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经典语录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柴静看见经典语录

柴静《看见》语录

读书笔记

柴静《看见》语录

·我知道自己身上已经开始散发失败者的味儿,再这样下去谁都会闻出来了—在动物界,你知道,只要你散发出那样的味儿,几乎就意味着你没有指望了,很快,很快,就会被盯上,毫不留情的被扑倒在地,同伴会四奔逃散,甚至顾不上看你一眼。

·白岩松: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疼苦的,只有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为恐惧而工作。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而我刚才再向全国人民说他们已经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了。

·19世纪的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统计数据。”~《奥马巴初出茅庐第一案》 ·昨天,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小朋友在讨论,世界上最蠢的单相思是我爱祖国。瞬间石化。

·不要再纠结成绩,当一个人努力半学期然后还不如一个会抄袭的考得好的还有啥意义。其实关键是你已经是快毕业的人了。清华。如果我是上帝我都不知道该施舍给哪个倒霉的孩子。

·吊死久了,就会忘记如何文艺。其实,高富帅的,应该是你的心。最近在研究邓小平,小矮子改变了中国。

·每天看看新闻刷刷微博知道了哪个名人的事,周立波谁的,就认为

这个世界好小。记得好像是韩寒说过一句话,你所知道的世界,就是你做关注的世界。好小,好笑。

·不要当着苍蝇的面拉屎,因为他会把你当作是在炫富。

·其实亲爱的,穿着高跟鞋走好每一步,你才能知道换上跑鞋的时候,要去哪里。

·我很幸运,在你的陪伴下慢慢成长。呵护着你,看着你从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人。

·小时候在农村,听大人们说,相传以前每年到了腊八这一天,穷人家里就没有粮食了,只好将剩下的各种谷物混合熬粥,填填肚子。 ·朋友也会有帮倒忙的时候,树大招风更是不用说的事情了。 ·财聚人散。

·他,是一个不懂IT的IT精英;他,是一个不懂网络的网络英雄。 ·实际上,和阿里巴巴那群绝顶聪明的相比,马云更多的时候是充当一个“傻瓜”的角色。当让人惊奇的是。这个“傻瓜”CEO居然能将他的“傻”用在公司的管理上,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阿里巴巴的每一款新产品推向市场之前,马云都是该产品的“第一测试员”。他一再坚持,“只要我马云不会用,社会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就不会使用”。《马云传》

·无论什么事,不懈坚持了十年,就不能不让人自豪。

·扬鞭策马,人生几度东风。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他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电视纪录

片《大国崛起》

·经济,狭义讲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广义讲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2000年1月1日,百度成立,公司名称取自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想当年,旌旗猎猎,曹操矫诏聚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至城下,却被对方的华雄连斩了祖茂、俞涉、潘凤三员大将,众人失色。此时一名马弓手请战。曹操热酒一杯,此人答:“酒且斟上,某去便来。”出账提刀,飞身上马。少顷,鸾铃响处,马到中军,华雄之头,被掷于地下,其酒尚温。此人名叫关羽,史称:温酒斩华雄。

那一年,榜中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曹操、袁绍、公孙瓒、孙坚、吕布...刘备勉强算得上新锐奖。但一时的声明显赫最终雨打风吹去,而该无名小卒—马弓手关羽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被无数人供奉在庙宇,尊为关帝。

英雄莫问出处。在经历了华盖云集的热闹之后,似乎正在开始揣度:谁是温酒斩华雄的草莽?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

·有小惊,无大险。

·《赤兔之死》,物犹如次,人何以堪。诚信

·史玉柱,二次创业。巨人。

第2篇:柴静《看见》经典句子

柴静《看见》

1.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2.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3.“哥德巴赫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

4.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 5.有意瞄准,无意击发。要有这个“无意”。 6.《沉默的羔羊》

7.白岩松:“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那么幸福。”

8.看见一个老大爷光着一只脚,另一只脚上穿只解放鞋,拄着拐走了两里路,从我们的卡车上翻出一只在北京随处可见的带眼的旧黄皮鞋,端详一下,套在脚上走了,我才知道什么是赈灾。

