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电影教案

2022-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直接体现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落实教育思想、实施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的总体方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堂电影院电影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天堂电影院电影教案

《天堂电影院》:一座影院,一段人生路


托托重返家乡,参加阿尔弗雷多的葬礼。送殡队伍中,有电影院的老板和常客,他们已年华老去,噙着泪的眼中满是对旧时光的留恋与不舍。

对于小镇上的孩子们而言,电影是可以观看的故事、大千世界的记录,他们还可以在电影院里交流、玩乐,融入小镇社会。

“大师级导演”“殿堂级配乐”“传世经典”,用这些词语形容《天堂電影院》一点也不为过。1988年,由意大利国宝级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天堂电影院》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当时不仅横扫世界各大电影节,也获得了无数影迷的喜爱与推荐。33年后,影片依旧以豆瓣9.2分占据Top250排行榜中第48名,与《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并称为“时空三部曲”。

出生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托纳多雷用这3部电影,构筑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时空长廊,让人穿梭其中,寻觅记忆深处的故乡与情感印记。

作为一部1988年就登陆银幕的老牌经典,《天堂电影院》是3部曲的起点,也是让托纳多雷名声大噪的经典之作。和大部分电影不同的是,《天堂电影院》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它不仅是一首给电影和影迷的颂歌,更是一部写给电影的情书。
电影的魅力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西西里岛,古灵精怪的小男孩托托喜欢看电影。他总是偷偷到镇上唯一的电影院里,享受电影带来的美好时光,也因此与电影放映员阿尔弗雷多大叔成了忘年交。

在那个年代,人们还没从战争的阴云中彻底走出来。去天堂电影院看电影就是他们最好的娱乐,甚至是精神寄托。与电影院这一空间环境相对存在的,是西西里的现实生活环境。四五十年代的西西里,贫困、落后、生活艰辛。电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是这样的场景:6年后,春回大地,风和日丽,大地充满阳光和生机,再也不像打仗时那么紧张了,人们呼吸着春天清新自由的空气。然而,与之相对的现实生活则是,意大利政府又要公布一批阵亡名单,其中就有托托的父亲。现实让人无法回避。在电影散场之后,人们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在《天堂电影院》中,广场这一空间环境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导演托纳多雷曾花了4个月时间,在6个不同的小镇拍摄出姜卡尔多乡村背景的一系列镜头。他良苦用心营造出的“广场”这一空间环境——广场上小贩在大声地叫卖尼龙袜子,妇女们肩扛水罐到水龙头前排队打水,老婆婆用心地踩着纺车捻羊毛,等等,虽然这些场景在影片中都不承担什么叙事功能,但却让人感到一股满怀深情的怀旧气息,看似闲笔,其实韵味无穷。

电影几乎成了小镇人们精神世界的唯一归属。电影院的管理员是一名神父,这样的设定将电影与信仰联系到一起。也正是这名神父,在宗教保守的观念支配下,让放映员阿尔弗雷多在电影上映前剪去了所有接吻的镜头。

电影提供了看到外面世界的窗口,人们会赖在电影院里不走,会跟着电影的镜头和剧情肆意地表达情绪,愤怒、感伤、恐惧、哭泣,会因为接吻镜头被剪掉而大声起哄,会看了一遍又一遍把台词都倒背如流。

对于小镇上的孩子们而言,电影是可以观看的故事、大千世界的记录,他们还可以在电影院里交流、玩乐,融入小镇社会。

天堂电影院成了孩子们真正的天堂,对托托而言更是如此。因为他还能到放映室,去探究和学习电影放映、剪辑的秘密与方法。然而,影片中关于电影的美好,随着电影院失火而开始了衰落的转折。小镇村民们伤心地说:“现在该怎么办,我们再也没有娱乐了。”

当新的天堂电影院落成之后,作为小镇上唯一会操作放映机的人,托托理所应当地成了接替阿尔弗雷多的放映员人选,小小的放映室成为他大大的乐园。天堂电影院重新开业,以及少年托托成为放映员,是那个时代电影最后的荣光。
在失去中成长

对托托来讲,电影就是他的人生之梦。在孩童时的托托眼中,投射出光影的放映口,会变成狮子张开的大口,有着神秘与未知的力量。

那时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像阿尔弗雷多大叔一样的电影放映员。这个梦想在少年时便已实现,但未来却又满是迷茫。托托经历了长大成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让他在不断的失去中变得成熟。

在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托托就失去了战死沙场的父亲,与妈妈和妹妹相依为命。幸好他还有天堂电影院和阿尔弗雷多大叔。而阿尔弗雷多又在电影院的那场大火中失明,电影院也经历了第一次的毁坏。

这次失去却让托托成为了新的电影放映员,这不过是他人生的一个小小起点,托托还迎来了自己的初恋。

亦师亦友的阿尔弗雷多,给托托讲了一个关于士兵追求公主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为公主举办宴会,在一旁站岗的士兵看到公主就立刻爱上了她。但士兵的身份又怎能配得上公主呢?直到有一天,士兵终于勇敢的向公主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公主被他的深情感动了,她对士兵说:“如果你能在我的阳台下日夜守候100天,我就与你在一起。”听了这话,士兵就在阳台下等了1天、2天、10天......直到第99天的晚上,突然起身离开。他用99天证明了自己的真心,也用一天守住了自己的尊严。此时的托托仅仅是一个小镇的影片放映员,艾娜却是银行家的掌上明珠。两人的身份地位就如同士兵和公主的故事。托托效仿故事中士兵的做法追求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却在服兵役后失去女友时,才懂得故事的真正含义。

只会放电影而在小镇困顿一生的阿尔弗雷多,不希望托托活成他的样子。他告诉托托:“人生和电影不一样,人生辛苦多了。你还年轻,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想再听你说了,我想听别人说关于你的事。”

托托由此告别了母亲,远离了家乡,登上了远去的列车,向曾经在电影里见到的广阔世界进发,一去不回。他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将初恋的苦涩埋藏心中,飞向了更遥远的天空。

当托托重返家乡,参加的是阿尔弗雷多的葬礼。阿尔弗雷多生前留给托托的最后一句话是,“不管你最后要干什么,热爱它,就像小时候你热爱放映机一样。”这并不是他从哪部电影里学来的台词,而是他透过失明的双眼和厚重的墨镜对整个世界的体悟。

与阿尔弗雷多一并离去的,还有伴随了托托童年的天堂电影院。他抬头望向曾经最熟悉的地方,眼中满是不舍与叹息。

每个人的人生都在得与失中磨砺,就像那些被阿尔弗雷多剪掉的接吻镜头,只有剪掉它们才能让电影放映,让更多的人看到。而被剪掉的镜头只能燃成灰烬,或者珍藏于某人的心中。

影片的时间跨度很长,导演在时空塑造上却充满巧思,通过镜头语言设计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时间流转和社会变迁。比如,阿尔弗雷多一个捂脸的手势,托托便从孩童变成了青年;托托离开小镇时,看了一眼路边的标识牌,而下一个镜头标识牌再次出现,归来的已是满头白发的著名导演托托。同时,影片采用倒叙,将老年托托决定返乡的段落与童年托托成长的段落交替呈现,也让整部影片的时间线更加灵活简洁。
有关乡愁的一切

“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初恋,是最后绵绵长长一直伴随到死,渗透到了血液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

导演托纳多雷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他的作品里总有着西西里情结。《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都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了西西里。

《海上钢琴师》里1900至死都不下去的那艘豪华邮轮,也是一座移动的孤岛。托纳多雷将他的乡愁融入他的电影,托托就像是他本人的化身。

在电影的导演剪辑版中,还有托托与母亲之间亲情的描述。母亲看似对托托苛刻严厉,但她每天晚上都要等到托托放映回来,看到他睡去才偷偷下去锁上门。自从托托走后,她已经30年没锁过门,索性把锁拿了下来。

对托托最重要的人,非阿尔弗雷多莫属。托托会坐在阿尔弗雷多的自行车上享受乡村的温暖阳光,会在阿尔弗雷多的指导下学习电影放映,会在没什么文化的阿尔弗雷多考试时给他打小抄,会跟阿尔弗雷多一起给没票的人在广场上放露天电影,更会在大火中奋不顾身地救下阿尔弗雷多。

阿尔弗雷多也把托托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教他道理,给他指点迷津。他不想聪明好学的托托像自己一样,一生的时光都耗在方寸间的放映室,耗在恬静却封闭的小镇。他让托托去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拳脚,甚至牺牲了托托的初恋,他自己也至死再未见托托一面。如此深沉的爱,永远留在了托托的乡愁里。

《天堂电影院》中的配乐由意大利著名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一手打造。这位配乐届的常青树、被称为最多产的配乐大师之一的音乐家,在50多年的电影配乐生涯里参与了超过500部影片的配乐工作,其中就包括《天堂电影院》。影片中托托坐在阿尔弗雷多自行车上,经过乡间小路时,背景响起一首轻快的乐曲《童年与成年》(Childhood and Manhood)。音乐的旋律正如年幼时的托托一样充满活力。 电影里的每一首乐曲或轻柔舒缓,或静谧悠扬,都在诉说着故事。片尾曲《爱的旋律》(Love Theme)为影片洒上了一层怀旧的余晖。纵使电影落幕,斯人已逝,影院也无迹可寻,但那份哀而不伤的力量却可以带领人们继续前行。

在托托的乡愁里,还有无法忘怀的初恋艾莲娜——她的皓齿红唇,他在阳台下风雨无阻的守候、放映室里甜蜜的初吻、久别的相思、重逢的喜悦以及无疾而终的苦涩。托托回到家乡后与艾莲娜重逢,艾莲娜已嫁给了托托儿时的玩伴,就是在黑板前答不上题、帮托托运送胶片的那个小孩。
小托托把那些在轉动中带来神奇影像的胶片视若珍宝,他的理想就是成为像阿尔弗雷多那样的电影放映师。

小托托对放映室充满了好奇。

远去的就让其远去,留存在记忆中的才最美好。就像托托在家中重新放出年轻时偷拍的艾莲娜影像,洋溢着青春的美丽脸庞在胶片上定格成永恒。

在电影中有一个露宿在小镇广场上的疯子,他总是说这片广场属于自己。对于小镇上的人来说,那片广场就是他们永远的故乡。托托也一样,他荣归故里,在破败的天堂电影院里踟蹰,回望着自己的青春年少,到处都是自己曾经的影子。

每个人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儿时记忆,记忆里都是家乡。每个人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天堂电影院”,一处承载着儿时梦想和生活印记的“天堂”。

电影最后,托托回到城市,打开阿尔弗雷多留给他的礼物——那是30多年前阿尔弗雷多剪掉的接吻镜头。在银幕前,托托看着这些接吻集锦,仿佛穿越时光,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悸动的光芒,心中再次泛起涟漪。这一幕极具触动力,电影的胶片就像我们脑海深处的记忆片段,往日重现,却物是人非。

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天堂电影院”,记录着“观众”中的人间百态,放映着光影般的生活记忆。只有当坎坷历尽、风雨过后的暮然回首,才渐恍悟:往事的遗憾,也可以是如此珍贵而值得回味。

作者:鱼苏

第2篇:电影人梦的天堂

主持人:蔡凛立

跟踪世界电影的潮流,把握中国电影的脉动,是《电影画刊》首当其冲的任务。与同类期刊相比,《电影画刊》更注重于图片性和综合性。

电影的灵魂就是人的灵魂。电影就是人的灵魂的载体。使得思想与思想、心灵与心灵、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得以沟通与交流的最好手段是电影。

上帝为了安抚那些不幸的人们,不使他们永远孤独和寂寞而补偿性地给他们以艺术的自足,使得他们心无旁骛,陶醉其间,终生眷恋而无怨无悔。

心灵的纯真能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有意味,也能使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更安然、泰然一些;执着就是一种追求的精神,一种追求的信念。我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坚守这两样东西,那么他将会拥有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人生。

