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学生如今,中小学已经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样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越越显得重要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呢?首先,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要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假如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就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也就不能被充分地激发。

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论文

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优化教学设计

【摘 要】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信息化的环境下,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专业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近年来新开设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启蒙教育。本文分析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现状,探讨以培养信息素养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优化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 优化 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样在教育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也不断凸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基础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优化正是当前教学形式所需要的。

一、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自2000年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就开始进入小学课堂。然而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存在偏差。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课程中培养的信息素养被主要理解为计算机与网络的信息应用能力。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也仅仅在计算机方面。其次,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要求不相符,仅仅在演练与技术掌握方面的训练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与能力,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方法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和困惑。大多数教师都对新型教学方法投入了很多关注,期刊论文的发表内容也很多。但教学性论文居多,侧重于教学经验总结与课例评析,深入到教学理念层面的较少,教学理论方向的发展明显滞后。而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这一根本目标很多时候被局限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训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优化设计

小学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考虑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之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能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优化需要应用系统方法,将培养信息素养与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支持,完成课程优化。

(一)基本理论与思想

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需要构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支持。构建主义的教学中心是学生,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帮助支持者,通过对话、合作、情境等学习环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精神。而新信息技术教学是构建主义所需环境的最好的场所。同时人本主义也是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持。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发挥内在动力,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对象是小学生,根据心理与发育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环境创设,能够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完成学生信息环境下的伦理观念、道德与意识的正确引导。

(二)设计教学目标

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基础的教学设计,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的,避开了传统教学目标中偏重知识传统的误区,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的三维目标,分别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通过多角度教学目标的设定,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确定人性化的教学主体特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多边形套索工具”“复制/粘贴”“水平翻转”“自由变换”等多种工具的使用。知识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各种工具的使用与意义,而能力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想要的构图,具备美化图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定,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支持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任务驱动法是最重要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以构建主义为核心理论的,与探究教学模式的要求相类似,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任务驱动法的核心任务相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最为常用。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实例演示与案例分析,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实际意义的契合程度进行筛选,还需要能够满足任务分割与配合的要求,同时还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实现信息素养培育的目标。因此,在Photoshop的对象选择教学中需要将主体教育作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选择以目标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能力发挥的教学方法为主。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信息化设备背景下学生应当具备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与责任感。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当前良好的教育形势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紧迫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迎接信息化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戴宇辉.浅析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0(5):157.

[2]张利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1(5):163-164.

作者:陈定阮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刍议

有力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的特殊性给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课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必要性

1.课堂管理是信息技术课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早就指出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意味着课堂中的大多数学生都不清楚教师的要求,无法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教学设计都无法按计划实施,课堂效果也无从谈起。有力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课堂管理同样是课堂顺利进行以及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2.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给课堂管理带来困难

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特别是低学段的小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而且没有形成必要的课堂行为习惯。如果课堂管理不善,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形成“一锅粥”的局面,导致教学活动无法顺利进行。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增加了课堂管理难度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活动大多数在机房进行。机房对于小学生来说新鲜度较高,机房里的各种设备尤其是每人面前的计算机及安装的各种软件等与普通教室差异较大的因素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较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从课时安排来看,信息技术课一般是一周一节,这更增加了学生对机房环境的“新奇”程度,延长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熟悉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时,新的环境可能会对学生在传统教室环境中已经形成的行为规范造成冲击,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低学段小学生来说,机房学习环境更纵容了他们的不良行为,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策略

理想的信息技术课课堂不是全体学生鸦雀无声,但应该是井然有序、和谐向上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帮互助,课堂气氛热烈、激动人心,学生积极地探索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已有课堂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特征,本文着重从规范学生的行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创设合理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的策略。

1.规范学生的行为

规范的学生行为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体现。根据行为主义学习论的观点,行为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物,而且是可以塑造的。对于缺乏课堂经验的小学生来说,提高课堂的有序性应该从规范其行为开始。规范学生的行为可以采取告知行为规范、示范动作和强化行为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告知行为规范。有研究表明,教师明确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并阐明要求的目的,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遵守纪律。许多情况下,小学生课堂行为不规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在学期之初,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表达在机房中的行为期望,为规范行为打下基础。比如,可以把一些重要的行为规范进行板书,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并解释原因,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加深印象。

