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气象科技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辽宁省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系统是有利于科技管理人员高效管理、科技成果全面展示的自动化、标准化的科技管理系统。该文对系统总体结构,数据库建设,子系统及系统配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系统提高了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的效率,实现我省气象部门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

第一篇:气象科技论文

强化气象科技支撑 攻坚干旱前沿难题

干旱是自然界的一种异常现象,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广等特点。其形成机制复杂而又深奥,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深远的自然灾害。每年因干旱灾害导致我国粮食减产数百至数千万吨,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干旱一直是地球科学和生态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干旱的精确监测、及时预警和高效防范,是从事干旱气象研究的科学家毕生努力的方向。

学成于有着“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称的“南京气象学院”,在甘肃省气象局不断历练成长,现任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牵头人、第八届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委员岳平,带领团队研发了基于现代观测体系的雨养农业生态系统干旱监测预警技术,深入开展了干旱对黄河上游关键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及监测预警研究,其成果为甘肃省重大干旱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作为主要从事陆-气相互作用与干旱致灾机理研究的省创新群体牵头人,在多年研究中,岳平带领课题组建成了沿夏季风伸展和进退方向的“十”字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体系,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干旱区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通过观测试验研究,揭示了半干旱区生态系统水-热-碳耦合机制,发现了水分利用效率随干旱强度的转换规律,发现了荒漠化地带与沙漠腹地起沙物理特性的差异,创新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基础研究和科技进步奖励。

雨养农业生态系统干旱监测

作为承担着干旱气象专业优势领域核心攻关任务和区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干旱所”)紧紧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和专业定位,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突破气象核心技术和区域共性关键技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及发挥科技引领和辐射作用为目标,聚焦区域气象业务发展和现代气象服务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深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重点解决我国干旱气象业务发展中急需的科技前沿和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在岳平看来,关于重大干旱,目前主要从大气环流的角度揭示其形成和发展的物理机制,很少考虑陆-气相互作用的反馈过程对干旱的影响,从而导致对重大干旱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和形成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此外,干旱监测预警中多源资料和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研究不充分是制约干旱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所在。尤其我国西北地区旱作农业生态区完全依赖自然降水,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突出,开展雨养农业生态系统干旱观测与监测研究是迫切面对的重要科学问题。

自2007年以来,岳平和团队通过综合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发生的自然规律、地表植被和海温变化对干旱的影响机制,研究了作物生长层水热转化过程对农业生态系统干旱的影响机理,揭示出半干旱生态系统水热和碳水耦合机制受干旱胁迫的转换特征。通过科学实验,他们还发现了半干旱地区凝结水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水分平衡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作物生育层水热转化关系,揭示了半干旱地区植被重建对土壤水分储量及其水分利用规律,发现陆面水热交换年际变化主要受有效降水频次影响,揭示了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水、热、生之间的耦合机制,发现了水分利用效率随干旱强度的转换规律。一系列的研究不仅为干旱监测预警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而且为应对气候变换背景下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团队利用陆面模式,在结合强迫资料生成和应用百分位数判断干旱等级的干旱监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陆面过程模式的干旱监测业务系统,使干旱监测时效提前了3天,干旱监测准确率提高了10%。该成果已经在我国北方多个省区推广应用。成果发表在Agric For Meteorol、J Hydrology、Bound-Layer Meteorol、Sci China-Earth Sci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高影响学术期刊上。干旱监测技术和服务产品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我国干旱灾害和干旱致灾过程的研究水平,改进了我国干旱灾害监测与观测技术手段及业务能力,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并获得了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干旱对黄河上游关键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影响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上游(玛曲段、洮河流域、大通河流域)是关键水源补给区,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黄河上游关键补给区位于寒旱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该区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对干旱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开展干旱对黄河上游关键补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约束,区域内气象观测站点稀疏,更缺乏陆面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限制了对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干旱与陆面生态系统水热交换和碳循环机制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对区域气候的数值模拟能力和干旱监测预警技术水平的提升。

因此,针对影响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干旱对生态系统影响及其监测预警技术难题,岳平和团队利用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生态定位综合观测资料、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陆面格点同化数据、MODIS遥感资料以及陆面过程和区域气候模式,通过定位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在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干旱的多尺度特征和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创新。譬如研发了基于综合观测陆面参数化方案和土壤湿度遥感产品评估新方法,有效解决了高原地区观测匮乏问题;定量评价了黄河上游水源補给区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碳收支,揭示了干旱影响碳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机制;揭示了植被状况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午后对流降水的机理,增强了对寒旱区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科学认识;研究了黄河上游关键补给区气候多尺度特征及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规律,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未来情景预估。

