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2022-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90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与对策

【摘要】正确把握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特征和现状是加强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需求。构建当代大学生科学政治價值观,应从立体教育模式、校园文化、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以及网络媒体方面等正确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其政治价值观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问题的研究,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更加显得至关重要。

1正确把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特征

1.1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意识强。政治价值观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过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大都处在青年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学生走向社会的阶段,他们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成长环境比较宽松,思想活跃,由于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对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认同和接受的速度快,他们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喜欢思考争论。在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既有不易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也有明显的西方色彩,多元化的政治主张和价值信仰逐渐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变化的主流。因此,在政治化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特有的自主性和主体能动性。

1.2自信心和可塑性强。出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一进校就置身于较为系统的、正式的政治社会化环境中,接受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明示的和暗示的政治教化。首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向大学生灌输与传播社会主义的主导政治文化,通过这种直接的政治教育方式规范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理想、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同时通过形势政策专题报告会、学术讲座、校园内外主旋律的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和能力,促进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确立。其次,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是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系统来开展的,如党支部、学生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这些组织的党课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的学习,对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灌输与传播起着支撑和强化作用。另外,大学校园内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处处渗透着政治教育的目的。当代大学生乐意组织和参加各种校园社团活动,他们自信有能力搞好活动,并尽力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磨砺自己的斗志,他们有独立开放的思想,价值观念可塑性强。

1.3群体归属和社会辐射强。大学校园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识有能力积极正向的青年集中为群体,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扩大化,在群体感染下,属于大学生能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政治方式容易被迅速传递和相互强化,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和政治行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和感染。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需要承担其他社会成员那样直接的社会政治责任,他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关注角度、关注程度也与其他社会成员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政治问题也有更多的探讨机会,并且这种探讨常伴有理论上的寻求。由于大学生群体有相似的居住环境、文化层次、社会兴趣,通过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及学校班级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产生了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同时还有独特的有别于主导文化的亚文化,所以,大学生政治信仰处于同学群体的较大影响下,易受到同学群体的相互影响和感染。大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的实践锻炼,很快就会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方面,而且在政治素质及人格魅力、科学精神、人文传统、创新意识、高雅娱乐形式等方面对社会、其他社会群体和周围环境都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这种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染及其对其他社会成员的辐射性影响是很强的。

1.4理想型向现实型的转变。无论是传统政治价值观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以集体主义为取向的价值观,都富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耻于谈物质利益,突出个人奉献和理想化的思想道德准则。然而,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改革使现实的物质利益成为价值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再加上个人生活空间的扩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使政治价值观正逐渐由过去的传统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

2大学生思想现状是加强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推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走势同社会发展步伐比较协调,政治上呈认同、乐观上进的趋势,主要指大学生对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等的一种心理感受和好恶倾向。良性的政治情感表现为对祖国、对人民、对党、对集体的热爱,如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庆典、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的辉煌、神六——神九的成功发射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但是部分学生对中国走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能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行,对政治持消极态度和冷漠态度,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占了重要地位,高报酬已成为他们重要的追求目标。他们在很多政治问题上表现出的矛盾心态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观点不成熟,往往导致政治行为能力低下,一些大学生有政治回避心理,课堂上无精打采或敷衍了事、玩手机看小说。大学生出现的政治理想化心理、政治狂热心理、政治逆反心理和政治回避心理体现了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2.1政治态度基本正确但仍存在“政治淡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社会政治理想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强烈,他们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逐步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捍卫者和忠诚实践者。但在部分大学生中参与动机较功利,存在着主义不真、旗帜不明、信仰迷茫等问题,极少数学生中还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论”和“无用论”的思想。

2.2政治信仰基本坚定但仍存在动摇现象。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注重从党的宗旨和精神追求角度选择入党的理由,但入党动机中也渗透着明显的个人利益考量,入党动机和人生态度存在着务实的特点。部分学生认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是水中月,镜中花,实现最高理想前途渺茫、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怀疑,甚至动摇。

2.3政治评价标准系统化但仍缺乏全面科学性。大多数学生比较关心政治,认为我国不能搞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好、对抽象地谈论民主自由不感兴趣。赞同集体主义精神,但个人利益被突出和强化,缺乏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因此,从总体来看,随着政治全球化影响的逐步扩大,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其政治价值观显现出既契合时代变化又具有双重的思维特点。在接受正面教育的同时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既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有崇洋媚外思想;既有为中华崛起的报国之志、强国之行,又有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思想;既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接班人的满腔热情,又缺乏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深入社会的艰苦创业精神。

3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构建科学政治价值观的对策

高校历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入我国的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比过去更加复杂。

3.1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构建科学政治价值观的主渠道,必然要传承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使大学生拥有一种稳定的政治心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仰,形成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和产生一定的政治行为,从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轉化。坚持和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需立足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特点,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和参与意识,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运用潜移默化的手段,融内容于活动之中、以活动具体化内容。党团学工组织拥有开展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要充分依托党团学工组织这一重要载体,校党委及系党总支的党建工作主要围绕培养合格的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大学生这个中心去开展,在校园中营造了浓郁的理论学习氛围。

3.2推进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建设。高校的学生是同代人中学识优异者,也期望能在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识、智能、品格,为将来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准备。校园文化具有培养人、锻炼人、塑造人的作用,大学生的政治知识的获取、政治价值观的确立、政治能力的提高和政治意志的磨练都离不开课堂、更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实践。高校校团委组织开展的各类社团活动和优秀青年学生先进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引领整个校园青年学生的政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3.3打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一体化良好环境。社会政治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锻炼和确立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政治认知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宽容度。因此,要充分挖掘社会中的政治价值观教育资源,如利用高校所在地的文化、历史、工业、旅游等资源,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行大学生政治文化实践体验活动;科学运用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吸收媒体各种政治、经济、科技、民俗、娱乐文化等的影响,并将这些文化整合为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的要求,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时代精神为核心,建立以政治和伦理文化为保证的相对统一的文化系统;建立和完善学校与社会的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衔接机制,以学校教育促进社会政治价值和氛围正向发展,以确保学校政治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

3.4充分发挥网络等多媒体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确立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构建起符合现代青年特点的正确的政治价值观,网络技术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影响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通过应用和推广新兴网络媒体,整合网络资源,支持各类弘扬主旋律的红色网站和论坛建设,开展针对政治价值观热点问题的讨论、辩论、网页赛等活动;加快占领大学生手机用户的政治价值观教育阵地,定期向大学生发送时事新闻或重大事件评析的信息。这样,最终形成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合力,打造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07月2日。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武汉大学课题组:《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 年第 12期。

[4]王学风:《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比较及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9 年第 13 期。

[5]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论工作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范晓莲 唐焕韶 赵俊辉 零东智

第2篇: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政教育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4YB14);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网络社会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项目编号:NCET-10-0264)。

作者简介:王欢(1965-),女,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互联网络文化及社会治理,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理论探索·

〔摘要〕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缩影与折射,代表着全社会价值观的总体变化趋势,探究网络对价值观形成与塑造的影响,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以北京邮电大学111名“90后”大学生为例,分析网络在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影响力。从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发生的变化、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原因、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3个方面,思考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效用;对比分析五大媒体对价值观的影响;从上网时间和网龄两个维度,探讨上网情况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90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影响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4.009

Empirical Research on Network Influence on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Wang HuanZhu Y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Abstract〕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represent the overall changing trend of the whole society value,which is the microcosm and reflection of social value.The paper has a great time significance for its study on the network influence on value formation and building.Taking 111 BUPT students for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d the network influence on the course of value building and described the status of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from the aspects of main changes,changing reas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The paper explored the function of network on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 formation from two sides,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five media's influence on value,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use and value building from online time and“net age”.

