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分析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分析

生理学期中考试成绩和试卷质量分析

【摘要】目的:对昆明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期中考试成绩和试卷质量进行分析,了解试卷质量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成绩统计分析和试卷分析原理与方法对试卷成绩、难度、区分度、信度进行评价。结果:生理学期中考试成绩呈正偏态分布,总体分数偏低,平均成绩22.58分,标准差4.97;试卷总体平均难度系数0.58;试卷平均区分度0.30;试卷信度0.74。结论:生理学期中考试试卷信度较好,考试可信、有效,试卷整体区分度良好。但学生成绩整体偏低,试卷总体难度偏大,难度分布不够合理,难度较大题目比例偏高。

【关键词】生理学 成绩分析 试卷质量分析

【基金项目】昆明医科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7JY-Y-009);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资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FE467(-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760212)。

生理學是医学高等教育重要基础医学课程之一,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1]。该课程具有逻辑性强,机制复杂,内容抽象枯燥等特点;学生普遍反应难学,因此生理学也是教与学难度最大课程之一[2]。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与质量重要手段,是反映教与学水平的客观量度[3]。分析考试成绩和试卷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反馈信息[4]。本研究运用成绩统计分析和试卷分析原理与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课程期中考试成绩和试卷质量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学生生理学课程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昆明医科大学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生理学期中考试试卷55份进行分析。试卷满分40分,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40题,涵盖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一至四章内容。

1.2 方法

应用SPSS 13.0 软件,依据教学测量学原理和方法对考试成绩和试卷质量进行分析。成绩分析评价指标有平均分、标准差、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秀率。试卷质量分析指标包括难度、区分度、信度。

2.结果

2.1考试成绩的一般情况

学生平均成绩22.58分,标准差4.97,最高分34分,最低分13分,及格率41.72%,优秀率3.64%。对考试成绩做正态性检验,结果P=0.200,并结合直方图进行综合分析(图1),发现学生生理学期中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峰度系数-0.361<0,表明该总体成绩分布与正态分布相比较为扁平,为平顶峰;偏度系数0.259>0,表明总体成绩略呈正偏态分布,即低分略多。学生生理学期中考试成绩分数段频数分布见表1。

2.2 试卷质量分析

试题难度:试题难度系数分布见表2,其中,容易题目共13道,占32.5%;难度适中题目共15道,占37.5%;难题共12道,占30%。本试卷总体平均难度系数为0.58。试题区分度:试题区分度系数分布見表3。40道考题中有15道考题(37.5%)区分度优秀,4道考题(10%)区分度良好,7道考题(17.5%)区分度尚可,14道考题(35%)区分度差。试题信度:本试卷卡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为0.74。

3.讨论

3.1 考试成绩

频数分析结果表明,生理学期中考试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学生考试成绩主要集中在19-24分,总体分数偏低;平均分较低,仅为22.58分;及格率较低,仅为41.72%。综合以往教学经验,分析出现上述结果原因可能是由于课程难度大,考试难度大,学生学习情况欠佳。提示在今后教学中应适当降低试卷难度并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

3.2试卷质量

难度和区分度是判断试题质量重要指标,用于衡量考生能力程度,通过一次考试将不同程度和不同能力学生区别开来[5]。难度是指测试题目难易程度,用难度系数p表示,且0≤p≤1。本文使用公式P=M/W计算各题难度系数,其中M表示全体学生某题平均分,W表示该题满分分值。试题难度系数在0.7以上为容易题,0.4-0.7为中等难度题,0.4以下为较难题或难题。鉴于课程考试有别于入学考试,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内容掌握程度,难度系数可适当偏高,试卷难度宜控制在 0.6-0.8[1,6]。本次课程期中考试试卷平均难度系数是0.58,整体难度偏大。当统计每道题得分情况,分析题目难度时发现,此次考试难题比例高达30%,而中等难度题目所占比例仅为37.5%。提示在今后考试中应适当降低难题比例,增加中等难度题目比例。本次期中考试内容包括前半学期生理学课程所授章节,即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逐题分析难题时发现,12道难题中有6题出现在血液循环一章,具体涉及泵功能、静脉、微循环、调节4个知识点。提示在今后生理学教学中应加强上述薄弱环节授课,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反复强化学生对血液循环相关知识点理解。

