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

2022-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

做好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对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临泉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入手,分析了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提出了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涌现出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增长见识、学习技术、积累资金、回乡创业的一条重要途径,给农村经济生活带来了活力,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第(二)条中明确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意义重大,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临泉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种劳务经济来培育,把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均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4万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一、临泉县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临泉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总面积为1818平方千米,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国人口第一大县,也是全国劳动力资源开发示范县,辖区内总人口近230万,农业人口20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达130万,富余劳动力达90万,常年跨地区务工人数达70多万人,年创劳务总收入约50亿元,占农民年收入的60%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为:16—29岁38万人,30—50岁52万人,男女比例1.2:1。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约占85%左右,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务工地点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主要从事建筑、电子、纺织、机械、服装、家政服务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其中从事建筑业的约7万人,在各类企业务工的约50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约7万人。

二、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1.城镇下岗职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不断增加,压缩了大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和机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企业制度的改革,下岗职工不断增加,过去在城市中无人愿干的“粗、重、脏、累、差”的工作及第三产业,下岗职工已开始涉及,而且新建企业的招工和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主要来自各种岗位自然更替的人员和社会上的下岗职工,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增加,数量越来越大,但其知识技术水平不高,只能进入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工作,致使大龄农村劳动力进入的空间不断缩小,可以选择的岗位不断减少,增加了大龄劳动力就业难度。

2.农村劳动力文化及技能素质偏低,制约了转移领域 从农村劳动力整体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都难以适应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竞争,由于综合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受到了大大制约,转移层次的提高也受到控制。从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初中及以下劳动力的需求量占总需求量的比例不超过20%,并呈逐步下降趋势。因此,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很难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恶性竞争,从事脏活、重活、累活,工作辛苦、报酬较低且岗位很不稳定,从而造成转移就业难。

3.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底 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大都是自发性的,基本上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朋友帮朋友”的转移渠道和形式,带有个人的、无组织的分散特征,真正由政府组织的很少,缺乏有序性。基层乡镇虽然都成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所,但未能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作用有限,大多名不符实,存在着职能不明,经费和人员不到位等情况,甚至有些乡镇还存在着文化站长兼职就业和社会保障所所长职务,身兼两职。机构编制和人员经费不落实,要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镇村两级开展工作就十分困难。另外,市场上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虽然多,但运作不规范,存在乱收费、不办证的现象,有些农民盲目地想到外地挣钱,结果没调查清楚,就通过非法职业介绍所介绍而进入黑厂,从事脏活、重活、累活,付出辛勤劳动而得不到工资,影响了农民转移就业的积极性。

4.培训项目与用工需求脱节,技能培训实效性较差 我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培训、跟踪服务上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用工市场变数太多,因而所推介的岗位类型、培训项目、服务模式等不能适应农民工转移就业的需要。培训时,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课的多,实际动手操作少;灌输式讲解多,现场指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少。有些培训存在图形式、走过场、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倾向,未能真正实现以需定培,定单培训,导致培训实效性很差,培训之后,进厂工作却寥寥无几。

5.法规政策意识淡薄,维权能力差,权益保障受影响 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工对国家劳动用工政策了解不多,不懂得《劳动法》,缺乏维权意识,在外出务工时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未能依法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报酬等缺乏书面约定,在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知道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权益保障问题是影响农民工转移工作的重要问题。此外,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也是外出务工农民的严重后顾之忧,影响了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6.体制、机制和政策滞后,跟不上现行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 现行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与务工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妨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障碍,人为地造成许多农民在城市或城镇已有固定的职业和住所,却难以在城市或城镇真正安家落户、溶入城市生活,使相当部分的劳动力在城市或城镇苦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在社会保障方面,养老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没有实现全覆盖,现行的合作医疗尚无法跟进,农民工风险承受能力极差。在土地制度方面,由于当前带有福利性质的土地制度及其有偿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民工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既想平时外出打工挣钱,又要在农忙时回家务农,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转移就业。

三、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发达地区转移就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要从政策、机制和市场等方面入手,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及时宣传就业用工信息,制定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力市场,培育和规范中介机构,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的欺诈行为,切实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1.进一步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一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平台建设。借助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情况,并把采集到的人力资源信息分类统计,建档造册,录入数据库,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做好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掌握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为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帮助。二是加强乡镇(社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乡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机制,完善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保障经费,充实工作人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免费就业指导、免费职业介绍、免费技能培训,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送温暖等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一级政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健全就业渠道,加强信息沟通。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所配合,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网络,提供各种招工信息,并建立有关就业登记、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动合同签订等服务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利用注册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四是建立劳动力转移基地。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大多是亲戚带,邻居带,父母带,真正通过政府及中介机构实现就业的很少,有时到了外地找不到工作,出现了农民工回流现象,有些农民工即使找到工作,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应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加强与外地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联系,建立劳动力转移基地,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劳动力到正规企业工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跟踪服务,更好地实现劳动力有序转移。

2.积极开展务实高效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加大对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根本之道,按照“培训一人、转移一人、稳定一人”的培训宗旨,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外出劳动力培训场所,积极发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特殊工种、特殊技能培训,建立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农村劳动力培训信息库,实现培训信息与用工信息的有效对接,将培训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转变培训方式,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制定创业培训扶持措施,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增强劳动者自主创业能力。

3.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大力支持个体私营企业经济发展,促进与我县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地方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小城镇经济,鼓励乡镇企业向镇区集中,大力进行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对有创业意向的,提供创业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配套服务,提高其创业成功率,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容量。

4.切实加强保障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的机制建设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方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列入议事日程,建立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长效机制,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服务。加大与外出务工农民输入地人社部门联系,严格督促和引导各类用人单位在招用农民工时,按照《劳动法》及相关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依法建立劳动关系,在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保险、福利、工伤、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终止)等存在劳动争议时给予及时依法处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及时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帮助外出务工人员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对违反《劳动法》的企业或责任人及时予以查处。

