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患者护理

2022-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多重耐药菌患者护理

探讨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0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和感染控制护理,对比护理成效。结果:和观察组相比,参照组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相对较低;并且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中的护理,能够提高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感染控制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感染管理

[

[文献标识码]A

[

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是通过接触途径进行传播,会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并且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最近几年,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多重耐药菌菌株逐渐增加,当前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由多重耐药菌所引发的感染较为复杂,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大,并且管理难度大,很容易产生交叉传播的现象,不管是对患者身心还是对患者经济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为患者的年龄相对较高,机体免疫力较差,并且合并各种基础性疾病,抵抗力差,因此很容易受到多重耐药菌感染[1]。另外,抗菌药物的滥用,其会对控制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探讨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100例2019年01月~2019年12月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参照组男、女患者各28例和22例;平均年龄为(63.22±3.01)岁,观察组男、女患者各27例和23例;平均年龄为(63.31±3.20)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经诊断均符合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依从性良好,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拒绝配合本次研究以及存在沟通功能障碍患者。

1.3方法

1.3.1参照组本组实行常规护理。临床医生可以按照自身经验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并且实行细菌培养。

1.3.2观察组本组实行感染控制护理。1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护理人员要对耐药菌感染高危患者进行有效辨别,对于实行机械通气,留置有创操作导管、住院时间超过7天以及营养不良、长时间卧床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使用抗菌類药物对患者实行药理学检测,此外,还要对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进行尽早辨别,进而对其实行早期干预。2强化科室工作人员培训,严格实施隔离措施。科室要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实行教学培训,每周开展多重耐药菌隔离教学。另外,为了能够强化护理人员对耐药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开展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讲座,进而使护理人员自身的感染控制意识得到强化。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在实行侵入性操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防止产生污染现象,进而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产生进行有效预防。4严格执行手卫生。强化手卫生管理是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以及强化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预防的最为便捷有效的方式。可以在床尾、走廊等放置对人体皮肤刺激以及损伤都相对较小的速干消毒剂。引导护理人员在诊疗活动结束后落实好相应的手消毒工作。5严格遵守相关制度。护理人员和相关职位人员要对护理工作进行整体性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做好记录工作,强化对患者实行的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同时对心理护理进行重视。6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身体以及病情状况,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同时为患者讲解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以及用药方式等,强化患者的用药监测,一旦发现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则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7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并做好消毒记录登记,做好医疗废物管理。保持病房卫生清洁,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定期开窗通风;并做好仪器消毒以及隔离防护工作;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好手卫生消毒工作,提高其依从性,同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防止产生医源性感染,最大程度地减少引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因素。

1.4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同时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如果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比较观察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近几年来,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也越来越高,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因为受到自身免疫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以及病情复杂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病毒以及细菌入侵,再加上免疫制剂、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增加,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越来越高,因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护理受到了一定关注。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指的是一种微生物对三种及其以上的抗生素所产生的耐药性,比如红霉素、B-内酰胺类以及氨基糖苷类等,其有着病情发展复杂以及临床治疗难度大的特征,其是重症病房以及神经外科中的重要感染源,很容易造成交叉传播,对于老年人群、婴幼儿以及机体免疫力的人群是非常不利的,其会在一定程度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并且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2]。患者在感染多重耐药菌之后,其感染前期并不会产生较为显著的临床症状,所以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通常无法对其实行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所以,怎样实行科学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实现对多重耐药菌所进行的预防在当前临床中是对感染进行控制的重点所在。

多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环境物表接触、手接触以及器具接触等,并且造成细菌耐药进一步强化的主要原因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抗菌药物的滥用。有研究表示[3],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提高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强化速度。临床中,要想实现对多重耐药菌所进行的控制,就一定要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利用其他各种方式来阻止耐药菌的传播。尤其是对于植入类手术来说,一旦其受到了多重耐药菌感染,则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不利影响[4]。感染控制护理的实行,通过创建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小组,强化对其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小组人员对感染知识的掌握。另外护理人员在对其实行各项操作的过程中,其很容易在无形中接触到患者的污染物,如果不对手卫生进行重视,则很容易产生交叉感染等现象。细菌侵入患者機体进而产生切口感染的现象,着装不规范、手套破损以及其他暴露部位落入切口也是造成医院感染产生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医疗废物的不合理处理、清洁消毒不够到位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所以,实行科学有效的感控控制措施是非常关键的。有研究表示[5],感染控制护理的实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其主要是因为感染控制干预的实行,其能够强化对医务人员所进行的管理,使其落实好自身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以及手卫生管理,进而对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进行有效控制;环境管理的实行,通过对手术间人数所进行的限制,可以实现对菌落数量所进行的控制,另外,医疗废物的管理以及清洁工作的充分落实,可以最大程度地切断多重耐药的传播途径,进而降低感染风险。而感染控制小组的创建,能够对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的实行进行密切监督,能够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6]。感染控制的实行,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成效,切断传播途径,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手卫生合格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强化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价值较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和观察组相比,参照组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相对较低;并且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中的护理,能够提高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进行的护理中实行感染控制护理,其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提高微生物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接触隔离及时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丽,尹利萍.应用消毒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重复感染患者的效果控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4):197-198.

