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我美文

2022-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你所不知道的我美文

文化产业 你所知道的和你所不知道的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止是一个民族参与世界范围伟大思想交流的必经之路,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参与世界经济的必经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一个共生、共存的国际化社会正在形成,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在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不仅是可以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更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产业 天津融进时代发展的潮流

据报道,到2011年底,天津将初步建成我国北方文化资源聚集中心、文化创意中心、文化产品生产交易流通中心、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初步建成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和印刷复制基地、京剧和曲艺艺术展演基地、近现代都市风情影视基地、民间工艺品制作和集散基地,等等。

虽起步较京、沪稍晚,天津市的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却相当迅猛。

据天津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天津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66.91亿元增长为2008年的195.98亿元,年均增速30.8%。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同期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92%,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可达255亿元,增幅30%以上,占全市同期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4%。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滨海新区,更是结合现状确定用2至3年的时间,力争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5%,努力使之成为支柱产业。

来自各媒体的报道,也让我们着实震撼于天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锵锵足音:

今年天津市又实施一贯拿手的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出了40个重点文化项目,项目总投资359.3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天津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大国家级文化产业项目——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不久前已集体落户滨海新区。

日前,天津制订了《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天津市第一批文化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计划》。天津将发挥天津优势,突出自身特色,重点扶持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族游、数字内容和动漫、文化会展、艺术品交易等八类产业……

据了解,美国的文化产业年产值占国内GDP的1/4,出口额已超过航空航天工业而居第一位,成为仅次于军工行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人类的确将进入以非物质资本为主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智力型、清洁型、增值型的产业,以精神生产开发为主。将人类发展转向自身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式,契合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文化产业究竟是怎样的产业

一位研究文化产业的中国学者曾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感叹,现在大家都在喊发展文化产业,各地都在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并将其作为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来抓,可一旦较起真来,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说得清楚到底哪些产业属于文化产业,哪些产品算作文化产业的产品。例如,由于对文化产业涵盖范围认识的差异,在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总值进行统计时,出现了不同的统计口径和不同的统计结果,有些统计指数竞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看来,明确界定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外延,对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引导扶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等等,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尽快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不过,让人略感困惑的是,通过对全球文化产业状况的梳理后发现,文化产业虽然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目前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文化产业行业界定与分类标准,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对于文化产业的概念认识及行业分类标准有着明显的差异。世界上关于文化产业的行业界定,不仅在国际上,就是各国家之间也还存在不同,在中国称之为“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的行业,在美国则可能指的是该国的“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y),在英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称之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在日本、韩国称之为“文化内容产业”(Culture Content Industry),在芬兰称之为“数字内容产业”(Digital Content Business Industry)。其实,还不仅仅是名称或叫法不同,世界各国关于“文化产业”、“版权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侧重面与行业分类也有较大的差异。

2004年,中国推出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分类标准。该分类标准强调的是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属性及文化关联度,具体分类范围不仅包括提供文 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休闲健身娱乐等)的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主体;而且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与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

Cultural Industries(“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据考证还是美国人先提出来的,不过,无论是在流行的还是使用的层面上,这个词在美国已经被更具有法律特征的“版权产业”这一概念所代替。美国的版权产业是指以版权为基础的产业部门,例如新闻和图书出版业、各种电脑软件设计制造业、影视音乐和电视节目制造传播业等等。这些部门的经营活动均受版权法的保护,这是版权产业共同的本质特征。在美国的版权产业研究报告中,版权产业被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核心”版权产业。这是最重要的一类,是指以创造享有版权的作品作为其主要产品的产业。比如像电影、录音、音乐出版、图书报刊出版、软件、剧院、广告、以及无线电、电视和有线播放业等。其中的大多数主要从事生产、制造和传播新的有版权的物品。第二类至第四类一般也被称作“外围版权产业”,比如第二类是“部分”版权产业。其产品仅有部分属于享有版权的材料。例如从织物图案到建筑风格设计的商用形式等多种产业及其产品等。第三类是“发行业”。它们面向商店和消费者发行版权产品,如有关的运输服务、批发与零售业等。第四类是“版权关联”产业。其所生产和发行的产品完全或主要是与版权物品配合使用,如计算机、收音机、电视机等。以上四类合称为“总体”版权产业。

鉴于版权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从大的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创造性成果都会涉及到版权,因此,对版权产业范畴的界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准确地测定版权产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对版权产业的界定又明确了两条标准:一是凡不参与版权销售(版权的商业性许可与转让)活动的产业不列入版权产业。例如学校及从事电脑和电视机维修服务的机构等。二是不直接从版权销售活动中取得收入的产业或机构不列入版权产业。例如没有直接从版权销售活动中取得

收入的制造业企业、内部没有直接从版权活动中取得收入的独立部门的企业或者不直接对外销售版权的企业,都不能列入版权产业。

有的研究者将“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含义作了比较,认为两者都是指文化领域中创造财富的产业,不同的是。文化产业包含的范围更广泛,创意产业则指能形成知识产权的那部分,打个通俗的比喻,如果说文化产业是块奶油蛋糕,创意产业就是蛋糕顶端的那枚樱桃。英国人较早提出了“创意产业”这个概念。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作了定义:“源自于个人创意、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在英国的统计资料中,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广告、建筑、艺术品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和音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游戏、广播和电视”等十几个行业。“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因为更强调了人的构思、理念和创意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突出了它和传统产业的区别,所以后来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沿用。

日本也是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日本,文化产业一般称为“内容产业”或“创造产业”。日本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一是把文化产业统称为娱乐观光业,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产业、出版关联产业、动画片产业、音乐关联产业、游戏关联产业和电影产业等。二是认为凡是与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都属于文化产业,主要包括音乐及戏剧演出、电影制作及放映、美术展览等文化艺术业,出版、电视、网络等信息传播业,体育与健身,个人爱好与创造,娱乐含彩票等博彩业和观光旅游等。

一些国际组织对文化产业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中国学者认为,上述文化产业的定义稍显笼统,而且所谓的“工业标准”,应该是包含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序化等一般内容,它侧重指文化生产中的物化劳动,并不代表文化劳动中精神劳动部分的模式化和标准化。沿着这一思路,他们给出的文化产业的定义似乎更具哲学意味,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指物化劳动过程的市场化和企业化,更不仅仅是文化活动的创收和营利问题,而是指文化生产的各个系统和环节有机关联并达到社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程度,是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由个体的、自发的局部行为上升到社会的、自觉的整体行为,是文化生产的企业化、工业化由量变到质变、由零散到系统的重大飞跃。基于上述认识,文化产业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行业门类的总称;狭义的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各类行业门类的总称;它排除指向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领域的文化活动,例如某些高科技产业化活动、技术贸易和服务活动等。