区分度(D)是一种评价试题效用高低参数。不同档次学生对授课知识掌握程度可由区分度反映。区分度指数值可用高、低分组法计算得出,即区分度指数=高分组难度系数-低分组难度系数(取得分最高前27%考生作为高分组,而得分最低27%学生作为低分组),D取值范围在-1~1之间[7]。试题D≥0.4表示试题区分度好;0.3≤D<0.4 表示试题区分度较好,不需要修改或小修即可;0.2≤D<0.3 表示试题区分度尚可用,但需要修改;D<0.2 表示试题区分度差,应删除或需要大幅修改[1]。本试卷整体区分度0.30,区分度良好,说明改试卷基本满足试卷命题要求。本次期中考试试卷中65%以上试题区分度均在0.2以上,说明绝大部分试题质量尚可,但仍有少数试题有待修改完善。

试卷信度是描述试题对考生成绩可靠程度的定量指标,信度越高说明考生受偶然因素影响程度越小,可以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考生学习水平。实际测量中有多种不同度量方式。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系数来度量,取值范围0-1,一般认为大于0.9信度为优,0.7-0.9较好,低于0.7为不合格[5,6]。本试卷信度为0.74表明试卷信度较好,此次考试结果可以信赖,能够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通过对生理学期中考试进行试卷分析可知本试卷信度较好,考试可信、有效;试卷总体难度偏大,难度分布不够合理,难度较大题目比例偏高;试卷整体区分度良好。因此,在今后考试工作中应总结经验慎重把握试题难度。

参考文献:

[1]陈桃香,石俊枝,万瑜等.生理学考试成绩分析与试卷质量评估[J].基础医学教育,2016(10):788-790.

[2]黄丽娟.医学生对生理学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分析[J].基础医学研究,2014(10):807-809.

[3]宋军,刘银梅,沈跃平等.2004-2006级医学本科生部分课程成绩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75-76.

[4]赵电红,董美丽,刘立婷等.八年制口腔医学专业口腔临床药物学期末考试成绩和试卷质量分析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6):67-69.

[5]石武祥,章丽娟,杨庭仕.大理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10):1835-1837.

[6]田晓华.基于SPSS的一次物理试卷分析[J].中学物理,2018(19):41-45.

[7]张彩彩,胡爱华,王晗等.生理学期末考试成绩及主观试题质量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37):70-73.

作者简介:

米鍇,男,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理学教学与科研。

边慧,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理学教学与科研。

作者:米鍇 边燕 姜博奥 李娇 边慧

第2篇: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3---2014高一第一学期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地理组:薛桂梅

一、试题特点分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第二部分是综合题(两大题10小问,共40分)。 1.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本试题的考点覆盖了半学期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尤其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特别是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出题是本着我校学生轻视文科,地理又是中考非考科目,地理知识几乎为零的现状。试题85%以上为基础题,重点考查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并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产、生活中与所学地理知识关系密切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基础,重视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归纳、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因而本试卷中选用 14幅图来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 难易适中。其中难度、区分度适中的题占64分,难度偏易、区分度适中的题占20分;而偏难、区分度适中的题只占10分。不足之处是有6分属偏易、且区分度不适的题。较圆满地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出题标准。

二.试卷情况分析:

1.总体情况:

考试结果与预期值相差甚远。优劣相差悬殊;两级分化严重。无论从答题细节、态度、还是总分、极值分都相差很大。具体表现为1)班级之间差距较大:普通班级均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有16分之多。同一老师所代班级相差也在 8 分以上。2)学生间两级分化:最高分为95分,而最低分只有14 分。且低分段50---60分人数较多。低分率占50%。而优生较少(除实验班78人外)、普通班总共57人。优秀率只占14.61%。3)及格率也不太高,全校为59.92%,而有的班级只有7%。