5.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和促进灵活就业 当前,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进厂才算就业的思维方式,根据具体条件制定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灵活就业、大胆创业,积极开展季节工、小时工、劳务工、承包工以及在社区开办的家政服务,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创办二、三产业,对农民工创业要科学引导、加强服务与保障、全面优化整合农村各类要素资源,促进农民自主创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6.进一步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与联络

一是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外出务工人员创业成就得到家乡的认可,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对外出务工人员中有突出成就的、组织劳动力外出较多的、回报家乡作用大的,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外出务工人员中只要有入党的愿望,符合条件,就应该积极发展。二是加强沟通。较早外出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当地站稳了脚根,较了解当地的情况,在务工人员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通过这些人员成立外出务工人员协会,一方面可以继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另一方面可以配合乡镇做好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关爱服务工作。针对青壮年外出务工带来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镇、村两级出人、出力、出钱把留守在家中的老人组织起来,成立老年人协会,建立老年活动室,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并帮助照顾好留守儿童,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进一步做好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 史正保、王治.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和法律对策[J].社会科学版,2011(02)

[2] 黄大伟.城乡统筹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3]《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

作者:张敏

第2篇:新常态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调查研究

[摘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基础。在对淮安市部分县区的农村劳动力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以及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的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

[

[作者简介]李学喜,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教科室主任,正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王立湖,江苏省淮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淮安,223200)商贸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德育。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准确把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又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前提。为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劳动力转移及培训情况,课题组先后向淮安市七个县区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80份,其中,有效问卷102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问卷涉及转移劳动力家庭的人口情况、转移人数、转移地点、转移途径、转移培训情况、转移劳动力的年龄、学历、收入等情况。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近七成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打工收入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淮安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在农村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近68.4%,劳动力转移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劳动力转移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16岁到55岁的农村青壮年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主要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许多家庭家中无人,房屋闲置。

七成转移人员在省内就业,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盲目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熟人介绍实现。劳动力转移地点调查表明:在本市就业的占30%,在南京和苏锡常的占31%,向苏中地区转移的有11%,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占14%,其他地区所占份额相对较少。与前几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在本市就业的比例和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转移的比例有所升高,呈现本地和一线城市两头大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与产业结构转移和部分早期外出打工人员的发展情况有关。劳动力转移出现由苏南向淮安本地转移的趋势,本地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农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这也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市内转移较多的原因之一。

近七成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超过2000元。从每月平均收入水平来看,1000元以下的占7%,1000~2000元的占26%,2000~3000元的占41%(所占的比例最高),3000~4000元的占20%,5000元以上的占6%。工资平均水平的提高与他们所从事的工种有一定的关系。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一半以上的家庭超过六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已成为农村家庭的经济支柱。

超过四成的外出人员从事建筑、装潢行业。外出打工的人员中,从事建筑装潢的41%,进工厂上班的19%,进电子企业的3%,自主创业的1%,其他36%。数据显示,建筑装潢行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收入相对较高且易于自主创业。

近九成的农村劳动力通过自己或亲朋好友介绍就业。在劳动力转移途径方面,政府部门组织占6%,亲朋好友介绍占43%,中介机构介绍占6%,自己联系占45%。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数虽然很大,比例很高,但是政府相关劳动转移部门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很小,与国家的期望差距甚远,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亲朋好友介绍和自己联系所占的比例很大,合计89%,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对转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显示了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给劳动人员的维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超过八成的农村劳动者对乡镇职业培训机构一无所知。87%的人回答所在乡镇没有职业培训机构,仅13%的人回答有职业培训机构;73%的人认为不需要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只有27%的人认为需要政府组织。

近一半的人认为培训没有效果或效果不大。52%的人认为培训对劳动力转移有效果,25%的人认为培训的效果不大,另有23%的人认为培训没有效果。

对培训意向和培训内容的调查显示,46%的人希望在本地接受培训,28%的人希望在用工地接受培训,26%的人认为不需要培训;希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有55%,希望接受维权知识培训的有13%,希望接受打工常识培训的有18%,希望接受其他知识培训的有14%。说明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特别是技能培训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但目前培训机构的培训供给与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的吻合度不高。

对培训主体的调查显示,19%的参培人员希望在职业学校培训,23%的参培人员希望在成人校培训,18%参培人员希望政府来培训,40%的参培人员希望在企业接受培训。

近半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以后留在城里定居,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关于打工目的调查显示,以挣钱盖房、结婚为目的的占23%,以挣钱后回家创业为目的的占16%,想挣钱后到城里定居的占21%,打算挣钱后外出创业的占15%,以开阔眼界为目的的占14%,以转化为城里人生活为目的的占11%。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比例较以前有较大提升,特别是“80后”和“90后”表现更为明显。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近九成是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学历结构调查显示,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64%,学历为高中的占26%,学历为大专的占7%,学历为本科的占3%。进一步调查还发现,农民工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及本人所具有的技能呈正相关性,劳动强度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性,培训在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量整合利用不够

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机构包括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协、民政、妇联、共青团等多个部门,既有农林局下属的农民培训基地,劳动局下属的乡镇劳动所,又有教育局下属的职业院校及各种各样民办培训机构,分散的培训造成各培训点成班率低,教育成本高,社会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中,劳动局及下属乡镇劳动所目前在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其师资及实训条件有限,为了完成培训指标任务,只能大量开设引导性培训及低要求、低层次的技能培训,如计算机操作、电工、保安、保洁、绿化养护等;教育局下属的职业院校,具备完善的实训工厂和实验室,条件优越,能充分满足技能培训要求,但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实际参与度不高。所以,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结构缺乏合理性、培训层次低、培训统筹安排的难度大,各种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二)培训内容不对接市场需求

