,推进普通高校选拔录取模式的改革。

从2011年起,山西省普通高校招生逐步进行如下改革: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高校在招收保送生和实行自主招生时,由普通高中学校向试点高校提供体现学生高中阶段成长过程的写实性记录和经省审核的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尤其是在创新实践、学科专业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客观情况,为普通高校自主招生提供参考。积极支持高水平大学探索进行自主、推荐、定向和破格等录取方式的改革。

稳步实施统一招生录取。高等学校的普通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参加统一招生录取的学校,可以考生高考成绩为主要录取依据,结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择优录取。尤其是在分数同等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评价结果较佳的学生。

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内高等职业学校(或专业)试行自主招生。试行自主招生的学校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发展评价结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达到招生学校(或专业)所定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实施录取工作。试点学猩采取“高考成绩+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关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相关专业测试”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模式。

为确保山西省高考改革平稳顺利推进,《方案》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的管理,规范实施综合发展报告制度,要指导学校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细则,对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的评价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切实做到评价结果可信可用。各普通高中学校要进一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和省教育厅教学管理规定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开好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切实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要将高中学生综合发展报告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范畴,规范操作过程,确保综合发展报告既客观又准确地反映每个学生高中阶段的综合发展情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