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2023-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作总结是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通过工作总结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一步步向着更好的目标前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高校科技档案工作的服务创新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档案管理的“就档案论档案”、“看门守摊,等人查档”的片面思维,要把科技档案用活、用足、用好。高校的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和人员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正确处理好开放与控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把提高科技档案工作服务质量作为档案工作的生命线,作为档案事业永恒的主题。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切实改变观念,注重实效,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地把科技档案管理由“死”变“活”,由“静”变“动”,由“被动查询”变“主动服务”。

高校科技档案工作应树立开放服务意识。确立档案资源共享理念和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整合内部资源,积极推行开放式管理,而不应将高校科技档案工作仅局限于“为保管而保管,重保管轻利用”,忽视将科技档案资源的潜在知识价值,而应将档案资源纳入到高校整个事业发展的框架之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扩大宣传,突出服务主题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应加大对所保管科技档案的范围、类别以及为社会提供服务途径的宣传力度。可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直接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如为用户提供科技档案原件、复制件,提供有关目录和各种参考资料,提供有关咨询服务,提供计算机检索等等;可以举办一些科技成果的展览,主动向社会传递科技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编研一些科技成果向人们展示科技风采。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服务,可以扩大科技档案信息的影响,集思广益,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也可检验和推动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促进科技档案各项业务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原则下进行科技档案信息的交流和成果的推广,加强网络建设,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使科技档案信息不再成为信息的孤岛。

三、夯实基础,丰富服务内容

丰富的档案资源是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的物质基础。只有确保归档文件的准确、完整,才能提供便捷的利用,否则科技档案的利用就成了“无米之炊”。高校科技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各种科学技术活动中所形成的全部技术文件材料,这在国家教委颁布的《科研类档案工作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尤其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阶段形成材料的补充,在原有科研档案管理基础上注意收集鉴定后成果开发推广阶段形成的材料,主动与科研部门、课题组、科研开发部门联系,主动向科技开发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使高校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在动态的模式下运行和开展。档案馆不仅要把档案收集齐全,而且要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结构合理,更好地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服务。在丰富馆藏的同时,还应注意丰富馆藏的标准不是一味讲究多多益善,相反,丰富的馆藏不但要求量的丰富,而且还要质量优良,做到档案接收的完整、科学、合理。

四、强化管理,保证服务质量

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定期检查不到位,保管、调阅、审批等随意性较大,无档可查,有档不用”等现象,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全方位实现科技档案的管理创新,具体包括:

1、制度化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①建立并完善科技档案的收集制度,以确保各单位分散形成的科技信息文件材料完整地移交到档案部门;②建立并完善科技档案的保管制度,不断提高保管工作水平,使科技档案处于最佳保管状态,以便能随时开展有效服务;③建立并完善科技档案的借阅与使用权限制度,严格科技档案调阅的审批程序,严禁课题组以外的人员未经允许查阅科技档案,加强科技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④在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还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根据《技术合同法》和《成果转化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利益分配细则及奖励政策,保护和提高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等等。

2、标准化管理。高校科技档案从收集、整理到最后归档、存入微机,其内容分类、编号及案卷目录都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做到条理清晰,目的明确,保证完整,避免漏失。

3、现代化管理。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档案部门应在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的同时,认真学习并借鉴其他行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如扫描、光盘存储、OCR自动识别、数据控制、缩微技术、数字影像技术、OA系统等,不断实现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技术创新,实现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档案工作的管理创新,逐步提高高校科技档案的管理水平。

五、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水平

1、服务内容创新。高校档案部门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种关于科技档案的特色服务,积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科技档案数据和信息。

2、服务方式创新。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努力做好对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大力开展编研工作,如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材料可编成《科技成果要览》、《科研成果目录》等,通过内部或公开出版物、新闻报道等形式进行宣传,以备在产学研洽谈会、高科技发布会等场合的工作之需,促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可利用办公自动化和网络技术,实行网上服务与送资料上门,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使科技档案服务积极跻身于高校科研、生产的第一线。

3、服务手段创新。高校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办公系统、校园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等,实现科技档案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为利用者提供高效、优质、快速的服务。

六、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实现高校科技档案工作新发展新跨越的基础和保证,特别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高校科技档案工作更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求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优良的思想品质,又要懂得科技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具备现代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高校除要为档案管理人员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外,还应提出管理目标激励档案管理人员创新,建立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更新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包括计算机、英语、档案专业业务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其业务素质,保证高校科技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不断发挥科技档案资源在高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我们要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加强高校科技档案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科技档案,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大发展,使科技成果迅速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加速科技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建美:《浅议高校档案人员的创新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年第4期。

2、白润连:《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刍议》,《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3、阴秀菊、王小宁、汤浪:《加快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服务效率》,《陕西气象》2003年第1期。

4、侯景亮、丁玉华:《科技档案及其意义》,《内蒙古林业》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档案馆

作者:朱庆华

第2篇:北京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北京拥有较强的科研基础与实力,以及大量的后续科技人才等有利条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应立足国内国际科技前沿,以“创新”、“知识”和“智慧财产”管理为主线,以科技人力资本为中G,加快信息化建设,创建科技管理新模式。围绕学科发展、创新平台和知识创新三大主题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科技;科技管理;内容创新

文献标志码:A

一、北京开展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有利条件

(一)北京拥有较强的科研基础与实力

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教育与科研十分发达,具有较强的科研基础与研发实力。从高等教育的规模来看,北京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8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比例的4.35%。尽管数量占全国的比重并不算高,但是却拥有像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全国一流的教学与研究机构,此外还有一大批像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大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等全国部属重点院校。目前,北京有研发活动的单位数已达到5607个,北京两院院士占全国的1/2,培养博士生规模占全国的1/3。较强的科研基础为北京开展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到2008年北京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0个,占全国220个的31.8%,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信息、工程、生命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正因为北京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条件,近年来也成为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地。据统计,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机构中,北京占55%,上海占17%,苏州和深圳则分别占到13%和6%。在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同时,北京的研发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以中关村为例,随着各类企业大规模参与到研发活动中,一些新型研发业态在中关村层出不穷,如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消费电子独立设计企业、第三方设计公司、软件研发外包企业等。

