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试题

2022-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青岛版三年级科学试题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检测试题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班级

姓名

等级

6、吹气时,用漏斗的宽口对着蜡烛的火焰,蜡烛容易灭。 ( )

7、科学研究没有一定的程序,科学家的发明也是巧合的结果。

一、填空。

1、对观察过的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起点。

2、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 ,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 和方向。

3、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4、描述玩具时,可以从 、 、 、 等方面进行描述。

5、科学家为了明白一个事物的真象和原理,就要不断地 ,直到弄清楚为止。

二、判断。

1、玩具是学生童年的伙伴。 ( )

2、汽车做成流线形是为了好看。 ( )

3、为了研究玩具的秘密,有时要把玩具拆开进行研究。 ( )

4、冬青的叶子是圆形的。 ( )

5、用手指顶住坐在椅子上同学的头,该同学站不起来,是因为他的力气小。( )

( )

8、一棵树上的叶子虽然很多,仔细观察却没有一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 ( )

三、选择。

1、在阳光下,我们发现肥皂泡是 色的。 A、没有颜色 B、五颜六色 C、不确定

2、冬天不落叶的植物是 。

A、杨树 B、柳树 C、松树

3、下面 的做法好。

A、从树上采一些叶子观察 B、捡几片叶子观察 C、把花从盆中拔出来观察

4、下面对人们有害的动物是 ( )。 A 、蚜虫 B、 七星瓢虫 C 、燕子

5、有了 ,才会有发明创造,我们们的生活才会不断改善。 A 、科学研究 B、 大胆的猜测 C 、科学幻想

四、我的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吹蜡烛”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课本、文具盒、砖块等。

用两根吸管一根在瓶内,一根在瓶外能吸到饮料吗?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

1、隔着瓶子、木板、硬纸板、文具盒等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 )吹灭。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 )吹灭。 我的方案:

隔着瓶子、木板、硬纸板、文具盒等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观察现象。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时要注意(1)物体要和蜡烛保持相等的距离;(2)要正对着物体吹,吹的力气一样大。) 我的发现:

(1)隔着 、 能吹灭蜡烛,隔着 吹不灭蜡烛。 这是因为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

能吹灭蜡烛。

五、实验探究题。

我的猜想:

我的方案: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我的猜想:隔着瓶子、木板、硬纸板、文具盒等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不能吹灭。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不能吹灭。

一、

1、解决问题 走向创新

2、猜测 目标

3、过程

4、大小 形状 颜色 性能

5、做实验

二、判断

1、√

2、×

3、√

4、× 5×

6、× 7√

三、选择

1、B

2、C

3、B

4、 A

5、B

四、我的科学实验。

、×

8、我的发现:

(1)(1)隔着瓶子、漏斗能吹灭蜡烛,隔着木板、硬纸板、文具盒 吹不灭蜡烛。

这是因为隔着瓶子吹起时,因为空气流动越快,气压越低。空气沿着瓶子四周流动形成低压区,外部气体迅速流入低压区,正是这种空气流动吹吹灭了蜡烛。

(2)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不 能吹灭蜡烛。

这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

五、实验探究题。

用两根吸管能吸到饮料吗?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吸不到。

我的方案: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一只装有饮料的杯子里,另一根漏在杯子外面,观察能否吸到饮料。

第2篇: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主题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主备人单元目标

1、在游戏中乐于提出提出问题,喜欢大胆想象;能关心身边的科学,关注新事物;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在游戏中能多角度提出问题;能用语言或图画观察到的现象;能参与交流、讨论能对物体位置和物体的音色进行判断。

3、认识玩具的特点;学会简单的分类;正确描述一个物体位置以及判断不同声音的音色,认识身边的科学。单元重点会用感官感知、观察玩具的特征,动植物的外部特征,能够提出感兴趣的物体,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单元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单元内容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是科学教科书的绪论单元,它是小学生学习本套科学教科书的基础。这一单元的教材,以学生玩玩具的经验为线索,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科书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符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通过亲历活动,“走进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教科书的编排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第一课主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题,第二课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多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第

三、四课,不仅让学生提出问题还启发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培养能力方面,如第二课给动植物分类,先让学生按自己确定的标准自由分,接着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什么是分类及分类的方法。本单元主要以玩、游戏为主,以培养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为目的,以便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一共用5课时。第一课时:科学在我们身边第二课时:玩具里的科学

