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汇报

2022-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过工作汇报,上级能迅速掌握下级的工作完成情况,遇到的障碍,以及需要的支持。同时,汇报也是下级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工作汇报,那么工作汇报要如何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汇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汇报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由省政府根据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现将《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规期实施进展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部署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343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780亿元,年均增长14.3%,远高于9%左右的预期目标,预计2008年将突破2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两年年均增长12.4%,预计2008年将突破40000元,达到2010年规划预期目标。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加,2007年财政总收入32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分别增长15%和15.8%。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574元和8265元,两年年均实际增长9.6%和8.7%,均快于《纲要》年均增长6%的预期目标。

在主要预期性指标进展顺利的同时,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也比较好。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05年0.90吨标准煤,下降到2007年0.83吨标准煤,能耗水平居全国第3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连续两年实现“双下降”,2007年分别比2005年下降了5.21%和7.33%。2008年6月底,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213.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两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规划目标范围内。

(一)城乡区域统筹。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2007年底全省村庄整治率达到35.4%,示范村和整治村分别达到1181个和10303个。“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等工程全面实施,“十一五”以来累计完成河道整治建设8881公里,解决了5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用水和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达到87.5%和63.9%。到2007年底,等级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和客运班车通村率分别达到97.4%、95.8%和88.5%,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99.5%和95%,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覆盖面达到100%,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目标如期完成。“百万农户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到170万。两年半培训农村劳动力379.5万人,农民教育培训加快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新型城市化稳步推进。在全国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从2005年的56%上升到2007年的57.2%。开展了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全面推行县市域总体规划,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强化,浙中城市群加快培育。城乡统筹力度加大,经济强县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出台中心镇培育的政策意见和发展规划,以141个省级中心镇为载体,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着力推进区域统筹发展,“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良好,区域发展环境改善,支撑能力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浙西南、浙西北丘陵山区和浙东沿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山海协作”、“百亿帮扶致富”等工程,区域协作和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两年半新签山海协作项目1951个,实际到位资金381.4亿元。推进陆海联动,以船舶工业、临港石化和港口运输、海洋旅游、海水综合利用为代表的海洋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4%。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交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做好援藏援疆和对口帮扶工作,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四川省青川县的恢复重建工作。

(二)产业优化升级。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全省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持续提高,两年年均增长32.4%,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22%提高到2007年的1.52%。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状况良好,已组织实施16个重大项目和967个重点项目。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两年新建25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31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2006年、2007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到1424件和2213件,均居全国第5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国际和国内外先进标准采标率达到71.3%。加快实施名牌战略,2007年底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21件、中国名牌产品290个,两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79件、中国名牌产品152个。

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完成1500万亩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3223个。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00余个,蔬菜、茶叶、竹木、畜牧等十大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建成高效生态林业基地155万亩。“百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工程”顺利推进。两年半完成68.78万亩。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强县强镇强村建设,建成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21个、单项强县88个。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培育了纺织化纤、电子材料等12个全国性制造中心和移动通信及光通信基地、计算机及网络产品基地等24个国内重要产业基地。2007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6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4.6%。组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培育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16家,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9.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277.48万千瓦。2006-2007年,全省共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项目2481项,完成投资1596亿元。浙江华联三鑫年产140万吨PTA扩建工程、宁波钢铁项目l号高炉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镇海炼化年产

100万吨乙烯和新增炼油能力1000万吨工程、中远船务集团舟山修船基地等项目有序推进。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力推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眼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全省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前两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7646亿元,居全国第4位;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1.5万元,居各省(区)首位。服务业结构逐步优化,港口运输、专业市场、旅游等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杭州、宁波、温州三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三市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54.7%。总部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创意产业园等各类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杭州下沙保税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宁波空港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三)社会民生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不断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8746亿元增加到2007年11161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007年底达到22057元。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796和36.4%,总体呈下降趋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6.7和57平方米,廉租房覆盖面和受益面进一步扩大,累计有2.6万户家庭享受廉租住房政策。

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率先全面推行城乡统筹就业,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省就业持续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3.51%和3.27%;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和73.54万人,到2007年来城镇从业人员达1297万人。农业人口加快转移,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75.5%提高到2007年的79.9%。在全国首次把农村低保户纳入就业政策帮扶范围,全省有5.02万户农村低保家庭获得就业援助。积极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工作,到2007年底帮助33.31万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基本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加快工伤保险扩面步伐,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五大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2008年6月底,全省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5万人、990万人、1125万人、624万人和653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落实。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困难群众价格上涨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等制度,2008年6月底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94.6%和99.2%。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53%和98.6%。医疗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1%,年末常住人口为5060万人。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两年累计发放奖扶金1.82亿元。开展省际合作,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管理。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推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2008年起全面实施免费婚前检查和孕前检测。

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完善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立法,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加强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积极创建“民主法治村”、“和谐社区”和“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法律援助深入开展,两年半来共办理和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9061件,受援人数达84831人。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06年和2007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分别为94.8%和9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实施,“四个一批”建设顺利推进,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投入大幅增加,2007年全省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23.33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1.29%。浙江美术馆、杭州大剧院、宁波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文化建设多项指标全国领先。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7年全省国家级文保单位总数已达132处,居全国第5位。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从2008年春季起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率提高到95.4%。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7.5%。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2007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92万人,在校生达到76.2万人。积极实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

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健全人才工作政策体系,统筹开发各类人才。至2007年底全省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1186人。“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共选拔各类培养人员4479名,“万名公务员公共管理培训工程”完成16万名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成35415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累计引进人才1.5万人。留学人员和博士后工作进一步加强,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园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8家。启动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希望之光”计划,公开招聘94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积极推进卫生强省“六大工程”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底,我省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等主要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应急指挥和信息报告等“五大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6月底,全省共建成30个疾控中心,设立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00多家,服务站6700余个。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农村基层卫生事业的监管和服务,医疗服务价格得到有效控制。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小康健身工程”深入实施,群众体

育全面开展。2007年底,省本级用于群众体育全面健身各项工程专项资金达5600多万元,创建省级体育强县18个、省级体育强镇263个,全省小康体育村这到1.5万个。实施“奥运争光工程”,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上我省奥运健儿共获得2金、4银、1铜,并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2007年底,全省共举办国际性体育竞赛13项次、全国性竞赛5l项次、全省性竞赛154项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成立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省体育运动训练基地、黄龙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等竞赛场馆建设进展顺利。

(五)基础设施建设。

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水环境整治和保护成效明显,2007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率为84.7%,接近《纲要》目标。“十一五”以来,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总体进展良好。全省新增年供水能力12.45亿立方米,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常山芙蓉水库、湖州老虎潭水库、曹娥江大闸、永嘉楠溪江供水工程等工程已基本完成或已蓄(通)水发挥效益,长兴合溪水库等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海水淡化工程积极推进,日处理规模达7.7万吨。

能源建设积极推进。2006年至2008年6月底,全省新增电力装机1532.5万千瓦,人均电力装机达到0.88千瓦。华能玉环电厂、浙能兰溪电厂、浙能乐清电厂等项目提前投产。完成电网投资336亿元,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1450万千伏安,新增500千伏线路1050公里,初步形成浙东浙西双通道、钱塘江南北双环线的主网架格局。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衢山岛风电场一期、龙游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批风电、生物质能和太阳能项目加快推进,新增水电装机64.82万千瓦。国家岙山石油储备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强运输通道和枢纽建设,“两纵三横双枢纽多节点”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2008年6月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99公里,比2005年新增933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拓宽、杭浦高速公路等建成通车。2007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56公里,铁路“三线一枢纽”工程加快推进,浙赣和沪杭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电气化铁路实现零的突破。杭州地铁1号线工程开工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2007年沿海港口年货物通过能力和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5亿吨和612万标箱。分别比2005年新增1.57亿吨和244万标箱,完成内河高等级航道改造171公里。萧山机场二期扩建、宁渡栎社机场扩建、温州永强机场扩建等工程进展顺利。

