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物理期末复习汇编

2022-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八下物理期末复习汇编

物理八下期末复习总结

本章从电压入手,引导学生利用电压表来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会正确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并用其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本章内容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

电压和电阻

电压

作用:电压是使电路形成电流的原因

常用单位以及换算:千伏,毫伏,微伏1kv=1000v1v=1000mv1mv=1000uv

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1读数:看清量程,弄清每大格和每小格表示电压数

2接法: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使标有﹣号的接线柱接电源的负极,标有﹢号的接线柱接电源的正极,被测电压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串联,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

中分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电压都相等

电阻

电阻的意义:一切导体都具有阻碍电流作用的性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不同

单位:欧姆ω,其他常用的单位:兆欧mω、千欧kω1mω=1000klω=1000000ω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

半导体、超导体的特点:半导体随慰藉条件的改变它的电阻也改变(压敏电阻、光敏电阻等)

变阻器

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构造:支架、电阻丝、瓷筒、金属棒等

使用方法:“一上一下”

第七章知识总结与能力整合

本章直接从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切入,引导学生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得出重要的电学定律——欧姆定律,并进一步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电学定量计算,得出电阻串联,电阻并联的关系,以欧姆定律为理论基础,运用相应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运用欧姆定律分析了一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现象,认识断路和短路现象,加深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欧姆定律

电阻上的电流跟电压的关系:导体中通过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内容:导体中通过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i=u/r

应用求电流,电压,电阻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原理:r=u/i

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注意:小灯泡的电阻太小会随灯丝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安全用电

电压越高越危险

断路,短路的认识

注意防雷,正确使用避雷针

第八章知识总结与能力整合

本章是在学习欧姆定律长的基础上,吧对于电学的研究扩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节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本章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电能和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焦耳定律以及与电功率有关的安全用电方面的问题,整章教材的结构是围绕电能的概念展开的。

电功率

电能

电能的获得:电能是由自然界中各种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的,是由电源(发电机、电池等)提供的

单位:焦耳j、千瓦时kw•h,千瓦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叫度

1kw•h=1度=3.6*10^6j

电能表

作用:用来测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测量方法:电能表的计数器上前后两次读数之差

表盘上参数的含义:例如,2500rews/kw•h表示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转盘转2500转

电功

实质:电流做功德过程实质上就是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电流就做了多少功。

单位:与电能的单位一样,都是焦耳j

计算:w=p•t

电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符号用p表示

定义:一个用电器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1秒内所消耗的电能,用公式p=w/t表示

单位:瓦特w、千瓦kw,1kw=10^3w(1w=1j/1s=1j/s)

千瓦时的来世: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1kw•h=1kw*1h

额定电压及额定功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一般来说,在用电器铭牌上标明的电压和电功率就是这个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测量:原理(p=ui),器材,电路图

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道题是,电能要转化成热,这种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任何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道题都要发热

焦耳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q=i^2rt

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根据公式p=ui得i=p/u可知,由于家庭电路中的电压时一定的,即为220v,所以用电器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i就越大,为了安全用电,应注意不要让干路中的电流超过家里供电线路和电能表所允许的最大电流值

保险丝

特点: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率大而熔点低

作用:电路中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能自动熔断而自动切断电路,以保证电路的安全。家庭电路中千万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

第九章知识总结与能力整合

本章从生活中常见的磁现象出发,介绍磁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特殊物质“磁场”的存在,并探究“电生磁”和“磁生电”的辩证关系,了解电和磁的内在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获取先关信息并掌握相关知识。

电和磁

磁现象

磁性: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吸铁性指向性:指向南北方向

磁极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极:南极s、北极n,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场

存在于

磁体周围空间

电流周围空间

1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饰演

2通电螺线管(1)磁场与条形磁铁相似

(2)极性与电流方向有关

(3)应用:电磁铁(影响因素应用: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最基本性质

1对放入其中磁体有力的作用

2对放入其中电流有力的作用——电动机原理及能量转化

方向规定: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描述——磁感线

特点:闭合曲线,在此题的外部从n极到s极,内部从s极到n极,磁感线不想交

功能:磁感线能反映磁场的强弱,密的地方磁场强,疏的地方磁场弱

磁生电

电磁感应现象:只有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才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得到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应用:发电机

原理:电磁感应

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补充发动机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十章知识总结与能力整合

本章主要讲述电磁波以及信息的传播。

信息传播

固定电话

结构及原理:用简单的电话是由话筒和听筒组成。其基本原理:利用电流把信息传到远方。过程是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

