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教师发展

2022-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特色文化教师发展

论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教师文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这四种不同类型的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技能的发展、专业情意的提升有着不同的效应。积极建设充满正能量的教师文化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发展;正能量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1011

2012年9月,國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然而,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影响个人和集体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深深熔铸在教师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教师成长起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将研究的焦点放在教师文化上,教师文化的研究成为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1]。在当前我国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大背景下,研究教师文化、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致力于探究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建设充满正能量的教师文化的策略。

一、教师文化的内涵及分类

(一)教师文化的内涵

教师文化对教师的成长以及整个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文化的定义见仁见智,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定义。但是通过笔者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教师文化进行解读。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教师群体所认同的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教师文化形式是在教师之间由特定形式组成的联系方式。在这里我们不妨将教师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融合,归结如下:教师文化是教师团体中教师所共享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职业意识、态度倾向、行为方式等,是个人与集体之间形成的组织氛围。先进健康的教师文化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极大的合力,教师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与教育理念,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及时变革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方法和观念,富有创造力,从而彰显教师队伍的生命力。

(二)教师文化的分类

针对教师文化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也有不同的关注点和标准。佐藤学根据不同的教师形象把教师文化分类,每种教师形象对应一种教师文化[2]。这种分类标准仅仅指出了不同的教师形象所对应的教师文化,但这种对应是否合理还有待研究。哈格里夫斯把教师文化分为: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3]。这种分类标准更关注教师合作的形态和心理因素。国内学者根据教师所处的不同教育阶段对教师文化进行划分,每一个教育阶段对应着一种教师文化,这种分类标准着眼于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所处的不同教育阶段[4]。教育阶段的不同会造成教师文化的不同,但是教师文化仍然存在一些共性。纵观各种不同的分类标准,笔者认为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的分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包含了现存教师文化的各种形态,所以本文采用哈格里夫斯对教师文化分类的描述。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结构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也有不同的描述。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两种解读:一种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师是作为一种职业不断走向专业化的过程与结果,若想成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的资格凭证等;另一种是指教师专业成长历程,其结果是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促成自我专业化的过程和结果,是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以及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不断完善。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又寓于一定的结构中,所以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促进教师成长有很重要的意义。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构成,研究者众多,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不同学者对教师专业结构构成的不同表述,我们不难归结出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崇高的专业情意是良好的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提高这三方面的水平,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

三、不同类型教师文化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个人主义文化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个人主义文化用英语表达为“individualism”,从词源分析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教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尊重个性化的教育实践,着重体现教师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自身价值的实现;二是可以解读为教师追求自身的成功和自我发展,缺乏分享与合作意识[6]。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产生的原因有:学校过于封闭的物理环境、强调竞争的教师晋升机制、教育教学工作本身不确定性产生的危机感以及学校“公有技术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的欠缺等[7]。国内学者往往忽视了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第一层含义,片面夸大了其第二层含义,所以大多数国内学者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持否定态度。正确看待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必须全面且客观地理解其含义,切忌片面和主观。

当个人主义文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第一层含义时,其对教师专业发展是极其必要的。此时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能极大地促进教师创造力的发挥。由于教师能够摆脱外界的行政控制和其他教师经验的束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更大的空间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这种内容、方法、技术的更新对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过程中甚至有可能开发出新的具有普遍性的教学方法。第二,能促进教师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教师团队的建设并非打造成千篇一律的教师,教师文化的发展也并非建立一种高度统一的文化。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由于强调教师自我、以人为本和个体专业自主的特性,因此在教师个性化发展方面要优于其他文化,这不仅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形成特色,还为教师合作提供了前提,因为有差异才有合作。第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起到保护作用。这主要得益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更强调教师个人的利益。

当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第二层含义时,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弊端也突显出来。教师、教室以及课堂都是封闭的,每位教师在自己所在的教室只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师无论是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困惑、难题,还是有所创新、发现时,都不愿意与其他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的交流几乎是不存在的。处于这种个人主义文化下的教师,在知识的积累、能力提升以及专业情意的发展方面过于强调独立,这对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其不利,也无法在教师之间形成合力和凝聚力。

(二)派别主义文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派别主义文化是指学校被分成不同的小型利益集团,教师从属于不同的小集团,形成不同的派別。派别主义教师文化在我国普遍存在着,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不同的派别,二是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不同的派别,三是不同学校的教师组成不同的派别。派别主义教师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如学校的物理环境、分科教学的传统、人的社会性本质、教师共同利益的追求等[8]。

派别主义文化下的教师队伍像一个个松散的、独立自治的城邦。次级组织及其成员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处于同一派别的教师,他们共同备课、协商,拥有不同优势和智慧的老师相互交流、彼此启发,共同解决教育难题,经协商后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对于派别内部的成员来说,该文化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对派别内部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专业情意的提升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次级组织彼此之间是绝缘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交流只限于特定的组织内部,而次级组织之间则不相往来。所以处于派别主义文化下的教师会造成次级组织之间的冷漠甚至对立,这样很难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之间远看是精诚合作,仔细一看则是派别林立、各自为政,容易催生马赛克效应[9]。此外派别主义教师文化很容易引发团体迷思,受思维认识局限的限制,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更容易引发来自不同派别教师的敌视。派别主义文化还易引发马太效应,处于不同派别的教师拉开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三)人为合作文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人为合作文化是指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强制的,受到很强的行政干预和制度化的管理要求。也就是说人为合作文化下的教师协作是外在强加的、受外部约束而不是基于教师发自内心的提升能力的渴望。人为合作文化是一种浅层次的、外在的、过渡性的文化状态,是为了克服个人主义教师文化、派别主义教师文化的弊端,把教师文化推向更高层面,由学校或上一层的教育行政机构推动形成的。