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宽带网接入和扩容工程加快推进,通信总用户数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6月底达到6206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6.5%,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639万,年均增长率超过30%。通信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全省局用交换机容量3245万户,移动交换机容量7276.6万户,长途光缆线路2.6万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达到15万公里,建成全省信息应用体系主体框架。电子商务应用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加入互联网的中小企业超过10万家。有线电视网整合与数字化工程进展顺利。

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完成602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水库下游的防洪安全度,全省各大流域和主要平原的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小流域防洪避险体系基本建成。制定了48个省级专项应急预案、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和124个省级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完善防御台风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加强防御台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启动“强塘固房工程”建设,防灾避险能力不断提高。

(六)资泺环境保护。

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加快推进,2007年我省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建立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结合“十百千节能行动”,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两年下降7.49%,2007年能源利用效率达到38%左右。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一步推进,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53.1%提高到2007年的60.3%,水泥散装率从2005年的63%提高到2008年上半年的70.02%,全省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33亿元平方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1.76亿元平方公里,居全国领先水平。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增加到400家,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达到5200万吨。

环境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总体目标如期实现。2007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置分别比2005年下降3.1万吨和6.3万吨。2008年上半年,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比例为65.7%。工业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强,以“五整治一提高”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显成效。在全国率先实现县以上城市都建有污水处理厂,2007年底全省县以上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8.2%和83.6%,比2005年提高12.4和5.3个百分点。2007年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大于292天/年。组织实施碧海生态建设行动计划,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不断加强,已建成7个省级以上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出台《浙江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建立覆盖全省八大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级开发区完成生态化建设和改造,累计安排1148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全省累计建成重点公益林2176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以上。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0.37%。两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75平方公里。率先开展瓯江河道生态修复全国试点工作。2008年6月底全省有43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11个县(市、区)获得“省级生态县(市、区)”称号。安吉县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

(七)开放型经济发展。

外贸实现快速增长。全省外经贸体制不断完善,大通关建设进程加快,贸易摩擦应对机制进一步健全。2006年至2007年进出口年均增长28.3%,累计达3160.1亿美元;出口年均增长29.2%,累计达2291.9亿美元。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从2005年的39.4%提高到2007年的43.3%,出口商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进口增长加快,服务贸易开始起步。

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在美国、德国和俄罗斯成功举办“中国浙江周”活动,在北京举办结构调整重大项目推介会。至2008年6月全省累计引进

外资248.9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逐渐增多。外商投资重点领域从传统行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能力有所提高。

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扩大。积极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境外重要资源的合作开发,重点促进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十一五”以来,全省境外投资年均增长83%,企业境外投资机构数居全国第1位。至2008年6月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54.2亿美元,创办了4家国家级境外投资贸易园区。

(八)体制改革创新。

微观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启动实施杭州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兴、义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温州、台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出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中小企业信贷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到14家金融机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省属国有企业从25家调整到21家。出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监事会和职工董事制度建设等相关办法,加快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体系和企业治理结构。

现代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探索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分阶段实施制度。进一步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试点,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实施范围由6个行业扩大为8个。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嘉兴、杭州等地探索开展排污权总量控制和市场化交易改革,丽水等地探索林权、矿权等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基本完成,城市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加快推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入库企业数近80万家,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库涵盖全省4600多万人口。

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在16个县开展行政机关内部审批职能整合与集中改革试点。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省政府规划协调会议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项目代建制试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全省。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2007年全省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3%。积极探索政府扁平化管理体制,在义乌开展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试点,在25个县(市、区)开展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关内设机构数精简16.5%。稳步推进事蝉位和行业协会改革。1600多家生产经营类和中介服务类单位已批复改制,1346家应脱钩的行业协会全面完成“三脱钩”任务。

二、“十一五”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经过两年半的努力,我省“十一五”规划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社会民生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开始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预计到2010年,《纲要》提出的19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大多能够按期完成。按实现难易程度,可分成两类:第一类为可以达到或超过2010年目标值的指标,包括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非农从业人员比重、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进出口总额、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14个指标。第二类是实现2010年目标有一定难度的5个指标,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置、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化水平,其中: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国家分解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实现目标任务十分艰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是体现结构调整的重要指标,从发展趋势看,实现目标会有差距;城市化水平是反映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目前进展较慢,但通过努力可基本达到2010年预期目标。

从《纲要》实施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完成目标任务艰巨。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但由于能耗基数相对较小,完成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压力较大。2006-2007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3.82%。比规划目标的年均进度低0.55个百分点。要实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20%的规划目标,2008-2010年必须年均下降4.73%,比前两年的年均降幅高0.91个百分点。在节能降耗已经做出较大努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难度很大。同时,我省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也进一步加大了节能降耗的难度。自2004年起,我省重工业增加值超过轻工业。结构重型化趋势开始显现,特别是近年来一批石化、钢铁等高耗能项目陆续投产,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每年增长1000万吨以上标准煤,给节能工作带来较大压力。

“十一五”以来,我省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前两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平均每年下降1.55和3.15万吨,但与规划目标相比,化学需氧量降幅未达到进度要求。由于环保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今后两年完成污染减排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经济总量快速增加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会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高污染存量经济的逐步退出和排放总基数的下降,实现同等降幅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个较长的过程,虽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污染防治取得阶段I生成效,但化工、医药、制革、造纸、印染等行业和面大量广中小企业的污染整治难度仍然较大,污染物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总体上看,目前节能减排的阶段性成效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淘汰和限制一些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取得的,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相对滞后,一些企业尤其是众多民营企业缺少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不快,服务业比重提升缓慢。“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但从实施情况看,产业结构转型进展不快。工业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高,2007年为20.2%,两年仅提高0.7个百分点。随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重要增长点,但由于产业成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快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难度较大。农业经营规模化、品牌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率仅30%左右,农业标准

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农业效益水平仍然较低。

更为突出的是,服务业比重提高相对缓慢,与规划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的目标任务存在—定差距。虽然近几年大多数年份服务业增速快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以上,但由于工业盘子大、增长速度快,2006年和2007年服务业比重比上一年仅分别提高0.1和0,6个百分点。按目前的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完成2010年三产比重45%的目标有相当难度。当前,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由于客观和主观等诸多方面因素,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想尚未根本改变,企业服务外包意识不强;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仍然比较突出,服务业许多行业过于依赖政府投入,较为普遍地存在竞争不充分的问题,缺乏自我发展、内生发展的机制和动力;在税收、融资、生产要素价格等政策上,对服务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此外。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方法不够完善,国家统一的现行统计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是三产比重偏低的因素之一。

(三)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尽管近年来,我省社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十一五”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2006-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7%,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5年的2.45:1扩大为2007年的2.49:1。我省农民收入8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但受当前企业经营困难和技术进步替代效应的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难度加大。农业经营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小规模农户增收慢、低收入农户增收难问题尤为突出。我省家庭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还有111万户、271万人,这些农户年龄偏大、能力偏弱,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易受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影响,增收缺少稳定的渠道和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同城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行政村生活污水没有处理,沿海和山区不少农房安全隐患尚未消除,生产生活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依然较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尚处于试点阶段,农村教育质量与城市差距仍然较大,卫生资源仅为城市的三分之一。公共文化活动设施不够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四)投资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增多,重点工程推进难度加大。近几年来,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体的重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投资增速趋缓,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的推进难度加大。一是国家出台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调控政策,一定规模的新开工项目上网向社会公布,审批、审核环节更加严格规范,项目前期工作周期明显拉长。二是国家实行严格土地管理和严把土地闸门的政策。一些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电力、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用地量大,而且需要占用包括基本农田在内的大量耕地,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补划”的难度很大,成为影响项目推进的重要制约。三是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银行融资难度加大,特别是近两年央行连续加息和上调准备金率,项目获得贷款较难,包括民间借贷在内的贷款利率大幅上涨,融资成本和项目财务费用不断上升。四是政策处理难度越来越大,征地拆迁成本不断提高,节能环保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国家审核批复及跨地区实施的线性重点项目,协调和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

(五)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改革攻坚难度增大。我省体制改革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但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仍未到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制约。要素市场化改革亟待深化,水价制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方式有待规范完善,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治理成本的价格机制不够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民营企业进入自然垄断、行政垄断行业和领域的“玻璃门”依然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地难问题仍十分突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资源配置及其作用发挥,与政府的公共服务要求还有差距,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对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的要求更高,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更大,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特别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较之于全国更罩更深程度地遇到经济快速发展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并存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更强烈地感受到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深化体制创新的内容更多,对改革攻坚的要求更高。 总体上看,我省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素质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中共性问题在浙江的具体反映,其本质和根源是发展方式问题,必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加以解决。