第三课时:我们周围的动植物第四课时:单元测评第五课时:单元测评分析备注第二单元单元备课主题《我们怎么知道》主备人单元目标

1、科学探究: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善于交流、大胆想象等。

3、科学知识:能用感官判断事物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单元重点游戏求乐、竞赛求知、设疑求趣、实践求效单元难点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现象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够利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问题。单元内容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紧密结合了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和方法,是本册书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通过本单元学生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做准备。本单元由运用感官认识到利用工具测量,以及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探究、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探究,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单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共有六课。

1、《怎样认识物体》——用“感官辨认物体”,意识到用感官辨认物体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2、《给文具分类》——主要让学生掌握分类标准。

3、《哪杯水更热》——用“仪器科学测量”,意识到利用工具比利用感官认识物体更准确。

4、《有趣的不倒翁》——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意识到从事物内部去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是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

5、《水温的变化》——使学生发现热水变量的规律,进一步训练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技能,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兴趣。

6、《哪杯水多》——指导学生学习使用量筒,体验到借助仪器测量比用感官判断更准确。课时安排:8课时备注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主题太阳与时间主备人单元目标1.科学探究: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务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工具对事物的影子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记录;能用简单方法整理有关资料;2.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乐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3.科学知识: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与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单元重点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与太阳每天在空中运动的模式;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单元难点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务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工具对事物的影子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单元内容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由《认识太阳》、《太阳和影子》、《用太阳计时》、《制作计时工具》四个课题组成,主要研究太阳及如何利用太阳计时。本单元与前面的内容从知识上没用密切联系。但因为学生每天都在感受太阳的变化,而有关太阳的科普知识有非常多,所以学生对太阳的概况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让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学生也有很多感性体验,因此学习本单元不会感到困难。本单元的学习,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认识太阳》一课,初步让学生认识太阳的概况,是后面几课的基础;《太阳和影子》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发现太阳和影子的变化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来推断太阳的变化,并从中悟出利用影子来计时,为下一课《用太阳计时》做铺垫;《用太阳计时》主要利用前一课的研究的“阳光下同一物体在一天中影子的变化规律”,悟出古人对日晷的发明与使用,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发明创造的喜悦,产生自己也能制作计时工具的自信心,为下一课《制作计时工具》做铺垫;《制作计时工具》一课,则以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计时工具为引领,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己进行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课时安排:6课时备注第四单元单元备课主题水的科学主备人单元目标

1、科学探究:善于提出问题,并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活的结论。

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活活的美的体验,意识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自然界水资源的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单元重点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认识--发现新问题由问题开始至问题“结束”单元难点实验探究、及欣赏资料的搜集。单元内容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我们自己)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以水作为物质世界开始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学生要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估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维度地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沉浮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第十四课《认识水》活动一:我们来找一找,自然界哪里有水?活动二:我们来观察,水是什么样的?建议:

1、活动一中利用美丽水体的录像资料作为引入;

2、探究水的性质,“水是什么样的?”特别要考虑到并一定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3、赞美美丽的水体,不要走过场。

4、也可以将活动一调至自由活动之前,为赞美水体做铺垫课时安排:7课时备注第五单元单元备课主题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主备人

单元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数据,并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等。

2、在观察、实验、制作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等。单元重点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知道天气变化对人生活的影响。单元难点知识点在书外,实现活动承载知识的重大突破单元内容分析及课时安排

1、本单元由《今天的天气》、《我的风向标》、《我的雨量器》、《一周的天气》四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天气对人、动物、植物所产生的影响,领悟观测天气的简单方法。

2、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装集中探究并认识“研究天气方法”的惟一单元,虽然与前面进行的科学探究没密切的知识联系,但由于学生对天气有亲身体验,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做基础,所以进行了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对于天气的研究又有长期性的特点,这恰好为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地探究提供了契机。学习本单元之后,学生便能较好的掌握观察、研究天气的方法,便于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能力,进一步研究天气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继续下去,从而使学生学会做长期性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3、《今天的天气》探究认识天气的方法,为后几课的研究作辅垫;《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自制观测气象的简单仪器,利用方便、简单的工具进行观测;《一周的天气》对前几课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信息;

4、搜集与整理信息资料:汇总-分类-设计记录方式(表格、图形、文字等)-数据分析-汇报与要点记录-表达与交流-获得结论

5、课时安排:6课时备注

第3篇:青岛版三年级科学《关节》教案

17.关节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十七课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关节有关的科学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关节的连接方式进行猜想与假设;能通过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是否合理、正确。