北京的科研实力则可以通过专利授权的数量和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占全国的比重得以体现。专利授权的数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2007年北京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31680件和1495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824件,总量位居各城市之首;发明专利占授权专利总量的比重达32.26%。也位居各城市之首。2007年北京市技术市场成交额为882.56亿元,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金额2227亿元的39.63%。

(二)北京拥有大量的后续科技人才

北京是我国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科技人才拥有量及培养力度在全国各城市排名中名列前茅。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243030人,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37239人,占到全国总数的4.27%;全国在校研究生1195047人,北京在校研究生为187414人,占全国总数的15.68%;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1995944人,北京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为95052人,占全国总数的4.76%;全国研究生毕业生31l 839人,其中北京研究生毕业生为52759人,所占比例为16.92%。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客观上为北京开展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续人才。

(三)政府巨大的财力支持

北京市为鼓励研发投入巨大,2007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已经达到919.5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为527.06亿元,已经占到全市GDP的5.8%,占全国研发经费总支出的1/7左右。而且研发经费的近90%是由科研机构和企业使用的。从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看,2007全国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803.8亿元,该项目包括内部支出(劳务费和固定资产购建费)和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其中北京市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就达86.9亿元,占全国高校活动经费支出的10.8%。政府在科技研发与服务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为北京开展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北京已经建设并在继续完善多个科技信息交流服务和技术交易平台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是中央各部委和全国性管理机构的所在地,也是众多国际机构和组织驻中国办事处的聚集地。北京的科研企业可以最快掌握全球最新的行业动态及高层决策,并迅速根据市场变化对企业战略作出调整。同时企业的外部性使得北京市企业能够获得世界著名公司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增强自身实力。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频繁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北京研发提供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与此同时,通过建立研发与科技服务公共平台,也能大大促进研发与技术转让活动的开展。目前,从网上可以查到的北京市的科技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几家。一是2008年为进一步开放首都科技资源,同时为科技重大专项和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市科委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12家开放科技资源过亿元的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联合共建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此基础上,市科委结合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发展领域的需求,采用行业资源分类聚集模式建立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能源环保等四大领域共20个科技资源平台,并向社会发放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科技资源开放服务目录》。二是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2008年在网上有77家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次数达到10万次以上,服务总收入达3.3亿元。三是北京市科协海智网一科技服务平台。其中包括专业化信息、项目对接、创新体系、评估服务、政策法规、建言献策和海智网交会等多个服务栏目。此外,还有由华夏汇泰顾问有限公司开办的中国科技企业服务网和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而成立的北京科技交流开发中心等。另外,北京还有多家技术交易中心和技术交易网,2009年8月在中关村正式成立了中国技术交易所。这些以各种方式开办的科技服务与交易平台,为首都科技信息的交流、科技成果的孵化与转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北京“十一五”期间提出建设“科技北京”的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列出了四大项工作重点,分别是: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地位、加强软实力建设为主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工程;以创新政策体制机制突破、优化示范区政策环境为主的高起点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工程;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八大产业为主的科技竞争力提升工程;以低碳技术、科技交通、城乡建设为主的科技推进民生建设工程等。北京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北京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

二、加强北京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思路

在上述背景下,面对国际经贸压力和环渤海

地区的竞争挑战,北京高校未来的科技管理必将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立足国内国际科技前沿,以“创新”、“知识”和“智慧财产”管理为主轴,以科技人力资本及组织发展为中心,以科技、科教资源整合为契机,以科技领导、规划、组织和控制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手段,推动北京高校科技的资本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一)立足国内国际科技前沿

北京高校科技发展应密切关注科技前沿,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结合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瞄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特色方向,聚积更多的北京科技原始性创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力量,争取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实现重大的突破。

(二)以“创新”、“知识”和“智慧财产”管理为主线

从历史演变来看,研发管理向来是科技管理的重点之一,“创新管理”自然成为科技管理的核心课题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加工、转化、扩散、交汇和再创新,“知识管理”课题成为科技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创新的形成、知识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必须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落实财产权的归属和利用,“智慧财产管理”成为科技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里,“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和“智慧财产管理”将成为北京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三大主题,形成科技管理的主线。在“科技创新管理”方面,北京市教委已经建立了“知识管理基地”,但在全市高校科技管理层面还未实施“知识管理”,未来还有大量的管理基础工作要做。

(三)以科技人力资本为中心

从资本与劳动要素增长、技术进步、知识发展到人力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演绎轨迹,经济学家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揭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不少经济学家在这一理论研究过程中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全国科技管理一般模式一致,北京高校以往的科技管理中人本管理深度不足,没有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科研主体的管理上,而是重视细微的科技活动管理。比如,偏重于课题申请管理,重视财、物的管理。今后,北京应把明确“科技人力资本”作为科技管理中的中心工作,应鼓励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在高校科技人本管理和组织管理上不断创新,支持这些高校参与全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进一步探索“产学研结合组织”、“分散式多功能跨领域创新团队”等创新主体及其组织的发展之路。

(四)加快信息化建设,创建科技管理新模式

围绕“科技创新管理”的各项领导、规划、组织和控制工作的开展历史由来一久,但这些工作的开展大多依赖比较传统的会议、电话、文件(纸面)等工业经济时代的工具,不利于知识积累、转化、扩散和知识的再创新,相比信息化和网络化工具而言成本很高。在此条件下,加上科技体制和机制等因素,我们很多地方在科技管理上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且希望无论应用开发技术研究还是基础研究都能尽快出成果,许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实施效果实际很差,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不同的科技活动需要不同的管理制度,在传统的管理手段下,保持管理制度的弹性由于信息的缺乏往往很难做到,难以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化、精准化的发展要求。目前,北京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在网络化、信息化等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基础,北京高校绝大多数都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但在各高校之间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基础性科技数据库和资源库的开发和共享,以及科技主体之间的互动,高校与科技人员之间的互动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亟需加大力度,在全市范围内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上下大功夫,以实施信息网络设施与功能的互联共用,满足科技活动分类管理、分级管理、分用户、分地区管理的发展需要。