三、进一步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对策措施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阶段性的深刻变化,浙江经济已经进入了调整转型阶段。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长趋缓,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还在加深,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国际金融市场风险还在不断显现。从国内看,宏观调控保持连续性,价格上涨压力还在加大,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较多,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更为严峻和复杂,主要面临四方面的“双重压力”:一是一定时期内将面临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双重压力;二是将长期面临能源资源供给短缺和价格高企的双重压力;三是面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逐步弱化的双重压力;四是面临保持经济平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

下一阶段,进一步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适应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变化,把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验与浙江新阶段的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方针,围绕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抓住影响发展全局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确保“十一五”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在发展目标上,更加体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要求。从评估情况看,《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合理,预计大部分指标都能如期完成,少数难度较大的指标要通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达到或接近预期目标,建议《纲要》中的主要发展目标不作调整。下一阶段《纲要》的实施

,要按照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践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均衡性和普惠性,着力解决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下功夫。在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推进就业促进、全民健康、惠民安居等“十项工程”,着力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按照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的要求,开展低收入家庭生产经营帮扶、下山异地脱贫和就业引导服务,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调整机制,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创新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政策举措,深入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完善以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与价格指数挂钩的收入保障措施。完善能适应价格水平变化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机制。

(二)在结构调整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以产业优化升级为基本途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提升创新体制环境、创新平台载体、创新项目水平和创新人才队伍,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增强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针对三产比重上升缓慢,制定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打破政府垄断,集聚服务业专门人才,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加快实施服务业“六个一批”工作抓手,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软件、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基地,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提升服务业的水平和比重。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整合提升各类省级以上开发区,培育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先进临港等优势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深入实施“958”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和技术改造“双千”工程,进一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动我省从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跨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确保全省3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百万亩标准鱼塘、标准渔港建设和“强塘固房”等工程。努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在经济布局上,加快推进三大产业带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全省“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科学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在更高起点上优化我省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集聚、集约、创新、率先发展的要求,加快三大产业带建设,有效实施产业带规划年度重点工作计划,重点抓好规划政策引导、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要资源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等工作。着力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水平,加快制定实施港航强省建设规划,深入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加快“三线一枢纽”、杭州萧山机场二期扩建、绍兴—嘉兴跨江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功能整合,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国际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深化温、台两市的实施规划,推动科学围涂、生态围涂和合理利用,加快温福和甬台温铁路建设,早日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三门核电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引进发展一批高层次的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临港重化工产业项目。加快推进金衙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建设,进一步培育浙中城市群,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推进杭新景高速公路、滩坑电站建设,加大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杭金衢高速公路拓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科学有序、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加强生态屏障建设,进一步促进生态型经济发展。

(四)在资源环境上,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利用。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结构、技术和管理等三方面的节能减排力度,把好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坚决控制新的高耗能项目,全面禁止新的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电力、钢材、建材、造纸、化工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并防止落后产能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强化公共机构和大型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行业节能降耗,着力推进全民节能行动。全力推进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加快编制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全面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大江河水系源头生态建设力度。严格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进一步完善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机制,加快推进重点城镇、钱塘江流域临江城镇和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加快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全面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积极倡导零用地技改。研究制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节约集约用地监测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定期开展各市县及开发区、园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

(五)在重大建设项目上,突出抓好“三个千亿”工程。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与“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的衔接,保持重点建设的连续性。推进千亿基础网络、千亿惠民安康、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构建较为完备的能源、交通、水利和信息网络,实施一批强塘固房、社会事业、保障救助、生态环境、帮扶致富、防灾减灾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项目。强化要素资源保障,重点建立资金、土地、环境保障机制,优先安排信贷计划和财政性建设资金,优先安排土地利用指标,优先支持和重点保证重大项目所需的环境容量。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实施机制,探索建立重大项目会审制,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的联动机制,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加强跨区域重大建设项目的地区联动,加强项目前期和实施的联动,加强项目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的联动,确保重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六)在体制政策上,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的发展环境。加快体制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创新驱动的体制改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政策,探索开展产业投资基金试点,促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的整合与集中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强县扩权改革。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规范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扩大阶梯式水价制度、差别电价制度、生态补偿、排污权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等改革试点。继续深化民营经济公平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引导企业加快经营管理创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规范和减少行政收费,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扩大中心镇试点范围,加强和改善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继续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

在继续抓好“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的同时,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谋划下一个五年发展的美好蓝图。

根据省人大的中期评估审议意见,省政府将在原“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力度。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帮助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赢得一个又好又快的发展期,给全省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2篇:妇女儿童工作“两个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自**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推动两个规划的实施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统一部署,精心安排,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为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根据乡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有关指标监测统计情况分析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1、从表

(一)的各项指标来看,全镇就业的女性的比例较大,占5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女职工比例相对偏低,仅占38%和50%;农村养老保险女性股保人数就更少,只有0.032万人。从数据显示来看,女性是一个占相当数额的社会劳动群体,但身心健康、老有所养等社会保障还远远跟不上,这是城镇女性和农村女性迫切要求改进的一个薄弱环节。

2、表

(二)的各项指标显示,人大代表女性、政协委员女性、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的人数和比例,无论从县级还是乡级均显示为0;党委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面县级为0,乡级仅占20%;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仅1人,比例为33%;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17人,占30%。从以上统计数据来分析,女性参政、议政及执政的比例相当低,要提高女性的地位,树立女性的威信,我们认为女性领导配备面的比例有待提高。

3、从表

(三)的各项指标显示,小学女生净入学率仅359人,占45.5%;小学生辍学2人,占0.21%,而初中阶段女生毛入学率人数只有402人,占38.6%;初中女生三年巩固率373人,占35.4%。这些数据表明乡镇的入学率较低,九年义务教育有待加强,从女生入学率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老观念。

4、从表

(四)的各项指标来看,各项指标还较达标,这是加强妇女儿童保健知识、孕产妇保健知识和孕产妇住院分娩宣传取得的成果,我们将继续采取措施,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5、表

(五)各项指标显示,农村改水受益人数为4824人,占2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4582人,占28.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562人,占0.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均为0。这些数据表明,乡镇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相当差,这也是人民群众最迫切改变的状况。

6、表三的统计表的各项指标显示,办公室行政编制1人,办公经费较低,2001—2005年仅为0.25万元,全镇17个村均未配备妇儿工委办公室,办公经费也未纳入预算。这表明村级还未健全机构、制度等,有待急需解决。

特此报告

**镇妇儿联合会

二00六年四月二十日

第3篇:镇妇女儿童工作“两个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自××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推动两个规划的实施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统一部署,精心安排,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效措施,为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根据乡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有关指标监测统计情况分析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1、从表

(一)的各项指标来看,全镇就业的女性的比例较大,占5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女职工比例相对偏低,仅占38%和50%;农村养老保险女性股保人数就更少,只有0.032万人。从数据显示来看,女性是一个占相当数额的社会劳动群体,但身心健康、老有所养等社会保障还远远跟不上,这是城镇女性和农村女性迫切要求改进的一个薄弱环节。

2、表

(二)的各项指标显示,人大代表女性、政协委员女性、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的人数和比例,无论从县级还是乡级均显示为0;党委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面县级为0,乡级仅占20%;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仅1人,比例为33%;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17人,占30%。从以上统计数据来分析,女性参政、议政及执政的比例相当低,要提高女性的地位,树立女性的威信,我们认为女性领导配备面的比例有待提高。

3、从表

(三)的各项指标显示,小学女生净入学率仅359人,占45.5%;小学生辍学2人,占0.21%,而初中阶段女生毛入学率人数只有402人,占38.6%;初中女生三年巩固率373人,占35.4%。这些数据表明乡镇的入学率较低,九年义务教育有待加强,从女生入学率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有重男轻女的旧思想、老观念。

