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九单元教案

2023-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第九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数学第九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1 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

广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一10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师

活 动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

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

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

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 (1)

△+□=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

(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下)p109例2及练习二十四第

3、

4、5题。 教学目的: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

一、

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

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教学追记:

第2篇:四年级数学第九单元倍数和因数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件 九:倍数和因数

第一课时:(倍数和因数)

上课时间:5/5

累计课时:42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乘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2.初步学会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3.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水平。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2.探求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比如,你和你的爸爸(妈妈)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是……?(2个学生回答)

2、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两数之间的倍数与因数关系。(板书课题:倍数与因数)

二、动手操作,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谈话:老师这儿有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你能用12个这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想一想可以怎样摆?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一道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3——6个学生)

2、指名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2=12

2×6=12

3×4=12

3、:3×4=12

谈话:以“3×4=12”为例,3乘4等于12,我们可以说:

板书:

: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

3和4都是12的因数

生齐读。

谈话:闭起眼睛,再把这句话在心里说一遍,谁愿意来不看不屏幕说一遍。

谈话:闭上眼睛,再把这句话在心里说一遍。谁愿意不看大屏幕来说一遍?

讲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4、提出要求: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你能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3个学生)

:2×6=12

×12=12

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2是1的倍数,12也是12的倍数

2和6都是12的因数

和12都是12的因数

强调:12是12的倍数,12是12的因数。

讲述:一个数的本身既是它的倍数,也是它的因数。

5、自己说算式

谈话:像刚才这样,自己说一个算式,然后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愿意?(3个学生)

谈话:刚才几位学生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对倍数和因数有了一定地认识。老师这还有一个算式,出示:72÷8=9。这个算式里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呢?你是怎么想的呢?(1个学生)

教师评价:对啊!通过想8×9=72,我们就可以知道72是8的倍数,72也是9的倍数,8和9都是72的因数。

谈话:看来不仅乘法算式中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我们的除法算式中也有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6、判断

出示。下面几个题目请你来判断一下是对还是错。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呢?

7、选数字说一说

出示:

3、

4、

6、

18、36

谈话:老师这有几个数字,请你任选其中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追问:你想的是哪一个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找到了3的倍数有6,18,36。那么除了这三个数以外还有哪些数字也是3的倍数呢?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3的倍数

谈话:拿出老师事先发的这张纸,写出3的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评价反馈学生的作业。

师板书:3,6,9,12,15,18,21,24,27,30,33,36,39

谈话:老师手写酸了,还让我写下去?那3的倍数还有吗?那怎么办?

板书……(擦除部分,谈话:我们一般只要写五六个就可以用省略号)刚才做错的改正一下。

谈话:回忆一下怎么找3的倍数,算得时候要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3乘

1、3乘

2、3乘3……)

2、拓展:那用刚才的小窍门来找找2的倍数,好吗?

学生练习(:2的倍数

)

指名交流,板书:2的倍数

2,4,6,8,10,12……

3、练习:找出7的倍数()

谈话:找完了2的倍数,有信心找7的倍数吗?自己独立完成。

生独立完成。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3,2,7的倍数。如果给你任何一个自然数,你怎么找到它的倍数呢?用什么方法比较方便?

提问:仔细观察这三个数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最大倍数?倍数的个数怎么样?

板书:最小:本身

最大:没有

个数:无限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因数。

谈话:一个数的倍数我们会找了,因数你会找吗?用自己的方法找出36的因数,看看自己能找出多少个?

学生独立练习。

提问:怎样写就不会重复和遗漏了呢?通过想什么算式呢?

提问板书:36÷1=36

36÷2=18

36÷3=12

36÷4=9

36÷6=6要不要往下写了呢?

谈话:由一个除法算式可以得到几个36的因数呢?比如36÷1=36可以得到?……

黑板上板书:1,36,2,18,3,12,4,9,6。

提问:找一个数的因数,到什么时候就不用找了?(重复了就可以不找了)那36的因数一共有几个?

刚才我们是一对一对地找(板书

1、36

2、18……)在板书时我们一对一对地写,为了更加有序,我们可以这样写:

板书:1,2,3,4,6,9,12,18,36。

谈话:36的因数到这里是不是都找完了,找完了没有了我们就用句号表示结束。

4、练习:找出16的因数()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说说怎样找的

板书:1,

2、8,4,16。

5、找15的因数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36,16,15的因数。如果给你任何一个自然数,你怎么找到它的因数呢?用什么方法比较方便?

6、引思:刚才我们找了

36、16和15的因数,那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呢?能不能从刚才研究倍数的特点这方面来考虑呢?(手指个数、最小、最大)

同桌商量(板书:最小:1

最大:本身

个数:有限)

五、练习巩固

、想想做做2

出示,生填表

谈话:学习了倍数和因数,我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开书本第72页,完成数上想想做做第2题。

口答交流,提问:这些应付的元数是怎样算出来的呢?那应付的元数其实都是?(4的倍数)你还能举出一些4的倍数来吗?写的完吗?那我们可以用?(省略号)

2、想想做做3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答案(指出:这里24的因数都是一组一组排列的)

提问:排数都是24的因数吗?每排的人数呢?

六、课堂小结,巩固深化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呢?

2.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谈话:上到现在我们也有点累了,我们休息一下吧!做个小游戏好吗?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卡片,如果你的数字符合老师说的要求,那么请你站起来,好吗?1的因数

8的倍数

8的因数

的因数

3.猜糖果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包糖,你想得到吗?那你要猜出是多少?听清楚要求了,这个数是40的因数,想一想他有可能是几?这包糖果是5的倍数,想一想有可能是几呢?如果这个数,既是40的因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几?

板书:

倍数和因数

最小

最大

个数

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

因数

本身

有限

5的因数有:1,3,5,15。

6的因数有:1,2,4,8,16。

3的倍数有:3,6,3,12,15……

倍数

本身

没有

无限

2的倍数有:2,4,6,8,10……

5的倍数有:5,10,15,20,25……

第二课时:(倍数和因数)

上课时间:5/9

累计课时:43

教学内容:教科书P7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出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在探索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谈话:上一节数学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有关知识,如果给你任意一个自然数(0除外),怎样找这个数的倍数呢?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二、

练习巩固

想想做做第4题

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和因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一起校对。

倍数

因数

5,10,15,20,25

,5

7,14,21,28,35

,7

9,18,27,36,45

,3,9

0

0,20,30,40,50

,2,5,10

2、

想想做做第5题

在圆圈内填上合适的数。

7的倍数:7,14,21,35,42……

40以内6的倍数:6,12,18,24,30,36

30的因数:1,2,3,5,6,10,15,30。

3、

想想做做第6题

下面哪些数十4的倍数?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

想想做做第7题

下面哪些数是12的因数?哪些数十18的因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5、

想想做做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反馈。

6、

思考题

知道学生有序思考。可以先写出40的因数,然后根据40的因数再来确定哪些数字既是40的因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一页。

第三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上课时间:5/10

累计课时:44

教学内容:教科书p.7

4、75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特征的认识,感受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

2、5倍数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认识“偶数”、“奇数”:

、前面我们认识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写出2的倍数(板书:2的倍数)

想一想,2的倍数写得完吗?一般怎么处理?(写不完,一般只要从小到大写5个,然后用“……”

那如果老师要你写的是“100以内的2的倍数”,写得完吗?(板书:100以内)

请你把100以内2的倍数写在自备本上,写的时候考虑怎么写才能看上去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学生写,老师巡视。

2、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节约本子,一行一行写得很满。但也有个别同学写得很清楚。

板书:

2、

4、

6、

8、10,接下来该怎么写才更好呢?(换行再写,老师继续板书到最后:9

2、9

4、9

6、9

8、100)指出:“100以内”,包括100。)

看板书,你能说说2的倍数有哪些特点吗?