三、北京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

高校无论是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主体,不仅是创新信息、技术、资源、人才的聚集地,还是城市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不仅是新知识与新实践诞生的摇篮,还是影响创新型城市人文发展的风向标。北京高校科技部门近期需要围绕学科发展、创新平台和知识创新三大主题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一)抓好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校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基础。高校学科是集教学、科研、拔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群体。纵观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各方面的每一进步以及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诞生,都和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所以,学科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没有一流的学科,没有特色和创新的学科,要实现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是不可能的。

北京市每个高校都应当在自身优势学科上长期、持续地努力。在现有学科建设工作的基础上,一是继续壮大北京各高校重点学科的传统优势,形成结构和布局合理、特色和优势明显的重点学科体系;二是瞄准北京发展所需的前沿科技,打破高校和部门界限,推动学科群建设;三是发挥北京高校多学科优势,开展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交叉学科建设,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

(二)搭建创新平台

在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大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成为城市创新要素聚集与创新转化的战略枢纽节点。与之相适应,需要构建以“开放共享、激励创新”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创新平台。创造性地推进“科研基地——创新平台”建设。以“壮大优势学科、服务首都发展”为主线,打破北京市高校界限,推动“产学研”发展,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集“科研、教育、转化、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平台,提供高效的社会服务。

(三)促进知识创新

对科技创新、社科创新,以及创新知识传播、转化和再创新予以系统性的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高校科学技术发展、创新人才培养、高效服务社会的重要突破口。

以现有的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为依托,未来将以“创新”、“知识”和“知识产权”管理为主线,以科技人力资本及团队发展为中心,以科研、教育资源整合为契机,以科技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手段,围绕“学科群”做好北京市高校“知识创新”管理,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科技管理的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赵 清

第3篇:高校档案工作创新思考

摘 要: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档案工作唯有创新工作理念,明确发展方向,优化机构设置,加强法制建设,提升队伍素质,推进数字信息化建设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乘风破浪,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创新;机构设置;队伍建设;数字化;合作交流

高校档案工作作为学校的基础工作之一,在服务学校发展與建设,传承优秀校园文化,资政育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以科技和教育为主导的世界科技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我国高校档案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和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档案工作唯有立足国家和经济建设的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会左右逢源,蓬勃发展。

一、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时代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科技迅猛发达,信息网络化深入发展,知识,信息、科技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最重要的原动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和实施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和人才,注重创新和发展,创新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创新是唯一出路。

(二)当前高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不被重视的历史原因和档案保密性的特点,人们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档案工作一直处于“与世隔绝”的“闭门造车”模式。档案管理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档案机构设置不合理,或依附学校办公室或挂靠图书馆等教辅单位,档案工作的主体地位无法保证;档案工作片面侧重于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编目等“保管”工作;“重藏轻用”、“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在高校档案管理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档案服务内容单一,以提供纸质档案为主,电子档案数量极少;服务方式一直沿用“等客上门”的惯例,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档案队伍结构不合理,从事基础性工作的人员居多,掌握现代化新技术的人员较少,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进展缓慢;档案开发利用局限于馆藏案卷,服务对象也仅是学校师生和校内单位,不利于高校档案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的实现。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步伐,折断了它对外交流的“翅膀”,已无法适应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大局,与国家档案事业蓬勃发展和建设“四位一体”档案馆的要求相差甚远,档案工作已经到了“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的紧急状态。因此,转变传统观念,创新高校档案工作已迫在眉睫。

二、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措施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创新档案工作理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高校档案工作创新首先要转变观念,探索适合高校档案发展的科学理念。在信息科学、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高校档案工作创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以开放的思维,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地创新档案工作理念,推动高校档案工作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二)立足实际,明确发展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亦是如此。档案工作要想做到事半功倍有的放矢就必须立足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规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当前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了近、中、远“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规划,进一步加强档案基本业务建设,拓展档案编研工作,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推进档案数字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建设现代化档案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调整机构设置,加强制度建设

1.优化机构设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需要制度做保障。当前,各个高校档案机构的设置五花八门,形式多样,有挂靠在学校机关部处的,有依存于图书馆等教辅单位的,也有独立的科级或处级档案馆,这些落后的机构设置严重束缚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档案工作的自主开展和档案价值的实现。因此,必须改革不合理的档案机构,层层优化机构设置,建立能够推动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独立处级档案馆(室)是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根本。

2.建章立制,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健全《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基建档案归档办法》、《教学类档案归档办法》、《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归档办法》、《档案馆基本职责》、《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档案案卷质量验收要求》、《档案立卷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安全保密制度》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学校的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建立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和档案工作鉴定小组,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档案员队伍,完善档案管理体系,才能做到档案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盛衰成败皆在人。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档案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档案队伍素质,创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层次明、结构优的档案队伍是档案事业发展之根本。

1.培养队伍政治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校档案工作的机密性和严谨性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工作中以高度的自觉性严格遵守《保密法》,正确处理档案开发利用与保密之间的关系,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杜绝私自复印、倒卖、违规使用档案等违法情况的发生,用坚定的政治信念指导自己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档案守护神”。

2.注重培养“四种意识”,建设学习创新型团队

在档案工作中注重培养档案队伍学习、创新、协作和前瞻四种意识,通过每周例会制度和集体学习讨论制度,提升队伍的学习创新能力和基础业务知识的掌控能力;通过传帮带、自主学习、经验交流、项目锤炼等形式提高年轻人员乃至全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团队合作意识;推行“案头一本书”的学习工程,加快培养多层次复合型的档案专业人才,建设学习创新型档案工作团队。