2.各题得失情况:

选择题绝大部分分值在40—50分之间。其中

1、

3、

5、

6、

21、30等为闪光点题,而

9、

14、

15、

22、

23、

24、

25、为学生的薄弱点,严重失分。综合题31题1—3题为读图题,要求会图图转换较难均分只有3.24分。而4—5题相对较容易总体回答很好,均分达8.28分。尤其是32题中

4、5题,是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主观题,要求学生对褶皱后期形成的地貌原理有准确的把握。但由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把握不清,把它答成背向斜的形成原因。还有的是不使用学科术语,用大白话描述。因而均分只有2.43分为学生的薄弱点。

3.学生失分情况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方面:

A.基本概念模糊不清,基本知识记忆不准确,掌握不全面。选择题

4、

6、

13、22错误多,综合题31题

4、5题和32题1-3题都是由于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造成的。

B.地理知识底子薄,知识理解存在断层和缺陷。基本规律理解不透,迁移运用知识能力不灵活。例如选择题

1、如单问天体系统层次会、而问地球不属于那一系统则错误极高。再如14题考察回归运动规律的知识迁移。

C.用图习惯未养成,读图能力差,用图水平低找不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衔接点。对于课本的学习尚未由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水平。如15题及

23、

28、29题等考查图图转换和图文转换能力,错误都很多。

D.错别字多,学科术语关注不够。如地堑的“堑”和层理构造写成层次构造等。 E.做题时马虎。选择题23题(图中正确C图,而答案选项B项为C图、C项为A图)做题时不认真看而选错。

2)原因:

首要原因是学校、家长、学生对文科的轻视和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大部分学生已决定学理,认为地理是副科、小科,而尽早放弃了地理等文科知识学习。导致上课不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预习、不认真做作业。或干脆不学,导致课堂效率不佳,成绩低下。

其次,由于本学期内容为自然地理,又是地理最难理解和弄懂的部分。加上课时紧,自习少,训练时间有限,基础差。导致学生由学不懂到学不好从而到不愿学。

第三,教学中对教材的创造性加工少,知识的重难点、易混易错点和教材的阅读材料等重视不够。教学中讲得多,练得少。只强调学生的理解,缺少对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和个别辅导。再加上学生学习习惯不良,不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为此,我们对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今后教学中的策略:

答题中反映出的问题,也反映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四.首先,要加强读图练习。这不仅是对当下的学习有益,而且对于整个中学时期的地理学

习都至关重要。其次,帮助学生及时对已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原来感性的、自我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再次,由于班级学生水平差异的存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要有所提高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编排试题的时候考虑周全。最后,要想使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体,在批改当中,我发现学生对地理科并不是太重视,作业很多都是抄答案的,独立完成的同学很少。同时我还发现学生们对一些地理词汇不明白,如“东”和“冬”,经常写错,说明他们并不理解“东”和“冬”的含义。针对这种原因,我点名表扬了独立完成作业的同学,并不点名批评作业不认真的同学,同时在讲解作业时,把他们经常混淆的词汇仔细解释。

在这次的实习当中,我明白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理,在教学中,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强教学技能是很重要的,以前我老是抱怨我的专业课学来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但是到真正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本就不够,会到地理的实用性,从而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关于这次期中考试,教师反思只是总结工作的一个方面,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在其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何带领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都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与总结。虽然这次的成绩并不理想,

四、今后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基础知识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地理概念、规范的地理语言。

3、应注意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阅读地图和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

4、加强集体备课。

第3篇: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地理备课组 马海真 执笔

根据教务处的要求,由我执笔来作一个高一地理的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卷是由我出的,这份试卷中,我们根据学校要求尽量出的简单一些,所以试卷里自创的题目很少,只有选择题里有3道约6分,其余的题目都是基本题,是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从试卷难易结构来年基本题超过了85%,稍难题不到10%。