9.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10.她叠得很慢,叠完一个不是扔进去,而是把手放进罐子里,把这一粒小心地搁在最上层。过了一会儿,她抬起头看我一眼,她已经知道妈妈去世了,她只是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难过。

11.如果一个医生只是握着病人的胳膊,泪水涟涟,这帮不了他们,冷静询问才能求解。

12.美国“60分钟”节目的记者布莱德利在监狱里采访一个连环杀人犯,问,你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杀人犯是个黑人,回答说:“因为我在布鲁克林区长大。”意思是那个地方是黑人聚集区,治安不好,社会不公,所以把我变成了这样。布莱德利是个老黑人,当时六十多岁,胡子花白。他站起来揪着这个杀人犯的领子,摇着他说:“我也在布鲁克林区长大。”

13.法拉奇:“生活就是严峻的历险,学得越快越好,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吻。”

14.以色列沙龙:“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您一样只为准备一次采访而甘冒枪林弹雨。”

15.山西繁峙矿难,38位矿工死亡,被瞒报成2死4伤。“你要是真见过他们的样子,就不可能为几个钱把灵魂卖了。”

16.“你不戴,没人会不高兴,”她说,“你戴了就可能有人不喜欢。”

17.作家野夫说:“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

18.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地方,爱活不下来,只有性。——同性恋

19.“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张北川:“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20.崔子恩:“每年自杀的那些同性恋者,他们就是心理上的艾滋病患者,心理上的绝症患者。这个绝症是谁给他的?不是艾滋病毒给他的,是社会给他的。” 21.一个人对性和爱的态度“不在于男男、女女、男女”,只在于这个人本身。 22.“哪个国家不是先发展再治理?”“这么下去治理不了。”“有钱就能治理。” 23.《飞越疯人院》中的麦克默菲。他押了十美金,搓了搓手,使劲抱住那个台子,没搬起来,再一次用力,还是搬不动。他只好退下。突然,他大声叫起来:“去他妈的,我总算试过了,起码我试过了!”

24.帕克斯是美国的一个黑人女裁缝。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日,在阿拉巴马州州府蒙哥马利市,她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那时,南方各州的公共汽车上还实行种族隔离,座位分为前后两部分,白人坐前排,黑人坐后排,中间是“灰色地带”,黑人可以坐在“灰色地带”,但如果白人提出要求,黑人必须让座。 25.《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6.为什么许多人都选择屈服?因为他们觉得投入太多,收获很少或根本没有。 27.赫劲松:“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一点五元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不用来伸张的话,就只是一张纸。”

28.胡适:“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29.“你可以到我们的街区去看一看,美国仍然是白人的国家,不是我们的。”“你们不是有奥巴马吗?”“他的脑子是白的。” 30.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智慧能。

31.赫劲松:“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32.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节目“60分钟”,记者莱斯利采访前任副总统戈尔,莱斯利问他:“你还会复出竞选总统么?”戈尔一直打哈哈绕圈子,八分钟,眼看这采访要失败了。忽然她问:“戈尔先生,您还会留胡子吗?”戈尔笑了一下,继续支吾。她一笑,收住了,全片结束——那一笑就是“看,政客”。 33.陈虻:“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34.记者提供的是事实,不是情绪。 35.这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36.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是需要传媒监督的。 37.准确是最好的防御。

38.准确是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39.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40.斯宾诺莎《伦理学》:“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

41.他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42.《罪与罚》“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43.西藏人有句话说,幸福是刀口舔蜜。

44.钱钢:“文学的本质是人,灾难的本质就是灾难。” 45.钱钢:“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46.蔡元培:“自汉以后,虽亦思想家辈出,而其大旨不能出儒家之范围……我国从前无所谓科学,无所谓美术,唯用哲学以推测一切事物,往往各家悬想独断。”

47.亚瑟·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住在中国,会把这格言改成:“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

