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再思考

2022-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企业社会责任的再思考

对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再思考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世界读书日”指出: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馆长Mr.Norman也曾经说过:当我们将一本好书推荐给他人,这本书或许就会改变他的想法,他的想法就会改变他的行动,他的行动就会改变这个社会。温总理和Norman先生的话道出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即通过提升每个人的素质以提高整个社會的素质,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作者:宋菲 刘英

第2篇: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再思考

摘要:结合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几年来的服务实践,探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意义、条件准备、具体实施策略以及未来发展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社会

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问题,图书馆界在理论上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实践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图书馆2.0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概念已经从一馆封闭式转变为信息资源共享的图书馆联盟。因此,高校图书馆打破象牙塔的壁垒,实施开放、联合的发展战略是现实的选择,同时也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意义

教育部《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要求:“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2006年11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哪种学术性工作比能够服务国家利益、创造社会财富、给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带来实惠更高尚的了。”可见,高等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献信息集散地,承担着人类知识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的重要职能。高校图书馆通过向社会开放为社会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学习场所,有利于促进社会读者科学文化知识和素质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子系统,社会教育和信息传播职能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2.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自古以来,书籍对人类的影响就是巨大的。书籍作为人类知识的载体,通过其特定的方式向人们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不仅对个人,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为图书馆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获取和平和精神幸福的源泉。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向社会开放,承担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使命,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力军。

3.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正充分地显示出来。据国外统计,在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中,约有90%的内容都是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单位或个人为了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洞悉国内外市场行情,会大量搜集所需的信息,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优势,为市场经济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这已经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

4.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是实现资源共享的需要。国家信息共享工程的实施,任何图书馆和信息机构闭关自守的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具有大图书馆意识、大联盟意识。已经成立的CALIS实现了联机编目,建立起有影响的专业数据库和学科导航,实现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随着国家信息共享工程的进一步实施,高校图书馆必须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本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其社会价值,发挥最大效益。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条件准备

1.丰富的馆藏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千余所高等院校图书馆拥有藏书6.6亿多册,超过了所有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总量。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历史积累,馆藏资源专业特色更为明显。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是一所馆藏学科门类齐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品种与学科覆盖面在全省高校图书馆中首屈一指,馆藏纸质文献达385万册、电子文献达195万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俄文和古籍文献。丰富的信息财富推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必将促进我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2.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的实施,高校图书馆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在各类型图书馆中处于前列。随着网络化程度的提高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将更为快捷方便。

3.创新的服务意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思路和模式,不断用创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在挑战中寻求机遇。危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资源共享意识是高校图书馆立足信息产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条件。在开放存取大环境下,建立大学机构知识库,提高学术透明度和学术成果利用与转化,为高校科技人员及社会公众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施策略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社会读者虽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没有形成统一的服务模式,尚处于分散和随机状态。以下通过分析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践,对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1.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于社会公众个案分析。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是学科门类齐全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馆藏总量达到580多万册(件)。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体系,技术手段与服务方式,为进一步服务地方发展储备了一定的能量,并且在很早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1)基本文献服务。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很早就开放馆藏,对社会读者办理借书证和临时入馆证,提供文献外借和内阅服务,近五年来共办理校外读者借阅证近1500余人。外借证由文件借阅部办理,临时入馆证由门卫办理,办证收取一定的费用,借阅图书按照图书价格收取一定押金。另外,通过馆际互借接受其他单位服务委托,间接提供文献借阅服务。开展这项服务以来,服务对象的数量以及文献借阅量相对于本校的读者服务是微乎其微的。由于手续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很多社会读者被拒之门外。(2)举办讲座。黑龙江大学图书馆于2004年创办了学术品牌——“博学讲座”。以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为特点,每周一期,追随时事发展脉络,紧扣热点话题。在神州六号上天之前,邀请中科院黄文虎院士作了“从神州六号漫谈航天”讲座;结合当前经济形势,邀请经济学者做“从金融海啸到粮食控制的思考”。讲座举办六年来,已经成功举办160余期,受众人数达4万,其中包括很多社会听众。省内新闻媒体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使没有来到现场的众多社会读者了解讲座内容,从中受益。(3)开展深层服务。黑龙江大学作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龙头,正在我省“高教强省”的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图书馆非常重视为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提供课题跟踪深层次服务。近五年,共提供百余项课题跟踪服务。如省长委托课题:“深化与扩展我省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加速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黑龙江省课题:“关于地下水的研究项目——松花江水体污染引发的思考”;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为人民谋幸福》、《使命》、大型文艺演出《松花江上》撰稿提供素材等。通过一系列课题跟踪服务,对本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边疆文化大省建设以及软实力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2.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施策略。随着国家文化发展规划与信息共享工程的实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于社会公众,是现实和必然的选择。因此,必须从大的图书馆联盟角度,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策略:(1)更新观念,扩大宣传。打破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和范围的限制,把为社会读者服务等同于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利用各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馆藏资源以及服务项目,引领社会读者利用图书馆。(2)健全机构,建立规章。成立专门的服务部门或专人接待,建立起长效服务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读者上门来接受服务。另外,根据校内、校外的不同情况,对照校内服务的规章、条例制定出对外服务具体的实施方案及规章制度,做到社会服务有章可循。(3)主动出击,寻找突破口。从黑龙江大学图书馆服务实践经验表明,开展深层次课题跟踪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提升影响力,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走出去,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定题服务和定向服务。另外,开放图书馆主页,加强虚拟参考咨询工作。建立本校IR,利用网络及相关技术收集并长期保存我校的学术性智力资源,并允许校内外的用户通过互联网来免费获取使用。通过这个新的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

四、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未来长效发展机制

高校图书馆打破封闭,纳入信息服务业联盟是必然的选择,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建立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利用馆藏资源产生最大化社会效益,在利用自身服务优势得到社会认可同时,赢得最大化的社会支持。

1.人才培养机制。服务社会要提高高校图书馆自身人员素质与服务能力,综合统筹兼顾,保证图书馆具备长期服务的能力。包括服务意识的强化以及员工自身服务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对员工学习的组织引导,并建立责任制度、培训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和学习成果奖励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2.联合发展机制。服务社会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具备长远眼光和超前意识,能在充分认识到联合发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基础上,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具体包括:第一,人力资源整合。第二,馆藏资源整合。把区域高校图书馆拥有的电子信息资源和传统的纸制馆藏,通过建立一定的整合标准,实现统一检索,给社会读者的使用带来方便。

参考文献:

[1]陈明芳.架起地方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桥梁[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2]曾荣玉,闫道全,李宏伟.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最大效益促進地方经济文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

[3]顾莲华.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8,(5).