(1)都是双数;(2)个位上是

2、

4、

6、

8、0;(3)间隔排列……

指出:这些数,我们以前把它们叫做“双数”,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注意读“ji”。

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1~100,这100个数里有50个偶数和50个奇数。

3、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偶数的起立。然后从小到大报一报再坐下。

全班50个学号中,有25个是偶数。

4、如果有一个多位数,ABc□,这个个位上可以填写哪些数字,它就是偶数?填哪些数字,它就是奇数?

二、学习5的倍数:

在这些数中(指板书问),有没有5的倍数?

(随学生回答,把其他的擦去,留下整十数那列。)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偶数,都是整十数,个位上都是0。)

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5的倍数只有这些吗?有补充吗?

继续板书:

5、

15、25……95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5或0)

三、完成想想做做: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不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读题后审题,看清楚有3个要求。分别用不同的标记标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指名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再说说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点。

2、填一填:

问:会不会有哪个数既是偶数又是奇数?会不会既不是偶数也不是奇数呢?

(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自然数要么是偶数要么是奇数。所以7个数都要分别填进圈里。)

3、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做一题交流一题,分别指名说说思考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尽量找完全。

4、用0、

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提醒学生有序地思考,排出所有符合要求的三位数。

5、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

学生独立涂色。交流。

可能会有的错误:

4、

14、

24、34……

讨论找4的倍数的方法,找出错误的数。

算一算,40以内4的倍数的个数:40÷4=10(个)

问: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2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偶数),个位上是0、

2、

4、

6、8

(奇数)不是2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新课标第一网

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上课时间:5/11

累计课时:45

教学内容:教科书p.7

6、77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不是3的倍数。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关于2的倍数、5的倍数的知识,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成:

2的倍数(偶数),个位上是0、

2、

4、

6、8

(奇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二、学习3的倍数:

、学生在自备本上写出50以内3的倍数

检查写的个数:50÷3=16……2,应该有16个3的倍数

具体交流并板书:

3、

6、

9、

12、

15、

18、

21、

24、

27、30、

33、

36、

39、

42、

45、48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3的倍数的?(依次加3,或是乘法)

2、观察特点: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从个位角度去说,那可引导学生分别找到个位上是0、

1、

2、

3、

4、

5、

6、

7、

8、9的3的倍数,发现这个思考方向是错误的。

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要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再比较。

老师板书:各位

问:各位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一位数,那就这个一位;如果是两位数,那就要分别把个位和十位加起来;如果是三位数,那就要把三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举例加一加:一位数

3、

6、9不用加,而且很熟悉,一看就知道是3的倍数

两位数:

12、

15、18加得的也是

3、

6、9,是3的倍数……

问:如果是三位数47□,你说□中可以填哪些数?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是四位数647□呢?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3、小结:xkb1.com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三、试一试:

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

找几个这样的数算一算,并将研究结果交流。(选几个同学说一说)

四、完成想想做做

、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

29、

45、

51、6

7、8

4、96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

3、57÷

3、342÷

3、567÷

3、802÷3

问:这道题的要求还可以怎么理解?(被除数是否是3的倍数)

学生完成后交流

3、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7□,20□,□12,3□5

先以第一题为例:想7加2等于9,是3的倍数;再2加3得5得到第2个答案;再加3得8,得到第3的答案。

指出:这种题的答案不唯一,我们一般可以先填写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再依次加3。

学生完成剩下的题。

4、把下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

涂完后问: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可能会有学生说“9的倍数各位上加起来都是9的倍数”)

5、从下面选出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你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

要求学生有序的思考并写完成10个符合条件的数。

五、游戏:

讲清楚游戏规则:从1开始报数,凡是3的倍数和带3的数都不能说,要跳过。

游戏方法:先同桌说,再优胜的前后说,再优胜的在讲台前排好后说,决出全班的冠军。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第五课时:(素数和合数)

上课时间:5/12

累计课时:46

教学内容:教科书p.7

8、79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熟练记住50以内的素数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别口答2和5的倍数,全班起立,练习“绕3游戏”。

二、学习新知:

、刚才我们练习的是求一个数的倍数,现在我们来写一写一个数的因数。

在自备本上写出一位数1~9的因数。

交流并板书:

的因数:1

2的因数:

1、2

3的因数:

1、3

4的因数:

1、

2、4

5的因数:

1、5

6的因数:

1、

2、

3、6

7的因数:

1、7

8的因数:

1、

2、

4、8

9的因数:

1、

3、9

观察这些因数的个数,有几个数都是只有2个因数,把它们找出来。(随学生回答圈出来。)这些因数有什么特点?(1和它本身)

指出:像

2、

3、

5、7这几个数,它们的因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这样的数叫做素数。板书:素数(读一读)或质数(板书:质数)

剩下的数中,

4、

6、

8、9的因数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板书:合数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数叫素数?怎样的数叫合数?(也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素”有少的意思,少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合”我们常说“合家欢”,一般至少有3个:父母和孩子,类似的,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想一想:1是素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

指出:在自然数中,1是最孤单的,它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2、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合数?

分别起立: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只有1)

是质数的(分别起立后,依次报出学号,然后板书整理)

是合数的(分别起立,问:怎么检查他们是合数呢?)(分别是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7的倍数)

3、看板书总结:

50以内的素数:

2、

3、

5、7

1、

13、

17、19

23、29

31、37

41、

43、47

观察这些素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只有一个偶数2是素数,其他的都是奇数……)

独立把这些素数写在本子上,检查自己记住了没有。

三、学生独立看书,并完成书上的练习。

、记住素数和合数两个概念,能比较熟练地说出其含义。

2、知道1的特殊性

3、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进一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确定标准。

完成想想做做2,明确50以内的素数的确定办法。

完成想想做做3,熟练掌握50以内的素数。

四、全课总结: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第六课时:(练习六)

上课时间:5/13

累计课时:47

教学内容:教科书p.80~82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使学生知道数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偶数和奇数、素数和合数。

2、能较熟练地找出

2、

3、

5、7的倍数,判断素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偶数和奇数:

从1开始的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可分为偶数和奇数。

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

偶数:

2、

4、

6、

8、10

2、

14、

16、

18、20

……

奇数:

1、

3、

5、

7、9

1、

13、

15、

17、19

……

说一说:个位上是

2、

4、

6、

8、0的数,是偶数;个位上是

1、

3、

5、

7、9的数是奇数。

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

补充:1~100,100个数里有几个奇数?几个偶数?

这50个奇数和与50个偶数和比一比?哪个大?(或者会不会是一样大?)

