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体育游戏反思

2022-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班体育游戏反思

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启示反思

摘要:小班化教学从萌芽到实验,再到改革推广,一直到如今的理性反思阶段,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期间,关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意义、理论基础和教学策略等此起彼伏,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绩效。《环境微生物》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在加拿大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以及多年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实践,尝试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为专业教学实践的内涵建设开展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实践

小班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欧风美雨的产物,与个别化教学旨趣一致,都是为了克服时代发展班级授课制逐渐显露出来的弊端,在欧美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取得了丰厚的绩效。小班化教学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和上海等地借鉴国外小班化教学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经过多年实验,在改革中不断推广,已经走进改革的关键期和深入区,需要理性判断和深度反思。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意义重大。从2008年伊始,笔者就一直从事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工作,期间亲身看到了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数上的激增,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扩张的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难以避免的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更难以进行“因材施教”。然而随着原来承担4个教学班的教学减少到1个教学班的教学,学生数量相对减少,为开展小班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本课程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笔者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进行了多年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亲身体验到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有利于学生的学,本文尝试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厘清小班化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界概念万千,容易泛化,容易致使含义模糊,表达概念的词语指称的对象不确定,遂存在偷换概念的可能性。似乎人们都知道环境微生物学,尤其小班化教学的泛化概念,然而却不一定知道其究竟,因此,概念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已如汗牛充栋般之多,然关于小班化教学概念的研究却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笔者尝试结合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尽力阐释清楚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小班化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在减少班级人数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通过改革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学是指通过安排不同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协助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并且要求掌握在小班教学的同时,如何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益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小班化教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减少学生人数,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诸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因此,小班化教学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深入研究和分析小班教学可以看出,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充分了解并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再像传统教育那样进行统一规格化教学,而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课程、评价方式和奖惩制度等。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基于环境微生物学新兴学科课程的独特性,在学生人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超越传统班级授课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于2012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系访学期间,有幸旁听了马修博士主讲的环境卫生学课程,亲身观察了其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也深深感受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和优势,小班化学生人数较少,约翰·杜威主张的减少教师解释(讲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讨论)成为现实,学生的参与率、积极性很高,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受此吸引和启发,加上学校政策支持,笔者结合自己在《环境微生物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尝试。整个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置、讨论课的参与,把原来大班课堂难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小班化教学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程教学的热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

(一)启发式问题的设置

班级授课制主要强调教学效率,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提倡教师的讲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满堂灌”的窠臼,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低,很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差异,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中,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大约维持一个教学班有25~30名学生,教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式问题引导的模式,每章节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式问题,该部分呈现在前一个章节末,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学习内容,并在课堂开始前进行简单的提问,以便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每堂课结束后,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及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寻找资料,合作交流,并提交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鼓励学生尝试在课堂上汇报,促进深层次学习的进行。

(二)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

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在5年的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讨论环节主要形成了三种形式:一是在教师指导下,部分章节由学生主讲,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促进教师和学生成为在教育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者,2009年开始实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于每个教学模块,共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建议每组一人汇报,其他补充,全班集体讨论,教师的角色是全程指导。三是课后作业的设置与讨论,按照学生能力做优质分组,分工合作,就课后作业或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并在下次上课时做简要汇报。

(三)实验课前预习报告的撰写

在本科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课前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内容一无所知,只有到实验课开始前才听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经常和其他同学讨论实验步骤,甚至养成“看一眼步骤、做一下实验”的坏习惯,实验结束后又缺乏系统的回顾,整个学习环节被划分得支离破碎,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实验技能的掌握。面对该现象产生的困境,实验课前预习报告的设置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途径,在每次理论课或实验课结束前布置下一次实验的内容和要求,或建议学生从教学日历中查看实验的安排,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实验课所需材料,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验课开始时主动呈现给教师,此时教师更多地是辅导角色,主要针对学生在预习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合理解释,示范指导。坚持实验课前预习报告的撰写,能够克服面对问题衰弱无力的现象,减少学生学习防卫行为的出现,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有助于教学秩序的好转。

(四)實验课过程考核的设置

目标评价模式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然也开始受到了很多批判,该理念主导下的课程教学评价难以真正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类似环境微生物学等理工科实验教学难以实现评价的真实客观性,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技能的综合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将实验操作技能过程考核纳入综合考查中,不仅能够便于检测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会加强学生对待每次实验操作的态度。

三、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启示

《环境微生物学》经过一轮校级重点课程的建设,已经做出许多改进,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从教学大纲的修改到实验课的更新,都为进一步教学改革发挥了功能。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有效的师生对话式教学

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启发式问题的设置,还是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都必须依赖有效的师生对话,有效的对话需要能够使学生很快厘清谈话主题,并推动着主题,谈话师生双方、生生之间都有变化,这是基于对话者经验式资料库的储存。对话是一个集体的口头即兴创作,对话式互动需要参与者深思熟虑,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分工框架内共同完成。偶尔也许会有惊奇、发展阶段或方向的意外转折,参与者应该对此做出现场回应。启发式问题的设置和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都是以对话式教学方式展开的,有效的师生对话有利于学生厘清学习内容,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二)教师工作和角色的转变

相对于班级授课制,在开展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和角色都发生了转变,工作由杜威所谓的解释(讲授)到指导(辅导)的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灌输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到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转变。面对充满未知数、独特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情境,需要师生共同在行动中反映,建构和检验新的理解范畴、行动策略和问题框定方式,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模糊地带以及与情境资料的反映性对话。教师角色特征是建立在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之上,反映了学校情境中教师的行为模式,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教师角色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指2002年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需要转变专业角色的要求,从传统的教书匠、灌输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示范、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班化教学无疑是这一改革的最好呼应。

(三)重视形成性评价

根据性质和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或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中各个局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或者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做出整体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形成性评价因为其过程性、探索性和灵活性,重视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考核,识别有意义的变量。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过程考核的设置就是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掌握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态度,教师可以“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四、关于环境微生物学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反思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学科独特性,然基于该学科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到类似的其他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也许在其他类似学科教学也会遇到,希望在此基础上的反思,能够作为提醒之功能,减少错误行为的出现。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宠儿”,人人都在谈教师专业发展,然而泛化的概念已经使很多人的理解模糊,甚至错误。以小班化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通过书本学习和专家学者的传授可以获得学习的效果,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教师也可以获得感受更深的、记忆更牢固的学习效果。然而当今时代背景下,生态取向的教师成长方式是最为现实有效的,通过师生相互合作,实现成长的目标,这种成长方式不仅仅是关注师生的知识学习,也不仅仅是关注教师的反思,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更好地合作,建构合作的师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的转变、角色的转变等都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不断在行动和实践中反思。

(二)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讨论,东西方文化哲学的差异,师生之间对话方式也不同。西方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始,一直强调教师的质问,追问迫使学生陷入“逻各斯囧态”,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东西从孔子“待问”启发开始,更多的是三千弟子求问孔子,孔子传道授业解惑,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无论西方的“追问式”对话教学,还是东方的“待问式”对话教学,都是指向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对话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近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可以借鉴参照的对象本就很少,加上小班化教学是一个在充满未知、不确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混沌复杂的状态需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变量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政策支持力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基于一门新兴学科的教学实践更加需要对诸多要素的最优化处理,希冀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9][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8,417,395-396.

[2]陈桂生著.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曹道平,陈继贞著.生物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9.

[4]毛放著.小班化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7.

[5]王欣.小学小班化教学策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11.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6.

[7][美]唐纳德·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夏林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5,55.