人为合作文化对教师之间的合作及其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行政的干预下可以把每个教师集聚在一起,也容易打破原有派别的限制。如果教育行政机构引导得当,教师就可以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分享教育经验,解决教育困惑,尤其对新手教师来说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好机会,对于整个教师团体的专业发展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人为合作文化毕竟是一种“硬造的文化”,会产生以下负面影响:一是良好的教师文化的形成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依靠外部的行政控制有时会事与愿违;二是外部强制性会导致教师只做表面文章,被动地接受上级的安排,甚至会产生敌对心理;三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被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圈子内,难以实现突破和跨越。

(四)自然合作文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自然合作文化是一种理想型的教师文化。在这一阶段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是自发形成而不受外界控制的。哈格里夫斯认为在自然合作文化影响下,教师和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有五种特性:不可预测性、自发性、发展导向性、自愿性、穿越时空性[10]。这也正是自然合作文化超越人为合作文化的优势所在。不可预测性是指教师之间协作的过程以及结果是不能预测的;自发性是指合作的意愿直接来自于教师,而非外在的不可抗因素;发展导向性是指教师之间的合作并非盲目的,有一定的方向性;自愿性是指教师通过对专业发展价值的体认,从内心迸发出的合作愿望;穿越时空性是指教师之间的协作可以打破原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跨越地域和学科分类导致的合作障碍。

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是基于教师之间开放、互信以及合作互动的教师文化。处于自然合作文化状态下的教师能针对教学工作、教育管理工作积极进行沟通、交流,改变教师间冷漠、敌对的状态,在教师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教师在这种文化关系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使命感,能够积极主动地促进自我发展,不断进行工作方法的变革,彰显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自然合作文化,自然合作应该是有差异的合作,是求同存异的过程和结果,如果仅仅追求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义方面等的高度统一,则背离了自然合作文化的初衷。在追求合作的过程中要保护教师的个人利益和自主权[11]。所以正确发挥自然合作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也离不开学校和主管机构的正确引导。

通过以上对四种不同类型教师文化及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更好地展现其关系:

图1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示意图

和谐的教师文化是个人主义教师文化与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的融合,在强调教师的自主性、独创性的同时,给予教师合作更广泛的空间。建设充满正能量的教师文化不仅对教师文化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也能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增进教师崇高的专业情意,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守恒教师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2][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3-257

[3][10]Andy HargreavesChanging Teacher ChangingTimes[M].London:Casel Villiers Housw,1994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1-269

[5]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22-224

[6]邓涛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误解与匡正[J].教师教育研究,2007(7)

[7][11]鲍传友个人主义与合作主义: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冲突[J].教育学术月刊,2008(4)

[8]辛宁涛派别主义教师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2-31

[9]韦敏教师马赛克文化:概念、原因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40-44

作者:张冰

第2篇:文化认同引领教师发展

【摘 要】针对当前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管理要从制度约束走向文化认同,注重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发展需求,科学指导并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搭建平台提高常规执行的效能,拓宽思路提升常规执行的品质,引导教师从被动约束走向自觉执行。

【关键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约束;文化认同;教师发展

【作者简介】高建君,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南京,210009)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20世纪30年代苏联凯洛夫提出教师教学工作的“五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至今仍是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主要内容。反思如今学校中的教学工作,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问题:教学管理制度齐全的同时,教师却对制度的执行缺乏主动性,存在敷衍或抵触的行为;教学管理强调规范化而忽视了管理过程中的人本因素;青年教师是教学管理中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弱化了对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督查;特别关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促进中老年教师发展的举措……

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上出现的问题,我校进行了一系列思考与实践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立足点从始至终定位在促进教师发展,引领教师对教学管理产生文化认同,引导教师对教学常规从“清楚”,上升到“理解”和“执行”,进而达到“做好”的境界,力求由制度约束上升为对学校管理文化认同下的自觉行为。

一、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发展需求

教师的工作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智力性、个体性、创造性、时空的机动性、效果的不期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不能是苛刻呆板的监控强制式管理,而应是宽松灵活的激励疏导式管理,管理的着力点应放在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自觉性的启发上。

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将制度约束转变为文化认同,遵循充分信任、目标激励、求同存异、慎审评价原则。教学管理者身先士卒,在要求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同时,自己能率先垂范,比如带头开公开课、多听课、参加教研等。教学管理者要能够与教师一起投身于教学工作之中,并具有不低于普通教师的业务水准,熟悉常规教育教学理论,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总之,教学管理者要努力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一是教师的现实需求,即帮助并指导教师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二是教师的价值需求,即为教师的能力提升和价值提升搭建平台。教学管理中的“管”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之上的,而“理”则是管理者引领教师自觉执行制度、按照要求执行的过程,是以人为本管理艺术的精髓所在。

二、科学指导,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校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同时,要善于观察和捕捉教师教学行为上值得改进的问题,及时通过校本培训指导教师提高执行常规的水平。近几年,学校已编写了80多份近20万字的校本培训材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同。部分校本培训材料的目录如下:

把握教材,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定准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有效;学情分析:制定精准教学目标的前提;优化问题设计,提高学生思考力;互动生成,重在有效;课堂指令:有效课堂的指挥棒;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科学指导学生复习;复习课,重在“理”与“通”;优化习题讲评;上好试卷讲评课;学法指导四阶;作业,学习质量的“牛鼻子”;有效作业推进有效减负;“自主学习分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分层递进,面向全体;观课:提升现场学习力;及时反馈,支持学习;指导学生做好考试小结;教师情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正确对待学生的评教……

