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022-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文化传统对创业教育有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是党和政府制订的一项基本国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国家与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与配套措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保障与物质、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全世界为20%,在中国成功率平均不足3%。针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扶持比较到位,创业的氛围也存在,学生专业素质较其它创业者也具有优势,问题在于针对大學生的创业教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方式教大学生如何创业,加之教师商务经验缺乏,“新手指导新手”,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是解决当前及今后大学生就业、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方法。从1947年Myles Mace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世界上有1600多个大专院校开设近2200门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创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威伟(K.Mark Weaver)在研究了Success杂志每年对排名前50名的大学创业课程后,发现名前50名的大学设置的创业课程中,最多的是创企业财务、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创业概述、中小企业管理、新企业成长决策、中小企业顾问。其次是技术发展、企业与电子商务、商业计划(II)、国际创业、创业营销。NSOEE(The National Survey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调查发现,学校提供最多的创业课程是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财务。希尔(Hilis G.E.)的研究,显示创业课程的发展有三种模式:①创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简称BP):创业的入门课程通常是教育学生认识一份创业计划书。而进阶课程都是以创业计划书为中心,派生出来;②企业生命周期(Business Life Cycle):在这里企业生命周期是指新创企业的生命周期,从idea阶段到BP到筹集资金到公司成立、上市上柜等;③企业功能(Business Functions):以创业为中心所衍生的企业管理功能的课程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经验式引导”,最常用的手段包括案例分析、阅读、演讲、与有实务经验的创业家座谈、计算机模拟、音像教材的使用、创业家俱乐部。与国外设立创业教育课程

体系作法不同,中国的高校大多采用“创业中心”的集中实训方式。在学生进入专业实习阶段时,选拔优秀或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团队,进入中心,接受训练并参与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实训手段主要包括计算机模拟、案例分析、创业家座谈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还采用了“经营实战”的方式: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经营。国外的创业教育多以经验传授为主,开设专门的创业课程,基本不涉及实际的商务操作,这种方式是以学生容易找到社会实践机会为前提的。现实国情是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少、外派困难、培养方式刚性强,仅传授经验,不动手训练很难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经营模拟虽然对动手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但真实性差,内容简化,学生体验不强。部分学校采用实战经营方式,受教学方式、国家工商管理政策、运营资金、安全风险、师资经验及待遇等方面的影响,无法系统化、持续性开展。

二、国内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首先,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理论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不成熟,效果差。如上所述,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以“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方式教大学生如何创业,这种方式被证明收效甚微。加之教师商务经验缺乏,“新手指导新手”,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创业教育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是辅导员系列,很多高校的创业团队基本处于自我探索的状态,失败风险之大可想而知。其次,未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创业教育的影响。作为大环境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也影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目前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成功项目比重高的区域多分布在江浙、上海、广东一带,这明显体现了大学生创业与所在区域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的高度相关性,创业教育往往目标明确——通过良好的校企互动支持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它地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第一、第二产业发达,第三产业有待发展;国有经济比重高,民营经济比重偏低;传统经济形式比重高,新经济形式(如电子商务等)比重偏低。这种产业格局会导致较高的入市门槛,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最后,未充分重视从区域文化对创业教育的影响。区域文化对创业群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长过程、价值观与处事方式上,创业教育需要重视文化传统对创业学员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的影响。如果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考虑到文化传统背景对受训人员思维方式的影响,其创业能力势必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环境的苛刻要求。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缓解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表面看,是由于高校经过多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但一个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强,毕业生创业比例太小。事实表明,没有创业,难有就业。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不断加大,单纯通过“等、靠、要”的方式依赖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是根本不可能的了,而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到生产一线积极创业,无疑是解决大学生缓解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2.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无可质疑地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知识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创意、创新、创造成为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

3.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使人类蕴藏的无限创造潜力性得不到充分发展,就谈不上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4.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工业化的特点。以狭窄的学科、专业组成院系,重视专业教育和知识传播,实行大班讲授,为具有大体相同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相同的学习标准和学习进度,对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创造性重视程度不够。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创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经济发展的“寒暑表”的今天,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日益凸现。因此,加强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改革现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1.学校培养。包括:①树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的新理念高校应当从学生的观念人手,就学生对待创业的看法、创业的动机等方面进行深人的调查和了解。对于有创业意愿同时基本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应当从观念上进一步深化其对创业能力的认识;②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核心部分。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依据年级学生特点及对创业的认知程度,构建由浅人深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真正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融人到大学教学中。学生刚入学,主要是进行自己专业的学习,对于创业课程要以简单的、基础的入门课程为主;③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高校除日常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开展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外,仍不断摸索,使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创业能力。高校要为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磨练创业意志,得到创业技能训练,培养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一般来说需具备经验、资金、技术和能力四个硬件。

2.个人、家庭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系统。家庭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最基础、最潜移默化的。这个最基础的作用体现在:家庭成员对创业的态度、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学历、职业等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家庭成员具有较高的学历,并且自己从事相对开放的职业,他们在教育孩子时能鼓励其创新、大胆尝试、不怕失败,积极主动地支持孩子创业。在家庭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这样的大学生创业的热情较高,选择创业作为职业的可能性就较大些。反之,相对较小些。大学生个人是形成创业行为的关键因素,个人的价值观、性格、心理素质、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和表达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都是决定创业的因素。如果大学生本人具备的有关创业方面的能力较多以及创业的愿望较强,他就越有可能选择创业。因此,个人和家庭对大学生创业起着内在的基础作用,任何外在的因素都不能取代和强迫,他们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系统

3.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者落实,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改善创业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这就需要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務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再者,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等一条龙服务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黄世扬,许力.论大学生自主创业[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3):74-77.

[2]许中华,雷育胜.大学生自主创业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5(08):30-31.

[3]江三良.论创业氛围的形成与传导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6,30(6):122-126.

[4]曾昭薰,陈岩.创业教育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毛家瑞.从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工程[J].教育评论,1995(2):7-8.

[6]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探索——以温州大学创业教育实践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07(1):329-330.

[7]陈茉.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演进特质[J].教育评论,2006(6):104-106.

作者简介:

于潇洋(1983.01—),女,中级,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务科,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刘大勇(1971.4—),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吴立全(1980.7—),男,讲师,东北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1.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备案课题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JC1215078)阶段性成果;2.本文系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重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6ZD039。

作者:于潇洋 刘大勇 吴立全

第2篇: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关系研究

[摘要] 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使大学生创业率难以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衡量指标。虽然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能够衡量创业教育短期效果,但目前国内尚没有文献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这既无法检验三者的相关性,也影响了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通过875份大学生调查问卷的实证检验,可以发现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个结果即使在引入创业自我效能中间变量、大学生个人特征调节变量后也依然成立,说明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能够较好地衡量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创业胜任力;创业自我效能感

[

高校创业教育通常与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就业联系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1]和1998年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2]报告中都将“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作为创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我国教育部2010年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3]。然而,高校创业教育的大力投入并没有显著提高大学生创业率。英国GEM研究报告(2007)显示,2000年以后的毕业生从事创业早期活动的比率仅为7.3%[4]。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发布的《200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7和2008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比率仅在1%左右[5]。高校创业教育高投入与大学生低创业率之间的反差来自于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即从接受创业教育到实际创业之间的时间延滞(大约为10年)[6]。创业教育时滞效应的存在,说明不能简单地用大学生创业率来衡量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应该看到的是,高校创业教育既有短期效果,也有长期效果。前者包括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的培育,后者指大学生实际创业行为。我国高校正式开展创业教育起于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而高校创业教育的推广普及也只是近3-5年的事情,因此从创业教育时滞效应来看,用大学生实际创业行为来衡量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效果尚不成熟。比较而言,选择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作为衡量指标更为可取。

国外对高校创业教育短期效果的研究较为充分,譬如Souitaris以及Matlay的研究都表明,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和创业意向[7,8]。类似的研究还包括Francisco Li?án等人[9]、Bechard和Toulouse[10]、Cooper和Lucas[11]、Fayolle和DeGeorge[12]。我国理论界对此也有一定的阐述,但总体数量偏少:定性研究有沈超红等人[6]、马力煌和曾强[13],实证研究有唐静和朱智广[14]、郭洪等[15]。然而,国内文献还没有将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纳入一个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更缺乏实证检验。这说明目前国内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短期效果的研究严重不足。

在有关文献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之间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样本数据来检验三者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① 创业教育是否能够培育大学生创业意向;② 创业教育是否能够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如果①和②成立,则③从实证角度证明了当前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这对于正确评价我国目前大学创业教育是有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弥补了国内研究的不足。为提高有关假设的可信性,本文还在理论模型中加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并以“大学生个人特征”作为调节变量。

一、理论与假设

1. 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

Bird最早对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创业意向是创业者的心理状态,是针对某个特定目标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导向[16]。Krueger认为创业意向是对创办新企业的一种承诺,并且创业承诺度越高,创业意向越强[17]。Thompson则从创办新企业的信念和实施计划的角度对创业意向进行了定义[18]。我国学者范巍和王重鸣认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19]。简丹丹等人认为,创业意向是指潜在创业者对创办新企业或实施创业行为的一种多方面的主观心理准备状态及其程度[20]。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创业意向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实际上是任何创业行为的先导[21],因而也是创业行为的最佳预测指标[22]。因此可以说,没有创业意向也就不可能存在创业行为[23]。但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创业意向[18]。因为创业意向会受到性别[24,25]、个体特质[26-29]、家庭背景[30,31]、创业教育[7,32]等多种因素影响。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得到了众多文献的解释和检验。Dyer认为创业课程能够增强创业者的创业自信[33]。Krueger和Brazeal指出,创业教育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知识、自信心来提升其对创业可行性的认知[34]。Noel、Kolvereid和Moen对大学毕业生的一项研究显示,创业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可能创立新企业,因而具有更强的创业意向[35,36]。Souitaris等人从实证角度检验了创业教育项目与学生创业意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认为创业教育项目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有关创业知识(learning)、激发学生创造性(inspiration)以及提供或孵化某些资源(incubation resources)[7]。Wilson等人也指出,创业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创业知识,并因提高创业效能感和机会识别能力而提高其创业意向[32]。黄国清等人在比较美国哈佛、斯坦福、洛杉矶、芝加哥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后指出,这些大学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注意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建立自己的创业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以及世界观[37]。马力煌和曾强的研究表明,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自我创业意识也在不断增强[13]。因此可以说,创业教育能够通过改变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增加创业知识来帮助大学生形成和提高创业意向。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大学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 创业教育与创业胜任力