作者:宋增福 殷玉新

第2篇:小班数学教学活动“1”和“许多”及反思

摘要: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前首先吃透教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课后还要善于认真反思,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在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1”和“许多” 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l”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兔拔萝卜”作为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所涉及的动物形象“小白兔”,孩子们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动简单有趣,比较形象直观,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既保证了目标的达成,又让幼儿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二、关于活动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而小白兔又是孩子们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形象。所以选择了以兔妈妈带小白兔去郊游这样一个主题游戏为线索,在游戏中由若干个有趣的小游戏贯穿。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含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有关“1和许多” 这两个不同的量。从而达到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关于活动目标的反思

1.活动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不能很准确地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孩子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在游戏中让幼儿初步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进行表达。

2.活动重点: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l”和“许多”。

3.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认识”和“感知”的问题,所以把认识“l”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让幼儿根据兔妈妈所给的任务进行认识“l”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习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习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l”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l”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l”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四、关于活动准备的反思

在活动准备这一环节中,我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小兔头饰、萝卜、红花。通过这些让孩子们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幼儿对这一活动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活动中的第一环节,我扮兔妈妈,幼儿扮成兔宝宝,听音乐起床,梳洗,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情境。(教师:我们家都有谁?有几个兔宝宝?几个兔妈妈?)这样一来,小朋友就首先从视觉上有了一个关于“1和许多”的量的概念。

活动中的第二个环节,“兔妈妈”带着“兔宝宝”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以去郊游的情景导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宝宝们!快跟在妈妈身后”。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遇到了萝卜地让幼儿观察萝卜一样大吗?分辨出有1个大萝卜,许多小萝卜。每个兔宝宝拔一个萝卜抱回家,许多萝卜就分成了一个一个。让兔宝宝们把抱回来的萝卜一个一个放在框子里,框子里就拥有了许多萝卜。这样,让孩子动手操作比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通过亲身感,孩子们在理解“许多和1”的数量关系会更容易,体会也更深刻。后面让孩子们在将萝卜放进筐子里,体验1是怎样变成许多的,这样1和许多的数量关系也就明确了。

活动中的第三个环节,兔妈妈奖励兔宝宝发小红花,先让兔宝宝看看有多少朵,兔宝宝轻易的就说出了“许多”朵,给每个兔宝宝发一朵小红花,兔宝宝又说出了“许多”朵小红花变成了一朵一朵。进一步巩固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知道许多的“1”放在一起就是“许多”,“许多”又能分成一个一个的。

活动中的第四个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能真正理解,学以致用。最后,我设计了让幼儿寻找“1和许多”这一环节,迁移经验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寻找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这样可以让我知道整个活动下来,对幼儿接受了多少,有一个了解,从而进行下一步教学。

由此这样反复进行,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并通过反复的游戏,使幼儿能正确区别“1”和“许多”,理解两个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活动中,我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成为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亮点。孩子们在无形中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我也达到了让幼儿可以自主学习,探索,有兴趣学习的目的。

六、教学策略的反思

1.教师的总结性语言。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总是提醒自己在每一个活动环节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小结。因为教师的小结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掌握的知识。前面说过,小朋友在语言的理解上还是受年龄的限制的。我只注重了教师的小结,而没有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在小结时能够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或许更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也才真正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

2.对孩子语言发展的训练。虽然我们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方式,我对孩子们施教的是数学领域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渗透在各个活动当中的,所以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说“我拿的是×个萝卜”、“我得到了一朵×花”……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会表达,虽然有的孩子并不能主动地去对同伴说,但是我尽量和每个孩子对话,让每个孩子都能表达自己所想。活动中我也尽量给每个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

七、活动的启示

1、做反思型的教师。课后应当进行反思,但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走向理性,追求“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循环过程,不断寻找培养幼儿发展的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目标定位的重要性。目标要有一个适度,不能贪多过高,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难点,围绕一个重要目标展开,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

3、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过程要针对目标有效的设计,把幼儿放在主体位置。

4、关注幼儿。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教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多思、多想对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教与学的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无止境,每一次的教学加上深刻的反思对自己都是一次成长。

参考文献:1、《幼儿教育》

2、《学前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实验幼儿园)

作者:任忠民

第3篇: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财政学” 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

摘 要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由传统的单一“灌输式”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范式的创新。本文依据“财政学”的课程特点及其与现实热点问题的关联性,提出“财政学”实施大小班研讨模式的迫切性、应用价值及关键环节,包括研讨问题设定、课前准备和课堂展示以及科学评价体系建设等。对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的教学理念和范式创新,重塑教师功能定位和评价考核体系建设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大班授课 小班研讨 教学模式

0 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课堂一直以传统大班授课模式为主导,这种以教为主的单项灌输式的教学范式,迎合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师生间缺少互动和思想碰撞,无法发展学生的启发性、创造性能力等缺陷,[1]正逐渐变得难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理念的呼声愈发高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

现代学习理论证实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知识的自我建构。[2]小班研讨课(Seminar)作为与大班授课不同的课程形态,在知识层面存在根本不同。[3]大班授课往往将知识作为确定性的、外在于学习者,而小班研讨课则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怀疑的。相对于大班授课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小班研讨课倾向于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使大学教学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因此,探索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国情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简称“大小班结合”)的教学范式,增加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的研讨课比重,促进大学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教-学”并重转变,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所讲授的“财政学”课程为例,结合“财政学”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实践,以财政学大小班结合为研究对象,探讨“财政学”教学方式转变的经验、迫切性和挑战,以供同行研究商榷。

1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大班授课的理念是17世纪由Comenius提出的,[4]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班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诸如大班教学限制了师生交流,使学生无法参与其中;[5]受制于课堂形态、地点、人数等限制,只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6]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等等。相对于大班教学,小班教学(Seminar)是1737年由德国学者Gesber首次引入,到了20世纪初,已经在美国大学尤其是在其研究院中广泛采用,迄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的小班教学模式虽开始较晚,但近些年也开始对“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内地高校,取得了积极效果。[3]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理念改革的产物,该模式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即布鲁姆教育分类法中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2]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实施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班级规模等方面选择合适的小班研讨方式及学时分配。常见的实施模式有: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授课+项目教学、大班授课+微课教学等。[7]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每周1次,每次3课时,共计51课时,一般面向经济学基础的大二、大三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分为财政特征与职能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宏观调控5大版块,每个版块下又划分为若干个主题内容。目前,财政学课程普遍采用单一灌输式的大班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热点问题,导致理论与社会实践脱离,教学效果不理想。自我校承担江苏省财政学品牌专业建设任务以来,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将财政学课程作为骨干专业课程进行了试点改革,成立了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小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的方式,增进了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交流,拓宽了研究思路,丰富了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体系。

具体做法如下:根据财政学课程与当前社会热点的密切关系,如“營改增”的减税效应、转移支付与脱贫问题、个人所得税改革等热点问题,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知识与专题讨论两部分,理论知识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进行,注重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教学;专题讨论则注重知识的拓展性以及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每3周举办一次。研讨课以小组形式开展,每组4-6人,通过课前布置并指导学生分组选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论文资料,通过分析、讨论和理性批判财政热点及前沿问题,以发展学生分析、理性批判、评价等高层次认知能力。但由于财政学课程仍然以传统的大班授课为主,班级规模较大,使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及现场反馈与预期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效果欠佳。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经本专业教学团队研究讨论,尝试全面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范式,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任务十分迫切。

2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实施的关键点

依据财政学课程特点及其与社会热点前沿问题的密切联系,本团队认为应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简称“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8]其中,大班授课仍等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理论框架,小班研讨应配合采用“讨论班”、“提高班”的两种研讨模式开展。①其中,“讨论班”模式通常由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负责引导把握讨论方向,并视情况给予补充和拓展。“提高班”则是围绕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展开,一般由老师设定研讨题目,问题设计注重研究性,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为了保证大班授课、小班教学的教学效果,还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2.1 问题设计的研究性与关联性

研究性是研讨问题的首要标准,是引发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前提。[9]研讨课的选题应当是在指导教师团队凭借科研上的经验反复斟酌后形成的,能够提供足够研究素材及研究深度与广度,寓学于研,以实现学与研的融合。同时,为了实现对某一主体的深入研讨,还需要考虑问题的扩展性,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研究主体进行扩展延伸,从而形成核心问题和一系列扩展性问题的组合,为研讨提供多视角、宽领域、够深刻的研究逻辑框架。

研讨课选题要与大班所授基础知识或学生兴趣点关联。[10]如果研讨的问题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毫无关系,也就等同于缺乏理论基础,学生无法形成独立思考、深入辨析以及探究,也就很难形成系统性、批判性的观点,从而会直接导致因研讨问题难度太大而难以开展;若所研讨的问题与学生的经验兴趣或生活毫无关系,则很难激发学生从事研究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启发式、探究式与建构性的学习中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有鉴于此,我们注重从教学团队教师所主持的相关重要课题、研究领域及前沿热点研究中形成研讨问题。如转移支付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在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领域,通过大班授课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转移支付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引申出一系列扩展性问题,如转移支付对县级财政解困效应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对县级财政解困效应的差异?导致地区获得转移支付利益格局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是什么?主要因素是如何在利益分配中发挥作用的?转移支付如何促进落后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支出行为的关系,如何有效测度转移支付对地区政府支出行为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研讨,不仅能保证教学要求,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逻辑性的知识架构,调动学生从事研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小班研讨课的有效实施

