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体育教学反思

2022-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班体育教学反思

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启示反思

摘要:小班化教学从萌芽到实验,再到改革推广,一直到如今的理性反思阶段,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期间,关于小班化教学的优势意义、理论基础和教学策略等此起彼伏,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绩效。《环境微生物》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在加拿大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以及多年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实践,尝试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为专业教学实践的内涵建设开展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实践

小班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欧风美雨的产物,与个别化教学旨趣一致,都是为了克服时代发展班级授课制逐渐显露出来的弊端,在欧美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取得了丰厚的绩效。小班化教学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和上海等地借鉴国外小班化教学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经过多年实验,在改革中不断推广,已经走进改革的关键期和深入区,需要理性判断和深度反思。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意义重大。从2008年伊始,笔者就一直从事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工作,期间亲身看到了环境科学专业在人数上的激增,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教育扩张的速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难以避免的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更难以进行“因材施教”。然而随着原来承担4个教学班的教学减少到1个教学班的教学,学生数量相对减少,为开展小班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本课程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笔者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进行了多年的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亲身体验到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还有利于学生的学,本文尝试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厘清小班化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影响。

一、核心概念界定

教育界概念万千,容易泛化,容易致使含义模糊,表达概念的词语指称的对象不确定,遂存在偷换概念的可能性。似乎人们都知道环境微生物学,尤其小班化教学的泛化概念,然而却不一定知道其究竟,因此,概念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关于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已如汗牛充栋般之多,然关于小班化教学概念的研究却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笔者尝试结合两位研究者的观点,尽力阐释清楚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小班化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在减少班级人数的同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通过改革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学是指通过安排不同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协助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并且要求掌握在小班教学的同时,如何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益的教学形式。由此可见,小班化教学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减少学生人数,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课堂教学环节、班集体建设等诸方面都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教育形式。因此,小班化教学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深入研究和分析小班教学可以看出,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充分了解并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再像传统教育那样进行统一规格化教学,而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课程、评价方式和奖惩制度等。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基于环境微生物学新兴学科课程的独特性,在学生人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超越传统班级授课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于2012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生物系访学期间,有幸旁听了马修博士主讲的环境卫生学课程,亲身观察了其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也深深感受了小班化教学的魅力和优势,小班化学生人数较少,约翰·杜威主张的减少教师解释(讲授),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讨论)成为现实,学生的参与率、积极性很高,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受此吸引和启发,加上学校政策支持,笔者结合自己在《环境微生物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开展了多年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尝试。整个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原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置、讨论课的参与,把原来大班课堂难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小班化教学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程教学的热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

(一)启发式问题的设置

班级授课制主要强调教学效率,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提倡教师的讲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满堂灌”的窠臼,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低,很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差异,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中,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大约维持一个教学班有25~30名学生,教师能够在很短时间内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启发式问题引导的模式,每章节设置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式问题,该部分呈现在前一个章节末,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学习内容,并在课堂开始前进行简单的提问,以便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每堂课结束后,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及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寻找资料,合作交流,并提交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鼓励学生尝试在课堂上汇报,促进深层次学习的进行。

(二)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

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在5年的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讨论环节主要形成了三种形式:一是在教师指导下,部分章节由学生主讲,在课堂教学情境中,促进教师和学生成为在教育行动中反映的实践者,2009年开始实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基于每个教学模块,共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建议每组一人汇报,其他补充,全班集体讨论,教师的角色是全程指导。三是课后作业的设置与讨论,按照学生能力做优质分组,分工合作,就课后作业或教师安排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并在下次上课时做简要汇报。

(三)实验课前预习报告的撰写

在本科实验课的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课前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内容一无所知,只有到实验课开始前才听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经常和其他同学讨论实验步骤,甚至养成“看一眼步骤、做一下实验”的坏习惯,实验结束后又缺乏系统的回顾,整个学习环节被划分得支离破碎,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实验技能的掌握。面对该现象产生的困境,实验课前预习报告的设置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途径,在每次理论课或实验课结束前布置下一次实验的内容和要求,或建议学生从教学日历中查看实验的安排,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实验课所需材料,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实验课开始时主动呈现给教师,此时教师更多地是辅导角色,主要针对学生在预习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合理解释,示范指导。坚持实验课前预习报告的撰写,能够克服面对问题衰弱无力的现象,减少学生学习防卫行为的出现,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有助于教学秩序的好转。

(四)實验课过程考核的设置

目标评价模式是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然也开始受到了很多批判,该理念主导下的课程教学评价难以真正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类似环境微生物学等理工科实验教学难以实现评价的真实客观性,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有针对性的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技能的综合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将实验操作技能过程考核纳入综合考查中,不仅能够便于检测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会加强学生对待每次实验操作的态度。

三、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启示

《环境微生物学》经过一轮校级重点课程的建设,已经做出许多改进,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从教学大纲的修改到实验课的更新,都为进一步教学改革发挥了功能。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有效的师生对话式教学

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启发式问题的设置,还是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都必须依赖有效的师生对话,有效的对话需要能够使学生很快厘清谈话主题,并推动着主题,谈话师生双方、生生之间都有变化,这是基于对话者经验式资料库的储存。对话是一个集体的口头即兴创作,对话式互动需要参与者深思熟虑,在一个不断发展的分工框架内共同完成。偶尔也许会有惊奇、发展阶段或方向的意外转折,参与者应该对此做出现场回应。启发式问题的设置和课堂讨论环节的设置都是以对话式教学方式展开的,有效的师生对话有利于学生厘清学习内容,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二)教师工作和角色的转变

相对于班级授课制,在开展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和角色都发生了转变,工作由杜威所谓的解释(讲授)到指导(辅导)的转变,教师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灌输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到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转变。面对充满未知数、独特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情境,需要师生共同在行动中反映,建构和检验新的理解范畴、行动策略和问题框定方式,教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模糊地带以及与情境资料的反映性对话。教师角色特征是建立在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之上,反映了学校情境中教师的行为模式,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教师角色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多层次、多方面的联系。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指2002年开始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需要转变专业角色的要求,从传统的教书匠、灌输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示范、指导学生如何掌握操作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班化教学无疑是这一改革的最好呼应。

(三)重视形成性评价

根据性质和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或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中各个局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开发或者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做出整体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形成性评价因为其过程性、探索性和灵活性,重视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强调过程性评价,过程考核,识别有意义的变量。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过程考核的设置就是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仅可以掌握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和态度,教师可以“监控”整个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四、关于环境微生物学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反思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学科独特性,然基于该学科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的经验也可以应用到类似的其他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也许在其他类似学科教学也会遇到,希望在此基础上的反思,能够作为提醒之功能,减少错误行为的出现。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宠儿”,人人都在谈教师专业发展,然而泛化的概念已经使很多人的理解模糊,甚至错误。以小班化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通过书本学习和专家学者的传授可以获得学习的效果,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教师也可以获得感受更深的、记忆更牢固的学习效果。然而当今时代背景下,生态取向的教师成长方式是最为现实有效的,通过师生相互合作,实现成长的目标,这种成长方式不仅仅是关注师生的知识学习,也不仅仅是关注教师的反思,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更好地合作,建构合作的师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的转变、角色的转变等都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不断在行动和实践中反思。

(二)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常常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讨论,东西方文化哲学的差异,师生之间对话方式也不同。西方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开始,一直强调教师的质问,追问迫使学生陷入“逻各斯囧态”,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东西从孔子“待问”启发开始,更多的是三千弟子求问孔子,孔子传道授业解惑,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无论西方的“追问式”对话教学,还是东方的“待问式”对话教学,都是指向学生的有效学习的,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对话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近三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可以借鉴参照的对象本就很少,加上小班化教学是一个在充满未知、不确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混沌复杂的状态需要综合考虑更多的变量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政策支持力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基于一门新兴学科的教学实践更加需要对诸多要素的最优化处理,希冀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9][1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8,417,395-396.

[2]陈桂生著.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3]曹道平,陈继贞著.生物教育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19.

[4]毛放著.小班化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7.

[5]王欣.小学小班化教学策略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11.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6.

[7][美]唐纳德·舍恩.反映的实践者[M].夏林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5,55.

