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报告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土地整治规划报告》,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1篇:土地整治规划报告

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展开研究,先提出其必要性分析,然后以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研究依据,重点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律的制定、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宣传、强化项目管理建设、注重土地资源市场化管理、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不断提高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效率,并有力推进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工作。

关键词: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土地规划利用;措施

对于土地资源管理来说,主要是指相关政府机关单位应注重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将在具体行动中落实下去,有效管理我国土地财产,并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通常来说,国情、历史阶段的不同,严重影响着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对于我国来说,要想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管理利用效率,应与当前技术与经济、政治等情况结合在一起,积极制定土地资源管理条例,并加大监控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管理效益和使用效率的稳步提升,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土地资源整治管理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在人们生产生活建设方面,土地为重要资源之一,这不仅可以便利于人们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各项生产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在城市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紧张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且由于土地污染问题的出现,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严重匮乏。所以要想与城市建设需求相符,应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最大程度地杜绝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同时,由于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口数量增加迅猛,再加上建设活动用地越来越多,必须要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化使用,加强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和合理规划,确保其利用率的稳步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在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非常有必要,其现实意义突出[1],应在实际工作中大力落实。

二、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土地规划管理制度较不完善

要想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规划的作用极其显著,这与土地资源能否合理利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土地规划方面,应紧密融合居民生产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确保与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但是在实际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土地规划管理体系较不完善[2],特别在城建部门日常工作中,制度指导严重缺失,所以很难给予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有力的制度性保证,进而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二)土地资源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为重中之重,结合土地管理和规划自身了解到,其系统性和复杂性特点突出,尤其在环境保护和农田水利等方面,高度关系到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利用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管理水平,与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结合当前土地管理和规划工作,其管理效率并不高[3],主要是因为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为低下,而且欠缺完善的宣传力度所致,同时一些土地資源部门对于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缺失,所以很难有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三)土地整治项目过程管理力度比较弱化

在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和规划利用过程中,一些施工团队并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当地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存在严重的非法挂靠承接项目行为,工程矛盾时常发生,这不仅很难有效提高工程进度,而且也严重加剧了项目管理实施的难度性。同时,组织实施监管力度不足,职责关系比较混乱化、无序化,不利于提高项目监督与管理水平。

(四)土地资源规划与其他资源规划尚未结合

在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过程中,与农田、水利等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所以应将不同环节之间的协调工作落实到位,合理分配和使用土地资源,旨在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众所周知,土地资源作为国家资源,其管理和规划工作,必须要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4],所以相关部门既要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下去,也要高度融合其他资源规划工作。但是在现实上,一些地区土地资源规划,与其他资源规划尚未有机联系在一起,其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五)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力度不足

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利用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特点,在管理和规划过程中,存在着较多影响因素,所以很难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比如过于注重自身利益,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流失现象经常出现,很难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一些开发商虽然投入了较多资金,但是周围环境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在一系列影响因素下,极容易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造成威胁。

三、土地资源整治管理的土地规划利用措施

(一)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律的制定

现阶段,土地资源滥用现象比较常见,一些管理人员对于土地资源管理法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在利用土地方面,出现了严重的违规行为。基于此,对于国家相关行政部门来说,必须要加强监督机制的构建,深入调查和分析土地使用情况,对于违法使用土地等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最大程度地预防土地资源流失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要想不断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土地资源管理条例进行分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法的制定,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针对土地资源管理流程,要进行不断简化,针对于特殊地区,还要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

此外,应加强评估机制的引用。在土地综合规划利用方面,应发挥出评估机制的扶持作用。由此可见,评估机制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加强土地利用综合规划方案的构建[5],从地区土地具体状态出发,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合理划分土地类型,全面评估其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便利性。同时在土地评估方面,应基于生态环境,综合化考量土地利用管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证规划利用方案高度符合当地环境发展规律、发展趋势。

(二)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宣传

在土地资源整治管理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土地规划利用水平,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这时需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和看待土地管理工作,树立高度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具体来说:

首先,在各个乡村和社区等,应灵活运用传单和公告等方式,对涉及土地资源管理相关政策和法律进行大力宣传[6],将群众思想工作落实下去,确保民众对土地管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予以明确化,并使民众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与政府保持密切配合,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应积极开展土地使用情况调查工作,严厉惩罚非法使用行为,旨在将警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中,要深入分析土地污染所致的不良后果,引导民众提高对土地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为顺利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强化项目管理建设

首先,投入充足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快“美丽乡村节地工程”建设,优化整合省、市、区等专项资金,将其在试点项目中进行集中投放,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在专项资金中,应重点涵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社会统筹保障、扶贫救助等项目,大大推进试点项目[7]。此外,社会资金投入力度也要提升上来,加强完善税收、信贷等政策的制定,基于企业、农民等主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满足利益共享性需求。

其次,提高整治模式的多样性。在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和规划方面,应从当地土地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加强综合化土地整治模式的构建,在这里,政府要发挥出自己的主导性作用,而市场要发挥其引导性作用,最后农民联户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农民联户来说,主要是指农户自愿提出申请,主动将承包土地交出来,而在项目实施方面,专业合作社作为重要的一大主体,应积极组织农民施工,使土地整治方式与土地利用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各个部门也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土地整治建设。

(四)注重土地资源市场化管理

在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土地资源市场化为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提高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方法。要想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上来,应注重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加强有偿使用政策的应用与实施,这在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方面具有较高的适用性[8],而且还要加强价格机制的构建,进一步控制占地行为,在整体上杜绝土地浪费等不良现象的出现。针对于工业用地,应加强多种使用方法的应用,如拍卖、招标以及挂牌出让等,对原有划拨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在经营性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对相应的土地出让金进行缴纳,密切联系市场价格。

此外,要想不断提高农村土地市场化管理水平,价格机制、中介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等构建非常重要,其中,要对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深入分析,不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效率,致力于取得良好的利用效果。

(五)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督力度

由上述研究了解到,在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过程中,政府属于重要的监督实体之一,所以应注重将政府的监管职能发挥出来,确保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符合科学性原则,给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配置一定的保障[9]。首先,在监管方面,应发挥出土地资源整体规划的基础性作用,科学化制定土地资源管理规划方案,加大细节管控力度,引导各个部门充分履行好各自的职能。其次,各级政府应严格监督和管理区域土地使用情况,遵循土地集中化管理模式。其中,在集约化管理方面,应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予以大力执行,协调统一好土地保护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科学化使用土地资源。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通常来说,土地资源和整个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这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土地资源并不是无限使用的,所以要想确保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应防止过渡开发现象。在新形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下,应密切融合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创造有力条件。

