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90后”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2008年秋季,第一批“90后”大学生走进高校,从此,“90后”大学生以其特有的方式走进舆论关注的视野。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篇1:

“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管理对策

引言:

职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进行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职业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之本,是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90后,狭义上来说是专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公民。由于其成长的特殊环境,造就了90后员工一些独特的有别于80后及之前几代员工的特征。具体特征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职业素质较低,忠诚度低;责任感弱,抗逆能力差等。“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因此职业观对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而随着2017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季的结束,浩浩荡荡的就业季也已拉开帷幕,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在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分析“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及形成因素,探究企业针对90后就业观的管理对策,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基于此,根据对500名来自江西、福建、江苏、天津、广东等地的“90后”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可以总结出 “90后”大学生关于就业观的特点及成因,及相关的管理对策。

一、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征

尽管被调查者中,大三、大四的“90后”大学生居多,但绝大部分仍然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面对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90后”大学生显得相对淡定,并且持有乐观的态度;他们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也看重工作岗位的环境。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点处于比较理想化的状态。

1.對自我的职业没有详细的规划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40.17%的被调查者认真考虑过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对于大三、大四这样一个即将面对就业压力的群体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半数调查者表示偶尔考虑过自己所适合的职位。68.57%被调查者表示需要专家或老师进行指导。少部分被调查者更表示认为职业不需要规划。

2.对就业形势持乐观的态度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各个单位对于应聘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14.29%的被调查者表示地区不会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而84.29%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将发展机遇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6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找到工作,并且55.71%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力是公司最看重的因素,22.71%则认为经验最重要,而认为学校或者专业最为重要的被调查者占比不到10%。84.29%的被调查者认为相比父母意见和社会主流,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是工作岗位的决定性因素。

3.注重自身的发展

超过半数被调查者表示在找不到合适工作时,会暂时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并且自身发展的机会是“90”后大学生选择工作单位的第一考虑因素。 “90”后大学生在注重自身总和素质的发展的同时,对所在工作單位的环境也很重视。38.57%的“90”后大学生表示希望自己工作的环境充满奋斗气氛。

4.对工作岗位期望高

“90”后大学生在大学中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对工作岗位也有相应的要求。42.86%的被调查者希望未来能够在大城市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被调查的500名“90”后大学生中,没有一人愿意去贫困地区。80%的被调查者希望工作单位各项规则明确、奖罚分明、有条不紊、同事之间避免相互干扰。

二、“90”后大学生就业观成因分析

1.主观因素

“90后”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的年代,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整体经济社会迈进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确立和发展、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社会宏观就业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化等社会经济变;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互联网信息环境开放,互联网上交汇着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

时代成就了“90后”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独特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90后”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影响“90后”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主观因素有如下几点:

(1)好奇心强,富有挑战精神。“90后”大学生表示想要从事一份有挑战性的职业。

(2)自主意识和独立性更强。“90后”大学生对外来的薪资期望偏高,并且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3)竞争意识和进取心比较强。一旦他们认为这份工作对他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

(4)信心更强。在本次调查中,“90后”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比较乐观。

2.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往往家长会在他们毕业时提出建议,对其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在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家长的从业现状及职业生涯发展前途的思考都会对子女的就业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在当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形下,常出现家长包办子女的就业现象。家庭社会资本对“90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也具有一些积极影响:首先,可以拓展信息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其次,还会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因此,在“90后”大学生就业选择过程中,家庭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就业结果。现如今,“90后”大学生群体多数远没有走出自己的心理断乳期,在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阶段。来自家庭长期给予“90后”大学生过度的关注及保护,导致这一群体具有或多或少的依赖心理。