讨论后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偶数和奇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对偶数都比奇数大1,100个数就是50对,也就大50。

如果是1~50呢?1~100呢?……

2、素数和合数:

问:素数和合数是按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分别写出20以内的素数和合数。

素数:

2、

3、

5、7

1、

13、

17、19

合数:

4、

6、

8、

9、10

2、

14、

15、

16、

18、20

观察这些数,有哪些特殊的数?说说理由。

(在素数中,只有2是偶数,其他的都是奇数;2是最小的素数……

在合数中,4是最小的合数;9和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是对应的关系,它们的个数是一样多的;素数和合数没有对应关系,20以内的合数比素数要多一些。……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六:

、在本子上写一写,如:

6×2=12或12÷2=6

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选几个不同算式读一读,问:你有什么发现?

(如:6,在2×3=6中,6是2和3的倍数;而在6×2=12中,6是12的因数,所以要说清楚是谁的因数或倍数……)

2、分别说说你是怎么考虑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再说说结果是什么。

3、“用哪种盒子能正好装完?”这个问题该如何理解?你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4、在下面的□里填上一个合适的数字。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分别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有多个答案的,也请学生有序地补充完整。

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去思考。

5、把表中6的倍数涂上颜色。(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读一读。)

问:6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也是3的倍数吗?

你有什么发现吗?

6、用○圈出表中所有的素数,用△圈出表中所有的偶数。

提醒:画○画△都要画清楚,不要似是而非。

指名交流。问: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吗?比如说?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比如说?

7、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可能会想到的方法:举例)

老师可板书几组,然后组织学生发现算的时候的秘密:可以算成3×中间数。所以这个结果肯定是3的倍数。

同样的道理,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3个连续的偶数的和、奇数的和。

8、找出每组中的素数。

学生交流完后总结:两位数的素数都是奇数,而且个位上是5的都是合数,所以只有可能个位上是

1、

3、

7、9。

50以内个位上是1的素数:

11、

31、41三个

个位上是3的素数:

13、

23、43三个

个位上是7的素数:

17、

37、47三个

个位上是9的素数:

19、29两个

除了记住这些素数,也可以分别考虑该数是不是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7的倍数?

补充91:直接能判断不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加一加判断出不是3的倍数;最后试是不是7的倍数:91÷7=13,说明它是合数

指出:一般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判断较大的数是否是素数的,如果要用7的倍数来判断,已经算是蛮难的了。

学生判断89是不是素数?

9、哪几个班可以平均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哪几个班不可以?说说你的想法。

0、介绍“你知道吗?”完成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如:8=(

)+(

),如果有人说1+7,要请学生分析理由。如果有多种答案也要一一交流。

第八九十单元测试

上课时间:5/16

累计课时:48

第3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教案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单元教材简析: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和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圈(韦恩图)表示事物(元素)。

四、课时安排:

数学广角

2课时

重复

课前谈话

骆老师很智慧,你知道吗?你怎么知道的?

我的智慧表现在,我刚刚做了一件事,你们都知道我叫**了,可我还不了解你们对不对啊?可我用了一个小计策,一下子就知道每个孩子叫什么了,对不对***?**

你看看,我智慧吧?为什么我能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叫上来呢?你知道吗?(生答)

对了,你们写在纸上的名字就代表了你们每一个人,明白了吗?他是你们的符号,所有同学郑重的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轻轻的推到桌子上面,这样我就能看到你的名字,把你叫上来了。***,是吧?

我们可以上课了吗?你们觉得自己聪明吗?刚才我们说了,骆老师怎么样?(智慧)那咱们聪明的人就和智慧的人搞些活动,看看你更聪明,还是我更智慧,行吗?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看看智慧的人给你们带来什么? 多媒体出示:理发师的困惑 师读题意

某理发师正在给客人理发,就听一声门响,“叔叔,我和爸爸要剃头。”又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父亲剃个头。”这时,理发师抬头一看,他很纳闷????

你知道,他纳的是什么闷吗? 生答

小朋友,你们真了不起,提出了那么多纳闷的可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理发师到底为什么纳闷,好不好?

多媒体出示:为什么只有三个人?被那个小姑娘猜中了,呵呵 为什么只有三个人啊?也没见谁出去啊? 生回答(两对父子,爷爷、爸爸、儿子)

我似乎明白点了,可我还需要动作来配合。同学们,举起手来。 师演示:师傅,给我和父亲剃个头。叔叔,给我和爸爸剃个头。这四个人怎样就变成三个人了?快把手举起了我看看。

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手指头挪到一起了?(生:)

说明这两个人是一个人?他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这样他就是他的爷爷,他就是他的爸爸。我听明白了,孩子,你真了不起。我听明白了,第一个是因为有了动作,二还是因为感谢你们的语文老师,多好的一句话啊,那就是既……又……(板书)。 中间的这两个手指头合在一起,说明他既是小孩的爸爸,又是老人的儿子,早说呀,我不就明白了吗。感谢我们的语文老师,一组关联词让我们了解了这里面的关系,对不对?

那理发师还应该纳闷吗?行了,理发师别纳闷了,我们的小朋友把问题已经给你解决了。

理发师非常高兴,说,骆老师,替我奖励一下这些孩子们吧,想要这个奖励吗?看看理发师给同学们什么奖励?原来是一个活动:抢椅子

玩过吗?会玩吗?想玩吗?咱现在就玩,行吗? 抢椅子要有椅子,还要有人。谁来贡献椅子? 谁想玩?(两个同学,两把椅子) 师:顺时针转,好吗?现在开始吧? 师:有问题吗?(生说,应该再加人)

师:哦,两个人,两把椅子,每个人都能抢到椅子,没意思。 可以怎么办?加人或者减椅子,你们想加人还是减椅子? 师又叫了四个学生

现在可以开始了吗?还有问题?你 说 人太多了,椅子太少。 师:刚才因为我激动,叫的人太多了。多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加……(椅子),我们一会椅子,一会加人。那是不可能的。

生:可以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 师:多好的建议呀,和老师想的一样。 (猜拳游戏开始)

现在可以玩抢椅子游戏了吗? 师讲游戏规则,游戏开始

掌声欢送。现在发表一下获奖感言吧,赢了怎么样?

这是一次很好的健身活动,并且这位同学勇夺金牌,抢椅子游戏的金牌,掌声呢?掌声送给谁啊?NO,NO,NO,要体现出咱们的大肚,来,你觉得掌声是送给谁的?就是送给你的?没关系,老师告诉你们,我们的游戏重在参与,我们应该把掌声送给谁?参与的同学。上来参与游戏的所有同学,好,我们请刚才上来参加游戏的所有同学站起来,全体起立,接受大家的掌声。

等等等等,还差一位呢?差一位,一共七位同学呢?不是,玩了两个游戏的,包括第一个猜拳游戏的也算。

同学们,稍等一下,咱们算一下。我是数学老师,知道吗? 玩猜拳游戏的几个人?4个,没错吧?师板书:4 玩抢椅子游戏的几个人?3个,4+3=7 还差一个没站起来的。 把手放下,看来同学们对我的话还不老信呢,这样吧,我取出一样东西,见过吗?它会说话吗?它很公正对吗?我们现在也不说是你对还是我对,我们用它做个试验,可以吗?我用这个圈代表玩抢椅子游戏的人,用这个圈代表猜拳游戏的人,如果这两个圈里的人加起来是6人,就是你对,是7人就是我对,行吗?不反悔了吗?那就开始。

请玩了抢椅子游戏的人过来,请进来吧。3个人。 请玩了猜拳游戏的人过来,4个人。

4+3,哎,怎么少一个人,那个人呢?你跑那里干什么? 生:她既玩了猜拳,又玩了抢椅子。

师:哎,说的有点道理。但是,我得看见事实啊,反正就是这个圈里有四个,这个圈里有3个,用事实来说话,让呼啦圈来说话。

生自己行动

让呼啦圈说话,反正这个圈里有4个,那个圈里有3个。让我们来看看。用英文来数,这个圈,再说另一个圈。

师不必不如弟子吗,到咱班才知道4+3=6,我错了,我改。 还不同意,我照着你们说的改了,还不同意。那4+3=?怎么样得6?减一。

4+3-1=6,没错吗,为什么减一呢?