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问题不容小觑,所以在土地管理方面,应密切联系生态管理。基于城市视角,应积极渗透和融合低碳理念,将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注重市民公共用地面积的适度增加,为提高城市绿化率创造有力条件,将城市生态环境改善至最佳。在各项工程建设活动中,应积极开展地面污染物的清理工作,以免污染到土地资源[10]。基于农村视角,应加大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落实力度,贯彻落实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比如在农耕活动中,应防止过度使用农药,而且在病虫害灭杀过程中,应加强生物法或绿色防治措施的应用,防治土壤污染问题的发生,同时避免对土地资源的生产力造成不利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要想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強土地资源整治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必要,而要想确保良好的整治管理效果,加强土地规划利用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而且还可以满足资源可持续性需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赋予经济发展全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庆日,郎海鸥,仲济香,陈美景,张冰松.2019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0年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01):79-91.

[2]陈勤,王慧,殷洪斌.新时代加强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以江苏省句容市宝华镇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9(12):17-19.

[3]张瑞欣.新时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对策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22):11.

[4]徐燕,王军,王海帆,李刚,郑云坤.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以云南东川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91-192+202.

[5]唐太明.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 积极发挥国土资源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保障作用[J].青海国土经略,2017(05):20-21.

[6]张晓平,崔燕娟,喻圣博,杨俊.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基于技术管理型应用人才培养视角[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04):62-65.

[7]刘晓丽.基于河南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的土地整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9-181.

[8]黄善林,杨凤海,李玉清.土地整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5(03):24-29.

[9]周力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支撑宁波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就如何提高规划耕保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J].浙江国土资源,2014(06):17-18.

[10]徐忠国,华元春,倪永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探索——以浙江省为例[J].上海国土资源,2014,35(01):55-59+63.

作者:徐召雷

第2篇:土地整治管理中的土地规划利用研究

摘要:土地整治管理是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及过度消耗并采取行政、经济及法律等手段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的过程。土地规划利用是土地整治管理各项措施落地、落实的指导方案,可为土地整治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此,文章以土地规划利用价值为切入点,简要分析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重点从审批、宣传、耕地资源保护、执行、跟踪监测及机制完善六个层面探究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解决对策。

关键词:土地整治管理;土地规划利用;问题;解决对策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是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国土辽阔,但人口基础较大,人均土地占有量偏低,在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代社会语境下,以完善、科学的土地规划利用提升土地集约使用率、严厉打击土地资源浪费及过度使用行为、提高公众正确利用土地的意识,对于提高土地整治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在把握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作用及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其现存问题进行针对性、精准化改进,保证土地规划利用与土地整治管理协同推进,最大程度上提升我國土地供给量,保证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用地需求。

一、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价值

土地整治管理中的土地规划是指结合区域当下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为指导,对区域内土地用途划分、土地利用等进行的合理安排。土地规划利用的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最大程度上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率,保证国家土地规划利用与土地整治转向规划齐头并进,共同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善生产及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1]。

总体来看,土地规划利用是土地整治管理措施,如行政、经济及法律措施、工程建设措施、综合整治措施、资源开发措施等的指导方案之一,不仅可以恢复被破坏、荒废土地的利用功能,还可以规范城乡建设用地活动,切实解决城乡发展进程中浪费或过度消耗土地资源的问题,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可以扩大土地整治管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二、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现存问题

当前我国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实行的是由国家统筹领导,由省、市、县、乡镇协同配合的五级规划制度,虽然制度体系较为完善,但各层级配合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规划交叉、协同性不足问题,弱化了土地规划利用的权威性。同时,土地规划利用行政及市场经济手段局限性较大,在行政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准备工作不足,决策主观性及随意性较大。在市场经济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资本化、市场化管理能力薄弱,土地权属确权登记困难,土地资源市场流通受阻,加之农民难以获得相应的征地补偿及土地收益,导致土地规划利用实施缺乏保障。此外,土地规划利用民主监督意识淡薄,在实际的土地整治管理中未能邀请群众参与听证会或相关会议,无法对土地规划利用执行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另外,土地产权制度尚不完善,土地权属划分前实地勘察工作不到位,产权认定难度较大,再加上部分人员责任意识不足、专业技能偏低,很容易诱发土地经济纠纷,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最后,土地规划利用中对土地的开发及用途确定科学性、合理性偏低,部分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存在土地浪费问题。

综合来看,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体现在权威性不足、行政及市场经济手段局限性较大、未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产权认定不清晰、实施主体执行力不足五个方面。

三、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问题解决对策

基于对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价值与现存问题分析,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土地规划利用科学性、合理性与精准性。

(一)扎实推进土地规划利用审批法制化建设

提升土地规划利用权威性的有效方式便是将土地规划利用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内,以法律手段及其强制性约束执行作用保证各层级贯彻落实国土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进而从源头上消除实施执行力不足、实践操作偏差等问题[2]。为此,建议推进土地规划利用审批规划法制化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制化审批机制、完善评价标准,保证国有土地增建、扩建项目用地踏查报批、地基管理等各项工作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审批的基础上督促区域内建设用地开发及利用严格依照相应法律程序、规范条例合法、合规开展。

(二)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公众土地利用意识

土地规划利用行政手段发挥作用不能仅仅依靠强制性监管及刚性约束,还需要激发土地市场主体合理、科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意识。为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了解国土规划、土地开发及利用政策与方针,深入认知土地规划利用的重要价值,自觉参与到土地规划利用中并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的土地勘察、土地权属确权等工作,以此在土地规划利用上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与群众参与的作用,切实解决土地规划利用中行政手段滞后问题。

(三)积极实行耕地资源保护精细化管理模式

农村耕地资源保护是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规划利用切忌以牺牲耕地资源为土地开发方式,而是要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根据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农村未来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工业用地开发规划等,将优质良田、重要农田等纳入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严厉制止破坏、侵占农田的行为。同时,同步部署工业用地开发,以土地复垦为主要方式,对受到生产建设、自然灾害破坏的土地恢复其使用功能,当土地承载力、生态环境达到开发标准后将其转化为工业用地,以此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提升土地规划利用实施主体的执行能力