按照“中国式”文化产业的定义,广义的文化产业不仅包括了科学、教育、文艺、出版、影视、旅游、娱乐、体育等主体产业部门,还包括了推销、印刷、中介、管理、咨询等服务配套行业。从实体结构上看,文化产业包括了文化产业的本体部门群(以文化自身的形态进行生产的部门)、文化产业的交叉产业链(以文化形态为重要资源和手段向相关行业纵向递进或横向延伸形成的部门或行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延伸行业网(在文化产业交叉产业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其他产业行业延伸形成的综合产业网络)。在组织结构上,文化产业包括了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管理咨询机构为主的行业管理系统;以记者、作家、艺术家、编辑、计算机技术人员、节目制作机构、印刷机构、拷贝机构为主的文化生产系统;以发行机构、推销处、专业商店、文化经纪人、广告公司、代理机构为主的商品推销系统;以相关设备制造机构、技术咨询机构、通用研究开发机构、舆论研究机构、数据统计机构、学术研究机构为主的技术支持系统等。

文化产业在海外

宏观面上的法制环境、市场导向、商业运作,微观面上智慧人士对经济大势下社会心理需求的精准把握,甚至自然气候等等,多种要素相互叠加,共同发酵出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产业蛋糕来。

如果说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初期阶段的话,那么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则意味着知识经济高级阶段的来临。一位西方经济学家大胆预测,“以产品和财产所有权商品化为起点的资本主义旅程,将随着人类文化自身的商品化而终结”。综观处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潮头浪尖上的代表性国家,欧美以美、英为代表、亚洲以日、韩为代表。

美、英的文化产业更多的是市场导向下的自我壮大

尽管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政府一向遵循的文化政策就是“无为而治”,尽管美国官方尚未发布有关文化产业的界定或行业分类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文化政策文件,但美国作为世界公认的文化产业强国,其世界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的龙头老大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

美国的文化产品之所以流行于世,得益于政府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扶持政策,这为美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文化立法的国家,早在1790年,美国就颁布了第一部《版权法》。进入20世纪以来,又相继颁布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案》、《反电子盗版法》和《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完善的法律体系,为推动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美国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及价格机制,以市场导向将外来资金引入文化产业部门;同时,美国经营性文化产业依托于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和市场优胜劣汰机制,逐步形成了一批“文化巨无霸”企业。美国现有30所大学开办了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培养从本科到博士的文化管理人才。美国还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积极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美国国家艺术人文基金会每年将基金总额的35%以上用于向各州及联邦各地区艺术委员会拨款,并将其余款项直接用于向各个艺术人文领域内的个人及团体有关项目,提供直接资助和对优秀艺术成就的奖励。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得益于它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美国的文化精英们擅长将外来文化进行大胆的改造,以迎合人们的兴趣和需求,例如,动画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好莱坞大片《哈里·波特》及其衍生品在全球热卖,无不凸显美国文化产业的巨大兼容与创新能力。在技术上,好莱坞大片对高科技成果的运用吸引了世界的眼球。而将网络传输、数字化、通讯卫星等现代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更是架起了美国文化通向世界的桥梁,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2010年,正当美国电影《阿凡达》在全球和中国热映时。中国电影导演陈国星在一次相关的研讨会上,提到坊间对中外电影创作能力的若干评论时说:“有这样三种说法,《三枪拍案惊奇》卖的是生意,《十月围城》卖的是情怀,《阿凡达》卖的是理想。中国电影要有自己的责任感,而不是影像绚丽、仅靠视

觉上的赏心悦目满足观众的电影。这是广大观众对于中国导演的一种希望,我们作为导演应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也认为,《阿凡达》引起的反响可能不只是电影领域,甚至是对当下整个文化产业发展都有所启示。一部电影就是一个游戏的雏形,其后应该带动更多的开发。现在,国内外游戏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电影产业,欧洲有些国家90%的家庭都有游戏机,他们购买电子游戏的消费已经超过了电影票房和DVD销售的总和。较近的一个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网游产业市场规模是258亿元,其中国产网游是157亿元。

英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升英国综合国力的关键一步。其最具有象征性的举措之一,就是把“国家遗产部”改名为“文化、传媒和体育部”,从整体上协调英国文化产业的发展。1992年,英国文化委员会形成“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这是英国有史以来首次以官方文件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在这份文化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创意性问题。1997年布莱尔上台后,积极推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并担任主席一职。这个工作小组于1998年和2001年两次发布研究报告,分析英国创意产业的现状,并对英国文化艺术产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英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对文化的扶持。以英国艺术委员会为例,它成立于1946年,实行非政府运作,但代表政府辅佐艺术发展。它的经费就来源于英国文化、传媒和体育部这一英国最大的艺术拨款机构,该机构2003-2006年的经费预算超过10亿英镑,其中8.35亿英镑用于1000多个长期资助机构。英国还通过发行国家彩票等形式,为创意产业发展筹集了大量经费,使一批重大创意产业项目有了强大的资金支持。1995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净收入约250亿英镑,其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超过任何一项传统制造业的产值。1997年至2001年,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率平均为5%,而整体经济的增长率仅为28%;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额每年增长15%,而同期英国所有产业的出口增长率平均只有4%。

日、韩“有为而治”,有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倒逼的自觉

日本近现代以来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大致经历了从“军事立国”到战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立国”再到现在开始向“文化立国”发展战略的转变。战后日本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但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真正改善,日本开始考虑新的增长方式。1995年7月,日本推出《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的报告,1996年7月,正式提出《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进而确立了在未来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2004年颁布了《文化产品创造、保护及活用促进基本法》,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有义务扶持,在财税、融资方面给予优惠待遇。政府对于文化领域的财政预算大幅度增长,同时,社会团体对于文化产业的赞助规模也越来越大。

