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2022-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追寻红色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游陆房战斗旧址有感 肥城市安站镇贺庄小学 六年级:李俊泽

指导教师:辛翠玲

早就听说上世纪,在我的家乡肥城市安站镇的陆房山上上,发生过一场八路军与日伪军的生死决战。趁着周末,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陆房,来寻访老一代革命军人浴血奋战过的战场。

昔日的战场已经遥不可寻,只有座座山头在昭示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腥风血雨。习习秋风中,我坐在山顶,俯视着周边安详宁静的村庄、梯田,听着爸爸妈妈给我讲述陆房战役,思绪飘到了七十多年前。

1939年3月中旬,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率第686团进入泰(山)西地区,同八路军津浦支队和山东纵队第6支队会合,巩固与扩大了泰西抗日根据地。5月初,日军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从泰安、肥城、东平、汶上、宁阳等17个城镇,调集日伪军8000余人,坦克、汽车百余辆,火炮百余门,分9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2至8日,日伪军扫荡东平、汶上地区,9日向肥城、宁阳实施向心推进。10日,第115师代师长陈光令山东纵队第6支队为前导,第686团掩护师部及地方机关向西南方向突围。第6支队顺利突围后,师部、第686团行进中在汶河南岸与敌军遭遇,乃转而北上,向大峰山区转移未果。11日拂晓,一一五师师部、鲁西地委、泰西特委、第686团及津浦支队等共3000余人,被日军合围在陆房周围纵横各约10公里的山区。11日晨。日伪军在炮火准备后全线发

起进攻。一一五师部队以猛烈炮火打退日伪军数次进攻,坚守住了阵地。午后,日伪军调整部署,集中兵力猛攻第686团坚守的主阵地肥猪山、牙山等多处制高点,第686团英勇奋战,在全天共击退日伪军9次冲击。在陆房地区的其他方向,津浦支队和师特务营也打退日伪军多次冲击。黄昏,日伪军停止攻击。22时许,一一五师部队利用夜暗,分路突围:第686团掩护师部、津浦支队掩护鲁西地委、泰西特委;分别从西南和南方向跳出了包围圈。至12日凌晨,全部突出包围圈,胜利到达东平县无盐村。

此次战斗,八路军共毙伤日伪军大佐联队长以下1300余人;八路军伤亡300人。

望着这绵绵青山,我仿佛听到了战场上传来的隆隆枪炮声和先烈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因为有了他们舍生忘死的奋战,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下定决心: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2篇: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寻访红色故事征文

童心向党 满怀期待-喜迎十九大

南鲁山镇芦芽小学四年级 高雅轩

指导教师 孙启军

很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热爱祖国是学习的基础和保证,要怀抱一颗中国心,用建设强大祖国的宏伟理想来带动我们的学习;家长们就告诉我,要做一个爱国爱家的孩子,这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基于这个最根本的原则,我才从心底里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特别是当看了那些爱国影片,听大人们讲那些过去的日子,才知道祖国发展的不易,才知道了珍惜,才明白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合格的祖国建设者。

十八大提出“中国梦”, 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设定了伟大的中国梦三部曲,体现了全体中华民族儿女的共同心声,分步走的战略使目标更加明晰,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与方向,中国梦的实现指日可待。说起我们的祖国——中国,我从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祖国妈妈那美丽、亲切的容貌立即浮现在我眼前,就是那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那5000年光辉灿烂的历史。

今年的秋天,将有一件大事发生,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就要召开了!十八大以来,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不良风气和习俗得到有效治理,人民群众反应良好。老百姓办事更容易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育医疗得到了极大改善。国力增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更高了。

当每天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吃过可口的饭菜之后,到宽敞明亮的有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教室里上课。周末假期的时候还可以出去旅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为出生在这个和平时代感到无比幸福,成长在这个国家无比自豪。

我们每一个少年都应该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志,加倍努力、快速进步,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加快我们伟大的祖国强大的步伐。十九大很快就要召开了,我们满怀期待,相信中国将会更加繁荣昌盛,人民更加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团结进步,中国梦一定会如期实现。爱党,爱国,爱家乡!这是心灵的赞美,这是心灵的歌声,这是心灵的呼唤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时代赋予我们振兴祖国的责任,祖国母亲和家乡人民对我们充满期望!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爱家乡、爱学校的点滴事情做起,来实现建设美丽祖国的神圣诺言。