4、从表

(四)的各项指标来看,各项指标还较达标,这是加强妇女儿童保健知识、孕产妇保健知识和孕产妇住院分娩宣传取得的成果,我们将继续采取措施,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5、表

(五)各项指标显示,农村改水受益人数为4824人,占2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4582人,占28.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562人,占0.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均为0。这些数据表明,乡镇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相当差,这也是人民群众最迫切改变的状况。

6、表三的统计表的各项指标显示,办公室行政编制1人,办公经费较低,XX—XX年仅为0.25万元,全镇17个村均未配备妇儿工委办公室,办公经费也未纳入预算。这表明村级还未健全机构、制度等,有待急需解决。

特此报告

××镇妇儿联合会

第4篇: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通知

根据《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川办函〔2013〕51号,以下简称《省评估通知》)精神和《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XX省纲要》)、《XX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主

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川府发〔2012〕18号,以下简称《省分工通知》)、《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XX市纲要》)、《XX市人民政府关于细化分解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的通知》(XX府发〔2012〕33号,以下简称《市分工通知》)要求,现就做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期评估的重点内容

根据《省分工通知》、《市分工通知》的要求,突出重点,紧扣《XX省纲要》、《XX市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评估工作:

(一)对《XX市纲要》提出的28个主要规划指标进行评估,重点对指标实现的进度、今后3年的趋势判断以及到2015年实现程度的预测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2个约束性指标(《XX市纲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指标调整为约束性指标)要按照《市分工通知》明确的责任分工,由相关责任单位开展分析评估工作;16个预期性指标要参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监测评估指标及评估办法》提出的责任分工,由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分析评估。

(二)对《XX省纲要》涉及XX的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XX市纲要》提出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全力打造工业强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充分开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设文化强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11大战略任务进行分析评价。各部门要参照《省分工通知》、按照《市分工通知》明确的责任分工,对本部门负责领域的各项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开展的主要工作、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对策举措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全面评估,《XX省纲要》专栏中涉及XX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XX市纲要》专栏中明确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进展情况要逐一进行说明。对于涉及多个责任单位的重点任务,牵头部门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汇总完成评估报告。

(三)深入分析我市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成效,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对“十二五”中后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根据上述分析评估,结合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围绕我市实施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追赶跨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包括是否需要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等。

二、工作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各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要按照《省评估通知》和《省分工通知》、《市分工通知》要求,落实责任,分工协作,主动衔接,按时高质量完成各项评估任务。

(一)各区市县、各部门要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通知》(发改规划〔2013〕328号)提出的评估方法,注重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全面、客观评估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中期评估采用数据的截止时点为2013年6月30日。

(二)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在做好《省规划纲要》、《市规划纲要》相关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评估的同时,组织对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送市发展改革委。同时,将本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等有关情况抄送市发展改革委。各部门在做好负责领域评估工作的同时,要积极配合省相关部门做好各领域实施进展的评估和监测评估指标评价等相关工作。

(三)市发展改革委负责起草《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上报市政府审核,经市政府审核通过后,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四)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对牵头编制的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抄送市发展改革委。

各区市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评估工作,抓紧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评估,于5月30日前完成中期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报告以正式文件报送市发展改革委(相关数据展望到6月30日,一式五份,附评估报告电子版),市发展改革委组织评审后,指导相关单位进一步完善评估工作,并修订完成全市评估报告。

第5篇:全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二五”规划是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五年规划,根据省统一部署和市领导指示,市发改委专门下发文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工作。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客观评价《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评价判断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对于确保顺利完成《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实现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全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市“十二五”规划评估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前两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两年来,在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省九次、十次及市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奋起赶超、科学跨越”的这一主题,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1、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1.41亿元,年均增长10.85%,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212元,跨越7000美元关口,达到

7638美元,比2010年增加1379美元,年均增长9.9%。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增长,2012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2.02亿元,年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8.05亿元,年均增长11.92%。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7.1:60.4:32.5调整为2012年的7.0:57.8:35.2,服务业提高2.7个百分点,超过规划确定目标。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比2010年分别增加4家和3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继续高速增长,截至6月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9家,比2010年增加179家;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1.2亿元,增长29.9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6.37%,比2010年明显提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今年上半年,非钢产业实现增加值91.5亿元,同比增长17.9%,比钢铁产业增速快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1.9%,多年来首次超过钢铁产业,这对于以钢立市的全具有里程碑意义。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万元GDP综合能耗两年下降21.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10.8%和7.9%,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克服信贷、土地、新开工项目等约束条件越来越紧的困难,抓投入,上项目,前两年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791.16亿元,年均增长21.75%,高于“十二五”规划预期18%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7.0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大项目建设取得实效,2012年全市有大项目394个,总投资1984亿元,当年完成投资424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66.36%;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共有大项目430个,总投资2455亿元,已完成投资274亿元,占全市500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54.77%。开工建设了总投资90亿元的中天科技园、70亿元的珅诺基生物医药、50亿元的云谷电子商务物流园等一批个头大、质量高的项目,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

4、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两年完成引资34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3%,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继续扩大,两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9家,2012年对外投资额达到4010万美元,比2010年增长40%;境外劳务输出2175人,比2010年增长39%。受世界经济低迷影响,进出口有所下滑,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21.28亿美元,比2010年下降19.7%。

5、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市是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城镇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年,市里出台了《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的实施意见》,对下一步城镇化工作作了安排部署。2012年城镇化率由2010的51.5%提高

到54.17%,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2.08和1.57个百分点。城市特色进一步突出,围绕“四城四区”建设,2012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8亿元,比2010年增长19.2%,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1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23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6、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56%和14.46%,高于预期增速。就业规模继续扩大,两年城镇实现就业再就业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6万人,城镇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标准均高于省规定水平。每年为民办的“10件实事”顺利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较快。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前两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低于“十二五”规划目标,人口素质普遍提高。

二、发展措施及政策效应评估

两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加快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更加注重加大投入和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更加注重生态文明

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显著提高全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人民富裕程度。实践证明,这一系列发展战略和工作方针符合国家、省的大政方针和我市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正确有效的,已经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面对我市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相继开展“大项目建设推进年”、“大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全力以赴抓投入、促调整、保增长,以大项目建设的大进展、大成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优化,推动全市经济的大提升、大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6月底,全市在建大项目430个,完成投资274亿元。通过深入实施大项目建设提升,全非钢产业发展明显加快,2013年上半年,在建项目中,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达到266个,占全部项目的62%;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70.2%,服务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15.49%。在105个投产的非钢产业项目带动下,全市非钢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过半,大项目建设对全市转调扩增上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我市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三大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农业稳定发展。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机械,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一是,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2012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29万亩,比上年增加1.79万亩,粮食总产30.14万吨,增长11.7%;2013年上半年,夏粮再获丰收,小麦单产总产均创十年来最好水平,小麦总产预计达到8.6万吨,增长3.3%。二是现代农业快速发展。2012年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1家,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9%,较2010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13年上半年,新发展市级龙头企业7家,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累计达到917家,入社社员6万多户。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3.3%。

工业较快增长。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以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提高质量效益、增加财税收入作为重要取向和考核依据,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强化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环境保障,提高科技和品牌贡献率,推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

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我市工业实现了较快增长。2013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5.5%。工业经济效益恢复性高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0亿元,增长18%,实现利税29亿元,增长50%,利润14亿元,增长1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截至6月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09家,其中上半年新增70家,新增企业实现产值21.5亿元,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2.9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上半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0%,超额完成任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实现新突破。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支持和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地向产业链条高端方向发展。着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重点扶持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生物及医药、航空运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支柱。201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20%以上;培育龙头企业30家,其中产值过50亿元的1家,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市新的增长点。

服务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实施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服务业“三大载体”建设,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

服务业体系,我市服务业得到了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交通物流、旅游、商贸流通、银行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六大重点行业实现税收21.1亿元,同比增长13.54%,占服务业全部税收的86.3%。2012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2.01亿元,同比增长9.7%,占GDP的比重达到35.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2012年完成服务业投资130.23亿元,同比增长15.04%,2个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27.03%,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5.3个百分点。

