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2-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前言

2019年2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根据这个报告内容可以看出来:数据统计到2018年12月, 我国网民为8.29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59.6%, 相对于2017年, 网民数提升了3.8%。手机网民数为8.17亿, 相对于2017年底, 提升了1.1%。我国在线教育用户为2.01亿, 年增长率为29.7%。手机在线教育用户为1.94亿, 相对于2017年, 增长了7526万, 年增长率为63.3%。目前,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达到3000万, 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例超过了91%, 这就意味着手机走进课堂是时代趋势, 是改变不了的现实情况, 教师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移动互联网设备合理的引进课堂并帮助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积极寻找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关键。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下, 大学生表现的特点

(一) 依赖虚拟的网络

互联网慢慢的开始影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互联网强大的功能通过社交、娱乐、购物、移动支付、网银支付、信息分享和在线教育等方式逐渐对现实生活进行渗透, 从而使很多人对互联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依赖, 但是这种过度依赖使他们忽视了网络的虚拟性以及它所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二) 信息碎片化

互联网产生的海量信息, 带来的是信息的严重超载和无法进行选择的困境, 大学生个体面对这些无穷无尽的信息碎片, 没有能力进行系统的整合, 更不用说还要进行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或者去学习, 很容易就湮没在信息泡沫里, 收获不到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 变成了一种快速甚至跳跃式的阅读方法, 对阅读内容则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 甚至于部分丧失了深度思考的功能。

(三) 功能消遣性

大学生带到课堂上的电脑和手机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社交和在线交流, 第二大目的就是消磨时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的内容:对于手机上网获取的信息这一项, 45%的大学生表示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64%的大学生表示手机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用来打发时间的。数据显示, 聊天、看电子小说、刷微博微信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三个主要的功能。

(四) 对社会产生疏离感

相关数据显示, 大学生过度的依赖网络, 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和了解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际, 这种现象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信息交流和信任等因素, 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状态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甚至于产生了个体的孤独感、亲人的疏离感、人际的疏离感、社会的孤立感。

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 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课堂教学能够完成系统性的知识传授, 形成完整的专业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按照学科和专业的知识体系层层递进地开展, 这些是老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 也是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为系统化的专业技能的宣讲与接收的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大学生面临着海量的库存信息, 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更是飞快。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对本专业的知识信息量和研究方向进行选择, 这些重构的新知识和形成的专业体系更需要传统教学在其中发挥着相对稳定的引导作用。

(二) 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社会基础性教育

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性、理论性和目的性, 同时也要求对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基础教育行为, 例如:个人的行为规范、个体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高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更要积极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社会的联结, 要求教师把课堂的教学活动与整个社会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能够与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 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建立与社会环境的联结性, 更要教学生如何维系好自己的社会关系网, 进而培养成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才。

(三) 课堂教学能够进一步推动个体和群体的创新性活动

在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冲击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今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会更加的包容开放, 学生会在手机和网络当中查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 同时, 他们也能够更快、更好地更新已知的信息与知识、视角与观点。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书本, 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以及反复使用和进行同一个教学过程也都必须要求改变, 更加的具有灵活性。今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会更加自由民主, 更多的新鲜知识与信息可以从网络大量获取, 综合网络和书本信息,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讨论与协商。因此, 今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更利于个体群体的创新活动的开展。教师通过采取适当的策略,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并分析自己获得的新鲜、具体的信息与知识, 从而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创新性活动的发展。

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 依托移动互联网, 形成新的信息与知识的主要载体

网络在迅速发展, 在这之前, 纸质材料是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承载, 例如:书本、报纸、刊物等。但由于电子媒介的制作条件较高, 并未能够完全取代纸质媒体的主流地位。当今网络时代来临, 人们上网的时间远多于读书的时间, 主要承载形式慢慢由纸媒转移到网络, 人们获取的途径也逐渐由各种印刷品转移到网络中来。

(二) 利用移动互联网, 打造新的教与学的主要场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教学将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 在网上打造与实体课堂几乎一模一样的“面对面”教学模式, 今后, 大部分教与学的活动都将围绕互联网开展。互联网中, 翻转课堂学习的方法成为主流的教育教学形式, 教师不再是满堂灌, “教”的主角的身份在改变, 学生“学”的也是更加丰富、多元, 这些目的就是使流动信息、知识成体系, 现实活动将成为网络活动的补充、拓展。教师转变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设计者, 例如:微博微信、慕课、公开课、游戏体验、专题网站等各种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

(三) 增强互联网设备, 助力成为新的教学帮手

手机等互联网设备在学生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如何引导学生用其学习至关重要。首先, 教学内容应不再拘泥于教材与大纲, 从网络和生活工作实践中寻找真实素材、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其次, 要革新教学方法。将问题、兴趣、思考与探索作为中心,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例如:讲授、研讨结合, 翻转、实践探讨, 小组形式进行协作与探究等等。最后, 学生考核评价, 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总的来说, 就是在保证学生必要的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和基本的教学秩序的基础上,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 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通过分享、分析、判断、实践等循序渐进的方式, 将在网络中获取的碎片化信息, 结合书本学习, 整理出系统性的知识, 进而形成具有符合学生个体特色的个性化的专业知识体系。

五、总结

移动网络技术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各种新的数据技术冲击着传统的课堂, 也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与时俱进, 做到讲课的内容时时更新, 不照本宣科, 多讲自己的心得体会、独到见解,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辅助讲授的过程, 让学生时刻保持着新鲜感, 能够通过新鲜感去获取自己所需的。其次,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互动、翻转、游戏进行等, 不再是满堂灌, 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最后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 结合他们生活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 让学生感到学习有用、有效、有收获。同时, 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具体问题通过网络查找补充材料, 合理的利用网络平台布置作业、点名, 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完成部分作业等。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形势, 不断提高自身以及课堂的开放程度, 寻找符合课程实际的新思路、新方法, 才是对教育百年大计的最好传承。

摘要: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浩瀚无边的信息, 这些多元化的信息, 对学生产生了非常大的吸引力, 导致了学生在课堂的注意力不能再轻易的被教师吸引住, 学生很少认真听课, 变成了低头族, 课堂的教学秩序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要想使这种情况有所好转, 就要充分了解互联网的属性, 思考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入、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教学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俊萍.基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 (3) :202-203.

[2] 任成龙, 王俭朴.移动互联网时代, 大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改革[J].教育现代化, 2018, 5 (1) :80-82.

[3] 闫瑞芳, 苗江欢.互联网时代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J].智库时代, 2017 (9) :134-135.

[4] 刘蕊.互联网时代基于移动通讯设备的大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7.

[5] 杨华, 常化文.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 (6) :95-97.

[6] 杨爽.“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角色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36 (32) :31-33.

[7] 彭晓红.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43) :125-126.

[8] 安海霞.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教学效益--浅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5 (10) :94-96.

上一篇:中医外治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下一篇:浅谈我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