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安全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能源安全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近年来由于全球石油需求大大超出预期,以及中东、非洲等石油盛产区局势震荡,再加上石油资源正日益减少,致使国际上围绕原油的争夺目益激烈。而中国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落后于需求的增长,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顺应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发展需求的能源战略,加强能源多边合作,保证能源来源的多元化,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

第一篇:能源安全论文

简析国际能源安全法律制度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作者简介:王琳琳(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

摘要:在当今世界,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源于各国对能源的依赖程度的增加,世界各国积极制定能源安全政策来应对全球性能源短缺的现状。为了保护能源安全,不管是能源生产国还是消费国,他们纷纷通过OPEC和IEA联合起来,积极的开展多边框架内的对话与合作。不能否認,在维护能源安全方面,政府间国际能源组织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能源安全;IEA;对话与合作

一、能源安全及国际能源现状

1、能源安全的概念

能源安全指,为维护一国社会、政治、经济、国防的发展的能源提供可靠供应的措施,防止能源局势恶化的其他政治法律等保证措施。

2、国际能源现状

1985年以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安全问题已经不仅是能源工艺问题,国际社会更加注重对可持续发展、环境等问题的关注,使能源安全被纳入能源安全概念的范畴。而且,有些学者也开始认识到,能源安全这一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维度,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能源资源状况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威胁时对能源的具体关切也不完全相同,但是各国对能源安全的理解却有很大差异。欧洲各国目前最担心的是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而美国的能源安全目标主要是减少对进口石油尤其是中东石油的依赖,提高能源供应的自主性,保护美国经济免受能源供应中断的威胁。当前能源市场呈现出全球性,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现阶段,全球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不再仅仅是能源供应安全还包括能源运输、能源需求、能源使用、能源供应、能源价格等综合性的威胁。所以,能源安全体系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来应对目前的形势。

二、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既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更是能源消费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能源需求增长强劲。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每年递增1000万吨左右。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2008年石油进口则首次突破2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52%。目前,中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费国。IEA预测,中国将在2010年后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有专家预言,到2050年我国石油消耗量将超过8亿吨,因国内产量由于资源和生产能力的限制,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将达75%。这一严峻的形式表明,保障石油供应将是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且,我国能源的现状是煤矿储存量很丰富,天然气的储存量相对少一些,而石油的储存量特别的少,这样一个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煤炭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由此产生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也使我国能源使用安全面临严峻挑战。①

三、全球性主要能源组织的国际法律机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1、国际能源机构

世界上特别重要的能源国际组织之一是国际能源机构,国际能源机构是一个独立的政府间组织。国际能源机构的宗旨是保证工业国家的能源安全。它可以改进和维护石油供应中断问题的系统;国际能源机构积极倡导能源技术的国际合作,努力实现能源、环保政策的整合;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改善全球能源供求与需求的结构;通过与非成员国、国际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关系,在全球环境下倡导合理的能源政策等。IEA的基础条约《国际能源计划协定》及其在成员国的适用丰富了国际争端解决法的内容;IEA维护能源安全、促进能源合作的法律规则和制度本身也推动了国际法的新分支——国际能源法的产生和发展。

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则是在1960 年 9 月 14 日,沙特、科威特、等国家在巴格达举行了一项会议,会议中他们对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达成了决议。其主要目标是:“协调并统一政策;把保护成员国共同利益和他们各自的利益做为最佳途径,把寻求稳定世界石油市场做为手段;保障石油消费国获得有效、定期的供应;保障石油工业的收入与投资。”

2、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能源合作的程度上还行不高,主要是一般性合作和对话性合作。而且,中国至今都被排除在IEA这个最重要的能源消费国组织之外。这种状况与中国的石油消费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既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能源决策,也不利于中国促进和维护自身能源安全。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加强与IEA及其成员国的合作,参与国际石油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其他石油消费大国分享市场信息,与IEA国家合作开展能源研发,与跨国能源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在发生能源供应中断时利用IEA的应急机制,并通过这些多边国际合作建立合理的能源定价机制,制定有助于协调发展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为实现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研究IEA能源安全法律制度,有利于促进中国加深对IEA能源法律和政策的了解,推动中国与IEA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为中国政府制定能源安全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所以我国应积极完善保障能源安全的法律体系:第一,我国应尽快提出一个能源安全理念,并把它写入宪法,提高能源安全法律体系在法律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确保能源政策的制定;第二,加快制定能源基本法,把能源战略、行动战略和具体的政策充分结合起来;第三,特别需要完善能源单行法,应当以能源基本法为基础去制定和修改未来能源部门的法律,专业、详细的为能源安全政策的实施提供可行性的规定;第四,加大其他法域对能源安全的支持等。

四、对能源危机的反思与总结

未来,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将会越来越增强,在能源消费国与能源生产国双方之间开展有效对话,加强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合作,是确保能源安全、确定能源共同战略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②

第一、石油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市场,全球的石油消费国具有共同利益,各国应该通过常设性国际组织开展合作。第二、国际能源合作应当致力于降低石油进口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石油供应多样化,积极改进节能措施,开发替代新能源资源,以降低石油进口。第三、能源合作制度应当首先确立石油紧急共享制度,使工业国家平等分担将来可能发生的石油禁运或供应短缺风险。该共享制度和其他合作机制应当由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条约规则来确立,并通过常设性国际组织实施。第四、石油共享制度的运作不应当由成员国事先达成一致同意决定(因为它是一种预先的政治决定),而应当由秘书处来启动,当达到条约规定的供应中断水平时,纸进行供应中断评估的技术程序。第五、秘书处作为新的国际组织的中立机构,应当具有特别的前所未有的权力,包括排除阻挠成员国政府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有效采取行动的政治压力,以启动石油共享制度。第六、新的国际组织应当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决策制度,投票规则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主权平等原则,而应当反映现代国际组织决策的现实,包括实行多数表决以及根据成员国对决策事项的相对经济利益进行加权表决等。第七、应当建立综合的石油市场信息系统,包括有关石油市场透明度的一般信息和运作石油紧急共享制度所必需的特定信息。(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国际能源机构指出,中国在2007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See 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s,2007,p.196.

②参见国际能源网:“国际能源论坛:油价应让供需双方都能接受”。

参考文献:

[1](英)R.贝尔格雷夫等主编,王能全、李绍先等译:《2000年的能 源安全》,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2]参见杨泽伟:“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第19~20页。

[3]参见英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尤金2006年9月18日的讲话:“‘能源安全’的真正含义”。

[4]参见田春荣:“2008年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分析”,载《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第3期,第31页。

[5]根据美国能源法案《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美国未来的能源政策目标是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强本土油气资源开发,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国内能源自给程度,保障供应安全。

作者:王琳琳

第二篇:树立新型能源安全观加强能源安全保障

目前我国能源安全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国内环境治理制约能源消费增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能源低碳发展,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我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二是由于国际能源技术和经济竞争加剧,能源技术水平已成为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因素和经济竞争力,我国必须要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三是由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速仍然过快和煤炭占比过高、消费结构不合理,油气对外依存度大,非化石能源近中期占比仍十分有限,我国的能源消费现忧不可持续,严重影响能源安全。

面对以上新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包括能源供给安全、能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能源科技安全和能源经济安全的新型能源安全观,加强能源安全保障。

一是树立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能源供给安全观。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必须由单纯增加供应,转向由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制约提供保障的观念,把抑制不合理需求提升到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