有些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培训教材、培训设施等条件都较差,只能是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确定培训内容,培训的质量考核体系没有形成。多数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时不注重与当地产业的联系,只是根据自身培训资源开设项目,培训缺乏针对性;不注重项目开发,不能根据企业需求、培训者需求开设相应项目,培训缺乏吸引力;不注重在实训实验设施上的投入,影响了有技术含量的技能培训的开展。培训机构的资质评估缺乏科学认证,对教学质量考核缺乏统一标准,培训质量不尽如人意。课程设置多在培训班开设前由主管单位统一规划,培训内容与农民工的真实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如有的培训机构只开设电脑、中式面点等课程,人们真正想学的建筑、装潢以及水电却无处可学。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不足

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但由于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当前的培训投入基本上是以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投入为主,地方财政大多无力投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经费明显不足。培训经费不足,导致两个最直接的结果:一是转移培训的普及率不高;二是对转移培训对象的吸引力不强。培训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维权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一是劳务输出缺乏制度保障,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信息化、法制化程度仍然不高,三是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四是维权服务还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出去后,大多数在外地工作,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和工资拖欠现象,输出地维权服务的成本相当高,多数也只能协商解决,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对培训后的农民工介绍就业、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障、劳动维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工伤认定等一系列劳动保障的管理出现断层。

(五)考核评估及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民工培训的最终审核只与就业挂钩,而目前的培训效果和监督方法也仅限于定期通过电话查询了解培训单位培训学员的就业状况,考核评估及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弄虚作假、套取培训经费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的建议

(一)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由政府领导与规划,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培训的社会化工程,针对当前培训运行机制不畅的问题,政府要牵头按一定政策和法规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农林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嗍具体来说,政府应牵头,联合教育、农林、劳动保障等部门,成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制度建设,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统筹教学资源,规范培训运行机制,保障培训工作的顺畅进行。

(二)健全职业培训网络,确保培训工作秩序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教育局为主导,构筑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以社会、企业办学为依托,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校和村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劳动力培训的网络管理平台,对农村劳动力按年龄结构、性别、文化结构、技术特长和求职意向进行分门别类的登记造册,完善农村劳动力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及时根据企业需求和劳动者多样化的培训愿望,层层落实,开展针对性培训,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应该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体,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另外,培训机构培训能力的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包括设施的投资、师资的培养等。政府应建立多方筹措资金的制度,多方共同分担培训成本。这一点在发达国家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中有法律上的规定,因此我国只有逐步在制度上保证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才能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教育培训。

(四)发挥职业院校优势,增强培训工作实效

1.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的意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各类职业学校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职责来定位,努力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与参与度,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培训工作。

2.完善培训体系。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双向调研,深入农村和企业,对劳动力状况、就业忧患和薪酬期望值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就业信息和岗位要求,在此基础上,坚持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开发项目,构筑以产业为主导,涵盖初、中、高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以满足不同岗位需求和不同培训者的培训愿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3.创新培训模式。学校主导培训模式。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开设项目,立足特色,打出品牌。对淮安市50家新兴产业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的调查发现,在2132个岗位需求总量中,模具、数控等机械类占了35%,电焊工占13.7%,电子电工类占4.5%。通过对淮安市开发区79家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的调查了解到,在12111个岗位需求总量中,机械类占了11.7%,电子电工类占7.5%。数据表明,学校应继续充分利用好模具、数控、电子电工及电焊教学工厂优质的实训条件,做好市场宣传,在数控加工、模具、维修电工、电焊工等培训项目上做强做大,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主导培训模式。以企业为基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岗位培训,培训合格后即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这种培训的岗位职责和技术能力都非常明确,特色在于培训与岗位的“零距离”。学校应加强与企业联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企业主导式的培训。

部门联合培训模式。与农林、劳动、质检、财政、统计及行业协会加强联系合作,充分利用其在政策、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行业及系统培训基地,提高培训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4.搭建就业平台。成功就业是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目的。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主要是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就业网络、就业渠道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服务,职业院校一般都专门设有就业处,由专人负责,有比较完善的就业网络,学校应借助这个网络,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与就业有机地衔接起来。其次,学校还要充分发挥与企业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积极组织开展“订单培训”,保证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就业“出口”通畅。第三,学校要加强与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就业服务机构的合作联系,为农民工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拓宽他们就业的市场空间,确保顺利就业,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总之,职业院校应利用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及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淮安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作者:李学喜 王立湖

第3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转移条件分析

摘要: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多种方式,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或县城转移,是大多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要途径。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农村人口在从农民变成农民工,再变成城镇人口的过程中,是在拉力和推力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农民工

The Factors in Transferring Rural Labor in China

LIU Ru-liang JIA Ren-an2,DONG Qiu-xian1

(1.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1,China;

2. Institute of Systems Engineering,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China)

Key words:transferring rural labor;push and pull theory;farm worker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造成了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农民的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人口生活水平的局面。现在,我国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以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而与农民、农业、农村有关的问题,即“三农”问题可能成为最大的障碍,这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于“三农”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加大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但这些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

二、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分析

人口迁移本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同样也有城市到农村的迁移,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政策背景下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六七十年代城市知识青年下乡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而现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又成为势在必行的历史潮流。但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的生存环境日益变好,一些已经转移的农村人口又转回了农村。如图1,它所表示的是城乡之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流程。

农村人口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转移,再附带非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两种出路:向城市迁移(地域流动)和从事本地非农业生产活动(职业流动)。就地域流动来说,如图1所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向城市的转移:一是农村居民的子女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转为城市户籍;二是农村未接受正规培训与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以农民工的身份直接向城市转移。

与地域流动相比,在农村地区从事非农职业是一种更容易参与的活动,这种就地职业转移对劳动力所接受的正规或非正规教育的要求比外迁要低。同时,由于从事本地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并兼顾家庭的其他生产活动,其参与成本要低于迁移的成本。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农村人口过多,人均资源有限,其收益也受到很大制约,因此要真正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大部分农村人口还是要向城市转移。

