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中国科技发展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生物识别等逐渐应用在保险行业。本文旨在分析新兴技术在保险领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保险科技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

第一篇:中国科技发展论文

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六大挑战”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中央关于推进我国新型数字基建相关精神,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领域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基建科学发展驱动壮大经济新动能。4月26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中目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六大技术挑战( 2020)”(以下简称“挑战”)。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自2014年起持续开展《中回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研究工作,并基于研究成果,每年上半年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最新挑战”,下半年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最新趋势”,旨在为我国科技人员把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为我国制定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该项研究工作由中国工程院、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联合成立的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承担。由余少华、陆军两位院士具体负责,有学部院士、各方面專家共300余人参加,在完成撰写《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专题篇和多,卜专题分册的基础上,凝练出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的最新挑战与趋势。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表示,当前痘情正深刻改变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信息科技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行业,要走在前刊,助力我国打造数字经济扣信息治理“升级版”,特别要以数字基建为契机,聚焦发布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挑战,加强协同融合和统筹发展,推动我国信息科技更好发挥经济社会发展中引擎与纽带作用。

“挑战”分析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16个领域方向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具体如下:

①微电子光电子

摩尔定律不断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新结构、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封装是该领域补短板、加长板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围绕通信用激光的收、发、调制、放大等光子集成和光电集成芯片技术的微小型化、高速率、低成本、低功耗、多功能、光电融合与智能化是该领域补短板、加长板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②光学工程

自然界许多生物具有目前人工系统无法比拟的光学感知能力。围绕“仿生光学如何模拟这些生物的可调谐、宽光谱、宽视野、抗反射和隐身的视觉系统,以及将这些生物及其群体智能感知的机理和功能赋予人工智能系统,提高仿生光学在强背景干扰下的动态感知和处理能力”等是重要挑战。

③感知

遥感技术正向着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和小型化高重复周期观测的方向发展,结合图像信息的智能处理技术推进遥感信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着数字化和智能化传感器研发。“具备自主采集、数据处理、传输和安全管理等能力的智能传感器”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④测量计量与仪器

通过实施基于”常数”重新定义的国际单位制,中国计量体系正在经历从多层金字塔架构向扁平化的历史性变革,直接推动国家测量体系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跨越,支撑中国科技、产业、健康和国防的持续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加快研制和生产服务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的计量标准和测量仪器,满足国家迫切急需,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⑤电磁空间

电磁频谱已成为信息时代、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空间和竞争资源之一,用户数量、类型和频次爆炸式增长。电磁空间探测感知、通信传输和管制控制等系统形态和技术体制渐现一体化趋势。实现智能全谱和多元一体的频谱感知、高频宽带高效的频谱利用、动态精细的用频管控以及系统设备的高集成、低成本,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⑥网络与通信

受可用频谱资源限制、关键光电器件指标等制约,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容量提升趋缓。伴随网络流量的爆发式增长和天空海全覆盖的重大需求,技术代际跃升急需突破性的理论和技术。在人网物三元万物互联,以及网络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所带来的网络极大复杂性、巨容量、大连接、广覆盖、高可靠、低能耗、低成本等压力和驱动下,网络架构、服务质量、用户体验、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⑦网络安全

面对各国激烈角逐制网权的变局,“维护网络安全主权需创新主动、自适应的多层联动技术体系,构建以快打快、以智对智的积极防御屏障,突破‘御攻击于外’的网络边防关键技术,形成以我为主的威胁感知和攻击预判能力”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⑧水声工程

针对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开展水下网络化的声学观测,获取海洋水下声学环境规律及水下目标声学信息,以实时化的信息传输和大数据信息处理为手段,实现海洋水下信息自主掌控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⑨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及其在高速通信、无人系统、工业互联网、先进能源、先进空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类装备面临严峻的电磁安全问题。突破传统思维和方法束缚,建立电磁环境效应与防护新理论,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件,提升我国信息电子及其应用的电磁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制衡能力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⑩控制

“在智能制造、无人驾驶、深空深海等不确定复杂动态环境下,如何采用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相融合的理论、技术和系统,针对重大装备、自主运动体和流程工业过程等机理不清及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被控对象,实现自主智能控制、人机协同优化决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⑾认知

脑认知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在无人系统、类脑芯片、智能视觉等领域广泛应用。以脑认知机理为基础创新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国际热点。“多尺度动态脑观测,针对记忆、情绪、视觉等认知功能的机理揭示和易泛化、鲁棒、低功耗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模型的建立”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⑿计算机系统与软件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发展,数据爆炸式增长和计算模型日趋复杂,人们对计算力的需求呈高速增长态势。面对后摩尔时代的物理制约,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多个环节面临着高效能、高可靠、低能耗、敏捷设计、智能化及应用多样性等重要挑战。智能计算已经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使能技术。