生:因为有一个人既玩了猜拳游戏又玩了抢椅子游戏,所以要减一。 我突然发现,刚才我们帮理发师解决问题不也用的这组关联词吗?感情这组关联词真的有用,谁是既玩了猜拳又玩了抢椅子游戏的人?

师:感情你就是那个来回跑的人?他就是玩了几个游戏的?扮演了几个角色的?所以他站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对不对?好了,把他减去了,就应该得6。

好了,其他同学别动,你出来。就是你捣乱,减去了一,就应该得6,我们一起来数一遍。开始。(5个

师:你们说的,减去了他就得6了,你看看。谁想说? 生:因为他玩了两个游戏,要算一个,所以要减一

师:他说了一个词,公平。我们要把他减去,他就没了。公平吗?他能没了吗?那就要在他玩的两个游戏中留下一个,来代表他,对不对?在两个角色里,可以减去一个猜拳游戏的他,也可以减去一个抢椅子游戏的他,可是就不能减去他,那就杀人了,呵呵

师:那我可要问了,孩子们,我忽然明白了,可是,他要是玩了三个游戏,那你认为减几合适?要是玩了八个游戏呢?总而言之,要给他留下一个游戏,减去他多玩了的,重复的活动。谢谢你,小同学,这么有意思的一个位置,能让我们看看站在哪里吗?行吗?我们太好奇了,想看看。

生展示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 生:数学二环

师:掌声鼓励,掌声响起,我们把数学二环请到我们的黑板上,看看我们的作品怎么样?行吗?

呼啦圈总这么扶着太累,我们聪明的人和智慧的人总有办法,要把呼啦圈的信息留在黑板上。伸出你的右手食指,我们一起来描绘。

师用粉笔描出呼啦圈的位置。

我们多智慧啊,把呼啦圈去掉了,数学二环却留到了黑板上。 谢谢你们,谢谢。我们多智慧啊,把数学二环的信息留到了…… 师皱眉

等一下嘛别骄傲的太早了,我们留下的太少了,你看,这两个圈差不多,那个是抢椅子游戏的圈?下次别忘了,把它写上就可以了。师板书

师:圈的信息是有了,人的信息没了。那怎么办呢?出个主意吧。 生回答

师:你的主意出的太好了,把名字贴在黑板上。 玩抢椅子的同学,过来,贴上。

师:还让呼啦圈说话行吧?看看他们出圈没出圈?对不对?掌声 他们都贴对了,贴的有点乱,我整理一下,(师把中间贴的移到一边)贴的美一些。美了吗?你有什么问题? 师:让玩猜拳游戏的同学过来。

不对,只来了三个同学,那一个呢?过来。 你怎么了?生:我已经贴过了,不能再贴第二次了。

他在中间贴了一次就表示他参加了几个游戏?好聪明的同学,不过我要挑战,智慧的人要跟聪明的人挑战一下。这个名字,你既然参加了两次游戏,必须要贴上去,怎么办?

生贴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不许拿回去,必须贴上怎么办?出出主意吧,怎么办呢?谁来帮帮他?

对什么对啊?你比他更厉害,藏哪去了?

孩子们,你们真智慧。一个人可以扮演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也可以合二为一。谢谢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那么多的活动,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现象。

多媒体出示:重复

师:现在有重复的现象吗?怎么样就有了?

再填一个什么?(圆圈)听你的,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圈 重复了吗?没有 怎么样才能重复?用你的小手告诉我。

哦,明白了,他们两个要交叉。跟我一起来推一推, 重复了,没有。再来推一次

现在有重复了吗?在哪里?上来指一指

在这里用哪个关联词来表示?说出来,既……又…… 在这里用哪个关联词来表示?只……没…… 想不想继续来挑战?一起来看花名册里的故事 多媒体出示:花名册里的故事

全班有多少人?你为什么不知道?生:不知道男生有多少人? 现在知道了吗?怎么算的?板书:19+17=36

师:不同意,今天我们研究的是重复现象,用的是既……又……,圈是这样说的,看看,刚才这个式子里面有个减一,忘了减一了。师板书:-1

怎么回事?

我明白了,男生里头没有女生,女生里头没有男生,他们没有重复现象。我突然明白了。孩子,谢谢你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想听吗?孩子们,你们每一天的学习,都是浩瀚的数学海洋里的沧海一粟,学习问题,要关注他的条件,解决问题也要关注他的条件,千万不能犯这样的错误,我学习了什么,就用什么知识去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样就要出天大的笑话了。

是不是和这个例子一样了,他有重复的现象吗?他能减一吗?减二呢?

社会小调查 给爸爸找位置

这两个圈这样放合适吗?用小手告诉我怎么放?

为什么要这样放?有一种爸爸既喝酒,又吸烟,要给这样的爸爸留个位置。

师说统计要求

爸爸在中间位置的同学起立

你的爸爸吸烟吗?喝酒吗?那就是既吸烟又喝酒的爸爸 你的爸爸呢?

这些同学的爸爸及吸烟又喝酒,是什么爸爸?坏爸爸 怎么说自己的爸爸是坏爸爸呢?你来说? 我们不是说坏爸爸,是说爸爸身上的坏毛病 这里的爸爸是:只吸烟,不喝酒 还有一种爸爸,只喝酒,不吸烟 还有人没站起来啊?谁没站起来啊?你为什么不站起来呢? 板书:既不……又不……

这样的爸爸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好爸爸,好什么好,这样的爸爸没位置了?

好爸爸没位置了,加个小圆圈?加个大的。这个圈就代表咱班的爸爸们,好爸爸的位置在哪里?生指

哇,多伟大啊,一下就指出来,这些空白位置都是好爸爸的位置,看起来好爸爸不是没有位置,好爸爸更自由有更多的好位置。希望圈里的爸爸们尽早的跳出圈,成为好爸爸。

谢谢你们,让我明白了那么多的东西,谢谢你们帮助,让我完成了一项统计工作。

孩子们,随着统计的结束,这节课也就是结束了。你知道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吗?重复

NO,没有一节课的名字叫重复,重复也不是数学的概念,为什么没有这节课的概念呢?是因为你们可能还听不懂,因为你们还太小,六年以后你们会和他在高中的学习中见面,那时候他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想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那时候他的名字他叫:集合

叫什么?集合

虽然你不知道他的名字,可是你却认识了他张的这个样子,快用小手告诉我们长得什么样子?对了,对了,把手放下。

这节课有什么感受吗?