(2)社会因素:现今社会高速发展,但由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复杂严峻状况,使得各国的经济受到了一定影响,这也使得全国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然而,总体来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好的。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经济发展,这也就使得对高校毕业生等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有许多机会。并且近些年来,我国毕业生就业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就业体系越来越完善,就业环境也逐渐优化。就目前现状而言,“90后”大学生普遍对未来的就业抱有信心以及期待。国家也鼓励大学生更多的到农村、中小企业就业,这些地方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更高。同时,在基层,“90后”大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及磨炼,对其能力的提高也极有帮助。但社会私营企业等用工不规范,地域间薪资、人才政策等差异等社会客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90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选择。

(3)学校因素: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专门机构,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90后”大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个人的能力,自身的价值观也深受学校的影响,可以说是学校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现今社会宏观就业形式严峻,近年来,高校越发重视大学生对于就业观的培养及就业计划的建立,逐步建立了以就业指导课程为引导,以职业生涯规划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为支撑,加上企业实习、实践报告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形成其就业观。“90后”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活中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建立完善个人的就业观念,并且了解真实社会的就业形势。

(4)政策因素: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但经济形势却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形下,我国出台了许多政策,多为鼓励就业、创业的政策。国家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也使得“90后”大学生群体中有许多人选择进行创业工作,这也是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特点之一。政策的针对性不同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也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正因为国家鼓励创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这就促使“90后”大学生在就业时会偏向于这些方向。

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作用于“90后”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养成上,这些因素从方方面面促使“90后”大学生群体形成了其自身的就业观。当然,就业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90后”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其就业观也会逐渐发生改变。

三、企业对策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使员工从对工作的不满意转变为没有不满意,而激励因素使员工从对工作的没有不满意转变为满意。因此,在思考如何留住90后员工时,也应该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去满足90后员工,以达到降低90后员工离职率、维持组织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在对90后员工的性格特质以及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后,本团队结合管理学的知识,对如何降低90后员工离职率的对策进行了总结。

1.注重招聘流程,使用人才测评工具

由于90后性格形成的原因受到家庭、社会、个人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更加复杂难察觉。新员工对于企业来说就如新鲜血液,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和内部员工关系都有长远影响,只有认同企业价值观和发展战略的员工,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利益。因此,企业在进行新员工招募与甄选时,应更加注重人才的筛选。在甄选中,仅仅对人才的技能、能力和知识的筛选是不够的,在针对90后员工的招聘中,企业在可控成本内可采用多种人才测评工具,如职业性格测试、情景模拟、压力测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更加全面地了解候选者的性格、择业观、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方向,使企业招募到最合适的人选。

2.注重企业文化,创造良好工作氛围

由于90后性格呈现出理想化、乐观、高要求的特点,企业在对90后员工的培养中,应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引导。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式。90后的性格更加自我、自由,不喜欢被束缚,由于90后普遍生活環境和物质条件较早期的工薪阶级更优渥,企业所提供的物质薪酬不再是唯一的择业标准。企业若仅仅只注重经营绩效,把员工当作实现利益的工具,那么员工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也很难调动。因此,在管理90后员工时,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团队氛围。

3.注重人才晋升机制,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在小组成员的随机个例访谈中发现,大多数90后员工离职的首要原因是认为自己的不懈努力没有相应的发展平台支撑,因此往往会采取“骑驴找马”的方式,一旦有更好的平台就会选择离职。而如今各种猎头公司的崛起,也使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遭遇更大的挑战。而雙因素理论中,尊重、认可、责任和挑战都是员工提高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因此,企业在针对90后人才的管理中,应更加注重完善公平公正的人才晋升机制,这不仅仅要求企业在岗位晋升上做调整,还应在注重挑战性的任务分配、及时性的精神与物质激励等。

4.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发挥激励的有效性

简单的物质奖励已不再是提高90后员工的唯一形式,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90后接收信息的来源与渠道更加多样。正如流行一时的网络热词“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所表达的,在面对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时,90后员工往往更加向往自由和多样化的激励方式。企业在其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应当更加注重物质薪酬和精神薪酬的激励有效性,如弹性工作制、岗位轮换、带薪休假、年度公司员工旅游素拓等既有利于团队建设又能调动工作积极性的活动。此外,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竞争性的、一般同行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激励的竞争方式。

