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表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表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劳动合同争议情况调查

【摘 要】《劳动合同法》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法律保障。由于立法、执法和劳动者自身素质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劳动合同争议的大量存在。本文将对《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的争议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思考,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争议

一、应对书面劳动合同的签订程序进一步予以完善,极大增强可操作性

一是明确合同中关于试用期的约定。必须明确合同中关于试用期的约定应遵循的原则,这是為了防止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借口损害劳动者利益。二是明确合同中对于工资的约定。必须明确合同中对于工资的约定。三是明确具有保密义务工作的约定。应要求有保密需要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或者以专门的协议作出明确、具体的符合相关权利义务原则的约定。

二、吸收地方立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合理陈述的部分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的某些条款和《劳动合同法》内容重复,如第三十七条关于劳动合同发生争议依照《调解仲裁法》处理的规定便是完全多余的。但《条例》中的下列条款,是对《劳动合同法》相关内容所作的必要解释说明与补充,便有必要吸收进《劳动合同法》中来。语言词句太多的条款,《劳动合同法》应作些简化处理,再吸收、合并到相关条款中来。例如,第四条关于用人单位分支机构订立劳动合同资格的规定。

三、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条款

《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是处理对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等标准约定不明确所引发争议的办法。在第十八条的“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之后,建议还可以增加一项规定:当劳动者每月实际获得的劳动报酬高于集体合同规定或同岗位劳动报酬的,按劳动者实际获得确定劳动报酬标准。建议在该条前再增加一款,内容如下: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标准调整和增加应作出具体的约定。《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应当参照本单位相同或有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可以发现这一规定不明确、完整。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有可能是劳动者的原因,也可能是用人单位的原因,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时,劳动者很有可能已经付出大量的劳动,如果涉及补发劳动报酬,应当按照对劳动者有利的原则来确定标准。建议该条增加一款: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的,并且劳动者已获取的月劳动报酬高于相同或者相近岗位的劳动报酬的,按劳动者实际月最高劳动报酬来确定标准。为加强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动态管理,《劳动合同法》应增加一条规定关于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满时,用人单位须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双方同意续订的,用人单位须提前十五日与劳动者办理续订劳动合同的手续。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且没有提前三十日以书面通知劳动者本人的,应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方可终止劳动合同。第十四条还可增加一款: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终止、续订劳动合同,双方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四、完善与《劳动合同法》相关配套制度

随着《劳动合同法》实施,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劳动争议案件也在井喷式的增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监察部门承担的职责越发显得重要,这也是对《劳动合同法》真正执行、实施贯彻的重要保障,但从目前各级劳动监察部门来看,首先监察网络不够健全,执法力量软弱,无论是机构还是执法,都无法满足平时工作的需要,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由于监察力量的不足直接导致监察的软化。带来普遍的现象是,违法用工等损害劳动者权益问题,没有相关部门去关注;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也没有相关执法人员执行《劳动合同法》和《社会保险条例》并给予处罚等。《劳动合同法》与《工会法》需要进一步衔接。在实践中,基层工会组织很难有效的组织和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极少能发挥真正的作用,致使部分用人单位违法用工损害劳动者权益的问题屡屡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劳动合同法》在实际的实施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闫磊《劳动合同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8)

[2]李筱.论劳动合同法对员工关系管理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1(7)

项目基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项目(12YX014)。

作者:黄鸿江 孟意涵 王葳 徐红梅 张宁静

第2篇:仲村棉纺手套企业实施《劳动合同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本文以问卷的方法对仲村棉纺手套企业实施《劳动合同法》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劳动报酬不能及时发放,劳动者工作时间普遍过长,社会保险交纳率低种类少、分人分岗位,工会组织不健全不能发挥功效等问题,对此提出政府应做好《劳动合同法》的针对性宣传,加强书面合同监督健全激励制度,提升劳动者与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健全工会组织网络等建议,以期对类似基层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劳动合同法》有所启示。

关键词:仲村;棉纺手套企业;《劳动合同法》;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本文以问卷的方法对仲村棉纺手套企业实施《劳动合同法》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促进其进一步实施的针对性建议,以期对类似基层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劳动合同法》有所启示。