已编写的培训材料涉及了教学常规的很多方面,每一份材料既有对教师现有问题的反思,又有操作性的指导,比如针对教师课堂上指令不清晰的问题,编写了《课堂指令:有效课堂的指挥棒》,材料内容包括:(1)课堂指令的功能,即引发、启动或制止学生的学习行为,组织和维系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获得明确、具体的信息,以调节其行动、思想,从而达到教学的要求和目的;(2)课堂指令的内容,即学生行为引发指令、课堂纪律控制指令和教学活动实施指令;(3)课堂指令的效果,即“指令清晰”应包含三要素:明确的任务——下个时间段学生应干什么,约定的时间——大约多长时间学生必须完成,恰当的检评——教师将怎样科学地检查评价该时段的课堂活动;(4)课堂指令的案例分析,引导教师辨别什么是模糊的指令,什么是清晰的指令。

为了帮助教师认识到作业质量的重要性,编写的校本培训材料《有效作业推进有效减负》中就罗列了作业的众多问题,包括:有趣有效的作业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偏多;归纳思维类的作业偏少,演绎思维类的作业偏多;开放性作业偏少,封闭性作业偏多;统一作业偏多,分层作业偏少;融会贯通类作业偏少,单一知识点应用的作业偏多;书面作业偏多,动手类作业偏少;作业布置偏多,批改偏少;批改量足,统计分析偏少;报答案的作业偏多,错因透彻分析的作业偏少;错题订正偏多,变式跟进训练偏少;教师布置自己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作业;离开习题册无法布置作业;离开现成答案无法批改作业……通过校本培训教材的指导,帮助每位教师改进在作业的“编制、布置、操练、批改和讲评”五个环节上的措施。

三、搭建平台,提高常规执行的效能

教学管理者要努力将对教师的规范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需求,让教师在执行要求的过程中感受到提升和收获。

以听课为例。不少学校都会对教师听课情况进行考核,主要是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本,数一数听课节数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数量。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听课的节数越多教师的进步就越大吗?教师听什么,怎么听,听课后要做什么?我们要求教师多听课,可是我们为教师搭建听课平台,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听课机会了吗?教师想听谁的课就一定能听到吗?学校中的开课任务为什么多布置给年轻教师?

近年来,我们制定了“35岁以上教师开设校本研修展示课方案”,即每年三月份选择12位近几年没有开过校内展示课的中老年教师,由他们为学校校本研修提供12节课例,要求体现个人教学主张,践行“有尊重、有思考、有效率、有趣味、有激情”的课堂理念。全校教师每人听课不少于两节,并形成书面的听课意见进行交流互动。教务处会将开课信息和开课教师的教学主张通过手机一线通的方式提前分享给全校教师。

这项举措已坚持了五年,覆盖了所有35岁以上的在职教师,每年开课教师平均年龄都在45岁左右。尽管这项举措给中老年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有数十年没有承担过公开课,但为了上好这节课,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早已靠惯性思维运作的课堂,开始重新设计已烂熟于心的教学方案,不断激发他们开发高质量课堂的灵感。举措实施以来,开课现场异常火爆,有时一节课的旁听教师就可达到40多人,高涨的听课热情极大地鼓舞了开课的中老年教师,同事的赞誉和肯定让他们获得了久违的成就感。青年教师庄山在听课反思中写道:“我来学校四年了,第一次听到几位老教师的课,下次再有他们的展示课的时候,有的老师就已经退休了,所以这次听课我特别认真,详尽记录每位开课老师的讲课内容,回去之后仔细揣摩老师们的设计意图,争取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促进自己的成长。”

每年三月份12节展示课后,每个教研组在四月份均会组织基于12节课例的组级研修活动,既有研讨本学科的课例,又有研讨跨学科的课例。教师们纷纷表示,从研修活动中总是收获颇丰,时刻提醒教师要边学边思,不浅尝辄止,不故步自封,勇于探索,才能学有所获。马菁老师在听课反思中写道:“从事初三化学教学已十年,每年必听本区各校教师的公开课。本学科教师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交流的东西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我们学到更多的是自身学科特点的教学技能。幸好学校近几年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校本研修活动,为我的苦恼开辟了一条曙光之路。听课中发现其实高手就在自己身边,校内的公开课,感受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和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让我获益匪浅。”

教师通过参与听课、研修、读书交流、基本功大赛等多种活动,开始认同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他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个体在群体中的活动方式,既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教师在参与中自己发现问题,从而更新自己的理念并获得优化教育教学行为的认同感。

四、拓宽思路,提升常规执行的品质

教学常规管理容易存在惯性运作的现象,缺乏创新思维。比如检查教案,主要关注教案数量、栏目、内容有没有达到要求,忽视了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检查备课,主要关注是否提交了备课记录,忽视了备课是否真的开展了,是否有效果。教学管理者需要站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角度上,不断思考和完善各项管理工作。

在常规备课要求之外,我们在备课活动中增加了专业杂志阅读交流环节。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了一本专业杂志,杂志的种类是由教师自选的。在备课中,主讲人会结合备课专题选择近期杂志中的相关文章作为备课补充资源,与大家一起分享作者的教学经验,开拓教学眼界。教师共同探讨作者的想法和教法,自身得到的启发,对比作者的思路反思和总结。备课即研究,杂志阅读交流就是一种接地气的教学研究。

