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工作方案

2022-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土地规划工作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土地规划工作方案

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调整的思考

摘 要:2016年6月出台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有利于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提高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缓解发达地区建设用地紧张,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但调整方案也可能加剧区域发展机会不均等,扩大区域经济差距,降低土地微观利用效率,逆转发达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趋势,降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只有进一步增加中央政府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粮食补贴政策,创新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村内生发展能力,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才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兼顾效率与公平。

关键词: 土地利用;调整方案;比较优势;资源配置效率;粮食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外向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只有尽快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建立在内生集约型发展基础上,才能避免经济硬着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内生集约型发展,加快城市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有效手段。正是基于此考虑,经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对2008年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10)》进行了调整,以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应该说,国土资源部于2016年6月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以下简称《调整方案》)从总体上顺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保守的耕地保护制度进行了突破,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抑制房价,加速中国的城市化。然而,《调整方案》在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总体效率的同时,却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负担,导致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发展机会更不均等,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只有进一步完善《调整方案》,全国土地利用新规划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确保国家粮食供应安全。

一、《调整方案》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

中国特殊的国情使粮食安全问题长期严峻,导致政府在制定土地政策时极度谨慎,长期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和15.6亿亩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就是其直接表现。2008年中国制定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以严格的耕地保护为前提,导致全国总体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紧张,难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并且为体现公平,中央政府规定了各省市几乎相近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以公平分担粮食安全责任,但考虑到粮食主产区人均耕地较多,如黑龙江、内蒙古等粮食主产区人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3亩多,而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人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才014亩,浙江、广东、福建等粮食主销区人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才04亩左右,造成事实上的粮食安全责任分担不均,发展机会不均等,粮食主产区政府粮食补贴任务过重。为补偿粮食主产区作出的额外牺牲,中央政府为粮食主产区提供了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并提供超产奖励,以减轻粮食主产区的农业补贴负担,鼓励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从形式上看,这种以相似基本农田保护率与中央政府利益补偿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划似乎比较公平,但却严重违背比较优势,缺乏效率。对粮食主销区来说,由于人口密集,人均耕地比较少,同样比例的基本农田保护率导致其城乡建设用地少,如北京、上海人均建设用地不到200平方米,浙江、广东等发达省份人均建设用地也才刚过200平方米,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快,对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导致建设用地供应严重不足,房价畸高,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对粮食主产区来说,由于人口密度普遍较低,人均耕地较多,同样比例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下城乡建设用地比较充裕,如内蒙古、新疆人均建设用地超过600平方米,黑龙江、吉林、海南人均建设用地都超过400平方米,但由于当地工业化、城市化速度慢,人口外流严重,大量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被浪费或低效利用,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正是认识到2008年制定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忽视各地比较优势,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抑制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新规划方案对旧规划方案进行了较大调整。

一是降低了东部发达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率,以增加东部地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北京、天津、上海基本农田保护率分别由80%、80.1%、80%降低到42.9%、63.9%、60.7%;浙江、江苏、广东基本农田保护率分别由85.6%、87.8%、86.6%下降到821%、811%、71.4%,释放出大量建设用地指标,有利于缓解东部地区建设用地紧张,抑制房价,推动东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

二是提高了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基本农田保护率,以减少中西部省份建设用地浪费,强化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基本农田保护比例分别由85.6%、86.6%、87.2%提高到87.3%、90.0%、95.1%,进一步提高东北粮仓地位。

三是总体上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与2008年方案相比,新方案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从15.6亿亩降低到15.46亿亩,增加了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更多土地指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减少也与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基本吻合,在耕地抛荒面积达总面积的16.5%的情况下(甘犁CHFS2013调查数据),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13年增长,粮食储备仅玉米就达2.5亿吨,严重过剩,导致粮食价格下跌,谷贱伤农,因此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短期内不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并且,新规划方案对基本農田保护率的区域调整也与各地人口流动状况基本吻合,符合中国国情。

新调整方案对耕地总量控制比较保守,与2008年旧规划相比,新规划要求到2020年维持18.65亿亩的耕地保有量,增加了0.6亿亩,似乎违背规划调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总方向。因为从理论上来说,短期内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大,耕地并不短缺,粮食储备充足,再考虑到未来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不断进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粮食安全应该更有保障。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老人农业蔓延,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加上全球气候极端化,导致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早在2012年,中国就进口大豆5838万吨,数量相当于粮食产量的16.6%,使中国粮食自给率不足86%,已低于95%的粮食自给率目标,三大主粮2012年净进口总数为1900万吨左右,谷物、玉米、小麦全面进入净进口。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使中国继续坚持谨慎的耕地保护政策很有必要。如果再考虑到沿海转为城乡建设用地的农田都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土壤肥沃,水热资源丰富,适宜于机械化耕作,产量比较高的农田,内蒙古、东北、四川等地增加的农田水热资源匮乏,土壤肥力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复种指数和单产都比较低的现实,只有增加西北、东北耕地保有量才能弥补沿海肥沃农田非农利用导致的产量损失。因此,中央政府继续保持较高的耕地保有总量是出于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考量,具有一定合理性。

二、《调整方案》可能加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在提高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的同时,却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扩大地区经济差距。粮食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属于战略商品,需求弹性极低,不可或缺,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存亡,因此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尽管人地结构宽松,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粮食生产能力很强,有大量剩余粮食出口,且保留大量休耕地,却依然对粮食生产进行大量补贴,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21世纪初,美国每个农民农业补贴为14万美元,欧盟为1.7万美元。至于那些粮食自给水平较低的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更不遗余力,21世纪初日本每个农民农业补贴为2.3万美元,2000年日本农业补贴甚至占到GDP总额的1.4%,而当年日本农业产值才占GDP的1.1%。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20%,无法通过国际贸易满足全部粮食需要,长期处于粮食供求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但中央政府既没有充足的财力对粮食生产进行合理补贴,也没有能力通过高粮价对农民进行补偿,导致粮食生产比较效率过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耕地的非农、非粮化非常严重。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央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种制度限制了土地发展权,导致基本农田保护区农民发展机会不均等。根据沿海地区的经验,土地被征用拆迁,农民会获得市区商品房、铺面以及现金、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土地增值最多;耕地转变用途进行渔业、龟鳖养殖,每亩耕地年收入能达到1万元左右;进行苗木、芦笋、水果等种植,每亩耕地年收入能达到6000—8000元;但进行水稻种植,每亩耕地年收入最多1500元。因此,没有哪个省区愿意多承担粮食安全责任,限制耕地的用途。为公平分担责任,中央政府按照相似比例分配了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但由于各省人均耕地面积不同,导致实际上粮食安全责任分担不公平,粮食主产区承担责任过重,调整方案进一步加重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负担,减轻了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负担,导致双方发展机会更不均等。