[2]王颖.集束化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效果[J].河北医药,2019,41(10):154-156.

[3]龚婷,张红,魏本娟.风险评估在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9):3807-3810.

[4]郑小君,刘晗静,章娜.依照JCI评审标准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03):66-69.

[5]吴玉芳,臧巍.项目化管理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2):133-134.

[6]滕月玲,程丽娜,文海兰,等.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7):159-161.

作者简介:李翠芳(1970.11-),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卫生、医务人员防护、护理。

作者:李翠芳

第2篇:社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预防和控制 隔离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是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已经成为治疗上的棘手问题,并常伴有较高的病死率[1]。多重耐药菌感染目前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对婴幼儿、免疫缺陷者和老年人的威胁尤其大[2]。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2011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使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有了明确的规范,现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将社区护理在预防和控制社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多重耐药菌产生和传播的机制

1.1 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原因[3]

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抗感染各占50.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的仅占20.0%,而社区却占了80.0%,滥用率为20.0%~50.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0%,滥用率为40.0%~80.0%。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为,中国97.0%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0%~60.0%的患者使用了抗菌药。

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等上可有耐药基因或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结合、转导和转化,可在不同种细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故耐药基因转移在多重耐药(MDR)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无论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以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故其危害性不大;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selective pressure)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因此耐药菌及MDR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1.2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方式

1.2.1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特征

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点人群,经常住院或住院时间长,接受多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更易发生院内感染。

1.2.2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医护人员特点

①医护人员没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用药;②没有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和诊疗用具是多重耐药菌在患者间传播的主要媒介;③通过接触从定植或感染者传播给其他人。

2 护理人员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在日常的护理、管理过程中,为防止多重耐药菌在病区甚至整个医院中传播、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控制。

2.1 隔离措施

患者使用的各类物品要专人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可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普通的医疗用品应做到“一用一消毒”;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的物品应做到“一用一灭菌”;对于持续使用的吸氧装置,每24 h消毒、更换1次,消毒后的物品,应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备用的医疗用品要保持干燥,放置在便于消毒的容器中,以免保管过程中遭受污染,或使用一次性管道,防止交叉感染。对医疗垃圾进行统一的分类收集并严加管理,正确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2.1.1 必须进行接触隔离

在床尾、病员一览表和病历卡上粘贴隔离警示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患者原则上要求进行单间隔离,但由于条件所限,不能给患者设立单间,我们均采取了床旁隔离。在感染者床尾挂上隔离警示标识,相同感染病原体者可同住一间。当感染较多时,应重点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1.2 减少与感染或携带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最好为患者进行诊疗的是固定的护士和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2.1.3 进入患者房间的人员都必须戴清洁手套

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如果将与患者或其环境(包括家具、床栏杆等)有大面积接触,或患者有大便失禁的情况,工作人员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医务人员还应当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手清洗和手消毒。

2.1.4 感染者每人专用一根体温表

体温表每次使用完毕后浸泡于2 000 mg/L的消毒灵溶液消毒30 min,清水冲净,干燥布备用于患者床旁。对于其他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输液架)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 000 mg/L含氯消毒剂)。

2.1.5 加强床旁诊断仪器的消毒

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2.1.6 患者附近的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指导工勤员用1 000 mg/L的消毒灵液每天进行清洁消毒,在其他地方不能使用该房间使用过的抹布、拖布,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2.1.7 做好患者经过的其他部门的清洁消毒

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单位,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预防接触传播的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患者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2.2 手卫生

手作为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最重要的环节,手卫生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已得到国际的公认[4]。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工勤员、护工)必须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重视手卫生。

2.2.1 手卫生定义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①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病原菌的过程。②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③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2.2.2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②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①直接接触每例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②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④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②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规范。为了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手卫生的配备设备尤为重要,我中心配备了肘触式水龙头,并将洗手示意图张贴在洗手池上方以推广6步洗手法,在治疗车上放置速干手消毒液,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手卫生的习惯。同时我们准备了一瓶手消毒液放于患者床头,并告知患者的陪护人员也应及时洗手、消毒。

2.3 生活用品的消毒

2.3.1 餐具消毒

应做到个人专用、不使用他人的餐具或与他人共用餐具。

2.3.2 被服消毒

全部用过的被服应该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区进行分类或洗涤;污染严重的被服应该使用防渗漏包装袋;被服工人应该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等;污染的被服应严格执行常规被服清洗消毒流程。