第二步,示范动作。新的行为一般是从模仿开始的,对于课堂上的某些关键行为教师可以进行示范,给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语言描述远远不如形象示范来得更直接,更具体。因此,正确动作的示范对规范学生的行为是有效的。比如,教师把有秩序、安静地进入机房或者轻拿轻放板凳的行为进行示范,能够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并自觉遵守。

第三步,强化行为。在告知行为规范和示范动作之后,还需要不断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可以分为对正确行为的奖励和对错误行为的惩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们应该注重运用奖励从正面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对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五分钟游戏时间;对于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给予关闭显示器十分钟的惩罚,严重时可剥夺其操作计算机的权利。强化时应该把奖励和惩罚的原因与学生的行为密切联系。

2.吸引学生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学习内容所吸引时,课堂秩序势必会好许多。吸引学生注意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事情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另一方面,保护学生现有学习注意力不被分散。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应用型学科,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布置有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学习任务来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创设真实的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或者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

其次,小学生发育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其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注意层次性,兼顾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被学习任务所吸引,有事情可做,不规范行为发生的几率自然会小许多。

再次,教师要把握讲课的时机,以减少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机会。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一般不要试图上课之初讲授新知。因为学生刚刚从传统教室进入机房,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如果利用有趣的教学课件或者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游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会免受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进入一种学习状态或者准备学习的状态。等学生比较安静时,教师再强调一些知识点。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则要抓住课堂的前5分钟和最后5分钟,一般要争取在上课初向学生清晰地布置明确的任务,尽量避免在上课过程中打扰学生进行讲解,因为这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使学生停下手中的操作来听讲。充分利用课堂的最后5分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印证所学到的新知识,加深印象。

最后,教师最好规定一些特定的课堂纪律信号,通过特定信号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平时训练学生收到信号时迅速做出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比如,当听到教师拍手三下时,学生跟着拍三下手,同时保持安静,眼睛看老师。特定信号的使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合理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学科特殊的学习环境(计算机房)给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采取措施预防不规范的课堂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安排男女间隔式座位。因为性别不同,同等条件下男女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存在差异。一般地,男生对操作技能接受的速度较快。根据经验,如果三个以上男生邻座,课堂不规范行为发生的几率会高出许多。男女间隔式座位不但会减少课堂不规范行为,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弥补男女生之间的差异。

第二,课前确保计算机运行良好。信息技术课课堂计算机是学生的主要操作对象,如果上课过程中过多的计算机出现故障,就会打乱学生的基本学习环境,诱发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因此,上课前应调试好每一台计算机,为学生的顺利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组织合作学习,使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帮助。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机房内过多的无关刺激,在教师讲完新的知识后部分学生不知所云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部分学生除了给予一定的“惩罚”外还要及时进行帮助,使其不断体验成功,否则他们会越落越远,最终成为课堂秩序的“破坏者”。

第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比如指法练习、某个软件的使用等,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师生关系过于紧张,那么学生可能在课堂上经常受挫,久而久之便会放弃学习。反之,如果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那么他在课堂上会越来越关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

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策略是笔者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课堂的具体特征提出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对信息技术课课堂管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无疑会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戴维著.课堂管理技巧[M].李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美) Vernon F.Jones等著.全面课堂管理[M].方彤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分别系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教科系)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作者:姜春霄 林 刚

第三篇: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之我见

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学生如今,中小学已经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原本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这样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越越显得重要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呢?