第3篇:寻访红色足迹征文

学校:朝阳镇向阳小学 辅导教师:李朋信

红色,是美好的颜色,是中国人的颜色。在我的心目中,铭刻着一首首生命和鲜血交织的赞歌。我热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鲜艳,象征美,象征活泼和朝气,更象征着我们青少年在成长的健康之路。

我们小学生,更应该走红色之路。红色之路是一条必胜的道路,是一条美好的道路,是一条光辉的道路.红色之路指引我们前进,指引我们爱国,指引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抛头颅,洒我热血。我们应当从小就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远大理想;肩负着爱国爱民的崇高信念;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就是爱国的根本。我们现在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抓紧时间,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什么是“红色之旅?”“红色之旅”就是要沿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去参观、瞻仰那些革命纪念地、标志物,缅怀先辈们的革命业绩,体验他们的革命经历,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使我们受到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从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这就是“红色之旅”。就让我这个“红色”导游,带你们走进这些革命纪念地,去聆听一个个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吧!

“开天辟地,党的创立”中国共产党是在上海的望志路106号和浙江嘉兴的红船上宣告成立的。它昭示着:一个苦难的中国要永远成为过去,一个光明的中国将出现在世界的面前。“桃花红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奋起,陵园千古慰忠魂。”这是诗人赵朴初在龙华烈士陵园,为纪念龙华殉难烈士做的一首诗。他们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国共产党员是千锤百炼用钢铁打成的,是永远杀不完的„„

“革命摇篮,领袖故里”说到领袖,我们就会想起领袖毛泽东。毛泽东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里。“我要以救国救民作为自己崇高的责任!”这操着湖南乡音的话语,饱含着深深的爱国激情,是那样炽热的把“民族精神”的光谱,燃烧得何等明亮!为了纪念烈士们,解放军就把:8月1日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历史转折,出奇制胜”“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所谓的出奇制胜就是“毛泽东正确的作战原则”、“四渡赤水出奇兵”《长征组歌》里的响亮歌声,再现了红军四渡赤水的神气行动„„

“坚苦卓绝,革命奇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如今,中国,努力开拓新的科技,研发更厉害的武器,红军留给后人,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我们要感谢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勇往直前,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快乐生活。

沿着红色之旅,我们寻找着先烈的足迹,跟着红色的旗帜,我们健康的成长,前行的路上,一定会留下我们坚韧不拔的脚印。

第4篇:寻访红色足迹征文(范文)

追寻红色足迹 弘扬革命精神 --------游灵山战斗旧址有感

招远西苑学校 五年级三班:孙凡超 指导教师:李伟红 早就听说上世纪,在我的家乡招远市蚕庄镇的灵山上,发生过一场八路军与日伪军的生死决战。趁着周末,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灵山,来寻访老一代革命军人浴血奋战过的战场。

昔日的战场已经遥不可寻,只有半边矮墙在昭示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腥风血雨。习习秋风中,我坐在山顶,俯视着周边安详宁静的村庄、梯田,听着爸爸妈妈给我讲述灵山战役,思绪飘到了75年前。

1940年6月1日开始,胶东日军对招、莱、掖等根据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扫荡。6月5日,扫荡之敌800余人包围了驻防在招远蚕庄灵山冯家的八路军五支队十四团。为了掩护胶东区党政机关和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安全转移,十四团两个连在团政委张咨明、副团长宋子良的带领下,占领灵山高地阻击敌人。面对数倍于己之敌,战士们毫不畏惧,浴血奋战,但由于敌我双方力量相差悬殊,战斗异常惨烈,副团长宋子良、军需处处长王吉山相继牺牲。张咨明政委率剩下的12名战士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相继牺牲,张咨明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手握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200余名将士以血染青山的代价,

保护了灵山一带抗日民众的生命财产,掩护了抗日军政大学安全转移,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精心策划的“扫荡”势头。

望着这绵绵青山,我仿佛听到了战场上传来的隆隆枪炮声和先烈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因为有了他们舍生忘死的奋战,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下定决心: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5篇:寻访红色足迹主题征文

登上俊林山,寻访刘俊林

茶业口镇中法山小学四年级 陈鹏

在我们莱芜北部、古长城脚下,有一座俊林山。这座山原来叫火龙台,后来改名为俊林山。这跟一位英雄人物有关。他就是刘俊林。 今天,我们身着统一的校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寻访他的足迹。此刻,我的眼前是一座连着一座的大山和满眼绿色的树林。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我仿佛看见了当年烈士的身影,望着面前陡峭的悬崖,我仿佛听到了当年激烈的枪声„„

