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财务管理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绿色财务管理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现阶段,在时代历史的进程中,伴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呈上升趋势提高的背景下,各个领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工业活动促进了技术和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经济与人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篇:绿色财务管理论文

绿色营销趋势下企业绿色管理战略初探

摘要:绿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战略,有远见的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推行绿色管理。

关键词:绿色营销 绿色管理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环境观念深入人心,以环境保护为特征的绿色消费正影响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开发绿色产品对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企业形象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之产生的绿色营销也正逐渐成为国际营销的新潮流。所谓绿色营销,又称环保营销,是指企业运用营销工具,以不损害人类自身及后代的未来需求为条件,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现在需要的经营与销售活动。有远见的企业家要抓住机遇,引进绿色观念,推出绿色产品,开发绿色市场,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①研究(Research):把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②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③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绿色产品,积极采取“绿色标志”;④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⑤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企业形象。

1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意义

1.1 绿色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革命以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相对狭小。因此,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不甚明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的程度和强度日益扩大,使发展与环境的互馈关系趋于恶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寻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便是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采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或模式──绿色管理,把生产经营活动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2 绿色管理是适应绿色消费浪潮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强,从而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重要的转变,“绿色消费”逐步形成,人们开始关心消费中的环境代价,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健康的绿色商品。企业必须关注自身的环境行为,实施绿色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1.3 绿色管理是环境问题法律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的全球性、区域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文件不断出台,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等的履行增强了国际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强制性,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政府的环境管制下,企业必须顺应环境问题法律化的趋势,对已有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改变,实施绿色管理,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

1.4 企业发展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中心,即“绿色回合”。预计WTO在近一两年内出台一大批环保公约。由于WTO允许各成员国采取相应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因此,绿色壁垒将必然存在,而且会成为最重要的“变相贸易壁垒”。为了遵循这些绿色贸易规则,冲破绿色壁垒,免遭贸易制裁,企业必须实施绿色管理战略,才能求得快速健康的发展。

1.5 实施绿色管理,提高自身利益 企业自身利益也驱使着企业强化环保意识,实施绿色管理,降低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既节约了材料利用成本,又可降低污染和污染治理费用,从而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以较少的绿色投入,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相反的是,那些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不仅要负担沉重的治污费用,甚至是来自政府环保部门的罚款,更严重者还遭受关门停业的风险。而且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2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

2.1 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定位绿色市场 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作为必需和重要的因素予以考虑,重视研究并采取环境资源保护措施,这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首要观念和基本思想。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或咨询公司收集各种绿色信息,调整和预测绿色需求,分析绿色细分市场,推出定位绿色市场的经营和发展战略。

2.2 建立绿色组织,弘扬企业绿色文化 绿色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企业内部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须由企业的高层推动。企业应当建立专门的绿色组织来推进企业的绿色管理,使绿色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加强绿色管理理念及战略的宣传与教育,弘扬绿色企业文化。这种“绿色”教育培训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企业内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绿色革命”。

2.3 致力绿色产品设计,研发绿色技术 绿色产品设计,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防污措施纳入产品设计,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和技术研发的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并行考虑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功能、使用寿命、经济性和质量等。绿色设计是研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基础,也是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战略的重要环节。

2.4 通过绿色认证,获得绿色签证 国际标准化组织顺应世界保护环境的潮流,对环境管理制定了一套国际标准,即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取得ISO14000认证,即意味着企业的绿色管理质量的到外部的认可,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取得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以此来树立消费者青睐绿色形象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大选择。海尔集团是我国第一家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由于实施ISO14000标准,企业进一步深挖节能降耗潜力,各分厂物耗总额下降34.8%,折合单台冰箱物耗下降82%。海尔无氟绿色冰箱,在欧洲市场销量连年翻番,成为亚洲向欧盟出口冰箱最多的企业。

3 结语

企业在绿色营销趋势下实行绿色管理,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只有将其传统的只顾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无度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管理模式,转变基于自身生存而谋求于企业、社会、环境三方共赢的绿色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否则,就会在波涛汹涌的全球竞争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参考文献:

[1]姜太平.绿色管理——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J].决策借鉴.2000.(1).

[2]沈根宝.绿色营销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

[3]刘承伟.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新领域[J].齐鲁学刊.2001(4).

[4]漆雁斌.绿色导向.21世纪企业管理新理念[J].中外管理导报.2001(11).

