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的总结

2022-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记录某个时期的学习或工作情况,通过系统性分析的方式,编写出详细的书面报告,通过这份报告的内容,可让我们更加了解工作情况。那如何写出科学合理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多重耐药菌的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多重耐药菌的总结

多重耐药菌的实验室检测

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报道“超级细菌”引起感染病例报道引发公众的极度关注,多重耐药菌也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此,卫生部发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导医疗机构通过强化多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做好多重耐药菌所致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指南》要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要求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等)、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耐药菌的监测工作,是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前提,因此,临床微生物室必须做好多重耐药菌检测试验的标准化工作,为临床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准确的依据。现将2010年CLSI标准中有关MRSA、VRE、ESBLs、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标准发给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仅供参考。

产NDM-1细菌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筛查、表型确认和基因确证三个步骤。

(一)表型筛查。

在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中,以美洛培南或亚胺培南纸片法(K-B法)或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法对肠杆菌科细菌产酶情况进行初步筛查,如果达到以下标准,需要进行性表型确认。厄他培南特异性较低,不推荐用于筛查试验。

1.K-B法:美洛培南(10μg纸片)或亚胺培南(10μg纸片)抑菌圈直径≤22mm。

2.MIC测定法:美洛培南MIC≥2mg/L时;或亚胺培南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和肠杆菌属MIC≥2mg/L。

(二)表型确认

双纸片协同实验:采用亚胺培南(10μg)、EDTA(1500μg)两种纸片进行K-B法,两纸片距离10-15mm,在含EDTA纸片方向处,亚胺培南扩大,即可判定产金属酶。

采用亚胺培南(美洛培南)/EDTA复合纸片,进行K-B法药敏试验,复合纸片比单药纸片的抑菌圈直径增大值≥5mm;亚胺培南(美洛培南)/EDTA复合E试条协同实验测定MIC,单药与复合制剂的MIC比值≥8时,即可判定产金属酶。

(三)基因确证

采用NDM-1的基因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及产物测序,确定菌株是否携带balNDM-1基因。 各医院对阳性结果须加以复核,同时将菌株送有条件的参考实验室进一步检测确证。

第2篇: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张跃巍

写在课前的话

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和控制的重点,也是社会最近比较关注的话题,耐药菌的防控也越发重要。包括监测、分析来源,类型,以便制定相关控制治疗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知晓耐药菌防控的常见问题有哪些,明确耐药菌防控的内容和要求。

一、细菌研究发展史

(一)百年细菌学史

细菌在35亿年前就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之上。这么多年来和我们人类共生共

存。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会引起疾病。这种说法在 2000 多年前被人们斥为异想天开。因为当时人们根本无法去了解肉眼所看不到的世界,也不了解人为什么会得病。

从细菌学的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的人物,他们为细菌学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665 年,英国的罗伯特·胡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发现在树木中的切片的有很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这是人类第一次看见细胞。

1674 年,荷兰的布商列文·胡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高倍显微镜看到了完整的活细胞。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日常喝的牛奶是所用的巴氏消毒法的发明人 ---- 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他是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也是巴斯德第一个成功的制造了疫苗用于疾病的预防。

(二)划时代的发现 以前很多病人莫名其妙的是死去了,人们无法知道发病的原因,也找不到治疗的办法。直到 1928 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让人们对感染性疾病有了第一个治病的根本手段。

(三)耐药菌的出现

但是在青霉素发现仅仅 5 年以后,青霉素对一部分葡萄球菌就不起什么作用了。那时候人们对耐药的机理还没有什么认识,只是不断的去研制新的抗生素来对抗越来越多的致病菌。很多细菌在新的抗生素的作用之下,逐渐的被人类所制服,但是细菌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努力,通过变种来进行抵抗人类的进攻。所以人类虽然在不断的发明新药,同时也在造成细胞细菌新的变种,也可以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在不断发现新的抗生素的同时,在促使对手自身进行改进,是我们逼迫着新的细菌越来越多。那么这场竞赛就在这种不断升级的斗争中进行着。

现在我们知道很多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如果说昆虫、老鼠只是和人类争

夺粮食的话,那么细菌却是在和人类争夺生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细菌呢?

