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考试分析总结

2022-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地理考试分析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地理考试分析总结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地理组:薛桂梅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两大题10小问,共40分)。 1.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本试题的考点覆盖了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特别是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出题是本着我校学生轻视文科,地理又是中考非考科目,地理知识几乎为零的现状。试题85%以上为基础题,重点考查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产、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关系密切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重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归纳、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因而本试卷中选用 14幅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 难易适中。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4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的题占20分;而偏难、区分度适中的题只占10分。不足之处是有6分属偏易、且区分度不适的题。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出题标准。

二.试卷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考试结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优劣相差悬殊;两级分化严重。无论从答题细节、态度、还是总分、极值分都相差很大。具体表现为1)班级之间差距较大:普通班级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有16分之多。同一老师所代班级相差也在 8 分以上。2)学生间两级分化:最高分为95分,而最低分只有14 分。且低分段50---60分人数较多。低分率占50%。而优生较少(除实验班78人外)、普通班总共57人。优秀率只占14.61%。3)及格率也不太高,全校为59.92%,而有的班级只有7%。

2.各题得失情况:

选择题绝大部分分值在40—50分之间。其中

1、

3、

5、

6、

21、30等为闪光点题,而

9、

14、

15、

22、

23、

24、

25、为学生的薄弱点,严重失分。综合题31题1—3题为读图题,要求会图图转换较难均分只有3.24分。而4—5题相对较容易总体回答很好,均分达8.28分。尤其是32题中

4、5题,是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主观题,要求学生对褶皱后期形成的地貌原理有准确的把握。但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把握不清,把它答成背向斜的形成原因。还有的是不使用学科术语,用大白话描述。因而均分只有2.43分为学生的薄弱点。

3.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方面:

A.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知识记忆不准确,掌握不全面。选择题

4、

6、

13、22错误多,综合题31题

4、5题和32题1-3题都是由于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造成的。

B.地理知识底子薄,知识理解存在断层和缺陷。基本规律理解不透,迁移运用知识能力不灵活。例如选择题

1、如单问天体系统层次会、而问地球不属于那一系统则错误极高。再如14题考察回归运动规律的知识迁移。

C.用图习惯未养成,读图能力差,用图水平低找不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衔接点。对于课本的学习尚未由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水平。如15题及

23、

28、29题等考查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能力,错误都很多。

D.错别字多,学科术语关注不够。如地堑的“堑”和层理构造写成层次构造等。 E.做题时马虎。选择题23题(图中正确C图,而答案选项B项为C图、C项为A图)做题时不认真看而选错。

2)原因:

首要原因是学校、家长、学生对文科的轻视和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已决定学理,认为地理是副科、小科,而尽早放弃了地理等文科知识学习。导致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预习、不认真做作业。或干脆不学,导致课堂效率不佳,成绩低下。

其次,由于本学期内容为自然地理,又是地理最难理解和弄懂的部分。加上课时紧,自习少,训练时间有限,基础差。导致学生由学不懂到学不好从而到不愿学。

第三,教学中对教材的创造性加工少,知识的重难点、易混易错点和教材的阅读材料等重视不够。教学中讲得多,练得少。只强调学生的理解,缺少对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个别辅导。再加上学生学习习惯不良,不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为此,我们对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今后教学中的策略:

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也反映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四.首先,要加强读图练习。这不仅是对当下的学习有益,而且对于整个中学时期的地理学

习都至关重要。其次,帮助学生及时对已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原来感性的、自我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再次,由于班级学生水平差异的存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要有所提高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编排试题的时候考虑周全。最后,要想使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体,在批改当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理科并不是太重视,作业很多都是抄答案的,独立完成的同学很少。同时我还发现学生们对一些地理词汇不明白,如“东”和“冬”,经常写错,说明他们并不理解“东”和“冬”的含义。针对这种原因,我点名表扬了独立完成作业的同学,并不点名批评作业不认真的同学,同时在讲解作业时,把他们经常混淆的词汇仔细解释。

在这次的实习当中,我明白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理,在教学中,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强教学技能是很重要的,以前我老是抱怨我的专业课学来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但是到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本就不够,会到地理的实用性,从而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关于这次期中考试,教师反思只是总结工作的一个方面,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在其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何带领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都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与总结。虽然这次的成绩并不理想,

四、今后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基础知识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地理概念、规范的地理语言。

3、应注意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阅读地图和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

4、加强集体备课。

第二篇:地理考试成绩分析

一、试题分析

1、这次期中考试的范围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

2、试题突出教材重点,考点覆盖了课程重要知识点。

3、试题难易度适中,无偏题、怪题。

4、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大部分考点都能达到是课本知识的再现。

5、强调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会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6、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

二、答题情况存在问题:

1、选择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的应用,本次考试选择题较简单,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不好,如有3道题是考世界地理之最的,世界最长的河流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是、世界最长的裂谷,得分率低;一些学生看题不认真或对知识掌握不扎实,理解力差,导致失分。

2、填空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较好;部分学生基础掌握不扎实,如东南亚的地形、气候我反复强调,但还是有学生做错,表述不精准;知识混淆,部分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较差。如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反过来问黑人的故乡是、就不会答了。

