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关于现代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战略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农业作物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概念及其最佳生产模式。认为多年生粮食作物品种培育和推广,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加强救荒填闲可以获得全年高产和稳产,充分利用作物的多重用途发展相关产业,是现代农业生产高效率的关键基础。由于多年生荞麦等多年生粮食作物的高度抗旱耐瘠薄性和防止水土流失特性,以此为基础的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模式特别适合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

关键词:高效懒农业;可持续发展;多年生粮食作物;荞麦

文献标识码:A

Key words:high effective lazy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ennial grain crops; buckwheat

1农业作物经济的关键要素

现代农业作物经济首先应符合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产生,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再生利用、对环境无明显有害影响的一种可持续经济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国务院2013年2月6日印发我国首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1],明确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同时提出要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即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作物可持续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关键要素:

11土地和气候

土地和气候是农业生产的最根本要素(阳光+水+养份),它决定了当地所能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制[2]。由此导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严重分割、不利于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低下,而土地流转不畅、农村劳动力不足,又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效益,制约着农业发展。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土地的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小农经济向规模经济是基本的发展战略。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推进的现代社会,农业工作辛苦和低效,无法留住青壮年农民,农村主要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抛荒现象普遍发生。“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应大力推进土地适度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以转包、转让、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规模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12劳动力

即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目前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民为主。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主要方法。教育是民族發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大力发展教育、加大科技普及力度,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策略。重点是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种养大户,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人才保障。应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创业,使新型乡土人才和相关专业人才逐步成为新型农业产业经营的主体。同时,还应提升农民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形成完整产业链,解决市场对接问题。在订单农业或其他规模化生产中进行技术培训、规范栽培和生产过程,一方面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另一方面保障了企业原料的品质。

13作物生产技术

作物生产技术主要包含作物育种技术、作物栽培技术和作物加工技术等。针对不同作物品种,采用高产稳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和低成本高效益的加工技术,从小农经济向机械化的规模化栽培转变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发展战略。

14作物生产资料

作物生产资料包括种子、肥料、设施等。良好的种子、相适应的肥料和设施是作物品种发挥最大潜力的关键。加大生产资料的研发,更加具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无公害地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是农业发展主要之路。

上述要素中,作物种子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即决定了其最佳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以及所需要的最低劳动力投入和所需要的土地特点等。

2作物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的概念及最佳模式

传统的作物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作物生产主要是利用一年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其主要问题是每年都需要购买种子、每年每季都需要进行播种栽培,不仅导致土地外露易于水土流失,还使得用工量和成本相当沉重。如何降低用工量又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是当今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这里提出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简称高效懒农业)概念,就是指以最低的用工量和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收获的农业生产模式,是高效农业中的最佳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一次栽培,总是收获”,即“plant once, harvest always”。

多年生作物是指第一年栽培后,以后各年不再需要播种,只需适当管理即可进行各年各季收获的作物,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最理想的作物。目前农业生产上的多年生作物主要是果树等林木和少数多年生蔬菜和花卉,未见多年生粮食作物生产。一旦培育出多年生粮食作物品种,在一些地势较平坦的地区,还可以结合使用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进行农业机械化耕作、管理和收获,可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用工量及成本。这种高度节约人力物力的多年生粮食作物生产模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是现代高效农业的最佳模式。

多年生作物具有三大优点:(1)高度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一次栽培,总是收获,无需年年播种和用种;(2)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多年生作物对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高,其发达的根系可拦截、保留和利用更多的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对表层土壤与肥料的保持能力强;(3)极强适应性和抗逆性,可以在一年生作物生长极端不利的环境中生长。正是这些优点吸引着人们开展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

目前,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研究计划已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协作展开。主要涉及多年生小麦、多年生玉米、多年生水稻等研究。国内已有少数关于多年生粮食作物的研究报道。但国内外都还没有多年生粮食作物的规模化生产。

孙玉等[3]尝试利用多年生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将偃麦草的多年生及其它有益基因导入小麦,选育多年生小麦,培育多年生新的麦草饲料品种,相关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并发现在远缘杂交后代多年生特性会逐渐减弱,甚至变成一年生,而且由于大量异源染色体的导入,导致育性不正常。同时一些不良性状也一并导入,降低了品种的丰产性和商品性。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就开始了通过将一年生小麦与多年生近缘种偃麦草杂交来培育多年生小麦的研究,目前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多年生玉米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四倍体多年生玉米(Zea perennis,2n=40)与二倍体一年生普通玉米杂交,以便将其多年生特性导入普通栽培玉米中[4-5]。

水稻属也有一些种类和变异类型如长雄野生稻(Orizae longistaminata)、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澳洲野生稻(O.australiensis)有较发达的地下茎,是多年生的。李勤修等[6]以柳州野生稻和长药野生稻为材料,利用有性杂交产生宿根原种固定杂种优势,无性繁殖扩大利用的育种方式,培育出了宿根越冬再生杂交稻。胡凤益[7]通过建立F2遗传群体对长雄野生稻(Oryzae longistaminata)地下茎的有无、多少、分支数、长度、节间数、干重、分蘖数等进行了SSR分子标记QTL定位,发现了地下茎9个性状涉及16个QTL位点分布于8个染色体上。重庆市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从重庆忠县马灌镇农民胡代书家征集到一份珍稀稻种资源— 多年生糯稻89-1。赵正武等[8]对该多年生水稻种质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但是这些多年生水稻的主要问题是宿根来年春季发芽不整齐导致产量较低。

上述主要作物的多年生特性大多数来源于野生种类,多年生类型的丰产性和商品性较差,难以直接利用。目前尚无多年生粮食作物大面积推广。

中国西南部是荞麦起源地和多样性中心,有最丰富的荞麦野生和栽培资源。荞麦属约有23个种左右[9-10],可分为两个组,即大粒组和小粒组。大粒组7个种,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包括普通荞麦(甜荞,F.esculentum, 第1栽培种,一年生二倍体)、苦荞(F.tataricum, 第2栽培种,一年生二倍体)、佐贡野荞(F.zuogongense,一年生四倍体)、大野荞(F.megaspartanium,多年生二倍体)、毛野荞(F.pilus,多年生二倍体)、金荞(F.cymosum,多年生异源四倍体)、巨荞(F.giganteum,一年生异源四倍体)。小粒组与栽培荞麦亲缘关系较远,经济价值低,包括F.gracilipes(一年生)、 F.leptopodum(一年生)、 F.urophyllum(多年生)等16个种。除栽培种类广泛分布外,其它种类均相对集中地分布于中国西南部[9-10]。从上述可知,荞麦属植物同时具有多年生和一年生类型,其中以甜荞、苦荞、金荞麦复合物最重要。