⒀计算机应用

随着人机融合、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程度的加深,支持各类工业设备、信息系统、业务流程、企业产品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互操作技术也愈加复杂。构建一个更高效、更人性化、更智能的互操作技术体系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⒁工业软件系统

软件运行固有的离散性和工业系统运行固有的连续性之间的适配成为操作系统和中间件等工业基础软件的首要难题,高稳定性三维几何引擎、工程分析仿真求解器、电子设计自动化等工业核心软件,以及大型高可信嵌入式工业软件和新型工业互联网系统软件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属信息领域的部分)

“如何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重大突发事件(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等)信息化决策平台,集思广益,突破局限性,延伸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包括医疗卫生、公安、交通、建设、环保、教育、能源、民政、国企数据等,建设重大突发事件大数据平台;如何建立平战结合能支撑应急科研的计算环境和平台,用于新药、疫苗研发等”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挑战。

⒃新基建

以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正在发挥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支撑疫情期间及后期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随着建设速度的加快和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基础设施在技术协同、大规模组网、应用模式创新、光电芯片和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支撑、网络安全、高可靠绿色化低成本、与各行业融合的垂直整合等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二篇:中国工程院发布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大趋势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日前在中国工程院召开发布会,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大趋势(2019)”。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牢牢把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态势,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

据陈左宁院士介绍,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从2014年起开展《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目标是分析研究电子信息领域年度科技发展情况,综合阐述国内外年度本领域重要突破及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科技人员准确把握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趋势提供参考。2015年11月,由中国工程院、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联合成立了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深入开展此项研究工作。

2018年以来,由余少华、陆军两位院士负责组织学部院士,动员各方面专家300余人,充分发挥国家部委、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科研院所中各层面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完成了《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综合篇、专题篇和专题小册子等系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大趋势。未来每年将于上半年发布“十大挑战”,下半年发布“十大趋势”,为我国科技人员准确把握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为我国制定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趋势一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一日千里、欣欣向荣,全面融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各行业不断交叉融合,正深刻改变着世界的经济格局、文化格局、政治格局、安全格局和竞争格局。

趋势二

超级计算系统正从后P级时代向E级迈进,并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下一个目标。面向领域计算特点的新型并行计算体系结构纷纷推出,体系结构发展再次进入新的黄金期。边缘计算丰富了云计算形态。超级计算应用领域正从科学工程计算向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计算快速拓展。量子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概念计算模式,正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趋势三

5G移动信息网络加速构建,推广完善仍存挑战。6G研发加速布局。互联网仍是支撑未来若干年全球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主导体系架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P比特级传输、E比特级交换、千兆接入将带来更高体验,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人网物三元万物互联将逐步成为现实。

趋势四

智能制造正逐步成为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领域,“数字孪生”正逐步引入设计、生产和运维新技术,与智能制造不可分割的现代设计技术及工业软件变得越发关键,有望成为改变制造行业模式的新技術。

趋势五

国家疆域由“陆海空天”向“陆海空天+网络空间”转变,制网权成为各国激烈角逐的新的安全手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加剧网络安全攻防对抗性,智能攻防触发深度安全威胁。

趋势六

过去50年集成电路产业遵循摩尔定律持续高速发展,现阶段晶体管微小型化的平面布局正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将放缓或变轨,进入后摩尔时代。晶圆级集成技术诞生,使得用系统构造和工艺技术进步,刷新未来信息基础设施技术性能和物理形态成为可能。

趋势七

数据流动性已成为数据的基本特征,数据价值高,数据集合规模不断扩大,类型繁多,产生速度快,网络数据总量已从TB和PB级快速向EB、ZB、YB乃至BB级陡增,急需新的数学理论和计算模式。

趋势八

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处于快速增长态势,分布式智能传感网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光谱和多光谱成像/探测技术走向成熟,应用不断拓展,激光遥感在空间多个领域得到应用,遥感仪器向微小型化发展。

趋势九

电磁场理论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随着新概念、新方法相继提出,新机理和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催生该领域的持续发展与进步。电磁环境效应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安全要素之一,成为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的利器。

趋势十

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升温,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力图构建数字社会可信体系,并重塑人类社会价值传递方式,基于区块链发展新型数字货币成为大国热点,或将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作者:刘晶

第三篇: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生物识别等逐渐应用在保险行业。本文旨在分析新兴技术在保险领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保险科技对于保险行业的影响。

关键词:新兴技术 应用现状 问题 保险行业

一、引言

2020年1月份,在银保监会牵头下,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鼓励加大对保险产品创新的科技支撑,充分运用新兴技术,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生物识别等,从而降低企业的服务成本,加强对业务的管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保险科技应运而生,新兴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有助于保险行业的稳健发展,进一步實现中国保险业务向网络化方向的转型。