电话交换机:一般电话之间是通过交换机来转换的。可以提高线路利用率

模拟通信:信息电流的变化情况与声音的变化情况一样,这种信号叫模拟信号,使用模拟信号的通信方式叫模拟通信

数字通信:信号使用不同的符号的不同组合来表示,这种信号叫数字信号,使用数字信号的通信方式叫数字通信。数字信号形成简单,抗干扰力强,失真小。

电磁波

产生: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

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传播速度与光一样

电磁波的波速、伯成河频率

应用:广播、电视、移动电话、通信

越来越宽的信息之旅

微波通信:用微波来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就是微波通信。微薄的波长在10m到1mm之间,频率为30mhz到3*10^5mhz之间

卫星通信:是借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来传递信息的,卫星通信可以克服微波不能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不足(微波只能沿着直线传播)

光纤通信:通过光导纤维来传递信息叫光纤通信。光纤通信的特点是携带的信息量大

网络通信: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其主要形式是电子邮件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物理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物理教育专业自荐信模板

第2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汇编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

1k m=

m,1m=

dm=

cm=

mm=

um=

nm。 光年是

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

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 “

”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 刻度面

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

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

组成 。多次测量取

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

3、时间的测量:(1) 时间的单位有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2) 1h=

min =

s;1min=

s;30min=

h (3)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

、三恢复

4、误差是

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不同,

能消除,

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

的变化叫做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

的世界。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

的物体叫

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

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

,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

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

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

的。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

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

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相同

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

的物体运动得快。 (2)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值

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1)定义:

。(2)公式:

(3)速度的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

内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国际单位:

,交通中的常用单位:

。速度的单位是由

的单位和

的单位组合而成的。 1m/s=

km/h (5)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

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

运动和

运动。

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 分为

直线运动和

直线运动

5、(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

,这种运动叫做

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

速度来表示。

6、在匀速运动中速度的公式是

,公式中V的大小是

的(不变、变化),路程与时间成

比。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的公式为 v=

。 平均速度的大小反应了运动的

程度。 变形公式有:路程s=

,时间t=

第4节

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2、实验时用

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

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传播:声由 介质传播的,一切

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

作介质传播的;

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交谈。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

,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 15℃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

(同、不同)。声在

中传播最快,在

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

传来的,第

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

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

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

,使声音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

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指的是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决定的,

越大,音调越高。

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

越大。

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

是不同的。用

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

,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

HZ~

HZ。人们把高于

HZ的声叫做

波;把低于

HZ的声叫做

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

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

声。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

(广、窄)。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

,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

;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声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

辨别的。

第3节 声的利用

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

,还可以传递

利用声来传递

的例子很多: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群;医生借助B超获得体内器官的信息。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

。超生洗碗、超声碎石,都是利用声来传递

的例子。

第4节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

(2)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

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

的声音为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人们以

为单位 来计量噪声的强弱。

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

分贝。

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的

产生声音---空气等

传播声音---鼓膜的

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的途径:(1)三方面着手控制噪声:1)防止噪声的

2)阻断噪声的

3)防止噪声进入

(2)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

处减弱 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3)在

人耳处减弱 如用手指堵住耳朵。

5、右图是

的标志。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1、温度:物理学中把物体的

叫做温度。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t):温度计上的符号0C表示的是

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

。“-4.70C”读作

或读作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2)认清它的

;

3) 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

被测液体中,不接触

,待温度计示 数

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

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

相平。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每10格是

,分度值为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

,第二次使用时要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

。物质处于何种状态

决定。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

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

变为

叫做熔化,要

热;从

变为

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

热。

3、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

热,温度却保持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

热,温度却不断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

叫做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

叫做

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6、熔化

热,凝固

热。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时放热,温度不会太低。夏天冷却饮料,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

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

变为

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

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2、(1)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但要持续的

热。 水沸腾时的现象:

。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

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

(同否?) (3) 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温度达到

,必须继续

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3、蒸发:(1) 是在

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

温度下发生。 (2)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

热,液体本身温度降低(蒸发致冷)