金荞麦复合物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是多年生类型,包含三个生物学物种,即二倍体大野荞、二倍体毛野荞、异源四倍体金荞麦,由于其形态上较相似又都是多年生植物,被称为金荞麦复合物[10]。金荞麦复合物植物都是野生植物,其中大野荞和毛野荞生长极其茂盛,抗旱抗寒耐瘠薄,但是具有强烈的落粒性和种子休眠特性,难以收获到种子。其中大野荞是较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大叶、大花、大果等特性,生长最繁茂,丰产性能最佳,据估计单产可达300kg/亩以上,大大超过栽培荞麦,而且极其抗旱抗寒耐瘠薄。贵州师范大学荞麦产业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大量收集和变异筛选,于2012年已获得了较不落粒的金荞麦新品系暂命名为“红心金荞麦”。该新品系再生力极强、枝条扦插很容易存活,缺点是花期对高温敏感,因此春季开花不结实,只有秋季开花季节可以获得一季产量,而且花柱异长自交不亲和虫媒传粉,产量对环境要求高。2014年春陈庆富将一年生的栽培苦荞与多年生金荞麦“红心金荞麦”进行杂交,2014年秋获得杂种植株,经三亚2014年冬繁,2015年春季、秋季、冬繁,2016年春季、秋季、冬繁,已获得F8代稳定品系,在世界上首创的高产优质贵多苦003、贵多苦60、贵多苦74等多年生苦荞新类型系列品[11]。由于这种类型的后代分離出了具备双亲的优点(母本的自交可育、高结实率、株型好;父本的多年生、再生能力强、种子大粒),又克服了双亲的缺点(母本的一年生、种子小粒、再生力弱;父本的自交不亲和、自交结实率低、落粒、株型差),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把这种类型,称为多苦荞系列,特别是其多年生特性,使得多苦荞系列品系具有强大的再生力,栽培割刈收获一季后,可再生自发收获1~2季,直到地上部分冬季冻死。在冬季较温暖地区,其宿根来年可再自发生长,由此实现栽培一季,季季收获、年年收获即“Plant once, and harvest always”。这就是以多年生植物为基础的高效懒农业粮食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摆脱了常规农业生产的频繁翻耕土地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农民辛苦劳作、成本高昂、效益低下等问题,或将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粮食生产产生革命性影响。在这里,我只是展望了前景,关于是否一定能实现这个变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在产量和越冬性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提升。

综合上述,荞麦作为粮食作物尤其是多年生荞麦作为粮食作物栽培驯化,可使其在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的发展上率先做出贡献,由此带动生产方式从传统的频繁播种、导致水土流失的高成本、高投入、不利于水土保持的方式向低成本、低投入、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高效懒农业方式转变。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由于土地干旱瘠薄,一般一年生粮食作物很难生长并获得高的收益,而且由于频繁播种的耕作翻土会导致水土流失。但对于抗旱耐瘠薄的多年生粮食作物则可以抵抗和耐受,因此以多年生粮食作物为基础的高效低投入生态农业模式可能是喀斯特山区的最理想模式。

3改进农业耕作制度,发挥救荒填闲作物的功能,提高复种指数,争取全年稳产和高产

除了种植方式从一年生向多年生转变外,充分利用救荒作物的早熟性,发挥其救荒填闲作用,提升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全年生产效益和全年生产总值。

粮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粮食安全是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90年代每年全球约有2.5万人丧生于自然灾害,财产损失约500到1000亿美元,其中,气象水文灾害造成的损失占90%以上。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受灾约3亿多人,因灾死亡约6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

自然灾害除了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导致作物严重减产或绝收,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和制约经济发展。在农业生产上,如何在遭受严重减产和绝收后及时翻耕、补种救荒作物,弥补所遭受的粮食损失以保障人民生活,是農业自救的基本措施之一。

在救荒方面,历史上主要使用普通荞麦作为救荒作物。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荞麦生长迅速、生育期短,一般60天左右就可以收获。普通荞麦对日照和温度要求不严格,只要温度在10℃以上,都能生长,因此可以在春夏秋任何时节播种,只要在霜前(11月底)能够成熟即可获得相当产量。

据估计,每年全国大约有数千万亩作物严重受灾,其中大多数也可以采用救荒减灾增产。2009~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夏-冬-春三季连旱,使小麦等作物绝收面积达1500多万亩。这些绝收的作物面积可以在旱情缓解后种植荞麦等速生作物,可以增产增收。如果其中大约一半面积用普通荞麦救荒,即700万亩,按亩产100kg计算,可产70多万吨,按每4元/kg 荞麦计算,可以弥补产值十多亿元。显然,救荒是减灾增产的有效措施。

中国南方省作物耕作制度中,每年玉米、水稻收获后(8月中旬)大多数搁荒至小麦播种(10月20日~11月10日)或下一季玉米播种,这段时间可以用速生高产型荞麦栽培一季,多获得1季荞麦产量。据统计,中国南方这种搁荒面积上千万亩。如果其中一半如500万亩都增加1季荞麦,按亩产100kg计算,全年可增加50万吨荞麦种子,产值达10亿以上。显然,调整农业结构,发挥荞麦填闲功能,是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4利用作物多重用途,发展相关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产值

这里以荞麦为例加以说明。荞麦不仅可以做粮食,更是保健佳品和特色蔬菜[1.12]。栽培荞麦幼苗嫩茎尖和种子发芽芽菜,多年生金荞麦的地下横走幼嫩茎秆、地上幼嫩茎尖等都可以用于特色蔬菜生产。荞麦的叶和花序富含黄酮类物质[13],可以生产荞麦茶。苦荞种子黄酮含量也比较丰富[14-15],还含有很多蛋白质等营养成分[16-17],可生产苦荞种子茶及系列保健产品如酒、醋、酱油、提取物等[18]。甜荞花朵艳丽,培育花色多样和富观赏性的品种是发展农业旅游观光产业的有效途径。因此培育多重用途或专用型的特色荞麦品种,开发利用荞麦的多重价值,可增加荞麦产业规模。

参考文献:

[1]陈小锋,顾振纶.金荞麦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31(9):715-718.

[2]李志远,李尚红.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及发展模式选择[J].经济问题,2006,(6):45-47.

[3]孙玉,孙善澄,刘少翔,等多年生小麦的培育与选择研究[J].种子,2011,30(4):21-26.

[4]唐祈林,李晓忱,宋运涛,等.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代换种质的选育及其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J].遗传学报,2004,31(4):340-344.

[5]唐祈林.玉米×四倍体多年生玉米杂种F2非整倍体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480-2484.

[6]李勤修.野生稻及其杂交后代的宿根越冬[J].四川农业科技,1978(3):18-20.

[7]胡凤益.长雄野生稻(Oryzae longistaminata)地下茎的分子定位和遗传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2.

[8]赵正武,李仕贵,雷树凡.一份特异多年生水稻种质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J].中国水稻科学,2006,20(5):481-486.

