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指导之我见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 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 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 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 语言积累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 读好课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 对文章的结构和节奏把握得更加准确;可以理清文章的层次, 体会文章的主旨。

现在很多朗读指导走进一个误区, 拿腔拿调, 表演式的朗读就是好的。错!崔峦老师在第九届全国小语赛课活动中明确指出:要让孩子读得自然, 回归语文味。

那么在教学中, 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 会读, 读懂课文, 读出感情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指导学生朗读, 要有明确的要求, 遵循启发式的教学原则由易到难地进行

小学生对于朗读有一种急切的心情, 希望一拿到课文就立刻念得既流畅又富有感情。正是这种心理因素, 往往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 出现读错字音、加字、减字、读破词、读不通顺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急切的心情, 往往会令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的理解, 起不到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课文的目的。这时教师可以首先请他们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通顺。当再次读课文时, 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 感知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以后, 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像这样, 每次学生读课文前, 老师由易到难地提出明确的要求, 学生易于完成, 也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2 指导学生朗读, 应发挥学生主体个性

课文中的一些句子, 不同的人读了以后有不同的感受。学生朗读时, 生出的感情可能不一样, 只要学生的感悟有道理, 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 而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于学生。

我在教学《落叶》一课“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这一句时, 我请孩子们根据自己平时观察到的叶子是怎样落的来读这句话, 孩子们“落”下了十几种不同的叶子。有的叶子飘飘悠悠地落下来, 有的叶子干脆利落地落下来, 有的叶子悄悄地落下来, 有的叶子在风中旋了几个圈儿才落下来……感受不一样, 读出的效果就不一样。

因此, 我认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老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并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 指导学生朗读, 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因材施教, 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 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运用范围。

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 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美的享受, 或者为了指导朗读, 教师可以对整篇课文或重点段落进行欣赏性范读或指导性范读。

当教材中出现了长句、结构复杂或学生难懂的片断, 教师可采取领读的办法, 引导学生读通、读顺, 并指导和训练学生要把视线放宽一点, 一次多看几个字, 避免读破词、读破句, 为理解带来困难。

为了诱发想象, 体会意境, 发展形象思维, 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或古诗词, 教师可指导学生小声自由读或闭目听教师吟诵。

为了提高兴趣,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对故事情节强或对话较多的课文, 可进行分角色表情朗读。为了强化记忆, 活跃气氛, 对于诗歌、警句或精彩的“点睛”之笔也可以齐读。

为了较好地进行朗读训练, 做到“先扶后放”“有扶有放”, 刚开始可采用师生相互伴读, 有一定基础后, 为了提高朗读效果, 采用分人或分组轮读比赛。

因材施教, 精心设计读的形式, 在于学生读熟、读通、读好课文,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4 指导学生朗读, 要创设情景, 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 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 昏昏欲睡。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景、创设气氛, 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

例如, 在教学《江南水乡——周庄》一课时, 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周庄美丽景色的句子读正确、流利后, 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周庄水中有桥, 桥上有家, 家中有水的独特景色, 配上有清脆的笛子伴奏的背景音乐,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周庄的美, 再把这种体会带进去读这些句子, 给文中的美景配音。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为了给文中的美景配好音, 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 认真体会周庄的美, 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有的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在多次有效的训练中, 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获得提高。

5 指导学生朗读, 注重读后评议

指导学生朗读时, 要特别重视读后评议这一环节。好, 要指明怎么好;不好, 要指明怎么不好, 该怎么读, 为什么这样读。可能刚开始, 学生还不会很到位地评议, 只能从声音是否洪亮, 读音是否正确这些方面来评议。老师可以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议。其他的学生就会在老师一次次的正确评议中学会评议别人朗读效果的方法。这样训练, 不仅及于语言的形式, 还深入到内容;不仅于技巧, 更深入到感情。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朗读感觉, 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综上所述, 指导学生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略的主要手段, 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运用它。

上一篇: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桂林城市形象推广设计研究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