小班研讨的顺利实施必须把握住课堂讨论的方向和程度,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避免漫无目的的讨论。一般而言,需要进过精心的课前准备,并配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节奏方可。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财政学”小班研讨采用分组合作的模式,班级规模应在30人左右,每4-6人为一个小组,并认定一个组长,小组成员的构成应依据互补的原则,以专业、能力等为标准,各小组之间要具有同构性,以保证各组的团队协作。小组分配后,教师应当向各小组介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选题范围、分工策略以及评价标准等。每次的研讨主题应当在课程开始前两周分发给各小组,并就数据来源、文献检索、分析工具等予以适当的指导,各小组应当围绕研讨主体认真准备,搜集并阅读文献、查找数据、案例等,最后撰写提纲和研究报告,并制作演示所用的PPT。

第二,课堂展示。先由老师花费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课程学习目的和研讨的主体进行介绍。然后,按照随机排序的方式,由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展示,每个小组的回报时间在15分钟左右。每个小组展示完成后,由老师进行阶段性评价,再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争辩和讨论,教师须认真聆听并控制讨论方向,适时进行反馈和总结。尽可能提供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畅所欲言,激发同学们的分析、创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实现研讨课的教学目标。

2.3 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小班研讨课的评价方式不同于期末试卷的传统考核形式,[11]其重点在于过程,学生参与是其重要的方面。如何通过各小组的显性学习成果、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进行评价是小班研讨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财政学”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我们将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显性成果。包括各小组的研究报告设计、PPT制作以及课堂汇报等,并结合选题的难易程度,予以综合考量;二是学生参与程度。包括项目分工、任务贡献、所提观点是否深刻等。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将最终评价分数分为教师打分(60%)和组内评分(40%)两部分。教师打分是依据各小组的显性成果、启发思维等对该小组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对小组的整体评分也是组内每个同学的分数;组内评分主要是依据组内成员的任务贡献大小、参与程度等进行评分。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批判性思维,以保证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取得理想效果。

3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根据我校已经开展的“财政學”大班授课+专题研讨的教学反馈,并结合其他高校推进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可以预测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将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

第一,教师定位不清及缺乏激励。一方面,小班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宽的研究领域,从而能够设计出具有研究性、集群性的研讨选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兴趣。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现场把控能力,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并能够适时的把控讨论方向,并给出有效的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尽管很多老师认可小班教学比大班授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但是却很少有教师愿意尝试,因为小班研讨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背景下,主动变革教学方法缺乏激励,从而使得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遇到阻碍。

第二,学生平等参与问题。学生对于小班研讨的参与意愿和程度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研讨课的参与意愿较低。如有些学生对于研讨课有抵触,不适应研讨课开放性、不确定性以及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且需要课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故更倾向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接受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对研讨课的参与程度不高。一些学生受性格的影响,不太愿意多表现自己,沉默寡言,或者所提的问题趋于敷衍,言辞陈旧、毫无观点,导致每次在课堂上的讨论就反复只有几位同学参与。如何平衡讨论的参与程度,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尽可能融入进来,是小班研讨课面临的又一挑战。

第三,教学资源建设不足。开展小班研讨课需要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传统的教室在某种意义上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师生间平等的互助交流。根据国外的经验,应当建设一批圆桌型教室并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以利于师生之间进行小范围、平等性的交流和展示,而当前这一教学资源远远不够。同时,小班研讨实施离不开教学团队的支持,包括研讨主题选定、专业对话还是经验分享,都需要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但由于学校对这部分付出尚没有明显的回报,使得教学团队的组建激励不足。

4 结论和对策建议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广泛推广。国内很多大学包括北大、厦大等一流高校都在积极尝试。它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革新,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范式,即由传统的单一“灌输式”转向以“学”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范式。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学”的课程特点及其与现实热点的关联性,提出“财政学”实施大小班研讨模式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教师定位与缺乏激励、学生平等参与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据此,本文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范式,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作为重要任务。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要发挥大班授课这一传统模式的优点,通过传授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搭建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同时,要明确小班教学的课程目标,通过研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新等深度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加工、批判融合的深层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理性批判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的培养目标。

第二,重塑教师功能与定位,改革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大班授课、小班教学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到本科教学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一方面,大学应当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体系,对教学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大小班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识别学生成长规律能力。因此,学校除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外,还应当通过专题培训、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研讨教学能力。

第三,加强教室资源建设,为小班研讨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教室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过程得以实现的硬件条件。由于当前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校在适用于小班研讨的教学场地以及相配套的资源设施提供方面还较为不足,应当参照世界一流大学教室的布局,增加一批研讨课教室,为课程推广创造条件。

注释

① 朱红等(2016)将小班研讨模式分为:“补习班”、“汇报班”、“讨论班”、“提高班”四种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07.

[2] 刘海燕,孙文远.大学小班研讨课: 向“以学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7(5):85-88.

[3] 陈雅清,刘淑彦,张艺苧,等.北京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25-30.

[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6.

[5] 李伟容.高职英语大小班教学研究的调查与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39-40.

[6] 孔晨旭.中加高校大小班化课童教学比较与启示[J].青年学报,2012(1):38-40.

[7] 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2):19-24.

[8] Mc Clell C E. 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 1700-1914[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1-10.

[9]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6-19.

[10] 孙文远,刘海燕.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基于“国际经济热点问题》课程经验的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5): 4-77.

[11] 朱红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2-47.

作者:陈欢 欧阳华生 万树

第4篇:小班体育游戏反思

小班体育游戏反思一:小班体育游戏教案与反思

设计背景

我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小、爱动这一特点制定了本次走平衡木的体育活动。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材料,制作大萝卜、小路,还有路边的小花,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是小班幼儿,所以这次体育课我采用了游戏化的情景导入方式,再现小兔子们快乐的一天:从早上做早操到晚上太阳落山。在活动中,通过看望小马、拔萝卜、躲避大灰狼、学习本领等动静交替的环节,鼓励幼儿入境,积极投入,发展其平衡能力。

活动目标

情感、态度: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知 识:初步练习走平衡木。

能力、技能:培养和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协调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及身体协调性。

难点:教会幼儿正确走平衡木的方法。

活动准备

塑料矮平衡木、纸制作的“小路”(50cmx18cm),一封信,玩具马一个,小兔子头饰、“小花”和“大萝卜(用布缝制的)”若干。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听音乐自然站队做从头到脚的热身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

1、创设情境。老师扮兔妈妈。兔妈妈早上起来收到了一封信,信上说好朋友小马生病了。兔妈妈要带着孩子们去看望小马。可是,通过小马家只有一条小路。兔妈妈要求孩子们,走路的时候要小心,不能踩到两边的小花。

2、走“小路”。兔妈妈带着小兔子们去看小马,一个跟着一个走(走纸制作的小路),边走边说:“小小路,窄又长,花儿开在路两旁。小兔子,走小路,整整齐齐排成行。”到了小马家后,询问它的病情,并说一句祝福的话,然后再按照原来的路走回来。

3、过“小桥”。小兔子从小马家回来后,特别高兴。兔妈妈说:“家里的萝卜不多了,我们去拔萝卜吧。”拔萝卜要到河的对岸,需要过一座“小桥”,兔妈妈教小兔子们怎么过“小桥”。

教师演示怎样过“小桥”。

和幼儿一起说一说过小桥的儿歌:

小兔小兔要过桥,

张开双臂走上桥,

心不慌,身不摇,一步一步走过桥。

请3到4个幼儿练习走小桥,教师指导并请幼儿认真观看。

出示塑料矮的平衡木,请幼儿自己走小桥。拔完萝卜之后,从原路(塑料矮的平衡木)走回来,把萝卜放到筐里,再接着去拔萝卜。(教师在平衡木边上保护幼儿,并提醒走平衡木的要领。)

4、萝卜都拔完后,小兔子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很高兴。兔妈妈表扬了兔宝宝,然后带它们到森林里玩耍,玩得很快乐。“春天到,天气好,小兔出来伸懒腰。我们要小心大灰狼,眼睛快快瞧一瞧。”这时候,一名老师扮演的大灰狼出现了。小兔子们跑回自己的家。反复玩几次(四散追逐跑)。

三、结束部分

1、为了战胜大灰狼,小兔子需要学本领,学习各种动物的样子,迷惑大灰狼,吓跑它。

兔妈妈带着小兔子模仿各种动物的样子,也可以让小朋友自由创作。

2、太阳落山了,听音乐《摇篮曲》,作整理动作,自然结束。

自评、反思

我根据本班幼儿年龄小、爱动这一特点制定了本次走平衡木的体育活动。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材料,制作大萝卜、小路,还有路边的小花,我还选用了幼儿能够接受的高矮适中的平衡木,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

因为是小班幼儿,所以这次体育课我采用了游戏化的情景导入方式,再现小兔子们快乐的一天:从早上做早操到晚上太阳落山。在活动中,通过看望小马、拔萝卜、躲避大灰狼、学习本领等动静交替的环节,鼓励幼儿入境,积极投入,发展其平衡能力。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在角色的选择上能够不用小兔子,而选用小花猫等走路很轻的小动物效果可能会更好的,因为小朋友听到小兔子的直接反映还是蹦蹦跳跳的,而小猫给人的感觉是灵活、轻巧,更适合走平衡木和后面的跑。还有,在活动的重点部分“过小桥,拔萝卜”等环节,我准备的“萝卜”是用压膜机压的容易撕坏,后来改用布缝制效果很好。

>小班体育游戏反思二:小班体育游戏《运石头》——课后反思>>(1834字)

活动思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要求我们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小班的幼儿协调能力较差,体育游戏《运石头》选用沙包、平衡木、石头作为教学用具,以运石头的方式来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情景化的方式组织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活动中我们注重鼓励幼儿敢于尝试运石头造房子所带来的乐趣,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带领幼儿有秩序进入场地。教师:(进入场地之前,对有进行角色的分配)今天天气真好,小鸡们你们跟着妈妈一起去外面做游戏吧!