[9]Chen Qing-Fu. A study of resources of Fagopyrum (Polygonaceae) native to China[J].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99(130):53-64.

[10]陈庆富.荞麦属植物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1]Chen Qing-Fu. Recent progreesses on interspecific crossbreeding of genus Fagopyrum Mill[R].The 13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uckwheat (ISB), Korea.

[12]吴清,梁国鲁.金荞麦野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0(2):27-28.

[13]Liu N, Zeller FJ, Chen QF. The flavonoid content in leaves and inflorescences of the wild perennial Fagopyrum cymosum complex[J].Genet Resour Crop Evo,2013(160):825-838.

[14]薛长勇, 张月红, 刘英华,等.苦荞黄酮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途径[J].中国临床康复,2005,9 (35):111-113.

[15]张政,王转花,刘凤艳,等.苦荞蛋白复合物的营养成分及其抗衰老作用的研究[J].营养学报, 1999,21(2): 159-162.

[16]赵钢,唐宇,王安虎.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19 (4):355-358

[17]朱瑞.苦荞麦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2):7-9.

[18]Li, S.Q,Zhang Q.H. Adva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foods from buckwheat[J].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2001,41 (6): 451-464.

作者:陈庆富

第2篇:关于推进粮食绿色生产的思考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及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农业生态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和食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观要从生态环境出发,以高效、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大力推动粮食生产由“多产粮”向“产好粮”方向转变,从保障粮食产量向保障粮食生产能力转变,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粮食生产绿色高产高效,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粮食绿色生产现状

焦作市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区,粮食单产水平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连续两年进入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优秀等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两年,焦作市以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为抓手,深入推进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粮食生产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通过开发、引进绿色优质粮食新品种,推广化肥减量增效与安全施用和土壤培肥改良技术,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提高科学施肥和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开展周期性深耕深松技術,扎实推进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推广玉米种肥机械异位同播技术,应用面积在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95%以上;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粮食绿色生产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粮食优质新品种、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基层农技人员关于农业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培训相对较少,业务能力不足,影响了指导农民粮食生产的水平。

(二)农业绿色补贴不足

对粮食绿色生产的农户没有政策性和财政性的支持,农业绿色专项补贴投入不足,粮食绿色生产者往往面对高昂的生产成本而不得不放弃粮食绿色生产,严重影响农民参与农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性。

(三)绿色粮食优质不优价

目前,市场上优质绿色粮食和普通粮食价格差没有拉开,一些农民陷入优质粮食卖不出好价格的困扰。随着农地租金和农业投入品价格不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民认为种植绿色粮食的经济效益相比普通粮食没有提升,进而为了求稳而选择种植普通粮食。

三、推进粮食绿色生产的建议

(一)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7.5%,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80%左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不断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专家作用,组织育种、栽培、植保、土肥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对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培育高产优质良种、绿色高质高效栽培、农机农艺结合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联合开展粮食绿色生产技术瓶颈和集成技术攻关。鼓励科研单位、高校、企业等协同开展粮食绿色生产科技联合攻关,加快已成熟绿色技术、优质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

(二)提高绿色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水平

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农技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及时总结各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增强农技人员科学指导粮食绿色生产水平。提高农技人员待遇,改善农技推广条件,鼓励农技人员到粮食生产第一线去工作。依托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和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减药增效技术、水肥一体节水减肥增效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安全提质技术、航空植保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三)加大农业绿色生产补贴

绿色粮食的生产成本会更高,当前的农业补贴额度不高,跟不上种粮成本的增速,限制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选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选用安全环保农资、采用清洁生产过程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既要对粮食绿色高产高效项目给予补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也要对应用绿色农业技术种植粮食的农户进行补贴,发挥引导鼓励作用。建立补贴标准合理增长机制,确保补贴标准增长速度不低于农业投入品价格增长速度,增加农民的种粮效益,激发农民应用绿色农业技术的积极性,顺利完成从传统种植向绿色高效种植转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载体。建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大科技研发、项目投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力度;鼓励种植大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有机肥替代化肥、全程绿色防控等项目,加强示范引导,提升科学种田整体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知名品牌创建,发展品牌农业,增加种粮收益。

作者:关静

第3篇:浅议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摘 要]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而不断转移。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资源配置中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加上世界能源的紧缺,生物能源的发展不以世人意志为转移。粮食紧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为世人所关注。粮食生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保证粮食安全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 粮食;风险;安全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要确保十三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任务十分艰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确立,经济快速发展,生产要素自觉不自觉地由比较效益低的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移,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移。很明显地出现了世界性的三个不可逆转:即人口的不断增加不可逆转;耕地的不断减少不可逆转;粮食的消费增加不可逆转。其直接后果将是产粮大国保守主义抬头,将进一步作为战略物资的“硬通货”。世界性的“粮荒”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摆在各国政府和世人面前。作为发展中的中国,人口众多,中央政府非常关注。笔者认为: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必须加大农业投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解决有人为农服务,提高家业技术的入户率。

一、加大投入,提高种粮比效效益

近年来,中央免除农业税,加大了农机、种粮、良种直补,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种粮生产周期较长,又受自然风险的制约,分散的小农经济劳均占有耕地少,种粮农户所种粮食除自食外,商品量有限。近年粮价虽有上升,但化肥、农药价格的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粮价的上升,其结果是种粮的比从事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仍然低,导至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弃农务工,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缺乏。传统的精耕细作被束之高阁,更有甚者出现大量的“抛荒”,造成有限的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加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耕地逐年减少。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应出台钢性政策保护耕地,让中央提出的耕地警戒线18亿亩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特别是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一是资金的投入。目前国际市场粮价远远高于国内粮价,试想能否将这部份差价拿出40%作为种粮农户的直接补助,即种植面积×产量系数(高产区系数大,广种薄收地区系数小);20%作为规范农资市场(化肥、农药、农机、种子)补贴,对国有大中型农药、化肥、农机生产企业进行原材料补贴,控制价格,种子补贴到种粮农户;40%作为商品粮补贴,40%的资金量除以国家计划每年收购多少粮食量,即为单位商品粮量的补贴金额,这样一来有利于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让种粮劳动力比较效益接近从事二三产业(至少相当或接近外出务工效益),让一部份有头脑,会管理的农村新型农民从城市回流到种粮(油)第一线。二是政策投入。政策的入主要是在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机械化耕作,严格控制耕地,特别是基本粮地上下功夫;三是改善生产条件的投入,要将耕地出让金国家收取部份,全额用于基本农田改造,兴修大中型水利设施上,尽快将粮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

