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运动旅游综合体

2022-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特色运动旅游综合体

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西二小学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一、明确融合内容

学习人文知识,培养国际化视野。例如在学校旁边的香江野生动物世界、飞鸟世界隶属全国首批国家级5A旅游景区,集动、植物的保护、研究、旅游观赏、科普教育为一体,被誉为“中国最具国际水准的国家级野生动物园”,是全世界动物种群最多、最大的野生动物主题公园。长隆游乐园则集世界多种顶尖的机动游戏项目。这些著名旅游景点每年都汇聚大量国内外的游客。这是孩子们接触外界,培养人文精神、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窗口与平台。

了解古建筑知识,激发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番禺既有水乡风貌,又保存了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其古建筑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教材库。目前,保存完好的宅第园林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它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另外“宝墨园”集古建筑与高水平仿古建筑一体,而大石、南村、沙湾等镇街的古村落也有不少独特色的古建筑。通过将这些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又能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科学的情感。

树立环保意识,感受大自然风光。番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其中莲花山、滴水岩、大夫山等自然保护区仍保存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每逢节假日成千上万的居民就会到达这些地方休闲、聚会。从政府实施宜居城市的理念到人人都用心去爱护身处的环境,这些都是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同样也是综合实践学科课程内涵。

二、开发特色课程

在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既以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为主,又要有效利用了学校校园资源。学校可结合当地景点资源,通过组织“读、说、写、画、行”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组织歌颂比赛、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通过营造乡土氛围,达到丰富学生文化涵养的目的。具体框架如下:

课程目标:通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首先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了解本土特色旅游文化,分享研究成果,體验文化内涵;其次是形成对本土特色旅游文化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传承的责任感;三是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理解课程资源开发理念,掌握课程开发技术和方法;四是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课程内容:分类整理本土特色旅游文化。基于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建设的研究。基于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课程实施的研究。基于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课程评价研究。

课程实施: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展示活动

课程评价: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通过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除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外,还力争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将研究资料整理归类,撰写成立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节的报告,并提交给上级有效部门。

三、融合的意义

挖掘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感。学生通过参观家乡特色景观,领略乡土文化的芬芳,深刻领悟乡土文化底蕴,继而激发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脉源的神秘向往,并在社区民情体验中,与长辈们发掘景观新内涵等,既能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又能感受到现代生活的气息。运用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也能使学生发现旅游资源面临的不良环境影响,通过重视和宣传做好本土特色旅游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工作。

运用本土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的静止和封闭现状,将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带动起来共同参与,使校本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挖掘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主要是灌输式说教,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乡土资源的课程建设,教师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继而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和调整。在挖掘特色旅游文化资源过程中,教师之间团结协作,勇于奉献,开拓创新,引起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责任编辑 邱丽

作者:陈志联

第2篇:彰显区域特色,打造现代旅游运动休闲城

中共银川市西夏区委政研督查室

近年来,西夏区依托其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努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旅游资源挖掘、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文化旅游业逐步成为西夏区三产先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抢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挖掘、融合西夏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回族风情、神奇西夏、塞北古镇、生态观光等旅游特色,着力打造以特色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运动休闲城。

一、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具有先导和关联带动作用。旅游产业不仅是“无烟产业”,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而且还是“朝阳产业”,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旅游产业作为西夏区第三产业的先导型产业,直接带动了餐饮、住宿、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娱乐等多个行业繁荣发展,间接促进了农业、工业、文化产业和城市建设,在加快经济增长、减轻就业压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夏区地处险峻恢宏的贺兰山下,西夏王陵、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以及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镇北堡影视城等旅游景点星罗棋布,辖区内生态

- 1长城遗址等。山下有集新产品研发、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动漫制作、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大学生创业孵化等为一体801创意产业园,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林立,素称宁夏教育文化重地,对发展文化旅游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旅游资源密集。西夏区境内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西夏王陵、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贺兰山岩画,以及驰名中外的镇北堡影视城等景区分布于此,构成宁夏旅游线路中的黄金线路。景点的分布突出了当地雄浑的西北自然景观,同时又有很强的文脉连续性,远古(岩画)、古代(西夏王陵、西部影视城等)、近代(滚钟口)景点交相辉映又各具特色。借助贺兰山东麓沿山地带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批集生态观光、采摘、度假、餐饮为一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项目成长起来,辖区内有40余家经营上规模的农家乐及50多家旅游饭店,规模较大的有红柳湾生态园、万义生态园、新牛山庄、兰一山庄等。