作者:葛弘博

第二篇:绿色施工技术及绿色施工管理

【摘要】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施工技术是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再加上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建筑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的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所带来的污染,以高效环保低耗能作为建筑施工的目标。坚持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开发,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施工;施工管理;遵循原则;技术应用

0.前言

绿色施工是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环境保护、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是站在全局发展高度提出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新的施工理念,是未来建筑施工企业努力的方向。

1.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意义

(1)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体现,是各种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运用,绿色施工的基本内容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绿色施工包括降低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文明施工、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实施绿色施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随着循环经济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绿色施工技术已成为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现象和施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不断加强施工环境管理,改进施工工艺、使用环保材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施绿色施工是施工企业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施工企业的社会责任。

(2)绿色施工技术指的是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利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将工程施工安全以及基本的施工质量作为基础,最大程度上文明施工,通过减少噪音、保护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等方式,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施工模式。这种技术是当代施工企业的核心技术,既对建筑施工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能使得企业的施工成本有所降低,这样不仅建筑施工的质量得到了有利的控制,也达成了节能生产、生态保护、资源回收利用等生产目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满足了建筑施工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良好收益。 与此同时,绿色施工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城市若要发展,必然要进行建筑工程的建设,建筑工程施工水平的高低以及品质的良莠,极大程度上标志着城市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状况。采用绿色施工技术,可以减少在建筑施工中对社会、自然环境的污染破坏,遏制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使得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促使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节能环保,为城市居民奠定良好的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基础。

2.绿色施工应遵循的原则

建设工程施工阶段要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要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和清洁生产原则。循环经济原则要求施工时做到使用能源的循环再利用, 从源头上节约能源, 降低成本, 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清洁生产原则不仅要求建筑过程无污染,而且要求建筑在使用时也要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3.绿色施工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

3.1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管理来提高绿色施工的实施效果

为了保证施工企业能够顺利、高效的实施绿色施工,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对绿色施工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和监督。实施绿色施工之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普及,让项目建设的参与者了解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并让每个施工人员能够主动的参与到绿色施工当中,主动的去落实绿色施工的方案实施。项目管理人员除了要按照绿色施工方案编制专项施工计划外,还要对方案、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通过对工序工艺管理、现场材料加工管理、现场管理等不断改进、调整,保证绿色施工的质量。

3.2突出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应该是一种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建筑,其对环境的影响理应降到最低,在建筑建设过程中应尽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并根据各地的特点,充分利用不同地域的资源和环境,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在为居民提供舒适满意的居所的同时,最高效率的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和能源,实现真正的“绿色”。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把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结合起来,这一结合可以实现用生态系统自身产生的能源补充消耗的能源,不至造成能源的亏空,借助阳光、风力等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对能源的要求,使其具备更加完善的可再生功能和自我恢复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3绿色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

节约材料和保证材料资源被充分利用,是绿色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材料不但是降低工程成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对有限的资源与能源节约。我们在节约材料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应有节约材料的目标和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可对材料的采购、搬运、贮存、加工、使用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管理措施,确保做到:采购时有合理富余,无积压;搬运时少破损;贮存时无变质和散落;加工时有优化、少废料;使用时有策划、有限额、无返工。除此之外,减少材料运距、做好产品的保护、临时设施尽量使用可周转材料并提高其周转次数等,都是我们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绿色施工的有效途径。

3.4强化对能源、资源科学调配、使用

通常而言,建筑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的绿色管理主要是基于对能源和资源的科学调配和使用。对于能源管理来说,其首要目的在于节约能源,其次是要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而具体的控制措施则需要从施工工艺和设备着手。在工艺和设备选择过程中要尽可能优先选择绿色环保的施工工艺,也要选择能源消耗量少的机械设备,对于出现故障的机械设备要及时进行检修和保养,以节省能源的消耗。所谓的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对施工现场水资源的保护和防止污染,注意对水源的保护,控制用水量,要善于利用和收集污水和雨水,对这些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应用于对水质要求不高的施工中,可实现废水的循环利用。

3.5绿色施工环境的保护技术

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建筑垃圾废弃物污染。在施工中可以采取一定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如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等。针对建筑施工导致的各种噪音,以及由建筑材料堆放、运输、清运、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扬尘,和垃圾废弃物,在绿色施工中可以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技术措施来防护。