——《电影画刊》主编马宏锦

[《电影画刊》介绍]

一、历史

1985年元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原《银幕与观众》改刊为《电影画刊》,于是一本全新的图文并茂的16开本的电影杂志问世了。

《电影画刊》是由跨越我国中南、西北、西南五个省(区)的珠江、峨眉、西安、潇湘、广西五家电影制片厂和陕西省电影公司联合主办的大型彩色画报。

《电影画刊》的问世,得到了国家文化部门领导、专家以及陕西省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夏衍、陈荒煤、钟惦棐、洪遒、任白戈、胡健等文化艺术界领导、专家欣然出任本刊顾问,著名导演、西影厂厂长吴天明出任首届编委会主任。

改刊后的《电影画刊》,每期以20个彩色画页、8个双色画页、8个单色画页的充分篇幅,详尽地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电影动态、最新影片以及著名影星、重要影事等,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画刊》经过几代“画刊人”的辛勤努力,曾在1994年被中国新闻史学会、北京工人集报协会等评为“我们最喜爱的全国百家优秀报刊”,1996年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期刊展评”中荣获全国十佳期刊。

二、现状

《电影画刊》经过多年的发展,日益壮大,成为广大电影爱好者喜爱的一本大型影视娱乐期刊,主办厂家也由过去的六家增加到现在的峨嵋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今日传播有限公司、陕西省电影公司等国内九家电影制片厂及发行机构联合主办。现在的《电影画刊》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传播影视文化、捕捉娱乐资讯、展示明星风采、感受时尚气息为办刊宗旨。以九家主办单位所处的地理优势,辐射全国,发行量大,适合社会不同层次读者阅读欣赏,特别受各界名流及广大中青年读者的喜爱,成为影迷的老朋友。

《电影画刊》是全国影视类优秀期刊之一,西北唯一影视类大型刊物,月发行量曾创下近40万的佳绩,至今已出刊270多期。

《电影画刊》现为国际流行大16开,88个页码,全彩色印刷,大视角,大容量,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辟有本期聚焦、深度透视、特别策划、第一现场、星光魅影、流影、典藏、论坛、佳片、电影院、影音阁、电影故事、娱乐新闻、花边、淘碟、影像、互动等栏目。多层次、全方位的提供多种娱乐资讯。

《电影画刊》正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诚信、服务的理念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是读者最真诚的朋友。

尊重明星,尊重读者,尊重自己

龙源期刊网:创刊于1978年的《电影画刊》迄今走过了29年的历程,其中都有哪些让人难忘的点滴?

马宏锦:难忘的事情很多,毕竟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那些早期投身于“画刊”工作的人中,有些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岁月的无情在这一点上已体现得很充分了。

在许许多多难忘的事情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我们的忠实读者。这里我只说一个小故事,是上海一位名叫张仁菊的女读者在写给我的一封信中所叙述的真实故事,她是饱含着泪水写下这封短信的。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因病瘫痪在床,父母年轻时都曾是电影爱好者,很早就订阅了《电影画刊》。由于父亲出身贫寒不识字,母亲瘫痪在床期间,每当收到杂志后,总会把杂志上的精彩故事讲给父亲听。有时就一页页地读给父亲,老俩口凭着对电影及《电影画刊》的喜爱之情顽强地与病魔做着抗争,度过了艰难而苦涩的漫长岁月。这位读者在信中说:“母亲过世,最伤心地莫过于父亲。他一个人默默地收拾着母亲留下的几大捆《电影画刊》,收拾了一个上午,嘴里还喃喃地念叨着:往后谁再给我读杂志呀?母亲在临终前一再叮咛我,看病花费大,再困难,也别忘了订明年的《电影画刊》。母亲虽遭受到了严重的疾病折磨,但她的精神却是健康乐观的,我想这份精神上的健康乐观或许就是《电影画刊》所给予的吧。母亲收藏了它许多年,我将继续订阅,一辈子。”

看完这封信,我深深地为失去这位可敬的老人惋惜,更为张仁菊女士的真情而感动。心想,我们有这样好的读者,没有理由不把这本杂志做好。

龙源期刊网:跟踪当今电影潮流是《电影画刊》最大的卖点,对此,《电影画刊》是如何去做的?

马宏锦: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电影亦不例外。跟踪世界电影的潮流,把握中国电影的脉动,则是我们首当其冲的任务。在国外电影这一块,我们充分发挥特约作者及自由撰稿人的特长,并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把握世界影坛的动向;国内电影则依靠我刊由九家国内知名的电影制片厂及发行公司的资源,加之我们拥有多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专业及业余作者群和特约记者等,再加上我们自己的记者队伍,基本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愿望。

龙源期刊网:影片、人物、专题是当今电影杂志的三种武器,《电影画刊》对它们是如何利用的?

马宏锦:您说的对!的确,影片、影人以及专题成为当今专业影视类期刊的三大支柱。在这方面,我们也不能例外,只是三者在篇幅上的多与少,程度上的轻与重,一般性的泛泛而谈与深度关注、透视等可能有所不同罢了。

龙源期刊网:影坛最新动向一直是《电影画刊》所关注的。琳琅满目的娱乐影视报刊中,《电影画刊》如何确保自己的资讯是独家并且是最新的?

马宏锦:这个问题很尖锐。在如今这样一个资讯满天飞的时代,要想确保自己的资讯是独家而且是最新,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本身杂志的周期就比较长,同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不可同日而语,比人家就要滞后很多,加之现在互联网上的资讯那就更不用说了。我有时甚至在想,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还有做杂志的必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封读者来信说得很好:“虽然网上什么都有了,但我还是喜欢一本杂志捧在手中的那种感觉,亲切而温暖……”

关于资讯的独和新,我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这可能不只是个时间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做多方面的努力。

龙源期刊网:对影视明星情感生活的揭露,一直是许多娱乐影视期刊的主打内容。而许多影视明星因为自己的隐私被曝光,对此十分痛恨。《电影画刊》是如何看待及处理这个问题?

马宏锦:我认为:一方面,明星也是普通人,虽是公众人物,但也有自己的私密空间,自己的隐私被揭露和曝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很不情愿的事情;另一方面,社会人群对明星的私生活又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感和猎奇心理,爆料明星私生活的资讯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报刊的订数或发行量,对于媒体而言,有着极大的诱惑力,所以许多娱乐媒体争相效仿,争先恐后,有些也因此而惹得官司不断。

我个人对此举不愿苟同,我们一惯本着正面报道的原则,尽量不涉及明星的私生活。这样也许会影响我们的受众群和发行量,但我们的内心是踏实的。尽量做到尊重明星,尊重读者,尊重自己。

龙源期刊网:电影期刊中,媒体评价最高的是《看电影》。《电影画刊》怎么看待这位同行?与它有哪些不同?与《新电影》、《电影故事》、《电影世界》又有哪些不同?

马宏锦:的确,《看电影》现在可能是独领电影类期刊风骚的一本杂志,我们对这位同行表示由衷地赞许和尊敬。我以为《看电影》的成功必有其成功所具备的必然条件和偶然因素,有其主观的努力和客观市场的认可。相形之下,他们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两家的差异可能在于前者所面对的读者群可能更专业一些,而我们的读者群可能更多的只是对电影的喜爱和一般性的欣赏而已。他们可能更容易得到所谓的“超级影迷”的青睐,而我们的受众则可能就是普通的观众。

至于其它几位兄弟期刊,我认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方面。但各家也各有特色,侧重点和风格都有所不同,我们可能更注重于图片性和综合性。

人常说“知子莫如父”,某本杂志怎样,主编心里最清楚。与兄弟期刊相比,我们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这是我们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当然,我们也有其它兄弟刊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这自然是我们所应该发扬光大的。

龙源期刊网:顾名思义,《电影画刊》的重头戏在图片。《电影画刊》如何让自己的图片在与同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对于上封面的电影明星,有什么要求?

马宏锦:如何让自己的图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直是困惑和制约我们的一件大事,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图片的作用和地位更显突出。我们一直也在寻求解决和突破的办法。

对于上封面的明星,我们没有太严格的限定,国内外影视娱乐明星都可作为我们的封面之星。

龙源期刊网:内容五花八门,与其说是个电影杂志,还不如说是本青少年的追星杂志更为妥当。有人这样形容《电影画刊》。对此,您如何看待?五花八门的内容是否为《电影画刊》刻意所为?

马宏锦:我一向很看重读者的意见,一本杂志如何,读者最有发言权。就某个读者来讲,他的意见和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就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而言,一定是中肯、切中要害的。此番说法我有一定的认同感。之所以给人如此之感,有我们刻意为之亦有无意而为。

加强影迷交流,加大经典影视专题力度

龙源期刊网:电影影片、电影明星、电影故事、影迷交流是《电影画刊》的四大块内容,侧重点是哪一块?影迷交流都有哪些方式?

马宏锦:四大块内容中,我们可能更多侧重于前两者,后两者稍显不足,尤其是影迷交流这块去年我们做得很不够。借此机会,我也想向长期关注、支持我们杂志的影迷朋友们致歉。当然,这也是因种种原因所致,在此我就不细说了。

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开辟一定的版面,安排专人来做,给影迷朋友提供一块园地、阵地或平台,便于读者与读者,读者与编者之间有一个直接而便捷的交流。

另外,我们还想在网上建构起这样的平台,让更多影迷读者的心声及时而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传递。当然,还有一些很具体的想法。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龙源期刊网:经典影视的浪漫与温馨,这一块内容让许多影迷对《电影画刊》情有独钟。《电影画刊》对这一块内容是如何策划的?

马宏锦:这一块原来一直是我们的一个强项,然而近两年,由于编辑队伍逐步年轻化,人员更替较快,有时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致使这一块在近期内有些削弱。过去我们曾作过一些大的专题策划,如“不尽银河滚滚来——中国影星历史画廊”、“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国影坛旧事撷英”、“影坛回眸”等,今后我们拟策划“百年经典巡礼”、“中外西部片之比较”、“世界影坛经典回放”,将从不同角度入手,让经典重放光芒。

龙源期刊网:1999—2000年,《电影画刊》进行了持续7个月的“赵雅芝现象讨论”。像这样长时间关注一个影视明星,对于《电影画刊》来说,是正常还是异常?

马宏锦:可以说既正常又不正常,为什么?说正常是因为读者有此需求,赵雅芝的确是一个特例,国内外“芝迷”很多,纷纷致电致函希望我刊多加关注赵雅芝。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愿望和要求,加之据说前任主编也是位赵雅芝的“粉丝”,可能就在这方面倾斜的多了些;说不正常是因为一本电影杂志面向的是世界影坛和国内外读者,长期关注某个影人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吧。

龙源期刊网:《电影画刊》的一位作者说,每逢节日,他都会收到来自《电影画刊》编辑的节日祝福。这是《电影画刊》编辑部的规定吗?

马宏锦:不是,杂志社没有作此规定。如果有此情况那就是编辑的个人行为,我们没有刻意去这样要求。

龙源期刊网:国内电影杂志鲜有受到广告主青睐的,《电影画刊》在广告方面的情况如何?

马宏锦:你说得对,客观上是这样,但主观上的努力也很重要。在广告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这也是我们需要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龙源期刊网:《新电影》除了本身杂志外,还创办了《时尚财富》等杂志,以形成品牌效应;同时也在开发杂志的相关产品,比如建设网站、短信平台等等。《电影画刊》有没有类似的举措?

马宏锦:从今年起,我们也增加了《电影画刊》下半月刊,也算我们的一个新举措。至于相关产品的开发,我们也早有想法,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了下来。去年在西安我和龙源穆总会晤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也想尽快建设网站及短信平台,以拓展传统纸质媒体的空间,更好地实现与读者、作者的多渠道沟通。

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缺乏,是目前中国电影期刊的普遍现象

龙源期刊网:有人认为,当下的电影杂志都缺乏批判精神,对国产大片几乎所有国内电影杂志都是超大篇幅地赞扬。您怎么看待这种声音?

