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能源消费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能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一篇:能源消费论文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及能源需求预测研究

摘要:应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研究了河南省1978-2010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费增加将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不然,二者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采用ARMA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河南省未来能源需求仍比较大,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协整性;因果关系;ARMA模型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4.006

一、引 言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能源供给却日益紧张,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探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准确地预测能源需求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有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Kraft[1]探索了美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便迅速扩展到了英、法、德、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对于亚洲国家,Glasure[2]利用Granger检验方法发现了新加坡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Yu[3]利用Granger检验方法得到了韩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目前,国内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研究。马超群[4]的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分别与能源总消费、煤炭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与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韩智勇等[5]的研究表明,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不具有长期的协整性。赵进文[6]利用STR模型对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从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内学者对能源需求的预测方法有很多种。隗斌贤[7]采用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能源强度法和部门平衡预测法对浙江省的能源需求进行了预测。刘勇等[8]采用ARIMA模型对我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熊国强等[9]采用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对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宋雅晴等[10]采用三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组合模型对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

从目前的文献看,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都以全国作为研究对象,而由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各地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需要采用的预测方法也有较大差异。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大省,2011年中原经济区规划被正式纳入国家国土规划。因此,本文在对河南省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并采用ARMA时间序列模型对河南省未来能源需求进行预测,为河南省能源发展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选取1978-2010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EC)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数据作为基本变量来研究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有数据均来自《河南统计年鉴2011》。能源消费总量的量纲为万吨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的量纲是亿元人民币,为了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以1978年价格为基期对GDP序列进行折算,得到各年实际GDP。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避免数据间较大波动的影响,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实际GDP序列取对数,分别用ln EC和ln G表示,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分别用D ln EC和D ln G表示。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在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时可能遭遇的虚假回归问题,在对模型进行估计前,必须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由于ln EC和ln G都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增长特征,因而使用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检验模型进行检验。使用Eviews5.1软件对序列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变量 ln EC和 ln G的ADF检验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大于其所对应的临界值,不能拒绝单位根的零假设,说明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 ln EC和D ln G的ADF 检验值均小于其所对应的临界值,都是平稳的,说明ln EC和ln G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可进行下一步检验。

(三)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就被称作协整关系。由于ln EC和ln G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可进行协整性检验。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运用Eviews5.1软件得到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Johansen协整检验

原假设特征值迹统计量5%临界值p值

None*0.523 714.763 212.3210.010 5

At most 10.097 51.572 44.121 10.367 1

注:p为接受原假设的概率;*表示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

由检验结果看,在5%检验水平下,迹统计量值14.763 2大于临界值12.321 6,而迹统计量值1.572 4小于临界值4.121 1,说明在变量ln EC和ln G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基于表2中的协整检验结果,对两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估计,得到协整方程如下:

ln G=-8.711+1.748 3ln EC+et

(-16.26) (28.92)

R2=0.964 3,DW=1.614 9,F=836.84

括号内为对应系数的t统计量值,从回归结果来看,R2、DW值和F值均可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拟合优度良好,统计变量显著。回归方程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经济增长增加1.748 3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带动了河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和促进作用较强。

建立描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短期波动的误差修正模型,这里采用滞后一阶的形式:

从估计结果来看,模型的各项检验均可通过,经济增长的波动受到能源消费波动和误差修正项的影响。在短期内,如果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均衡关系偏离了长期均衡关系,下一期将以-0.136 1的调整力度进行反向修正,以使其向长期均衡方向移动。

(四) Granger因果性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说明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即是由能源消费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由经济增长拉动了能源消费的增加,这就要进行Granger因果性检验。Granger因果性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非常敏感,滞后期不同,检验结果可能有较大差异。本文采用 AIC 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数为1阶,利用 Eviews5.1软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10%检验水平下,“ln EC不是ln G的原因”被拒绝,也就是说能源消费是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原因,而“ln G不是ln EC的原因”的假设被接受,经济增长不是能源消费增加的原因,ln EC与ln G之间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河南省实施节能降耗措施,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逐步下降。

三、河南省未来能源需求预测

从以上分析可知,能源消费是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有必要对河南省未来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为河南省未来能源规划以及能源生产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一)能源需求预测方法的选择

进行能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有很多,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关关系预测法,即根据经济现象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结构比例关系来预测未来能源需求量,如回归模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部门预测法等。另一类是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如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11]、ARMA模型等。由于未来能源消费需求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往往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采用相关关系预测法进行预测一般比较困难,再加上相关解释变量未来取值的不确定,会对预测结果精确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ARMA模型来对河南省未来能源需求进行短期预测,以避免解释变量取值不确定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从而实现最小方差意义下的最优预测。

(二)构建能源需求预测模型

表1中单位根检验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对数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进行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因此这里先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而后建立ARMA模型,实际上就是对其增长率建立预测模型。为了选取合适的模型形式,先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 ln EC进行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见图1。

根据D ln EC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图可以看出,二者均是拖尾,于是可以选用ARMA模型结构。通过对模型的残差白噪声检验和参数显著性检验,并结合AIC和SC准则确定模型形式,利用Eviews5.1软件,可以得到河南省能源需求预测的模型形式如下:

这里参数估计值下括号内的值为t统计量值。由于是对差分序列建模,可决系数R2不高,但如果将模型转化为对原始序列的预测模型,则可决系数为0.974 5,非常接近于1。Q统计量用于检验残差的白噪声性质,其后括号内为对应的p值,根据这些p值可以看出河南省能源需求预测模型中残差具有良好的白噪声性质,从而可以保证短期预测的相对精确性。

