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反思6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找规律教学反思6

加强“找规律”教学培养数学逻辑思维探究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符号替代、渗透数学思想,自主探究、深化数学体验,联系生活、触及数学本质等方面,对加强“找规律”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找规律”;逻辑思维;思维能力

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找规律”的教学内容,比如寻找数学式子和图形的变化规律,通过“找规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推理和大胆、多维度地进行猜测,这对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大有裨益。“找规律”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符号替代,渗透数学思想

在学习数学“找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观察和验证一些数学问题,并进行概括,然后进行交流,从而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一些数学问题可以用符号来代替,这样能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符号意识和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一个苹果,一根香蕉,一串葡萄,一块饼干,一块蛋糕,小朋友只能拿一种水果和一种食物,一共有多少种拿法?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讨论热烈,他们分别用字母、图形和数字表示水果和食物,不久就画出了示意图,得出了问题的答案。一道排列组合题目,对于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但用简单的图形、数字或字母代替题目中的物品,就可以简单明了地完成题目的解答。

在教學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积极渗透数学思想,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自主探究,深化数学体验

在“找规律”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学习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手里,对于数学知识学生有自己的认知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对规律的自主认识和体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章“找规律”的课后练习题时,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从教室走到体育馆必须经过图书馆,问一共有多少种走法?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去尝试。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了题目的解法,培养了数学逻辑思维。学生都知道,从教室到图书馆有4条路可以走,而从图书馆到体育馆一共有两条路走。这样也就是4个2,可以列式子2+2+2+2=8,或4×2=8。在得出答案后,学生又以8人为一组,分别走了这些路线。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还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提升教学水平,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联系生活,触及数学本质

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寻找数学规律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找规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插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例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触及数学的本质。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后,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找规律的数学知识。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和颜色交替变化的数学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学规律,这种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能够找到简单的图形与数字的变化规律并能做出正确猜想,从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新年联欢会上,魔术师给我们准备了精彩的魔术表演,第一次他变出一个小圆柱,第二次变出一个小正方体,第三次又变出一个小圆柱,请问同学们魔术师第四次给大家变出的是什么?学生看着讲台上摆好的小圆柱、小正方体、小圆柱,都说是小正方体。接着教师让学生继续回答,第八次变出来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个小圆柱?学生回答第八次变出来的是小正方体,一共有4个小圆柱。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将“找规律”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触及数学的本质,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注重“找规律”教学的反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将一些数学问题转化为符号,能让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去探究数学问题,将生活与数学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宇.数学教育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05).

[2]张娟.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09).

[3]彭君华.小学数学中“找规律”的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2017(02).

作者:郭有年

第2篇:《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张雯雯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课上,我以学生喜欢的“迎六一教室布置”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另外,我还安排了学生涂一涂、摆一摆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

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第3篇:《找规律》教学反思

太平川第二小学 金玉红

我所执教的是小学一年级下《找规律》第一课时,纵观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不足。

一、导入环节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纸鹤,设计了猜的过程,让其初步感受规律有含义,同时激起学习的欲望。

二、在具体情境中,感受规律。

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创设了“联欢会”时张灯结彩,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气球和灯笼有规律的呈现出来,使发现新知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会,初步感知规律。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思考、尝试的机会。并总结找图形规律的方法,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准确找到并叙述清楚。

三、在自主探究中,认识规律。

1、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如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等,哪几个图形为一组,有几组?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强化一组重复排列才是有规律的排列。

2、在动手操作摆一摆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书本要求动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四、在合作交流中,探究规律。

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布置”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另外,还安排了学生涂一涂、摆一摆、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创作自己喜欢的规律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五、在课程整合中,挖掘规律。

在本课中,我首先利用资源创设一个“联欢会的布置”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探索事物的规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还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规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课堂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个人经验不足,在备课过程中没在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学生课堂常规不好,乱说乱动等等,这样使课堂感觉很乱,通过本节课,我发现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第4篇:《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这节课教材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在课堂我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开始给出了一幅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景图,装饰的彩花和彩旗都是有规律地排列的,学生男女间隔成圆圈跳舞,让学生观察并发现排列的规律。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一开始就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以“猜一猜”游戏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作铺垫。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3.联系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美。