二、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单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美国推广杂交玉米,使美国玉米亩产每十年增加100斤;“绿色革命”给人口众多的印度带来了希望,基本解决了印度的“饥荒”;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的粮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每年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的稻谷达350亿kg(每亩按增产稻谷100kg计),至少可供1亿人口的消费,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全世界主要稻米生产国推广。我国的粮食安全,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问题。我国人多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要保证粮食的稳定增长,保证粮食安全,将取决于农业科技新的突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新技术推广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目前超级稻已面世,在现有杂交稻的基础上每亩增产100kg已成为现实,正向第二阶段冲剌,即每亩超过1000kg物新品种选育。要集航天技术、组织培养,基因等高科技为一体,尽快培育出一大批更具增产潜力的新品种。同时在低耗能化肥,安全有效低残毒农药、除草剂、及省工培技术的研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可以设想,在上述领域谁占有先机,有所突破,谁就可以在世界上最先有发言权,谁就会在世界粮食生产上成为强者,到那里我们才能说保证了我们的粮食安全。

三、强化服务,稳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将取决家业科技的突破和实用技术在更大范围的普及推广。依靠科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战略方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二传手”。笔者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近二十年,目前的状况实在是令人担忧;本世纪初的机构改革,将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上级业务部门只是业务指导,实际上上下已没有多少联系,有言者为“脱钩”了,知识上难以更新,业务中无人管了。加上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使基层农技人员无所事事;再者教育制度的改革,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自己求职,农业,特别是分散经营比较效益低下的农业,农业院校毕业生求职难,学生不报农业院校,农业院校生源少,纷纷改行办非农专业;农业中专纷纷停办,这样一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难以接收到新鲜血液。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基本上无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农业推广单位,照此下去,再过十来年谁来推广农业技术?只有让农民“自学成才”!笔者认为,国家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学子学农;鼓励农业院校“务正业”,招收农学专业;尽快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与上级农业技术管理部门挂钩,让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人管,有事做、有经费、,做出业绩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转为公务员得以社会的承认,享受到相应的待遇。让农业技术真正地转化为保证粮食安全的生产力。

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检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政策支持,各级政论高度重视,全社会高度关注。把政策投入、资金投入落到实处,严惩各种违规行为和挤占挪用发展粮食生产资金。

参考文献

[1] 祝滨滨,刘笑然.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措施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9(12)

[2] 邵鲁.我国粮食供求、价格波动与安全问题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9

[3] 刘铮.世界粮食危机挑战中国粮食安全[J].经济学家,2009(12)

[4] 彭克强,刘枭. 2020年以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预测与分析[J].经济学家,2009(12)

[5] 侯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8

[6] 梅燕.中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变化研究:模型构建与模拟分析[D].浙江大学,2008

[7] 公茂刚,王学真.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区域比较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

[8] 陈波.中国粮食安全成本及其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

[9] 杨晓智.我国粮食供求与农业开放政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

[10]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作者:吴英

第4篇: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力保实现连续十年增产的意见

省农业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 省财政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水利厅 省统计局 省粮食局

省气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2011年,我省克服了秋、冬、春连旱和病虫害多发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粮食总产实现“九连增”,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新的更高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发展好势头,任务更加艰巨。为抓好2012年全省粮食生产工作,力争实现连

续十年增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政府责任,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奖

惩机制,确保全省粮食稳定增产。

(二)任务目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加,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力争连续十年增产,全年

粮食总产达到900亿斤以上。

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一)落实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确保稳定增产的基础。各地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要从全年生产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在全省小麦

播种面积5438万亩的基础上,力争秋粮播种面积达到5400万亩,增加50万亩以上。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通过扩大粮油、粮菜、粮棉等间套复种面积,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同时,防止棉花、花生、蔬菜等其他作物生产大幅

波动,确保大宗农产品均衡供应。

(二)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按照国家“五不准”(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要求,落实好基本农田划定、补划备案和核查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

不改变。

(三)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水平。积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前提下,推进规模化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粮食种植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集中。在劳务输出较多的地方,鼓励和支持各类服务组织通过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

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搞好粮食生产。

三、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的作用,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加快粮食新品种培育,尽快选育、推出一批优质、高产、抗逆、广适的

小麦、玉米新品种。深入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围绕制约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瓶颈,尽

快研发集成推广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二)加快关键技术推广。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发布2012粮食生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扩大省财政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实施规模。小麦要重点抓好冬春控旺防冻、氮肥后移和一次喷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玉米重点推广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种植的“一增四改”和适期晚收等增产技术措施,搞好病虫草害预警和综合防治。加强农机农艺结合,

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深耕深松技术。

(三)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继续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活动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农时季节和重要环节,深入生产第一线,搞好指导和服务,面对面地向农民传授田间管理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要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搞好农民“冬春大培训”,不断

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

(四)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继续把高产创建活动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小麦、玉米“

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00个以上。打造一批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和示范镇,受到国务院表彰的16个粮食生产先进县,要率先全面启动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受到省里表彰的34个粮食生产先进县,每县要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开展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受到省里表彰的6个产粮大市,每市也要选择20个条件适宜的乡镇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国家和省级奖励资金,原则上要全部用于高

产创建。

(五)切实抓好防灾减灾。科学制定和完善粮食作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及早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切实做好气候条件的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病虫害发生动态,加强各种灾害的监测预警,搞好研究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全力做好

科学抗灾减灾,努力将各类灾害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四、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一)认真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山东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推进73个任务县和12个后备县的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切实抓好粮食产能县田间工程和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足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严格实施标准,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建设质量。力争建设高产稳产良

田26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20万亩。

(二)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实施31处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突出抓好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13个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县建设,加快全省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因地制宜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与改善灌溉面积1200万亩,新增“旱能浇、涝能排”

高标准农田500万亩。

(三)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启动实施耕地深耕深松工程,大力推广“整村连片、整乡推进”的作业模式,力争2012年完成1500万亩深耕深松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适当补贴。大力推广小麦、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力争玉米秸秆还田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鼓励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启动健康施肥行动,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覆盖。

五、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一)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搞好小麦面积核定工作,确保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尽快发放到农民手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增加补贴资金。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适时启动预案,努力保持粮价合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

围,重点搞好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保险,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二)继续对粮食生产先进单位进行奖励。对2012粮食种植面积大、总产增产幅度

大的市、县继续给予奖励。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各级农业、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统计调查、粮食、气象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科技、财政部门要在资金扶持、项目安排、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水利部门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农业部门要搞好粮食生产指导,加快新品种和关键技术推广;统计调查部门要密切关注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加强对粮食生产的分析研究,准确反映粮食产量;粮食部门要加强产销衔接,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气象部门要抓好天气

预测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督导检查制度,在关键农时季节及时派出工作组开展督导检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帮助基层和农民群众解决粮食

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注重搞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粮食增产的良

好舆论氛围。

第5篇: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

为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从2004年起,国家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为减轻化肥、农药、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种粮农民的影响,从200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1、补贴对象。凡在我省境内种植小麦的农户,均可按规定申报并领取补贴资金。