西夏区发展旅游业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一是众多旅游景点隶属关系各不相同,各自为政,行政壁垒问题突出,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和开发动作机制,相互间的集成性、配套性较弱,不能整体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土地资源分别属于西夏区、贺兰县、银川市园林局和自治区农垦局下属五个农场及自治区林业厅(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等不同单位,土地管理混乱,生态建设难以科学、统一实施。三是一些景区受经济

- 3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做到管理一体、经营一致、各具特色。

(二)做精“特色”文章,着力建设现代运动休闲城。深入挖掘西夏区独居特色的多元文化,努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绿色生态文化、西夏历史文化、北方民俗文化、影视创意文化和世界级葡萄酒庄文化于一体的现代运动休闲城。以建设绿色生态文化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以葡萄、枸杞、沿山经果林、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支持发展一批集观光采摘、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家乐、渔家乐、生态园和葡萄酒庄。以挖掘西夏历史文化、北方民俗文化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依托镇北堡镇历史文化名镇品牌,积极培植、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推广西夏历史文化、北方民俗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着力打造富有“西夏古都、古代北方小镇”特色的镇北堡旅游商贸城。以拓展影视创意文化为抓手,大力培育发展影视文化体验旅游。依托镇北堡西部影城影视拍摄基地,设计、策划、推广经典影视剧创意体验活动。以打造世界级葡萄酒庄文化为抓手,积极发展与葡萄酒产业密切相关的体验经济、会展经济和文化旅游经济,大力培育发展葡萄酒创意文化旅游。加快建设贺兰山登山、攀岩、穿越等山地运动休闲体验展示区,积极开展贺兰山登山、攀岩、穿越等群众性运动休闲活动,大力培育滚钟口穿越、苏峪口登山等运动休闲旅游。

- 5产业生态与文化旅游长廊”和世界级葡萄酒庄。

(四)做深“扶持”文章,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深入挖掘整理我区绿色生态文化、西夏历史文化、北方民俗文化、影视创意文化和世界级葡萄酒庄文化资源,鼓励各类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我区新兴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延伸拓展文化产业链。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区财政每年拿出新增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拍卖、租赁、承包旅游资源所获得的收入全部返还于旅游业。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和政府搭台、投资者唱戏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积极鼓励国营、集体、个人整体或部分以购买、租赁、承包、控股、托管等各种形式投资开发,广辟筹资渠道,促进投资主体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大旅游配套产业的开发建设力度,在“吃、住、行、游、购、娱”上做足文章,形成多层次、多领域旅游业服务格局。以感受“西夏文化、伊斯兰风情”为主题,制作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举办奇石、古玩等文化旅游节,形成地方特色饮食,开展独具特色的“购物消费游”。以提高旅客的住宿满意度为目标,全力改善旅游酒店业的软、硬件服务设施,发展多种具有专项(主题)服务功能的酒店。做大做强旅行社,重点建设和培育几个国际级旅行社服务品牌,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旅游服务机构及其营销网络。加快旅游车辆更新换代,提高档次,增加数量,

- 7

第3篇:特色美食与旅游

东坡肉

阳澄湖大闸蟹

手抓羊肉

一谈到旅游,大家不经意就会联想起美食。如果反过来想,我们不也常常被地方的特色美食引诱,而更下定决心去那地方旅游吗?在美丽的山水间,或者富含文化的古城中,品味着心想的特色美食,那种意境一定非常的绝妙。

西安大雁塔

山间古桥古寨

首先我们先说说中国文化和饮食吧,大家都知道,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那么,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廊中,也孕育出了丰富、精深的饮食文化。所以各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美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既然每个地方的特色不同,所吃法也各有不同,要么开阔大气上档次,要么精致悦目讲礼数。 这些都充分体会了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意蕴。

蟹八件

在看中国的文化和旅游。上面我们说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实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有不少的文化资源,只要略加开发就可以城府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为这些文化资源都有很深邃的文化内涵、背景,游人需要的就是去欣赏它,感悟它的氛围、灵魂。旅游也是教化文化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及保护文化的途径。因此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

故宫

最后我们说说饮食和旅游,饮食是旅游不可缺少的特色,特色美食不仅吸引我们的味觉,还吸引着我们对饮食文化的向往。记得前段时间,我在宁夏西夏王陵旅游的时候,刚好赶上一个当地叫还念西夏王,主题为"常享家"特色小吃的活动,不仅品味到了当地山上的野味,还免费拿到了宁夏出名的特产枸杞。其实很多旅游的景点,就借鉴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开发出的美味菜肴,让游客们边听边品美味,身在其中的感受意蕴。