作者:宋增福 殷玉新

第2篇:小班数学教学活动“1”和“许多”及反思

摘要: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前首先吃透教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课后还要善于认真反思,找出不足,进行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在小班数学《认识“1”和“许多”》的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丰富,参与活动时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1”和“许多” 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认识“l”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兔拔萝卜”作为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通过游戏教学法、情景设置等手段开展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始终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所涉及的动物形象“小白兔”,孩子们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动简单有趣,比较形象直观,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使幼儿学得轻松、自主。既保证了目标的达成,又让幼儿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二、关于活动设计思路的反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而小白兔又是孩子们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形象。所以选择了以兔妈妈带小白兔去郊游这样一个主题游戏为线索,在游戏中由若干个有趣的小游戏贯穿。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含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有关“1和许多” 这两个不同的量。从而达到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关于活动目标的反思

1.活动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不能很准确地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孩子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在游戏中让幼儿初步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进行表达。

2.活动重点: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l”和“许多”。

3.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认识”和“感知”的问题,所以把认识“l”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让幼儿根据兔妈妈所给的任务进行认识“l”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习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习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l”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l”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l”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四、关于活动准备的反思

在活动准备这一环节中,我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小兔头饰、萝卜、红花。通过这些让孩子们感知“1和许多”这两个不同的量,幼儿对这一活动内容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活动中的第一环节,我扮兔妈妈,幼儿扮成兔宝宝,听音乐起床,梳洗,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情境。(教师:我们家都有谁?有几个兔宝宝?几个兔妈妈?)这样一来,小朋友就首先从视觉上有了一个关于“1和许多”的量的概念。

活动中的第二个环节,“兔妈妈”带着“兔宝宝”一边听音乐,一边做动作,以去郊游的情景导入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及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我激发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教师一句亲切的呼唤:“宝宝们!快跟在妈妈身后”。把幼儿带入了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去,幼儿很快进入角色。这一环节的展开,幼儿和老师都起到了热身的效果。遇到了萝卜地让幼儿观察萝卜一样大吗?分辨出有1个大萝卜,许多小萝卜。每个兔宝宝拔一个萝卜抱回家,许多萝卜就分成了一个一个。让兔宝宝们把抱回来的萝卜一个一个放在框子里,框子里就拥有了许多萝卜。这样,让孩子动手操作比教师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通过亲身感,孩子们在理解“许多和1”的数量关系会更容易,体会也更深刻。后面让孩子们在将萝卜放进筐子里,体验1是怎样变成许多的,这样1和许多的数量关系也就明确了。

活动中的第三个环节,兔妈妈奖励兔宝宝发小红花,先让兔宝宝看看有多少朵,兔宝宝轻易的就说出了“许多”朵,给每个兔宝宝发一朵小红花,兔宝宝又说出了“许多”朵小红花变成了一朵一朵。进一步巩固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知道许多的“1”放在一起就是“许多”,“许多”又能分成一个一个的。

活动中的第四个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能真正理解,学以致用。最后,我设计了让幼儿寻找“1和许多”这一环节,迁移经验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寻找一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知道哪些是一个,哪些是许多。这样可以让我知道整个活动下来,对幼儿接受了多少,有一个了解,从而进行下一步教学。

由此这样反复进行,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即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并通过反复的游戏,使幼儿能正确区别“1”和“许多”,理解两个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活动中,我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成为了本次教学活动的亮点。孩子们在无形中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作为老师,我也达到了让幼儿可以自主学习,探索,有兴趣学习的目的。

六、教学策略的反思

1.教师的总结性语言。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我总是提醒自己在每一个活动环节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小结。因为教师的小结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所掌握的知识。前面说过,小朋友在语言的理解上还是受年龄的限制的。我只注重了教师的小结,而没有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在小结时能够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或许更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也才真正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

2.对孩子语言发展的训练。虽然我们采用的是分科教学的方式,我对孩子们施教的是数学领域的内容,但是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渗透在各个活动当中的,所以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说“我拿的是×个萝卜”、“我得到了一朵×花”……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会表达,虽然有的孩子并不能主动地去对同伴说,但是我尽量和每个孩子对话,让每个孩子都能表达自己所想。活动中我也尽量给每个孩子回答问题的机会。

七、活动的启示

1、做反思型的教师。课后应当进行反思,但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走向理性,追求“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再反思——再调整”的循环过程,不断寻找培养幼儿发展的策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目标定位的重要性。目标要有一个适度,不能贪多过高,每次活动解决一个难点,围绕一个重要目标展开,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

3、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过程要针对目标有效的设计,把幼儿放在主体位置。

4、关注幼儿。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尊重幼儿的活动,帮助幼儿真正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教无定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多思、多想对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教与学的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无止境,每一次的教学加上深刻的反思对自己都是一次成长。

参考文献:1、《幼儿教育》

2、《学前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省鹤壁市实验幼儿园)

作者:任忠民

第3篇: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财政学” 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与反思

摘 要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由传统的单一“灌输式”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范式的创新。本文依据“财政学”的课程特点及其与现实热点问题的关联性,提出“财政学”实施大小班研讨模式的迫切性、应用价值及关键环节,包括研讨问题设定、课前准备和课堂展示以及科学评价体系建设等。对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的教学理念和范式创新,重塑教师功能定位和评价考核体系建设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大班授课 小班研讨 教学模式

0 引言

长期以来,中国大学课堂一直以传统大班授课模式为主导,这种以教为主的单项灌输式的教学范式,迎合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高等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传统的大班教学由于难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师生间缺少互动和思想碰撞,无法发展学生的启发性、创造性能力等缺陷,[1]正逐渐变得难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理念的呼声愈发高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

现代学习理论证实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知识的自我建构。[2]小班研讨课(Seminar)作为与大班授课不同的课程形态,在知识层面存在根本不同。[3]大班授课往往将知识作为确定性的、外在于学习者,而小班研讨课则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怀疑的。相对于大班授课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小班研讨课倾向于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使大学教学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因此,探索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国情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简称“大小班结合”)的教学范式,增加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的研讨课比重,促进大学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教-学”并重转变,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所讲授的“财政学”课程为例,结合“财政学”的课程属性特点和教学实践,以财政学大小班结合为研究对象,探讨“财政学”教学方式转变的经验、迫切性和挑战,以供同行研究商榷。

1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在“财政学”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大班授课的理念是17世纪由Comenius提出的,[4]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班级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诸如大班教学限制了师生交流,使学生无法参与其中;[5]受制于课堂形态、地点、人数等限制,只能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6]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等等。相对于大班教学,小班教学(Seminar)是1737年由德国学者Gesber首次引入,到了20世纪初,已经在美国大学尤其是在其研究院中广泛采用,迄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相比之下,国内高校的小班教学模式虽开始较晚,但近些年也开始对“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内地高校,取得了积极效果。[3]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理念改革的产物,该模式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即布鲁姆教育分类法中的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2]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实施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班级规模等方面选择合适的小班研讨方式及学时分配。常见的实施模式有: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授课+项目教学、大班授课+微课教学等。[7]

“财政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每周1次,每次3课时,共计51课时,一般面向经济学基础的大二、大三学生的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分为财政特征与职能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财政宏观调控5大版块,每个版块下又划分为若干个主题内容。目前,财政学课程普遍采用单一灌输式的大班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很难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社会热点问题,导致理论与社会实践脱离,教学效果不理想。自我校承担江苏省财政学品牌专业建设任务以来,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将财政学课程作为骨干专业课程进行了试点改革,成立了财政学专业教学改革小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研讨的方式,增进了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交流,拓宽了研究思路,丰富了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内容体系。

具体做法如下:根据财政学课程与当前社会热点的密切关系,如“營改增”的减税效应、转移支付与脱贫问题、个人所得税改革等热点问题,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知识与专题讨论两部分,理论知识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进行,注重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教学;专题讨论则注重知识的拓展性以及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每3周举办一次。研讨课以小组形式开展,每组4-6人,通过课前布置并指导学生分组选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找论文资料,通过分析、讨论和理性批判财政热点及前沿问题,以发展学生分析、理性批判、评价等高层次认知能力。但由于财政学课程仍然以传统的大班授课为主,班级规模较大,使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及现场反馈与预期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效果欠佳。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经本专业教学团队研究讨论,尝试全面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范式,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任务十分迫切。

2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实施的关键点

依据财政学课程特点及其与社会热点前沿问题的密切联系,本团队认为应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简称“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8]其中,大班授课仍等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着重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理论框架,小班研讨应配合采用“讨论班”、“提高班”的两种研讨模式开展。①其中,“讨论班”模式通常由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负责引导把握讨论方向,并视情况给予补充和拓展。“提高班”则是围绕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展开,一般由老师设定研讨题目,问题设计注重研究性,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为了保证大班授课、小班教学的教学效果,还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2.1 问题设计的研究性与关联性

研究性是研讨问题的首要标准,是引发深度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前提。[9]研讨课的选题应当是在指导教师团队凭借科研上的经验反复斟酌后形成的,能够提供足够研究素材及研究深度与广度,寓学于研,以实现学与研的融合。同时,为了实现对某一主体的深入研讨,还需要考虑问题的扩展性,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研究主体进行扩展延伸,从而形成核心问题和一系列扩展性问题的组合,为研讨提供多视角、宽领域、够深刻的研究逻辑框架。

研讨课选题要与大班所授基础知识或学生兴趣点关联。[10]如果研讨的问题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毫无关系,也就等同于缺乏理论基础,学生无法形成独立思考、深入辨析以及探究,也就很难形成系统性、批判性的观点,从而会直接导致因研讨问题难度太大而难以开展;若所研讨的问题与学生的经验兴趣或生活毫无关系,则很难激发学生从事研究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启发式、探究式与建构性的学习中来,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

有鉴于此,我们注重从教学团队教师所主持的相关重要课题、研究领域及前沿热点研究中形成研讨问题。如转移支付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在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领域,通过大班授课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转移支付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引申出一系列扩展性问题,如转移支付对县级财政解困效应的研究,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对县级财政解困效应的差异?导致地区获得转移支付利益格局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是什么?主要因素是如何在利益分配中发挥作用的?转移支付如何促进落后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类型的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支出行为的关系,如何有效测度转移支付对地区政府支出行为的影响?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研讨,不仅能保证教学要求,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逻辑性的知识架构,调动学生从事研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小班研讨课的有效实施