(三)河南省能源需求预测结果

利用1978-2010年的数据建立的预测模型计算出能源消费的增长趋势,然后结合基期值计算河南省2008-2015年的能源需求水平,到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 636万吨标准煤。从2008年、2009年、2010年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值的比较可以看出,各年预测误差百分比均小于3%,平均绝对预测误差1.51%,一般认为平均绝对误差的值低于10%时预测精度较高[12],所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精度较高,见表4。

四、结论与建议

利用河南省1978-2010年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则不成为拉动能源消费增加的原因。从长期来看,能源消费每增加1%,就可以使经济增长1.748 3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较强;而在短期动态调整中,如果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均衡关系偏离了长期均衡关系,下一期将以-0.136 1的调整力度进行反向修正,以使其向长期均衡方向移动。这说明河南省目前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仍比较强。

采用ARMA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河南省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27 636万吨标准煤。然而目前河南省的能源供给却日益紧张,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虽然都在85%以上,虽然河南省煤炭资源丰富,但按照目前的开采水平和速度,仍存在一定供需缺口;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不足20%,但河南省原油和天然气储量严重不足,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原油开采寿命不到10年,而天然气仅仅能持续到2015年左右,而且这种开采速度所能保证的原油供应尚不及需求量的1/5,天然气供应也不到需求量的1/5。因此,我们在充分利用省内能源资源的同时,必须加强与省外、国外的能源战略合作与交流,尽快制定相关的能源政策措施,以完善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建立科学的能源供应体系,合理开发利用河南省能源资源。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战略重组,培育大型煤炭生产集团,建设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依托西气东输等国家骨干天然气管道,完善支线管网,提高燃气覆盖率;规划和建设外电入豫通道,加快智能电网建设。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体系,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新能源。一方面要加大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技投入,探讨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另一方面要减少一次性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积极开发利用核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加快规划建设南阳核电项目和南阳新能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风电装备等特色产业园区。

第三,加大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体系建设,倡导全社会厉行节能的良好风尚。建立科研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相结合的节能降耗科研体系,尽快将科研成果应用在生产中,淘汰耗能大的旧设备,引进能耗小、资源利用率高的新设备,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

第四,加强国际国内能源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要充分利用内外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与能源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重点加强在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节能降耗等方面的研究与合作,建立能源合作长效机制,实现共同开发,互惠互利。

第五,加强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在保障中原经济区基本建设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对煤炭(煤层气)、天然气等实施保护性开采和战略储备,以确保能源结构安全。必须提高对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濮阳、平顶山等地建设天然气储备基地和煤炭(煤层气)战略储备基地。

[参考文献]

[1] Kraft J,Kraft 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Energy Development,1978(3):401403.

[2] Glasure Y U,Lee A R.Cointegration,Error Correction,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Electricity:The Case of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J].Resource and Electricity Economics,1997,20(1):1725.

[3] Yu E S H,Choi J Y.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and GNP: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2):249272.

[4] 马超群,储慧斌,李 科.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10):4750.

[5] 韩智勇,魏一鸣,范 英.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 2004,22(12):1721.

[6] 赵进文,范继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7(8):3142.

[7] 隗斌贤.“九五”及 2010 年浙江省能源需求预测研究[J].预测,1997(2):2533.

[8] 刘 勇,汪旭辉.ARIMA 模型在我国能源消费预测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7(5):1114.

[9] 熊国强,刘海磊.我国能源消费的组合预测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2):2122.

[10] 宋雅晴,杨桂元.我国能源消费的组合预测[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1(7):3437.

[11] 林伯强.中国能源需求的经济计量分析[J].统计研究,2001,(10):3439.

[12]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06.

(责任编辑 王婷婷)

作者:徐丽杰

第二篇:基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中国能源消费预测

摘要:通过对1978~2008年能源消费和GDP的实证关系分析,发现存在较稳定的由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和协整关系,构造出由GDP到能源消费的二阶误差修正模型,并用该模型完成对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协整分析

 

据国际能源署2010年7月19日的报告,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略高出美国,居世界第一。中国能源消费问题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判断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今后将如何增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难题。无论是短期变化,还是长期趋势都需要考虑国内外多种因素,特别是经济发展态势。本文从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入手,通过对经济增长的预测结果间接估计能源消费总量变动趋势。

一、能源需求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看大多的研究模式是一致的,即用GDP数据代表经济发展,用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代表能源消费,选用经济计量模型展开研究。但由于研究的地区、使用具体方法和数据的范围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

从国内看,赵丽霞,魏巍贤将能源引入c-D函数,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黄敏,赫英采用三因素CES生产函数建立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模型,得出由能源到经济单向因果关系;刘星通过对1985-2003年GDP与能源消费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认为经济增长导致能源消费的增加,同时认为中国GDP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王海鹏,田澎,靳萍利用1953-2002年的统计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变参数协整关系;赵进文,范继涛应用非线性STR模型分析1953-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结构依从关系,认为仅存在着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综上,从理论和实证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在中国的具体表结果现还未有一个一致性的结论,还有待使用最新数据展开深入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其中能源消费总量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GDP以亿元为单位。1978-2008年间中国国内物价变化很大,造成名义GDP与实际GDP数值之间出现较大差异。由于能源消费总量是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不包含价格变动的影响,因此在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时,应该选取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的实际GDP。实际上国内的大多数同类研究都选用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作为经济发展变量。本文以用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GDP指数和1978年GDP总量3645.217亿元为依据,推算出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用此实际GDP(下文记为GDP)作为经济发展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由于变量对数的差分近似地等于该变量的变化率,而经济变量的变化率常常是稳定序列,因此适合在经典回归方程中分析。同时,为了减小变量的异方差和便于同其他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在具体分析前对GDP和能源消费总量作自然对数变换,并以变换后的时间序列作为分析变量,分别用LNG-DP和LNEN表示。