西夏王林

这样就是我们一想到特色美食,就联想到旅游文化,最后就勾起了我们旅游的心。

第4篇:灾害特色旅游

2008年初的一场大雪让我国南方变得冰天雪地,绊住了人们回家的脚步,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大自然在展示其强大力量的同时,也不吝惜展示它的美。难得一见的雪景令人们惊奇。街道上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雪人、嬉戏的儿童以及拍摄美景的人们。而一种基于灾害性气候或地质产生的特色旅游,也借此重新走入了人们视线。

常见的重大自然灾害有10种:台风、地震、洪水、雷暴、龙卷风、雪崩、雪暴、火山爆发、热浪、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海潮(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龙卷风所经之处,一扫而空;地震可以把一个城市变为废墟;火山爆发更可以将一个城市淹没在火山岩下。

每一次的灾害不仅留下伤痛和教训,也给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新的起点。很多经常受这些自然灾害侵袭的地区,形成了自然灾害的“天然博物馆”。由此建立的自然灾害博物馆,则为人们了解灾害,预防灾害提供了科普教育的场所。

近年来,深度游渐渐兴起,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而是更希望了解到某地风光的成因及特色。灾害原是旅游业的大敌,但是在人们的努力下,这些气候或地质上的灾害作为人们认识自然的窗口,反而成为地域特色。在一些灾害多发区,不论是自然现象造成的遗迹,还是介绍灾害的科普博物馆,都吸引了游人的目光,成为一种变害为利的特色旅游项目。

台风博物馆――体验性的科普前沿

台风之害,虽夺命掠财,凶猛无情,但若能有效的应对,便既能蓄水饱墒,又能领略大自然之壮观。浙江舟山是我国唯一一个群岛城市,也是经常遭受台风肆虐的地区。作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当地人民很早就对台风有所认识。中国台风博物馆就建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它位于“浙江抗台第一坝”的拷门大坝两端。

不同于一般博物馆的静态展示,游客无法有深度的旅游体验,中国台风博物馆将静态的实物的展示与动态的风文化体验结合,将一种无法再现的气候现象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台风博物馆一期馆内,虚拟演示台风成为一期博物馆的一大亮点。由于台风的季节性强,每年的7―9月是台风活动最为活跃的季节,虚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台风博物馆的季节性问题。在台风博物馆内的气旋模拟器,能够让游客初识“台风”的形成过程。以及台风的形态。点击触摸屏,“97―11号”、“威马逊”、“鹿莎”、“森拉克”等台风立即再现在大屏幕中。

在二期风文化乐园内,通过各类虚拟体验活动,通过虚拟体验设备,人们能够体验到追风、报风、摇风、听风、万风、射风、骑风、摄风和驭风的乐趣。立体声、大屏幕、各类虚拟体验游戏等,让台风博物馆中充满了尖叫和欢笑声。

据县文广局的何仁岳副局长介绍,它的建设主要出于三方面目的:

一、它的建设对于人们正视灾害,认识灾害,变害为利,避害趋利具有重大意义;

二、它将海洋文化与地方旅游相结合,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三、通过建立波浪观测站,在台风期间为“三防”部门提供实时的波浪数据,供政府决策。可见台风博物馆不仅是一座科普博物馆,在预防台风灾害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地震博物馆――深沉的怀念与丰富的历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天崩地裂”这一词从女娲补天开始就开始存在。天穿了,她以女性柔软的手补了天;地摇了,她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然而在女娲补天垫地的过程中,灾难也降临到她的子民。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一个城市毁灭在地震中,但人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在废墟上又建了一个漂亮的城市。为了纪念唐山大地震而建立的唐山地震博物馆,真实的记录了一个个感人的场景。一幅幅血与泪的图片和实物将那段历史展示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著名的特色旅游点,唐山地震博物馆给人更多的是对自然无情的痛和对人们真情的感动。

另一座地震博物馆则是始建于1989年的兰州地震博物馆,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唯一的专业地震博物馆。兰州地震博物馆建在甘肃省兰州市十里桃乡一座长达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里,内部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博物馆洞门恰开在一个非常典型的几百万年前的地震断裂带上,洞门上面的山体断层面和破碎带清晰可见,十分壮观。