相比创业意向的主观心理特征,创业胜任力偏向于行为层面。Chandler和Hanks最早提出了“创业胜任力”(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的概念,用以表示创业行为能力。他们认为创业胜任力是“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是创业能否实现的核心能力[38]。Bird将创业胜任力看作是一系列行为和可观察的特征,并认为胜任力是变化的,可以学习的[39]。Thomas等人认为创业胜任力是创业主体性格特征、技能和知识的集中表现,是创业者成功地在组织中执行工作的所有创业能力[40]。Mitchelmore和Rowley指出,创业胜任力是与成功创业有关的一组专业能力,包括确定利基市场、环境扫描、利用机会等方面[41]。我国学者冯华和杜红从更为综合的角度将创业胜任力概括为一个绩效优秀的创业主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企业创业任务,并取得良好创业绩效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集中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识别、追求机会、获取和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42]。

在大学阶段,除个案外,大学生所具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都非常有限。大学创业教育则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例如始于1947年的美国哈佛大学的创业教育就将培养学生“追求超越现有资源控制下的机会的行为”作为教育理念和宗旨,并通过独具特色的案例教学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Bird、Chandler和Hanks明确指出,创业者的创业胜任力会受创业者经验、培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38,39]。Parry认为,通过使学生朝着一个可以被很好接受的标准来培训和发展,胜任力特征能够被提高[43]。Priyanto和Sandjojo对247为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创业学习能够提高管理者的创业胜任力[44]。Sánchez对西班牙Castilla和León学校的864名大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参与创业项目的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比没有参加创业项目的大学生要强[45]。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业胜任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

自我效能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46],是指一种复杂的个人能力,包括个体在具体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对自身综合评估的能力。自我效能概念提出后很快在创业领域得到重视和运用,并成为解释创业动机和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变量[32,47-49]。Boyd和Vozikis认为“创业自我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是“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并认为“没有自我效能感,就没有创业行为”[50]。Luthans和Ibrayeva也从信念和自信的角度对创业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定义[51]。

创业意向的形成会受到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个人成功实施创业能力及感知创业意向的一个重要前导变量[50]。Luthans等人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和任务领域,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深层信念,能深刻地影响个体对自身创业意向和行为的判断,而只有具备良好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才有可能形成创业意向并付诸行动[51]。Markman的研究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专利持有者,其投身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也高。这说明了创业自我效能在提升创业意向方面的促进作用[52]。Jung等人对美国、韩国的商学院学生及全职经理人两组样本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图和行为呈显著正相关[53]。Zhao前后两次对同一批MBA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证实了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的正面影响[54]。Saffu等人在对823名来自工程、商业管理、艺术科学专业的本科生的研究中,发现创业自我效能在专业和创业意向之间能够起到很显著的调节作用[55]。我国学者丁明磊等人的研究也证明高自我功效感的个体通常具有高创业意向[56]。当然,也有学者的研究并没有证明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的显著影响[57],这可能是因为创业自我效能量表设计出现了问题。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 创业教育和创业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会受到个体行为结果、替代性经验、他人评价及自我劝导、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影响[46]。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自我效能在创业领域的运用,也受到类似因素的影响。丁明磊和孙士强的研究指出,个体创业自我效能感会在专业、创业教育、生源、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创业背景、亲朋好友劝导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58]。

创业教育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Malone的一项研究显示,专门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他通过老师扮演教练兼主管的角色,指导和帮助学生寻找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同类问题时都能有信心予以克服[59]。Kaufman和Sawyer认为,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经验能够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因为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来形成自我效能感[60]。大学创业教育中的各种创业竞赛和创业项目、对创业优秀学生的奖励、实业界企业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兼职导师并现身说法地向学生讲述创业经历和经验、让学生充分了解与创业有关的各个环节和信息,这些活动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兴趣,也提高了其自身对于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价[61,62]。李钉等人就指出,成功创业家的创业历程和经验能够对年轻人起到示范作用,年轻人会通过模仿榜样来增强自我效能感[63]。我国学者周红云认为,通过创设成功的机会、榜样示范、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正面激励和提供创业支持,大学创业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64]。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创业教育能够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起正向作用

5. 大学生个体特征的调节作用

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的作用会受到个体特征(如性别、家庭背景)的影响。Mueller的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从事创业活动[65]。Wilson等人的一项有关青少年未来职业志向的研究显示,将来选择创业的女性青少年只是男性青少年的30%[32]。这可能来自于性别刻板印象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所产生大的影响[66]。

家庭创业背景(如家族中有创业者和父母的创业榜样作用)、个体先前创业经历都将导致更高的创业意向[30]。相比没有家人或朋友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个体,有家人或朋友从事企业经营活动的个体则更倾向于创业,因为其社会关系能够给他们提供创业资源[31]。例如,父母是企业家的个体,在示范效应影响下,他们通常就会对创业更感兴趣,也会比较认可创业教育[67]。这些个体特征的存在,无疑会对大学创业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5:大学生个体特征对创业意向的形成具有调节作用

H6:大学生个体特征对创业胜任力的形成具有调节作用

通过上述假设的理论推导和建立,我们构建了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其中H1和H2分别表示大学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的影响;H3和H4表示引入中间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后所产生的影响;H5和H6分别表示在大学生个体特征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测量

1. 创业教育

目前国内的创业教育从过去的零散性、随机性教育逐渐转变成为系统化教育。一些高校纷纷成立创业学院来支持创业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途径日益多元化。总体而言,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系统学习,指创业学院或商学院所提供的正规、系统的创业培训;二是非系统培训,即举办创业课程、讲座以及创业竞赛的方式。因此,在创业教育的衡量上,我们主要列举了两类指标:系统学习和非系统教育。

2.创业自我效能感

Chen最早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进行了考察。他根据创业的任务职能把创业自我效能感分为营销、创新、管理、风险承担和资金控制五个维度[68]。基于核心创业技能,De Noble等确定了风险和不确定性管理、创新和产品开发、人际关系及网络管理、机会识别、关键资源的获取与配置、创新工作环境的营造和维持等六个维度[69]。通过对中国、印尼、日本以及韩国研究文献中量表的比较,Schwarzer等人提出了机会识别效能感、关系效能感、管理效能感、风险容忍效能感四个维度。我国学者汤明根据创业过程要完成的任务特征提出将创业自我效能感划分为5个维度:创新、机会识别、风险承担、关系协调和组织承诺[70]。韩力争和傅宏编制了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包括基本能力效能感量表(六个因素:创业自信效能感、创业目标成就效能感、领导能力感、人际关系协调与合作能力效能感、创新能力效能感、学习能力效能感)和控制效能感量表(三个因素:意志不坚效能感、力不从心效能感、自我怀疑效能感)[71]。从上述文献来看,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创业自我效能量表。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校大学生特点,通过对该前人量表进行梳理,我们形成了用于测量创业自我效能的四个二阶变量:风险及不确定性管理、人际关系及网络管理、机会识别以及创新工作环境营造和维持。四个二阶变量共用17个测项来测量(包括反向测项)。

3.创业意向的测量

创业意向是一个程度问题,因此用多项目测量法更为合适。Chen用“兴趣、心理、准备情况、成功可能性、时间”5个角度来界定创业意向的测项[68]。由于这5个测项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因而为众多学者所引用。Zhao和Seibert则用一个4项目量表来测量创业意向,询问测试者在未来的5-10年内对有关创业活动的兴趣程度[54]。Thompson在“决策、财务、知识、学习”等方面分别从正反两个方向来测量个体的创业意向[18]。其量表也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我国学者范巍和王重鸣将个体创业意向的结构维度分为“创业希求性”和“创业可行性”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创新导向、成就导向和自我尊重,后者包括个人控制和责任意识[72]。目前,创业意向也没有统一的测量量表。我们对前人的量表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包括8个测项的量表(含反向测项)。

4.创业胜任力的测量

创业胜任力的外延很广,涉及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等。Thomas等人从“机会、关系、概念、组织、战略、承诺”等六个维度来解释创业胜任力,并将“学习和自我管理”作为支持要素囊括于创业胜任力中[40]。我国学者张炜和王重鸣提出两种重要的胜任行为特征,即情绪胜任力和学习胜任力。前者是指熟知个人情绪特点,是在与他人相处或压力情境中有效管理个人情绪的胜任特征;后者则意味着能从以往自己或者他人经历、关键事件中,主动学习并改变自己行为的胜任特征[73]。吴孝颖等在大学生样本基础上对Thomas的创业胜任力维度进行了调整,确定了与大学生创业有关的维度[74]。我们对上述文献中的量表进行了调整,选取“情绪胜任力、态度和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获取”三个二阶变量、13个测项(含反向测项)来测量创业胜任力。