[4]顾莲华.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长效机制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8,(5).(责任编辑/ 陈鹤)

作者:徐春艳,郝明,赵莉娜

第3篇:新时期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再思考

摘 要: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日渐增强,社会体育得以很好发展,社会体育专业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水平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建设完善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体系,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这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过程的困境实施深入分析,并提出一系列有益于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策略,从而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社会体育专业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21 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为人类带来了方便,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生活水平,不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快节奏的工作,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致使人们的身体运动普遍不足,这直接威胁着人的身体健康。社会体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科学的重要标志。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社会体育专业得以在高校建设和发展,该专业已经成为仅次于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专业。不过,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及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发展中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出发,依据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进行创新,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注入活力,从而推进社会体育专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体育专业的基础设施具体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和实践基础设施。随着科技进步,新型教学设施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得以普及,然而目前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尚难以满足日常的教学工作,从而对教学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2.实践建设不完善。专业实践活动是把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当中,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对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理解,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尚未意识到专业实践活动对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致使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较低。

3.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大。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并未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编制岗位,所以,绝大多数该专业的学生不得不自谋职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毕业生离校后继续从事与社会体育相关的工作,更多的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环境尚未真正形成,就业压力堪忧。

4.课程体系设置不够成熟。培养目标不清晰直接给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带来诸多困难,使得在设置课程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即若以休闲娱乐为主,则需开设如网球、保龄球及高尔夫等课程,不过,这些项目耗资过大,最终还是不得不采用与体育教育专业相类似的课程设置体系,该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专业特色,趋同于体育教育专业,所以,很难适应社会需求。

5.教学成本相对较高。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初衷为综合型人才,即不仅有丰富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适应体育产业市场发展需求,不过,社会体育专业规模相对较小,每届学生大概不足40人,如果与其他院系联合,则课时费及教材问题自然会带来资金困难,同时,教学实践环节需要与体育产业取得广泛联系,开设各种休闲娱乐课程也会碰到资金不足的实际困难,在捉襟见肘的尴尬情况下各高校所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趋于相同。

6.专业教师队伍薄弱。首先,大部分教师出身于体育教育专业,出于精力有限及专业知识的狭窄,很难打破固有的知识体系开拓新知识体系;其次,高校引进的教师以教学型为主,缺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不仅限制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效果的提升,也给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

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注重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不仅需考虑如何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注重该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育出大量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培养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一,通过创业理论课教学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详细介绍创业所需的条件和程序,着力培养学生创业所需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第二,通过讲座等形式邀请区域内的体育企业负责人到学校与学生交流创业经历和心得,并向学生介绍行业发展信息;第三,在自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高校可以考虑设立社会体育专业创业基金,对具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学生予以资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2.定位教学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教学培养目标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思想,要求学校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学校教学特色及现有教学资源等各种因素,确保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制定出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提高该专业学生对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认知水平,从而确保相关教育方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现;其次,根据专业特色,确保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加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首先,提高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教学资金投入,为教学实践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其次,提高教学实践力度,确保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第三,设置合理的实践内容,制定出与课堂教学相一致的实践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体育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师资建设是关键,需予以高度重视,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原则建设教师队伍,即在重视引进同时,需加强对已有人才的培養,明确岗位职责,规划师资结构,努力打造一支年龄、职称相对协调的师资队伍,科学合理设岗,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与机制,促进社会体育专业教师教学及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综上所述: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责任,切实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及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洪波.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2]于永慧.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前景展望[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

[3]廖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与改革发展策略[J].体育科研,2010,31(5).

[4]张明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与发展的调查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7,29(4).

[5]陈明.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4).

[6]周进国.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6,23(2).

[7]刘云朝.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问题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4(7).

[8]单平. 民办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作者简介:饶丽(1972—),女,四川泸州人。大本,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

作者:饶丽

第4篇: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再思考

当今社会企业无处不在,对社会的发展和你我的生活都具有超凡的影响。一方面,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企业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企业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如果只强调这一部分的片面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其他细胞,社会这一理想蓝图将不会完美,而我们片面强调的这一部分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还应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社会反哺、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精神或价值观。

概念的明确是研究的前提,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和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二十世纪初的欧美地区受自由放任经济思潮的影响下,企业声嘶力竭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后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它包括环保、劳工和人权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方面的社会责任。简而言之,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要营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另一方面,在企业外部,企业要承担对自然环境、对社会各个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社区的义务。此外,《中国青年报》曾有调查显示,公众眼里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给予员工较好的福利和薪(73.5%)不侵犯消费者权益(73.8%)、致力于生产环保型产品服务(63.7%)、严格遵守商业道德规则(73.3%)、不凭借垄断地位获取暴利(67.5%)、参加捐款捐赠等慈善活动(48.7%)。

然而,现实很骨感,很多企业包括行业翘楚选择漠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甘当社会责任的旁观者。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近日发布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该报告分别从国企、民企和外企的百强中选取研究对象。在三百个对象中,平均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只有19.7分。我国外资企业100强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低得可怜。没有积极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的公司占了78%。这些企业中,很多母公司为财富世界500强企业。这或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企业只追求短期的利润,漠视社会责任的行为已经产生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首先,企业在疯狂的追求利润的过程中直接损害了员工尤其是工人福利。工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的工作,得到的薪酬却少得可怜;其次,在利润的驱使之下,大量假冒伪劣产品、豆腐渣工程、有毒有害食品层出不穷,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却要为此买单。让人耳熟能详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地沟油等事件即是例证。第三,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企业完全不顾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肆意地排放各种废水、废弃、废物严重的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第四,不少企业凭借垄断地位不断谋取暴利,这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甚至于出现了两级分化。可见,企业以牺牲社会利益,片面追求利润增长的短视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也将导致企业的毁灭。

相反,企业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强调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社会反哺、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才是企业生存的王道、企业的未来。一个长期善待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增加无形资产,这就为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的金字招牌。荷兰王国驻华大使威勒姆·范·伊表示:“企业社会责任一个双赢战略,因其既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获取利润,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它与公司的将来、社会的将来以及孩子的未来都息息相关。”此外,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义务。古语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企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 的受益者,也理应成为社会责任的践行者。