第1章 仲村棉纺手套企业概况

仲村镇地处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西北部,临沂、济宁、泰安三市交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棉纺手套企业的支持,开展产业提档升级工程,全镇已有化纤生产企业1家,合线加工企业40余家,手套加工企业600余家,各类手套织机4万余台,其中拥有织机1000台以上的企业1家、300台以上的2家、100台以上的40余家,金丰手套、旮升贸易2家企业获得了欧盟CE认证,自营进出口企业12家,年可生产各类劳保手套35亿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2.3亿元,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吸引了本地大量劳动者就地就业,也吸引了诸多外地劳动者前來工作。《劳动合同法》是否在仲村棉纺手套企业与劳动者间得到实施,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方面发挥作用?作者对此以问卷的方法进行了调查。

第2章 仲村棉纺手套企业实施《劳动合同法》情况的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共向劳动者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8份,现将调查结果作如下说明。

1.有关劳动合同订立的调查结果。在有效的88份调查问卷中,有55.7%的劳动者与企业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44.3%的劳动者并未与企业签订。其中劳动合同期限为一年的就占到了44.3%,仅有11.4%的合同约定劳动合同期限在三年以上,没有约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况。已签订的书面劳动合同由企业存放于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

2.有关劳动合同履行和变更的调查结果。第一,劳动者劳动报酬发放情况。所有劳动者表示被扣押一定工作时间内的劳动报酬,此工作时间为一个月、十五天或两个星期不等,没有劳动者被扣押固定数额的劳动报酬。第二,劳动者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平均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的仅占2.3%,平均每天工作时间12小时的占97.7%。第三,劳动者保险交纳情况。仅有11.4%的劳动者享有基本养老保险,30.7%的劳动者享有工伤保险,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企业选择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替代工伤保险,比例为18.2%。

3.有关《劳动合同法》及维权措施认识的调查结果。第一,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的看法。31.8%的劳动者不知道《劳动合同法》,63.6%的劳动者仅知道但不了解,2.3%的劳动者认为《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很好但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只有2.3%的劳动者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确因《劳动合同法》得到保护。第二,劳动者对维权措施的认识。自己与企业协商、请共识的朋友中间调解和到法院起诉的维权措施被劳动者熟知。有37.5%的劳动者知道纠纷产生时可以申请劳动调解,有13.6%的劳动者知道申请劳动仲裁,仅有9.1%的劳动者知道寻求工会的帮助。

4.有关监督检查的调查结果。劳动局会对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派人到用人单位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但前来检查的人往往拍几张劳动合同的照片或者简单罚款就走了。

第3章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被调查的劳动者中目前有55.7%与其用人单位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书面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还比较低。已签订的书面劳动合同也存在签订不及时以及劳动期限短期化的问题。签订后的合同由企业统一保管的行为也不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的规定。第二,劳动报酬不能及时发放。在仲村镇虽然没有发生严重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的事情,但扣押一定工作时间内劳动报酬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用人单位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时间长短的差异。第三,劳动者工作时间普遍过长。在调查中,平均每天工作时间12小时的劳动者占到97.7%。作者还特别了解了一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除法定节假日外,关于休息休假的约定。以一家棉纱厂为例,劳动者每月可休2天,而用人单位为激励劳动者会设置全勤奖、满勤奖。即,如果除了每月规定的2天,劳动者没有请假、旷班情况,则满足全勤奖条件,可以拿到200元的全勤奖金。如果劳动者没有休每月规定的2天,也没有请假、旷班情况,则满足满勤奖条件,可以拿到400元的满勤奖金。其他用人单位的关于休息休假规定与此类似,仅在奖金数额上略有变动。所以,有的劳动者会为400元满勤奖连续工作31天,每天工作12小时,尤其是从事生产工作领计件工资的劳动者。第四,社会保险交纳率低种类少,分人分岗位。基本养老保险只给工龄至少在五年以上且对企业有重大作用的劳动者交纳。工伤保险只为在操作上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引发安全事故的岗位上工作的劳动者交纳。第五,工会组织不健全不能发挥功效。

在仲村镇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1家是棉纺手套企业,均建有工会组织,但其他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是没有工会组织的。在劳动者与企业产生纠纷时,知道寻求工会帮助的9.1%的劳动者也不会选择寻求工会的帮助。