博物馆的主体展厅布设在山洞里,蜿蜒曲折如树枝状伸展开去的各个洞道在迷离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幽静和神秘莫测。整个博物馆分为6个分馆:地震知识壁画馆、实物史料馆、地震泥塑馆、地震仪器馆、音像馆和地震字画馆。

地震是我国比较多见的一种灾害,我国人民对地震的认识也有很久远的历史。地震泥塑馆以“报马送信”、“夜守孤灯”、“斩断情恋”等8组泥塑,生动地再现了公元138年张衡地动仪首次测出的兰州大地震时的情状。音像馆以几十部国内外地震录相片为教材,演示地震发生情况,普及防震知识,让人身临其境,获益良多。字画馆里收藏有许多与地震有关的题字和画卷,名人墨宝,幅幅珍贵。

兰州地震博物馆馆藏中还有许多国内外罕见的甚至是唯一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如世界上罕见的万年以前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和碳化断层泥珍品、中国和世界上唯一的固原大地震铜币“沙板”、我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图――清代山西平陆大地震中钦差大臣手绘地震烈度御览图、宋代“天下地震第一碑”文献碑刻等等。

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通俗的表现形式以及大量的珍藏文物等,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泥石流赛道――贩卖独特,令“害”变“宝”

云南东川小江流域有“世界泥石流博物馆”之称。据调查,东川境内拥有107条泥石流沟。过去,每年雨季这里几乎都会爆发泥石流,因而形成了特殊的地貌。专家认为,东川泥石流具有五大特征。

1、分布广泛,暴发频繁;

2、规模巨大,来势凶猛;

3、类型齐全,过程完整;

4、结构明显,流态多样;

5、作用剧烈,破坏力强。

泥石流本义上是一种地质灾害,但对科学工作者来说,东川泥石流发生地又是一种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可由此探索泥石流的成因、深化规律,进而研究总结防范、治理之策。旅游者能在这里观赏奇特壮观的泥石流遗迹,感受大自然无情的一面,从而时刻绷紧保护生态环境的弦。

而对当地人来说,利用泥石流做文章,变害为利,则是要把独特的地貌作为旅游资源巧妙运用。泥石流造成的独特地貌受到了众多赛车爱好者的青睐。东川泥石流赛道因为具有酷热、多沼泽沙滩、泥泞路滑等特点,被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授予“中国泥石流汽车越野赛道”的称号,成为了继哈尔滨冰上赛道、撒哈拉大沙漠赛道之后,另一个特色赛道,也是国内首个泥石流汽车专业赛道。当地也籍此举办“中国昆明东川泥石流汽车越野赛”吸引了国内外选手及旅游者的目光。

无论是科普博物馆还是针对特殊地貌的专项旅游,变“害”为“利”,将不利变成特色,是灾害特色旅游总的思路,也是令我们得到借鉴之处。

第5篇:中国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学》

课程论文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学号:

姓名:

专业:

中 国  重 庆

2014 年 6 月

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以西藏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崛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特色旅游资源越来越能吸引人们的目光。本文以极具旅游特色的西藏为例,在查阅大量的书籍和网站的基础上,对西藏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这一例子阐述对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如何做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开发保护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 4000m 以上 , 境内海拔 7000m 以上高峰有 50 多座 , 其中在 8000m 以上的有 11 座 ,有 “世界屋脊” 之称 。西藏高原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一、 极具特色的西藏旅游资源

(一)自然资源

西藏美丽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不管是以自驾游还是跟团游,我们的身边总是不缺去西藏的人。西藏给平常人最大的印象莫过于灿烂的格桑花、蓝蓝的天空、开阔的草原,一望无垠。真正去过西藏的人才能领略它独特的自然景观。

1. 地文景观

(1)山脉

西藏高大山脉之间,还有许多分支山脉,山峦重叠,名称繁多,使整个高原成为一个“大山的海洋”。 这些高大的山脉成为了西藏的骨架,与蓝天相称,撑起了风情空旷的西藏。这些高原上的山脉,绝对高度很大,但相对高差不过千余米,形成“远看似山、近看似川(平地)”的特点。[5]

(2)峡谷

西藏是世界上峡谷最多的地区之一,最著名的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和藏东三江峡谷。对于“地球上最深的峡谷”这一称号,幽深险峻、景观奇伟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名副其实。峡谷呈马蹄形,在喜马拉雅山东段地区,以南伽巴瓦峰为南侧,加拉贝垒峰为北岸。两江悬崖壁立,束紧大江,如两扇雄伟的大门,守卫着大峡谷。大峡谷谷底最窄处仅 74m,最宽处约200m,全长为370 km。悬崖直落江面,湍急的江水在迂回曲折的峡谷中奔流。[2]