(二)初测数据检验与量表简化

量表采用5分制。在正式问卷发放之前,选择了100位大四学生进行问卷填写,以检验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选取Cronbach’s α系数作为信度检验指标,该系数高于0.7就说明某一变量的测项之间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效度检验的指标很多。根据侯杰泰[75]、邱皓政等人[76]的观点,我们选择CFI、GFI作为效度指标。一般来说,两种指标值大于0.9,就说明测项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利用结构方程软件LISREL 8.8,我们对100份问卷数据进行了加工处理,计算了各个测项与其对应变量之间的因子负载,以及各变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将Cronbach’s α小于0.7的量表进行测项调整,删除了因子负载最低的测项(包括Q5、Q18、Q26、Q33),量表得到简化。如表1。

(三)问卷发放、筛选和信效度检验

1.问卷发放与筛选

2010年11—12月发放问卷。我们借助工作关系和网络分别对一些高校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1245份,回收率为62.3%。通过回收问卷填写情况的检查和整理,删除了缺失数据较多的问卷。对于缺失数据较少的问卷,通过填写平均值的方式进行了填补并予以保留。由于此次的问卷发放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所以问卷总体填写质量较高,回收率也比较高。经筛选后,有效问卷为875份。表2是对问卷填写者年级、性别和家庭背景特征的描述统计。表2显示,填写问卷的学生中,大一的学生为227位,占到25.9%的比例;大二的学生为156位,占17.8%,大三的学生为252位,占28.8%;大四的学生位191位,占21.8%;本科生累计占到了94.4%。其他如双学位、研究生或MBA/MPA共49位,占到5.5%。从年级来看,问卷抽样基本合理,在本科的各个年级分布比较均匀。当然在更高学历的层次上样本比较少,一是因为本次的抽样对象主要以本科生为主,二是因为相比研究生,本科生更容易组织起来填写问卷。在性别分布上,男性为471位,占到53.8%,女性为403,占到46.1%。分布比例比较接近,说明此次样本抽样比较合理。在家族背景上,有家族创业背景的样本数位609,占到69.6%,没有家族创业背景的样本数为266,占到30.4%。

2.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和效度分析是结构模型检验的第一步,只有测量模型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合理后,才能进入到研究假设的验证阶段。具体检验见表3。表3显示,“创业自我效能、创业胜任力”的测项与其二阶因子之间的因子负载均大于0.7,相关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7,说明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创业自我效能、创业胜任力”与二阶因子之间的因子负载也均在0.7左右,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7,一致性较好。创业意向只有三个测项,因子负载和信度均表现良好。在效度检验上,各一阶因子量表的效度检验指标的值(CFI、GFI)均大于0.9,说明各量表具有很好的效度。

三、假设检验

1.H1-H4的检验

在信度和效度检验的基础上,我们计算了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4)以作为对假设关系参数检验的基础。通过LISREL8.8结构方程软件对表4中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计算,得到表5。

表5显示,模型各拟合指数分别为:Chi-Square = 511.65(P = 0.000),CFI = 0.97,GFI = 0.91。这意味着该模型的拟合度很好,说明这个结构模型可以不用做进一步的修正,能够直接作为假设检验的依据。其中,创业教育和创业意向之间的路径参数为0.59(t=15.82),说明在p<0.001的置信区间内,创业教育能够对创业意向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如果大学生接受越多的创业教育,就越有可能形成更强的创业意向,由此证明了假设1;创业教育和创业胜任力之间的路径参数为0.63(t=15.48),说明在p<0.001的置信区间内,创业教育能够对创业意向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如果大学生接受越多的创业教育,就越有可能形成更强的创业胜任力,由此证明了假设2;创业自我效能和创业意向之间的路径参数为0.50(t=14.08),说明在p<0.001的置信区间内,创业自我效能会对创业意向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如果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创业自我效能,则其创业意向也会越强,由此证明了假设3;创业教育和创业自我效能之间的路径参数为0.68(t=18.81),说明在p<0.001的置信区间内,创业教育会对创业自我效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即如果大学生接受越多的创业教育,则其创业自我效能也会越强,由此证明了假设4。

上述四个假设的检验是在没有引入调节变量条件下进行的,即在检验过程中没有考虑诸如性别、家庭背景等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我们认为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关系中,大学生个人特征具有调节作用。接下来,我们继续利用结构方程原理和软件对H5和H6进行检验。

2.H5-H6的检验

尽管创业教育会对创业意向和胜任力产生影响,但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个人特征会对创业教育的结果起到影响作用[30-32,65]。也就是说,具有不同个人特征的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以及在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形成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对此进行分析和检验。依据邱皓正[30]对调节变量的使用方法,在表4相关系数矩阵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大学生个人特征变量,我们重新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用来对本文的结构模型进行重新计算。

为检验性别对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方面的调节作用,我们按照男、女对样本进行重新划分,比较男性样本和女性样本之间在调节作用上的区别。为此我们使用了结构方程中的平均数结构分析方法[76]。我们以女生样本作为参照样本进行计算。借助SPSS13.0软件,我们计算了性别分类样本下的创业教育、创业意向以及创业胜任力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以及各测项的平均数。如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在因素平均数κ上,创业教育的κ=0.74(t=14.58),创业胜任力的κ=0.59(t=9.82),创业意向的κ=0.30(t=6.33),说明在上述变量的测量上,男生样本的得分高于女生样本,并在p<0.01和p<0.001上具有显著水平。这意味着,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男生和女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比较而言,男生比女生会接受更多的创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创业意向以及具备更多的创业胜任力。表10显示,创业教育和创业胜任力及创业意向之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66(t=13.09)、0.80(t=15.22),表示即使在不同性别中,创业教育也可以有效的影响创业胜任力和创业意向。模型的拟合度也比较好,卡方值为664.92,GFI为0.92,CFI为0.85,基本上可以接受。

为了检验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意识或能力存在影响,我们以家族中是否有亲戚创业作为样本的划分依据,将家族中有创业成员的划分为一类,没有创业成员的划分为另一类。经过划分以后,我们发现,在875个样本数据中,父母创业的样本为355,家族中有亲戚创业的样本为609,而后者的数据涵盖了父母创业的全部样本。这可能因为有部分学生将父母创业理解为亲戚创业,从而出现了填写上的疏忽。我们选择亲戚创业这个样本以避免重复计算。按照前述方法,依然使用平均数结构进行比较。如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在因素平均数κ上,创业教育的κ=0.40(t=6.31),创业胜任力的κ=0.21(t=3.48),创业意向的κ=0.18(t=2.39),说明在上述变量的测量上,“有家族创业背景”的样本得分高于“无家族创业背景”的样本,并在p<0.05、p<0.01和p<0.001上具有显著水平。这意味着,在大学生创业方面,“有家族创业背景”的样本与“无家族创业背景”的样本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比较而言,“有家族创业背景”的样本比“无家族创业背景”的样本会接受更多的创业教育,具有更强的创业意向以及具备更多的创业胜任力。表7显示,创业教育和创业胜任力及创业意向之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6(t=16.62)、0.89(t=18.35),表示即使在不同家庭

创业背景下,创业教育也可以有效的影响创业胜任力和创业意向。模型的拟合度也比较好,卡方值为219.56,CFI为0.96,GFI为0.94。

上述的分析,总体上表明大学生个体特征(性别和家庭背景)都会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产生调节作用,由此验证了H5和H6。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1.结论与讨论

创业教育时滞效应的存在,加上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间尚短,使大学生实际创业率无法成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衡量指标。为解决这个我国高校教育效果评价问题,本研究选择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作为短期效果衡量指标,并构建了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的结构模型,同时引入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中间变量、大学生个人特征作为调节变量。

首先,本文对Chen[68]、De Noble[69]、范巍和王重鸣等[72]文献中的量表进行了梳理及整合,构建了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胜任力以及创业自我效能的测量量表,并通过问卷初测对有关测项进行调整,以提高量表的信度和效度。875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处理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表明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能够作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短期效果的衡量指标。虽然这个结论重新证明了前人的研究,但我们将三个变量纳入一个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这与国内目前仅研究两个变量关系(即“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创业教育—创业胜任力”)的文献[14,77]有所不同,更增加了结论的可信性和适用性,

其次,由于现有文献强调了创业自我效能对于创业意向的影响作用,为增强理论框架的完整性和解释力度,本文加入创业自我效能作为中间变量。数据检验显示,创业教育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创业意向(路径参数为0.59,t=15.82),还能够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来间接影响创业意向。这说明,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是多路径的。同时意味着,创业自我效能感也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短期效果评价指标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衡量创业教育短期效果的指标是可以不断扩展的。

第三,Wilson等人、Zhao和Seibert的研究显示,个体特征(如性别和家庭创业背景)会对创业教育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32,54]。这表明在以性别和家庭创业背景划分的子样本中,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可能会出现不显著性,由此影响到结论的普适性。为此,我们引入大学生个体特征作为调节变量。数据检验结果显示,在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形成方面,尽管男性样本和“有家庭创业背景”样本会表现的更为突出(这验证了前人研究的结论),但在所有的子样本中,创业教育与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依然是显著的,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因为个体特征而发生改变,说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能够普遍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

2.研究启示

首先,本文通过对有关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将创业教育、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纳入到一个理论框架之中进行研究,跳出了现有研究的双变量思维,弥补了现有国内研究的不足,因而在研究思路上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与此同时,我们利用大学生样本对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平均数结构路径分析方法,由此丰富和拓展了国内有关高校创业教育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其次,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用大学生创业率来衡量高校创业教育效果显然不准确,这一点对于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的我国尤其成立。因此选择合适的指标(如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来衡量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就成为理论界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和创业胜任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说明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我国目前所推行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以及各高校所采取的创业教育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虽然我们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水平相比,但本文的研究结论至少说明目前创业教育的方向和路径的正确性。这对于纠正当前社会对于创业教育的思维偏见是有现实意义的。