48.周扬:“赌脑袋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偏见与迷信。” 49.梵高对他的弟弟说过:“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50.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51.杨葵:“别抱怨。去想为什么同样的体制下,同样的时间里,苏联有阿赫玛托娃,我们只有《艳阳天》。”

52.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巴泽尔困境”,就是没主的事情,会有很多人来要占便宜。

53.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

54.归属的需要:在非洲塞拉利昂参加内战的十二岁小孩,杀了很多人,为了避免受不了的感觉,他天天吸毒。后来这个孩子在联合国的会议上解释:“我们加入部队的原因是,我们找不到可以吃的,失去了自己的家,但同时盼望着安全,盼望着自己属于什么,在这个所有归属都跨下来的时代。”

55.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

56.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 57.里尔克:“哪儿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58.陈虻:“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第3篇:柴静的《看见》

看见与《看见》,后者说是柴静的一本书,一位知己小兄弟很喜欢的一本书,既然是知己,看来要找个机会研读一下他K透的《看见》了。

可惜暂时没有看过,更不了解柴静,所以先说说看见吧。记忆中在很多途径又或者很多时候都听到过关于相信眼睛还是相信耳朵的讨论。其实我不是擅长参加讨论的人,因为眼睛近视,耳朵又有点“散光”,昨天也提到了,除了眼睛和耳朵外,脑子还有水,所以,我只能用心态被“看见”。因为太过被动,所以当有知己的时候,那就类似《你是我的眼》;当有知己的时候,那就类似《把耳朵叫醒》。这样的个性,就成就了我的优柔寡断。金庸的小说看过很多,如果说到优柔寡断,那就当属“无忌哥哥”了,不过很可惜,《倚天屠龙记》还真是没有看过。也许是李连杰给我的张无忌台深刻,所以在“优柔寡断”上我比较贴近的主角反而没有通过文字去更多K透,只记得李连杰帅气的脸庞,以及各种奇遇后更加帅气的身手了。

所以,我也只是看见,突然想起前面的一段话:记忆中在很多途径又或者很多时候都听到过关于相信眼睛还是相信耳朵的讨论。

原来这个讨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原来并不是相信什么,而是“看见”更加省事,所以我也会犯只是看见的错误,而不是去真正《看见》那个与自己在“优柔寡断”上贴近的张无忌,我想这样的懒惰,就从2017年每天坚持写随笔开始改变吧。。。。。

第4篇:读柴静《看见》有感

第一次了解柴静,是在杂志上看到关于她的一篇文章,概述了她从湖南卫视一个文艺主持人蜕变成为央视著名记者的历程,她对自己名字的解读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既有火柴般照耀的能量,又有静下心来做报道的沉着和定力。

这本书的封面上没有过多的文字,一张柴静采访时的照片,照片上一个小孩搬着一把椅子走向柴静,而柴静则微笑着看着这个年幼的孩子,柴静的身边坐着几位沧桑的老人,苍老的笑脸上满是皱纹,却令人感动,因为他们的笑真诚,没有一丝的虚伪和做作。以这张照片为封面,也许就是为了凸显真实的主题,更加吸引我去读这本书。

序言中柴静说自己尽最大的能力写出真实的事件,诚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不停的撞击着自己的内心。

该书中一共二十章,二十个故事。柴静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仿佛是陈述自己的十年成长路,用客观的语言不断的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记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我们要像柴静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

首先是对家庭教育的反思。觉得家长对孩子要平和些,亲近些;帮助他,给予他坚定的支持和鼓励。看完药家鑫事件背后的故事后,才突然觉得这种所谓教育的伤害和可怕。一个生命各个阶段的体会是不同的,唯有体会才有成长,唯有倾听才有尊重,唯有感受才有理解。 “药家鑫”的事件,是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我们要多思考,跳出问题看问题,不冲动、不盲目、不求急,有时“慢”也是一种效率。

其次是对人对事要有成熟的态度。所谓成熟,是包容,是平和,是不轻易做评判,是要有“存在即合理”的认识态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柴作为一个记者努力做到了客观,也因此剖现出人性的复杂,善与恶往往交错,可恨与可怜总是相连。几句耐读的话,值得一品:“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碾过人心,也是另一种戾气”。“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很多问题不能用道德的眼光去看待。

还有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坚持。一直喜欢柴这个人,喜欢她的锐利、知性,和她的眼睛。。。一些表层的直观的东西。看过此书后,更为喜欢,坚持和认真,性情和思想,对生命的坦诚和尊重。为这样的人所感动。回顾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同时,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

还有一句话,一眼之下就记住了。“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这句话认真品一品,会让自己更加平和,对家人对同事对学生对家长。。。

相信《看见》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一种感悟!