在师徒结对工作上,我们以往的经验是聘请中老年教师作为师傅,然而这些教师大多数在专业发展上已没有再次提升的目标,他们往往仍凭借多年的经验进行教学,参与教学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相对较弱,教案撰写等教学规范执行情况一般,他们愿意去听青年教师的课,但不太愿意被听课。因此我校调整了传帮带的思路,选择35岁左右,已取得市、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一级教师担任师傅,为师徒结对工作带来了理想的双赢效果,青年教师接受了规范的指导,年轻的指导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考试质量分析工作上,以往只是针对考试分数进行比较,缺乏成绩背后问题的剖析,因此需要为质量分析增加理性指导的内容。比如,针对试卷偏难,学生叫苦不迭的问题,我们意识到这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层级把握不准而导致的偏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往往会使用“了解……”“理解……”,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理解”目标达成措施的不一样,造成了学生学科能力上的差异。因此在质量分析会上将“理解”目标的七个层级作为培训内容,即解释(能转换信息的表达方式)、举例(自上而下)、分类(自下而上)、总结(概括信息)、推断(发现范型)、比较(查明异同)、说明(阐明内容及其相关)。以此指导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的内涵,优化达标措施,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师工作的改进,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收获和成长。教学管理只有让教师从被动约束走向自觉执行,才能带来教学效益的提升和教师的发展。作为教学管理者,应站在促进教师发展的角度不断优化管理理念和行为,从关注制度约束走向关注文化认同,致力于用管理文化认同感的力量实现高品质的教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孙秀丽.普通高中教学常规管理之人本管理和校本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3):131-132.

[2]李声智,孙德琳.教学常规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10):7-8.

[3]卢至男,林宣龙.浅论教学常规与教学改革的关系调节[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4):29-30.

作者:高建君

第3篇:合作型教师文化对教师发展的影响及建构

摘 要: 教师的价值观是独特的,职业精神、行为准则、规范、信念与思想则是相通的,所有这些被称作教师文化,具体包括个人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派别主义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其中,共建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教师专业发展是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加强和共事的教师、校内外专家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学习交流与合作。教师文化向共建合作发展过程中,首要前提是中小学校长引领作用的发挥,其次关键在于中小学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最后保障是注意教师合作制度的建立及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教师发展 文化环境 教师文化 合作型教师文化

教师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师文化的环境创设,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而且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问题,二者有着具体的内涵,并且存在相关促进的关系。本文对合作型教师文化对教师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具体阐述。

一、教师文化、教师发展的含义

1.教师文化。一般认为,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主要体现了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教师文化所指的不但是教师共同体集体开创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还是园丁与社会其他三百六十行的行业从业者所具有的不同举止表现、知识技能、思想传递的一种表现。教师文化不仅在学校文化中作为主体,而且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文化包含物质、思想、制度、精神等多种文化形式和类型。组成教师文化的众多文化当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教师文化中比较核心的两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在教学中、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显著。

加拿大著名教育专家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无论对教师文化的核心内容,还是对教师所在学校文化环境的具体形式,都研究颇深,是教师文化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他将教师文化的内涵简要概括为:在一个校内的老师组成的教师团体,或者更大范围内的教师之间,各位老师交流或分享自己的信念、处事方式、行为、语言、习惯、理念等[1]。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教师之间相互关系的类型,其区别标准主要是教师与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状况如何。由于教师同行之间往往存在或齐心合作或明争暗斗或单打独斗或小圈子主义等不同群体亚文化,各个教师小组的教书育人思想、师生亲密关系、行为习惯不尽相同,即教师文化内容会随着教师文化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2.教师发展。广义上又被称作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或群体从非专业人员、准专业人员成长为专业人员的发展阶段,实质上是教师综合专业素养的不断养成与培训过程。从影响因素看,教师发展是教师个体依靠自身条件和努力与外界客观环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说教师的努力非常重要,但是良好教师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含着教师个体的某一学科专业发展,还包含着教师群体整体的综合专业素养提升。教师其实是一个教学共同体,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起着基础作用,最终目标是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际上强调最多的是教师职业化或专业化及专业化运动研究。后来,学界的研究重心才从教师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换到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发展这一方面。针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类似概念,叶澜教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辨析:从广義上说,这两个概念有着相通的关系,它们表达的含义都有增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是,从“个体-群体”与“内在-外在”比较的维度看,教师职业化或专业化主要强调教师群体外在的专业性,如教学技能业务的提升,而后者则强调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素质或专业潜能的提高。

二、合作型教师文化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根据哈格里夫斯的权威性研究成果,所谓教师文化具体包括以下四种类型[2]:

首先,“个人主义”文化。即教师应该拥有独立的职业观、成功观,对其他教师不要随意干涉,因为他们对变革没有很浓厚的兴趣,做事情的时候不喜欢与同行互助,而是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担心或者害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其次,派别主义文化。学校虽然整体上是一个师生之家或者教学共同体,但实际上被分割为很多个独立的团体,教师大体上只对某一个小集体负责,如班级、教研室、备课组等,似乎缺乏大局意识。同一派别的内部成员之间虽然有着亲密关系和交往密切,但是不同派系或派别之间的教师关系则是漠不关心,相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再次,人为或预设的合作文化。顾名思义,这种合作文化不是自然生成、与生俱来的,而是教师或管理者有意为之、有意创造的。不同教师集体之间看似“貌合神离”的彼此合作互助,比如共同承担一个班级的授课,课程组集体备课,整个班级成绩被管理者不时地横向评比、评选文明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等,都是由学校领导或者管理部门,如教导处由上向下、由外向内施加影响或操控的。

最后,最重要的一种类型,是自然合作文化。它是经过人为合作文化中的教师共同体由外及内、由上到下、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形成的更高级别的协商合作互助文化。这种潜移默化、惺惺相惜的教师文化因子,表现在每一位普通教师日常教学的一举一动之中,是教师同行彼此之间见贤思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所形成的新型关系。四种教师文化类型中,“个人主义文化属于分离文化,派别主义文化和人为协作文化属于合作文化,自然协作文化属于整合文化,三者依次属于不断进步阶段”[3]。