二、我国保险科技发展现状

新兴技术在保险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生物识别方面,因此从以上四个方面对我国保险科技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

(一)人工智能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来看,该技术已经介入到保险核心业务流程中,从而使得保险部分流程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提升了保险业务流程的效率,提高了核保的精准度。目前,中国人保集团、中国平安集团及中国太保集团等保险集团均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平安集团通过AI甄选模型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由此推动平安集团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在客户服务方面,平安寿险应用AI技术大幅提升承保、保全、理赔等服务时效,升级“智慧客服”。

(二)大数据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大数据在互联网保险方面应用广泛,例如,在互联网保险的产品创新、提升风险能力、防止欺诈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保险逐渐普遍起来,一些原来不会承保的风险,也有了相应的险种,例如,雾霾险,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但是在最开始出险雾霾的时候,并没有这种保险,而随着大数据的出险,保险公司能够掌握足够的数据,在精算模型的测算下,开发了这个险种。在提升风险能力方面,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例如,2016年1月我国建立了第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即人身险核保理赔风险筛查平台,有助于保险公司对于带病投保、不良从业人员的识别,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也提高了风控能力。欺诈风险是互联网保险中面临的重要风险,而大数据的应用降低了欺诈风险,尤其是可以排除重复保险,避免高额投保所导致的故意造成保险标损失的情形。

中国人寿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为客户推荐多层次、系列化的保险保障方案;通过营销员大数据社交名片,结合活动主题清晰展示营销员的服务年限、服务记录、累计保障额度、服务品质等,以便客户全方位了解营销员,强化信任与互动。推出全流程无纸化增员、职场线上运作等数字化队伍管理工具应用于百万销售人员。建立线上职场3.8万个、线上团队9.4万个。

(三)区块链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产品的创新方面应用较广,尤其是物联网技术。例如,由众安在线保险公司推出的“步步保”,是我国利用物联网的保险产品,通过佩戴小米的运动手环,可以检测用户的真实运动量,用户的步数是衡量身体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持续运动,会根据用户历史平均步数越多,推荐不同保额的重疾险,而且用户的运动步数越多,对于同一保额,用户缴纳的保费就越低。

(四)生物识别在保险领域的应用

生物识别在保险的投保及理赔方面应用较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可以进行保单的投保,网络化的便利,促使很多客户选择在线投保,为了保证客户投保的真实性,降低欺诈风险,于是拥有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农业保险方面,生物识别技术运用于能繁母猪保险中,降低了农户的道德风险,提升了投保的精准性,降低了运营成本。

三、我国保险科技发展瓶颈

保险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保险公司业务的线上化的转型进程,并且降低了一定的风险,但是目前处于保险科技应用的初期阶段,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人工智能程度不够高

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了人工成本,例如,智能客服的开发与应用,AI机器人的应用,都提高了保险经营的效率。但是目前,AI 机器人的应用只是停留在产品的销售或者是简单的操作,对于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仍不能解决。智能客服,虽然可以解决一般客户的问题,但是对于稍微复杂的问题或者对于问题的表述不是很清晰时,智能客服无法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部分数据真伪难辨

诚然,大数据对于保险行业来讲是非常有利的,无论是在客户识别,风控等方面,还是在产品创新方面。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数据是真实有效的。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注定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大数据的应用便于对疑似病例的确定,也有助于大众对于自己的乘坐车辆,是否有确认病例进行快速判断。但是,对于一些健康类的保险,尤其是通过步数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的险种。数据的获取是通过可穿戴设备提供的,这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把移动设备佩戴在宠物身上的案例不在少数,从而扰乱数据的真实性。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区块链技术在创新金融产品,构建智能物联网及改善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区块链的应用仅仅是起步阶段。虽然,在国外的保险产品中,智能物联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车险中,还是家庭财产保险中。例如,在车险中,通过应用UBI,保险公司能够针对被保险人的驾驶行为、驾驶习惯等,对于同样一份保险,收取差异化的保费,而我国保险行业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明显不够广泛。

(四)生物识别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生物识别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互联网保险投保环节存在的欺诈行为,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在农业保险方面,尤其是应用的生物识别技术的能繁母猪保险及育肥猪保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生物识别虽然保障了农户所投保的猪的准确性,但是对于该险种,当猪死亡时,生物识别技术很难确定农户申请理赔的猪是否是所投保的猪,所以该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保险科技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随着我国政府对金融科技的大力支持,在未来中国的保险科技必将会取得较好的发展,也会对保险行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加深公司之间的跨界合作

传统的保险公司要想实现网络化的顺利转型,势必要加强与科技公司、大数据平台之间的合作。传统保险公司在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即使让保险企业自身设置相关部门,很难达到科技公司的技术水平,并且对新领域也缺乏了解,而跨界之间的合作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传统保险集团成为互联网保险的参与者

虽然传统保险公司在开展互联网保险业时,相对于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来讲,存在些许不足。但是随着保险科技应用程度的提升,传统保险公司已经意识到网络化营销的趋势,势必会为了保证市场份额,积极参与到互联网保险中。

(三)创新型保险产品的种类增加

随着保险科技的应用,使得保险公司能够根据获得大量的数据,研发一些场景化的保险产品。例如“加班险”“痘痘险”及“赏月险”等越来越多的场景化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Ramnath Balasubramanian,Ari Libarikian,Doug McElhaney,毕强.保险2030: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写保险业[R].北京,麦肯锡,2018.