二是树立能源环境与生态安全观。要由片面强调保供,转向只能在生态环境治理前提下提高能源服务水平。把解决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三是树立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能源科技安全和能源经济安全观。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成本,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我国长远能源安全观应基于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的振兴,基于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基于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牢固树立开放的有竞争力的能源安全观。

建设全面的能源安全保障,要经过长期努力,近期需要把能源环境安全放到更重要的地位,着重解决能源清洁化问题,保证合理的能源需求增长。同时也要加快能源技术研发创新,为中远期的能源技术革命,和实现绿色低碳化发展做好准备。中远期要通过能源的需求合理化,供应的科学化、多元化、洁净化、低碳化,实现我国可持续的能源安全保障。

要重视体制机制改革对建设全面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作用。必须树立从消费到供应的整体能源系统优化概念,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破只顾局部利益最大化、忽视整体优化的障碍。要用有力的改革推动能源安全。具体对策建议和量化目标如下:

一是强化节能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2015年的能源消费切实控制在40亿吨以内,2017年煤炭消费占比控制在65%或以下,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之内。

引导能源合理消费,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节能降耗,限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是我国全面实现能源安全的基础。重点控制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总量,切实降低煤炭消费比例。通过节能和加快天然气与非煤能源发展,力争煤炭消费总量基本不增加。若将2017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总量调控到64%,实现此目标,必须适度控制石油消费增幅,比重降低到16.5%;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比重提高到11.5%;增加天然气比重,比重达到8.0%。

二是大力推进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清洁高效的开发和利用。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本要求。治理大气污染,更需要解决煤炭清洁利用问题。

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的三大核心目标是清洁、高效、可持续。到2030年,清洁的目标为,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均比2010年降低50%左右;高效目标的平均供电煤耗和煤炭系统效率分别达到310克标煤/度和52%;可持续目标包括消费量控制、开发量控制、科学产能比重,分别要控制在40亿吨、38亿吨以内和85%以上。

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的举措是:“科技驱动、科学开发、全面提质、输运优化、先进发电、转化升级、节能降耗”。通过实施七项举措,推进实现煤炭开发利用领域的七大转变:煤炭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科技驱动方式转变;是煤炭开发由以需定产向科学开发方式转变;煤炭由粗放供给向提质后对口配送方式转变;煤炭输运由单一输煤向输煤输电并举转变;燃煤发电由局部领先向整体节能环保转变;煤化工由低效高污染向高效清洁发展转变;高耗能行业节煤由单一技术向结构、技术、管理集约转变。

三是切实提高天然气消费比例。

在继续加大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升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力争2020年和2030年前三者分别达到800、500、200亿立方米和1200、900、1000亿立方米的产量,天然气水合物分别进行试验性开采和商业化开发。2020年使国产天然气总产量达到2500亿—3000亿立方米,加大国外天然气引进力度,消费量达到4000亿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消费的12%以上。2030年国产气达到4000亿—4500亿立方米,消费量达到5500亿—6000亿立方米。

四是把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长期战略要点。从科技、政策、体制等几方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含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资源化利用、地热、海洋能)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的稳步发展,显著增加它们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制高点,这是我国能源长远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长远大计。应确保非化石能源2020年占比大于15%,力争2030年大于25%。

加快水电开发,水电是优质可再生能源,我国还有2亿多万千瓦的水电可以开发利用。水电开发宜早不宜晚,早开发早见效。水电开发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低于煤炭等化石能源,在开发中可以同步解决。移民问题可以用水电的效益妥善解决。

“核电安全,人命关天”,将“战略必争、确保安全、稳步高效”确立为我国核电发展的战略方针,稳步地发展规模核电。2020年运行容量将达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2030年达到1.5亿—2亿千瓦,占总发电量的10%以上;快堆技术逐步商用推广,建立核燃料闭式循环;2050年达到3.5亿—4亿千瓦装机,占总发电量的20%。

五是引导石油合理消费,抑制石油进口过快增长。石油供给仍然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抑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防止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是提高能源安全度的重要一环。本世纪以来,我国石油消费保持快速增长。石油(原油及成品油)的净进口量超过3亿吨。国内石油资源赋存条件差,石油2亿吨左右产量已经进入峰值区,主要依靠进口满足消费增加。保障石油供应须以引导合理消费为前提,我国目前汽车年制造和销售均超过2000万辆,已经远远高于美国高潮时期产销量,而汽车产能还在高速扩张,应加强对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同时多渠道解决供应问题,包括替代石油。若维持石油60%左右的依存度,必须要有替代,醇醚燃料、先进的煤、生物质制得的液体燃料均可替代。

六是建立开放式能源安全体系,拓宽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进口石油、天然气、金属铀、电力和其他能源资源等,保障供给和增加战略储备,是我国能源安全不可或缺的要素。要继续实行能源走出去战略,增加国际能源供给能力,提高我国能源投资优化程度,改善投资效益,加强能源经济实力。

作者:谢克昌

第三篇:上海合作组织的能源合作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摘要:近年来由于全球石油需求大大超出预期,以及中东、非洲等石油盛产区局势震荡,再加上石油资源正日益减少,致使国际上围绕原油的争夺目益激烈。而中国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落后于需求的增长,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顺应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发展需求的能源战略,加强能源多边合作,保证能源来源的多元化,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稳定可靠的油气大市场,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及多边能源合作正在逐一有序地展开,在推进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合作时,中国坚持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以及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原则,赢得了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信赖,有利地推进了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间的能源合作。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安全;中国能源战略;多边合作

 

文献标识码:A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现代工业的动力支持,能源的稳定供给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

 

一、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与能源战略选择

 

近年来由于全球石油需求大大超出预期,以及中东、非洲等石油盛产区局势震荡,再加上石油资源正日益减少,而核能、太阳能、氢能等新型能源由于成本及技术等原因尚无法取代石油成为主要能源,致使国际上围绕原油的争夺日益激烈。而中国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严重落后于需求的增长,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能源需求量翻了一番还多,近年来更是急剧上升。现在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为维护自身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不得不进口越来越多的石油和天然气。从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进口石油达9000万吨,2004年中国进口石油首次超过亿吨,达1.2亿吨。据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的调查评估,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自给量将不及需求量的一半,石油缺口近2亿吨。

而据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方君实在2006年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石油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演讲时所说:随着国家重化工业加快发展,城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对能源需求进一步增加,国内能源需求缺口将进一步加大。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3亿吨。到2020年,石油需求量将达4.5亿吨到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0%。因此,石油问题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按目前GDP增速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测算,预计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2000年增长一倍以上,如果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降下来,中国能源供给将难以保证,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2007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在谈到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时指出:“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特别是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随着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源消费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

国家能源局2009年5月25日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目前,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在50%左右。报告指出,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变。在此背景下,中国油气行业运行态势有了新的变化,供应稳步增长,需求短期放缓但长期依然看涨。从石油的生产来看,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东部油田在减产,西部发展比预期慢,海洋油田产量仍较低,因此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报告认为,总体而言,在石油消费需求快速增加和国内资源存在限制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原油贸易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逾六成四。

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关系到和平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而适应环境变化、符合发展需求的能源战略则起着决定性作用。