〔Keywords〕network;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values;building;influence

1研究问题之经纬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指某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与属性。价值观则是对这种“价值”(即事物本身意义、重要性)总体的评价和看法。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或外显或内隐,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及其结果的选择[1]。Rokeach认为,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2]。价值观是个体考虑问题时所看重的原则和标准,是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学术界对价值观的研究由来已久。德国哲学家Spranger在《人的类型》一书中将价值取向化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与宗教型;美国行为学家Rokeach以“行为方式”与“终极状态”为标准,将价值观化为目的价值观与工具价值观,各由18项价值信念构成,形成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价值观调查方法(RVS);国内学者也有关于针对价值观结构的研究,譬如杨国枢的自我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3],张进辅的目标价值、手段价值与评价价值等[4]。

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特定的人生阶段与不同的环境熏陶下会呈现不同的特征。90后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的形成深受学校、家庭、社会等传统环境因素的影响。网络日益普及,并不断渗透到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各方面。90后大学生是接触网络较早的群体,毋庸置疑,该群体价值观的形成势必深受网络、新媒体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代信息社会,感官是工具的延长,工具变成虚拟形式,仅依靠感官就可以把工具伸向物质和精神世界的任何角落,将感官与网络联系起来,实现在传统社会运用实体工具无法达到的梦想王国。现实规则是网络规则的基础,两者并非简单的互补,而是从价值观到互动方式的全新拓展,网络文化是对现实文化的突破性改造。处于网络社会的个体,精神上促使人格在现实的“实”与网络的“虚”之间转换,促发更多潜意识活动,实现“虚”与“实”的融合,对个体人格产生影响。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网络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世界,网络蕴藏的特质以及由此生成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快捷的信息传播使人们对外界的认知变得极为迅速,极大地满足了人们需求与外界变化保持同步认知的渴望;丰富的传播内容促使网络成为信息最为丰富的“百科全书”;网络促使现实环境中备受关注的诸如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信息的到隐匿和篡改,行为变得“虚拟化”和“和非实体化”;超时空的网际互动是其开放性的表现,埃瑟·戴森说“网络自有其独到之处:它消灭了许多时空上的障碍”,数字化的世界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挣脱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和束缚。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是“触网”最早、最频繁的群体,网络在该群体的组合、行动尺度与形态上,发挥着塑造与控制作用:90后大学生好奇心强、需求多元,需求可能本身就是杂乱的甚至是相互抵触,处于矛盾心理状态的个体,既要自我保护又要通过交往从对方取得利益,矛盾心理促使个体采用折中办法,不断适应网络环境,致使价值观发生变化;90后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网络环境下,激起该群体心理冲突的因素更容易被放大与传递,适应环境与维护心理平衡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价值观受到冲击是必然的;网络的开放性与隐匿性受到该群体青睐,借助网络更易实现愿望,为价值观发生变化提供可能。

2014年4月第34卷第4期现?代?情?报JournalofModernInformationApr,2014Vol34No42014年4月第34卷第4期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Apr,2014〖〗Vol34No42实证研究概况

21研究设计

从理论定性研究方面看,查阅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实证研究方面看,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和抽样对象,采用合理的调查方式和调查工具,并对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确保研究的信度。调查在北京邮电大学90后大学生中展开,根据概率抽样的原则,样本数量参考学生总体的男女生比例、文理比例、城乡比例等,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校本部与宏福校区的自习室、寝室、食堂、课堂、超市等地点进行,主要采用偶遇调查的方法,面向90后学生发放纸版问卷;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想法,对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录入、清理,运用SPSS160、EXCEL等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100份,深度访谈2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11份,问卷的有效率925%。其中男生88份、女生23份,理科专业70份、文科专业41份,直辖市/省会22份、地级市36份、县级市/县城25份、农村26份,1990-1995年的样本数依次为4、8、38、37、19、4。

22上网情况

为了更好地探究网络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塑造的关系,笔者从网龄与上网时长两个维度调查学生的上网情况。结果显示,在“信息黄埔”,所有学生都已“触网”,学生平均有691年的网龄,最长为15年,最短为1年;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376小时,最长为14小时,最短为1小时;学生的网龄差异较大(Variance=10413),上网时长差异较小(Variance=6054)。

笔者设想:不同性别及不同生源地学生的上网情况存在差异。基于此种假设,对不同性别的学生上网情况做了Independent Samples Test,结果显示:男生与女生上网时间(F=0118,Sig=073>005,齐次方差的Sig=0545>005)与网龄(F=0103,Sig=0749>005,齐次方差Sig=0313>005)不存在差异;对不同生源的学生上网情况做了ANOVA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生源的学生上网时间(F=1932,Sig=0129>005)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地的网龄(F=5894,Sig=0001<005)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网龄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直辖市/省会城市与农村(Sig=0003)、地市级与县级市(Sig=0048)、地级市与农村存在(Sig=0000)差异,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网络的普及率,进而影响学生初次“触网”年龄。

3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31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急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如下时代特征:在价值认知层面上,多元化与趋同化并存,分化与整合共存;在价值取向层面上,务实与理想并存,世俗与崇高并存;在价值实现上,自致与先赋同求,物质与精神共享;在价值目标层面上,个人与社会兼顾,传统与现代并存;在价值主体层面上,不确定性与非均衡性长存[5]。90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由传统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不再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为特征,而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并包。毋庸置疑,与60后、70后相较,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在多元价值观的引导下,面对多元化的选择,会产生迷惘、焦虑等心态,做出有违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行为。

从调查对象认同选项的平均分看,多数学生价值观健康向上,追求个人目标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毋庸置疑,受各种不良思潮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以金钱多寡为衡量标准,出现“功利化”“庸俗化”等特征,发人深省。90后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如下问题:

(1)在追求人生价值目标上,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存在人生理想偏失而注重金钱实惠的问题(Mean=369);

(2)在实现人生价值途径上,部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从“利己”角度出发,求等价交换,缺乏社会责任感(Mean=367);

(3)在衡量人生价值标准上,金钱至上成为部分学生的准则,比较注重实际,表现为把精力过多放在个人技能培养而道德不断滑坡,甚至认同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做法(Mean=35);

(4)在人生态度上,知行脱节,认同艰苦奋斗的传统,但追求脱离实际的超前消费,把盲目攀比、讲虚荣、摆阔气的过度消费作为价值的体现(Mean=365);

(5)在人生价值向导上,明星、网络红人等成为学生争先崇拜的对象,对代表主流价值观的先进个人和事迹则置若罔闻(Mean=344)。

32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

90后大学生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原因如表1所示。

表1大学生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原因非常不严重

(%)不严重

(%)一般

(%)严重

(%)非常严重

(%)平均分值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1899252397234373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传媒的作用和影响4572207523153367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45108189550108357家庭教育缺乏81171270352126327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10817124339681317

(1)高校价值观教育流于说教形式,思政课的重要性得不到师生的认同,注重课堂教育而忽略社会实践,相关教育内容甚至被妖魔化,达不到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631%的学生认同“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2)网络信息时代的各种媒体报道,拓展了大学生获得资讯的途径,但“草根媒体”的进入门槛低、缺乏严格的“把关人”,导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不断误导心智并不成熟的大学生。学生更愿意关注丑化或批判党政的负面信息,而宣扬核心价值的正面信息无人问津,或者主观认为主流媒体报道“假、大、空”。面对党政的负面消息,不看不信的学生仅占很少的一部分,多数学生会浏览,部分学生会经常分享。676%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时代媒体的报道干扰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3)值得提及的是,网络是西方国家向青年宣扬其价值观的主要活动场所,通过电影、电视剧、评论等灌输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推行文化霸权与文化侵略。六成以上的学生认同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冲击了主流价值观,需引起重视。

(4)家庭教育缺失和当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的影响的认同度偏低。值得探讨的是,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上追求“独”、“新”,缺乏判断能力,易被煽动和误导。

33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是复杂的“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笔者认为如下因素的影响权重最大,分别对影响深远程度对影响因素进行五级打分,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Mean=405)。作为社会单位的细胞,家庭教育最早承担塑造个体价值观的功能,对个体的影响贯穿一生。家庭成员的职业层次、受教育水平、婚姻美满程度、收入水平等差异都会造成个体价值观的差异,父母养育风格、个体认同感都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与传统多兄弟姐妹的家庭结构相较,独生子女的教育面临溺爱娇宠、望子成龙、包办代替的弊病,无不影响价值观体验和价值观念。