3、书写不认真,不少学生书写马虎,须加强。如埃及盛产长绒棉,记忆了但是字不会写。

4、学生两级分化比较严重,对所学的知识掌握较死,像(2)班韦显润同学整体就答的比较满意,但选择做错了两题。多数是靠死记硬背的,不会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题目稍作变化或稍微综合,就无法下手了。同时,还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零散,缺乏系统性。

5、读图分析题,学生完成差,丢分很多。图是我们学生的薄弱项,不会看图、用图,今后应多坚强读图练习。

6、学生答题错别字较多,写错别字没有给分,失分较多。

三、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在今后教学中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1、落实好基础知识,平时应加强记忆训练,及时检查。在教学中应抓住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内涵,试题落脚点一般都能在教材上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型,易错字多练。

2、进一步加强识图、记图的训练,尤其是对地图识别较差的同学,设立互助小组,让识图快的同学帮助稍慢的同学,提高其对地图的识别能力,并跟踪辅导。整体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授课中应多边绘边讲,鼓励学生绘图,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3、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多提供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讨论,自主探究,能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另外,多钻研教材,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创设情景,寓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三篇: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地理备课组

一、试卷特点分析

1.注重基础

本次期末考试的命题范围主要考查了人教版必修1的相关知识,试题的考点覆盖了本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总体难度不大,但是比较灵活多变,区分度较好。整体来看,试题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

2.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整套试卷中,不少题目体现了课改的意识,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反映学科特色。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试卷中有8幅图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4、难易相结合,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为6:2:2。

二、各班考试的成绩总汇

本次考试参加人数672人,高一级1—4班平均44.40分,5—12班平均29.11 分,整体平均为33.99分,及格人数26人,及格率

3.87 %,优秀人数2人,优秀率0.30%。

三、试卷具体分析

本试卷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11×4'=44'),第二部分是综合题(56')。试题以图表居多,高一学生由于未能建立完整的地理体系,故不能充分利用地理图表,来获取有效信息。所以主要失分多在图表题中。

四、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

1、2题,考查河流堆积地貌,学生对河流上游、中下游聚落的分布掌握不够。

选择题3题,通过等高线间接考查气候,学生审题不清,主要原因是识图能力较差,不会进行知识迁移,判断不出地貌是山前冲积扇,而第4题较难,学生失分较多,首先要判断出北纬25度至北纬35度的图中区域实际上是中国,然后根据中国南部的主要气候类型得出气候的特点。

第5、6题本身不难,但学生普遍失分很多,该题考查天气系统,学生失分的原因是在于分不清龙卷风究竟是气旋还是反气旋,第5小题若判断失误,直接导致第6小题失分。

第7、

8、9题考查洋流知识及应用,首先学生要根据南回归线清晰判断出该图是南美洲,甲地位于太平洋东岸,洋流为秘鲁寒流,乙地位于大西洋西岸,洋流为巴西暖流,然后得出结论甲地附近有秘鲁渔场,而寒流减温减湿,从而导致秘鲁热带沙漠气候。失分在于寒暖流不明确,对洋流的特点模糊不清。

第10、11题通过太阳直射点移动图考查地球自转、公转,本小题得分较多,失误主要在于没有分析出a、b、c、d 四点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综合题第12题学生普遍失分很多,从题目本身来说难度不大,但学生首先对甲图中的气温和降水走势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出地中海气候,直接导致(2)题分析气候形成原因不知所措。同时,学生逻辑性思维不清,对乙图中的五点不能辨别出是何种气候,以至于(1)题自然带无从谈起,尽管不少学生答出了自然带,但大多张冠李戴,另外有大多数学生对自然带的名称没有准确识记。

综合题第13题(1)(2)(3)题失分很多,大多只能答出甲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但判断依据含糊其辞,用词不当,学生对地理专业术语的运用有待欠缺。(4)题得分较多,大多数学生能够判断出水循环的环节。 综上所述,本次期末考试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运用能力差,与生活中的地理常识联系不上;

(2)审题不清;

(3)识记内容掌握不够;

(4)不能把知识点与提问方式挂勾;

(5)读图、析图能力欠佳。

五、今后教学的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落实检查。

2、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落实好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地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尽量创设情景,将基础知识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相联系,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加强阅读、析图和判读图表能力的培养. 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正确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需要,也是促成学生具有地理品德和地理行为素质的知识源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地图和地理图表能力的培养,既能把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落实到地图上,又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的渗透。

4、注重对学生答题规范的指导。 本次考试暴露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许多题目都是平时经常训练的题目,但得分率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导致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答题规范的指导,使学生慢慢地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篇:高一地理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一、基本情况

高一年级共有22个班,1221名学生,考试情况如下:全年级地理个人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26分,本人班级均分

9、

10、

11、

12、20班为62.34分,62.2分、59.6分、58.7分、57.8分,试卷难度系数小。

二、试卷特点

1. 结构简约合理

本试卷由30道选择题和3道综合题组成,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题目内容覆盖整个第一单元知识点,注重知识的应用,适合新课标要求。