无论是日常教学实践或观察和经验都告诉我们,当教师处于个人主义文化中,很难具有进步和发展的空间。因为这类教师只能坚守或固守自己擅长的教学领域,而在其他领域中就显得薄弱。这种故步自封、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行为与处事方式,对教师之间知识共享活动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而派别主义文化的存在则会造成教师间关系的不融洽甚至引发矛盾冲突、恶化,进而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业产生较大阻碍作用。只有合作文化才能实现师师共赢。通过团结互助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青年老师和新入职教师,达到不同层次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共同成长,从而保障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相长、协同创新等活动的和谐共生与齐头并进。所以,教师间自发自觉自为的合作是现代教师文化转型与合作的主要方向和未来愿景。实现教师的自然合作,最基本也是首要的,教师要有合作的积极主动愿望,其次自然合作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切磋交流和平时生活的互帮互助之中。如在集体备课时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教师之间实施协同教育,不同异质小组之间相互结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三、教师合作型文化及其建构

教师合作型文化指在一定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同时,教师群体中的各个教师能够自发地分享资源、交流心得、共同努力完成任务,从而使教师专业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合作型教师文化,一般来讲有四个主要构成要素:合作意愿、合作技能、合作行为和合作保证”[4]。合作型教师文化具有以下特征:教师之间团结合作,具有相同的理念,进行高效的支持配合,具有较强的组织认同感。一些实证调查表明,影响合作型教师文化构建的学校因素主要有三个[5]:校长、教师和学校制度。所以,本文主要从学校等三方面谈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建策略。

第一,建立教师合作文化,充分发挥中小学校长的率先垂范领导作用是前提。学校领导虽然不能改变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却可以改变需要的组织环境,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提高教师的参与度,让合作教师文化的形成更具有保障。中小学校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一是带领全体教师确立合作型教师文化的不同阶段创设目标,或树立共同愿景。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师的合作互助意识。三是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具体来讲,首先,校长应该在学校行使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的权利,给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及时鼓励教师参加一些研讨与交流的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协作精神的培养及人格的完善。最后,学校应该将教师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并且应将其放在学校管理的最高位置。教师文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学校领导的正确指挥,还要为教师及时提供一些精神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集中各种力量,不断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利益诉求及责任的承担分配。

第二,建立教师合作文化,发挥中小学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关键。从人力资源看,合作型教师文化的构成主体主要是教师(当然还是教辅和管理人员等教育者),所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是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的主要特点和人力保障。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合作型教师文化的形成主要包括观念领域和实践领域两大方面。观念领域指的是想要构建一种合作型教师文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念,如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和其他,提升合作意识实践领域指構建合作型教师文化不单单局限于观念上的转变,更要延伸到教师的行为表现领域里面。只有以教师的密切合作与行动研究为载体,合作观念才能真正升华到教师的灵魂中,合作型教师文化才能生根发芽、落到实处。

第三,建立完善教师协商合作制度,转变教师评价方式是建立教师合作文化的切实保障。反思我国中小学实践,建立良好的教师合作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型的领导协商民主制度,与教研组相关的教师合作制度,现代型师徒制的教师教育制度,教师团结互助的奖励和评价制度,教师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概括看,首先,评价教师的主体应该发生彻底改变,即由原来的主要或单一的学校领导者、管理者评价主体升级为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学生家长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校领导评价等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借此,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多种渠道获得评价,通过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互动和形成基本共识,可以加深对教师自身的认识,使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应当由传统固定时间的考核,如通常的期中考核、期末考核,转变为日常教学与随机考察相结合的动态性考核,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具有常态化、有效性和针对性。再次,在合作型教师文化形成过程中,学校领导要通过顶层设计确立和引导教师文化的发展愿景,引导教师由集体竞争取代个人竞争,避免教师个人主义的离心离德行为,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宪乐.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今日教育,2015(5):12-14.

[2]刘引.合作: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J].人民教育,2015(3):17-19.

[3]李玲,段晓明,陈荟.教师文化类型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4(4):65-67.

[4][5]宋萍.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合作型教师文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43-54.

[6]孔庆.共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环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6-7.

作者:员艳萍

第4篇: 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江苏省东台市 王卫东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培育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和工作学习作风的总和,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何通过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一、诵诗育人,让精美的旋律飘荡起来

池柳影摇书,窗竹风翻墨。六年来,我校坚持“晨诵、午读、暮写”,加大学生的阅读积累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逐步形成了擦靓书香校园的诗文诵读特色。2013年底,通过答辩评审成为江苏省首批特色文化课程基地。2015年春高分通过省教育厅诗文特色文化建设中期考察评估, 1200平米“诗文馆”已如期竣工。对全体学生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开发《含英咀华》诗文诵读校本教材,遴选167篇融汇里下河水乡地域特点和东台乡土风情的精美诗文,分年级段设定诵读量,人手一册,鼓励多读多诵,争星升级,让这些精美的诗文在绿树红花间亮出来,在走廊板报上展出来,在校园音乐中唱起来。每一层楼布设诗文匾牌,每个教室安置图书角、展示板,每个班级设计各具特色的名片,每天的晨诵、每周一节的诵读指导、人手一册的诗文本自抄自录、每月末的班级展示和次月初的校级展评雷打不动,“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校园,如一本硕大的诗文教科书,徜徉其间,感受着语文与生活和谐共生,让每个学生时刻滋润在学校浓郁的特色课程文化之中。

精心泡大“小雨点”诗文社,组织主题诵读,推进双语阅读,组建班级和校级考核小组,依据现行语文教材和校本教材,明确诵读篇目,按不同学段要求分别授星升级。“池柳影摇书,诵读听琅琅——诵诗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演诗文”“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画诗文”“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唱诗文”,“散学归来早,染香芳草地——诗文手抄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诗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文诵读争星升级”,系列活动异彩纷呈。邀请国家一级播音员徐诗春等来校讲学,邀请盐城日月路小学、东台市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送教到校,以名师支撑基地、成长教师、发展学生,带动课程共同开发。