小班研讨的顺利实施必须把握住课堂讨论的方向和程度,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避免漫无目的的讨论。一般而言,需要进过精心的课前准备,并配合适度的课堂讨论节奏方可。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财政学”小班研讨采用分组合作的模式,班级规模应在30人左右,每4-6人为一个小组,并认定一个组长,小组成员的构成应依据互补的原则,以专业、能力等为标准,各小组之间要具有同构性,以保证各组的团队协作。小组分配后,教师应当向各小组介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选题范围、分工策略以及评价标准等。每次的研讨主题应当在课程开始前两周分发给各小组,并就数据来源、文献检索、分析工具等予以适当的指导,各小组应当围绕研讨主体认真准备,搜集并阅读文献、查找数据、案例等,最后撰写提纲和研究报告,并制作演示所用的PPT。

第二,课堂展示。先由老师花费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课程学习目的和研讨的主体进行介绍。然后,按照随机排序的方式,由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展示,每个小组的回报时间在15分钟左右。每个小组展示完成后,由老师进行阶段性评价,再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争辩和讨论,教师须认真聆听并控制讨论方向,适时进行反馈和总结。尽可能提供较为宽松的课堂环境,畅所欲言,激发同学们的分析、创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实现研讨课的教学目标。

2.3 科学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小班研讨课的评价方式不同于期末试卷的传统考核形式,[11]其重点在于过程,学生参与是其重要的方面。如何通过各小组的显性学习成果、参与程度和参与效果进行评价是小班研讨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财政学”课程特点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我们将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显性成果。包括各小组的研究报告设计、PPT制作以及课堂汇报等,并结合选题的难易程度,予以综合考量;二是学生参与程度。包括项目分工、任务贡献、所提观点是否深刻等。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将最终评价分数分为教师打分(60%)和组内评分(40%)两部分。教师打分是依据各小组的显性成果、启发思维等对该小组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对小组的整体评分也是组内每个同学的分数;组内评分主要是依据组内成员的任务贡献大小、参与程度等进行评分。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批判性思维,以保证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取得理想效果。

3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根据我校已经开展的“财政學”大班授课+专题研讨的教学反馈,并结合其他高校推进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可以预测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将面临诸多问题及挑战。

第一,教师定位不清及缺乏激励。一方面,小班教学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宽的研究领域,从而能够设计出具有研究性、集群性的研讨选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和兴趣。而且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及现场把控能力,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并能够适时的把控讨论方向,并给出有效的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尽管很多老师认可小班教学比大班授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但是却很少有教师愿意尝试,因为小班研讨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背景下,主动变革教学方法缺乏激励,从而使得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的推进遇到阻碍。

第二,学生平等参与问题。学生对于小班研讨的参与意愿和程度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研讨课的参与意愿较低。如有些学生对于研讨课有抵触,不适应研讨课开放性、不确定性以及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而且需要课外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故更倾向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接受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对研讨课的参与程度不高。一些学生受性格的影响,不太愿意多表现自己,沉默寡言,或者所提的问题趋于敷衍,言辞陈旧、毫无观点,导致每次在课堂上的讨论就反复只有几位同学参与。如何平衡讨论的参与程度,让每位同学都能够尽可能融入进来,是小班研讨课面临的又一挑战。

第三,教学资源建设不足。开展小班研讨课需要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传统的教室在某种意义上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利于师生间平等的互助交流。根据国外的经验,应当建设一批圆桌型教室并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设备,以利于师生之间进行小范围、平等性的交流和展示,而当前这一教学资源远远不够。同时,小班研讨实施离不开教学团队的支持,包括研讨主题选定、专业对话还是经验分享,都需要组建教学团队进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但由于学校对这部分付出尚没有明显的回报,使得教学团队的组建激励不足。

4 结论和对策建议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广泛推广。国内很多大学包括北大、厦大等一流高校都在积极尝试。它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革新,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范式,即由传统的单一“灌输式”转向以“学”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范式。本文通过分析“财政学”的课程特点及其与现实热点的关联性,提出“财政学”实施大小班研讨模式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包括教师定位与缺乏激励、学生平等参与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据此,本文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第一,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范式,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作为重要任务。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要发挥大班授课这一传统模式的优点,通过传授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搭建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同时,要明确小班教学的课程目标,通过研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创新等深度思维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加工、批判融合的深层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理性批判思维以及团队协作的培养目标。

第二,重塑教师功能与定位,改革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大班授课、小班教学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到本科教学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中。一方面,大学应当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体系,对教学建立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大小班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识别学生成长规律能力。因此,学校除对教师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外,还应当通过专题培训、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研讨教学能力。

第三,加强教室资源建设,为小班研讨提供全方位的硬件支持。教室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过程得以实现的硬件条件。由于当前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高校在适用于小班研讨的教学场地以及相配套的资源设施提供方面还较为不足,应当参照世界一流大学教室的布局,增加一批研讨课教室,为课程推广创造条件。

注释

① 朱红等(2016)将小班研讨模式分为:“补习班”、“汇报班”、“讨论班”、“提高班”四种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07.

[2] 刘海燕,孙文远.大学小班研讨课: 向“以学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7(5):85-88.

[3] 陈雅清,刘淑彦,张艺苧,等.北京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25-30.

[4]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6.

[5] 李伟容.高职英语大小班教学研究的调查与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39-40.

[6] 孔晨旭.中加高校大小班化课童教学比较与启示[J].青年学报,2012(1):38-40.

[7] 刘献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2):19-24.

[8] Mc Clell C E. 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 1700-1914[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1-10.

[9] 孙燕君,卢晓东.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6-19.

[10] 孙文远,刘海燕.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基于“国际经济热点问题》课程经验的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5): 4-77.

[11] 朱红等.“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2-47.

作者:陈欢 欧阳华生 万树

第4篇:小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有趣的陀螺小班教学反思

一、观察活动记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陀螺是他们并不陌生的一种玩具,怎样在小小的陀螺中发现科学的秘密?怎样有效的引导幼儿在玩陀螺的时候,能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的愉快,充分体现玩中学的教育原则,是我们一直探索研究的方向。

活动前我请家长朋友们为孩子每人准备了一个陀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长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和孩子之间产生一种无意识的讨论,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家长朋友们的密切配合下,我的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带来的陀螺可谓是多彩多样,让大家打开眼界。有简单的塑料陀螺、有抽拉式的陀螺,更有带来古老的木质陀螺。我们先从了解陀螺的样式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介绍自己的陀螺,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怎样玩?引导幼儿边演示边说一说。上来演示的幼儿更是兴趣盎然,因为他们感到自豪,这说明了自己带来的陀螺本领高。壮壮第一个上来,他大声说道:“我这个陀螺可贵了,是这样拉着玩的。”他边说边玩,当陀螺飞速旋转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兴奋的响起了掌声。“这太好玩了,我也让妈妈给我买一个。”飞飞自言自语说。接下来是棋棋的简易塑料陀螺,红颜色的用手一拧就能旋转。最好玩的要数木质的陀螺,冉冉拿着自己的陀螺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带的这个陀螺只有大人会玩。”我笑了笑,我当然知道掌握这个陀螺的玩法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这个陀螺的一些相关知识。我说:“这种陀螺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抽老牛。在以前没有这些先进玩具的时候,人们都用木头自己做一个这样的陀螺,再用一个绳子不停的抽着玩,所以就叫做抽老牛。”我接着给孩子们演示它的玩法,这次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都很好奇这个玩具怎样玩,纷纷站了起了睁大了眼睛看。当我把陀螺成功的抽起来时,孩子们高兴的欢呼起来。 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陀螺的发展进程,同时掌握了对不同材质的陀螺有不同的玩法。其实快乐就这么简单,当孩子们沉浸在有趣的活动中,玩具本身所含有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已经潜移默化的吸收了,所以活动目标也已经到达了。

二、反思

陀螺是孩子们喜欢的事物,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是最终的目的。

三、后记

第二天,琪琪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电动陀螺,她自豪的将电动陀螺的玩法向大家展示。孩子们更是欢声雀跃,为什么电动陀螺能不停止的转动?不需要人力?这成为孩子们争论的话题。我没有直接给予孩子们答案,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询问、实践的方法自己发现问题,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我组织家长朋友们收集有关陀螺演变的相关资料,举办陀螺图片展、陀螺知识普及活动以及陀螺比赛,引导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的从由浅入深的感受着中国文化发展和特色,让这项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到孩子们美好的童年世界里,涂抹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5篇:小班体育教学反思

小班体育教学反思一:小班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在开展小班体育游戏《开汽车》时,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对于汽车都很感兴趣,记得有一天,一个孩子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老师、我爸爸买了一辆好大的车呢,你到我家来,我们开车出去玩好吗?”于是,很多孩子都呼啦一下围了上来,“老师,路上有红绿灯的”;“我也坐过小汽车”;“我奶奶送我一辆小汽车,我能开的”„„对于马路上的事,孩子们似乎都特别感兴趣,如果让他们做一回司机的话,相信一定会很开心的,于是,我设计了此活动。将目标定位:

1、会看红绿灯,知道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2.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乐意与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活动后,效果较好,现将整个活动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以兴趣为基础,活动设计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