在土地资源市场化管理的新形势下,土地规划利用需契合土地市场稳定运转需求,协同发挥市场及政府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首先需从土地规划利用管理体制改革入手,明确界定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调配及宏观调控机制,适当降低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干预程度[3];其次,土地规划相关利用人员需自觉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指导方针,了解土地规划利用实施程序与关键环节,明确自身执行主体角并提升自身执行能力;最后,在网络内公开土地规划利用实施成效、进程等信心,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确保土地规划利用按照国家指示实施。

(五)跟踪监测土地规划利用执行情况

监督检查区域内土地执行情况是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的关键环节之一。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如3S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遥感技术等实时获取土地规划利用执行相关信息,了解建设用地规模、用途及规划利用目的,为规划方案制定及具体管理措施落实提供完善、可靠的依据。同时,信息化技术支持各层级之间的土地规划利用信息共建共享,可为多部门协同配合注入活力,在实际的土地规划利用中对土地开发、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活动等进行严密观测,了解土地规划利用对现有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对相关开发活动进行约束与管制,可以保证国土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落地、落实。

(六)完善土地规划利用实施配套机制

为解决当前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产权认定不清晰及实施主体责任意识不足问题,需进一步完善与土地规划利用实施相配套的机制。其一为土地权属、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机制,在地政管理、地籍调查及土地统计的基础上明确划分土地所有权,界定土地承包权及经营权;其二为土地规划利用评估机制,一方面考察相关实施执行主体工作落实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倒逼实施执行主体依法管理、有序实施。另一方面对现行土地规划进行评价,分析现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相應的程度、申报机制等对现行土地规划进行调整,保证其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可切实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

结束语

土地整治管理中土地规划利用是各项管理措施落地落实的指导方案之一,对于提升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率及产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土地规划利用问题包括五大方面,文章列举了六项可提升土地规划利用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策略,在实际的土地整治管制、规划利用中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用地需求等强化规划的实施执行力,在保证群众土地权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发挥区域内土地的利用价值,为区域发展蓄势赋能。

参考文献

[1]程海军.土地规划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1,39(04):99-101.

[2]袁玉勇.Gland在土地综合整治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20,46(06):57-58.

[3]黄晓芳.土地规划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运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9,{4}(11):127.

作者:刘忠仁

第3篇:传统土地整理规划与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之比较

摘 要: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在对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及其规划异同进行分析梳的理基础上,就传统型土地整理规划与景观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进行理念、目标、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技术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及相对于传统规划设计的优越性。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土地综合整治;景观生

2009年以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保护和补充耕地、满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各地普遍推广实施。然而多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项目区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耕作层破坏、水土流失、农村景观格局破碎等一系列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综合整治”缘于“土地整理”,但相比土地整理来说,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 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最早源于欧洲,1886 年德国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土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2000 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行业标准》,对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设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 年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土地综合整治由土地整理演变而来,是针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由土地整理升华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重大任务。2011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一文中,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国家已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等示范工程作为推进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力图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障碍。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而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要比土地整理更为广泛,其包括了土地整理在内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目标不仅仅是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包括提髙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整合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施展空间与开展平台也更大,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土地整理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五多”的特征。①多规划协调。就土地综合整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来看,其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②多目标设计。土地综合整治成果一方面应有利于完成地方耕地保护目标,弥补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另一方面则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多个目标。③多资金整合。土地综合整治既要聚合土地各类专项资金,同时又要引导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利用有关指标转让所得的收益,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应”。④多部门联动。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要遵照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⑤多项成果。主要是增加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富余土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等,破解了地方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多个难题。

2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异同

一般来讲,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基本思路相同,主要包括:①分析区域的背景与规划开展的条件;②确立规划的目标与基本任务;③选择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与路径;④测算区域土地整治潜力;⑤划分土地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项目;⑥分析土地整治成本和综合效益;⑦针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制订实施保障措施与对策。

与土地整理规划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强调综合性和效益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更多。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把田块合并、沟渠修好、道路修通,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综合整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和补充耕地,而是要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地块要素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所以其比土地整理规划需要更先进的规划理念、更多的基础资料、更丰富的内容、更先进的方法。

(2)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与更多的规划相协调。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和衔接各种规划。

3传统型规划与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比较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整理过程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规划方案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规划(以下称为“传统型规划”)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项目区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生态问题出现。因此,景观生态型规划取代传统型规划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型规划是在传承传统型规划的优点之上提出的,主要从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它与传统型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目标、规划方法及规划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3.1规划理念

就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整治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势必将对区域内土壤、水、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而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与调整, 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技术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征途上的工程手段,按理不应随意改变其自然生态,更不应该凭借现代机械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因此,我们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

传统型规划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规划时只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不利影响,结果使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单一和脆弱,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是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新型的景观生态型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引入新的景观元素完善景观结构、功能,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在以生态系统为基质的景观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在理论上,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一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实施废弃地整治、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系列工程,促进区域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四是通过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目标;五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和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上述六个目标中,传统型规划更加侧重于第一、第二个,尤其是第一个。我国土地整治起初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因建设所导致的耕地减少,将其作为获得耕地增量的主要措施。现实中许多地方开展的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获取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也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耕地、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很少考虑土地整治的其他目标。而景观生态型规划则更加突出第四、六个目标,注重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价值。新型景观生态型规划追求的是实现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划方法

传统型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然后进行各种数据的预测。

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型规划方法主要有:McHarg的方法、E.P.Odum的分析模型、德国的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捷克的LANDEP模型、荷兰的通用生态学模型、美国的大城市景观规划模型、澳大利亚的南海岸研究模型等等。

从具体的技术路线看,景观生态型规划与传统型规划一样,都包括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具体规划布局和单项工程的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而存在不同的是: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分析,除了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外,还应包括景观资源的现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项目区典型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以及典型土地利用功能组合模式等人文元素、结构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色具有支配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如独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用以指导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2)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布局等四大工程规划布局之前,还应先进行项目区景观整体意象规划、景观分区和关键地段识别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的指导依据,使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上更具备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

(3)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单项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将各类工程设施的景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土地整治与项目区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4 规划效果

由于传统型规划片面地追求增加和补充耕地,过分强调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其实施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改善部分耕地质量,但是也造成:

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传统型规划指导下,往往缺乏对项目区景观、物种、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而广泛采用高品位、高规格的工程建设措施,不但难以获取预期的生态效益,反而破坏了项目区生物生境,影响系统内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难以实现长远的综合效益。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大面积平整农地、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区原生、次生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而不利于项目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传统型规划往往专注于项目区农地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严重不协调。

景观生态型规划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型规划损害生态环境与景观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其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重视项目区景观特征的研究,注重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合理调整、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项目区居民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其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作为旅游观光资源美学效益的提高,符合人与自然的长远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1-16.

