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2022-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话题作文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反思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习和调查,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作一分析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提出了话题作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虽然高考说明年年有所调整,但是作文占语文试卷150分中的60分这个比例一直没有改变,这充分说明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据有关部门统计,考生的作文成绩普遍不理想。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的问题,更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科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语言文学精华的大事。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习和调查,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作一分析研究,指出存在的问题,剖析其原因,提出话题作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一、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众所周知,阅读与作文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学生的阅读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到作文水平上。在一项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中[1],虽然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较为明确,但是在阅读时间、数量以及内容上都颇令人担忧。

从学生对作文的态度来看,有调查[2]显示,大多数学生厌恶作文,并且大多数学生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普遍觉得缺乏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尤其是高三年级,不少学生感觉作文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这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依然存在有很大关系,作文教学在被重视程度、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大问题,形式单一和内容单一使学生觉得作文教学索然无味。

在网络时代下,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更大的信息量和为教学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使得学生面临更大的考验。许多学生不是沉下心来认真阅读精品原著,努力在社会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体验,而是过于依赖网络资源,大量参考所谓的范文,甚至照搬原文。不仅导致学生缺乏文学素养的积累,缺少真实生活的体验,更是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思想在习作中的反映,也是网络道德的沦陷。

迫于升学的压力,同时受话题作文实行之初那些以特殊文体、华美辞藻而得高分的作文的影响,学生在写作训练时,也倾向于采用类似的连篇套话,以望在高考中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仅注重形式华美出彩,忽略了内容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使得许多高考作文华而不实。

二、高中作文教学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1.在文化传统上,中国重感性抒情,而西方重哲学和思辨。

东西方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无疑会反映在教育上。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主导文类一贯是抒情散文,它们是教师教学的理想范本,当前高考作文抒情泛滥而思想肤浅、套话连篇而智性缺失与语文教材现状不无相关。这并不是说重感性抒情的传统不好,其实西方的理性思辨传统也有弊端,问题是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是不是力求在这种深刻的倾向中努力寻求平衡。

2.应试教育的存在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素。

升学率的政绩观念不仅使不少学校重理轻文,也使得教师违背“写作的无功利性和个性化”[3],为考试而教,削弱甚至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实际生活的体验。另外,作文教学的长效性也使其在功利性较强的应试教育中被忽视。学生在高中三年缺少系统踏实的训练。此外,教师自身素质不够,理论知识欠缺,教学手段不恰当也是造成作文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3.当今的话题作文存在对思想倾向的严格考查和命题中的隐性选择。

这一话题作文考核的特点,使学生的自主选择和独立思考逐渐落空,学生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的状态。并且,过重的学业压力使学生没有时间体验生活、阅读课外书,从而缺乏写作素材。而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话题作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虽然在现实中,高中阶段俨然已经分解为两部分,即学习知识的阶段(高一高二)与准备高考的阶段(高三),但是作文水平是非短时间内可以提高的,而是需要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训练过程,因而,不宜将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分裂开来讨论。针对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作文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1)有关写作理念的转变。写作最根本的动力源于深刻思考后的表达欲望。学生作文必须要建立在自身的生活体验之上,有感而发。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让学生写真话,抒真情,逐步强化自我表达的能力。

针对西方实用思辨的写作理念与我国感性抒情的特点,对比差异,取长补短。确当地平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比例,对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反应在作文上,也会更有深度和力度。这点首先可以从教材选编上改进,打破以往的抒情范式,适当平衡抒情与思辨文章的比例。

(2)有关教学理念的转变。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式的知识构建方式,这也非常契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值得在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中推广。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体主动性。这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利于学生吸取知识和提高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更强调学生自主的阅读、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持之以恒的习作训练。

2.教学过程的改善

(1)教学准备。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吐故纳新、需要理论指导和技术指导的职业,因此,教师不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巩固提高自己的基本素养,还要不断地吸取新的作文教学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来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比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要求教师在制定每个阶段甚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对学生情况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思路,使学生既能在已有认知水平上理解新的知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2)教学资源。技术革新为教育带来课程资源的丰富和更易获得。网络的普及不仅为师生增添了信息的来源和数量,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博客、QQ、个人主页等很大程度上与书面表达有关,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因此都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新平台。此外,手机、图片、漫画等等,只要有益于作文教学的,都可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也为教学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开发作文教学的有效课堂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3)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之后才能见到成效,教师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和规划,要有足够的耐心有步骤有方法地按部就班地推进。高中三年中,我们不妨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细节分解”的作文训练原则,即把总的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学年和学期,进而落实到每一周的教学计划和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写作知识的讲解,这部分知识可以单独放在作文课上讲,但更好的方式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让学生掌握。

笔者在教学实习中发现,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喜欢的语言形式,这说明了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所以要充分重视阅读,要鼓励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好文章。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仿写、评论、读后感等形式进行作文教学的训练。

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高中作文教学急需在当今竞争依然激烈的高考形势下尽快进行有效的改革,这将是一个十分艰辛漫长的过程。改善高中作文教学,不仅是教师也是教育研究者的重任,这需要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相互配合。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高中作文教学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莫琴琴.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9):30-32.