(二)简单回归分析

在深入分析中国GDP和能源消费的动态关系之前,首先对两者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利用Eviews5.0的OLS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LNEN=6.499784+0.536775%LNGDP (1)

(39.55993) (31.41440)

R2=0.971453 DW=0.195600

(1)式中括号内表示系数估计的t统计量,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回归方程和系数都表现出高度显著。但DW值为0.1956,小于dL=1.36,说明残差序列存在正自相关。利用Vgqaite检验统计量nR2对上述回归结果的残差进行检验,得到nR2=15.04825,说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否定原假设,即认为随机项中存在异方差。很明显,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不能有效解释能源消费和GDP之间的关系。

 

(三)协整分析

1.单位根检验平稳性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波动是否平稳。分别对变量LNEN、LNGDP的水平值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LNEN和LNGDP的ADF统计量均大于1%-10%水平所有的临界值,无法拒绝原假设,即都为非平稳序列。LINEN的一阶差分序列DLNEN的ADF统计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LNGDP的一阶差分序列DLNGDP的ADF统计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可以认为都是平稳序列。因此,检验结果表明LNEN变量和LNGDP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1)。

2.协整检验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经济变量,虽然它们各自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如果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则根据它们构造出的回归模型就可能是伪回归。

由于LNEN变量和LNGDP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I(1),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选用EG两步检验法对两者进行分析。

第一步,建立LNEN与LNGDP之间线性回归模型,其结果如下(该模型与方程(1)相同):

LINENt=6.499784+0.536775LNGDPt+μt (2)

第二步,检验残差序列{μt}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利用单位根检验中的ADF进行检验,通过分析发现:滞后阶数为1、不含常数项和截距项的模型最适合;ADF值为-6.394 7,在l%的显著性水平下可以认为残差序列{μt}是平稳序列。也就是说存在LNEN与LNGDP的平稳线性组合,即能源消费总量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协整检验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究竟是能源消耗(LNEN)引起国内生产总值(LNGDP)变动的结果,还是国内生产总值(LNGDP)引起能源消耗(LINEN)的结果,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用滞后期为2,对LNEN和LN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以10%的显著性水平拒绝LNGDP不是LNEN的格兰杰原因,不能拒绝LNEN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此时,本文得出由LNGDP到LNEN的单向因果关系,也就是说GDP的增长是引起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原因。

4.误差修正模型

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思路是,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明这些变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一般分为两步,分别建立区分数据长期特征和短期特征的计量经济模型,即建立长期关系模型和建立短期动态关系(误差修正方程)。

 

由协整关系检验知,能源消费(LNEN)和经济发展(LN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虽然调整后的R2很高,回归系数也显著,但残差序列还存在自相关,同时也存在异方差。因此,需要重新对LNEN和LNGDP进行回归分析,并加入滞后变量,进而建立单方程误差修正模型。

(1)一阶误差修正模型

首先在模型(2)中加入一阶滞后变量LNENt-1和LNGDPt-1。后,构成一阶误差修正模型;其次应用OLS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具体方程为:LNENt-1=0.081468+0.965481LNENt-1+0.729333LNGDPt-O.697362LNGDPt-1+μt-1。 (3)

(3)中,除常数项0.081468外,其他估计量都通过了t检验,同时模型整体也显著。但DW值为0.714803,偏离数值2的程度较大,说明存在一定程度正自相关。显然,模型(3)依然没有解决时间序列的自回归问题。

(2)二阶误差修正模型

在一阶误差修正模型(3)中加入二阶滞后变量LNENt-2:和LNGDPt-2应用OLS估计模型参数,得到方程的具体形式为:

LNENt=1.095+1.608048LNENt-1 -0.780593LNENt-2+0.603989LNGDPt-0.850767LNGDPt-1+O.340720LNGDPt-2+μt (4)

从结果可以看出,除了LNGDP的二阶滞后项外,该方程各个系数都通过t检验,方程整体效果也显著。此时DW值为1.839648,在2附近(dL=1.65,dU=1.84),说明不存在自相关。对残差序列{μt}进行检验,也发现其是白噪声序列。因此,模型(4)比较合理的反映了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关系,也是下文进行能源消费总量预测的依据。

如果对模型(4)进行适当的恒等变形,可得二阶滞后项误差修正模型的一般形式:

△LNENt=0.781△LNENt-1+0.604△LNGDPt-0.34△LNGDPt-1-0.173(LNENt-1-6.351-0.544LNGDPt-1)+μt (5)

(5)中的-0.1725(LNENt-1,-6.3512-0.544LNGDPt-1)项称为误差修正项,通常记为ecmt-1。从(5)式可以看到,若t-1时刻LNEN大于其长期均衡解6.351-0.544LNGDP,ecm为正,ALNENt将减小;若t-1时刻LNEN小于其长期均衡解6.351-0.544LNGDP,ecm为负,ALNENt将增大。这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体现了长期非均衡误差对LNENt的控制。

从线性模型(2)可以看出LNEN对LNGDP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536775,从二阶误差修正模型(4)可以看出LNEN对LNGDP的短期弹性系数为O.603989,因此,本文认为GDP增长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影响程度短期要大于长期,用模型(4)进行预测能够最大限度的使用短期信息进行不断调整,进而得到长期预测的结果。要实现通过模型(4)进行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评价与预测分析。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宏观趋势分析

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看,对经济增长短期预测虽然在理论依据和数量分析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基础,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各国不断调整其对世界和本国的经济增长预测值。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类对经济增长的不懈追求,长期经济增长预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稳定性。遗憾的是,对经济长期增长在理论和数量分析上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回顾