表1比较了京津沪浙闽粤六大粮食主销区与蒙吉黑三大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责任承担情况,可以发现,粮食主产区人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远大于粮食主销区,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人均面积是广东省的10倍,规划调整以后增加到14.5倍。粮食安全责任的不公平分担导致粮食主产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受限,发展机会严重不均等。此外,为保证中央政府的粮食生产目标,在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有限的前提下,粮食主产区政府还承担了庞大的农业补贴任务,在农业产值有限、农业税收减免的情况下,庞大的农业补贴支出使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很多县市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缺乏经济发展能力,导致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财政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抓农业生产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省为例,该省的70个产粮大县中,43个县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21个县是省级或国家级贫困县,60个县要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政府运转。

此外,与粮食安全责任负担较低的粮食主销区相比,粮食安全责任负担较重的粮食主产区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人均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都与粮食主销区差距较大。如果再考虑到粮食主产区大量的粮食输出,必然导致粮食主产区向主销区大量的逆向补贴,进一步加剧地区不公,影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

三、《调整方案》可能会降低土地资源微观利用效率

中国城市普遍缺乏良好规划,出现摊大饼式过度扩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却往往难以跟上,加上集权体制导致的资源不公平配置,使不同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不同城区之间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很大,导致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不同城区之间过度流动。有些城市与城区人口严重超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超负荷运转,各种城市病提前爆发,有些城市与城区则人口外流严重,大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闲置,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过度集权与不合理的绩效评估体制也导致中国城市化建设面子工程泛滥,各种大而无当的公共工程占用大量土地,效率低下。在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粗放型增长遭遇城乡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刚性约束,必然会通过内部挖潜向集约型增长转型,前几年各地自发进行的老城改造、腾笼换鸟都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举措。但随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调整方案的出台,沿海各地新增不少建设用地指标,有可能逆转当前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集约型发展趋势,毕竟老城区改造、腾笼换鸟付出的代价比较高,水平扩张的成本比较低。因此,中央政府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地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全国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可能会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微观利用效率,并形成恶性循环。

基本农田保护导致的土地发展权受限使粮食主产区发展机会严重不均等,陷入种粮越多越贫困的怪圈,与粮食主销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粮食主产区粮食生產积极性不高。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进一步加重了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负担,如果中央政府和粮食主销区不能进行充分的利益补偿,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并且,基本农田保护比例的提高一方面加重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补贴负担,另一方面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必然会削弱粮食主产区政府承担粮食安全责任的能力。中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导致沿海粮食主销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严重短缺,为缓解建设用地危机,沿海各地与内地大城市纷纷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地票交易政策、两分两换政策等对本区域内的农地与宅基地进行整理和复耕,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耕地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规模化耕作。各地政府进行的耕地整理与宅基地复垦虽然主观上为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但客观上提高了农地集约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随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的出台,加上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已进入中期,沿海地区的建设用地短缺将大大缓解,地方政府可能丧失继续进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积极性,使农村地区的耕地整理和美丽乡村建设丧失主要动力,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如果耕地保护政策不到位,调整方案释放的新增建设用地很可能是城郊这些经过整理的高产农地,不仅使前期耕地整理投资浪费,也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粮食生产。

《调整方案》并没有解决农地的低效利用问题。由于城乡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差距过大且长期存在,加上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村民自治与农民合作大多流于形式,导致农村缺乏内生发展能力,人口过度流失,老人农业蔓延。而政府对农业投资不足导致耕地整理速度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很不完善,耕地细碎分散,质量整体不佳,据国土资源部2014年对全国耕地质量进行的等级评估,中国优等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中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2.9%,低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17.7%。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耕地质量差与老人农业结合,必然导致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效率低下。2014年中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才0.22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1.1公顷的水平,也低于韩国的1.58公顷,日本的2.17公顷。而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也显示,中国每千名劳动力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仅为3.4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只有印度的1/4、日本的1/334、美国的1/476。经营规模小与机械化水平低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率低,2010年中国劳均谷物产量为936.43公斤,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巴西的1/4、法国的1/60、美国的1/380。农业生产效率低必然降低务农相对收益,导致更多农民逃离农村,耕地抛荒、弃耕面积不断扩大,老人农业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动摇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调整方案》并没有提出新的粮食安全保障措施,也没有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出新的解决办法,必然难以打破中国农业生产的恶性循环,难以缓解国家粮食安全危机。因此,《调整方案》可能会降低土地资源微观利用效率和中国的城市化质量以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四、进一步完善《调整方案》的建议

《调整方案》有效提高了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缓解了发达地区建设用地短缺问题,有利于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但也加剧了区域发展机会不均等,加重了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负担,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粮食主产区与沿海粮食主销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也没有改变中国农地低效利用问题,并可能进一步影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和承担粮食安全责任的能力,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只有尽快进行区域利益补偿,实现公平的粮食安全责任分担,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微观利用效率,才能兼顾效率与公平,缩小地区经济差距,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但要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建立比较公平的粮食安全责任分担机制

由于新调整方案带来的土地资源宏观配置效率提高成果主要由粮食主销区获得,成本却主要由粮食主产区承担,导致发展机会更不均等,粮食安全责任不公平分担,因此应该对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从中央政府角度看,主要通过最低收购价支持政策、产粮大县财政奖励政策和良种推广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粮食主产区进行补偿。但这些补偿政策存在严重问题:一是补贴水平低,奖励力度不足。以2012年为例,直接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以及产粮大县奖励等各项补贴资金总额达到1606亿元,但按全国18.2亿亩耕地计算,亩均补贴却只有88元。考虑到农资价格以每年6%—8%的价格不断上涨,这些补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补贴结构不合理,缺乏针对性。2012年对促进粮食增产具有较强效应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在补贴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只有16.25%和11.32%。而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效应较弱的粮食直补资金支出、农资综合补贴却分别占11.58%和62%。现行粮食补贴基本是普惠制,按照耕地面积进行补贴,越来越接近于一项社会福利,背离其政策初衷。因此,要实现对粮食主产区的有效激励,政府应提高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补贴和超产奖励水平,使粮食补贴政策更有针对性,主要针对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大户进行补贴,并改善补贴结构,提高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比重,降低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比重,以进一步激发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

从区域利益补偿角度看,当前国内主要有对粮食主销区征收粮食税、GDP增长提成、机会成本税和土地出让金提成等四种观点。对粮食主销区征收粮食税既违反世贸总协定原则,征收成本过高,还可能增加粮食走私活动,抬高粮食主销区生活成本,降低工业竞争力,导致国家总体福利下降,得不偿失,也缺乏可操作性。对粮食主销区GDP增长提成面临三个困难:一是GDP增长越多,对中央政府税收贡献越大,提成会造成重复征税。二是难以界定GDP增长中有多少比例是由于不公平的土地发展权配置造成的,而非比较优势、地方政策与行政效率造成的。三是发达地区吸收内地农民工就业,已为内地发展做出贡献,对GDP增长提成缺乏合理性。机会成本税也面临难以界定问题,因为沿海有发展工商业优势,内地的比较优势是粮食生产,即使不对土地发展权进行限制,内地大部分土地也只能进行粮食生产,不存在机会成本问题。对土地出让金提成有一定道理,但应该对哪些土地提取出让金,提取多少也难以界定,毕竟分工差异、比较优势产生的级差地租才是土地出让金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比较合理的方式应该是碳或土地发展权跨区域交易,前者是在粮食主销区与主产区之间建立起一个碳交易平台,根据工业用地不断扩充的面积和购买商品粮的数量在交易平台上向产粮大县购买所需的碳排量指标。后者按人口数量规定各地应该承担的基本农田保护量,指标短缺的主销区可以向主产区购买短缺面积,也可以购买多余的发展权。