2.全体幼儿挂上小鸡的胸饰听音乐模仿小鸡的动作,如点点头,蹦蹦跳等。

(情境导入活动,把节奏欢快、富有童趣的律动融入游戏中,既达到了体育活动前做的准备活动的目的,同时又使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使幼儿精神愉快,提高了幼儿对本次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小鸡学本领,尝试用前脚掌走路。

1.引出活动。我们要到河对面去!怎么办呢?我们又不会游泳我要怎么办呢?(引导幼儿发现小河上面的“小石头”)

2.让幼儿想出可以踩着小石头到河对面。小石头那么小?我们该怎么样踩小石头呢,才能够不会掉到水里呢?

3.让几个幼儿尝试踩石头。

4.让幼儿总结踩石头最好最方便的方法。

5.幼儿讨论,商讨出最好的方法。

6.幼儿尝试用前脚掌走石头,练习过小河,教师及时纠正幼儿的动作,并给予鼓励。

(练习前脚掌走路,透于游戏中,使幼儿始终对活动充满了兴趣。避免了重复动作的枯燥、乏味,提供幼儿调整、休息,做到动静结合。因此每个孩子都把自己充分融入到小鸡这一角色中,从把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鸡到体验探索小鸡走路的动作,始终处于“我想玩”的积极状态,不断地在游戏中探索、探索中实践,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发展了情感和态度,又提高了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三、帮助鸡妈妈运石头盖房子,发展平衡能力。

1.交代游戏要求。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小鸡造房子为主线和主体,突出“玩”字,并一次又一次地启发、引导,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

四、带领幼儿做放松活动。

游戏是年幼儿童普遍喜爱的活动,有童年就有游戏,童年和游戏时密不可分的。那游戏是什么?通俗地说,游戏就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就是“玩”。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这样说“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可见,游戏在学龄前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选材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材料源于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能较自然地调动起幼儿学习的动力,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综合运用已有经验,创造性地探索身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明确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健康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标。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想象力及体能的发展。

二、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参加活动。

小班幼儿思维是直觉行动性的,喜欢假扮,喜欢趣味化、游戏化、情节化的活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节能激发小班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总目标中,有这样一个目标“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自觉参与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身体锻炼中,机械的动作练习和单纯的身体素质练习,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幼儿难以理解的动作和单纯的素质练习变成具体的、有趣的游戏动作,然后编成游戏情节,使其成为小班幼儿模仿生活和周围环境的有趣活动。促进小班幼儿特别愿意和喜欢参加体育游戏活动,让幼儿自然的、轻松的进行身体运动练习。

三、注重幼儿情感体验,培养交往能力。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积极鼓励的话语也能促进幼儿再次投入到体育游戏中去。小班幼儿情感脆弱,易冲动、不稳定。因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育者更应该多运用鼓励、表扬的话语来激励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总之,在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以《指南》、《纲要》为导向,科学地设计、组织和反思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使其在蓝蓝的天空下自由、自主、轻松愉快地学习与发展。

>小班体育游戏反思三:小班《小动物找家》体育游戏教案与反思>>(911字)

活动设计背景

本节活动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体育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

活动目标

1、练习走、爬、钻、跑等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2、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

3、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使幼儿练习走跑动作及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这在整节课的每个环节中都始终贯穿渗透。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因为这些动作是本次活动的新授动作,所以在活动中以个别示范、个别练习、集体练习、强调复习等几种方法来突破此难点,并用贴小红花为奖励,鼓励幼儿积极表演,让幼儿在表演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走跑活动的记忆。

活动准备

1、小兔、小鸡、小猫头饰若干,小兔、小鸡、小猫的房子。

2、欢快的音乐磁带。

3、平衡木、地毯积木、山洞等等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激发幼儿兴趣。

首先,我对幼儿说“孩子的妈妈们来到这里和孩子们一块游戏”告诉孩子们“你们搬新家了,请大家一块去参观新家”活动中请三位老师扮演孩子的妈妈贯穿整节课。

2、练习走跑动作。

(1)先告诉小朋友:“请妈妈先回家看一下,告诉我们怎样回家“鸡妈妈爬过草地(地毯积木),兔妈妈钻过山洞,猫妈妈走过平衡木,只有这样才能回到自己的家(即回家的路线是固定的)后三位妈妈一同跑回孩子中间。期间教师点出回家时的注意事项怎么走、怎么爬,怎么钻,给幼儿以启发。

(2)幼儿在观察妈妈示范后,跟随妈妈一同回家,体验回家不同路线的乐趣,完成后跑回老师身边。

(3)捉迷藏游戏《找妈妈》,引导幼儿找到藏在不同房间中的自己的妈妈,让幼儿体验回家的不同路线,游戏反复进行多次。真正掌握走跑钻爬的动作,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反思

《小动物找家》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体育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

>小班体育游戏反思四:小班体育游戏《投球进洞》教学反思>>(1031字)

我们班的孩子们在平时玩球的时候总是愿意用来扔,所以我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扔得更开心,并且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这次的体育游戏,我选择了球类,本来我想用大的皮球的,但是我又考虑到孩子的手臂力量还不够,皮球的体积过大,孩子们对于皮球的抓拿和扔、投,未必会掌握的很好,所以我还是选择了体积比较小的小皮球,这种小朋友可以比较方便于幼儿的抓握,可以先引导幼儿学习球类的抛投。

游戏一开始时,孩子们看到小皮球就兴奋起来了,因为在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对于投球的掌握不是很好,在做游戏的时候也比较少运用到,所以孩子们都很期待我的这个游戏。在教授抛投小皮球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认真的,而且都很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把小皮球抛投到纸箱里去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在孩子们在自己实际操作抛投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有一些是我在设置这个游戏的时候所没有考虑周全的,而有的则是调皮的小朋友们所制造的。比如说比较容易出现的就是因为纸箱的口的高度有限,而小皮球抛投进来之后会有反弹力,所以有一部分的小朋友,他们本来已经抛投进入纸箱的小皮球因为进入纸箱后受到相应的反弹的力量小皮球又跳出了纸箱。男孩子抛投的力量可能相对而言会大一点,所以这类的问题在男孩子身上发生的频率就高一点,而女孩子力气会小很多,在抛投时,会有部分的女孩子投出的小皮球可能还没有到达纸箱的边缘就落在了地上了。而另外一种我在本次游戏种发现的比较不好的问题就是比较多的男孩子比较的顽皮,在老师让小朋友们过去每人捡一个小皮球回去的时候,特别是男孩子们就会一伙的围在纸箱周围,有的也会为了捡同一个小皮球而迟迟走不了,之后就演变成剩下的所有的小朋友就压在了纸箱上面,最后我们可怜的纸箱就被压扁了。所以在经历了多次的游戏之后,刚开始还是直挺挺的纸箱已经是扁扁的一层了,我觉得我在这次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的某些不好的行为控制上还是引导地不够好,所以,在之后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在户外的游戏规则方面还是要做好充分的讲解和提示工作,不然一些孩子本身的自我约束是不够的,是需要老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让孩子们在意潜移默化的规则中进行游戏,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一定会不断加强的。

通过本次游戏,孩子们的抛投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部分幼儿抛投的命中率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是能掌握到到技能和方法。在下次的活动中,我还将尝试着把纸箱放置的位置调的远一点,增加孩子们的成功感或者是带领幼儿在篮筐下投,增加难度,提升投远的技巧性。

