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培养出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充满了智慧之光,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孔子教育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 也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教育思想, 吸取传统教育精华, 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有教无类, 树立平等的学生观

“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是孔子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他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 只要诚心求教, 不分贵贱贫富, 都应一视同仁的对他们进行教育。“自行束修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 有贵族子弟孟懿子, 也有“贱人”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家累千金的子贡, 也有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有北方的子夏和子张, 也有南国的子游。他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的陈规, 创办私学, 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1], 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 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 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较为突出的就是由于扩招而导致的生源质量下降, 进而出现教学质量下降, 学生就业困难。这在高职高专院校表现得更为明显。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化倾向:入学成绩的两极化, 高的四五百分, 低的一二百分;学习态度的两极化, 有好学上进的, 也有厌学的, 逃课、旷课等;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两极化, 有文明守纪的, 也有粗俗野蛮的;自我形象的两极化, 有自信健康的, 也有自卑不健康的。这样的学生无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挑战。作为教师, 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 肩负着培养学生品德的重任, 必须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树立平等的学生观, 特别关注处于劣势的学生, 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

2 倡导乐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乐学是孔子所倡导的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他深知学习动力及愉快学习的重要性。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将“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学习态度作比较, 层层深入的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他不仅非常享受学习的乐趣,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饭蔬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而且他还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境地, 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 学起来轻松愉悦, “欲罢不能”。孔子是如何使学生乐学的呢?一是注重民主教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是乐学的前提。孔子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 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情同父子、朋友。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夭, “子哭之恸”, 特别的惋惜、哀痛。孔子死后, 众弟子以丧父之礼待之, 在墓旁守孝三年, 而子贡仍不忍离去, 又独留三年。这样一种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 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创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 他们对孔子畅所欲言, 有疑必问。二是正面表扬激励, 这是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据统计, 《论语》中关于孔子对学生的表扬共有17处, 批评只有6处。即使批评学生, 也总是善意的, 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孔子批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 类土之墙不可圬也”[2], 这无情的责备是建立在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之上的, 是一种真正的友情。因此, 其学生总是爱学习, 学习起来有积极性, 乐此不疲。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考试失利造成学习受挫而对所有的学习失去兴趣;有的是偏好专业课而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有的是不喜欢任课教师而失去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有的是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枯燥和方法单一而提不起兴趣等等。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一方面, 教师要以谦和、民主、诚恳、友爱的教学态度, 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 触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从而“亲其师而近其道”。另一方面, 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 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关心体贴的话语等都可以给学生很大的鼓舞, 使他们摆脱畏惧, 感受到教师的友好和理解, 从而使教育活动生动活泼, 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 学思结合,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对学习方法的精辟论述也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强调的是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孔子十分重视学,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他也十分重视思,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 听思聪, 色四温, 貌思恭, 言思忠, 事思敬, 疑思问, 忿思难, 见得思义。”并且根据自己学习的体会, 说明要想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与思皆不能偏废。他提出“多闻择其善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他在教育实践中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他要求学生多闻多见, “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 则寡悔”, 要“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要循序渐进, “欲速, 则不达”, 要有恒心, “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复一篑, 进, 吾往也”, 重视温习, “温故而知新”。孔子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自己会学习。不仅学会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具备能力。

如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 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思想政治课在训练学生思维, 启迪思考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通过制造问题悬念、类比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思维, 增强其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 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 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摘要:孔子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具有深远意义和深刻启发性, 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本文从有教无类, 树立平等的学生观;倡导乐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思结合,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方面论述了研究、学习和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思想政治课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1:1389.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2:45.

上一篇:非胸腔镜下改良微创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护理研究下一篇:业务导向型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