面对巨大的石油供应缺口,中国只能进口石油以平衡供需关系。而中国进口石油主要是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直接从产油国购油的比重不大,而且中国境外供应石油的地点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和非洲,这种单一性导致了石油进口供应的不安全性。首先这两个地区的局势很不稳定,政治、宗教冲突,加之大国之间崛起与遏制的角逐,难以保证石油的稳定供给,尤其是在特殊时期,不排除有停止供油的可能性。石油来源地的局势动荡是中国油源安全的重要隐患。再者,由于国际市场主要是由西方金融机构和大型石油公司所控制,他们操纵着石油价格,从而使中国的能源进口面临受制于人的威胁。

从中国进口石油运输通道来看,主要依赖三条海上航线:第一条是中东航线,第二条是非洲航线,第三条是东南亚航线,中国进口石油的4/5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但是马六甲海峡及附近地区海盗活动十分猖獗,而且海峡的交通秩序比较混乱,穿越海峡的客货运输以及随意性极大的渔船已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单一海上通道无法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石油与国民经济的安全。

因此,针对中国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在拓宽油源和开辟新油路上下工夫,寻找新的能源供给国,改变过于依赖中东和非洲石油的现状。剑桥能源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以美国的能源安全为例指出,能源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主要原则:市场原则、多样化原则、紧急应对原则、合作原则、信息交换原则、创新原则和环境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多样化。不论是石油来源还是其他能源的使用,都离不开多样化原则。在2003年中国发展论坛“能源战略和改革”国际研讨会上,丹尼尔·耶金博士建议中国的“能源供应来源应该多样化”。全球化不仅能将市场联合起来,而且能加快经济力量和观念的发展,全球化的特性使能源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关键因素,使能源供应的安全性成为决定国家活力的一个关键要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给“能源安全”下一个相对简单的定义:以合理的价格不断获得能源供应用以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保证中国直接稳定地获得国际石油资源供应,自1993年中国步入净石油进口国行列之时,中央就开始逐步调整能源政策和能源开发战略。一是稳住东部,发展西部。贯彻可持续发展方针,对东部老油(气)田不作过量开发,而将开发重点转移到西部的新油(气)田上,同时实施西气(油)东输工程。二是建立国家能源储备体系,这不仅可以防止能源供应突然中断使国民经济遭受损失,而且可以在能源价格暴涨时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三是提倡节约能源。目前,中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费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每年因燃料利用率低而带来的损失高达1200亿美元。四是积极开发海外能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可靠的油气生产和供应基地,同时努力实现多通道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本文主要就第四点——能源来源的多元化

进行探讨。

要实现海外油气资源的供应来源多元化和运输通道多走向这一目标,就不能仅仅限于从国际市场上购买油气,而必须进入国际能源开发和运输市场开展中外能源合作,同时要开辟陆地能源通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大踏步地进入国际能源市场进行投资开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企业中率先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已在世界各地投资开发了数十个重大项目。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亚和西伯利亚在中国海外能源发展战略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基于全球能源分布情况和能源来源的安全因素考虑,21世纪初,中国应把握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合作机遇,兼顾中东、非洲、南美和东南亚,争取能源进口多渠道,采取海上运输和陆地管道输送并重,以减小供应风险,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系数。

 

二、上海合作组织探索能源合作的新道路

 

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的能源合作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展开较容易取得进展。2004年9月,上合组织总理会议通过了包括贸易和投资、海关、质检、交通、能源、电信等11个领域127个项目的《关于(上合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落实措施计划》,多边能源合作逐步被上合组织成员国视为务实合作最应优先发展、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领域之一。这种共识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第一,成员国间的要素互补性对开展区域能源合作有着强大的内在需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都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其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是资源密集型,轻纺及食品工业相对薄弱;中国的产业结构特点是产业比较齐全,发展比较均衡,轻纺工业具有发展优势和竞争力,总体特征是劳动密集型。多年来,中方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俄、哈等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一直是双方贸易的主流。要素的明显互补性,构成了在该地区开展多边能源合作的基础。中亚地区被称为“冷战时期封存的资源宝库”,油气资源相当丰富,且尚待开发。因此,经济相对落后的中亚国家迫切希望拓展外部能源市场以加快国民经济发展,而中国正是一个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巨大市场,这一供求的互补性为中国与中亚能源开发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中亚和西伯利亚能源开发最需要资金和技术,而中国1996年拥有10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截至2008年12月拥有19460.3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大型能源企业不仅资金雄厚,而且已具备较为先进的能源开发和加工技术,1997年9月,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击败美国等大型石油公司,成功获得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斯克和乌津两大油田的开采权,这是中国大型企业进入中亚能源开发市场的重要标志。

第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其观察员国都是彼此陆地接壤的邻国,交通便利,边境地区相对安全。俄罗斯、中亚等国的油气资源无须经过海洋,可经陆地直接到达中国。从而避开了海上运输的风险,又能降低贸易成本,对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能源安全战略意义。同时,在国际能源格局加速调整的大背景下,俄、哈等能源生产国都在积极实行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俄罗斯的大部分油田分布在距离中国较近的地区,原油的输送不论是通过管道还是铁路都比较便利;哈萨克斯坦的油田虽然多位于西部和里海地区,但其原油输往中国要比越过里海西送便捷得多。俄、哈向中国供油,不仅可以增加出口通道,扩大市场,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物流速度,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

伊拉克战争后,新一轮世界能源争夺愈演愈烈,各国都在迅速调整自己的能源战略和策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都把能源开发与出口视为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经济振兴的主要拉动力,都以发展资源产业为中心制定了“能源兴国”战略。从能源安全角度看,只有油气出口途径多样化才能有稳定的国际能源市场,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所产生的稳定可靠的巨大能源需求恰好符合供应方油气出口途径多样化战略。因此,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推进多边能源合作,最大限度地整合各国资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现优势互补,以维护本地区的能源安全和国家安全,便成了各成员国共同的政治意愿。

在历次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上,成员国领导人都反复强调以能源合作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在几次上海合作组织的总理会晤上,能源合作也是讨论的重点。2005年10月2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四次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在会上,各国总理特别强调了油气开发合作和油气管道建设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责成经贸部长会议在成员国有关部委及上合组织秘书处的参与下,研究尽快建立燃料——能源综合体专业工作组问题。2005年11月10—11日,上海合作组织首次与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欧亚经济论坛,论坛框架内的能源会议特别就维护欧亚能源安全、协调本地区各国能源政策、提高能源有效利用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六次会议所发表的联合公报也指出,“各方同意将能源、信息技术和交通作为优先方向。上述领域的合作已进入实施具体示范性项目的阶段,这对加强本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具有特殊意义。”2009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九次会议所发表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叶卡捷琳堡宣言》更强调:“本组织成员国认为,能源对于经济发展和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决心在平等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该领域的互利合作,以保障经济、稳定、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

 

三、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现状评析

 

目前,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开展的双边与多边能源合作的进程已经起步,且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和稳定可靠的油气大市场,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及多边能源合作正在逐一有序地展开,在推进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合作时,中国坚持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以及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原则,赢得了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信赖,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间的能源合作。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根据两国达成的协议,2005年俄应向中国出口1000万吨石油,2006年对华石油出口量应增至1500万吨。据俄方统计,2005年,俄对华实际石油出口量为760万吨,虽然比2004年增长30%以上,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原因是俄目前主要通过铁路向中国出口石油,但铁路运输能力有限且运输成本较高,制约着两国石油贸易量的大幅增长。2006年俄罗斯通过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对华石油出口口岸的改造,铁路石油运输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出口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全年达到了1596万吨。不过,俄罗斯要想增加对华石油出口,并带动相关地区的发展,还是要建设输送量大、成本低又相对安全的输油管道。正如时任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2007年3月份在俄联邦萨哈共和国考察远东输油