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74%。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84%。

从1978-2008年名义C-DP的变动趋势看,3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1年,GDP年增长率为14.74%;1991-1999年,GDP年增长率为19.3%;1999--2008年,GDP年增长率为14.38%。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为代表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外开放取得了一定效果,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第二个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分税制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个阶段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等战略措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来保持了年均增长率9.63%以上的实践以及保持年增长率相对稳定的特点,预示着其“高增长”阶段还能够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从短期看,2009年,中国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得初步效果,避免了“大萧条”式衰退的发生,全年经济增长8.7%,2010年有望达到9.17%增长率。从较长期看,由于具有长期持续增长的动力、空间、环境和条件,中国经济仍将在未来10到20年内维持8%左右的“高速增长”。支持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的优势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劳动力人口比例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经过30年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以及稳定低生育

工作的不断深入,目前正处在劳动力丰富、抚养负担低、储蓄率高的“人口红利期”,根据目前的年龄结构推算,中国“人口红利期”还将持续25年左右,这就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9年的24.2%达到2020年的40%,这必将对中国人口素质、特别是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中国人力资源一定会得到有效改善,并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从人均劳动报酬来看,我国仍处于劳动力报酬相对偏低的国家行列,虽然其产业工人的成本高于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但仍远低于美国、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这也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2.城镇化步伐的加快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比率达46.6%,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已接近或高于80%,人均收入与中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城市化率也达60%以上。在城市化发展中,人们普遍认为城市化进程服从“s”型曲线发展。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很快,但由于正处在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将加快发展速度。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求会大量增加,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

3.国内需求增加在前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推动,未来的20年内,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国内需求拉动。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中国这一比重仅为72.8%%,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当前,中国总体上还处在一个生存型社会阶段,正在朝着发展型社会转变。中国居民已不只是单纯追求温饱,还在需求的多样性、升级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居民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会有极大提升。

4.新兴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一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主要来自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群。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大而不强一直是发展中的软肋,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制定,金融、保险、信息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正处在培育发展过程中。随着产业的升级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保障。

(三)经济增长的预测

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了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是对经济增长进行长期预测主要依据。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实际GDP的时间序列是包含单位根的,而用线形趋势法则无法消除这个影响,所以他们对线性趋势发提出了置疑。但是Nelson和Plosser认为,实际GDP是一阶差分稳定的,他们特别提出,在研究中应当注意,稳定的、接近于l的自回归根(1arge stationary autoregressiveroots)与单位自回归根(unit autoregressive roots)事实上是很难区分开来的。

根据线性趋势法基本思想,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总产出(GDP)是按照一个稳定的速度增长的,可以用复利增长模型拟合,即

γt=γO×(1+r)t (6)

其r表示年增长率,从长期来看r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对按年度的预测可以写成

γt+1=γt×(1+rt) (7)

其中(1+rt)实际上就是t年实际总产出的指数。

本文对经济增长的预测是以从对GDP指数预测展开。首先对GDP指数进行预测;其次,利用公式(7)预测具体的GDP数值。数据来源为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给出的以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环比指数。

1.对GDP指数的预测图1给出了1978年以来GDP指数变化情况(其中基年GDP=100),1978-2008年GDP指数平均值为109.89。如果以109.89为中心,可以看出GDP指数实际上表现为波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分为2阶段,即1978-1991年和1992-2008年,前者表现为波动大,而后者表现为波动缓慢。这样的分段不但符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实践,同时也与上文对名义GDP变化的分析,以及国内学者对中国经济周期的普遍观点基本吻合。

(1)直接线性拟合

用1978-2008年GDP指数的数据直接进行线性回归拟合,得到方程如下

Rt=85.494+0.0122194t (8)

其中Rt为第t年的GDP指数,t为年份。以此公式预测2009-2040年GDP指数,结果记为预测1,详见表3。

(2)间接线性拟合

由于GDP指数波动较大,用线性模型得到的估计方程代表性较差,本文根据统计学中移动平均的思想进行进一步分析。用1978-1991年的GDP指数的平均值代替1985年的GDP指数,用1991-2008年的GDP指数的平均值代替2000年的GDP指数。根据2009年统计公报,2009年GDP增长率为8.7%;同时依据其公布了2009年GDP总量为335353亿元,2008年调整的GDP总量为314045亿元,可以计算出GDP指数为106.785。这样可以用3点进行线性拟合预测。

以108.7%作为2009年GDP指数,可得到三点(1985,109.26)(2000,110.34)(2009,108.7)。用上述三点建立线性方程,结果如下:

Rt=136.617-0.0136054t (9)

以106.785%作为2009年GDP指数,可得到到三点(1985,109.26)(2000,110.34)(2009.106.785)。用上述三点建立线性方程,具体结果如下:

Rt=279.135-0.0852551t (10)

上式2式中Rt为第t年的GDP指数,t为年份。分别用公式(9)和(10)预测2009-2040年GDP指数,结果记为预测2和预测3,详见表3。

2.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利用GDP指数预测结果,以2008年名义GDP 300670亿元为出发点,重复运用公式(7)完成名义GDP具体数值的预测,结果见表3。

三、能源消费预测

由于模型(4)是以实际GDP为依据的,因此,表3推算出的名义GDP只适用于宏观分析,不能用于对能源需求的预测中。本文在对能源需求进行预测时使用的是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根据计算,2007年的实际GDP为55249.27亿元,2008年的实际GDP为60189.83亿元,以这两个数据和表3给出的GDP指数预测值为依据,重复运用公式(7)可进行实际GDP的预测,并将此结果应用到模型(4),完成对能源消费总量预测。具体可分为三步:首先,对GDP的预测值取自然对数,得到LNGDP的预测值;其次,运用模型(4)计算出LNEN的预测值;最后对出LNEN的预测值进行指数变换得出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值,具体结果由表3给出。