就向城市迁移的具体途径来说,业界又有多种主张。有超大城市论,大中城市论,小城市或城镇化论等。有研究表明,就单位土地面积所容纳的人口而言,大城市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优于小城镇。因此,出于国土利用率的考虑,我国不宜盲目发展小城镇,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大中城市转移又缺乏现实的支持条件。首先是高房价限制了农村人口成为大中城市的永久居民。2006年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加权平均房价为5 000元/米2左右,而即使是农村住户的前10%高收入阶层,户均年收入也只有3.5万元左右。他们若想在这些城市里买房常住,70平方米的面积要花费他们10年的总收入,其他阶层就更不用说,由此可见这之间的差距有多大。其次是农村人口的自身素质限制了他们融入大中城市的生活。目前,城镇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0年以上,大中城市的就更高,而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5年左右。由于自身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所能从事的多是那些城市人不愿干的脏、重、累的活,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找不到归属感,从而更加制约了他们向大中城市转移。因此,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最佳路线只能是由图1中的下半部分“农村人口→大学生→城镇人口”实现。

既然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都不能成为大规模农村人口的流入地,那么小城市或县城就成为了农村人口转移去处的最佳选择。小城市或县城位于整个城市体系的最基层,是大中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都要通过县城来传递。虽然单个县城的作用与重要性比不上大中城市,但是由于其数量众多,与广大农村又有一衣带水的关系,因此小城市或县城就成了大中城市与农村联系的天然纽带和桥梁。有关数据也表明,县城及其周边地区,承载了大多数农村务工人员。

三、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条件分析

下面从农村劳动力及其家人生活和生存的角度,利用“推拉理论”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进行分析。

“推拉理论”是研究流动人口和移民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于是,在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中那些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就成为推力。人口迁移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流入地和流出地各自都有推和拉两种因素存在,即流入地和流出地都同时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力。

笔者假定每一个农村劳动力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在他们的转移行为发生前,都要对转移的预期收入和成本进行分析,再与不改变现状的情形相比较,权衡两种状态下的利益得失,然后才作出是否转移的决定。

为叙述方便,若农村人口在家务农,记为状态1;若外出打工,记为状态2;若转变成城镇人口,记为状态3。并假定状态2与状态3的区别是:状态2仍有耕地,而状态3没有耕地,却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各种福利,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不同之处。

农村劳动力在任何地方生活都存在生产生活总成本,分别把在状态1、状态2、状态3的生产生活总成本记为C1、C2、C3。生活成本指劳动力购买商品及服务的支出、子女教育支出、住房支出等,三种状态下的生活成本分别用C1L、C2L、C3L表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目的地一般比农村当地经济发达,一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如蔬菜、粮食等的支出会增加。于是,同样是满足生存需求,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目的地的支出要多于原住地。由于转移目的地教育基础设施一般来说比原住地齐全,再加上一些城市的人为制度限制,使农村劳动力子弟入学成本增加。住房支出是最大一笔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支出成本。农村人口在原住地建好房子后一劳永逸,只要作必要维护,无须再付出任何费用。而在转移地情况则完全不同,他们要支付较高的房租,或者承担更高的房价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住房。分别用Li1、Li2、Li3表示3种状态下日常生活支出,用Ed1、Ed2、Ed3表示子女教育支出,用Re2、Re3表示住房租金或房款,用Fe1、Fe2、Fe3表示其它生活支出。

状态1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用Pr1表示。状态2与状态3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职业培训学习费用、在转移目的地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费用以及与家人联络费用等,用Pr2、Pr3表示。于是三种状态下的生产生活总成本分别为:

状态1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收入是生产经营收入以及国家的各种补贴,分别用In1和Su1表示。另外由于在原住地社会环境比较熟悉,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到大家的尊敬和认可,记其心理收益为Xi1。状态1的总收益记为R1,则R1=In1+Su1+Xi1。

状态2中农民工的主要收入为打工工资收入,农村家中的一些地租收入以及建设城市的心理自豪感收益,分别记为In2、Di2 、Xi2。状态2的总收益记为R2,则R2=In2+Di2+Xi2。

状态3中农民工已经转变成城镇人口,主要收入为工资收入和心理自豪感收益,以及作为城市人口的其他附加福利收入,分别记为In3、Xi3和Fu3。状态3的总收益记为R3,则R3=In3+Xi3+Fu3。

综上所述,由推拉理论,若R1-C1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而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小城市或县城又将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大多数农村人口应该把它作为自己的转移落脚点。对于如何才能完成转移,研究表明,只有在城市打工的综合收入大于在农村务农的综合收入,农村劳动力才会倾向于进城工作。因此,应该尽量消除农民的进城障碍,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从而减少农村人口基数,增加农村人均资源。这样也有利于耕地的集中经营,提高农民收入,为最后解决三农问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农.离土还是离乡[J].世界经济文汇,2004(1):53-63.

[2] 严正.小城镇还是大城市[J].东南学术,2004(1):60-66.

[3] 刘学忠.县城在我国农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村经济,2004(10):73-76.

[4] 薛国琴.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力、成本、收益[J].农业经济,2006(7):29-30.