2.实施中问题的成因。第一,沿袭以往社会习惯。在有效的88份调查问卷中,有69位劳动者是仲村镇本地人。用人单位负责人和劳动者很多是同乡同村,劳动关系以信任为基础,沿袭以往社会习惯,双方都没有签订合同的需求。第二,政府部门宣传不足监管不力。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沿袭以往社会习惯不签书面劳动合同时,政府部门不做具体宣传,检查监管力度不足,绝对是一大重要原因。第三,劳动者自身方面的原因。首先,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普遍对《劳动合同法》认识不足,更不要说研究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休息休假制度、解雇保护制度等。其次,劳动者更注重眼前利益,一般会选择劳动报酬较高的用人单位,流动性大。再次,劳动者主动维权意识不强。第四,用人单位自身方面的原因。首先用人单位害怕增加用工成本。其次用人单位认为实施《劳动合同法》超前,没有认识到签订劳动合同、稳定职工队伍对于用人单位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4章 提出建议

1.政府做好《劳动合同法》的针对性宣传。政府作为社会引导者,首先自身应认识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重大意义,其次针对劳动者和企业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开展法律专项讲座与培训,促使大家能理解、应用《劳动合同法》。

2.加强书面合同监督健全激励制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书面劳动合同的督察力度,例如采用开展日常巡查、举报投诉及专项检查等方式,对执行《劳动合同法》情况较好的企业,可在其他政策上适当倾斜,例如在信贷方面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

3.提升劳动者与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通过监督检查树立好的榜样和坏的典型,让劳动者以此直观地认识《劳动合同法》。消除企业《劳动合同法》只赋予劳动者权利增加企业义务的误解,认真学习消化怎样依法行事来稳定劳动者这最重要的资源以巩固自身发展壮大。

4.健全工会组织网络。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三级工会组织网络,实现与劳动者需求的无缝对接,积极反映劳动者诉求,为劳动者发现问题并及时企业协商、沟通,支持和帮助劳动者在权益受侵害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作者:王燕

第3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及其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分析

摘 要:从1998年教育部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至今,20年来通过社会保障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本文通过对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和社会保障专业的硕、博士点在地区分布上东中西差距仍然较大,专业学科带头人的缺乏是制约不少高校该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呈现出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性不强、核心课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由此提出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师资情况;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保障作为经济体制框架主要内容得以确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开始获得重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劳动与社会保障人才短缺的问题出现,为此,教育部于1998 年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教育部备案和经审批可以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高校有179所,年招收本科生近万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已逐渐从一个新兴专业向具有一定规模、较为稳定和成熟的专业方向迈进。从1998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获批至今,发展时间经历了20年。为此,本文通过对开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并招生的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对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

建议。

一、专业基本情况的分析

在教育部备案和经审批的可以进行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招生的179所高校,在2018年之前已停止招生的高校共计有18所,在2018年之后才开始招生的有1所;同时还有20所高校在自己所属的二级独立学院进行招生,考虑到本部和独立学院师资相同,教学体系相同,仅调查本部师资和人才培养情况,因此得到符合调查条件的高校为140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40份,实际回收问卷为137份,问卷回收率为97.86%。本次调查以电子问卷的形式通过微信、邮件等定向方式进行发放。

在被调查的137所高校中,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全国高校在江苏分布最多,共有12所,其次是山东有10所,四川有9所。从区域划分来看,属于东部的共有66所,中部共有34所,西部共有37所,东部占比接近一半。

从专业获批时间来看,在1998年国家正式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后,有8所学校率先获批,其中在1999—2002年这四年是发展的高峰期,获批专业的高校共达到40所。从1998年开始,20年来专业获批高校在空间分布变迁情况,主要经历了由东部地区为主向中西部地区逐渐扩张的过程。

在137所高校中,有94所高校成立了社会保障系,占比为66.81%,其余43所为教研室形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和科研基础单位建制完成。至2017年底,137所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共计招收本科学生约7 091人,由于个别学校该专业为隔年招生,加之还有20所独立民办二级学院没有包括在本次调查的招收数量统计之中,因此实际招生规模估计接近万人。

关于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情况如表1所示,137所高校中拥有硕士点的高校为66所,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辽宁大学于1998年成为全国第一批获得社会保障硕士点的高校,这66所高校2017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约883名。所调查高校中,拥有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共计13所,分别为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其中武汉大学最早于1999年获批该专业博士点。这13所高校2017年共计招收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研究生65名。