3.优化队伍结构,开拓工作新局面

档案队伍的结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受档案发展水平和各档案部门具体条件的制约,同时它又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因此,创建最佳的档案队伍结构,充分发挥档案队伍的团队优势是档案工作者的目标。根据笔者多年的档案工作经验,金字塔形的档案队伍结构最有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和团队优势的发挥。所谓金字塔形队伍结构就是指档案队伍中从事档案基础管理、开发利用、数字信息化的人员比例要合理。既要有学历层次低但工作细致严谨的“老马识途”人员从事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号、排架入库等基础工作,又要有工作经验和档案专业知識丰富,同时具备学习创新能力能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员捕捉档案的发展理念,制定工作规划,还要有善于学习创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员从事档案的数字信息化建设,创新档案管理体系,开拓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五)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

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是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重点。高校档案工作的目的是发挥档案“留史存档、资政育人、服务师生”乃至服务社会的功能,因此,在档案工作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消极被动服务方式,推进“一把椅子”工作作风,做到“三个一”:一把椅子、一张笑脸、一颗热心,树立主动和优质服务意识;简化档案借阅手续,优化服务流程,充分利用电话、传真、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提供多项远程服务,满足不同档案借阅者的个性化需求;宣传档案基础知识、举办档案知识图片展和专题展、评选国际档案日征文等活动提升队伍的整体服务质量,增强人们的档案意识,扩大档案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六)推进数字信息化建设,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1.稳扎稳打,建设数字化档案馆

当今网络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高校档案工作在科技革命的大潮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加快数字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电子档案资源数据库和网络档案数据库,借助网络宣传档案知识,提供在线咨询、档案借阅和展览等服务,挖掘潜在的档案用户,并满足他们多形式的个异性需求,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实现档案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时不我待,开展对外合作交流

哲学认为,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高校档案工作也必然如此。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需要,捕捉机遇,适时地开展理论和实践调研、参加国内外档案学术交流、开展专题合作、学习借鉴其他高校或相关企业的优势资源和管理经验,把握档案最前沿的发展理念,才能在合作中求发展,在交流中寻灵感,在创新中成就高校档案工作美好的明天。

三、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高校档案工作生机的保障。在风云突变、社会科技化的21世纪,高校档案工作唯有开放思维,以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开发探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档案工作理念和服务机制,加快信息数字化建设,高校档案工作才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更好地实现高校档案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俞志华.谈档案队伍的最佳结构[J].浙江档案,2000(11):11.

[2]陈鹏.论档案利用与档案队伍建设的关系[J].兰台世界,2009(12下):26-27.

[3]张丹.档案队伍素质论[J].档案学通讯,2009(3):30-33.

[4]徐平.浅谈档案数字化与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J].档案与建设,2009(8):58-59.

[5]孟英.以人为本创新档案服务机制[J].兰台世界,工作版2006(11):28-29.

[6]汪小琴.建设现代化档案队伍的紧迫性及其对策[J].四川档案,2003(2):21-22.

作者:张爱新 万启存 牛庆玮

第4篇: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此,高校在完成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这三项基本任务的同时,当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科技全创新工作。

科技创新是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手段培养人才,为社会做贡献的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以及使这些工作达到最优表达的管理体系。具体到高校的科技创新,其基本理念则是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打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自我封闭,在学校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臵,实现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队伍素质,为高校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而且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保证。

我院为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创新环境。 国内外大量的创新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1 就是创新环境不够完善。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创新环境已刻不容缓。 事实上,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往往期待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如科技创新面临的人才、资金、信息等一系列问题,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使高校科技创新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当前,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的滞后是科技创新种种表象产生的内在根源。

我院解放思想,积极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行体制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科研与创新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员和科研制度,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考核评估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充分体现知识与人才应有的价值,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人员原始创新的更加开放和鼓励竞争的体制、机制,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允许失败、包含失败和鼓励不怕失败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以及不拘一格选用年轻人才、推陈出新的环境。

二、成立创新领导小组,加大院科研经费的投入。

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导致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进展缓慢,水平较低。为此,学院每年都投入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教科研条件的改善、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建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科研创新,以期不断提高院科研综合水平。

2 学院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院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方针政策,遴选和推荐学校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项目,协调和解决教科研中的重大问题。

三、重视人才、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

科技要创新、要出新成果,首先要有人才。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的主体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特别是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由他们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群体组织,并有一个思维敏捷、科学作风严谨、能团结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的学术带头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非常关键,而学术带头人并不能一蹴而就,除积极选拔、 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赛马”的机制与宽松发展的氛围和空间,使一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达到了65%;在第三个25年中竟达到79%,由此可见,个人独立研究正让位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是在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和进行重大科研攻关的基础。学科带头人往往是带领团队破冰斩浪的先行者,是学术群体的核心,对学术研究起到向导和指挥的作用。因此,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努力探索由学术带头人到研究骨干再到研究群体,提升团队成员的整体科研能力,造就一批优秀科技创新队伍。

3 正是在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带领下,我院先后承揽了以姚国成为课题负责人的《计算机、财会、数控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评价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结构分析及优化模式》(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王国春为课题负责人的《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建设的研究与时间》(省教学研究项目)和《高职院校依法治教研究》(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李胜《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省教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市、校级课题有刘俞负责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薄赋徭的《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向红的《会计实践教学研究》,杨根莲的《〈金属工艺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索与研究》等,大大提升了院整体科研水平。

四、搞好学科建设

纵观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每一进步以及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诞生,都和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为此,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集中优势,突出特色,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科建设中,我们坚持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多学科重组、交叉、融合、渗透,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流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尽快形成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还坚持整体规划,分层次、分步实

4 施,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 点。把人、财、物等有限的资源真正用到反映学校水平和地位的学科、学科带头人和创新群体上,在某一些领域、某一些方面,甚至某一点上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和特色。实现“不求全、必求尖”的目标,为学校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可持续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大力推进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