(责任编辑:樱 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刘汝良 贾仁安 董秋仙

第4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生意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多年来实行了包括减少中小企业税负和提高银行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扩大就业,尤其是在面临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增长形势和就业压力的状况下,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又审时度势出台了支持微型企业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为积极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断努力和探索。开个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家在坚持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的情况下,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支持西部大开发,近年来,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新口号,在十二五开篇之际,为了探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专业情况,我们小组本次的选题是农村胜利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在这个选题下,我们重点调查了小组成员家乡所在地,重庆市云阳县和重庆市奉节县以及江西省九江市的部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希望通过对这些地区的详细的调查,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切实解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了解他们在社会大转型改革的进程中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取得成就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为当地农村乃至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或是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为掌握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我们小组坚持马克思主席哲学的基本方法,利用寒假亲身深入实际去调查访问,并积极做好寻访记录。我们主要设计了当地人口数量,每家剩余劳动力数量情况,在家人员年龄及健康状况,转移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健康状况,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或创业地域去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或是创业的行业,外出就业或是创业所面临的压力或是不理条件,国家就业扶持或是就业培训惠及人员情况,家乡创意最近有哪些新的优惠或是鼓励政策等诸多方面,力求全面的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积极探索政府在扩大就业,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帮扶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村建设。但根据集体实际我们小组成又有没有完全机械和意思不动的采用了原始的调查问卷的方法,以上所列的调查内容只是我们的一个调查提纲,我们所采用的是亲自到当地村委会或是农民家里进行现场的调查。得知我们的调查可能给他们带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许多农民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他们的情况。他们中的一些年轻人谈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方框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他们的就业有了许多新的方式,许多年轻的夫妇选择了到外地自己创业,许多人开启了自己的餐厅。受访的老王叔今年四十岁,他们一家在外面开面坊已经是多年了,现在除了面坊以外他们还有了一家自己的规模不大中餐厅。谈到他们的创业,老王马上有了兴趣“其实这也不算创业,我们两口子也没啥文化,那时在家种地又的缴税,我们两口子那时都还年轻,干不动那地里的重活就出去了,那时她妈还反对呢。说是什么逃烂守不烂的,直到前几年我们赚了点儿钱自己买了车,虽然不算什么好车,不过就是个代步工具嘛,她妈才没那么说了”这是一旁的王大婶一边给果盘里添糖果一面反对到“当时你爸不也是很反对嘛,说什么也要让我留下在家里把两个娃看好”

听到这里,我们的组员若有所思道:“王叔啊,你们给我们村里开了个好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效仿你们大都已经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许多人再也不指望着祖宗留下的那靠天吃饭的一亩三分地了,谢谢你们。那么你们能不能给我们说一说你们在自己外出闯荡的时候遇到了那些困难呢,我们打算把这些困难总结起来为将来其他人创业提供下指导也是你们二位的功绩啊”这是坐在一边儿许久没有怎么说话的王婶用右手抓了抓左手说到,就是苦了咱爸妈和娃儿们,爸妈都是这么大岁数了,那时辛辛苦苦的把我们一炮死一泡尿的拉扯大,到了这个年纪本应该享享清福的,可是还帮我们看着娃儿。那时我们刚出门,身上没有一分钱,娃儿在外地上学得给借读费,不划算就留在家里了,还有娃儿,当我们出门三年后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小娃儿都一直躲在他爷爷身后都不认识我这个妈了”说着说着头就低下去了,仿佛真是触及了许久没有提及的意一件伤心事。这是王大叔用手指了指厨房方向的门说到:“娃”他妈,时间也不早了,快去做午饭,我和他们再聊聊”就把几乎要哭出来的王婶只走了。王叔继续说到“当时才出门的时候是在太苦了,出门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两千块钱,那是还是孩子他爷爷多年的继续在加上左邻右舍借起来,那是十多年前,物价比现在低,又是住的最差劲的房子出门第一各月工作没找好房租都交了一百五十块,眼看着娃儿不久就要上学了,那是学费虽然不贵,可是自己硬是拿不出来,差点儿眼泪都掉下来了,后来我在工地上找了份工作,每天太阳再大业的上班,一天累的要死,他妈就给我做饭,这样过了一年感觉硬是不行了,家里孩子爷爷也不支持就回家又中了一年多的地,后来一个亲戚说他再西藏搞面坊一年毛利润赚了二十多万,尽管累点儿,那当时对我们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啊,就这样一年后我们又左拉右借拼凑了五万块钱去了西藏。之后才有几经周转最后有了现在这个样子。”

看到王叔现在的样子不仅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是当回味起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时有禁不住为他们心酸,他们的遭遇不是他们一个人的遭遇而是这一代人中许多人遇到的问题:没多少文化,有闯劲儿,在外面遭受了许多波折,当时几乎没有政府的人和支助,虽然有了现在比较安定和舒适的生活但感觉对不住老人和孩子,正是在社会转型改革之中出现了大量需要关怀的空巢老人和空巢孩子。

近年来,政府十分关怀空巢老人和儿童,同时提供了大量免费的劳工培训,和积极支持微企创业的扶持政策为使农民工更轻松的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懈努力也是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们进行这个选题调查时正直一个返乡的农民工老李给儿子主持订婚仪式,说起这桩喜事儿老李可是深有感慨,以前老李一个人出门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收入低不说老板还老是拖欠工资,就连现在他都没在那个老板手上干活了有个老板都还欠着他的钱。自从家乡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后,他主动报名学习了线路装修,本来自己爱好这个又有一定的基础,他学的很快,经过学习市内市外已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供他选择。他说其实工资都差不多,远走不如近爬,以来离家近可以照顾照顾老人。爸妈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家里就他这么一个儿子,有个姐姐远嫁到外地了。现在儿子也大了,可以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呢经济上的压力也不是特别大,乘着自己现在还不算太老就随便在离家近找份工作,自己也没啥别的追求了。

当问及,政府组织的这类培训对自己的切身帮助时,老李有些情绪激动的说,确实要感谢政府啊,要是没有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说不定自己现在还在那个工地上做呢,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拿不到工资。我们连忙向老李介绍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犯法的事情,希望可以平复老李的激动的情绪。老李说,其实他也听说了这个政策。但是具体实行起来还是很有难度,就拿采矿业许多老板都是无价无本就开始了所谓的创业,其实也就是一些未经允许的私营小矿。一旦真的开出了较好的矿石,老板有找好了销路的话,员工就可以很快的拿到自己的苦的工资,但是一旦勘测失误或是虽然开出了矿石但老板没找好销路的话老板照样跑路。