《纲要》中指出:“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本次活动,通过“开汽车”的游戏情景,让幼儿以小司机的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活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活动中幼儿学会了看红绿灯,知道了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同时也会一个跟着一个走。

2、导入自然

活动的引入用了节奏欢快的音乐,让幼儿“洗车”。既达到了体育活动前做的准备活动的目的,同时又使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使幼儿精神愉快,提高了幼儿对本次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特设的学车情景中。

个走,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3、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本次活动我主要有一下五部分组成:热身运动——自由练习——学会开车——提升经验——小结,放松运动。其中,在自由练习时先自由学习正走和倒走,然后在一个跟着一个正走或倒走,最后再通过情境式游戏,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样的安排,大多数幼儿基本知道了简单的交通规则也掌握了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技能。

二、不足之处:

1、不注重情感的交流。

小班的幼儿非常需要老师情感上的沟通,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在孩子们学会开车时,我应该及时的肯定他们的开车技能。表扬以及他们遵守交通规则。

2、没有突出幼儿的自主性。

在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整个活动中,我参与的太多,以至于干涩了他们的自主性。

3、材料的准备

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用呼啦圈来当汽车的“方向盘”,有些孩子好像对呼啦圈不是很感兴趣,以至于在开车时,没有很好得运用呼啦圈。我觉得可以利用纸盒给孩子们做辆小汽车,这样孩子们参与和的兴趣可能会更高。

>小班体育教学反思二:小班体育《拾鸡蛋》教学反思>>(323字)

本次活动是小班的体育课,一般来讲,小班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开展集体性的游戏,我认为教师选择活动的内容很重要。这节课我利用幼儿喜欢动物的天性,爱模仿更是小班幼儿的特点,所有根据幼儿的这个天性。首先让幼儿认识了母鸡和小鸡,再次通过模仿和游戏,我设计了这节《拾鸡蛋》体育课,这次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增强奔跑的能力,可是因为我设计的距离较短,使得目的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因为我选的是用五颜六色的海洋球作为鸡蛋的,在叫小朋友把鸡蛋送到篮子里,有的小朋友说我拾的是红颜色的鸡蛋,我拾得是黄颜色的等。

这时我因该跟幼儿互动一下,引导幼儿说说你拾得是什么颜色的鸡蛋,这样, 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因该注意的地方。

>小班体育教学反思三:小班体育活动《爬行动物运动会》反思>>(742字)

小班体育活动《爬行动物运动会》是我在参加桥东区标兵评选活动中所作的公开课,以下是我在对《新纲要》的理解及运用的前提下,所谈的本次活动的教学反思。

小班下学期教育目标中的健康领域要求幼儿参加体育活动能体验到活动的乐趣,能熟练掌握手膝爬和手脚爬,动作自然协调。以此为指导,我制定了具体的教育目标:

1、练习手膝、手脚着地向前爬及侧爬。

2、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设计教案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使本次活动充分体现出愉快、轻松的特点,没有丝毫上课的痕迹。各环节之间自然过渡,在玩中学习。结合小班幼儿对手膝、手脚向前爬、侧爬等基本动作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现状下,以向前爬作为重点,侧爬作为难点。

活动的引入用了节奏欢快、富有童趣的律动,既达到了体育活动前做的准备活动的目的,同时又使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使幼儿精神愉快,提高了幼儿对本次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特设的爬行动物运动会的情景中。提问的设置体现了本领域与语言、常识领域的互相渗透,其次“大带小”的活动形式,引发幼儿的好奇,让幼儿积极主动练习手膝着地、手脚着地向前爬行及手脚着地侧爬,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此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实现幼儿的自主学习,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他们自己选择每次和哪种动物学习爬行,并且先观察后尝试。经过再次观察,在教师启发下自己总结出动作要领后,再来练习。让他们自由选择头饰,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学习爬行动作时,我还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和幼儿一起爬,以自己欢快的情绪去感染每一个幼儿,带动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融在幼儿当中,不作旁观者,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然后采用了集体比赛和分组比赛相结合的形式,巩固练习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最后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形成首尾呼应。

>小班体育教学反思四:小班体育游戏《投球进洞》教学反思>>(1031字)

我们班的孩子们在平时玩球的时候总是愿意用来扔,所以我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扔得更开心,并且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这次的体育游戏,我选择了球类,本来我想用大的皮球的,但是我又考虑到孩子的手臂力量还不够,皮球的体积过大,孩子们对于皮球的抓拿和扔、投,未必会掌握的很好,所以我还是选择了体积比较小的小皮球,这种小朋友可以比较方便于幼儿的抓握,可以先引导幼儿学习球类的抛投。

游戏一开始时,孩子们看到小皮球就兴奋起来了,因为在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对于投球的掌握不是很好,在做游戏的时候也比较少运用到,所以孩子们都很期待我的这个游戏。在教授抛投小皮球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认真的,而且都很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把小皮球抛投到纸箱里去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在孩子们在自己实际操作抛投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有一些是我在设置这个游戏的时候所没有考虑周全的,而有的则是调皮的小朋友们所制造的。比如说比较容易出现的就是因为纸箱的口的高度有限,而小皮球抛投进来之后会有反弹力,所以有一部分的小朋友,他们本来已经抛投进入纸箱的小皮球因为进入纸箱后受到相应的反弹的力量小皮球又跳出了纸箱。男孩子抛投的力量可能相对而言会大一点,所以这类的问题在男孩子身上发生的频率就高一点,而女孩子力气会小很多,在抛投时,会有部分的女孩子投出的小皮球可能还没有到达纸箱的边缘就落在了地上了。而另外一种我在本次游戏种发现的比较不好的问题就是比较多的男孩子比较的顽皮,在老师让小朋友们过去每人捡一个小皮球回去的时候,特别是男孩子们就会一伙的围在纸箱周围,有的也会为了捡同一个小皮球而迟迟走不了,之后就演变成剩下的所有的小朋友就压在了纸箱上面,最后我们可怜的纸箱就被压扁了。所以在经历了多次的游戏之后,刚开始还是直挺挺的纸箱已经是扁扁的一层了,我觉得我在这次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的某些不好的行为控制上还是引导地不够好,所以,在之后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在户外的游戏规则方面还是要做好充分的讲解和提示工作,不然一些孩子本身的自我约束是不够的,是需要老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让孩子们在意潜移默化的规则中进行游戏,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一定会不断加强的。

通过本次游戏,孩子们的抛投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部分幼儿抛投的命中率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是能掌握到到技能和方法。在下次的活动中,我还将尝试着把纸箱放置的位置调的远一点,增加孩子们的成功感或者是带领幼儿在篮筐下投,增加难度,提升投远的技巧性。

第6篇:小班数学水果接龙小班教学反思

《水果接龙》是主题《夏天真快乐》里面的一节数学游戏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学习观察、操作,将相同的水果图案头尾相接;理解接龙游戏的规则,能按照要求自主地进行接龙游戏;体验在数学活动中操作的乐趣。对于这次活动,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在第一环节中,我以谈话的形式激发了幼儿兴趣,当我出示各种水果图片时,幼儿能很快说出水果的名称,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让幼儿熟悉了常见水果的名称以及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第二环节中,我用拟人的手法,告诉幼儿水果宝宝想要找和自己长得一样的水果宝宝做好朋友。通过让幼儿扮演水果宝宝,来寻找好朋友这样一个游戏,为后面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水果接龙游戏的规则做铺垫。这个环节,幼儿表现得很棒。

在活动时,我发现大部分幼儿能理解水果接龙游戏的规则,并按照规则自主地进行接龙。有一小部分幼儿似乎不能完全理解水果接龙游戏的规则,当他们在接龙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及时给予引导。这样就能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掌握水果接龙游戏的方法。

总体来说,这个数学活动具有游戏性质,所以孩子们非常有兴趣。游戏过程也很简单,幼儿操作方便。水果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整个活动下来,幼儿情绪高涨,考虑到在操作时由于卡片较多,幼儿坐的比较拥挤,所以幼儿之间的卡片容易混淆在一起,在玩水果接龙时有的幼儿就找不到卡片去接了,这样游戏就玩不下去了。所以在幼儿游戏时,我给幼儿每人一张操作纸板,让幼儿在纸板上进行水果接龙活动,这样可以避免这种混乱的现象,活动后收拾材料也比较方便。为了丰富本主题的区域材料,我把《水果接龙》的游戏材料投放到区角中,方便幼儿去探索,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于《水果接龙》游戏的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在教学活动中要反复研究教案,不断深入,全面考虑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第7篇:小班体育活动反思

篇一:小班体育活动反思

小班体育活动反思

小班体育活动反思一:小班下期体育活动《小马运粮》案例与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体育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我们小班组开展的沙包系列游戏也有声有色。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活动促研讨,找差距,调思路,提升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在沙包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在沙包游戏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发展水平不同,有的在游戏中运动技能,动作协调性等能得到较有效的发展,而有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停滞不前,不愿尝试新的玩法和加深运动的难度,幼儿游戏时玩法方式单一,受年龄及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不能拓展更宽的游戏空间。为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展开了讨论。老师们都提出问题的看法和解决的方式,最后一致认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游戏,创设一定的游戏情景,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来玩沙包。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了“打猎”、“森林运动会”、“走小路”、“小马运粮过河”、“小兔与狼”等系列情景沙包游戏。幼儿的平衡、投掷等能力得到了发展,并在游戏中体验快乐。使活动的内容丰富起来。适当的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发展。于是,,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创意沙包的玩法,培养幼儿玩沙包的兴趣。