二、自化化人,让定格的风景灵动起来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教师是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摇篮的手可以推动地球,必须让所有教师自主自理,自化化人,人人享有教育的尊严和阳光。让教师走向国旗下讲话,走上政治学习讲坛,积极推介吴非《一盏一盏的灯》、崔永元《不过如此》及《窗边的小豆豆》《五十六号教室的秘密》《教师的幸福资本》等大家名著„„走进好书,“神与物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推行班子成员走动管理和首问负责制。推行每日五个“两分钟”——到校巡视两分钟、提前候课两分钟、下课停留两分钟、课间观察两分钟、放学交流两分钟,推行红领巾广播站、卫生监督岗、餐桌长轮值制,推行分年级段梯次放学,精心组织每日的新闻播报、诗文诵读、午间习字和两操两课,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行政例会、政治学习,每周四的卫生日,每周两档的红领巾广播站,每月一次的应急疏散演练,每双月一期的黑板报,每学期一期的校报和家长学校。少先队工作独树一帜,《相约西溪》《寻访东台村史馆》《抗战老兵访问记》等“红领巾寻访”系列活动有声有色,多次荣获东台市少先队“四十佳”“盐城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英雄(朱廉贻)中队”“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等称号,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纲要》试点校,2015年被授予“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

倡导“宽容、慎独、自化化人”。认真审视学校文化标识,确定校训为“只争朝夕”,创作校歌《只争朝夕》,确定学校主体楼分别为“行思楼”“行知楼”“行远楼”。强化政治学习和法规宣讲,强化支部、工会职能,修订完善《廉贻小学章程》《家长委员会章程》。班子成员自觉起步领跑,静下心来研究,潜下心来工作,引导大家在单位时间达到高效,在休息时间内享受生活,在工作时间释放最大的激情,努力成为校园里的行者、思想者。职称上岗、大件采购、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重大校务阳光操作,让教师在主体参与中得以认同和内化。教师群体勤勉劳作,不事张扬,多人荣获德育先进个人、“彩云妈妈”、优秀班主任、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和“无偿献血”奉献奖,以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绪、美好的情商和美好的情趣演绎着个人应有的风采和魅力。

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和效果意识,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充分运用各种资源,追求教得有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提升学习能力和人生智慧,追求学得愉快;聚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最终的高度达成,追求考得满意,突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乡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数学实验”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如期结题,《小学优秀诗文诵读课程基地建设的个案研究》通过开题论证,《小学优秀诗文读诵写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申报为省教研室立项课题。2014年12月加盟全国“新体系作文教学研究共同体”,我校教师被评为学术委员,主持中国写作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新体系作文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小学生本动态作文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为我校教师搭建了“入格—升格—风格”的专业发展阶梯,使教师的职业生涯由过去一成不变地重复昨天的故事转变为不断丰富、完善的研究之旅。近年来,新培育盐城市德育学科带头人2人、英语教学能手2人、教坛新秀6人,东台市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能手5人,4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报刊发表,多人获工会网络知识竞赛全国一等奖、春联创作大赛盐城一等奖、科技创新成果省三等奖、盐城一等奖,数十人次参加市级以上会教、基本功竞赛、论文大赛、解题能力竞赛等斩金夺银大显身手。

第5篇:促进教师发展创建校园文化

—2010年省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性学校汇报材料木头凳初级中学左玉利 我校在县教育局的关心支持、总校正确指领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深化课改为契机,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生本教育研究为突破口,立足本校实际,自主发展,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观念先进、善于创新、团结奋进、自主发展的教师队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机制,培育职业精神。

1、建立师德培训机制,紧紧围绕“爱与责任”师德教育主题,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世界观教育,强化广大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广大教师的人格素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机制。当今社会,负担过重、过分疲劳、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一些教师从心里出现烦恼、压抑、痛苦等心理障碍。学校针对实际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几年来,先后对教师进行心理培训5次,通过培训,使教师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幸福指数有所提升。

3、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简单的礼品、小小的奖状,老师们获得了成功,体验了教学的快乐,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了教师的幸福感。

二、教研先导,提高专业素养。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我校初步形成了“一个机制(校本教研)、一个定位(生成研究)、一个范式(行动研究)、一条主线(问题反思)的特色校本教研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关注三个阶段。即课前集体备课,课中研讨教学,课后反思总结。

2、突出一个机制,即协作。我校以“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课题研究基地校为契机,结合3个省级课题,4个市级课题和多个县级课题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积极开展“跨学科、跨年级”的联科联年级教研活动。

3、创设多种平台。如活动平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听、互教和对话研讨活动,通过汇报课、研究科、达标课、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开展听——评——议——思交流,在交流中得到提高;开展教学基本功大比武活动,如课堂教学大赛、说课、课件制作、案例、课例、论文、反思等大赛,通过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再如组织平台——以备课组、教研组为主体,围绕教学问题,展开“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比较式研讨活动,和“一课二教”、“一课多上”等行为跟进式教研活动,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学设计,开阔思路,共享资源,教师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提高,以服务于课堂,服务于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即教师在自己的博客上写出自己的反思随笔,其他教师访问评论,这样形式的教研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学科的界限,效果良好。

近年来,我校教师获国家级优质课1人次,省级优质课1人次,市级优质课28人次,县级优质课多人次,国家、省、市、县级论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案例等多人次获奖。目前我校已结题的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5项,县级课题16项。正在研究的国家级课题八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课题14项,正在进行推广的课题8项。