马宏锦:是的,我也深有同感。其实,缺乏批判精神不仅仅只局限在对国产大片的态度上。除对国产大片外,对影坛的不正之风,不良现象,明星的种种“劣迹”等都没有给予响应和足够的批评和批判。这其中的原因我没有去细想。然而对于国产大片的一片颂扬声,我想大概与媒体从业者的眼光、专业水平、艺术鉴赏能力等有关,或是一种从众心理使然,亦如成语所言“一犬吠形而众犬吠声”是也。抑或是出于对民族电影的呵护和偏爱亦未可知。

龙源期刊网:有人说,国内现在很缺乏一份既具有专业精神又很朴实的电影杂志。是这样的吗?

马宏锦:是的,我们现在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朴实方面我们似乎有了,对我们而言缺少的还是专业精神,在这方面我们今后应该加强。

龙源期刊网:有这样的一种观点:目前国内电影杂志的第一个毛病是以拯救中国电影为己任,负载了太多不该负载、也负载不起的责任;第二个毛病是固步自封,眼睛向上;第三个毛病是缺乏专业知识。对此,您认同吗?《电影画刊》是否存在这些毛病呢?

马宏锦:我认同。其实电影就是电影,它所能承载的东西是很有限的。由于我们国家的国情以及过去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些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不正确观念给电影强加了许多不该强加的东西,加之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上的,所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需要一个相当艰巨而漫长的历程,过去所根深蒂固的一些习惯和认识一时半会儿尚难以扭转。电影,过去曾经辉煌过,曾经一度成为娱乐业的龙头老大。这曾经的辉煌,也滋生和助长了电影人曾经的自大、自满情绪,“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理曾一度成为当时的电影人的普遍心态。但当时过境迁,风光不再之后,那种往昔的优越感时常还会沉渣泛起,导致其“故步自封,眼睛向上”。这也可能是电影人所应该时刻惊醒和注意的问题。

至于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缺乏,也是目前电影期刊的普遍现象。近些年由于国家电影体制的变化,许多过去的专业人才退休、外流、转行等,年轻一代没有很快接上,加之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娱乐化倾向的影响,整个电影期刊队伍专业水平并不高,《电影画刊》也不例外。

龙源期刊网:中国电影期刊迄今还没有一本达到如法国《电影手册》那样的深度,这是因为中国电影不够深刻呢,还是因为办中国电影期刊的人不够深刻?

马宏锦:我认为两者都不是。就深刻而言,目前的中国电影亦不乏深刻的作品,关键是受众如何去解读的问题。说期刊人不够深刻似乎也不尽然。我认为,期刊人中也有不少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人。问题在于像《电影手册》这样深刻的东西,我们的市场能够接纳多少?不是说没有市场,而是这个市场我们没有去培养。有谁愿去培养?有谁敢去培养?这不只是个胆量和勇气的问题,而是需要一定的财力、政策以及人力的支持和承受这种风险的能力。

我认为,中国电影炒作比不炒作更好

龙源期刊网:有人说,电影商业化的结果是,钱赚的越来越多,有思想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电影商业化对中国电影来说,是幸,还是不幸?

马宏锦:此话有一定道理。其实何止电影,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一旦与商业沾上边,它多多少少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商业化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因为商业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这样可能就会失去事物原本的一些属性或本真的东西;商业化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最大限度地迎合市场,所谓有需求就是潜在的市场,有市场就会有人去做,而做的人就不大去考虑其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甚至于道德底线等等,只一味地去考虑其经济价值。这样做出来的所谓“艺术品”,其艺术含量、思想性等都要大打折扣了。

国外一位社会学家在谈到金钱与快乐时有一段话也很能说明问题:“如果用钱数作为横坐标,生活的空闲程度作为纵坐标,可以作一条类似抛物线的曲线。为满足温饱时,钱的数量与快乐感呈近似直线关系。达到小康之后,快乐感的增速则放缓。而多到一定程度时,钱就成为获得幸福感的障碍”。有钱没闲,有闲没钱,便成了鱼与熊掌的关系。

电影的商业化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其实也是把双刃剑,它在为中国电影“造血”或“输血”的同时,同样也在伤害着中国电影这副孱弱的身躯。这不存在幸与不幸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得这样,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你别无选择!”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如何在商业化进程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和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品位和深刻的内涵。

龙源期刊网:“现在的中国电影,有事没事就喜欢炒作。像陈凯歌导演,他有什么办法?他不炒作就不行,现在炒作会让电影受到伤害,但是不炒作,电影只有一条路‘死亡’,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已经进入了恶性循环。其实我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没想到《无极》就赶上了。”这是央视名嘴崔永元对中国电影现状的抨击。您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炒作问题?是否真如崔永元所言,中国电影失去了炒作只有死路一条?

马宏锦: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炒作并不见得就不好。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炒作。炒作就是一种自我宣传,就是广而告之。宣传又有何不好?当然炒作的方式和方法还是有优劣之分的。如果是太下流的炒作,那无异于使中国电影蒙羞;正如前面所言,电影一旦被商业化,炒作将在所难免。

我在做杂志之前的许多年一直从事电影宣传工作。面对基层的影院经营者们,我们经常苦口婆心地在督导他们要重视宣传工作,告诉他们宣传和不宣传如何地不一样、某部影片采用了怎样的宣传手法和怎样的宣传规模、观众上座率达到了多少等等,这些都是有例有据的,并非信口所言。

我不赞成崔永元所说,中国电影如果没了炒作就会死路一条。这话显然有失偏颇。有些片子没有炒作不是也一样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吗?在中国影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当然,对中国电影而言,我个人认为,炒作要比不炒作更好,只是炒作的方法要慎重选择,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龙源期刊网:从陈凯歌的《无极》到冯小刚的《夜宴》,再到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有人认为中国电影已进入了大片时代?您赞成吗?大片是否能拯救中国电影?

马宏锦:其实“大片”是我们人为的、很主观的为这些影片贴上的标签。另外,大和小也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因为商业上的投入大、动静大就认为是“大片”,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我们要看它的内容、格调、品格等方面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和尺度。

你上述提及的这几部影片我以为称其为国产商业大片可能要比“国产大片”更贴切一些。我不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大片时代,而现在所谓的大片也并不能拯救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复苏应是一个整体的提升,而绝非几部所谓的大片就能解决问题。但我并不否定现在所谓大片的价值及作用,它对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最起码,它让国人看到了一丝中国电影复苏的曙光,犹如中国足球的那次出线一样,多少还是会令国人为之一振的。但如果要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那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它充其量也就是中国影坛百花园中的几朵,而并非花园。

龙源期刊网:张艺谋巨资制作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落败于奥斯卡,贾樟柯小成本制作的《三峡好人》却捧得了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有人因此不看好国产大片,认为投入这么多钱是白投了,还不如捐给希望工程。对此,您持什么观点?

马宏锦:首先,奥斯卡和威尼斯奖还是有区别的,不必多言。当然我也并不认为《三峡好人》就一定比不上《黄金甲》。我认为《黄金甲》在商业上的运作还是很成功的,且不说它的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单看投入产出比例还是可圈可点的。因此,不能说它是白投了。

希望工程固然需要投钱,而中国电影也同样需要投资,这应是“车走车路,马走马路”、“井水不犯河水”的事。不是所有的高投入都能拍出好片子来,但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拍出好片子的机率也不是很大的,一如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样,我们不能因为《黄金甲》落败于奥斯卡就否定它投入的必要。

说句题外话,崔永元花了几千万打造了一个《我的长征》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依我看无异于是公众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便是我的观点和看法。

龙源期刊网:霍建起导演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落寞于国内,却在日本久映不衰。为什么国产电影会出现这般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马宏锦:我想这个问题如果说起来可能有些稍显复杂和罗嗦。我认为一部影片在某个地域能否得到认可和赞许,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诸如该影片宣传的力度,切入的角度,这个地域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国民的心态、素养、审美趋向、欣赏习惯等等都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难说哪一点契合了受众的审美期许。当年台湾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台反映平平,然而在大陆却火得不得了,许多观众在影院哭得稀里哗啦。得知此情况,台湾方面原制作班底又积极酝酿筹拍续集;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出现的《高山下的花环》一度在中国大陆万人空巷、场场爆满,可到了香港却门前冷落、无人问津,据说后来香港方面重新改了一下片名,又火爆得不行。所以,这种现象的确很难说的很清楚。

龙源期刊网:“所谓大河无水小河干,多年来《电影世界》都在以50%——60%的版面宣传自己厂的影片(该杂志前身为《长影画报》,长春电影制片厂主办),国外电影内容占很少部分;随着国产电影产量愈来愈低,而且大部分只赔不赚:10%赚钱,10%持平,80%亏损,票房市场一片惨淡,导致我们这些以做为主的杂志也没了从前的优势。”《电影世界》主编吕文玉如是说。由国内九家知名电影制片及发行机构而派生的《电影画刊》,是否面临与《电影世界》一样的命运?国产电影的黄金时代真的是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吗?它的复苏和振兴,我们还有可待之日吗?

马宏锦:吕文玉先生所说到的情况,我们也与之类似。的确,随着国产电影产量的下降,过去是靠国产电影“混”饭吃的我们,日子已愈来愈艰难了。但是冷静地想一想,市场的法则就是这样,适者生存,物竞天择。不论是中国电影也罢,《电影画刊》也罢,都在面临着市场大潮的冲击,若经受住了这个洗礼,你可能就站稳了脚跟,若经受不住有可能就被汹涌的商业大潮所湮没。但是我有一个信念,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市场风云的变幻,《电影画刊》有可能会淡出江湖,但中国电影将会永生。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有可能一去不返了,但中国电影的复苏一定不会远了。

如果说电影像“老婆”,那么书画更像我的“情人”

龙源期刊网:“电影是一个梦的国度,是梦想的乐园和天堂。电影人是一群怀揣着各种梦想的人”这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您所从事的这份与电影相关的工作,是否也与您的梦想有关?对于电影,您是如何理解的?电影的灵魂是什么?最让您难忘的一部电影是什么?

马宏锦:其实,人这一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梦想也是有所不同的。我年轻时曾经有过许多梦想,唯独没有关于电影的梦想,而自己后来在很长时间内却做着与电影有关的营生。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耳目闭塞、胸无大志,那个时候的梦想就是将来长大了做一个好木匠,一度曾痴迷于此。锯子、斧子、刨子、凿子等家什一应俱全,自己亦曾动手做了不少日常生活用具。待我成年以后,我的梦想又变了,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园艺师,因为我对植物有着特殊的偏好,喜爱种植、栽种、浇水、施肥、剪枝、扦插等等类似农活的事情。多年前我曾就我养花的感受、感悟历程写了一批闲散的文字曰“花与人生”,后来收在了我的文集《砚边随想》中。细想起来,为什么我曾有过许多梦想却没有关于电影的梦想,这就是所谓的命运的捉弄吧。记得有一次我在与一位应聘者谈话时,那位女孩一见面就问我:马主编为什么不去当导演?我反问道:我为什么要去当导演?她接着说我知道你也可算是资深的“电影人”了,以你的才华和阅历难道就没想过去做导演吗?我说,没有,真的从来没有过这种想法。对于电影我始终抱有一份喜爱和尊敬,但我自己不愿也不会投身于电影创作或制作的具体工作上去的,这可能是兴趣使然吧。

我认为,电影的灵魂就是人的灵魂。电影就是人的灵魂的载体。人的思想、意志、欲望,有形的、无形的,有意的、无意的,都可以通过电影得以表达,而使得思想与思想、心灵与心灵、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得以沟通与交流的最好手段是电影。

要让我说哪一部电影最令我难忘,还真让我有些犯难。当我把记忆的储存库检索一遍后发现,存留下的大都是一些支离破碎,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影像的碎片。它不象某部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以故事或情节相串,亦不如电脑中某一个词组的相关链接,它是一堆杂乱得难以理出头绪的活动的影像残留。当然也有一些不大容易忘记的电影,但是要从中遴选出一部最难忘的,我一时难以做到,也不知将来能否做到。

龙源期刊网:二胡、板胡、诗歌、散文、摄影、书画,您均有都有一定造诣。如此多才多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其中,您最擅长、倾注您心血最多的是什么?