第三,创业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并不意味着我国创业教育的高水平。实际上,许多高校还仅仅将创业教育视为一种“第二课堂”,甚至将创业视为大学生在正常就业渠道以外的、低人一等的职业选择[78]。这完全误解了创业教育的本意。从前人以及本文所设计的测量量表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创业精神、沟通能力、机会识别、知识学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因此,高校应该紧紧围绕上述维度或指标来开展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资源支持等方面不断摸索,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目前国内形成的以校企合作为特色的创业教育“温州模式”[79,80]。

3.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工作,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也得出了一些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结论。但总体来看,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理论研究方面,本研究只研究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与创业胜任力的影响,而没有关注大学生实际创业行为以及创业绩效的问题。具有了创业意向与创业胜任力的大学生未必会真正进行创业,即使进行了创业,其创业成功率又有多高?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探讨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与创业胜任力,创业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外在因素会对它们产生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理论分析寻找其他的影响变量,同时对不同影响变量的影响程度做一些比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三,在大学生个体特征的引入方面,我们还仅局限于性别和家庭背景,大学生专业、个人性格特质等都很值得研究。第四,本研究样本量为875,涵盖了几类不同的院校,但样本均来自广州地区。这些院校中,只有中山大学于2009年开始以“创业学院”的形式开始系统的创业教育,而中山大学的创业学生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培训出毕业生,因此,在整个样本中,接受过系统性的创业教育的学生的样本的代表性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扩大样本范围,做更加细致的比较研究也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EB/OL].1995,http://pgs.swu.edu.cn/data/2006/0306/arti cle_56.htm.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EB/OL].1998,http://www.cdpc.edu.cn/dangban/cont ent.asp?TLM=xxyd&TXH=2005418331397055.

[3]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http://info.jyb.cn/ jyzck/201005/t20100514_359988_1.html.

[4] Harding R. Graduate.Entrepreneurship in the UK:Summary Report from GEM UK data[J]. National Council for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2007(3):1-15.

[5]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 沈超红,陈彪,陈洪帅.创业教育“时滞效应”与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3-7.

[7] Souitaris V,Zerbinati S. Do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mes Rais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J]. The Effect of Learning, Inspiration and Resourc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7,22(4):566-591.

[8] Matlay H.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Outcom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8,15(2):382-396.

[9] Francisco Li?án,Juan Carlos Rodríguez Cohard,José M. Rueda Cantuche,Factors Affect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Levels:a Role fo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1(2): 195-218.

[10] Bechard, J.P., Toulouse, J.M.. Entrepreneurship and Education: View Point from Educ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1991 (1):3-13.

[11] Cooper,S. Y.,Lucas,W.A..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Intentions: Lessons from Two Programmes[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52nd ICSB World Conference,2007.

[12] Fayolle, A., DeGeorge, J.M.. Attitudes,Intentions,and Behaviour:New approaches to Evaluat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 Fayolle & H. Klandt (Eds.),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sues and Newness (pp.74-89).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06.

[13] 马力煌,曾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向与创业教育的改进——以湘南学院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8-9.

[14] 唐静,朱智广.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95-99.

[15] 郭洪,毛雨,白璇,等.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09(9):69-74.

[16] Bird,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The Case for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3): 442-453.

[17] Krueger, N.F., A.L. Carsrud..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J]. Entrepreneuri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1993 (4): 315-330.

[18] Thompson Edmund R.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Intent: Construct Clar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tionally Reliable Metric[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 (3):669-694.

[19] 范巍,王重鸣.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6(12):14-16.

[20] 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 (1):162-169.

[21] Kolvereid,L.Prediction of Employment Status Choice Inten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6 (1):47-57.

[22] Krueger,N,Reilly,M.,A.Carsrud..Competing Model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5):411-432.

[23] Krueger,Jr,N F.What Lies Beneath? The Experiential Essence of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7(1):123-138.

[24] Brenner, O.C., Pringle, C.D., Greenhaus, J.H..Perceived Fulfillment of Organizational Employment versus Entrepreneurship: Work Values and Career Intentions of Business College Graduat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1 (3):62-74.

[25] Gupta, V.K.,Turban, D.B.,Bhawe,N.M..The Effect of Gender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8 (5):1053-1061.

[26] Zhao,H., Seibert,S.E..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Status:A Meta-Analytical Review[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6(2):259-271.

[27] Zhao,H.,Seibert,S.E.,Lumpkin,G.T..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to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Performance:A Meta-Analytic Re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9 (4):1-24.

[28] 钱永红.个人特质对男女创业意向影响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2007(7):8-14.

[29] 葛宝山,王侃.个人特质与个人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基于网店创业者的调查[J].管理学报,2010(12):1819-1830.

[30] Matthews,C.H.,Moser,S.B.. A Longt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Gender on Interest in Small Firm Ownership[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6(2):29-43.

[31] Greve, A., J. W. Salaff.. Social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3(1):1-23.

[32] Wilson,F.,Kickul,J.,Marlino,D.. Gender,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s: Implica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7(5): 1042-2587.

[33] Dyer,G.W.,Dyer Jr.,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areer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2):7-21.

[34] N. Krueger,D.V. Brazeal.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3):91-104.

[35] Noel,T..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on Intent to Open a Business:An Exploratory Study[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1998(5):3-13.

[36] Lars Kolvereid,?ystein Moen..Entrepreneurship Among Business Graduates: Does a Major in Entrepreneurship Make a Difference?[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1997,21(4):154-160.

[37] 黄国清,滕平,杨同华.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河南教育,2011(3):54-55.

[38] Chandler, G.N, Hanks, S.H.. Founder Competence, the Environment,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3):77-89.

[39] Bird,J.B.. Time and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5(2):5-10.

[40] Thomas W.Y. Man, Theresa Lau,K.F. Cha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A Conceptualization with Focus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3): 123-142 .

[41] Siwan Mitchelmore,Jennifer Rowley..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velopment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 Research,2010(2):92-111.

[42] 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2):17-18.

[43] Parry, S.B..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J]. Training, 1998(6):58-61.

[44] Sony Heru Priyanto,Iman Sandjojo.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Venture Success:Empirical Study on S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5-6):454-468.

[45] José C Sánchez.University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Its Impact on Intention of Venture Cre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2011(2):239-254.

[46]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M].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6.

[47] 赵都敏,张玉利.创业者自我效能对创业过程的影响[J].科技与经济,2010(6):79-82.

[48] 丁明磊,杨芳,王云峰.试析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创业意向的影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5):1-7.

[49] 钟卫东,孙大海,施立华.创业自我效能感、外部环境支持与初创科技企业绩效的关系——基于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5):68-74,88.

[50] Boyd, Nancy G.,V ozikis,George S..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4):63-78.

[51] Fred Luthans, Elina S Ibrayeva..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in Central Asian Transition Economie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6(1):92-110.

[52] Markman,G.D.,Baron R. A.. Person Entrepreneurship Fit:Why Som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as Entrepreneurs than Other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3(2):281-301.

[53] Dong I.Jung,Sanford B. Ehrlich,Alex F. De Noble,Ki Bok Baik.[J].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trepreneurial Action: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US and Korea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2001(1):41-54.

[54] Zhao,Hao,Seibert,SE,Hills,GE..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6):1265-1272.

[55] Kojo Saffu,Adote Anum,Samuel Apori,Angela Mensah.. 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in a Developing Country: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fficacy[C].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ICSB). Worl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Washington:2009.

[56] 丁明磊,王云峰,吴晓丹.创业自我效能与企业家认知及创业行为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8(11):139-142.

[57] Kolvereid,L., Isaksen,E.. New Business Startup and Subsequent Entry into Self-Employ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6(6):866-885.

[58] 丁明磊,孙士强.创业自我效能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0(12):29-32.

[59] John W Malone. Shining a New Light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Improving Self-Efficacy through Coaching[J].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01(2):27-36.

[60] Sara E Rimm-Kaufman,Brook E Sawyer..Primary-Grade Teachers'Self-Efficacy Beliefs,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and Discipline and Teaching Practice Priorities in Relation to the Responsive Classroom Approach[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04(4):321-340.

[61] 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52-56.

[62] 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4):105-109.

[63] 李钉,苗元江,赵姗.创业自我效能感:历史、测量与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1(3):174-177.

[64] 周红云.自我效能感理论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J].学理论,2010(6):134-135.

[65] Mueller, S.L. Gender Gaps in Potential for Entrepreneurship across Countries and Cultur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ntrepreneurship,2004(3): 199-220.

[66] Heilman,M.E.. Description and Prescription:How Gender Stereotypes Prevent Women’s Ascent up the Organizational Ladder[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1(4):657-674.

[67] Scott,Michael G.,Daniel F. Twomey..The Long-Term Supply of Entrepreneurs: Students' Career Aspirations in Relation to Entrepreneurship[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98(10):37-44.

[68] Chen,C C,Greene,P G,Crick,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3): 295-316.

[69] De Noble,A F,Jung,D I,Ehrlich,S B..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trepreneurial Action,in Reynolds,R D, et al (Eds).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Waltham[M]. MA:PandR Publication Inc.,1999: 73-78.

[70] Schwarzer, Ralf., Born, Aristi., Iwawaki, Saburo., Lee, Young-Min., et a1.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 beliefs: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indonesian,Japanese and Korean versions of the 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J]. Psychologia,1997(1):1-13.

[71] 韩力争,傅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构建[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9(1):113-118

[72] 范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5):1087-1090.

[73] 张炜,王重鸣.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者组合模式与胜任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90-93.

[74] 吴孝颖,罗鄂湘,周懿.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结构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5):126-128.

[75]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6] 邱皓政. 结构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论、技术与应用[M].台湾: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3.

[77] 郭洪,毛雨,白璇,等.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09(9):69-74.

[78] 魏丽红,陈忠卫.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及创业型人才培养[J].教学研究,2009(2):39-43.

[79] 谢志远.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温州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5):89-92.

[80] 卢立珏,林娟娟.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温州模式”为案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0(2):57-59.