(3) 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4、液体蒸发时温度要

,它要从周围物体 吸收 热量,因此蒸发具有

作用。

5、液化: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

。所有的气体,在

降到足够低时,都

液化;而有的气体

单靠

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气体液化时要

热。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

热;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

热。

2、判断物态变化:(1)碘变为碘蒸气是

,冷却后又变为碘粒是

;冰冻的衣服干了是

;北方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

;冬天树枝上出现“雾松”是

。早上打霜是

;白炽灯灯丝变细是

;舞台上的雾景是利用干冰

吸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

而成的雾。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

吸热,空中的水蒸气

成小冰晶,遇暖气流

成雨水。 (2)雾、露的形成是

现象;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腔中的 水蒸气 遇冷

而成的;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

;夏天早晨自来水管外在“冒汗”是

;游泳上岸后觉得冷是因为

。烧红的铁放进水里“哧”的一声见一股“白烟”上升,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先

、后

。装冰琪淋的杯底附着一层水珠是

现象。

(3)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

热,不致使菜窖温度过低而冻坏菜。擦酒精觉得凉快是因为

吸热;吃冰棒凉快是因为

吸热。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示数为先

;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直接发光的物体叫

。月亮

(是、不是)光源。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

,这条直线称为光线。

2、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

中传播最快,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是

m/s。在水、玻璃中逐渐

(变大、变小)。

3、应用: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都用光的

传播来解释。

4、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这表明

快。光年是

单位。

第2节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遵循反射定律。

(1)入射角: 指的是

线所成的夹角。反射角 指的是

线所成的角。

(2)光的反射定律:

光线与

光线、

在同一平面内;

光线与

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角等于

角。在反射时,光路是

的。

2、反射类型:

(1)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

(2)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两类反射都遵循

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3、光垂直射入镜面时,反射角为

度,入射角为

度;

4、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因为发生了

反射。光滑的铜镜,镜子,平静的水面发生的是

反射。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

立的

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与物体大小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即平面镜所成的是

。 成像原理:根据

成像。

成像作图法:可以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两种方法作图。 平面镜的应用:一是可以

,二是可以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 相同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所成的是

像。像和物关于

镜面

对称。

第4节 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

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

,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折射初步规律:(1)入射线、折射线分居

线两侧。(2)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但增大的度数不等。空气那面与法线的夹角

些。(选“大或小”)(3)光线垂直射入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

,折射角等于

。在折射时光路也是

的。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

于入射角。

3、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向 上 弯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玻璃砖后的笔“错位”,这些都是光的

现象形成的。

4、看见水里的鱼是鱼的

像 ,是经光的

形成的。看见水里的“月亮”“白云”是

(选“实物或虚像”),是经光的

形成的。水中的倒影是

,是光的

形成的;小孔成像是

像,是光

形成 的。

5、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的。

光的色散

1、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红、橙、

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太阳光(即白光)是由多种色光

而成的。这是英国

发现的。

2、彩虹是光的

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的

现象。

3、色光的三原色是指

4、物体的颜色:应用:绿光照到一个穿白上衣红裙子的人身上,看见的是

色上衣,

色的裙子。(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就被吸收而成黑色)

5、看不见的光:是指红光之外的辐射叫

和在光谱的紫端以外的看不见的光叫

。 (2)、 红外线的作用:(1)

(2)

(3)

(4)

。 (3)、紫外线的作用:(1)有助于人体合成

。(2)杀死

灭菌。(3)能使

物质发光来识别钞票的真伪。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1、透镜的概念: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

。 主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

光心:光线通过透镜上某一点时,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做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经凹透镜折射后要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透镜的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

,用

表示。

2、凸透镜的光学性质: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

;图一

2)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

;图二

3)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图三

3、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所以又叫

透镜。 凹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所以又叫

透镜。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

镜。照相机成的是

像 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

镜。投影仪成的是

、的

像 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

镜。放大镜成的是

、的

2、实像和虚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光屏

(能否)承接到所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的

(同侧或两侧)。能成实像的光学元件有:

。 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汇的位置;光屏

(能否)承接到所成的像;

物和实像在凸透镜的

(同侧或两侧)。能成虚像的光学元件有:

镜、

镜 ,还有看见水里的鱼也是经折射形成的

像。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用到的实验器材有:

(2)实验过程:①

、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

的中心大致在

;②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央,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即像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情况,测出物距和像距;③调节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操作。 (3)物距和像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u);像到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v)。

2、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结: 物距(u)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像的位置 像距(v) 应

u>2f

f

u=2f

v=2f ------

f

v>2f

u=f 不成像

u

3、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一倍焦距分

,二倍焦距分

;物近像

像变

。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1、眼球相当于一架

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镜。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相当于

。物体经晶状体成像于

上,再通过

把信息传入

,从而产生视觉。眼睛的视网膜上成的是一个

像。

2、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的

方。可以戴

镜来矫正。因为它具有

光线的性质。使清晰的图像略向后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又叫老花眼)像成在视网膜的