成果被深入应用于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干旱监测预警、水利部黄河委员会流量预报、第三次全国水资源等重大业务与技术服务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项,研发黄河上游关键水源补给区干旱监测预警系统1套;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20篇,其中大多发表在AFM、JH、ERL和JGR等农林气象、水文气象和环境科学国际权威期刊,被STE、AFM和ACP等众多国际顶级期刊引评,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并获得2020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黄土高原农田草地生态系统对夏季风响应

夏季风在大气环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全球大气能量和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机制。我国是全球夏季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夏季风活动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大气环流模态和天气气候格局,而且对陆面水热交换过程和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黄土高原是我国夏季风影响过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地带。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独特,总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是夏季风边缘线摆动特征明显、摆动范围较宽的区域。该区域夏季风活动的规律性更强,陆面生态系统对夏季风进退的响应更敏感。

夏季风降水不仅会直接改变陆面水热特征参数,而且通过主导年降水量和季节性干旱,对生态系统碳交换起着至关重要的调制作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中水分的作用十分特殊,其土壤水分作为非饱和水资源不仅为自然植被和农作物随时提供水分,而且水分输送过程是向植物传输养分的主要载体。季风降水占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的60%?70%,因此生态系统水分主要依赖于季风降水。受季风降水年际波动大和蒸散潜力高等因素影响,该区域自然植被及作物生长季节土壤水分经常性未达到最适宜状态,导致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过程受土壤水分胁迫影响严重。

数十年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关于气候变化对陆面过程影响及陆面过程反馈作用的研究,我国也相继开展了“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计划”(QXPMEX)、“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HEIFE)等一系列以研究陆面过程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观测试验,一方面揭示了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动力、热力特征及其天气学意义,对典型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化及绿洲系统水分和能量交换特征取得了新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也在黄土高原对流边界层发展机制、陆面能量不平衡问题及陆面过程参数化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大大丰富了对陆面过程基本特征的认识。此外,干旱所通过“黄土高原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研究”(LOPEX)的实施以及后续开展的“半干旱地区非均匀下垫面湍流输送效应及总体输送系数研究”“土壤热通量观测方法改进及其对能量平衡影响研究”等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已在甘肃定西、平凉和庆阳等多个观测试验点开展了10年的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连续观测,兰州大学也在榆中建成了SACOL站,开展了12年的陆面过程综合观测。以上述观测试验为基础,已经对黄土高原地表能量平衡问题和动力学粗糙度、总体输送系数及反照率等关键物理量参数化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然而,由于以往关于黄土高原陆面过程的研究仍缺乏不同生态系统陆面水热交换特征对比研究,尤其是不同生态系统陆面水热交换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响应研究;同时,陆面模式中关于生理生态过程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并未将陆面水热交换过程与植被生理生态过程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岳平提出,深入认识夏季风影响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环境要素和生理生态因子的机理,研究对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环境要素和生理生态因子影响陆面水热交换的环节,建立夏季风驱动下生态系统环境要素和生理生态因子与净碳交换各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仍是黄土高原陆面过程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岳平带领团队紧扣“陆面生态系统水-热-碳循环”前沿研究领域,以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系统水热交换及碳循环这一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夏季风对陆面过程的特殊驱动作用,致力于在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水热交换和碳循环及其与夏季风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选择黄土高原草地和典型农田(马铃薯、小麦和玉米)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野外综合观测试验,揭示黄土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环境要素和生理生态因子影响陆面水热交换的机理,建立受夏季风驱动的环境要素和生理生态因子与不同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分量的关系,试图阐明夏季风对黄土高原碳通量年收支的特殊驱动作用。岳平认为,上述研究將对黄土高原陆面水热交换及碳循环与夏季风关系建立新的深入认识,为区域数值模式改进和干旱监测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目前,其团队围绕上述内容已在AFM、JH、JGR和《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内外高影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专家简介