3.6绿色施工用地的保护技术

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施工规模条件进行严格控制,优化绿色施工技术措施、合理科学使用建筑施工的有限面积,提高建筑施工空间的高效性。

4.结束语

实施绿色施工,必须要科学管理,提高绿色施工的技术和管理创新,把绿色施工理念真正贯穿到施工全过程。研发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提高工效、降低物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在科学运用和合理掌控施工材料的基础上,以全过程的绿色管理手段,实现绿色施工的目标。[科]

作者:郭延政 杨芳

第三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研究综述

摘要:现阶段,在时代历史的进程中,伴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呈上升趋势提高的背景下,各个领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工业活动促进了技术和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经济与人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通过探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之间的联系,由此来看,绿色创新的发生确实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关系。未来的研究应包括整个绿色供应链管理整体及组成部分,以探索其与绿色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创新;分析研究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利用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绿色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在供应管理工作开展中认真对环境因素、资源效率、销售商、生产商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避免在产品获取、加工、包装到后期仓储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应用,并取得了相对不错的应用效果。

1.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对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资源运用效率进行管控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环境问题,旨在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最优化。学者们通常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管控、供应链绿色合作、绿色设计、绿色回收,其中内部环境管控是指企业对自身环境效益进行管控,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供应链绿色合作是指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时,多方以生产绿色产品为共同目标,以绿色生产制造为核心,实现全方位的绿色合作;绿色设计是指产品设计环节应以绿色环保理念为先,在产品使用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均实现绿色环保;绿色回收是指企业应为产品提供回收服务,同时通过多使用环保材料以利于回收再利用。国内学者在环境效益的测量上意见不一致,有学者认为应当采用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等指标,有学者则从微观角度考量环境效益,亦有学者通过模糊效率模型衡量环境效益。

2.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2.1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有不同的理解

大多数企业领导都比较重视供应链管理,但很多员工对供应链管理的了解并不充分。在被调查的60家企业中,49.3%的企业领导者不重视供应链管理,45%的企业领导者普遍更重视供应链管理,5.7%的企业领导者更重视供应链管理。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视供应链管理的作用。而一般关注的企业则接近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很多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中产和低级的经理,43%以上的员工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超过46%的人说,企业管理没有深化下属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基于此,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相对肤浅。近年来,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理论界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大多数员工都意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供应链的流程、目的和目的没有足够的认识。

2.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导政策不完善

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推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优秀的绿色供应链试点企业无法获得实际效益。有关部门还需完善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配套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企业非常关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很多领域没有制定相关政策,也未能有效实施,这也导致企业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动力。

2.3产业恶性竞争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也迅速崛起。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限制和我国区域环境的特点,供应链模式的应用市场受到一些物流企业的制约,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忽视了在配送过程中的高物流成本,并在低价行业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不健康。

3.绿色创新

绿色创新被称为过程、管理和营销的革命性环境创新,这是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带来了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将绿色创新定义为与绿色产品、生产工艺相关的技术硬件或者软件创新,包括节能、绿色产品设计、企业绿色环境管理等技术创新。从绿色创新的各种定义来看,将其归纳为一种新的环境方法、理念、产品、过程或服务,它的重点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且与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差异化。因此,对于具有良好的内部环境的企业,其管理层在推动实施新技术往往就进行创新,这些创新通常会涉及整个过程、产品、甚至营销属性,用来创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因此,绿色创新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实践至关重要。前期的绿色创新做法的研究局限性较大,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瑞典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些研究只考察了绿色创新的一般概念,不能全面地突出绿色创新实践的多维性,后续的研究强调了绿色创新实践的多维性,以提企業高财务水平和环境绩效,但限制于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然而,绿色营销创新作为绿色创新整体概念的一个子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有研究中仍未得到充分的探索。绿色营销创新包括将环境标准纳入产品推广,如生态标签、特许经营、许可和定价活动等。绿色营销创新在绿色创新理念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这一点也是符合实施绿色创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要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确实导致了绿色创新,然而大多数以前的研究聚焦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部分,例如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绿色化。这些研究较少的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具体的行业进行讨论,或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某个部分与绿色创新进行联系。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开发出新的绿色产品可以刺激产品创新、过程创新、营销创新和更多的绿色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03):82-86.

[2]武春友,朱庆华,耿勇.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03):67-70.