(三)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00元、6590元,分别增长11%、13.1%。全市居民消费价格趋稳,1-6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就业形势稳定,上半年实现城镇就业1.3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3万人,参保率达到99%,基础养老金由60元提高到65元。为民办的“10件实事”进展顺利。2644套保障性住房已分解落实到11个项目中,1619套已开工建设,开工量达到61.23%。对296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货币直补。中小学爱心厨房、社会福利院等一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全面铺开。文体惠民工程稳步实施,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平安全”建设成效显著,安全生产

形势稳定,信访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四)城乡建设顺利推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作,2012年,先后制定印发了《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和《农村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确定了我市2012年至2014年新一轮城乡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以指导城乡建设工作开展。目前全市城乡建设工作开局顺利、工作扎实、推进较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城市建设方面,按照《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计划安排,2012年至2014年,全市共计划实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提升、功能完善和安居工程四大类重点项300多项,总投资800亿元左右。2012年全市共开工城建重点项目106项,完成投资115亿元。今年6月30日的统计,共开工城建重点项目134项,完成投资97.3亿元,占计划的52.9%。农村建设方面,2012年至2014年,共计划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社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四大类重点项目263项,总投资161亿元。2012年,全市计划开工农村建设重点项目243个,计划总投资40亿元左右,截至2012年底,243个项目全部开工,有85个项目当年完成,全年总投资达44亿元,占计划的110%。2013年全市计划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21个(含2012年续建项目),总投资64亿元左右,截至6月30日,已开工项目203个,完成投资26.7亿元,占计划的41%。

(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同2010年相比,2011年二氧化硫年均下降比例为26.2%,2012年二氧化硫年均下降比例为31.7%;2011年二氧化氮年均下降比例为17.3%,2012年二氧化氮年均下降比例为23.1%; 2011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下降比例为14.6%,2012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下降比例为12.1%。

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120吨,比2010年减少10.8%,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93.9%;2012年氨氮排放量2064吨,比2010年减少9.2%,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84.4%;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88387吨,比2010年减少7.9%,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41.6%;2012年氮氧化物排放量69000吨,比2010年减少5.8%,已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32.2%。

重点工程项目进展良好。截至2012年12月,在市、区两级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我市2011-2012年重点项目已按照规划要求基本完成。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项目有14个,现已完成9个,占项目总数的64%;截止目前,还有5个项目处在前期准备工作中。

空气监控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环境监控中心建立,负责全市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和环境空气、水源地水质量的在线监控,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目前我市共监管排污企业27家,其中废气国控污染源13家,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设备42

台套。所有安装的在线监测设备已经全部联网并且通过省级验收。近年我市又先后投资440多万元对我市6个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如今我市所有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的设备均为美国热电公司生产的Thermo仪器。目前我市的空气自动站监测设备是全世界一流的,空气自动站站房标准也属全国一流,完全能够满足对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要求。

三、发展环境分析与目标实现前景预测

展望“十二五”规划后三年,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正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将面对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国内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经济总量小,发展潜力大,但是也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准确把握今后的发展环境和趋势,于正确定位,科学谋划,趋利避害,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一)国际环境分析

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经济体均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程度缩水。为应对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庞大的财政支出计划,各国利率都降至历史罕见的低点,虽然这些举措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复苏,但也积累了大量的潜在风险:一方面,高赤字和宽松货币政策累积了恶性通胀的风险;另一方面,许多国家的个人消费并没有被真正激活,一旦政府不得已而实施政策“退出战略”,经济复苏进程将可能会因为缺乏驱动因素而出现逆转。一旦经济刺激计划效

果减退,经济增长动力就会不足,再度衰退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因此,目前的世界经济复苏主要还是由政府驱动的,世界经济还没有真正走出危机困境。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呈低速复苏态势,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速虽仍较快,但下行压力加大,加上大国的宏观政策有可能调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以改变,美国量宽政策退出预期增强加大了世界经济走势的变数,未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好转,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止跌回升迹象,估计未来两年内全球主要经济体将实现经济复苏。

(二)国内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和国内、长期和短期、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多年未有的错综复杂局面。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基础尚不稳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都需要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因此,我们既要充分看到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发展信心,

也要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但总的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调整为我国加快结构升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带来新的机遇。国内区域发展呈现出新格局,合作共赢机制不断深化,为我们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一体化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应对当前挑战和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以挖掘市场潜力开拓发展空间,以增强企业活力提升发展水平,以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任务目标,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三)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前景分析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全面发展期。市委、市政府做出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三创”活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决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进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新阶段。二是经济转型期。我市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最终需求、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导向,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三是城乡一体化深化期。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城乡联系明显增强,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开始放缓。“十二五”时期,城乡二元结构将基本打

破,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四是集聚发展加速期。“三大产业板块”、“四个功能区”搭建起我市发展的新框架。“十二五”时期,通过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促进各项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区域和城镇集聚,将带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五是社会建设提升期。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等社会结构深度调整,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统筹城乡建设,提升服务供给,完善社会管理,将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切实研究解决制约“十二五”规划完成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消除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和问题,以保证“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关于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我市服务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实施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完成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受很多因素制约,从我市实施情况看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我市服务业占比低的问题在短时期内很解决。我市作为钢铁主导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发展没有明显的新的增长点。二是企业规模偏小、档次较低、竞争力不强,缺少龙头骨干企业,在全省及至全国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少之又少。三是在政策落实上,尽管各级都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从协调落实政

策的企业数量看,出台政策在可操作性、适用性上还不尽人意,政策很好,但看得见,摸不着。

(二)关于财政收入下降问题。一是重点行业效益下滑。钢铁行业一直是我市发展的支柱行业,金融危机前,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2008年达到最高,钢铁行业缴纳地方税收12.9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42.7%。金融危机后,钢铁行业形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013年1-5月份吨钢价格约3960元,每吨下跌500元左右,降幅4.81%,缴纳地方税收3.65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仅为16.2%,钢铁产能的结构性过剩进入深度调整期,预计下半年钢铁行业低迷状态仍将持续。二是非钢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我市非钢产业存在总量小、缺乏大企业拉动等问题,对钢铁行业难以形成补位效应。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钢铁市场影响,价格下跌,需求减弱,并将延续下行趋势;建筑、房地产业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增收不乐观;交通运输业受钢铁行业不景气、燃油价格调整等影响,一直呈下降趋势。

(三)关于要素瓶颈制约问题。当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供给持续趋紧。土地方面,一方面国家进一步加强土地调控,土地供应和建设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项目建设用地紧张,土地缺口严重;另一方面我市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资源稀缺;同时,园区建设还存在投资密度低、土地利用率不

高等问题,造成了原本稀有的土地资源的浪费。资金方面,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今年我市大项目建设延续了去年以来的良好态势,去年上了394个项目,今年上半年新开工191个项目,这些大项目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受国家稳健货币政策影响,信贷规模增长空间有限,银行表外业务管控严格,企业上市审批放缓,社会融资规模面临多重困难。同时,我市企业不同程度存在贷款互保、联保问题,一旦一家企业资金链条出现问题,可能会波及一大批企业,另外,在民间融资领域,高利贷和非法集资时有发生,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持续上升。劳动力方面,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吸引人才难,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在持续趋紧的宏观调控大背景下,要素制约将影响我县加快发展的步伐。

(四)关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全是一个以钢铁、能源、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重化特征比较明显,发展的稳定性、均衡性、协调性不强。虽然我们下了很多功夫,做了不少工作,但我市现有产业体系的一些内在弱点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不断暴露出来。一是重,主要是指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偏重,结构单一。2012年,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91%,钢铁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到52%。二是低,主要是指企业的科技含量偏低。2012年高新技术产值24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占比在全省十七市中排倒数第二位。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十分薄弱,规模以上企业内部建立研发机构的

比重较低。现有及在建企业中,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数量少,大部分项目技术和产品属于战略新兴产业的边缘技术或产品,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支撑能力弱。三是小,主要是指企业规模偏小。2013年上半年,在全市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排行榜中,新兴产业企业只有15家,缴纳国地税共7232万元,分别占总数的7.4%、2.1%。同时,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少,零星分散,远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对经济的拉动能力非常低。四是弱,主要是指企业扩大再生产实力弱。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仅为6.6亿元,不及一家企业的利润,很多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再投入、扩大再生产能力弱。五是高,主要是指资源消耗高。大多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冶金、纺织等行业用电量占全市工业用电的90%左右,万元GDP能耗偏高,我市万元GDP能耗是全省的近3.4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抓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推动了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今年上半年,我市非钢产业产值首次超过钢铁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要进展。