2.提高粮食主销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从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看,产业聚集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形成的大型城市群是这些国家生产力进步的主要载体,日本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为核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6%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61%的人口、65%的工业产值、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与科研机构,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以1.5%的国土面积,聚集了美国20%的人口、30%的制造业产值。中国也应该反思小城镇发展战略,继续实施大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建设更多的城市群,并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首位度,聚集人口与生产力。中国的城市病并非由于人口过多,而是资源区域配置不均,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合理且过度流动,加上城市规划落后,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造成的。只有均衡配置公共资源,提高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减少大城市病。当前中国几个主要粮食主销区基本位于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应该进一步推动产业聚集,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政府应该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减少面子工程与政绩工程,均衡配置公共资源,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其次政府应积极改造老城区,挖掘土地潛力,提高老城区的人口承载力。只有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才能有效实现土地资源微观配置效率。粮食主销区也应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进行耕地整理和宅基地复垦,提高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严格保护已经整理好的基本农田,不断提高农地生产效率。

3.提高耕地生产效率,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与保守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源于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只有不断提高耕地生产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放松对土地发展权的限制,释放出更多的非农用地。要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首先,政府应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这要求政府对中国大范围的丘陵、山区耕地进行治理,完善各地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使其适合规模化、机械化耕作。考虑到耕地整理耗资巨大、工期漫长,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成立土地银行参与耕地整理,并制定治理时间表稳步推进。政府也应该继续坚持主粮最低收购价格政策,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稳定农民收入,降低农业风险。其次,政府应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其逐步取代老人农业。这要求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尽快废除城乡二元户籍体制残留,并轨城乡社会福利体制,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缩小城乡生活质量差距,以留住骨干农民,吸引新农人加盟农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条件。再次,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快农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人口转型的提前出现,农民就业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只有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产权不完整导致交易成本过高,投资风险大,不利于耕地的流转,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慢,老人农业蔓延,耕地抛荒率达16.5%,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只有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完整的土地产权,才能加快土地的流转与集中,加速农业的现代化。最后,政府应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给予农民更多自治权力,提高农村自治的层次和质量,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政府也应该帮助、鼓励农民合作起来,不断扩大农民合作规模,只有这样农民才能与市场抗衡,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并通过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延長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收入。

参考文献

[1]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

/jrzg/2008-10/24/content_1129693.htm.2008-10-24.

[2]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的通知[EB/OL].中国财经网.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60808/3849444.shtml.2016—08—08.

[3] 王露等.2000—2010年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12).

[4] 郭芳.中国粮食地图: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EB/OL].经济网.http://www.

ceweekly.cn/2013/0701/32114.shtml.2013-07-01.

[5] 赵波.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

责任编辑:晓 立

作者:王文龙

第2篇:“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思考

摘要在总结《佛山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整治潜力、空间布局安排等主要任务,明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思路,探讨规划工作重点难点及对应措施,为规范有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的落地,科学和合理推进“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十三五”;佛山市

Key wordsLand reclamation; Planning; The 13th Five Year Plan; Foshan City

在《广东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后,广东省对各县(市、区)的土地整治规划工作进行了部署,依据《转发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粤国土资耕保电〔2012〕96号)要求,佛山市完成了《佛山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编制工作。规划实施以来,对提高佛山市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集約利用、减少废弃地和低效用地,特别是在开展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整治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已经由自然性工程转变为综合性社会工程,成为保发展、守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2]。依据“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为基本导向,大力推进城乡散乱、闲置、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利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要求,大力推进废弃、污染、退化土地复垦治理等内容,对佛山市“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佛山市为例,在总结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编制的主要任务、思路、重点难点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为更好地进行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1区域概况

佛山市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经济区,地理坐标为112°22′~113°23′E、22°38′~23°34′N。东倚广州,西通肇庆,南连江门、中山,北接清远,毗邻港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总面积3 848.49 km2,辖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5区。

规划范围涵盖佛山市(不含顺德区)的禅城区、南海区、高明区、三水区4区,规划土地面积约2 991.16 km2。

2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编制存在的问题

2.1相关基础数据不完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完成,摸清了土地资源的家底,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卫星影像图、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等成果的使用,为更加合理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保证,但是由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完成时间较早,有些成果涉及的矢量数据及图件的缺失,影响了规划过程中土地整治潜力、空间布局等因素的分析。

2.2规划协调难度较大佛山市土地整治涵盖范围广,涉及农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综合整治等多种类型,但其中涉及部门协调和资金整合的难度相对较大[3]。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由农业部门组织实施,而土地整治规划由国土部门组织编制及实施,在规划编制阶段较难协调农业部门确定所涉及土地整治项目布局。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阶段,土地整治规划与农田整治、水利建设、村庄建设等相关项目布局衔接和资金整合依然难度较大。

2.3基本落实上级规划及相关规划内容,建设用地复垦任务重《佛山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各整治类型重点区域的划定,贯彻落实《广东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任务与目标,与广东省层面划定的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建设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土地復垦重点区域、土地开发重点区域以及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衔接[4]。重点区域的划定,充分考虑从土地整治的角度响应佛山市的发展政策,落实《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各地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等佛山市层面的相关发展战略及规划。但是规划远期建设用地复垦规模较大,实施压力大,如何在现有的制度下,合理地安排复垦规模和范围,确保建设用地复垦目标的实现和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是佛山市土地整治规划急需的问题。

2.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快速推进,其他项目进展缓慢依据佛山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城乡用地规划布局、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以及考虑行政区划的相对完整性、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类似性,兼顾土地利用的自然和生态条件、土地利用结构的相似性等原则[5]。《佛山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中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规模主要分部在三水区;补充耕地规模主要分布在高明区;土地复垦规模主要分部在南海区;“三旧”改造规模主要分部在南海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是在各级财政及政府支持下,项目推进加快;补充耕地、土地复垦、“三旧”改造项目虽有实施,但是由于存在各方利益博弈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三旧”改造规划目标进展缓慢。项目分布具体见图1。

3.1总结评价上一轮规划对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土地整治规划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基本情况,同时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改进规划的对策建议,作为规划的制定、修编、调整及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依据。同时,结合国家和省关于土地整治工作政策的变化,全面分析佛山市土地整治工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形势,提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及规划期内土地改善和推进土地整治工作的对策建议。