2.3.3 垃圾处理

处理患者垃圾的工人应该戴手套、洗手并对每一次意外事故进行报告;禁止对这类垃圾进行废物回收;污染的衣物应该用防渗漏袋装好并放入垃圾回收箱;感染性废物的定义和处理遵照本中心制定的规范进行。

2.4 规范护理管理制度

①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感染主要来自各种导管(静脉导管、导尿管、引流管、气管插管等)。在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炎的暴发流行时,病房短期内禁用湿化器。②以病房为单位,向医生报告细菌耐药监测结果。③各项护理操作尽量专人集中进行,避免分散操作加大感染流行的风险,节约护理操作时间。④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 h)均未培养出MDR,方可解除隔离。⑤加强预防控制与监测,按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⑥严格探视制度。为切断通过患者家属传播的途径,在探视上做到定时间、定人数,进入病室时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床旁备手消毒剂,告知家属接触患者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的消毒。

2.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护士应该掌握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特点及应用原则,正确配制、选择合适的溶酶,熟悉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使用前遵医嘱及时采样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抗菌药物的途径、次数、间隙时间及药物的半衰期,严格按医嘱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合理地进行抗生素治疗,注意用药剂量、用药方式和输液速度,尽量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在药物敏感试验显示无药可用时,可使用1种接近耐药的低档抗生素药物连续24 h输注,使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达到100.0%。

2.6 加强工勤人员及护工的培训

工勤员的日常保洁工作以及护工的日常护理也是引起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工勤人员及护工的岗前、在岗培训管理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

3 建立监督管理和处罚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全科医务人员包括工勤人员、护工对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学习培训,保证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报告、预防、控制、治疗等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指导。科室或个人违反制度或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等医院感染事故的,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对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者进行严格隔离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范科室内感染质控管理,各项操作都应体现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原则,使感染率下降;同时又肩负着保护环境,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医院内感染发生,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责任。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提高无菌意识,并且经常开展对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健康宣教,使其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尽量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交叉感染。一旦发现感染患者,要迅速做好消毒隔离,使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感染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 巩志业, 温宁, 王枢群. 多重耐药及其控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8): 1022-1024.

[2] 戴自英. 多重耐药菌感染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J].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 17(2): 103.

[3] 杨平满, 周建英.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12): 1434-1437.

[4] 李六亿. 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4(2): 65-67.

(收稿日期:2012-03-01)

作者:李玉琴

第3篇:惠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诊疗区水源性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与院内感染的关系研究

【摘要】 目的:分析惠州市某三級综合医院诊疗区水源性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并探讨其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4月-2020年2月对惠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内各重症监护室护士站水龙头水样、病房床旁水龙头水样、水龙头内壁及水池下水口处进行采样和细菌学培养,判断其是否合格,分离医院感染常见水源性多重耐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监测同期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率,并分析水源性多重耐药菌定植是否为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医护水龙头和床旁水龙头水样合格率分别为85.71%和83.33%。56份水龙头内壁样品中总体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4.29%,总体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10.71%,其中RICU均检出率(50.00%)最高,其次为NICU(22.22%)。56份洗手池下水口处样品中总体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6.07%,总体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10.71%,其中RICU均检出率(50.00%)最高,其次为NSICU(22.22%)。ICU、EICU、RICU、NSICU均有铜绿假单胞菌同期院内感染检出,而ICU、RICU、NSICU均有鲍曼不动杆菌同期院内感染检出。单变量COX风险分析结果显示,ICU、EICU、RICU、NSICU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与ICU、RICU、NSICU水源性鲍曼不动杆菌定植均为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进一步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EICU、RICU、NSICU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与ICU、RICU、NSICU水源性鲍曼不动杆菌定植均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惠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诊疗区存在水源性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且可能影响其院内感染状况,对诊疗区医护用水、水龙头滤网、水池的清洁消毒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预防。

【关键词】 水源性 多重耐药菌 定植 院内感染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onization of Water-borne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and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a of the Tertiary General Hospital in Huizhou City/WEI Zhongmei, NI Yu’e, LIU Huifen, HUANG Zhijian, MA Lulu.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01): -137

[

[Key words] Water-borne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Coloniza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Huizhou 516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1.033

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院内感染发病率较高,而其院内感染的发生可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引发死亡的发生[1-2]。廖丹等[3]研究认为水龙头是ICU重要污染源,因此应重视水龙头清洁消毒。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水源性多重耐药菌,与院内感染密切相关[4-5]。本研究亦在2019年4月~2020年2月对惠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内各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工作站洗手用水、患者病房水龙头水样、水龙头内壁及水池下水口处进行采样和细菌学培养,分离医院感染常见水源性多重耐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并分析水源性多重耐 药菌定植与院内感染的关系,为通过加强诊疗区医护用水、水龙头滤网、水池的清洁消毒预防多重耐药菌定植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于2019年4月-2020年2月分别在惠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及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6个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工作站水龙头水样和随机抽取的56个病房床旁水龙头水样、水龙头内壁、洗手池下水口处采样。

