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美文之散文赏析

2023-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学生美文之散文赏析

写景散文赏析之我见

[摘要] 优秀的写景散文能给人启迪和力量,关键在于这类散文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做到通过情,理,人来营造一种意境,蕴蓄一种哲理,赋予一种灵性。

[关键词] 散文;情;理;人

“情”、“理”、“人”是写景散文创作中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研读众多的写景散文,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凡是优秀的写景散文,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往往做到了这样几点:

1、在景物描写中努力创造一种意境。

2、蕴蓄着一种哲理,

3、赋予一种灵性,也就是说很好地把握住了写景散文中的情、理和人。这是我们在进行写景散文创作时应该借鉴的地方。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作品谈一下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写景散文中的情

我们知道,在写景散文创作中,必然要进行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最讲究诗情画意,也就是说它追求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是,景物本身谈不上什么情,只是作者在进行景物描写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容人到景物描写之中。这种主观感情包括作者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等等。这样才使景物描写顿生情意,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效果,并由此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即印证了古人所说的一句话:“登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情于海”。如朱自清的<春)。在这篇写景散文中,朱自清就是将自己浓烈的感情凝铸在文章中。朱自清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树:“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写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雨:“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全笼着一层薄烟。”这样一写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一曲多么迷人的春之歌,一副多么富有诗情的春之画,把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对未来的憧憬抒写的淋漓尽致,产生一种景中有情的效果。

二、写景散文中的理:

我们知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由自然而人生而社会,生发出一定的理来。写景的真正目的在于表明一种态度,阐发一种认识,宣扬一种道理。所以,写景要有明确的立意,不要为写景而写景,纯客观的写景是毫无意义的,这一点我们在刘增山的<秋魂)中同可以感悟到。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秋天不同的景物,感受它们哲理的内蕴,用精炼而形象的语言把他们表达出来,展示了秋的灵魂和神韵。散文共分七节,在每一节中我们都能感到“理”的存在,具体如下:

(1)秋实,这一节里作者写秋实把自己的收获归功于风、雨、光、热,突出秋实的虚怀若谷,引发出对果实如何成熟的思考,这一节最后靓个反问句“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告诉人们要想获得成功,早日成熟,就必须经过苦难的考验。

(2)秋色,这一节中作者让金黄的谷子,红色的高梁,雪白的棉花,黑色的墨菊申述自己的颜色,然后让秋天自己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而这缤纷的色彩正是不同景物的不同的色调汇集而成的,从而体现出秋色博大的胸怀,能容纳万物。

(3)秋味,这一节中作者同样让苹果、甘蔗、槐籽、青椒、红果来回答秋天的滋味,进而让秋天回答出:“我的收获是充满着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使人自然地想那些饱经忧患的庄稼人,

(4)秋风,这一节里,作者说,秋风送走了秋天,迎来了寒冬,看似冷酷,但作者透过这表面的冷酷,写出了秋风那慈母般的心肠,表达了自己对秋风的赞美之情,所以,作者最后说:“感谢秋风吧,别曲解了他那一片保护生命的慈母的心肠”。

(5)秋叶,这里作者写秋叶“飘悠悠”,“似乎忧心仲忡”,然后一问一答,在回答中安慰秋叶,在安慰中写出了秋叶不是留恋枝头,也不是忧虑命运,而是在努力寻找,寻找一个不寻常的结尾,抒写对秋叶的赞美:“生前苦累劳作,作尽贡献,飘落也要来找一个有意义的归宿”。

(6)秋土,作者这里写秋土丰腴的土壤,它孕育了成熟的果实,用自己诚实的心证明着劳动者勤懒、好坏,作者最后让秋土告诉人们:在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这难道不像哲人般的警告:一份播种,一份收获,种什么,收什么?

(7)秋景,秋天的景色是善良的、宽厚的,虽然黄莺哑了,蝴蝶躲了,花儿谢了,杨柳枯了,但它仍然热情地接受着,并不因此而拒绝,用秋景的话说:“如果那样,我不也变得一样薄情了吗?”展示出了秋景博大的胸襟,仁慈的情怀。

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秋,也就构成了秋的灵魂和神韵,使之存在着丰富的思想,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也使(秋魂)成为一篇上乘的写景散文。

三、写景散文中的人

人们常说要把景物写活,这个“活”即为一种灵性,而赋予景物以娄性的方法不止于以动写静的拟人的手法,最有效的是融人人的活动。人也是风景的构成者,人的活动可以给环境、丰富自然景色的内容,使自然景物充满光彩,这一点我们在一些上乘的写景文中就能看到。朱自清的《春》中,有几次写到人的活动: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人和春天一起流动,人和春天融在了一起。

“在乡下,小路上,在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人,活动于春天的所有空间,人的活动是春雨中最有诗情的流动画!