3.2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等成果,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节地潜力和重点区域,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的规模、方向和地域分布,损毁、污染、退化土地整治改造的规模和重点地区等。土地整治潜力分析是调查、测算和评价土地整治的潜力,其目的在于通过潜力调查,了解潜力空间分布;通过潜力测算,明确潜力数量;通过潜力评价,了解潜力等级状况等;通过土地整治活动,实现增加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土地整治潜力的研究将为土地整治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和土地整治潜力,研究提出土地整治的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各项土地整治活动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将广东省下达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补充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任务分解给各区[6]。以各区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遵循以下原则:①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土地;②土地整治潜力较大、效益明显;③与城市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3.4确定土地整治空间布局安排根据土地整治目标任务,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和示范建设。全面分析总结全市范围内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根据土地整治潜力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划定规划期内土地整治规划重点区域和落实重点项目,研究提出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布局方案,并针对布局方案,提出重点区域及重点项目实施的时序安排和保障措施。

3.5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总结评估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的投资渠道、筹资和效益情况,分类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资金筹资渠道和投放标准,制定规划实施的激励政策搭建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平台,完善规划实施的科技、法制、社会管理手段;同时针对本轮规划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收入使用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使用思路建议。研究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关系,分析评价土地整治目标、规划布局、政策措施的环境影响,针对不利影响提出减缓措施,研究提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内容、指标和方法,评估实现规划目标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7]。

3.6全面调查分析市域范围内增减挂钩工作潜力,编制增减挂钩潜力数据库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通过佛山市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对原本零散分布的农村居民点和废弃工矿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并对分散地块进行合并,配套农田基础设施,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盘活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改善农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提高佛山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4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编制思路

充分利用佛山市最新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最新“三旧”改造标图建库成果、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成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资料、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料以及相关部门的资料,全面分析测算佛山市各类型的土地整治潜力;再经部门协调和与相关规划衔接,结合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上级规划的要求,研究提出土地整治的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将整治任务分解给各区;进一步确定土地整治的空间布局,对佛山市区域土地进行土地整治分区,并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安排土地整治重点项目,从而落实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之后,提出资金安排及筹集渠道等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形成完整的土地整治规划成果;征求公众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后逐级上报审批[8]。具体编制线路见图2。

5.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难点及建议

5.1.1任务难点。佛山市上一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虽已按广东省要求完成了建设任务,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①各部门资源统筹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 ②受佛山地理条件约束,部分区由于山地较多,基本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多为鱼塘,高标准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性不高;③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使用村集体土地进行建设,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农户临时改变想法的情况,需进行小范围的工程设计修改,且程序较为复杂,降低整体项目建设效率。如何避免上述问题完成本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成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需重点研究的问题。

5.1.2相关建议。①强化领导,统筹资源。全市将进一步发挥高标准基本农田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国土规划、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合作,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②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根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整治策略,三水区、高明区高标准基本农田要与佛山市“菜篮子”基地结合,建设都市型蔬菜基地;南海区高标准基本农田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集水乡风情、基塘农业、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渔耕粤韵”创新型高标准农田。④扩大宣传,共同管护。全市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宣传,争取群众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的理解,通过公示增加群众对规划设计方案的了解、对工程施工单位的支持,提高他们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动员群众参与设计施工,明确村组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形成“大家管、大家用”的局面。

5.2占补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平衡

5.2.1任务难点。为了实现全市“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耕地占补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谁占谁补、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有偿使用”的原则,通过水利、道路、土地平整等工程以及生物措施加以整治和提升质量实现“旱改水”,最终实现占补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平衡。故佛山市如何开展非水田地类(包括旱地、带K养殖水面、带K园地)改造为水田的旱改田工程已成为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重要研究内容。

5.2.2相关建议。政府要高度重视“旱改田工程”,由市人民政府成立市“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国土副市长任组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审计、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国土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具体负责项目立项审查、组织项目评审、项目实施督查指导以及组织项目验收等工作[9]。

5.3加大“三旧”改造力度

5.3.1任务难点。佛山市為开展“三旧”改造的先行先试地区,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禅城老城区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大祖庙商圈”初具规模,岭南天地三期加快建设,梁园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初步完成,仁寿寺改造顺利推进,汾江河“一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完成;桂城千灯湖片区金融公园、灯湖广场等项目建设顺利;狮山博爱湖、南海市民服务中心等城市配套项目进展顺利,西樵听音湖片区雏形显现;西江新城基本完成核心区示范工程建设,明湖公园、秀丽河公园、丽江水廊建成。“三旧”改造稳步实施,荣获广东省“三旧”改造一等奖,北江新区“三旧”综合改造项目、高明江滩滨河景观工程成为样板。佛山市为开展“三旧”改造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改造过程中存在规划管理与改造开发有所脱节、对于涉及复杂的土地问题缺少相关的保障机制的问题。

5.3.2相关建议。完善改造前评估,对于上报项目库确需增加或调整项目的,对年度改造计划中每年每季度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入库但还未启动改造的责令退出,并重新论证新的改造项目作补充,通过动态的管理做到“论证一批、淘汰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设定项目准入门槛,鼓励城区内的“三旧”改造“优二进三”,凡项目符合市、区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可享受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旧工业区改造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会展业、商贸流通、旅游餐饮娱乐、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如因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区内适度增加配套的办公、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用地及生活服务设施的,可享受工业地价优惠,其面积比例不超过工业总用地的一定比例。

6结语

佛山市土地整治涵盖范围广,涉及农用地整理、城乡建设用地整理、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综合整治等多种类型,且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较大,“三旧”改造任务较重,涉及部门协调和相关资金整合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认真严密的组织管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是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这样才能保证各个工作环节条理清楚,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同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上,全面调查和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合理安排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布局,充分征求和采纳各部门和公众意见,才能制定出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土地整治规划。

参考文献

[1] 范金梅,梁梦茵,汤怀志.土地整治规划“再回首”[J].中国土地,2013(10):44-46.

[2] 吴海洋.“十二五”时期中国土地整治工作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3):5-9.

[3] 孟艳丽,毛美桥,许庆福,等.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思路探讨:以诸城市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为例[J].山东国土资源,2012,28(3):49-52.

[4] 许晓婷,隋立春,李芹芳.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研究[J].测绘通报,2014(1):82-85.

[5] 沈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7):28-33.

[6] 贾文涛.土地整治有了新目标:《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解读[J].中国土地,2012(4):12-14.

[7] 冯应斌,杨庆媛,樊天相,等.重庆市青阳镇镇域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8):66-71.

[8] 田玉福,范金梅,覃莉,等. 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12(6):90-94.