管道建设情况时所表示的那样,建设远东输油管道对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乃至整个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现在,中俄已就铺设泰纳石油管线中国支线问题达成一致,时任俄总统普京和俄政府高官一再表示,“将大力推动俄中能源合作”,“泰纳石油管道通往中国的支线将率先开通”;普京公开表示:泰纳石油管线先通中国。新华社莫斯科2005年9月7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会见西方记者时表示,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道(泰纳线)将先通向中国,之后再到达俄太平洋沿岸。泰纳线一期工程线路从泰舍特到俄中边境城市斯科沃罗季诺,此段管线的年输油能力为3000万吨。其中2000万吨通过支线将被运往中国大庆,余下1000万吨将通过铁路被运抵俄太平洋沿岸城市纳霍德卡。而由于管道线路变更一级管道修建地区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等原因,一期管道建设至今还没有完工。

2005年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了中石化集团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成立合资公司勘探萨哈琳3维宁斯克油气田的签字仪式,中方进行地质勘探,2006年钻出第一口探井。这意味着中方首次进入俄罗斯石油上游勘探开发领域,中俄油气合作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2006年3月,在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之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3月21日分别与三家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签订了有关石油、天然气和管道建设的三个合作文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会谈纪要》。这三个合作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中俄两国企业在油气领域的合作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3月22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又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关于共同设计和建设斯科沃罗季诺至中俄边境的石油管道协议书和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根据此备忘录,两国将修建两条年供气能力为300亿到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管道。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22日在中国“俄罗斯年”俄罗斯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的实施工作将于近期开始,这条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总量将大幅增加。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高管表示,约5年后,该公司将通过新管道每年向中国供应600亿至800亿立方米天然气,800亿立方米天然气大约是目前俄罗斯向欧洲出口天然气总量的一半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天然气企业将建设东西两条输气管道。第一条管道长3000公里,年输气量将达300亿至400亿立方米,连接西伯利亚西部和中国靠近俄罗斯的西部边境。预计这条线路将从2011年起向中国供气。第二条管道将把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输往中国的东北地区。

2006年6月中石化集团在公开出售的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86%股份的竞标中胜出。这将使中石化集团的石油储备增加14%。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位于俄罗斯联邦乌德穆尔齐亚共和国境内,是该共和国最大的油气公司,拥有26个油田和一个勘探开发区块。截至2005年12月31日,乌德穆尔特的探明储量为5.51亿桶(7840万吨),探明加控制储量为922百万桶(13100万吨)。目前乌德穆尔特的日产量为11.5万桶(16350吨)。2006年7月中石油以5亿美元入股俄罗斯石油,2007年头两个月,中俄又在建立联合石油加工厂以及合作勘探俄境内天然气田达成一批新的意向性协议。根据俄国方面的报道,中石油将提供资金和必要设备,并获得俄罗斯勘察加和鄂霍次克海油气田的开采权。俄大陆架可开采的各种资源总含量超过1000亿吨标准燃料,其中北冰洋附近的巴伦支海、喀拉海和萨哈林岛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占俄大陆架油气资源总储量的67%。俄政府2005年的能源工作规划中已计划到2020年将在大陆架探明的油气储量分别提高至130亿吨和20万亿立方米,北冰洋大陆架也将因此成为俄国21世纪第二个10年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地。但是,这些协议要得到全面落实,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工作。

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石油开采、运输方面的合作还处于刚起步的低水平阶段,中国正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强化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增加对中亚国家石油资源的购买并在本地设立工厂进行深加工,为其丰富的资源寻找出路,同时也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实现成员国之间的互利共赢。

在中亚国家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合作是一个重点,其能源合作创造了双赢模式,对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起着推动作用。自1997年中国企业开始进入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开发市场,哈萨克斯坦就成为中国在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资源合作伙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开发多年,积累了同哈方合作的大量宝贵经验。双方在合作中发现,由于没有管道运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如果把石油经铁路运到中国,比把在苏丹生产的石油从海路运到中国的费用还要高。因此,要尽快修建管道,解决油气运输问题。1997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提出修建中哈石油管道计划。当时,中哈商定共同铺设一条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岸边的阿特劳,途经阿克纠宾斯克油区,横穿哈全境,东至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长达3000多公里的石油管道,总投资为25亿至30亿美元。整个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第二段从肯基亚克到阿塔苏;第三段从哈境内的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目前,从阿特劳至肯基亚克之间的这段管道已于2003年3月由中哈双方合资建成。这条管道全长448.8公里,油管直径610毫米,首期工程造价1.6亿美元。2003年3月28日,管道全线贯通,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哈境内修建的第一条输油管道。2004年5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期间,中哈双方签署了铺设阿塔苏至阿拉山口输油管道的原则协定。哈方宣布,管道投入运营后将保证每年向中方输出1000万吨原油。

2004年5月17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耕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总裁卡拉巴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订了《关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塔苏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阿拉山口原油管道建设基本原则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出席了签字仪式。按照协议约定,中哈原油管道建设于2004年8月动工。2005年11月14日下午,连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在中哈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实现了跨国对接。12月15日正式投产。这标志着中哈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促进中哈两国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和哈萨克斯坦的原油出口多元化有着重大意义。

中国石油网转引俄罗斯《独立报》2005年12月20日发

表的题为《伟大的中国管道》的文章,文章说:“世纪工程”,哈萨克斯坦人这样评价阿塔苏——阿拉山口石油管道。其修建速度、投入资金和计划输油量无不令哈萨克斯坦领导人为之自豪,最感欣慰的当属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当我1997年首次提议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今天,我们要将这条长近1000公里、总造价逾8亿美元的管道投入使用。整个地区都在沸腾,经济将得到发展”。对哈萨克斯坦而言,这条管道有着特殊意义。从纯经济角度来说,它会给阿斯塔纳带来可观收益。因为中国的石油需求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众多专家认为,修建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是邻国成功合作的典范,而管道通油后,哈、中、俄三国的石油管道运输体系得以联网,这必将为互利合作伙伴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继中哈双方石油管道投产之后,两国的天然气合作也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2005年1月,中哈在北京举行了建设天然气管道的首轮谈判,双方研究了将哈天然气输送到中国西部的具体方案。目前双方完成了对哈天然气资源和中国市场状况的研究,开始解决天然气管道的过程技术问题。2007年8月1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哈天然气管道建设和运营的合作协议》,两家国有石油公司将对等合资,新建管道的第一阶段长度约为1333公里,从哈萨克——乌兹别克斯坦边境至中国边境,年输送能力将达到400亿立方米;天然气管道第二阶段将从里海地区开始,长约1480公里,年输送能力为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向具体实施阶段迈出了坚实一步。中哈天然气管道计划与中国西气东输管网连接,经新疆直达上海,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能源紧张状况。

中哈两国能源合作的示范性效应带来积极影响,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多边能源合作。中、俄、哈三国正在计划利用中哈管道将俄罗斯的油气运往中国。在中哈石油运输管线竣工时,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总裁魏因施托克表示,俄罗斯准备通过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石油管道阿塔苏至阿拉山口段对华出口石油。为此,俄哈双方准备提高鄂木斯克——巴甫洛达尔——阿塔苏石油管道的运输能力,并将其与中哈管道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石油、天然气、水利和核原料的开发利用方面也已达成协议。总投资272亿元的新疆独山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该工程竣工后将成为中国投资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工程,包括每年1000万吨炼油工厂和100万吨乙烯工程,加工通过中哈石油管道输送的来自哈萨克斯坦阿塔苏地区的原油。应该说,在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下,多边能源合作的战略框架已经显现,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合作领域正在从石油、天然气逐步扩展到水能、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建立上合组织统一能源空间的前景日趋清晰。