从数据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班级之间差距较大,班级平均分最高和最低相差有15分,而且同一个老师教的两个班差距也在10分以上;二是学生之间两极分化严重,最高分是91分,最低分是26分,这让我们想到“为什么同在一个屋檐下,差距咋这么大呢?”;三是学生的及格率不容乐观,年级的合格率是39.15%,有的班的及格率不到20%。

2.反思

这样的成绩对于我们来说是喜忧参半。忧的是部分学生的成绩如此之差,将来如何通过会考?有的学生才考了二三十分,明显看出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平时没花时间复习,无论从内在还是表象,都表现出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后果很难想象。喜的是我们还是有部分学生学的不错,有15%的学生超过了70分,而且有近30%的学生在50-60分之间,如果努力一下,这部分学生也能合格,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三、措施及策略

1.找准位置、摆正心态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高考形势的判断,我们觉得在地理教学上一定要摆正心态、找准位置。我认为这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作为我们地理老师要摆正心态,要清醒地认识地理学科在社会、家长、学生甚至在其他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我们要少一些抱怨,多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搞好我们地理学科的教学;二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地理学科,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考改革,任何偏废一门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学生扬长,但更不能避短,不要让地理学科成为“短板效应”;三是希望其他老师以及班主任要为我们地理学科摆正位置,我们不能在学生中造成错觉,以免到最后学校学生吃亏。我们上课时就这样对学生说的,语数外三门一定要学好,而且必须要学好,除此以外,其他学科都要尽量学好,并且能选择两三门优势学科或是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多花点工夫,我们认为这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2.齐心协力、集体发展

我们高一地理教学有四位老师共同来完成,我们一定要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做到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每个人在教学中的新思路,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共同发展,不断进步。我们要利用好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的机会,并且积极利用好平时可以利用起来的时间,互相交流教学心得和教学资源,做到让每个班每个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环境、手段和资源。这是我们应该做到也是能够做到的。

3.激发兴趣、保住阵地

随着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地理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如何保住我们地理教学的一席之地,我们也做了不少的努力。我们尽量在授课时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较为愉悦的气氛下掌握必备的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准备组建地理兴趣小组,力图通过这样的形式,抓住一批喜欢地理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地理兴趣小组中觉得地理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而且有用的。地理兴趣小组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我们当前地理教学的需要,更是一部分喜爱地理的学生的需要。从目前的报名情况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至少,通过这个兴趣小组,我们停留了一批革命的种子,保住了地理教学的阵地。

以上是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马海真、孔颖

2011-11-19

第4篇:高三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是高三以来的第四次考试,也算是高三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学生重视程度很高,早早的就有学生来问考试进度,本次考试的范围是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全部内容,而我只复习到必修二的第一个知识点,还好学生的学习态度不错。

本次考试共两部分内容,第一卷选择题共22题44分,第二卷简答题共4题56分。

一、成绩分析

第一卷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从表格数据可以发现其中的第

2、

6、

7、

8、

9、

12、

14、20和21题学生答得很差,难度系数都在0.5以下,平均分也在1分以下,说明多一半的学生都答错了。

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发现主要为以下问题:

第2题:误以为图中的深色阴影区域为云贵地区,说明学生已经遗忘中国的行政区划,忘记每个省的轮廓和所在位置。

第6题:不重视读图,尤其是图例。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没有复习到城市的功能分区导致失分。

第7题:对于南方水稻的熟制,学生都知道是一年二熟或者一年三熟这个基础知识,而不重视文字材料中已经告诉了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曲线图的暗示。

第8题和第9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文字材料的内容“四川省某市”就可以答对,可是学生都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答题。

第12题:很多学生看见图中有“青海湖”就选择“湖泊水补给河流”,都不仔细读图,图中的青海湖和大多河流压根就没有连接当然就不存在补给关系,也说明大多学生都不知道青海湖是咸水湖这个基本知识。