[9] 刘新卫,梁梦茵,郧文聚,等.地方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土地科学,2014,28(12):5-9.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6,44(10):230-231,304

责任编辑李占东

作者:黎诚 熊军 胡兵

第3篇: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我国进入小康社会。本文对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针对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未来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卫生、供电、给排水和消防进行了规划设计。

关键词: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

引言

土地作为基层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前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完善对策,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从而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1新农村建设的困境

1.1劳动力不足且文化水平低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情况较为严重,老人及儿童在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中占比较大。以台州市路桥区某村为例,这里很少有年轻人的身影,严重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结合相关的调查资料发现,大多数留守在农村地区的人员文化素质比较低,仅有20%左右是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大多数是初、高中文化水平甚至是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这部分人缺少创新思维,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程度比较低,目光短浅,只是遵循传统的生产技术,存在“温饱即安”的思想,很难适应农业生产的变化,也无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使新农村建设工作受到了很大阻碍。

1.2“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村经济发展逐渐向城市靠拢,经济结构也有明显变化,农村地区可开发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传统农业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过多的考虑城镇规划区范围的土地资源,没有关注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再加上农村居住点的规划缺少合理性,很多基层群众在物质条件丰富后逐渐向城区转移,进而导致“空心村”现象出现,农村发展的后备力量不足,而且在增收渠道上也过多依靠第二、三产业,忽视了对土地的科学利用和规划。

1.3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严重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人口和人才储备力量急速减少,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多为老年人,他们对于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学习和应用能力普遍较弱,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

2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加快新农村

2.1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色农业

为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积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资产补贴政策。因为农村地区最多的就是土地,这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所以可以适当调整土地税收,从税收政策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减少农村地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针对性补贴帮扶的措施。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这些地区可以采取精准扶持的方法,根据村民的人数、实际经济水平等制定人均补贴标准。还要鼓励乡镇、村庄联合发展,让大村带动小村共同发展,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形式。

第一,生产服务。可以积极发展服务实体,即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配套服务,包括物流配送和农资供应等。可以搭建劳务服务平台,组织村民接受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的服务,利用此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第二,土地股份合作。可以在农村地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土地参股,共同参与土地合作社的管理。例如,某地的土地资源较多,可以把没有被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利用,改造中低产田,改良生产条件,积极发展粮食、水果种植等,扩大果园、粮食种植的规模,还可以基于已有的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

2.2正确指导和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

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基层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具体来看,城乡之间在发展上还存在有一定差距,要尽可能缩小这种差距,就需要做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集约性,避免浪费。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城市居民关注农村发展,深入到农村基层中开展房屋建造,将城市地区的生活模式引入到农村基层中,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可以加强城乡间交流和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除此之外,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还要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审批、规划、管理等工作进行进一步强化,实现对现有农村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要对农用地性质的转变进行严格管理,尤其是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要对其转变总量和速度进行精准管控,同时还要保证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中,有足够的农业用地面积,保证农作物种植产量稳定,这也是基层农民群众在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中最为关心的内容。

2.3转变管理思想,增强经济管理意识

政府是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导力量。为稳定落实好经济建设的各项政策,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转变自身管理理念,使农民不断增强经济管理意识,创造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此外,政府需要加强农村市场化经济模式的发展,还要注重对相关岗位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2.4加强基层文化、乡风文明建设

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文化礼堂、剧场、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礼堂是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传播先进文化良好传统道德的平台。剧场可以给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提供活动表演的场地。公共活动室是留守老人及儿童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这些文化设施是充实村民生活的好途径,能够丰富各地区的文化活动、发展地方特色。例如农村地区开展各种原生态的庙会、艺术节等,既是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好机会,也能够保护传统艺人、传统文化。此外,还要鼓励更多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在当地设立舞蹈、体育运动培训班,每隔一段时间从这些培训班中选拔文艺宣传队、体育队等开展表演娱乐活动,让村民有更多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机会。还要多开展一些日常评选活动,如“五好村民”“好鄰居”等。选拔办事公道、诚实守信的好村民,树立更多典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教育的作用。这也是鼓励邻里和睦相处和自觉参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好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各种不良社会风气。还应当建立有奖举报的机制。鼓励村民通过拨打投诉电话、填写投诉信息等不同的方式,积极举报黄赌毒、封建迷信等不良活动,鼓励农村地区营造更加和谐、文明的氛围。

结语

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土地利用和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结合地区农村土地使用现状,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同时引导基层群众合理用地、科学用地,正确进行土地建设规划,从而使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发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广民.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J].消费导刊,2021(49):138-139.

[2]李笑颖.加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4):72.

[3]丁花阳,蒋悦.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南通市社区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12):235.

作者:孟凡果

第4篇:土地规划工作方案

学号:095121013姓名:习瑶瑶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摘要: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之前,先要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在执行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现在,我们就土地规划方案作一些简要的分析讨论。

关键词:土地规划、方案

土地利用规划

一、定义:

土地利用规划亦称土地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各级政府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目标,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辖区不同时期内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方案作出比选与安排的过程。

二、土地规划的任务:

土地规划是对土地利用的构想和设计,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运用组织土地利用的专业知识,合理地规划、利用全部的土地资源,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具体包括:查清土地资源、监督土地利用;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和任务;合理协调各部门用地,调整用地结构,消除不合理土地利用;落实各项土地利用任务,包括用地指标的落实,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指标的落实;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城乡用地之间的关系,协调耕地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制定《规划》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具体措施,它有利于整合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利用、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XX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编制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细化和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的补充耕

地任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统筹安排全县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上下衔接;加强部门协调,做好《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4)、公众参与。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特别要考虑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编制方法

(1)、充分利用原有成果。规划修编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为基础,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与相关规划编制成果,加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空间布局研究,夯实规划编制基础。

(2)、突出“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协调。加强与地方协调,加强与部门协调;二是加强衔接。要做好整治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三是加强论证。规划编制要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做好咨询论证,重大工程安排要逐个进行论证。

(3)、做到“三个同步”。土地整治规划文本编制与专题研究同步进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试点县整治规划编制同步部署;规划编制与规划数据库建设同步开展。

五、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6号,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

4、《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程》(TD/T 1024-2010);

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1-2009);

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7-2010);

10、《陕西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点及相关文件汇编》(2010年);

六、工作步骤

(一)规划编制工作分为五个步骤:

1、准备工作。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协调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收集相关规划编制的文件、规程和标准;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有关数据,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

2、专题研究。按照《规划》编制要求,设立几个专题研究。

3、编制规划成果。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数据库等其它规划成果。

4、协调评审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规划供选方案进行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完善规划成果。

5、规划报批。规划成果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二)规划图件成果

包括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以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增减挂钩等规划专题图。以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图相一致。

(三)附件成果

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评审论证材料等。

(四)规划数据库

按照部数据库标准建设。

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机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必须贯彻“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工作方针,依法、民主、科学办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县乡(镇)两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由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国土、发改、城建、经贸、乡企、统计、农牧、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乡镇长为组员的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段文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陶永文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抽调业务技术骨干组成。各乡镇人民政府相应成立乡(镇)级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

三、职责划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同步进行、统筹兼顾。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规划修编的总体安排、组织协调、具体落实等工作,提供土地基础数据和图件,拟定各类、各业用地计划安排等,全面完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任务;各乡镇人民政府从各自发展实际出发,组织相关部门预测本辖区内各行业用地需求,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安排方案,经乡镇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审查后,上报县规划修编办公室,县国土资源局的具体指导下,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任务;相关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确定一名分管领导专门负责修编办工作,及时联络协调解决与本部门相关的业务,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关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四、工作方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涉及到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土地资源发展的方向,对我县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发挥基础性、法制化的作用,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技术条件至关重要。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各级规划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承担。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委托有资质的甘肃农业大学承担编制的技术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共同完成修编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协助乡镇,按照统一集中的原则,负责联络聘请有资质的单位承担规划修编技术工作,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提供资料共同配合完成规划修编工作。