1.2 方法

1.2.1 水样采集及接种 打开水龙头放水30 s后,以无菌试管接水10 mL采集水样。采集的样本即刻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或储存在4 ℃环境中并于24 h内完成相关检测。取水样1 mL接种于MH营养琼脂,放置于37 ℃恒温箱中48 h后检测细菌总数。

1.2.2 内壁采样及水源性多重耐药菌的检测 将水龙头内壁过滤网、洗手池下水口隔渣过滤网取出后用无菌棉拭子旋转摩擦水龙头内壁、洗手池下水口处分别涂布于MH营养琼脂及血平板进行接种分离,放置于37 ℃恒温恒湿箱中48 h读取菌落数。VITEK鉴定水源性多重耐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1.2.3 院内感染分析 应用院感系统对同期院内铜绿假单胞菌检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分析

1.3 判定标准 (1)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GB/T5749-2006)、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饮用水标准是细菌浓度<100 CFU/mL,如水样>100 CFU/mL即不合格。(2)铜绿假单胞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经18~24 h培养,可形成扁平、湿润、有金属光泽,有特殊气味的灰绿色或蓝绿色菌落,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3)鲍曼不动杆菌可在42 ℃生长,不产生色素,在血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边缘整齐的菌落,不产生溶血。

1.4 統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单变量COX风险分析法进行诊疗区水源性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与院内感染的关系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重症监护室水龙头水样合格率 医护水龙头和床旁水龙头水样合格率分别为85.71%和83.33%,见表1。

2.2 各重症监护室水龙头水样细菌监测结果和同期院内感染检出结果 56份水龙头内壁样品中总体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4.29%,其中RICU检出率(50.00%)最高,其次为NICU(22.22%)、ICU(20.00%)、EICU(14.79%)、CCU(11.11%),NSICU没有检出。56份水龙头内壁样品中总体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10.71%,其RICU检出率(50.00%)最高、其次为分别为NSICU(22.22%)与ICU(20.00%),EICU、CCU及NICU没有检出。56份洗手池下水口处样品中总体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6.07%,其中RICU检出率(50.00%)最高,其次为NSICU(22.22%)、ICU(20.00%)、EICU(14.29%)、CCU(11.11%)及NICU(5.88%)。总体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10.71%,其中RICU检出率(50.00%)最高,其次为NSICU(22.22%)与ICU(20.00%),EICU、CCU及NICU没有检出。ICU、EICU、RICU、NSICU均有铜绿假单胞菌同期院内感染检出,而ICU、RICU、NSICU均有鲍曼不动杆菌同期院内感染检出。见表2。

2.3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的单变量COX风险分析 单变量COX风险分析结果显示,ICU、EICU、RICU、NSICU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与ICU、RICU、NSICU水源性鲍曼不动杆菌定植均是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3。

2.4 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ICU、EICU、RICU、NSICU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与ICU、RICU、NSICU水源性鲍曼不动杆菌定植均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医院水源性感染仍是医院感染控制的盲点[6-8]。医护人员水龙头用水较多,且医护人员需严格进行无菌操作,若水龙头中定植水源性细菌甚至耐药菌可影响医护人员水龙头用水清洁效果且造成无法有效进行无菌操作可能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9-12]。住院患者用水尤为频繁,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内患者为特殊群体,往往免疫力较低,若使用水源性细菌甚至耐药菌污染的水可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13-15]。若下水口处出现水源性细菌甚至耐药菌污染,这些污染的水滴飞溅至医护人员及患者身上定植,可污染物品并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16-17]。医院水源性感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切断水源性感染源是控制院内水源性多重耐药菌感染有效措施。

