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多重耐药菌护理

2022-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icu多重耐药菌护理

社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 预防和控制 隔离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是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已经成为治疗上的棘手问题,并常伴有较高的病死率[1]。多重耐药菌感染目前遍布全球,在社区或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暴发流行,对婴幼儿、免疫缺陷者和老年人的威胁尤其大[2]。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2011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使得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有了明确的规范,现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实践,将社区护理在预防和控制社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多重耐药菌产生和传播的机制

1.1 多重耐药菌产生的原因[3]

微生物耐药率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和滥用,如美国用于人类抗感染与农牧业抗感染各占50.0%,其中用于院内抗感染的仅占20.0%,而社区却占了80.0%,滥用率为20.0%~50.0%;在农牧业中治疗性应用仅占20.0%,而预防和促生长应用却占了80.0%,滥用率为40.0%~80.0%。我国的滥用现象较美国更为严重,WHO对我国滥用抗菌药的评估为,中国97.0%的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使用了抗菌药,在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30.0%~60.0%的患者使用了抗菌药。

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等上可有耐药基因或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结合、转导和转化,可在不同种细菌、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故耐药基因转移在多重耐药(MDR)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无论质粒或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以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故其危害性不大;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selective pressure)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因此耐药菌及MDR的发生和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滥用的后果。

1.2 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方式

1.2.1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特征

老年患者,尤其是伴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点人群,经常住院或住院时间长,接受多种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更易发生院内感染。

1.2.2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医护人员特点

①医护人员没有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用药;②没有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医务人员的手和诊疗用具是多重耐药菌在患者间传播的主要媒介;③通过接触从定植或感染者传播给其他人。

2 护理人员如何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在日常的护理、管理过程中,为防止多重耐药菌在病区甚至整个医院中传播、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医院感染的控制。

2.1 隔离措施

患者使用的各类物品要专人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可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普通的医疗用品应做到“一用一消毒”;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的物品应做到“一用一灭菌”;对于持续使用的吸氧装置,每24 h消毒、更换1次,消毒后的物品,应冲洗干净,晾干备用;备用的医疗用品要保持干燥,放置在便于消毒的容器中,以免保管过程中遭受污染,或使用一次性管道,防止交叉感染。对医疗垃圾进行统一的分类收集并严加管理,正确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2.1.1 必须进行接触隔离

在床尾、病员一览表和病历卡上粘贴隔离警示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患者原则上要求进行单间隔离,但由于条件所限,不能给患者设立单间,我们均采取了床旁隔离。在感染者床尾挂上隔离警示标识,相同感染病原体者可同住一间。当感染较多时,应重点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1.2 减少与感染或携带者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最好为患者进行诊疗的是固定的护士和医生,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2.1.3 进入患者房间的人员都必须戴清洁手套

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如果将与患者或其环境(包括家具、床栏杆等)有大面积接触,或患者有大便失禁的情况,工作人员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医务人员还应当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手清洗和手消毒。

2.1.4 感染者每人专用一根体温表

体温表每次使用完毕后浸泡于2 000 mg/L的消毒灵溶液消毒30 min,清水冲净,干燥布备用于患者床旁。对于其他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输液架)等不能共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1 000 mg/L含氯消毒剂)。

2.1.5 加强床旁诊断仪器的消毒

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1 000 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

2.1.6 患者附近的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指导工勤员用1 000 mg/L的消毒灵液每天进行清洁消毒,在其他地方不能使用该房间使用过的抹布、拖布,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2.1.7 做好患者经过的其他部门的清洁消毒

如患者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该诊疗单位,以便他们作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患者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预防接触传播的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患者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

2.2 手卫生

手作为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最重要的环节,手卫生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已得到国际的公认[4]。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工勤员、护工)必须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重视手卫生。

2.2.1 手卫生定义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①洗手 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病原菌的过程。②卫生手消毒 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③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2.2.2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②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①直接接触每例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②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④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②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的规范。为了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手卫生的配备设备尤为重要,我中心配备了肘触式水龙头,并将洗手示意图张贴在洗手池上方以推广6步洗手法,在治疗车上放置速干手消毒液,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手卫生的习惯。同时我们准备了一瓶手消毒液放于患者床头,并告知患者的陪护人员也应及时洗手、消毒。

2.3 生活用品的消毒

2.3.1 餐具消毒

应做到个人专用、不使用他人的餐具或与他人共用餐具。

2.3.2 被服消毒

全部用过的被服应该在原地打包,不能在病区进行分类或洗涤;污染严重的被服应该使用防渗漏包装袋;被服工人应该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如手套等;污染的被服应严格执行常规被服清洗消毒流程。