五、经费预算

按照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要求,总体规划修编经费应全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经费由国土局协调财政部门解决,规划编制经费由各乡镇协调解决。县、乡级总体规划修编经费必须及时落实到位确保规划修编工作顺利进行。

六、时限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专业技术性强,乡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增强对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紧迫感,

把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纳入今年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各乡镇政府要尽快制订本乡镇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月底前上报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定,月底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编制工作,月底前形成规划成果,于年底前完成成果上报评审工作;县级规划要充分协调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经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于月底前将规划成果上报上级业务部门评审,于年底前批准实施。

参考文献:

1、《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土木工程网2011-11-30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的创新研究》同济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2011-3

3、《乡级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土地规划网2009-2

4、《土地利用规划学》杨小艳先知网2010-6

5、《土地规划》 百度百科

6、《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李河镇2010-11-2

7、《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王明2010-3-12

第5篇: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62号)、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的要求,为保证我市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的意义、指导原则及主要方法

(一)目的意义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及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精神,为落实《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各项土地整治活动,合理布局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示范项目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指导各地规划推进土地整治工作,有必要开展市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

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有利于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引导资金,规划推进各项土地整治活动,优化用地结构,促进耕地保

1

护和集约节约用地;有利于统筹协调农村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抓手作用。

(二)指导原则

1.要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对土地整治的任务安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点工程或项目、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区、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 ,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活动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等,统筹安排土地整治任务,广泛听取意见,在重要指标、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上必须做到省市县三级相互衔接;加强部门协调,重

2

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交通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以听证、公示等形式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编制方法

1、充分利用原有成果。规划修编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为基础,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与相关规划编制成果,加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空间布局研究,夯实规划编制基础。

2、突出“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协调。加强与地方协调,加强与部门协调;二是加强衔接。要做好整治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三是加强论证。规划编制要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做好咨询论证,重大工程安排要逐个进行论证。

3、做到“三个同步”。土地整治规划文本编制与专题研究同步进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试点县整治规划编制同步部署;规划编制与规划数据库建设同步开展。

3

二、总体要求

(一)规划定位

土地整治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性规划,是落实上级规划要求和指导下级规划编制的衔接性规划,是统筹区域内土地整治的纲领性文件,是土地整治项目立项审批的基本依据。

(二)规划期限

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提出2015年阶段性目标。

三、目标任务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农用地整治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并重,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

(一)规划目标

1. 坚守耕地红线,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

4

2. 有序开展、整村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逐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显著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推进散乱、废弃、损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

(二)规划主要任务

1.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

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工作情况,认真研究成功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2.摸清基本农田现状

认真贯彻《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措施。摸清基本农田的数量和区位落实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与执行情况、基本农田实际利用情况、基本农田质量情况。

3.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

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结合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重点,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和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5

4.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

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安排、城乡建设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5.提出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任务

依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遵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导向,落实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对本市域内的土地整治任务的安排和指引,根据规划区内的土地及其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复垦潜力评价结果及现有的土地整治力度,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区域内的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

6.确定土地整治区域布局

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规划要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范围和项目区。

7.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

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粮食产能核心区和战略后备区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重点工程和重点

6

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8.进行资金供需分析和效益评价

本次规划哈尔滨市土地整治资金总需求测算采用分类型综合加总法。土地整治资金需求主要按四种类型计算:农用地整治、宜农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复垦、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土地整治的资金筹措渠道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用地开发的部分、土地复垦费、社会投资和其他投资。

科学的分析规划实施效益,是规划编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论证土地整治投资在保护耕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节约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国家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土地整治的整体效益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提高公共管理绩效提供依据。有利于提高规划决策水平,为土地整治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有助于及时发现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偏差,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9.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点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强制度创新。

10.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

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实现规

7

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四、技术准备

(一)基础资料收集

根据规划需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目标任务,有针对性地调查收集以下基本资料:

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资料。

资源条件: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耕地后备资源、城乡建设用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资料。

经济社会条件: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业统计、农用地分等、区域交通、农田水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等资料。

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评估、监测等资料。

有关规划、标准及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农业、林业、牧业、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环境保护、旅游、文化等部门规划、标准及调查资料等。

(二)规划基数确定

规划数据应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数据,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

8

(三)基础图件准备

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图件的基础上,结合同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及近期土地利用的变化,编绘规划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规划工作底图。根据土地整治规划要求选择和收集其他有关基础图件。

五、编制程序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组织准备。建立由政府负责,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建设、环保、水利等部门参加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审查规划方案、协调重大问题、落实编制经费等。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牵头设立规划编制工作组,负责规划编制具体工作。

(二)调查分析。以县为单元,收集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相关规划及标准等基础资料,必要时进行实地核实和补充调查,分析评价土地整治条件和潜力,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

(三)拟定方案。在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重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等,与相关规划相协调,提出土地整治规划方案,并与上级规划相衔接。

(四)协调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有关部

9

门、专家对规划供选方案进行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修改、确定规划方案,完善规划成果。

(五)评审报批。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规划成果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批。

六、规划成果要求

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规划附件、规划数据库和专题研究组成。

(一)规划文本。要求目标任务明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措施可行、文字表达简明、数据计量规范。

(二)规划说明。规划说明主要阐述规划编制依据和工作过程,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文本应用的主要参考和说明。

(三)规划图件。规划图件成果为挂图和图册,一般应包括以下图件:

1.土地利用现状图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图 4.农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5.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分布图 6.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布图 7.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分布图 8.土地整治总体布局规划图

10

9.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分布图 10.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及项目分布图 1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分布图 12.其他图件

(四)规划附件。包括规划编制工作报告、调研报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以及反映规划编制组织实施、技术路线、规划论证、工作协调方面的报告或图件。

(五)规划数据库。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要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同步建设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推进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数据库应包括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规划图件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规划文档、规划表格、元数据等,数据库内容应与纸质的规划成果内容一致。

(六)专题研究。包括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土地整治战略研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

七、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1.准备工作(2012年7月—8月20日) (1)建立组织机构

(2)确定编制单位

2.资料调查收集(2012年8月21日—8月31日) 3.专题研究工作(2012年9月1日—9月30日)

11

4.编制规划成果(2012年10月1日—11月30日) 5.规划成果评审报批(2012年12月1日—12月30日)

(二)保障措施

本市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高,经费支出大。为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按时保质完成,要在加强领导、改进方法、落实经费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充分有效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迅速启动。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议事协调机制,成立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领导组,加强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及时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改进方法,加强指导。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科学安排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切实提高规划决策水平。市国土资源部门要抓紧组织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立足自身力量,注重发挥土地整理机构作用,加强规划编制人员培训,切实掌握各项编制要求;参与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专业技术队伍,必须具备土地规划编制相应资质。