[2] 张勇,汪应宏,陈发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5-69.

[3] 李志明.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导刊,2009 (08):13-15.

[4] 陈勇,曾向阳.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56-60.

[5]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36-140.

[6] 王军.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平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中国土地,2012 (12):10-11.

[7] 张勇.农村土地整治的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J].国土资源情报,2013 (1):46-51.

作者:李红 魏晓 刘传明

第4篇:某县土地整治规划

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

编制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和《某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1]12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中省关于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围绕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合理确定全县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统筹安排土地整治活动,有效整合资源、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关系,为土地整治规范有序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某县土地整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落实和细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整治规模和范围、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或项目、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区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可行。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要结合全县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稳妥实施移民搬迁,

1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统筹安排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意见,在重要指标、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安排上做到省、县、县三级相互衔接;加强部门协调,重点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意见,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二)编制某县土地整治规划的主要依据:

1、《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某省土地整治规划》、县级以上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关部门与行业的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

3、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关于推进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总体安排》、《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某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全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11]129号)和其他涉及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策、规定。

4、省政府批准的《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三、规划编制目标和任务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

2 度、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与提高耕地质量并重、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及城乡统筹发展为目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科学制定土地整治的方针和目标,以农用地整治为重点,合理安排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布局安排,确保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的统一;推进散乱、废弃、损毁、闲置、低效建设用地集中整治,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上述目标,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客观评价上一轮全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况, 全面总结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中已实施的重大项目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二)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县土地调查成果,结合规划编制重点,按照我县自然区域的特点,分别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以及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三)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围绕国土资源部及省国土资源厅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与移民搬迁、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四)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

3 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模和重点区域范围和项目区。

(五)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一业带三化、实现四个新突破”发展战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移民搬迁整治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六)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点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整治土地权属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强制度创新。

(七)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同步建设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实现规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四、规划期限及重点

(一)规划期限

本轮县级土地整治规划以2010年为规划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提出2015年阶段性目标。规划数据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

(二)规划重点

1、认真实施省、地确定在我县范围的农田整治重大工程; 依据《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2、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以移民搬迁为突破口,以土地整治项目为牵引,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工矿废弃地整治;加强集约化经营特色农业基地的土地整治配套建设。

4

3、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好矿山用地整治;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土地整治配套建设。

五、规划编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重要配套规划,是今后经济发展用地落实占补平衡的政策依据。根据时间安排,我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六个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2011年9月20日-10月31日)。

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落实工作经费,考察学习先进地区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收集相关规划编制的文件、规程和标准,切实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创造良好的规划编制工作范围。

(二)落实编制队伍和资料收集(2011年11月1日-12月15日)。

按照省厅要求,考察和落实规划编制作业队伍。根据工作需要,收集与规划相关的有关资料数据,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资料。

(三)补充调查和专题研究(2012年12月16日- 1月15日)。

按照规划编制规程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开展补充调查和专题研究,重点研究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土地整治实施保障措施等专题。

(四)编制规划成果(2012年1月16日- 2月30日)。 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数据库等其它规划成果。

(五)规划成果评审论证听证(2012年3月1日-3月30日)。

5 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组织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专家对规划进行审查论证;综合各方面意见,完善规划成果,组织规划成果听证。

(六)规划成果审查上报(2012年4月16日-4月30日)。

土地整治规划成果论证修改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规划成果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完善县级土地整治规划成果,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六、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等组成。

(一)规划文本:《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重点阐述土地整治的条件和要求,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土地整治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二)规划说明:《某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说明。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说明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以及规划方案拟定、论证、确定的情况。

(三)规划图件。包括土地整治潜力分布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以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增减挂钩等规划专题图。以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相一致。

(四)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评审论证材料等。

(五)规划数据库。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拟成立某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国土资源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水务局、县农牧科技局、县环保林业局、县民政局、县统计局、县扶贫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并指派一名同志作为工作联络员。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组织、协调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和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并审定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成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审查规划方案、协调重大问题、落实编制经费等。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事务,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人员培训,落实规划工作编制人员,解决编制中的技术问题,组织规划评审,开展完成县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编制工作。

(二)经费保障。

根据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要求,本次规划编制经费由县国土部门按程序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解决。

7

第5篇:土地整治监理规划

一、工程概况

浏阳市龙伏镇达峰村等三个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建设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 1.1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湖南省长沙辖区浏阳市龙伏镇,涉及到该镇的达峰村、黄桥村、石江村共三个行政村。

该项目属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建设规模为487.00公顷,新增耕地0.07公顷,新增耕地率为0.01%。

1.2项目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

该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工程预算总投资:1167.96万元,本项目申请长沙市财政土地整治专项资金1167.96万元。 1.3项目工期

本项目规划建设工期为半年,从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 1.4项目目标任务

(1)土地平整工程:根据项目区地形及土壤特点,采用坡改梯计算公式对土方量计算。推土机推土(40-50m)0.74万m3;田埂修筑0.06万m3;表土剥离与回填修筑0.28万m3;土地翻耕3.31 公顷。

(2)灌溉与排水工程:整修山塘6座,清淤面积22818平方米,护砌山塘343.25米,整修斗灌排渠Ⅰ6条,长3505.65m;整修斗灌排渠Ⅱ6条,长4489.68m;整修农灌排渠Ⅰ164条,长43785.52m;整修农灌排渠Ⅱ6条,长1815.83m;新修抬渠Ⅰ1条,长223.10m;新修农沟2条,长378.90m;整修原有沟Ⅰ3条,长3418.93m;整修原有沟Ⅱ3条,长1762.16m;闸242座;田间分水管108座;新修渡槽1座;泵站5座;跌水199座;管涵34座;桥涵2座。 (3) 田间道路工程:新修二级田间道16条,长6130.16m;整修二级田间道7条,长4158.37;新修生产路9条,长2811.44m;整修生产路4条,长2529.17m;机耕桥2座;人行桥2座。 (4)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拟在主要田间道过田块边设臵下田坡道。为方便机械下田作业及防止压垮沟渠,设臵下田坡道。下田坡道(跨农灌排渠)40座;下田坡道(未跨沟渠)63座。