马宏锦:虽然乍看起来我似乎涉猎的方面挺多,其实说到底我一生可能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艺术。我认为艺术是与心灵相关的事情,艺术门类虽然也有个体差异,但究其本源却是相通的。正如有人讲过“书画同源”一样,电影与文学也可算是“近亲”吧。电影在诸多艺术品类中其包容性是最强的一种。正如著名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所说的那样:“几个世纪以来,各门艺术好象都在向电影汇拢。另一方面,电影也是理解其它一切艺术方法之门径。”其实,艺术门类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共性就是艺术的功用以及它的创作规律等本质的东西,而个性就是其创作手法以及它的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我认为,作为一个优秀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没有一定的天赋是不行的,但仅有天赋是远远不够的。从事艺术创作同样是一项艰苦而倍受煎熬的活计,没有足够的学识、生活历练、专业技巧的学习应用等的积累,是成不了什么气候的。

我曾在我的一篇题为“艺术与艺术家”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艺术是寂寞之道,艺术是愚人之道,艺术是无尽之道。马克思曾说,艺术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叔本华说,艺术是人生的麻醉剂;尼采说,艺术是人生的兴奋剂。我的一位朋友,著名书法家、西安美院美术史论教授茹桂先生曾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我才懂得:原来艺术是上帝为愚人和不幸者安排的苦差使!’我想也许是上帝为了安抚那些不幸的人们,不使他们永远孤独和寂寞而补偿性地给他们以艺术的自足,使得他们心无旁骛,陶醉其间,终生眷恋而无怨无悔。”

周国平曾说过:“好艺术家像好女人好男人一样,总那么纯。这是一种成熟的单纯,一种有深度、有力度的单纯。他们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却又不为时代的五光十色所侵染,不为成败所动摇,耐得寂寞,也耐得喧嚣,始终保持本色”。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在常人眼里可能是傻子、呆子、疯子;真正的艺术家在我的眼里可能是智者、贤者、圣者。

说到我自己,在众多艺术门类中倾注我心血最多的是书法与绘画,至于文学、音乐、摄影等用梨园行的话说就是“玩票”而已。从我的内心来讲,我倒愿意把它们进行融合。在我看来,一切的艺术形式不过是个手段而已,它的目的不外乎就是一个表达。表达我对人生、对自然、对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感受和认知,在表达的同时,我也享受了这个过程。仅此而已。

龙源期刊网:书画和电影,您对哪一个更为钟情?若要您选择其一,您会选择哪一个?

马宏锦:这两样“东西”的确是我比较难以取舍的。我曾在2004年第3期《电影画刊》上以“过客”的笔名发表过一篇闲文《我的“老婆”叫电影》里说过:“要说起来,我在电影行当也算厮混了多年,大概也算作搞电影的人了。但长久以来在电影圈中我总有一种寄居、借宿的感觉,“身在曹营心在汉”。与电影仿佛总有一层隔膜感,像两张皮,又像油和水的关系,油总在水上漂,二者难以融为一体。

所以多年来,我从不敢也不愿以电影人自居或自诩。这样说并非我对电影没有感情,只是那感情尚未到让我全身心投入的地步,电影只是我的现实而非梦想。”

如果说电影像“老婆”,那么书画更像我的“情人”。泡在电影圈中的这些年之所以未能完全融入,大抵也与这“情人”有关。似乎电影在满足着我的物质需求,而我精神方面的更多欲望则被书画所牵引。正像有人所说的那样:“诗人并非一种职业,而诗人往往可能活在一个能让他活命的职业中。”

如果说我必须在二者之间作以取舍,那我可能就会做一次忘恩负义之举,那就是弃电影而去了。

龙源期刊网:“他的书法作品中,除了众人所感到的大气、书卷气外,还浸润着一种超然、洒脱的静气和清气”,这是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诗人闻频先生对您的评价。您这种“超然、洒脱的静气和清气”是如何形成的?

马宏锦:闻频先生对我的溢美之辞,可能更多地是在鼓励和鞭策我。如果说有的话,我想这些可能与我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有关。我是生在西安,长在乡下,在农村生活了近十七年的时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中国农民勤劳、坚韧、负重的品德在我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七十年代末,我高考落榜后步入了军营,成为一名人民伞兵,也就是前不久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剧《垂直打击》中的那个部队。我在这里完成了由一个普通农村学生向一个军人的转变并且在这里真正与电影有了亲密接触;八十年代初我转业回到我的出生地,做了一名电影工作者并且又上大学接受了系统的艺术教育与训练。

纵观我的人生历程,我认为农村和军营的生活,锤炼和锻造了我的品格和素质,为我的人生和艺术打下了一抹浓重的底色;而对艺术的追求和执着又为我插上了灵动的翅膀,让我的灵魂得以自由翱翔。所以我曾在一些文章中几次情不自禁地写到:感谢生活,感谢艺术!我如此的人生成就了我如彼的艺术,我如此的艺术又丰富了我如彼的人生。

我认为,人生最高境界就是你能做到多少你就做到多少

龙源期刊网:“自信、自律、从容、淡泊,不为喧嚣所动,不为虚名所惑,在这金钱摇曳的世风中,实在难得”,闻频先生还这般评价您。这是否已达到您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马宏锦:没有。人生是个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生命不息而追求就永无止境。

龙源期刊网:您曾提及,假如生命与艺术让您在两者中选一,您会选择前者。而且,对于作画的动机,你声称既不是为市场、大奖赛,也不是为艺术,而是为自己。这是否说明,你比较宠爱自己、善待自己?

马宏锦:宠爱自己谈不上,但我主张善待自己。善待自己也就是善待生命,如果一个连自己都不会善待的人他还会去善待别人吗?所以我主张在善待自己的同时也要善待别人,那些只知道善待别人而不懂得善待自己或只知道善待自己而不知道善待别人的人都是有失偏颇的。有首歌里唱道“男人对自己下手要狠点”,我认为那纯粹是胡诌,我不主张以“卧薪尝胆”式地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一切皆顺其自然的好,人不仅要善待自己,还应该善待一切生命,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

龙源期刊网:您曾谈及信念与积累的重要性。您今天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是否缘于您的信念和积累?

马宏锦:人可能都有惰性,我认为克服惰性的主要方式就是为自己建立信念,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只有方向和目的明确了,你才会有做下去的动力和引力。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必须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你才会清楚该怎样去做。

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这么多年来只是做了我自己喜爱而对社会又无大碍的事儿罢了,这也可能就是我心安理得的一个理由吧。如果说还有一些积累那也是缘于我有一个比较坚定的信念吧。人生有时是需要信念来作支撑的,没有了信念我们的人生可能就很难立得住,信念有如人生大厦中的钢结构,缺之不得。

龙源期刊网:您曾说,“人追求名也好利也罢,最难把握的就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激流勇退”。也就是说,如何把握一个度是很得重要的。您认为自己做任何事,都能自如地把握好一个度吗?您有没有欲罢却不能休的时候?

马宏锦:知道如何做和自己做的如何,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认识层面而后者则是行为层面,我认识到了可能在行为上就会朝这个目标或方向去努力。并且,我始终坚信做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把握。儒家学说讲求“中庸”,过犹不及,也是在强调一个度的问题。

以我的体会,不论是从事艺术创作,还是日常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都存在一个度的把握,生活中许多遗憾或不尽人意皆由此出。当然,我也会有欲罢不能的时候,譬如对于电影、对于《电影画刊》,我坦承我个人是靠一种信念和情感在坚持或坚守。但是我在坚持的时候也会把握度的问题,我不会高呼过去战争年代我们可敬的英雄人物所说的“我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豪言壮语。我没有那样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英雄气概。

龙源期刊网:你的一篇文章名为“生命中没有圆满”,是否可以理解为,追求没有至善至美?如此说来,您认为,生命与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马宏锦:我认为最高境界通俗地说法就是你能做到多少你就做到多少。譬如你能挑动一百斤的担子你挑个八、九十斤也就可以了,没必要非要用二百斤重担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压得自己透不过气来甚至于压得自己再也爬不起来,那就得不偿失了。其实这个最高境界我想借用禅宗上所讲的一种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留一些空间,留一点余地甚或留一些遗憾,这样可能会更好。而这些遗憾或空间反倒成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龙源期刊网:您曾荣获“2005年度中华艺术界十大新闻人物”光荣称号,您如何看待自己所获得的这一荣誉?

马宏锦:这个所谓的荣誉对我来说也是比较突然,多少有些意外,我也不清楚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开始关注我的。既是“新闻人物”那就应该有些突出的事迹和贡献,而我却业绩平平,其实距离这个荣誉还有很大差距。说白了,这个所谓的荣誉对我而言也无非过眼云烟,一闪而过,并未真正能在我的心中留下什么,也并不能改变我什么。“水自清清花自开”,“山形依旧枕寒流”。

龙源期刊网:如今的您,已功成名就,理想是否都已实现?

马宏锦:如前所言,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奋进追求的过程,对我而言,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享受这个过程。古语有云:“谁人肯向死前休”,我正值人生的壮年,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我也并非达到所谓的功成名就,即使达到一般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也不可能说所有的理想都能实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龙源期刊网:“面对匆匆而去的岁月,我们谁都无法阻止时光的流逝带走我们的青春,美丽;但我们可以永葆心灵的善良、纯真与执着”,您这句话说得好极了,这也是您心灵恪守的准则吧?

马宏锦:是的,纯真与执着是我认为毕生都需要坚守的。心灵的纯真能让我们的人生活得更有意味,也能使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更安然、泰然一些;执着就是一种追求的精神,一种追求的信念。我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坚守这两样东西,那么他将会拥有一个丰富而精彩的人生。

[马宏锦简介]

国家高级美术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兼职副院长、中国书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电影美术学会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电影画刊》主编。书画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及省级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海外艺术机构及友人收藏。其艺术传略及作品先后被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美术年鉴》、《陕西美术家》、《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二十世纪中日书画名匠作品集》、《陕西美术50年》等大型辞书。

近年来,马宏锦的艺术成就得到社会及媒体的广泛关注。西安电视台《西部学子》栏目,曾以“性之所至,顺其自然——马宏锦和他的书画艺术”为题对他的艺术成就做了专题报道;陕西电视台《中国书画名家》栏目以“跋涉者的足迹——马宏锦的艺术道路”为题对他的书画艺术道路做了全面的介绍。《中华新闻报》、《空军报》、《书法导报》、《陕西日报》、《星期天》、《陕西工人报》、《陕西农民报》、《矿产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文化艺术报》、《阳光报》、《甘肃经济日报》、《当代青年》、《西北航空》、《南华时刊》、《西部大开发》、《八小时以外》、《杂文月谈》、《乐在旅程》、《书法艺术》、《策划》等省内外数十家媒体先后均做过报道。

由于马宏锦在书画创作及电影、新闻出版工作方面的成就,先后荣获2005年度“中华艺术界十大新闻人物”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首席代表、中国农科院院长任志、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谭云鹤、著名外交家、社会活动家、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等亲自接见并为马宏锦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杯。

2006年,马宏锦又荣获“陕西百位中青年文化名人” 称号,其个人艺术档案已被陕西省档案局陕西名人档案馆所收藏 。

亲爱的读者:

就以上访谈内容,如果您还有想了解并希望主编回答的问题,请给我们发邮件,我们将向主编及时转达您的问题,并尽快回复!