3.落实经费,加快进度。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规划编制经费。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列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按照市级规划编制的要求,全力推进,确保按时完成规划工作任务。

12

(三)宣传培训

要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土地整治规划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资源、环境、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市土地整治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参加编制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课程,按照培训教材,培训统一的规划技术要求和方法。

13

第6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编制

土地整治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提高农村土地质量和效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灌溉保证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生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全域规划,全面设计,将直接改善项目区内灌溉不力,交通不畅,土地产出低下的问题。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要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近年来,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坚守耕地红线和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由点到面深入推进,特别是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基本农田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保障土地整治有序、规范、有效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全域规划,有利于整治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原则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一)依法依规科学规划

项目区规划设计要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城镇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立“大破大立”的主导思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坚决打破

过去由于权属界、承包界、个人自发开垦等原因形成的地块零乱、渠系、道路弯曲,不符合自然规律、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的生产现状,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因地制宜

项目区建设要因地制宜,针对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通过水利、农业等措施,对项目区田、水﹙渠、沟﹚、路、林、村等综合配套治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渠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化农田。

(三)专家领衔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意见,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中资金统筹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和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在项目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工作任务

1、加强标准化优质农田建设,促进农田集中规模经营。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归并分割细碎的地块,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田地力等级和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单产能力。

2、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小型水库、山塘、陂坝、灌排泵站等水源工程,改善农用地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构建田村路网、提高道路通达度和建设标准、方便农产品输送,降低农产品输送成本。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3、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对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闲置地进行整治、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合理利用,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开展村庄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结合项目区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开展项目区内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开展项目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消除灾害隐患,保护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工作步骤

1、加大宣传力度,配合国土局搞好土地整治宣传工作,为项目踏勘及规划设计夯实基础。

2、进行现场踏勘,做深、做细项目区的各项基础工作。现场踏勘需当地村组的负责人陪同,踏勘人员可现场咨询了解项目区内的水源及走向,交通设施情况及村民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下一步的规划施工图设计提供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3、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按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要求,结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标准》及《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标准》以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项目区内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统一工程布局,拟定初步布局方案。

4、初步布局方案拟定后,邀请当地的相关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充分讨论,提出相关的具体意见,规划设计人员针对相关意见和要求结合土地整治标准,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形成最终规划成果上报省国土厅。

五、人员及时间安排

项目区建设规模较大,根据项目工作量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中全程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和组织,技术负责人协调具体项目操作过程。

1、项目踏勘阶段

在项目踏勘阶段,由技术负责人牵头规划设计人员白天踏勘,晚上上图,边踏勘边上图,一是可以充分节约时间,二是对白天现场踏勘的回顾,加深印象。

2、初步拟定方案阶段

踏勘完成后,进入内业制图,拟定初步布局方案。根据踏勘上图的结果,调整和新增规划,全盘布局。

3、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布局方案拟定后,根据项目初步拟定方案,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投资预算等。进行项目区内重要水工建筑物(桥、涵、闸、泵站等)单体图的设计,设计人员开始统计项目区内的工程量,编制项目区的投资预算,编写施工图设计报告,形成初步成果。

4、意见征询阶段

初步成果形成后,所有项目技术人员参与,根据初步设计成果到项目区征求当地有关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专家、及村民的意见,然后根据专家及村民们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5、内部审核及上报阶段

公司技术质量审核小组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立即提供反馈意见,规划设计人员迅速对反馈意见核实和进行必要的修改,形成本项目的最终规划设计成果,上报给省国土资源厅。

第7篇:福建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精神,我厅组织开展《福建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下称《规划》)编制工作,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制定《规划》的必要性

土地整治规划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细化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具体措施,它有利于整合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有利于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并召开视频会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部署安排,要求各省同步开展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县市级土地整理规划编制试点工作。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编制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细化和落实《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的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统筹安排全省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上下衔接;加强部门协调,做好《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专家队伍,加强协作,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特别要考虑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编制方法

1、充分利用原有成果。规划修编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为基础,充分吸收已有科研成果与相关规划编制成果,加强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和空间布局研究,夯实规划编制基础。

2、突出“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协调。加强与地方协调,加强与部门协调;二是加强衔接。要做好整治规划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三是加强论证。规划编制要广泛听取专家和社会各方面意见,做好咨询论证,重大工程安排要逐个进行论证。

3、做到“三个同步”。土地整治规划文本编制与专题研究同步进行;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试点县整治规划编制同步部署;规划编制与规划数据库建设同步开展。

三、《规划》主要任务及规划成果

(一)主要任务

《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2020年为规划期,提出2015年阶段性目标。规划数据以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规划的主要任务:

1、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和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工作情况,认真研究成功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2、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结合规划编制重点,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和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3、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4、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

5、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粮食产能核心区和战略后备区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6、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点加强补充耕地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的研究,加强制度创新。

7、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推进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实现规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二)规划成果

1、规划文本。重点阐述土地整治的条件和要求,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土地整治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工程,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2、规划说明。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说明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以及规划方案拟定、论证、确定的情况。

3、规划图件。包括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以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增减挂钩等规划专题图。以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相一致。

4、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评审论证材料等。

5、规划数据库。按照部数据库标准建设。

四、《规划》编制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规划编制工作分为五个步骤:

(一)准备工作(2010年11月-2010年12月)。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协调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小组;收集相关规划编制的文件、规程和标准;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有关数据,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

(二)专题研究(2010年11月—2011年4月)。按照《规划》编制要求,设立6个专题研究。

1、福建省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

2、福建省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和目标任务研究

3、福建省土地整治战略与重大工程布局安排研究

4、福建省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使用研究

5、福建省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6、福建省土地整治实施保障与措施研究

(三)编制规划成果(2010年11月-2011年4月)。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数据库等其它规划成果。

(四)协调评审论证(2011年4月—2011年5月))。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规划供选方案进行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完善规划成果。

(五)规划报批(2011年6月)。规划成果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审批。

五、工作组织

(一)成立规划编制协调小组。省国土资源厅厅长为组长,分管副厅长为副组长,省发改委、省农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等单位为成员。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规划编制中重大问题,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成立规划编制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省国土资源厅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厅规划处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财务处、耕保处、地籍处、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土地整治规划由规划处组织编制,耕保处配合。具体编制工作由省土地整理中心承担。 附件:

《福建省土地整治规划》专题研究安排

一、福建省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

客观评价《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的实施情况,总结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土地整治工作情况,总结当前各地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方面的探索,提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思路。

由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承担。

二、福建省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和目标任务研究

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根据需要进行补充调查,全面评价福建省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等土地整治潜力,重点分析评价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潜力,明确福建省土地整治目标和主要任务,为编制福建省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由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承担。

三、福建省土地整治战略与重大工程布局安排研究 深入研究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对土地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福建省土地整治潜力分析评价,探讨土地整治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业发展的作用和途径,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基本策略和政策措施。研究提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空间分布和主要工程措施,提出重大工程实施的时序安排和保障措施。