[3] 张艳慧.浅谈新课改下写作理念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7):20-24.

作者:唐仙

第2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以及反思

一、小学语文写作现状

写作内容空泛,缺乏情感。写作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生由于写作素材的缺乏以及社会阅历经验的缺少,在写作的时候往往是依托课本以及课外阅读材料,通过模仿或者拼凑完成,与自己的实际生活严重脱离,内容往往是空洞,没有实际的情感,如同白开水一样,缺乏感染力。

作文教学单一化、程式化

在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化、程式化,对学生缺乏具体的写作指导,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往往是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师生之间没有自然活泼的互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缺乏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处于被动写作的状态。

读写分开,阅读和写作被孤立。写作是离不开阅读的,读写结合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孤立起来,没有切实引导学生去阅读,发挥阅读对写作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阅读资源。

不重视“二次写作”。所谓的二次写作是指在经过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指导和评价后学生进行的再一次写作。这对于刚刚进入到写作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写作意识和习惯,以及写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过程,往往都是评讲完作文后就结束了,而对于自己的指导有没有最后落实在学生习作中,学生有没有认真用心修改都忽视了。

二、优化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处于写作初始阶段,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中,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一些积累素材的意识,掌握一些积累素材的方法,对于学生以后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多方面地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1.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很好的方式,但是仅仅凭借教材上的课文是不能满足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情况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适合他们的著作和读物。每一年教育相关部门都会向广大师生推出一些适合每个年龄段阅读的书目,教师可以借鉴这个书目向自己的学生推荐,并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虽然小学生的生活范围不大,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每天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重复进行,但是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发现让我们有所触动的人和事。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去体会生活,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很多生动的真实的素材,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第一手真实的素材。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积写作素材的时候,要养成动笔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素材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作文积累,还能够丰富学生情感,使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二) 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学中,尤其是针对小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写作兴趣的激发以及写作技巧的掌握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的方式是讲解法。在学生写作前,教师先进行指导说明,然后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完成写作后进行修改。这样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往往难以认同,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可以尝试文或者片段导引教学法、作文探究教学法、片段仿练法等。教师要根据每一次写作训练的要点,选择一些与之相似的或者有关联的范文片段,并以此为指引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范文导引法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仿作到独立作文;作文探究教学法意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对范文、失误作文进行探究,自主发现成功作文的成功之处,以及失误作文的“败笔之处”,在探究的成功体验中增强学生兴趣。

(三) 读写结合,写作阅读互动

阅读和写作是不能分开的,读写结合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最好的方式。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重视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1.以读促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有着明显写作特点的课文或者其他阅读材料作为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其结构、写作方法、语句的运用,修辞方法以及中心思想的表现。通过对这些阅读例子的分析,对學生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和帮助。

2.以写促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会针对写作方法、技巧以及写作知识和思路等做具体的讲解,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后,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将之运用到对文本的阅读中来,从而提升阅读的效果。

3.强化修改,二次写作常态化

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进行二次写作,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认真的批改,要总结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评价,这样使所有的学生在修改的时候都有了方向和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讲评,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该方式,比如学生互评等,强化学生写作基本知识与方法、技巧等运用意识。

(四)多鼓励,多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会产生恐惧的意识。因此,教师对于这些孩子,要多给与鼓励,多多反馈,通过鼓励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对于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委婉地指出来,这样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写作焕发出更大的热情。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是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采取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作者:沈卫娟

第3篇:新课标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作文教学的改革要以中学生最切近的生活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关注、思索、探求自我发展的思想和情感,让他们描述自我成长的经历,领悟人生的玄妙哲理,探求人生的发展方向。所以要求学生应该牢固树立“为生活而作文,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我在作文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去探索研究,“投石问路”,从中得到深刻的反思。