Email: cchuanxing@163.com

感谢您的关注!

责任编辑 蔡凛立

本文版权属龙源期刊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与本站联系

Email: cchuanxing@163.com

作者:蔡凛立

第3篇:电影《天堂电影院》分析教案

By:柳绪鑫 张优辉 王肖 黄莎莎 杨明月 潘广宗

一、电影版本问题

《天堂电影院》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70分钟的加长版,另一个是最终获奖的123分钟的删减版。

而在加长版里,托托多年后回到西西里老家,遇到了已身为人母的艾莱娜。老男人和老女人又在车里狂热了一夜,然后为家庭和道德的名义分手。

我觉得,加长版很烂,虽然满足了观众想要让主人公与爱人重逢的愿望,但正是这种满足,这种妥协,将整个影片降了两级,变成了一出冗长平庸的烂戏。当然,倘若这俩人最终生活在一起,影片就更烂了。

二、导演简介

朱塞佩·多纳托雷与他的作品 朱塞佩·多纳托雷是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流派的新贵导演,影片数量不多,大多以家乡西西里岛为背景,题材也偏好少年的憧憬和老年的回忆,但几乎每部都是精心锤炼的作品。《天堂电影院》是导演的第二部作品,拍摄于1988年。

没有人能够否定朱塞佩·托纳托雷在电影方面的天赋。在意大利浩如烟海的电影导演中,托纳托雷绝对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三、剧情简介

(播放央视宣传片)

首先给大家讲一下影片的背景。

影片背景

影片中故事发生发展的主要场地是一座天主教堂,它不仅是小镇上的人们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更是人们娱乐、聚会,甚至是考试的处所,它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片的名称“天堂电影院”也是一语双关,体现了当地浓郁的宗教氛围。我们不难发现,教会实际上控制着当地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四、选题——人物形象分析

为何选择人物形象分析呢?

今天讲的是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它的地位和作用,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影片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很好地促进情节的发展,甚至揭示影片的主题。下面就讲解这部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首先来看一下导演介绍,剧情简介。

五、结构

A-B-A 结构上,本片采用的还是两条线索,一条是多多的成长历程,一条暗线则是电影历史的发展变迁。A-B-A的回忆与现实穿插式的构成,朱赛佩·多那托雷采用了一个非常明显而又简单的方法来区分了现实与回忆部分的色彩,前期拍摄时分别采用两种感光度不同的胶片,在后期校色时使 A 部分整体偏冷色调,B 部分整体偏向暖色调,以此暗示主人公温暖

1 的回忆和冷漠的现实的对比。

六、人物形象分析 1.萨尔瓦多

多多可以说是这部影片中的中心人物。就像前面看到的导演的介绍,其实多多就是导演自身的写照。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把多多划分了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少年,青年,和中年。在ppt上我把他们分开来看,只是想更好的认识导演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其实他的一生是一脉相承的。

少年的多多:给人的感觉是天真,可爱,有时候还会耍点小聪明。

00:27:03 多多和神父走在回去的路上,耍小聪明成功的坐在了艾费多的自行车上。这一段也是两人的亲密接触的时间,对两人的关系有着促进的作用。

00:31:16 艾费多不让多多进放映室,小多多以给他送饭的理由混进去。表现了小多多的机智。

00:34:15 小多多自己操作放映机,体现了小多多的聪慧。 00:52:59 小多多在火灾中救出艾费多。小多多的勇敢。

青年多多:执着的追求爱情。

01:05:37 艾莲娜出现在多多的镜头中。后来不惜为了艾莲娜把同学绊倒。 01:23:27 多多一直在艾莲娜的窗下等着。

01:54:00 虽然多多功成名就,但是从他的话中,可以读出他对妈妈的内疚,一种难以释怀的感情,在回乡之后得到爆发。从妈妈的话中也可以读出多多感情的不顺利,可以说他再也没爱过。

2.艾费多

这个人物承担着双重角色:其职业角色是乡村影院的放映员;其生活角色是影片主人公萨尔瓦多的好友和导师。

(两人第一次在放映间谈话。语重心长的艾费多也是第一次向多多提出这个工作不适合他。00:31:10)

(两人第二次在放映间谈话。再一次多多的未来目标01:00:40)

(两人第三次在放映间谈话 01:07:04)

(第四次谈话,讲述了士兵和公主的故事 01:10:37)

2 (第五次谈话,让多多离开。01:37:07 对应ppt第17页对话部分) (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谈话,艾费多不让多多回来。01:40:16) 从这几次对话里看到了两人之间情感的不断变化,也表现了艾费多对多多深深地爱意。他一直在要求多多进步,走出去,自己却一生都没有走出这个小镇。可以说,没有这个守候在故乡的艾费多,就没有日后著名的导演萨尔瓦多。正是老一代人“不变”的主题,催生了新一代人“变”的主题。

影片中艾弗多这一形象并非一个简单的符号化的人物,而是一个血肉丰满、极有性格的形象。这个老人正直、善良、充满智慧、又带有几许孩子气的天真俏皮。影片从许多生活细节多侧面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思想和品格。

比如,在影院门口为托托“找回”50里拉 (在考场上低声下气向托托求助 00:37:47) (变戏法似的让电影穿越墙壁到达广 00:47:37 )

(缠住神父以给萨尔瓦多争取表白爱情的时机 01:19:50) 这些细节的添加,给这个人物身上增添了许多活力。

以外表选朋友,以智慧选敌人。00:28:10 暴民没有头脑,不事思考。 00:48:38 这两句话是影片中艾费多说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句话。虽然艾费多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但是在社会这个学校里他学到了更多。这是他受生活影响的真实感受,所以他说出时才会掷地有声,才会给我留下社科的印象。

影片的高潮,也是影片最最动人的地方,在结尾。艾费多留给多多的不仅仅是一些剪下来的胶片这么简单,他留给他的是一部关于人生的电影。当一个个的接吻镜头用蒙太奇组接起来以后,我们从中看到的是爱情的美妙,离别时的绝望和无奈,是初恋的羞涩„„这其中不变的是酸甜苦辣的人生体味。艾费多亲手剪去了艾费多的爱情镜头,但是他并没有丢弃它,而是在时间的盒子里将它好好地收藏着。它使得多多没有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沉沦,而 是走向了更加辉煌的成功,体会到了更加完整的人生——这是艾费多这个人生导师给多多上的最后一课。

3.阿代尔费奥神父

阿代尔费奥神父在影片中也具有双重角色象征。一方面,他是与人的欲望相对立的宗教力量的象征。在老天堂电影院中,他掌握着公映影片的审查权。导演在表现他的审片过程时,采用了仰拍的摄影角度,神父黑黑的身影出现在影院银幕的正中间,盖住了银幕的画面,体现了一种控制一切的威力。而一旦黑影片中出现接吻的镜头,神父便可以摇铃让放映员将其删剪掉,体现出对人的情爱欲望的毫不迟疑的打击。但是,等新的天堂电影院建好以后,宗教的力量就没有这么强大了,神父失去了审片权,人们终于看到了影片中的接吻镜头。

3 另一方面,阿代尔费奥神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自己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对神性的胜利。在老影院里审片时,每当银幕上的人翩翩起舞,神父自己也会跟着哼起音乐。(00:09:25)在新影院落成那天,神父捧着圣水罐为影院洒水祈福,结果他在看歌舞片时,竟手捧水罐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摆起来(00:58:36),圣水罐好似变成了他手中的一件乐器。当新影院的银幕上第一次公映出接吻镜头时,人们欢呼起来,神父无力回天,只得愤愤地说:“我可不看这种电影。”(01:00:15)说话的同时,他的眼睛却紧盯着银幕。

4.疯子

“疯子”,一般指患严重精神病的人,即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其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与心智健全的常人相比,他们都不能正常的学 习、工作、生活。在现实社会,我们总能看到这一类人的存在;在电影世界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或疯或傻的人物。但在影视这一有限的时空世界,“疯子”、“傻子”决不是轻易、或随意就出现的形象,他们往往负载一些特殊的意义。

比如,英国影片《简·爱》中的疯女人、德国影片《铁皮鼓》中的疯子、英国电影《哈姆雷特》中的奥菲莉娅,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每天骑着“木马”嘴上喊着“欧伦布”的傻子„„

下面分析意大利《天堂电影院》中那个常常叫嚷着“广场是我的”的疯子形象,以探讨这一特殊形象在电影中的意义。

疯子的第一次出场

00:23:40

完成了家长权利的对接。

疯子的第二次出场

00:36:12 第三次出场

00:55:46

两次出场继续完成家长的权利与义务对接。

疯子的第四次出场

00:54:40 第五次出场

01:16:48

执行家长专制权的开始。 疯子的第六次出场 01:57:2

2 家长权利的坍塌。

5.艾莲娜

伊莲娜是萨尔瓦多惟一爱过的女人,一个穷小子爱上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小姐,就像现代社会版的屌丝和白富美的故事。两个人的爱情遭到姑娘家人的反对,爱情以失落告终。 失去艾莲娜后,萨尔瓦托再也没有过真正的恋爱,直到他重返故乡,母亲说:“希望能看到你安顿下来,去爱一个人。” 而那组“爱情之吻”的镜头,也已被阿尔夫莱多重新接在一起了„„ 萨尔瓦多的爱情故事大概也将重新开始了。

6.母亲

妈妈的始终等待使这个角色增添了几分悲凉。

妈妈对爸爸的等待和最后对多多的等待也形成了呼应。两者不同的是对爸爸的等待没有得到回应,而多多最终回来了,也算是对30年等待的一个慰藉,虽然回乡是以艾费多的去世为理由。

(妈妈对爸爸的等待 00:29:46 00:44:49)

(妈妈对多多的等待 01:42:35,妈妈能感觉到是多多回来,妈妈的毛线被扯出,好似30年

4 无尽的思念终于被释放了。

“不累,妈妈,飞回来才一个小时。”“都这么多年了还告诉我这个。”简单的话语里透漏出妈妈对儿子的思念。也让我们感觉一丝悲凉。

7.其他人物——配角

除了刚刚介绍的这几个主要人物,影片中还有一些必要的配角。在这里形象的给他们起名为睡觉男,吐痰男,还有奇奇欧。他们对影片的情节发展几乎没有作用,但是导演却对这几个人物也进行了刻画,使其具有典型性,也给整部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趣味。 睡觉男

00:31:02 睡觉时被周围的捉弄

00:44:11 睡觉男再次被捉弄 被捉弄之后说的话都是一样的,我要宰了你们。 奇奇欧

00:35:4

4足球彩票中奖,高兴地晕倒

吐痰男

00:41:37

吐痰拿向楼下吐痰

01:04:51 吐痰男第三次吐痰,遭到了别人的回报。

七、主题(略讲)

“天堂”到底是什么?对于多多,或者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是爱情还是事业呢?

我们的萨尔瓦多最终听从了艾费多的建议,走了出去并成为了一名导演,但是那样就是人生吗?是否事业有成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如果多多和艾莲娜私奔,他就不能成为导演吗?是否会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哪怕当一个知足常乐的放映员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坏事。一辈子呆在西西里岛,难道就是不正确的吗?