2、补贴依据。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都以小麦实际种植面积作为补贴计算依据。

3、补贴标准。2013年全省共发放对种粮农民补贴78.63亿元。其中,粮食直补8.89亿元,农资综合补贴69.74亿元。补贴标准为125元/亩,较上年(120元/亩)增加了5元/亩。

4、申报程序。小麦种植面积的核定工作程序包括:种粮农民自报告折实面积,村委会核实、公示、确定、汇总上报,乡(镇)政府汇总、公示、确定、上报,县(市、区)政府汇总上报,市政府汇总上报等。

5、补贴发放程序。为降低补贴资金兑付成本,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益,方便种粮农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实行分别计算、合并发放,通过“山东省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管理系统,一次性到农户的办法。

同时,完善乡镇“下一级”公示制度,乡镇政府要到村公示当年补贴发放明细。农信社要会同财政部门,结合“一本通”管理相关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位并开具证明。鼓励县级农信社直接将补贴资金发放至种粮农民“一本通”账户。严格执行“五到户”、“六不准”纪律,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补贴,村集体代领补贴,用补贴抵顶各种欠款等违规违纪行为。

浅议目前种粮补贴的主要困难和对策 杨期华

一、目前种粮补贴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直补对象难以准确核实。由于农户土地分散、种植品种不

一、自由性和变化性都很大,很难确定补贴面积,所以一直以原计税土地面积为依据向农民发放补贴,不管农户当年在耕地上种植粮食作物还是非粮食作物甚至种树、养鱼、荒芜、盖房子,都可照领“粮食直补”。农民认为 “粮食直补”就是 “耕地直补”,影响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二)直补范围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在落实财政补贴政策过程中,因项目多、时间性强,丈量农民种植面积工作量大、成本过高,所以无法对抛荒、“双改单”等进行区别,因而导致很多真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却因计税面积少或转包来的耕地而得不到实惠,种粮农民的利益被分割,种粮者明显感到吃亏,势必挫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粮田面积的稳定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直补引发新的土地纠纷问题。一是转包出去的土地粮食直补款归谁各地没有统一标准。目前都是谁拥有耕地谁享用粮食直补款,对于转包出去的土地,实际种粮的承包人并未得到补贴,使承包人种粮积极性受挫。二是争地、索要土地现象屡屡发生,有的地方农民还强烈要求重新分田。有的农民认为,田不要白不要,种田不纳税还有补贴划算。还有因农村财务、宅基地划拨使计税面积与实种面积不一致的矛盾,也随之反映出来。

(四)补贴政策难以刺激种粮面积的增加。一是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过快,吞食了农民的部分补贴款,无形中“淹没”了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受益。二是补贴不能改变主粮与其他粮种和经济作物之间的价格悬殊,农民不会因为粮补而改变种植计划,结果是该种什么还种什么,所以,种粮面积只在减少根本无法增加。三是由于种粮劳动力成本过大,补贴资金多数不能用于粮食再生产的投入。

二、建议与对策

(一)重新核实粮食直补面积。实现按实际种粮面积进行补贴,做到多种田多补贴、不种田不补贴。科学论证补贴政策,哪些该补哪些不该补,对一些实施效应不佳的政策要及时做出调整,实施科学合理的补贴政策,逐步解决农民长期耕种“黑地”领不到补贴的问题。 (二)改新增的补贴资金为奖励基金。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鼓励土地有偿流转,鼓励代耕代种,促进土地向种粮能手集中,发展龙头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奖励产粮区和规模较大(种田能手)的专业种植户和“双季稻”高产示范区、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及工作经费。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坚决遏制“双改单”和抛荒现象。 (三)以发实物取代粮食直补。实行政府采购,将“补钱”为“补实物”,在各乡镇建立统一连锁配送种子等中心,直接对农民进行粮食补贴(发放种子等实物),真正做到“谁种粮补给谁”。

(四)粮食直补向种粮大户倾斜。将现行的粮食直补“普惠制”, 转变为种植专业大户的“专惠制”。以粮食种植大户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签约粮食销售量为依据,核定粮食补贴标准,当年的实际种粮和销售挂钩,并同时对种粮农户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

(五)将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实现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每亩的补贴资金分散到各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将直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金(代替筹资部分),用于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良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品种改良基金,用于良种繁育,然后平价出售给用种农户,保障品种改良,提高科技附加值。

第6篇:毛坝乡2008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工作方案

(毛坝乡人民政府2008年3月15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我乡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努力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组织领导

乡人民政府成立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乡长向前任组长,副乡长杨泽根、向宛平任副组长,财政所长向启贵、农技站长汪鹏、办公室主任丁文健、农机站长熊龙凡为成员,由副乡长杨泽根同志具体抓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工作。

三、工作目标

2008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30500亩(比上年扩大192.5亩),粮食总产量7930吨(比上年增加75.1吨),通过优化区域布局、优化品种布局和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粮食总产量,促进种粮农民增收。

四、工作要求

1、认真落实粮食生产目标,将全年粮食生产任务下达到各村,落实到田块,乡、村联动抓好目标任务的完成。

2、认真贯彻执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把国家稳定和扶持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让种粮农民得到实惠。

3、努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点区域、作物、时段和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利用各种宣传方式把防治信息和技术及时传达到千家万户。做好水稻保险工作,使参保率达到100%,及时抗灾救灾,做好灾情信息上报,及时协助保险公司做好理赔工作。

4、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乡农技站、农机站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推广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办好示范片、示范田、示范点,加大宣传,经常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积极为广大农户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5、加强农资管理,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搞好农资专项治理,强化市场监管,重点是以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的专

项治理为内容,确保农民购买放心种子、放心农药,以强化监督、突出执法为手段,从生产、经营环节杜绝假冒农资产品及农业生产中禁用、限用的危险化学品的流通,从农药品的经营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食用安全。

6、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紧实施病险水库、山塘除险加固,合理利用水资源。搞好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质量建设。

7、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和防范机制,严禁非法占用耕地。

8、杜绝耕地撂荒。加强政策宣传,制定措施防止土地撂荒,扩大种植面积。

第7篇: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的调查与思考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维系社会稳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重要战略任务。可是,近年来,由于粮食价格低迷不振,农资价格上扬过快,给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予以了严重打击。为全面了解当前粮食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期,我们组织力量对祁东县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现状

祁东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县之

一、也是湖南省产粮大县之一, 2007年末,全县总耕地面积55.85万亩,其中稻田面积48.39万亩、旱土7.46万亩,2008年,种植粮食作物102.596万亩,其中早稻39.9493万亩、晚稻43.136万亩、中稻4.01万亩,玉米5.1万亩、红薯5.03万亩、大豆等其它旱粮作物5.35万亩。与2007年比较,除中稻减少13.89%外,其他分别增加3.82%、2.7%、29.87%、4.38%和14.42%。就祁东近五年来的粮食生产发展情况来看,总体趋势基本平稳,具体表现为“三增三减”:

三增:一是粮食作物的良种应用率增加,超级稻、优质稻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据统计,2008年,祁东县超级稻种植面积达45.27万亩,比2004年增加28万亩,年均增幅23%,优质稻种植面积达69.86万亩,比2004年增加14.26万亩,年均增幅11%。二是旱土的复种指数增加,以玉米为代表的旱粮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该县2008年落实玉米种植面积5.1万亩,比2004年增加2.85万亩,年均增幅28%。三是粮食作物的单产提高,对促进粮食的总产平衡贡献扩大。2008年,该县早稻平均亩产 421公斤,比2007年增加21公斤,增5.25%,今年已收割的中稻平均亩产经测产验收已达到568公斤,创下了历史新高。

三减:一是标准粮田面积减少,受建设用地和农田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的影响,可用耕地面积逐年递减。2007年末耕地面积 55.85万亩,比2004年末减0.65万亩,减少1%。二是双季稻种植面积减少,受种粮效益、劳力短缺等因素的影响,全县的双季稻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双季稻面积33万亩,比2004年减少3.34万亩,年递减率3%。三是粮食市场价格疲软,农民自愿销往市场的商品粮数量减少。2007年,该县销往市场的粮食数量只有8.175万吨,比2004年减32.4%。对步云桥镇新和村5组20位农户的调查情况表明,被调查对象户共有103人,2007年粮食总产51072公斤,人平496公斤,除口粮、饲料外,商品粮仅11900公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务输出力度的加大,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从事农业以外的其它产业,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务工经商。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妇女,农村劳动力显得十分短缺。据调查统计,在家的青壮年劳力不足留守劳力的10%,而75%以上的劳力都是55岁以上且集中在60-70岁之间,他们的耕种能力相当有限,面对成片的闲臵稻田显得力不从心。鸟江镇新家村黄金组有65人,男女劳力共45人,稻田面积48.6亩,2008年在家种田的劳力仅15 人且基本上是60岁以上的。由于劳力缺乏,该组今年双季稻面积少,甚至有一部分抛荒稻田。

2、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种田的成本高、收益少,比较效益低下。突出的表现就是农药、肥料、工价平均上涨30%,导致每亩新增成本210元,而稻谷的收购价格增幅不到15%且价格不稳定,农民种田每季每亩收益不足350元,远远低于务工、经商、种经济作物的收入。二是惠农补贴政策未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虽然目前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对农业生产实行了多项补贴,但是由于政策执行走样,把各种补贴变为所有农民的一种福利,没有真正贯彻“谁种粮补贴谁”的精神,未能让实际种田人得到实惠。三是种粮的保障系数低,部分农户害怕种田风险。受大旱、大涝、高低温等自然恶劣天气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爆发成灾的影响,种田的保障能力低。

3、农田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和综合产出能力弱。一是水利设施差。全县现有蓄水工程83277处,正常蓄水库容32361万m3,其中水库147坐,设计灌溉面积45.5万亩,但实灌面积只有25万亩,不及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主要是因为这些水利设施大都兴建于上个世纪

六、七十年代,土法施工,加上维修管理资金匮乏,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效益衰减。目前, 90%的水库大坝存在安全病险,85%的水渠淤塞、崩垮,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到0.4,90%以上的山塘淤塞,淤塞量达30%以上,电排机埠全部瘫痪的达45%以上。近几年来新开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为形象工程,不能发挥实际效能。一旦发生大涝大旱,就无法应对。二是耕地的耕作层破坏严重。受长期施用化肥的影响,土壤板结,耕作层变浅,土壤的团粒结构变差,通透性能下降;受工业废水废气无序排放的影响,农田遭受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增多,耕作层破坏严重,产出能力大打折扣。

4、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未形成气候,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到目前为止,该县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仅1100户,其中50-100亩的大户仅56户,100亩以上的大户只有18户,规模种植面积5万亩,只占全县总稻田面积的10.3%。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国家至今还没有一套可操作的促进土地向大户流转的制度,造成当前农村土地不能合理流转。二是农业机械化操作程度不高,受地形、田块、推广力度的影响,农机作业率不及稻田面积的20%。三是农业、粮食两部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不紧密,机制不配套,造成生产、销售环节脱钩,且粮食流通企业也不能很好地发挥粮食市场化运作职能。

5、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不高,离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差距较大。近些年来,粮食生产除了在制种技术上有所突破外,其它方面的技术基本上没有更新,发展高效农业在粮食生产方面没有得到体现。究其原因,一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的组织机构、配套设施、责任考核、技术培训、项目管理、待遇保障等没有构建到位,农技人员普遍存在重经营轻服务的思想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撑作用。二是种田农户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技术的意识不强,接受缓慢。三是各级农业部门对粮食作物生产新技术的研究、探索、试验与示范力度不到位,推陈出新的新技术成果不多。四是粮食加工企业在粮食产品的精深加工方面研究与应用的力度不够,粮食产品的附加值不高。

6、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干预效能下降。农户对农业生产享有的自主权过大,相当一部分农户对政府的号召、规划听之任之,行政干预与行政制约措施毫无用武之地。

三、对策与建议

祁东地处湘中偏南,粮食生产状况在湘南地区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并确保粮食安全,需要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组织层面等完善体制,需要在行政推进、财政支持、科技兴农、社会化服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制度。具体来讲,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1、平衡市场化运作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优化粮食生产的软环境。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粮食生产步入市场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潜力得到强有力的挖掘。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后,粮食销售步入市场化,卖粮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市场化运作对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粮食作为构建社会经济基础的特殊商品,失去政府的宏观调控,就会迷失方向。在平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既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具体来说,在农户的自主经营上,政府要有一定的制约权力;在农资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上,政府要逐渐收编,限制厂商准入,加大价格与质量的监管力度;在粮食的流通上,要充分发挥国家粮食贮备库的主力作用,制定与种植成本相匹配、让生产者有钱可赚同时又能让消费者接受的保护收购价格,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各类惠农补贴上,要明确补贴对象,完善补贴程序,加大补贴资金的监管力度,做到适得其所。

2、完善保护基本农田的法律法规,保持良田面积的稳定。国家要修正、补充、完善现有的涉及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占用农田和任意抛荒的治理力度。针对当前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中任意占田的突出问题,要全面贯彻“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先批后占、占补平衡”的方针,要尽量少占田,多造田。农业部门要积极参与基本农田的保护,大胆执法,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对任意抛荒的现象,要出台制约措施,决不允许耕地闲臵抛荒。