一、关注生活,崇尚人文

作文训练的技巧五花八门,重虚假“包装”,轻生活体验,甚至一味地揣摩作文“亮点”,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学生优秀的文章(包括考场作文)应该从生活中来,从习作者真切细腻的体验中来,从人的心灵与生活的碰撞而引起的震颤中来。

我们的学生只有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才能从生活的体验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历练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情感,培养自己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感受力。只有这样,优秀的作文才能在学生的笔端脱颖而出。

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学选材的理念,即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我们强调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无论从选材还是拟题都要紧扣社会生活,时刻把作文放在“生活”中。在平时的练笔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中去“应用拓展”,鼓励发现创新,引导学生走进材料,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多元化的社会变革时期,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社会,就得学会做生活的主人。

热爱生活,关注生命发展,这又是对“人文精神”的另一种诠释,如果学生的作文能从诚信、爱心、责任心、奋斗意识等诸多角度去切入,那么文章一定有较强的感染力,因为他们在写作时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有事可叙。

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尽管学生的文章还比较稚嫩,但只要他们能把人文精神融入于字里行间,定能激活思维,写出美文来。

二、规范训练,修好内功

现在的高考作文题经常“变脸”,如果学生仍停留在训练一种文体、一种技法的传统习作模式上,就很难应对考题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改变观念,联系实际进行严格的、规范的、系统的写作训练,一旦修炼好了自己的内功,就能得心应手地写好各类文章。

首先要决定好写什么样的体裁,文体意识要强,写每种体裁都要遵循其写作要素,切忌写得不伦不类。

其次要考虑主题和内容的配合,尽可能体现出教益性和人文性。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练笔时往往围绕生命、成长、人物、亲情、诚信、励志、修养、风情、读书、文化、民族精神、和谐社会等主题。内容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这些习作与学生生活、成长关系密切,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第三,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是有真情实感,这一点千万不可忽视,我们历来反对虚假作文,有些同学在习作中出现“为情造文”,靠一些奇情、矫情、悲情、苦情等故事来煽情,或根据一点肤浅的感悟敷衍成文,借此来吸引阅卷者的眼球,博取一些廉价的同情心。我认为学生这样写一是缺乏情感厚度和文化底蕴,二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更不用说提高写作能力了。

第四,写好文章还得重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准确运用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语言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写错别字,用词要经得住推敲。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时文,乍一看语言流畅华丽,但仔细咂摸一下,却发现文胜于质,纯属劣文赝品。

除了以上所说的文体、主题、内容、语言等方面要加强训练以外,还要注意作文整体的规范性,即篇幅相对完整,结构基本合理,字迹端正、行文流畅、表现手法灵活、含义深刻、主题突出。规范训练要求下写出的作文,往往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定能提升考试作文评分的档次。

三、激活思维,提升品质

语言和思维是作文的两大根基,也是高考作文命题者和评判者的主要着眼点。我们在作文教学的改革实践中,给学生多一点指导,让他们多积累些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通过阅读、写作,能学会借鉴别人对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达到思维创新的最高境界。思维激活了,学生的习作就有了强力的灵动的翅膀。

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其品质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针对文章语言表达效果进行品味,学会揣摩和比较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的思维和鉴赏能力。特别是学生要对自己的作文作出客观的评述,如作文的主题和内容的多元化在表情达意上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没有还存在根据某种思维定势和命题套路去按图索骥的弊病,在写作的思路、角度、材料内容、感受思考诸方面有没有得到改进和提升等等。

其次要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感受其多元性。“写作”属于言语主体的社会语文活动层面,主体陷于灌木丛般的社会,扮演的是现实社会人的角色,其活动产品称为“作品”。在社会生活里,每個人不可能只活动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区域或层面里,因此他(她)扮演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中学生要观察社会、感受社会,抒写对社会最真挚的感受。

我们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开启思维的灵感之门,让他们在习作中能闪耀出思维的火花,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活泼生动的语言、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去感悟富有哲理的生活,达到文道结合的完美境界。

叶华,张素君,教师,现居江苏常熟。

作者:叶 华 张素君

第4篇:对高中语文作文批改的教学反思

纵观自己高中以来的语文教学,最感无奈的要数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了。每次作文课后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学生翘首以待,等待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评定为一个等级或分数;老师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作文本,甭提有多愁心了。而且这种批改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耗费人力资源又得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