2. 题量较小,难易结合,突出基础知识考查

学生反映90分钟的考试时间没有闲余,几乎没有时间检查,故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题量较大。试题涉及较多的理论应用,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效果明显,部分内容课本中没有涉及难度大。

3.注重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本试卷中大部分试题与图形结合,对于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较高,例如:16—

18、19—20、

21、28及三道大题等题目。这些题目若看不懂图就无法动笔,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读图能力训练。

三、 考卷得分情况

选择题得分率为55﹪左右,失分较多的题目是:

3、

6、

7、

9、

10、

13、

17、

18、

19、20、

21、

24、

27、题,尤其是后面的选择题题,

这些题目要求学生善于思考、能迅速接受新知识、读图能力强等,有一定难度,综合题失分都多,其中33题要读懂太阳光照图,这是第一章节学习的基本功,难度相对较大,得分率较低,它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错因分析

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失分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审题不够认真仔细或者粗心大意,导致作答错误。例如:

3、

6、

7、

21、30、31题;

2、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原理不清。例如:

10、

12、

14、

22、

26、27题;

3、不善于动脑思考,不能迅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背景。例如:

21、28题;

4、 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只是简单、机械地死记硬背。例如:32题。

5、 学习、考试态度不端正,作答马马虎虎和空缺。

6、少数学生不能理解题意,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五、后段改进教学的措施

1、注重学生基本功训练。及时反馈学生平时的学习和训练问题,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单元过关,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地理问题,重视知识形成和积累。

3、注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教学中要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

4、抓好困难生的帮扶工作。对于后进生绝不放弃,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5、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培养。教师要针对教材和习题训练培养学生形成多看图、记图、识图、分析图的习惯,教会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解题技巧。

6、加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正确运用学科术语,完善答题思路、步骤,书面语言规范性表述。

7、重视学生审题能力培养。试卷中文字、数字、图表、地图、设问、暗示都是信息,审题不清和有效信息提取不准是考试大

忌。颜鲁德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

成绩分析

颜鲁德2012.11.12

第五篇: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一、命题思路

本次期末考试的内容为气象气候、水文和地质地貌,难度比第一章行星地球大为降低。平常的教学目标和期末考命题目标为衔接未来高中会考和高考一轮复习,重点考查会考水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一些高考题、高考模拟题简单化以为高三一轮复习做好铺垫。高考题、高考模拟题简单化的形式有:设置一定阅读量的材料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将问答题的作答以填空的形式以考查学生对关键概念的把握;问答题力求一句话的形式;基本图表阅读分析的能力的细化、简单化考查等。

鉴于气象气候在整个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本次考查气象气候部分占50%左右,水文和地质地貌各占25%左右。由于本次考试的跨度较广,试卷中特意针对知识结构进行考查,比例占20分左右,以侦测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分数控制上:优秀率相对于期中考预期下调5个点达10%,理由是本次考试跨度较广,又有一些较灵活的题目,要学好是不容易的;及格率相对于期中考预期上调5个点达55%,理由是本次考试考查的内容比期中考行星地球的难度要低;平均分依然控制在60分,这样的话区分度会比较好,也容易观察学生学习习惯方法的的养成情况。

二、考试情况

优秀率只有4.9%,比预期少了将近5个点,反映学生的灵活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及格率超过预期达到57.3%,平均分在57.76分低于预期,总体基本和预期差不多。

成绩分布呈双峰型,一个峰值区在60~70分段,另一个峰值区在40~50分段,50~60分段的人数较少,学生的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薄弱环节有地理术语的把握、知识结构的梳理习惯和能力方面、气候类型的判断问题、季风的风向记忆问题比较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80分以上的学生把握较好。

三、解决办法和未来教学提示

1、在分析试卷、进行地理环境与差异性的教学、必修二的学习时,对于本次考试暴露的薄弱问题再次加以巩固和梳理。

2、经常提示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贯彻。比如笔记、复习、练习的强调与检查等。

3、继续强调双基和简单化的灵活性。

2012.01.12

第六篇: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4月26日至27日,我校组织了期中考试。高一地理的考试范围是必修二的第一章至第三章。

一、试卷结构、特点、难易程度

1、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第二部分为综合题3小题共40分。

2、试卷特点

注重基础:试题的考点覆盖了高一前三章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地理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3、试卷难易程度偏简单

由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本次的试卷难易适中。

二、考试情况

1、考试成绩

我校参考人数为828人,平均分为55.7分。

2、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从本次地理阅卷情况看,学生答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臵、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五是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六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七是部分学生字迹潦草。

三、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问题的迁移能力比较差。 2.地理图文转换能力欠缺,找不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衔接点。 3.对地理现象或成因的叙述不规范或者是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所在。

4.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学生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

5.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分析学习成败上的原因。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必修二所涵盖的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讲的多练得少的情况,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单凭死记硬背去学习。

2.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没要牢固的地理基础、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地理素养较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3.由于地理教师所教班级较多,导致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减少。

五、今后的教学措施

1. 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基础知识是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地理概念、规范的地理语言。

2.应注意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阅读地图和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

3.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4.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

上一篇:道德心得体会下一篇:德育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