[2]中国保险科技发展白皮书[R].北京,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2019.

基金项目:铜陵学院皖江区域经济专项课题“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皖江城市带能繁母猪保险发展研究”(编号:2019tlxywjz41)。

耿西亚系铜陵学院助教,苑维华单位为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财政局

作者:耿西亚 苑维华

第四篇: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及其变化趋势

摘要:伴随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质疑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能力缺失等因素导致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尽管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加,然而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和议价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还要坚持并享受与自身发展阶段相对应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本文定量研究了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发展变化趋势,利用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等不同指标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国、韩国的差距,并预测了未来中国赶超美国和韩国的时间点。文章有力论证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以及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必要性。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地位变化趋势比较研究特殊与差别待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壮大,特别是近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导致部分西方发达国家质疑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2019年1月,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总理事会提交了一份《一个无差别的世界贸易组织:自我认定的发展地位威胁体制相关性》的分析文件(WT/GC/W/757),通过一些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显著成长,以此否定中国等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地位,并要求取消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的权益。在2019年2月的WTO总理事会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就此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面临的外部压力急剧上升,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协定中本应享受的发展中国家权益受到的挑战不断加大。证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是应对上述外部压力和挑战的最有利“武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最主要差距在于能力缺失问题,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收入水平并不意味就一定是发达国家,诸如谈判能力缺失、话语权不对称等因素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力贫困”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如何论证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阐释清楚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真实差距,才能维护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

二、事实证明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中国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目前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军费开支国,以及不断增加的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都使得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产生质疑。在世界各国都动态发展的背景下,事实、客观论证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各项指标看,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一)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不足与差距仍很明显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体量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并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对华投资,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也逐步扩大。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4.6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额1298.3亿美元,同比增长4.2%。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发展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尽管如此,中国还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但是,只要考虑到人均指标,中国的世界排名均比较靠后。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7年中国的人均GDP为8827美元,位列全球第70名左右,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0722美元,远低于世界排名第一卢森堡的近10.4万美元,也低于美国的59532美元和韩国的29743美元。2015年,各国每百万人中的研发(R&D)人员数,中国是1159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73人,而美国是4313人,韩国是7113人,中国与上述发达国家在科技人才储备方面的差距还较大。

中国还是一个需要平衡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在过去长期发展中产生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也显露出来,这主要是各个地区发展条件不同造成的。2016年,中国高收入地区的人均GDP是上中等收入地区的2倍,其中,北京是甘肃省的4倍多。截至2017年底,中国还有3046万农村贫困人口。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和平衡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有所缩小,但仍较为明显,这与发达国家经济平衡发展是有差异的。2016年数据还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存在明显的差距。从全国收入水平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72倍,这与全国57.35%的城镇化率有密切联系。

此外,通过与美国和韩国的比较发现,中国在经济、社会、具体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为明显,中国仍是“艰难爬坡”的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中国的国际责任和地位提高,话语权仍有待提升

中国的国际责任随着自身能力的提升而增加,中国从不推卸与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相对应的国际责任。从中国目前在主要国际组织中份额增加的情况看,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随着自身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增加。例如,中国承担的2019年至2021年的新一轮联合国会费比率将可能由7.921%提高到12.005%。2016年初,國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正式生效,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IMF第三大份额国。2018年4月,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较之前上升了1.26个百分点,份额达到5.71%,位次上升为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由此可见,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货物贸易国,以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显著提升。国家能力的提升也对应着国际责任的增加,中国将在各国际组织和应对国际事务中担负着更多的责任。

此外,中国的议题设置能力和话语权也不断提升。近些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各种国际会议和提出的倡议不断增多,为提升中国议题设置能力提供了宝贵机会,也有利于中国掌握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例如,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达成贸易便利化协定、金砖国家发展合作以及维护多边合作机制等领域做出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目前,中国在有效解决全球许多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积极参与了区域和世界层面的全球治理。所以,在国际规则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根据全球格局和形势的发展和需要,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对旧的国际规则加以改革和完善并提出新议题、创造新规则,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提升议题设置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机遇期。