要使高校技术创新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面向企业,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国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臵方面的长处,通过产学研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及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产学研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同时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成功之路。

我院在马鞍山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参与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努力把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结合为一体。有黄玉明参与负责的中国银行马鞍山支行《银行接库管理系统》、马鞍山人事局《马鞍山市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系统》、马鞍山市环保局《马鞍山环境信息系统》,吴义成参与负责的格力电工(马鞍山)有限公司《“在线检测毛粒技术”转让项目》,张庆丰参与负责的马钢港务原料总厂《在线水份检测系统》,李胜参与负责的蒙牛集团《蒙牛集团火灾坍

5 塌现场三维动画模拟软件》,薄赋徭参与负责的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江苏省333工程实施评估与十一五高层次人才工程规划思路研究》等,其中黄玉明《马鞍山市环境信息系统》获马鞍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实践,学院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解决了高校作为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所面临的主动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压力,企业在学院人才、科技优势的支持下,促使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提高、管理科学化,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激活企业,而且也是高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所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我院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然而,由于学院本身的基础条件和科技创新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科技创新的潜能不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依然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学院将重在建构包括人才整合、协同合作、资源保障和约束激励在内的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旨在通过创新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一批优秀的高素质创新群体,增强我院科技创新的水平和竞争实力。 其次,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我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20%,高校则更低,诺贝尔得主杨振宁曾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

6 术;中国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变成为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办法。”高校科技工作者大都具有较浓的学者意识,导致许多科技成果鲜为人知,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化,依然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在科技立项时,就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调研,明确成果转化的形式,确定转化途径,使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做到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改进学院综合评估体系,营造利于产学研合作、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学院在定编定岗、利益分配、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方面制订出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产学研联合创新的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 提高学院的科研优势。不仅要与相关企业建立短期的项目合作关系,还要与企业形成长期的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关系,从而推动学院产学研基地的建设,进而推进科技创新建设。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衰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高校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加快高校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第5篇:高校科技工作建议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三升一补设立的,因此高职院校的高职办学经历还比较短,高职院校的科技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工作处于摸索阶段,建议教育厅从以下几发那个面给予宏观指导:

1、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定位认识的指导

高职院校缺少对科研定位的认识,与生产结合不紧,找不到科研素材。高职院校的科研应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技术研究,以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与工程实际的接触,平时的科研课题储备不足,高职院校教师在校内想出来的课题申报上去很难立项。

2、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正是学习借鉴同行知识和经验,充分利用科技、教育资源,提高自身水平,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通过经常性的广泛交流,不仅有助于不同学科、交叉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方法等学术资源和成果的借鉴和吸收,推动学科之间学术对话、沟通与合作,而且能够达到崇尚个性、尊重差异、知识互补、成果共享和交流传播的效果和目的,从而奠定和产生在同行中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学术交流是科技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阶段性研究工作的一种总结、积累、借鉴和提高,为进一步地开展研究奠定基础、树立信心、指明方向。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访问研修,合作研究以及接受和邀请同行专家、学者讲学等。

3、找到真正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切入点

第6篇: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深化“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就要要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创新。

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倡导创新观念,营造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创新文化氛围。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增强推进党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当前,党建工作创新就是要围绕这些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的贯彻落实来进行。

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一是把十七大报告中的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学懂弄通,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来。二是把这些新部署、新要求、新举措落实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中去。三是善于抓住工作推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拓展视野,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最后党建工作创新,应当注意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工作实效。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原则。高校党建工作只有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这个中心,围绕“十一五”奋斗目标,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任务来开展,才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取得实际效果。二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国情、省情和校情,紧密结合高校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对策。三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基层党组织大胆实践,开拓创新。要善于发现、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在实践中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 1

用以推动面上的工作。四是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实现继承。五是必须坚持落实与创新的统一。通过抓好落实,呼应以前工作,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通过改革创新,把高校党建工作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地推向前进。

第7篇: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作者:冯磊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35期

摘 要:高校共青团需要结合新形势下青年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创新共青团的工作方法河途径以及工作领域,以便适合高校团员青年的思维特点和他们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只有找到高校共青团工作发展和团员青年的思维变化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眼点,才能更好地组织和服务青年学生。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工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工作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所培养青年团员的创新能力须正确理解共青团工作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时代性,从而指导高校共青团的开展,促进团员青年创新性潜能的开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共青团工作紧紧围绕高校党政工作大局,坚持党建带团建,履行共青团四项职能,发挥了团组织联系广大青年团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广大团员青年、促进学风建设等方面探索,品牌特色活动如:“挑战杯”大赛、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员青年素质拓展训练、青马工程等一系列有成效的工作。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高等教育深入改革,高校的共青团工作外部环境和工作内容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团员青年社会化成长、公寓化住宿、高校办学定位、毕业生市场化就业以及网络文化的冲击、90后团员青年的涌现等,都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团组织建设和工作模式面临着挑战。

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清醒认识团组织以往所取得的成绩,又要深入调查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共青团事业作为高校党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团员青年工作的主要内容。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紧密结合时代特点,结合国情,做好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正确把握科学方向,突破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团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期建立更有效的工作机制,为党建服务,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2 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共青团工作也是如此。怎样才叫创新?是否是只要是新的东西都可为团组织工作所用、都能够促进团组织工作,只要是团员青年能接受的新生事

物就都正确、都应提倡的?答案是否定的,必须辩证地看待。高校共青团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能否为共青团事业的目标服务,能否促进高校共青团事业的健康发展,能否服务于高校的发展大计,能否保障团员青年的成长

成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团员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团组织完成的,共青团作为高校思想引路、校园文化的主要工作,工作途径有多样性,没有工作的创新不可能培养创新人才。科学技术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把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等学校作为科教兴国的主要阵地,共青团工作必须尽快实施创新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国家兴旺和民族复兴的要求。