由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会同有关单位承担。

四、福建省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和增减挂钩收益使用研究 分析我省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土地权属管理问题,研究并提出解决权属管理问题的主要方法与对策;调查分析目前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收益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收益的使用与监督管理办法。

由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承担。

五、福建省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在分析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识别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生态安全情景下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我省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不良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由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会同有关单位承担。

六、福建省土地整治实施保障与措施研究

对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手段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管理的措施;结合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完善土地整治特别是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机制、手段等,保障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

由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会同有关单位承担。

第8篇:福泉市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7〕 277 号)、《黔南州土地储备管理实施办法》(黔南府办函〔2015〕150)号)和《黔南州国土资源局关于印发黔南州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黔南国土资发〔2016〕79号)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全市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商业、工业等建设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态势下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统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增量与存量的用地指标问题,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节约集约利用,保障市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的和意义

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有利于加强土地储备的科学规划与指导,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增加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保障各类建设用地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土地储备规划是开展土地储备的工作指引,编制土地储备规划是土地储备的基础性工作。编制土地储备规划,可以提高土地储备工作的计划性和统筹性,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规划的实施,引导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摸清土地储备信息,合理确定土地使用性质,为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三、总体要求

(一)规划期限。本次土地储备规划为首轮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5年(2016-2020年)。

(二)规划范围。一是土地储备来源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二是已经属于国家所有的农用地、未利用土地;三是列入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等相关行业规划的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用地;四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收回和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的土地,收购已纳入土地储备的农转征土地;五是市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可以纳入预储备的土地。

(三)工作原则。一是坚持合法性与符合规划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因地制宜的原则;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五是坚持局部服从整体和近期服从长远的原则;六是坚持政府决策与部门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四、工作任务

(一)分析土地利用现状。通过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布局和变化规划,归纳反映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结合规划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突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明确土地储备规划目标和任务。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储备规划的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

(三)提出土地储备规划实施措施。根据土地储备规划的目的和任务要求,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法规、行政、经济和技术措施等。

(四)确定土地储备分区。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重点产业用地布局,确定规划期土地储备分区,将土地出规划的目标、任务、土地储备实施时序落实到土地储备分区。

(五)形成土地储备规划调整和修改机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和修改机制,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支持西部发展的有关政策,确定土地储备规划动态评估、适时调整和修改的机制。

(六)开展专题研究。开展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趋势研究;土地储备、开发、供应现状研究;建设用地供需研究;建设用地结构研究;土地储备开发运作机制研究等。

五、进度安排

(一)2016年8月31日前,成立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二)2016年9月15日前,选择委托具有资质的编制单位。

(三)2016年10月31日前,完成土地储备规划大纲编制,并提交审查、审批。

(四)2017年2月28日前,形成土地储备规划成果,并提交审查通过。

(五)2017年3月31日前,完成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总结报告的编写,完成土地储备规划审批、公布实施。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发展改革局、市国土局、市工业信息局等单位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统筹安排与协调推进。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始终坚持“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把规划编制作为统一思想、整合资源、协调步调的过程,加强信息沟通、数据交换、成果共享,努力做好全市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

(二)落实编制经费,加快工作进度。市财政局要落实规划编制工作经费。土地储备规划编制报告、土地储备规划审批由州土地储备局统一安排,市国土局要把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列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按照规划编制要求,全力推进,确保土地储备规划编制工作如期完成。

(三)规范编制程序,强化规划衔接。切实加强前期研究、文本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审查发布等环节的规范管理,有序推进规划编制。以规划纲要为统领,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规划纲要、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抓好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协调,确保目标同向、措施一体、投资安排和政策措施对接。

第9篇:大冶市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大冶市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地区全面发展,做好我市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利用城乡建设用地,促进农村经济可持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和用途管制,按照“撤并小型村,拆迁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总体要求,合理安排农村田、水、路、林、村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目标。

(三)编制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要求,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积

极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的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充分体现当地群众愿望。

2、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调整居民点布局,保持地方民居特色,避免大拆大建,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3、坚持节约用地的原则。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各项建设用地尽量不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4、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年度、有计划地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二、规划期限、单元范围与规划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一)规划期限 、单元范围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的期限与乡镇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规划期限内,重点做好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以行政村为单元。具体范围为灵乡镇坳头村、长坪村、大畈村、宫台村;陈贵镇铜山口村、陈贵村、李河村、袁伏二村;还地桥镇秀山村、还桥村、高垴村、土库村;金山店镇燕山村、土桥村;金牛镇沈畈村;保安镇农科村、金塘村;汪仁镇汪仁村;大箕铺镇新屋下村;殷祖镇花市村。

(二)规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本行政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划定土地用途区,重点安排好耕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及农村基础设施用地,确定村庄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规模和范围,以控制和引导村庄土地利用,逐步形成“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路相通”的土地利用格局。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制定宅基地用地详细规划;

2、确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和布局;

3、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面积,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责任人;

4、确定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区;

5、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三、规划步骤和方法

(一)准备工作

市人民政府成立由市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组建规划队伍,确定工作方案,解决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审查规划方案,筹措编制经费等。市国土资源局组建工作专班,负责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组织技术培训,明确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准备技术工具。

(二)调查研究

1、资料的收集和核实调查

收集居民点布局、道路布局、水利设施等基础资料。对收集的资料,应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可靠性较差的应进行复查核实。调查的结果须经过村委会确认。

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分析影响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背景,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以及动态变化,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评价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确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分析居民点用地数量、布局以及动态变化,总结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明确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4、土地需求量预测

预测规划末期人口规模,确定宅基地用地指标,分析宅基地用地规模。

(三)确定规划目标

1、规划目标具体量化指标一般包括:农村宅基地的用地规模;居民点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数量;旧居民点的改造数量;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交通、水利设施用地规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规模。

2、确定规划目标的依据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其它相关规划。

3、土地利用分区: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点用地区(用地引导区、限制区、控制区)、林业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区、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区、其它用地区

(军事用地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旅游用地区)。

4、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管制规则、居民点用地区管制规则、林业用地区管制规则、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区管制规则、其它用途区管制规则。

5、安排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耕地(重点是基本农田)布局、居民点用地布局(宅基地详细规划)、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用地等基础设施布局、落实上级规划的其它用地。

(四)编制规划

1、拟定两个以上供选方案

根据规划目标和供需状况,对规划期间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和布局进行综合平衡,拟定各类用地调整草案。与村镇规划、村村通工程规划、水利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衔接,完善各类用地布局草案。以经核实和补充调查后的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按照土地用途分区的步骤和方法,编制分区草案,绘制规划图。

2、论证供选方案

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每个供选方案从组织、技术 、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后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从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提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

四、规划成果

(一)规划说明书

1、编制规划的缘由及主要过程等;

2、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4、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二)规划图件

1、利用现状图(1 :5000);

2、利用规划图(1 :5000);

3、宅基地用地规划图(1 :500);

4、其它图件。

(三)规划附件

主要包括村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报告及其它调研报告、基础资料、相关文件等。

上一篇:党建工作长效机制下一篇:在毛主席身边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