2.3.3 垃圾处理

处理患者垃圾的工人应该戴手套、洗手并对每一次意外事故进行报告;禁止对这类垃圾进行废物回收;污染的衣物应该用防渗漏袋装好并放入垃圾回收箱;感染性废物的定义和处理遵照本中心制定的规范进行。

2.4 规范护理管理制度

①拔除不必要的导管,感染主要来自各种导管(静脉导管、导尿管、引流管、气管插管等)。在发生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肺炎的暴发流行时,病房短期内禁用湿化器。②以病房为单位,向医生报告细菌耐药监测结果。③各项护理操作尽量专人集中进行,避免分散操作加大感染流行的风险,节约护理操作时间。④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 h)均未培养出MDR,方可解除隔离。⑤加强预防控制与监测,按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⑥严格探视制度。为切断通过患者家属传播的途径,在探视上做到定时间、定人数,进入病室时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床旁备手消毒剂,告知家属接触患者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的消毒。

2.5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护士应该掌握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应用特点及应用原则,正确配制、选择合适的溶酶,熟悉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使用前遵医嘱及时采样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抗菌药物的途径、次数、间隙时间及药物的半衰期,严格按医嘱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合理地进行抗生素治疗,注意用药剂量、用药方式和输液速度,尽量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在药物敏感试验显示无药可用时,可使用1种接近耐药的低档抗生素药物连续24 h输注,使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达到100.0%。

2.6 加强工勤人员及护工的培训

工勤员的日常保洁工作以及护工的日常护理也是引起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工勤人员及护工的岗前、在岗培训管理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

3 建立监督管理和处罚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全科医务人员包括工勤人员、护工对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学习培训,保证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报告、预防、控制、治疗等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反馈、指导。科室或个人违反制度或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医院感染暴发等医院感染事故的,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对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者进行严格隔离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措施。护理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范科室内感染质控管理,各项操作都应体现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原则,使感染率下降;同时又肩负着保护环境,切断传播途径,杜绝医院内感染发生,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责任。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提高无菌意识,并且经常开展对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健康宣教,使其配合医务人员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尽量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交叉感染。一旦发现感染患者,要迅速做好消毒隔离,使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感染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考文献

[1] 巩志业, 温宁, 王枢群. 多重耐药及其控制[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8): 1022-1024.

[2] 戴自英. 多重耐药菌感染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J]. 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9, 17(2): 103.

[3] 杨平满, 周建英.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12): 1434-1437.

[4] 李六亿. 我国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面临的挑战[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9, 24(2): 65-67.

(收稿日期:2012-03-01)

作者:李玉琴

第2篇:探讨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10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分别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和感染控制护理,对比护理成效。结果:和观察组相比,参照组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相对较低;并且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中的护理,能够提高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感染控制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感染管理

[

[文献标识码]A

[

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是通过接触途径进行传播,会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并且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最近几年,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多重耐药菌菌株逐渐增加,当前已经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由多重耐药菌所引发的感染较为复杂,其治疗效果相对较大,并且管理难度大,很容易产生交叉传播的现象,不管是对患者身心还是对患者经济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为患者的年龄相对较高,机体免疫力较差,并且合并各种基础性疾病,抵抗力差,因此很容易受到多重耐药菌感染[1]。另外,抗菌药物的滥用,其会对控制医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探讨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100例2019年01月~2019年12月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参照组男、女患者各28例和22例;平均年龄为(63.22±3.01)岁,观察组男、女患者各27例和23例;平均年龄为(63.31±3.20)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患者经诊断均符合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标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的依从性良好,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以及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拒绝配合本次研究以及存在沟通功能障碍患者。

1.3方法

1.3.1参照组本组实行常规护理。临床医生可以按照自身经验对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并且实行细菌培养。

1.3.2观察组本组实行感染控制护理。1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护理人员要对耐药菌感染高危患者进行有效辨别,对于实行机械通气,留置有创操作导管、住院时间超过7天以及营养不良、长时间卧床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使用抗菌類药物对患者实行药理学检测,此外,还要对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进行尽早辨别,进而对其实行早期干预。2强化科室工作人员培训,严格实施隔离措施。科室要定期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实行教学培训,每周开展多重耐药菌隔离教学。另外,为了能够强化护理人员对耐药菌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开展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讲座,进而使护理人员自身的感染控制意识得到强化。3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在实行侵入性操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防止产生污染现象,进而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产生进行有效预防。4严格执行手卫生。强化手卫生管理是降低医院感染风险以及强化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预防的最为便捷有效的方式。可以在床尾、走廊等放置对人体皮肤刺激以及损伤都相对较小的速干消毒剂。引导护理人员在诊疗活动结束后落实好相应的手消毒工作。5严格遵守相关制度。护理人员和相关职位人员要对护理工作进行整体性评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同时做好记录工作,强化对患者实行的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同时对心理护理进行重视。6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身体以及病情状况,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同时为患者讲解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以及用药方式等,强化患者的用药监测,一旦发现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则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7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并做好消毒记录登记,做好医疗废物管理。保持病房卫生清洁,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定期开窗通风;并做好仪器消毒以及隔离防护工作;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好手卫生消毒工作,提高其依从性,同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基本原则,防止产生医源性感染,最大程度地减少引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因素。