青年团员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较关注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基本要求是用最新的科学理论和观点不断更新、充实团组织工作的内容,保证高校共青团工作内容富有时代性和鲜活性。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与挑战,也对共青团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新的要求。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活动要求主题鲜明、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具有引导性、创新性。建立科学的团组织工作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规范团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各项活动的各类决定性因素有参照、有章可循,从而全面提高高校团组织各项活动的水平。

3 创新共青团工作

团组织要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及时向党委和有关部门反映团员青年的合理要求,急团员青年之所急、想团员青年之所想,努力成为团员青年的“知心人”和“引路人”,让广大学生团员能感受到团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认同共青团工作,进而发挥团员积极性,共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和共青团的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拓宽大学生视野,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团员青年活动之家,发现和展示大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并在共青团活动和学科比赛中推荐人才,赢得广大学生的信赖和拥护,从而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教育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着力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发展进程。青年团员的创新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发展的需要。促进团员青年创新教育,大力推进的共青团工作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也是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部署。高校共青团组织积极行动,开拓创新,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具体工作,已形成了较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环境。团员青年工

作仍是团组织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要全力做好这项工作,并且要全力扎实推进促进青年团员的创新教育

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对促进高校校风和优良学风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团员青年科技创新活动影响力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需要学校许多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仅教务部门,还有校院二级团委、团支部、宿舍团小组,最后通知到每个团员青年。通过组织宣传各项活动,较为有效地利用了大学生课余时间,可以把部分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是无学习目标而浑浑噩噩的同学吸引回来,使他们能够走进活动,走进实验室,为做好科技项目而认真思索,在营造优良学风的同时也营造了学术氛围,增强了班集体凝聚力,使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陆昊.在团中央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座谈会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8-11-07.

[3] 韦柳琴,刘畅.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团学工作创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164-165.

[4] 陆士桢.关于“80至90后”及其教育引导:青年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

(2).

第8篇: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思考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推动学院发展再上台阶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张文华

研究课题: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推动学院发展再上台阶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研究内容:构建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着力研究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条件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确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要求的党建工作新思路、新内容、新方法。

研究方案:

深入基层调研

(一)、本单位调研

(二)、同类院校调研

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推动学院发展再上台阶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考

张文华

新时期高校的党建工作既是个重点,又是个难点。做好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对于加强党对学院的领导,办好适应集团发展和人民满意的学校,促进学院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存在缺乏创新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设置不灵活、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单一等主要问题。因此,学院党建工作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抓好学校党员队伍、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三支队伍”建设,为潞安集团的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思路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不断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用以指导解决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出现的新问题。首先,要认识到党在高校的领导是具体实在的。高校的各项事业发展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充分认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挥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作用。其次,要正确处理高校党政关系。在贯彻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方针的基础上,搞好党政的分工和配合,党委不包揽行政事务,支持行政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发挥班子的集体作用,调动集体的积极性。第三,要树立以党建工作为龙头,带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促进培育创新人才的观念。

二、构建党建工作网络架构,推进学院党建工作体系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完善党的组织支撑和网络架构,是学院党建工作的基础。一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学院党组织。高校基层党组织可按专业系别、学术组织党员数量灵活设置,尤其是学生支部的设置应当不固守一种模式。二是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以支部为结点,开展干部联系党员的结对活动。以工会、团委为结点,发挥党员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丰富师生文化生活。以学生处(思政部)为结点,调动班主任、党员及全体教职工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健全党建绩效管理工作责任体系。根据高校工作的特点,强化责任分解,理顺工作关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同时,依托高校机构和院系行政网络,建立党组织负责人联系网点和党员先锋模范示范网点,使党的工作网络延伸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三、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制度创新

健全党内制度,形成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约束有力的制度体系,是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建立健全学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中心组学习教育制度,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委引领和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党政领导班子共同决策、分工负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和考核管理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目标评估与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党员、群众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健全学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在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针对高校党员知识分子密集、独立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广泛、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创新活动内容,灵活组织形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活力。三是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教育与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和接待师生、党员联系贫困大学生、党内通报、征求党员意见、党员理论学习等制度,提高党员学习教育效果。四是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制度和学校涉及“人、财、物”管理方面的制度,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四、拓展党建工作新领域,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载体创新

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博,不断丰富载体,拓展空间,探索学院党建工作的新领域。一是要重视网络手段。建立党员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党建网站,实现党员的异地登录,在线教育。设置适合学院师生特点、阅读性强的栏目,对党员进行跨越时空障碍、平等互动的宣传教育和服务。二是大力开展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不断赋予党建工作新内容。注重文化品位、科技含量和娱乐要素,围绕丰富见识、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既开展面向社会,又组织面向校园的主题实践活动,以此增强高校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提高自身本领的紧迫感。三是注重研究新的教育理念、集团党建绩效管理与学院工作的结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际相结合,化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矛盾。把集团党建绩效管理变为现实,不断探索学院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新领域,把学院党的工作延伸到社区、家庭、学生公寓、实习基地等新的领域,使职业技术学院的党建工作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适应潞安集团的发展。

五、乘势而上,让创先争优为学院发展提供强大力量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我认为: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这样一个特征,必须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院已有一个好的开端,下一步创先争优的任务将越来越重,要求会越来越高,我认为学院要继续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首先要认识到通过创先争优可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可以使党组织更加坚强、党员更加优秀,无论是推动教育创新、提升教育教学成绩,还是为推动学院大发展、快发展提供动力和人才支持,以及品质的提升、品牌的打造,这是源头。其次是可以丰富学院管理手段,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对党员、对员工提出多方位的要求,这样学院管理的抓手更多了、更丰富了。

(二)、进一步明确目标。一是“组织创先进”。这是个龙头,通过组织创先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建的各项制度,更要坚决落到实处。二是“党员争优秀”。通过党员争优秀,使党员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院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技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学校有发展”。目前,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人都想争第一,集团在发展,别的学院也在发展,如果我们止步不前,别人就会赶超上来。四是“职工得实惠”。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教职员工,多为职工办好事、实事,进一步凝聚人心,还要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使广大教职工和社会都能与学校共享发展的成果。