重塑企业的社会责任势在必行,企业应当把社会责任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把社会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企业的发展之中。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企业应关注、了解并严格遵守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人权利等方面的规定;第二,企业应当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社会反哺、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精神或价值观;第三,制定非财务绩效指标;第四,企业应反哺社会,绝尽全力做好慈善事业,保护环境,改善污染,造福子孙后代;第五,各政府部门也应就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共识;最后,工业企业和行业协会定期编制和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形成公开透明的自我约束机制,同时媒体也应发挥监督作用,消费者和员工也

应形成权利意识,自觉抵制企业片面追逐利润的行为,从而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俗话说,“只有懂得一桶粥的付出,才能得到一桶金的收获。”,在社会道德下滑、企业责任中落的现实背景之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不再是选择性行为,而是企业为保持基业长青的必然选择。企业社会责任一个双赢战略,它既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它与我们每个人以及我们孩子的未来都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应自觉承担其对社会的责任,用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社会反哺、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指引其长期持续发展,最终为我们的社会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

第5篇:企业并购重组的再思考

2012年07月27日 15:27 来源:《化学工业》2011年第12期 作者:傅向升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8 摘要:通过列举实例,证明了并购重组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并购重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企业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在慎重与果断中选择并决策并购。

自工业企业诞生以来,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就一直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随着企业规模地不断扩大,跨国公司间的并购重组就更为突出。许多案例表明,企业每进行一次并购重组就像人体注入一次新鲜血液,会带来新的生机,市场占有率就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也会大大提升。无论是洛克菲勒、摩根、西门子、阿尔科特、波音;还是我们熟悉的石油化工领域,如:埃克森美孚、BP、巴斯夫、杜邦、ICI、拜耳、陶氏等,特别是罗地亚、朗盛、先正达、赢创更是并购重组后新生的跨国公司。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对并购重组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并购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是企业调整结构的重要方式;是企业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中央为鼓励企业提出的“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内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日益活跃。据统计,新公布的中国500强公司中,有182家企业在2010年进行了并购重组活动,比2009年增加了28家,比五年前增加了约50家:这182家企业共并购重组了1 112家企业(平均每家并购重组6家以上),比2009年增加了255家,比五年前增加了700多家。

1 并购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

做大与做强存在着辩证关系,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做强是关键,做大是基础。“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企业的做大做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不顾核心竞争力的单纯追求规模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很多跨国企业都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做大做强的,从世界500强企业的发展过程看,就是一部不断并购重组而走向世界市场并确立所经营领域霸主地位的发展史。以我们都熟悉的拜耳公司为例,拜耳公司成立于1863年8月1日,在近15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的并购重组,每次并购或重组都使拜耳公司的业务登上一个新高峰。特别是近20年来:1990年,拜耳并购诺瓦公司在加拿大的合成橡胶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合成橡胶供应商;1994年,拜耳并购美国制药公司莱昂戴尔的非处方药业务;2000年又并购了莱昂戴尔下属的多元醇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聚氨酯原材料供应商;2001年又出巨资并购了安万特作物科学集团,成为世界作物保护领域的领先者;最近也是最大的一次重组是2003年拜耳将化学品部和聚合物业务的13合并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即朗盛公司。今天的拜耳核心业务集中在医药保健、营养品和创新材料领域,列世界500强第178位,全球化工100强第11位。朗盛是一家世界级的特殊化学品供应商,专业竞争力很强,销售收入达71亿欧元,列全球化工100强第43位。

2 并购重组是企业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的重要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有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企业自新世纪以来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企业关键词:并购重组,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投资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大量重复性建设的情况,造成我国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组织结构也不尽合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都比较粗放;经济发展中结构失衡、过度竞争、秩序混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问题比较严重,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差距还比较大。所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调结构、转方式”摆在了国内企业的面前,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认真践行的重大课题。如果还继续按照过去的模式,不顾资源、不顾环境、不计成本地继续沿着重复投资扩大下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无从谈起的,企业将难以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很多企业家已经认识到这一危险的存在,近几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都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按照市场规律,通过并购重组可以促进企业间的优胜劣汰,可以优化经济的布局,使结构趋于合理;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可以完善产业链,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可以合理规划,有效地规避同业和企业间的竞争;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以我们熟悉的杜邦公司为例,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在近21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并购重组作为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杜邦由一家最大的火药公司发展成为一家世界最大的跨国化工公司的时候,并购重组的步伐加大了。20世纪80年代,杜邦调整并缩减通用产品的生产,将经营重点转向高附加值、高收益的专用化学品领域。20世纪90年代,杜邦开始更大规模地调整重组,退出上游的石油业务,再次收缩通用化学品业务,加大并购、合资和创新力度来发展专用化学品、材料科学及生物科学,并将产业延伸到医药、电子化学品和生命科学领域。21世纪以来,杜邦再次加大重组和调整的力度,出售了医药业务,分拆了纤维业务,专注于电子和通讯技术、高性能材料、涂料和颜料技术、安全防护及农业与营养。今天的杜邦公司列世界500强第284位,全球化工100强第9位,是一个以创新为先导的高科技公司,是全球核心竞争力最强的化工公司之一,正在向第三个百年跨越。

3 并购重组是企业实现世界一流的重要途径

由于跨国公司在我国业务的不断开展与扩大,国内市场已经呈现国际竞争的局面。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80多家进入了我国,如果我们的企业只在国内从事生产经营,虽然面对的也是跨国公司的竞争,但对国际竞争的规则、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环境都难以熟悉,将难以成长为跨国公司,很难提高我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如何走出去,又是需要我们认真并慎重思考的问题。

经过百年来的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二战以来的现代工业革命,很多行业都处于成熟期,在国外投资建厂、平地起建生产装置,在有些地区也就是不发达地区是可取的,但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就不适宜。要走进发达国家,在激烈并强烈的市场中练就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搏击市场的能力,就应抓住有利的时机积极地寻求国际并购与重组,这是企业打造国际竞争力和实现世界一流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