5.注重人才发展,制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在团队成员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90后往往对自己饿的职业生涯规划模糊不清,再选择职业与企业时,往往是简单的横向比较。企业在招募选拔合适的人才之后,应该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人文关怀,在员工入职培训时,就向员工清晰介绍企业人员构架、职位发展路径等有利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容。只有追逐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企业应再在绩效沟通中帮助员工制定与其自身追求相符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参考文献:

[1]万美容,夏博艺,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基于“90后”大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227

[2]周定财.“90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2011(5):79-05.高校教育管理

[3]刘毅.“90后”大学生的管理与激励[J].2014(02).企业管理

[4]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2014(4):111-04.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5]丘海燕.浅谈90后大学生的有效管理[J].2012(11).今日中国论坛

[6]白启华.W公司“90后”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D].2015.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7]张永恩.“90后”企业大学生心理契约对离职倾向的影响—以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D].2013.河南大学学报

[8]刘西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以S大学为例[D].2013.山东大学学报

[9]宋洁.90后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分析——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

[10]陆云松,企业人才管理现状与思考[J],环球市场,2016(4)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10421180。

作者:颜佳 龚若玮 王萍 符文静 袁杨杨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篇2:

“90后”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

摘要:“90后”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2008年秋季,第一批“90后”大学生走进高校,从此,“90后”大学生以其特有的方式走进舆论关注的视野。“90后”大学生坚持主流价值体系,勇于担当,但受实用主义影响比较明显;对传统道德观念认同度高,有较强的道德意识,但对一些不良现象的认同度在增强,受利己主义思想影响较为明显;对“90后”整体认知较为清晰,自我认知与自我期待之间有较大差距;重视人际关系的培养,人际交流能力较强;职业规划观念较强,有较清晰的择业取向;整体学习氛围不浓,但学习自主性较高。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金斐(1983-),男,浙江东阳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助教,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42)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0090)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2008年秋季,第一批“90后”大学生走进高校,从此,“90后”大学生以其特有的方式走进舆论关注的视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们也在第一时间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广泛研究。从2000年至今,已公开发表论文350余篇。然而,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1989年或1990年出生的,与其说他们是第一代“90后”,倒不如说他们是过渡的一代。2009年秋季,更加纯粹的一代“90后”进入大学校园,经过将近1年的大学生活,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发生了哪些改变,又有怎样的特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又将如何应变,这些都应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以上海某理工科高校2009级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入学后的第二个学期(这个时段新生已基本融入大学生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在理想信念、道德观念、自我认知、人际关系、职业规划、学习现状等方面的状况。

本研究问卷设计简单明了、科学合理,由前言和正文两部分组成,共42题。前言主要说明本次调研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注意事项,并对学生参与调查表述感谢;正文由基础信息及系列问题组成。

填写问卷的“90后”大学生由该校在各院系、专业中按比例随机抽测,男、女生比例均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有效回收率为96.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坚持主流价值体系,勇于担当,但受实用主义影响比较明显

“90后”大学生坚持主流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比较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0后”对党在改革开放32年来取得的成就有很高的认同,有65.2%的学生认为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有45.5%的学生认为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人的英明决策”。此外,“90后”大学生对党的信仰也表现出较高的认同,有74.2%的学生认为党最终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同时,“90后”大学生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担当意识和思想品质让国人感到欣慰。长江大学3位“90后”大学生勇于救人,最后因为体力不支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作为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担当,不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社会上有太多人批评90后,可这3位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向这个社会证明他们的人生价值。

然而,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地情况来看,“90后”大学生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党的认同感却远没有思想上来的高(见图1)。在调查中,当问及“据你观察,现在许多同学积极要求入党的最主要动机是什么”,仅有14%的学生是基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为了“能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的比例为17.1,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比例为68.9%)认为同学是为了“有利于在校期间或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而入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90后”大学生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比较明显,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有弱化的趋势,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已成为大部分学生争取入党的现实动机。