岳平,生于197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博士。现任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三级研究员,第八届甘肃省科协委员、甘肃省气象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陆-气相互作用与干旱致灾机理研究。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级项目1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收录3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2部。曾获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全国气象工作先进个人,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优秀气象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入选甘肃省“陇原人才服务卡”高层次人才和中国气象局“西部优秀人才”,是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牵头人、甘肃省气象局领军人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干旱致灾机理及其风险预警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作者:王涵

第二篇: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作用探究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公共气象服务领域发展受到了气象科技服务的限制,气象科技服务难以盈利、公共气象服务较为分散等问题在我国各地气象部门中较为常见。为解决公共气象服务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结合气象科技服务的作用,针对性提出了基于气象科技服务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气象科技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服务模式

1 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作用

1.1 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

对于公共气象服务来说,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能够对其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便属于这种作用的典型表现。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随着近年来我国气象科技服务的快速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平台的数量和种类不断提升,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自然能够由此获得有力支持。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带领下,现阶段我国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开始灵活应用各类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如网络、手机短信、电话、报纸和广播电视等,信息发布手段和服务方式也因此不断完善、更新,气象信息覆盖面由此实现的不断扩大与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存在直接关联,气象服务延伸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1]。

1.2 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近年来,我国气象服务领域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推动下也实现了一定拓展,这种拓展不仅充分利用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也得到了充分应用。以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气象服务探索为例,天气预报LED显示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广泛安装便属于其中典型,由此发布气象信息可更好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且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可由此获得有力支持,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也能够得到保障。而在基于新媒体的气象服务领域拓展中,微博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各地气象局大多均会通过微博发布气象预报信息,配合气象科普知识在所在地区宣传,气象服务即可更好获得年轻人群体的青睐,气象服务领域自然能够实现进一步拓展[2]。

1.3 提高预测预报水平

随着社会各界对气象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公共气象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满足这种要求,现代化建设逐渐成为气象部门所关注的焦点,气象科技开发、人才队伍建设、预报服务能力提升均由此获得充足支持,这种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使得公共气象服务的根基不断夯实。

2 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气象科技服务难以盈利

现阶段,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着多方面问题,气象科技服务难以盈利便属于其中代表。气象科技服务虽然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由于气象科技服务并非完全无偿,使得其在借助不同科技手段的同时,不可避免会面对气象信息提供公益性质与气象科技服务盈利性质的矛盾。

2.2 公共气象服务较为分散

我国国土面积较为广阔,不同地区大多均独自设立有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并能够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的不同,针对性开展气象预测。但受到不同地区气象科技服务部门投资、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层面的差异,不同地区气象科技服务部门的服务质量往往存在差别,公共气象服务的统一难度也因此进一步提升[3]。

2.3 专业的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很多存在专业知识欠缺、工作经验缺乏、无法深入理解公共气象服务和无法适应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带来的变化等问题,这类问题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必须得到重视。此外,高层次气象科技服务人才的缺乏也会对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种缺乏与气象部门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存在直接聯系,气象科技服务在市场开拓、用户开发层面的进展也会受到一定制约[4]。

2.4 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存在不足

在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中,气象科技服务产品较低的科技含量与气象科技服务水平属于我国很多地区气象部门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天气预报、气象预警和天气实况等信息的提供属于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主流,但无法基于这类信息提供针对性气象灾害预防意见的情况较为常见,不同行业对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需求因此无法得到较好满足。

3 基于气象科技服务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策略

3.1 巩固和维持传统气象服务项目

为真正基于气象科技服务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传统气象服务项目的巩固和维持不应被忽视,如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手机短信预报和气象声讯电话预报等。近年来,传统气象服务项目的运营和发展受到了较大冲击,这种冲击与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存在直接关联,但各地气象部门不应忽视传统气象服务项目的价值,这类项目在今天仍具备一定发展空间。如某地区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为满足比重较大的农业人口气象信息获取需要,传统气象服务项目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必须得到重视,同时加强与相关运营商的沟通协调,并结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气象服务,传统气象服务项目的巩固和维持即可获得有力支持。此外,传统气象服务项目的巩固和维持还需要得到气象科普宣传活动的支持,这类获得可围绕世界气象日等特殊纪念日开展,气象科技服务人员需由此真正走进一线进行宣传科普,保证目标受众能够大幅提升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认知程度,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由此即可得到传统气象服务项目的支持。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各地气象部门应针对性开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开拓能力均可由此实现长足提升。在具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中,气象部门需建立宽松而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每一名气象工作人员制定长期学习的培训计划,以此吸引高水平人才,并不断推动员工参与到学习、深造、交流中,由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可收获丰厚成果,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水平也能够从根本层面上有所提升,最终为用户提供更满足其需求、更为精细化、更具专业性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在具体实践中,可结合用户实际需要针对性建设专业化气象科技服务团队。以农业气象科技服务为例,团队的建设可围绕村级气象预报组织、信息化技术展开,针对性传播气象科普知识也能够更好服务于农业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由此开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更具实用性。