总体来看,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较为迅速,区域分布以东部地区为主,形成集中连片之势,中西部地区则以某一城市或某一高校为核心,形成散点聚集的分布形态。劳動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硕、博的招生比例大约为108:13:1。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各专业本科招生人数为405.4007万,硕士招生人数为58.9812万,博士招生人数为7.7252万,本、硕、博的招收比例约为52:8:1。因此相比较而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比其他专业竞争会更激烈。

二、专业师资基本情况的分析

1.师资学历职称分布

在本次调查中,137所高校共计拥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任教师1 350名,平均每所学校9.85名,师生比大约为5.3:1,2016年的全国本科院校专任教师有113万,而同年本科招生人数为405.4007万,对应比例约为3.6:1。因此,从师资总量上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师生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平均师资拥有量、平均正高职称教师拥有量、平均副高职称教师拥有量、平均博士学位教师拥有量这几个参考指标中,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异并不明显,但西部地区则明显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在平均师资拥有量这一指标中,东部地区的标准差为5.47,中部地区为4.37,西部地区为3.06,说明在东部地区内部有较大的差异度,而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度则相对较小。而在海归博士教师拥有量上,东、西部地区则远高于中部地区。在平均博士在读教师人数这一指标中也可看出,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阶梯式递增的现象。

2.师资年龄结构分布

通过对教师年龄结构分布的研究,可知30~39周岁的专业教师都是各学校的“主力军”,其次是40~49周岁的教师。这表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人师资整体来看比较年轻,并且大多处于职业发展的中青年阶段。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西部地区的教师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年轻化,在30周岁以下和30~39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师资占比都位于东、中、西三个区域中的第一。而东部地区在60周岁以上和50~59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师资占比要超过另两个区域,这说明东部地区的专业建设时间更早,也更为成熟,但同样面临着师资结构逐渐老化等问题。而西部地区以年轻教师居多,发展潜力较大。

3.师资科研成果统计

本次调查通过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所有专业教师2010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发表SSCI论文数量这五个指标来衡量。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科研和成果区域分布情况,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不明显,但东部地区则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三、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的分析

在125所高校①中,2017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出国升学率均值为6.21%,国内升学率为17.15%,合计升学率约为23.36%,高于全国专业平均水平。本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自主创业率和升学率,按照东、中、西部进行划分,并选择13所具有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的高校②进行比较(见表2)。

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出国升学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是与国内升学率结合起来看的话,中部地区则在东、西部地区之上,但中部地区的自主创业率却是三者中最低的。

从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2017届毕业生入职单位性质上来看,按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教育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结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其他(包括其他事业单位、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项目等)、部队等。

从总体上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入职比例最高的是民营企业,东、中、西部结果较一致,但是12所具有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点的高校中,比例最高的却是国有企业。其次,三资企业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中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其比例也是按东、中、西从高向低递减。另外,只有在东部地区,毕业生入职社会组织的比例要高于国家机关。

四、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问题的分析

1.学科专业发展主要问题

在询问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当前整体实力与专业设立之初相比的变化时,有113名被调查者表示“有所增强”,16名表示“没什么变化”,另有8名表示“有所减弱”。总体上来看,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整体实力是在不断增强的。

本调查通过多选题的形式,了解各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限制因素。具体结果中,有接近1/3的被调查指出其所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少学科带头人”,这一方面体现出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学科带头人缺乏。“社会认知度较低”则说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是处在发展中的专业。

2.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核心竞争力问题

通过询问被调查者所在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專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有哪些有待提高的方面,可以了解不同高校对不同学科知识的重视程度,也可以了解不同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势和不足。

目前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具有精算和数学知识的教师需求较大,目前在这一知识领域的欠缺,其占比超过64%,其次是统计学、专业外语和经济学。

为探究所在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否具有核心课程,本文通过间接测量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核心课程意味着核心知识,而学习了这些知识的学生将具有核心能力,掌握了这些核心能力的学生将具备核心竞争力。对数据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得sig双侧检验值为0.000,说明结果存在显著差异,该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将“可被完全替代”“绝大部分可被替代”“部分可被替代”“少部分可被替代”和“完全不能替代”分别进行1至5赋值,则值越小,代表越能被替代,通过与4进行比较的单样本检验,得t=-16.057,sig=0.000,说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下,这一变量的值小于4。通过频数和占比统计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被其他专业同等条件者替代。这也说明了多数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还不具有核心课程和核心竞争力,该专业的“专业性”还不高。