本研究检测惠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各重症监护病房水源性多重耐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情况结果显示,ICU、EICU、CCU、RICU、NSICU水龙头内壁均有铜绿假单胞菌检出,ICU、RICU、NSICU水龙头内壁均有鲍曼不动杆菌检出,ICU、EICU、CCU、NICU、RICU、NSICU洗手池下水口均有铜绿假单胞菌检出,ICU、RICU、NSICU洗手池下水口均有鲍曼不动杆菌检出。而同期院内感染监测结果显示,ICU、EICU、RICU、NSICU均有铜绿假单胞菌同期院内感染检出,而ICU、RICU、NSICU均有鲍曼不动杆菌同期院内感染检出。因此对重症监护病房医护用水、水龙头滤网、水池的清洁消毒减少致病菌感染从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亦是医疗干预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且本研究中,各重症监护室水源性感染与同期院内感染的致病菌感染类型和具体分布总体一致,单变量COX风险分析结果显示,ICU、EICU、RICU、NSICU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与ICU、RICU、NSICU水源性鲍曼不动杆菌定植均是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而进一步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结果显示,ICU、EICU、RICU、NSICU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与ICU、RICU、NSICU水源性鲍曼不动杆菌定植均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因此诊疗区水源性多重耐药菌的定植情况可能影响其院内感染状况,严格对医护用水、水龙头滤网、水池的清洁消毒,减少水源性多重耐药菌定植,可能有助于各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预防,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及其相关不良影响。但因水池下水口处受各种有机物、食物残渣等影响,所检出的水源性多耐菌量少且菌落不够典型,且实验条件有限,未能对水龙头及水池所检出细菌与同期院内感染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综上所述,惠州市某三级综合医院诊疗区存在水源性多重耐药菌定植情况,可能影响其院内感染状况,加强医护用水、水龙头滤网、水池清洁消毒从而减少水源性多重耐药菌定植有助于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Haupt T E,Heffernan R T,Kazmierczak J J,et al.An outbreak of Legionnaires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a decorative water wall fountain in a hospital[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12,33(2):185-191.

[2]邹晓楠,徐迎春,徐建军,等.2017、2018年烟台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检测[J].预防医学论坛,2019,25(4):315-316,320.

[3]廖丹,胡必杰,史庆丰,等.ICU水龙头及其周围污染情况的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9,18(6):566-570.

[4] Kanamori H,Weber D J,Rutala W A.Healthcare Outbreaks Associated With a Water Reservoir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Strategies[J].Clin Infect Dis,2016,62(11):1423-1435.

[5] Kizny Gordon A E,Mathers A J,Cheong E Y L,et al.The Hospital Water Environment as a Reservoir for Carbapenem-Resistant Organisms Causing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lin Infect Dis,2017,64(10):1435-1444.

[6]郭绍华,毛育华,张欣,等.上海市某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手卫生管理状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36(9):671-674.

[7]张静玲,曾其莉,江姗,等.武汉市三甲医院2016年口腔科综合治疗台用水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18):2288-2289,2293.

[8]庞志钊,李丽婕,马志辉,等.石家庄市医疗机构消毒和口腔治疗用水质量监测[J].医学动物防制,2020,36(1):78-80.

[9]肖佳庆,杜丽,陈微娜,等.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疗用水消毒效果调查[J].现代医院管理,2017,15(6):41-42,45.

[10] Brunkard J M,Ailes E,Roberts V A,et al.Surveillance for waterborne disease outbreaks associated with drinking water-United States,2007-2008[J].MMWR Surveill Summ,2011,60(12):38-68.

[11]陈晓芸.兰州市部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用水污染现状与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8,33(4):72-74.

[12]孙庆芬,王广芬,韩玲样,等.通过暴发案例归纳医疗机构水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9):3037-3040.

[13]陈建勇,王峰,段可佳.2016年长沙市医疗机构外科洗手水及水源水微生物污染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6):152-153,156.

[14] Li T,Abebe L S,Cronk R,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waterborne infections from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in health care facility water systems[J].Int J Hyg Environ Health,2017,220(3):611-620.

[15] Zhou Z Y,Hu B J,Qin L,et al.Removal of waterborne pathogens from liver transplant unit water taps in prevention of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a proposal for a cost-effective,proactive infection control strategy[J].Clin Microbiol Infect,2014,20(4):310-314.

[16] Decker B K,Palmore T N.The role of water in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J].Curr Opin Infect Dis,2013,26(4):345-351.

[17]郭春辉,陈建新,张建春,等.水源性伤寒暴发92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1):174-175.

(收稿日期:2020-04-26) (本文编辑:田婧)

作者:魏仲梅 倪玉娥 刘惠芬 黄志坚 马璐璐

第4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与控制

ICU

郭静

【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感染患的护理与控制,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有效预防以及控制了MDRO感染的传播,有效保障了医疗护理及患者的安全。方法:通过制定预案,加强培训,加强消毒隔离强调个人防护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干预多重赖药菌感染的发生与控制。结论: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问题;护理干预;感染控制

1 一般资料

1〃1 多重耐药是指一种细菌对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入住ICU后通过血液,痰液,小便,大便等的检验了解病人的感染情况。

2护理干预

2.1 科学落实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旦发现多重赖药菌感染患者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感染,都应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将患者安臵在单间病房,若受条件允许,应实施床旁隔离,建立隔离标志。每日对病房进行清洁与消毒。保持病房的通风,定期做好病房空气监测。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定期和终末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探视者使用患者的日常用品和随意将患者用物带回家的现象。生活垃圾要放入指导的容器中,防止排泄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处理感染部位后要及时洗手或使用快速手部消毒剂擦拭消毒双手。探视人员接触患者时按标准预防穿戴防护用品,离开病房时认真清洗双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社会传播。