[编辑:汪晓]

作者:李明章

第3篇: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模式研究

[摘 要]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在就业难和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育中加以制度化和实践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大学生创业

[

一、引 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开始盛行。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国家教育投入回报的开始。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未来10年将是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参与就业的人口总量将达到9.3亿人,加上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每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是一种刚性的供给,而且是逐年增加,这必将严重挤压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将接受“大众化岗位”的挑战,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大学生选择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估计,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实现角色的转换,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大学生就业寻找新的出路迫在眉睫。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而自主创业是国家创新中一种重要的实践过程。在就业难和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它不但能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而且还能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和经济价值。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发展

在西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如美国的硅谷。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院校如果仅只靠培养学生单纯地去竞争现有的就业岗位,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从中国未来几年的总体就业形势来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万~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2013年预计全国新增就业人数900万,高校毕业生就接近700万,从这个数字对比就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广大的高等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手段。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基本概况

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创业的核心要素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和资源等要素。创业与创新不同,创业本身是一种带有主体性的活动和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一定的创新,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并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能给自己或者更多人谋取工作机会的价值创造活动。创业教育是20世纪以后所出现的新课题,从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世界上许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各种课程,创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成了当前重要的课题。[1]

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等教育活动,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包括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的培养。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最早兴起于美国,目前,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44种创业教育相关学术刊物以及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2]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3]随后的几年,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特质与功能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或职业教育体系一样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互相渗透。创业教育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但其又相对独立,创业教育有自身的教育目标、任务和课程内容,这是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希望创业的大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对自己的创业技能进行评估。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所以,创业教育的一个首要功能是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创业者的素质决定创业者以后的产出水平、质量和效益。良好的创业教育可以大大降低创业者、创业团队在创业时遇到的经营管理风险,提高其在不确定市场下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创业教育会从整体上改善创业者结构和经济的产业结构。因为不同的产业发展也对创业者人才结构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而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创业者的能力结构和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人的结构变化影响和制约着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中国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学扩招步伐的加速,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柱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政府希望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创业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动因。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显然是滞后的。国家虽然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倡导,但无论是创业理论研究还是创业实践总结都远远不够,对于创业教育的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共识。

从客观上来看,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分配制度成为当时主要的制度模式,这使得当时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另类。创业教育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许多高校没有任何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更不用说什么实践活动了。改革开放后,由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当匮乏,且大学教育习惯了传统的偏重于理论教育的教育模式,这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而且,由于当时的大学生招生规模不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供不应求,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需求。

从主观上来看,大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缺乏实践能力、创造精神和冒险意识,这使得他们自身创业积极主动性不高。同时,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本身希望从事创业实践的不多。虽然有不少高校开始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多流于形式。高校总体缺乏浓郁的创业环境和制度,创业教育在很多学校中基本上被定义为“业余教育”或“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创业教育就难免受到一定制约。

三、中国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中国创业教育之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产生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创业教育应由“三创教育”构成,即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业教育。尽管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已经逐步接受创业教育的观念。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国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业教育理念和理论体系的建构

创业教育理念体系是一种精神学范式和创业心理的培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都是多种心理因素“合力”的结果,创业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创业成功的几率。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我或善待他人乃至心态失衡造成的。因此,对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和创业意志的培育是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教育,应以对学生进行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点。

另一方面,进行创业教育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是不行的。中国的创业教育不能照搬国外的创业教育模式,而应形成自己的特点,应重点构建包括创业精神、创业实践、创业环境和创业管理在内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中的这四个部分,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各不相同,是我国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中要认真研究的内容。

(二)建立合理的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创业教育实际效果的欠缺或流于形式,这不仅涉及国家有关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等宏观条件,同时还涉及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创业教育应该着力于按照创业活动的不同阶段来配置相关资源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化的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体现出实际的应用效果。创业教育的教学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有机组合,通过系统的创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性训练来培养创业者。

(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创业教育除了要在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上有所突破外,还要进行创业实践体系的研究,将创业理论付之于实践。政府和高校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有关支持政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用于指导大学生创业。配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及政府还可以建设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经常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实践环境。

四、中国大学创业实践能力培育与基本模式选择

从2011年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在90.2%的就业大学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就业率与满意度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缺失。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导致出现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和实践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创业实践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知识深化、素质提升和能力强化的重要途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研究表明,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协调安排和时间管理。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理解他人。

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教育模式选择必须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这样才能增加大学生在今后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就目前的创业实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一)以创业基地引导型的创业实践模式

各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有条件的高校,每个专业都应有一个以上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实习基地,并建立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专项的“自主创业基金” ,为有创业需求和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指导服务。这样可以使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学习,边实践、边创业、边受教育,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

(二)“学校+ 公司”的创业实践模式

高校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企业从实践上加强创业实践与实际市场的对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中企业具体的运作和经营。从而加强其感性认识,深化其理性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相关配套的供、产、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从而缩短创业的摸索期和降低创业风险。校企合作创业实践模式,有利于高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企业,积极鼓励师生投身企业进行实验、研究与创业工作。

(三)“高校+行业中介+政府”共同构筑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

完整的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不仅包括普遍开设的创业学课程,还包括高校创业中心、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创业者校友联合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配套体系。它能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积极扶植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使之为大学生在创办企业、产品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中寻求相关企业、资金支持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等多方面的平台。

(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基金+风险投资”的创业实践模式

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参与积极性和营造大学校园创业环境良好氛围的一种有效手段。创业设计大赛为大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构想提供锻炼平台,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丰富自己的创业经验。高校和政府应当牵头或担保引导社会资金和各类金融、风险投资机构进入,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投资、融资体系,使大学生的创业方案能有效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洪磊,韩放.大学生创业教育[J].职业教育,2009(11):245.

[2] 李莎,王林雪,康晓玲.美、印、日高校创业教育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6.

[3] 朱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郭小青

第4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计划书

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计划书

公司(团队)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团队)主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

说明

1、本创业计划书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考核课程论文,请在计划书前加封面。封面中姓名、学号、得分为负责人的姓名、学号、得分,其他队员的姓名、得分由教师写在教师评语后,考核方式为课程论文,考核项目为计划书中的公司(团队)名称。内容摘要为计划书摘要。封面要求钢笔手工填写。

2、本创业计划书以创业团队形式分工撰写,团队成员以5人为宜,请在计划书最后写明每位团队成员所撰写的内容条目。

3、本创业计划书字数为3万字左右。

4、文本规格为A4开,封面格式不变,正文一律用小四号宋体,一级标题用四号宋体加黑,二级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黑。行间距为多倍行距1.25。如:

一、计划书摘要(四号宋体加黑)

1、公司介绍(小四号宋体加黑)

正文(小四号宋体)

一、计划书摘要

计划书摘列在创业(商业)计划书的最前面,是浓缩了的创业(商业)计划书。计划书摘要涵盖了计划的要点,以求一目了然,以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评审计划书并做出判断。 计划书摘要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公司介绍;(2)主要产品和业务范围;(3)市场概貌;(4)营销策略;(5)销售计划;(6)生产管理计划;(7)管理者及其组织;(8)财务计划;(9)资金需求状况等。

二、公司介绍

介绍公司的主营产业、产品和服务、公司的竞争优势以及成立地点时间、所处阶段等基本情况。在介绍企业时,要说明创办新企业的思路,新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已创办企业要交待企业现状、过去的背景和企业的经营范围,在这一部分中,要对企业以往的情况做客观的评述,不回避失误。

三、战略规划

介绍公司的宗旨和目标、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策略。

四、创业组织结构

创业者需要一支有战斗力的管理队伍。企业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良好的组织结构则是管理好企业的重要保证。因此,风险投资家会特别注重对管理队伍的评估。

五、产品服务

在进行投资项目评估时,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风险企业的产品、技术或服务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风险企业的产品(服务)能否帮助顾客节约开支,增加收入。因此,产品介绍是创业(商业)计划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常,产品介绍应包括以下内容:(1)产品的概念、性能及特性;(2)主要产品介绍;(3)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过程;(5)发展新产品的计划和成本分析;(6)产品的市场前景预测;

(7)产品的品牌和专利。

在产品(服务)介绍部分,企业家要对产品(服务)做出详细的说明,说明要准确,也要通俗易懂,使不是专业人员的投资者也能明白。

六、市场预测

当企业要开发一种新产品或向新的市场扩展时,首先就要进行市场预测。如果预测的结果并不乐观,或者预测的可信度让人怀疑,那么投资者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对多数风险

投资家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市场预测首先要对需求进行预测:市场是否存在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需求程度是否可以给企业带来所期望的利益?新的市场规模有多大?需求发展的未来趋向及其状态如何?影响需求都有哪些因素。其次,市场预测还要包括对市场竞争的情况——企业所面对的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市场中主要的竞争者有哪些?是否存在有利于本企业产品的市场空档?本企业预计的市场占有率是多少?本企业进入市场会引起竞争者怎样的反应,这些反应对企业会有什么影响?等等。

在创业(商业)计划书中,市场预测应包括以下内容:(1)市场现状综述;(2)竞争厂商概览;(3)目标顾客和目标市场;(4)本企业产品的市场地位;(5)市场区隔和特征等等。

七、营销计划

营销是企业经营中最富挑战性的环节,影响营销策略的主要因素有:(1)消费者的特点;

(2)产品的特性;(3)企业自身的状况;(4)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最终影响营销策略的则是营销成本和营销效益因素。在创业(商业)计划书中,营销策略应包括以下内容:A、市场机构和营销渠道的选择;B、营销队伍和管理;C、促销计划和广告策略; D、价格决策。

八、生产计划

创业(商业)计划书中的生产制造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产品制造和技术设备现状;

(2)新产品投产计划;(3)技术提升和设备更新的要求;(4)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计划。