3.专业就业与专业发展问题

本调查通过评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否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合,该专业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专业发展的信心三方面来考量。由于这里是测量被调查者的主观态度,在统计时均对数据进行了单样本T检验,其双侧检验的sig值均为0.000,小于0.05,因此在95%的置信区间下,存在显著差异,统计数据有意义。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否匹配问题中,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同时接近1/3认为是匹配或很匹配的。但认为不匹配和很不匹配的也占到了20%左右。总体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程度不高,这也印证了上述对工作岗位可替代性的研究结果,即专业的“专业性”不强,“排他性”不高。这也是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强的重点。

通过询问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主观判断上,51.82%和7.30%的人选择了“符合”和“非常符合”,认为“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合计只占2.92%,另有37.96%的人选择了“一般”。因此,近60%被调查者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一专业本身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被调查者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得知,有超过2/3的人是同意“我对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的观点的。因此总体上来看,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前景是看好的,态度是积极和乐观的。

五、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1.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查,在本科新专业布点上重点向中西部倾斜

目前全国已有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一百多所,但相比经济学等更为成熟的学科仍然有较大差距,同时,在地域上也呈现出东中西分布不均的现象。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需求调查,明确不同地区存在的人才需求及其需求缺口。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较大或需求缺口较大的地区增设本科新专业点。同时,需要做好专业点布局的全国统筹,在东中西地域分布上重点向专业点较少、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倾斜,以期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全国各地区的发展需求。

2.加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硕士点和博士点布点上也重点向中西部倾斜

专业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密不可分。通过调查也可发现,目前制约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专业学科带头人的缺乏。对此,一方面需要相关学校和院系对学科内现有专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教学培训、进修班、对口支援等方式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布局上也需要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硕、博士点的增设既可以增强专业综合实力,也能够加大社会保障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在专业师资人才上的引进,争取使中西部高校能够做到吸引優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和培育产出优秀人才。

3.以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研究和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增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发展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经济改革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建议该专业核心课程和体系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立足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各高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开展教学,从而避免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性欠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的交叉学科特点,其核心课程在立足社会保障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也应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社会保障相关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注释:

① 在137所高校中,有12所高校本科专业获批时间在2013年之后,截至调查前尚无本科毕业生。因此2017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调查高校为125所。

② 其中有1所高校本科专业获批时间为2015年,尚未有毕业生,因而这里实际调查高校为12所。

[责任编辑:周 杨]

作者:林闽钢 王锴

第4篇:**镇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

本次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镇对全镇*个村作了深入调查,我们的调查采用了据实填写“**县乡镇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员情况表”、与各村主管劳动就业工作人员座谈和电话调查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地域分布情况、就业人员收入分布情况、就业收入、就业行业分布、就业年龄以及文化程度作了调查,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的*个村共有*人,其中劳动力*人(劳动力系指男16周岁至60周岁、女16周岁至55周岁的农村人员,下同)占总人口的*%。

二、劳动力在本镇就业共有*人,占总劳动力的*%。乡镇以外县内

就业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县外市内就业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市外省内就业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省外就业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

三、被调查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以“亲帮亲”、“邻帮邻”和自谋职业为主,有少量劳动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就业。

五、被调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劳动力就业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业,采矿、其他服务业,另有少量人员就业工种不固定。

六、对就业收入的调查,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收入在2000-3000元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收入在3000-4000元

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有*人,占总劳动力的*%。

*村驻村企业共有*家,其中包括钙厂,石子厂,饭店等,共吸纳农村劳动力余人*,其中*碳酸钙厂于*年建厂,吸纳农村劳动力*余人,创业典型有***。

*村驻村企业共有*家,其中加油站*家,脱硫粉厂*家,砖厂*家,共吸纳农村劳动力*余人,创业典型有***。

综上分析,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我们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在就业的各个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5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生意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