五、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目标的建议措施

从前两年实施的情况看,虽然受复杂多变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规划目标设置

和政策措施总体上符合全实际,正在顺利执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是能够顺利实现的。但后三年的发展任务仍然比较繁重,尤其是前两年没有完成预期目标的工作,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一)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增创全发展新优势。省委 53次常委扩大会议和省政府11 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规划》将济莱协作区单独设章,如把全定位为“省会副中心”,使全成为济南的城市发展新空间、经济增长新引擎、产业转移首选地;在产业、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依托济南“中国软件名城”的优势,在全规划建设鲁中软件基地,建立济南综合保税区鲁中(全)保税区,加强济南整车企业与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合作,驻济高校与全联合办学等等,这对全来说是重大利好。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协作区建设,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市党政代表团访问了济南等周边四市,就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深入探讨。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深化研究、主动对接、积极作为、推进落实”的思路,积极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争取在三个统一(组织领导统

一、战略规划统

一、重大布局统一)、五个同城化(交通同城化、通讯同城化、户籍管理同城化、公共服务同城化、资源配置同城化)方面尽快有实质性进展,为全发展增添新动力、增创新优势。

(二)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今

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改变全总量小、实力弱、结构单一的矛盾,最有效地途径就是抓投入、上项目,通过新上一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项目,以增量的优化带动存量的调整,从而实现全经济转型升级。我们将扎实开展“大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以“提速度、提质量、提效益、提水平”为目标,坚持把速度和质量作为大项目建设的生命线,把推动转方式调结构贯穿于大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加快新上和推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装备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品效益好、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完成年初提出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增加4个百分点,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增加2个百分点任务。针对项目建设阶段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引导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推进华能全电厂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不锈钢精深加工、中天新材料产业园、珅诺基生物制药、环球V6发动机及高档商务车等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大项目200个以上,全年投产大项目100个以上。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攻坚,把招商引资作为新上大项目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认真组织好境内外集中招商活动,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效益、档次和水平,坚持招商选资、招优选强,坚决不上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不上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的项目。

(三)强力抓好工业发展,增强全市经济实力。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增强企业微观主体活力上,以企业膨胀带

动全市实力提升,加快培植一批过10亿元的企业、过百亿元的产业、过千亿元的园区。一是“抓大”强龙头。实施大企业培植“613”工程,集中力量、集中政策、集中资源扶持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力争3—5年内全市新增600家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10家,培植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企业30家。二是“抓小”强基础。落实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力争今年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均增长12%以上,民营经济实现税收增长20%以上。三是抓园区强带动。在全市规划建设“四大平台”,促进企业集群发展。启动建设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3-5年内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与莱钢集团共建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3-5年内莱钢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园区产值突破500亿元;加快发展市高新区,3-5年内园区产值力争1000亿元;加快发展莱城工业区,3-5年内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前,“四大平台”聚集了全市7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造了全市80%以上的工业产值。四是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住大项目建设的机遇,按照“产业规划化、规划项目化”的原则,编制好我市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级攻坚招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大力发展以粉末冶金、特种纤维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电子基础材料、半导体照明(LED)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为重点的生物制药产业,以新能源、节能环保技

术与装备为重点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以电动汽车整车制造、电机、新型电池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牢牢把握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坚持用长远的眼光来谋划和推动城乡发展,通过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城乡建设,提升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按照“小市大城区”的思路,大力实施《城市建设三年实施纲要》,着力加快“四城四区”建设。重点加快主城建设,打造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区;加快钢城建设,打造绿色钢铁示范区;加快北部新城建设,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商贸休闲区;加快雪野旅游新城建设,打造现代化的文化旅游名胜区。把镇域突破作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推进“四化同步”的交汇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结合点,引导各镇(办)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竞相发展,力争通过3-5年努力,有5个以上镇(办)地方财政收入过3亿元、10个以上过亿元。大力实施《农村建设三年实施纲要》,加快镇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村新社区、生态文明乡村等重点工程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五)突出创新能力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发挥好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引导资金的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科技成果创造与转化等重点项目;着力强化平台建设,加快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着力抓好人才工作。大力实施“515”人才引进工程和海

21

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百人计划”,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探索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异地兼职等人才柔性引进渠道。同时,加快雪野生态软件园、高新区企业孵化器等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健全完善贷款贴息、研发奖励等人才创业配套政策,为吸纳聚集人才搭建平台、创优环境。

(六)积极化解瓶颈制约难题,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用市场的手段、创新的理念、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各种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把金融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金融活则经济活、经济兴则金融兴”的理念,着力建设良好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强化环境整治,整合金融、工商、公检法等部门力量,建立打击金融违法行为联动机制,对骗取套取银行贷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行为严厉打击,最大限度保障银行安全。运用好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中小企业过桥贷款基金,积极推行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为中小企业提供助保金贷款和过桥贷款。同时,着力破解用地瓶颈,积极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大力开展闲置低效用地集中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以“改、建、提”为重点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新机制,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绿色产业,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民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全面

22

完成十大民生实事。抓住大项目建设的机遇,继续实施全民创业就业培训和创业实训工程,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对城乡“双零”家庭、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巩固城乡“双零”家庭动态消零成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2253套结转项目和2804套计划开工建设保障房建设,新增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560户。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好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依托全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引进本科高等院校。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

(八)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创发展新优势。把营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发展要素之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重点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在进一步压减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内设行政审批办公室,并将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确保部门行政审批权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到位。推行行政服务标准化,严格落实行政审批“一表通”、并联审批“一本通”、首接部门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精简优化服务流程,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继续实行部门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企业督导联络员制度,切实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23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O一三年八月十九日

24

第6篇: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05年是实施《××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第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既定目标任务,我县上下各级组织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和完成《规划》的总目标与主要

任务,从《规划》实施进程的监测结果看,《规划》得到了有效执行,我县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及法律保护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实现,妇女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社会发展的层面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妇女事业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推动和促进我县妇女事业的健康、快速、全面发展。

一、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2005年,我县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使我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表现如下: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968元,比2000年增长了93.2%,财政总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01元,比2000年增加359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80元,比2000年增加1487元,增长42.57%。

二、《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

我县的妇女儿童发展监测评估以《××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确定的终期目标为主,从妇女儿童与健康、妇女儿童与教育、妇女与经济、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儿童与法律、妇女儿童与发展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妇女儿童发展六大领域主要目标的预期完成情况是:

(一)妇女儿童与健康

我县妇女儿童享有各项医疗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权利,妇幼保健工作有新进展,具体表现为:

一是儿童营养水平明显提高,体质明显增强。2005年,我县共有人口49.28万人,其中女性24.37万人,出生婴儿4619人,其中女性2301人,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0.74,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78‰,婴儿死亡率为6.5‰,比2000年下降了1.53个千分点,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为8.23‰,比2000年下降了1.05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4。各项指标均完成了预定计划。

二是孕产妇保健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我县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妇女生殖保健知识普及率、婚前医学检查率已超前完成了规划目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了92.67,孕妇产前医学检查率为100,孕妇死亡率降至为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7。

三是育龄妇女享有生殖保健服务。我县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为89.35,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95以上。

四是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8.96,计划免疫(四苗/全程)接种率99.36,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9.92,均达到了指标要求。

(二)妇女儿童与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妇女教育事业是提高妇女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一直把国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规,落实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春蕾计划”和“希望工程”的实施,使我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女性接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逐步缩小,女性受教育人数的比例不断提高。

一是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儿童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了100,小学净入学率100,小学5年巩固率100,均已达到规划目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三年巩固率99.2,初中学生辍学率0.80,其中女性为0.48,均在规定指标内。我县已经普及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二是有步骤地普及高中教育。我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4,比预定指标差1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2005年,参加女性专业技术培训的人数达10万人,农村妇女科学文化普及率达98,有劳动能力的妇女掌握实用技术达7万人,成人识字率为99.4其中女性为99。