最后结尾的亲吻镜头集锦,是想告诉我们爱情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吗?但是多多却失去了一生的挚爱。

人生是由许多可能和偶然所排列组合而成的,所谓“天堂”,只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八、主题曲

在主题曲中结束演讲

穿帮镜头:

·多多小的时候,学校读书考试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个左撇子,成年之后,他却是用右手在日历上作记号的。

·事实错误:1954年的日历是不正确的。日历上显示1954年4月1日是星期五,实际上这一天应该是星期四。其他时间都是正确的。

·时代错误:在一个场景中,电影屏幕上放映的电影是1956年的《上帝创造了女人》。在若干场景后,塞尔瓦托正在一个标有1954年的日历上作记号。《上帝创造女人》的发行时间是在1956年。

多多小的时候,在考试时,给埃弗特扔答案时,第一个镜头扔出去用的是左手,而下一个镜头收回去的却是右手。

第4篇: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

编剧/导演:朱塞佩·托维纳托雷

主要演员:雅克·佩兰(萨尔瓦多饰)

菲利普·诺瓦莱(阿尔夫莱多饰)

获奖情况:1989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90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像奖(第62届)

1990年全球最佳外语片奖(第47届)

① 故事结构:倒叙——以萨尔瓦多的视角展开回忆

倒叙的好处:1.节约影片篇幅 2.可以自由地对故事做详略取舍

两条时间线索:1.萨尔瓦多的生活流程,影片中短短几天

2.回忆中历史变迁、人物成长的时间流程

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寓所)→回忆(童年托托看电影、放电影、影院着火)→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回忆(青年托托恋爱)→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回忆(青年托托参军、离开故乡)→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故乡)

② 天堂电影院

电影院的几度兴衰:支撑了影片时间线索的发展,让人形象的体味到时光流逝,时代变迁,折射出一种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

作用:1.电影院好似为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们建构的一座“天堂”

2.它使人们超脱了像是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困扰,而沉浸到欢乐之中

3.电影院已不仅仅是一个工人们娱乐的场所

4.在影院中体验种种生命情感,在影院中播撒生命的种子,哺育小生命成长,甚至是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刻

5.影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环境,电影业似乎超越了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生命主题,它与人的生命

息息相关。

③ 广场

广场是与电影院相对立存在的,是西西里的像是生活环境,是贫困、落后、艰辛、苦难的。广场与影院,是那个时代意大利人生命中现实与天堂的对列,苦难与欢乐的隐喻。

④ 人物

1. 阿尔夫莱多:阿尔夫莱多承担着双重角色,其职业角色是乡村影院的放映员,起生活角色是影片主人公萨尔瓦

多的好友和导师。阿尔夫莱多和他的光中代表了电影黄金时代那种最淳朴、最彻底的电影文化倾向。阿尔夫莱多是一个与“新生代”相联系、相对比而存在的“老一代人”的形象。他指引、督促着萨尔瓦多的前进、变化,他自己却又是个不变的缺少行为主动性的形象。

2. 萨尔瓦多:萨尔瓦多是一种不断前进、不断变化的富于生命力的形象,他是托尔纳托雷自己的写照,也是意

大利人年轻一代的形象。

3. 阿代尔费奥神父:阿代尔费奥神父在影片中有双重角色象征,一方面他是与人的欲望相对立的宗教力量的象征,一

旦影片中出现接吻的镜头,神父便可以摇铃让放映员将其删掉,体现出对人的情爱欲望的毫不迟疑的打击。另一方面,阿代尔费奥神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自己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对神性的胜利,当新影院的银幕上第一次公映出接吻的镜头时,人们欢呼起来,神父无力回天,值得愤愤的说“我可不看这种电影”。说话的同时,他的眼睛却紧盯着银幕。宗教对人的欲望的任意杀戮压制,以及人类情感对宗教力量的最后胜利,就巧妙的天现在阿代尔费奥神父这个形象上。

4. 疯子:疯子,是个站在人民对立面的狂妄的邪恶的独裁者,但他的“独裁”是没有力量的,最后终将被人名扫

进历史的垃圾箱。

⑤ 转场方式: 1.相似性剪辑

2.利用声音的相似性剪辑

3.动作的相似性剪辑

第5篇: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寻找失去的时光 童年:无忧无虑的年代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时候的一个意大利小镇的故事。这个小镇有一家天堂电影院,一个可爱顽皮的叫多多的小孩成天在电影院看电影,甚至完全忘记了母亲叫自己去做的事情,甚至把母亲给的钱丢在了电影院,他疯狂地迷上了电影,成天缠着电影放映员艾蒙多,要他教自己放电影,艾蒙多不愿意教他,因为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就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单调重复又低贱的工作中浪费了,他喜欢小多多。在他身上寄托了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所以他不愿意多多重复自己的人生道路,但多多自己却在旁观中基本上学会了放电影,有一天,电影胶片着火,只有小多多费力地把他从火堆中拖出来,但他的双眼已经瞎了。不到十岁的小多多接替了他的电影放映员的位置。小镇的人们没有别的娱乐,天堂电影院是他们唯一的寄托,不多的几部电影他们不知已经看了多少遍了,他们甚至能够一边跟着电影背台词一边流泪,这些平凡然而淳朴善良的人们!由于当时宗教道德的束缚,放映的电影中的接吻镜头甚至都要被剪掉。 青年:纯真的初恋

多多的爱情故事。那种不知所云的表白,那种风雨中固执的守侯,那种被接受后的惊喜,那种离别的伤痛,那样美丽的青春,那种暴风雨中疯狂的热吻!不过,艾莲娜是银行家的女儿,她要到外地去读大学,之后多多也服兵役去了。在服兵役的时候,他跟艾莲娜中断了联系,多多痛不欲生,艾蒙多告诉他:你的世界不在这儿,忘掉艾莲娜,走出去,永远别回来。此后,多多再也没有得到艾莲娜的消息,猝然的相遇,短暂的迷醉,擦肩而过之后永不相逢,留下的是深深的遗憾和创痛。多多的母亲对他说:“每次我给你打电话,接电话的都是不同的人,这些女人都不爱你,你也不爱他们。”功成名就之后的他女人无数,但他爱的人已经永远的消失在茫茫人海,永远找不回了,无论是初恋的感觉还是初恋的人。 中年的返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三十年过去了,艾蒙多老了,死了。多多接到母亲的电话之后第一次返乡,经历了无数人生的风雨漂泊的艰辛的他脸上已经写满了风霜之色,他乡归来的游子,眼前的一切熟悉而又陌生。影片没有交代他三十年的奋斗历程,但我们从他的脸上就可以看到。他回家了,失火之后重修过的天堂影院经历三十年的风雨剥蚀之后重新变得破败,甚至因为没有人看电影,电影院也即将被拆除。多多再次放映观看他自己拍下的艾莲娜的录象,多少回忆和往事在他心中,内心的感受想必也是百感交集而只有沉默吧!他去送别艾蒙多的灵柩的时候,发现过去熟悉的人要么已经死了,活着的也已经老了,自己的母亲,电影院的老板,还有广场看守人。岁月改变了一切啊!艾蒙多留给他的礼物竟然是剪辑下来的电影中的接吻镜头的合集。

一首舒缓忧伤的散文诗

整部电影都弥漫着一种怀旧的气氛一种时光感和沧桑感,也许一起都变化太快吧!就象海子感慨的:“有些美好的东西要永远消失了!”电影叙事的节奏是舒缓的,基调是忧伤的。整部电影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无情带来的变化。电影院烧了,新修了,拆了,没有观众了;熟悉的人老了,死了;爱的人不见了;自己也从一个懵懂小孩变成了一个深沉的中年人;甚至他当兵回来的时候,那辆破烂的老式汽车已经变成了母鸡做窝生蛋的地方。

电影本身,最打动人心的镜头就是电影院的轰然倒塌,和片尾的吻戏聚集。一是揭示一个时代的终结,相信所有看到电影的人,会有这样的直觉反映。一个是告诉我们,那些年逝去的,那些我们曾经热切期盼无数次并失望过的,到了某个特定的时候,会变成触手可及的东西。你的梦想的缺憾,会有人关注,那个爱你的人。

而我觉得伤感和茫然的地方在于,那个故事,等了99天然后还是离开。虽然多多等到他喜欢的人了,但对于他的漫长人生而言,这是假象。如果他们终成眷属,一定是老死小镇。还有谁像艾费多一样看得清楚多多的才华?据说导演剪辑版里,最后多多知道,把他的爱情葬送的是艾费多的有心。所以几十年不让他回到家乡看到真相。看到这里,我没理由不脑袋充血。我的人生,我要自己掌控,就算是下地狱,我也要自己选择,你帮我选择的天堂,是你的天堂,不是我的向往。如果我是多多,在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会不会向年迈的艾费多挥舞拳头?但是,也许我的拳头到了半空,会停下来,也许我会坐在地上,因为我知道,也许艾费多是对的。当我们艰难地走过自己的人生,很多时候,其实都在心里暗暗希望,有一位智者能指给我们一条明路,让我知道,哪里比较适合我的疯狂,哪里有真正的人生。事实证明艾费多是对的。如果不看导演剪辑版,会发现艾费多更加是对的。他的人生没有能够离开小镇,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期望和灵魂,都给了多多。但是可惜功成名就,也没有爱情。人生盛放,又有多少满足?

可惜爱情在此片里已经让路,我们深深徜徉于电影的经典回顾,温馨的忘年交。那个可爱调皮的少年,那个善良的老人,构成了影坛不可多得的经典。那个时代,人们在电影院里打发时光,战后的小镇,时间过得特别慢特别与世无争。

每天都有一些时代结束,一些人分开,一些人相遇,不是每个人都有多多这样的痛苦和幸运。当他看着乱世佳人的海报微笑,我忽然对电影充满好感。明天就是新的一天。我们的时代,永远不会结束,会在其他的人身上延续。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多多那样的幸运,那个智者,不一定你能遇到。而错认,更让人心碎。

《天堂电影院》这部影片,是一部缅怀电影历史以及个人的情感历程的怀旧之作。影片采用倒叙结构,以萨尔瓦多的视角展开回忆,因此一开篇就给人带来一种绵长、悠远的怀旧气息。这种倒叙的结构也确立了影片的两条时间线索:一条是现实中的萨尔瓦多的生活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短短的几天;另一条是回忆中的历史变迁、人物成长的时间流程,表现在影片中是十几年。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而又以后者为主。

影片以(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寓所——>(回忆)童年托托看电影、放电影、影院着火——>(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回忆)青年托托恋爱——>(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在回忆——>(回忆)青年托托参军、离开故乡——>(现实)中年萨尔瓦多回到故乡的方式展开全片。

第一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对第二条时间线索上的叙事互相照应,使得第二条时间线索的长度由可见的十几年(童年—青年),潜在地延长为几十年(童年—中年)。

几十年的时光,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三年过去了„„暑假过去了„„冬去春来„„20年的光转瞬即逝„„”这些字眼。但是在电影中,时间的脚步必须化为观众看得见的画面,也就是,最好用镜头来说话。《天堂电影院》一片的时间发展体现在银幕上,主要是以下一些人物和时间的发展:

萨尔瓦多的成长

因为影片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是在历史的个人化书写中再现一种文化的兴衰起落,所以主人公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是影片的故事主线,也是影片时间线索发展的主要依据。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萨尔瓦多的成长经历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叙的故事,而是以中年的萨尔瓦多回忆的叙事形式,在倒叙中完成。回忆这种叙事形式带来的好处是:节约影片篇幅、可以自由地对故事详略进行取舍。我们根据自己的心理常识就知道,回忆是种跳跃性的思维,它会徘徊在那些给我们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上,而略过那些当时对自己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

在《天堂电影院》中,电影院的兴衰变化,同样支撑了影片时间线索的发展,形象地展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

第一次变成废墟,是因为看电影的人太多(阿尔夫莱多为了给进不了电影院的人在广场上放电影,不留神让放映机故障起火);影院第二次变为废墟,却是因为没有人要看电影了。天堂电影院这两种不同意义上的衰落,折射出一种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倏忽之间,一个时代已成为记忆。