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动漫、游戏这些新兴文化产业,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日本漫画、动画片和游戏软件在国际市场的规模是34万亿日元,占世界市场的30%。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2003年,销往美国的日本动画片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总收入的4倍。遍布日本和全球的日本动漫迷们在电影和视盘上的消费超过了50亿美元,此外,与日本动漫相关的商品消费达180亿美元。最近几年,日本更是将国际市场视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如对海外知识版权的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完善,目标是在2010年,使文化产业的年出口额从现在的3300多亿日元增加到15900亿日元,从而占总生产的比重从现在的3%提高到10.9%。

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大冲击,迫使韩国政府重新思考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点。1998年,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定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予以大力推进。一是加强立法。先后颁布《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修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等。二是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三是成立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和相应机构。1998年,韩国文化观光部设立“文化产业局";2000年,设立“韩国工艺文化振兴院”和“文化产业支援中心”;2001年,将“文化产业支援中心”扩建为“文化产业振兴院”,全面负责文化产业的具体扶持工作。

韩国竭尽所能地把韩国文化推向世界。首先,韩国通过重大的国际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世界杯等,挖掘和宣传本土特色文化,将自己的文化推销出去,树立起“文化韩国”的形象。其次韩国将传统文化背景融入现代生活中,借助具有韩国特色的“韩流”传播韩国文化。以游戏、影视、时装、舞蹈、食文化等为主打的“韩流”席卷整个中国和日本后,韩国又以此作为平台,通过树立品牌和建立机构,扩大“韩流”在全球的影响力。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韩国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00年至2001年两年期间,成功运作“投资组合”17项,共融资2073亿韩元。2001年,韩国电影振兴公社通过“电影专门投资组合”融资3000亿韩元,保障了电影事业的发展。韩国政府规划了1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和1-2个综合文化产业园区。2007年,韩国文化产业的产值约为650亿美元,同比增长74%,连续5年年均增长达到9%以上,是同期经济增长率的近2倍,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近7%;韩国文化产品出口达100亿美元,占世界文化市场5%的份额,成为世界前5强。

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兴起都非空穴来风

从微观面上来看,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兴起都非空穴来风。

譬如日本动漫产业。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可以从几方面来分析。从历史因素看,战后的日本受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当深刻。而当时美国的漫画业正处于非常发达的时期,这直接刺激了日本漫画业的发展。据说,有日本“动漫之父”之称的手冢治虫,1951年在东京一家影院连看了130场迪斯尼的经典动画片《小鹿班比》,当时年仅20出头的他,像做研究一样分析每一个镜头:这一段为何引人发笑,另一段又是如何感动观众的……之后下定决心开创日本自己的动画产业。当然,任何一种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大众对文化产品需求,都要以一定的社会为载体。二战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人生活在竞争激烈、追求高效的社会中,几乎被异化为经济动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动画片和漫画作品以其^性化、生活化的情节、轻松愉快的表现形式和简洁明了的直观效果,充分迎合了国民放松身心的需求。因此,动漫在日本迅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此外,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路径是先以电视节目的广告收入作为动漫创作的初始资金,以巨大的玩具利润投资电视台动画节目制作,再以新的动漫形象带动新一轮衍生产品的开发,带动电影、电视、音乐、出版、主题公园、网站资源的发展。目前日本动漫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产业运作模式。特别是日本将本国文化产业向海外拓展的过程中,存在技术、市场及财务管理等多方面风险因素,而又由于文化产业高风险的背后伴随着潜在的高收益,于是,风险投资被引入到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中来。日本的风险投资深入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层次,在创业初始投资研发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成为日本文化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巨大推力。

传媒大亨默多克说:“书籍、报纸、电影、杂志和电视,这些都远不只是闲暇的消遣,它们是一个民族参与世界范围伟大思想交流的必经之路。”上述诸国,无为而治也好,有为而治也罢,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事实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民族参与世界范围伟大思想交流的必经之路,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参与世界经济的必经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一个共生、共存的国际化社会正在形成,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在以创新为驱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不仅是可以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更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作者:渠占辉

第2篇:你所不知道的美国

你所不知道的美国最高法院 —— 评《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

美国最高法院是怎样的?它的首席大法官就像我们的最高法院院长吗?它是核准死刑的机构吗?它的权力有限,上面还有个政法委一类的机构?或者它的权力强劲,与总统、国会分庭抗礼乃至凌驾其上?

这些问题大多可在《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中找到答案。

此书是勤奋的法政著作译者何帆的第8本译作。他译此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化繁为简地传播常识”,同时不失去“事物本身的复杂与纠结”。他盛赞此书的理性客观,既没有刻意神化美式司法独立,也没有避重就轻,放弃描述最高法院的复杂性。

此书作者琳达·格林豪斯从事了30多年的美国最高法院事务报道,撰写过2800多篇新闻稿,1998年曾获普利策新闻奖。2008年她退休时,九位在任大法官全部出席了她的荣休仪式。

(资料图:2010年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合影。前排左起: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安东宁·斯卡利亚、首席大法官约翰·格洛佛·罗伯茨、安东尼·肯尼迪、鲁思·金斯伯格。后排左起:大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史蒂芬·布雷耶、塞缪尔·阿利托、艾蕾娜·卡根。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书分为八章。第一章简述美国最高法院的起源以及司法独立的由来。作者没有回避最高法院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判决——在1857年的“德雷德·斯科特诉桑福德案”中判定国会无权废除“准州”实行奴隶制,从而殷勤地将国家推向内战。不过本章的重心更在于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最高法院在该案判决中认定国会的《司法法》违宪,从而主张自己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是否违宪。马歇尔大法官在本案中彪悍对抗总统杰弗逊与国务卿麦迪逊,他说:“决定法律是什么,是司法部门当仁不让的职权与责任。”从此,最高法院拿到了它最犀利的武器:司法审查。随后两百多年时间内,最高法院先后150多次宣布国会立法违宪。

第二章与第五章概述了最高法院的运转,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法律精神。最高法院几乎可以全权决定选择什么案件来受理。每年大法官批准受理的案子,只占上诉案件的1%。主要是两大类:宪法解释案件,当事人通常会主张某项联邦法、州法或政策违反了宪法相关条款;另一类则是申请大法官判定某项联邦法律的具体含义及适用范围。自主选案权来自1925年的《司法法》,当时的首席大法官塔夫脱(唯一一个曾担任总统的大法官)阐述说:“设置最高法院的目的,不是为纠正特定诉讼中的某个错误,而是要考虑那些判决结果涉及如下原则的案件——这些原则的应用事关广泛的公共利益或政府利益,并且应当由终审法院来宣布。”最高法院从此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导者,并且设定着这个国家的法律议程。