1.4观察指标对比两组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同时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1.5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如果P<0.05,则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比较观察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近几年来,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也越来越高,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因为受到自身免疫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以及病情复杂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病毒以及细菌入侵,再加上免疫制剂、抗菌药物使用量的增加,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越来越高,因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护理受到了一定关注。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指的是一种微生物对三种及其以上的抗生素所产生的耐药性,比如红霉素、B-内酰胺类以及氨基糖苷类等,其有着病情发展复杂以及临床治疗难度大的特征,其是重症病房以及神经外科中的重要感染源,很容易造成交叉传播,对于老年人群、婴幼儿以及机体免疫力的人群是非常不利的,其会在一定程度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并且还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2]。患者在感染多重耐药菌之后,其感染前期并不会产生较为显著的临床症状,所以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通常无法对其实行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所以,怎样实行科学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实现对多重耐药菌所进行的预防在当前临床中是对感染进行控制的重点所在。

多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环境物表接触、手接触以及器具接触等,并且造成细菌耐药进一步强化的主要原因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抗菌药物的滥用。有研究表示[3],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提高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强化速度。临床中,要想实现对多重耐药菌所进行的控制,就一定要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控制,与此同时利用其他各种方式来阻止耐药菌的传播。尤其是对于植入类手术来说,一旦其受到了多重耐药菌感染,则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不利影响[4]。感染控制护理的实行,通过创建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小组,强化对其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小组人员对感染知识的掌握。另外护理人员在对其实行各项操作的过程中,其很容易在无形中接触到患者的污染物,如果不对手卫生进行重视,则很容易产生交叉感染等现象。细菌侵入患者機体进而产生切口感染的现象,着装不规范、手套破损以及其他暴露部位落入切口也是造成医院感染产生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医疗废物的不合理处理、清洁消毒不够到位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所以,实行科学有效的感控控制措施是非常关键的。有研究表示[5],感染控制护理的实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其主要是因为感染控制干预的实行,其能够强化对医务人员所进行的管理,使其落实好自身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以及手卫生管理,进而对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进行有效控制;环境管理的实行,通过对手术间人数所进行的限制,可以实现对菌落数量所进行的控制,另外,医疗废物的管理以及清洁工作的充分落实,可以最大程度地切断多重耐药的传播途径,进而降低感染风险。而感染控制小组的创建,能够对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的实行进行密切监督,能够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6]。感染控制的实行,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成效,切断传播途径,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手卫生合格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强化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价值较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和观察组相比,参照组的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相对较低;并且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感染控制护理在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患者中的护理,能够提高手卫生合格率、微生物送检率以及接触隔离及时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进行的护理中实行感染控制护理,其对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提高微生物送检率、手卫生合格率、接触隔离及时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丽,尹利萍.应用消毒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重复感染患者的效果控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14):197-198.

[2]王颖.集束化护理干预对COPD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效果[J].河北医药,2019,41(10):154-156.

[3]龚婷,张红,魏本娟.风险评估在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9):3807-3810.

[4]郑小君,刘晗静,章娜.依照JCI评审标准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9,19(03):66-69.

[5]吴玉芳,臧巍.项目化管理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22):133-134.

[6]滕月玲,程丽娜,文海兰,等.医疗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7):159-161.

作者简介:李翠芳(1970.11-),女,汉族,广东佛山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手卫生、医务人员防护、护理。

作者:李翠芳

第3篇:优化抗菌药使用综合管理与ICU耐药菌发生率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优化抗菌药使用综合管理与ICU耐药菌发生率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抗菌药物综合管理前后我院ICU病房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自2015年2月开始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中引入绩效综合管理措施,统计比较绩效管理前(2014年1月~2015年1月)、绩效管理后(2015年2月~2016年1月)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及耐药菌感染率的情况。结果绩效管理后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低于绩效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绩效管理后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60.57±17.72)DDDs/100人天,低于绩效管理前的(214.42±23.45)DDDs/100人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绩效管理后ICU病房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为71.25%,明显高于绩效管理前的4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绩效管理后ICU病房患者耐药菌感染率发生率为4.00%,低于绩效管理前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ICU病房抗菌药物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绩效管理,能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概率和使用强度,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而降低耐藥菌的发生率。[关键词]优化抗菌药;综合管理;ICU耐药菌;发生率