虽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能源合作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有些合作项目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更多可能的大型项目至今尚未启动,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上海合作组织中亚成员国原来都是独联体成员,而俄罗斯控制着所有的油气资料、管线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俄罗斯通过独联体油气联盟控制着这些国家绝大多数已勘探的油气块的开采权,时间都在20年以上。因此,俄罗斯的态度对能源多边合作显得至关重要。而作为中亚能源大国的哈萨克斯坦也会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作出自己的谋算,在中哈能源合作中,哈作为能源供应国,按产品分割协议对中国公司的限制太多,中哈合资公司现在哈萨克斯坦开采的大部分石油要归哈方自行处理,中方每年只能向国内运回份额石油,其余的哈方要自行向欧洲出口以获取更高利润,这对中哈进一步合作会造成一定影响。

为进一步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维护本地区以及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成员国开始探讨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类似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的能源俱乐部,以便加强成员国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和损失。2005年12月,题为“中亚能源市场的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国际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政治研究中心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及机构代表们提出建立“能源俱乐部”的建议。2006年6月,时任俄总统普京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扩大会议上提议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当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总理们发出了对成立一个地区性能源俱乐部设想进行研究的指示。2007年2月26日,在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的支持下,乌兹别克斯坦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古力纳拉·卡里莫娃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主办了主题为《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建设前景》的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的官员、学者、企业界代表等15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而与会各国代表认为,能源俱乐部应当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讨论和具体实施能源及过境运输联合项目的平台。

2007年6月29日,上海合作组织能源部长会议在莫斯科召开,与会的五个成员国(中、俄、哈、吉、塔)代表同意建立上海合作能源俱乐部作为能源领域的非政府协商性机构,并就能源俱乐部章程达成了一致。章程阐释了建立能源俱乐部的目的:“是就上合组织成员国改善能源安全,协调能源战略、促进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各方之间的协作等问题进行广泛的对话,多方位讨论成员国在油气、煤炭、电力领域的合作前景。”“主要任务是为协调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关系创造一个全方位讨论能源战略的信息交换平台,并制定改善成员国能源安全的建议。讨论上合组织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各方在中亚及国际能源市场上加强协作的问题。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国在能源领域的有效合作。实现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实业界和金融界之间能源信息和能源技术的交换。”《章程》的确定显现出上海合作组织多边能源合作在具体层面开始酝酿。2007年8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元首理事会上,元首们充分肯定能源俱乐部的建设,会议发表的《比什凯克宣言》指出:“能源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的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该领域合作具有特殊意义。在能源领域建立可靠的、互利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保障本组织所在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在现有资源、需求、能力和潜力背景下,本组织成员国将继续推动开展能源对话,促进能源生产国、过境国、消费国之间的务实合作。”

能源俱乐部的建设能为成员国带来重大战略利益。与国际能源机构(IEA)全部由能源消费国组成、欧佩克全部由能源生产国组成相比较,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俱乐部成员国既有能源资源国,又有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过境国,因而具有更强的合作潜力。能源俱乐部的建立不仅更有利于保障俄罗斯和中亚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而且也可能为中国企业进入中亚能源上游开发领域、发展自里海至中国境内的油气输送管网创造新的条件,并且有可能使中国的油气过境潜力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这一机制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展示和推行新能源安全观的平台。在国际能源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利益取向的国家加强平等合作、寻求互利共赢,正是中国以“能源共同安全”为核心的新能源安全观最本质的要求。这样一个具有新型理念的国际能源中心的出现,也必将极大地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从而推动新的国际能源秩序的形成;而推动新的国际能源秩序的形成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多极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责任编辑 辛世俊)

作者:李葆珍

第四篇:中哈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关联性对比分析

摘 要:能源产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首推工程,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整体进程。文章以能源消费结构为切入点,构建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的指标体系,运用回归方法对比分析了1992年~2013年中哈两国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两国传统的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安全的贡献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两国能源安全均呈现“波动上升-波动下降”演进特征;两国能源安全形势都较为严峻,能源使用安全产生的环境负面效应凸显并逐渐放大。鉴于此,文章以两国能源合作为基础,从区域一体化层面审视并探究两国能源安全合作的深化路径。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安全;回归分析;中国;哈萨克斯坦

0 引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近年来中国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到201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9.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高达32.2%①。同时,以煤炭消费为主体的能源消费格局导致中国碳排放量居高不下,2013年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的29%,能源消费的环境影响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实现清洁能源的消费日常化及进口多元化成为新时期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新课题。中亚地区能源储备丰富,我国与中亚国家能源领域的合作有广阔的范围和空间,尤其是能源安全与节能减排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能源安全合作、能源节能技术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深化能源合作的新领域。本研究在对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关联性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探讨两国能源合作的可能性空间,为今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能源领域实现对接协作奠定理论基础。

新千年以来,各种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不稳定因素抬头,能源安全问题日渐成为各国学者及政府部门讨论的焦点,其中能源供应安全与使用安全受到广泛关注和探讨。20世纪70年代出现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1974年首次指明能源安全即是石油供应安全和价格稳定,从此能源供应安全成为西方国家制定能源政策的核心内容[1]。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各国开始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能源供应安全与使用安全成为能源安全的两大关键组成部分。其中,能源供应安全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使用安全指能源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2-3]。

较多学者围绕能源安全进行了讨论,研究成果颇丰,角度不一,研究的结论也不尽一致。在能源安全概念界定方面,Willrich认为能源安全是进口国能源安全和出口国能源安全的互动结果[4]。Mall将能源安全界定为能源的经济安全与能源生态环境安全的统一[5]。随着全球温室效应愈加严峻,20世纪90年代能源安全的目标是通过增加经济实力和减少环境破坏,确保充实可靠的能源服务[6]。能源供应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目标,而能源使用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高级目标,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7];在能源安全影响因素方面,国际能源署的《世界能源展望》中提出能源供应是影响能源安全最主要的因素[8],赵燕娜等认为能源供需、能源价格、能源使用三个方面是影响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9],赵美田认为能源结构对能源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在能源安全保障措施方面,李金铠从能源需求、供给、储备、结构、体制等方面进行能源安全保障的研究[12],张建新认为重构能源消费体系对解决能源安全具有决定性意义[13]。

综上,关于能源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能源战略储备体系、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以宏观的定性研究居多,定量对比分析国内外能源安全的较少。因此,文章从能源消费结构出发,实证对比分析中哈两国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安全的影响,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探讨两国能源安全合作的模式与路径。

1 中哈两国能源发展现状与能源安全指标体系构建

1.1 中哈两国能源发展现状分析

1.1.1中哈两国能源禀赋情况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②,虽然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开采难度大,根据世界能源统计数据,2013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探明储量占世界的1.0%、1.7%和13.3%,产量分别占世界的5.0%、3.2%、47.5%,煤炭是能源资源的主体,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能源需求导致能源缺口持续加大,2013年石油缺口量达到38740万吨,天然气缺口量约6110亿立方米,分别占总需求量的56.14%和28.09%,可见引进国外油气资源成为我国长期的能源战略。