“戏中戏”的发展脉络

在《天堂电影院》中,影院里上映的影片,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也是一个重要的叙事、表情的元素。导演通过一系列经典影片的片段表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这里出现了《底层》、《大地在波动》、《狂怒》、《关山飞渡》,还出现了卓别林、基顿、劳莱尔、哈代等等曾经令无数影迷倾倒的影星们。他们顺序地出现在电影银幕上,好似历史极富人情味地在从头搬演

如果把这些影片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它的命运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有趣的变化:技术上由易燃胶片到不燃胶片到被电视、录像带取代;内容上从接吻镜头被删剪到出现接吻镜头到出现色情镜头,最后到接吻镜头被连接成片。从电影的命运变化上,观众也在回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价值观念的演变,时间的车轮不断前行

二、空间环境

《天堂电影院》的导演兼编剧渚塞佩?托尔纳托雷曾经说过,“天堂电影院并不仅仅是间放映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与社会启蒙的地方,一代意大利人曾在这里受到熏陶。我倾向于认为,电影院对于一个人来讲或许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目的,在影片和他本身和他的愿望、期待之间,也许就存在着一种联系。”托尔纳托雷对电影的这种态度,表现在影片中便是:人们的生活中同时并存着电影与现实这样两个时空,片中出现的“电影院”与“广场”这两个空间环境就分别代表着人们的这两种生活场景。

电影院

电影中恶魔要杀人了,观众吓得纷纷闭上眼睛,这时偏有一个小伙子含笑回身而望。镜头从他身上摇至二楼的观众席,原来有个姑娘正与他相视而笑„„到了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携手共坐在二楼的观众席上„„到了再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两个人已经是抱着孩子在看电影了。

有个男人一直把影院当作他最好的睡觉场所,不管别人多热闹,他的鼾声一如既往,结果屡遭孩子们的捉弄。

有个老人在看惊险片时捂着心脏倒下,在下一个观影场景中,他坐过的椅子上放了一束鲜花。

影院正在放映一部已公映过的悲情影片,一个男子泪流满面地在片中演员开口以前就背出了全部台词,甚至包括最后的字幕“End”(结束)。

从片中可以看出,电影院不仅仅是一个供人们娱乐的场所,人们在其中体验种种生命情感,还在影院中撒播爱情的种子,哺育小生命的成长,甚至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刻„„影院曾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中心环境,电影也似乎超越了现实生活,成为人们的生命主题。

在《天堂电影院》中,广场这一空间环境就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在《天堂电影院》中,阿尔夫莱多这个人物承担着双重角色:其职业角色是乡村影院的放映员;其生活角色是影片主人公萨尔瓦多的好友和导师。

作为萨尔瓦多的好友和导师,他指引、督促着萨尔瓦多的前进、变化。他自己却又是一个不变的、缺少行为主动性的形象。他一生都没有离开那个狭小的放映间,离开那个封闭的乡村小镇。但,他能清醒地看到这种命运的悲剧性,并且指导年轻一代的萨尔瓦多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当童年的小托托当上放映员,想要放弃上学时,阿尔夫莱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不,别这样,不上学你将来会后悔的。这并不是你真正的工作,现在天堂需要你,你也需要天堂,但这只是暂时的。有一天,你会去做其他事情,更重要的事情。相信我,世界上还有许多比这更重要的,重要得多的大事。”当青年萨尔瓦多从部队回到故乡,感到一阵茫然与失落时,阿尔夫莱多又指点他:“生活和电影中不同,现实要艰难得多。离开这儿吧,回罗马去,你还年轻,世界是属于你的。”阿尔夫莱多把他用一生换来的经验教给了萨尔瓦多,年轻而不知世事的萨尔瓦多于是超越了阿尔夫莱多,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可以说,没有这个守候在故乡的阿尔夫莱多,就没有日后著名的导演萨尔瓦多。是老一代人“不变”的主题,催生了新一代人“变”的主题。

萨尔瓦多

影片主角萨尔瓦多是一个属于新时代的人物,但他永远也不会割断和过去的联系。老友、母亲、旧日的电影、失落的爱情,成为他生命中剪不断的红线。这根线在他离开故乡20多年后又把他牵回故乡,让他在成为导演以后又让他坐回到观众席上。不过,萨尔瓦多的“返回”并非是飞了一圈后又回到原地,而是完成了一次螺旋形的上升。

与阿尔夫莱多的“固守”不同,萨尔瓦多的行动总是具有改变命运的主动性。当他只是一个小观众时,他就试图走进放映间,尽管一次次遭到老放映员的拒绝,他最后还是达到了目的。当他爱上了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银行经理的女儿时,老放映员带着宿命式的悲观给他讲了一个“军人爱上公主”的悲剧故事,但萨尔瓦多仍然勇敢地去等待,而且最终成功地赢得了伊莲娜的爱情;当阿尔夫莱多守在故乡终老时,萨尔瓦多踏上了通向罗马的旅程,在一片更宽广的天地中奋斗成为电影导演。萨尔瓦多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变化的富于生命力的形象。他是渚塞佩?托尔纳托雷自己的写照,也是意大利人年轻一代的形象。

阿代尔费奥神父

阿代尔费奥神父在影片中也具有双重角色象征。

一方面,他是与人的欲望相对立的宗教力量的象征。在老天堂电影院中,他掌握着公映影片的审查权。导演在表现他的审片过程时,采用了仰拍的摄影角度,神父黑黑的身影出现在影院银幕的正中间,盖住了银幕的画面,体现了一种控制一切的威力。而一旦黑影片中出现接吻的镜头,神父便可以摇铃让放映员将其删剪掉,体现出对人的情爱欲望的毫不迟疑的打击。但是,等新的天堂电影院建好以后,宗教的力量就没有这么强大了,神父失去了审片权,人们终于看到了影片中的接吻镜头。

另一方面,阿代尔费奥神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他自己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对神性的胜利。在老影院里审片时,每当银幕上的人翩翩起舞,神父自己也会跟着哼起音乐。在新影院落成那天,神父捧着圣水罐为影院洒水祈福,结果他在看歌舞片时,竟手捧水罐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摆起来,圣水罐好似变成了他手中的一件乐器。当新影院的银幕上第一次公映出接吻镜头时,人们欢呼起来,神父无力回天,只得愤愤地说:“我可不看这种电影。”说话的同时,他的眼睛却紧盯着银幕。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产物,真正的、健全的人怎会没有情感和情欲,真正的电影艺术又怎会规避表现人的情感和情欲。在《天堂电影院》一片中,宗教对人的欲望的任意压制,以及人类情感对宗教力量的最后胜利,就巧妙地体现在阿代尔费奥神父这个形象身上。当年轻的萨尔瓦多离开故乡远赴罗马之时,送行的人有母亲、妹妹和阿尔夫莱多,神父却迟到了。当神父远远地赶来时,萨尔瓦多的火车已离开了站台。这个场景别有意味地暗示观众:在萨尔瓦多的行囊中,没有神父那一套压抑人性的东西,有的是种种美好的情感和寄托着厚望的叮嘱。相信在他日后导演的影片里,人性决不会遭到压抑或扭曲,这也许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伊莲娜

伊莲娜是萨尔瓦多惟一爱过的女人,她与萨尔瓦多的爱情颇有几分好莱坞电影的风格,一个穷小子爱上了一个上流社会的小姐,两个人的爱情遭到姑娘家人的反对,爱情以失落告终。有人评论说,这是导演托尔纳托雷正视和尊重好莱坞曾有过的辉煌,而有意采用的一种好莱坞技法。

和萨尔瓦多生命中的其他故事相似,伊莲娜的爱情也是与电影密切相关的。萨尔瓦多第一次见到伊莲娜是在他拍纪录片的时候。伊莲娜走进了他的取景框。萨尔瓦多经过苦苦的等待赢得了伊莲娜的爱情,两个人第一次相拥而吻是在电影院的放映间。当伊莲娜从萨尔瓦多的现实生活中永远地消失了,伊莲娜的录影带却成了萨尔瓦多永远的记忆。甚至,电影可能还在萨尔瓦多的爱情经验中承担了启蒙的任务。在表现萨尔瓦多热恋中那段最欢乐的日子时(两个年轻人在田野里吃仙人掌、过生日、吹蜡烛、开着破车兜风),影片使用了一段欢快、清新的音乐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而这段音乐也是与小托托第一次跟着阿尔夫莱多学放电影时使用的音乐一模一样的。一旦爱情也与电影紧密相联,萨尔瓦多的生命就再也无法与电影分开了。

富有意味的是,萨尔瓦多与伊莲娜的爱情与电影上曾出现的“爱情之吻”的镜头一样,被人横加“删剪”。从此,萨尔瓦多再也没有过真正的恋爱,直到他重返故乡,母亲说:“希望能看到你安顿下来,去爱一个人。”而那组“爱情之吻”的镜头,也已被阿尔夫莱多重新接在一起了„„萨尔瓦多的爱情故事大概也将重新开始了。

疯子

疯子,是一个站在人民对立面的狂妄的邪恶的独裁者,但他的“独裁”是没有力量的,最终将被人民扫进历史的垃圾箱。

疯子首次出场,是猛地出现在镜头前,他成为画面的前景,而广场上其他人成了后景,两相对比,疯子的形象是有力量的。但是,他的地位很快就急转直下,在画面上,疯子转过身向后景跑去,他在画面上占的面积迅速地由大变小。他所代表的那种力量,看来也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另一次出场是在人们聚集在广场上看电影时,笑声惊醒了睡在一个平台上的疯子。他爬起来大喊:“广场是我的。”这时的画面构图是:疯子在画面上方,而人群在画面下方,疯子似乎是高高在上的。可是,紧接着下一个画面是:疯子在后景,人群在前景,疯子陷入人群的缝隙里,疯子的地位再次一跌而下。在衰败的“新天堂电影院”被炸毁的一场戏中,疯子又出现了(在人类历史上,邪恶的力量大概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不过这次他的力量就显得更衰落了:他拖着垃圾袋从人群中穿过,嘴里嘟囔着:“广场是我的,广场是我的。”没有一个人搭理他。当他向前走时,街道上挤满了汽车,他不得不从汽车中间绕行了。

影片《天堂电影院》的成功,主要在于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怀旧的故事。一个人的历史与一种文化的历史紧密纠缠,人与电影朋友似地相伴成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普遍感到情感失落的今天,回望人与电影、人与人之间这种自然、淳朴的情感,确实会让人们从心底涌出一股亲切的感怀。

第6篇:《天堂电影院》影评

《天堂电影院》的诸多成就都铭刻在了1988年的剧场版上,导演托纳多雷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也由此而得以奠定。在剧场版中,托纳多雷以多多与电影放映员艾弗特之间的忘年交为主线,以回忆的形式着重讲述了多多童年及青年时期在西西里成长的那段往事。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上电影是人们唯一的娱乐活动,而天堂电影院便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场所。这座简陋的影院不但容量有限,其内在设施也十分简朴,无论怎么看都与经过豪华装修的现代电影院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它却是曾经那个时代的见证。牧师、商人、平明、官员,不同阶层的人在此处汇聚一堂,其喧闹程度甚至可以盖过银幕上放映的影片的音量。即便天堂电影院中也存在富者对穷人的欺压,例如衣冠楚楚的绅士总是存心向楼下吐口水,但是欺压终究不会上升到阶级之间的殊死对抗,电影作为一项大众艺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

托纳多雷以多多童年的生活为切口进入这个小社会,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看那个特殊的时代。多多的母亲在年轻时始终活在战争的创伤之下,丈夫奔赴战场从此杳无音讯,留下她一个女人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天真的孩子并不知道战争到底有多残酷,也不知道死亡到底有多可怕,多多对于战争与死亡的理解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字面含义上,而他在电影中看到的相关场景又反过来将这种理解虚幻化了。对他来说,虚幻的电影是填补他童年诸多空白的绝妙良药,在影院中他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安逸与欢乐。调皮的多多整日纠缠着镇上唯一的放映员艾弗特,这种酷似父子之情的纠缠也令他们成为了忘年之交。