3、完善粮食生产的投入体制,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总体投入。粮食生产的投入既要有短时期内的生产性投入,又要有长时期内的建设性投入,要保持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大投入。要采取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缺口。一是加强财政投入,实行政府公共财政向粮食生产倾斜。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项目与资金;加大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力度,调控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加大对有功单位与人员(包括种植大户)的奖励额度。二是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粮食生产。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资金、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有识之士将资金投入粮食领域,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及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有利政策,实行农业基础设施功能社会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由市场进行调节,广泛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理顺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使用、受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走出农业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管、想修而没钱的无耐境地。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扎扎实实从事粮食生产的企业、大户,银信部门要建立信誉档案,加强跟踪服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四是开展农业保险,政府要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完善保险体系与机制,扩大保险覆盖率。在化解种植农户粮食生产风险的同时,又增加一条粮食生产的融资渠道。

4、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路子,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受分散经营的影响,我县在粮食产业化经营方面比较薄弱,粮食生产没有产生品牌与规模效应。以后,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国家要出台政策,促进耕地从散户向大户流转,从外出户、缺劳户向可耕种人员流转;规范流转机制,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建立流转信息平台和协调机制,帮助农民了解耕地供求信息,处理流转后双方利益关系的协调。二是发展粮食生产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户自发地建立各类粮食生产协会,实行集团采购和集约经营,降能节支,增产增收。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重点是要大力发展农机事业,通过改善路网设施、加大农机购臵补贴和培育农机服务组织,大面积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另外,还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产后服务。四是突出生产亮点,大力发展优质稻。要通过3-5年的努力,确保中高档优质稻的面积要占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提高我县粮食生产的品位。

5、创新科技兴粮机制,实现粮食产量与效益的突破。一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攻关。国家要加大农业科研单位的扶持,鼓励其多出产品,多出成果。各级农业部门要把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预警及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建设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改善办公条件、增加工资待遇、拨付科技推广经费,以此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管理,增强服务观念;加强培训,提高应战能力。加快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着重加强农技推广的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培训体系、保障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项目实施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逐步提高农技人员整体素质和工资待遇,实行服务、经营分离制度,确保农技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单一性、纯洁性。三是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投入。通过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组织和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措施,普及科学新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的种田水平,确保农民种高产田、种高效田。

第8篇:稳定粮食生产调研措施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问题是重大战略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尤为重要。2008年全球出现粮食危机,新疆也把粮食安全问题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在自治区的安排部署下,各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进行了层层落实。

**县远离粮食产区,属于粮食

产、销自行平衡县。近年来,由于粮食比较效益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粮食面积和产量缩减,粮食安全问题也应引起高度关注。因此,认真研究和深化认识我县粮食生产现状,未雨绸缪,防患欲未然,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解决我县未来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县粮食生产现状

(一)粮食生产现状:全县土地总面积158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建国以来,**县粮食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产由一九四九年的194万公斤增加到二oo八年的3086.75万公斤。随着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由过去单一种植小麦逐步调整为以大豆为主、玉米和小麦为副的种植结构。大豆种植优势明显,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是**县的一项优势产业,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则相应减少。2008年,全县小麦、玉米和豆类种植面积分别为3.28万亩、1.48万亩和7.89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524.8万公斤、888万公斤和1617.45万公斤。

(二)粮食收购现状。199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我县始终贯彻落实“敞开收购,顺价销售、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98年收购小麦5721吨,收购玉米3329吨。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政策的变化,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粮食收购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7年小麦收购量下降为327吨。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8年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粮食优惠政策,即:在落实国家每公斤价外直补0.2元,每亩地农资综合补贴94元等政策的基础上,县财政给予小麦每公斤0.2元补贴,对小麦种植户给予每亩10元补贴,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小麦种植户给予每亩50元补贴,水费实行先征后返。以上措施的出台,使2008年收购小麦收购量上升为1800吨。

二、**县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小麦价格增长缓慢,农资价格又在逐年上涨,虽然近年国家实施了取消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等优惠扶持政策,但小麦的收益远低于油葵、打瓜、油葵、蔬菜等农作物的收益,影响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有相当一部分农户选择放弃粮食种植。加上小麦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农民种植小麦收入少,其规模效应已成为长期制约我县粮食生产的瓶颈,使我县粮食生产的市场竞争力弱。

(二)产业化发展滞后,粮食经营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经济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做大做强。**县粮食流通企业目前仅有粮油收储有限责任公司,粮食取消定购任务后,粮食部门过去依赖政策支持的购销企业,失去了坚强的后盾,粮食购销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已经难以担负起市场调节的重任;粮食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原有粮食局下属一家面粉加工企业现已改制转产,现有的粮食加工业仅仅是一些小作坊。由于加工业发展缓慢,企业竞争力不强,影响了粮食规模的扩大。

(三)粮食系统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取消了定购任务后,政府要充分掌握粮源发生了困难,粮食部门要掌握粮源,参与市场也缺少资金支持;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粮食购销个体经营迅猛发展,一方面,这种发展促进了粮食市场发育;而另一方面,这种发展又有失规范,个体经营户究竟购入当地农民多少粮食,购进外地多少原粮和成品粮,他们销售情况如何,都比较难以掌握和控制,这就给政府决策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决策部门必须提前预料,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由于人员编制不足、机构不健全、行政事业经费紧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原因,粮食执法监督检查和市场管理未能有效开展,满足不了社会粮食流通的需要,影响粮食市场供需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监督检查、粮食安全管理、粮食市场信息等正常工作的开展,对确保粮食安全工作带来诸多的困难。

(四)金融信贷在支持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粮食产业投入机制仍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存在着粮食企业投入渠道狭窄、缺乏粮食产业投入补偿机制等弊端。二是贷款担保落实难。三是农村保险机制、担保机制不健全,制约资金投向粮食产业。

三、对我县粮食生产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要加大组织领导。“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无粮则乱”,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关系到社会安定、

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综合性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稳定粮食生产。200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相关政策,调动了广大粮农的积极性。针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大扶持粮油生产的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扶持,以完善对农民的收益补贴政策。落实好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完善配套的扶持政策,对种粮农民以不同方式进行补贴,稳定粮食以及油料作物的生产。要综合考虑、统筹协调、科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到改善粮食品种结构、提高质量上来,不能单纯在面积上做文章,更不能简单化为削减粮食面积。在农业结构调整时,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只能发展,不能萎缩。要正确引导、加强宣传,使农民懂得只要增加科技含量、搞好加工转化,种粮同样能致富。

(二)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种植区域布局,确保粮食安全。 要与产粮区建立牢固的产销关系,保证充足粮源。从目前情况看,我县的粮食生产不能达到自给自足,在供需上存在较大的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缺粮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我县粮食供应,与产粮区建立起牢固的产销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就可以避免灾年粮食紧缺时,东奔西跑,盲目乱闯,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选择光热、水资源,土壤类型等资源条件较好相对比较适宜种植小麦的乡村,粮食产业项目和有关扶持资金必须向其倾斜,鼓励发展小麦生产,在这些乡村加大粮食种植任务,确保我县粮食稳定生产,稳定粮食生产全局,实现产销平衡、满足自给。