2.对传统道德观念认同度高,有较强的道德意识,但容易受利己主义思想影响较为明显

“90后”大学生坚持核心道德体系,对传统道德观念认同度高(见表1),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有将近9成的同学表示赞同。但是,在看待考试作弊这个问题上,只有47.2%的学生“对这种现象表示反感和鄙视”,其余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里出现这种现象很正常”、“虽然不太正常,但自己偶尔也操作”。可见,“90后”大学生对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表现出了一定的认同。

当问及“您在乘车途中遇到老弱病残孕的乘客”时,有64.1%的学生会选择“主动让座”,27%的学生会选择“看情况再让”;当问及“据您观察,身边的同学遇见自己的任课老师、辅导员会打招呼吗”时,有将近85%的学生选择会,认为这是基本礼貌,是尊敬老师最基本的表现。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90后”大学生还是有较强的道德意识。

然而,在调查中,当问及对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事迹的看法时,只有32.3%的同学认为“他们是当代大学生的楷模,要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大部分同学认为“他们的事迹很感人,但不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例为45.6%)、“他们就这么献出生命,有点不太值得”(比例为12.7%)。当学生遇上自己的事情与学校集体活动冲突时,有22.2%的同学会“服从学校的安排,自己的安排以后再说”,有21%的同学会因为老师的原因不得不去,而更多的同学(比例为52%)则会选择跟老师沟通一下。由此可见,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中受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

3.对“90后”整体认知较为清晰,自我认知与自我期待之间有较大差距

在自我认知方面,“90后”大学生对整体的认知较为清晰,有54.1%的学生认为“理想信念受实用主义影响,但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34.3%的学生认为“特立独行,更加注重自己个性的发展”,有31.8%的学生认为“依赖性较强,独立意识较差”,这些认知和之前学者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不谋而合,可见他们对“90后”整体的认知还是较为清晰的。

在问及自身的优缺点、自身的性格及对自己适合的工作等问题时(见表2),大部分的学生只是有一定的了解,更有将近20%的学生不太了解,甚至不了解。但是,在问及“您在大学期间,如果接到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您觉得能顺利完成吗”时,有31.7%的学生认为自己“一定能完成”,有54.2%的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一般还是能完成的”,这在一个侧面表明,“90后”大学生地自我认知与自我期待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4.重视人际关系的培养,人际交流能力较强

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非常注重大学里人际关系的培养,有超过8成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或者“比较重要”。他们交往的主要对象集中在家人、同学和朋友。其中,在交朋友方面,有35.9%的学生会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而有42.1%的学生会和“跟自己性格合得来的人”做朋友,只有12%的学生跟“能帮助自己的人”交朋友、10%的学生会和“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人”交朋友,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方面,“90后”大学生并不注重实用主义,而喜欢广交朋友,这也更加说明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同时,“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上同样有着良好的表现。当问及“当您刚进大学的时候,你能和寝室同学相处融洽吗”时,有将近82%的学生“能和寝室同学打成一片”或“能和大部分同学正常相处”。在问及“您和班级同学的交流情况如何”时,有将近70%的同学“和每个同学都有交流”或“和绝大部分的同学有过交流”。在和长辈交流方面,“90后”大学生并非像外界说的那样不善交流,有43.5%的学生“交流较多,无论在校还是在家,只要有机会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跟长辈们交流”,有31.5%的学生“只有每次回家的时候才会有交流”。综合以上因素,我们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5.职业规划观念较强,有较清晰的择业取向

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这批“90后”大学生已迅速适应了大学生活,他们抛弃了刚入学时的懵懂与青涩,对自己的未来已有了一定的思考。在调查中发现,有将近80%的“90后”大学生认为“十分必要”或“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且,对于自己的个人发展也比较明确,有19.4%的学生对未来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有56%的学生“有目标”,16%的学生“虽无远期打算,却有近期目标”。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的规划有较强的认识。