九、财务规划

财务规划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来做具体分析,其中就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以及损益表的制作。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企业在初创或扩张时,对流动资金需要有预先周详的计划和进行过程中的严格控制;损益表反映的是企业的赢利状况,它是企业在一段时间运作后的经营结果;资产负债表则反映在某一时刻的企业状况,投资者可以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得到的比率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可能的投资回报率。

财务规划一般要包括以下内容:(1)创业(商业)计划书的条件假设;(2)预计的资产负债表;(3)预计的损益表;(4)现金收支分析;(5)资金的来源和使用。

十、风险与退出

不是说有人竞争就是风险,风险可能是进出口汇兑的风险、餐厅有火灾的风险等,注意当风险来临时如何应对。面临企业的风险和未来的成功,作为投资者资本退出的方式和办法、以及预期的收益等。

附:团队成员撰写内容条目

第5篇: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Value Engineering

· 315 ·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 Enterprise Education of Graduates in China

(Jincheng Institut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56,China)

摘要 :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存在着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灵活、创业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政府、学

校、社会共同合作要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和扶持政策、培养创业导师等来加强大学创业教育。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began in the late 90s of 20th century, which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flexible,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is not strong and other issues. Government,

schools, community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improving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and support policies and foster entrepreneurship instructors to enhanc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关键词 : 创业教育;创业;创业文化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0 引言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和冒险精神的个人,让他们的创业 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都得到很高的提升。 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 等,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我国学术界一般从广义 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创业教育。如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就 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与就业培 训结合在一起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的教育, 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1 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其背景在于知识经济 需要大批的创新性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实施扩大 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 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 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不断 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还是比较低。因 此,如今的大学生创业,是在政策引导和就业压力下的理性选择。越 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但结果往往是“追者众成者寡”。而 大学生作为全民创业中的先行者,加强其创业教育紧迫而又关键。

2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 创业教育多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 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因此一个完善的创业 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比如,大学生创业之前的模拟演习、实习基 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大学、企业、社 会其他机构、政府也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2.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灵活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外创 业教育的经验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尝试开设 创业类课程。然而,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普遍 存在机械式照搬国外课程,本土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课程单一;其次 教学方式也较单一,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课堂讲授加案例讨论,教 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基础性课程设置 和培养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效果也不好;再次开展创业教育的专 业人士也很少,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学院派,停留 在理论层面,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

2.3 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 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当前,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 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 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在大学校园, 创业文化尚未成为一种稳定主导的文化元素,崇尚创业、合作创业、 宽容创业失败、鼓励自主创业的氛围和制度尚未形成。

3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3.1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 根深 才能叶茂,政府要加快统一社会对创业的看法,为大学生创业创造 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才能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大学生创业是 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大学生群体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在全社 会形成一种鼓励创业、向往创业、对创业失败者宽容的良好氛围。要 大力开拓创新、兼容并蓄,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宣传创业知识、树立典 型榜样、宣传创业成功案例,才能激起大学生创业热情。最后,要加 快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创新精神不是仅在大学阶段就能完全培养 的,应该在我国的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中不断向孩子和学生灌输一 种创业的理念,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创业兴趣并锻炼其实践能力,因 此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就普及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

3.2 促进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和多样化 要加快在大学中开 设系统的创业课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从创业项 目计划书、融资、到资本利用再到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要有专业 性和层次性,更要有实践性。通过目标管理和项目式教学等手段来 完善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教育的课程一 定要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充分利用 多样化形式,如创业计划竞赛、模拟创业等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创业实践。

3.3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对已有的大学生创业的 相关扶持政策应尽量减少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创业扶持政策 最主要的是要提供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 预算。同时,企业和社会团体为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应当缴纳 相应的资金。扩展大学生创业的多元化资金来源。其次政府还要建 立完善的创业服务平台,如由政府牵头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组 成如“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等的公益性组织。主要发挥以下职能: ①项目审核:帮助大学生的创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指导。②管理咨 询、技术支持:弥补大学生管理经验的缺乏和技术的局限性。③宣传 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和成功案例等等。利用基地平台提高大学生创 业的成功率。

3.4 建立创业导向的评价体系,大力培养创业导师 抓好创业 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大力开展“优秀创 业导师”的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和优秀的创业企 业家投入到创业教育中来。同时也积极开展“优秀创业大学生”、优 “ 秀创业课程”、优秀创业服务平台”等评选活 “” 、优秀创业扶持基金“

动,引导各级各界在学生、教师及企业的评价体系中加大创业指标 的权重,并给优秀获得者较大的政策支持和奖励,从而全方位地激 发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

[1]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赵志军.以创业教育带动创业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 [3]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4]罗志敏.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 . [5]郭宁.我国创业教育现状与模式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2010,S) ( .

第6篇:大学生创业基础-对创业教育的看法

对创业教育的看法

1、 大学里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多数而言应该是一种首创精神的培养。

2、 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大学生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为他人、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

3、 创业教育的成果将有益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及未来职业的宽口径发展。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从“单行道”转向“宽带”行走。

4、 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无论实际的创业行动上还是理念上的革新对于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而言,都是收获。

5、 创业教育不能脱离已有的教育框架,一切从头做起,应是整合了原有专业教育、德育、美育等等教育成果基础之上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

6、 业教育应突破以往的课堂授课方式,须以“体验”学习为核心教学方式。

7、 创业教育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实践,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创造自身创业知识形成主动发展的过程。

8、 他们通过课程真切的感觉到首创精神。

第7篇: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研总结

二〇一二年大学生

本科生调研实践报告

调研课题 学生 学院班级 写作时间

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

2012年2月25日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制

二○一二年二月 “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日趋严峻,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观逐渐在发生着改变,大学生或理性,或茫然,或悲观,但终究离不开就业这道坎。曾几何时,大学生盼望着毕业,对自己的人生未来充满了期待,而今大学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竞争情急乱投医,不能不说这反映了一种巨大的社会状况的改变。抽样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但准备创业或真正创业的却凤毛麟角。大学生创业风险较高是阻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创业准备。伴随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出现,学术界众多学者将研究焦点聚焦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面:一是大学生创业状况研究,二是大学生创业途径研究。

一、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

对“大学生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这一问题,有85名大学生即样本总数的12。6%认为是由于无法实现就业而“走投无路”的被动选择;有441名大学生即65。4%认为是“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就业方式;有122名大学生即18。1%认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有15名大学生即2。5%选择了包括“创业只是由爱好、志向决定的个人选择”、“创业是幼稚、不理智的行为”等选项;没有填写本题的有9名大学生,占1。3%。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了大学生创业的价值所在。

(二)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对“您想去自主创业吗”这一问题,选择“想过”的大学生占样本59。3%,选择“没有”的大学生占37。2%,空缺的大学生占3。4%。对进一步的“如果没有找到工作,您会选择创业吗”这一问题,有43。9%的大学生选择“会”,32。2%的大学生选择“不会”,23。9%的大学生空缺。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想过去创业,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宁可失业也不会去创业,说明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创业持排斥态度而无法接受创业这种选择。

(三)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对“究竟有多少大学生真正创业”这一问题,选择“实际已经创业”的大学

1 “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报告

生只有2人,占“打算创业”的127名大学生的1。57%,占“想过创业”的400名大学生的0。5%,占“创业部分”样本674名大学生的0。3%,占本次调查总样本1749名大学生的0。11%。可见,即使有些大学生想过或曾打算创业,但最终也没有落实到行动。结果是有些大学生去了机关事业单位,有些去了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真正创业的可谓风毛麟角。

(四)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对“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创业”这一问题,有66。3%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能力”,51。3%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团队”,47。9%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精神”,41。5%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环境”,选择其他包括人品、性格、价值观、经验及家庭条件、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大学生占5。6%。可见,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个人方面的因素很重要,但社会创业环境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五)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对“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业群体,其优势何在”这一问题,有77。9%的大学生认为“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46。1%的大学生认为是“学习能力强”,45。3%的大学生认为是“创新能力强”,30%的大学生认为是大学生的“家庭负担轻”,25。5%的大学生认为是“知识技能多”,2。2%的大学生认为是其他包括拥有资金、社会关系等因素。可见,大学生作为一个创业群体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应成为我国创业的主力军。

(六)大学生创业的障碍

对“尽管有诸多创业优势,而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并没有选择自主创业之路的原因何在”这一问题,有82。9%的大学生认为“资金缺乏”是最主要的障碍,57。9%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关系缺乏”构成了障碍,31。8%的大学生认为是“创业意识缺乏”,31。3%的大学生认为是“政策不熟悉”,25。4%的大学生认为是“技术缺乏”,12。2%和9。1%的大学生则认为是“户口社保问题”和“家人反对”,选择其他包括决策力差、经验不足、不知道等因素的大学生比重不大。以上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将创业梦想转化为现实。

(七)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在被调研大学生中,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只有17。2%,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占77。4%,空缺的大学生占5。3%。这意味着需要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对“如何促进创业教育”这一问题,

2 “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报告

62%的大学生选择了“改善实践指导”,43%的大学生选择了“提供资金支持”,35。2%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善教育内容”,32。3%的大学生选择了“加大教育宣传”,28。3%的大学生选择了“促进师生交流”,26%的大学生选择了“扩大教育规模”,20。3%的大学生选择了“改善课堂教学”,1。2%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对进一步的“哪种创业教育形式才是有效的呢”这一问题,选择“去企业实践”的大学生最多,占63。8%;其次是选择“创业实验室”的大学生,占42。7%;再次是选择“创业大赛”的大学生,占39。8%;之后,选择“KAB教学”的大学生占31。3%,参加如“诺基亚大讲堂”等“企业家讲座”的大学生占22%,观看电视节目《赢在中国》的大学生占17。2%;选择其他包括先工作几年等方式的大学生占1。8%。以上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非常需要创业教育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加丰富、实用的创业教育环境。