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我也试图做过改进,也只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即讲评时边读边指出问题边修改),还将自己所代两个班级的优秀作文办成“发表园地”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 这样总可以提高一点效率,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还不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总感到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只有老师“闭门思过”,最后才在讲评时指出学生作文之“过”,学生是否有所感受和领悟,还是未知数。对这个问题的豁然开朗,主要是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武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高中语文作文批改要有新突破,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那就是在作文批改中也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大胆采取“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反思,并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的高中语文作文批改新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分好学习小组。一个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一般按自然组前后一分为二的分法最为简便,也最好操作。教师最好对学生水平心中有数,分组时做到先进和后进搭配。若原班级自然小组中不具备这种条件,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需要重新调整。一经分定,至少保持半学期不变。

第二步,进行作文批改教学。又可分两步:

先由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利用自习辅导课或作文课,让小组内部围成一圈,每个成员在小组会上轮流念自己的作文,每念完一篇,其他成员可就该篇作文是否达到了这次作文要求展开评价,这篇作文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修改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对这篇作文进行一个基本评价,得出是否达到此次作文要求的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评出本组一例最为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进行全班交流。

再由老师对各小组交上来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进行全班讲评。学生评出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在此都是相对概念,老师还需要作出基本判断,对所谓最优秀作文还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最有问题作文同样不能“一棒子打死”,最大限度地指出一个闪光点,哪怕一个好词、好句也好,这是对该生的鼓励,不至于使其对作文丧失信心。然后进行“手术式”修改,并阐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让同类的“问题作文”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知道怎样写这类作文了!

第三步,针对作文根基差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先安排其余学生就刚才老师讲评到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改,然后到作文根基差的同学的小组进行座谈交流。了解该生对此次作文的想法,为什么没有写好的原因,是否有再创作的新思路、新的作文材料,等等。并在这些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要求该组成员共同帮助这个基础差的同学,争取每次作文中一点一滴的进步。

第四步,办好“发表园地”。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为我们办好“发表园地”提供了有力的网络技术保障。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课又使他们具备了网上发表的技术能力。可以办一个班级发表园地的博客,由学生写作爱好者当主编,当每次作文教学中确有学生佳作时,教师表扬后可录入该博客,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动力和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

当然,上述过程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要提前设置预案,要精心组织,切不可偷懒,随意应付;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尽量和学生一起写写“下水文”。我坚信,只要做到这几点,并持之以恒,班级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只提倡高中作文批改教学进行这种新尝试。这是由高中生生理条件基本成熟的条件决定的,使得他们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也是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每个高中生的潜能,培养他们在作文评价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批改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局面,高中生作文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陈兴镇

第5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反思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第6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反思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随笔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 1

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

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第7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 赵秀英

在15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三点: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我这样践行着,且收效颇丰。

一、加强教师的自身素养。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

1 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朱小蔓教授说:“如果我们教语文知识,不能教出个乐趣来,不能教出个兴趣来,不能教出个迷恋母语的境界来,那他就不是一个高明的教师。”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

2 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有没有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为此,我摸索、总结了几个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巧设导语,诱发兴趣

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让激情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暖余温。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祝福》这课时,刚过了新年,学生还在回味着热闹的新年,脸上洋溢的那份快乐难以掩饰。一上课我就祝福他们,虽然这是迟来的祝福,但他们还是很高兴,趁机我让他们讲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欢乐,探亲访友的快乐,此时他们都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和过新年时的乐趣,因而他们很快就能放开来讲,很兴奋,这样很快就调动了他们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的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做对比,为理解文章做了铺垫。

2、及时雨。及时的大雨总能让人心生快意,也让求雨的万物欢喜若狂。我觉得生活中的巧合也是及时雨,虽然巧合不是生活的长青之树,可遇不可求,但它却是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仅一点灵动,也能闪耀一时。巧合不是偶然,但偶而遇之,及时利用,也能成为课堂的动听音符,利用生活中的巧合,让巧合也成为课堂导入的一员,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该尝试这样的导入。

3、历史风。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总之,导入是课堂上要走好的关键的一步,是气氛的调和剂,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导入应以学生为主,因时而变,因势而改,因文而生,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如春天那怒放的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触发兴趣

设置问题,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本着从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的原则,找准切入口,讲究坡度,愈进愈深,所见愈新愈奇,兴趣亦愈激愈浓。在“启”与“发”、“愤”与“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既求同,又求异,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触发,形成一种如切如磋的浓烈的课堂气氛。

(三)、拓宽渠道,巩固兴趣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也是激发兴趣巩固兴趣的阵地之一。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希望开拓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积极性,