在选案上,最高法院并不一定只选择“大案要案”,一些看上去细如发丝的案件也可能入选,只要大法官们认为它内涵着实质性的联邦问题。例如,最高法院曾受理一项只涉及10美金罚款的案件:一个叫汤普逊的人在咖啡馆撒野被判妨碍公众治安,被处10美金的罚款。他成功以证据不足的理由申请到最高法院的调卷令。最高法院最终驳回了10美元罚金的原判,因为它违背了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法律的平等保护的条款。(转引自亚伯拉罕《司法的过程》)

在解释和应用宪法条款时,大法官们有两个主要倾向,“原旨主义”和“实用主义”。前者坚信解释宪法的唯一正当基础在制宪先贤的原始意图,后者则认为,解释宪法不能局限于起草宪法的时代,而应将宪法蕴含的永恒价值观灵活运用到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去。

宪法解释案件通常针对行政分支,在判断此类案件与讼争时,最高法院认为,原告方必须具备起诉权,这包括三个要素:原告必须受到实质性损害,或即将遭到损害;原告必须证明自己遭到的损害是由于被告违法作为或不作为;损害必须是法院切实能提供救济的。这三个要求被浓缩为:实际损害、因果关系和可救济性。这种管辖权原则,可以保证法院对行政

分支行为的审查效率——后者若真是无辜的,不会陷入纷繁诉讼,可它若真有责任,那也别想逍遥法外。 最高法庭审是公开的,有300个旁听席位给公众。最高法院前的旁听者通常会排成两队,一队是打酱油的观光游客,另一队是希望全程听完一小时庭审的人。在言辞辩论中,大法官经常虚设多种情境,抛出许多错综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而不像普通庭审中,法官通常只关心与本案有关的事实与观点。这是因为,大法官想要从庭审辩论中得到一种确信,即支持任何一方的判决究竟会产生何种更深远的影响。

言辞辩论只是对外公开的环节,实质工作大部分发生在幕后,从选案、开会审议到撰写判决意见。判决意见在开庭当天就会公开宣读,通常只宣读多数意见,有时也会让撰写异议意见的大法官宣读其要旨,如果他情绪激动、不吐不快的话。不过后面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宣读几分钟后,判决意见的文本就会上传到最高法院的网站。

最高法院的庭审也欢迎媒体,但是不允许摄像设备进入法庭。苏特大法官曾说,摄像机要想进入法庭,除非跨过他的尸体。

三、四章描绘了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群体。美国宪法要求出任总统须满35岁,出任参议员须满30岁,对大法官却没有明确规定。目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为九人,其成分反映了这个国家政治、社会的多元结构:性别组成上有三位女性;种族组成上有一名非洲裔、一名拉美裔;宗教组成上有六名天主教徒,三名犹太人;教育组成上有六个来自哈佛法学院,三个来自耶鲁„„

大法官是终身任职制,理论上他们也可能因为犯下重罪或品行不端被弹劾,但至今没有一个大法官因弹劾而去职。终身任职制引发广泛争议,但因为涉及修宪、人们对司法独立的理解以及对最高法院的期待等问题,这项制度至今没有动摇。

首席大法官有行政首脑的责任与权力,但与我们的院长完全不同。比如说,首席大法官在决定判决结果的投票中也只有一票,他会分配撰写判决意见的任务,但基本无法影响大法官们的司法哲学与判决意见。更重要的是,他只对法律负责,而不对任何政党负责。

总统总是试图将与自己政治和法律观点一致的人送入最高法院,但法学家们通常都否认大法官的政党背景,人们不太以民主党人或共和党人来区分大法官,而更喜欢以自由派、保守派和中间派来区分。换言之,大法官的党派属性,是远低于其司法哲学属性的。

第六章论述了作为司法分支的最高法院与立法、行政分支之间充满张力的关系。一般人都知道最高法院可以通过司法审查来判定国会的某项立法违宪,但可能少有人知道,国会也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来推翻最高法院的某项判决。斯德芬·布雷耶大法官曾这么解释“司法至

上”的问题:美国政府的行政和立法分支都属于政治分支,因为他们由人民选举产生,为公共事务作决策。而制宪者设置司法分支,不是要让它成为反映多数人意志的工具,因此,不能把法院当成政治机构。基于上述原因,最高法院向来认为,政治问题应该交给政治分支解决,法院不受理也不解决政治问题。不过,尽管最高法院喜欢强调自己非政治分支的特性,但它仍处在政治的风暴眼中,面临着永久的两难困境,用一位美国法学家的话说,是“参与到政治体系中,又不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最高法院没有钱包,也没有枪,它所能凭借的,只有宪法以及人们对宪法的信仰。

在美国,司法是独立的,甚至是至上的,但并不是万能的。1876年首席大法官怀特就称:“为避免立法机构的恣意,人们必须诉诸选举,而不是法院。”八十多年后,道格拉斯法官也重申:“在宪法规定范围内,国会有政策决定权,如果它不明智地行动,选民们可以改变这一状况。”法学家亚伯拉罕就此评论说:这一原理正处于民主过程的核心,人民及其代表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飞翔于智慧与高尚的顶点,也可能堕落至愚蠢和卑鄙的深渊。这一过程位于法治之下。法院禁止违宪的行为,但无法禁止愚蠢的行为,倘若其并未违宪。(此段论述参见亚伯拉罕《司法的过程》)

那么,如何理解托克维尔的名言“在美国,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到最后都会成为司法问题”呢?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由于存在良好的政治参与途径与广泛的言论自由,几乎所有重要的政治问题,最终都可能依靠国会立法或司法判决来解决。

第七章讨论了最高法院与民意的关系。卡多佐曾说,法官并非淡然伫立在偏远苦寒的山巅,那些席卷其他人的大浪潮,也不会刻意改道,从法官身旁绕行。大法官们对民意也有自己的态度。“我们法院的判决能否产生力量,取决于公众的信心和信任”,奥康纳大法官说:“所以,我们必须留意民意和公众对司法制度的态度,我们也必须尽力构建和维系这种信任。”