作者:陈正

第三篇:我国能源消费、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摘要:能源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但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章采用我国2000~2015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的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联性,计算出各种能源消费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能源结构;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当其发展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增长要求的时候,又会成为阻碍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之一。以2015年为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了429905.10万吨标准煤,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依靠能源,一方面,能源的消耗会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大部分矿物质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挑战。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相互制约,二者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在全球能源治理中我国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必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系统,以加强能源安全和缓解环境压力。面对当前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的新趋势,积极优化能源结构,扭转过去注重GDP数字的经济发展理念,从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制定战略。本文运用邓聚龙学者创立的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为相关部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理论、实践意义。

一、我国能源消费特点

本文根据我国能源消费特点,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两方面进行探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方面研究。2015年,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为429905.1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273849.49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63.7%;石油78672.62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18.3%;天然气25364.4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5.9%;水电、核电、风电消费量52018.51万吨标准煤占总消费量12.1%(见图1)。我国能源结构极为不平衡,能源结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客观上决定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然以煤为主,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尚不改变。依据2000~2015年我国各类能源消费量情况制图(见图2)。目前,煤炭消费量正在逐步降低,从1990年的76.2%下降到2015年的63.7%;石油消费量所占比例处于波动起伏状态,没有什么典型分布规律; 天然气、水核风电的比例都呈上升趋势,并且近年来增长迅速。

其次,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两者之間的关系进行探讨。2015年,我国能源的总消费量达到429905.10万吨标准煤,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消费量8231.66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1.91%;工业292275.96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67.99%;制造业244919.56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56.97%;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消费量为38317.66万吨标准煤,占总消费量的8.91%;批发、零售业、餐饮业消费量11403.69万吨标准煤,占总消费量的2.65%;生活能源消费量则已经达到了50098.96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11.65%。根据2015年各行业的能源消费的比重,可见我国能源能耗最大的产业部门是工业部门,说明我国产业消费结构极不合理。

二、构建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Grey Theory)是1982年邓聚龙教授创立。灰关联分析方法在研究小样本、贫信息时间序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统计分析方法的缺陷,即无需考虑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变化的规律,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这种分析方法弥补了对数理统计进行系统分析的不足。灰色关联分析思路是:根据反应系统母系列与子序列曲线的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别母系列与子序列之间的关联程度。现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灰色关联模型过程如下:

三、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 能源消费品种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统计数据,来自《2017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选取2000~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亿元)、各类能源消费量数据(万吨标准煤)。

(二)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为因变量参考数列x0(k),各类能源消费量数据为自变量比较数列xi(k),按照上述公式,对初始的数据采取了无量纲化以后,消除各因素的量纲,加强各因素之间的接近性,增加其可比性。

(三)计算差数序列

(四)计算关联系数

从上述差数序列中,找到绝对值最大值为0.44,最小值为0,取ζ=0.5,代入公式,计算关联系数,结果见表1。

(五)计算关联系数

根据公式计算出灰色关联度并排序,进一步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二者之关系,结果见表2。

从表2得知:天然气的灰色关联度最大,紧随其后的是水核风电,再次是石油,煤炭关联度最小。关联度数值越接近1,说明比较序列对参考系列影响愈大,也就是说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影响愈大。

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能源消费产业结构数据来源

本文统计的数据,来自《2017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选取了2000~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亿元),各类产业能源消费量数据(万吨标准煤)。以GDP数值为参考序列,六类行业能源消费量为比较序列,六类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制造业、交通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生活能源消费量。

(二)计算差数序列

本部分以2015年作为参考序列,根据公式把初始的数据采取了无量纲化处理。接着求出各序列与GDP序列之间的差数序列的绝对值,即ΔXi=|x0(k)-xi(k)|。

(三)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从差数序列中找出最大值为0.47,最小值为0,取ζ=0.5,代入公式,计算关联系数。

(四)计算关联度

根据公式,计算出灰色关联度并排序,进一步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产业结构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首先是批发零售等的灰色关联度数值0.76为最大,然后为生活消费,再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接着是制造业和工业,而农林牧渔水利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显著性最弱。

五、结论和对策

能源消费及经济增长两者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通过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品种结构、能源消费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对此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第一,转变以前注重GDP的发展观念,改变传统经济增长形式。转变以前注重GDP的发展经济观念,从发展经济质量的角度进行战略制定。过去,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中,煤炭比重为64%,天然气比重为6%,发展方式极不合理,必须淘汰高耗低效、重污染的工业。天然气消费的关联度高达0.92。应加大研发天然气、清洁煤等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的投入,引导产业结构朝着高效、节能减排的方向转变,由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形式转向发展经济质量的形式。

第二,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高效低耗、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我国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中,工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分别是0.57,属于中等关联度。虽然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等能源消耗量不太多,但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比较高;工业和制造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工业的消费比重高达68%,从消费数量上就说明了我国的产业消费结构不太合理。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应大力发展高效低耗、服务性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低能耗能源的比重,从高耗低效、高碳排放转向多元化、低碳化绿色能源的模式。

第三,完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绿色新能源。煤炭消费与经济的关联数值仅为0.48,“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在能源总消费量中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因此降低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的消费量,大大降低碳排放量,对于保护绿色生态环境大有裨益。同时加强研发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和潮汐能等的开发利用,从资源“依赖性”转为科技“创新驱动型”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新才,仵雁鵬.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求索,2009(03):57-59.

[2]苏屹,王璐,张赟.基于改进灰色关联的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分析[J].管理现代化,2016(03):19-22.