(八)政府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什么帮助

对“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提供哪些帮助呢”这一问题,有61。6%的大学生希望政府“设立创业基金”以提供资金支持,51。3%的大学生希望政府提供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42。3%的大学生希望政府解决创业大学生的“户口和社会保障问题”,42%的大学生希望政府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高水平的技能指导和后续服务,30。4%的大学生希望政府“加大创业宣传”以营造一个认可创业、重视创业、鼓励创业的氛围,1。9%的大学生希望政府提供其他如提供实习机会、完善劳动力市场等帮助。以上结果说明,大学生创业非常需要政府的帮助。

二、调查问卷的结论及探讨

(一)大学生创业规模过低不利于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发展

创业型经济相对于管理型经济而言是建立在创新与创新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较高的创业启动与退出率、较高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能带动较高的经济增长等特征,即驱动创业型经济发展的主力不是传统的资本和劳动,也不是科技研发,而是企业家的创意、创新与创业活动。目前,创业型经济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主导经济形态,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创业型经济强调创新和创业,其经济效率更高,是一国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也是获得更多

3 “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报告

国际竞争优势的保障。因此,鼓励创业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也是建立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久高速发展的根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部分,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应成为推动我国创业的主力。但现实中,虽然很多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意义,可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创业或准备创业。在本次调研中,真正创业的仅有2人,三成多的被调查大学生宁可失业也不会选择创业。大学生创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创业总体水平较低,导致“以创业促就业”的战略无法得到很好的落实。

(二)创业风险过大阻碍了我国大学生创业

按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赚取利润而进行的活动。从本质上说,就业就是劳动力能够与其他资源相结合并进行生产和财富创造的过程。创业实质上是就业的一种形式,但其特殊性在于,传统意义的就业是“被人雇佣”,而创业则实现了“自我雇佣”。创业者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性,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风险。就业者往往只需完成某些局部工作,而创业者则需全面统筹运作,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技能。一旦出现亏损,就业者的最大损失限度为其工资收入,而创业者可能失去其全部的资产投入,甚至可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必然在就业形式的选择上考虑风险因素。从调研结果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诸多障碍既包括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不足等个人方面的因素,也包括资金缺乏、技术缺乏等大学生创业群体共同面临的问题,还包括家庭反对、户口、社会保障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就是说,由于以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概率并不高,或者说,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太大。这样,很多大学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考虑创业的,甚至宁可失业也不去创业。这是符合理性人假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我国就不可能出现较大规模的大学生创业浪潮。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建议信息社会带来了信息传递的快捷与通畅,同时也带了激烈的竞争。

网络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招聘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在对于"主要从哪个渠道获得招聘信息"的调查中,"网络"占了三分之一,"校园招聘会”和"社会招聘会"也分别以17%和14%位列第二和第三。另外随着学校对于学生就业的高度重视,校园招聘会在毕业生找工作的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

4 “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报告

色。面对纷繁冗多的招聘信息,毕业生们对于来自于学校的信息给予了更高的信任度。面对社会招聘会的低成功率,更多的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了校园招聘会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主要从哪个渠道获得招聘信息"的调查中,"熟人介绍"仅以8%排名倒数第二,但在"主要从那个渠道获得工作岗位"中却以28%高出第二名8个百分点,"熟人介绍"的成功率与有效性足见一斑。另外,在"主要从那个渠道获得工作岗位"的调查中"学校推荐"仅以3%排名最后,这说明了学校就业指导资源不足。总的来说,当前获得招聘信息与就业机会的渠道可以说是很丰富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政府和大学生本身双管齐下:

(一)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以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在于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大学生创业的资源约束,使创业更具吸引力。首先,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产物,高校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最直接的微观环境。根据调研结果,目前很多大学生没有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导致创业能力不足。因此,高校应推动创业教育,一方面,加大创业意义与价值的宣传,改变“一热两冷”现象,形成重视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校园风气。另一方面,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扩大创业教育规模,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为更多的大学生获得足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条件。其次,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环境。我国高校大多都是公办高校,高校创业教育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应承担更大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大学生创业宣传力度,形成认同创业、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增强创业者的“荣誉感”,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建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以缓解创业资金的瓶颈,成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深化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解决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业之中。

(二)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创业准备能够直接就业可能是大学毕业生解决生计问题最快捷的方法。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直接就业的比例达到了71%。可见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期望能在本科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这与近些年研究生教育相关的,事实上,研究生在与本科生竞争中的优势并不大。

介于某些结构性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接轨问题,实际上的就业比例并没有毕业生们想象的那样乐观,尤其是在大城市中,情况更是甚之。据调查,只有80%

5 “中国创业教育环境与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报告

的毕业生进入或基本可以进入工作岗位,而其中只有43%的毕业生留在了北京。与之相反,有20%的毕业生还被拒之于单位之外,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即使创业环境很优越,如果大学生自身没有创业意愿或创业能力也无济于事。因此,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大学生本人。根据调研结果,大学生主要根据其个人偏好和创业的成本收益比较做出是否创业的选择。如果不喜欢创业或观念上无法接受创业或者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这意味着创业的机会成本很高或风险太大、创业成功率很低,这都将导致大学生放弃自主创业。然而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创业的机会成本正呈下降趋势。在创业和失业两者中,大学生选择前者显然是更有利的。因为如果失业,大学生毕业后不但没有收入,其原有的人力资本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贬值。相反,如果选择创业,将不仅有机会获得一份不错的收入,而且随着工作经验和“隐性知识”的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也会以加速方式不断增值,为将来进一步进入更高级的劳动力市场或创业创造机会。同时,近几年我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大学生创业实际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较高的个人收益是其为社会做出了更大贡献的体现,创业者会以此获得社会更大程度的尊重。因此,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高筹划能力、营销能力、财务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创业做好准备。

三、篇后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学生创业究竟已经到达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数据清晰的告诉了大家。在笔者看来,如今的创业就像是宽进严出的大学门槛,入门容易但毕业很难。而对于思维新潮,接受新事物,新概念的能力又很强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又更像是个一触即发弹簧坐椅。初速度猛烈,但减速又相当的明显。可能当初的速度越快,落地的毁坏程度也将越大。最后再给一个数据,如今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为4%-5%。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创业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

第8篇:从我院大学生创业实例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陈 元 钟 兰

摘 要:从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根据我院大学生创业实例,探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加强高职院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毕业生成功创业,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度,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例;高职院校

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毕业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因此,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另一重要途径。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更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性的个人。创业教育对于培养个人的首创和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教科文组织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

二、我院大学生创业实例分析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业是时代发展对于事业创造的迫切要求。我院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这种训练一般不会削弱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高职院校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可以使那些具有热情、干劲和创造性的大学生群体更多地关注创业,及早投身创业实践或做好创业准备。我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舞台。

实例一:

机械系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在“眼视光”专业成立了“眼视光专业实训室及验光配镜中心”,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配备了一台价值15万元的全自动磨边机、三台半自动磨边机、一台进口综合验光仪、两台国产综合验光仪、多台裂隙灯、曲率仪以及各种验光加工设备,设备先进、配套齐全,在省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并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场所。在良好的环境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与社会的交往能力大有提高,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了他们的潜能和才智。“眼视光”专业从02年建设以来,杰出人才比比皆是,列举若干如下:

02级眼视光专业的王刚同学,在校期间是学生会的秘书长,思路开阔,具有创业精神,组织了学生会的一些勤工俭学活动,走上工作岗位后,先在百姓眼镜店工作,由于他的工作能力强,没有过多久,就升为店长,后来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办了一个眼镜店,由于他在校期间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又善于经营,能适应大学生的消费需要,因此经济效益十分理想,第一年就盈利近10万。

徐夷同学,毕业后先在眼视光专业高手徐国兴眼镜店工作,他善于学习,善于总结,从徐国兴专家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又善于和客户交流,广交朋友。现在盐城老家开了一家眼镜店,水平技术都属一流,在当地颇具影响力。

05级学生朱强同学在苏州开了一个眼镜店,刚开始有点亏损,但通过努力,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有了

3、4个店员,在激烈竞争的苏州城里能有如此成绩,对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已属不易。

实例二: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其中创业意识是重要组成部分之

一。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我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0521班丁青松、魏宇同学和建筑工程0621班黄敦伟,在校期间,积极转变思路,适应就业市场化、社会化的大环境,发挥自身优势,积极

1投入自主创业之中,并在学校就业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学习职业常识,了解职业发展趋势。除了职业常识,他们还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税收以及财务等方面的实用知识,为了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他们通过广泛的社会联系,利用假期到其他移动营业厅进行实践锻炼,了解移动营业厅运作的过程。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盈利能力,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2007年6月,经过全面考察,他们发现手机在大学生中间已经普遍化,但是,手机充值、换卡、查询等方面的服务很不到位。于是就大胆设想,建立自己的通讯经营部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做优质的通讯服务。为了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现实需要,他们还利用业余时间,在本校和周边高校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在通信方面的需求很大。特别是本校师生对他们非常信任和支持,更增加了他们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向学校的法律咨询部门和就业创业指导部门进行了咨询,学院相关指导教师给予了热心的帮助,法律顾问室也指导了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学院的学工部门和后勤部门了解相关情况后也十分关心,在经营场地和相关手续的办理上给与了方便。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的“通信服务部”终于正式营业。

“通信服务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辟了适合大学生特点的通信服务项目。包括送卡到人、消费有奖、短信奖励等活动,为广大同学的通信联络打开了方便之门。对于一时经济困难但又有通信需要的同学,通信服务部开展了手机租赁、延期付款等业务,实现了买卖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虽然开始了创业之路,但他们时刻关心移动营业厅的社会责任,在业务不断增长的同时,还考虑开发移动营业厅的资源潜力,为同学的业余实践提供机会。对前来咨询和实践的同学采取了开放和接纳的态度,使移动营业厅成为锻炼学生能力的舞台。为了给学校的贫困生创造就业机会,“通信服务部”还制定了招聘措施,使那些有志于勤工助学的贫困生得到了锻炼和实践的机会。