2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3复习手膝着地向前爬,增强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4初步萌发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训练幼儿平衡能力,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

难点:启发幼儿创意沙包的玩法,怎样在原有基础上,让幼儿能更有创意的玩,并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等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1自制沙包,垫子,轮胎,拱桥路,,小篮四只,大筐两个,录音机,磁带,山洞。

活动过程

一 开始部分:准备活动,激发幼儿兴趣。(老师扮演大马,幼儿扮小马。) 1师:今天天气真好,小马们,我们出去玩,好吗? 2放音乐,大马带小马跑步,散步,吃青草,甩马尾等。

二基本部分:

游戏:小马运粮。

1师:小马们,大马今天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把这些粮食运给马伯伯,你们想运吗?(想) 2小马们都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用什么办法来运呢?小马们想想办法吧?(扛过去,背过去) 3我要看哪匹小马的办法好,动作快。大家先来练习练习本领,好吗?(复习双手双膝着地向前爬) 4小马们真不错,个个都灵活又快,现在请大家排好队吧,准备运粮。(分组排队运粮) 5小马们,注意前面有山洞,怎样才能过去呢?大家自己动动脑吧! 6做游戏:小马运粮。游戏中不时鼓励幼儿,完成活动目标。

三结束活动:

1幼儿听音乐在草地上玩耍。

师:小马今天真能干,个个都是英雄汉,开动脑筋想办法,粮食运回真精彩。

2我们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儿吧。

3(放雷声音乐)打雷了,要下雨了,马伯伯的粮食怎么办? 4帮马伯伯抬回去吧? 好,让我们和好朋友一起抬回马伯伯家吧。(收拾活动道具)结束。

四延伸活动:小朋友今天都好棒,下次,马泊伯还会请你们帮忙,你们还要好好练习本领哦。

体育活动区继续开展沙包游戏。并增加不同重量的沙包。

教学反思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体育活动的体会

以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体育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我们小班组开展的沙包系列游戏也有声有色。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在园本教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在学习——实践——反思——交流——提高的研讨活动中。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活动促研讨,找差距,调思路,提升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在探索与反思中与孩子一道快乐成长。收获,感悟颇多。在沙包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 在活动中满足幼儿情感的需要。

体育游戏不仅是促进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身体运动还可以让儿童产生探索周围世界的积极性,体验愉快的经历。基于此观念。我们在游戏中充分尊重幼儿。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带给幼儿快乐,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活动,而不是老师规定的,尝试着抛弃以老师指导为中心的游戏观。还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孩子在玩沙包时,自由玩耍,抛接,投掷,托于头顶,肩臂。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玩耍。开心,快乐洋溢在笑脸上。

一天晨间活动时,胆小的蒲苓玲跑过来兴奋的对我说“老师,我走过独木桥了”我说“你真勇敢,真棒”她高兴地大声对小朋友说“我也走过去了的”后来,从她姑姑那里了解到,她父母都在外地,从小跟着姑姑,胆子小,每次和大人去玩运动器械她都不敢过独木桥,大人免不了说她“不行”,我这才明白:在这个游戏中她觉得自己做到了现实中做不到的事情,证明了自己不是“不行”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们在活动中做到的,有的在大人看来可能是不太合乎逻辑的,甚至是“杂乱无章”的,但他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

二, 适时指导,有效发展。

在沙包游戏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发展水平不同,有的在游戏中运动技能,动作协调性等能得到较有效的发展,而有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停滞不前,不愿尝试新的玩法和加深运动的难度,玩法单一,为此,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展开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最后一致认为。教师应当以一个与幼儿平等的参与者的角色,自然的参与游戏,创设一定的游戏情景,使活动的内容丰富起来。适当的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发展。于是,“小兔和狼”,老师变身大灰狼,追赶小兔往前跳。“打猎”老师成了猎人,小动物们得躲过猎人的枪口,得托着粮袋躲进山洞。开“森林运动会”时老师又变成了动物裁判??老师们还时时的利用建议和评价。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大增,兴趣高涨。每一位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平衡能力等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教”和“研”中不断促进着活动的开展。在“反思”和“交流”中提升了我的的教育观念,理性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快乐活动中发展和成长着。 篇二:小班健康领域活动反思

小班健康领域活动反思

5月20日,健康领域的专场展示活动圆满结束,活动过程中,幼儿情绪高涨,既展示了幼儿健康活泼的一面,又展示了他们聪明伶俐的另一面。现就活动开展情况反思如下:

二、不足之处:

由于天公不作美,上午下雨,下午刮风,生活区中“我会做”展区的照片没能挂起来。活动“吃瓜果要吐籽”因为没有瓜果也没开展。还有个别幼儿的自理能力较弱,可能是家长和老师包办代替得多了,今后将与家长共同努力,鼓励并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自立的尝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把保护幼儿的生活和促进幼儿的健

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与家长沟通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泥德娟 2011年6月 篇三:小班体育游戏《运果子》活动反思

小班体育游戏《运果子》活动反思

周三下午上了一节小班体育活动《运果子》一开始以游戏方式带领幼儿们一起做热运动。孩子们听着我的口令做出了相应的动作,并且很开心的一起做游戏。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情境导入,用水果店中需要一些水果这一情境吸引幼儿的注意,小朋友们都十分感兴趣,很积极地想给水果店运水果。接着我介绍该游戏的规则,我设计的是走过小路后到达目的地运水果到每个队身边的篮子中。先请个别幼儿尝试,接着将幼儿分成三组进行比赛,在比赛中的一个要求是一个幼儿完成任务后拍一下下一个幼儿。手让他继续穿过小路去运水果,这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活动中也没特别要求拍一下手,只要幼儿知道要叫下一个小朋友开始运水果就可以了。

幼儿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有些东西也许对于他们 说一开始有难度,但是只要教师愿意多尝试几次,并且通过个别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带动其他幼儿,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如在本次活动中,有个环节是让幼儿完成送水果的任务后拍一下下一个幼儿的手让他继续,这个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在游戏中我也尝试让幼儿做过相同的事,但是很多幼儿完成任务后就只会坐到自己的坐位上,不知道要叫下一个幼儿。不过总有那么几个幼儿是能理解老师的意思的,比如该班的怡鑫,她在几次活动后就能拍一拍下一个幼儿的手,并且大声地提醒该幼儿轮到她了。在几个较突出幼儿的带动下一些幼儿也开始“学样”了,也许他们并不明白这拍手的含义,但是至少他们愿意尝试了,可以在今后的活动中继续培养。作为老师,这个活动虽然要遵循幼儿的一些身心发展规律,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稍稍发掘一下孩子的潜力。 还有一点在将幼儿分成三组进行运水果比赛的过程中,我自己感觉有些单一,游戏这段时间又较长的,开始几个幼儿比赛的时候气氛是很热烈的,不过到最后幼儿似乎没那么感兴趣了。所以后来想是不是该从中提高幼儿任务的难度,比如先一个水果、再运两个等等,这样或许能让活动更丰富一些,也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这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尝试一下。 篇四:小班体育教学反思

小班体育教学反思

小班体育教学反思一:小班体育游戏教学反思

在开展小班体育游戏《开汽车》时,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对于汽车都很感兴趣,记得有一天,一个孩子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老师、我爸爸买了一辆好大的车呢,你到我家来,我们开车出去玩好吗?”于是,很多孩子都呼啦一下围了上来,“老师,路上有红绿灯的”;“我也坐过小汽车”;“我奶奶送我一辆小汽车,我能开的”??对于马路上的事,孩子们似乎都特别感兴趣,如果让他们做一回司机的话,相信一定会很开心的,于是,我设计了此活动。将目标定位:

1、会看红绿灯,知道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2.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乐意与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活动后,效果较好,现将整个活动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以兴趣为基础,活动设计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发展水平。

《纲要》中指出:“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本次活动,通过“开汽车”的游戏情景,让幼儿以小司机的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活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活动中幼儿学会了看红绿灯,知道了一些简单的交通规则,同时也会一个跟着一个走。

2、导入自然

活动的引入用了节奏欢快的音乐,让幼儿“洗车”。既达到了体育活动前做的准备活动的目的,同时又使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使幼儿精神愉快,提高了幼儿对本次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特设的学车情景中。

个走,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3、层次清晰,由易到难。

本次活动我主要有一下五部分组成:热身运动——自由练习——学会开车——提升经验——小结,放松运动。其中,在自由练习时先自由学习正走和倒走,然后在一个跟着一个正走或倒走,最后再通过情境式游戏,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样的安排,大多数幼儿基本知道了简单的交通规则也掌握了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技能。

二、不足之处:

1、不注重情感的交流。

小班的幼儿非常需要老师情感上的沟通,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在孩子们学会开车时,我应该及时的肯定他们的开车技能。表扬以及他们遵守交通规则。