[3]Ma YanZhang Yimeng.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J].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16(01):117-129.

[4]纪成君,鲁婷,陈振环,韩家彬.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动态演变——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变参数分析[J].生态经济,2016(11):36-40.

[5]Ugur Soytas,Ramazan Sari.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Causality Relationship in G-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s[J].Energy Economics,2003(01):33-37.

[6]赵玥.北京市能源消费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突变点分析——基于灰色关联理论[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364-368.

[7]刘思峰,谢乃明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总务处)

作者:邵敏兰

第四篇: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分析

【摘要】 不可置否,能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影响子孙万代幸福的世界话题。因此,文章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探讨对象,分析我国的消费情况,进而总结了当前我国能源消费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促进我国能源持续发展的措施,希望为能源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 能源 消费结构 统计分析

一、我国能源种类和消费总量概述

根据《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对能源的定义描述,能源作为一种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的能量的资源。其分类方式有很多,比如,根据能源的来源划分为地球内和地球外的能源,前者有原子核能,后者有太阳能、潮汐能等;根据能源的性质划分为燃料型和非燃料型能源,前者如天然气,后者如太阳能等;根据能源消耗划分为污染型和清洁型能源;根据能源的使用类型划分为常规能源(如石油)和新型能源(风能、地热能)。特别是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大力投资开发新型能源,以此减缓常规能源逐日耗尽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压力。当然,我国也不例外,比如“低碳生活”就是一种有影响力的行动。

据专家勘测,我国的能源储备总量丰富,特别是石化能源资源储备丰富,2006年我国煤炭的保有资源量就高达1万亿吨,其他很多的非常规能源的储备量也居世界前列。不过随着能源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是相当惊人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获悉,2013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41.6913亿吨标准煤(本段单位同)。其中煤炭消费总量为24.75,石油消费总量为6.9,天然气消费总量为2.175,水电、核电、风电消费总量为3.675等,各指标都较往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比如,2014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42.6,而2012年为40.2138,较之2006年和2005年的28.6467和26.1369,增长幅度是相当大的。同时,从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能源进口消费数据中也发现了同样的增长态势。

因此,能源生产总量和能源消费总量都表现出增长的态势,当然,这很大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的,根据有关学者对我国能源的相关研究发现,我国有几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的适应期,不止一次出现过中国的经济以高耗能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不良现象。能源的消耗的迅速加快,若是不能重视和合理处理环境污染,则必将严重迫害生态环境,甚至是不可治愈的。因此,对能源消费结构的探讨,分析这种结构对环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否合理有着深刻的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统计分析和存在问题

1、我国能源结构的统计指标分析

(1)能源比例分析

能源包含的种类非常多,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这4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示数据获悉,在我国,就2005—2013年的数据看,这4类能源所占总能源的比例每年的排名基本稳定,煤炭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最低占了59.37%(2013年),最高达64.23%(2009年);石油消费次之,比例最低为16.33%(2009年),最高为18.88%(2005年);水电等电力消费最高为8.81%(2013年),最低为6.12%(2005年);天然气居第四,最低为2.35%(2005年),最高为5.21%(2013年)。另外,这几类能源中表现出这样的一个特征: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水电事业的发展,煤炭消费比例有所下降。

(2)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指标分析

类似于前文,以下探讨了能源总量和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水电、核电、风电这4类能源的增长速度变化。从2005—2013年这8年来看,能源消费总量增长速度态势有增有减,表现出“两高两低”,比如2005和2006年增长速度比较大,超过8%;2007和2008年同样是正增长,但是增长速度降低了,分别为2.86%和4.61%;2009和2010年增长速度又高了,分别为6.8%和2.85%;到2011和2012年,增长速度又降下来,为3.7%和3.5%;就2005—2013年的数据看,前文所提4类能源也体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速度也不太稳定,高低接替。煤炭虽然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但是其增长速度整体变小,最低为1.2%(2011年),最高为9.2%(2005年);而石油的消费增长率最低为1.1%(2007年),最高为11.1%(2009年);天然气的消费增长率最低为7.5%(2011年),最高为18.9%(2005年);第四类能源的消费增长率最低为-0.3%(2009年),最高为18.1%(2011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些年度,对电力能源和天然气的消耗是非常大的。

(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式数据可以知道,从2000—2014年近15年的数据来看,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年份有3个,分别在2003、2004和2005年,而2002年的数据为0.99,说明在这些年份我国的能源消耗是非常低的,所反映的问题也非常多,比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了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要快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侧面反映了某些方面比如技术装备、管理水平、生产工艺、能源利用效率、科学技术水平等指标水平处于较低状态。此外,数据还显示,这15年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中仅有4个年份小于1的,即2014年的0.51、2012年的0.77、2009年的0.78和2008年的0.58,其余的11个年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都大于1,说明我国电力消耗是非常不稳定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电力能源是比较敏感的。

2、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

(1)能源消耗与能源生产缺口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示数据可以发现,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逐年增加,能源消耗总量也呈现同样的趋势,但生产总量却不能够适应和满足有着同样趋势的能源消耗,比如,2008年至2012年近5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分别为27.7419、28.6092、31.2124、34.0177、35.104亿吨标准煤,而这5年的消耗总量分别32.0611、33.6126、36.0648、38.7043、40.2138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耗量与生产量的差值为4.3191、5.0033、4.8523、4.6865、5.1097亿吨标准煤,由此看得出缺口还是非常大的,凸显了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生产的增长跟不上消费增长的矛盾,而2012年的缺口是最大的。通过数据比较还发现,天然气、煤炭、电气缺口所占总缺口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科学性

