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探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转型发展,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存在,反映二元经济结构强度的二元对比系数不仅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和我们发展程度大致相同的发展中国家水平(1)。由于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工农间与城乡间的巨大二元反差,依然是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症结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元经济转型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2.88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2),但这些转移人口只是基本完成了职业上的非农化转变,却没有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数以亿计的农民工长期候鸟式往返于乡城之间,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着巨大差别,引发了诸多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如果说,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以低劳动力成本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发展,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劳动力转移方式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因此,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二元经济转型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经典的二元经济理论虽然都把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作为二元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但也都把农业劳动力非农职业转变和市民身份转变作为同一过程,受此影响,国外学者很少专门研究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我国学者虽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农民工市民化涵义、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以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对策等方面。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尝试以二元经济转型为视角研究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主要内容有:第一,对农民工市民化如何促进二元经济转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从农民工的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入两大方面阐述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并把农民工市民化看作是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循序渐进的动态演变过程。在概述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论证了二元经济转型的基本涵义。重点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农民工市民化可以增加劳均耕地面积,通过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工市民化可以提高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意愿和投资能力,进而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农民工市民化可以通过释放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潜力,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市场条件;农民工市民化可以通过城镇化转型,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融合。第二,考察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运用历史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非均衡制度变迁为背景,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非城镇化、半城镇化的路径特点;考察了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其变动趋势;从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入两个方面考察了农民工市民化融入现状;基于生活工资Anker法测量了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结论是目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为54.9%。第三,分析了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不利于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是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原因,这不仅影响了第三产业发展、制约了消费需求扩大,还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和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利于农业与非农产业、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农民工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使其难以彻底退出农业生产,农业经营规模不仅没有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相应扩大,反而由于农地非农化等因素持续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收入水平和公共服务待遇低,使他们成为城镇中的边缘群体,导致了城镇内部的二元分化;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把老弱妇孺留在农村导致农村“空心化”。第四,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困境及其制度性成因。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城镇就业岗位与生活成本、落户难易程度相背离;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与市民化意愿不匹配;农民工市民化诉求与地方政府市民化动力不对等;农民工市民化收益分享与成本分担契合难度大四个症结性难题。形成上述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制度性成因也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历史积累问题严重;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政绩考核体系和资源配置制度存在缺欠;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财政体制。在分析农民工市民化困境及其制度性成因的基础上,本文还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断点回归模型,检验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结论是户籍制度变革对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五,在理论分析和经验实证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症结性难题及其制度性成因,从完善政府治理,促进城乡与区域间资源合理配置;深化户籍及其相关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工财产性收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财力约束;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五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二元经济转型;二元经济体制改革

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主要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典理论

2.1.2 有关人口迁移的理论

2.1.3 关于国际移民融入的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内涵的研究

2.2.2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研究

2.2.3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2.2.4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研究

2.2.5 有关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研究

2.2.6 农民工市民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2.2.7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思路与对策研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理论分析

3.1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与特点

3.1.1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3.1.2 农民工市民化的特点

3.2 二元经济转型及其基本涵义

3.2.1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核心内容

3.2.2 二元经济转型的基本涵义

3.3 农民工市民化促进二元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

3.3.1 通过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3.3.2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

3.3.3 通过扩大内需为工农两大部门协调发展提供市场条件

3.3.4 通过城镇化转型促进工农协调与城乡融合

第4章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市民化现状

4.1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路径特点

4.1.1 农村工业发展与劳动力的非城镇化转移

4.1.2 非均衡制度变迁与劳动力半城镇化转移

4.2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趋势

4.2.1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考察

4.2.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分析

4.3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分析

4.3.1 农民工经济融入情况分析

4.3.2 农民工社会融入情况分析

4.4 农民工市民化程度

4.4.1 当前几种主要测量方法的梳理和评价

4.4.2 生活工资Anker法测量的逻辑步骤

4.4.3 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测量

第5章 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对二元经济转型的影响

5.1 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2 导致城镇化滞后影响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

5.3 制约土地规模经营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5.4 形成城镇边缘群体导致城镇内部二元分化

5.5 老弱妇孺留在农村导致农村“空心化”

第6章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其制度性成因

6.1 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分析

6.1.1 城镇就业岗位与生活成本、落户难易程度相背离

6.1.2 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与市民化意愿不匹配

6.1.3 农民工市民化诉求与地方政府市民化动力不对等

6.1.4 市民化收益分享与成本分担契合难度大

6.2 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制度性成因

6.2.1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历史积累问题严重

6.2.2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6.2.3 政绩考核体系和资源配置制度存在缺欠

6.2.4 财政体制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6.3 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计量检验

6.3.1 研究设计与理论模型

6.3.2 变量构造与数据搜集

6.3.3 回归分析过程

6.3.4 研究发现与结论

第7章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7.1 完善政府治理,促进城乡间与区域间的资源合理配置

7.2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基于户籍身份的福利差别

7.3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工的财产性收入

7.4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破解农民工市民化的财力约束

7.5 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论文提纲下一篇:服装设计实践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