2、没有突出幼儿的自主性。

在活动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主体,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整个活动中,我参与的太多,以至于干涩了他们的自主性。

3、材料的准备

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用呼啦圈来当汽车的“方向盘”,有些孩子好像对呼啦圈不是很感兴趣,以至于在开车时,没有很好得运用呼啦圈。我觉得可以利用纸盒给孩子们做辆小汽车,这样孩子们参与和的兴趣可能会更高。

>小班体育教学反思二:小班体育《拾鸡蛋》教学反思>>(323字)

这时我因该跟幼儿互动一下,引导幼儿说说你拾得是什么颜色的鸡蛋,这样, 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因该注意的地方。

>小班体育教学反思三:小班体育活动《爬行动物运动会》反思>>(742字)

小班体育活动《爬行动物运动会》是我在参加桥东区标兵评选活动中所作的公开课,以下是我在对《新纲要》的理解及运用的前提下,所谈的本次活动的教学反思。

小班下学期教育目标中的健康领域要求幼儿参加体育活动能体验到活动的乐趣,能熟练掌握手膝爬和手脚爬,动作自然协调。以此为指导,我制定了具体的教育目标:

1、练习手膝、手脚着地向前爬及侧爬。

2、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设计教案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使本次活动充分体现出愉快、轻松的特点,没有丝毫上课的痕迹。各环节之间自然过渡,在玩中学习。结合小班幼儿对手膝、手脚向前爬、侧爬等基本动作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现状下,以向前爬作为重点,侧爬作为难点。

活动的引入用了节奏欢快、富有童趣的律动,既达到了体育活动前做的准备活动的目的,同时又使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一种轻松活泼,生动有趣的氛围,使幼儿精神愉快,提高了幼儿对本次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特设的爬行动物运动会的情景中。提问的设置体现了本领域与语言、常识领域的互相渗透,其次“大带小”的活动形式,引发幼儿的好奇,让幼儿积极主动练习手膝着地、手脚着地向前爬行及手脚着地侧爬,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此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实现幼儿的自主学习,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他们自己选择每次和哪种动物学习爬行,并且先观察后尝试。经过再次观察,在教师启发下自己总结出动作要领后,再来练习。让他们自由选择头饰,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学习爬行动作时,我还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和幼儿一起爬,以自

己欢快的情绪去感染每一个幼儿,带动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融在幼儿当中,不作旁观者,建立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然后采用了集体比赛和分组比赛相结合的形式,巩固练习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最后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形成首尾呼应。

>小班体育教学反思四:小班体育游戏《投球进洞》教学反思>>(1031字)

我们班的孩子们在平时玩球的时候总是愿意用来扔,所以我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条件,让他们扔得更开心,并且能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这次的体育游戏,我选择了球类,本来我想用大的皮球的,但是我又考虑到孩子的手臂力量还不够,皮球的体积过大,孩子们对于皮球的抓拿和扔、投,未必会掌握的很好,所以我还是选择了体积比较小的小皮球,这种小朋友可以比较方便于幼儿的抓握,可以先引导幼儿学习球类的抛投。

游戏一开始时,孩子们看到小皮球就兴奋起来了,因为在小班的时候孩子们对于投球的掌握不是很好,在做游戏的时候也比较少运用到,所以孩子们都很期待我的这个游戏。在教授抛投小皮球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认真的,而且都很迫不及待地想试试把小皮球抛投到纸箱里去的感觉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在孩子们在自己实际操作抛投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当然有一些是我在设置这个游戏的时候所没有考虑周全的,而有的则是调皮的小朋友们所制造的。比如说比较容易出现的就是因为纸箱的口的高度有限,而小皮球抛投进来之后会有反弹力,所以有一部分的小朋友,他们本来已经抛投进入纸箱的小皮球因为进入纸箱后受到相应的反弹的力量小皮球又跳出了纸箱。男孩子抛投的力量可能相对而言会大一点,所以这类的问题在男孩子身上发生的频率就高一点,而女孩子力气会小很多,在抛投时,会有部分的女孩子投出的小皮球可能还没有到达纸箱的边缘就落在了地上了。而另外一种我在本次游戏种发现的比较不好的问题就是比较多的男孩子比较的顽皮,在老师让小朋友们过去每人捡一个小皮球回去的时候,特别是男孩子们就会一伙的围在纸箱周围,有的也会为了捡同一个小皮球而迟迟走不了,之后就演变成剩下的所有的小朋友就压在了纸箱上面,最后我们可怜的纸箱就被压扁了。所以在经历了多次的游戏之后,刚开始还是直挺挺的纸箱已经是扁扁的一层了,我觉得我在这次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的某些不好的行为控制上还是引导地不够好,所以,在之后的游戏过程中,对于孩子们在户外的游戏规则方面还是要做好充分的讲解和提示工作,不然一些孩子本身的自我约束是不够的,是需要老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让孩子们在意潜移默化的规则中进行游戏,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一定会不断加强的。

通过本次游戏,孩子们的抛投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部分幼儿抛投的命中率有了很大

的进步,主要是能掌握到到技能和方法。在下次的活动中,我还将尝试着把纸箱放置的位置调的远一点,增加孩子们的成功感或者是带领幼儿在篮筐下投,增加难度,提升投远的技巧性。 篇五:小班体育活动及反思邵玲

小班体育活动及反思 《 小动物赛跑 》

小二班邵玲

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跑和跳的能力;

2、发展幼儿注意能力和记忆能力;

3、培养竞争意识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活动准备:

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大象头饰若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小朋友现在来听一首儿歌:“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啊摇啊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

小朋友们来学学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这些小动物走路的样子好吗?。

师:这些小动物都觉的自己跑的快,所以他们决定组织一场比赛,看看谁跑得快。下面我们一起去观看他们的比赛。

二、开始游戏:

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4 组,各组分别扮做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教师扮大象当裁判。

裁判大喊:预备,跑

各组的第一个幼儿开始跑,这个幼儿跑回来下一个幼儿再跑,看哪一组幼儿先跑完。先跑完的为胜。

一轮完成后,可以交换较色再比。

三、结束部分

孩子们真棒,现在休息休息,甩甩胳膊踢踢腿,我们准备回教室了。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游戏锻炼了幼儿跑和跳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竞争意识和遵守规则的习惯,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

第8篇:《画圆》小班教学反思

评价分析:《画圆》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质朴的语言,分别描绘了猴子荡树、青蛙跳水、小鱼戏水、刺猬翻滚、啄木鸟啄虫的活动,这些小动物就像一群天真、活泼、好动的孩子,洋溢着无限的欢乐和生机。在选材上,我选择的这首儿歌句式整齐、生动浅显,音韵和谐,尤其是“荡、吐、滚、团、啄”等动词运用的十分形象。我在组织活动时,启发幼儿用身体的各部位画圆,让幼儿非常兴奋,然后让孩子来交流自己亲身体验“绕”“转”“扭”“耸”等动态的画圆方法,较好的理解了儿歌的难点。

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活动过程的:先让幼儿结合有趣的图片,猜想儿歌内容,我再归纳将儿歌完整表达,帮助幼儿理解儿歌,这样使得幼儿学习儿歌轻松一些。创编儿歌部分,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充分结合已有经验、发挥想象的空间,由于这首儿歌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在通过经验唤醒中提升了经验,创编出了许多的“新儿歌”,幼儿的自主创造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动态的词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创编,也积累了更多,知道每个动词表示什么意思,做出相应的动作。

所思所悟:

1、创设真实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能使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从而增长其见识,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主题综合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每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更要重视日常的语言交往和设境引导。

2、幼儿园语言教材的灵活性,要求我们要更快地提高自身素质,既紧跟住时代的步伐,又根据幼儿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创编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根据幼儿的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改编或自编,都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这个活动中,认识动词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去做一做这些动词的样子,再对这些动词的认识进行延伸,如引导幼儿说说这些词语会在哪些句子中出现呢?引导幼儿来说一说。这也是一种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语言活动不一定是死板的出示图,幼儿讲述故事内容,教师总结。这样的方式幼儿或许已经厌倦了,可以换另一种方式进行,就如今天的这个活动,让幼儿在情景下,从画圆比赛的结果中去了解儿歌。从而去探索语句结构如何运用。

3、可将正规的语言教学活动与语言区域游戏活动。日常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自由交谈的机会等紧密结合。“画圆”这个活动虽然已经上好,但却还可以延伸到区域活动中来,如让幼儿再编出许多同种结构的语句来,也可以延伸到幼儿自己来画下来,再请幼儿自己把画下来的进行讲述。

第9篇:小班化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小班化教学体会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与巩固,我国不少地区人口增长势头趋缓,加之城乡交通发达,部分农村学生想方设法转入城市学校,相应地造成农村学生生源在不断减少,特别近几年,我们学校由原来的每个年级四个班,每班

四、五十名学生减少到现在每个年级只剩三个班,每班只有三十几名学生。普遍施行小班化教育教学已迫在眉睫,它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追求。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寓教于乐,乐中求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是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前提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的优劣绝大部分取决于能否把全体学生带入情景教学中去。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把功夫用到课堂上,带动学生走进情景课堂。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关键在于教师提供学习材料是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为他们建立起一定的认知障碍,学生的思维才可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要想方设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课堂教学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点燃其求知的火花,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而小班化教育增加了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时间,扩大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发展自我。数学教学情境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产生新能力的要素,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融入情境,这个教学情境是适应学生的发展,是有发展性的。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及合作学习是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关键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合作学习作铺垫。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尤为强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制约,为克服课堂活动只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的弊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小班化教育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先进教育思想。