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史,我国经济发展是相当快的,但这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能源浪费现象非常突出,能源消耗的总量不断攀升,使得能源的需求扩大,所以能源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长期以来,我国的发展重点都包括了以高耗能为特点的制造业和重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使得天然气、石油、煤炭等有限的常规能源更加紧缺,必须依赖进口才能缓解重压,同时也使得相关能源的价格不稳定,增加了价格的敏感度。据学者研究,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是29.1%,而2006年大幅涨至47.3%,而今早已超过了50%。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长此以往,毫无疑问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运输成本加快。正是因为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消费和生产不协调,导致了这种进口不平衡的状态。

(3)能源消费过程中引发了环境问题

能源在消费的过程中,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比如化石燃料(天然气、煤、石油)的过度使用,能够造成能源危机和浪费,还会污染环境,带来酸雨、温室效应、PM2.5增加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很大原因就是常年积累的化石能源的使用引起的。再比如制造业的工厂尾气排放与工业用水的直接排放等,都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三、加快和促进我国能源持续发展的措施

1、加大新型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倡导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全世界人民都应该积极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每天问一下自己:“今天,你低碳了么?”比如,出行尽量减少私家车,多用自行车和步行;选择混动型的私家车购买,减少尾气排放量,缓解大气污染;减少塑料口袋的使用和丢弃。同时,国家应该从能源的开发着手,加大对新型能源的开采和研发,比如开发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因为很多常规性能源比如石油、煤炭都是不可再生的,总有用完的一天,能源危机是随着能源消耗的增长而激化的,所以说,开发新型能源、寻找他们的替代能源才是化解能源危机的根本性途径。

2、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能源的浪费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对于很多高耗能产品、行业尤甚,因此应该引起国家和民众的关注和重视。国家应该出台某些约束企业或者单位使用能源、生产产品的法律规章,比如,可以通过提高电价来减少电量的消耗,节约电能。同时,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要使能源的产出率达到最大,这需要企业或者单位通过自身的努力才可以做到,比如,更新生产技术、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专业人才等。

3、改革和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为标杆,改革和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当前,世界的格局是慢慢地减轻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而我国目前的主导能源依然是煤炭,所以说要调整各种能源的消费结构,加大对对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比如,可以提高煤炭的出口量,适当地提高原油或者石油的进口量等。

四、结语

自步入21世纪发展之轨,我国跃升为能源生产国和消耗国的世界老二,充足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但是必须要处理好能源消耗引发的各类问题,特别是环境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谋求幸福生活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应对和克服能源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大步向前,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世界共享繁荣。

【参考文献】

[1] 任东明: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改革初析[J].中国能源,2013(9).

(责任编辑:柯秋萍)

作者:赵末枝

第五篇:浙江能源消费对策

[摘要] 我省经济正在快速持续发展,但面临着有限的化石燃料资源和更高的环境保护要求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清洁、安全的可持续能源系统。

[关键词] 能源消费 可持续发展

一、浙江省经济及能源现状

浙江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浙江省境内煤炭不到全国探明储量万分之一。“无油、缺煤、少电。”资源匮乏的浙江省,能源消费的95%以上资源靠省外调入。浙江省是“资源小省”,但又是“经济大省”。2006年浙江省GDP达15648.93亿元亿元,人均GDP31684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列全国第四。2007年,浙江GDP达18640亿元,人均37130元。浙江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前茅,成就了“浙江现象”。 浙江省是典型的加工产业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浙江经济加强了专业化分工协作,许多产品的生产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如义乌的小商品、永康的金属制品、黄岩的塑料制品、绍兴柯桥的纺织品等产业。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发展的加速必然意味着资源消耗的加速。如何有效地利用和节约资源,建设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资源节约的循环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当时我省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缓慢,许多企业生存不下去。专家指出,浙江工业企业效益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弊端的进一步显露,浙江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比较低,分享价格上涨带来的利益比较少,加工制造业总体上是消耗高、附加值低的产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但产品价格却不上去。低廉的资源开采和使用价格是“罪魁祸首”。

同时能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以煤为主的电源结构还加剧了煤炭供应紧张,电力短缺又导致企业大量企业柴油发电,油制品供需矛盾也由此凸现紧张,在今明两年将达到高峰,成为浙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 预计到2010年浙江省的能源需求总量为11800万吨标准煤,2020年需求17500万吨标准煤。能源供需态势已由“七五”至“九五”期间的结构性、区域性、阶段性短缺,演变为当前“十五”、“十一五”期间的煤、电、油三大常规能源全面紧缺。绝大多数人都是从资源不足的角度来谈這个问题的,提出的解决方法也是如何增加供应、缓解瓶颈。然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另外一个更加值得重视的信号是:经济结构对资源要素的耗费过于严重。我们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资源的边际效率很低。长期以来,资源紧缺一直是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瓶颈,归根到底还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所致。比较一下浙江和上海的情况,上海市无论就它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资源的条件都比浙江要差,但是人均GDP数值、人均财政收入等制标远在浙江之上。原因在于它的经济结构比浙江更具有高度化的特点。经济体制作为决定资源配置和资源占有的系统化制度安排,决定着经济主体的利益实现方式。浙江省正在遭遇资源瓶颈的约束,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克服缺电、缺煤、缺水等生产要素的经济现象。

二、浙江省多种能源消费和利用

1.石油

2004年我省成品油消费达到1238.68万吨,其中汽油322万吨,柴油892.21万吨,煤油24.47万吨。2005年,受台风“麦莎”和铁路事故影响,“北油南运”受阻。加上成品油价格不到位,沿海地区成品油“倒走私”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造成部分地市成品油供应紧张,一些加油站油品断档。