(5)其他工程:设臵一座标识牌,采用M7.5浆砌砖,贴瓷砖。标志牌费用纳入项目竣工费标识设定费中计费

二、监理工作范围

监理范围为省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施工阶段的监理。

三、监理工作内容 3.1 施工方面

(1) 全面管理工程建设合同,就承包人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进行审查,并报项目法人批准。 (2)督促项目法人按工程建设合同的规定,落实必须提供的施工条件,检查工程承包人的开工准备工作,并在检查与审查合格后签发工程开工令,批复单项工程开工报告。

(3) 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技术措施、作业规程、工艺试验成果、临建工程设计以及使用的原材料等。

(4) 签发补充设计文件、技术规范等,答复工程承包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5) 工程进度控制: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总进度计划,编制控制性进度目标和年度施工计划,并审查批准承包人提出的施工实施进度计划和检查其实施情况。督促承包人采取确实措施,实现合同的工期目标要求。当实施进度发生较大偏差时,及时向项目法人提出调整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建议意见,经项目法人批准后,完成进度计划的调整。

(6) 施工质量控制: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核实质量文件;依据工程建设合同文件、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对重要工程部位和主要工序进行跟踪监督。以单元工程为基础,按《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的要求,对承包人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进行复核。 (7) 工程投资控制:协助项目法人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审核承包人完成的工程量和单价费用,并签发计量和支付凭证;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谈判,并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工程变更,下达工程变更令。

(8) 施工安全监督:检查施工安全措施、劳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并提出建议;检查防洪度汛措施并提出建议;参加重大的安全事故调查。

(9) 主持监理合同授权范围内工程建设各方的协调工作,编制施工协调会议纪要。 (10) 协助项目法人按国家规定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审查承包人编制的竣工图纸和资料。 (11) 信息管理:做好施工现场记录与信息反馈:按照监理合同附件的要求编制监理月、年报;按期整编工程资料和工程档案,做好文、录、表、单的日常管理,并在期限届满时移交项目法人。

(12) 其它相关工作

四、监理工作依据

1、本工程项目审批文件、设计文件、技术资料。

2、监理大纲、委托监理合同以及与工程项目相关的合同文件。

3、现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

五、监理工作目标

通过本监理人对该项目的合同管理,从投资、进度、质量三个方面对该项目建设进行全面控制,合理利用资金,严格控制工期,确保工程质量,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从而达到合同文件中所规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该工程目标系统详见表5-1。 1 进度控制目标 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总进度计划,编制控制性进度目标和年度施工计划,并审查批准承包人提出的施工实施进度计划和检查实施情况,用动态控制原理对影响进度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原因,督促承包人采取措施,以达到:自2011年12月10日开工日起,2012年4月10 日之前完成该工程建设任务的目标。 2 投资控制目标 (1) 对合同范围内的工程量严格按施工合同价进行控制。

(2) 严格按施工合同和国家有关规定对由于设计变更等原因造成的增加工程量进行控制。 (3) 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进度,在确保施工中进度目标的前提下,使得资金使用达到最优配臵。 3 质量控制目标

质量控制是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经常、最繁重的工作。“千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将按照“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把关”的工作原则,以设计图纸、施工合同为依据,以法律、规程、规范为准绳,以监理规划、细则为指导,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全方位全过程对施工过程的工序环节质量要素(人、机械、材料、方法、环境)进行严格控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以数据为基础,事实为依据,严把质量关,控制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六、监理机构 1 组织机构及框图

本监理人将成立“湖南省湘咨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浏阳市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湖南省级)项目监理部”(以下简称监理部)。根据该工程性质和特点,监理部设总监理工程师1名,专业监理工程师5名,监理员1名。这些监理人员水平高、经验丰富,工作经历覆盖了本工程的全部专业

10 7.1.3.7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与施工总进度计划。 依据监理控制性总进度计划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只有经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进度计划才能作为实际执行的进度计划,并依此检查实际施工进度。 7.1.3.8审核应由承包人负责提供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完成情况。 7.1.3.9检查按照施工技术要求需要做的各种试验进展情况。 7.1.3.10审核承包人在施工准备完成后递交的工程开工申请报告。

7.1.4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查项目法人和承包人的施工准备情况满足上述开工条件后,方可签发开工令。承包人开工申请按合同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工序(单元工程)四级划分进行。监理工程师应严格审查各项工程开工条件,审批开工申请。工序、单元工程、分部工程的开工,可依据监理合同和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发。 7.2工程质量控制监理工作

7.2.1 在施工过程中,当承包人对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调整、补充或变动时,将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经总监理工程师签认。作好记录。

7.2.2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将要求承包人报送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工艺和确保工程质量的措施,审核同意后在《施工工艺措施报审表》上予以签认。作好登记和记录。 7.2.3 当承包人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时,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将要求承包人报送相应的施工工艺措施和证明材料,组织专题论证,经审定后在《施工工艺措施报审表》上予以签认。作好登记和记录。

7.2.4 对承包人在施工中报送的施工测量放线成果进行复验和确认。 7.2.5 工程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的检验

(1)督促承包人根据拟使用的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填写《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使用报审表》连同质量证明资料报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复核。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对拟使用的实物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约定或有关规范规定的比例采用平行检验或见证取样方式进行抽检。具体要求按《施工工程材料质量控制监理实施细则》执行。监理人员应作好记录,填写《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检验记录表》。

对合同规定的材料和工程设备,将按与承包人商定的时间和地点共同进行进检查和检验。若未按商定的时间派员到场参加检查或检验,除监理部另有指示外,承包人可自行检查或检验,并立即将检查或检验结果提交监理部。监理部应在事后确认承包人提交的检查或检验结果,若监理部对承包人自行检验的结果有疑问时可进行抽样检验。作好记录。

11 对未经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监理人员将拒绝签认,并签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句书面通知承包人限期将不合格的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撤出现场。作好记录。