同时,作为进校还不到一年的大一新生,这批“90后”大学生还表现出较清晰的择业取向,在问及“在大学毕业后,您有何打算”时,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想好要就业、考研、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等等(见图2),只有14.6%的学生“走一步算一步”或是“暂时还没有打算”。对于毕业后择业主要的考虑因素,“90后”同学首先选择“工作相对稳定、更具保障性”,其次依次为“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能较好的发挥个人才能”、“单位在大城市”。虽然,初出茅庐的他们对于3年之后的择业没有深刻的体会,对于毕业后的打算也会存在许多变数,但未雨绸缪的“90后”在职业规划、择业取向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6.整体学习氛围不浓,但学习自主性较高

在调查中,当问及学习氛围时,只有10%的学生认为氛围很浓,有38%的学生认为较浓,此外,当问及“您在进入大学后是否有过逃课的行为”时,有15.2%的学生表示“经常有”,30.9%的学生表示“偶尔有”。而且,从一些课堂不文明现象的了解来看,有超过7成的学生认为迟到、旷课的现象“十分普遍”或“比较普遍”,对于带早饭进教室的现象,更是有32%的学生认为“十分普遍”、49.2%的学生认为比较普遍。当问及“您课余的时间主要用来安排什么活动”时,有71.3%的学生用来“上网娱乐消遣”,其次才是“看书,学习专业知识”,“运动”、“参加团学活动”紧随其后。由此可见,目前“90后”大学生用来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而且整体的学习氛围不浓,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但是,“90后”大学生对于学习仍有一定的计划性,并且自主学习性较高。有将近70%的学生对于学习制定过计划,当问及“您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您会如何解决”时,有6成以上的学生首先会选择“自己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或者“找同学探讨”,其次才是“向老师询问”,很少有学生会“不管,视而不见”。

三、归纳与建议

1.依托党团组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我国新一代的大学生,“90后”大学生势必受到更多思潮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思潮中,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明显,理想信念有弱化地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党团组织为依托,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具体来说,要以各级党校为依托,以党支部组织生活、党小组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导功能。要以团组织活动为平台,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引导学生形成历史使命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当然,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我们要通过灵活教育方式,使理想信念教育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2.以学生为本,注重主体性教育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独立意识较强,重视人际沟通交流且有较强的交流能力,渴望独立探索。因此,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教育学生”的教育方式已不太适用“90后”大学生,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的教育理念,以尊重学生多元化为前提,以服务学生为抓手,以引导学生为目标,深入开展主体性教育,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整合课内外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将近9成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有71.3%的学生将业余时间花在上网上面,有32%的学生会去参加团学社活动。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对主动参与为特点的活动有较高的认同,对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而且课余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会远大于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因此,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重视网络阵地建设,整合资源,将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团学社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受锻炼、增才干,形成全面育人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4-117.

[2]谢守成,吴俊文,杨朝清.“90后”大学生思想生活状况调查——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0,(1):69-73.

[3]蒋明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32-36.

[4]刘会,孙祥广.“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科学审视[J].世纪桥,2010,(3):115-116.

[5]黄杉.“9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J].成功(教育版),2010,(3):171-172.

(责任编辑:郝魁府)

作者:金 斐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论文 篇3:

也谈“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摘 要: “90后”大学生涌入校园,他们身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质和禀赋。高校教育者应该根据时代和环境变化,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新特征,及时准确地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这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又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需要。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特点 教育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自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颁布实施至今,我国教育事业呈现利好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均前所未有。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大环境的时代性转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进了历史的新阶段,在这种特殊的、赋有时代标志的环境中“90后”大学生们成长就有了其特殊性的存在。而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新一代“90后”在其成长过程中对思想发展的内在需求就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性。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地成为“90后”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精神伴侣,符合他们对自身思想成长与发展的渴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可行性、有效性,就必须结合新时代赋予“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创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一、“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从2008年开始,“90后”大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中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教育群体。“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具有相似之处,他们均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但不同的是,“90后”大学生在出生时改革开放已经具有了明显的成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中国信息飞速发展,各种思想碰撞、价值观多元分化的时代也伴随着“90后”大学生的成长。首先我们肯定的是大多数“90后”大学生们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每个时代的特殊性总会赋予新一代受教育群体具有独有的特征性,同样置身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90后”大学生们呈现出了“90后”的思想、行为特点。