2. 水域风光

(1)河流

在西藏自治区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2000 km2 的河流有100条以上。这里有独特的“三江并流”,澜沧江、金沙江和怒江平行自北向南流走,在瓶颈处波涛汹涌,景象壮观。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24万多km2,流域平均海拔4500m左右。

(2)瀑布

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西兴拉山下的藏布巴东瀑布群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瀑布之首。藏布巴东瀑布群实际是两个瀑布。在相距600m的河床上,这里出现两处瀑布,分别高35m(瀑布群二)和33m(瀑布群一),前者宽仅35m,为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在这么短的范围内,在大江干流上形成多级大瀑布,这在中国是首次发现,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3. 天象与气候景观

由于西藏高原奇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气环境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独特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以及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平原地区从南到北相隔数千公里才能呈现出热、温、寒三带的自然景象,而这里从低到高则出现在水平距离仅数十公里的范围内,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二)人文自然资源

生活在藏族等少数民族为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民族文化。

1. 建筑与设施

居住在世界屋脊的藏族人民,创造出众多的辉煌建筑群。无论是在城镇、宗山、宫殿还是寺院均具特色。著名的布达拉宫,适应了当时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奴隶制度,同时烘托了神权、政权至高无上的形象和气氛。在民居方面,由于放牧方式和季节的不同,当地民居分为了冬帐房和夏帐方之分,冬帐房以木棍为框架,上附有防寒牛毛做的毡子。夏帐房是用自用布、帆布等制作的,结构简单,拆装、携带都很方便。[7]

2. 旅游商品

西藏的特产最著名的是冬虫夏草,产于那曲、昌都等地,为补养药。西藏地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织法独特,色泽鲜艳、和谐,毯面柔软、细腻。加之浓厚的民族色彩的图

案花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3]

3. 3.人文活动

西藏民族文化蕴涵了西藏人民和本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观念。自松赞干布建立了吐鲁番王朝开始,佛教开始大面积传入西藏,对佛教的尊崇一直持续到现在。佛教教徒也会在每年七月、冬季农闲的时候举行朝圣。每年自西藏传统的体育活动赛牦牛、斗牛就是藏族独有的。“古朵”也是藏、门、珞民族特有的运动项目。[6]

二、 开发和保护建议

(一)开发现状

西藏的旅游业刚刚起步,短短二十几年,实现了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旅游规模不断扩大。

游形式大致有三类:一是观光旅游,包括自然景观、人文古迹、宗教文化、民族风情观光等;二是体育旅游,包括登山探险、漂流滑雪、骑马划船等;三是专业性旅游,包括组织科学考察和举行各种学术会议等。[3]

西藏旅游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放射性格局。形成了以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串联着拉萨、昌都、日客则等地区,外通成都、大理等地。同时由于位置较偏僻,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全面,住宿条件差,人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现状分析及开发建议

虽然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单从旅游资源本身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垄断性,但由于受区位条件、旅游环境以及开发条件的影响,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是由于西藏的地势很高,因此,初到高原的人,经常会出现高原反应。而且由于大气中的含尘量少导致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并做好必要的预防,保证在西藏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4]

其次区位条件差,西藏位于偏远的西南地区,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要说国外游客进入西藏所耗费的时间了。

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一方面,对于外部交通来说,西藏自然环境恶劣,地势险峻,地质脆弱,冻土等因素对于交通产生了极大的阻力。虽然目前青藏铁路已经正式运行了,但是由于其路线的局限性,为出行的游客带来了不能直达等不便。另一方面,除旅游者进入西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外,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也具有较大的旅游阻力。对此,一方面应该完善西藏内部的交通系统,修建铁路、公路,

使个地区产生联系,形成整体。同时也要和发达的东部地区产生直接联系,以便人们的出行。

对了旅游的投入不足。一方面西藏是典型的西部地区,部分地区仍处于极端贫困的状况和与世隔绝的状态,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经济观念很深。另一方面,对国家经济政策的依赖性强,对经济的分配属于传统型,严重得影响了对旅游业的投入。应积极得宣传倡导新的思想,让人们摒弃旧的思想观念,肯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良。西藏地域辽阔,虽然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富,品味很高,但旅游资源的丰度仍然较小,即使在游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建设丰富的旅游单体,增强旅游资源的丰度。