方。可以戴

镜来矫正。因为它具有

光线的性质。使清晰的像略向前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

镜和

镜组成,都是

透镜。

2、物镜:作用相当于

的镜头,成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成

。显微镜把物体所成的像两次放大

3、望远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

镜头,

使远处的物体成

的实像;目镜相当于

镜,目镜成

像。它有拉近镜头,增大视角的作用。

4、成实像的光学元件有:照相机、投影仪、小孔成像 ; 成虚像的光学元件有:平面镜、放大镜、凸凹面镜

利用反射的有:平面镜、水下的倒影、所有面镜;

利用折射的有:所有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近视镜、老花镜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

1、质量:(1)定义:

叫做质量。用字母

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

,1t=

kg,1kg=

g=

mg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50

(2)实验中常用

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各种秤也是测

的工具。

2、天平:天平是测的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的方法如下:

首先把天平放在

的桌面上,之后把

放在标尺左端的

处,调节

,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

处,表示天平已调平衡。若指针左偏,左右两个平衡螺母都像

调。平衡后才能称量质量。称质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

盘,砝码加在

盘,加砝码时先加质量

的后加质量

的,最后加

,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读数时物体的质量=

质量

质量。

3、使用天平称质量时应注意:不能用手拿砝码,应用

加减砝码,;不能把化学药品或液体等直接放在砝码盘里称质量,要用烧杯等装起来称量;加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如何称小瓶中水的质量? 瓶和水的总质量—空瓶的质量

4、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它不随物体

的改变而改变。

1kg的冰化成水后质量为

,2kg的面拿到月球上质量为

,一铁丝把它弯成铁环质量

(变、不变)。

第2节 密度

1、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

2、密度:(1)定义、

叫做密度,用字母

表示密度。密度的公式是

;

(2)单位:密度的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为

,密度的单位是由

的单位和

的单位组合而成。 换算1g/cm3=

kg/m3

2.7×103 kg/m3=

g/cm3

3、水的密度为

kg/m3,读作

,它表示的物理意思

;一桶水的密度与一滴水的密度那个大?答

4、密度的大小由

决定,还与物质的

有关。同种物质的密度同否?答 一般相同

。一般有:固体的密度

液体的密度

气体的密度;铝的密度

铁的密度

铜的密度

水银的密度;盐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

冰的密度

木块的密度。(填大于活或小于)

5、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 V成

;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

(有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不同物质密度

(同否),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

6、图象:右图所示:ρ甲

ρ乙

7、一块砖切去一半,质量变为原来的

,密度

;但气体的密度要变化,如一瓶氧气用去一半,体积

,密度变为原来的

;一个乒乓球踩瘪了但没破,质量

、体积

、密度

8、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

,体积

,密度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定物质密度,首先要用

测出物质的质量,用

测出物质的体积,用公式ρ=

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用途:用量筒测

,(量筒上的标度单位是 毫升(ml)

使用方法:首先要观察量筒的

值,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

1 m3 =

dm3 (升)=

cm3 (毫升)=

mm3。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1、鉴别物质:方法是求出物质的密度ρ,再查密度表,与那种物质的密度相同就是那种物质。

2、间接求物质的质量:如求天安门纪念碑的质量,先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查出密度,用公式m=ρv求出质量。

3、间接求体积:质量方便测,而体积不便测时,用v=m/ρ求得

4、同种物质意味着 密度

相同;谈到样品意味着

密度

相同;谈到先制一个模型意味着

相同;谈到给飞机减轻重量意味着飞机的体积不变。

变小

5、一定质量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后,密度

。密度小的上升(在上面)

6、水在

℃有反常膨胀现象,即在这个温度下水的密度最大;密度大的总在

层 ,所以较深的湖底水温

℃而不会结冰。

第3篇:八下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1、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的差异,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青藏地区和其他地区划分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第二节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注意保持旧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风貌,同时兴建地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中华世纪坛以及一些高级旅游饭店和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

5、中关村是我国最早的高科技园区。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1邻,港澳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制度: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实行“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陆。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而香港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可以进行紧密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影响: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迅速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由于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所以西气东输可以改善东部的环境。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2、自然状况:

(1)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位于第二级阶梯,四大地理区域的北方地区。位于黄河的中游地区。

(2)黄土物质来源——“风成说”占主导地位,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地貌特征是千沟万壑,

3、水土流失:

原因:(1)自然:黄土土质疏松的特性;降水集中在

7、8月,多暴雨; (2)人为: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人类活动使植被破坏。 危害:(1)带走地表肥沃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2)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3)向黄河下游输送泥沙,使下游形成“地上河”,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在黄土高原,位于第二级阶梯。

4、脆弱的生态环境: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发:旱灾、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和塌陷。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

5、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

(1)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第4篇:物理期末复习计划

九年级物理期末复习计划

九年级物理备课组2013.12

进入了九年级,同学们正式踏上了2014中考的征途,时间紧,任务重是九年级上学期最大的特点,再过不久我们就会迎来第一次大型考试----期末考试,本次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意义是非比寻常的,我们可以以此来检验此前的学习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调整学习计划的最佳机会,所以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要充分的利用好这次考试和复习。

一、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期中考试,九年级物理成绩不是特别好。这个原因是:将近二分之一学生是低分学生,出现两极分化。这部分学生主要问题:不重视学习,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不愿意思考。但是通过初二一年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所以要想通过期末复习,提高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成绩,还是有可能的。

本学期主要考察九年级上册和下册知识,力学这部分的特点是公式比电学少,但是研究理想状态下一些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学生受到现实生活经验的干扰,出现理解的难点比较多,就我们的学生素质而言,大部分都是属于缺乏对知识深度的掌握,仅停留于表面的学习,本次考试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考试。

二、复习课设计原则

1、不能是对知识点简单的重复,要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考点设计知识框架,用知识对知识进行整合,重新排列,这样做平时优秀的学生不觉得简单重复很乏味,同时也为学困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搭了梯子,降低了记忆和理解的难度。

2、具体课时设计,期末复习时间从1月1日开始,大致复习课时数14节,根据对期末考试的考点分析,难易度分析,制定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复习专题,做到每节课都有针对性,每节课都对复习内容有检测和反馈。

3、采取多种多样的复习模式,比如小组学习,这半年以来也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组内合作学习,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充当组内小老师,解决一些常识问题。把没做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在复习课上作为主线,以加深学习印象。

4、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辅导。这主要是针对学困生和优秀生而言,每年期末考试结束之后,都会留一些遗憾,能拿优秀的没拿着,能及格的没及格,上个学期期末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和别的任课教师交换学生,从而实现对学困生和优秀生的分层辅导,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实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学困生主要还是抓基础,优秀生主要进行便是训练,通过训练,挖掘对物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5、落实课堂效果,落实考点过关,根据以往记录的知识点过关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和复习,并且要反复过关,及时记录。落实课堂实效,建立在研究考点的基础上,不仅知道要考什么,还要知道考到什么程度。选择例题要典型,不做题海战,时间紧迫也来不及做题海战。

三、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定为三个层次:(1)对基础差的学生,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对基础略好的学生着眼深化和提高;(3)对基础好的学生着眼能力提高。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动眼、动脑、动手,积极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第5篇:物理期末复习计划

2012-2013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物理复习计划

箭口初中 柳吉臻 李文杰

期末复习将要进行,为了在复习时避免无效内容的重复传授,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整合本年级物理教师智慧,发挥集体备课优势,充分提高整体复习教学水平。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的:

1.查缺补漏,加强基础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抓住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中、下等学生的成绩。

3.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重点:

1.物理下册所学习的所有基础知识。

2.物理下册所掌握的所有重点实验。

3.提升学生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难点:

1.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计算能力的提高。

3.真正的理解知识及灵活运用。

五、具体措施:

1.学生建知识树: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采用“段段清”的做法,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对每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训练,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训练和提高所规定的能力。

2.典型例题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训练是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复习每一个单元时,根据平时教学中所掌握的情况,精选典型例题。适当采用一些例题精讲,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得每一个学生在复习中有满足感。

3.个别辅导,提优补差。课后,做好辅导工作,对一些特别学生多些关心。要即时反馈,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检测时,以基础为主,难题少量,让学生感觉不是很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心。

4.有效检测,反馈补救。根据复习情况,进行模拟测试,进行查漏补缺,弥补漏洞。

第6篇:初二物理期末复习计划

复习时间:6月11日——6月26日

复习安排:6月11日——6月12日 复习物理量

6月13日——6月14日6月13日——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6月17日——6月18日6月24日——6月25日6月26日实验题训练

(一) 实验题训练

(一) 实验题训练

(二) 计算题训练 期末综合训练训练 强调考试相关内容查漏补缺

上一篇:安全会议领导讲话稿下一篇:二类疫苗接种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