(三)增加资金投入。财政要尽可能地向农业专项倾斜投入,加快粮食产业开发速度,保护粮食安全。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调动农民发展商品农业的积极性。要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控制、检查和清理工作;要鼓励土地合理流转,培育重专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金融部门要按照商业信贷原则,采取小额信贷等方式,加大扶持种植大户和产业化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支持扩大生产规模,解决粮食产品经销、加工、收购中的所需资金贷款。

(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本地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培大育强龙头企业,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粮食生产基地,推动粮食订单收购,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促进粮食转化增值,以粮食产业化提升农业,致富农民,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的良性发展。

(五)加大对粮食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国有粮食企业具有仓容、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承担着绝大部分粮食的收储任务。但粮食放开后,由于受诸多条件的制约,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仓储设施年久失修、人员分流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收购贷款条件制约较严。因此,要切实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引导,以壮大企业实力,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建立巩固的粮食收购网点,牢牢抓住本地粮源。政府在制定粮食政策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保证购销企业有一定的专业人员,在资金上给政策,保证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同时 ,为政府抓住相当部分的粮源,担负起调节市场的重任。

(六)建立粮食协会,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的职能作用。自粮食市场放开以来,我县粮食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不少粮食经营个体户,这些粮食经营个体户,对我县粮食市场发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由于管理不规范,粮食紧张时,很容易出现囤积居奇、哄抬粮价、政府难以控制的现象。由于粮食是特殊商品,在经营管理上必须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办法。笔者认为全县粮食个体经营户成立粮食协会办法较好,这个协会的办会宗旨是:顾全全县大局,接受政府职能部门对粮食价格、质量等的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平时为粮食个体经营户提供信息、粮源,强化大局观念教育,做好个体粮食经营户购销数字统计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粮食紧张时,要接受政府的统一调控,做到既要粮食个体经营户在经营中繁荣市场,又不使粮食市场失控,这样,在丰收年景不使粮食个体经营户压级压价,侵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灾害年景,政府对粮食个体经营户存粮有数,规定统一价格,实行政府的统一调控,避免粮食个体经营户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稳定粮食市场,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

第9篇:稳定粮食生产 保障有效供给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新形势,提出的一项保持农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任务。

2008年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了多种困难和风险,经受了严峻挑战和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基层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战胜了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取得了喜人佳绩。全国粮食总产达到10570亿斤,亩产超过660斤,总产、亩产均创历史纪录,实现了连续5年增长。同时,油料、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农业生产继续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2009年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一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社会对粮食等农产品需求持续较快增长。我国作为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形势将受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淡水资源趋紧等因素制约,粮食已很难出现长时间、全局性过剩,近5年历史上少有的农业连续增产,也只是实现了谷物供求基本平衡。二是当前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国内市场粮食、棉花、生猪、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农业比较效益进一步降低,这将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三是支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政策效应有所减弱,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加大,粮食连年增产有可能导致松懈倾向,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粮食生产,降低主要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情况下,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必须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只有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才能牢牢掌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

为实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任务,2009年要重点在3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落实各地区粮食安全责任,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主产区要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稳定粮田面积和自给水平、落实地方储备任务。进一步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继续向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进一步加强粮食战略工程建设,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粮食发展后劲。

二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发展油料等短缺农产品生产,稳定生猪、棉花等产业。推动大宗作物区域化布局,启动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地区棉花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东北地区优质大豆、长江流域“双低”油菜、适宜地区木本油料生产,扶持优势产区发展糖料、马铃薯、天然橡胶等生产。推动园艺产品集约化生产,支持优势产地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加强生产、储运保鲜

等设施建设。推动畜牧水产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加强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

三要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要求,全面强化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严格监测产地环境,规范投入品使用,支持国有农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在食品加工流通环节,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健全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出厂食品要严格自检,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在政府监管环节,抓紧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配套办法,健全全程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溯等制度,切实让消费者放心满意。

稳粮增收强基础 促进发展重民生

辞旧迎新之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胜利闭幕。这次会议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农村形势,全面部署了明年的“三农”工作,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

持续增收的主题,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跌宕起伏、非同寻常。各种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接踵而至,农业和农村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多种困难风险,战胜重大自然灾害,创造了农业生产又获丰收、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的喜人佳绩。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党和国家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农业和农村发展亮点突出,成绩来之不易,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而正在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逐步显现。农产品价格下行,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环境骤变带来的新困难与历史形成的老问题互相叠加,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果断采取措施,坚持不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牢牢把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

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起步之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三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们看得更为清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农民的钱袋鼓起来,工业品才有销路,扩大内需才有持久的动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能稳得住;农村日益繁荣发展,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才能真正实现。

越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当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投入重点,把加大“三农”金融支持作为重要取向。我们要在正视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从变化中捕捉机遇,在逆境中创造条件,拿出真招实策,舍得真金白银,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大力扶持粮食生产,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确保主产区得到合理利益补偿,确保种粮农民得到合理经济收益。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工作。

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资金的机遇,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利当前、管长远的大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流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着力改善农村民生。针对当前转移就业困难、返乡农民工增加等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

想方设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开辟更多增收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重点发展和完善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期待的教育、医疗事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扶贫开发。

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

明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极为艰巨、工作特别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强农政策不折不扣贯彻到基层,把惠农措施不缩不减落实到农户。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开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 保持农村和谐稳定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鲜明提出了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细化实化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措施。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农村民生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农村公共事业加速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 约1.4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费书本费,780万名贫困家庭寄宿生得到生活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国,参合农民达到8.14亿人,截至2008年9月底累计12.9亿人次受益,补偿资金1020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4284万名农民被纳入低保范围。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绝对贫困人口持续大幅减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开展。

但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改善农村民生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目前,农村仍有2亿多人口饮水不安全,110万户、500万人口无电,6000多个乡镇、6万多个建制村不通公路,6000多万个宜建沼气的农户未建沼气,2000万个农户仍住土坯房和茅草房,农村人均占有教育资源仍不及城镇的五分之

一、人均占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仍不及城镇的七分之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重道远。为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这个要求,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具体部署。重视改善农村民生,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速度,扩大覆盖范围,确保广大农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文化方面,要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教育方面,要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明确提出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卫生方面,要适当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同时要求进一步增加投入,继续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保障方面,要较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年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10%的县(市)。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5件实事。水——要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力争年内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的问题。电——要全面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路——要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争取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气——要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房——特别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改善农民住房条件。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要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要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要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认真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等关键环节,重点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扶贫和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综合治理。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要进一步搞好农村社会管理。要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一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平等表达诉求的制度化平台,拓展农村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二要搭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法律援助等多方

面服务,特别要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教育条件。三要妥善解决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尊重群众的合理要求,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四要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严密防范境外敌对组织对农村的渗透。

中央关于重视改善农村民生的这些要求和举措,具体体现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根本要求,全面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必将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上一篇:寝室设计大赛活动总结下一篇:中国最富18城市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