[

[文献标识码]A

[

细菌耐药性指的是细菌对药物产生的不敏感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物学现象。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不断使用,医院患者的感染率日益增加[1-2]。调查显示,当前国际上医院抗药菌的使用率达到了30%,而我国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到了80%以上,从这点可以看出我国医院存在非常严重的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3-5]。现对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抗菌药的管理优化与ICU耐药菌发生率相关性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抗菌药物综合管理前后我院ICU病房收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年1月~2015年1月抗菌药物综合管理前ICU病房共收治140例患者,其中女59例,男81例,年龄29~69岁,平均(43.7±4.5)岁,ICU住院时间(7.9±1.6)d。2015年2月~2016年1月抗菌药物综合管理前ICU病房共收治100例患者,其中女46例,男54例,年龄28~68岁,平均(43.5±4.3)岁,ICU住院时间(7.4±1.4)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体系和机制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准则和政治方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和医药部门应当充分结合医院的实际状况来起草药物使用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基本框架,再由医院感染专业人士和医药专家共同探讨制定符合临床医学标准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准则和监督管理制度以及检测评估制度等相关管理体系和机制。

1.2.2 构建合理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评估的基本标准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各种管理体系和机制,并结合现代化先进的绩效管理理念和模式来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进行评估,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评估基本标准与落实责任制[6]。

1.2.3 增强对医生抗菌药物应用教育和培训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相对泛滥,不仅导致药物使用浪费,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临床医学中应当要充分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用途进行正确宣传和教育[7]。在临床医学中抗菌药物使用较为严谨,但是当前继续教育教学相对薄弱,因此导致医院许多医生缺乏对抗菌临床药物使用用途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医生对临床药物使用用途和作用的认识,医院应当要充分结合先进国家用药监管理念和模式,同时还需要加强医院医生的继续教育教学。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讲座与专项演讲来加强医院医生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用途和作用的认识,同时还要增强对医生抗菌药物学习效果考核,只有完全通过考核的医生才有资格上岗,并且还要将考试成绩用作是医生个人职位晋升和优秀评选的基本标准,此外还可以加强和其他医院的交流,从而不断提升医生的用药水平。

医院可以不定期向发放抗菌药物相关学习资料,让临床医生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了解。其中学习资料内容包含有: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知识,抗菌药物选用的基本标准,抗菌药物的基本使用方法,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的作用,抗菌药物基本管理制度等[8]。增强医生对抗菌临床药物使用的认识,全面提升医生抗菌临床药物使用综合水平。

1.2.4 对细菌耐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定期分析并统计医院病原学检查的基本结果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分析耐药菌实际分布状况,通过检查和试验结果来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充分结合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来使用针对性的抗菌药体系,从而有效避免细菌耐药性现象[9]。

1.2.5 严格监督和管理抗菌药物临床的使用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情况,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评价等,调整药物品种结构,促进ICU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0]。

通过绩效考核的基本指标来展开相应的量化评分,再结合量化评分的实际结果展开各科室绩效的考核工作。定期监督和检查ICU病房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状况,对于临床药物使用上不规范的医生应当予以惩罚,以来规范医生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

1.2.6 正确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根据《抗菌药物应用临床指导原则》结合以往ICU内病原构成及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制定或选用合适ICU感染性疾病诊治与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并定期更新,科学引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1.2.7 增强对药物使用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对医院内ICU病房各药物使用和消耗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每月统计一次,每季度评估一次。对不合理临床用药案例进行分析,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定期公布细菌培养耐药率,从而用作临床医生用药指导标准。

1.3 观察指标

比较绩效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及耐药菌感染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版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ICU病房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

在进行绩效管理之前(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ICU病房共收治140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57%,进行绩效管理后(2015年2月~2016年1月)ICU病房收治患者为100例,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80.00%,绩效管理后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低于绩效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绩效管理后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60.57±17.72)DDDs/100人天,低于绩效管理前的(214.42±23.45)DDDs/100人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管理前后ICU病房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及耐药菌感染率比较

进行绩效管理后ICU病房患者微生物標本送检率为71.25%,明显高于绩效管理前的4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绩效管理后ICU病房患者耐药菌感染率发生率为4.00%,低于绩效管理前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上抗生素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抗感染治疗有着深远意义。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抗菌药物的浪费。结合相关数据统计[11]得知,医院每年不合理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就会产生7亿元卫生资源浪费,同时还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每年导致8万人死亡,已然是国际上抗生素使用严重泛滥的国家,所以医院应当增强对抗生药物使用的管理,避免出现生命安全和资源浪费现象[12]。采用绩效管理并落实ICU病房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基本目标,使用现代化先进考核管理理论和模式来加强ICU病房医生对抗菌临床药物使用的监督和控制,对于任何不规范与不合理药物使用现象应予以惩罚,从而不断规范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13]。