“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人,闲适,欢愉,无忧无虑,使沙滩像平静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涌起波浪。”

试想,如果山区这些写景散文中投有关人的活动,景物夜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光彩。可见,景中有人,则赋予景物以人的灵性,景也就成为活动的景,立体的景了!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篇写景散文中如果少了情、理和人,便不能算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便也不能给人启迪和力量。故我们在创作写景散文和欣赏写景散文时应牢牢把握住以上这三点。

第2篇:朱自清散文之赏析

自小学五年级起就喜欢上了朱自清的散文,他写的散文清秀隽永、质朴腴厚、激进深邃,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荷塘月色》,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背影》这是朱自清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写的作品,写的是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一番情景,先生通过朴实真切的记述,抒发了怀念父亲的至情,情意恳挚。虽然时代离我们很久远,但仍能感觉到他们父子间那浓浓的感情。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被父亲那深深的爱给感动,情不自禁籁籁地流下了眼泪。儿子虽然已经20岁了,但父亲总是为他做这做那,在父亲眼里,儿子始终是最重要的。由这我联想到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的父母对我何尝不是这样,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中,不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吗?在我小学初中高中时,当我还在睡梦当中,妈妈早已起床给我做好了早餐,为了让我多睡一会,总是在最后一刻才叫醒我。下午,妈妈带着一天的工作疲惫准备好晚餐,吃完饭后,陪着我做作业,了解我的学习情况,无时无刻的关爱着我。朱自清让我对父亲、母亲、父爱、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真真切切正的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啊!不管我长得多大,离家多远,都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荷塘月色》所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是一处平常的所在;所描写的月色,是我们常见的景色,然而经过先生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先生描写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先生连用两个比喻,描摹荷花之美,但还嫌不够味,把“缕缕清香”,用“通感”的手法,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极为传神。“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个动词“泻”字,生动逼真。“月光是隔了树影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先生通过比喻,把眼睛看到的光与影,转移到耳朵听到的名曲上,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抗战以来的12年,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严重的民族危机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使朱自清的内心既充满了沉重,又充满了期待。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不再像先前那样采用大量各种修辞手法,而是用冷眼去观察社会和人生,用简洁的笔触直抒胸臆,字里行间充满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受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感召,大胆对“旧我”的予以否定和批判,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坦荡和勇敢精神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给后人留下了近200万字的文学遗产。然而,他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突出贡献,无疑则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第3篇:散文阅读之赏析语言特色

一、高考试题回顾: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

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

16.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

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

2012年山东卷《古怪的重水》

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济南市一模试题《中年是不断进化的》(科普文)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潍坊市一模试题 《美人如花隔云端》(科普文)

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语言特点。

(1)它包含了将近200种微观粒子并且描述了这些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所有的这些微观粒子都是由17种最基本的粒子由不同的方式结合构成的。

(2)希格斯玻色子犹如一个神话传说中的拥有无双美貌的女子,让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地追求,却始终不能见得一面。

二、设 问 方 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三、答题思路

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

1.从用词的角度:

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答:文中╳╳ 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寻找文段中有无使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

答:文中使用了较多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

2.从句式选用的角度: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短句,如╳╳,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判定文中有无连续使用整句,或者整散句结合的情况。

答:文中多使用整句,如╳╳,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语言的灵动性增强。

3.从手法的使用角度:

①某种修辞手法。

答: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语)的修辞手法,如╳╳,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气势、增加文采、感情充沛、风趣幽默)。②某种表现手法。

③表达方式。

4.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清新明快 (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方言口语)的特点,如╳╳。

5.从人称使用的角度:

答:这段文字运用了第二人称,如╳╳,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抓角度:用词、句式、修辞、风格等角度);

第二步,举例分析(结合文本)

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析作用(主旨、情感)

第三步,指出效果(运用术语)

小结: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叠词、拟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手法: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语体色彩;对科普文来讲,还要考虑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运用。

2、答题模式: ① 概括特点(一两个词即可);

② 举例分析③ 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包括:各种修辞的表达效果,各种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风格的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音韵、构图和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赋、比、兴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

表述方式:

1、抓角度(词语、句式、手法、风格、其他)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作用(主旨、情感)明效果

五、常用答题词语

平实质朴,通俗自然

清新朴素,泥土气息(生活气息)

华丽典雅,字字珠玑

含蓄隽永,富于感染力

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夸张讽刺

音节铿锵,韵律和谐,节奏明快

准确鲜明, 生动形象

六、常见语言风格(特色)

平实自然形象生动

含蓄委婉清新明快

洗炼简洁绚丽飘逸

婉约细腻旷达豪放

沉郁悲慨幽默讽刺

整散结合音韵和谐

七、从修辞的角度

常见答题形式:

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__________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

2、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

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

3、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

4、反语—— 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

5、 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

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

6、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

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

7、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

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

8、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

9、反复——突出强调

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

10、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

八、散文语言的特点

1、散文语言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蕴涵。

2、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3、散文语言常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九、谈谈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例子: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结构上,照应开头答应朋友去看菅芒花的邀约,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②内容上,进一步深化主旨:一方面,是指我心里开始向往菅芒花美丽的景致,另一方面是指作者的心因菅芒花而浮想联翩。只要心中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不管有多少变化,生活永远都是美丽的。

③情感上,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在彻悟人生课题(生命里的常和变)后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第4篇:英语专四系列:作文之范文赏析--在校大学生结婚

题目:Getting Married in College 写作要求

In 2005,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lifted the ban on students getting married while still in college. And it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it?

Write on Answer Sheet Two a composition of about 200 words on the following topic:

Getting Married in College

You are to write in three parts.

In the fi rst part, state specifi cally what your idea is.

In the second part, provide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OR describe your idea.

In the last part, bring what you have written to a natural conclusion

or a summary.

Marks will be awarded for content, organization, grammar and appropriateness. Failure to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may result in a loss of marks. 审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观点选择型的题目,论述对在校大学生结婚一事的看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思路1: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 ,原因可以从法定结婚年龄、大学生情感需求等方面讲 ;

思路2 :反对在校大学生结婚 ,原因可以从大学生心理成熟度、经济条件等方面讲 ;

思路3 :对此持中立态度 ,提出判断标准:如果各方面条件成熟 ,可以结婚 ,否则还是不要结婚为好 。

思路4 :先摆 出赞成者和反对者各自的理由,然后给出自己的看法 ,并进行简单说明(补充更多理由 )。

范文赏析

Getting Married in College

Since 2005 the ban was lif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getting married, it has been a hot topic for students, parents and educators and their attitudes differ sharply. Some hold the positive view and others think differently. In my view, I believe they’d better not get married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热议话题:在校大学生现在允许结婚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最好不要结婚 ,用following reasons 引出下文。

First and foremost, though mostly adults, college students are actually immature psychologically . Their wishes to get married are, more often than not , impulses. I admit that it is a basic right for those who have reached the appropriate ages to get married marriage is more solemn and requires more than just reaching the age. In addition, the university or college is a place to study instead of a community to lead a family life. Allowing college students to get

married would adversely affect their study. For instance, they would spend too much time attending to their family and love, thus unable to concentrate on their school work. Besides, as tudents, they are not ready to support a family financially.

主体部分:作者从几个方面述了反对的理由,而且在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提及了支持者的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更加凸显这一话题的争议性,同时更体现了作者做出这样选择的慎重性 。

Weighing the arguments of both sides, I would still say “no” to getting married in college, though it’s their legal right.

总结部分:作者经过衡量,选择持反对观点。这里使用的 weighing the arguments of both sides 呼应了前段第一条理由提及的“人权”或 “法定婚龄”,使结论显得更客观。

亮点回放

1. ban : “禁止、禁令 ” ,可以做名词和动词 ,此处为名词,注意与之搭配的介词为on , 表示“对 „„的禁令”。

2. lift: 一般表示“举起 、抬起” ,此处表示“解除(封锁 、

禁令等 )”。

3. hot topic: “热议话题” ;此处topic可以用issue替代 ,不过topic更普遍随意些 。

4. hold: “持有(观点 )” ;此处hold the positive/negative view也可以写成be for/against sth. ,表示

“持同意或反对意见”。近义词为think, maintain, claim, believe, consider ,都可以引导表示观点的从句 。

5. immature psychologically: “心理上不成熟”。

6. more often than not: “往往 、多半” ,常用作插入语 。

7. a severe violation of: “对 „„的严重违背” ;此处也可以用动词形式severely/seriously violate ,不过用名词形式更为正式 。

8. solemn: “庄严,严肃” ;比serious更贴切 。

9. adversely affect: “对 „„产生不利的影响” ;adversely表示“不利地 、逆 向地” ,比较正式,另外它的名词形式adversity

(逆境 )也是常用到的。

10. attend to: “专注于、照料” ;注意此处的to为介词,后面接名词或动名词 。此处也可以用更常见的take care of来替代 。

11. weigh : “称重、衡量”;此处表示“衡量”, “weighing the arguments of both sides, I believe/think...”常用来引出自己观点 ,同学们可以借鉴 。

12. say “no”to: “对 „„说不” ,表示反对意见 ,近义词为oppose/disagree with/disapprove of等,反义词为say“yes”to ,此处to为介词 ,后面接名词或动名词 。

上一篇:适合大班绘本故事下一篇:近体诗中的平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