景区的布局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对此,除加大力度,开发西藏腹地的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为中心城市的旅游区外,还要大力开发民族风情、节日文化、民族风俗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体验性的旅游项目,改善西藏旅游资源地域组合的不良状况。

(二)保护策略

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了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使之不受损伤、破坏,特色不被削弱,而且还涉及了周边坏境的保护问题。[1]

1.减缓旅游资源的自然性破坏

主要是防止由于寒暑变化、流水侵蚀、风吹雨淋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

对于西藏来说,布达拉宫、大昭寺、萨迦寺等众多佛寺是保护重点。中国对西藏文物的保护投资超过了二亿,如对著名的古格遗址、托林寺的壁画进行全面的维修和保护。

2.恰当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应把保护工作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对于西藏来说,在草原日益退化的今天,应着重注意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合理得利用草原资源,保护和改善草原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3.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在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中,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由于人们的保护意识不足,对旅游资源价值的无知造成的。对此应大力的宣传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也应贯穿这一思想。

4.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法制体系,强化旅游资源保护管理

首先国家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硬性得保护旅游资源,为杜绝破坏行为作出铺垫。在宏观上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因地制宜的制定当地特有的保护管理措施。如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5.大力开展旅游资源保护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郑星耀.旅游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 朱桂凤.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概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走遍中国》编辑部.走遍中国—西藏.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何星亮.关于进一步发展西藏旅游业的若干问题.西藏大学学报.2005

[5]多吉旦增.西藏自然旅游资源特色分析..2003

[6]佚名. 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2013

[7]佚名. 浅析中国旅游特色..2009

第6篇: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旅游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旅游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经济文化型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低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地方特色旅游对于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打造地方旅游特色品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贵南县实际,整合贵南各项资源,大力发展本地特色旅游项目。

一、贵南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1.贵南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东部,总面积6593平方千米。地处黄河谷地、芒拉河谷地及滩地、高山,地势由东向西北倾斜。南部高山连绵,中部为滩地,西北部为黄河谷地。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境西北,还有茫拉、沙沟河等河流。山河瑰丽、文化灿烂、宝藏荟萃、风情淳朴。大自然赋予贵南一派雄浑壮阔、神奇独特的高原风光。莽莽多石泽山横亘其中,涓涓茫曲像洁白的哈达蜿蜒流淌;居布、莫曲原始森林茂密绵延、危崖高耸、松柏繁茂、苍翠秀丽。著名的直亥雪山积雪皑皑,银光灵动,雪山顶的“银措圣湖”湖水清澈、龙池灵湫、碧映长天、秀丽迷人,周围悬崖峭壁千奇百态、景色十分壮观、神奇,是旅游休闲和野外探险的胜地。

2. 贵南县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冬无酷寒,夏季酷暑,暑热天气为7月,平均气温20°C~26.80°C,贵南虽春来迟,但一旦开春则 “天边光景一时新”,广阔的高原上阳光灿烂,天空蔚蓝如洗,高山 处垂直气候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高峰还有积雪,山下则芳草如茵,尤其是河湟谷地,冬季不阴冷,夏季凉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

3.贵南县境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各种药材资源丰富。

主要有冬虫夏草、雪莲、贝母、麻黄、秦艽、杜鹃、大黄、羌活、黄芪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冬春夏草历来被视为滋补佳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蕨麻、蘑菇等土特产品也是重要经济资源。野生动物有产名贵药材的马;有产名贵毛皮的黑熊、草豹、雪豹、猞猁、狐狸、石羊、盘羊、黄羊、狼、旱獭等;有名贵禽鸟雕、草原云雀、百灵、雪鸡、马鸡、雉、石鸡等。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允许开发利用的资源,亟待科学地开发利用。

4.贵南县民族民俗多元化,居住着藏族、蒙族、土族和

汉族等,居住于此的藏族妇女身后背有一幅用皮革和布制成的三片辫饰(藏语称加龙),上面缀满银盾、银牌或贝珊瑚等珠宝,其末段以红线作穗,长及足部,发套上的刺绣图案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而各有不同,主要有八宝、百结、花卉、动物、云纹等。这种发套厚重古朴,如同铠甲,佩戴在身后华丽而庄重。