(2)对于项目法人提供的工程设备

① 合同规定由项目法人提供的工程设备的名称、规格、数量、交货地点和计划交货日期,均规定在专用合同条款中。

② 承包人应根据合同进度计划的安排,提交一份满足工程设备安装进度要求的交货日期计划报送监理部审批,并抄送项目法人。监理部收到上述交货日期计划后,应与项目法人共同协商确定交货日期。

③ 当项目法人提供的工程设备不能按期交货时,监理部应用《监理工作联系单》要求项目法人送交交货延期的说明,并及时通知承包人。

④ 项目法人要求按专用合同条款中规定的提前交货期限内交货时,承包人不应拒绝,并不得要求增加任何费用。

⑤ 承包人要求更改交货日期时,应事先报监理部批准。

(3) 监理部一旦发现承包人使用的施工设备影响工程进度或质量时,应发《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承包人更换施工设备。作好记录。 (4)额外检验和重新检验

① 若监理部要求承包人对某项材料和工程设备的检查和检验在合同中未作规定,监理部可以指示承包人增加额外检捡。

② 不论何种原因,若监理部对以往的检验结果有疑问时,可以指示承包人重新检验。

(5) 承包人未完成监理部指示的检查和检验工作,监理部可以派自己的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或人员进行检查和检验。 (6) 现场材料试验

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查承包人的质量保证体系时,将查看承包人在工地建立的试验室、配备的人员和设备。按合同规定要求承包人进行各项材料试验,并为监理部进行质量检查提供必要的试验资料和原始记录。监理部在质量检查和检验过程中若需抽样试验,所需试件应由承包人提供,监理部可以使用承包人合格的试验设备。 (7)主要建筑材料的检验频次

监理部将按表7-1规定的取样规则和检验方法督促承包人抽样送检,并鉴证抽样送检过程和结果:

12 7.2.6监理部应定期检查承包人的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计量设备的技术情况。作好记录。 7.2.7按《监理实施细则》中确定的质量控制点安排监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巡视和检查。建立监理质量监控体系,确定需旁站的工程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和质量控制点,协助承包人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隐蔽工程的隐蔽过程、下道工序施工完成后难以检查的重点部位,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旁站,并在《监理日志》上作好旁站记录。 (1) 该项目需旁站监理的工程关键部位是: a、U型渠土方开挖及安装,涵闸和过路涵管 b、建筑物工程及砌筑砂浆拌和 (2) 需旁站监理的关键工序是: 其它隐蔽工程 7.2.8隐蔽工程和重要部位的质量检验

(1) 对未经监理人员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工序,监理人员将拒绝签认,并严禁承包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2) 经承包人的自检确认隐蔽工程和工程隐蔽部位具备覆盖条件后,要求承包人通知监理部进行检验,通知应说明检查地点、内容和检查时间,并附有承包人自检记录和必要的检查资料。监理部按照通知约定的时间派员到场进行检查,在监理人员确认质量符合施工合同《技术条款》要求时,在检查记录上签字后,承包人才能进行覆盖。

(3) 监理部将在约定的时间内到场进行隐蔽工程和工程隐蔽部位的检查,不得无故缺席或拖延。

7.2.9 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督促承包人在自检合格的前提下及时报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或《工序工程质量评定表》以及验收资料进行审核,并根据平时巡视、旁站和检查情况,及时评定单元或工序工程质量等级。作好记录。(承包人的自检和监理人员的抽检必须符合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使用的质量评定表必须正确,填写符合要求,否则不能评定质量等级。) 7.2.10 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缺陷,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及时下达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要求承包人进行整改并填写《监理工程师通知回复单》,并检查整改结果,签署复查意见。作好登记和记录。

7.2.11 根据委托监理合同的规定,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分部工程验收。 7.2.12当工程建设达到一定关键阶段时参加阶段验收。

第6篇:土地整治规划文本要点

规划文本是规划决策结果的表达,是规划实施的法定依据。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完整、重点突出、任务具体、措施可行、文字表达简明、数据计量规范。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前言:规划目的、任务、依据,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等;

b)规划背景: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土地利用基本情况,上轮规划

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规划期内土地整治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等; c) 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各类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及

分级等;

d)规划战略与目标:土地整治战略、总体目标、主要调控指标、区县土地

整治安排,规划期内应遵循的基本政策导向等;

e) 市域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战略分区与布局、基本农田建设与农地整

治、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与整治安排、土地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土地整治基础支撑体系构建等;

f) 中心城区土地整治安排:农地保护与绿色空间格局构建、城乡空间统筹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排以及土地集约利用与空间储备等; g)重点工程及示范项目安排:分别阐明市级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示范项目,

其中包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类型、范围、规模等;

h)规划投资与筹资分析: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能力及渠道; i) 近期规划:近期土地整治内容及要点;

j) 规划实施影响评价: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经济效益及环境影

响;

k)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实施规划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技术措

施;

l) 文本附表。要求参见附录E。

第7篇:关于如何规划农村土地整治

如何规范农村土地整治

定义

在谈如何规范土地整治前要对土地整治经行定义:农村土地整治是依法在农村地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目的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整理是区(市)县政府的职责,也是国土部门的一项业务工作,通过土地整理,一方面整理新增耕地的面积可作为占补平衡指标,依法用于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使用;另一方面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的条件

1、建设用地整理中农户要自愿同意开展搬迁。

2、整理区域应具备整理的潜力,农地整理中田土坎、农村道路、未利用地占整理区耕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8—10%。

3、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平移使用产生的土地收益应与实际投入成本资金相平衡,若收益低于实际投入成本,政府须对差异资金的来源方式进行合理的说明和承诺。

今年来,国务院部署农村土地整治工作。11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有效促进了耕地保护;同时,一些地方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规范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侵害农民利益等。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 会议强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涉及村庄撤并等方面的土地整治,必须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主决定,不得强拆强建。严禁违法调整、收回和强迫流转农民承包地。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

规范农村土地整治的建议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规范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提案提了以下建议:

一、坚持增减挂钩,重点开展农田整治。按照保障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将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整治出的土地,首先复垦为耕地,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其次满足农民建房、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再次留足发展非农产业用地,并按照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原则,将农村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有利于中小城镇的发展。

二、坚持政府领导,建立共同推进工作的机制。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统筹各部门资源,形成相关部门协调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聚合相关涉农资金的联动机制,有效防止工作的失误和偏差,共同落实坚守红线的责任。