>小班体育游戏反思五:幼儿园户外游戏教学反思>>(835字)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而体育游戏孩子们似乎更加钟爱,在钻、爬、跑、跳中孩子的到一种宣泄与释放,可以任意的活动身体的每一部位。但是在“安全”这一背景下,我们总是不能大胆的放开让孩子们活动,所以情感释放与宣泄的程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总是不能尽兴。例如从高处往下跳,有好多孩子们都很喜欢,但是我们总是制止这种行为,确实有危险。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们不敢从稍高一点的地方往下跳,有时下台阶都会扶着墙壁慢慢下来,更别说“跳”了。

每天我带孩子们去散步,有的孩子喜欢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身体那样灵活,而有的孩子不敢靠近半步,就这样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天我设计了一个体育游戏《跳水》,让幼儿从高20cm的小椅子上跳下来,提出这个游戏时有的孩子很兴奋,有的孩子则表现出不敢。活动开始了,老师先做示范:双手举到头顶,像跳水运动员的预备姿势,

1、

2、3喊完口令后轻轻地从椅子上跳下来,双后后摆,小腿微弯然后慢慢蹲下。演示完后,孩子们跃跃欲试,都想在椅子上大显身手,就连胆小的孩子脸上也露出满意的表情,原来孩子“爱刺激”。老师说明要求之后,一个个“跳水运动员”扶着椅子把手轻轻地迈到椅子上面慢慢转身,小手微微举过头顶,做好准备工作,那些胆大的孩子也改以往的莽撞,按照老师的要求与步骤进行动作。幼儿第一次进行游戏,所以老师抓着孩子的手,让他们轻轻地跳下椅子,那些胆子稍大的孩子圆满的完成了动作,胆子稍小的孩子看到其他同伴玩得这样开心,再加上有老师的鼓励也完成了动作。游戏结束,所有的孩子欢呼“老师,再来一次!”游戏反复进行,由老师扶到放手,由一个一个练习到集体比赛,孩子们充满激情,完全没有疲惫的意思,这次活动满足了孩子喜欢刺激的欲望,增强了勇气与自信心。

活动过后进行反思,其实有些体育游戏不要以“安全”为由而不进行,给孩子们讲好规则以及活动要求,游戏会很安全、顺利的进行的。孩子喜欢玩,喜欢刺激,在今后的活动中多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同样老师的组织与指导能力也会在游戏中得到提高。

第5篇:小班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篇一:小班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在开展小班体育游戏《开汽车》时,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对于汽车都很感兴趣,记得有一天,一个孩子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老师、我爸爸买了一辆好大的车呢,你到我家来,我们开车出去玩好吗?”于是,很多孩子都呼啦一下围了上来,“老师,路上有红绿灯的”;“我也坐过小汽车”;“我奶奶送我一辆小汽车,我能开的”„„对于马路上的事,孩子们似乎都特别感兴趣,如果让他们做一回司机的话,相信一定会很开心的,于是,我设计了此活动。将目标定位:

1、会看红绿灯,知道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2.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乐意与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活动后,效果较好,现将整个活动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以兴趣为基础,活动设计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

《纲要》中指出:“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本次活动,通过“开汽车”的游戏情景,让幼儿以小司机的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活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活动中幼儿学会了看红绿灯,知道了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同时也会一个跟着一个走。

2、导入自然

活动的引入用了节奏欢快的音乐,让幼儿“洗车”。既达到了体育活动前做的准备活动的目的,同时又使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使幼儿精神愉快,提高了幼儿对本次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特设的学车情景中。

个走,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3、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本次活动我主要有一下五部分组成:热身运动——自由练习——学会开车——提升经验——小结,放松运动。其中,在自由练习时先自由学习正走和倒走,然后在一个跟着一个正走或倒走,最后再通过情境式游戏,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样的安排,大多数幼儿基本知道了简单的交通规则也掌握了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技能。

二、不足之处:

1、不注重情感的交流。

小班的幼儿非常需要老师情感上的沟通,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在孩子们学会开车时,我应该及时的肯定他们的开车技能。表扬以及他们遵守交通规则。

2、没有突出幼儿的自主性。

在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整个活动中,我参与的太多,以至于干涩了他们的自主性。

3、材料的准备

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用呼啦圈来当汽车的“方向盘”,有些孩子好像对呼啦圈不是很感兴趣,以至于在开车时,没有很好得运用呼啦圈。我觉得可以利用纸盒给孩子们做辆小汽车,这样孩子们参与和的兴趣可能会更高。

篇二:小班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密切联系幼儿生活实际,选材源于生活,报纸是幼儿平时都有接触到的,是熟悉的事物,可是这次活动却将普通的报纸拿来与幼儿做游戏,创编出各种不同的玩法,于是报纸有了其新的意义。如果就是玩报纸,幼儿肯定兴趣不会特别高,于是我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小青蛙这一角色贯穿活动的始终,是整个活动情景生动有趣,更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并且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我给每个幼儿佩戴了头饰,这是他们平时很少戴的,这次的活动他们就更加投入了,有些幼儿甚至会直接叫我青蛙妈妈,说明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在本次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很多地方需要再做改进。

1、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探索报纸的多种玩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在这里,我没有将这个重点凸显出来。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探索活动是比较难的,经验也不够丰富,因此在探索报纸的新玩法这一环节,我应该多引导幼儿,特别应该强调跳得动作,这样才能与小青蛙跳荷叶相联系,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2、由于是家长开放日的原因,小朋友见爸爸妈妈来了会表现得不一样,有些幼儿会变得更退缩,不愿表现自己,而有些幼儿会特别兴奋甚至控制不了自己。当我在小一班试教的时候相比较之下会相对常规好一点,不会不听指挥就直接跑出来跃跃欲试。而会耐心等老师讲解完在做游戏。对于出现这种状况,我觉得自己缺乏应变能力。

3、大部分幼儿都能跟着老师积极参加活动,但是有个别幼儿会只顾自己玩,奕程是个个性比较强的小朋友,当老师给小朋友戴青蛙的头饰时都很开心,只有他不愿意戴,说:“我要做警察,不要当青蛙”,我几次劝导也没有用。对于出现这种现象,我也只能先顾全大局而不能照顾得面面俱到了。想想可能还有更好地办法能使他喜欢这个游戏,因此,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要学习。

总体上,本次活动能很顺利得开展,幼儿玩的不亦乐乎,各个环节较清晰,衔接自然。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今后我还要不断反思,向知道老师请教探讨,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合理科学地开展。

篇三:小班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户外体育游戏《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活动开展之前我便给孩子们讲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让幼儿了解了故事的情节,并为每位幼儿准备了一根短带当尾巴。

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及发展水平,首先我为孩子们创设了游戏的环境,并根据小班幼儿的模仿性强,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也跟着做什么,适合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教师也和幼儿一起扮演着同样的角色,以角色的身份带领幼儿活动,以角色的情绪影响着幼儿情绪,使幼儿自然而然的跟着活动,活动的情节性既主动的迎合幼儿又不失教学目标,活动中有一定的运动量,强度适合小班,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绪参与游戏,游戏中的音乐使得孩子们更加投入,也使游戏增添了一份吸引力。游戏中的对话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又培养了幼儿自觉使用礼貌语言的良好习惯。

此次游戏让我更坚信:游戏中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还调动了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游戏之中。

第6篇:小班音乐游戏反思

篇一:小班音乐活动案例与反思--小老鼠和泡泡糖

小班音乐活动案例与反思:

小老鼠和泡泡糖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合拍的做小老鼠、拉泡泡糖的动作。

2、有节奏的语言和动作帮助自己更合拍的表演。

3、知道泡泡糖会给人和环境带来不方便,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环境。活动准备:磁带。

活动过程:

1、(师)有一种小动物,走路走得很快,还会吱吱叫得,它是谁?小老鼠是怎么走路的?有一天,有一只小老鼠跑到草地上去玩,小老鼠东跑跑西看看,(教师有节奏的念四遍,一边念一边用手在腿上做动作)

(1)小老鼠在什么时候往两边看的?在哪两个字看的?我们一起来一边念一边学,好吗?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 2 ) 我们一起用小手跟着音乐来学小老鼠走路,好吗?

(3)刚才我们用手做游戏,现在要用小脚玩游戏,好吗?

(4)我们现在来听磁带来做,音乐快了一些,你们有没有信心做好呢?

2、(师)小老鼠在草地上玩呀玩呀,它发现了一个大大的泡泡糖,于是它吃呀吃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听磁带)幼儿想想猜猜。泡泡糖爆炸了,会粘在哪儿?那怎么样才能拿下来呢?