(四)细菌的协同进化理论

达尔文对人类进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提出过协同进化学说,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免疫力有着广泛的差异,免疫力低的人被传染的机率就比较大,能留下后代的总是一些免疫力强的人,其后代免疫力就越强,这也是自然界对人的自然淘汰。那么一代又一代很残酷,也是很仁慈的自然选择,造成人类越来越强大,免疫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在人类强大的同时,在微生物世界里,也是传染性强的细菌更容易生存下来,所以细菌的传染性也越来越强。这就是达尔文所提出的协同进化,对每一类生物都是如此。

二、细菌的认知

(一)前人对细菌的认识 医疗界曾声称战胜了传染病,但变成了幻觉。” ——舍温•纳兰德《死亡的脸》

有迹象表明,细菌是“聪明的小魔鬼”,其活动之诡秘连科学家也从未想到过。 ——斯特利•法尔科

抗生素的使用在有记载的生物学史上空前地激励了进化变革。 ——斯图尔特《抗生素的悖论》

80 年代人们的感觉是我们已经征服了每一种传染病。 ——托马斯•比姆博士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的完全认识清楚细菌。在日常的治疗中,可以知道病人是因为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但是医生通常在没有证实细菌感染之前就开出了抗生素。每一次使用抗生素,都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其实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对抗生素的滥用,加速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抗生素不是万能的灵药,其实这一点每个人都清楚,特别是医务人员。

(二)耐药菌株检测及来源分布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目前一直在对全国的耐药情况进行着监测,下面图片是 06年-07年监测的结果。在这个年度,临床分离细菌的数目是 10.8 万株,其实革兰氏阳性菌占 30% ,其他 70% 是革兰氏阴性菌。

从细菌的来源看,列在第一位的是痰,其次是尿,分泌物、引流液、脓和血液标本。在我们国家感染性疾病仍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从全国各地区分离细菌的情况来看, MRSA 的发生率不管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或西南地区目前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数量,至少都在 40% 以上,那么 ESBLs 的发生率目前来说各个地区虽然说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最低的也达到 15% 以上。

(三)细菌菌株分类及耐药率

革兰氏阴性菌的分布,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占 28% ,铜绿假单胞菌占 18.3% ,肺炎克雷伯菌占 14.1% ,鲍曼不动杆菌占 10.2% 。

革兰氏阳性菌的分布中,以葡萄球菌菌属为主,第一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 26.8% ,其次是表面葡萄球菌,占 15.4% ,溶血性葡萄球菌占 20.7% ,其他的葡萄球菌占 8.2% 。

细菌耐药率的分析,对大约 2 万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所做的耐药性分析中,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外,其他的抗生素耐药率都在逐渐升高,甚至有的已经达到 70% 以上,平时用的比较多的,头孢二代,头孢呋辛耐药率是 62.3% 。

对大约 1 万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来看,也仅仅是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巴唑坦耐药性较低,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性达到了 45.9% 。

对近 1.4 万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分析来看,整体上包括头孢哌酮加舒巴坦,耐药率也达到了 20% 以上。整体来说耐药率都是在 20%-30% 。

对 7600 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析,耐药率也是比较高的,很多抗生素都达到 40% 以上。 对大约 1 万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以外,其他的耐药率都很高,甚至达到 70%-80% 。

三、多重耐药菌常见问题

(一)多重耐药定义

多重耐药,简称 MDR ,指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耐药,如果现有的或者可以获取的所有的抗菌药物都耐药,称之为 TDR ,即泛耐药。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或者肺炎克雷伯菌,对以 7 种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喹诺酮类、氨基耐类和多粘菌素类药物中,至少 5 类耐药,称之为 MDR ,多重耐药。如果对上述 7 类抗假单胞菌抗生素均产生耐药称之为 TDR ,称为泛耐药。

多重耐药是指()?