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在能源结构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储量丰富,油气资源在世界排名第十一位,也是在里海地区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的第三大油气资源国。目前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石油储量约为3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8%,天然气储量约1.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0.8%。油气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其石油的出口量占生产量的83.5%,2013年石油生产总量为11.97亿吨标准煤,出口量达10亿吨;天然气产量185亿立方米,出口量约71亿立方米,出口量占生产量的38.4%[9]。能源出口多元化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经济稳定的重要方略。

总体而言,中哈两国的能源合作利于实现互利共赢,符合两国发展意愿。近年两国能源合作进展较顺利,且能源合作范围已拓展到新能源领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两国能源合作推上新台阶,能源安全与节能减排领域的合作将成为未来合作的趋势。

2 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的关联性分析

2.1 能源安全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从安全指数计算结果来看(图3),中国1992年~2013年能源供应安全指数以2001年为节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2003年的变化最为显著,这是由于自2000年起,我国能源自给率从2.051逐渐降低,导致能源净进口量出现较快递增态势;石油进口量由2002年的6941万吨增至2003年的9739万吨,石油净进口量增幅为35.6%;同时天然气、煤炭净进口量也持续增加,能源自给率降低到0.898,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造成中国能源供应安全指数不断下降,2013年降低到-4.08,能源供应安全形势严峻。从能源使用安全指数来看,总体呈现小幅波动、总体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能源效率的低下、技术水平不高,从而造成碳排放量高,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较大。综合来看,中国能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然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会实现中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战略,为保障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开辟新领域。

从哈萨克斯坦来看,能源供应安全指数较为平稳,波动较小,主要因为哈萨克斯坦自身油气资源丰富、自给有余,能源供应对能源安全的影响较小。然而,哈萨克斯坦能源使用安全指数波动幅度较大,并且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中国情况类似,能源效率水平、技术水平处于世界较低的国家行列,碳排放量较大,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严重,总体而言,能源使用安全对哈萨克斯坦能源安全的影响较为明显。

2.2 回归分析

为了避免数据不平稳造成的伪回归问题,首先要检验能源供应安全指数(LNSS)、能源使用安全指数(LNUS)、煤炭消费比重(LNC)、石油消费比重(LNO)、天然气消费比重(LNG)和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LNQ)原始数据是否平稳,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中哈两国各变量原始数据都满足平稳性条件,可进行进一步回归关系分析。

2.2.1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的回归分析

首先,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研究时段内煤炭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则能源供应安全就会降低39.646个百分点,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能源供应安全难以改善的主要原因。石油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能源安全则会降低50.72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逼近59%,大量石油的需求导致石油的供应安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天然气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能源供应安全将会降低454.029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比重在研究时段内对能源供应安全的影响系数较大,这主要是缘于天然气净进口量波动较大,2005年之前由于设施不完善,天然气进口量不到500吨,而自2010年起天然气净进口量就达千万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开通、中俄天然气协议将为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提供保障;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则能源供应安全上升72.64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如电力等主要来自国内,对能源供应安全产生的效应为正,发展清洁能源是未来破解我国能源困境的重要途径。

能源使用安全的分析中,煤炭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能源使用安全将会降低33.479个百分点,而石油、天然气、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则能源使用安全则会分别上升4.817、16.691、9.615个百分点。这主要因为煤炭是高碳燃料,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大,而石油、天然气及其他清洁能源具有低碳、高效的优势,尤其是清洁能源如水电、核电等能大大减少碳排放量以及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问题。总体看来,尽管近年来石油、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近年有所上升,2013年分别达到18.06%、5.17% 和7.34%,但仍未改变以煤炭消费为主体的能源消费格局,能源使用安全形势仍然亟须扭转。

2.2.2 哈萨克斯坦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的回归分析

相比而言,能源消费结构对哈萨克斯坦能源供应安全的影响较中国要弱得多。煤炭、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能源供应安全将分别降低4.679、6.345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能源供应安全将提高4.408、5.55个百分点。哈萨克斯坦自身煤炭、油气资源丰富,能源供应存在的风险小,各种能源消费对能源供应安全的贡献百分比较小。

从能源使用安全来看,煤炭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能源使用安全将会降低7.924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则能源使用安全分别提高19.39、4.177、30.312个百分点,说明煤炭消费比重过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而石油、天然气、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有待提高,特别是清洁能源对能源使用安全的影响系数达到30.312,哈萨克斯坦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也亟须调整优化,煤炭消费比重过大的格局有待扭转。与我国类似,能源使用安全形势情况不佳,基于两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共性,以能源使用安全为目标,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探讨两国能源安全合作的路径。

2.3 中哈两国能源安全走势分析

为了观测能源安全总体趋势,需要测度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在能源安全中的合理权重,需对其进行灵敏度分析,设能源总体安全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TS=w1SS+w2US (3)

式中,TS代表总体能源安全,SS代表能源供应安全,US代表能源使用安全,w1、w2分别代表能源供应安全、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总体安全中的权重,由于各指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确定能源使用安全和能源供应安全的权重,

本文对各指标做等权处理,赋予w1、w2的权重值组合分别为(0.6,0.4)、(0.5,0.5)、(0.4,0.6),从而得到1992年~2013年中哈两国能源安全走势,如图5、图6所示。

在三种权重组合下,中国的能源安全走势大体一致,为了清晰地说明中国能源安全变动趋势,文章选取(0.5,0.5)的权重组合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高碳化燃料消费比重过高,新能源消费比重较低,以至于能源使用安全水平低,在(0.5,0.5)的权重组合下,自2001年以来的能源安全形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92年~2002年能源安全形势较为平稳,能源安全平均水平为0.939,其主要原因是能源使用安全水平低,2001年之前能源供应多元化也不成熟,导致总体的安全水平不高。以2001年为界,能源安全水平大幅度下降,2001年~2013年能源安全平均水平为-11.723。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的能源使用安全形势严峻,早在1995年,我国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近年清洁能源特别是水电能源消费量上升幅度大,据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和2000年相比,2013年水电消费量比重上升至7.41%,而煤炭消费比重仍处于较高水平,保持在67%以上,石油、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2013年达到22.89%。总体来看,鉴于清洁能源较之传统能源的优势特征,应加大力度合理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2)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出现波动上升-波动下降的趋势。图5中2003年和2013年是两个明显的转折点:能源安全水平从2002年的1.79下降到2003年的-8.69,主要是能源使用安全水平为负,导致总体能源安全水平整体下滑,2003年我国碳排放上升到45.25亿吨,较之2002年的36.94亿吨上升了8.31亿吨,之后碳排放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上升到8.38%,2013年碳排放达到100亿吨,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成为世界碳排放最高的国家,能源结构须加快调整。

(3)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总体能源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现阶段的能源安全水平还远低于1992年的水平,若更多考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压力,则能源使用安全对能源安全的作用较大。所以,无论从能源供应安全,还是能源使用安全来看,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堪忧,且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凸显,加大传统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是扭转我国能源安全形势的路径。