艾弗特对于多多的影响要远高与多多的母亲。艾弗特不但教会了多多如何放电影,他还教会了多多如何与他人分享快乐。然而那场原本皆大欢喜的广场放映却发生了毁灭性的意外,一场火灾将天堂电影院付之一炬,多多奋不顾身地从火场救出了艾弗特,但艾弗特还是失去了视力。这是全片的第一个高潮,托纳多雷在这里通过一场火灾残酷地摧毁了之前一点一滴建造起来的温馨与欢乐,随后再重新建造这一切,只有失去过的东西人们才更会懂得珍惜。当然,这其中也暗示着由教会掌管电影院的时代彻底终结了。商业性质的私营电影院在原址拔地而起,崭新的天堂电影院象征着一个全新的时代。牧师不再具有干涉影片删减的权利,吻戏得以光明正大地在影院中播放,思想的解放成为了这一时期全新的主题。而多多也渐渐长大,成为了青春期的少年,开始面对成长过程中全新的挑战。

故事最终在对多多青年时期的回忆结束后拉回了现实,30年后多多为出席艾弗特的葬礼而回到了故乡,此时的多多已经在艾弗特的影响下功成名就,成为了杰出的电影导演,伴随着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昔日的天堂电影院早已废弃多年,最终在一声爆破声中轰然倒塌,而结尾处多多看着艾弗特给他的遗物——那些被曾经被剪掉的吻戏胶片,不禁潸然泪下,岁月将一个个旧的时代挪至身后,留下的却是一段段美丽的回忆。

如果说剧场版《天堂电影院》的核心只是宣告了传统电影院和普通电影生产工业的终结,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离去;那么加长版的《天堂电影院》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这群人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存状态,其结构之宏大几乎可以与《美国往事》相提并论。

加长版除了增加了一些过场性质的镜头以使全片的节奏进一步舒缓外,主要还是增加了多多的青年时代与中年时代。诸如与妓女在影院做爱,中年时期返回家中与母亲之间的促膝长谈,而对于昔日多多与艾莲娜的恋情受到艾弗特阻扰的内容也有大量的表现,可以说加长版的后半段有着一种对往事的总结与反思,而这一过程的节奏同样的十分舒缓,始终透露着岁月的积淀所营造的那份厚重。多多青年时期的生活细节增多后反而使他的整个成长过程变得更为完整,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得到了极其完美的诠释,而爱情便是这个过程中困扰多多最为严重的东西。

在加长版中,旧电影时代的终结仅仅成为了整个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而得以存在,它不再是影片的核心。人物刻画的进一步饱满使得影片成为了类似塞尔乔·莱昂内的“往事”电影。如此一来,多多与艾莲娜的爱情戏比重增多也就变得无可非议了。后半段中艾弗特的戏份虽然明显变少,但是其对于多多的影响力却进一步加深。艾弗特在多多陷入爱河不可自拔的时候曾经告诉他现实生活不是电影。为了让多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他甚至用心良苦的将他与艾莲娜拆散,而这也是他一再告诉多多不要回来的原因。

当多多回来后遇到老年艾莲娜和她的女儿时,《天堂电影院》的磅礴大气成为了猛烈的情感炸弹,观众在这里所感受到的是蹉跎岁月酿造的醇厚回忆。昔日的往事如今再谈,其意味也截然不同。托纳多雷在影片中一直在重复着“建造”、“摧毁”、“重建”这样一个过程。电影院被摧毁后得到了重建,多多和艾莲娜在分隔三十年后得到了重逢,在重返故乡后得到了自己人生的新生。而这也恰恰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重复的旅程。“岁月神偷”每一次看似灾难性的“掠夺”,都是为了“重建”一份更为宝贵的“经历”。岁月什么也偷不了。

经历了返乡之旅后的多多孤独地坐在现代化的放映厅中,银幕上播放的是艾弗特留给他的又一份厚礼,一连串老胶片接吻画面的背后是艾弗特那超越父爱的教诲。

第7篇:影评《天堂电影院》

总有一个地方是天堂

——评《天堂电影院》

电影的世界总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电影某种程度上和文学是很相近的,它们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电影用自己的剪辑和拼接来表现一种完美。一部成功的电影不只是让人在电影院里哄堂大笑或是泪湿沾巾,还应该要让观众有所思考。电影一直在诉说着各种人的故事,演绎许多或平淡或传奇的人生,同时电影也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天堂电影院》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宁静的吉安加村。在这个村子里有座小教堂,教堂前有一家电影院,叫做“天堂电影院”。电影院的放映师艾费多是这个小镇上唯一一个会使用电影放映机的人。小学生兼神父的小助手多多是个聪明而对电影和电影放映极感兴趣的孩子。他经常偷偷去电影放映室请艾费多把剪切下来的电影底片送给他,并常常偷偷学艾费多使用放映机。就这样因对电影的热爱和这家“天堂电影院”将两个人的一生结在了一起,也改变了两人的也许会繁复发展下去的平凡的命运。这部影片是很成功的,有许多的闪光点,笔者就简略谈以下几处。

一、天堂电影院

这部电影采用插叙的手法:从最开始年老的妈妈打电话四处寻找多多开始,然后镜头切换到中年功成名就的多多开始回忆,回忆童年在小镇的生活,回忆他的母亲,他的贫穷的家和他最最重要的人——艾费多;期间镜头又转到中年多多的脸上。没有采取全程回忆到最后才来衔接的方式,将中年多多再次纳入场景,这样避免了以往的回忆的叙述方式的刻板和抛弃回忆主人公完全采用上帝视角的表现方式,更增加了现实感;镜头再次从中年多多的脸上移开让多多回到回忆中去想那段一生一次的初恋;回忆完自己的过去,多多就不得不回到小镇。多多赶回小镇去参加艾费多的葬礼时,他的妈妈去给他开门,这时电影用了一个长镜头表现多多妈妈打的毛衣因为她的出去开门而不断被拆开。笔者觉得这个镜头是很有象征意味的。线本来已经织成了毛衣,却又一圈圈散开,像是人的过去一样,回忆时,本来沉寂下来的过往的感情就一点点被拆开。

这部影片将多多的命运置于“天堂电影院”的命运之中,两条线相互缠绕。笔者觉得选取电影院这个地方是很能反映社会百态和社会发展的。电影院里龙蛇混杂,什么人都有,而这部影片对电影院的人物的表现是花了许多胶片的。在新旧两个“天堂电影院”中的场景,和后来发展到露天电影,观众的不同的表现是具有很大的对比性的。所以导演把几个阶段的“天堂电影院”做了比较——电影放映的方式,观众的反应,放映的电影本身和电影院的外观等等。

天堂电影院作为本电影发展的一条线,是有很大的戏份的。几乎所有的事都围绕着它展开。而且,天堂电影院,真的是大家的天堂,那里承载着普通人奢望的梦想,更是多多的梦想起航的地方。

二、多多的艾费多

多多的父亲去打仗一去不回,他是个没有父亲的贫困的孩子。艾费多已经中年了却没有小孩。艾费多会帮多多解围——当多多将母亲给买牛奶的钱拿来看电影时,艾费多及时解救了他。艾费多也会训斥多多,让他远离放映室,告诫他这并不是一份好的工作,尽管他厌烦但是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艾费多在年幼的多多面前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他给了多多需要的父爱。多多痴迷于电影,并真正想要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师,就算艾费多不愿意教他,但是后来艾费多还是把自己毕生的伎俩教给多多。

艾费多又变身成为多多的老师,传授电影放映技术的老师。多多常常和艾费多在一起,给艾费多讲自己的烦恼和幻想,这时艾费多又是多多最要好的朋友。艾费多在多多的一身中都扮演着这三个角色。在多多长大后喜欢上一个蓝眼睛女孩,沉闷而苦恼,艾费多便讲故事来告诉多多应该怎么做;在多多痛苦地寻找毫无音讯的女友时,艾费多鼓励他要向前行,离开这个小镇,像最开始艾费多说他不喜欢这个职业的原因一样,因为在这放一辈子的电影是毫无出息的,他希望多多有更远大的梦想,抛弃一切羁留他的情感勇敢去闯荡。在离别的车站他告诉多多:“不准回来,不准想到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想家的时候要熬住,忘了我们,要是你失败逃回来,就别想来见我”。于是多多出去了30年一直一直都没回来,也因为这样,在小镇上的电影放映员多多成为一名出色的大导演,成就很大。这是作为父亲、老师、朋友的艾费多最最想要看到的。

其实艾费多一直离不开多多,在多多去服兵役的那段时间,艾费多没有出过门,总是沉默不语。但是为了多多的前途,他狠心而毅然地将多多推入了繁华的都市。多多的艾费多就是这样,像父亲一样鼓励多多,像朋友一样嬉笑玩耍分担烦恼,像老师一样指明人生前进的道路。

三、总有一个地方是天堂

有天堂电影院的那个小镇,有多多太多重要的东西。这是多多的天堂。因为无论多多多么成功,长大多少,回到这里,他就还是所有人的小“多多”。纵使天堂电影院被拆除掉了,但是,天堂并没有因此而倒塌。每个当年的影迷都来看政府拆掉屹立多年的天堂电影院,他们悲痛,但是这个多年前的天堂电影院就像多多的过去一样,要发展进步就必需牺牲掉一部份东西,因为它过于陈旧,也许会阻碍进步的脚步。但是就算推倒了它的实体,却推不倒它在心中所存有的地位。就像那份在艾费多看来也许会阻碍多多完成自己梦想的爱情一样,终究被隐瞒,终究被错过。但是,30年来,多多却从未忘记。

最后多多独自一人看艾费多留给他的礼物——在多多小时候,艾费多答应送给他却代他保管的许多剪切下来的吻戏的电影底片,艾费多将它接成了一段电影。多多看着这些画面,不自觉的红了眼眶。有人说,有时候自己说过的话说完就忘记了,但是总有一个在乎你的人帮你记得。

我们每一个看影片的观众也都有这么一个天堂,也许它与影片中的天堂不一样,但是却有着相似的情结。我们似乎都在奔跑,在追寻梦想,但是在心中的某个角落,总有一个地方是自己的天堂。

第8篇:观影《天堂电影院》感想

观影《天堂电影院》何源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事实上只有离开这里,你才知道世界没有中心——摘自《天堂电影院》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成名之作,以西西里岛为背景,描写了少年多多成长的故事。朱塞佩•托纳多雷是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的新贵导演,他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西西里岛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建筑和社会风情。 影片讲述了西西里少年多多从热爱电影到成为知名导演的成长过程,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多多与年过半百的放映师艾费多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感情,与艾莲娜萌生了纯真的爱情。《天堂影院》的拍摄手法平实而温和,看不到丝毫的故弄玄虚,没有繁冗的长镜头,没有神情激昂的探讨生命,没有震耳欲聋的音乐,没有大地跳跃的色彩,甚至没有喜悦的尖叫和悲恸的哭泣。有的只是缓缓流淌的温暖,大提琴深沉的拉响,然后奏起轻快的音乐。影片拍摄于意大利,场景里总有土黄的房子和灰蓝的天空,低纯度的两种补色自然娴熟的融合在一起。

这是一部自传性色彩很浓的影片,导演有意在回忆中选择了童年多多的视角,而这一规定性就必然在创作过程中对真实历史的选择发生作用。意大利的四五十年代的贫困、落后和猖獗的黑手党活动没有被着意表达,反而在多多的视角中被净化为充满趣味的片断,或许隔着遥远时空咀嚼苦涩会带着齿颊留香的芬芳吧。这一视角的规定性也成就了影片温婉清丽的风格。

上一篇:怎样买安康医疗保险下一篇:天猫前身淘宝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