我们也应看到,尽管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份额)有所提高,但还远不能撼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某些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这也与中国的谈判能力缺失、话语权不对称等因素有关。虽然中国已成为IMF和世界银行第三大份额国,但与美国和日本的实力还相差甚远。此外,在一些发达国家主导的贸易投资协定中,中国被排斥在外,这不仅包含某些发达国家行逆全球化措施等因素,也反映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和议价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要求特殊与差别待遇过程中,与发达国家据理力争,并颇有斩获。其中最显著的成果有:促成发达国家建立了普惠制(GSP),以及《联合国海洋公约》中规定的国际海底资源的“平行开发制”等。所以,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但是,发达国家总是试图以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步强大为由,去掉其“发展中国家”的资格,这也给WTO体制中发展中国家的概念以相当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当然,中国在承担着越来越多国际责任的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应享受在国际组织和协定中特殊与差别待遇。例如,WTO中的特殊与差别待遇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准入、遵守规则和承担义务等诸多方面可以享有的较发达国家更为优惠的待遇,这也是WTO的重要内容。2018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指出,特殊与差别待遇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石,这一原则不能否定。再如,《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成员根据各自的国情和能力自主行动。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减排目标,逐步实现绝对减排或者限排目标,欧美等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并开展绝对量化减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所以,发展中国家享受世界贸易组织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是多边贸易体制历史及其规则的一部分,当然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益。无论是特殊与差别待遇还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都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尽了对应的责任和义务前提下,被给予的优惠待遇。

三、从经济社会指标看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美国是世界上典型的发达国家,对于韩国而言,联合国贸发会议和WTO将其界定为发展中国家,而世界银行和IMF把韩国划到发达国家的行列。我们选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5个基本指标将中国、美国和韩国进行比较,分析目前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及其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选取的这5个经济社会指标充分考虑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能力差距,从发展中国家的能力缺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存在很多结构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问题。有些总量指标并不能够体现国家的真实能力,人均单位值更能体现实际水平。

(一)人均国民总收入

在《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界银行将全球217个国家和地区根据其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划分为四种类型: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该报告显示,全球低收入国家和地区有31个,其人均国民总收入低于1005美元;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和地区有53个,其人均国民总收入界于1006~3955美元之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地区有56个,其人均国民总收入界于3956~12235美元之间;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有77个,其人均国民总收入高于12235美元。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韩国的人均GNI(现价美元/人)为28380美元,美国的人均GNI为58270美元,中国的人均GNI为8690美元。按照上述划分标准来看,美国和韩国早已位列高收入国家,而中国则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从人均GNI的具体数值看,中国与美国和韩国的差距还很大。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等特殊原因,中国要实现美国的人均GNI水平,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追赶”,预计51年后(2068年前后)赶上美国。尽管韩国2017年人均GNI低于美国,但远高于中国,且其年均增速也高于中国,根据数理方法推算中国人均GNI将无法追赶上韩国。

从1962年至2017年,韓国的人均GNI的年均增速为10.94%,中国为9.44%,美国仅为5.44%。可见,如果按照人均GNI这个指标来衡量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是处于“艰难爬坡”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二)GDP单位能源消耗

一个国家的GDP单位能源消耗反映了国家经济增长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即每单位能源消耗所创造的GDP(购买力平价美元/千克石油当量)。世界银行数据库给出了国家层面的GDP单位能源消耗指数,从2014年的数据看,中国的GDP单位能源消耗指数是6.0美元/千克石油当量,韩国是6.4美元/千克石油当量,美国是7.9美元/千克石油当量,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8.3美元/千克石油当量。由此可见,中国、美国和韩国的GDP单位能源消耗都不及世界水平。从1990年至2014年该指数的平均增速看,世界平均水平为4.3%,美国为3.9%,韩国为2.2%,中国为6.7%。可以看出,中国在GDP单位能源消耗指数不高的情况下,其增长率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和韩国。这说明中国经济活动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并逐步接近中等高收入国家水平(2014年是6.98美元/千克石油当量)。运用指数平滑预测方法,并以2014年的情形为参照,中国将会在11年后(2025年前后)超过美国的GDP单位能源消耗,中国将在2年后(以2014年为当期,2016年前后)超过韩国的GDP单位能源消耗。

(三)城市化率

国际上通常使用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代表城市化率水平。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WDI)数据库提供了各国城市人口所占比重,201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57.96%,韩国为81.50%,美国为82.06%,中国与上述两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从1990年至2017年的发展情况看,中国城市化率平均以2.95%的增速提升,韩国的平均增速为0.37%,美国的平均增速为0.32%。运用指数平滑预测方法,并以2017年的情形为参照,中国将在19年后(2036年前后)达到韩国的城市化水平,中国将在24年后(2041年前后)达到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具体城市化率数值和发展趋势见图2。由于美国和韩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接近,并且在过去的近3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升速度相当,使得中国以相对较高的提升速度在2031年前后赶上美国和韩国的城市化水平。