相比而言,1992年~2013年哈萨克斯坦能源安全走势较为平稳,同样在选取(0.5,0.5)的权重组合下,其总体能源安全水平高于我国,并表现出以下特征:(1)研究时段,哈萨克斯坦的能源供应安全与能源使用水平呈现相背离的趋势。能源供应安全平均水平达到11.65,这与哈萨克斯坦自身的油气资源禀赋优势相关,而能源使用安全平均水平低至-19.04,这是由于哈萨克斯坦的碳排放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992年是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碳排放量就已达到2.21亿吨,1999年达到最低的碳排放量也将近1.16亿吨,人均碳排放量达到7.8吨,且随着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的大幅度上涨,2013年碳排放总量达到2.89亿吨,人均碳排放量达16.98吨,能源使用安全制约着哈萨克斯坦总体能源安全。总体来说,哈萨克斯坦的总体能源安全水平波动幅度较小,1992年总体能源安全水平为-12.55,之后保持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为-8.62,总体的能源安全水平高于我国。(2)哈萨克斯坦的能源消费结构较为不合理。煤炭消费始终占据哈萨克斯坦能源消费的主体,1992年煤炭消费比重为54%,近年煤炭消费比重甚至有所上升,2013年达到58.2%,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有波动下降的趋势,2013年为38.87%,而其他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较少。与我国的情况类似,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过低,高碳化燃料的消费比重过高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较大。基于中哈两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形势不佳的共性,文章认为两国在能源安全合作方面,尤其是清洁能源消费方面具有较大的合作空间,并且在现有的能源合作基础上,探索两国能源安全合作路径。

3 结论及启示

3.1结论

基于能源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借助回归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供应安全、能源使用安全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权重分析法确定中哈两国的能源安全走势,文章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哈两国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安全的贡献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中国来看,1992年~2013年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愈加严峻,主要是能源使用安全水平逐年下降,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高碳化燃料消费对能源安全的贡献度缩小。从哈萨克斯坦来看,研究时段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安全形势不佳的情况与我国类似,缘于高碳化燃料的消费比重过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低。

第二,从能源安全指数变化内容来看,中哈两国能源使用安全指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而能源供应安全指数波动趋势相异。中国的能源使用安全指数从1992年的-10.899波动下降到2013年的-12.55,研究时段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安全指数波动下降到2013年的-22.45,哈萨克斯坦的能源安全使用指数明显低于我国。而我国的能源供应安全指数从1992年的8.29下降到2013年的-4.08,而哈萨克斯坦能源供应安全指数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平均指数为11.65,高于我国。

第三,从影响因素看,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分别对中、哈两国能源供应安全影响最为显著;而从能源使用安全来看,煤炭消费对两国的能源使用安全的负面效应最大。

第四,从两国的能源安全走势来看,两国的总体能源安全形势都呈现下滑的趋势,且中国的整体滑落速度较快;哈萨克斯坦总体能源安全水平低于中国。在(0.5,0.5)的权重组合下,中国的总体能源安全平均水平为-2.69,哈萨克斯坦的为-3.69,并呈现“波动上升-波动下降”的走势。总体而言,两国的能源安全形势都较严峻,且突出表现为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因此,两国亟须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高效能源消费比重。

3.2 启示

中哈两国都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与能源安全形势严峻的难题,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已经政策落地,中哈两国能源合作将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第一,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开发与合作。两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过低,以至于能源使用安全水平低,为此,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符合可持续发展共同愿景。

第二,在能源安全合作路径方面,应该尽早建立能源安全合作体系。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丰富,独立之初就有“资源立国”的能源战略;中国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是保障巨大的能源需求的重要路径,中哈石油管道的建设和运营将两国能源合作推向正向轨道。但考虑到中亚地区大国博弈以及哈萨克斯坦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这种体系需考虑体系构建的主体是资源进口国(中方)、资源出口国(哈方)、石油公司,在上合组织框架下进行平台设计—协商互动平台、能源交易平台、资金融通互动平台,并制定合理和切实的规划—建立油气资源储备体系、中哈双方的统一的能源运输网络体系等,为两国能源安全合作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通道建设将是长久的持续性战略,中哈两国能源合作将为沿线国家联动发展奠定基础。哈萨克斯坦与我国在能源消费结构及消费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两国均为区域性大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两国的共有使命,两国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合作。

参考文献:

[1] 李霞. 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12.

[2] 张雷.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探讨[J]. 中国软科学,2001(4):7-12.

[3] 吴刚,刘兰翠,魏一鸣. 能源安全政策的国际比较[J]. 中国能源,2004(12):36-41.

[4] Willrich M. Energy & world politics [M]. New York: Free Press,1978.

[5] Maull H. Raw Materials. Energy and western security[M]. London: TheMacmillan Press Ltd,1984.

[6] 赵美田. 基于安全的能源结构分析[J]. Scientific Research,2012:2786-2790.

[7] Deese D A, Nye J S. Energy and security[M]. Cambridge: Ballinger Pub Co.,1981.

[8] 国际能源署. 世界能源展望(2002)[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9] 赵燕娜,孙育强. 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预警系统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2):59-60.

[10] 赵美田. 基于安全的能源结构分析[J]. Scientific Research,2012:2786-2790.

[11] Gang Wu, Lancui Liu, et al . Climate protection and China's energy security: Win-win or tradeoff [J]. Applied Energy,2012(97):157-163.

[12] 李金铠.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能源政策体系[J]. 财政研究,2011(3):2-6.

[13] 张建新. 21世纪的国际能源安全问题[J]. 国际安全研究,2013(6):124-149+154.

[14] 谢文捷. 世界能源安全研究[D].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6.

[15] 朱雄关. “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中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J]. 云南社会科学,2015(2):23-26.

[16] 郭菊娥,王树斌,夏兵.“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合作现状及路径研究[J]. 经济纵横,2015(3):88-92.

[17] 迟春洁,黎永亮. 能源安全影响因素及测度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0-84.

[18] 鞠可一,周德群,王群伟,等.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安全关联的实证分析[J]. 资源科学,2010(9):1692-1697.

作者:刘明辉 袁培 卢飞

第五篇:论国际能源合作背景下的中国能源安全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变化,国际能源合作被国际社会普遍关注,能源安全因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与提升而成为其中的核心问题。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上原来的能源权力中心产生了变化,各国之间针对能源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尤其在能源安全的问题上,政治因素的介入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我国能源安全开始与环境安全、恐怖主义等因素紧密联系,所以中国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更要认真思考,需要结合实际对已有的能源结构进行合理优化,扩大能源供给渠道,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关键词:国际能源合作;中国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能源供给

现阶段,能源在全球政治经济角逐中起到了越来越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决定国家力量等级关系。油价之所以不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上,主要是因为市场在起作用,但究其根本是因为世界能源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我国在这个问题上有鲜明的立场,那就是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找到自己的明确定位。

一、国际能源合作的法律原则与能源安全

国际能源合作有着鲜明的特点,相关法律关系需要符合国際法原则,还要积极寻找和能源主权国家间的合作机会,维护能源安全,积极实现共同发展,努力走出一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首先,国家能源主权原则是国家主权原则在能源合作领域的表现,它要求国际能源合作中应该遵循各国能源不侵犯原则、和平解决能源争端原则及和平共处原则。

其次,国际能源合作以谋共同发展,这是每个国家都平等享有的权利。要遵循这个原则,“各国需要在合作中对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进行坚决维护;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应鼓励本国人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进行能源合作的投资;各个国家需要在打造国际能源合作体系的事业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此外,还需要努力做到公平互利。

再次,能源安全是国际能源合作的基石。具体保障内容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一是尽量避免国际能源供应发生中断的现象;二是各国需努力尽量降低因国际石油价格波动而导致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三是尽量减少能源意外的发生;四是需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国际能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保护;五是采取行动加强围绕国际能源展开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合作。