首先,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要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假如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就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与实践的热情也就不能被充分地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巧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欲望和高度热情。然而,傳统教学,教师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自主探索,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啦!信息技术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独立探究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话,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使他们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造潜能得以不断开发。因此,我们教师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要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时间很难的事,因为有的学生连键盘上字母都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从而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实践,要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并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一听就懂,很快就学会了,效果显著。

其次,上好信息技术课,就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因为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不理想,总会存在担心、畏惧等心理因素,部分胆小学生所以就会产生压力,我们要是全体学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再次,上好信息技术课,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品尝乐趣。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探究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崭新的素质教育课程,要尽力避免传统课程的缺欠,使信息技术课成为亲切易学的实用课程。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根本目的。

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在教育变革的大潮中把握正确方向,完成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作者:高亮

第四篇: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反观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21世纪,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素养之一。公民信息素养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或者学校的系统学习获得,后者是公民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的系统学习就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仍然以教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要配备信息技术课教师。这些教师不仅仅要掌握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必备的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能够指导和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与研究的能力。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来培养。[1]

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才能胜任。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令人堪忧,以下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其发展的现状作一探讨。

1.教师自身的影响因素——内因

(1)教师的学历和所学专业

笔者对河北省11个地区18所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情况发放问卷进行抽样调查,对个别学校教师采取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18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发现,16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占总数的89%,1人具有大学专科学历,还有1人具有硕士学历。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现代教育技术和计算机科学,其中有6人是学教育技术的,占总数的33.3%,9人是学计算机科学的,占总数的50%,此外还有英语专业、数学专业和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教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教师学历普遍在大学本科,就学历而言足以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就所学专业来说,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应该优于计算机专业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而现实正好相反,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开始争抢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饭碗,后果就是使得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进一步变窄,进而导致部分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面临萎缩或停招。

(2)教师的职业倦怠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通过访谈我们看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备课不积极,教学状态松散,成就感降低等。归纳起来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引起的,首先,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差,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尤其在那些信息技术课程未纳入高考范围的学校里,教师的日常工作任务繁杂,除了讲课外还负责机房的维护和管理等工作,而学校却不能对其工作予以相应的重视。其次,教师的职业压力比较大。通过问卷调查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师生比数据进行了收集,最低师生比为1:50,最高的师生比为1:1000。师生比的高度不对称使得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而教学效果必然也难以保证。

(3)继续教育或者培训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据调查,上述18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中从事该课程教学后参加过培训的有11人,占到总数的61%。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培训使得非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意识到信息技术继续教育或培训的意义所在,更多地关注于具体的技术如何使用,如何掌握某软件的高级技能。我们应该培养指导教师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将整门课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和教学,以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具体课程的整合。

(4)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

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技术素养在内,信息素养是说一个人有足够的元认知策略,能够指导其对信息的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技术素养是说一个人有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满足其工作等方面的需要[3]。

有些教师对于什么是信息素养,自己是否具备信息素养,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并不明晰,在教学中亦步亦趋,没有创新,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一纸空文。

2.外界对教师的影响因素——外因

国家教育部要求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规定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最迟于2010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是各地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定位不一致,各地经济发展不一致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也不一致,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信息技术考查的方法都无法一致。经济发达地区已纳入高考范围,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才刚刚起步。

只有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教师才可以专心于教学,才有可能专心研究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而彻底改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二、当前环境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对策

目前为止,我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范围的省份寥寥无几,对于暂时还游离于高考大门之外的省份,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应对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问题和困难。

1.检验自己是否具备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

当前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何种能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教师必备的能力之外,以下几方面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必备的: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构建、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和媒体(资源)应用、开发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3]。这些恰恰是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的一部分,因此从这一点看来教育技术专业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是专业对口。其他专业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等方法加以增强和提高。

信息时代的技术和思维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教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所以无论哪个专业的毕业生只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就要抱定终身学习的态度,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反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其中就包含着方法的选择问题。据调查,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首选的是演示法,其次是任务驱动法,再有就是讲授法、操练法还有多媒体教学法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使用能够唤起学生思考并使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例如:任务驱动法。笔者在教学中曾将讲授法与任务驱动法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Flash教学中在讲授了工具的基本操作要领后,给出两个任务,一个是做出与示例相同的效果,另外一个就是稍加提高或综合的任务,不限制学生采取何种方法,当场检验学习效果。在这样一种类似比赛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都积极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并进行职业规划

当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应对教学、学生、自身发展、家庭、社会等带来的压力时,职业倦怠的出现是必然的。家庭和社会应该给教师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只有职业定位准确,教师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学校也可以提出某种奖励政策,使得教师在内部动机不足时,依靠外部动机刺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自己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学习心理学理论进行积极的归因,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学会分辨来自外部的不良影响,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

不同地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处工作环境不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河北省当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处境并不能代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但是对于如何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正面影响,我们可以通过探讨得出一致的结论。无论是从教师自身出发还是外部给教师营造更加恰当的环境,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良性发展,我国公民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梅,田振清.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系统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7(1).