在2015年6月我院已经逐步开展ICU病房抗菌临床药物使用监督和管理工作,其中主要管理措施为:(1)落实工作人员的责任,院长为ICU病房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并建立ICU病房抗菌临床药物使用监督和管理小组,增强度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以及指导。(2)实施相应的奖惩机制,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和指南,医生需要严格按照用药使用标准进行应用,增强对医生抗菌药物使用效果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直接作为医生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针对于任何不合理抗菌药物使用现象给予批评和惩罚[14]。(3)增强对医生抗菌药物使用的教育和培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多媒体讲座和专题讲座,让临床医生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标准和操作的了解。(4)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责任制度,其中临床医生主要负责监督和评估医院病历和门诊处方,一旦检查出用药不合理的出发就需要马上联系临床医生,并及时修改处方,其中将抗菌药物使用状况用作临床医生绩效的标准之一。(5)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级限制,不允许任何门诊医师直接使用限制级的药物。

研究结果与李冬等[15]的研究结论一致,表明在ICU病房感染管理中使用绩效管理措施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医院感染率。分析是由于在抗菌药物管理中使用绩效管理措施和方案,建立分级管理机制,并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能督促医生严格按标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浪费现象,从而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强度[16]。另外针对抗菌药的规范使用加强相关培训,指导抗菌药的正确使用,使得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更加科学与合理,并强化细菌耐药性监测,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而有助于降低耐药菌感染发生几率。

综上,在ICU病房抗菌药物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绩效管理,能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概率和使用强度,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而降低耐药菌的发生率,对于医院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绍德,莫永生,莫惠平,等.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81-82.

[2]崔兰贵,张磊,朱铁梁,等.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2010-2011.

[3]王芳,张新毅.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合理用药[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4(1):51-52.

[3]章小敏,叶爱菊,罗良剑,等.ICU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0):2442-2444.

[4]刘畅,贾启明,李振轩,等.ICU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关联性研究[J].海峡药学,2018,26(2):452-453.

[5]赵艳春,胡必杰,吴安华,等.全国多中心ICU抗菌药物使用与多药耐药菌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1):4867-4869.

[6]赵梅,陈如寿,黄丽菊,等.ICU患者感染多药耐药菌分布与耐药谱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7):1495-1497.

[7]祁羽鹏,鲁卫华,姜小敢,等.ICU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多药耐药菌产生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6):1228-1231.

[8]葛称,顾金花,邹洁,等.ICU抗菌药物使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5(1):102-105.

[9]孙毅东,林爱华,杨永强,等.2013年某中医院ICU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J].北方药学,2015,17(4):112-114.

[10]郭轶男,冯伟,刘露,等.ICU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7,24(10):171-172.

[11]李娇,商临萍,郭红菊,等.综合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风险模型构建[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10):730-734.

[12]彭树兰,杨春,赵玲玲.集束化方案在预防ICU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1):800-801.

[13]郭瑞敏.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流行趋势及控制措施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6(22):147-148.

[14]冼敏玲.持续质量改进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9):82-83.

[15]李冬,胡辉,左晓静.临床药师参与危重患者CRRT治疗时抗菌药物方案调整的药学实践[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6,13(6):370-373.

[16]熊凯,史瑀.肺炎克雷伯菌致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8):122-124.

作者:朱亚容 彭国梁 罗君玲 谢丽娟 梁德坚 蒋勇

第4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与控制

ICU

郭静

【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感染患的护理与控制,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有效预防以及控制了MDRO感染的传播,有效保障了医疗护理及患者的安全。方法:通过制定预案,加强培训,加强消毒隔离强调个人防护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干预多重赖药菌感染的发生与控制。结论:护理干预在多重耐药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问题;护理干预;感染控制

1 一般资料

1〃1 多重耐药是指一种细菌对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入住ICU后通过血液,痰液,小便,大便等的检验了解病人的感染情况。

2护理干预

2.1 科学落实隔离和防护措施 一旦发现多重赖药菌感染患者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感染,都应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尽量将患者安臵在单间病房,若受条件允许,应实施床旁隔离,建立隔离标志。每日对病房进行清洁与消毒。保持病房的通风,定期做好病房空气监测。患者的日常生活用品要做到专人专用,定期和终末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探视者使用患者的日常用品和随意将患者用物带回家的现象。生活垃圾要放入指导的容器中,防止排泄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处理感染部位后要及时洗手或使用快速手部消毒剂擦拭消毒双手。探视人员接触患者时按标准预防穿戴防护用品,离开病房时认真清洗双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社会传播。