关注民意,并非简单地迎合民意或向公众投降。作者指出,大法官考虑民意的方式,是将手中的案子不只视为抽象的法律论题,而是看作不仅在法律因素,也在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争论。浮在民意的皮肤上的激情也许没那么重要,民意的骨骼和血管里流淌着什么,才是要紧之事。

民意或会影响最高法院,而后者也可以影响公众。在美国建国之初,就有“最高法院是共和国的教师”的经典比喻。大法官应该教化民众,这种看法深入人心,毕竟,在民主政体下,教化与裁判本身是密不可分的。

要之,《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化繁为简地传播常识,做得不错,但对想要真正深入了解美国最高法院及司法传统的人们,也许还得进一步阅读这么几本书:《司法的过程:美国、英国和法国法院的评介》、《风暴眼:美国政治中的最高法院》、《宪法的精神——美国联邦最高法院200年经典判例选读》,以及《誓言:奥巴马与最高法院》。

中国读者也许更想看到美国最高法院与中国最高法院的比较,但在上述书籍中无法找到答案。我为这个问题请教了译者何帆,他简略回答说:“美国最高法院是法律审而非事实审,有违宪审查权,九位大法官集体出庭审理案件,并亲自撰写判决;中国最高法院也是最高审级,但同时进行事实审和法律审,没有违宪审查权,大法官原则上不开庭审理案件。”

进言之,美国法院享有强有力的司法审查权,这在中国是虚弱乃至付之阙如的。中国司法审查制度的核心法律依据是《行政诉讼法》,人民法院所享有的司法审查权只能涉及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为,而不是全部行政行为,因此是相当有限的。此外,学者还指出,《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要以行政法规为依据。这意味着,人民法院在行使司法审查权时仍要遵循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因此,中国的司法审查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法律监督,而不能形成司法对行政的制约关系。篇二:你所不知道的美国“医院医生”

你所不知道的美国“医院医生”(hospitalist) 2015-03-26医脉互通-临床指南

作者:林艳丰,dr.daniel lin,md,phd,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学院尼塔尼山医学中心(mount nittany medical center)医院

医生(hospitalist);林孟波,md, 中国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生

过几天就要去华盛顿特区参加2015年的美国医院医学学会(society of hospital medicine,shm)年会,心情很激动。shm年会每年都能吸引几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医院医学的专业人士,去年在拉斯维加斯召开,历时四天,参会人数逾3000, 内容包含9个会议前培训课程和115个讲座。

今年shm年会也必将一如既往的精彩,届时笔者最大程度地带来会议的最新信息,与国内同仁分享。本文在此先介绍一下美国医院医学专业形成和发展以及医院医生的职责范围。

医院医学(hospital medicine),顾名思义,即是涵盖医院内的所有医疗活动,是一个专门负责诊治因患急性疾病而收住院病人的医学专业。从事医院医学专业的医生叫hospitalist,中文翻译为医院医生,该名词首次见于由robert watcher 和lee goldman 1996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

近十年来,以hospitalist为模式的行医方式在美国发展迅速,遍及都市乡镇的大小医院,并且已经扩展到加拿大等其他国家。这种医学模式,在英国被称为“急病医学”(acute medicine)。医院医学的专业人员包括医生和其它参与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专业人士。

在深入介绍新的医疗模式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传统的医疗模式。

在美国,传统的医疗模式是以家庭医生为主导,家庭医生是既要看门诊也要管病房。一般的民众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通常情况下,民众生病时首先和自己的家庭医生联系,一般打电话到诊所预约。

家庭医生如果认为患者的病情比较急重、在诊所(或门诊)处理不了,就会建议患者去看急诊科或者打911。在传统的以家庭医生为主导的行医模式中,急诊科医生在完成评估后如果认为患者应收入院继续治疗,会打电话给家庭医生商讨病情并提供建议,家庭医生一般都会同意急诊医生的建议。于是病人可以收治入院。当然也有部分病人由家庭医生直接从诊所收住入院。

病人无论以哪种渠道被收入院,家庭医生始终都是他们的主治医生,负责查房,办理转诊和出入院等。家庭医生一般一天查房一次,时间则可以完全凭自己的习惯,早上去自己诊所之前、午餐时间、下午诊所关门之后均可。家庭医生在看门诊时,如果住院的病人有紧急情况,包括由急诊科收住入院等,一般通过和主管护士电话联系下口头医嘱。

总之,传统的家庭医生模式,医生不在医院里(not in house), 不可能随叫随到。许多家庭医生都希望能一直在诊所工作,不用在诊所和医院之间来回跑,也有一些事实已经证明,家庭医生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诊治诊所的病人上,效率可以更高。

因此,家庭医生们开始寻找一群新型的医生来替代他们在医院里的查房工作。这种来自家庭医生方面的需要,和来自医院管理方面的需要(主要是省钱节支和提高服务质量)逐渐地促进了医院医学(hospital medicine)的形成和发展。

事实上,在真正出现 hospital medicine 和 hospitalist 之前,许多医院已经在雇用医生作为house officer 专门帮助家庭医生管理入院的病人,当然 house officer 的聘用通常需要家庭医生和医院双方的面试和同意。因此,house officer 其实就是 hospitalist 的前生,或者说是早期hospitalist的雏形。

随着 hospital medicine 的形成和发展,hospitalist 的队伍不断壮大,而家庭医生查房的队伍逐渐缩小。

目前美国大多数医院都是以 hospitalist 团队为主力,75%以上的病人是由 hospitalist 负责诊治。新兴的hospital medicine模式与家庭医生为主的模式相比,优势明显:

1、主管医生是“in house”, 患者在急诊科经过诊治后,若需要住院治疗,急诊科医生可以和hospitalist联系,hospitalist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去检查患者,拟定诊疗方案。这样避免了既往的必须等到家庭医生完成门诊工作后才到床边检查患者,时间上的担搁有可能导致病情诊治的延误;

2、医生随叫随到,急重症病人能够及时处理,需要时一天可以查房多次,医生有更多机会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商讨诊疗方案,也增加了与专科医生、护理人员、药剂师、营养师和社工的沟通,从而极大提高了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减少医患纠纷;

3、明显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开支;

4、主管医生能协助安排患者出院相关事宜,并协助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的随访,减少再住院;

5、减少医院内获得性疾病的发生,比如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hospitalist的工作职责,不但要负责自己主管病人的诊疗工作(基本上是内科患者),还负责来自全院各科的会诊,如外科、骨科病人的术前评估和术后诊疗。