多媒体展示欣赏一张张图片的出现,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本课的最后,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4.注重培养学生概括表达能力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正处于起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本节课中,注重培养让学生把话说规范的习惯,学生在认识颜色变化的规律时,先由老师“扶”着说出,是几个图形为一组,每组是按什么顺序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再到老师“放”开让学生自己说,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达到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思维清晰。

第5篇:《找规律》教学反思

杨枧小学

王慧

《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思维特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猜魔术”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找一找、涂一涂、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规律。

4、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涂色,摆学具、活动,把知识进一步的拓展,从而让学生再创造出不同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5、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节课,我和同学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第6篇:《找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帮小猴找规律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上课开始,我就说小猴和小兔装修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观察漂亮的房间。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兔家墙面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规律,把主题图作为小兔家的墙面和地面出现,请同学和老师共同来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墙面图案的规律,说得很全面也很精彩。另外,引导学生把图形改变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此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材料提供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载体。在本课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了若干水果图片,白纸,每个人发已张贴有圆和五角星的残缺不全的拼图等。学生通过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等过程,切实让每一个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另外,在发现规律之后,给学生机会创造规律,每名同学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作为手帕,用图片或彩笔等自己设计新的规律。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再有,在最后创作的环节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起点,用文字、符号、数字或用自己喜欢的图案创造规律,有的是三格、四格,甚至五格六格不限。并及时组织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最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规律的事务,体验到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下课。

第三,加强数学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特别在例1教学后,让学生把残缺不全的拼图补充完整,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得到了训练。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本节课本该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但是最后因我太相信学生造成了失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完善自我,找出不足,及时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7篇: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

有一句大家都深知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参与中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课前的魔术游戏渗透规律,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其中;布置教室的主题图情境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促使他们主动观察、自主探究;而动手操作,体验规律环节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主动应用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这就告诉我们:当我们重视了“三个维度”中的“情感维度”的建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2、关注学生的学习

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中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数学活动,在动态的过程中体验规律、感悟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获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改变了教材静态呈现知识的方式,设计了“找、涂、摆、听”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活动为主线搭建探究平台,刺激学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事实证明: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获得了发展。如:在用“○、△、□”三种图形动手操作、设计它们的排列规律这一环节,有的小组摆出了“○△□○△□○△□○△□○△□○△□”,有的摆出“○○□□△△○○□□△△○○□□△△”,每个小组都摆出了跟老师不同的规律。这就提醒我们: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差异,从而能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自我完善、自主建构新知。

3、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多元的评价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现实,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只有我们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恰当评价他们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发展,才能促使他们向正确的方向或更高的水平发展。在本节课中,我根据问题和练习的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让不同层次且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自我评价;也走进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体验与理解数学方面的个体差异,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结果,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了多元的评价,我们收获的必将是和谐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憾值得我反思。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情境时我处理得有些仓促,没能让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认识,所以交流仅限于部分学生的展示;再有一个就是当学生画出规律时,我在课堂上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规律,并让其他学生根据他们设计的规律说出下一行应是什么。其实,关于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我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竖行找规律,但是课堂上自己过于紧张,竟给遗漏了。更令我遗憾的是:我采用暗中分层以避免分组区别教学的负面影响,大胆尝试在常态课下实施课题研究。可是,在借班教学的情况下,我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层次的深入了解,分层辅导难以到位,只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分层评价,教学预设上设置的弹性的学习目标要求无法让不同小组和不同层次的孩子完成。现在想想:如果自己能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提示卡和示意卡,当自己所设置的学习任务(不管是同一任务还是不同任务)一出现,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如遇到困难便可通过示意卡示意老师,老师不是便能方便地给予提示或帮助吗?这样,课堂不是也更能体现分层辅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教学素养不够,今后应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上一篇:产业新城科技新城下一篇:关于企业文化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