针对老李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虽然一直解释政府近来来的努力并叫他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好的,但是肯定还有很多路要走。谈及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老李说虽然对他很有帮助,但是培训中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比如培训技能是否使用的问题,为此我们也在当地的政府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由于之前的宣传不到位,即使是免费的培训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去,就算勉强去了也不好好学,所聘请的教员教授的东西有时候确实好像也不太实用,但这毕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相信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会做的更好。同时他也希望上级政府能够做好调研和统筹给他们更好的指导。他们也将全力的去配合上级政府的指导意见展开有效的工作。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小组成员相当满意,接下来我们走访了一对兄弟家庭,哥哥年近三十,弟弟呢正月初一刚好二十八,这两兄弟可谓算是我们所走访的人员中比较年轻的新生代了。自然他们的想法或许在我们这个选题下是值得一谈的。哥哥从初中毕业就没上学了,之前一直在外面工厂做工。四年前和嫂子结了婚,之后一起去了北方挂面条。据说生意还算可以,但是就是太累了点儿,每天早上三大当很多人刚刚开始进入美梦的时候小两口就得起床准备第二天的工作了,毕竟还年轻,经不起折腾,何况还带着一个不满三岁的儿子,听说最近几年国家不仅免除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还大力扶持自主创业。这哥两口在经过一些商议后就决定放弃原来的行业回来搞了个养羊场。他们想啊,技术嘛可以去参加政府组织的交流学习,场地嘛,自家的几乎都不要钱,就是要点儿饲料。何况近几年来羊的价格一直走高就自筹了三十万买了近一百只羊,新修了羊圈。羊圈上面的一半是凉板的,另一半是实地的,下面是新挖的鱼塘,还颇有点儿珠江三角洲的感觉,毕竟是新一代嘛,见过世面,总想着利益最大化。据说羊场建成那天,这哥两的老母亲还说现在啊,世道真是变了哦,现在的羊住的比以前他们人还住的好。经过验收还获得了国家的标准养殖场地补贴和养羊数量上的补贴。

这家兄弟也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但是却学了个计算机专业制图,其实学的也不精,这个半碗水在农村似乎没啥用处,但是他却学会了全新的思维,他搞自主创业是经过思考的,不仅的要求启动资金少,还得风险小,利润大,最好是切合时代要求环保无污染。他首先也是想到了搞养殖业,农村嘛,除了养殖的牲口的自己掏钱买之外其他的几乎什么都不需要话太多的钱,况且政府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还有相关的补贴。正是因为他比哥哥后出生,有上过计算机这个先进专业的课程,他首先分析了搞养殖所面临的挑战。你看吧,虽然成本不大,技术要求也不太高,效益都是可以看到见的。但难免动物会生病啊,要是一般的病还好,要是传染病呢?那不什么都得从新开始啊。何况年轻人谁愿意和那些又脏又臭的东西在一起啊。他们考虑的是环保啊,就算创立不了科技型的企业什么的,至少也得是绿色无害的啊,所以他在三年前就果断的选择了木耳生产,起初是与同村的其他几个人合伙,后来别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他却没有,何况妻子去年生孩子就让他一个人把生意全并了,并下生意之后,他自己买了辆配送的车,目前他的客户已经已经遍及了临近的县城,据说在忙季他生产的无公害蘑菇还供不应求。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交通不便,信息不便,尽管现在的通信很发达,但是有用的商业信息大都被大商人所有。因为交通不便,每次送货产生大量的交通费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自己原本就比较微薄的利润。

另外据我们了解到,就在今年,多地的当地政府不仅派专人去整体发展较好的江苏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之后,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分别推出了相应的种植和养殖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专人指导政府还和农夫签订了包收合同,我们小组成员走访的重庆市奉节县的一个乡今年就定下了万亩种玉米种植计划,像这样的种玉米价格是一般玉米的两到三倍,尽管收成相对低点儿。

当然这些只是我们调查中的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三十多年来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转移,他们转移的地域很广,东至东部沿海,西至新疆西藏,北至吉林哈尔滨,南至广东海南;他们的转移后从事的行业及其丰富广泛,年纪较轻和有闯进有知识的人多从事自主创业,并能在自主创意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尤其是今年来许多年轻的创业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如何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并在十二五规划大的指导方针下,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坚持把家乡的特色推向全国而尽自己的努力。并且它们中的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了到家乡发展,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大都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在改变家乡整体经济状况和就业状况上不断下功夫。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或是困难:外出创业机会虽多,但一般启动资金需要量大;外出打工工资较低且不易拿到现钱,且有时还会遭遇歧视尤其是把自己的孩子留给父母,不仅加重了父母的负担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精神依靠;家乡创业交通条件又不太好,且商业信息较封闭,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途径,有效的创业项目的培训都得自己掏钱培训等切实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的他们这些实际的困难,我们小组认为,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政府一方面应该组织更多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他们就业方式和就业观的培训,在具体的技能培训时要更加深入实际,切实选择他们所需要的项目,并注重培训效率;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应该继续加大对自己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充分卸掉,从资金配资,政策帮扶和税收减免等政策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另外在保障外出民工的权利方面也的继续努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要知道他们一个人的工资不仅关系他的家庭的日常开支和运转,更关系到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等系列问题。毕竟这些都是安国安民的大事情!

微风整理:QQ1457498023

第5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队伍日趋庞大,第一产业已经不能容纳和消化这些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在全社会各行业进行重新配置,如何尽早安置、有序转移这庞大的农村就业队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转化过程。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持续不断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山区地区,耕地在逐渐减少,信息闭塞,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对转移劳动力更是困难重重,进而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

网.://.]