A. 对现有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B. 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C.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D. 对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A. 对现有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B. 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C.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D. 对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近年来多重耐药传播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

一,对此,医院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

最近从新闻报道中报道,“超级细菌”来了,给社会了造成了一定的恐慌。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多重耐药菌防控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对耐药菌的监测、分

析,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方案。目前,耐药菌感染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实只要做好日常医疗工作中应做的工作,完全避免耐药菌对我们造成的伤害,也可以减轻耐药菌在医院里包括社区广泛的传播。

第3篇: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实践与体会

目前多重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控制不当极易引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卫生部对此高度重视,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对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刻不容缓。我院运用PDCA循环管理控制模式 ,进行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感染管理,通过动态连续的调查、整改、提高 ,建立起医院感染管理自我完善和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院感控科监测资料显示,ICU的多重耐药菌阳性标本排全院第1位。以此数据为基础,选择多重耐药菌感染高发的ICU作为研究对象。

1 临床资料

回顾2012年1月~12月感染监测数据,选择我院ICU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的目标科室。目标人群包括院内感染患者、定植患者与入院时已存在的社区获得性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2 方法

PDCA循环模式PDCA循环模式,又称为"戴明环",在推行质量管理活动中广泛应用 。PDCA的含义如下: 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结果进行处理,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2.1 P计划阶段

2.1.1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为找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问题,对照《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的相关内容,对ICU进行了现场查看。查看内容包括手卫生依从性、单间隔离措施、医疗废物处置、个人防护用品应用、消毒隔离、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等共六项内容。

通过现场查看,发现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监管力度不够;临床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对医院感染相关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手卫生依从性低;未及时进行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被服未单独处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治疗用药病原微生物送检不及时、送检率低,未及时按药敏调整用药,经验用药普遍等现象发生。

2.1.2 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制定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及处置流程,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及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管理;制定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及业务培训计划,科室联动感控科对全科医护人员、卫生工人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强化培训,提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并使其自觉做好职业防护;严格管理,实行接触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在病房门、住院患者一览表及病历夹等处放置醒目的接触隔离标识,做到全科医务人员均对本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动态心中有数;针对手卫生依从性低,加大手卫生设施的投入,加强手卫生管理,制定手卫生考核办法;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联合整治活动;把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体系,每月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奖惩机制,强化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依从性。

2.2 D执行阶段

2.2.1 提高认识,加强医院感染意识感控科专职人员及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信息传达到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提高医护人员防控院感的自觉性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视。

2.2.2 加强知识培训为使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知识,强化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由院感科专职人员对临床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同时科室进行深层次再学习及考试,使广大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知识,提高了工作的依从性。

2.2.3加大手卫生考核力度感控科制订手卫生考核办法,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单独考核,列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给予奖惩。

2.2.4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医务科、感控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联合整治活动,临床药师深入到临床,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使用检查,每月由医务科、感控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促使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提高治疗用药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及时按药敏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2.2.5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不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1]。

2.3C检查阶段根据计划及检查标准,科室感控小组每周进行自查,感控科专职人员每日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对每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监测,并不定期到临床科室对多重耐药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每月对各项内容执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医务科、药学部每月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督导。感控科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临床科室进行有效整改,感控科复检,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4A行动阶段感控科对监测资料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及时反馈至科室,每季度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资料汇总分析、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以《院内通报》的形式通过OA系统下发。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感控科每月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考核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达到质量持续改进。

3 结果

通过引用PDCA循环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应用,提高了医务人员多重耐药菌防控意识及消毒隔离意识;能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手卫生依从性增加,能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临床医生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达到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保障了医疗安全。

4 体会及总结

多重耐药菌传播控制的关键在于医务人员的执行力,相关制度措施的落实,是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本院通过使用PDCA循环模式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管理,并将其纳入医院综合目标考核,使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执行力大幅提高,达到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1〕5号.