[3]周立华,李东旭.基于循环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6-8.

[4]黄博文.跨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5):61-64.

作者:徐允振

第四篇:企业绿色管理障碍分析与绿色战略联盟的构建

摘要:绿色管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管理模式。构建绿色战略联盟,借助外力促发展,是我国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有效途径。基于对我国企业目前推行绿色管理的障碍分析,提出了企业绿色战略联盟构建的主要方式和原则,认为应从政府作用、联盟治理机制、联盟参与者选择、联盟文化等方面加强绿色战略联盟建设。

关键词:企业绿色管理;障碍分析;绿色战略联盟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和作用程度日益加强,使发展与环境的互馈关系趋于恶化。在此宏观背景之下,人类开始检讨和反思传统的发展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这便是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和转变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首当其冲,将生产经营活动同社会、环境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企业正是负载着解决这些问题的使命而产生的,而发展绿色企业对于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以与企业相关的自然环境为主要对象的资源管理及创新活动,把全面绿色质量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且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绿色管理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环境管理的关注。在近30年里,绿色管理问题已成为企业管理领域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的新焦点,研究视角已从环境演化适应延伸到了资源基础观、生态环境响应、环境利益相关者等诸多理论。Hart认为,基于资源基础观的绿色管理研究框架应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了一种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新视角。他的研究关注企业重视外部自然环境管理的重要意义——合理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提升绿色管理绩效,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Arag6n-Correa和Sharma提出,资源和能力是影响企业环境战略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过程也同时受到外部环境(主要是经济、法律、社会、地理等权变因素)的重要调节。Steadman等认为,企业绿色管理不仅能满足政府对环保法规的要求,而且能逐步加强企业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关心程度。在此基础上,Bansal和Roth进一步强调,绿色管理的本质就是企业对自然环境问题作出的响应,这种响应的动机受到合法性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企业开展绿色管理的驱动力,归根结底仍涉及利益问题,原因在于环境污染极可能危害到其他与环境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周边社区居民及单位)。鉴于上述学者们的各种观点可知,企业绿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又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可见,单凭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能力提升,难以实现有效的绿色管理。

目前,由于受到企业资源、绿色法制、监督支持及生态意识等方面的制约,我国企业在实施绿色管理中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积极性。所以,企业应与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战略联盟,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所面临的障碍

(一)企业资源限制

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需要有与之匹配的资源支持,这些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员和其他部门的战略支持。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前期投入涉及到绿色技术开发、先进设备购买、员工培训等方面,需要高额的投资。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够好的企业而言,高额的前期资金投入、缓慢甚至不确定的回报无疑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极大障碍。

企业实施绿色管理不仅仅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更需要绿色技术作为保障。目前,我国的绿色技术开发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开发水平和能力均不足。加上技术开发周期长、投入大、市场需求及投资回报率不确定等因素的存在,导致绿色技术开发的高风险性,影响了企业开发绿色技术的积极性,因而限制了我国绿色技术水平的提高。

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除了资金投入和技术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后续绿色管理中技术管理人员和其他部门战略的支持。国外研究表明,在一些欧洲国家,人力资源的管理技能缺乏是比资金更重要、更能影响企业绿色管理的因素。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绿色技术管理人员,即使有些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生态意识,也往往由于能力限制难以付诸实践,导致态度和行为间的差距。

(二)绿色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由综合法、《污染防治法》、《资源和生态保护法》、《防灾减灾法》等法律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涉及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及噪声等众多领域,为企业绿色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色法律法规虽多,但尚不够完善,可操作性差。具体表现为:其一,环保法的执法主体过多,权利分散,并且没有赋予环保部门强制执行权,致使环保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制止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其二,经济手段模糊,处罚过轻或缺乏处罚依据,在具体执法中普遍存在违规企业拖欠、拒交处罚款的情况。法律法规刚性不足,违规成本低廉,导致部分企业以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

(三)监管支持不足

随着国家和各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监管政策逐步深入落实,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06-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6%,基本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但是,环保总局披露,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十二五”环保压力很大,突出问题在于尚未全面落实各级政府的环保目标责任制,意味着尚存在部分地方仍然仅仅是用GDP考核地方政府政绩。当GDP成为衡量地方政府政绩首要指标时,经济效益就人为被置于环境保护之上,能创造产值而成为地方经济支柱的高污染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庇护的对象,从而打击了其他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积极性。