三、努力创新,积淀学校文化

1、深化课程改革,自主创新。

我校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以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为依托,以教研组为单位,深入研究生本教育,不断创新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力争构建高效课堂。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我们创造性的研究了生本课堂教学的几种模式,即:新授课、练习课、评研课、感受课等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发现这几种教学模式更加尊重学生,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学生活了,教师活了,教材活了,学习更加轻松。几年来,我们整理了有关生本教育的文本材料40多页,并接待了县内外兄弟学校参观学习300多人次。高效的活动,精彩的课堂,受到了来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2、开发校本课程,全面发展。

结合我校实际,在开展书法、美术、应急教程校本必修课的基础上,遵循教师自身能力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原则,大力开发校本选修课,依据教师自己的爱好、能力结组进行,本学年我校开发校本选修课23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申报一组,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小组中学到了知识,教师也在兴趣中增长了能力,我校的校本课程实现了新的跨越。

3、强化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注重资料的传承积累,做到了资料全、成系列、上档次,分类科学、归档及时、规范标准,并实现了专人管理。几年来学校积累了教师专业的《案例集》《反思随笔集》《教学课例集》《教育故事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等集册近百册。真实记录了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累的经验。实现了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在交流中成长的目的。开发校刊《星干河》,集结了教师的论文、案例、课例、反思和学生习作、感受等。

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市级教学管理先进校、校本研修先进校、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县级“课改工作先进校”、 “远程教育管理先进校”等荣誉称号,今年又被县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真正实现了校园文化大气,领导干部正气,家庭成员和气,校园处处有人气,学校发展有生气的目标。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们并没有满足,我们清楚,学校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如: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教师的研究风气还不浓厚,业务和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教师的心理压力有时还比较大;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合理,还缺乏一专多能、复合型教师等等,但我们有决

心在各级领导的帮助下,逐步加以解决。

希望各位领导多提批评和改进意见,发展中的木头凳镇中期待您指点迷津。

谢谢大家!

第6篇: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12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单元拔高教师用书!

第12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知识构建 专题纵横 审题突破 ■特级教师 赵永

知识构建

[复习点睛]本单元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握好如下内容:1.一个核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两个概念: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3.三对关系: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4.四项措施:一是怎样净化文化环境,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二是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是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专题纵横

1.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化的实质与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文化对人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既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又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6)我国文化领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显得更为紧迫。

- 123映出春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传统的曲艺在猴年春晚展现新姿,则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春晚的舞台上,对传统曲艺的尊重、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展示体现了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春晚充分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春晚情景剧《将军与士兵》以其强烈的震撼力,让人充满了希望,展现了中国军队在强军路上的昂扬斗志,体现了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⑤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舞蹈《茉莉花》将西方芭蕾与中国的扇子舞巧妙融合,实现了传统曲目的文化创新。

(2)示例:爱国敬业堪为富强创造者;诚信友善当做文明践行人。友善和谐,文明播雨三春锦;自由平等,民主扬帆一路歌。

解析:第(1)问,分析2016年春晚对我国的文化建设有何启示,首先要分析材料中列举的春晚文化创作的亮点,然后从中概括出其中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进而说明在文化建设中应该怎么办。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第(2)问,自拟对联,内容必须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形式必须符合对联对仗的特点。解答本问,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功底。

第7篇:树卓越文化 引领特色发展

4月1日下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在建工楼三楼会议室召开理论中心组“大学文化”学习研讨会,本次会议旨在更好地理解、传承与发扬土木学院“永争第一”文化和钢筋混凝土精神,就当前土木学院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院领导及全体理论中心小组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陈雁书记主持。大家重点围绕校党委副书记梁远海在介绍中山大学时提出的“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 三大理念展开深入研讨,小组成员积极发言,现场讨论气氛活跃。教职工一致认为,在我校筹建、更名广西科技大学的关键时期,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长远规划,土木学院需要进一步提升“软实力”,特别需要在科研立项和专利申请方面有所突破,以文化创新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强调精神驱动促进事业发展,力争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土木学院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活动2012年“攀登计划”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建设旨在进一步加强土木学院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解放思想转观念 深入调研促发展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赴广西医

科大学开展调

研工作

4月6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成员在党总支书记陈雁、副书记周明的带领下,赴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调研学习。

此次学习交流活动受到基础医学院党委罗桓书记、王宇清副书记的热烈欢迎。会上,罗桓书记向土木学院老师们介绍了基础医学院的概况,特别是在教学、科研、专业设置、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分享了方面的经验。

陈雁书记对罗书记提到的基础医学院医学基础论坛、未来学术之星、党建工作、魅力团支部评比等多项工作表示赞赏。同时,也介绍了广西工学院大学生创业情况和学生工作开展的相关情况,并希望兄弟院校在学风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各方面多给予指导,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随后,双方老师分别就党建工作、团建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助工作、学风建设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换意见。

调研学习是土木学院“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攀登计划”中的主要内容,通过此次调研工作,双方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获取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为土木学院扎实有效地开展“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和有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和学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8篇:打造特色文化促进医院全面和谐发展

桂林市妇女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李耀林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院围绕“诚信立院、和谐兴院、质量建院、科技强院”的建院宗旨,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感召作用,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努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医院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作用,激发干部职工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活力。 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006年,我院合并组建之初,部分人员思想不稳,工作一度比较被动。院领导班子积极发挥医院文化的凝聚作用,创造“干事业、谋发展”的和谐环境,团结全院职工迅速打开局面,去年,医院获得“自治区妇幼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桂林市文明单位”称号。