第4篇: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九单元《我换牙了 统计》教案 青岛版

第九单元 我换牙了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生活中统计的作用,产生统计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的。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X k B 1 . c o m

该信息窗呈现了许多小朋友关心换牙的情境,通过对话提出“换了3颗牙有多少人”的问题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由“你说我讲”的系列安排,让学生参与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强体验分类整理数据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及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教学难点:能够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措施:

1、注重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

2、运用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单元评价要注重学习过程及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1 我换牙了——统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具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 2 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 “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及时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 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X k B 1 . c o m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五、当堂达标

师:看了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3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师:大家看到课本的自主练习1题,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上统计任务完成,请大家回答我:我们能完成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

)比(

)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

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本第104页自主练习2,3题。

2、选做题:课本第105页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我换牙了——统计

把学生整理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贴在黑板上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与同伴交流。

3、在统计活动中,形成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统计的兴趣和意识。

4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玩具吗?你都有些什么玩具?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玩具还不少,那么你知道哪种玩具喜欢的人最多吗?就让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统计一下吧。

二、分组统计

1、各小组在小组的带领下,统计本组同学都喜欢哪些玩具,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关键是看他们是否统计了全组同学和是否做好了记录。

2、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并把他们的统计结果进行汇总,进行全班统计。

3、让学生看着统计的最终结果,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独立统计,我学会了吗

教师把“我学会了吗”的题意和要求向学生说清楚,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统计的方法,进行独立统计。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 比一比,谁胜了?

教师将此题做为一个游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课间随意组合,进行游戏。可在数学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说一说玩这个游戏的一些心得体会。

五、丰收园

在平日课堂中,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奖励学生分别印有“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标志的苹果,每学完一单元,进行一次总结,得到过哪种苹果就将书上相应的苹果涂上红色,并在全班奖励表现突出的同学。

第5篇: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单元计划和教案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材说明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学好,计算时既慢又容易出错,以后继续学习口算和多位数笔算时就会遇到很大困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本单元计算部分分为三节,即9加几,

8、

7、6加几,

5、

4、

3、2加几。这样编排,体现了学习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反复认识过程。并且,每节中内容丰富,比如“

8、

7、6加几”中含有18道加法题。丰富的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前两节例题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观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实物,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这样编排,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动手操作、观察,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只一种,教材中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比如在“9加几”部分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等;在“

8、

7、6加几”部分呈现有“拆小数,凑十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教材注意在具体情景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的形式表明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在多种计算方法中,像“点数”和“接着数”等,学生学习在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因此,不用花很多时间专门进行教学。“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法,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例题进行教学。“凑十法”是计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和过程简捷等特点。并且,在以后学习的计算方法中经常会用到。掌握好“凑十法”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凑十法”本身也包括多种方法,如“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等。其中,“拆小数,凑大数”比较简单,因此,教材先教学这种方法。在掌握了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再教学其他的方法。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看到,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他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或掌握得比较好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的基础上,为了使计算达到熟练,教材中适当安排了练习题,并且注意变换练习形式,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本单元继续渗透一些集合、函数、统计等数学思想。如开始讲9加几时的例2,渗透集合思想;练习十七第2题,练习十九第1题等渗透函数思想;练习二十一第4题,让学生初步接触统计表。

教材中的“用数学”编排在计算当中,比如“9加几”中的例3与“

8、

7、6加几”中的例4均是“用数学”的内容。教材中“用数学”的呈现形式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设计情境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单元“用数学”的内容比第六单元编排的“用数学”画面内容丰富,更注重事理情节。同时,增加了观察、收集信息的难度,并注意使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用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求得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体会加、减运算的含义,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重要作用。

单元重、难点: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共约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

8、

7、

6、加几„„„„„„„„4课时

3、

5、

4、

3、2 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第一节

9加几 第一课时

9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97页例1,练习十七第

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9加几的题目,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照例1运动会场景图制作的课件;复习和练习用卡片。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准备性练习

1.出示卡片“9+(

)=10”,指两名小学生口答。 2.口答。

3.口算。

9+1+2 9+1+5 9+1+3

二、新课

谈话: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20以内进行加法。 1.出示运动会场景画面。配有描述比赛场面的画外音:“现在运动场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组跑步、跳绳、踢毽决赛,还有„„”由此,促使学生走进运动会场。

2.解决“还有多少盒”饮料的问题。 (1)以画外音“给赛跑同学送点饮料”,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画面左边。 此时,出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文字、声音同时出现)。 (2)研讨解决“还有多少盒”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3)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出现各种解决方法。

①点数出结果。课件设计配有声音和动作显示点数过程。

②接着数,数出结果。课件显示出与点数的区别,在说“纸箱里有9盒”之后,出现接着数的声音和动作。

③用“凑十法”算出结果。课件显示放进纸箱1盒饮料的动作,并配有口述“放进1盒凑成10,10+3得13”。

④充分肯定学生探索的方法,并以“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题,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各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4)强化“凑十法”。

①教师引导:有的同学用加法算出还有13盒饮料。回想一下,怎样算的? 我们来看屏幕。先指出:纸箱内有9盒饮料(闪动),箱外有4盒饮料(闪动),这两部分合并在一起,就是现在有的饮料。所以要用9+4计算。(板书:9+4)

②演示9+4的口算过程。 怎样算出9+4的得数呢?

由教师,也可以由学生重述凑10的过程:放进箱里1盒是10盒,箱外面还有3盒,10盒加上3盒一共是13盒(屏幕上同步显示过程)。

③说明9+4的口算方法。 算9+4,怎样想出得数呢?

先让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演示,想一想怎样算9+4得几?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说明:因为9+1得10,所以算9+4,先把4分成1和3;9加1得10,再加3得13。

然后,在9+4后面板书“=13”。让学生齐读算式。 3.解决“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出示问题:“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2)让学生从画面上收集数据,找出:踢毽的有9人,跳远的有6人

(3)教师口述:看踢毽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就要把踢毽的9人与跳远的6人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算式是(此处稍倾停,等待学生回答)9+6。(板书出算式)

(4)让学生讲座怎样算?得数是几?

(5)全班交流,完成计算(允许学生用不同方法想出得数)。 4.小结。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前面计算的9+

4、9+6两题的得数都超过了10,就是进位加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研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9加几)

我们已经知道9+4=

13、9+6=15,那么9+

2、9+3„„怎样算?得数是多少呢?我们共同研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三、尝试提出问题,巩固计算方法 分组活动。 1.收集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运动会正在进行的还有哪些项目?参加这些项目比赛的各有多少人?(各组要有专人记录收集的信息)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明确提出:各组准备提出哪些9加几的计算问题?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教师整理板书出学生提的问题。 3.解决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1)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两个,让全班学生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比如:“踢毽的和赛跑的一共有多少人?” “踢毽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2)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允许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算出得数。 (3)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算式是什么,计算时怎样想的。 4.评价。

(1)请学生评议一下哪些组观察仔细,问题提得好?哪些同学积极发表意见,想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实际,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

四、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1题。

(1)先让学生看图说题意,再填写算式。 (2)说一说加的过程,集体评议、订正。 2.做练习十七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

(2)指几名学生读填写结果,集体订正。

(3)依次观察两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主要让学生说出:第一个加数是9没有变,第二个加数不同(变化了),得数也不同(也随着变化)。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9加几(练习课)

教学内容:完成第99面的3题~第100面的第7题 教学要求: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9加几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习题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生操作

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学具摆一摆“9加几”并与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9加几”的加法怎样算。

二、创设情境

小羊图(书上99页第1题) 师:天气晴朗了,小羊羔也出来玩了,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只小羊羔吗?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说说)教师板书:9+7=16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蚂蚁图(书上99页第3题)

师:同学们知道蚂蚁是怎样运食物的吗?(指名说) 学生看书上的蚂蚁图并指名说说是什么意思?