2.2 落实手卫生 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接触病人 后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接触病人带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病房的保洁人员由于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应该对其进行培训,督促洗手,使他们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防治交叉感染。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长期卧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该定时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吸痰钱应先湿化气道,带无菌手套,吸痰动作时要轻柔,由下向上旋转提拉,严禁反复在气道内插吸,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尽量吸尽气囊处及口腔,咽部的分泌物。

对需要保留导尿的患者 在留臵尿管和更换尿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留臵的尿管要妥善固定,导尿管和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尿袋应低于尿管水平位臵。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尿管。每天应进行会阴护理至少Bid。倾倒尿液留取标本时,应防止尿液逆流。

对需要留取深静脉臵管的患者 臵管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臵管部位,应首选锁骨下,尽量避免股静脉臵管,覆盖深静脉臵管的敷贴应每天更换,更换时应无菌操作。

2.4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入ICU必须更换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专用鞋。确诊MDRO感染患者,只允许一名家属探视,并强调家属不允许与患者有任何接触,做好床边隔离。家属出入ICU时必须经过双手的速干手消毒剂的处理

2〃5 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树立使用抗生素之前先采集病原学标本。加强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计划的进行轮换使用。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能导致菌群失调,使细菌耐药率增加,同时也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5]。在临床输注上,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严格掌握执行给药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的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2〃6 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于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清醒的患者,鼓励他们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同时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加强消毒管理,及时有效的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有效的手卫生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ICU内MDRO的交叉感染及暴发,从而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2] 张润香,冯伟.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8-1139. [3]李毅萍,张景利,刘典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9-1080.

[4]许瑞宝,叶丽娟,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流行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9(5)215-216

[5]梁翠玲,车红英,庞晓军,等.562例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8):1144-1145

第5篇: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预防措施培训资料

1、隔离患者 标识明确 收治科室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病室,隔离病室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住同一病室。

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粘贴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为接触隔离,应为蓝色标识。隔离病室须限制、减少人员出入。进行床旁隔离时,接触隔离标识可贴在床尾床号牌上。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应遵循先非感染患者后感染患者的原则,避免因医护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2、医务人员着装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交叉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手部皮肤如有明显污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应当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皮肤无明显污染,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做手消毒。

4、常规消毒措施 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进行床旁检查(如便携式照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如患者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师应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便于检查科室作好相关准备,防止感染的传播。患者检查完毕后,其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如感染患者转送至其他科室时,须向转诊科室说明针对患者采用的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隔离病室须固定专用的保洁工具(抹布、拖布)进行室内清洁和消毒,避免与其他病室的保洁工具交叉使用。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日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用专用的水池或桶清洗、消毒处理。

5、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一次性医疗器械等医疗废物须放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由专业的环卫公司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6篇:3例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侯江涛 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

【摘要】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临床药师参与多重耐药菌患者的药物治疗,为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帮助。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中3例骨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讨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合理用药。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药物治疗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多重耐药菌定义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病原菌,其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抗菌药物起到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目前引起医院感染的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MDR-AB)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菌等。笔者作为临床药师在医院骨科病房近半年的实践中,参与了几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药物治疗,现对其中比较典型的3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的应用做一些探讨。

1、临床资料

案例1:患者,男,26岁,因“砸伤腰背部及双下肢出血,呼之不应2小时”入院,X线示: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入院诊断:

1、T12爆裂骨折并椎体Ⅲ度滑脱;

2、脊髓横断伤并截瘫;

3、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

4、右膝内侧副韧带及前交叉韧带断裂;

5、急性缺氧性脑病。入院后积极进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成功,术后应用夫西地酸0.5g ivdrip q8h+奥硝唑0.5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但患者术后出现持续高热,最高达39.6℃,血培养示: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阿莫西林+棒酸、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敏感;对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二三头孢及氨曲南耐药。临床药师推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g ivdrip q8h+丁胺卡那霉素0.4g ivdrip qd抗感染治疗,应用4天后,患者仍持续高热,症状未有减轻,临床药师建议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8h,应用2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应用3天后,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0g ivdrip q12h,应用10天后,患者体温正常。

案例2:患者,男,61岁,因“车祸致伤左下肢疼痛,出血1小时”入院,X线示:左胫腓骨粉碎性骨折,诊断:左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患者入院后积极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手术成功。患者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术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在39℃左右,术前及术后应用氨曲南1.0 ivdrip bid+异帕米星0.2g ivdrip qd抗感染,后血培养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苯唑西林耐药,考虑患者综合情况,临床药师建议改用万古霉素1.0g ivdrip q12h+左氧氟沙星0.6g ivdrip qd 抗感染,患者应用4天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但伤口处仍有渗液,伤口