2.让学生充分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班化教学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密度和融洽程度提供了更大可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也为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开发与培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小班化最适合形成互动教学。它人数少,便于活动,便于指导,无形中增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增加了学生个体参与活动的时间,增多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更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无疑为小班化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和表现的机会。不仅如此,小班化课堂教学也更具趣味性,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并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加强感情培养,是进行小班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1.加强个别辅导,格外关注差生。学习常常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教师也要经常从思想上教育和鼓励低差生,满怀热情地关心他们,让他们向优等生看齐,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热情,化解成绩不理想的自卑心理。小班化教学人数少,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多,老师可经常地提问他们,检查他们,主动地辅导他们,多给他们参与学习的机会,并借此与他们交流,对话,谈心,从思想上解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增强和创新他们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低差生更需要关心与和谐教育。

2.利用作业面批,提高师生情感。小班化人数少,更利于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心中可敬的师长、可亲的朋友。作业面批面改。一者便于当面指出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适时地进行指导,二者能够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老师,了解老师,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觉到老师诚挚的爱和衷心的帮助。另外,面批作业还能增多师生的合作交流机会,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发展。所以,面批作业,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进师生情感。

总之,小班化教学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小班化教学更能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相互帮助,更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所以,小班化教育教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小班化教学反思

牛津英语课程教学要更着重于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开口说。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教材是非常适合进行小班化教学的。

小班化教学模式也是我校的一种教学特色,我也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下摸索了了一个多学年。总体而言,这种"小班化”教学是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的。但是在我至今的"小班化”教学下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数量的相对减少,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好学生加速发展,基础薄弱学生发展滞后,形成明显的两级分化;二是学生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学生的听说能力相对缺乏。

因此,我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学生在"小班化”教学中参与英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新课之后,加强能力高的学生与学习有困难学生之间的互助,必须做到该背的内容一定要背出,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一. 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英语教学前积极准备,努力在上课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便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具体教学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灵活教法,及时鼓励,让学生带着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二. 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对学生严格要求,细心指导,培养他们预习,复习,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定期检查笔记,规范学生认真有效地记笔记的习惯。指导学生在各自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并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

三.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发掘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并赏识每个学生。"小班化”教学就给了教师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继续坚持面批面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四.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我时常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还不够用,心里会有紧迫感,因此小班化教育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做到一专多能,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要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教学改革。 总之,我将在今后的小班化教学中创设更开放、更和谐、更民主、更愉悦的课堂气氛,并实践于"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努力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有更高的提升。

小班化教学反思

特色鲜明的小班化课堂观摩,充分展示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立足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激活每一个、保证每一个,从而实现小班化环境下的面向“每一个”的教育。结合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情况,面就这次学习谈一下子的点滴感受。

一、

起步不在早晚

虽然小班化起步只有短短的几年,但是我看到了精彩的小班化课堂是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学生在小组中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他们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可喜的成绩得益于他们科学的评价引导;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重视;得益于教师的观念更新和有一支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的教师团队。从他们精彩专题沙龙研讨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必须有一个领航者和一个勤于钻研的团队。

二、 课堂重在关注

通过听课和经验介绍我感受到他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了“聚焦每一个”、 “激活每一个”、“适应每一个”“张扬每一个”、“优质每一个”。为了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他们合理开发“适应每一个”的课程资源。开设的生活与礼仪、艺术与博览、游戏与健康等“摇篮课程”为学生的梦想奠定基础。

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锻炼。在小组中每一位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学习。而我们的课堂表现为:

1、多数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2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

3、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做到:

1、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合作型的主动学习,通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与他人交流、主动思考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2、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热情鼓励每个孩子,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3、创设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空间,促成自主参与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合作学习以及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合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合作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4、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三、成功贵在坚持

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必须经得起长时间的磨练,在磨练中积累,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就如同一篇好的文章缺少了平时的积累和一次次的修稿好文章使出不来的。我们所到的几处学校校园文化可以说丰富多彩,班级布置可谓是各具特色,各单位的校本课程精彩纷呈。教师、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的确是各具特色。从他们的经验介绍中我们得知他们也是经过了反复的磨练在不断积累中提高,在反思中升华。

回顾小班化走过的路可谓是“漫长,”虽然在小班化的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步。各种校园、班级氛围已初见成效,小组学习已有了雏形,教师的理念得到了更新,也出现了一批小班化课堂教学的“引路人。”但是就我校小班化的整体水平来看和发达地区相比还要走很长的路。突出表现在:小组学习要率不高;小班化课堂平时落实不好;却少专家的引领、指导、提升;师职水平滞后年龄老化…… 总之,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在学习先进单位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扎实工作严格落实“百分百”教学策落,尊重每一个,理解每一个,宽容每一个,等待每一个,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每一个生命都会绽放各自精彩!

小班化教学反思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它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对教育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小班化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人人发展 以人为本

我国的传统教育始终遵循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强调循规蹈矩,守住方圆,严重压抑了孩子们的一些天性,其实质是压抑个性,抑制人格发展,造成思维定势,扼杀创造力的发挥。而小班化教育有利于通过个别化教育,做到以人为本,满足每个学生、儿童的需求,发展个性,激发他们的潜力及创造力。

今年,我们学校在初一年级进行小班化教学试点,我有幸当任初一年级班主任,而且执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一个多学期以来,我与小班化教学已经有了很多的“亲密”接触,也真正体会到了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所谓小班化教学,我认为应该是指一种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是指在缩小班级规模压缩班级学生名额后,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双主体”式的教学活动方式。它是与当前传统的大班式(班级人数五十人甚至六七十人)教学相对而言的。目前小班化教学已成为教学的一个新的亮点,不少地方已经开始实施了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之所以成为教育的亮点,是因为它以素质教育为背景,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重视以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行熏陶学生,注重加强“师——生” 、“生——生” 、“师——师”的多向交流和合作。

与传统大班式教学相比较而言,小班化教学具有很多的优势:

一、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的培养。

过去,大班额常常是前排学生坐在老师的鼻子底下吸粉笔沫,后排学生紧贴着墙,后门都打不开。教室里夏天像个蒸笼,冬天空气污浊不堪,严重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如今40人,教室宽敞、清洁了,人的心情也好了,更加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由于教室有了更多的空间,还可以精心设计优美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体现全班同学团结一心的“我爱我家”、展示学生才华的“小小作家”、彰显学生个性发展的“群星闪烁”和丰富学生知识的“资料库”等等。优美环境的设计,不但为学生营造了亲切、宽松、愉悦、活泼的学习、生活氛围,还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激发兴趣的舞台,使学生感到温馨幸福。

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

传统班级由于学生多,教学时间又是一个定量,所以,在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把发言机会给予那些,能与老师上下呼应的优等生。为了提高优秀率,及格率,教师往往“抓两头”,大多数中等学生则沦为“老听众”,没有发言的机会,思维处于消极或停滞状态,在班级中不起任何作用。但在小班,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在课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和教师直接进行交流。教师也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就连那些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克服依赖思想,学会自主学习、自理生活、自我教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小班化教学这一新的组织形式为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人人发展”目标的实施得到了更有利的保证。

三、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人员少,我们运用分组教学就会起到在大班没有的效果。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小组集体讨论。“小组内以合作为主,竞争为副,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合作为副”。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以小组集体形式出现,有时,尽管是学生个体活动,但教师应认为他代表小组,评价与激励的语言也针对小组,这样,小组中个别人员的活动也自然会受到小组其他人员的关注。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组内或组间相互评估,评估的活动,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估,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无形

之中就有了很强的亲和力。从而班级成员间的学习关系也得到了调整。更能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四、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小班教学想得到显著效益,关键取决于教师在“做什么”,如果仍然沿着原有的教学策略、方法,那么班级大小并不起多大作用。课堂教学始终是小班化教育的主渠道。我认为教学应是教与学交互影响和活动的动态过程。班小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灵活地设计各种新的组织形式,如小组围坐,圆形等。课桌由“秧田型”改为“小组型”,老师从讲台走下来只是形式的变化,它带来的深层改革是变被动教学为主动式、互动式。在课堂教学中,使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师生交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流,形成全方位的和谐互动。因此,小班化教学有效地调节了师生关系及交互作用,形成了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教育均等性、充分性、综合性和个体性原则。小班化教育真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对优质的教育和最优的发展。

五、小班化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小班人数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个别指导,老师就因为人数少,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更好的备学生,哪些人需要多指导、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到人!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分成设计A、B、C三个层次符合学生不同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更好地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在大班由于人数较多,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只能统一要求同步化,从而忽视和压抑了儿童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而小班就可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人数比较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这样在教学的设计时就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加强个别指导,与学生得到更充分的交流。小班化教学由于课堂上增加了针对性,课后主要是个别辅导,为减轻师生负担创造了条件。课后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长短处,做到因材施教,取长补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留课堂“死角”;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发挥学生多种器官的功能,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六、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师生共同“减负”。