目前国内企业都在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地走出去,像我们熟悉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国五矿、中国铝业等中央企业都有成功的海外并购经验,还有当年轰动效应比较大的联想并购IBM和2010年吉利并购沃尔沃等一些海外并购,以及海尔、浙江龙盛等。浙江龙盛是国内一家生产染料的企业,近两年染料产量一直是全球第一。而德司达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1%,在全球12个国家有18家工厂,拥有1800多项专利,是由德国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3家老牌染料生产部门重组而成的,技术实力相当雄厚。浙江龙盛并购德司达以后,完成了染料研发体系和销售网络的国际化布局,实现了染料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再如中国化工的海外并购,自2006年底提出“在做强中做大”的战略转移以后,并购重组的重点也由国内企业并购为主转向以海外并购为主,按照“老化工、新材料”的战略定位,紧紧围绕“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的主导产业,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成功地在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发达国家并购了5家企业。2011年底海外企业的销售收入将占到中国化工集团总收入的近14,同时集团的主导产品有机硅生产能力跃升到世界第三位,国内一直靠大量进口满足市场需求的蛋氨酸产品的生产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随着新并购挪威埃肯公司的交割,有机硅产品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4 并购重组过程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并购重组既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也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措施;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并购重组的对象如果选择得对、操作的好,就可以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否则,不仅不能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往往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更有甚者会把企业拖垮。所以,并购重组体现了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能力:不仅需要在关键时刻大胆果断的决策,更需要全过程细致、谨慎地分析;同时并购重组也体现了企业家的运营管控能力:不仅买得对、买得来,还要整合得顺、过渡得平稳、运营得高效,这也是企业家驾驭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

并购重组不仅仅是促进自身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被并购进来以后的发展更为关键,只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1>2”的并购才是成功的。所以说,对并购重组以后的企业更负有一种责任,在并购重组工作中对目标企业,不仅要认真研究、分析,更要耐心跟踪、把握好机遇。

并购重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研究分析的因素很多,但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是否符合自己的主导产业。企业的主业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树干强壮,任凭风吹雨打,大树都会茁壮成长。今天的企业,不能再向20世纪那样,只考虑大小与规模。今天发展良好、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一定是主导产业清晰、主导产品竞争优势很强的企业。不能为追求数量和规模而并购,只有与自身的战略定位和主导产品相符的企业才能被锁定为并购目标,一定要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百年基业而并购。

(2)关注是否有协同效应。并购重组是为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特别是海外并购,不仅是为了面向两个市场,更是为了利用好两种资源;不仅是为了走出去参与竞争,更是为了引进来再度提升。尤其是发达国家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比国内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需要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国内需要提升的空间很大。所以在锁定并购目标和重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在资源、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等方面是否与自己的企业有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明显的优先选择,协同效应小或没有协同效应的应果断放弃。

(3)关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购重组的关键与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考察指标时,不仅要看收入总水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总额,更要注重人均销售收入和人均利润水平的提高。只有并购重组以后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生产效率和运营水平大幅提高,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大为提升,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才是并购重组的核心目标和落脚点。

(4)关注并购后的风险有多大。由于被并购的企业地处不同的国家或地域,由于不同文化差异和环境的影响,企业特别是海外企业并购以后,不仅有整合的风险,日常的运营和管理也有风险,所在国的法律环境更为重要,文化融合也很重要。还有一种就是政治风险,在一个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国家或地区并购和投资更要慎重,前一阶段中东、北非的政局变动和社会骚乱,使我国有的企业损失不小。过去,有些企业并购之后,但由于真正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少,实际控制不了出问题的有;由于不能有效沟通,融合不成出问题的有;因为工人的理念和文化差异出现问题的也有。前些年上汽并购韩国双龙是一个案例;有些集团并购了南非的企业,由于南非政府对外国投资的特殊规定,投资风险一直难以消除。如此种种,有些企业确实交过一些学费,这些教训实际上对后来的海外并购也是一些宝贵的经验。中国化工在发达地区成功地开展海外并购,总结出了一个“三字经”:买得来、管得住、干得好、退得出、卖得高,不仅总结的经典,而且对海外并购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此外,我们还要加快培育和打造国际化经营管理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和走出去的步伐。

5 结语

并购重组活动是自企业诞生以来就始终伴其左右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优胜劣汰、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近20年来,跨国企业间的并购重组越来越活跃,单笔交易额越来越大。并购重组自20世纪以来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定位与重点。今天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企业家战略、决策、管理以及驾驭和把握机遇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在慎重与果断中选择并决策并购,在做强中做大,让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在国际竞争中搏击与成长!

作者简介:傅向升(1960-),男,山东省人,教授级高工,多年从事化工科技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第6篇: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邮政企业党建工作的再思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们党召开的又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尤其是会议专门就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并作出决定,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一书,使我对邮政企业党建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认为,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企业党建工作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 把握好党建工作总体发展方向

当前,党建工作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尤其是在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大方向的总前提下,党建工作要做好,就必须牢牢把握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着重在四大理念上下功夫:

一是把握科学的理念。现在的党建工作不同于过去,只有讲科学才能讲发展,所以应该把党建工作的科学理念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必须加强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把职工的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否则,一盘散沙,人心各异,企业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要强化职工思想观念的引导,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加快企业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和勇气,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把握创新的理念。形势在发展,实践在深化。谁的观念更新快、谁的思想解放力度大,谁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谁就可能要落后。党建工作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也要不断的创新,否则就会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党员队伍的需求,落后于整个队伍建设的发展。党组织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就必须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把解放思想作为永恒主题,自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以新观念推进大发展。

三是把握求实的理念。党建工作必须在求实、求效上下工夫,要去除务虚的东西,尤其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要从务实求新上下工夫,做实做强,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党建工作的生命力。理论的价值就在于指导实践,理论武装的目的全在于推动工作。要吃透上情,掌握下情,找准结合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思路,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力开展对策性、应用性研究,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持。

四是把握固本的理念。固本,就是党建工作基础必须要坚强有力,牢固打造好、建设好堡垒,这是党建工作今后发展方向。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按照局党委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其是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大提升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综合素质,大大提升了党建工作的水平。实践证明,无论是安全生产还是党建工作,都必须坚持抓基层、强基础。支部强则基础强,基础强则安全稳。建设好堡垒,提高党支部的独力作战能力,才能确保党建工作迎着正确的发展轨道不断推进和深化。因此,要坚持“着眼基层,强化基础”的指导思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抓支部、抓基础,固根本上。

二、推进党建工作载体驱动和创新

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当前,党建工作要实现创新,必须找准创新的载体和方法,并通过载体的不断驱动,实现党建工作的不断升华和前进。

一是寻求融入安全的新途径。融入安全是深化党内活动的关键,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主导思想。要把党内活动纳入到提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之中,坚持从对安全形势定期分析找出的问题中确定党建工作的切入点,从对事故和隐患的深入剖析中确定党支部发挥作用的关键点,从对现场作业状况的日常把握中确定党员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坚持把党内活动的切入点选择在解决安全生产的难点、难事和难题上,做到党内活动与安全工作同部署、同分析、同检查、同联挂,真正使党政在安全目标、安全重点、安全管理上同步,使各项工作在共保安全的前提下相互发展、相互作用、共同进步。