另外,我国绿色审计仍然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绝大部分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都未进行“绿色审计”。此外,《证券法》也没有规定我国上市企业有披露环境信息的义务。上述监管制度的缺位是我国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重大制约因素。

(四)生态意识缺乏

企业只有具备生态意识,才能感知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管理的压力。然而,目前大部分企业在管理理念中缺乏对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认识,管理者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一般会把绿色管理的资源投资视为额外成本,并且不能产生相应收益。鉴于此,对于他们而言,遵守环境管制或实施超出环境管制标准的志愿性环境管理行为并不能产生竞争优势,只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当企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时,管理者会优先考虑经济利益,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生态意识的缺乏,他们从主观上就没有接受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相

辅相成的绿色管理理念,成为了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内部障碍。

不仅企业生态意识会影响到企业绿色管理的实施,而且消费者的生态意识同样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只有被最终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所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会指引着企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向。推崇消费至上和享受至上的西方消费主义对我国影响很深,讲排场、比阔气的“面子消费”、“时尚消费”现象仍旧存在。还有部分消费者购物时因只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而很少考虑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即真正的绿色消费者很少。由于大多数消费者生态意识淡薄,企业的绿色管理投入暂时不能取得对心的经济效益,有时甚至遭受一定的损失,致使企业选择迎合消费者需求而放弃推行绿色管理。

三、我国企业绿色战略联盟的构建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和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提出的。绿色战略联盟是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盟契约关系,通过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战略联盟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的有效手段。

(一)绿色战略联盟的主要方式

Freeman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直接施加压力或者传递信息来表达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性活动的关注并施加影响:资源依赖理论指出,组织必须关注那些为组织提供其持久生存所需重要资源的环境中的需求,应该更多地关注其环境中控制着关键资源的其他组织和群体的需求,并作出响应。在此基础上,Agle和Mitchell等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提出,组织必须更多地审视并关注控制着组织持续生存所需的关键资源的那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要求。鉴于此,企业应与利益相关者构建绿色战略联盟,以实现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绿色管理。这个联盟不仅包括直接利益者的绿色资源互补,还包括间接利益相关者的绿色社会关系。

1.与直接利益相关者构建绿色战略联盟

直接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直接发生正式交易而形成正式关系的团体和个人,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等。这些群体和个人直接影响企业的绿色管理绩效,同时也受企业绿色管理绩效的影响。其一,企业投资者偏好于将资金投向环保型的实践活动,注重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高度的长期正相关关系。其二,企业绿色管理的实现取决于员工的积极参与,有良好环保声望的企业能够吸引那些对环保有强烈偏好的高素质人才。其三,企业绿色管理的实现起始于绿色投入,必须与绿色供应商联盟,而绿色供应商由于对其声誉的重视必然会停止为环境管理绩效差的企业提供服务。其四,由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指引着企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向。使其成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强大驱动力,推动企业必须改善他们的环境绩效。其五,企业与竞争者联盟,实现资源互补、技术和信息共享,建立绿色战略网络。

2.与间接利益相关者构建绿色战略联盟

间接利益相关者是指不和组织进行正式交易的个人和团体,包括政府和环境专业协会、媒体、社会活动团体等。首先,企业通过制定和执行超前的环保战略使其居于环境管理的领导者地位,并与政府和环境专业协会结盟,共同研究和制定环境战略,参与行业规范、质量标准的制定,并且说服政府制定有利于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环境法规和融资政策。其次,企业要与媒体建立联盟,借助媒体这一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导向的工具,共同引领环保导向,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并提升企业的资产价值。最后,企业的绿色管理实施离不开社会活动团体的支持,社会活动团体是企业的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源。

(二)企业绿色战略联盟的构建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

坚持市场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联盟契约,对联盟成员形成有效的行为约束和利益保护。在我国,企业与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有着密切关系。正确处理这一关系,充分利用市场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无序现象,帮助企业与联盟的参与者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从而为动态绿色战略联盟的建立和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与此同时,政府引导的原则也体现在政府的适当参与。政府应发挥其协调引导作用,建立适合战略联盟需求的企业信息网,营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2.互利、双赢原则

虽然企业绿色战略联盟会呈现一体化的合作模式,但是,参与联盟的单个参与者都具有各自的目标,各参与者的自主利益应得到充分保证,否则将会影响联盟参与者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战略联盟的失败。