二、我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

贵南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全县共有大小寺院18座,其

中,闻名于安多地区的著名藏传佛教胜地塔秀寺、鲁仓寺以

及承载历史的拉乙亥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遗址具有全国影响。

塔秀寺:海南州贵南县治西南15公里上画隆的加哇达纽

码山谷中,有一座三面青山环绕的佛寺,那就是塔秀寺。寺前溪水常流,环境幽静,据传,藏历第十一统通金猪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西藏高僧曲江嘉措来青海进行佛事活动,曾在此建蒙古包寺院。此后,许多佛教界著名学者曾光临该寺。**喇嘛噶桑嘉措与其经师阿旺却丹曾来此主持佛教仪规。

鲁仓寺:藏语称“鲁仓讲修兴善洲”,又因系尼尔仓**所建寺院,亦称“尼尔讲修兴善洲”。位于县治茫拉西北2公里的哈买日山根,属森多乡。由尼尔四世罗桑却吉尼玛(1850一1909)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该寺1953年有僧208人(内**3人),牲畜11649头(只),耕地6750亩,1958年后关闭,1962年开放,有僧26人。“文革”期间拆毁,1981年重新批准开放,现重建有经堂 15间,僧舍87间,有僧84人(内**1人,完德8人)。

卡约文化遗址:卡约文化是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的。卡约为藏语,意为山口前的平地。卡约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湟水中游的西宁盆地,遗址最为密集,显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带。卡约文化中,先民们的居住遗址和墓葬近年都曾发掘过,发掘的墓葬不下2000座,出土文物除各种生活用具陶器外,生产工具有大量石制的刀、斧、镞、臼、杵、锤,骨制的镞、铲、锥和铜制的刀、斧、凿、镰、镞等。还发现粮食(粟和麦类)和较多的牛、羊、马、狗等家畜骨骼。例如在一般常见的三件陶器中,一件放粮食、一件放肉、一件放水。这种现象说明当时人们出于原始宗教信仰,认为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继续需要这些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反映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产品是人们的生活来源。

三、我县发展旅游业的对策和及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兼备宏观调控手段,并有利于对旅游产业开发实行统一领导、制定一定区域的总

体规划,严格管理,有序开发,尽量避免重复投资和生态破坏,统一规划,有利于旅游业向大规模、深层次方向发展。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环境的承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保证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2.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政府应制定专门政策,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如安排一定财力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和旅游宣传等工作,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提高旅游业整体形象

一是加快以公路、通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旅游人才引进和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为旅游发展提高人才保障;三是加强本地特色旅游宣传工作,提高旅游知名度。

4.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一个地区旅游商品开发与状况,代表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兴衰。结合我县实际,目前应重点抓好特色本土产品的开发利用,如冬虫夏草、雪莲等。

5.加强行业管理,坚持依法治旅

一是依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和协调旅游产业投资经营者和景点所在地群众之间的矛盾;二是做好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工作,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等违法行为,创造好旅游业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强涉旅安全工作,强化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旅游安全氛围,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7篇:自然带与旅游特色

指导老师:朱瑞林 高一2班 方琦

[摘要]:世界著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热带雨林带,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著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在繁茂的植物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木、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逊雪松可作优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红鹿、水豚和许多齧齿动物,亦有多种猴类,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这是因为它位于热带雨林带,处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各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 [关键词]:自然带、热带雨林、旅游、驯鹿 (一)什么是自然带

地球表面按照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受其影响下形成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类型 行划分的自然地理区域,我们称之为自然带。大陆水平自然带是纬度地带性和 经度地带性两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前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纬线方向 伸展;后者占优势的地区,自然带沿经线方向伸展;两者作用相近的地区,自然 带与经纬线交叉。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随高度而变化。

全世界的自然带种类有12种:热带雨林带、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温带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

不同的自然带由于受热量和水分的影响不同,地表的植被类型、土壤类型也 就不同,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生态环境。 (二)自然带与旅游有什么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自然带能决定地表景观和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能决定当地的 人文环境,旅游就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娱乐而进行旅行。而旅行的目 的地则与当地的自然景观有很大的联系,所以一个地方的自然带能间接决定当地 的旅游。由于自然带的不同,旅游特色也就会不同。当某地发展旅游时,一定要根据 当地所处的自然带联系起,发展有特色的旅游项目。

(三)各种自然带的特点

⑴热带雨林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如亚马孙平原、刚

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本带气候属于赤道多雨类型,终年高温,各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

⑵热带稀树草原带。位于热带雨林带的两侧,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分 布,而在澳大利亚、中美洲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分布不广。本带气候属于热带干湿 季分明的类型,最大的特征是一年中有长达四个月以上的干季。