(1)我的手上就有一个泡泡糖,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帮我拉泡泡糖。

(2)谁的手上有泡泡糖,我来帮他拉。

(3)拉的时候是什么表情?(用劲、手抖、咬牙、身体歪)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拍手做拉泡泡糖的动作。

(4)听到什么音乐要拉泡泡糖,什么音乐要合起来呢?

(5)你们听最后的音乐,是谁来啦?(猫)

3、(师)想不想学学小老鼠到草地上玩泡泡糖呢?那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游戏。(完整游戏一次)

(1)泡泡糖还会粘在哪儿?那我们在玩一次,好吗?(第二次游戏)

(2)泡泡糖还会粘在哪儿?你们做得和我不一样,好吗?有信心吗?需要我帮忙吗?(第三次游戏)

4、(师)泡泡糖拿下来容易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对不对?你们说,吃过的泡泡糖扔在哪儿?为什么?(把它包包好,带出去扔掉) 活动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我感觉孩子们对这个音乐活动非常感兴趣,每个孩子都积极地参与着,并且“小老鼠”这个形象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游戏中孩子们都尽情的表演着。特别是活动中“拉泡泡糖”的动作为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想象空间,有的粘在头发上,有的粘在鼻子上,有的粘在身上、脚上等,这样就使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增强了,也使游戏的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在活动中,我也考虑到孩子们在整个游戏中避免模仿老师的动作,而抑制住孩子们的创造力,于是我就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玩游戏时注意了“退位”及我退在后面,让孩子们自己听音乐来做动作,这样孩子们的创造性就发挥了出

来,活动中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在表演不同的动作。应该说,这个音乐a段和b段比较明显,孩子们都能跟着音乐玩游戏。在“合拍的做小老鼠”的动作时,因为小朋友先用手做,再到用小脚做,然后过渡到跟着磁带做,念的歌词也由慢到快,音乐也由漫到快,所以孩子们掌握得较好。而在做“拉泡泡糖”的动作时,孩子们对音乐的节奏把握不够,缺少倾听理解的过程,因此在做动作时还不能和音乐合拍。我想:在拍手做拉泡泡糖的动作时,教师可以把这段的音乐清唱出来,带着孩子们做动作,然后再跟音乐做,效果会更好一些的。 篇二: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

我认为“个别示范在前”非常适宜,如先请几个小朋友或是女孩子先示范探索,不仅可以为其他小朋友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提醒或暗示,尤其是一些容易兴奋又缺少自控能力的幼儿,还可以提高大家对“任务目标”的重视程度,更加明确“怎么做”。这样,秩序的混乱就完全可能避免。

于是在第二节活动中,个别幼儿“又开始制造混乱”。当我出示小象和小兔子,请孩子们跟他们一起唱歌时,有一幼儿说:“我要做小象,小象是这样走的。”马上许多的小朋友都跟着叫起来,我要做.....,要要做.....。显然他们的兴趣已经不在唱歌上,而是想去扮演了。 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经验,我不再强迫孩子跟我走,而是停下来逐个提问:“把你想做的动物跟大家分享,你想做什么?怎么做?但有个要求,一次只能一个小朋友来表演,其他小朋友要认真看,做得好的要鼓掌。”很奇怪,给了孩子们表达的空间后,他们不闹了。然后,我及时地用“乐器宝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又专注于活动中来。

通过这一节活动,我总结了一下经验:不要跟“捣乱”的孩子纠缠,尊重他们的兴趣或想法,同时用夸张的语言、体态或者教具等吸引其无意注意,帮助孩子回到课堂中来。另外,通过这一活动,我所收获的是:除了课后反思,备课也非常重要,课前不仅要思考教法、学法,还要预想到突发状况和细节处理,如出现混乱怎么办、孩子对活动缺乏兴趣怎么办等等?做好一切准备,我们才能高效地完成每一次活动。

参考文献

许卓雅 《学与教的心理探秘》

五里铺小学 石春华 电话:18991436272 篇三:小班音乐游戏反思

小班音乐游戏反思 小班音乐游戏反思一:小班音乐游戏《小手拍拍》案例与反思

主要是因为本土环境因素,幼儿多为

3、4岁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够,有部分幼儿动作协调能力不足,同时为了激发幼儿对于音乐游戏的兴趣爱好。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五官的名称和位置,乐意用小手指出来。

2. 认识五官的名称及位置

3.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五官的名称和位置

难点:在音乐游戏快速的用手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小手拍拍》的音乐、组织幼儿坐好准备学习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做“指五官”的游戏。

师:今天老师要来考一考小朋友的小手本领大不大,我们来玩一个“指五官”的游戏。老师问xx在哪里?小朋友就要很快地用小手指出来,还要说xx在这里,好吗?

2、教师示范歌曲。

音乐伴奏,教师唱歌曲《小手拍拍》,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内容。

3、幼儿学唱歌曲。

在老师的带领下,请幼儿跟着学一学《小手拍拍》,并反复几次,加深印象。

4、引导幼儿边唱边随歌曲做相应的动作。

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请幼儿尝试边唱边做动作,巩固五官的名称和位置,并从中体验游戏的乐趣。

5、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小手拍拍》。

在音乐快乐活跃的节奏中游戏,能够充分的抓住幼儿的眼球,边玩边学习更加容易被幼儿接纳。在一开始就表明呆会儿会请最棒的小朋友上台来给大家表演,那么在学的时候无疑又给了幼儿们一种心理动力,启发他们敢于表现自己的欲望,培养努力向上、竞争的意识。而且从这一环节中还可以让老师去了解每个幼儿们的个性特征、学习特点。这堂课师生互动贯穿全堂,但是在课后感觉缺乏了一定的延伸性,在游戏的基础上还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拓展训练。

>小班音乐游戏反思二:小班音乐游戏活动《捉小鱼》案例与反思>>(1492字) 在一次晨接过程中,一名幼儿的家长正好端着一小缸金鱼,当看到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时,全班幼儿顿时活跃起来,一边喊着“小鱼”一边不停地做小鱼游泳的动作,由此,我想到小班的幼儿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同时喜欢模仿不同的小动物,而《捉小鱼》这一游戏正好符合幼儿这些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从而生成了本次音乐游戏活动。

活动目标

1.幼1.知识目标:幼儿熟悉音乐旋律,学会小鱼游得动作,能跟着音乐积极参与游戏。

2. 2.能力目标:幼儿能遵守游戏规则,能随着音乐旋律积极地创编不同的小鱼游泳动作。

3. 3.情感目标:幼儿能通过游戏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学会几种不同的小鱼游得动作

难点:幼儿能根据音乐自由的创编不同的小鱼游动作同时按游戏规则玩游戏

活动准备

儿歌录音《许多小鱼游来了》; 小鱼头饰若干 ; 小猫头饰一个 ; 渔网一个 ; 自制池塘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引起幼儿兴趣

师带领幼儿随音乐踏着碎步,做一些简单的小鱼游的动作进入活动室

二、复习儿歌,理解歌词

(1)师:鱼宝宝们(师呼唤幼儿),我们学过一首有关小鱼的儿歌,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是怎么唱的? (2) 幼儿跟着老师一起打着节拍唱歌

提问:歌曲里唱了些什么?有什么小动物?(小鱼)

小鱼在做什么?(游泳)

三、幼儿学习小鱼游泳动作

师:歌曲里面的小鱼在快乐地游泳,那我的鱼宝宝们会游泳了吗?(会) 那谁来游给鱼妈妈看看呢?

(引导幼儿做不同的小鱼游泳动作)

扩展引伸:

(1)鱼宝宝向上面游是怎么游的?(或向下游,左右游)

(2)鱼宝宝吃东西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嘴巴做吃东西的动作,摇尾巴)

师:鱼宝宝们真能干,学会了小鱼不同的游泳姿势,那我们现在就来玩一个《捉小鱼》的游戏,怎么样?