2.2 落实手卫生 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接触病人 后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消毒,接触病人带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病房的保洁人员由于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不了解手卫生的重要性,应该对其进行培训,督促洗手,使他们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防治交叉感染。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长期卧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病人,应该定时按需吸痰,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吸痰钱应先湿化气道,带无菌手套,吸痰动作时要轻柔,由下向上旋转提拉,严禁反复在气道内插吸,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尽量吸尽气囊处及口腔,咽部的分泌物。

对需要保留导尿的患者 在留臵尿管和更换尿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留臵的尿管要妥善固定,导尿管和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尿袋应低于尿管水平位臵。非必要时无需更换尿管。每天应进行会阴护理至少Bid。倾倒尿液留取标本时,应防止尿液逆流。

对需要留取深静脉臵管的患者 臵管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选择合适的臵管部位,应首选锁骨下,尽量避免股静脉臵管,覆盖深静脉臵管的敷贴应每天更换,更换时应无菌操作。

2.4 加强探视人员的管理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入ICU必须更换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专用鞋。确诊MDRO感染患者,只允许一名家属探视,并强调家属不允许与患者有任何接触,做好床边隔离。家属出入ICU时必须经过双手的速干手消毒剂的处理

2〃5 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优化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树立使用抗生素之前先采集病原学标本。加强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遵循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计划的进行轮换使用。研究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还能导致菌群失调,使细菌耐药率增加,同时也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5]。在临床输注上,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抗菌药物的后效作用(PAE),严格掌握执行给药时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的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2〃6 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于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清醒的患者,鼓励他们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同时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加强消毒管理,及时有效的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有效的手卫生管理,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ICU内MDRO的交叉感染及暴发,从而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2] 张润香,冯伟.临床医务人员洗手现状与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0):1138-1139. [3]李毅萍,张景利,刘典浪,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079-1080.

[4]许瑞宝,叶丽娟,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流行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9(5)215-216

[5]梁翠玲,车红英,庞晓军,等.562例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调查分析[J].广西医学,2009,31(8):1144-1145

第5篇:1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策略(整理)

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 分析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MDROS)的特点,并探讨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策略,为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提供一定指导。方法

选取20例综合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MDROS感染类型及部位等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22例患者中,MDROS感染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5例,醋酸不动杆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感染部位:呼吸道12例,血液4例,泌尿道5例,伤口1例。以上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均康愈,未发生MDROS暴发。结论MDROS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多重耐药菌(简称MDROS)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综合ICU是医院收治病情危重患者的场所,患者多为免疫力低下、容易受病菌入侵的患者,是多重耐药菌产生和传播的场所,因而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威胁,需要医院加强感染的控制[1],本文选取22例综合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MDROS感染类型及部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6月本院综合ICU患者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62~88岁。样本主要来源于患者痰液、血液、尿液及伤口分泌物。 1.2 护理干预方法 1.2.1 多重耐药警示牌

1.2.1.1 出现多重耐药菌时,护士应及时落实接触隔离,明示隔离标记,我科采用多重耐药警示牌挂在病人床头,标明患者为多重耐药,由获知患者培养结果的当天管床护士在第一时间挂在病人床头,同时配备床边隔离措施,提醒医护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待患者连续3次培养结果阴性后,仍由当天管床护士第一时间撤走警示牌。

1.2.1.2 发现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医生需开医嘱标明“床旁隔离”。 1.2.1.3 在发生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病历夹上应注明“接触隔离”,起提醒和警示作用,避免将该患者病历带入病房或房间,若带入房间,需消毒后方可带出。

1.2.1.4 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应单间隔离,也可将同种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禁止将其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有开放性伤口及免疫力低下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2]。

1.2.2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让医务人员掌握MDROS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处理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其次医院要实现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并定期对医院的环境进行清理,尽可能避免MDROS不必要的产生和传播。 1.2.3 重视手卫生及职业防护

有研究显示,综合ICU医务人员手部MDROS的带菌率为68.9%,为医院感染传播的主要途径[3]。因此,综合ICU应配置完善的手部消毒设施,要求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必须做好手卫生。此外,要重视职业防护,护理操作结束后,应及时去除防护设备并洗手。

1.2.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为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如静脉穿刺、导尿等,其感染风险增加,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污染。在实施诊疗护理中,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不能专用的物品及医疗器械每次使用后须及时消毒。在日常护理中,加强对患者引流管、气管插管、皮肤、口腔及会阴部的护理。 1.2.5 加强科室环境卫生管理