⑶热带荒漠带。此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植被贫乏,有大片无植被的地区。

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如地中 海沿岸、非洲大陆的西南端、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沿海、北美洲的加里福尼亚沿 海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的智利中部。本带气候属亚热带夏干型。

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 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 南美洲的东南部。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⑹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本带处在热带荒漠和亚热带森林带(包括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之间,在北半球位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南半 球则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南部以及非洲和南美洲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 干旱与半干旱类型。

⑺温带阔叶林带。又称夏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中部是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亚洲东部的夏绿林,包括我国东北和华北、日 本群岛、朝鲜半岛、苏联的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等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

⑻温带荒漠带。本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 原上,以及南美大陆南部的东侧。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类型。

⑼温带草原带。从东欧平原的南部到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这是一条东西 走向很宽的温带草原带;北美洲中部和南美洲南部的温带草原,由于一系列非地 带性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呈东西向带状的分布形式。温带草原的气候属于温带大 陆性半干旱类型。

⑽亚寒带针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大陆中、高纬度地区,约在北纬50°~70°之间,如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呈宽阔的带状东西伸展。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

⑾寒带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 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 沼泽化现象广泛。

⑿寒带冰原带,几乎占有南极大陆的全部、格陵兰岛的大部,以及极地的许多岛屿。这里全年由冰雪覆盖,气候终年严寒,最暖月的平均温度仅在某些地区高于0℃。

(四)不同自然带的旅游特色

世界著名的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热带雨林带,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成千上万 的游客,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著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昆虫、植物、鸟 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科学上至今尚无记载。在繁茂的植物 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木、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逊雪松可作优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红 鹿、水豚和许多齧齿动物,亦有多种猴类,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这是因为它位于热带雨林带,处于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各月平均气温在25℃以上;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过于湿润,适于热带雨林生长。于是就行成了如此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举世闻名的玛雅文明在这里也找得到踪迹。这些独一无二的条件,使亚马逊雨林成为世界游客向往的地方。

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在北纬50°—65°的地区,在北美洲自阿拉斯加到纽芬 兰,在亚欧大陆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到前苏联远东地区的北部,都属于此类 自然带。亚寒带针叶林中的动植物主要为耐寒的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树,树叶呈 细长针状,有很厚的角质层,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其它树种比较单一,不像 热带雨林里植物种类那样繁多。动物多长着很厚的皮毛,如熊、狐、松鼠等。其 中典型动物有驯鹿、紫貂等。最为著名的就是驯鹿大迁徙了,驯鹿群每年都要从 亚寒带针叶林中的越冬地向北迁移到冻原带北部的繁殖区。有时在2月到4月间, 小群驯鹿合并成千军万马,数量达50-100万头之间。由临近产期的雌性驯鹿、小 驯鹿和雄性驯鹿组成的动物群开始沿着历史驯鹿所走的路线向北迁移。它们每天 行进24-48公里,400-500公里的路程可能要花多达20天的时间。组合而成的路 可能花多达20天的时间。组合而成的驯鹿如此宠大,以致在行进过程中,它们有 可能花上几天甚至数个星期方能通过路途中的某个特殊的地点。是北美洲的自然 奇观。

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是典型山地垂直自然带,非洲第一高山,海拔5896 米。根据气候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乞力马扎罗山基本气候,由山脚向上至山顶 分别是由热带雨林气候至冰原气候。风景包括赤道至两极的基本植被。乞力马扎 罗山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占据了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及周围的山地森林。乞力马 扎罗山国家公园由林木线以上的所有山区和穿过山地森林带的6个森林走廊组。

乞力马扎罗山四周都是山林,那里生活着众多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还是濒于灭绝的种类,雪线上还生存有企鹅,这就是著名的赤道企鹅。如此奇特的景观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山地垂直自然带的魅力所在。 (五)发展旅游特色

自然带与旅游特色的联系当然不止这些,发展旅游特色也不仅仅与自然带有 关,与当地的地理位置、历史、政策等都有关系。我们要保护环境,才能永久持

续发展旅游和经济。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99863.htm?fr=ala0_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66.htm?fr=ala0_1_1

http://202.192.143.137/new/wlkc/sjzrdl/natural/neirongmoban /beimeizhou/43.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666.htm?fr=ala0_1_1

上一篇:员工消防知识培训下一篇:关于开学仪式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