四.介绍游戏规则

师:现在我们要到大池塘里去游戏,鱼宝宝们要随音乐在池塘里自由地游泳,听到小猫叫的声音,小鱼就要蹲在池塘的中间,围在鱼妈妈的身边,不要发出声音,以免被小猫抓走了。如果你被小猫抓走了,你就不能玩游戏了,就要被小猫捉到小猫家去,被小 篇四: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

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

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一:小班音乐教学反思

《纲要》中提出:给予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我是棉花糖》选自《甜甜蜜蜜》这一主题。孩子们在喜爱糖果、亲近各种各样糖果的同时,对糖果中的棉花糖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发现棉花糖很软,可以像橡皮泥一样捏来捏去,非常有趣。这首乐曲旋律欢快,歌词浅显易懂,很有趣味性,适合小班进行歌唱活动。孩子可以自由做变变变的动作,可以变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充分地发展了孩子的思维以及对活动的兴趣,本次活动我利用看一看、摸一摸、变一变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记忆歌词。在创编的过程中考虑到歌曲比较简单,所以让幼儿自由模仿各种动物,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变的东西,让孩子在一遍一遍的游戏中体验到歌唱活动的快乐。这节课的目标和难点就在于发挥幼儿的想象用肢体语言创编动作。

这个活动我在三年前也上过,在一亲的基础及不足上,在方法和过程中都做了修改,使活动能够更加顺利、有序、有效。第一环节:奇妙的棉花糖(出示实物棉花糖),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更加直观地了解棉花糖的特征,以棉花糖的口吻来介绍给小朋友,这样很快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接着我让让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棉花糖,以朋友喜欢的方式来帮助幼儿记歌词,这一环节孩子都较感兴趣,基本上在三遍之后都能记住歌词。这样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学唱歌曲,显得比较顺利,幼儿很容易记住歌词和旋律。这个环节让幼儿适当的学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为下面歌曲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学唱环节中,以多种形式演唱歌曲,让小朋友们先一起唱,在分男女唱,由于小班幼儿上学还不到一个月,对于男女还不是很清楚,虽然我一直提醒妹妹小朋友和弟弟小朋友来区分,

可还是有个别幼儿搞不清自己是男是女,在这个环节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再者这一环节也是整个活动的主要环节,在孩子完全学会歌曲的情况下开始下面的创编环节,并把自己编出的小动物唱到歌曲里,使孩子对整首歌的完整性把握的很好。在做变小动物的过程中,我引导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转动手腕、转体、摇动身体、甩手变等等,整个过程孩子们显得兴趣浓厚。为了防止以前出现过的过度兴奋,我就引导幼儿先想好某种动物,然后再歌曲结束时,要在最后一个字“xx来”全部变好,静止不动,让我看一看都变出什么来了,避免了以往教学中碰到的个别小朋友总是要变很久,才变出来,让其他小朋友等很久;还有调皮出来瞎胡闹的现象。通过我的不断启发和幼儿的表演以及生生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能把自己当成棉花糖变出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东西,每位幼儿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空间,有的孩子变出了小鱼、有的变出了小鸟、有的还变出了奥特曼、灰太狼、美羊羊等各种不同的物体。

总之,整个活动在唱唱变变棉花糖的过程中比较顺利地结束了,在音乐的伴奏下体现了那种愉快、活跃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这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二:小班音乐活动《蚂蚁搬豆》教学反思>>(715字) 本周一,我执教了一堂音乐活动《蚂蚁搬豆》,歌曲的内容诙谐有趣,深得幼儿喜爱。活动开始我利用了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征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法,将小蚂蚁是怎样搬豆的情景通过游戏的手段一一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创设相适宜的音乐情境,营造氛围,让幼儿感受、体验音乐。其次让幼儿在欣赏完故事后,幼儿对歌词已经有了很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唱歌曲,幼儿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因为有了对歌曲的理解和喜爱,幼儿也特别乐意去尝试表演,如:蚂蚁急得直摇头,想出好办法后,大家一起将豆子抬着走等,活动效果比较好。

在活动中,我让幼儿展开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帮蚂蚁把豆子搬回洞中?孩子们都纷纷讨论开了,积极帮小蚂蚁想办法。有的说:“把豆子切成一小块一块的,小蚂蚁就能搬回洞中了。”有的说:“小蚂蚁可以去请小动物来帮忙,”有的说:“可以让小蚂蚁去找一辆车来,然后把豆子装上车,拉回洞中。” 正当大家讨论的热烈的时候,小马语出惊人:“你们想一想,小蚂蚁的洞口那么小,豆子这么大,怎么把豆子弄到洞里去呀?”小朋友又开始想办法。小轩说:“小蚂蚁可以在洞口就把豆子都吃光了。”??总之,孩子们充分开动起了自己的小脑筋,想出了许多许多的好办法。在这次活动中, 我没能较好地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有些幼儿思维活跃,有很好的语言表达、歌舞表演能力,他们是幼儿中的佼佼者,对于新的学习内容接受较快,但也有几个幼儿平时不善言语、表演、自信心不足,接受较慢,所以应该更加注重这类幼儿的培养。

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知道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初步理解一个人的力量小,有困难要找同伴帮忙,用音乐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以此来促进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

>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三:教学反思:小班音乐活动(开火车)>>(396字)

快乐的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孩子们内在的想象潜力。《开火车》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音乐,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快乐,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这次游戏活动中,幼儿跟着节奏做开火车的模仿动作,在音乐声中体验游戏的乐趣,从而喜欢音乐,喜欢合作。在集体欣赏音乐时,幼儿都能积极

倾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班幼儿由于对开火车非常熟悉,所以在玩游戏时,我添加了邀请环节,幼儿根据老师讲解的舞蹈要点,开火车、举手邀请、跳动转身变换车头方向。刚开始幼儿的掌握得不太好,但经过老师的示范引导幼儿很快学会了游戏规则,并能非常灵活地参与邀请环节。

整堂韵律活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高,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完成音乐游戏。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因为高兴地小跑而忘记了倾听音乐,忘记了根据节奏小跑步,容易造成跌倒危险。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指导语的运用和运用夸张动作来提示幼儿游戏的规则。

>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四:小班音乐活动《小手歌》教学反思>>(636字)

《小手歌》是小班的一个音乐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受歌曲活泼、欢快节奏的同时,用手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物体。并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上,学习创编。由于歌的内容较多,所以把活动分为两个教程。

通过手指做不同的动物来引出课题,并欣赏歌曲小手歌,学唱小手歌的第一段,在活动一开始我以手指做小鸡,叽叽叽叽和小朋友说话,让他们猜猜我的手做的是什么动物作为引题,听听整首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我们的手指还能干嘛,并学习歌曲内容里手指可以做的事物,我觉得这一部分讲的有点长,应该再简洁些,可以先只学习第一段的动作,第一课时主要让幼儿掌握好小手歌的节奏,变唱边用小手来表演出所学内容,方便幼儿记忆歌词,小班幼儿要尽量丰富这样的肢体动作,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这样的肢体表演,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注意力。教师轻唱边做动作,幼儿可以跟唱。也可以有节奏的摆动小手所做的事物。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运用表情、动作来表现歌曲,并在表演中能有意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才能做到。在表演歌曲时我尽量引导幼儿用更多动作去表演,关注每位幼儿,使他们能更加大胆的参与。在创编表演中幼儿们也活跃了许多。

整个活动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由于采取边唱边表演的形式,因此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歌曲和动作。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学习。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

又是参与者,做到真正的有效互动。

>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五:小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找朋友》>>(473字)

《找朋友》这是开学初所学的第一首歌曲,因为这首歌曲大家最为熟悉,但考虑到放歌词语句太长,放在托班上似乎难度很高。因此,学着亲子班老师的话,“很多歌曲老师可以大胆地改编,变成自己想要的歌曲”,所以大胆地将《找朋友》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改编。(如:(问)找呀找眼睛,你的眼睛在哪里呀?(答)在这里,在这里,我的眼睛在这里!)希望这样的方式会提高宝贝们的学习兴趣!然而,重复唱3-4遍后,我发现个别幼儿的注意力开始下降,表现出异常的情绪,想要哭时,我马上根据说唱到的器官增添一些拟声词及表情、语言,(如:找呀找呀找嘴巴,你的嘴巴在哪里呀?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大嘴巴在这里,啊——)使得所表现的器官能更加的形象、具体,同时吸引幼儿们的注意力。

想不到,这个方法非常地有效果,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小眼睛、小嘴巴、小手都开始动起来,边说、边找、边一起动,学的非常的认真、开心。通过这个方法,我明白一个道理,今后在上托班的课程时不能完全原搬旧照,需要随机、灵活掌握教学模式,以符合、吸引幼儿的兴趣为前题进行开展!这样才会使宝贝们学的愉快、开心、有所收获! 篇五:小班音乐活动《两只小鸟》的教学反思

小班音乐活动《两只小鸟》的教学反思

我更深刻的理解到,一个活动,不该是老师的活动,更应该是幼儿的活动,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就将开始时教师示范的环节取消了,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创编动作,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补充和整理的作用,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制约幼儿创造力的障碍。