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糖果图,再集体订正。 蜜蜂图(书上100页第5题)

师:瞧这群小蜜蜂在干吗?(指名说)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用数学(书上100页第4题)

师:洋娃娃可爱吗?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怎样算? 指名板书,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师:(边演示边问)如果改变问号的位置你会算吗? 学生试做,然后集体订正。

四、针对学生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课堂练习:练习十七第

2、

6、7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用数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1页的例3,102页 “做一做”及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感知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思考:在丰富的练习形式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能力。

3、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及合作能力。

4、情感和态度:通过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好奇性与求知欲,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数学计算与数学问题统一起来。 课前准备:小棒、圆片等。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数的组成.口答:几可以分成1和几. 2.连算.

9+(

)=10 7+(

)=10 提问:9加几等于10?

10+3=(

) 10+7=(

)

9+1+4= 9+1+5=

9+1+9= 9+1+6=

二、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

1、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2.提出学习目标

(1)自学课本第101页的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式。 (2)计算时,能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3)能运用9加几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1)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3,小组内互相交流、质疑。

2、全班展示

生1:9+5= 可以把5分成1和4,9和1凑成10,再算10加4等于14。 生2:9+5= 可以把9分成4和5,5和5凑成10,再算10加4等于14。 ……

3、算法优化

你觉得

1、2两种方法好吗?

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呢?……

小结:把 9凑成10的方法比较简便

(三)评价体验,运用拓展

1、做一做“搬大南瓜开始啦。”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题意,再指定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9+6=15(个)。

(3)同学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做一做”展示

生1:通过观察图,我看到了地上有9个南瓜,同学们又抱来了6个。 生2:我知道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要用加法计算。 生3:可以用9+6=15(个)

生4:也可以用6+9=15(个)……

(5)小结:在计算9加几时,可以把9凑成10,也可以分9把另一个加数凑成10。我们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凑十的方法,使计算更为简便。

2、练习十八第1—3题。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排成一排,我的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 (1)看一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想一想,图上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后思考题:我家上面有3层,下面有3层,请问我家住(

)层,这幢楼一共有(

)层。

【教学反思】

第二节

8、

7、6加几 第一课时

8、

7、6加几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3页

8、

7、6加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教学重点:学会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闯三关”的相关主题图。 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好多有趣的游戏,今天我们来玩“闯三关”。

闯第一关: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组进行口答

6、

8、9的分合式, 然后出示抽拉片,让学生口答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7+3+2= 8+2+5= 7+3+4= 8+2+6= 7+3+9= 8+2+7= 讲述:对,把前面两个数先凑满10,再加上第三个数,就能算得既对又快,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凑十法。小朋友,祝贺你们胜利通过第一关!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凑十法来完成游戏的第二关。教师随机板书课题:8加几、7加几、6加几。

二,讨论交流,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教师出示小天使带来的喇叭花图,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并列出算式8+7。

(2)学生围绕8加7等于多少,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讨论,用小棒摆一摆,互相说一说,再比一比哪组的方法多。(各小组分组讨论,教师参加小组讨论。) (3)学生讨论后指名小组回答,教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学生通过交流,教师的引导,想出把8凑满10.把7凑满10的凑十法;数数法;想减做加等多样化的方法。) 2.“试一试”

(1)教师出示8+9=( ) (2)问:你们会用刚才这些方法来计算8+9=( )吗? (3)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 (4)指名回答交流。 3.练一练

(1)组织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动手试一试桌上的练习。(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练习题与组员交流讨论,并填写空格。) (2)小组长交换介绍算法,其他小朋友做小评委,听他们说的好不好,说得好就送给他掌声。

三、游戏实践,巩固练习

讲述:小朋友真聪明,第二关完成得多出色呀!在第三关里我们还会遇到好多游戏,有吃西瓜,蜜蜂采蜜,采蘑菇,汽车回家,蚂蚁搬家,动物钻洞。

(出示游戏材料) 学生分组游戏,设置奖励机制(“智慧星”),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8、

7、6加几(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105页练习十九第3-8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抢答)

6+5 6+7 8+6 9+3 8+8 9+8

6+8 7+4 9+4 8+5 8+7 7+9

2、练习十九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写得数,教师巡视,并订正。

二、创设情境

1、练习十九的第3题

先出示转盘,让学生弄清题意,转动转盘,知道用中心的数依次去加外面的每一个数。 然后让同座相互说,再让四人小组进行接力赛,看哪组算的又对又快。

2、练习十九的第4题

出示贝壳图。让学生讲图意,问:一共有多少个贝壳?

你会用算式表示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7+5=12。问:谁来说说是怎样算的?

3、练习十九的第8题

出示螃蟹图,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指名说一说图的意思? 指名板书,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用数学(练习十九的第6题)

采用送信的方式,以第6题为主,另加一些得数是

12、

13、

14、15的算式,再加几个得数不是

12、

13、

14、15的算式。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算式都有一个“朋友”,有的有几个,有的一个也没有。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五、作业:练习十九的第7题,在书上完成,集体订正。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用数学

教学内容:用数学教科书第107页例4,练习二十第1题。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9加几”和“

8、

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了

9、

8、

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习过程中,基础的练习,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解决同一个问题。体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学过的

8、

7、6加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图意,并试着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课件。2.每四人小组各一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屏幕显示例4主题图: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左边(5只小白兔和3只小灰兔),右边(5只小白兔和2只小灰兔)。

2.解读信息

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能用数学的话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3.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我们要招待好它们呀,就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指导学生一起读一读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等同桌也写好之后,互相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

(1)独立书写在纸上,然后同桌交流。 (2)指名反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按群的:8+7=15;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啊?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了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把他们合起来就有15只兔子。 师:明白了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b.按颜色的:10+5=1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有10只白兔,有5只灰兔,合起来是15只。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最后请说对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说一说。 4.小结。

A.尝试让学生总结,谁能把两种想法连起来都说一说啊? B.师小结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在解决“一共有几只兔子”的时候,就能用两种方法解决。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如果他们还有大小,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合计呢。刚才谁把两种方法都写出来了呀?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为奖励你们为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请你们去参观动物园,你们愿意吗?