[1]分泌物培养示:溶血性葡萄球菌(MRCNS),药敏结果同上次血培养,应用药物15天后,患者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阴性,停用抗菌药物,给予患者积极换药、保证患者伤口处引流通畅,同时换药时伤口处外敷莫匹罗星乳膏,坚持上法换药20天后,患者伤口渗液逐渐减少,一个月后伤口无渗液渗出,后拆线出院。

案例3:患者,女,65岁,因“摔伤左髋部肿痛半天入院”,既往糖尿病史16年,高血压病史8年,白内障病史6年,入院前自行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X线示:左股骨颈骨折。入院诊断:1.左股骨颈骨折;2.糖尿病;3.高血压;4.白内障。入院后患者在全麻下行左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置换术,手术顺利。术前及术后应用头孢孟多1.5g ivdrip bid+克林霉素1.2g ivdrip qd 抗感染治疗,患者术后血糖波动大,最高达空腹血糖18.9mmol/l,伤口处出现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38.0℃,分泌物培养:屎肠球菌(HLAR),对氨苄西林、链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耐药,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四环素、氯霉素、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经讨论后停用头孢孟多、克林霉素,改用去甲万古霉素0.8g ivdrip q12h,应用12天后,体温正常,但伤口处仍有渗液,坚持换药,同时保持伤口渗液引流通畅,1个月后伤口敷料干燥无渗出,后拆线出院。

2、讨论

从上述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患者都是骨折术后出现感染,伴有发热,病原学检查均为阳性,药敏结果显示对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提示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药师在参与上述三个案例的抗菌药物选用及感染治疗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氏菌(ESBL+)对于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等第3代及第4代头孢菌素,以及氨曲南等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为耐药,推荐药物为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于轻中度感染可选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氨基糖苷类,重者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或联合用药。夫西地酸主要针对阳性球菌的感染治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的感染,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作用差,而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中,以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抗菌作用较强,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产ESBLs细菌严重感染时的联合用药之一,第一例患者的感染治疗方案初始治疗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对于轻中感染的患者是适合的,但此患者骨折严重,一般情况差,因此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霉素并未能很好的控制感染,最终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对于产ESBLs细菌敏感性很高,在严重感染或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择碳青霉烯类药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按按此方案治疗后,患者感染症状逐渐得到控制。

2.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流行,是目前严重的临床及公共卫生问题,MRSA常表现为多重耐药,耐药机制复杂,多重的耐药机制使MR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表现为耐药,临床最具有治疗价值的仅为糖肽类药物及利奈唑胺,有一定疗效的如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利福平、夫西地酸等,其中万古霉素是目前一直认为MRSA感染的标准治疗。案例2的患者在入院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

[2]

[2][2]伴有发热,骨折后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手术,术后引起发热,血培养示MRSA,考虑为MRSA感染引起,应对患者进行全身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是合理的,临床实践也证明,患者应用后体温逐渐得到控制。

2.3 肠球菌是一种阳性球菌,是条件致病菌,是造成严重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肠球菌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引起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腹部和盆腔等部位的创伤和外科术后感染、败血症及脑膜炎等。案例3的患者是一个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伴有多年的糖尿病及高血压,术后血糖没有很好的控制,出现发热及伤口的感染,药敏培养示屎肠球菌(HLAR),表示此屎肠球菌是一种高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其耐药的主要机制是细菌产生了多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氨基糖苷类渗入细菌中的途径发生障碍,高耐菌株即可生产,导致所检测氨基糖苷类药物与青霉素、氨苄西林或万古霉素联合用药时并不能起到协同杀菌作用,联合用药受到限制,根据药敏结果,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是合理的选择。

2.4 在上述三个案例中,除了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外,及时的换药,保持伤口液化区的引流通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换药可以为创面提供一个相对无菌、利于生长愈合的环境。换药的作用主要有:观察伤口、去除坏死组织、清洁创面、引流通畅、促进组织生长等。其中,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乳膏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为聚乙二醇亲水性软膏,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作用。对与感染有关的各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可用于MRSA所致脓疱病,案例2的患者在换药时应用莫匹罗星外敷,有助于伤口液化区感染的控制,促进组织生长。

在上述3个案例的药物治疗中,临床药师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药师在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中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和交流沟通能力,上述三个案例,除了选用合理的抗菌药物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患者伤口的处理,对于外科伤口感染的病人,伤口处换药、脓液引流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不低于抗菌药物的应用。要培养类似的临床思维,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深入临床,参与临床实践。同时需要掌握更多药学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形成药师“ 熟悉药、 略懂医” 的特点。这样才能使药学服务更加实际、更加专业,更容易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接受与支持,也就能更快的推进合理用药,发展临床药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5 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07-214 3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杂志:电子版,2010,4(2):215-223. 4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防治专家委员会.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2):224-231 5 张昊.肠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2):1797