3.灵活战略、独立地位原则

由于企业处于呈现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中,这必然要求企业自身具备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与之相适应。当企业因为联盟而失去战略的灵活性时,一旦遭遇环境突变,就会产生巨大的联盟风险。同时,联盟使企业失去战略的灵活性,也违背了战略联盟的目的。战略联盟是建立在互利双赢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一旦某一联盟方失去了独立地位,联盟就变成了兼并,这样,对方的投机就会造成对企业的侵害,而这种风险是企业自身无法承担的。

4.风险收益对称原则

在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应使分配原则与参与者各方承担的风险对称,同时应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措施,以增强参与者各方的信心。

5.互相学习原则

不管企业采取什么方式的绿色战略联盟,联盟的目标都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企业要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企业绿色战略联盟构建的对策

1.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企业绿色战略联盟中既是促进者又可以是引导者。政府的具体作用表现为: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营造有利于企业绿色战略联盟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设置专项资金和项目支持企业绿色管理推行,并引导和促进绿色战略联盟的形成和发展;注重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大力进行绿色教育;积极促进绿色需求,引导绿色消费;按照科学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由于绿色战略联盟伙伴的多样性,政府的政策应当具有灵活性。此外,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绿色战略联盟后,政府部门只能实施监督与协调职能,不能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活动。

2.联盟参与者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联盟参与者直接关系到绿色战略联盟能否成功运行。联盟参与者的选择需要通过谨慎的设计,不能随意。企业在选择战略参与者时必须对其资源能力、组织绩效以及资信状况等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估,选择出值得信任、能够提升双方各自竞争力的组织作为联盟参与者。

3.联盟治理机制的建立

战略联盟中的一个问题是联盟参与者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如何恰当地去处理冲突。因此,在组建绿色战略联盟体之初,应当充分考虑各参与者的共同利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联盟战略导向,并以合理的契约与制度安排加以明确。绿色战略联盟机制主要涉及到参与者之间的谈判机制、信誉机制、监督机制、冲突管理机制以及违约惩罚机制等。

4.联盟文化的塑造

组织文化作为组织行为的指导思想,应具有统一性。绿色战略联盟应具备自身运行所需的绿色文化,把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发展生态经济、创造绿色需求的绿色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作为联盟参与者的合作文化,创造以“绿色合作”为指导思想的战略联盟文化。同时,企业自身必须重视培养和建立学习型文化,在此基础上,企业才会形成较强的吸收能力,才能在战略联盟中学习到更多的经验,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联盟效果。

作者:张艳清 林野

第五篇: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研究综述

摘要: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工业活动促进了技术和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经济与人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文章通过回顾文献,探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之间的联系,研究結果表明,绿色创新的发生确实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关系。未来的研究应包括整个绿色供应链管理整体及组成部分,以探索其与绿色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创新;经济绩效;环境绩效

一、引言

近年来,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对企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的增长同时,中国必须处理许多附带的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我们也迫切需要监测经济运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这些企业的环境绩效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企业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风险,交通拥堵、一氧化碳排放、过度的包装浪费、有毒材料的使用以及工业部门的各种污染物等。

与此同时,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政府环保政策的实施法规等多种因素迫使企业组织采用环保实践,环境问题也是企业运作时不得不考虑的,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和绿色创新有利于环境保护,以此来帮助企业实现绿色经营。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制造业中被高频率应用,也是公认有效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旨在解决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生产资源的浪费等负面环境影响。绿色创新是目前为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而倡导的另一种环境管理理念,它有助于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在遵守现有环境法规方面的作用。符合环境法规的创新可以提高产品一致性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生产率。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息息相关,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绿色创新来解决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减少公司后期的成本,增加了公司的附加值。因此,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创新对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本文将从以往的研究中提供一些综述。最后,本文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二者之间的联系,及后期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文献综述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的质量革命和90年代的供应链革命以来,全球供应链管理对传统供应链业务的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在环境方面,环境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可提高各组织的可持续性绩效。前期的关注点一直聚焦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定义上。本质上绿色供应链是将绿色采购、逆向物流和过程周期(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和客户)集成到供应链中,其中流程周期包括供应链操作中的反向链和正向链,或也称为“关闭循环”。涉及企业制造产品的过程中,绿色供应链管理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或环境问题的发生。实际上,众多学者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都有不同的定义,但都围绕内部环境管理、绿色采购、客户环境合作和逆向物流这些点来进行定义,且这些做法已被一些实证研究所证实。