朋友圈子的影响其次(Mean=353)。朋友关系体现为心理上的认同与依赖,表现为亲密频繁的交往,朋辈因素影响个体行为及对事物的评价。大学生具有人际交往需求,渴望获得他人理解与精神支持,逐步摆脱对师长的依赖,倾向与观念、阅历等相似或互补的同龄人交往。朋辈的观念与行为对个体产生刺激,致使个体间产生相近的观念与行为。

社会环境(Mean=305)与学校教育(Mean=252)的影响随后。经济全球化致使西方的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经济的市场化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受到冲击,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浮躁的社会风气,势必影响当代大学生。学校承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的重担,是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流于形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的效果差。

值得提及的是,媒体信息对价值观的影响最小(Mean=186)。处于网络时代与媒体时代,多渠道获取多元信息成为可能,获取信息的取向体现价值的取向。此次调查显示,媒体信息对价值观的影响力不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朋友圈子、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说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受人际的影响更大,具有工具性质的媒体则影响较小。

4互联网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41网络对价值观培养的效用

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正面效用。网络提升价值观学习的效果[8]:通过网络丰富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多样化的载体创造多元的教育方式,开放性、丰富性、选择性为自主学习创造便利;快捷互动扩大了传播范围,多媒体化传播更具感染力;虚拟化弱化了身份、地位等信息,平等性交流成为可能,为有针对性开展价值观引导工作创造良好的心理沟通“场”。网络提升了90后大学生的心理效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需求,借助网络可以得到满足,既包含网购类的物质需求满足,也包括浏览名著类的精神需求;大学生有许多利益诉求,现实中无法被采纳,通过网络论坛、网络投票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政治观点与诉求的表达中来,从心理上得到被重视的效能体验。网络催生正面的价值观念:互动性促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不再受权威与规则限制主体;丰富的资源与开放性的沟通拓展学生视野,通过搜索引擎能查阅到任意知识点,摆脱对权威的崇拜,不断猎奇激发完善知识结构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创造性思维。

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价值观的培养亦具有负面效用。个性化、多元化的网络环境致使学生道德价值评判标准模糊,道德人格缺失,面对难以控制的海量信息,学生辨明是非的能力被不断削弱;“数字化”、“虚拟化”的网络行为的控制与管理的难度大,符号成为互动的主要对象,极易出现失范性网络行为,究其根本原因,是网络环境带来的个体道德价值观发生转变的结果;政治价值取向出现倾斜,西方资本主义观念强化,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情感在弱化,民族认同感被削弱,民族身份逐渐消解;网络提供倾诉平台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感,不断弱化心理承受能力;非面对面的间接的人际交往,致使面对面交往时的紧张不安、孤僻冷淡,影响学生人际价值观的培养。

42媒介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社会理论家雅克·艾吕尔认为,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与商业组织的影响都让位于技术对人的影响[6]。媒介技术的变迁推动了人类传播史上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技术时代的更替,更加速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繁荣,媒介技术对整个社会及媒介生态格局都产生影响。如将整个社会信息市场视为一个大的媒介生态系统,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7],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被誉为五大媒体,媒体系统变迁对其他系统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设计量表(10题),采用五级打分,计算出平均分,分析各类媒介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形成的影响。

图2五大媒体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比较

媒介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互联网、电视、手机、报纸杂志、广播。通过网络传播、网络交往、网络经济、网络政治、网络文化等参与途径,为90后大学生带来全新的心理体验,网络在价值观培养过程扮演“助推器”的角色,开放性、快捷性、互动性、隐匿性、虚拟性等特征契合该群体心理,备受该群体的青睐。电视与手机的影响力旗鼓相当,电视依旧是最基本的娱乐传播工具,根深蒂固的影响日常生活;伴随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手机对90后价值观的影响力将不断增进,“拇指一族”手机时刻随身携带,其影响力不容小觑。报纸杂志与广播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互联网的多媒体功能,集声音、视频、文本、图片等于一身,报纸杂志与广播逐渐被替代,影响力不断被削弱。

分别对互联网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力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对价值观的影响力进行差异化比较,结果显示,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五大媒介中,网络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力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表2互联网与其他媒体的影响力差异比较*ANOVA Table

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报纸杂志互联网Between Groups(Combined)127944319924870048Within Groups1363051061286Total149099110广播互联网Between Groups(Combined)55433413858163960000Within Groups895941060845Total145027110电视互联网Between Groups(Combined)29472473688451〖〗0000Within Groups924201060872Total121892110手机互联网Between Groups(Combined)25970464934079〖〗0004Within Groups1687331061592Total194703110

43上网情况与其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力的关系翻阅了大量的文献,网龄与上网每日时长是衡量上网情况最重要的两个量化标准,基于统计推论,探讨上网情况与网络对价值观影响的关系。

431网龄与网络对价值观影响力的关系

笔者猜想,网龄与网络对价值观影响力存在某种相关关系。通过设计网络对价值观影响力的量表(10题)并计算均值,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Sig(2-tailed)=0031<005,说明二者存在某种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205>0,说明网龄越长,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基于两者存在相关关系,笔者对两者进行了曲线的回归分析,在众多曲线中,R Square值最大的是Cubic曲线(R=0055),探索性的提出如下公式:

互联网对价值观的影响力=3269-0098网龄+0026网龄2-0001网龄3

图3网龄与互联网对价值观建立于塑造影响力的回归关系

432上网时间与网络对价值观影响力的关系

笔者猜想,上网时间长短与网络对价值观影响力存在某种相关关系。通过设计网络对价值观影响力量表(10题)并计算均值,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Sig(2-tailed)=001<005,说明二者存在某种相关关系;Pearson Correlation=-0244>0,说明网龄越长,影响力呈下降趋势。基于两者存在相关关系,笔者对两者进行了曲线的回归分析,得出表15,其中R Square值最大的是Quadratic曲线(R=0086),探索性的写出如下公式:

互联网对价值观影响力=3355+0072上网时间-0012上网时间2

图4上网时间与互联网对价值观建立于塑造影响力的回归关系

433两者与网络对价值观影响力的关系

基于上述的假设与验证,进一步整合上网情况与网络对价值观影响力的回归关系:表3上网情况与互联网价值观影响力*Model Summaryb

ModelRR SquareAdjusted R

SquareStdError of the

Estimate10332a011000930657回归模型统计量表:相关系数R=0332,判定系数R2=011,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093,估计标准误差为0657。

表4上网情况与互联网价值观影响力*ANOVAb

Model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1Regression57172285966140002aResidual462471070432Total51964109

回归模型方差分析表:F值为6614,显著性概率Sig=0002<005说明回归显著。表5上网情况与互联网价值观影响力*Coefficientsa

Model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BStdErrorBetatSig1(Constant)33280171194860000网龄00480020022624670015上网时间-00740026-0263-28760005a.Dependent Variable: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建立上网情况与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的回归模型如下: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3328+0048网龄-0074上网时间

5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的成长关乎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兴盛,探索其价值观问题意义深远。新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并产生了新的问题。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主要因为受到网络传播、教育机制、国外价值观、家庭、个体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受到学校、家庭、朋友、社会、媒体等因素影响。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互联网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在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更明显。网龄和每日上网时长是衡量上网情况的可量化的维度,网龄、上网时长与网络对价值观存在相关关系。值得说明的是,本研究存在不足:对理论方面的探讨是抛砖引玉式的,深入其理的程度还不够;在实证设计和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影响结果的效度与信度。

参考文献

[1]TParsons,E A Shils(Eds)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395.

[2]Rokeach 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Free Press,1973:17-22.

[3]杨国枢.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科学观点[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82.

[4]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46.

[5]张国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J].江苏高教,2008,(1):125-126.

[6]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崔保国.媒介是条鱼——理解媒介生态学[OL].人民网,2005-06-01.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48805/48806/3433631.html.