二.巩固深化 1.选一选

出示动物园门口停车场图,课件演示:停着8辆车子(其中大巴4辆,小轿车4辆),又开来了4辆车(2辆大巴,2辆小轿车)。

师:我们首先到达的是动物园门口的停车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呀?仔细看,接着又怎么样了?你们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啊?(出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请你轻声地说一说你想到的算式。

出示选项:

(1)8-4=4(辆)(2)8+4=12(辆)(3)6+6=12(辆)

师: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三种方法呢,可他不确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能不能帮他选一选啊?(生看算式)用手势表示,选1就伸出1个手指头,选2就伸出2个手指头,选择3就伸出3个手指头。学生思考后,用手势选择,指名反馈。

2.参观动物园

师:你们真棒。好,现在我要带你们进动物园参观,但在进入动物园之前,还有一个要求,能答应要求的才让你们进去。仔细听,进入动物园之后,要求四个人小组用数学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说)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想)最后把能解决问题的所有算式都写在纸上(板书:写)。听明白了吗?(课件显示猴园图)

(1)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把能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算式都写在白纸上。

(2)小组活动。

(3)选取学生反馈。让组长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4)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猴”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师:你们真厉害,同样的问题,又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解决了这么多像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只猴这样的问题,而且都用了两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什么知识啊?(数学知识,加法计算。)对,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用加法解决问题。(出示课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看来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四、作业:

1、课本第107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用数学(练习课)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108-109页,练习二十第3-5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

2、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学重难点: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看卡片说得数

9+3 9+4 9+6 8+5 7+4 8+7 7+9 9+9 8+4 7+6 8+9 7+5 6+5 6+7 6+8 7+4 9+9 7+9 8+5 0+9 10+9 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回答后并指名说一说8+4和6+5是怎么想的?

2、在()里填“+”或“—”。

9( )6=15 11( )1=10 7()5=12 15()3=12 7( )8=15 8()0=8 9()9=0 0()10=10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3题

(1)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讲解图的意思,并派代表讲。 (3)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意思,列式计算。并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

2、练习二十第4题

(1)问:你们爱游泳吗?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2)会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为什么?

三、数学游戏

找朋友,出示口算卡片和数字卡片。让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提高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作业:练习二十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为什么? 【教学反思】

第三节

5、

4、

3、2加几 第一课时

5、

4、

3、2加几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

5、

4、

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用

9、

8、

7、6加几技能学习

5、

4、

3、2加几的计算,提高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

5、

4、

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智慧星。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口算: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智慧小屋去做客,大家想去吗?(想)好,那出发吧。(出示小河)呀,一条小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怎么办呢?(学生说办法)那赶快来算一算吧。

9+5= 9+3= 8+5= 8+3= 9+4= 9+2= 8+4= 7+5=

2、说说7+5的算法

师:哎?怎么跳出了一只青蛙呀,它想干嘛呀?(出示青蛙及话:你能说说7+5的算法吗?)(学生说说不同的算法)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我们终于过了河,见到了月亮姐姐,月亮姐姐也想考考大家呢,你们敢接受吗?(敢)

(1)出示5+7。

(2)学生独立计算后,说算法。(师板书)

2、小结:

师:这么多方法,可是有的算得快,有的算得慢,月亮姐姐想知道:哪种算法快呢?(出示问题)(生自由说)

3、教学例2 师:那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算一算5+8 、4+8和3+9吧。(学生算,师板书快的算法)(注:让学生多说这种算法)

4、总结方法: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师画出4道算式:5+

7、5+8 、4+

8、3+9)这4道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数加大数。板书课题:

5、

4、

3、2加几)

(2)再观察这4组算式,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

(3)师:恭喜大家找到了智慧小屋的金钥匙。

出示方法:计算小数加大数的算式,可以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变成大数加小数的的算式来进行计算,也就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师读-生读-男读-女读-齐读最后一句话。

三、快乐游戏,巩固练习:

师:好,那我们赶快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智慧小屋的大门吧。(幻灯片出示:大门打开。)哇,智慧大门终于被我们打开了,看到了什么(出示智慧之星),想得到这些智慧之星吗?(想)那我们一起来说:努力!加油!

1、游戏一:看谁想得快。

出示做一做第

2、3题。

9+5= 9+4= 8+3= 9+2=

5+9= 4+9= 3+8= 2+9=

2、游戏二:快来帮帮忙。 出示做一做第1题。

3、冲刺游戏:谁能得到智慧星。

4+7= 4+9=

3+9= 5+8= 出示练习二十一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5、

4、

3、2加几(练习课)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1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

5、

4、

3、2加几的题目,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

5、

4、

3、2加几的题目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口算小转盘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1、组织谈话: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看谁的口算最好,看卡片口算。

9+5= 8+5= 7+6= 6+6= 8+7= 7+7= 6+5= 9+7= 7+5= 9+6= 5+9= 4+7= 6+9= 7+9= 7+8= 5+7= 利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复习旧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共鸣,并从学生熟悉的题目入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说说你怎样计算下面各题,并写出得数。

9+5= 6+7= 4+8= 2+9=

2、在○里填上>、<或=。

内容为练习二十一第3题,外加入一些题目。

15○6+9 4+8○8+4 9-9○9+9

17○10+9 6+7○5+8 4+9○9+5

3、填空练习

9 + 6 = □ 4 + 7 = □

∣ ∕﹨

∟ □ □

想:□+□=□

4、游戏练习(练习二十一第1题 )

小组合作:一人转,一人写算式,一人计算,另一人监督,看哪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算的又对又多。

5、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9+6= 6+7= 2+8= 6+6= 7+9= 7+6= 8+7= 8+8=

8+9= 7+9= 6+8= 7+7= 10+9= 7+3= 8-7= 9+9=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能想出很多种方法,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创新,提倡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把得数是

15、

13、12的算式写在相应的框里

4+5 9+6 5+7

7+6 9+4 9+3

8+7 4+8 5+8

12

2、看图列式计算

○○○ ○○○

○○○ ○○ ○○

□○□=□

(1)独立列式计算

(2)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使学生积极练习。独立完成与合作巩固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让学生在合理适时的评价中发展提高。)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并改正过来

7+4=3() 9+3=12()

6-5=11() 8+4=13()

订正后向学生进行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教育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0+()=13 8+()=13 9+()=13

9+()=13 6+()=13 ()+7=13

()-()=13 ()+()=13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20以内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整理与复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找出规律,使学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敏捷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能正确、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及敏捷性。

2、 探索规律,总结出计算的简便方法。

3、 学生容易计算错误的算式题有:7+5 7+6 8+5 教具和学具:

1、 自制加法表、孙悟空画像、桃子、一棵桃子树图。

2、 自制的口算转盘、口算卡片、纸盒、信封等。

3、 学生操作用具: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调节课堂气氛。

1、 游戏(指名游戏)。

2、 游戏(集体游戏):师生对出手指头,合起来是10。 如师:我出9。 生:我出1。

师:我出6。 生:我出4„„

评析:通过游戏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带着高昂的精神状态进入学习。同时让学生在对出手指头游戏中复习巩固凑十法及10以内数的加法,为后面寻求规律、巧妙速算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出示孙悟空图。师:同学们它是谁?(孙悟空)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最爱吃桃子,它还看管了一片果园,今天,孙悟空要带小朋友一起去摘桃子,并把桃子送给小朋友,它知道我们班的小朋友最聪明,还了解了小朋友已经学完了20以内进位加法,它要求小朋友必须同它一起做几个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内容的游戏(揭示课题)谁做得好就把桃子送给它。