3.3 强化气象服务科技支撑

气象服务科技支撑的强化同样能够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供支持,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也能够同时实现,因此必须重点关注气象科技服务相关的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在具体实践中,用户对气象产品的需求必须得以明确,气象科技服务人员只有了解这种需求,才能够针对性应用新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气象科技服务的手段优化,配合专业气象应用研发、专业化气象监测、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并联合行业内外多方力量进行攻关,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深”“专”“精”“细”即可得到保障。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不断加强的支持下,气象服务工作的科技支撑可进一步强化,气象科技服务及公共气象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也能够获得有力保障。

3.4 探索和发展多元化气象服务新模式

多元化气象服务新模式的探索和发展同样不容忽视,结合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多元化气象服务新模式需首先建立3个层次的气象科技服务队伍,包括专业技术服务队伍、社会气象服务队伍、社会气象服务志愿者。三者分别属于专职、兼职、志愿岗位,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应主要负责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研发、加工制作、服务响应和工作评估,并参与协调公共气象服务,其属于多元化气象服务新模式中的主力军;社会气象服务队伍主要由城市社区、街道、学校、医院和企业等重点单位联系人以及乡镇气象协理员、村气象信息员组成,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防御基层气象灾害、传播预警信息、收集氣象信息与传递灾情;社会气象服务志愿者主要负责灾情统计及上传、收集天气实况、传播气象信息等义务服务,组织模式可参考交通路况信息员。

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多元化气象服务新模式的探索和发展需区别服务对象,并针对性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专业气象服务实体、气象信息传播实体,配合公平竞争的气象服务市场秩序,即可有效提高社会对气象部门的认同度,满足气象科技服务及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需要。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机构主要负责气象服务决策、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公众气象服务资源整合以及内部组织和协调,主要由省级及国家级气象服务中心为主;专业气象服务实体负责专业有偿服务探索、专业服务市场开拓,以此通过有偿服务的针对性化解以往工作实践存在的不足;气象信息传播实体主要负责建设信息发布载体,并由此探索市场化服务模式,以实现双赢共享,这一实体的打造需吸纳社会智慧,政府补贴、市场化运作、社会潜力释放属于其中关键。

4 结语

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作用较为显著。为更好推进气象科技服务及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的建设、针对性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打造同样需要得到业界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燕,吴文辉.浅议新时期陇南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思路[J].农业灾害研究,2019,9(4):109-110.

[2] 范增让.浅析气象科技服务对公共气象服务的促进和发展[J].农家参谋,2019(13):149.

[3] 李鸿强,黄振,蔡冬梅,等.提高县级气象综合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8(18):34-35,38.

[4] 郑治斌,方虹,崔新强,等.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8(17):192-196.

(责任编辑:刘昀)

作者:资云萍 严直慧 李代玺 田叶子

第三篇:辽宁省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摘要:辽宁省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系统是有利于科技管理人员高效管理、科技成果全面展示的自动化、标准化的科技管理系统。该文对系统总体结构,数据库建设,子系统及系统配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系统提高了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的效率,实现我省气象部门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

关键词:科技管理;气象

Liaoning Provinc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Research

SHAN Wei-wei1,LI Shi2

(1.Liaoning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Shenyang 110166;2. Liaoning Meteorological Equipment Support Center, Shenyang 110016, China)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weather

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科研项目管理。传统的人工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科研迅速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信息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科学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以达到科研项目管理现代化。在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规范的引导下,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快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以达到科研项目管理自动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管理的运行效率。

辽宁省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我省气象部门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

1 系统总体介绍

系统采用B/S结构,开发采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脚本语言和数据库并支持多种扩展功能。在构思上注重突出实用性,提高页面响应速度,以获得较高的浏览效率。在内容上力求信息丰富、准确、更新快。在管理上设计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后台管理功能,使系统的更新维护更加方便快捷。系统设计丰富的数据接口,设计过程充分考虑已有的资源以及未来的拓展。数据库应用则尽量以实用为原则来设计开发,并充分考虑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与安全性等问题。