1944年4月的一天,日本鬼子对我茶业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刘俊林所在的茶业区民兵奉命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退。刘俊林是队长,带领李文富等人5人埋伏在交通要道上,伺机袭击敌人,牵制敌人。为了拖延时间,他们从王庄西北面把敌人吸引到“火龙台”山上,大量的敌人被牵着鼻子上了”火龙台“,刘俊林五人边打边退,为主力部队撤退赢得了时间,但是他们却被敌人重重包围。

看到情势不好,刘俊林告诉战友:宁可牺牲生命,决不做敌人的俘虏,枪在人在!看着敌人越来越近,其他三名战友已中弹身亡,刘俊林和李文富边打边退,一直打到悬崖边上,再无退路。刘俊林打完最后一颗子弹,抱枪来到崖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纵身跳崖,以身殉国,那一年刘俊林23岁。

这座千年的古镇历经了历史的变迁,记录着小镇人民反抗斗争的记忆。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冒着绵绵细雨来到纪念碑前,密密麻麻的雨丝无声无息的落在纪念碑上,好像怕打扰了革命先烈们休息一般。纪念碑的顶端耸立着一颗五角星,经受多年的风吹雨打仍巍然毅立着。蒙蒙细雨仿佛给大地挂上了一层薄薄的帘子,可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依然鲜艳夺目。周围挺拔的松柏像士兵一样在四周守护着我们的英雄。

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是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这次的寻访活动结束了,但未来的红色旅程却刚刚开始! 历史的红色足迹是革命先烈们踏下的,未来的红色足迹要靠我们新一代踏下。不忘历史,振兴中华!

指导教师:邵光芹

第6篇:寻访红色足迹

蒙山高,沂水长,好儿女,永不忘

——寻访红色足迹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摘要: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在2011年迎来90岁生日。9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无数的磨难,有初建党时的艰辛,有带领人民想要解放中国时的困苦,也有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路线时的茫然,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党,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我们在平静安逸的生活中学会感激中国共产党,我们用我们特有的方式来纪念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艰苦的岁月,所走过的路。在暑假期间,我们——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寻访红色足迹暑期社会实践小组来到红色沃土沂蒙山区的沂南县,看望当地的革命红嫂,通过寻访那些革命先辈们遗留的足迹,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向革命先辈们那样以坚韧的品质来面对我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先辈们致敬,为建党90周年献上我们最真诚的礼物。

关键词:90周年红嫂足迹献礼

一、 调研背景及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我们大学生在了解国情中坚定理想的信念,在服务社会中彰显人生的价值、在实践学习中增长才干,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调查研究能力,同时也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90

周年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我们通过寻访红色足迹,了解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艰辛,警醒我们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有像革命先辈一样不怕困难的勇气,有像革命先辈一样坚持自己正确信念的决心,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应该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二、 调研的基本内容:

2011年7月13日,我们调研小组来到红色沃土沂蒙山区的沂南县,找到了我们要拜访的革命红嫂—刘牧英老人,并向刘牧英老人以及她的家人询问了发生在当地的革命事迹。通过与刘牧英老人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发生在当地的脍炙人口的英雄事迹,有许多名人故事就在那里发生。从刘牧英老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招待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党和祖国在当地居民心中的地位。直到我们真正来到这片抗战武装与人民一同抗战的地方才深刻体会到,那种军民同心,人民从内心里爱党爱军的感情。

深深母爱演绎鱼水军民情

刘牧英老人的家住在临沂市沂南县张庄镇,而张庄镇在抗日战争年代处于敌我争夺的一个要塞地带,所以刘牧英老人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激流,敌人的残暴,和我八路军战士的英勇奋战。

战争年代,刘牧英老人和其他村民一起积极投身我八路军根据地的后勤工作,为前线队伍源源不断的提供各种物资,尽管条件十分艰苦,还要面临敌人的多次扫荡,但村民们以民族大义为重,不畏艰险,顽强斗争,为我八路军的前线战斗提供了有效的后备支援。