[8]陈伟,王智勇.网络体验与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8):95-9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作者:王欢 祝阳

第3篇:网络快餐文化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网络社会与大学生价值观塑造”(项目编号:NCET-10-0264)。

作者简介:王欢(1965-),女,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互联网络文化及社会治理,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2部。•理论探索•

〔摘要〕网络成为快餐文化的重要载体,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个人行为产生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价值观产生塑造与熏陶作用。在分析网络快餐文化表现形式、产生原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90后大学生价值观呈现的特征,并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北京邮电大学111名90后大学生为例,从网络红人、网络用语、隐私暴露行为3个方面,分别探讨该群体对网络快餐文化催生物的态度与观点,探讨网络快餐文化对价值观的塑造与冲击作用。

〔关键词〕网络;快餐文化;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5.005

Research About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Fast-food CultureWang HuanZhu YangLiu Yi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Abstract〕Network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fast-food culture,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y,lifestyle,and personal behavior,because of shaping and nurturing role fast-food culture play on values.Based on analysis of fast-food culture form,causes,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described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values features,and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fast-food culture and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Taking 111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Telecommunications,from the aspects of Internet star,network terminology,privacy expose behavior,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group attitudes and views on those,explored shaping and shock effect the network fast-food culture has on values.

〔Keywords〕network;fast-food culture;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values;affect

1网络快餐文化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

11网络快餐文化之经纬

20世纪80年代,伴随美国麦当劳快餐店进军中国,风靡一时并成为当时的流行词汇。现代汉语大辞典对“快餐”的解释为“烹饪好了的,能随时供应的饭食”,方便与快捷是“快餐”的典型特征,此特征迎合现代人的需求而备受现代人青睐。语言词汇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记录着某种文化理念,“快餐文化”一词随即诞生。所谓的快餐文化,意指追求速成而不注重内在底蕴的长期积累,通俗浅显但短期流行的文化现象。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不断融合,快餐文化以网络为物质基础进行传播扩散,称为“网络快餐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延承其开放性、交互性、渗透性、快捷性等特点。

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快餐文化已传播至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歌曲、网络小说、网络恶搞、网络红人等成为快餐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尽可能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娱乐消遣色彩浓厚。快餐文化追求以最小的投入(时间、精力等)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预言“将来人人都能成为十五钟的世界名人”,依托网络迅速成名的“哥”与“姐”,成名原因在于网民热衷对相关报道进行评论,与传统审美评价标准相悖的现象吸引到公众稀缺的注意力而“一夜成名”。与“快餐食品”相似,快餐文化表面很吸引人眼球,但无任何营养与意义,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快餐文化带来新鲜感、前卫感、时尚感、刺激感,但缺乏对受众思想与精神的引导作用,因而稍纵即逝。

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有其合理性,需理性对待。市场经济增强了现代人的时间观念,人们追求快速、即时、简洁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快节奏的思维与生活方式使现代人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滋生浮躁心态,高水平的文化作品很难在短时间被创造出来,可即时享用的时髦作品,成为文化人追求的目标,缺乏时间与品质的积淀,浅薄的但可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应运而生。现代人面临生活、学习、工作、人际等多重压力,主流的思想文化难以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消费快餐文化可使现代人获得短暂的满足,“个体在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会将娱乐作为选择信息的重要标准,而将知识的深度或广度作为第二个标准(Mendelsohn,1996)”[1],网络快餐文化营造的虚拟的宽松的环境,释放现代人的压力,达到愉悦身心的效果。世俗化的快餐文化作品降低消费门槛,淡化理想主义色彩,市场需求量大,需理性审视其存在的合理性。

1290后大学生价值观特征

价值观归根结底表现为:相信什么,想要什么,坚持与追求什么。针对价值观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者辛志勇与金盛华对大学生价值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如下结构图(图1)。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60后、70后的成长环境大相径庭,作为改革开放成果的体验者,该群体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与好奇欲强,集中表现为价值观发生变化。思考90后大学生价值观呈现最基本的两项特征:

121个性化

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主、自立、自强”的价值观决定其行动。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要求父母与社会减少赋予的约束,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个性、价值与尊严。主导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价值规律,促使90后大学生具备很强的竞争意识,

图1价值观体系[2]

利用各种机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个性化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可自主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但由于阅历与经验的缺乏,面对选择时,会出现迷惘茫然的心态,甚至选择不当而迷失自我。多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独自享有家庭资源,缺乏与人分享的观念,与人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弱。

网络语言具有正面效能: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为大学生交流提供工具,丰富了信息交流的方式与内容;网络语言本身带有调侃的意味,诙谐的风格会增加幽默感;后现代主义倡导去中心化,网络语言标新立异、个性十足,驱使沟通交流朝向个性化发展。网络语言具有负面功能:语法体系不严谨,若不经常接触网络,理解难度相对较大,增加语言沟通的障碍;随意性、戏谑性、非正规性的特征的使用偏离文化的主流方向,运用不当给人轻浮之感;弱化信息沟通的能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长时间使用降低沟通能力、不利于人的社会化。

近日,网络流传关于身份的称呼,反映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隐藏的公众的仇富心态。部分身份称呼的区分带有辱骂与歧视的色彩,但却被大学生津津乐道并广泛流传,图3是90后大学生对网络称呼的态度。

伴随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的热播,“元芳,你怎么看”流传于网络,意指“对相关事物的看法与见解”,探究90后大学生对此用语的态度如图4所示。图3对网络称呼的态度

图4对网络用语的态度

23隐私暴露行为

哲学家区分两种价值观:工具型价值观的用处是它能够带来其他方面的好的价值,主要作为一种途径;内在价值观作为一种结果,指本身就存在好的价值。通过网络平台消费快餐文化,以实现压力的释放,获得快乐,快乐本身不带来其他价值而可被视为内在价值,网络实现了快餐文化的传播而具有工具价值。个人隐私兼具工具型价值与内在价值[6]:Jams Rachels认为,隐私具有价值,因为它使我们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某些亲密关系在公开情况下很难形成与维系,某种情境下,是隐私促成了亲密关系的建立,从这一层面上看,隐私具有工具价值;Deborah则认为,“可以把隐私看作是自主的一个必要条件”,自主性的本质是有价值的,而隐私作为其必要条件,从这一层面上看,可视隐私为内在价值。隐私一旦未经允许被恶意公开,将会对主体造成损失。个人信息因为某种目的成为电子数据而流失,可能会被用于其他目的,会触及伦理道德的底线甚至引发法律问题。

信息时代,信息检索变得方便快捷,信息流动的速度快且很难被控制,增加了隐私暴露的机率。一旦触及网络,个人信息便有被公开的可能,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造成损失。然而网络快餐文化营造的浮躁氛围,促使个体更愿意暴露,因为暴露可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暴露创造出的利益远大于处于隐私状态获得的利益,因而促使个体产生隐私暴露的行为。作为“孤独的一代”,90后大学生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现实中无法轻易获得的关注,很容易通过在网上暴露个人隐私而获得,增加了隐私暴露行为的可能。笔者调查了90后大学生对通过暴露个人隐私而吸引访问者的做法做了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图5对网络隐私暴露行为的价值取向

3结束语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所言,文化可以被理解为告知和激发人类行为的一组价值和信仰,应将网络社会的文化视为历史里程碑。文化环境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接受与遵守的规范,网络与快餐文化的融合催生了诸多产物,对于身心发展受限的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发挥塑造作用。针对网络快餐文化催生的新事物,90后大学生的观点不尽相同,甚至针锋相对,需引起社会、家庭、个人的高度关注。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实证的样本数相对较少,样本反应总体情况的信度与效度受到影响;研究切入点与理论是建立在之前研究基础上的,对于问题和现象的解释,仅限于浅显的理论解释,缺乏深入其理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乔欢.信息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85-92.