系统页面效果设计:

?总体印象:主题突出,内容精干,形式简洁;

?版式布局:栏目集中,分栏目检索明确,导航标志清晰;努力做到风格个性化与人机界面友好相结合;

?色彩运用:以白色、蓝色为主色调,总体呈鲜明、简洁的特征;

?图片运用:配合文字及色块,以严谨的学术类图片来展示;

?语言选择:简体中文版本形式。

?在结构上:运用统一的通信协议规划,使网站始终保持一种方便快捷、清晰明确的浏览路线;

本系统采用三层结构(如图1所示)。

2 规范化数据库建设

系统数据库将采用SQLserver2008数据库。SQLserver在大容量数据情况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充性。数据库设计时将着中考虑以下几点:

?系统设计时将兼顾考虑已有的资源及其后续的扩展功能。

?每个表至少具有一个主键,严格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尽量使用数据视图,建立多个表之间的主外键之间的连接。做到数据的智能动态更新。

?复杂功能模块,使用存储过程,提供系统的健壮性,及运行速度。

科研数据整理:

按项目类别分类建库并整理近5年科研项目、科技奖励资料,对资料进行查漏补缺,形成系统、完整的科研项目档案,按标准化形式存储。

图2 主要数据库内容

3 辽宁省气象科技管理子系统

在全新的通用填报平台上进行搭建,实现了由申报、验收、归档几个阶段的综合管理(包括各项科研业务的网上申报、形式审查、专家函申、复审、通过立项,验收时的网上材料申报、初审、函申、验收通过后的自动归档等功能)。各阶段最终可形成申请书、合同书、验收申请书文档,并提供下载、打印、查询等功能。在加强审批流转时效性同时实现科研项目材料的信息化管理。

包括:项目在线申报评审模块、审批立项模块、验收模块、进度查询模块、项目查重模块、归档模块。

各项科研业务包括以下几项:

1)辽宁省气象部门科研项目

实现申报、验收、归档3个环节的有省气象局项目;

实现验收、归档2个环节的有市气象局、省气象局直属单位自筹资金在省气象局备案的项目(项目经费在2万元以上);

实现申报局级审查、验收材料局级审查、归档的有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气象局、辽宁省科技厅等部门的项目以及其他项目。

2)辽宁省气象局科技奖励

包括辽宁省气象局科研成果奖、科研成果转化奖、科技论文奖励、辽宁省气象局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奖金匹配。实现申报(含批复功能)、归档2个环节。

?系统设计实现功能模块化,方便后期维护升级。

?采用过程化管理模式(本级节点提交后,在下级节点处理前可撤回处理)。

?对于部分耗时且功能复杂的功能模块采用局部数据刷新技术,既保证系统的速度又保持页面的整洁美观。

?项目资料采用标签化形式填写。

4 辽宁省气象部门科技档案管理子系统

在全新的通用填报平台上进行搭建,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电子化;实现按主持人、项目类别、编号、时间、项目名称的查询、下载、

打印等功能;实现任意时段的科研项目、科技奖励情况的自动统计、分析等功能,并能形成word格式的分析报告,供科技管理人员调阅、下载、打印。

包括:项目查询模块、项目统计分析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实现项目管理各过程的网络化功能。

?系统设计实现功能模块化,方便后期维护升级。

?对于部分耗时且功能复杂的功能模块采用局部数据刷新技术,既保证系统的速度又保持页面的整洁美观。

?提供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进行检索、统计、分析的功能。

5 系统配置

权限配置:对专家、申请人和管理员的进行授权。

项目类型配置:对项目类型进行维护,根据向导式操作完成编号和模板的设置。

项目时间维护:设置每年申请阶段、立项阶段、督查阶段、验收阶段的指定时间范围、是否需要单位领导审批及各阶段的主动短信提醒内容。

编号维护:设置不同课题类型的流水号、设置课题类型模板。

模板配置:使用通用填报可以配置申请、立项、验收各阶段信息内容,对不同字段显示、修改进行控制。

6 结束语

辽宁省气象部门科技管理系统是实现我省气象事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是推进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它可以为我省气象部门提供大量项目管理的基础信息,及时准确地为我省气象科研提供数据信息及成果推广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 鄢碧鹏,李志强,蒋洪.基于Web 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2] 张小艳,赵渭泳.基于C/S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

[3] 贺向光.基于Struts框架的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通信技术,2008(11).