企业通过采用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来自政府监管和公众的环境压力。企业采取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创新来提高整体绩效,因此,持续的创新对于成功解决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关切是必要的,在接下里十年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注焦点渐渐转移到如在材料选择过程中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绿色采购对公司的影响供应商选择、废弃物管理、包装和监管合规、绿色制造和运营、管理系统(EMS)实施实践、环境绩效指标的选择、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公司的性能,重点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管理挑战和对环境的后果、逆向制造、研究人员承担了扩大生产者责任包括OEM和第三方收回。

发达国家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己经积极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把“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思想理念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并且将此理念渗透到公司的各个部门,积极向全体员工推广。密歇根州立大学进行了一项名为“环境与制造”的研究,初期的研究重点聚焦在供应链上的资源和环境两大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给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更全面的理解,即“环境意识和资源高效利用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且将环境意识和资源高效利用融入到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但其重心始终围绕着,使整条供应链的资源利用率最高,同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绿色供应链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使整条供应链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升,就必须进行统一的组织规划与协调管理。

(二)绿色创新

绿色创新被称为过程、管理和营销的革命性环境创新,这是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带来了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Chen等人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将绿色创新定义为与绿色产品、生产工艺相关的技术硬件或者软件创新,包括节能、绿色产品设计、企业绿色环境管理等技术创新。从以往文献中对绿色创新的各种定义来看,本文将其归纳为一种新的环境方法、理念、产品、过程或服务,它的重点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且与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差异化。绿色创新也是在制造业中推广的另一个企业环境管理概念这也类似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此外,它还通过提高环境管理,大幅度增加了环境条例规定下的绩效,促进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绿色创新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产品的一致性、标准和及资源生产率企业在竞争和动态环境中,传统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此时就要考虑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部和外部实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绿色创新的发生。来自竞争对手、消费者和监管机构的越来越大的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绿色创新。

因此,对于具有良好的内部环境的企业,其管理层在推动实施新技术往往就进行创新,这些创新通常会涉及整个过程、产品、甚至营销属性,用来创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因此,绿色创新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实践至关重要。前期的绿色创新做法的研究局限性较大,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瑞典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些研究只考察了绿色创新的一般概念,不能全面地突出绿色创新实践的多维性,后续的研究强调了绿色创新实践的多维性,以提企业高财务水平和环境绩效,但限制于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然而,绿色营销创新作为绿色创新整体概念的一个子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有研究中仍未得到充分的探索。绿色营销创新包括将环境标准纳入产品推广,如生态标签、特许经营、许可和定价活动等。绿色营销创新在绿色创新理念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这一点也是符合实施绿色创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要求。

三、总结与展望

在环保至上的今天,绿色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且正在成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最有希望的领域,通过绿色创新,企业可以消除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绿色创新的理念也可以为制造商给予新的产品开发理念,方法和技术。绿色创新被认为是,可以为供应链管理各个阶段的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寻求途径,以获得竞争优势,减少行业中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创新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基础,它得到了Lee和Kim的支持,绿色产品开发中供应商承诺的创新是为了提高竞争优势和环境绩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前提之一就是供应商承诺参与。供应商更多的是涉及到绿色采购,即承诺为制造商提供对环符合环境要求标准的材料。然后,绿色创新将为这一做法奠定基础,以更具战略性地开发新的绿色产品。然而,目前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关系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Chiou等人在台湾的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目的是探究促进制造商实施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创新,提高环境绩效,增加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研究发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供应商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绿色管理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工艺创新。本研究还建议绿色创新扩展到具体的行业及其它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以更详细的研究绿色创新与绿色供应链管理二者之间的联系。来自马来西亚的一项研究由Zailani等人进行研究了绿色创新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融入物流服务的问题。这项研究发现,76.9%的公司认为新技术是减少物流服务中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

此研究还表明,绿色创新中产生了新的技术可以帮助物流服务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韩国Lee和Kim的研究还考察了供应商在提高制造商在产品开发中成功实施绿色创新的能力方面的作用。本研究表明,绿色创新可以从制造商和关键供应商在管理绿色新产品方面的环境合作中得到启发。这一发现也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表明绿化供应商将积极促进绿色创新。

以上文献综述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确实导致了绿色创新,然而大多数以前的研究聚焦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部分,例如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绿色化。这些研究较少的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具体的行业进行讨论,或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某个部分与绿色创新进行联系。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开发出新的绿色产品可以刺激产品创新、过程创新、营销创新和更多的绿色创新。

參考文献:

[1]Bei,W.& Linyan,S.A review of reverse logistics[J].Applied Sciences(APPS) 2005(07):16-29.