第14题:没有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保护”和结合第13题的答案去做该题。

第20题和第21题:是一道地质地貌题,问该地貌形成原因,而大多学生选错,说明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欠佳,逻辑思维不严密。

第二卷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下:

从上面表格数据再结合对学生答题卡的再一次翻阅批改,发现其中第23题的第(1)小题几乎全部学生都是0分,该题满分为4分;24题的第(3)小题多一半的学生是0分,该题满分为6分;26题的第(2)小题只有个别同学得了1分或者2分,该题满分为4分。

通过查阅答题卡和与学生沟通了解发现主要为以下问题:

23题第(1)小题没有准确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该次”进而不去阅读文字材料导致全部失分。第(2)题和第(3)题小部分学生失分,是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认识世界陆地轮廓和不了解洋流分布特征进而失分,这部分失分较少。

24题的第(1)小题,多一半学生都得到满分;就是第(2)小题,不重视关键词“评价”,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全部学生都只答出了正面的影响忽视了反面的影响;第(3)小题,让指出来该地的“农业部门”,很多学生将知识点混淆,比如答的是农作物类型、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也是由于我还没有复习到产业活动这块内容,学生已经将高一的内容遗忘。

25题,xx铁路线这道题,学生大体答得还是相对较好的,答的比较差的是第(1)小题,“雅鲁藏布江谷地的成因”,自由发挥乱答题,压根就没有按照平时讲的答题步骤去作答导致失分。

26题,第(1)小题,不重视关键词“分析”得从因到果来解答,可很多学生只是回答出了结果,不去分析原因,还有就是有套模板的嫌疑,不去分析文字材料和地图去找该地该种地理现象的因果;所以第(2)小题几乎都是0分,不读材料不在材料中找关键信息点;第(3)小题答题相对较好。

二、后续复习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在后续复习中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高考复习:

1、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思路

进行试卷评讲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做题思路,并且一一记下,并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该思路去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规律。

并且要常常提醒学生将一道题的若干问联系在一起答题,充实该题所揭示的地理规律,并使学生将之形成习惯。

2、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分析

利用补课时的早读全面默写所学基础知识,然后利用课间将全部学生错的基础知识逐一改正并进行加强练习;利用临界生辅导时间,让学生回答做该题的所用的基础知识和地理现象;对于地理薄弱的优秀学生,定期布置背诵内容定期进行默写来提升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培养学生对地理各种图表的读图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遇见地理图表,就让学生自己去读图,自己去总结该类图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对于优秀学生

让他们在平时的做题中随时进行总结,分析答题中的得与失,并且以文字形式进行总结。

5、让学生为自己树立目标,并且在课堂中和课下随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学习的地理的兴趣。

希望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的文科生们在明年6月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第5篇:初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结束,就地理这一科给出自己的情况分析。

这一份期中考卷,从试题的覆盖来说是很不错的。考卷突出了检查学生半个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地理知识的运用识记能力。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对知识的简略识记运用,对今后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难度适中,符合对全体同学的考查。

在试卷的结构上,主要分为选择题与填空题。

选择题:主要考察了第一章和第二章地球与经纬网的基础知识。从一些简单却容易记忆错误的入手,考察了学生对经纬网,地球形状,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情况。

填空题:主要以看图分析为主,用地球公转图和自转图考察学生对于公转自转规律的认识,用等高线图考察学生对于山脊山谷盆地鞍部等地貌的认识情况。

拿2班作为分析对象,单从2班的平均分数和及格人数来看并不能看出多大的问题。仔细分析,从学生的选择题来说,虽然试题较为简单,但错误率依旧较高。大体来看错误主要由几种,一是知识性错误,对知识把握出现错误。二是自信心爆棚导致马虎大意,问题未看清就作答,致使错误出现。如选择题58题,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多数学生错误主要在把草原跟平原归结在一类,草原的“绿“跟提问中的“绿”相联系,想当然的选择了草原这一选项。