评析:通过创设“孙悟空摘桃子”的“境”来表现和感染学生的“情”,通过“情”来深化、升华“境”,使“情”与“境”交融。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心理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产生了自觉主动的学习动力,为新的教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层层铺垫,掌握归类。

1、 转盘游戏。(共12题)

教师:现在孙悟空要我们做的第一个游戏是转盘游戏,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转盘,开火车口算。

2、 小小邮递员游戏。

帮孙悟空送信:9+3 6+7 5+8 7+7 6+8 5+7 4+9 8+4 5+9 6+6 8+6 7+6

3、 学生动手操作,掌握归类方法。 帮孙悟空分类整理卡片:8+6 9+5 8+7 7+7 6+8 9+3 9+6 3+9 2+9 8+4 5+7 4+8 8+5 (注重分类方法的多样性)

【这三道题的设计层层逼近,为整理加法表铺垫。分类整理卡片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注重策略性的教学。】

(四)启发学生思维,灵活运用规律正确计算。

1、帮孙悟空填加法表格。(P81)先同桌讨论:猜一猜表格空白处该填些什么算式?然后动手独立填写。

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解决。

指名说说:9+3接下去为什么填9+4,7+4接下去为什么填6+5。

3、 帮助孙悟空寻求加法表里的秘密:要求同学们横看、竖看、斜看找找有什么“秘密”。

4、 四人小组讨论。

5、 集中交流时让学生上台用动作加语言表达各自发现的“秘密”,导出:

〈1〉 竖看加法表:在同一竖行里,第一个加数怎样?第二个加数怎样?(第一个加数相同,第二个加数从上到下一个比一个少1反之则多1。)

〈2〉 横看:①再同一横行里,第一个加数怎样?第二个加数怎样?(第一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少1,第二个加数一个比一个多1。)

②在第一横排里,有那几对好朋友?(9+2和2+9 8+3和3+8 7+4和4+7 6+5和5+6;)它们为什么是好朋友?

③第二横排有几对好朋友?

④引导用红竖线隔开大数加小数和小数加大数的算式。 ⑤用红横线画出加法表中的特殊算式。(6+6 7+7 8+8 9+9)

〈3〉 斜看:在每一斜行中,第一个加数怎样?第二个加数怎样?和谁相同? 教师小结:只要记住大数加小数的题就行了,如果遇到小数的题,先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少记忆一半题。

6、 寻求规律,巧妙速算。

〈1〉 师:谁能很快说出第一竖行里每个算式的得数?你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是怎么想的?(引导出:得数的个位数比第二个加数少1,计算9加几时,用第二个加数减“1”,是几,得数就是十几。) 〈2〉 运用这种简便规律算一算。

8+5 7+7 6+9,并说一说计算过程及算理。

【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使学生更具体地从加法表中竖着看、横看着、斜着看的不同角度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计算规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规律去简缩计算过程,达到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还通过层层深入的安排,揭示了加法表中题与题之间的联系,摸索到简缩思维的道理和过程,同时正确处理,找到简缩记忆的方法,达到熟练计算的过程。让学生在找规律、找关系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五)运用规律,正确计算。

1、老师出题,学生举数字卡片,说得数。

9+5 7+6 6+6 8+5 8+7 (要求学生说出计算的简便算法)

2、速算比赛:完成P8

1、4

3、猜一猜(猜猜桃子后面是几,谁猜对了就把桃子送给他)。 8+□=14 7+□=13 8+□=□+9 8+□=13 7+4=□ 3+9=□ □+8=13 7+5=□ 4+8=□

【通过这三道题的练习,深入运用规律,加强巩固,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六)总结 【教学反思】

数学实践

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

14、115页。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巩固20以内各数的认识及20以内加减等知识,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体验合作交流和求异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从中提出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教学准备:卡片:我们的校园;课件;问题卡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上学吗?为什么呀? 师:那你们在学校里最喜欢玩什么活动呢?

生1:我喜欢跳绳。生2:我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 生3:我喜欢跑步。生4:我喜欢踢球。、、、、、、

小结:其实在这些有趣的活动里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块走进“我们的校园”,去找一找校园里的数学问题!(揭题“我们的校园”)

二、学习新知

1、跳绳活动

师:我们先去操场上看一看吧,瞧,这组小朋友正在开心地跳绳。仔细观察,摇绳的有几人?正在跳的有几人?站在边上等的有几人?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谁能把他提的问题再来说一遍?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的方法。 预设(1)数数(2)相加

师:小朋友的方法可真多,大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老师也提个问题考考你们,看你们会不会被难住?

以中间跳绳的女孩为中心,她的左边有几人?右边呢?右边比左边多几人?左边比右边少几人?

2、跑步活动

师:快到终点了,一个女同学跑在第一,这个男同学跑在第五。请各位小裁判想一想,下面的小方框里应该填什么呢 ?你能帮他们排一排名次吗?看着这幅图,你的小脑袋里还跳出了哪些问题?能自己解答出来吗?

3、学生自主探索(出示踢足球,出黑板报,练武术三幅图)

师:其实校园里还进行着各种精彩的活动呢,瞧,这边的小朋友正在开心地踢足球呢,下边的小朋友在认真地出黑板报和练武术。

师:从这3幅图中你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呢?同桌互相找一找,说一说 。 预设(15个人在踢足球,4个人在出黑板报,5个人在练武术)

(2)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真棒,找到了很多数学信息,为了方便,我们还可以把这些信息做成一个统计图。

师:(出示黑板报图)以出黑板报的为例子,左边这个简单的图形表示他们在出黑板报,右边一个笑脸表示一个人。刚才我们知道出黑板报的有 4人,就在右边涂(4个笑脸),明白了吗?

(3)完成统计图

师:请小朋友打开课本115页,自己动手试一试! ①学生动手操作 ②全班交流

在这张笑脸图里还藏着很多数学信息呢 ,你能看出参加哪项活动的人最少吗?哪项活动最受欢迎?

你还发现了什么?悄悄的告诉你的同桌。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下朋友们提了很多数学问题,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把他们解决了,最后作了清楚的 统计,真能干,表扬表扬自己。

【教学反思】

第6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九课时教案

大数的认识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一开始就呈现出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导入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探究新知

1、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他们对计算器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有的学生甚至已经操作得相当熟练了,面对这个实际情况,老师首先找准教学的起点,在学生简要介绍计算器后,创设了教师及时补充的情境,由此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而把这种求知的渴望转变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

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

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

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最大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设计意图]介绍古今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现代计算工具的类型和功能,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有初步的认识。

2、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一)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设计意图] 算盘的介绍除了出示中国算盘,还展示了日本算盘,表现了算盘影响、传播范围之广泛。算盘的作用体现在计算(中药铺里的划价)和记数(银行里的记数)两方面。算盘的记数法,除了指出上方和下方每颗珠子所代表的数的大小以外,还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推出算盘上所表示的数是多少,并启发学生进一步收集关于算盘的其他信息。 3.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设计意图] 重点向学生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要让学生弄清常用数字键、功能键按键时在显示屏上是如何显示的。另外,对清除键的介绍也非常重要,因为它在修改时起很大作用,避免重新输入,从而节省时间。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设计意图]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

四、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用计算器计算: 4187+5492 289×102 10835-9418 课堂检测B 先估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48+353 739-122-117 19×41 120÷29

五、布置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