1.依赖性增强。

“90后”大学生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是于独生子女。这就使得他们患有“王子公主”病的可能性增大。因为他们往往在家庭中属于核心地位,从祖辈到父母甚至是亲戚朋友,均会以他们为家庭发展的核心,对他们倾注所有的精力,期望他们成人成才。家庭会加大对“90后”这一代人的教育投资,甚至为他们勾画好今后发展的蓝图,定好发展方向,在无意识的日常教育中加以灌输长辈的想法,甚至在一些场合中不注重无意透露一些他们所能为子女创造的一些有利条件。这就容易造就“90后”大学生们产生目标性不明确,依赖性强,认为考上大学便一本万利,今后的路看父母、外界的指向性,而忽略了他们自身内因动力的作用,处于茫然阶段。官二代、富二代的问题也日益严峻。

2.抗压能力低。

我从事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两年,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走访调查、学生座谈,以及部分学生单独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专门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尤其是抗压能力明显不足。面对问题产生或是错误发生的时候,只有15.1%的同学在分析问题缘由的条件下,表示愿意“总结教训,从头努力”。仍然有9.4%的同学会因此一蹶不振,抗拒外界,将自我严重保护,对一切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拒绝配合,自我搭建象牙塔,封闭自我;而其中75.5%的学生则会在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抵抗消极情绪。这部分学生在问题出现初期,会试图找寻利己借口及理由避免自身成为问题的主因;在问题出现中期,当他们发现前期的抵抗不足以使得自身规避问题时,便开始积极搜罗自己所能有的“关系”(父母、师长)并发出求助请求,以期通过第三方的力量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思想无疑是受到当前社会一些社会风气所影响;而在问题出现末期,当学生发现抵抗、第三方力量均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自己又必须承担后果时,75.5%的学生此时就容易产生消极态度,做出种种臆想,严重者心理会留下阴影。

3.孤独感增强。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互联网普及,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90后”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样,同时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这一系列大环境特点造就了他们思想的早熟性。然而如上所述,“9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都在为了家庭事业而奋斗着,这就使得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大大减少。对于孩子的早熟或是新事物不能及时地与孩子进行沟通疏导,这样就与“90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新事物探究的本能产生矛盾,导致“90后”大学生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答案,人际交往主要靠手机、QQ、MSN、人人网等方式,从而淡化忽略了与朋友面对面交流、聚会、书信直接交流的传统方式。这样就使得绝大多数“90后”学生感到缺少成长玩伴、知心朋友,会因无法及时有效地互动内心想法,无人可倾述而导致“空虚”与“无助”,孤独感较“70后”、“80后”急剧加强。

4.城乡差距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社会城乡差距加大,“90后”大学生们参加高考,从全国各地来到相同的学校,但是他们自身的成长背景,以及教育环境不得已造就了本身在同届学生中因城乡差异而产生个体差异。城市的学生因为家庭条件相对优渥,综合素质或是文体类比如钢琴、书法、芭蕾等项目从小就得到一定的熏陶,与天赋有否无关。从而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感。而农村小孩考出家乡,来到城市上学,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鲤鱼跳龙门”,跳出家乡来到城市,开阔了眼界,相对而言新事物的诱惑增多,初入大学,在某些方面的展示才艺时,就略显捉襟见肘。这些对于心理素质稍差的农村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90后”困难学生包括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也就是所谓的“三困”学生。而随着经济、信息的高速发展,“90后”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征为以下几点。