(四)人类发展指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设计了人类发展指数(HDI)来划分国家类别。与世界银行不同,HDI不仅仅使用人均收入水平这一指标,而是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对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等三项基础变量进行综合考察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在纳入统计的188个国家和地区中,全球人类发展程度很高的国家和地区有51个,其HDI为0.800以上;人类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有54个,其HDI为0.700~0.799之间;人类发展程度中等的国家和地区有42个,其HDI为0.550~0.699之间;人类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和地区有41个,其HDI为0.550以下。

2017年,按照UNDP设计的人类发展指数划分标准,中国的HDI是0.752,属于人类发展程度高的国家,排名第86位;美国和韩国的HDI分别是0.924和0.903,都属于人类发展程度很高的国家,排名分别为第13位和第22位。1990年至2017年,中国该指数的平均增速为1.51%,美国和韩国的平均增速分别为0.27%和0.8%。运用指数平滑预测方法,并以2017年的情形为参照,中国将在51年后(2068年前后)赶上韩国,将在58年后(2075年前后)赶上美国,跻身世界人类发展程度很高的国家行列。由于韩国HDI指数提升的速度明显快于美国,所以,中国赶超美国的时间要比赶超韩国的时间短。

(五)全球竞争力指数

全球竞争力指数(GCI)由世界经济论坛(WEF)于2005年提出,该指数是“决定一个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一整套制度、政策和影响因素的集合”,以12项主要竞争力因素为衡量指标,全面反映世界各经济体的竞争力状况。12项主要竞争力因素分别为:法律和行政架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程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和创新。

2017至2018年度137个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显示,美国排名第2位,比上年度提升1位排名,韩国维持排名第26位未变,中国排名第27位,较上年度提升一位排名。从变化趋势看,美国的GCI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韩国略有下滑趋势,中国略呈上升趋势。从12个分项指标看,中国除了市场规模和宏观经济环境排名较靠前(第1位和第17位)外,其他10个分项排名均在三四十位以后,特别是技术就绪程度排名73位。可见,从技术发展程度和金融市场等指标的发展来看,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较大,且不在一个量级上。

四、从产业层面看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从产业层面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可以得到更为详尽的结果以论证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本部分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就业结构和细分产业增加值的变化等层面,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和韩国之间的差距。

(一)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比

产业结构变化能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进步的程度。将中国和美国、韩国作比较,从三个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产业增加值占比)看,中国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明显高于美国和韩国,相对应的,美国第三产业对其GDP的贡献明显高于韩国,更是高于中国近30个百分点,同时韩国也高于中国10多个百分点。可见,单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中国距离美国和韩国的差距还较大,产业构成存在明显差异。

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在稳步提升,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在逐步下降。韩国的产业结构基本稳定,但是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在维持60%的情况下开始出现轻微下降。美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较高并趋基本稳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占比还略有收缩的趋势。我们以第三产业为例进行分析,2006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以2.14%的平均增速提升,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则以0.37%的平均增速扩张,韩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则是以0.076%的平均速率收缩。如果按照上述各国的发展速度,中国将会在26年后(2042年前后)超过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水平,中国将在6年后(2023年前后)达到韩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水平。

在农业领域,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在非农产业和服务业上不受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影响逐渐变小。自加入WTO之后,中国失去了大部分农产品的非关税保护手段,仅剩关税这一单一的保护措施。由于设置的税率普遍比较低,对中国农业的保护空间是有限的,所以,中国在农业上要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方面,近些年来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一些产业部门获得了竞争优势,甚至有的产品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非农产业和服务业上不受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影响就变得较小。

(二)从就业结构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基于表1分国别的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可以进一步比较对应的产业就业结构。以2016年为例,美国与韩国、中国的差别较大。美国的产业增加值比重与各产业的就业比重基本吻合。中国和韩国的产业增加值结构相似,但是韩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要高于中国近27个百分点,美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高于中国近37个百分点,原因在于中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较高,为27.7%。

2016年,美国和韩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80%和70.2%,未来提升的空间不是很大。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壮大,若按照目前趋势发展,预计分别在15年后(2032年前后)和12年后(2029年前后)达到美国和韩国目前的就业水平。

(三)从产业增加值占比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上文主要从一些宏观层面的指标比较分析了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具体到产业层面的分析,更能体现国家经济结构发生的动态变化。一个产业是否不断向前发展,可以用产业的增加值占产业总产出的比重衡量。如果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比越高,则产业的增值能力越强,也能部分反映这个产业的生产效率或者生产率越高,反之则越低。我们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社会经济账户(SEA)的分国别分产业的总产出(GO)、总增加值(VA)数据进行测算。我们选择中国、美国和韩国作为代表性国家进行上述指标的计算。WIOD数据库提供了2000年至2014年间47个产业的数据,通过计算可以获得这些产业的增加值占比情況。