[3]郭瑞芳.网络青年心理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钟瑛.网络传播伦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邵陪仁.媒介理论前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美)乔尔•鲁蒂诺,安东尼•格雷博什.媒体与信息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作者:王欢 祝阳 刘颖

第4篇: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90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深入调查我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剖析其形成不良消费观念的原因,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和2010级学生发放问卷170份,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有59%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81.1%的大学生生活消费来源于家庭或亲友的资助。而在消费结构上,关于学习消费的比重只有13.1%。结论:我们以看到90后大学生消费具有自主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消费来源趋于单一,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价值观

前言

消费价值观是消费活动中的基本观点与态度,是个体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和消费过程等方面的总体认识与价值判断。客观讲,大学生消费的主流还是理性的,但还是有越来越多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断滋生、蔓延。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是否拥有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消费模式及发展趋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对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开展此次调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09级和2010级学生170名,其中男生85名,女生85名。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70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有效问卷1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47%。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及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消费来源

调查显示,有81.1%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家庭或亲友的资助,有12.8%的大学生依靠学校奖助学金和国家贷款来维持日常开销,只有6.1%的同学会依靠自己劳动来获取自己所需费用。

2.2 消费水平

据调查,我们发现54.3%的大学生月消费额在700~1300元的水平上,有17.1%的同学每月消费不足700元,另一方面,有28.7%的同学每月消费达到1300以上。

2.3 消费结构

调查显示,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占据主导地位,占有89.5%的比重;而在购买学习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和价值观调查研究用品和书籍这一方面的消费支出较低,只有13.1%;有43.7%的同学倾向于交际消费;另外,关于通讯费用和休闲娱乐消费的比重也较高。

3 结论

3.1 90后大学生消费上缺乏自强自立,

过于依赖父母,作为90后一代大学生,大数都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心理较重调查显示有81.1%的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于家庭或亲友的资助,而依靠勤工俭学和兼职来获取自己生活费用的学生只有6.1%,这表现为大学生作为消费主体的独立性较差。经济来源狭隘,只有一小部分人会依靠自己努力来解决或部分解决学习生活费用,这严重违背了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价值观,究其原因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日常开支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为其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经济条件。

3.2 90后大学生消费奢侈之风日盛,

浪费现象严重在大学校园,水龙头、厕所的水流不停,很多学生却熟视无睹;自习教室晚上人走后随手关灯的习惯又有多少人在秉持,有很多90后大学生没有形成可持续消费和节约资源的观念;而且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盲目消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比如说不顾实际消费能力购买最新款的手机、昂贵的名牌衣服和包包。调查数据中显示,90后大学生在休闲娱乐,交际上的消费比重分别占73.1%和43.1%,说明90后大学生在人情方面和自我感觉方面的消费比较看重,消费观念比较开放和前卫。

3.3 90后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为生活、学习、交际、娱乐等四方面。学习费用主要是对学习用品、书籍和辅导班等的支出;生活费用则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花费;交际费用主要用于与同学、朋友、老师间的交往;娱乐费用则是学生用于休闲娱乐的成本。很多大学生却本末倒置,将本应占较大比例的学习生活费用转向了交际娱乐花费,这既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业。

3.4 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不成熟,消费自主性增强

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消费上习惯于将自己拥有的某种才华或优势作为炫耀的资本,以求得自尊心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而在消费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相攀比、追求享乐与虚荣的心理,缺乏足够的理性。90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还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一面。随着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消费经验的不断增加,为了突出和展现自我,其消费行为也随之表现出个性化的一面。

4 建议

4.1 高校应加强90后大学生对理财理论层面相关教育课程的开展

通过关于理财理论层面的相关课程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消费,如何理性地进行消费,使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对其过度消费和盲从攀比等心理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对不良消费行为和心理进行自我解剖与反思,也能方便学校掌握问题所在,同时制定出对应的措施,使学生在教学中接受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价值观。

4.2 高校应健全勤工助学机制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还是由父母供给的,然而存在很多消费偏误问题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学生对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不理解,因而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建立健全勤工助学机制,让学生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使90后大学生理解家长挣钱的不容易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身体验到自己劳动所得是不易的,有助于90后大学生开始学习理财对自己不良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得以深刻反省,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4.3 家长要重视子女正确消费观的形成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而且父母也是大学生生活消费费用最主要和直接的给予者,更要了解子女在校的消费情况,也要根据家庭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子女的实际需要等,引导子女合理地进行消费选择,帮助孩子树立理性的,独立的消费观。

4.4 学生也要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康科学的消费理念

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每个月为自己的消费制定合理的计划,理性消费,避免消费的无计划性。在具体消费过程中,要把握消费适度原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量力而行。要积极参加学校、社会、网络等开展的关于消费、理财方面的讲座,了解并正确认识金钱及消费规律,养成理性消费心理。

4.5 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

90后大学生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而这一心理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现阶段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我们要利用传播媒介的特点发其

正面导向作用,加强积极健康合理的消费信息的宣传,把握消费规律,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提供科学有效的消费意见,加强对大学生合理科学的消费方式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践行合理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晨.浅析90后大学生消费偏误及其引导[J].科学时代(上半月),2011,(11):273—274.

[2]董婷婷.90后大学生消费观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及思考[J].商业经济,2010,(1):22—23.

[3]周莹.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2):23—25.

[4]宋海南.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46—48.

[5]曲苒.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分析及教育对策浅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4):124—125.

第5篇: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研究

摘 要: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成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然而尽管国家和学校都比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学生的学习行为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此,探讨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特点,并加以分析和总结,既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理论研究,也可以为高校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供理论参考。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为大学生所认同,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驭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尚需调查。

一、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1、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认识比较明确,但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但是,西方国家一直强调其自由、民主、人权的政治优势,从未放弃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企图。值得关注的是,认为西方学说“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占5.56%,而9.03%的大学生则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中仍存在一定的思想认识误区,少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模糊甚至有动摇倾向,说明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2、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较强,但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较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着眼点是要使大学生认同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大学生本身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调查表明,68.05%的大学生明确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另外79.31%的大学生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愿意将共产主义作为一生的信仰去不懈追求;15.83%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信仰;4.86%的大学生则愿意将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这说明少数大学生中存在信仰模糊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中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仍不能松懈。

3、大学生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开拓创新时代精神,但存在一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在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图谋依然未变,且更加隐秘化、多样化,通过书籍、影片、多媒体等方式在青年学生中加以渗透,既能获取实际的商业利益,又能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灌输。在“中国不断地走向世界,我们应该怎样接受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89.58%的大学生选择了“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选项,说明大学生对改革开放及其成果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二、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1、确立一元主导多元协调的价值理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对各种价值观予以客观评价,科学分析,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必须认识到多元价值观存在的理论渊源和现实根基,大胆介绍和研究其他价值体系,增强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识辨能力,让他们明白我国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对各种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2、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隐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观念,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创造一系列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较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

3、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主渠道。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大学生不仅从感情上,更能从世界观的理性高度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6篇:90后大学生价值观

——90后大学生对兼职的看法

摘要:大学生活课余时间丰富,许多同学都选择了做兼职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做兼职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丰富自己的经验,使自己在毕业后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更轻松的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大学生兼职是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现象。从某些方面来说,兼职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是,兼职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可能对学生们造成一定损失并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克服兼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避免风险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兼职情况对兼职的看法困难与风险如何做

引言:做兼职的现象在90后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我们应对一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有充分了解,通过调查与分析的形式可以充分的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兼职情况、兼职的原因、特点、其中存在的困难与风险及其解决方法。因此我做了一次调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随机对周围的同学做了些调查,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以下为我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以及我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90后大学生的兼职情况

调查显示,40%的90后大学生做过兼职,在还未做过兼职的90后大学生中,有60%表示想尝试做兼职,只是因为功课压力和安全因素等原因还未去做过兼职。所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约74%认为做兼职很好,既可以减轻父母负担,又可增加个人收入,同时还可以丰富社会经验,为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有大约19%的学生认为做兼职既会浪费时间又浪费我们的精力,不利于我们的学习,所以他们对做兼职持否定态度。还有将近7%的学生认为做兼职又苦又累,表示不愿意做兼职。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对做兼职的意愿较为强烈,大多数90后大学生表示愿意在课余时间做兼职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做兼职在90后大学生中的普遍性,兼职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大学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需要重视大学生的兼职问题。作为90后大学生中的一员,我们应理性的看待兼职问题,合理的分配时间,确保在做兼职的同时学好专业知识,如果专业知识掌握的少或不牢固,兼职就不会起到锻炼工作能力的目的,只会适得其反,更加不利于将来寻找工作。同时更应增加警惕,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而误入歧途,导致严重的后果。在我们的身边就有鲜明的例子,他们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因此为了保证大学生兼职顺利进行,社会上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畅通的兼职信息渠道,确保大学生更加方便且安全的找到兼职工作。并且,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关于职业选择的合理性与安全性的宣传力,同时尽可能提供适合大学生情况的良好兼职环境,确保大学生兼职顺利、安全进行,保护大学生权利。