在hospital medicine 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hospitalist 来自完成住院医生培训以后的内科(internist)或者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专业的医生。近年来,一些全美的内科住院医生培训基地和家庭医生培训基地都有了hospitalist 分科(hospitalist track),更有许多专科医生培训基地有hospitalist fellowship 专业。除了大多数医院里的全科的医院医生(general hospitalist)以外,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医院里还有分科的hospitalist,如小儿医院医生(pediatric hospitalist), 神经医院医生(neurological hospitalist),精神科医院医生(psychiatry hospitalist)。

总之,hospital medicine , 这个新兴医学专业己经崛起,而且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它的发展将对将来的美国的临床医学带来巨大的影响。篇三:你所不知道的美国创业优势

你所不知道的美国创业优势

美国历来都非常鼓励青年创业,也十分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现如今,创业成为国内越来越多创业者的选择,因此,美国创业已成为一些国内创业者的心之向往。在这方面,美国创业的经验也可供国内创业者参考借鉴。作为国内孵化器的领导品牌,漕河泾创营也在积极打造更优质的创业环境。在漕河泾这片创业热土上,已经有近3000家企业落户于此。创营innoclub依托国家级产业园,为创业者提供了功能齐备的创业办公环境和租金减免优惠,灵动办公、精品商务、政策扶持、融资顾问、创业社交等一系列创业服务。现在,漕河泾创营又与硅谷创新中心和幼发拉底孵化器达成合作,进一步的学习美国创业经验,复制美国创业模式。

为什么美国创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呢?漕河泾创营为您来讲解。

1、美国非常鼓励青年创业,从美国的大学里我们就能感受的到。有些大学甚至拥有自己的孵化器,能给创业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课程、技术资源和支持。

2、从美国的整体大环境来说,美国为创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纵观美国各地,都拥有不计其数的孵化器。这些孵化器不仅仅能在技术和决策上给予创业企业一定帮助,更大的意义则在于他们建立起了庞大的资源网络,为创业企业和投资人营造了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

3、地方政府对创业者也非常支持。就拿旧金山来说,旧金山市给予美国创业者租房优惠,改造旧厂房给创业团队作为办公室。

第3篇:你所不知道的真相

——致那个追风筝的人

朋友介绍了一本书,胡塞妮的《追风筝的人》,接过书的瞬间朋友抛过来一句“很感人,我都看哭了”。应着朋友这句话,我随时准备好自己的眼泪,开始看书。看完竟没有哭,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书从未有过的感觉。没哭大概是我的泪腺阀度比较高,但书中那冲击心灵深处的故事,却是我这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人奈何也挡不住的。

掩卷深思,借用了电影评语的一句老生常谈的话,“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 爱与救赎,我不知道这是谁创造的一个矛盾综合体,一场只能用对不起来完结的爱。 故事中,哈桑对“我”的那段情谊,那段孩时,最纯最真的友谊。没有利益的意图,没有奉承的做作,一切都是最无私,最真心的关爱。他以“我”的快乐为快乐,以“我”的悲伤为悲伤,他的生活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我”却自私的以一个主人的身份来看不起这个仆人式的朋友,只把他当做消遣寂寞的玩偶,甚至在这个朋友为了“我”,被欺负时“我”却在袖手旁观,“我”终于深深的伤害了“我”的朋友,“我”诬陷他,将他赶出了“我”的家,而哈桑却用了他的一身在爱“我”,保护“我”。原来所有的阴谋,所有的真相他都知道,他无悔的走入“我”的陷阱,只为不希望“我”受伤。这场超越了人世间所有情人的爱,在“我”知道真相的时候,“我”已无能回报,哈桑死了,还是为了“我”死去了。“我”良心的谴责却远远不仅与此,那个“我”生命中伤害最深,也是爱“我”最深的朋友,竟是“我”同父异母的兄弟。而“我”却是那个改变了他的命运,并害死他的人。在这场本是最幸福的电影里面,“我”演绎了场后悔莫及的悲剧。“我”的良心潜逃不了救赎的牢笼,感谢老天留下了那个救赎的对象——哈桑的孩子,“我”的侄儿,“我”以生命为赌注,只为结束这困了“我”多年的不安,一场恐怖的阿富汗旅行,“我”以救赎为前提,以真心为回报,去为那个曾经为“我”追风筝的人的孩子追风筝。这场救赎没有终点,“我”的一生将为他服务。

故事便这样结束了,主人公的救赎至此也没有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而那份爱,却在哈桑结束的时候,主人公继续延续下去,他将会好好爱哈桑的孩子的,我相信这是每一位读者看了这本书都会希望的。

对于主人公来说,你所不知道的真相,不是困扰他多年的那场自己亲手编织的阴谋,而是哈桑早就以爱的名义原谅了主人公犯下的所有过错。也不是他父亲对哈桑这段亲情的隐瞒,而是哈桑对他这段从来就不是建立在亲情羁绊上的爱。

人世间的爱,有多少让我们泪洒颜面。而这段爱,这段友谊,留给我的最多的是心灵的洗礼,哈桑那干净的笑颜是每一个在这烦杂世间生活的人的安慰,慰藉那遗失的美好,重拾人与人最单纯的交往,最真挚的爱。

我愿意成为那个追风筝的人。

一本好书需要心灵的契合,才能得到最深的感悟,感谢作者为我们探讨了这场人性的救赎,让我们重新体味这份最纯净的爱。

其实本书的作者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场真相。作者是一个阿富汗人,他深切的同情着自己那在战争中的同胞们,作者将大部分故事背景安排在阿富汗的塔利班统治下,作者深恶痛彻的描绘了战争给友好善良的阿富汗百姓带来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有物质上的更有心灵上的。一场你所不知道的,战争带来的,来自于人性的伤害。战争对那些无辜孩童心灵的摧残,是他们一生的噩梦,这是一种人性扭曲的伤害。

作者以最朴实,最自然,最真实的笔墨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有撼动心灵的质朴之爱,没有完美的结局,却留给我们一场人性的探讨。