[6][5]

[4]6 张盛敏.临床药师在骨科开展药学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14 作者简介

侯江涛,男,31岁,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参加了卫生部第二期临床药师抗感染专业规范化培训,现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电话:13573565816,E-mail:plhjt1980@126.com。

第7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多重耐药菌定义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临床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 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则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并上报感染管理科。

3、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及时

通知感染管理科。

4、感染管理科每天到检验科登记微生物检验阳性报告,然后到科室指导隔离工作。

5、检验科应定期向全院公布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感染管理科定期

对监测资料汇总、向全院公布。

6、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医院感染报告制度》要求及时报告。

7、切实落实预防控制措施

(1)临床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 由科感控医师和感控护士应积极配合,加强督导。

(2)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多重耐药菌的诊断、治疗、隔离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等观念的认识。 (3)多重耐药菌感染疑为医院感染爆发时,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爆发报告制度及时 上报。 (4)明确隔离标志:在住院患者一览表、病历夹上、隔离单元粘贴相应的隔离标志。

(5)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6)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职业防护: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

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将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严格执行抗菌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结合临床合理使用抗

菌药物。

9、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最好限制每班诊疗患者者

为医生、护士各一人,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10、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

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11、进行床边隔离时,应在床头卡位置贴接离标识,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

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

12、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或转科时,应电话通知

相关科室采取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同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对方说明对该患者应使用的隔离措施。

13、MDRO感染患者或MDRO携带者应隔离至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

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病人出院做好终未消毒处理。

14、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

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15、凡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进行手术时,手术医生必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手术结束后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终未处理。

16、隔离房间物体表面、地面、仪器应每日用专用清洁物品清洁后消毒,污染时及时

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爆发时应每班次进行清洁、消毒。

17、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锐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置入转运

箱中,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第8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预防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全国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的重要性不亚于特殊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具体措施如下:

1、隔离患者标识明确,收治科室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细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细菌感染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病室,隔离病室不足时可考虑进行床边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不能与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住同一病室。

(1)、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年4月1日颁布)的要求,设置隔离病室时,应在门上粘贴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为接触隔离,应为蓝色标识。隔离病室须限制、减少人员出入。进行床旁隔离时,接触隔离标识可贴在床尾床号牌上。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护理的各项操作,应遵循先非感染患者后感染患者的原则,避免因医护操作造成交叉感染。

(2)、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细菌培养阴性(每次间隔>24 小时)方可解除隔离。

2、医务人员着装: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交叉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3、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时,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手部皮肤如有明显污染(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应当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手部皮肤无明显污染,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做手消毒。

4、常规消毒措施:隔离病室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各类医疗器械等应先行消毒处理,然后再清洁(洗)、消毒、灭菌。

(1)、进行床旁检查(如X片、CT片、心电图、B超)的仪器在检查完成后须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2)、如患者离开隔离病室到医技科室做检查,主管医师应电话通知该诊疗科室或在检查单上标注患者感染情况,便于检查科室作好相关准备,防止感染的传播。患者检查完毕后,其接触过的物体表面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如感染患者转送至其他科室时,须向转诊科室说明针对患者采用的接触传播预防措施。

(3)、隔离病室须固定专用的保洁工具(抹布、拖布)进行室内清洁和消毒,避免与其他病室的保洁工具交叉使用。患者经常接触的感染的危险因素。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在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护目镜。

5、严格医疗废物管理,患者用过的所有敷料、一次性医疗器械等医疗废物须放入专用黄色医疗废物袋内,锐利器具用后及时放入专用利器盒内,由清洁员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多重耐药菌隔离制度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预防措施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预防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接到报告,应根据检验报告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患者的病床栏悬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监控医师和护士应积极配合。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侵入性操作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科室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污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严格实施消毒隔离制度

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应当有隔离标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②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定植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③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④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擦拭消毒。 ⑤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医护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擦拭消毒。 ⑥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连续3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h,多重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方可解除隔离。

(4)结合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目录》,优化抗菌治疗策略,循环治疗,抗菌药物干预,降阶梯策略,短程治疗。 加强环境清洁工作

(1)各临床科室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儿科病房要做好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床头柜、门把手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当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患者出院或转科对房间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2)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置。

第9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我院监测的多重耐药菌(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泛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PDR)、耐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丁)的肠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等。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 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 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 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和“医院感染管理科会诊单”,报感染管理科。

2、微生物实验室 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 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3、医院感染管理科 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 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感染 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4、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7、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8、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9、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0、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11、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三、监督、处罚

院感科监督科室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直至解除隔离。

科室不执行或没有认真落实MDRO控制措施而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的,由科室承担相应的责任。

上一篇:民主生活会程序下一篇:做一名合格的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