我所驻的镇村是位于富阳市以南约20公里,是灵桥镇的一个经济薄弱村。村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并不十分优越,但全村平均收入却有5618元,具备典型的尚未开发的农村的特征。作为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我是带着“尽己所能为提高农民收入寻求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开展工作的。两个月来,我和村两委的几位同志通过上门走访、座谈等形式,掌握了制约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联系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和村的历史,经过分析后觉得:村靠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特色经济、搞实业办工厂来发展经济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见效也不会很明显;村的出路在于高质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

一、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第一,转移不够。截止到12月,村农村总人口692人,劳动力总数约为370人,各类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有172

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左右。村第二村民小组是全村外出务工最多村民小组,其总人口218人,劳动人口87人,外出务工55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63%。第五村民小组则相反,总人口131人,劳动人口68人,外出务工17人,外出务工人数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较低。村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组当前外出务工人员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占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中专5人,占%;文盲10人,占%。

第三,男性较多。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约146人,占%左右;女性约26人,占%左右。

第四,技能较差。目前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只有部分受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力,而这鸿世电器公司和电动工具厂。大部分未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劳动

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纸厂。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村外出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在18~45岁之间,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涌向电器或造纸行业,从事简单的低技能的体力劳动。外出务工人员地区分布亦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较远相对比较少。

二、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随着城镇企业转制改革,企业下岗人员增多,并且受基础设施限制,城镇不能容纳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发挥山区优势,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应成为当前的举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把一些中低产田改造好,种植一些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根据调查,村在白扬尖曾有茶叶地200多亩,可以通过引资将其

扩大,产出高质量的茶叶。因此,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农业生产的后劲。对农业的保护和投入,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开发山区山地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地位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二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机制。按照“保障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培育一个包括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健全、开发的农村市场体系,重点是深化流通体系改革,就地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努力提高山区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劳动力,还是未就业的劳动力,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还是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从事重体力的第一产业劳动和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急需的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等行业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培养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以扩大就业面。长期实际情况表明,劳动力素质高的地区,转移劳动力的速度要高于素质低的地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在招工时,不但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学历和技术职称外,连一般工人也要各种的就业证书,这说明了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紧迫性。由于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决定转移的速度与成效,所以加强农村青年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当前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行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

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各种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训学校。培训农电技术人员,注意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

3、完善劳务市场管理体系,确保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是近年来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劳务市场不归范,招工既滥又乱,以招工之名行骗财之实屡见不鲜,甚至引发社会治安不稳定,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经常受骗。因此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规范好城乡劳务市场应下大力气,建议全市甚至全国用工单位要通过政府部门统一招工,与外出人员签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续,明确劳动保障。

规范管理好农村劳务市场,不仅可以避免上当受骗,也有利于外出劳动人口的计生、治安管理,防止盲目外流,

造成城乡混乱,增加外出人员不必要的开支,还可以进行集中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务工的素质和效率,减少劳务浪费,避免造成农村无人种田等多种问题,这是当前农民企盼的一件事。应做到:⑴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劳动力职业介绍所。⑵采取政府民间多种形式对农电进行职业培训,增强适应能力。⑶对劳动力转出地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以保护输出地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第6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移出来,实现农民的非农化,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劳动资源现状

镇辖区内现有21个行政村,20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29797人,现有劳动力资源19461人,城镇人口771人,农村人口28426人,外出务工人数6356人,务农人数占56%,农村现有富余劳动力3125人。

二、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的成因

1.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实际需要大大减少。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耕地上所能容纳的劳动力大大减少。随着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现象将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时,高科技农业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导致剩余劳动力的增长。

2.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普遍较低,阻碍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镇外出务工农村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率为30.8%。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偏低又在两方面加剧了劳动力过剩,首先劳动者把本该受教育和培训的时间用在生产上,增加了劳动供给。其次,未受过较

高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较差,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工作机会,无法创造出更多的岗位需求。

三、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变化特点

1、外出务工就业岗位稳定性增加。

2、亲友、熟人介绍仍然是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途径。

3、外出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有一定技术特长的明显增加。

4、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力外出就业依然处于自发状态,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供求信息不畅,缺乏组织与合理引导。

二是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影响其在城镇的收入和稳定就业。在外出劳动力中,从事建筑业,技术工或“大工”的仅占少数,绝大部分做粗活、打杂工。

三是农村依然存在大批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劳动力合法权益极易受到侵犯,如:工作环境差、缺少劳动保护,拖欠工资,没有医疗保险,少数有养老保险的也不能落实到位等。

五、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组织引导。一是加快推进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的组建。凡有能力、有条件的,都可以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服务业务,多渠道开展劳务信息服务。二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维权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者协会。

2、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农广校熟悉三农、贴近农民、覆盖广大农村的农民教育培训系统优势,进一步整合各类职业中专、职业中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再建立一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培训基地,做好农村产业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3、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完善劳务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各级劳动力市场,及时准确地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转移。

4、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权益维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外出就业的劳务人员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劳动工资制度、合同关系和保护人身安全等方面做出规定,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

第7篇:。马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

劳动力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我家乡曲靖市马龙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面临许多问题,马龙县是个传统较贫困的农业县,在进行工业化转型的同时,仍以烤烟、万寿菊等农业生产为农民主要经济收入。特别是在农村,人多地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数量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农村地区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合理地开发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县人力资源强县的必由之路。

我来到马龙县县政府所在地——通泉镇,在政府综合办工作人员帮助下,我得到许多资料信息,认真总结整理后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状况,并就我县实际现状得出相应调查结论。

一、云南省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增长,富余劳动力规模庞大

根据2007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末,全省人口为4514万人,农村人口3087.4万,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男16-64岁,女16-64岁,下同)为2031.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5.8%,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据测算,2007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为79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40万人。

(二)劳动适龄人口中青年比重较高,男女性别比差异不大

云南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中,20-39岁的人力资源数所占比例最大,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5%。表明年轻劳动力仍然占人力资源的大部分。15-20岁的人力资源数量也远远超过50-64岁的数量,云南各州市的人力资源总体呈现年轻化,并且在今后的一段时间也能保持人力资源数量上升趋势,属于潜力型人力资源结构。