四是特殊人群的教育得到重视。2005年,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91.6,比规划目标提高了1.6个百分点。

(三)妇女与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2005年,我县继续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保

护妇女平等就业的劳动管理机制,禁止招工、招聘中的性别歧视,切实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权利,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县乡各级组织和劳动部门,积极开辟适合妇女特点的就业领域,为妇女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妇女就业途径不断拓宽,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程度越来越高。

一是女性就业人员逐年增加。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就业意识也逐渐转变。虽然单位就业率有所下降,但实际就业人员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闲置劳动力越来越少,女性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她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乐亭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和大的贡献。2005年我县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达到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

二是女性的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95万人,其中女性1.3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04万人,其中女性为0.9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女性为0.37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3.6万人,其中女性为1.8万人。从参加各类保险的男女性别比来看,虽然逐年在缩小,但整体差距还较大,这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三是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再就业效果显著。县委政府十分注重解决失业妇女再就业和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这一现阶段实施妇女发展规划的重点难点问题。首先妇联与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等部门携手合作,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有计划、有系统地为妇女提供就业帮助。其次县妇联会同劳动保障局、农业局、司法局、卫生局、科协等单位深入农村基层,对妇女进行就业观念引导,在全县举办“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专题培训。此外,县政府还制定了零就业家庭扶持、技能提升、岗位开发三项促进就业措施,安排扶持城乡就业的补贴及其他各类扶持资金,促使一大批失业妇女走上了新岗位。

(四)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

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是男女平等最高层次的内容,是体现妇女进步与发展的关键措施。我县广大女性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女性干部的参政比例和议政水平不断提高。到2005年底,列入《规划》监测指标的县级、科级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的配备率、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比重、村(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等指标,均比2000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是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比例稳步上升。2005年,县级党委、政府、乡镇党委领导班子都配备了女干部。其中县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县级领导班子中共配备5名女干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中至少配备了有1名女干部,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11.7,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80。

二是建立了后备女干部人才信息库,做好后备女干部的培养工作。为确保女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明确并完善了培养女干部工作的目标任务、要求措施、培养教育和领导责任,着力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和女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女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为我县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妇女参与社会事务决策、管理的程度增强。我县共有干部9282人,其中女性干部有4762人,占干部总数的51.3。2005年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是219人和171人,其中女代表和委员分别是42人和41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9.2和24。

(五)妇女儿童与法律保护

我县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和妇女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制意识,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切实保障妇女的各项权利。公安机关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开展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和多次打击拐卖妇女儿童专项斗争,有效预防和打击了涉及妇女刑事犯罪的案件。大力开展对弱势妇女实施社会援助活动,切实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妇女的合法权益。

一是侵害妇女人身权益的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打击强迫妇女卖淫犯罪,做到即发即破,坚决保护妇女权益。加大了劳动监察力度,2005年,被劳动监管部门查处的童工数有2人,并对非法用工单位按规定给予了严厉的处罚,全年未成年人犯罪率为0.023。

二是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继续扩大援助的范围,如增加交通、工伤事故赔偿、干涉婚姻自由、离婚财产分割、家庭暴力处理等法律援助事项,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受理立案期限,制定实施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保护了妇女合法的控告权、申诉权及在诉讼中的各项权利。

(六)妇女儿童与环境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社会关爱女孩、尊重妇女合法权益的公民意识不断加强,为我县的妇女儿童营造了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是农村妇女生活环境不断优化。200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3.18%,比2000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但距离2010年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仍需要进一步努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65,超额完成了目标规定。

二是进一步加大教育、卫生和妇幼保健经费投入,为妇女儿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05年,用于教育事业财政投入10315万元,比2000年增加了5729万元,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用于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2316万元,妇幼保健经费投入为1万元。自然环境的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愈来愈优良,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三、《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女干部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农村女干部存在文化偏低、活力偏弱的状况。机关女干部中,本科以上学历不多,大部分是大专学历。女正职领导干部不多,懂经济、会管理、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女干部不多。

二是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还需进一步加强。女性就业、任职、提拔等诸多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女职工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岗位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政策落实不好,特别是部分私营企业不愿与女职工签订或续签合同,甚至随意解除劳动关系,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还相对薄弱。

三是妇女儿童保健和妇女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五年来,我县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偏高,社会保险中,男女比例基本为2:1,男女差别较大,农村基本社会保险十分不完善,城乡差距较大。

四是自来水普及率还没有达到标准,尽管我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比2000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距规划指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加快改进的步伐。

四、促进妇女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要促进我县妇女事业的全面发展,必须继续坚决贯彻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社会发展,促进妇女的全面进步,保障妇女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保健、法律保护、环境等各个领域的权利,提高妇女分享社会资源的程度和生活质量。

(一)加强领导,突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促进解决妇女事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的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从政策、人力、财力上给予解决和保障。各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常规或专项行政督查和执法检查,加大干预力度,加快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二)与时俱进培养选拔女干部

要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抓好女干部队伍建设和后备女干部队伍建设。要鼓励女干部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竞争、提高素质,奋发有为。积极扩大基层女干部的来源,乡镇、街道招聘或录用干部,县直机关招录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女性都应占一定比例。要抓好基层女党员的发展工作,为乡镇和村居委会选拔女干部打好基础。要组织好女干部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保证女干部在各种干部培训中的数量和比例。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女干部实施轮岗交流,提高综合能力。要抓住关键环节,不失时机地选拔女干部。要拓宽视野,可尝试定向、定位的选拔方式,为优秀女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此外,要将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运用在女干部的推荐、监督、培养、教育等工作上,促进女干部选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大力提倡妇女婚育新风尚,提高妇女生殖保健水平

要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活动和在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社区开办宣传专栏等形式,在全社会中广泛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宣传,促使广大婚龄、育龄妇女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努力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

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妇女病普查的工作力度,健全制度,组织开展妇科常见病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妇女疾病预防、治疗等保健知识,筹措经费,落实专业人员,切实提高妇科病的检查率和治疗率。

(四)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切实把维护妇女健康的权益落到实处

加大对卫生保健产品、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对法律规定的母婴保健技术实行执业管理和人员资格管理,依法查处危害妇女儿童身体健康的违法行为。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妇幼卫生知识,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能力和利用卫生机构服务的能力。

(五)加强妇女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女性职业技能

一是强化就业培训工作。指导各类职业培训实体,在城乡妇女中大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就业培训,积极开发适合女性就业的专业(工种),扩大招收妇女的总量,使失业女性通过技能培训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二是要狠抓下岗女工的再就业培训。要将再就业培训中心的培训重点转向下岗职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大力开展下岗职工的培训工作。三是继续抓好在职职工的培训。根据职业变化需求和妇女从业人员的特点,大力开展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岗位培训,提高妇女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妇女终身培训体系。四是以引导和扶持农村妇女向非农业转移为重点,大力开展定点培训、定单培训和各类实用操作技能的培训,为农村妇女在非农业领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六)拓宽就业领域,为妇女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充分考虑妇女就业的特殊需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主要是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在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方面,适当对女性倾斜照顾。同时加强对妇女就业服务工作,扶持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对女性就业的服务引导工作,促进妇女实现充分就业。

(七)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不断提高服务功能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扩大生育保险范围,保障女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基层卫生设施和人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妇幼卫生机构,提高基层妇幼卫生服务水平和保健工作的覆盖面。

(八)进一步加大对妇女儿童阵地建设的经费投入

加快妇女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多功能活动场所建设,力争在2010年建成乐亭妇女活动中心,健全完善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和城镇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妇女生活环境。

××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

第7篇: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期评估工作报告

按照市会议精神,我县从四月中旬开始,对2001-2005年我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县政府对这次评估工作非常重视,,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wmxz.cn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任组长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经过主管部门的周密安排和综合协调,各有关单位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预定的期限内顺利完成了评估工作任务,并撰写了《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中期监测评估报告》和《中期监测统计报告》。