二是探索创建活动的新载体。推动创建“安全屏障”活动深入持续开展,靠的是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结合近年来创建“安全生产”活动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对创建活动进行有益探索实践,在融入中心上出新招,推出了“安全生产月”、“民声民意”征询卡等制度,推动了“安全生产”从务虚向有形转化。

三是建立检查考核的新方法。建立科学的检查评比机制,是推动党内活动开展的关键。要坚持把工作的重点定位在检查指导、调查研究和典型推广上,变动态检查为调研督查,变月度评比为日常检查、季度评比,变交叉重复考核为一体化考核。同时,在“做大做强”的新形势下,要给予党支部更多自主权和创新空间,提倡支部结合实际做好“自选动作”,使党支部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融入中心工作。

四是形成政治工作的新力量。进一步明确党政工团组织、各岗位开展政治工作的责任和标准,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形成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不会抓党建是不称职的共识。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一岗双责”等制度,健全 “党委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纪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真正使政治工作责任落实到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形成覆盖全员,全员齐抓的局面。

三、要着力在转化党建工作生产力上下功夫

党建工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在释放思想力上富有极强的宣传效应、导向效应和鼓动效应,把这种潜在的效能释放出来,最终转化成生产力,并把这种无形的生产力运用好、发挥好,才更有利于推进和服务我们的中心工作。

一是在融入中心上下功夫。党建工作只有融入安全中心,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的思路、方法、机制、措施都应以如何更好服务安全中心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完善以创建党支部“安全生产”工程为主要形式的党内活动,克服党内活动和中心工作“两层皮”的问题,展示党建工作在安全生产中的新作为。

二是在改进方法上下功夫。在开展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将安全生产中的难点与职工反映的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采取谈心、家访,思想攻关以及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等形式和方法,消除疑虑、化解矛盾,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

四、打造作风精良的党员战斗队伍

党员队伍的战斗力直接决定着党组织的形象,所以在教育和引导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力求通过引导和教育,带出一支作风精良、能打硬仗、敢于冲锋的先进队伍。

1、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思想观念的体现,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把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结合起来,以坚定的理想信念。

2、提升党员整体素质。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党员队伍管理,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针对当前大量新技术、新设备广泛运

用的情况下,党员在技术业务上产生的不适应等问题,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的内容、方法,因人施教,按需施教,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当前邮政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要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就需要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关键时候拉的出、冲的上,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讲条件,不计价钱。要通过开展“我为安全生产献良策”、“党员义务奉献日”、“党员岗位展风采”等活动,真正把广大党员和职工的能力挖掘出来,干劲激发出来,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

第7篇:关于学生考试作弊的再思考

翁源尚同中学郭婵娟

近年来,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屡发生,这一问题困扰着不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以反作弊为主题的研究也逐步地引向深入。许多研究者对学生作弊的形式、心态、作弊行为产生的思想根源及社会根源作了多方面的探究,并且提出和多种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教育和控制。但是,究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就学生作弊研究重新作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在此提出来,看能否有助于考试作弊现象究根探源,以便对症下药,减少并杜绝这一陋习。

学生考试作弊由来已久,反作弊研究亦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就到目前的研究来看,只重横向研究,忽略纵向研究;只重个体研究,忽略群体研究;只重对被教育者的研究,忽略了对教育者的研究。

一、从纵向看,学生作弊有低龄化、普遍化的趋势以往许多的研究,横向地把作弊对象分为差生、中等生、优秀生,分门别类采取教育防治措施。但忽略了近年来学生作弊现象的纵向发展趋势。若从纵向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弊对象已由以往的大学生、中专生向高中生、初中生漫延,而且作弊也开始在小学生中泛滥。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第一次单元考中就不少初一新生敢偷看、传抄,这应该就是已在小学养成然后带入中学的恶习,据笔者到小学了解,小学考试作弊者也不乏其人。可以说到初中阶段部分学生作弊已是积习难改,对其进行反作弊教育已是亡羊补牢。我们姑且把学生作弊现象发展的这一特点称之为“低龄化”。学生作弊现象发展的另一特点是“普遍化”。这体现在近年来,大到升学考、毕业考,小到单元考乃至平时默写、听写也常有学生作弊,而往常考试作弊较多出现在一此“关系到个人前途”的重大考试。另外,考试作弊面扩大,好、中、差的学生均有,作弊的人次大大增加。从这两个特点来看,对学生的考风考纪教育应该从早抓起,从小抓起,即从小学低年级一入学抓起,从平时小测乃至作业抓起。

二、从群体方面看,学生缺乏羞耻善恶观念造成效仿作弊如今,作弊的学生不只是个别人,学生作弊由个别行为发展成了群体行为。据笔者了解,许多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有过作弊行为,严重的是全班都有。因此,我们到现在仍然因种种原因讳言学生作弊泛滥成群众行为,不注意从群体方面进行研究,对症下药,往往会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那么,作弊是怎样由个别行为发展到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群体行为呢?除了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之外,学生缺乏强烈的羞耻善恶观念,

缺乏强大的诚实正直的道德力量是产生这一发展的重要原因。当个别学生作弊时,有许多同学知道,但由于上述原因不能对作弊的同学给予提醒、警告或揭发,使没有被老师抓到的学生心存侥幸经常作弊,久而久之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对此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了,慢慢地由对作弊的厌恶到麻木,而别人作弊成功后获得的高分诱使他们也去效仿,进行从“小打小闹”的偷看开始的作弊。这样被其视为小毛病的作弊行为经常性的发生,使其对作弊原有的警惕性、耻辱感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作弊成功得高分的喜悦,最终导致竟相效仿,作弊漫延。若此时,学校严肃考试纪律,处分的也只是少数几个,虽也教育了其他学生,但这往往仅短期有效。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意思是说,依靠刑政只能使百姓不做坏事却没有羞耻之心,依靠道德教化才能使百姓有知耻心而自觉走上正道。若只重纪律处罚,只要监考人员稍有放松,学生便有机可乘仍会作弊。所以要处罚、教育两者并重,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树立“作弊可耻”的观念,并且培养诚实正直的品质,有错就改,大胆警告、揭发作弊者,同学间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使作弊者成为众矢之的,难逃老师的处罚和同学的谴责。

三、从教育者看,教育者的松卸、放任是造成学生作弊泛滥主要的客观原因

人们在探究学生作弊的原因时,常常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家庭社会、教育体制等方面,而教育者的影响却被忽视,成了“灯下黑”。其实教育者对学生考试作弊缺乏深刻认识,对学生作弊放任不管甚至纵容都会导致作弊现象很大程度的扩散。