三、注重统筹规划,有效控制整治规模。农村土地整治坚持规划先行,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用地,使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耕地增加、用地节约、布局优化、要素集聚的目标。农村宅基地和村庄建设用地整治实行规模控制,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由国家下达,省级政府分配,县域范围内使用。

四、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受益。一是尊重民意,在土地互换和利用方式、旧房拆迁、新居建设等方面要提供多种选择,实行公告共示;凡涉及房屋拆迁等财产权益的,必须征得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统一,不同意的不得实施。二是确保农民受益,通过承包地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获得稳定的收入,在农业企业务工、房屋出租、参与产业和商业经营等方卖弄增加收入。三是保持农村特色。加强中心村镇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农民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享受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际需要,坚决防止一味照搬“城镇集居”和“楼式居住”的做法。

五、坚持量力而行,防止大拆大建。农村土地整治要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顺应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和能力,先示范、后推进,防止一哄而上,不具备条件的不得开展。对开展宅基地和村庄整理的,以“空心村”整治和“危旧房”改造为重点;对目前能用和经改造后能用的住宅不得强行拆除;农民不同意的,不得强行拆除,禁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

六、强化考核监管,确保工作实效。将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建设用地规模不扩大、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有提高、农民权益有保障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加强工作监管和考核。特别是要注重对新增耕地质量的验收考核,以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性。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整治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标准,在项目规划设计、旧房拆迁、新居建设、资金投入、质量管理、竣工验收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赋予农民充分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七、出台配套文件,保证实施力度。据了解,相关部委已经在制定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和加强补充耕地质量管理的文件,应尽快做好沟通协调,早日印发执行。

第8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编制

土地整治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提高农村土地质量和效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灌溉保证率,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生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全域规划,全面设计,将直接改善项目区内灌溉不力,交通不畅,土地产出低下的问题。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要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了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近年来,各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在坚守耕地红线和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由点到面深入推进,特别是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基本农田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保障土地整治有序、规范、有效实施。

土地整治规划通过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进行全域规划,有利于整治资源、引导资金、整体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补充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落实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原则

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应当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一)依法依规科学规划

项目区规划设计要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城镇等部门的专项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土地整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立“大破大立”的主导思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坚决打破

过去由于权属界、承包界、个人自发开垦等原因形成的地块零乱、渠系、道路弯曲,不符合自然规律、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的生产现状,坚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因地制宜

项目区建设要因地制宜,针对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通过水利、农业等措施,对项目区田、水﹙渠、沟﹚、路、林、村等综合配套治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渠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化农田。

(三)专家领衔公众参与

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加强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公众参与,认真听取土地整治范围内的群众意见,坚持尊重民意、量力而行,编制规划,增强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集中资金统筹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结合项目区实际,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和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在项目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工作任务

1、加强标准化优质农田建设,促进农田集中规模经营。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归并分割细碎的地块,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改良土壤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田地力等级和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单产能力。

2、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建设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和小型水库、山塘、陂坝、灌排泵站等水源工程,改善农用地灌溉条件,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构建田村路网、提高道路通达度和建设标准、方便农产品输送,降低农产品输送成本。因地制宜开展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提高农田防灾抗灾能力。

3、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农村宅基地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促进自然村落适度撤并、对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闲置地进行整治、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合理利用,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开展村庄基础设施更新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结合项目区实际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开展项目区内村屯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更新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开展项目区内地质灾害防治、消除灾害隐患,保护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工作步骤

1、加大宣传力度,配合国土局搞好土地整治宣传工作,为项目踏勘及规划设计夯实基础。

2、进行现场踏勘,做深、做细项目区的各项基础工作。现场踏勘需当地村组的负责人陪同,踏勘人员可现场咨询了解项目区内的水源及走向,交通设施情况及村民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下一步的规划施工图设计提供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3、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按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要求,结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标准》及《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标准》以及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项目区内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统一工程布局,拟定初步布局方案。

4、初步布局方案拟定后,邀请当地的相关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进行充分讨论,提出相关的具体意见,规划设计人员针对相关意见和要求结合土地整治标准,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形成最终规划成果上报省国土厅。

五、人员及时间安排

项目区建设规模较大,根据项目工作量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中全程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和组织,技术负责人协调具体项目操作过程。

1、项目踏勘阶段

在项目踏勘阶段,由技术负责人牵头规划设计人员白天踏勘,晚上上图,边踏勘边上图,一是可以充分节约时间,二是对白天现场踏勘的回顾,加深印象。

2、初步拟定方案阶段

踏勘完成后,进入内业制图,拟定初步布局方案。根据踏勘上图的结果,调整和新增规划,全盘布局。

3、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布局方案拟定后,根据项目初步拟定方案,进行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投资预算等。进行项目区内重要水工建筑物(桥、涵、闸、泵站等)单体图的设计,设计人员开始统计项目区内的工程量,编制项目区的投资预算,编写施工图设计报告,形成初步成果。

4、意见征询阶段

初步成果形成后,所有项目技术人员参与,根据初步设计成果到项目区征求当地有关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专家、及村民的意见,然后根据专家及村民们的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5、内部审核及上报阶段

公司技术质量审核小组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立即提供反馈意见,规划设计人员迅速对反馈意见核实和进行必要的修改,形成本项目的最终规划设计成果,上报给省国土资源厅。

第9篇:会同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

会同村

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规划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二〇一四年十月

目 录

一、前言 ........................................................................................................... 1

1.1概述 .......................................................................................................................... 1 1.2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 1 1.3基础数据和规划期 .................................................................................................. 2 1.4编制依据 .................................................................................................................. 2

1.4.1有关法律、法规 ............................................................................................................... 2 1.4.2国家有关规定和文件 ....................................................................................................... 2 1.4.3土地整理标准和规范 ....................................................................................................... 3 1.4.4地方性文件及有关计划、规划 ....................................................................................... 4

二、试点村基本情况 ....................................................................................... 5

2.1自然条件 .................................................................................................................. 5

2.1.1地理位置........................................................................................................................... 5 2.1.3水文地质........................................................................................................................... 5 2.1.4气象 .................................................................................................................................. 5 2.1.5自然灾害........................................................................................................................... 6

三、整治目标 ................................................................................................... 6

3.1总体目标 .................................................................................................................. 6

四、规划方案 ................................................................................................... 7