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弘扬正气。院领导班子之间团结协作,按照责任有分工、遇事多沟通,班子讲团结、讲大局,群众能监督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公道正派处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科学谋划医院的整体发展。在上级部门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院党委按照党内民主生活的组织原则和院务公开的办事程序,以业务能力和群众公信力作为硬指标,通过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配备了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凝聚人气。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对人的思想活动产生深刻影响,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产生极强的激励作用,促进人际和谐。我院通过向社会征集,确定了院徽、院歌和广告语,“无须东奔西走,博爱妇儿全有”的广告语已为广大市民所接受;通过举办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读书月活动、院歌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职工的凝聚力。维护人民群众

1的利益,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院把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作为建设和谐医院的大事来抓,制定了《关于劳动人事福利待遇管理规定》,从细节入手营造浓浓亲情,做到职工住院有探望、生日送蛋糕、困难时候有慰问、子女考学有祝贺等。

二、坚持行业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努力减轻患者负担。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我院在日常工作中,以构建良好的医患互信关系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支撑,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力争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弘扬诚信文化,注重医德医风建设。众所周知,卫生行业是保障人们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正确处理行业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为了让病人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消费,我院制定了医疗服务承诺、医德医风考评归档制度、签订医患双向承诺书,大额费用征求意见书等。还在全市首倡“单病种限价”服务,严禁超支、超量用药,坚决打击商业贿赂,坚持招标采购,从源头上严把采购关,将治病费用降至最低,努力减轻患者负担。

关注民生疾苦,拓展服务功能。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我院从去年7月相继推出了出院病友免费接送服务;出院三天内电话回访;53种单病种限价服务;开设惠民病房;儿童输液室“一针见血”承诺服务(即输液注射一次成功,若失败则免收注射费);实行“无假日医院”制度等服务新举措。来我院住院的新农合病人给予减免5%的费用,每天还补助5元钱伙食费。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方针,相继开展了帮扶下级对口单位、医疗服务

进村寨、进社区等活动。今年,我院参与了《桂林晚报》“圆梦”活动,主动提出为白内障老人免费手术,为两次“怀旧运动会”提供医疗保障等;坚持每周六组织专家参加《桂林日报》的“连万家”志愿者进社区服务活动,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看病和卫生咨询服务,使群众能真正得到“病有所医”的实惠。

良好的医德和优质的服务,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与去年同期相比,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有明显增长,药比下降。今年收到病人感谢信、锦旗161封(面)。

三、把握文化创新的内在特质,以文化创新带动医院建设整体提升。 一个单位的文化生态能够对单位发展产生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取决于文化的内在要素是否能与时俱进,是否具有自我扬弃的功能。我院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的时候,时刻注意为文化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元素,使之与医疗卫生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相适应,从而推动医院建设整体上台阶。

注重品牌效应。医疗服务行业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我院注重以专业化的水准加强员工的形象训练和礼仪培训,专门举办了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礼仪培训班,实行员工统一着装,规范文明用语,展现举止端庄的良好形象。围绕提高职工素质和服务能力,开展了“真诚待病友,服务创品牌”优质服务月活动、评选“最佳服务窗口”“十佳医生”、“十佳护士”、“服务之星”等一系列活动,使那些医技精湛、医德高尚的同志成为职工和患者的“明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注重细节效应,信息效应。我院主张站在病人的角度,尽量把为病人服务做到细微处,为病人提供温馨的就医环境。医院相继更换了规范醒目的导医标识,在每个楼层摆放绿色盆景;对儿童诊室和输液室进行了精心装饰;门诊播放健康教育光碟;实行产妇分娩后送鸡汤,逢年过节送祝福,如给住院患者中秋送月饼,过年送饺子等活动。我院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制作医院的名信片及印有医院标志的小礼品,开设公益性的服务咨询热线1600999,及时满足病人的卫生需求。一年多时间以来,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对我院各项建设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正面报道共147篇。医院获得了“桂林市卫生行风先进集体”、“桂林市双拥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妇幼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第9篇: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渗透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交错的特征,涉及信息、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旅游等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个方面的内涵、特点、规律和方法不尽相同。能否做到“统筹”,关系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各方面、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双丰收。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驾驭文化发展的态势。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导向,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强调要改革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要改变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放开发展文化产业,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决不是要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们按照WTO的要求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决不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让出阵地,让充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平分秋色。

二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表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待传统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陕西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论是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还是炊烟袅袅的半坡母系村,无论是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是光辉的革命传统,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要做好挖掘保护,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当今中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统筹机制,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不仅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经济账,更要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的社会账,算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效益账。

四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文化产业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

五是统筹文化精神与文化精品。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精品则是一定文化精神的外化和物化。再好的文化精神,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吸引力比较强的表现形式,也很难发挥武装人、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陕西文化精神非常丰厚,有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土文化,有黄帝、炎帝、半坡、蓝田的始祖文化,有秦兵马俑、汉阳陵、唐昭陵、乾陵等反映民族繁荣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有延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反映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要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更好地展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就必须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六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树立“效益”观念,追求投入的产出比率,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的则只有社会效益,并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获得效益的周期也千差万别,但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防止出现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七是统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是比经济更为持久、更为深刻的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循环经济等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的提出,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文化内涵与其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关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目前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一种特殊资本,一种底蕴丰厚的资源。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防止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文化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锲而不舍,抓紧抓实。目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社会消费范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破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建设,只能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发展文化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能的观念。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八是统筹管好与放活的关系。党委和政府部门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做到不错位、不失位。不错位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推诿,不扯皮,不该管的一定不要去管,要让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失位就是形成上下一齐抓,全党一齐管,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不能借口与国际接轨、市场运行而放任自流。要勇于实践,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说到底,就是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全心全意服务于这个核心。为此,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上一篇:如何拥有幸福生活下一篇:8分钟129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