教育者对作弊者的放松表现有以下几点:

1、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考风考纪不重视,监考松散。他们之所以这样,或是错误地认为这是随和、平易近人,或以此拉拢学生,换取学生对其的好感,或出于对考试的逆反心理。

2、学校或教师对重大考试的考风考纪抓得较严,但对平时测验的作弊现象没有或很少作出处理;对夹带、传抄的给予处罚,对扭头偷看、打暗号的大多没有有效的制止和合理的处罚,导致多人采用后种方式作弊,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养成恶习。

3、有些科任老师认为处理作弊学生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只是埋怨学生考风不好,却不教育,使对学生的考试教育时紧时松,因此有学生就视监考老师是谁来确定是否作弊。

4、少数学校和教师出于自身的经济私益或其他利益的驱使,对学生作弊睁一眼闭一眼,放任不管甚至纵容,帮助学生作弊,以期取得“好成绩”。这在升学考中屡有发生。另外,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对重大考试中的作弊者采取包庇或内部处理。这些行为使投机取巧的学生更为放肆,严重败坏考风考纪,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并且影响更多的学生。

以上教育者对作弊者的行为、态度的影响比起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要严重得多,家庭影响的只是自己的孩子,而教育者影响的是一个班甚至一个学校一个地区的学生;社会的影响是间接的,教育者的影响是直接的。因此可以说,教育者的松卸、放任是学生作弊成风的主要根源。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反作弊也不是靠几个教师的一厢情愿的努力就能成功的,它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有足够的重视,教育系统的各部门和人员都以育人为已任,同心同德,共同治治这一作弊风,这是当务之急。我想,没有压不下的作弊风,只是看我们是否都重视,真正重视者自然会想办法,也一定会有办法的。

第8篇: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再思考

余姚市老龄办 胡永夫

【摘要】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老龄社会的应对和调和,是传统养老的延续和发展,是社会养老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余姚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于2007年底,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运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但是作为一项长期性、重要性工作,今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深化和提高,不得不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

本文试图对余姚市近三年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总结,通过对目前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这对深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老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而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低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使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

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起步于2007年底,经过三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但作为一项长期性、重要性工作,如何解决现有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提高和发展,需要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前提。对近三年的实践进行总结思考,笔者以为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存在以下五个问题。

政府压力过重,越位与缺位并存。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新兴的事业,这些年主要处在政府扶持、推动阶段。自2007年开始,市政府、市民政局、市老龄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无论是建设服务设施,成立服务机构,设立服务内容都主要由政府来完成。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政府积极参与,强力推动的模式,短期效果十分明显,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一是容易造成错觉。居家养老服务刚开展,我市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来推动这项工作,我们在宣传居家养老服务时,往往会着重宣传政府购买服务,而社区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重点对享受政府购买服务人员进行服务,这样无形中造成一种印象,即居家养老服务就是政府购买服务,使原本内容广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窄化。而实施政府购买的对象,又仅仅限于自理有困难的城镇特殊困难老人,这样,居家养老服务就成为政府为城市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的代名词,在实践中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和发展。

二是容易给政府增压。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家庭、社会、政府多方责任共担的一种新机制,但政府过度地“亲力亲为”容易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依赖心理,再加上有些社区在确定享受政府补助对象时没有严格对照标准,导致有些家庭和老年人本来能够自我照料或部分自我照料,但将照料责任转移给政府,把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社会可以承担的责任推向政府,导致政府责任日益扩大。而政府一旦开始提供了服务,今后也难以从中退出,长此以往,政府将不堪重负。

三是容易造成职责不清。作为政府原本的主要职责是在加强管理上,出台政策上,以及规划、监督上。现在,政府却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造成责任越位,同时该负的管理和监督职责没有及时到位,造成了责任上的缺位。 市场发育滞后,信息与信心并缺。

三年来,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运作机机制不够完善,与老年人日益提升的服务需求相比,市场发育滞后,民间资本参与这个行业几乎是零,老年花钱买服务的意识也不强,阻碍了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一是信息渠道不畅,对市场认识不够清晰。居家养老服务是新兴事物,很多民间组织和企业对居家养老服务根本不了解,甚至从没听说过。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渠道,他们对居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不够了解,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服务行业,造成很少有民间组织和企业投资涉及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去。

二是利润空间狭小,民间资本参与信心不足。由于目前政府成为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承担者,服务行政化色彩较浓,无论是组织服务人员、确定服务对象,确立服务内容都有政府来操作,侵占了本应属于民间组织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份额,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另外,居家养老服务是微利行业,它的性质决定了其经营必定是艰辛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是要“奉献”的。以办老年食堂为例,用低廉的价格为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固然受到老年人欢迎,但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因为这很可能是一笔亏本的“买卖”。利润空间的狭小,使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信心不足。

队伍建设迟缓,数量与素质同低。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不论是服务人员的素质、数量还是服务质量,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一直采用非正规“自我”教育培训方法,没有系统的培训教材,而实现自我教育的内容又比较狭窄、低级,使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影响服务质量。同时,居家养老服务员又被等同于一般的家政服务员,社会地位和待遇较低,导致一些有一定素质的专业护理员不愿从事这项工作。愿意从事的只是一些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下岗女性和外地人员,而外地人员因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影响服务质量。

二是志愿者队伍数量总体不足。在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下,志愿者队伍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但由于目前缺少健全完善的激励、培训机制,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较少,还不能填补缺口。停留于名册的多,真正发挥作用的少;节日性问候式的多,长期固定结对式的少,而且志愿者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照顾老人也是件需要技巧的工作,不是任何人能胜任的,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可能会束手无策。总体上讲,真正能帮助老人的志愿者还不够。 资源效用低下,共享与共管失调。

从目前服务开展情况看,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

一是硬件服务资源发挥效能不高。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从我市的实际出发,采用了独立建站、合建、与办公室兼容等方法,其中最多的是采用与村落文化宫或老年活动室合建的方法。这一做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十分合理,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即资源共享不共管的问题。无论是环境卫生,还是设施维护,都缺乏统一的管理,出了问题互相推诿,不少服务站平时有关门现象,应有的服务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如,服务站中的一室多用,老年电大教室同时又是民工学校、青年团员学校及妇女教育学校,因缺乏统一管理,结果造成长期关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二是人力服务资源配合协调不够。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本身就很缺乏,又由于分散于各部门、组织、单位,彼此间各自为战,缺少协调与沟通,致使资源利用缺乏效率。如巾帼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等服务资源,没有统一的协调者,各自站在部门的角度考虑居家养老服务,导致了部分老年人结对多支志愿者,部分老年人无人结对。另外服务活动冷热不均现象严重,往往一窝蜂似的拥挤在老人节或春节期间,缺少长期性帮扶。 农村待遇偏低,力度与广度不足。