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MDROS感染的患者或定植患者的病房,地面清洁的拖布要单独使用;床、床头桌等使用的抹布每个病房单独使用,清洁桶单独配置;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应按要求每天进行清洁、消毒。 1.2.6 加强患者耐药性监测

对新入住综合ICU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患者进行耐药性监测,及时采集标本行病原学检查,一旦发现MDROS感染,应立即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以防感染扩散。 2 结果

22例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均痊愈出院,未发生MDROS感染暴发。 3 讨论

综合ICU患者因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机体抵抗力差,介入性检查和操作多,易导致MDROS的感染扩散[4]。因此,此类患者很容易出现院内感染,MDROS是较为常见的病原菌。本组22例患者中,病原菌主要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等多见,MDROS分布于呼吸道比例最多,推测与ICU患者多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相关;其次是泌尿道与血液,主要与日常护理操作不规范或消毒不到位有关。

在日常治疗过程中,恰当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本研究中,对MDROS感染患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对护理人员加强教育培训、手卫生、职业防护、耐药性监测及无菌操作监督等,能有效预防MDROS的交叉感染及传播,防止院内感染暴发。同时,强化卫生管理,定期对病房进行巡视和卫生检查,以确保环境卫生符合无菌要求。

综上所述,MDROS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靖,赵应兰,杨爱芝.重症监护病房控制多重耐药的感染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860-861. [2]林冠文,刘瑛,刘婷,等.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控系统的建立与管理[J].中华现代管理杂志,2009,7(1):35. [3]郝香玲,梁佩伦.综合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443-444. [4]周健,孟军,江淑芳.综合ICU多重耐药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3,12(3):198-198.

第6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

一、

1、 多重耐药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各临床科室应尽可能、尽早地对感染病人送检病源菌培养,要求送检病源菌培养率达到感染病人的70%以上。

2、 送检科细菌室发现耐药病历应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办。

3、 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应在院内网上报告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卡(或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尽早就地隔离管理。

二、 多重耐药菌患者的隔离与预防

1、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 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不能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 医护人员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应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4)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需每日清洁、消毒。

(5) 多重耐药感染的患者到其他科室与部门进行检查与治疗时,所在科室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做好预防隔离准备工作。

(6) 接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检查的其他科室与部门应积极的实施预防隔离措施,对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7) 一般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固定使用。 (8) 共用轮椅、推床在每次使用后需及时消毒。

2、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1) 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应当洗手。 (2) 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等分泌物以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洗手。 (3) 脱掉手套与隔离衣后应洗手。

(4) 诊疗、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后,无明显污染时,每诊查一个部位应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三、 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

各科室应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卫办医发(2008)48号)文件精神,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四、 加强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的学习和培训

1、 各科室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交、接班。

2、 在诊疗、护理查房时,应准备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的内容,组织科内学习相关知识,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重视。

3、 加强本科室实习生、进修生管理,使之掌握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方法,共同保障医院及患者医疗安全。

五、 监督与管理

1、各科室应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预防措施,配齐相应物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快速手消毒剂,院感办将定期组织检查多重耐药隔离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并纳入院感综合质量考评。

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带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采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还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耐甲氧西林金黄的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工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或血制品、脂肪乳剂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出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造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来预防CR-BSI。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二:插管时

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 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 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三:插管后

1:悬垂集尿管,不宜刚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尿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两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流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空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度。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感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需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存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厘米水柱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第7篇:神经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护理

【关键词】神经内科;多重耐药菌;护理

【摘要】[目的] 通过对神经内科例多重耐药感染病人的分析及护理,探讨降低医院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的有效防控措施。[方法]通过适时监控耐药菌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有效控制和护理措施。[结果]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护理措施,建立病人接触隔离卡,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和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对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等操作的患者专门护理,提高了感染控制效果。结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护理重点在于搞好消毒隔离,预防和控制传播。

多重耐药菌(MDR)主要指行细菌培养鉴定后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1]。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日益增多,多重耐药菌不断出现,神经内科危重、老年瘫痪患者多,机体抵抗力差、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开放性气道和侵入性操作的增加等因素增加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会。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17例,都是通过细菌学检测得出,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例,大肠埃希菌12例,鲍曼不动杆菌属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奇异变形杆菌1例;病人的基础病脑梗塞8例,脑出血2例,感染病人中气管切开1例,留置尿管4例,留置胃管7例 护理