编辑/王海静

第4篇: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

多重耐药菌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B-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P-resisite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氢酶系、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 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 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

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 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病例管理》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檀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5.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6.当患者感染治愈,且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消毒管理

1、严格执行医院《消毒灭菌膈离制度》,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如拖把、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上、下午应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2、工作人员、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应相对固定,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或灭菌。送检标本应置于密闭容器内密闭运送。

3、严格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处理患者的医疗废物,应单独收集。

4、患者出院、转出或死亡后,病室及床单元应进行终末消毒。

六、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药剂科应加强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审批手续的监管,避免滥用。

第5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 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5.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6.当患者感染治愈,且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消毒管理

1、严格执行医院《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如拖把、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每天上、下午应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2、工作人员、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应相对固定,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或灭菌。送检标本应置于密闭容器内密闭运送。

3、严格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处理患者的医疗废物,应单独收集。

4、患者出院、转出或死亡后,病室及床单元应进行终末消毒。

六、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药剂科应加强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审批手续的监管,避免滥用。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

科室

病人姓名

住院号

病床号

性别

年龄

入院日期

住院天数

基础病诊断:1.

2.

微生物送检:

标本名称

送检日期

检验报告日期

病原体名称

有无菌群失调

多重耐药菌感染: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葡球菌)

□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

□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

□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氏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其它(请注明):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后隔离措施:

1、单间隔离

2、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安置同一房间

3、其它(请注明):

4、未隔离 标本送检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名称

剂量×日次×天数(用药途径)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名称

剂量 × 日次 × 天数(用药途径)

是否是医院感染病例: 是

医院感染:1.

发生于住院后

2.

发生于住院后

主管医生:

监测者:

报告日期:

(填表说明:主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填写此表,并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第6篇: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管理

(试行)

1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 常见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3、耐药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手接触传播;隔离措施是:接触隔离。

4、多重耐药菌主要的预防措施:

(1)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单间、同病种或床旁隔离,使用隔离标识。减少探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病人尽可能不转科,必须转科或到医技科室检查时要告知接收科室。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可能有血液和体液喷溅时要戴护目镜。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将确诊或疑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2)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加强医院(或病区)环境及使用物品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病区要按规定进行环境的卫生清洁,病房内尽量保持空气流通,定时通风,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聚集性发病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有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6)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痊愈或标本连续2次(每次间隔应大于24小时)耐药菌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6、我院多重耐药菌是如何发现的?临床科室送检微生物标本,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培养属于多重耐药菌后,立即电话报告给所在科室,同时报告给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微生物室、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科均做好本科室登记记录。

7、我院多重耐药菌是如何执行隔离的?科室人员人人均知晓,单间、同病种或床旁隔离,床头挂隔离标识牌、病历上贴隔离标识(蓝色)。

8、我院实行多重耐药菌多学科协作机制后各相关部门科室的职责;

(1)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医院多重耐药菌工作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审议本院多重耐药菌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研究协调解决多重耐药菌管理中存在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

(2)临床科室职责:临床科室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患者后,应立即采集相应的病原学标本送检,并及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微生物室工作人员反馈电话后,记录在科室院感质控本上,并立即向科主任和护士长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通知全体医务人员,做到人人知晓,并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单间、同病种或床旁隔离,床头挂隔离标识牌、病历上贴隔离标识(蓝色),执行多重耐药菌预防和控制系列措施。

(3)检验科职责:检验科微生物室在细菌培养结果确定为多重耐药菌后立即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做好科室记录。若发现某一科室在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抗菌谱相似(疑似同种同源)病原体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及感染趋势等。

(4)药剂科职责: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并根据细菌耐药性通报汇总抗菌药物预警通报。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统计分析。

(5)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责:根据微生物室上报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到科室监督多重耐药菌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根据科室的实际工作情况记录科室对该患者各项预防措施的执行,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直至解除隔离。医院感染管理科发现或接到微生物室及临床科室的某种有多重耐药菌流行暴发倾向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医院感染应急预案,协调应急预案工作组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1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 常见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 、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上一篇:财产损失鉴证收费标准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员工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