小班化教学,因为班里学生人少,课堂上,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读书的机会,老师还能一对一地进行指导、纠正;课后处理作业,老师都能面批面改,及时反馈,并对错处能进行及时讲解使学生尽快改正并掌握。而且,老师每一样作业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批改,真正达到今日事今日毕,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孩子作业的种类虽多,但是他们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并掌握。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学起习来不觉得累,老师教起来也很轻松,真正让师生共同“减负”。

总之,小班化教学有诸多的优点,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致力于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富有创造精神的未来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学校的教育教学机制。当然,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软件"。小班化教学的核心在于教育思想和教师素质,没有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过硬的教师素质,仅仅从形式上缩小班级规模,而不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育模式更新教育方法,那便是流于形式,舍本逐末了。因此,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是我们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小班化教学反思

以“小班化教学”为实验课题在我们学校已经实验了一个多学期。学生数额的减少,大大提高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流的密度,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近距离交流已经成为小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总体来说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容易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在这一个多学期里我尝试着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也受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教育教学中,我根据小班化的特点和优势,我主要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他是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之间的竞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及友善的激励竞争,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师生之间、学生间合作交往的主要形式,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在参与中学生自我表现,自主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就小学生而言,在体育课中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也是达到身心愉悦和学习的最佳方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组织一些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我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自始至终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加以引导调控,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

比如在进行游戏“找朋友”的教学时,我就设计了让学生找到一个好朋友,就唱“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曲,从而也进行了思想教育。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在小班化教学实验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班级规模

较大,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比较难,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学生之间交往的频率也较低。而在我们目前的小班化班级中,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教育资源条件得到改善,师生、生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动手操作机会也增多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间上,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老师个别辅导的机会也增多了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好个别指导。

一个多学期的小班化实验教学经验让我明白了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班化教育的资源和优势,努力去寻找和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小班教育中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目标顺利实现。在上一学期,绝大多数学生已完全适应“小班化”学习生活,班中也日益呈现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学习气氛较浓,各项活动能积极参与,成绩进步较大。

我的小班化教学体会

在这几个月小班化学习和实践中,初步认识到小班化教育是指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手段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它既保留大班集体教学的优势,又吸收了个别教学的长处,形成了优势互补,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在同步发展中求异步发展,其次是可以有机组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造的能力,因此在对美术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不只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画画技能,而应该在参与美术活动,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的空间,从接受美术技巧的教育转向接受美术能力的教育。首先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改变观念,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多相数学生,他们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美术学习上,真正成为美术人才的并不多,我们更多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审美方法,,学会欣赏名画名作。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又拓展他们的艺术休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更能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的融洽,教室的学习气氛的活跃,因此,“小班化教育”的最大获益者是学生。

在我校开展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还体会到,师生交流机会增多,教师更频繁、具体的点拨每个学生,人人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以前的班级有六十多个学生,如果要每个学生都点拨到的话即使每个同学半分钟也需要30分种,一节课中是无法完成的,而如今30个学生一个班级,每个同学半分钟只需要15分钟就可以了,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特别是美术教学中教师的具体点拨尤为重要,学生也会信心大增,并且学生会感觉老师不偏心,是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以前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对成绩好的同学个别辅导,而对成绩差的则很少点拨,如今基本听不到学生这么说了。这种师生间地互动,体现的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知识的传授为本。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容地进行深耕细作,因为人数少,教师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前准备按照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素养和要求,分别为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建设性的学习方法以及课堂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教学、个别教学,教师有条件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设计一系列弹性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水平来选择,——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为例,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方法,我们要认真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层次,我们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阶段。当然我们教师不能直接对他们说,否则会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教师心里明白就行,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练习,当然这样教师会比较辛苦课前要准备得比较充分。

小班化教学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需要,人才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我们的校园,为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我们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师都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适应教育当前的需要,音乐学科也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名深爱着音乐教学工作的音乐一线教师,被当前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所深深的吸引,同时也深感责任的重大,在我校小班化教学实验启动之中,有幸作为小班化教学的音乐教师以及课程改革的实验者,取得了一点微薄的成绩,现在我把这一年来我的音乐课改教学思路、研究方式、实施的方法以及教学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总结论述如下: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研究的教育教学方向,同时作为小班化的音乐教师,我所制定的音乐教学的研究方向是:——小班化环境下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个性教育的发展与探索,我实施的理论依据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音乐课程改革标准的目的要求,现行的教学模式必须从课堂组织形式、学生德育教育、教学评价等,急需进行研究;根据教育发展的这一形式,我在音乐教学上做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音乐教学中不仅进行创新教学,同时我提出了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方案,对个性化教学,我有以下三点阐述。第一,考虑小班人数少的特点,使音乐教学更好的面对每个孩子,注意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

性和创造力。第二,音乐教学应该成为学生充分享受愉悦的天地,培养美好的情感,提高艺术修养。第三,就音乐教学而言,它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与其它学科的沟通,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使音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素质,以达到个性的和-谐。

二、研究的方式:主要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并把教学情况不断的向教研组进行反映,通过同学科之间的公开课以及跨学科校级公开课来进行效果体验,并不断纠正,不断钻研,不断创新,我发现,一切教育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便谈不上主体的发展,根据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学中我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人,把研究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以"学"论教,把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贯穿于实验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增强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低效状态,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三、实施的方法: 围绕我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学中,我探索并实施了以下方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通过实践,我发现,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进行主动思维,就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要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看到自己能行的一面,然后再因势利导,使这部分学生认为“我能行,我不比别人差,”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观念。

(二)紧扣新大纲的要求,以及小班化的特色,在音乐活动课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应给予充分鼓励。在音乐课中,无论主题是欣赏、唱歌,还是器乐演奏,教师都要用心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只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理解音乐的意境,体会旋律的优雅动听。

(三)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改革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运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智慧来进行学习。

(四)根据新教材改革的课程标准要求,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口,培养个性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学习,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在研究当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具体实施是以内容为突破,提高综合素质:注重音乐教学自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不仅课内其乐融融,课外也能热情参与,发展爱好,开展内容多样的研究性学习。大量充实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我在音乐教学中对小班化教育在新课程教育中实施的一点心得体会,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研究教学方法,紧跟时代的步伐! [小班化教学心得]小班化教学心得

早就听过小班化教学如何具有优越性,但总感觉离自己很遥远,小班化教学心得。因为我所理解的小班的前提是班额小,每班二十几个人,而按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根本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的。但近来通过进一步学习了小班化教学的相关理论,我明确了小班化教育决不只是学生数量的多少,它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教学精神,而不单纯是一种教学形式。它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在小班化教学中,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亮出自己的观点,更多的得到教师的关爱,增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材质,发展他们的能力,而且更能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像我校这种情况是在大班额的情况下以小班化的理念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情况,更加关注教育细节的设计。同时,也促使教师去探索符合小班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探索小班化教学方法,我们观看了录像课《认识图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授课教师主要采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从教学效果看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思考一:在大班额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对小组的学习进行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所以学生被分成了8个小组,老师为了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到每个小组中进行检查指导,这样第一个环节"分类"就用了接近半节课的时间,然后第二个环节"摆图形"也采用对小组指导平均用力的方法,结果又用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集中授课的时间极少,而且老师上课也比较累,如果教材内容难,这样操作极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心得体会《小班化教学心得》(http://)。因此我想,在小组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在指导的时候可不可以只对其中的几个小组重点进行指导,然后在学生全班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们通过思维的碰撞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思考二:如何使小组成员人人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如何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使合作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使小组内成员人人都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一直是实验教师们研究的重点内容,而且从书上,从网络上我们也看到有不少教师提出了好的建议,但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却并不是理论说的那么容易。由于我们的实验刚进行不长时间,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在"分类"与"摆图形"两个合作环节中,只有两三个小组分工还比较明确,能体现出是在合作学习,其它大部分有只是组长一个人在操作,其它小组内成员都无所事事,有的在说闲话、有的在玩等;有的是小组成员都争着动手,没有秩序,场面比较乱,完成的作品质量不高,这些都导致了这些组的效率很低,没达到优生带动学困生的效果。从这种情况我们应看到: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如果不能让他们及时地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不但不能令他们学有所获,反而会变成令他们养成学习惰性的罪魁祸首。因此,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是不断结合教学实际帮助孩子学会合作。 思考三:教室中的环境该如何布置才有利于教学 教室的布置是要为教学服务的。走进实验班级,发现与传统的大班唯一不同的是学生的课桌是将四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安排势必会每组有两个孩子不能正对黑板,于是在学习中这一部分同学只能不停地转向黑板、转回座位…,这样我们就想到

如果是语文课,孩子们抄写黑板上的字,不停地把头扭来扭去,那可真是一件受罪的事。除了课桌椅的摆放,还有教室中教学工具、学习资料等如何摆放、空间该如何布置才能方便教学都应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总之,小班化教学在起步期,不可避免地在着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不断地探索适合小班化教学的方法,相信小班化之路会越走越宽。 我的感受:

其实,这个案例跟我们现在的实际情况很接近,我们的班级容量不符合开展小班教学,那就要求我们正在教学中,在班级管理中,做一个有心人,不断的摸索,争取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作文600字下一篇:清明的雨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