我想不论是那个追风筝的人,还是那一家善良的阿富汗人,还是孤儿院的那个无奈的院长,还有那个为了孩子买自己义肢的父亲。他们的故事留给我们的都是爱。

第4篇:你所不知道的达·芬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你所不知道的达·芬奇

作者:林一苇

来源:《课外阅读》2009年第13期

我相信,达·芬奇是在《蒙娜丽莎》的微笑里开始他的飞翔梦想的,你们见过那幅画,那双眼睛是深远的憧憬,那对嘴角是铺展的双翼,背后的河水和草地是他的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地方。那片天空幽蓝得像梦。

提到达·芬奇,人们知道最多的是他是一个画家,那些医学院的大学生们或许知道他还是一个解剖学的鼻祖。如果你在意大利,你碰巧是米兰人,或许你知道他是一位设计师——那里的护城河是他设计的。

这些你们知道的,我就不说了,今天告诉你们一点不知道的。老达还是剪刀的发明者呢,那些美丽的咔兹咔兹声至今还是女孩子美丽的梦;音乐家们也愿意和他攀上亲,因为达·芬奇会弹琴和吹笛子;那些大力士和学武术的人更乐意提到他,以证明并非四肢发达,头脑就简单,因为达·芬奇是一位大力士,他能够轻易地折断马蹄铁;那些靠左右手写字就走南闯北在电视台闹腾的人你们就省省吧,五百年前,达·芬奇就会左右手写字,甚至左右手作画了。他用左手写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个飞行理论家和一位飞机设计师的达·芬奇。 话说当年的达·芬奇是一个精力充沛和热爱美的人,这样的人当然十分向往飞翔。有天早上,他正在做梦,一只鸟从窗户外冲了进来,小鸟撞碎了桌子上的油灯,巨大的破碎声惊醒了达·芬奇。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一定是拿起棍子打小鸟的,我们不是有一个叫张九龄的诗人打鸟,因为“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吗?达·芬奇老先生就不像中国人了,看到惊梦的小鸟,他不但不恼,反而兴奋起来,“小鸟为什么能飞翔,飞翔的原理是什么?我能不能做一样东西,乘上它像小鸟一样飞起来。”此后,达·芬奇先生就整天躺在草地上,观察鸟的飞行。他干百次地观察了鸟的停栖、鸟的飞行、鸟的俯冲、鸟的滑翔。他观察了很多年,他的感受当然十分深刻,甚至写了《论鸟的飞行》一本厚厚的著作。在这本著作里,他指出,空气通过鸟的翅膀产生向上的升力,空气的流速越快,上升的力量越大。为了验证他的发现,他制造了一个螺旋桨模型,在模型上扎上羽毛,通过旋转让螺旋桨飞升。这个模型是直升机的鼻祖。

受鸟飞行的启发,他还制造了一个巨大的鸟的模型,我们今天称它是扑翼机模型,他在这个模型上扎满厚厚的羽毛,鸟的脊背部还带着两只桨,桨上也扎满羽毛,人可以用手划动两只带羽毛的桨,从此获得上升的力量。达·芬奇亲自操作和试飞了这个扑翼机,可以想象,当达·芬奇粗大的手急速地划起两只带羽毛的桨时,一片白色的羽毛纷纷扬扬升起。

由于设备和材料的原因,达·芬奇发明的飞机最终没有飞起来,但在飞机的发展史上,他写下的无疑是最绚烂的一笔。

他的探索令人动容!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5篇:[寒假征文]你所不知道的对联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把我从遐想中拉回到现实,我立即坐得端端正正。门被轻轻推开,只见樊老师大摇大摆、“英明神武”地进来了。大声宣布:“今天我们学习对联!”该话题并未引起大家的兴趣,倒是引来几位同学的不屑:“对联天天见,

谁还不知道?”

老师神秘的一笑,并不作答。他打开面前的电脑,介绍说,对联是对偶句,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一般为句式相同,字的意思相对。贴对联时要注意,因为古时人们读书都是从右往左,所以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横批贴中间。在一副对联中,你们想写多少字都行,简单的甚至只有一个字。

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列出几个单字的上联让我们对下联。

“上。”“下!”“大。”“小!”同学们喊道。“‘人’呢?”老师问,“‘物’。”“不对,是‘猪’!”几个同学抢答。老师又是狡黠的一笑。“我们来把上联连起来,并加上‘我是’两个字。”老师眯起眼睛,准备钓大鱼。

我们可爱的刘同学“噌”的站了起来,瞪大了眼睛。樊老师慢条斯理的念道:“我是上大人。”刘同学喊道:“我是下小„„”硬生生地把最后一个字咽回了肚子。老师揶揄道:“说啊?”小刘乖乖地低下了头,接受全班同学排山倒海的笑声。我禁不住赞叹:“姜还是老的辣呀!”

老师接着转换了话题讲到,明朝时日本倭寇常常入侵中国,并出了一个“三光日月星”的上联伺机挑衅。而我们也对出了“四书风雅颂”的下联,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最后,樊老师说:“大家学了这么多,给你们一次实战的机会吧。这儿有一副万年联,也就是可以永久使用的对联。银□辞旧岁,金□迎新年。大家只需要根据所需,更换方块中的字就OK了。”

我们大家一起开动脑筋,“银龙辞旧岁,金蛇迎新年”这幅对联就脱口而出了。

“新年到,为大家送上一幅春联,带来浓浓的年味儿,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真是一堂有趣的课,原来对联也有这么多是我所不知道的呀!樊老师带领着我们穿越了几千年,了解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我自豪、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五年级:胡芮华

第6篇:你所不知道的错误刷牙常识

有牙病需要看医生的人却越来越多,这裡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坚持的一些爱牙护齿的习惯,有可能是错的!