由于三个国家产业层面的数据篇幅较大,不在文中展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要。

从2000年至2014年中国分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变化情况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农、渔业的增加值占比提升不明显,木材业和采掘业的增加值占比出现显著下降;制造业绝大多数部门的增加值占比在此期间都出现了下降趋势,也有部分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变化不明显,其中仅有“家具制造”部门有小幅提高;服务业各部门的增加值占比明显高于制造业部门,例如,“电信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占比高达60~80%左右。此外,有近50%服务业部门的增加值占比出现了显著提高,包括“批发、零售贸易”“房地产业”“公共管理、国防和社会保障”等部门。

美国2000年至2014年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占比变化情况呈现如下特点:农、林、木、渔和采掘业的增加值占比在此期间均出现小幅提升,各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分别与中国各产业的占比较为接近;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值占比只有个别几个产业出现了提高的趋势,比如“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印刷和音像制品”,其他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上下浮动都不是很大;服务业多数部门的增加值占比变化幅度也都不大,其中,“电信业”和“计算机、咨询和信息服务”两个部门的占比提高较为显著。由此可见,美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大多数部门的增加值占比在考察期的15年中变化不大,基本上呈现趋稳态势。

韩国2000年至2014年各产业增加值占比变化情况呈现如下特点:通过数据计算,农、林、渔业在每个年份的增加值占比完全相同,并且在15年间均有轻微下滑;采掘业和绝大部分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值占比都出现了下降趋势,个别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变化不大;服务业多数部门的增加值占比出现小幅度的下降,只有个别产业的占比没有显著变化,同样,也有几个服务业部门在每个年份的增加值占比也完全相同。

综合对三个国家产业增加值占比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的产业与美国和韩国的差别:

1.中国和韩国的农业增加值占比比美国农业的高。

2.林业、渔业和采掘业的增加值占比,三个国家的情况差别不大,但是中国的林业和采掘业出现了显著的下降。

3.制造业部门,中国和韩国的变化趋势相近,大部分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值占比出现了下降,而美国多数部门的增加值占比变化并不明显。一些部门的增加值占比,比如“化学和化工制品制造”“金属制品”“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电气设备制造”“机械设备制造”“其他交通设备制造”等高技术部门的增加值,美国的占比均比中国相应部门的占比要高,说明中国这些产业的增值能力要比美国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这些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美国还存在显著的差距。在上述部门,中国与韩国的差距不大,两国的情况基本相同。

4.服务业部门,美国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要明显高于韩国和中国,但韩国和中国的服务业发展也不尽相同。中国的“电信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明显高于美国和韩国,中国的“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也略高于美国和韩国。当然,中国还有一些服务业部门与美国和韩国还存在一定差距。

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国和韩国产业增加值占比的情况和发展趋势。通过2014年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与美国、韩国的差距(表3中“+”代表中国增加值占比领先于美国或者韩国,“-”代表中国增加值占比落后于美国或者韩国)。再根据2000年至2014年期间的数据,可以做出中国未来各产业增加值占比相较美国和韩国变化趋势的判断。其中,中国的林业、渔业和采掘业增加值占比下降趋势将会继续延续,与美国和韩国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业中的高技术部门的增加值占比近些年来均出现下降趋势,未来如果不提高这些产业的增值能力,将会与美国和韩国之间的差距扩大;中国服务业部门发展参差不齐,部分流通类部门的增加值占比会持续提升,一些热门产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增加值占比已较高,提升空间不大。中国消费类型部门与美国和韩国的差距将逐步缩小,但是科技服务类部门与美国和韩国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详见表3)。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5个经济、社会基本宏观指标的比较分析看,中国与美国、韩国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从人均指标看,存在的差距尤为明显。从全球竞争力指数中的技术发展程度和金融市场等指标的发展来看,中国与美国还相距甚远。

从产业层面的指标看,按照目前的这种产业结构变化,中国尚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才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少数产业正在向发达国家水平靠近。由此看来,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还要持续若干年,中国要实现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中国在对待发展中国家地位的问题上,应该努力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应该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以确保在更好履行国际责任的同时,可以享受到对应所处发展阶段的优惠待遇。事实上,在加入WTO时,中国实际获得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就被大幅削减,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受惠加以限制。在发展中国家地位和特殊与差别待遇问题上,美、欧与中国、印度等主要成员之间立场针锋相对,短期内很难看到弥合的可能性。由于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的适用基础并未改变,所以,中国应该始终坚持在国际组织和协定中享受特殊与差别待遇的原则。