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虽然目前仍然是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增长的速度快于男性。从全省人力资源数所占比例来看,性别比为106.3,男性人力资源数比女性多,这部分人口中,男性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而女性到了婚育年龄(20岁左右),外出的多数返回原籍结婚生育,使得性别比下降到最低点。

(三)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素质依然较低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得到广泛开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全省人口的文化素质。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占1.23%,接受高中教育的占12.06%,分别比2000年上升0.40、0.91个百分点,相应地,接受初中教育的占52.06%,下降0.11个百分点,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34.65%,下降1.20个百分点。尽管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一半以上的人口只接受了基础教育,三分之

一强的人口未完成基础教育,大量的人口未接受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 7年,还未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

(四)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普遍不高,对实用的新型技术掌握不多

在云南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53.8%,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就占了85.7%,只有14.3%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培训,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部分农民的创业冲动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当微弱,存在隐性失业问题。据“五普”资料显示,云南农村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为39395人,仅占农村人力资源总量2135.9万人的0.18%左右。

(五)农村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为传统型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年轻有技能、有特长的劳动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种植农作物或从事林牧渔业,所以,农村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

二、三产业比重较低。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78%, 比2000年下降5.49个百分点,依然是云南农村就业最主要的行业;第二产业占9%,比2000年上升1.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13%,比2000年上升1.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云南农村就业结构转变相对缓慢,仍然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

由此可以看出我省人力资源丰富,但结构不够合理,加之自身地理位置,科教发展欠发达等省情,还未能真正合理有效的利用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更好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当然,作为传统的农业县——马龙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更多问题。

二、马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 :

马龙县辖5个镇、3个乡:通泉镇、旧县镇、马过河镇、王家庄镇、纳章镇、马鸣乡、大庄乡、月望乡。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8576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通泉镇 3440

8、 旧县镇 28067 、马过河镇 146

28、 王家庄镇 31271 、马鸣乡 13310 、张安屯乡 9322 、大庄乡 1296

6、 月望乡 27823 、纳章乡 13971。2000年,全县总户数50271户,其中农村户数44000户,总人口194665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1340占11.0%。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72.71%,第二产业占9.76%,第三产业占17.53%;马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2.86万人,占总人口的14.6%,占农业人口的16.5%。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4.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6.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0.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三、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1、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县

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2.86万人,其中省外2.23万人,省内0.63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0.8万人,其中女性0.3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1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68%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3、

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6.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水利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面包生产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4、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一些重点工程在全县相继开工建设,如马龙县东林大街建设等,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双重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县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县劳动服务中心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五、我县积极采取的措施办法:

1、今年马龙县采取一切有力措施,积极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和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坚持一手抓县内转移、一手抓县外输出。确立了“县内转移为主、县外输出为辅”的工作思路,一是由县劳动、农业、经济等部门配合,积极与县内企业对接,拓展就业渠道,围绕全县中低产农田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城市化建设、水利工程建设、沼气建设等26个重点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人力资源市场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及时、收集、发布各类外出务工信息,使更多农民获得外出务工的信息和机会。

2、是把好招商引资关。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给商家提供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求企业尽可能使用当地农民工。

3、是围绕省级工业园区、珠江源大城市建设、马龙县两大民营工业规划区的建设,大力发展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增加用工需求。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协调县内用工企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合作,实行共同招工、共同出钱、共同培训的办法。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负责培训宣传阳光工程政策、法律法规、安全常识、外出务工常识、爱滋病防治等知识,用工企业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负责技能培训,对新招收的员工,进行全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通过基地和企业的共同合作,今年共招收农民工培训7期1000多名,使企业和农民双受益。

4、是加强对重点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用工条件、用工待遇、用工需求的考察,选准一部分用工要求与该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相适应、用工待遇较为优厚、劳动保障措施较为好的地区或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带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规模输出。目前,我县与江苏昆山芫茂电子有限公司、昆山富士康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昆明轨枕有限公司、昆明百大集团野鸭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

四、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促进我县经济发展。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县经济。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县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

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六、得出的启示:

1、科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种种偏见,认为这是对农村劳动力的一种廉价出售,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剥削。由于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和引导。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和农业生产及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学成回乡,争当创业之星,带动了全县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七、实践总结:

暑假的这次实践让我学到了许多的课外知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没经过调查实践就不会深刻了解到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不能更准确认识到县情,明白与全省全国的差距,只有准确认识了实际情况,从县情出发,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县经济。

2、成果来自汗水,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我在镇政府综合办实践的实践让我明白我们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要想更好的发挥出来就得多到实践中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才能学以致用。

3、在实践中

我了解到我县农村适龄儿童受教育比例很小,导致我县农民人口素质普遍不高,我想自己更应该珍惜读书机会,把大学念好,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以后更好的造福家乡。

管理学院

级财务管理2班 邱永斌2010

第8篇:我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有限的可耕地承受着风化和沙化,加之人类的活动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环境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我县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多数农村家庭纯收入的主要成分和家庭经济的主体,而这种家庭经济的“主体”主要又仅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重要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相对于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相对过剩,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农业产品的总量。

一、我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我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截止2010年7月20日,我县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 1

移到花卉、蔬菜大棚。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连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县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部分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3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县经济。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带回来,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昆明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县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沿海地带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消费高。再加上近年来全县恰逢以前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各种重点工程的相继开工,在给全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机遇。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田的

- 5

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1、邓鸿勋:《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赵红 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4、杜鹰等:《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

2010年9月29日

第9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007-12-16 13:11:1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女劳动力占;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第二产业占,第三产业占;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中专文化程度的占,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万人,其中省外万人,省内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万人,其中女性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

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

2、

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一些重点工程在全县相继开工建设,沿公路两侧新开办许多采石、水泥预制件等配套企业以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

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县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

2、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

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县劳动服务中心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

1、建立乡镇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工程,是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也是全县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积极稳妥的开展好劳务输出,全市就业服务中心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上一篇:商业银行财务调查报告下一篇:作文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