二、90后大学生兼职的目的

对于兼职目的调查显示,约有65%的90后大学生兼职的目的为丰富社会经验和锻炼工作能力。不到7%的学生是因为个人兴趣爱好而做兼职。剩下的28%的大学生是出于赚钱的

目的而做兼职。可以看出,大学生兼职,获取报酬不是唯一的目的,获取社会经验、增长阅历,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才是大多数人的主要目的。

总结调查结果并结合个人观点,我对90后大学生兼职原因作如下分析:

1. 大学生活的特点使大学生选择做兼职。

首先,大学课程相对较少,课余时间丰富,大学生们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往往剩下很多任由个人安排的时间。这时,大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做兼职这种即可获得收入又可锻炼能力的方式来度过剩余时间。

其次,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后社会接触面变大,接触人增多,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使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增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很多金钱消费。并且,恋爱和一些服饰、化妆品之类的高价消费品使大学生的生活支出大大增加,家长给的生活费往往不够使用,出于为父母考虑等因素又不愿再向父母要超额的生活费,大学生们就通过做兼职来赚钱满足这些消费需要。

再者,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家庭的生活压力和内心责任感以及自尊心的驱使,他们往往更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赚取生活费和学费等,尽可能的为家庭减轻压力,兼职就成了最理想的方式。

最后,大学生丰富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接触大量的招聘广告。网络、报纸、书籍上的招聘广告随处可见,各种校园社团也在为大学生们介绍工作。了解招聘信息的方便使大学生们更易想到做兼职,并更易找到兼职工作。从众心里和找兼职的便利使得兼职的现象在90后大学生中极为普遍。

2.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家选择兼职锻炼能力

自从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取消了“统分统配”的政策,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失业人数越来越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现状,90后大学生们往往选择在大学期间通过兼职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丰富社会经验。并通过兼职的方式来了解社会的需求,弥补自己的不足,以便于使自己在毕业后可以更好、更方便的找到工作。于是我们大多选择兼职的方式来走向社会。

三、90后大学生兼职的特点

1.时间广泛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做兼职的时间分配较为广泛和均匀,皆为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周末和假期。时间上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因各自的课程安排不同而导致的课余时间不同使兼职时间有小部分的差异。

2. 兼职种类各有不同

做过兼职的同学中超出65%的是为别人发传单。虽然这类工作较累且收入较少,但是工作易找且工资日结,安全性较高,所以大部分同学选择这类工作。

约12%的90后大学生从事的是促销和礼仪工作,虽然这类工作收入较高,但是对口才等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从事的人较少。

将近18%的学生做兼职时选择的是服务行业,例如送外卖、为饭店端菜等。此类工作虽较为简单,较易寻找,但是因工作量较大,消耗大量体力,所以从事的90后大学生不多。

虽然家教行业工作较为轻松、工作量小、工作环境较好,但是市场需求较少,对工作能力要求大,竞争较为激烈,所以从事家教的90后大学生较少,仅有不足5%。

3. 寻找兼职信息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的多样化和大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使90后大学生了解兼职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有进将近29%的同学通过大学生社团来寻找兼职,他们认为社团的信息来

源比较可靠,安全性较高。

还有大概67%的同学通过招聘广告和朋友介绍来寻找兼职,朋友做过的兼职往往可信度较高,并且可以从朋友那了解到关于工作强度、方式、工资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招聘信息寻找工作的90后的学生往往通过打电话去招聘公司了解一些相关信息,检测兼职工作的安全性。这两种了解兼职信息的方式不需要向中介方缴纳中介费和会费,所以不会因受骗损失大量金钱,因此选择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兼职信息的同学较多。

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为网络上的招聘信息可信度不高,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所以通过网站来了解兼职信息的同学较少,仅占调查人数的4%不到。

4. 兼职收入的用途多样化

有超过60%的90后大学生利用兼职的收入来补充额外的零花钱,满足恋爱、交际、买衣服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使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大,与各类人的接触增多,这就使90后大学生用于与别人交往的资金支出大量增加。并且大学生们用于化妆品、服装等的高消费品的支出和恋爱费用的支出使大学生的生活费往往严重的入不敷出,此时同学们就选择用兼职的方式来赚钱满足消费需求,兼职所得的收入基本用在此方面。

还有40%的同学兼职用所得的收入来当做生活费,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大学便是半个社会,进入大学便等于进入半个社会。进入大学后的大学生生活上便已经开始半独立,与社会的接触和独立生活的开始使90后大学生思想上开始成熟,我们学会了为父母考虑,想用自己的能力来赚取生活费,来减轻父母的负担。所以90后大学生便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兼职,用兼职所得的收入来作为自己的生活费,从而减轻父母和家庭的负担。

四、兼职中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及处理方法

有40%的同学表示在兼职过程中遇到过困难与风险,虽然大部分同学遇到的只是工作难度大、强度大、气候环境差等困难,但是也还是得得到重视。在选择兼职的时候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兼职,避免各种困难。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放弃,要理智的考虑,努力想解决的方法。当遇到用人单位的刻意刁难时,不能忍气吞声,不能不知所措,要尽力想办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解决困难。

并且很多学生都会存在做兼职会影响学习,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此问题就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解决问题,使学习和兼职得到良好结合。一旦合理处理好学习与兼职之间的关系,不仅能不耽误自己的学习,还能利用做兼职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减轻父母的负担。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同学在兼职过程中遇到一些风险,例如被骗走大量钱财等。对于这类风险,我们应充分了解安全知识,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锻炼自己处理风险情况的能力。在选择兼职之前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避免在做兼职时遇到风险。当遇到风险时我们应及时对情况作出正确分析,想解决方法,化解风险,维护自己的权利。事后一定要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兼职时再遇到风险。

结论:出于减轻父母负担、丰富社会经验,锻炼自己工作能力、得到更多收入来满足消费需求等目的,做兼职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重要现象。做兼职在给90后大学生带来很多收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与风险,我们应在充分利用其给我们带来的利益的同时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与风险,利用自己的知识来维护权利,避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我们也应处理好学习与兼职的关系,在不耽误学习的同时让兼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第7篇:90后大学生消费观价值观分析

——郑荣翔 B09110530

今天, 90后正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孕育着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其消费行为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直接与他们的价值观相关,其消费行为对整个社会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本文通过对他们的消费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思考,以引起相关人员共同关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理性选择消费行为。关注大学生消费,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9 年的秋季,“90 后” 青年陆续进入大学校园。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程度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较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使他们的成长道路大多较为平坦、顺利,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平台,使这些“90 后”的大学生成了“幸福的一代”。他们的个性、生活态度、思维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消费观念也与前辈显著不同,充满了现代气息。在他们当中,好多学生现代化装备一应俱全。95.9%的学生配有手机,近七成学生拥有电脑、MP

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极个别学生甚至拥有汽车等奢侈消费品。他们是自主消费的一代,在3-5 年后,这群年轻人将成为社会的主要驱动力、消费的生力军。

一、90 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与特点

1、消费的自由度增大。

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90 后”的大学生手中的生活费也越来越多,消费的自由度也在增大,对物品的更换频率较高,导致攀比消费、盲目消费、享乐消费、无计划消费,“节约意识”较差,没有明确的理财观念,对家庭的依赖性增强。

2、消费观念比较开放、前卫。

据观察发现,90 后的大学生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他们在刚入校门时就有不少人已全福武装,手机、MP