2.能积极参与探究关节的活动,愿意与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探究,乐于用所获得的关节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及做好宣传。

3.认识关节,知道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六大关节的名称,了解所在位置及其作用;了解关节的卫生保健知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关节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关节的连接方式及其作用的研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人体六大关节连接图、人体关节活动动画、关节相关的录像);演示用具(人体骨骼模型、天线、合页);人体外形图。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有关关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游戏导入——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关节,并在关节处作标记。 (1)谈话导入:我们的身体很奇特——很多地方都能弯曲,你发现没有?告诉老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哪些运动?(学生根据爱好自由回答,学生演示跳绳、跳远等动作)

(2)让学生仔细观察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他身体的哪些部位发生了弯曲、伸展?请一生将手中的标签贴在那个部位上。

(3)给自己身体最灵活部位贴上标签吧。(学生贴标签) 2.观察贴标签的部位,初步发现该部位的特点。 让学生分析自己身上贴标签的地方有什么特点?

提示:这些是身体的什么部位呢?与身体的其他部位有什么不同呢?这些部

1 位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动一动等形式进行体会(学生猜想,自由回答)

3.导入新课:骨与骨相连接,并且可以活动的地方就叫关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节。板书课题:关节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身体上哪些部位有关节呢?(胳膊肘,膝盖,手腕„„)看看你们贴标签的部位,都是骨与骨连接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同学贴得位置不对,师指导学生将贴错的部位进行纠正。)

2.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找关节。

让学生找一找:身体哪些地方还有关节呢?看谁找的多。

(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人体外形图。) 3.汇报发现。

(1)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关节说给同伴听一听。 (学生自由汇报,给学生充足时间,让学生汇报)

(生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关节所在的部位,给关节起名字。学生汇报中说到六大关节时,教师随机用较为醒目的颜色标记——在人体图相应关节位置处贴上标记,并板书出六大关节的名称,用横线将关节处与其名称相联。)

(2)关于关节你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发现,教师随机板书在黑板上。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活动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认识六大关节及其作用。 1.指认关节

我们身体上有很多的关节,你知道了很多,尤其是我们刚才找到的六大关节,你能找一找、指一指吗?

教师指着六大关节学生回答名称。老师说关节的名称,看谁能快速找到自己身体上的这个关节。

2 学生活动,互相指认。 2.认识六大关节的作用 (1)观察指导。

思考:这六个关节,分别能完成哪些动作呢?

让学生看桌上的实验记录单,每个小组有两个关节的研究任务,让小组的同学先来研究这两个关节分别能完成那些动作,并填写好你们组的实验纪录单。

(2)学生活动。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提醒学生注意比较关节的不同。) (3)学生汇报活动结果。 (4)活动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关节不同,活动的方式就不一样。

预设2:学生通过画、摸、贴等感性体验,认识关节的连接方式。 1.学生发现不同部位的关节,运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展示一下,然后让学生分组做尝试,并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肩关节的运动路线。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处,将它的运动路线画下来,并贴在黑板上相应关节的后面。

运动路线图

关节名称

3.小组汇报关节的运动路线,教师随机板书。 预设3:关节的连接方式。

1.提问:关节的运动方式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你认为每个关节是怎样连接的吗?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小组内讨论

2.根据猜想画关节的连接方式。 让学生将自己的猜想画在记录单上。 3.展示

让学生展示并交流小学组研究的是哪个关节?为什么认为它是这样连接的?

3 生做出评价。 4.总结评价

课件展示:各个关节究竟是怎样连接的。

师总结:人体是由206块骨组成的,骨与骨之间由关节相连。其实关节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关节,一种是活动关节,像人的头骨,连接胸骨和肋骨的关节,活动性较小,基本不能运动,都是固定关节,而像肩关节,肘关节大多数关节能使人体做大幅度的运动,像这样的关节就叫做活动关节。今天我们研究的六大关节就是活动关节。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进一步感知、体验关节的作用。

课件展示:关节在人体中是如何协调运动的?

思考:人在行走过程中,各个关节是协调运动的。其实,人的各种运动,都是多个关节的协调活动才完成的。如果人没有关节,会怎么样呢?