从浙江来看,浙江成品油总量的95%左右由这中国石化集团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两大企业供应,全省现有的2500多座加油站中约有72%也是由这两大企业控股,市场调节所占的比例不大。如今,石油发展规划重点放在石油库存方面,至2010年,杭州市将新建输油管网67公里,建康桥油库、萧山南阳油库、萧山白鹿塘油库以及富阳三亚油库,新增库容量约14万立方米,将避免将来石油供应不足问题。

2.电力

全省电网供电能力在1200万千瓦左右,新世纪初,政府鼓励用电,但电力需求增长不大,由于对电力增长判断有误,电源建设方面减少,造成近年来浙江省用电需求大量增加时,电力供不应求,形成从2003年起的电力紧张形势。在2003年全国性电荒中,浙江电力缺口100万千瓦,成为全国拉限电范围最大、最严重的省,许多企业调整厂休,错开用电高峰,几百家企业避峰让电,千余家企业被限电。2004年夏天全省最高用电需求达1900万千瓦,缺电比重达58.33%,是全国电力缺口相对值最高的省份。随着火电项目的大量上马,电煤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幅度,确保供应的压力将增大。浙江省用电压力也将有所缓解,近年来夏秋两季都是用电高峰,存在不同情况拉闸限电需要,对许多企业带来许多不便和损失。

今明两年内包括在建的台州电厂五期、嘉兴电厂三期工程等大量电力项目将会继续投产建设,杭州市电网规划也将在2006年至2010年建设500千伏项目,新增变电容量700万千伏安,新建线路270公里,总投资约39.15亿元,缓解杭城居民、企业缺电情况。

3.潮汐能和水能

潮汐能是一种清洁、不污染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可再生能源。潮水每日涨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对稳定的可能能源。很少受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用燃料、运行费用低,还可以促进围垦农田。潮汐发电有水产养殖、围垦、灌溉、交通运输、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

我省潮汐能量丰富,可开发的潮汐能资源占全国可开发潮汐能总装机总量的40%。以钱塘江口潮差最大,资源最丰富,占全国的25%。正是动力资源比较贫乏的地区,从长远观点看,应进行积极的开发利用。浙江省共有包括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在内的四个大型潮汐发电站,有力地支持着周边缺电地区的经济发展。

除潮汐能发电外,水能发电一向是我省水力资源利用的重点。除了继续保持原有水电站稳定发电外,在将来的几年中,浙江将投资66亿元新建建德乌龙山抽水蓄能电站,还有临安仙人湖抽水蓄能电站、临安千倾塘抽水蓄能电站、淳安千岛湖抽水蓄能电站、桐庐开发区热电联产项目、浙西核电项目前期和江东风能电场等项目也正在预备新建中。

4.天然气

天然气能源,具有清洁、优质、高效的特点,引进天然气能源,成为非常理想的利用能源的方式。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目前已经落实的可供浙江省利用的主要气源有:西气东输天然气、东海西湖凹陷近海天然气;各种气源将以不同的时间和方式进入浙江市场,如此将行成多气源供气的有利格局。今后杭州市场所需天然气,由海上进口LNG从宁波进入,西气东输的管道气从浙北地区进入。根据预测,2010年杭州市预计供气能力为6.32亿立方米∕年。2005年~2006年杭州天然气将开始向下沙城、萧山区、余杭区供气,预计2010年后向临安市、富阳市供气。工程还将在萧山区建设南门站,接受东海天然气,通过穿越钱塘江同江北管网对接,形成环杭州的天然气高压环网,保障供气的稳定和安全。

天然气管网的调峰技术是天然气安全、可靠、平稳供气的基本保障。浙江拥有众多可供接收LNG的深水港口,鉴于LNG起动灵活、储存量大的特点,国家有关部门及浙江已投入大量的前期工作:接受终端初步选择在宁波大榭岛或舟山里钓,2010年将建成一期工程。浙江天然气管网规划到2005年将覆盖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等地区;到2010年,管网辐射到台州、温州等浙北、浙东南沿海地区,并向西延伸到金华等地;到2015年,形成全省供气环网,覆盖衢州、丽水、舟山等地区。

三、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能源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大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加快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构建市场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规范和协调,督促企业自律。

2.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合理有序推进能源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发展规划,把能源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加强能源规划与国家以及省市各级规划的衔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煤炭、电力等各种能源,正确把握能源建设的有利时机,合理、有序推进各种能源设施建设,最大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3.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促进能源利用高效化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和全民参与相结合、法规规范和政府政策引导相衔接、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专项资金等手段,积极推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广节能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开发和引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积极培育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市场服务体系,促进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健全中介服务网络,加强宣传,增加全民的资源、环境、节约意识。

4.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保障投资者利益

努力拓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在争取国家财政性资金、国债资金和专项资金的同时,积极鼓励各种资本进入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生产领域;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投资者在项目建设、经营和管理中的权力和职责,制定有弹性的能源消费价格机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使投资者能够得到正常的投资回报。

5.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加快研究和出台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推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进程。鼓励推广使用天然气,规范天然气市场的运作,推动天然气利用快速发展;鼓励热、电、冷联产和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支持和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资助其进行示范和商业化运作。

6.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要积极会同物价、环保和建设等职能部门以及能源公司和用能企业,共同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责任,积极筹措资金,为开展能源需求管理提供组织上、政策上和物质上的保障。广泛宣传节约用能用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峰谷分时电价等各种政策以及相关新技术和新设备,为开展能源需求侧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结论

结合浙江省能源不足的实际,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节约用能,坚持节能优先,优化能源结构,依靠科技進步,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决广大企业、居民用能困难,做好能源监测、审计和重点督查的工作,确保“十一五”建设计划的顺利进行。

作者:马郑惟

上一篇:国外博士毕业论文下一篇:货币资金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