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等方面,城乡之间差距明显,主要表现在资金扶持失衡,政府给予城镇社区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远远高于给予农村的支持,造成农村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农村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在我市,城镇社区困难老年人由政府实施购买服务,每人每月享受标准为120元,而社区则有每人每月30元的工作运作经费;而在农村,困难老人却享受不到。虽然我们提出实施福利性购买服务,却完全要依靠行政村的经济实力设定享受对象和享受标准,且这种享受具有不稳定性。目前占老年人口80%的农村老年人享受福利性购买的只有273个,而占老年人口20%的社区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有831人,无论是数量上、标准上,农村老年人的待遇明显受“冷”。其次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补助上,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政策可享受一次性10万元的补助,但农村社区则无政策享受,城乡差别之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不广。在我市,有80%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生活状况差、急需帮扶的老年人也在农村。农村中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普遍存在,他们需要通过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来改善晚年生活质量。2008年起,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由社区向农村拓展和延伸,先后有57个行政村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今年将再增加35个试点村,三年共计92个行政村。但是,就全市而言,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只占全市的35%。换而言之,还有一大批农村老年人享受不到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建立全覆盖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把所有农村老年人纳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范围之内。

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明确政府定位。

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工作,首先必须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尤其在工作开展初期,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必须作为这项工作的初始动力,贯穿于启动、规划、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把居家养老的所有事情包办下来,还需把其职责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下步必须给政府合理定位,明确职责。

一是政府要积极支持,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倡导者。政府要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有力措施,建立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机关配套制度,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督促检查方面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并向全社会宣传老龄化发展形势,宣传“花钱买服务”的消费理念,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于养老服务事业。同时要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有计划地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政府要加强调控,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管者。作为政府要对居家养老服务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对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使用效果,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改变一些社区仅对生活自理能力弱老年人购买服务,或者以购买物品代替购买服务的做法,还原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真正面目,发挥居家养老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完善市场机制。

今后,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将越来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引入民间组织及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正确方向。

一是要积极培育民间组织。全方位支持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定积极的措施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和企业、个人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为他们提供宽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要积极宣传养老消费观念,通过“服务商主动服务→老年人体验服务产生依赖→建立服务市场”,从而达到市场化目标。

二是有效提升服务内容。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城市中,一些老年人已从寻求生活援助的低标准进入到寻求心理援助,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层次,因此,我们的服务内容也要不断发展,不单单是得提供救助性的服务,而应向预防性、发展性的服务延伸,拓展。 整合服务资源。

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本身相对匮乏和分散,要达到最大化的利用率,必须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

一是合理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今后要加强老年人居住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的合理整合,实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享。要促进公共设施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发挥现在服务设施的综合效益;要争取把一些闲臵的学校、村委办公楼、厂房等,通过租赁、购买等形式,改建成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卫生服务中心、敬老院等现有市场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资源的综合效用。

二是优化利用社会人力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不是一个部门或组织能独立完成的事,综合利用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是今后发展方向,比如妇联、团委、学校等,但必须打破部门视野,打破各自为战,统筹安排与考虑。要利用老年人自身资源,开展“以老助老”;要发动有一技之长的爱心社会人士的力量,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力尽所能帮助解决居家老年人“难、烦、愁”问题。 加强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发展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服务队伍,今后在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的基础上,还需加强管理。

一是促进服务水平专业化。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可与敬老院、卫生部门、劳动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培训班;注重吸收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下岗职工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是保持服务队伍稳定性。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采取人性化管理,通过激励机制、集体活动增强服务人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减少服务人员的流失;要通过宣传引导扩大助老志愿者队伍,明确志愿者服务内容和服务规范,有效增加志愿者人数量和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要注重服务的长期性和经常性,唱响为老服务“四季歌”。

第9篇: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再思考

摘要:若干年来,对先进制造技术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现代制造工程。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要突出两个重点,即超精密加工和精密成形技术;综合自动化和系统管理技术。自主开发和创新可能是与先进制造技术同等重要的另一个主题。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根据本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增强竞争力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出先进制造技术(AMT)的概念以来,通过制订一系列的政策和实施计划,经过10多年的发展,首先在汽车、电子产品提高质量和可靠性、降低成本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效果,使整个制造业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机械工业在制订"九五"规划和长远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软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安排科研开发项目等,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在认识上更加深化,在工作上愈益主动,也取得明显的效果。

我们曾以"关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几点思考"为题目,探讨过若干问题。时隔多年,有必要做进一步思考,探讨未来。

1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1.1 工程技术界以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思想来审视先进制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被引入以后,伴随而来的各种生产经营管理模式,JIT、MRP、MRPⅡ、并行工程(CE)、灵捷制造(AM)、精益生产方式(LP)等相继出现。专家们冷静面对这些新事物,明确提出: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发展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必须在与之相匹配的制造模式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先进制造模式的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系统观念、工业工程(IE)为指导,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精心组织,合理管理,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的目的。美国以先进制造技术装备汽车工业的同时,在综合日本丰田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推?quot;精益生产方式",于汽车企业推广应用,很快达到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专家们进一步分析认为,各种先进制造模式虽然以不同形式出现,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制造技术发展为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的高速切削开始,之后的多刀半自动机床、数控机床(NC)、计算机数控机床(CNC)、加工中心(MC)、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另一类则以生产经营管理为中心,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成组技术(GT),之后的JIT、MRP、MRPⅡ、灵捷制造(AM)、精益生产方式(LP)、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这就使我们在面对各种繁多的技术层面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1.2 对先进制造技术内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最早介绍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时,一般包含三个技术群:①主体技术群,包括产品、工艺过程、工厂(车间)设计、加工技术、装配、测试等;②支撑技术群,包括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标准化等;③技术基础设施,包括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用户服务等。不难看出,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先进制造技术以"制造技术"亦即工艺过程技术(process technology)为主体,把制造过程的设计、生产流程(车间)设计、加工技术、装配、检测等作为第一位的主体技术群,与传统?quot;以工艺为基础"有着惊人的相似。