3、电脑以及数码摄像机等电子产品样样拥有;自行车、电瓶车、旅行包等生活用品极为普遍,有的宿舍成员还合资购买了洗衣机,位于发达城市的校园(各省城高校)甚至可以见到拥有汽车这类奢侈品的学生。他们追求品牌、追求流行、追求完美、追求质量。他们追求一切新鲜事物,他们喜欢有未来感的、比较前卫又比较出奇的事物,他们是超前消费、现代科技消费的一族。

3、消费观念矛盾且不成熟。

“90 后”的大学生消费既自信又他信;既大手大脚又斤斤计较,“AA 制”消费极为流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消费理念,他们擅长在普遍流行的产品当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品牌,比如他们并不排斥国产品牌,只要样子新潮有自己的味道他们就情愿消费;他们自认为对社会的规则和人情世故更为明白,应该消费的决不吝啬;他们不相信权威,不相信专家,崇尚的是公论,任你说得天花乱坠,还是要用事实说话,消费之前他们会关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从中做出自己的判断;又在消费之前喜欢听听小群体的意见,也会很相信学哥学姐的高参。他们自信能掐会算,永远只选择对的而不是贵的。然而当商家宣传恰到好处时,又会惹得他

们内心疯狂“长草”, 消费欲望暴涨。当朋友聚会及同学外出聚餐时,多采取“AA 制”形式,有时会导致同学间关系的不和谐。

4、消费的选择力比较强。

“90 后”在消费时追求物美价廉,能省的钱尽量省,如他们认为买正版CD不划算,喜欢在网上“DOWN 歌”;他们因喜欢最新款手机而选择购买国产手机;他们为了省钱而选择国产品牌的化妆品等;他们经常会约上几个人一起上街,采用团购的方式和商家进行砍价;购买电脑等大件商品选在“五一”、“十一”等节日在商家促销活动多的时候,并且尽量使用信用卡消费以便换取积分; 购买物品之前一般都会先上网浏览一番,如价格便宜自己心仪就直接选择网上购物,以至于在高校销售学生用品的人都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聪明,根本“忽悠”不了,什么东西都要先看牌子,再看质量,最后谈价格。

5、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不和谐。

尽管90后的消费行为比人们想像的要好,他们一方面体会父母的辛苦和经济承受能力,一方面又经受不住身边的许多新奇事物的诱惑,他们在满足美食休闲、明星崇拜、品牌情节、娱乐性消费后又常常产生自责的心理。

二、90 后大学生产生上述消费观的原因

1、传统观念及家庭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心理较重,无论自己的经济状况如何, 在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尽一切可能满足子女的任何要求,很少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正当,特别是当孩子在外地上大学后,总担心孩子在外受委屈;另外还有部分家长平时自己就奢侈浪费,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2、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90 后”的大学生自信、独立、充满激情;知识丰富、对个人发展有规划、责任意识强;思维比较活跃,思想早熟,喜欢追求富有挑战、新奇和变化的生活,兴趣爱好范围广等。90后是盯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网络信息的快速反应, 让这些大众传媒作为消费时代的鼓动者,甚至特意研究了90 后的消费心理,将他们纳入市场的目标;各大银行还针对90后熟悉网络,注重科技化的消费趋势,纷纷推出学生信用卡,使他们的消费观念更超前,消费欲望更强烈,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当今的大学校园是开放的,消费主义的思潮冲击着校园,学校周边的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校园内许多商家的广告传单、高校周围的网吧、歌厅、舞厅、咖啡厅、游戏厅、溜冰场、饭店等到处可见,这些都成了学生非正常消费的催化剂。

4、实现自我发展的影响。

“90 后”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求。首先,他们知道自己这一代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这使得他们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储备, 为了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达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自我,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费用忙于参加各类培训、考证;其次是部分大学生为了突出表现自己个性的需要,刻意包装形象。

三、对90 后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与思考

1、重视9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

针对“90后”大学生复杂的消费情况和消费行为,我们应利用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建节约型社会为契机,引导他们牢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分清什么是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享乐消费、无计划消费等现象,从而改变他们的不良消费行为。

2、重视“90 后”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消费既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活动。“90 后”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他们希望通过消费的新潮、时尚和前卫展示自己,实现自身价值,我们要教育当代大学生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经受住诱惑,不能过分地去追求虚荣,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要考虑到父母的经济承受能力,提高自身的消费素质。

3、培养“90 后”大学生科学的理财能力。

大学阶段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90 后”大学生经济独立性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又远离父母,不能科学合理的支配钱财,我们应该通过理财教育,给他们更多地锻炼自我、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首先家长要转变观念,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消费观,教会孩子合理使用信用卡,如果孩子的自控能力太差的话,要尽量避免孩子使用信用卡,特别要避免孩子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同时家长也要做好表率作用;其次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财知识传授,建立合理的理财计划,培养他们的理财技能;通过理财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敢花和会花的科学消费观。

4、为“90 后”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90 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除了要加大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宣传,拒绝一切商业性宣传广告进校园,还应联手相关部门对高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清理和整顿,消除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优化健康的消费环境,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坚决从源头上消除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因素的诱导,使高校及周边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理想去处。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社会发展主力军的“90 后”,他们今天是消费的尝试群体,明天将是消费的现实主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将对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帮助他们养成正确合理的消费习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对于90后大学生自己来说,更应该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一点一滴做起。

第8篇:90后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调查报告

摘要:

90后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发展的年代出身的一代,他们的一出生都饱受到个方面的批评与指责,非主流,缺乏责任心,放纵,自私等等都成为了他们的标签。可是到底有有多少人真正深入到90后之中,做深刻的社会调查,再做出结论的,这样的很少,所以,现在的很多评论对于90后或多或少的有些偏激。很多评论都认为90后这样发展下去,很难肩负起未来祖国发展的重任,而90后大学生作为这一群体中的特殊,我们更应该展开深入的调查,正确的对90后大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评判。

引言:

在90后之前,也有很多关于80后、70后很多负面的评论。现在70后、80后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一番成就,所以很多批评家又把目光集中在了90后,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身上。从去年开始,90后就作为高考的主力军步入了大学,当时就出现过关于90后很多的报道,其中不免也带着对90后批评的态度。经过了一年,今年又有大批的90后步入大学,再过两三年,我们的大学基本上都是90后了。因此,90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对于今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我们现在非常需要对90后大学生做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了,我们不能一味的批评90后,我们应当去发现90后身上的闪光点。 方法:

我们这次调查是我们全班47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首先是全班同学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制定了问卷,然后由问卷调查组的同学在全校范围内对10个系的500名大一新生做了问卷调查,最后由问卷统计组对调查问卷做了系统的统计。这一次我们总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479份,回收率达到了98.5%,确保了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

分析:

一、90后大学生大部分对未来充满信心,学习积极。

我们通过调查得出,当前90后大学生带对于当前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社会,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成功还是要靠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进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

而出。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在大学四年里要努力学习知识,为以后出身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这一点90后大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也并不是说90后大学生作风懒散,没有进取心。虽然有极少部分的90后大学生还抱有啃老的思想,但是主流是积极的,我们不能因为这少部分的同学而产生对90后大学生的误解,而且我认为,学校应该在培养同学们的积极性,改善学习环境上多做努力。我们在调查中有87%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其中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也是很有主见的一类人群,对于自己的未来,大部分人都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而且90后的信心我们是不用怀疑的,那绝对是70、80后不能比较的。

二、90后大学生知识和信息比较丰富,但内心有时又有些空虚

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9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重要力量,大部分的大学生信息的来源都变成了网络,网络上知识丰富,90后大学生经常泡在网上,对于一些即时的资讯了解得比较迅速,从我们调查中得出,他们对于关注的新闻种类比较多,像社会时政,医学科技,娱乐新闻是他们关注比较多的。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批刚入学的90后大学生关注的这类问题都是比较热的,与他们以后所要面对的社会比较贴近,很真实。但是这样光从网络上得来得知识毕竟有些东西还有待考证,而且网络上的资讯也容易给90后造成一些困惑。而且,当他们离开了网络,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也会有部分同学内心容易空虚,对于现实和网络上描述的有差距,而造成他们的心理落差大。