作者:单薇薇 李施

第四篇: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情报监测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科技信息监测平台经科研人员不断研究挖掘,平台系统的网络信息资源已经逐渐趋于完备。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我国气象信息采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提升气象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同时还能实现对不同信息的针对性处理,并对未来气象变化做出态势分析。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信息采集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为相关气象单位开展各类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气象信息采集;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建设

科技信息監测平台主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搜集以及处理[1,2]。当前,我国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该时代背景下,网络数据处理正面临着重大难题。为此,云计算应运而生。云计算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无法比拟的数据挖掘优势,也使得我国当代信息建设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快速转变。气象信息搜集工作是人们广为关注的一项焦点问题。将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应用到当代气象信息搜集工作中,能实现气象研究领域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由此,本文主要探讨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信息采集中的应用。

1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分析

1.1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架构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3,4]。此外,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还能够对最终得到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且可以直接由平台发送至网络。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能直接对接网络用户,实现了各类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还能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分配,合理应用。平台所具有的监测服务,可以应用于一些情报团队的科研工作中,便于开展各类情报调查。科技信息监测平台的功能和工作方式如表1所示。

1.2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的功能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是当前科研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实现了对信息数据发展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的功能。科研辅助科技工作者进行各项研究工作。同时,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还能对科技主题的发展变化进行实时追踪和动态监测。科技信息平台通过对搜集到的各类原始信息进行整合,对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加工完成后的成品信息可以应用于各类科研机构对原始信息做出的初步报告制作工作中。通过对这些文件进行再加工,能最终得到半结构化信息,对其进行数据的发展态势分析。平台对原始信息进行汇总,能进一步提升平台资源占有率,便于开展各项工作。图1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系统框架。

1.3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的信息获取一般分为自动抓取以及手动添加两种。其中,信息的自动抓取主要由平台进行自主操纵,但需要在平台系统中建立完备的数据库,以实现对某一路径下的信息源进行存储,当有类似的数据信息出现时,平台能对此类信息进行自动抓取,并对其进行存储。自主操纵则需由用户进行手动添加,并且将之存入平台的数据库中。科技信息监测平台信息获取主要基于平台的共享检测功能。表2为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共享检测目标体系。

2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当代气象信息工作中应用的优势

第一,科技信息监测平台操作简单,维护便利。当前,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一些专利引文数据库中的应用,能满足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数据信息搜集及处理的实际需求,而且借助平台内部所具有的诸多功能,可以提升引文数据库的工作效率。由于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能启用智能化云端服务,因此无需对服务器进行操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仅需对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对应的用户进行直接操作,用户通过提交各类申请,就能对平台终端进行自主控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领域需求,制定快速监测服务。第二,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能实现精准化目标监测。通过精准跟踪等功能,可以为不同用户准时推送相关信息,实现了对用户的多元化控制。第三,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具有良好的数据分析功能,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还能对平台采集到的全部信息进行关联分析,从中挖掘出潜在的问题,并对其加以解决。第四,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能提供多种类型的情报加工功能,因此,借助平台,再辅助各类人力资源以及设备资源,能组建资源库,借助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能生成研究报告、年报等文件。第五,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还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以及扩展性。借助科技信息监测平台,通过接入复用平台资源,能直接与用户进行对接,可以满足平台的数据接收和发送以及平台数据的维护与宣传。

3 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工作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科技信息监测平台主要应用于图书馆、情报研究工作中。借助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能对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搜集,还可以了解科研情报,对专题研究结果进行实时跟踪。而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工作中的应用则能满足气象信息采集工作的全部要求。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具有指令识别功能,能对各类重要的计划、决策、项目等多个目标进行同时管理。而且,借助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还能为用户提供资源搜集功能。用户只需打开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就能及时自主选择,便于获取更多有价值的资源。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还具有资源组织功能,可以实现自动搜集资源,并自动对搜集到的资源进行评估和识别,最终进行资源情报价值计算。整个资源选择过程无需人工对其进行操作,平台系统就能准确地进行操作选择。此外,科技信息监测平台还能形成情报服务产品体系,实现动态情报搜集等。

4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信息采集工作中的应用。当前,随着我国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将以云计算技术为主的科技信息技术引进气象信息采集工作中,能提升气象信息采集的精准度。而通过借助中国气象局大力发展大数据信息化服务,还可以为天文学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并进一步展开各类气象信息研究,对我国气象信息服务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在未来,应更为积极地研究科技信息监测平台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并且积极围绕数字化建设进行大胆的假设构思,争取早日突破气象领域内部学科服务的壁垒,实现我国气象信息工作的高效运转,有力运营。

参考文献:

[1]樊亚军.水文气象与视频监控在海事监管中的融合应用[J].中国水运,2019(6):42-43.