4 积极地向课外延伸。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举行读书报告会、故事会;组织指导学生课余创作,提供发表园地;开展语文联谊活动,如猜字谜,记成语,谈楹联,接名句等。这样,就会是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还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处于高中年龄段的学生最容易接受新奇的东西,而这些又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健康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面来。加强思想教育,进行健康的心理指导,以及展开上述有意义的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此,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稳定、牢固的学习志趣,对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

5 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再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四要“全”,即全面。写教学后记,要把内容记录完整。

撰写教学后记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实践证明,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凡善于反思,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 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

第8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结自己的课堂问题如下:

1、重感悟,轻分析。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中国的牛》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牛的精神和我们人进行对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精神,轻应用。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我在完成了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我的五样》,让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去领会作者。学会欣赏和感悟。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第9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影响至深,要学好语文,必须进行广泛而扎实的阅读。高中学生的课外测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涉及到个性化、阅读方法等内容,它规定: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意在通过阅读鉴赏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但在现实教学中,阅读教学却存在着诸多误区,其中最关键处在于教师常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一种程序化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身对材料的理解,压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萌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了“主问题”教学设计赖以支撑的理论背景,其中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及整体教学理论为我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尤其是对话教学和现代解释学中的文本理论,为我在探讨的切入角度方面提供了思路,进而,我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和一些优秀教案设计或课例的研究,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并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比较流行的三个模式去践行我在本论题中提出的一些策略。但在几个地方还是值得反思:

其一,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主问题”教学设计,本文并未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适宜“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大部分文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本文就采用了大量关于鲁迅作品的教材处理案例。这些“主问题”教学设计案例如果按王荣生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四分类标准, 应该都按“定篇”进行教材处理,而不是按“样本”或“用件”或“例文”进行教材处理。换言之,真正设计、实施“问题教学”的只能是对“定篇”的教材处理,也就是说对“例文”“样本”和“用件”的教材处理是不适合“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此一说成熟与否,请诸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其二,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问题设计策略。但一切课前的预设,都是为了课堂的生成,一切问题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问题意识,创造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本文在这个角度上并未展开讨论,但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其三,新课改赋予了广大教师对语文课程开发的广阔空间。就教学设计而言,本文主要探讨了单篇课文的“主问题”教学设计,如何将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运用到单元整合的教学设计、主题化组元的教学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中,这是我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也需要进一步调整,我将继续沿着这个道路一直探索下去。我也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主问题”教学设计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放出越来越亮的光彩

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作文方面,而当今我们的学生写作水平着实堪忧!学生作文中套话多,千篇一律的东西多,选用材料单一固定,李白、张海迪、爱迪生等是常客;写到亲情,所举事例就是父母如何连夜把发高烧的我送到医院;写到友谊,就是原来有个好友,后来闹了矛盾,彼此不相往来,等原谅了对方后,发现好友已转学了酿成莫大遗憾等等。他们的很多文章远离如今变革的时代,脱离现实鲜活的生活,思想内容肤浅僵化,立意近浅,缺乏灵气,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甚至许多学生在作文时会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无话可说。

细想来,不难发现,学生平时缺乏课外阅读是重要原因。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当然也是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作文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就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样: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如果不能很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而要想纯依靠课堂教学死抠课本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是一种奢望!一个从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他写出的文章必然视野狭窄、思路不开阔、阅读分析能力不强,死板生硬、味同嚼蜡就不值得奇怪了。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迫在眉睫!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在班上努力带领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鉴于如今应试教学的压力,想学生在课余饭后看些课外书几乎已成奢望,家长反对,其他科目教师没收,学生本身也被繁重的各科作业压得脱不开身,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尽量在课堂上开设一些阅读课,帮学生排除一切干扰,让他们自由徜徉于书的海洋!那一刻,你会感受到课堂上是无比宁静的,干涸的土地正沐浴在课外知识的细雨滋润中! 其次,鼓励学生在看的同时,多思考,多动笔。教师可以在班上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比如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也通过阅读对人生对社会多了一些思考与感悟,并能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让他们从若干篇习作中,进行仿效和借鉴。从此,他们在作文时,就不会发愁了。

2、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用这种方法阅读,对于爱读书报,却无充分时间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3、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读。比如阅读教材推荐的有关文章,让学生在校内外的课余时间或回家之后,去反复阅读,并按教师预先提出的思考题去思考、去解答。

4、摘读法,即用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教师可以要求班中的学生人人都备有摘抄本,平时注意摘抄。作文时,要求学生翻翻自己的摘抄本,从中选用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必须正视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厚积定能博发!

上一篇:解放思想心得体会4篇下一篇:传播好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