当时,我八路军某部战后医院因敌人扫荡,不得已面临被迫转移的境地。医院里有位医生刚刚产下一名女孩,在如此紧张的形式之下,为不拖累自己,影响了工作,这位医生决定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托付给当地的村民。可是,由于敌人的多次未交扫荡,村名手中的粮食就连自己的家人都养活不起,更何况再添加一人,谁来照顾这名战火中出生的婴儿成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就在此时,刘牧英老人站了出来,毅然担负起照顾革命后代的艰难任务。老人一家的生活和其他家庭

一样,都非常艰苦,后来老人的大儿子又出生了,一下子照顾两个本该身处襁褓之中的儿女,让老人的生活更加艰辛。但是,老人并没有抱怨什么,为了赢取党和祖国的伟大胜利,再大的牺牲,老人也义无反顾。敌人来了,老人一手领着年龄稍大的女儿,身上还背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还得时刻注意着敌人的攻击,伤了哪一个,老人也不愿意。

就这样,老人在战火燃烧的岁月里坚持了下来,后来,女儿差不多六岁的时候,被她的亲生父母接走,虽然离开了刘牧英老人的红色家庭,但她的根却深深扎在了沂蒙山区的每一寸红色土地。

时至今日,老人当初抚养的女儿每年都会来到沂蒙老区看望老人,说到这里老人特别欣慰,直夸现在生活的好,感谢党和祖国为人民所做的一切。岁月的苦涩没有让老人倒下,相信等待刘牧英老人的一定会是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浓浓恩情造就红色沂蒙魂

在与我们的交谈中,刘牧英老人讲到了许多那么多八路军先辈们的地方,我们真想每一个地方都去看看,去感受一下八路军先辈们往日抗战的艰苦与战争的激烈,以及感受一下他们在那枪林弹雨中的生活。

那时的战争环境非常紧张,敌人更是相当的残暴,每次进村扫荡都会把老百姓的粮食掏空,祸害村民。据老人讲,有一次老人在家正忙着,听见外面传来熙熙攘攘的嘈杂声,等到她趴到墙头一看,外面来了一群鬼子,把老人可吓坏了,幸好及时发现,老人带着孩子急忙从后墙逃走,躲开了鬼子。这算是老人经历的最为惊险的一次了,直到今天说起这件事,老人还是特别后怕。

刘牧英老人与她的家人在和我们的交谈中,一边点头一边称赞八路军好。不管老少,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八路军在那个古老的山村一代被一代人的传颂了下去,人们爱戴八路军,听老人讲,八路军战士在那里中转休息,睡的是军民的屋门外,不管刮风下雨,吃的是军队的干粮,不拿走居民的一分一毫,铁一样的纪律,铁一样的组织,成就了抗战的胜利,造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老人一共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在战火中出生的,后来入了伍,也亲身经历了战争你年代的艰苦和残酷,并向我们讲述了很多发生在当地的革命故事。再后来,另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当了兵。老人希望家里的红色精神能代代相传。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长谈,我们刘牧英老人那里听到了很多发生的抗战时期的

革命故事,也了解到了很多发生在沂蒙老区人民身上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我们与刘牧英老人拍照留念,结束了我们的拜访。

三、 调研心得

看着这脚下的土地,仿佛看见了革命先辈们以前走过的风风雨雨,那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每一个故事,对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经验,一次教训,一种刻苦铭心的记忆。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们会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悟,去聆听革命先辈们留下每一寸足迹。看着眼前的山山水水,我们感受到了那些革命先辈们的奉献和牺牲的激情岁月,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看见了那些先辈们正将燃烧着的革命火焰交给我们。星火相传,我们一定会从革命先辈们那里担负起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历史使命。

我们的党在一步步壮大,一步步发展,每一次的实践,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次的回顾都是在汲取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中国在发展,经过了那最艰难的岁月,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迈得更稳,迈得更快,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悬崖,我们在那些革命先辈们的洗礼下,必将更加的勇敢,更加的坚强。

还记得奥运的精彩,汶川的悲壮,世博的盛大,党和人民空前的团结,那时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国力量的强大,我们正在强盛,我们正在崛起,这些我们都应该感谢党的领导,感谢在党的历史上有过贡献的人们,革命先辈给了我们一个榜样,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正在经历着我们最宝贵的时光,我们应用我们的激情去点亮我们未来的路,应用我们的热情去开拓我们美好的明天!

上一篇:比喻与象征下一篇:实习报告参观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