(三)、进一步结合实际。一是党组织的创先争优就在本单位工作中。形式上是创建先进的党组织,但目的是创建一个先进的单位,使已经先进的学校永葆先进。围绕这个目标,单位的一切工作、开展的一切活动、采取的所有方式方法,都是创先争优。学院在前期完成相应的规定动作以后,下一步与发展的结合要越来越紧密。创先争优的落脚点就是学校有发展、职工得实惠。二是党员的创先争优就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要把学校创先争优与学校发展相结合,与党员和员工争当先进、争当优秀相结合,要注意发现和培树典型。

(四)、进一步广泛动员。要保证群众参与,使此项活动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拥护和支持;要注意发挥好非党同志的作用,要求他们定期对创先争优开展情况进行评议,对党员承诺的事项和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议,监督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鼓励他们积极献计献策;要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建设,把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好,作用发挥好,从而凝聚合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推动职业技术学院更快更好发展。

2011年,学院将以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中心,机制创新、质量创新。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集团两会精神,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企业办学的新途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继续探索定向招生、订单培养,变招生为招工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不断探索适用于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新机制,巩固爱院兴院取得的成果,用党委工作绩效综合考评来统领全院的各项工作,为建设与潞安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集各类培训和学历教育为一体的高水平有特色煤炭类职业技术学院而努力奋斗。

第9篇:浅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内容提要:高校工会是高校的基层组织,高校工会工作是高校整个工作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高校教学、管理绝大多数员工都是工会分子,做好高校工会工作也是建设基层民主政治、提高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工会组织建设成“教工之家”是学校工会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教职工的迫切愿望。如今在高校工会工作面临新局势、出现新问题的情况下,如何照顾到整体员工的利益、调动高校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等,创新高校工会工作尤显重要。

关键词: 工会创新

人性化服务

培训

工会是我们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为了真正地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能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职工群众更进一步地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就要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近年来,高校工会在搞教职工文娱活动、发放福利等方面职能和作用发挥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当前形势下,高校工会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呈现新特点。创新高校工会工作,切实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竭诚为教职工服务,加强自身建设,开创工会新局面等任务迫在眉睫。

一、针对高校工会干部工作素质不高、不能与时俱进等问题,要坚持工会干部培训制度,提高工会委员相应的素质,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在高校,工会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是广大教职工,而他们作为知识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思想活跃,头脑灵活,思维发散,创新创造力极强,因此,高校要改革创新工会工作,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将是高校工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也曾在全国总工会十三届十一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职工群众信赖、党和政府满意的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是工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在新形势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工会组织必须以提高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1 坚持工会干部培训制度。校工会应建立健全定期(两年一次较为合理)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每期100-200人次规模,集中学习培训2—3天。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会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提高工会干部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整个培训工作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围绕学校工作重心和工会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工会干部岗位和专业培训,精心安排专题报告,着力提高工会干部推动本校实际工作、指导教学和管理实践的本领,提高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第三,对工会工作人员心理学、管理学、法律法规以及如何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包容品行等其他知识的培训也很重要。因为高校工会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广大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强,理论素质高,知识面广,能力技能强,他们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很高,同时,他们又有“清高”、“傲慢”品性存在,自尊心也较强。工会要调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就要真正能够成为他们的贴心人,要提高工会在广大教职工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工会人员人格的力量和知识的力量及工作方法技巧就非常重要。第四,进行基层工会工作经验交流,增强工会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条件允许,校工会可积极选派优秀工会干部参加上级工会组织的学习培训、理论研讨、参观考察等活动,为基层工会干部的理论学习、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共同提高提供平台。

工会组织要积极主动地协助各级党组织配齐配好配强工会干部,优化工会领导班子结构,增强工会领导班子活力,提高服务职工的意识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对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的激励、考核、评议等机制,激发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竭诚服务广大教职工的内在动力,努力成为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过硬、群众观念牢固、工作作风严谨的高素质工会干部队伍。

二、针对工会主题教育偏少,思想类教育活动不多,偏文体类活动的情况,要坚持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以教师节或期末总结为契机,以“师德”为主题,校工会可开展了“大爱无声 师魂常驻”、“三尺讲台 故事绵延”和“构建和谐校园,创建一流西航”等主题征文活动;以“爱国”、“奉献”为主题,校工会可组织“纪念改革开放XX周年书画作品展”、庆祝新中国成立XX周年“我爱我的祖国”红歌比赛、祝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XX周年“重温历 2 史、缅怀先烈”参观烈士陵园和爱国主义基地等大型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广大教职工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的高尚情感,对于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品德品行,开创一流业绩,为学生、为学校、为国家多做贡献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中,教职工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武装自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激励斗志,用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的事迹来鼓励自身,更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品牌,提素质,深化和巩固“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三

五、和谐奔小康”、“提升职工综合素质”、“三育人”和“教学管理技能大比拼”等品牌活动,进一步发挥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争取有新的作为,能创造新的业绩。