第二,先进制造技术的三个技术群是生产过程的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也可以说是一项现代制造工程。从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信息管理、质量控制,到用户服务、人员培训,环环相扣。不难看出,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达到质量、成本、效率的整体目标。这种把市场、技术、经济、管理等融为一体的思想,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与过去各管一段,各自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先进制造技术是动态变化的。反映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先进制造技术有其本身重点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为确保生产和经济效益持续稳步的提高,按照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水准的先进制造技术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模式,以追求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

1.3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引起了各级管理部门和工程技术界的重视

1994年以来,先进制造技术的有关内容被列入"九五"、"十五"期间多项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中。科技管理部门在制订研究开发立项计划时,把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与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并列的技术领域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开发和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水平","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有关领导指出:我国工业化任务还远未完成,而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工程科技水平的落后,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工业化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把企业管理或者叫做系统管理技术作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环节正式纳入了各级规划、计划之中。例如,机械工业系统在制订"十五"发展思路、目标及重点时,高层专家提出,机械行业先进制造领域的高技术产业构成为:①现代设计技术与软件;②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③综合自动化技术装置与系统;④现代管理技术与软件;⑤机电信息一体化产品。其结构对现代管理技术的重视具有代表性。

2 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先进制造技术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和机遇,先进制造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业的一项重要技术领域,将面临各种新任务、新课题。

2.1 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瞬息万变的市场促使交货期成为竞争力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为适应市场需求,已有的并行工程、快速原型成形技术、客户化生产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与手段将在企业快速响应能力中进一步扩展。网上询价、网上签约、网上采购、网上交易将大大缩短经营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第三方物流,将替代企业原有的许多仓库、储运系统,而为实现JIT(准时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对市场快速响应能力的大小,是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2.2 超精密加工技术

被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高于0.1μm、表面粗糙度Ra小于0.025μm以及所用机床定位精度的分辨率和重复性高于0.01μm,称为超精密加工,亦称之为亚微米级加工技术,并正在向纳米级加工发展。

超精密加工所能达到的精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尺寸范围,是一个国家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超精密加工广泛用于国防军事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计算机芯片、磁板基片、光盘基片等。

现代机械制造中,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可靠性、自动化程序等均有赖于超精密加工。因此,超精密加工也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之一。

2.3 先进成形与改性技术

成形与改性技术包含了铸造、塑性成形、连接、热处理、表面改性等,成形与改性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机械产品的零部件,通常都要通过成形与改性才能具有所需形状及实用功能。成形技术已从生产零件毛坯、接近零件形状,向直接制造零件的净成形方向发展。有专家预测,塑性成形与磨削加工相结合,将取代大部分中小零件的切削加工。

先进成形技术与节能、节材、绿色制造密切相关,是当今世界在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中的关键课题之一。

2.4 环境适应性的挑战

我国机械制造业不仅要解决自身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提供在全寿命周期内没有污染、节约资源的各类产品。为提高制造企业的环境适应性,有关部门提出了四个准则:不可再生资源应用降低到最低限度;能源消耗最少;对空气和水的污染最低;使工作和生产环境绿色化。绿色产品的设计和绿色制造在21世纪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首先要研究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产品的描述和建模技术,以及建立绿色产品数据库和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的评价系统。

2.5 虚拟制造技术和网络制造技术

虚拟制造技术是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前提,在计算机上实现对产品设计、加工和装配、检验、使用全部生命周期的统一建模和仿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网络制造是虚拟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某一市场需要,利用以网络为标志的国际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现有设备资源、智力资源和各种核心能力,按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灵活而迅速地组合成一种超越空间约束、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网络联盟企业,以便快速出产品、出效益。网络制造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2.6 制造资源的柔性和可重构性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不再是目前实行的强制性标准化产品,而是前所未有的非标准化产品和服务。这将导致单一同类规格的大量消耗市场,裂变为一系列满足不同需求的细分市场,细分市场又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要求克服设备资源沉淀造成成本升高的风险。先进制造工艺、智能化软件和柔性自动化设备、柔性发展战略,构成未来企业竞争的软、硬件资源。制造资源的柔性和可重构性是21世纪企业装备的显著特点。

2.7 综合自动化技术

综合自动化技术包含产品研究与过程开发自动化、生产过程和设备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等方面。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强大手段,是21世纪支持和推动以信息为特征的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与综合自动化技术,实现我国制造业改造升级,已成为制造业界的共识。

21世纪的制造业综合自动化,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应用:①综合自动化总体与集成技术;②产品研究与过程开发自动化技术;③生产过程和设备自动化技术;④管理自动化技术。

3 几点思考与建议

3.1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任重道远

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机械制造体系。我国基础工业部门80%以上的装备,农业部门绝大部分装备由国内提供,机械产品已成为我国对外出口的支柱之一。我们已经打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从整体上,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未完成,制造业的人均GDP和增加值还很低,而要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使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国振兴机械制造业有待时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任重道远。

3.2 突出两个重点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任务繁重,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超精密加工和精密成形技术、综合自动化和系统管理技术是重中之重。因为两者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第一,增强核心竞争力。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是许多国防和民有高级产品的关键技术。所能达到的精度,标志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

第二,环境适应性关系重大。精密成形技术,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节能节材。

第三,提高劳动生产率。综合自动化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体现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具体途径,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四,既重视具体技术,也重视管理技术。

3.3 重视教育与培训

据1998年统计,机械工业全部国有企业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达4.92万家,职工140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约占7.5%,亦即100万人左右。职工技术水平和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总体发展水平。而在已经加入WTO的今天,教育与培训更为重要与迫切。

教育与培训要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要坚持持证上岗、竞争上岗;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机制,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为择业、应聘创造条件。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订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规范教育培训市场。重视教育与培训,规范教育与培训市场,是推进先进制造技术,振兴机械制造业,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长远大计。

3.4 自主开发与创新是另一个重要主题

在机械制造业,产品自主开发与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早已被政府部门和工程技术界、企业领导人、教育界理解和关注。有两个情况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一是科技管理部门发现,多年来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点绝大部分来自早期科研项目或前期预研;二是先进制造技术以"制造技术"为主体,对产品开发设计,主要提供方法和手段,如CAD、CAPP、PDM等。因此,自主开发与创新在机械制造业可能是另一个主题。建议有关部门和学术团体对制造业自主开发与创新的内涵、机理、机制、方法、形式和经验等,做广泛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交流。从这一重要角度,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一起,共同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姚福生:1932年4月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机械设计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一篇:护士工作日记下一篇:第2课申请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