三、张扬自我个性,易于接受新事物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这批90后大学生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个性解放,对于一些小事不拘一格。对于一些比较陈腐的旧观念不屑一顾,特比是对于学校繁琐的校规表示很不理解。在他们眼中大学应该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地方,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他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希望能在大学里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来。他们都有很强的独立人格意识,不喜欢被别人束缚,喜欢无拘无束的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这样也凸显出90后大学生缺乏团队意识,缺乏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对于新事物,他们总是比70、80后更容易接受,这也跟她们张扬的个性有关。他们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做事情也喜欢追根寻底。正因为这样,一些不良的东西也喜欢借助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做一些不符合他们这个年纪所做的事。所以当前90后大学生有好奇心是对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对一些不良的诱惑。当前,由于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和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意识形态,西方自我而上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选择,致使90 后大学生对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注程度不断下降,而对个人利益过分强调,

从而出现90后大学生价值追求的个体化倾向。

四、处理事情容易功利化,比较现实。

在这次调查中,90后大学生对金钱的观点出现了一些问题,大部分同学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表面上看这种观点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但是这个观点也间接地强调了90后大学生比较重视金钱。而且在金钱和尊严那个重要的问题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同学认为金钱比尊严跟重要。这应该是当前90后大学生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90后大学生片面地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把个人利益和金钱的作用推向极端化,把“义”和“利”分割开来,以致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即将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能否有利于个人的前途发展作为价值评价标准。具体表现在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把追求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而对新时期大学生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缺乏感情和理性上的认同感。

五、在消费观上,很多同学失去了艰苦朴素的作风

在这次调查中90后大学生的主要消费用于生活,其次是购物,另外的朋友聚会、恋爱、学习的消费占一部分。57.9%的人对品牌不在乎,自己喜欢就好,也有将近30%的人认为品牌好但消费能力有限而不选择品牌,同时也有部分同学对品牌热捧并且非品牌不要。表面上看,大部分同学的消费观都没有什么问题,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当前的90后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子女的消费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通常都是子女需要的都尽量满足。这样也就会造成子女过分的依赖于父母,以至于出现前面提到过的部分同学抱有啃老的思想。

总结: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时期,市场经济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国际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90后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虽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对于90后大学生好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我们应该鼓励其继续发展下去。针对调查中90后大学生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领90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院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进而树立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价值目

标。

其次,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可以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促使大学生明确人生价值追求和目标,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而且学校可以结合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的这一特质,学校为他们提供平台,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后,要对90后大学生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在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时,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体验,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生产实践中去,体验实际生活,同时磨练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理论教育要同步进行,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认识和水平,从而促使90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政法系09级思政班

毛建安

第9篇: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系统的异同分析2

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婚配对象的基准。经调查,80后、90后大学生最不看重的五项择偶标准完全一致,分别是兄弟姐妹数量、海外关系、信仰、社会地位、家庭背景。最看重的五项择偶标准,80后大学生选的是性格、责任感、爱情、品质、健康状况;而90后大学生最看重是性格、爱情、品质、责任感、外貌长相。可见,当代大学生择偶并不在意对方的家庭背景,而是更加注重对方的内在,注重双方的感情。90后大学生将外在形象作为是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而80后大学生则相对现实一些,他们将健康状况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在访谈中,还有同学认为健康状况是婚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婚姻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光鲜的外表形象也就失去了意义。

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也是一个人婚恋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众多舆论报道显示90后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一代。那这样的一代人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怎样的,众多媒体对于这代人的“开放”的定位是否准确、客观?经调查,对于婚前性行为,15.5%的90后大学生表示坚决反对,这比80后大学生还多出3.2个百分点,13.5%的认为自由快乐就好,70.9%的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而80后大学生中12.5%认为自由快乐就好,73.5%的认为不可轻率,应有责任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并不随便和开放,绝大部分认为应该采取一个慎重的态度,甚至坚决反对的比例还比80后大学生还略高一些。

三、消费价值观

消费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消费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消费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消费资金来源上,79.3%的90后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费用来源于父母,80后大学生则为64.6%。在课余兼职方面,32.1%的80后大学生选择课余兼职来支付生活及学习费用,而90后大学生选择此项的仅有18.5%。由此可见,80后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相对较强,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消费资金;而90后大学生更多地则是依靠父母。

消费支出上,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并无多大差异。月生活支出450元以下的90后大学生有35.2%,80后大学生有32.9%;月生活支出450至800元的90后大学生有46.5%,80后大学生为47.3%;月生活支出800至1200元的90后大学生有15.0%,80后大学生有17.2%;月生活支出1200元以上的90后大学生有3.4%,80后大学生为2.6%。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月生活支出与家庭生活水平基本处于一致的状态,高额度消费的人数相对较少。这与社会上关于90后大学生崇尚奢侈消费的说法有些出入。同时,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支出的范围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也比较乐观。超过60%的大学生将生活支出主要用于购买书籍及其他学习用品。

消费观念上,90.1%的90后大学生和86.3%的80后大学生选择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在这中间,75.1%的90后大学生和69.7%的80后大学生选择量入为出的原因在于勤俭节约。二者的消费观念是积极向上的,与中国传统的“崇俭黜奢”的消费伦理观是相一致的。对于部分选择提前消费的大学生,有近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今天花明天的钱是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各类书籍和电脑、手机、MP

4、PSP等时尚用品,在这其中90后大学生的比例要略高于80后大学生。可见,90后大学生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接轨,更注重新颖与流行,当然其中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

此外,购物时是否会考虑商品价格,是否会网上购物以及朋友聚会时付款方式等问题上,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并无什么差异。

四、人生价值观

一般而言,人生价值观的基本成分是人生价值目标、人生价值手段和人生价值评价。对80后和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目标的考察,我们主要从当前大学生的奋斗目标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从调查数据来看,无论80后大学生还是90后大学生的价值目标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绝大部分人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价值追求基本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两个群体中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掺杂着功利主义成分,而且这一点80后大学生比90后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他们更多地将对价值目标的追求与他们的自身利益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可能与80后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组建家庭的压力有关,因此会比较多地关注自身利益和发展,而90后大学生刚踏进校门,大学生活对其还有一定新鲜感,因而他们表现出比80后大学生更为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者之间的价值目标虽略有不同,但在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上有无差异呢?对于“您比较赞颂哪种人生?”80后大学生和90后大学生分别给出下列答案:

可见,当代大学生中绝大部分人不愿意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他们的奋斗和努力更多是出于对自己切身利益和前途来考虑的,这也是为何选择奋斗人生的有着较高的比例,但选奉献人生的比例不高的原因。在这一点上,二者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双方比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享受人生的选择上,有23.2%的90后大学生选择享受人生,超过80后大学生将近4个百分点,这一定程度上表明90后大学生比80后大学生更愿意坐享其成,更贪图安逸舒适的环境,而且这一倾向在90后大学生中有着潜在的发展趋势。

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直接决定着人生价值观的性质。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人生价值呢?据调查显示,80后大学生认为最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因素依次是才能、成就、社会贡献、德行、知识、地位、金钱、权力、名誉、其他;而90后大学生选择的依次是才能、社会贡献、成就、德行、知识、地位、金钱、权力、名誉、其他。可见,二者差异不大,稍微有点差别便是90后大学生更重视社会价值,而80后大学生更注重自我价值。

人生态度上,56.4%的80后大学生和56%的90后大学生选择“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同学都懂得未来的幸福生活是需要今天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的,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倾向。但也有不少学生对未来的人生之路比较悲观,19.5%的80后大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很悲观、很担忧,相比之下,90后大学生只有17.1%。这反映了80后大学生可能要比90后大学生悲观些。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人生道路非常的迷茫,于是干脆得过且过,这种人生态度倾向在90后大学生中要比80后大学生中更为明显些,选择“过一天是一天”的90后同学要比80后多了2.2个百分点。

上一篇:服务应急预案演练记录下一篇:深圳国家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