三、针对非在编员工发挥不了影响力问题,应在用工模式上开辟新政策,有效将非在编员工组织起来,增强工会工作凝聚力和实效性。目前工会的覆盖面不是很大,很多工会的活动本身非常精彩而且有意义,但参与的教职工人数不是很多。要真正把广大教职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使教职工之家真正成为一个家,成为广大教职工“避风的港湾”,必须大力加强工会组织的规模效应、整体效应,最大程度发挥全体教职工在学校整体建设上的影响力。非在编员工已经成为促进高校发展、增强高校影响力的重要力量,但在我国现行社会环境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下,非在编员工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游离在工会组织之外,他们的利益需求、权益维护问题得不到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发展、教学效果和管理秩序。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关于工会“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指示,更好地把广大教职工和非在编员工组织起来,增强工会工作的凝聚力,就要通过深入了解非在编员工的思想动态,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探索研究非在编员工入会和维权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针对高校发展和用工制度转变的现状,加强非在编员工的入会和维权工作,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非在编员工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吸收他们入会,将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也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充分认识把非在编员工吸收到工会中来的必要性。但非在编员工入会工作既要积极又要稳 3 妥,要积极探索非在编员工入会的新途径、新方法,可以在非在编员工管理规范的单位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行。也可以先把文化水平及总额和素质比较高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非在编员工吸收到工会组织。高校工会要充分调动非在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推进他们加入工会组织,加强工会会员管理工作,要协调非在编员工与高校的劳动关系,要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比如可以考虑加强对编外员工的感情沟通维护好编外员工的利益和感受,让编外员工融入高校各项活动中去,感受到高校员工的归属感,激发非在编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要关心非在编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对困难、生病员工进行补助和慰问,在管理中更多体现人性化,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主体地位。

四、针对工会女教职工女性身份的特殊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开展多种形式女性主题活动,关注女性职工发展,发挥女教工在工作、学习上“半边天”的作用。工会是女性维权难以替代的载体,是缓解女性群体压力和纾解女性心理问题的平台,现高校教职工中年轻人居多,随着社会对女性由原来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转变为“女人也能起到半边天作用”的观念,女教职工甚至比异性更敬业,发挥更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并发挥重要作用,女教职工再也不是高校中的少数群体,当然高校工会组织也不能沿用之前的老办法“尊重整体利益、忽略少数群体利益”,虽说女教职工在高校组织里不能代表全体利益,但她们作为一特殊群体,其利益不容小觑,并不能因为单一个案或问题不连续就不关注,而要以关怀到每一个人为目的。工会由于人手有限、职能束缚、涉及法律和专业知识欠缺等原因,大多忙于搞文娱活动或发放福利,对女教职工人性化服务、维权等事务无暇顾及或力不从心。实际上,工会在搞文娱活动等方面有声有色,但女职工最迫切的需求并非这些,当然也就没有真正享受到工会组织是“教职工之家”的贴心服务。女性职工在生育期间有特殊需求:孕期入厕困难,若能及时添置马桶或至少增设扶手,会让女职工或残疾员工感到关怀备至;诸多女职工离家较远,哺乳期内往返并不现实,若能协调提供宿舍或设立临时的哺乳场所,这样会更温暖人心;女性有生理期和更年期,易怒易躁、敏感多疑、心情不畅的时候较多,若能及时给与心理方面的慰,这样让人倍感工会“体贴入微”;国家现行政策同年龄女教职工早于男教职工5年退休,对于工作、社会经验十分丰富的、精力绰绰有余的她们不愿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若能在国家大政策下,通过其 4 他途径,能让其继续为高校工作发光发热,体现其存在价值,这样女教职工的存在感就能得以体现;在面临职业倦怠期的时候如何进行心理疏导,抑或如何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关涉女性教职工的职业发展能否有明确规定„„等等女性问题常常呈现出被漠视的局面。工会并不一定要等问题发生时才出手,若不疏浚出路就会形成整个高校教职工教学管理人员的集体懈怠。在市场经济和平等意识盛行的境况下,单纯依靠奉献精神并不可行,这就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就要求工会和其他部门协同一致,从细微处入手满足女职工的个性化需求,使女性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工会可通过为女职工维权赢得民心民意,每年坚持为女教职工办理特病保险,关爱单亲家庭和大龄单身女职工,千方百计为她们排忧解难,形成女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的思路。

校工会可以设置女职工委员会,以女职工委员会为平台,依托各二级单位的分工会收集信息,开放征集意见的渠道,实现对女性维权的全场景关注。女工委可结合女教职工的特点,以维护女教职工合法权益为重点,以提升女教职工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开展特色鲜明的活动为载体,努力实施 “提升女职工素质工程”,努力创建女职工工作品牌,发挥女教职工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半边天”作用。每年“三八”妇女节期间,通过召开女教职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和经验交流会,举办女专家教学成果展和“五好文明家庭”事迹宣传等活动,展示新时代知识女性的风采。

五、针对工会工作被动不细致,很多教职工切身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化被动为主动,到广大教职工群体中去,了解问题,落实解决问题。紧紧围绕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神圣职责。化被动为主动,工会的工作要由原来的“等靠”转化为主动出击。要关注民生,体现人文关怀,注重人性化操作、个性化服务。主动深入到广大教职工中去,想广大教职工所想,思广大教职工所思,急广大教职工所急,切实为广大教职工谋利益谋福利,对教职工反映的问题,迅速反馈并主动积极去解决、落实。如关心教职工子女升学,解除教职工后顾之忧。每年高考结束后,校工会可邀请学校有关领导或招生办负责同志,为考生和家长分析高考形势,讲解招生政策,进行志愿填报和子女报考政策的咨询。为考生和家长建立联系卡,为教职工子女升学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要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建立和完善帮困扶弱的长效帮 5 扶机制,加大对困难教职工的帮扶工作力度,拓宽帮扶范围,丰富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水平。一方面,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职工丧葬善后事宜;另一方面,各级工会干部定期走访、看望、慰问困难职工和生病住院职工,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及时送去组织的温暖。工会工会工作人员只有带着对广大教职工深厚的感情去做事,才能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否则,教职工就会不信任工会,有损工会形象,才能把党政所需、职工所想、工会所能的事办实做好,切实为学校党政排忧,为广大教工解难,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新业绩。

高校工会组织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践行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为广大教职工解决、落实实际问题,做到高校工会工作方针、精神入心入脑,就要创新工作途径,以新方法新举措和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工会工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江鹏.发挥工会职能 促进校园和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2】柳文茂.创新工作,把工会建成每位职工的精神家园[J] .学周刊,2011年28期

上一篇:廉政文化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初中历史同步课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