为了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在动作创编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想让幼儿自己去想一些动作。为了担心我的示范会局限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所以在第一次一起做动作的时候我选择了不示范。但是我随即发现,小班的孩子在动作的储备及创编的能力上还是显得比较贫乏的。想在幼儿自己做的动作中选取好的动作来支持第二部分的集体创编开展的这一设想就被扼杀在襁褓中了。

这种情况更体现在了第二部分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创编动作上,在我提问每一句可以做什么动作时,孩子们并不能想出符合歌词内容的动作,一度出现了冷场,最终那些动作还是由我来示范,然后让后幼儿跟着做。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多一点点提示和示范,孩子们会有一个大概的意识,知道该编怎样的动作,在这个基础上再让他们想其他的动作,也许效果会更好一点。

在这个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但问题的根本并非是出现了这些小小的意外,而是我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刚开始的时候,发现孩子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步步走下去时,我就慌了,一慌就乱了,使得下面本来能够得心应手的部分也出了这样那样的差错。巧妙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需要学习的。

第7篇:小班游戏活动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合理组织好小班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在今天的游戏活动中,我们积极思考,针对我们孩子的实际情况开设有:美工区、建构区、餐厅、三个娃娃家等活动区。通过今天的游戏活动,我有下面几点反思:

1、我们班孩子刚从婴班升入小班,孩子们一般以自我为主进行游戏。升入小班后我们引导孩子们逐渐能结伴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玩具的收放习惯较差,玩具玩完了不会主动放回原处,乱扔乱放,造成游戏场地的混乱,不利于后面游戏的继续开展。因此,在今天的游戏中我重点提出的要求是“玩具玩完了放回家!”,将目标定位在幼儿收放好玩具的行为习惯上。在游戏过程中发现孩子们收放玩具的意识有所提高。如:玩建构吧时,一个女孩不小心将玩具打翻,小朋友立刻捡起来,放好了玩具,才去拿的下一栏玩具。在美工区里,玩泥工的小朋友不想玩了,是将泥工放回原来架子上才去拿到印章来玩。从这些方面看出孩子们的收放玩具习惯进步很大。

2、在游戏活动中我很尊重幼儿自主性发展,也尽量为他们创造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游戏,也可以自由结伴游戏。今天游戏中孩子们的情绪很好,参与兴趣浓厚。如:两个孩子在抬装石头的篮子时,一边抬一边愉快的:嘿哟!嘿哟!满脸笑容。

3、我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体现出了初步的合作意思。如:在娃娃家里,孩子们有爸爸、妈妈、姐姐、哥哥等角色的分工,爸爸做什么事情,妈妈做什么事情,有一些分工。

4、在游戏中孩子们也表现出一些现象。例如有个男孩在玩娃娃家串珠时,很愉快地将棍子上串满了珠子,还兴奋的举起来给我看。我发现他对这个串珠材料店操作是不对的,这是一个数学材料,练习孩子们一一对应的能力,一个点子串一个珠子,两个点子串两个珠子。但这时孩子情绪这么好,是应该保护他的情绪还是告诉他正确的操作方法。我需要思考在以后的活动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怎样做既保护了孩子的情绪又促使幼儿获取正确的知识。另外,我们孩子游戏兴趣浓厚但缺乏交往意识,语言交往、动作交往都很少一般是自顾自的玩耍,教师应如何引导或促使小班孩子在游戏中有初步的交往,这也是我在以后指导幼儿游戏时需要思考的地方。

第8篇:小班角色游戏反思

案例:

角色游戏开始了,天天今天做出租车司机,只见他非常开心地开着小车,来来往往。突然,昊昊飞快地冲了过来,把天天狠狠地撞了一下。天天摔倒在地上,大声地哭了起来。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幕,我正要象平时一样教育昊昊不应该在教室里跑那么快时,突然看见昊昊一副闯祸后非常紧张而后悔的表情,我一下子转变了想法,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同样的行为呢?于是,我装做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情,并问他们:“怎么了?”天天边哭边说:“昊昊刚才把车开得很快,把我撞倒了。”“什么,是出车祸了呀!那可不得了,你一定受伤了,很痛吧?万一有什么问题可不是闹着玩的。快,快让我送你到医院里去检查一下。昊昊还不快来帮忙呀。”我表现出了一副非常紧张的样子。说完,要求昊昊和我一起扶着天天慢慢地来到了“娃娃医院”,“医生,快给他检查一下,他刚才出车祸了,昊昊把车开得太快把天天撞倒了。”于是,涛涛医生就让天天躺在床上给他象模象样地检查了起来,并不停地责怪昊昊:“你呀,一点也不懂事,为什么把车开得那么快?天天的腿都断了,”说着用手抬了抬天天的腿,“不行,天天要住院开刀。以后你开车可要慢一点,记住了吗?”昊昊在旁边不住地点头,说:“我下次一定注意,慢一点开。”

分析:

在平时的自由活动和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以上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喜欢在教室里你追我赶、打闹嬉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甚至发生撞伤的流血事件,非常危险。对于这样的突发事件,老师们常常采用的方法往往就是千篇一律的说教,不停地教育孩子们在活动室不要奔跑,要注意安全。可是,老师们苦口婆心说教的结果是老师说得口干舌燥,而“肇事者”当时显得诚惶诚恐乖乖认错,在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效果不明显。而这一次我尝试以游戏的形式来处理,使孩子们始终处于游戏的情节中,并在游戏中借涛涛“医生”的口“教育”了昊昊。如此,不仅避免了昊昊由于撞倒人而必须挨的批评,造成心情不愉快,不情愿地接受说教,反而使昊昊真正地意识到由于自己的鲁莽行为给同伴带来了痛苦,而且也使天天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同时,也丰富了游戏情节。

反思:

一、 当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要避免枯燥的说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的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小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规则意识不是很强,经常会出现忽视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说教,效果恐怕是小之甚微的。这次将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融入到角色游戏活动中进行教育,使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自我约束控制力。其效果强于以前多次的说教。

二、教师要尝试用新颖、独特的教育方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引导孩子。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分析孩子情绪变化、行为为体后的原因,然后灵活地运用教育的方法、技巧进行新颖、独特且有效的教育,帮助孩子认识问题,达到自我约束、控制的教育效果。

在游戏中,当昊昊又在教室里奔跑并撞倒了同伴后,我对他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发现昊昊紧张而后悔的表情,说明孩子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了,如果我再对他的行为加以批评的话,无疑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采用了不同于平常的教育方法,继续以游戏的情境、游戏的口吻、借孩子同伴之口对他进行了身临其境的实地教育,从而达到了说教所达不到的良好教育效果。

第9篇:小班体育游戏《运果子》活动反思

周三下午上了一节小班体育活动《运果子》一开始以游戏方式带领幼儿们一起做热运动。孩子们听着我的口令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并且很开心的一起做游戏。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情境导入,用水果店中需要一些水果这一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小朋友们都十分感兴趣,很积极地想给水果店运水果。接着我介绍该游戏的规则,我设计的是走过小路后到达目的地运水果到每个队身边的篮子中。先请个别幼儿尝试,接着将幼儿分成三组进行比赛,在比赛中的一个要求是一个幼儿完成任务后拍一下下一个幼儿。手让他继续穿过小路去运水果,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活动中也没特别要求拍一下手,只要幼儿知道要叫下一个小朋友开始运水果就可以了。

幼儿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东西也许对于他们 说一开始有难度,但是只要教师愿意多尝试几次,并且通过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其他幼儿,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如在本次活动中,有个环节是让幼儿完成送水果的任务后拍一下下一个幼儿的手让他继续,这个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在游戏中我也尝试让幼儿做过相同的事,但是很多幼儿完成任务后就只会坐到自己的坐位上,不知道要叫下一个幼儿。不过总有那么几个幼儿是能理解老师的意思的,比如该班的怡鑫,她在几次活动后就能拍一拍下一个幼儿的手,并且大声地提醒该幼儿轮到她了。在几个较突出幼儿的带动下一些幼儿也开始“学样”了,也许他们并不明白这拍手的含义,但是至少他们愿意尝试了,可以在今后的活动中继续培养。作为老师,这个活动虽然要遵循幼儿的一些身心发展规律,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稍稍发掘一下孩子的潜力。

还有一点在将幼儿分成三组进行运水果比赛的过程中,我自己感觉有些单一,游戏这段时间又较长的,开始几个幼儿比赛的时候气氛是很热烈的,不过到最后幼儿似乎没那么感兴趣了。所以后来想是不是该从中提高幼儿任务的难度,比如先一个水果、再运两个等等,这样或许能让活动更丰富一些,也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这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尝试一下。

上一篇:学术交流会活动方案下一篇:信息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