4.1基本思路 .................................................................................................................. 7 4.2土地利用布局 .......................................................................................................... 8 4.3主要工程布局 .......................................................................................................... 8

4.3.1土地平整区域布局 ........................................................................................................... 8 4.3.2主要道路布局 ................................................................................................................... 9

I

一、前言

1.1概述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2土管一班启动了对会同古村的整治,计划整治村庄建设用地37000平方米,计划在2014-2015年期间实施会同村内若干个试点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1.2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1)实现绿化美化,增加村庄自然美感,回归大自然

鉴于测量时的考察观望,该地区绿化虽有,但是并不完善,很多杂草乱生,导致村庄不够美观,经小组讨论,一致同意对该区域进行一系列绿化改善工程,力求达到绿化区域最优化利用,使会同古村回归大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增强学生学习氛围,增加校园教学楼面积

针对以往一传言:“学在北理,玩在北师”,为了提高北师大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动力,在会同古村内相对区域建设相关教学实验基地以让学生增强对未知知识的兴趣、求知欲,教学实验基地一定要有独特的特点能吸引学生前往学习训练研究。

(3)鼓励健康饮食,拒绝转基因食物

在该村庄目标位置周围建立农业基地,鼓励学生前往参加园林农地农庄相关活动,耕种以及饲养成果将运送到学一学二学三各饭堂供学生

1 自己享用,保证所进食的蔬菜肉类都是无污染,提高饮食质量。

1.3基础数据和规划期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其它统计数据采用2013年数据。规划期:一年内。

1.4编制依据

1.4.1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1.4.2国家有关规定和文件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

(3)•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

2 (4)•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5)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

(6)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源发†2008‡138号)

(7)•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8)•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国土资发[2005]79号

(9)•关于设立土地整理项目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号 (10)•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1)•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12)•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

1.4.3土地整理标准和规范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05年7月) (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7)•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

3 (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1.4.4地方性文件及有关计划、规划

(1)广东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2)广东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意见‣豫政[2004]80号

(3)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9‟124号)

(4)•珠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5)•珠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6)•会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7)•香洲区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规划‣(1997—2010)‣ (8)香洲区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电力、交通等部门专项规划和统计年鉴

4

二、试点村基本情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会同村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镇西南。村内是清一色岭南民居,家家都是灰瓦、青砖、飞檐,建筑布局整齐,外形色调一致,嵌填在“棋盘式”方格网形成的整齐的宅基地中。2006年,会同古村被颁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1.3水文地质

根据地下水的形成、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及水理性质, 珠海市的地下水可划分为两大类型: 松散层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2.1.4气象

珠海市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 2214℃, 多年极端最高气温 3815℃, 最低气温 215℃; 年平均降雨量 1 700中

4 2 300 mm , 其 9 月平均为 1 675 mm , 约占全年总降雨量84% , 市中心的香洲区在汛期月降雨量最大可达 95417 mm ; 多年平均陆面年蒸发量 1 020 mm 。 珠海市热源充足, 太阳辐射量大, 历年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 468 804 J ƒcm 2。夏季辐射量 占全年总量 46% , 冬季辐射量占全年总量 15% , 春季占 20% , 秋季占 18% 。 年日照时数 1 600 2 500 h ,

5 平均 1 98318 h。常向风为东风, 夏季以东南风为主, 冬季以东北风为主。空气相对 湿度 79% 。 珠海市受地理位臵制约, 易受台风暴潮袭击。 强台风登陆, 最大风力可达 12 级以上, 1983 年 9 月 6 日台风袭击珠海, 8 级大风长达 8 h , 12 级以上大风持续 5 h。 干、枯、平水年交替较平衡, 甚少出现连续旱年或连续涝年的情况。近 30 年间, 连续的旱年 (1962一次。 1963 年) 和连续的洪涝年 (197

2 1973 年) 仅各出现2.1.5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受降水特点、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其主要特点是以旱为主,旱涝交错,冬春干旱,夏秋易涝。另外自然灾害还有暴雨、冰雹、大风、低温、阴雨、霜冻、病虫害等。其中以旱灾影响最大。

三、整治目标

3.1总体目标

珠海市会同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总体目标是根据•珠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香洲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香洲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并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确定的。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合理的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达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6 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规模。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的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规划方案

4.1基本思路

总体布局是将各类用地数量、工程项目等依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结合项目目标和工程设计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用地空间,制定规划方案,以达到全面实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一、各项工程的规划布局要与道路交通、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学习实验基地等规划相衔接,要摸清需拆除的废弃农村居民点和需要新建设的农村新村建设用地布局及范围,对拆旧部分因地制宜开展整理复垦,对建新部分留足必要的空间。

第二、围绕项目区北师大学生生活实际需要,规划和维修农田水利设施,力图通过增强设施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促使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农业生产和学生生活相适应。

第三、按照服务项目区北师大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则,规划新建和维修田间道路和生产路,构建方便实用、经济可行、安全高效的道路体系。

7 第

四、服务于农业发展的布局,开展土地平整、废弃地改造和未利用地开发,改善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第五、按照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需要,开展以权属调整为核心的地块重划,促进土地依法、合规、有偿、自愿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

第六、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考虑以下问题

(1)按照施工工期要求,临时设施的规模要满足工程施工强度,尽量减少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

(2)布置合理紧凑,方便施工,减少干扰,易于管理。

(3)合理利用开挖料,最大限度减少废渣料。按照环保要求,合理选择堆料场及弃料场地。

4.2土地利用布局

大门口进入,有一块景观设计用地,沿着主干道进入,左侧有一块停车场用地,紧接着是园林与畜牧用地,接着是一片人工鱼塘;从大门进入右侧则是实验基地,接着是停车场,最里端则是餐饮用地。

4.3主要工程布局

4.3.1土地平整区域布局

保持耕地布局的基本稳定,农地整理增加的耕地应与原有耕地集中连片;以田间路和生产路、排灌渠系、农田防护林围构成的耕作田块为基本单元,相对均匀分布。基本农田划定在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力较好,农田水利设施较完善、产量较高的区域。

8 4.3.2主要道路布局

本区域对外交通不便同时因靠近学校可以算是学校里面所以对外交通不需要,另外是要注意方便学生行走的道路,田间路规划为4米宽的水泥路,生产路规划为3米宽的夯实土路面。

9

上一篇:语文初三语文中考题下一篇:矿山测量技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