1、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当确诊病人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及时落实好隔离措施,并做好隔离标记,在病人的床头卡和住院病人一览表处贴上明显标志,在病历牌附有并注明隔离的方式、目的、措施等注意事项。尽量安排病人住单间,如没有单间则安排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且做好床边隔离,控制室内温度在22~24℃,湿度在60%~65%,室内通风换气2~3次/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严格控制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 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2],在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或者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从而切断传播途径,避免感染其他病人。为了保证手的清洗和消毒,手卫生的设备尤为重要,我们配备了感应式水龙头,并将洗手示意图张贴在洗手池上方以推广七步洗手法,在治疗车上放置速干手消毒液,让医务人员养成自觉手卫生的习惯。

3、 医院感染上报

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医务科,给予高度重视,启动多重耐药菌管理机制。

4.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护理气管切开、留置尿管、吸痰等操作时,极力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3],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尽早正确取痰标本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药物,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5. .严格探视制度

为切断通过病人家属传播的途径,在探视上做到定时间、定人数,进入病室

时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床旁备手消毒剂,并告知家属接触病人前后都要进行手卫生。

讨论

神经内科危重、老年瘫痪患者多,机体抵抗力差、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开放性气道和侵入性操作的增加等因素增加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会,因此对我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全部进行隔离治疗和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

耐药菌的传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保障了其他患者的安全,本次对17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采取隔离治疗和护理。治愈15例,除2例自动出院外无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出现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贺金梅神经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5(5):3001.

[2]崔嫣,董振红.医院管理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09,19(1):82.

[3 ]赵红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9,7(8):2023.

第8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 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5.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6.当患者感染治愈,且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消毒管理

1、严格执行医院《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如拖把、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上、下午应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2、工作人员、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应相对固定,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或灭菌。送检标本应置于密闭容器内密闭运送。

3、严格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处理患者的医疗废物,应单独收集。

4、患者出院、转出或死亡后,病室及床单元应进行终末消毒。

六、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药剂科应加强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审批手续的监管,避免滥用。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

科室

病人姓名

住院号

病床号

性别

年龄

入院日期

住院天数

基础病诊断:1.

2.

微生物送检:

标本名称

送检日期

检验报告日期

病原体名称

有无菌群失调

多重耐药菌感染: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葡球菌)

□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

□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氏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其它(请注明):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后隔离措施:

1、单间隔离

2、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同一房间

3、其它(请注明):

4、未隔离 标本送检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名称

剂量×日次×天数(用药途径)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名称

剂量 × 日次 × 天数(用药途径)

是否是医院感染病例: 是

医院感染:1.

发生于住院后

2.

发生于住院后

主管医生:

监测者:

报告日期:

(填表说明:主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填写此表,并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第9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管理

(试行)

1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 常见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3、耐药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手接触传播;隔离措施是:接触隔离。

4、多重耐药菌主要的预防措施: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单间、同病种或床旁隔离,使用隔离标识。减少探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病人尽可能不转科,必须转科或到医技科室检查时要告知接收科室。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可能有血液和体液喷溅时要戴护目镜。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将确诊或疑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2)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加强医院(或病区)环境及使用物品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病区要按规定进行环境的卫生清洁,病房内尽量保持空气流通,定时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聚集性发病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有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6)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痊愈或标本连续2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耐药菌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6、我院多重耐药菌是如何发现的?临床科室送检微生物标本,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培养属于多重耐药菌后,立即电话报告给所在科室,同时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微生物室、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均做好本科室登记记录。

7、我院多重耐药菌是如何执行隔离的?科室人员人人均知晓,单间、同病种或床旁隔离,床头挂隔离标识牌、病历上贴隔离标识(蓝色)。

8、我院实行多重耐药菌多学科协作机制后各相关部门科室的职责;

(1)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医院多重耐药菌工作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审议本院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研究协调解决多重耐药菌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

(2)临床科室职责:临床科室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患者后,应立即采集相应的病原学标本送检,并及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反馈电话后,记录在科室院感质控本上,并立即向科主任和护士长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通知全体医务人员,做到人人知晓,并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单间、同病种或床旁隔离,床头挂隔离标识牌、病历上贴隔离标识(蓝色),执行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系列措施。

(3)检验科职责:检验科微生物室在细菌培养结果确定为多重耐药菌后立即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做好科室记录。若发现某一科室在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抗菌谱相似(疑似同种同源)病原体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及感染趋势等。

(4)药剂科职责: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根据细菌耐药性通报汇总抗菌药物预警通报。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统计分析。

(5)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责:根据微生物室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到科室监督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记录科室对该患者各项预防措施的执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直至解除隔离。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或接到微生物室及临床科室的某种有多重耐药菌流行暴发倾向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院感染应急预案,协调应急预案工作组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1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 常见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 、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