1.大学目标模糊。

在教育中一直有一个误区,家长、老师在孩子处于中学甚至从小开始就灌输大学是象牙塔、黄金屋,只要顺利考入大学,学生们就可以一本万利。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刺激学生努力学习,为了早日考入大学而奋斗。但是,当“90后”学生进入大学时,往往会容易被误导,模糊了大学目标,认为培养能力、发展兴趣更为重要甚至取代了学习。我认为,无论在任何阶段,只要是学生,学习永远就是第一要务,这是经久不变的。大学生的定义,首先应该是一个学生,要完成学业;其次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小学生就在于“大”,大学生们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锻炼能力、培养素质。但是,就在“90后”大学生中就总会存在着这么一小部分学生,进入大学,目标模糊,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定位在哪,重心在哪。社团活动积极性高涨、专业学习却兴趣缺缺,或是盲目趋流,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推崇出国留学或是不顾本专业知识,在没定义清自身真正的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就盲目选择经济、国际贸易,崇拜金领、白领。

2.以自我为中心。

“90后”大学生们是备受呵护的一代,这就造就了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自认为看清形势。考虑问题首先从自我出发,当父母与周围师长、朋友观念与自身发生不一致时,有时候易发生抵触情绪,不再愿意与周围交流,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观点表现漠然,出现“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想法与行为。

3.自卑感加强。

“90后”大学生们从中学走向大学,一个个鲜活的同龄个体刹那间从全国各地涌现在了他们的周围。面对这些各异的个体,他们激动、新奇。但是,很快他们就自发地拿自己与周围的新伙伴们对比,经济、学业、能力……当他们发现自己某一方面原来甚至可能自认为是优势的方面处于弱势时,有些学生的心理特征就表征为不适应这种变化甚至不愿意面对,积极者、奋发图强,力争通过自身努力缩短差距,但是消极者就容易自卑感加强,寻求的方式却是自我封闭、自怨自艾或是在虚拟世界中寻求新的满足感。

三、“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指导实践。“90后”大学生思想成熟、坚定的基础来源于思想政治上的坚定。“90后”大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明确的理想,才有无穷的动力,这是精神支柱;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美好制度的信念不能改变;必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特别需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据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具有共同的理想和爱国精神,“90后”大学生崇尚责任,社会使命感强,爱国立场坚定,关心国内外大事,心系祖国发展前景。初入大学,“90后”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积极参加党课学习的学生分别占到63.1%和76.8%。“90后”大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两课课堂上思维更加活跃,互动、学习能力强,领悟能力高。当祖国遭受汶川大地震,“90后”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发、奉献、无私的热情大家都为之感动。我们必须抓住“90后”大学生崇尚社会责任的特点,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宣传手段,并不局限于课堂,加强互动,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精神是一种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是经过提炼的文化结晶。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精华的表现,是这个民族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主导精神。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90后”大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有助于“90后”大学生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积极向上性。

3.加强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是“90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所以说,心理健康是“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开展“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利用“通感”首先认同学生的观点,产生共鸣,引导其说出真实想法,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进而抓住问题源头,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时改变工作方法。

“90后”大学生的特殊性造就了“90后”学生特有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前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以及强权政策在“90后”大学生身上早已不适用,我们要立足本质,守住原则,强化感恩教育。同时,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对“90后”大学生进行网络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积极引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5.加强朋辈榜样教育。

渴望有个伴也许就是他们心底的一种呼声。在教育管理工程中,我们应充分开展朋辈教育,利用同学身边鲜活的人物、事例,在学生周围树立朋辈榜样,加强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党团干部队伍的建设。用榜样的作用去引领学生,用朋辈的作用去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营造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6.注重教育的延伸性。

合理安排课堂教育与课堂之外的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环节,发挥“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热衷参加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与潜能。

参考文献:

[1]梅喜萍.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因和教育对策[J].学工在线(scuec.edu.cn/stu).

[2]胡德平.“80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探索[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07):79-84.

作者:陈佳

上一篇:全市环境整顿方案下一篇:纺纱行业及化纤销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