[2]Hervani,A.A.Helms,M.M.& Sarkis,J.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12(04):330-353.

[3]Chen,Y.-S.The driver of green innovation and green image-green core competence[J].Journal Business Ethics 2008,81(03):551-543.

[4]Chen,Y.& Chang,K.The nonlinear effect of green innovation on the corpor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M].Quality and Quantity,2011:1-16.

[5]Srivastava,S.Gree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state-of-the-art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9(01):53-80.

[6]Shrivastava,P.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16(S1):183-200.

[7]Kumar G.Banerjee R.N.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index: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depth of collaboration[J].Benchmar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4,21(02):184-204.

[8]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03):82-86.

[9]武春友,朱庆华,耿勇.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03):67-70.

[10]Matopoulos A.Vlachopoulou M.Manthou V.et al.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agri-food industr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7,12(03):177-186.

[11]朱庆华,赵清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04):93-98.

[12]黃博文.跨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5):61-64.

[13]Dong Y.Wang X.Jin J.et al.Effects of eco-innovation typology on its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enterpris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34(04):78-98.

[14]刘彬,朱庆华.基于绿色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J].管理评论,2005(04):32-36+64.

[15]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03):82-86.

[16]Long X.Chen Y.Du J.et al.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its impact on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Korean-owned firms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7,107(05):131-137.

[17]包兴,肖迪.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58.

[18]Nagel M H.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IEEE,2002:219-224.

[19]Green,K.W.Zelbst,P.J.Meacham,J.Bhadauria,V.S.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mpact on performance[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12,17(02):290-305.

[20]周立华,李东旭.基于循环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6-8.

[21]Lorek,S.Fuchs,D.Stro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governance e precondition for a degrowth path?[J].clear production,2013,38(5): 36-43.

[22]Oltra V.Jean M.S.Sectoral system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 application to the French automotive industr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09,76(4): 567-583.

[23]Brunel C.Green innovation and green Imports:Link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icies,innovation,and produc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9,248:109290

[24]Chen,J.He,J.Wang,J.& Chen,K.Perspective of green innovation,green supplier capacity expl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with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2008.

[25]Lisi W,Zhu R,Yuan C.Embracing green innovation via green supply chain learning:The moderating role of green technology turbulence[J].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20,28(01).

[26]Qi G Y,Shen L Y,Zeng S X,et al.The drivers for contractors’green innovation:An indust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14):1358-1365.

[27]Bar E.S.A case study of obstacles and enablers for green innovation within the fish processing equipment industr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90(03):234-243.

[28]Jansson J,Marell A,Nordlund A.Green consumer behavior : Determinants of curtailment and eco-innovation adoption[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2010,27(4-5):358-370.

[29]Lin C Y,Ho Y H.An Empirical Study on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Intention to Adopt Green Innovations[J].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Innovation,2008,3(01):17-26.

[30]Porter,M.E.& Linde,C.Green and competitiv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73(05):120-134.

[31]Lee,K.-H.& Kim,J.-W.Integrating suppliers into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case study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1,20:527-538.

[32]Chiou, T.-Y.Chan, H. K.Lettice, F.& Chung,S.H.The influence of greening the suppliers and green innovation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aiwan[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2011,47:822-836.

[33]Zailani,S.Amran,A.& Jumadi,H.Green innovation adoption among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in Malaysia: An explotary study on the Manager's Perception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5(03):104-113.

[34]Tseng M.L.Lan,L.W.Wang,R.Chiu,A.S.F.;Cheng,H.P.Using hybrid model to evaluate the green performance in uncertainty[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1,175(01):367-385.

[35]Tseng, M.L. An assessment of cause and effect decision making model for firm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cities in uncertainty[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0,161:549-564.

(作者單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陶斯安 姜飞 徐文巧

上一篇:农业统计论文下一篇:美术史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