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途径探索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时代的发展, “80后”一代已经登上了社会舞台, “80后”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对象正在逐步过渡为“90后”一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对着工作主体和工作对象的双重转变, 如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让“80后”辅导员正确把握“90后”一代的思想现状和发展规律, 真正成为“9 0后”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让“90后”大学生在“80后”辅导员的引导下成为理想信念坚定、学业成功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大大提高, 进而实现两代不同身份的人的共同成长和提高, 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

作为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群体——“90后”, 他们出生和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最大、市场经济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剧烈、各种思潮激荡碰撞、价值观念分化多元的时代, 这种时代背景造就了“90后”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个性张扬但依赖性较强;勇于接受挑战, 但无法承受挫折;思想解放, 但容易偏激, 考虑问题往往片面;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更务实, 但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有较明确的大学生活目标, 但学习动力不足;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但缺乏深层次钻研和持之一恒的毅力。

2“80后”辅导员群体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 “80后”已经成为主体。“80后”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他们学历层次要求更高, 一般为硕士以上, 而“80后”辅导员又多是学生干部出身, 曾是学校的优秀分子, 他们在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具有自己的优势。

(1) “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年龄差距不大, 对于高校的熟悉尤其对于大学生心态的体验, 使得他们极具亲和力, 易于学生打成一片。

(2) “80后”辅导员基本都具备本科甚至研究生以上学历, 学科范围较为宽泛,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开始充实辅导员岗位, 这改善了辅导员的学科结构。

(3) “80后”辅导员通常思想观念超前, 善于接受新事物和不断上进的特征使得他们不满足于现状, 不断寻求新的更有效的工作方式, 尤其是对网络的应用, 不仅有利于师生的沟通, 拉近彼此距离, 而且以意想不到的效果及时解决问题。

(4) “80后”辅导员基本都有学生干部的经历, 这为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相关经验, 更懂得如何与各方面打交道和解决具体问题, 这也使得他们能很好教育和培养“9 0后”的学生。

3“80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 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 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的期望。“80后”辅导员由于成长阅历简单从而导致他们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尤其是在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时, 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说服力不强, 实效性不高。

(2) 大的时代背景形成的共有困惑影响教育作用的发挥。他们都出生并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时代, 都受到古今中外多元价值和文化思潮的影响, 或多或少地都共同表现出了内心孤独、认知障碍、关注自我、张扬个性、功利主义、讲求实用的代际特性。虽然“80后”辅导员在不断地按照职业要求塑造着自己, 但由于从事辅导员职业时间的短暂, 这种塑造还没有达到升华的阶段。

(3) “80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90后”学生的期许不能契合。“80后”辅导员却同时肩负着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多重角色, 在学生面前很难同时既是严格的管理者又是知心的朋友, 既是超越学生的领导者又是较低姿态的服务者, 既是校方意志的忠实执行者又是学生利益的忠实维护者, 这必然会引发辅导员在学生期待与工作现实之间的角色困境。

(4)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新形势下国家对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 辅导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工作成效短期难以显现, 很难产生成就感;工作很重要, 可在学校的地位不高, 其职业生涯发展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这些都会让“80后”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

4“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

(1) 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 全面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要塑造一支现代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一方面要培养“专家型”辅导员, 即辅导员应当既能深度了解和走进大学生心灵世界和校园生活, 成为“有理论的实践者”, 又能精通并有效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和时代性教育理念, 成为“会实践的思想者” (1) ;另一方面要要注重思政教育的主动学习, 同时学习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 学校等相关单位应对辅导员开展更多培训, 使之能较快掌握各专业的必要素质, 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从职业素养、行为操守、学识涵养和仪表举止四大维度来提升辅导员的人格魅力, 塑造良好的师德风尚。

(2) 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着眼于大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注重其真正的需求, 从人文关怀方面给予其更多的帮助。即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尊重其个性差异和发展要求, 指导、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个性发展, 使不同学生的需要都能得到相对的满足。

(3) 把握规律, 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转变。

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深入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 真正将其内化为行为准则、价值取向。“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灌输与渗透相结合以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2) 充分认识“90后”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

(4) 重塑符合“90后”期待的“80后”辅导员魅力。

由于“90后”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 由于他们得到的信息多元而导致他们不信奉权威, 他们希望与老师有平等的话语权。为此, “辅导员应该放下架子, 与学生平等的交流, 变师为友, 使双方保持着平等的地位, 实现心理和谐。”这样“辅导员开展的政治教育工作就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得到学生配合和支持, 从而更好的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3)

(5) 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 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在的育人环境已呈现更加开放对等的趋势。” (4) 同时网络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80后”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如利用QQ群、飞信群、博客、E班平台等增加与学生交流。由于网上交流互动的平等性, 我们可以真正的与同学们打成一片, 可以更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服务。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为一座师生之间和谐的沟通平台, 学生既能畅所欲言但又不失理性和建设性,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促使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点、“80后”辅导员群体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和挑战进行分析, 进而对“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进行探索, 以期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实现辅导员队伍健康成长与大学生发展成才的共赢。

关键词:“80后”辅导员,“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 何敬业.80后辅导员做好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2) .

[2] 陈子庭.当80后辅导员遇见90后大学生——浅析80后辅导员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青春岁月, 2010 (18) .

[3] 余卫宁.当“80后”辅导员遇上“90后”大学生[J].北京教育 (德育) , 2010 (3) .

[4] 陈耕.关于对“80后辅导员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26 (4) .

[5] 何华莉, 沙文, 王陶.试析高校中的“80后”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J].黑河学刊, 2009, 3 (2) .

[6] 胡德平.高校“80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路径探索——基于对“90后”大学生思想发展需求的分析.思想理论教育, 2010 (7) .

上一篇:关于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下一篇:基于超星平台的专业课程教学路径拓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