从填空题来看,错误主要是依旧马虎大意和学生不关注时事与社会,知识面狭窄,还有语言表单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如最后一题水库的建设淹没村庄,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很多学生不理解水库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致使出现错误。之前一问甲和乙的水流谁更湍急, 很多学生知道大概原因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叙述出来,导致失分。

一部分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缺乏细心,不能独立思考,粗心严重。这部分学生还是平时在能力和技能的训练上不到位,知识没有很好的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面对大多数学生,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多思考,多研究,多实践。

具体的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阅读试题能力,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3,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不浓。

4,自身复习安排不好,及在教学中顾此失彼,不能兼顾全面。 5,学生不关注社会,不关注时事,知识面窄。 今后教学的几点措施:

1.改变教学方式,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综观现在的地理考试,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用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努力让地理和生活统一起来。

2.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总揽这次考试,试题难度不高,学生却错误不少,总的来说是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牢靠,才能进一步学好地理。

3.增加上课趣味性

4.加强自身素质,在工作中能够兼顾全面

第6篇:八年级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地理组

一、基本情况

本次八年级地理期中考试,从试题内容看,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重点突出,符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试题覆盖面广,题目难、易比例恰当。

二、试卷的总体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及考查内容

本次考试试卷的分值为6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由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种题型组成。考查内容是八年级下册前三章的内容。

(二)试卷的特点——重基础、重读图,题灵活

,本份试卷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答题情况

单选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出错比较多的是

5、

14、

16、

19、20、

21、24题。重点考查学生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总体上反映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记忆不够准确。尤其是对重庆的考察,最年轻的直辖市是哪一个?有很多同学答对了,有的同学很茫然。这在考察学生捕捉社会信息的能力。地理是为生活服务的,地理知识不仅服务于生活而且很多信息也来源于实际生活。

2、综合题答题情况分析

综合题共4大题,30分。主要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长江干流剖面图、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季风气候分布图、我国温度带分布图。从学生的答题看,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薄弱,低分率偏高也主要就是由读图这方面造成的。尤其是第1题和第4题,第一题针对长江干流坡面图的读数问题大,得分率低。第4题五个温度带的名称学生记忆有错误、写字有错误将温字写成了湿,这同时也提醒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重点字多强调、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答卷情况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地理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必备的运用地图能力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

1、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学生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如第1题长江干流剖面图学生得分不高。透露出学生对海拔高度和绝对高度的计算存在问题。第4题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虽是简答题,但如果脑中有图的话做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五、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第7篇:高二地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特点、难易程度

1、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择,27小题共54分;第二部分为综合题4小题共46分。

2、试卷特点

注重基础:试题的考点覆盖了高一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对重点章节有所倾斜、重要图表都有所涉猎。重点强调基础,考查基本能力,会运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必须的地理知识,重视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试题考查了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简单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反映学科特色,突出地图的重要性:地图、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工具,是知识量最丰富的载体。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是培养和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转换提问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中强调尽量避免机械地记忆知识,这就要求试题应引导学生灵活地理解、领悟和掌握运用知识。试题中的呈现方式新颖、灵活,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生活实际。

二、考试情况

从本次地理阅卷情况看,学生答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五是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六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七是部分学生字迹潦草。

三、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 题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问题的迁移能力比较差。

2.地理图文转换能力欠缺,找不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衔接点。 3.对地理现象或成因的叙述不规范或者是抓不住问题的关键点所在。

4.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学生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

5.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分析学习成败上的原因。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必修二所涵盖的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讲的多练得少的情况,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单凭死记硬背去学习。

2.文科班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没要牢固的地理基础、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地理素养较低。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阻力。

3.由于地理教师所教班级较多,导致对每位学生的关注减少。

五、今后的教学措施

1. 降低教学难度,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基础知识是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让学生掌握应该学好的地理概念,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性教学。以便使学生形成正确清晰的地理概念、规范的地理语言。

2.应注意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阅读地图和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

3.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4.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掌握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

高二级地理科组 2012年5月10日

上一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下一篇:全国成人高等学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