我县共有人口近50万,妇女占总人数的一半,0-14岁儿童有9万人。2002年初,县政府制定了《乐亭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和《乐亭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既定目标任务,我们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形成了符合我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整体工作格局。即:党委重视,政府协调,人大监督,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支持配合,广大妇女儿童积极参与的格局,有利地推动了规划的实施,妇女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到目前为止,妇女儿童《规划》中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大部分均已达到,仅有一小部分没有完成。全县妇女儿童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双提高”(妇女儿童地位提高和妇女儿童素质提高),“双促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的良好效果。下面将五年来我们的具体做法向各位领导做以简要汇报。

一、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奠定了妇儿工作的思想基础

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设计部门多、工作对象广、任务指标实、专业性科学性强,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加大政府干预的力度,强化管理、落实责任,有政府把《规划》中涉及的指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系统管理,并作到了“三个到位”:

1、领导认识到位。妇女是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21世界的主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妇女儿童工作做为头等大事来抓,提高到战略的位置来认识,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了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县长亲自抓此项工作。各级领导把《规划》的实施作为自己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密部署,真抓实管,同时注意摆正了三个方面的关系。即:摆正了完成《规划》与本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关系;与提高全民素质的关系。为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目标责任到位。明确目标,划分责任,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可以减少互相扯皮,又有利于加强协作。工作中各单位从强化责任入手,把《规划》的落实纳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明确规定把完成指标的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依据,并建立健全了妇女儿童的网络体系;即以卫生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牵头的妇女儿童保健体系;以妇联、司法局、法院、公安局牵头的维权体系;以教育局、宣传部、广播电视局牵头的宣传教育体系;以人事劳动局、总工会、卫生局牵头的妇女就业与劳动保护体系;以农委、妇联、科技局、畜牧局牵头的帮扶体系;以县委组织部、妇联、教育局牵头的妇女儿童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同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每月的联络员例会制度、委员汇报制度、宣传制度、培训制度等。使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沟通密切配合,为落实《规划》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3、督导检查到位。为掌握全县《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专门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部署。同时,县妇儿工委还成立了监测评估小组,每年对《规划》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自查评估。通过自查评估,使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工作任务,明确哪些指标已经完成,哪些方面和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便于研究制定响应对策,为《规划》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齐抓共管,措施得当,确保了规划实施的整体推进

实施《规划》涉及到部门多,领域广。为使这些职能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规划》中指标凡是涉及两个以上的部门都做到了及时沟通、协调,共同完成,使各自一摊分条管理的工作真正符合妇女儿童发展的总体要求,使各“条”在“块”中结合,在妇女儿童身上形成综合效益。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部门配合,协调联动,全面实施“四大工程”

1、素质工程。五年来,为落实好《规划》,我们始终注意把提高广大妇女儿童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常抓不懈,并注意从基础抓起。为提高人口素质,县妇幼保健医院积极开展了预防神经管畸形项目;县计划生育局实现“四上门”服务制度,即:婚后上门传授优生知识,孕后上门指导孕期保健,产后上门讲解科学育儿及节育知识,术后上门开展生殖保健服务;县妇联还积极协调计划生育局、民政局、卫生局在全县开展“十万家长学三优”活动,先后组织了“读书

校舍、医院和卫生院以及卫生室,购置先进设备等,如今各大医院设备齐全,各卫生院都配备了各种医疗保健设施,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购置了b超仪和红外线治疗仪等先进设备。为妇女儿童保健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

2、实现妇女儿童生存保护环境的突破。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把妇女生存保护环境做为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加以改善。五年来我县的爱婴医院的建设已经达到了高标准,妇幼保健人员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通过举办孕妇学校,发放母乳喂养的宣传手册等,使“母乳喂养好处多”的观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有条件的分院、卫生院和县级医院设立了母婴室,不断加强对孕产妇母乳喂养的宣传指导。县委、县政府把乡村卫生室建设列入小康建设的规划中,要求与党支部“两室”建设一起布置,一起检查验收,使这些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规划》的目标任务,村村建起了活动室。同时我们把改水改厕工作也纳入重点难点工作之中,这项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广,最直接的阻力就是传统的陋习。为彻底改善妇女儿童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改水改厕规划》,确定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并做为小康村镇建设达标的验收条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经过各级组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使这项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63.18%,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0.65%。

3、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突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家长教育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的“读书无用论”以及“只有高考一条路”等错误观念又有所抬头,实施《规划》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县妇联、教育局联合全县开展了“素质教育进家庭”活动,县妇联还结合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素质教育0岁抓起”的新思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引导广大儿童家长进一步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子观、人才观,努力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公民。

三、求真务实,扎实运作,推动了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

五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规划》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展顺利,妇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达到了“四个优化”。

(一)优化的社会环境

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面向(面向领导层、社会、妇女儿童),加强宣传,营造了全社会都来关心妇女儿童事业进步发展的良好氛围,“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只要是涉及妇女儿童的事,各级各单位都予以优先考虑。妇女儿童置身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生活、劳动,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广大妇女学科学、用科学,努力为社会贡献聪明才智,儿童少年学文化、爱科学,长大立志成材。

(二)优化的育人环境

五年来,从硬件投入到基础教育投入,我们的育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到目前,全县已经全部修建和改建了危房,破旧校舍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生源的逐渐减少,各镇乡逐步在撤校合并,预计今年暑假后全面完成撤、并校工作。大力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3.2%,学龄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了100%,小学巩固率达到了100%,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9.2%,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1.6%。各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初中全部普及了语音室、微机室,实验室、仪器室全部达到了二类以上标准。学校以净化、美化、绿化、地面硬化和校园文化“五味一体”的创建花园式学校充分发挥了校园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并全部通过了普九验收。由于公安、司法等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加强了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我县未成年人犯罪率降至为0.023%。为了教育引导广大妇女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在农村,村村建立了妇女儿童活动室,购置了各类图书;通过“双学双比”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充分调动了广大妇女学科学、用科技,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县共培养女农民技术员1280名,十万名参赛妇女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和1-2门高新技术。在城镇,广大女职工积极参加“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她们爱岗敬业,一技多能,成为企业改革的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加大培养选拔妇女干部的力度,到目前全县县直大部分单位都配备了女领导干部,14个乡镇全部配齐了女领导干部,女领导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98%。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参政议政能力也不断增强,

(三)优化的就业环境

《规划》实施以来,社会各界积极为女职工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针对下岗问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对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实行减免税收等政策。为了使下岗女职工适应社会不同岗位的需要,掌握实际技能,县妇联成立了巾帼培训中心,各种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并和县劳人局再就业培训中心联合,组织下岗女职工参加培训,使广大妇女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为她们积极开拓就业渠道,教育引导下岗女职工转变择业观,下岗不矢志,鼓励她们自谋职业,闯出自己的新路子,使她们尽快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五年来共培训下岗女职工2000多人,全部走上了工作岗位,上岗就业率达到100%。

(四)优化的保护环境

在城镇企、事业单位中,认真贯彻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法》和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女职工“五期”劳动保护不断加强。每年,总工会、妇联会同妇幼保健医院和县医院为女职工义务检查身体一次;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每季度为育龄妇女进行免费查体查病一次;在优化儿童生存保护环境中,通过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使孕产妇早期检查率、产前检查率和保健覆盖率均达到了100%,母乳喂养率达到了98%。每年“六一”节期间,卫生部门组织医疗技术人

员巡回全县,义务为儿童查体;通过实施改水改厕工程,全县农村卫生环境有了很大改观。

以上是我县五年来实施妇女儿童《规划》具体做法。五年的工作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妇女儿童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党委政府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当然也离不开广大妇女儿童的积极参与。我们距离指标的全面完成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村自来水和卫生改厕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县委、县政府已经制定了五年规划,在今后的五年中,要千方百计,加强投入,使农村的改水改厕工程达到《规划》的标准。为了提高农村广大妇女的整体素质,下一步我们打算和农业部九亿公司联合,用赠电脑的形式在农村妇女中普及网络科技知识,让一些有能力上网的女能手女农民,通过互联网,学科技致富知识,掌握最新科技信息,并通过远程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生活档次,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女农民。随着我县经济情况的不断好转,县财政将继续加大对教育卫生的投入,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一定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规划》制定的全部目标任务。

乐亭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上一篇:行政组织学作业下一篇:发展比较优势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