[2] 贾积有,汪琼,陈维超,等.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的定量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08(8).

(责任编辑 白文军)

作者:许坦 石长征 尹志会

第五篇:基于信息素养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引起了我国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对该阶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帮助他们正确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提高其处理信息技术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下,社会对人们的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需要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现代信息化社会。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不断改进和优化信息技术的各个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完全渗入生活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信息识别、加工、利用、创新及管理知识等各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总和,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意识三个层面。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求。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掌握信息技术显然是新时代企业用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能有效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以传授学生基础信息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而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因此,加强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助于顺利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信息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从信息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其更高效地学习计算机技能。

(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在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信息内容时,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编排适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内容。制定的内容应多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以“初识画图”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教学难点在于教会学生运用色彩进行画图。教师在备课时,可尝试在课前自行绘制几幅色彩鲜艳的卡通画,或展示以往学生的优秀画作,供学生观看。学生欣赏交流结束后,教师开始导入新课,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导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刷子、铅笔等实物进行描述,让抽象的画图工具变得更加形象,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引导学生认识画图窗口时,教师可以结合美术常识进行讲解,如工具箱、颜料盒、画笔等,这些工具学生平时都见过,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最后,在尝试绘制彩色图时,教师可邀请学生分别上台演示,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由涂鸦,练习如何点击和拖动控制鼠标的左、右键。这样的教学方式能简化信息技术知识和内容,有效提高小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小学生性格活泼、天真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若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因此,教师需要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学生的性格差异,分组交流教学,同时设计一些互动环节,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键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键盘的四个分区及对应内容,学会键盘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可以提前复印出多张按键颜色不一的键盘图,逐一将各个按键剪下,打乱顺序,让学生在课堂上回忆键盘的样子并按照指令逐一复原,以提高学生准确接收信息的能力,加深其对按键位置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益智小游戏,如“拼图”“打击者”“打字游戏”等,让学生自行了解键盘,寓教于乐,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会操作键盘和控制鼠标。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开展比赛,如将比赛内容设为“区分键盘区域”“学会正确操作键盘”和“掌握打字姿势”等。能够正确地将这些内容演示出来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奖励,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游戏教学时应注意把控时间和导向,在教学目标达成后即可引入正题,以免学生沉迷游戏,效果适得其反。

(三)密切学科之间的联系

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这并不代表其他课堂知识学习就不重要。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应适当结合其他学科,重视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信息理解能力。事实上,小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并不多,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程,其他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学科融合会相对简单很多。例如,在学习关于“Word文档”“修改文字”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日记等相互融合,让学生按照平时的写作习惯,在文档内编辑和修改文字,深入理解计算机的操作过程,掌握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再如,教师在讲解“画多边形”课程相关知识时,可与数学中的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画图经验,用鼠标进行操作,这样一来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

(四)加强动手操作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即运用书本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积极开展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直观来说,即把书本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培养学生使用信息系统及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例如,在教学“Power? Point”时,教师会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该软件的各项功能、按键和工具的作用,并多次进行演示,最后归纳和总结软件的相关功能。整个过程可以分成几个课时,逐一细致讲解。课程结束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软件知识的理解,让他们体会到这个软件的实用性,教师可以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对其他科目当天教学内容的总结,如要求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把当天的语文教学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还要配上相应图片加以解说,用不同的颜色标明重点知识。在课上交作业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比,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当成范本和今后考试复习的资料,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表扬,以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今后的实践中。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带动下,加强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教师若想真正地提高小學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案内容,以提高其信息理解能力,积极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进行教学,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信息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参考文献

[1]王金贵,连静.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7).

[2]陈文晓.基于信息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7(2).

作者:戴幸福

上一篇:心理学人际关系论文下一篇:新媒体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