[2]孙国栋.交通气象道路安全预警系统的实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6):104-106.

[3]周步伟,杨云,殷彬,等.高速公路团雾气象信息采集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自动化仪表,2019(2):44-47.

[4]涂平平,姚仕伟,韩晖.基于GPS和4G的移动交通气象监测系统[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9):328-330.

作者:余璐

第五篇: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与发展前景思考

(滦南县气象局,河北 滦南 063500)

摘要:本文从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科技服务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近年来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的改革形势和基层现状,针对气象科技服务如何健康快速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前景;思考

引言:多年来,唐山市各县气象局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其相关工作却进步缓慢,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很难适应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为此,必须要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提起高度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基层气象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气象科技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如今,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一些学历较高和技术能力较强的气象人才比较缺乏,很多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因工作需要,各单位聘用一些编外用工,这些人员所学专业大多数与科技服务不对口,单位对他们的培训力度也不够,他们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要求、规范以及标准等掌握程度相对较差,一部分人不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工作比较消极,这样一来,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1.2气象科技服务体制不健全。目前,唐山市基层气象部门的相关机制体制并不够健全,与之相关的理念和方式也较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下,其科技服务水平显得难以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再加上运行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待遇较低,发展动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一些工作人员的分工也不够明确,所以经常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1.3气象科技服务技术水平不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业人员的学历都不高,最高是大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二是人们对于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人们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然而,基层的科技服务水平有限,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针对性比较欠缺,很难为大家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三是气象预报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因此服务效果不够理想;最后,气象科技服务研发机制和体制不够健全,而且相关部门对气象服务工作投入的资金非常少,气象科技服务相关的设备不够,所以,不具备良好的工作条件,从而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2.发展前景及应对策略

2.1发展前景

2.1.1 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展望。如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气象科技服务和防雷技术等免不了受到社会其他行业竞争的冲击,如果具有了防雷检测资质,那么就能够开展防雷检测技术服务,对打破行业垄断也有帮助作用。

2.1.2 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形势。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政事企分开,事业单位也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公益性气象服务可以由政府主办,而商业性气象服务则完全可以市场化,因此,政事企分开将成为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新趋势。

2.2 应对策略

2.2.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如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要想促进气象事业建设顺利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人才建设,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也需要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支撑,而且这支人才队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同时,也要懂得经营之道和管理方法,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为保证唐山市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市場的持续发展。

2.2.2 规范运行机制和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事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需要对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运行机制进行有效地规范和加强科学管理,比如,应当制定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以确保同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有效对接,并充分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唐山市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3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基层气象部门与其他部门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来说,基层气象部门能够直接提供天气预报、雨情信息、气象灾害预警、气候分析与预测等各种气象服务,充分发挥基层气象部门的这一优势,能够促进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是可充分发挥自动气象站的作用,利用得到的探测资料,建立起网络气象信息平台,为政府、公众及客户制作、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气象科技服务实效和水平。

2.2.4 努力寻找科技服务新的增长点。最近几年来,唐山市的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气象防灾减灾以及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面对广大社会群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需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寻找新的科技服务增长点。如今,我国对环保和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逐渐增多,可见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对于气象开挖及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部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游客,需要对旅游地区的气象资源信息有充分的了解,使气象服务成为有力支撑,因此,气象为旅游业服务将大有可为。

结语:基层气象服务工作如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处于市场改革的浪潮中,所以需要全面分析市场需求,在把握住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各县气象局一是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气象服务人才的责任心和素质能力;二是要努力将基层气象行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整合资源,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逐渐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促进基层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桂荣,胡峰,滕丽峰,张文琴. 日照市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现状与思考[A]. 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软科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2007:4.

[2]陆林.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冯永芳. 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作者:李兰英

上一篇:气象学论文下一篇:社会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