1.冷水刷牙

冷水会导致牙本质敏感的人牙齿酸痛,而且不利于牙膏内的有效物质发挥活性。牙膏中的主要成分是摩擦剂和氟化物,实验发现,这些有效成分发挥作用的最佳温度是37摄氏度左右。

建议:刷牙时用接近自己体温的温水效果最好。

2.刷牙太用力

刷牙的时候力量太大,可能伤害牙齿。

建议:大约相当于手指拿起一支冰棒的力量,使用手腕的力量刷牙。

3.刷牙横著刷

超过90%的人採用横向刷牙的形式。横向刷牙一方面无法清除掉牙齿缝隙裡的垃圾,同时还可能导致牙齿根部楔形缺损、牙龈损伤、牙本质敏感等问题。

建议:正确的刷牙方式是顺著牙齿的缝隙竖著刷。

4.刷牙时间太短

很多人以为刷牙的目的是清除食物残渣,其实不完全如此。清水漱口可以清除掉90%以上的食物残渣,认真刷牙的目的是消灭牙菌斑。许多人每次刷牙的平均时间为59秒,这个时间对完全彻底地清理口腔是不够的。

5.刷牙时间不对

98%的人每天早起刷牙,然后吃早餐。这样的结果是,牙膏裡的有效护齿成分并没有太多机会留在牙齿上,而是随著早餐吃到了肚子裡。

6.刷牙后漱口次数太多

牙膏中的一些有效成分需要保留一些在牙齿的表面来形成保护层,保持一段时间细菌不会快速生长,过多漱口就没有这个作用了。有人还会用清水再刷一次牙,这是帮细菌伤害自己牙齿的傻行为。

7.口腔乾燥、熬夜、喝水少

这些情况会导致龋齿高发。现在的人对著电脑的时间多,开口说话的时间少,唾液的分泌也会相应减少。唾液有平衡口腔生态的功能,晚上11点以后人们的口腔环境会开始进入乾燥期,而口腔乾燥会使细菌滋生。

建议:多喝绿茶和清水。绿茶除了补充水分,其中含有的氟化物还能保护牙齿不被细菌侵害。

8.用大牙刷才刷得乾淨

每个人的牙齿有大有小,牙刷太大,在口腔内执行任务会不够灵活,牙刷太小,又无法完成大面积的口腔清洁工作。

建议:选择一把大小合适的牙刷,牙齿头的大小应该等于2个半到3个牙齿的宽度。

第7篇:你所不知道的的生僻字

1.犇:bēn——“奔”字的古体,奔跑。 《荀子·议兵》:“劳苦烦辱必~。”

2.骉:biāo——众马奔腾的样子。

3.羴:shān——古同“膻”。 所谓“膻”,就是羊肉的气味。

4.麤:cū——汉字“粗”的异体。

5.猋:biāo——[形]:狗奔跑的样子。犬走貌,从三犬。——《说文》。

[名]∶疾风,暴风。同“飙”。如:猋腾(同“飙腾”。狂风飞卷)

6.焱:yàn——光华,光焰

7.燚:yì——人类火种起源之神;火貌;在人名里有平安的意思。

8.鱻:xiān——古同“鲜”。

9.毳:cuì——俗称“寒毛”。

10.劦:xié——◎古同“协”,合力;同力。◎急。

Liè——◎用力不停。◎给力,2010年度热词,反义词,不给力——信息来源,中国邮政储蓄的封面宣传,这个字被定义为给力(因为有3个力)

11.掱:pá——会意。字从三只手。其中两只手表示“正常的手、掩护的手”,第三只手表示“偷窃之手”。字音从“巴”。“巴”意为“附着”、“黏着”。指扒手喜欢黏在人背后或身边,一有机会就把手伸进人的衣兜里。本义:扒手。贴身的小偷。

12.垚:yáo——高。这个字不常见(所以使用智能拼音输入法打不出这个字,我觉得这个字比较生僻)。我偶尔见到的不是作为商店字号就是用于人名,如关垚淼。

13.昍:xuān——明

14.汧:qiān——〈~水〉今千河的古称,源出中国甘肃省,流经陕西省入渭河。汧阳,县名 在陕西省。今作千阳

15.祎:yī——<形> 形声。从示,韦声。广州话读“衣”,本义美好。祎祎(美好)。同本义 [fine] (多用于人名)

16.勰:xié——形声。字从劦(xié),从思,劦亦声。“劦”表示“合力”。“思”意为“考虑粮食问题”,转义为“与粮食有关”。“劦”与“思”联合起来表示“合力解决粮食问题”。本义:合力解决粮食问题。引申义:合力、协同。同“协”(多用于人名)。

17.忻:xīn——忻<动> 形声。字从心,从斤,斤亦声。“斤”本指斧斤,转指“凿破”。“心”指阴暗心情。“心”与“斤”联合起来表示“阴暗心情就像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一旦用斧斤砍伐掉一棵遮天大树,就会一下子亮堂起来了”。本义:凿破阴郁,放飞心情。心情开朗。引申义:欣喜。

18.淼:miǎo——〈形〉◎会意。从三水。又作“渺”。本义水大的样子。淼南渡之焉如?——《楚辞·九章·哀郢》◎又如:淼淼(水势浩大的样子);淼渺(水广阔无际的样子);淼漫(水流广远的样子);淼漭(辽阔的样子)

19.煐:yīng——古人名用字。

20.烓:wēi——古代一种可移动的火炉。也常用于人名。

21.焜:kūn——光明。

22.琰:yǎn——◎美玉。宋·黄庭坚 《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韵》:“披榛拢芝兰,断石收琰琬。” 元·王沂 《送陈彦和院判》诗:“丰碑磨琰琬,潜德播芳馨。” 明·王錂《春芜记·赐婚》:“才郎琰琬,淑女娉婷。”◎比喻美好品德。

23.瑱:tián——◎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的装饰物,用玉、石、贝等制成。◎美玉:“荣重馈兼金,巡华过盈~。” ◎古通“填”,填充:“金精玉英~其里。”zhèn ——◎镇压坐席的玉器:玉~。

24.媭:xū——◎古女子人名用字。◎古代楚人称姐姐为媭。

25.喆:zhé——◎同“哲”,多用于人名。明智;有智慧。◎贤明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了解。◎表尊称。参见“哲兄”、“哲嗣”。◎哲学的简称。◎通“折”。制裁;决断。参见“哲人”、“哲狱”。

26.鎏:liú——◎成色好的金子,美金谓之鎏——《集韵·尤韵》◎同“镏”,鎏金: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涂在器物表面,以装饰。鎏银:镀银或包银的行为或过程。

27.臸:zhī ——◎到达。◎ 如一。

jìn ——◎ 前往。

28.誩:jìng——字义:争论。

29.棽:chēn——棽丽a.繁盛茂密,如“凤盖棽棽,和銮玲珑。”b.纷垂繁盛;c.引申为华丽。

30.燊:shēn——旺盛。看其字体结构,火在木上燃烧,三个火,意思是烧的很热烈,火木旺盛的意思。

上一篇:环保执法检查内容下一篇:中考数学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