第5篇:读柴静《看见》有感

《看见》是央视知名记者柴静的一本记录自己在央视十年的自传性的书。这本书记录了柴静在央视十年里经历的大型新闻事件,像非典,汶川地震等等。原本只是想它用来打发一下闲暇时光,可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品读起来时,却意外地收获了更多的是是对柴静本人的敬畏,对众多媒体失职的痛心,更有的是对人类感情的崇敬。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WWW.FWSIR.COM)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透过《看见》,让我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了柴静。散文般的叙事风格,细腻婉约的情感表述,都将柴静的博学多识与扎实的文学功底展露无遗。“非典”事件中的出色表现,更是让我对于柴静这样一位身材娇小的姑娘,心生敬畏。在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的“非典”时刻,是柴静主动请缨去到现场了解最真实的“非典”,去接近最鲜活的事实。她七次与“非典”患者面对面交谈,软磨硬泡才获许一个人进入病区权利,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公民知道真正的“非典”。她以一个新闻人的社会责任约束自己,用真实回报受众,用真实击败流言。她的勇敢和执着给每一位读者注入养分,让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明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本职,努力工作,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便是作为公民对于社会的最基本的回报。

在《看见》中我了解了社会最隐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从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这也是现在各种假报道泛滥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庆幸的是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可能达不到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但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自己成长的突破让我受益匪浅。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第6篇:读柴静的《看见》有感

前两周上公选课,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看见》,作者是一个记者,她叫柴静。在下课后,我毅然决然的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来看。在此之前,我对柴静并不了解,也没有看过她的节目,就算是阅读了此书,对她的了解应该也不足够。所以“我见”,只能是很皮毛,很外观的“见”。

柴静的幸或许在于她10年的沉淀,获取了很多好的故事。人生温厚增长,酸甜苦辣都是光荣岁月。10年,期间不短,这本书中的故事也只是片段,她尽量站在客观的视角,不带感情呈现真相,生怕真想会流于眼泪之间。记者是不易的,要有独特的视角,还要宽容,对横眉冷对的她来说是不易的。所以她也在不断地认识着自己的缺点,接受着各种纠正与反纠正,从文中也能看出,刚做记者的时候,她明显横冲直闯,就差头破血流,委屈也是大大的有,后来就游刃有余了,内心的强大带来柔,平淡朴实了许多。

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柴静内心世界;于后者,从娓娓道来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于是,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

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本能地认为在这本书中应该会有可以选择的标志性事件,或者会有描绘历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柴静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本身存在的一些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最后发现这种摇晃是危险的,然而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柴静的文字,有一种力量,一种有温度又有黏度的力量大多指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夹杂着探索人性的热情,关照着那些为怜悯所涵纳的不安、恐惧与绝望。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在不断地向自己发问,不断质疑,故而字里行间带有脆弱迷人的气质,与此同时,又因这种发问与质疑的持续性,这些文字拥有一种韧劲,糅合着作者的执拗与激情。但我猜,受过严格的逻辑训练的人,会对这样的文字产生些许不适,因为其中经常使用的,恰恰是“我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这种的悖论式表达,而其思考的探究,也常止于最易达成共识的界面上,诸如:过程是有价值的;人性是复杂的;认识自我是艰难的;内心要独立等。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思考者那里,你都能找到相类似的句子,以及更精致的论证过程。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着两个字——独立。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念起即觉,觉即不随”。察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住他而不是跟随他。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上一篇:自身工作态度有待转变下一篇:拼音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