第二,面对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出的“分类论”“毕业条款”等论调,中国应该审慎对待。对发展中国家重新进行分类,是发达国家为限制或者削减获得一定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享受优惠待遇的做法,目的是降低发展中国家对其造成的威胁。中国应该密切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分类的进展,并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第三,中国在联合国、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应尽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加,鉴于发展中国家地位,中国理所应当享受市场准入、非互惠的市场保护和技术援助等优惠待遇。这样可以缓解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所遇到的风险和困难,促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实际上,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机会和收益,可以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

第四,“发展中国家”既不是中国躲避国际责任的挡箭牌,也不是获取优惠待遇的工具,而是我国目前客观所处的发展阶段,超越发展中国家阶段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在宏观经济综合实力、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我国需要不断加强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提升我国的能力建设,就需要找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有的放矢地补短板,在劣势方面尽快赶超或者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五,中国不应受到发达国家“分类论”的影响,要按照既定目标努力发展。事实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地区发展平衡和全球竞争力等方面的差距还很明显。中国要消除发展中国家分类论的干扰,继续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在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中,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该承担的国际责任要勇于承担,该享受的优惠待遇也不应轻易放弃。

参考文献:

1.陈卫东:《“特殊与差别待遇”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石》,《人民日报》2019年1月17日。

2.刘伟、蔡志洲:《如何看待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管理世界》2018年第9期。

3.徐崇利:《新兴国家崛起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中国的路径选择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4.张向晨、徐清军、王金永:《WTO改革应关注发展中成员的能力缺失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

5.赵维田:《协调共同与特殊利益——WTO对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与优惠待遇》,《国际贸易》2002年第11期。

6.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6:Human Development for Everyone,2016.

責任编辑:沈家文

作者:马涛

第五篇: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原因分析

中国古代有着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成就,中国传统科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科技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支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呢?下面我们结合史料来进行探讨。

材料一 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唐宋)科学技术取得了至今才得到充分理解的非凡成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余秋雨说:“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

解读 材料一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技文化的非凡成就,而唐宋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繁荣期在材料中被特别强调,说明强大的封建王朝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自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起,中国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经过历朝历代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国家政权长时期都保持着稳定和集中的状态,由此带来的稳定的地方秩序和积极的政府决策都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同时,多民族国家在统一和融合的进程中,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带来的民族交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互相交流发展,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二分析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基础是农耕文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有着非凡的高度。这成就来自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封建国家处于统治需要鼓励发展农业,如重农抑商政策;一是古代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对于农业产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天文历法的研究迎合了农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也将科学官方化以达到统治要求。此外,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繁衍生息的中国人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之下,对于生老病死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探索,这就促使中国古代医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的高度繁荣既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相应的社会需求,成为科技繁荣的推动力。

小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打下了政治基础。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经济因素: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条件。

材料三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

解读 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学术性不强而实用性较强的特点,这种实用性不仅体现在适应农耕文明的生产力发展上,同时也体现在政府对实用性的要求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植根于农耕文明,封建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有要求,要求某些科技“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要求也带来了政府对科技的关注,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小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政策因素: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予以关注。

材料四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

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

解读 材料四是《论语》中收录的孔子对教育的看法,自孔子时代起,贵族垄断教育文化的局面被打破,使得教育开始社会化和平民化,中国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之后,汉朝在中央设立包含太学和国子监的中央官学,加大对上层知识分子的培养力度,在地方设立地方官学,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至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完备,也使得人才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培养。宋元时期,以私人办学为特点的书院蓬勃发展起来,明确了书院与官学的区别,使书院成为培养能传道济民的实用人才的场所。历朝历代对于教育的重视培养了大批从事科技文化的人才,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小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文化教育因素: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材料五 光启受命监修历事,与西洋龙华民、汤若望等精心测验,上《历书》前后共三十一卷。大约按地南北,差其后先,以交食不误为准。

——《徐光启传》

材料六 罗素说:“除了16世纪西班牙和美洲之间的文明交流外,我认为在这以后的一段漫长的发展时期,没有任何一个两种文明的交流的例子能像中国和欧洲这两种文明交流那样典型。”

解读 材料五表明徐光启修《历书》受到了来自传教士的启示,其科技成果来自于东西方智慧的合成。材料六体现了中国古代频繁的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无形之中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流进程。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助于中国科技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从而推动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小结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中外交流因素: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本国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练习】

1. 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 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 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 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展

2.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中国却没有这样的作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于当时的中国( )

A.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

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经济停滞倒退

3.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根本原因是( )

A. 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

B. 统治阶级的重视

C. 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D. 对外交往的密切

4. 观察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为中国传统科技注人新的生机

B. 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 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 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5. 法国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

A. 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 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 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 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的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参考答案】

1~5. DAAAD

6. (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发明的外传,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3)发达原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政权的支持和组织;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来先进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等等。(其他观点,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不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文化专制;实行闭关锁国;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的束缚等。

作者:张倩

上一篇:制造业自动化论文下一篇:中学生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