生进行猜想,并现场进行尝试:绑定某个关节,尽心进行运动。 活动尝试后学生谈感受,再次体会关节的重要作用。 2.探究关节的保健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关节呢?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没有? 观看录像:脱臼、扭脚等现象。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原因。 师做总结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进一步了解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使用说明】 教学反思。

1. 注重活动体验。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习规律。三年级的学生感性认识所占的比重很大。很多时候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设计众多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呈现。本课从做踢毽子跳远、跳绳等活动,自然地引导学生发现身体的哪些部位弯曲、伸展,让学生在灵活处贴标签,对贴标签的部位与其他部位进行对比,发现关节的特点。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 4 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通过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得到了培养,又让也引发了新的思考。

2.思维活动的步步深入。在本课的设计上,注重知识和能力并进。从认识关节到发现关节的特点,再到发现关节的连接方式,最后的关节的内部构造设想和保健。通过一个个的鲜活事例和生动活泼富有儿童特点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递进,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不足之处:小组活动停留在形式上。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所谓的“好”学生掌握着设计、操作实验的权力。看起来小组活动既能设计、操作实验,又能通过实验总结交流自己的发现。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够,这部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组中的交流、合作不够。不同的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没有很好达成共识。

【相关链接】

《科学课》2011年第12期和2013年第1期刊登了孔令强、尹慧老师的《<关节>教学实录与评析》和李文娟的《<关节>教学实录与评析》。山东省临沂第二实验小学李文娟执教、李建梅老师指导《关节》课堂录像。

王娜

山亭区西集中心小学

第4篇:大象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题(原创)

一、我会判断(10分,对的打√,错的打×)

1、含黏土多的土壤叫壤土。(

2、轮换种植是改良土壤的一种方法。()

3、降落伞的绳子越长下降速度越快。()

4、科学在衣食住行等等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5、王永民发明了汉字“五笔输入法”。()

6、壤土就是土壤。()

7、大雁、燕子、喜鹊过冬的方式都是迁徙。()

8、“五官兄弟”中眼睛最重要。()

9、蟋蟀不是昆虫。()

10、西瓜不是果实。()

二、我会选择(10分,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3、测试降落伞下降速度时需要使用下面哪种工具?()①尺子②计时器③气温计④放大镜

4、下面不是果实的是()。①生姜②桃子③梨子④苹果

5、下面是昆虫的是()。①蚯蚓②蜗牛③蜈蚣④蜻蜓

7、能辨别物体颜色的器官是()。①眼②耳③鼻④口⑤手

8、下面哪个因素不影响自转旋翼的下降速度?()①翅膀大小②下落的高度③翅膀形状④自身重量

9、下面那些行为会破坏土壤?()

①退牧还草②垃圾侵蚀③毁田烧砖④种植防风林⑤喷洒农药⑥过度开垦⑦滥伐森林

10、下面哪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①观察②实验③提问④抄袭⑤猜想⑥生搬硬套

三、我会填写(12分)

1、右面三个玻璃杯里分别装了白酒、白醋和白水,你能分辨出来吗?(填对两个就可得全分,3分)

我的方法是(1)

(2)

2、一天,“五官兄弟”吵开了,都说自己最重要,都要争“老大”,去劝劝他们吧,我会对他们说(2分):

3、妈妈在2100年,从超市给我买回了一件具有奇妙功能的衣服,大胆猜想一下,这件衣服可能有哪些奇妙功能(5分,每个1分):(1)(2)

(3)(4)(5)

四、我会制作(14分)

1、我也能当科学家!请你仿照下边的卡片,动手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科学现象记录卡”。(3分)

科学现象记录卡

现象:秋天大雁成群往南飞。

问题:秋天大雁为什么要往南飞?

结果:大雁是候鸟,为了避免寒冬,飞向暖和的南方。

科学现象记录卡

现象:

问题:

结果:

2、小明从野外采回了三种土壤,可他分不清哪种是黏质土,哪种是沙质土,哪种是壤土,

你一定有办法帮他辨别的,把你的辨别过程写下来吧!(6分,每步1分,结果每空1分)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结果:①含多的是黏质土;②含多的是沙质土;

③含差不多的是壤土。

3、请你大胆地想一想,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不足4个的每对1个1分,写对4个就可得6分)①②③④

⑤⑥⑦

五、我会回答(4分)

树林里召开昆虫音乐会。蜈蚣刚走到门口,就被守门的黄蜂拦住了,“你不能进去!”“我为什么不能进去?”黄蜂耐心地向蜈蚣解释,“哦,我明白了。”在回家的路上,蜈蚣碰到前来看节目的伙伴,它们是蚂蚁、蚯蚓、蚊子、蜘蛛、天牛,这里面也有几个和蜈蚣一样是没有资格进去的,请你说,哪些没有资格?并说出它们不能进去的原因。答:

第5篇: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无答案)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小学三年级科学试题 学校 班级 考号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相 信 你 能 行 ! 友情提示: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你一定有很多收获,今天,这张试卷帮助你回顾、检查本阶段学到的科学知识,请不要紧张,只要你认真审题,用心思考,书写工整,一定能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全卷共四道大题,检测时间60分钟。加油吧! 一、对错审判厅,我来当判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30分) (   )1.冰融化时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C,直至完成融化成水。

(   )2.把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放入同样多的水中,颗粒大的溶解得快。

(   )3.我们通常用酒精灯的內焰给物体加热。

(   )4.水蒸发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也同时蒸发了。

(   )5.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是真正恐着的,而是充满了空气。

(   )6.冰完全融化成水后,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   )7.同等条件下,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   )8.熄灭酒精灯时,绝对不能用嘴吹。

(   )9.当环境温度低于0°C水的温度下降到0°C时,开始结冰。

(   )10.冰完全融化成水后,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仍保持不变。

(   )11.冰融化成水后,它的体积增大了。

(  )12.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不停的加入同等物质。

(   )13.食盐能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   )14.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15.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二、谨慎选择区: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3分,共30分) 1.水是生活中常见的(    )。

A、液体  B、气体 C、固体 2.给水加热后,水的体积会( )。

A、变大 B、没有变化  C、变小 3.水在加热过程中,达到( )九沸腾了。

A、0°C B、100°C C 、80°C 4.( )的变化会使水的形态发生变化。

A、颜色 B、容器 C、温度 5.当一块冰慢慢地融化成水时,它周围的温度会( )。

A、降低 B、升高 C、不变 6.水的温度越高,物质溶解得(   )。

A、越快 B、越慢 C、不变 7.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 )。

A、不让蒸发皿底部变黑 B、让蒸发皿均匀受热 C、加热得更快 8.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它的( )发生了变化。

A、形状 B、性质 C、体积 9.有( )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A、沉淀 B、搅拌 C蒸发 10.下列有关空气的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

A、空气没有质量 B、空气占据空间 C、空气可以流动 D、空气可以压缩 三、综合应用(20分) 1.水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填写维思图? (5分) 水 水蒸气 2.用箭头表示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5分) 水 水蒸气 冰 四、问答(20分) 1.妈妈冲感冒冲时,为什么要用热水冲服,而不用凉开水呢?(10分) 2.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水蒸气的现象?(至少写出三种)(10分)

第6篇: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测试题2014.6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卷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6分)

1、细胞是由英国科学家()最早发现的。

2、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细胞不断()()()()。

3、古人取火的方法有()()()()等。

4、双手互相摩擦会发热是()能转化成()能的现象

5、、电磁铁由()和()两部分构成,电磁铁是将()能转化成()能的装置。

6、污染的来源()()()。

7、影响自然风形成的因素:()、()。

8、蚂蚁传递信息的方法是通过()。蚂蚁触角的功能是()。蜜蜂传递信息的方法是()。

9、电铃、马达、听筒、电磁起重机等都是利用()来工作的。

10、目前人类开发的新能源有()()()()()()等

11、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它包围着()和()

二、判断题8分

1、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仍可继续。 ()

2、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是: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逃逸层。()

3、鲁班发明锯是受到叶子的齿的启示制造的,这属于仿生学。()

4、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5、经常我们看到夏天晴朗的夜空下,有一条白色的带子,那就是银河。()

6、“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讲的是生物界中的遗传现象。()

7、196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制原载火箭。()

8、人体消耗能量的主要去向就是变成热能散发。()

三、简答题10分

1、如何健康地渡过青春期?(每条1分4分)

2、电脑和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2分

3、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每条1分4分)

四、实验6分 实验名称:摆的秘密

实验目的:研究摆的秘密,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会做一个摆。

实验器材: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细线、秒表等实验操作与纪录:(步骤略)

1、制作一个摆。摆一般是由()和()组成的。摆在摆动时,摆出去或者摆回来,叫摆动一次。请在这张试卷的最下面画一个最简单的摆,并用箭头表示怎样才算摆动一次。

2、摆的快慢与()有关,而与()无关。摆线越长,摆摆动的越();摆线越短,摆摆动的越()。

上一篇:安全综治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部编一下语文全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