他们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不断总结创业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制定下一步前进的目标。在服务内容上,通信服务部积极开发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便捷优惠的服务项目;在覆盖范围上,使公司成为通信硬件的配套供应者,并拥有维修调试的能力;在发展方向上,除了为大学生服务,还为社会其他特殊群体提供特色服务。最终,从根本上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实例三:

由即将毕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0621班童闯同学组织策划的“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同创兼职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也是学院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个成功案例。同创网络兼职公司是一个为大学生提供兼职服务的网络公司,他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大学生服务。目前南京市共有在校大学生约50万(全国共有约2000万),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同创”正是看中了这个市场,倾心去打造一个让学生放心的中介机构。他们的启动资金需约60万,经过科学的测算,一年后基本能够收回投资,3年内可盈利30多万。

他们的创业团队聚集了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专业类、财会专业类、专业市场分析类等足以支撑他们发展的各方面人才,并且还配有专家顾问团队。他们的亮点是:立足各大高校,与各大高校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学校设立实际的办事机构(同创兼职中心,并由在校学生负责本校的业务联系及服务)借助学生社团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快速的在大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可信度。在常规的营销活动中有机的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元素,因为他们的创业者皆为当代的优秀大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同学们的思想走向,力争让同创想大学生所想,思大学生所思。

从以上实例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创新与创业意识,并且也渴望在创业等方面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帮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

1、培养大学生具备创业素质,转变观念,强化创业意识。

要求大学生在学校夯实基础,博而后用。在高校改革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除了要求大学生学好应用性学科和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学科,还要求他们拓宽知识面,学得博、学得深。同时还应要求大学生掌握比较多的财务、经营、准确的市场判断力等创业必需的知识、信息、能力。其次,要求大学生树立稳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业的迫切感意识、创业兴趣意识、创业理想意识、创业信念意识以及创业观的形成和培养,不仅要培养青年学生创业的自我意识,更要培养他们创业的社会意识。另外,大学生要注重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勤于思索、善于多维观察问题、善于创意,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保持一贯的敏感性。大学生创业要有勇气、有胆识、有信心,敢于艰苦奋斗,不轻言放弃。

2、改革课程,使课程设置指向创业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培养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进行课程选择的基础;而课程设置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之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且实施创业教育不仅要改革课程设置,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正如布莫(G.Boomer)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教师只是依据早已设计好了的课程进行教学,而不考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习的质量必然会受到损害。也就是说,是实施就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在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要得到真实写照。

3、政府支持和社会关心。

首先政府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创办自己的小企业或与他人合作创办地方需要的小型车间、工厂和服务部门,为走向农村市场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土地优惠使用权,如同等承包者优先考虑大学生,某些具体需要如户口、档案等问题能够给予关注。其次大学生创业一个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毕业时都是“身无分文”,他们迫切需要资金扶持,渴望有关部门和企业按照国际惯例给予他们风险投资,共谋发展。

四、大学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1、创业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创业是一项十分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就是要让他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意识,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优秀的创业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业意识的养成。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能动地掌握创业知识并具有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和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创业教育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为他们日后自主创业打下坚定的心理基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是创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是创业人才成长中所需培养的重要因素。

(3)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职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懂得与创业有关的国家政策法规,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市场调查和预测市场走向的能力。

(4)创业知识结构的建构。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业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教学计划中,除了安排系统的专业职业知识外,还要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文化课、创业课,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2、创业教育氛围的社会性

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其实,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需要营造一种创业氛围,形成一种合力。大学生创业教育要真正实现,必须探索鼓励高校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我国在创业环境方面,诸如市场机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政府税收、有形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规则、创业教育、商业金融支持、研究开发转移、商务环境管理方面则很落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创业教育、培训、商务环境等软件建设方面存在缺位。因此,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和行政职能传递国内外创业信息,推进和督促创业教育有序、有效地进行。还可以协同制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大学生创业的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

学校也要为在校生的创业努力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通过创业设计、竞赛等活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创业。只有政府和学校内外达成合力,才能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3、创业教育课程的系列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载体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必须发挥教学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作用,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西方国家的大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开设系列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美国的某些大学中开设“企业经营计划”等课程;法国的某些大学设有“企业创办学”等课程。而我国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因此,必须把创业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增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并

在原有的相关课程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比如:开设 “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在教育内容上进行延伸和拓宽,通过课堂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创业教育不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创业教育的内容。在课程建设上提倡“文理互补”等多科协作方式,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课程。常见的具体做法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创业课程;为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创业教育的师资;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

4、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特定课程模式,也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明白创业的艰辛、感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懒惰思想。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应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要扩大对创业实践基地的投入,从经费上给予保证;要给予重点扶持,从场地上给予保证;要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在人力上给予保证。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面向社会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或协助教师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也可以适当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学校产业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指导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的演练。同时在现有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某些专业生产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在社会生产、市场营销、规划运筹、社会服务等活动中接受锻炼,提高创业能力。此外,“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生就业问题,既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挑战转变为机遇,转变为变革和创新的动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结构和机制等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从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上看,过去主要强调学科标准、教师主导、静态评估、理论学习,对实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使学生难以适应岗位技能需求;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长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缺乏市场适应性和弹性;从学校管理模式和教学机制上看,学校重培养轻就业,重管理轻服务,重知识轻技能。从高等职业教育总体上看,学校缺乏明确的定位,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只有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多学科结合,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才能建立起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创业教育机制,这样创业教育必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那么,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出大批的优秀创业人才,这些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必将大大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度,为学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文华,关小燕.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4(12)

[2]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3] 蔡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4)

[4] 王永祯,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初探[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3)

第9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案

2015/2016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孙福智职称:讲师授课年级:2014级授课专业:会计 所属部门:经济管理系

第十二章团队组建:创业者特质训练与实现 第二节创业团队组建

1、知识目标:掌握组建创业团队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1、教学重点:如何打造优秀的创业团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课堂讨论法

4、归纳总结法

5、拓展训练法 环节一引出主题

在讲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项目介绍 齐眉棍,团队挑战项目。

1、每组成员站成两列或一列,将轻质塑料棍放在每个人的双手上,同时将小组成员均将双手放在自己眉心位置。

2、保证每个人的手都在轻质塑料棍上的,同时将轻质塑料棍水平的往下移动。项目注意事项

1、项目进行中,每个成员的食指不得离开齐眉棍

2、齐眉棍必须完全水平的向下移动。项目操作流程

1、准备好一根齐眉棍;

2、团队成员站成相对的两列,所有成员双手水平伸出食指,统一放到胸口的高度。

3、将齐眉棍放在每个人的食指上,必须保证每个人食指都接触到齐眉棍,并且手都在齐眉棍的下面。

4、小组成员将齐眉棍必须保持水平。

5、团队任务是:保证每个人的手都在棍上的,同时将棍水平的往下移动。一旦有成员的手离开齐眉棍或齐眉棍没有水平往下移动,任务就算失败。

6、团队成员必须全部参加,其他队员需严格监督。项目目标

1、培养团队中的默契;

2、培养学员的责任心;

3、培养交流完成任务的能力;

4、培养在非语言的状况下,进行交流完成任务的能力。项目分享总结

1、看似很简单的游戏,却很难取得成功。

2、一个人完成这个项目是很简单的,但将一个人做的工作交由团队来作,往往更难完成。

3、项目进行中如有任何一个人与团队的节奏不符,轻质塑料棍将无法保持水平下降。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创业团队构成

(一)创业团队构成的5P要素(游戏总结)

在创办企业过程中,你会面对很多困难,团队的建设也不会一帆风顺,5P要素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初期可能不会完全具备,但会成为你的

发展方向和努力方向。

(二)创业团队角色构成 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为案例讲解。

在创业团队中,可以一人承担多种角色,特别是在创业初期,由于人数有限,这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同时你还要注意,创业项目不同,团队所需要的角色也有所差异,具体工作也会有所变化。

二、创业团队组建

(一)创业团队组建原则

由:创业团队的涵义引导出其组建原则。

创业团队是指在创业初期(包括企业成立前和成立早期),由一群才能互补(分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并能做到利益让渡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

(二)创业团队招募的方式

1、兴趣相同的伙伴

2、志同道合的朋友

3、学校的社团组强

4、公共的社交场合

5、各地的创客空间

6、招聘现场

(三)创业团队人员选择

注:5代表极高;4代表高;3代表一般;2代表差;1代表极差。

(四)创业团队组建流程

1、确定团队具体工作

2、设计团队工作岗位

3、分析现有成员特质

4、确定现月成员工作配置

5、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图

6、招募空缺团队成员

每个创业团队都有期特殊性,所以没有一个团队是可以完全复制的,

然而,在组建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上的介绍的流程进行。 环节三课堂演练

训练活动如何选择合适的伙伴

请两个同学做团队创建者,选人组建团队,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在选择团队成员时,一定要根据团队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人,我们把握的原则是: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的。有可能你会遇到面对众多人选而不知道选择哪一个人的时候,那么你也可以通过团队成员评估表进行打分,最终选择总得分最高的。切记:它只是一种方法,能够为你的决策提拱一种依据,最终的选择还是需要由你决定。 环节四课堂小结

这次课主要通过一些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学习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创业团队的构成,二是创业团队的组建,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组建创业团队的能力,希望大家课后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早日走上创业之路。 环节五作业布置

预习第三节创业团队的管理的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组建创业团队只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吗?问题二:为什么风险投资家总是特别重视创业团队?问题三:创业团队怎样合理分配角色?下节课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