最后,在国际能源合作中,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坚持也是至关重要的。合作各方不能因片面地追求能源合作的经济利益而损害合作一方或双方的环境。我们不仅要关注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层面,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现阶段,“能源安全”的概念在各个领域都应用得非常广泛,不过学者们对其诠释也是众说纷纭。“因为没有具体的测量标准,相关的指标也没有统一性,所以在判断能源安全与否、危机发生的具体状态时,主要是观测能源风险的扩散情况,审视当前的能源体系是否足以应对各种风险、安全价值是否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只有对能源安全的内涵进行准确理解,国家能源战略的制定才更有针对性,才能为开展各种国际能源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世界能源格局变化的考量

现阶段,世界能源格局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已经进入了深刻变化的新阶段。这也对中国的利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我国需要审时度势,加强能源安全筹备工作。

(一)新兴国家群体式崛起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必然影响既有国际能源格局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所起到的作用举足轻重,新兴国家的大量崛起,在国家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兴国家不仅实现了工业化,也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巨大进步,这必然伴生较大的能源消耗。在这个历史时期,在欧美国家陆续陷入次贷危机的泥潭之后,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都开始倒退。这种危机的危害性非常大,这样的经济形势也会极大地制约国际能源的发展。因此,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离不开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和新兴国家的发展推动。

(二)美国“页岩革命”与“能源独立”带动了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

随着“页岩革命”的发展,非常规油气开发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说明,在常规化石能源日渐短缺的新世纪,世界油气市场将因非常规油气的规模性开发而得到重要补充,而且意味着,世界油气生产格局将因“页岩革命”、北美“能源独立”而发生重大变动。页岩气因为价格合理而获得了大规模开发,这必然会对世界能源结构产生极大影响,价格体系也会出现较大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作用逐步突显。

(三)新能源开发与节能技术进步是国际能源格局变化的重要推力

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会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新能源的发展,二是节能技术的更新换代。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常规能源可以预见的出现短缺,油气价格大幅飙升,清洁能源的发展进程一直较慢,所以需要从新能源方面下手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需要积极提升节能增效的技术力量,诸如太阳能、风能等开发成本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常规化能源。尤为重要的是,以可燃冰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发展方兴未艾。这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前的世界能源格局,对未来的消费方向进行引导。在节能技术的推动下,世界能源格局不再以常规化能源为主,能源消耗量会减少,供应压力也能大大减缓,现实意义非常明显。

随着能源格局的转变,国家间的权力兴衰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些石油输出国通过废除特许协议或进一步参与石油生产过程来控制石油产量。有的国家综合实力是小国,但在能源领域却是有“实力”的大国。因为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产油国有着较强的话语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石油进口国。客观来讲,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如果它们在能源服务谈判中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可以借此机会在本国建立更安全的能源安全体系,确保更可靠、更高效、更经济的能源供应,同时也能寻求在世界能源服务市场上占有更大的份额比例。因此,发达国家尽力阐述各国能源服务市场的相互开放和竞争带来的各种利益,呼吁各国积极推进能源服务谈判进程。我们必须关注这一变化对我国能源准入乃至能源安全的影响。

三、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能源产业的环境约束加剧。中国是富煤、少气、贫油的国家,这种能源分布状况决定了中国只能以煤炭作为主要供应能源,尤其短期内我国很难改变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其次,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美国不仅通过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控制了富油的中东和中亚地区,而且以打击恐怖主义的名义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这对中国的能源外部供应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再次,从总体上看,中国虽然能源储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低,这意味着我国必然会遇到能源供给不足问题。最后,能源安全受政治因素影响明显。我国目前正处于重新审视和研究未来能源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 中国的政策强调通过“战略”手段来加强能源供应安全,这一政策的国际成分促进了中国与能源丰富的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外交和经济往来。实践证明,可以对当前的能源法律制度进行合理健全,充分发挥国家机器的强制作用,保证能源安全战略的顺利推进,也可以为政府后续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合理化依据。

在能源安全的问题上,政府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政府管理的过程中,国家的行动力得以體现。如果政府在能源管理方面可以提供有效支撑,那么该国的能源安全就能更有保证。而且,在能源安全的问题上市场也能发挥积极作用,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市场的运作都可以为能源安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技术发展,才能对能源安全的保障起到支撑作用。不管是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还是市场的调节,在能源安全问题上,科学技术的研发都是关键性因素。所以,以上提及的四个途径可以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可以为我国能源安全指明未来的发展之路。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能源外交已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过,在全世界范围内,能源安全的风险已经比之前高了很多,国际能源秩序出现了很多不稳定因素,新能源危机爆发的几率大增,所以我国需要对本国的能源多元化体系进行全面完善,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新能源国际合作朝着纵深方向发展。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国能源外交也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其主要特点包括:第一,和油气出口国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第二,为清洁能源发展保驾护航;第三,带动“一带一路”发展;第四,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为能源治理起到积极作用。现阶段,中国和美国之间各种贸易摩擦不断爆发,这种摩擦也延伸到了科技领域。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各个国家只有合作共赢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不过,自古至今,围绕石油爆发的战争不在少数,所以,当前我国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能源安全。

第一,我国要重视并加紧进行战略石油的储备;第二,鼓励与引导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按照这样的规划,我国用于交通运输方面的石油消耗会比之前降低很多,这也是对石油安全的一种保障;第三,要对海外市场进行大力拓展,为保护能源安全保驾护航。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要重视开发国内的油气资源,加大勘探和开发力度,通过技术改造的方式提升老油田的使用效率;二是引导我国石油公司与海外油气田进行合作,打造一个更为健全的运输渠道,与此同时,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落实到位,将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保证;第四,对“一带一路”的市场机制进行健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在未来进行能源合作也就更有方向性,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通常情况下,和其他国家就能源问题进行合作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所消耗的资金也非常庞大,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所以需要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进行扶持,同时打造健全的市场发展机制,帮助企业进行更加高效的融资,为实现跨国能源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东盟是中国能源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来源地、中转地和主要目的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体制框架下,明确能源贸易规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今后,在进一步开放能源服务市场的谈判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扩大能源勘探开发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第二,开放“泛亚铁路”途经国家的能源铁路运输服务和缅甸的能源管道运输服务;第三,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或缅甸开放储能服务。所有这些措施对于应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挑战具有积极意义,也是一定时期内我国政府及企业努力的方向。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及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必然带来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正视这一背景下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遵守国际能源合作的国际法原则,积极调整战略并采取国内、国际有效措施,是保障国际能源合作中我国能源安全的可行之举。

参考文献:

[1]张锐.中国能源外交历史与新时代特征[J].和平与发展,2020(01):113-128+134.

[2]宋亦明.国家维护能源安全手段的选择逻辑:产权制度的视角[J].国际安全研究,2020,38(01):98-130+159-160.

[3]王光辉.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国能源安全[J].现代管理科学,2020(02):9-11.

[4]芦艺.新时代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J].人民论坛,2019(08):64-65.

[5]贾少学.“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俄罗斯能源投资制度分析[J].法学杂志,2016,37(01):40-47.

[6]闫世刚,刘曙光.新能源安全观下的中国能源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2014(02):109-117.

[7]王海运.世界能源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06):1-11.

[8]谭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源贸易制度的法律问题[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6):11-16.

[9]岳树梅.国际能源合作法律框架构建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8(02):114-121.

[10]杨泽伟.国际能源机构法律制度初探——兼论国际能源机构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作用[J].法学评论,2006(06):77-83.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作者:陈达

上一篇:坚定文化自信论文下一篇:急诊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