为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多年来实行了包括减少中小企业税负和提高银行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支持扩大就业,尤其是在面临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增长形势和就业压力的状况下,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近年又审时度势出台了支持微型企业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为积极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不断努力和探索。开个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国家在坚持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的情况下,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支持西部大开发,近年来,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新口号,在十二五开篇之际,为了探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状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专业情况,我们小组本次的选题是农村胜利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在这个选题下,我们重点调查了小组成员家乡所在地,重庆市云阳县和重庆市奉节县以及江西省九江市的部分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希望通过对这些地区的详细的调查,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切实解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了解他们在社会大转型改革的进程中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所取得成就和遇到的现实问题并为当地农村乃至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或是创业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导。

为掌握大量的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我们小组坚持马克思主席哲学的基本方法,利用寒假亲身深入实际去调查访问,并积极做好寻访记录。我们主要设计了当地人口数量,每家剩余劳动力数量情况,在家人员年龄及健康状况,转移剩余劳动力数量及健康状况,转移劳动力的主要就业或创业地域去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或是创业的行业,外出就业或是创业所面临的压力或是不理条件,国家就业扶持或是就业培训惠及人员情况,家乡创意最近有哪些新的优惠或是鼓励政策等诸多方面,力求全面的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压力,积极探索政府在扩大就业,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帮扶情况,在必要的情况下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农村建设。但根据集体实际我们小组成又有没有完全机械和意思不动的采用了原始的调查问卷的方法,以上所列的调查内容只是我们的一个调查提纲,我们所采用的是亲自到当地村委会或是农民家里进行现场的调查。得知我们的调查可能给他们带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许多农民给我们详细的介绍了他们的情况。他们中的一些年轻人谈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方框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便利,他们的就业有了许多新的方式,许多年轻的夫妇选择了到外地自己创业,许多人开启了自己的餐厅。受访的老王叔今年四十岁,他们一家在外面开面坊已经是多年了,现在除了面坊以外他们还有了一家自己的规模不大中餐厅。谈到他们的创业,老王马上有了兴趣“其实这也不算创业,我们两口子也没啥文化,那时在家种地又的缴税,我们两口子那时都还年轻,干不动那地里的重活就出去了,那时她妈还反对呢。说是什么逃烂守不烂的,直到前几年我们赚了点儿钱自己买了车,虽然不算什么好车,不过就是个代步工具嘛,她妈才没那么说了”这是一旁的王大婶一边给果盘里添糖果一面反对到“当时你爸不也是很反对嘛,说什么也要让我留下在家里把两个娃看好”

听到这里,我们的组员若有所思道:“王叔啊,你们给我们村里开了个好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效仿你们大都已经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许多人再也不指望着祖宗留下的那靠天吃饭的一亩三分地了,谢谢你们。那么你们能不能给我们说一说你们在自己外出闯荡的时候遇到了那些困难呢,我们打算把这些困难总结起来为将来其他人创业提供下指导也是你们二位的功绩啊”这是坐在一边儿许久没有怎么说话的王婶用右手抓了抓左手说到,就是苦了咱爸妈和娃儿们,爸妈都是这么大岁数了,那时辛辛苦苦的把我们一炮死一泡尿的拉扯大,到了这个年纪本应该享享清福的,可是还帮我们看着娃儿。那时我们刚出门,身上没有一分钱,娃儿在外地上学得给借读费,不划算就留在家里了,还有娃儿,当我们出门三年后第一次回家的时候,小娃儿都一直躲在他爷爷身后都不认识我这个妈了”说着说着头就低下去了,仿佛真是触及了许久没有提及的意一件伤心事。这是王大叔用手指了指厨房方向的门说到:“娃”他妈,时间也不早了,快去做午饭,我和他们再聊聊”就把几乎要哭出来的王婶只走了。王叔继续说到“当时才出门的时候是在太苦了,出门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两千块钱,那是还是孩子他爷爷多年的继续在加上左邻右舍借起来,那是十多年前,物价比现在低,又是住的最差劲的房子出门第一各月工作没找好房租都交了一百五十块,眼看着娃儿不久就要上学了,那是学费虽然不贵,可是自己硬是拿不出来,差点儿眼泪都掉下来了,后来我在工地上找了份工作,每天太阳再大业的上班,一天累的要死,他妈就给我做饭,这样过了一年感觉硬是不行了,家里孩子爷爷也不支持就回家又中了一年多的地,后来一个亲戚说他再西藏搞面坊一年毛利润赚了二十多万,尽管累点儿,那当时对我们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啊,就这样一年后我们又左拉右借拼凑了五万块钱去了西藏。之后才有几经周转最后有了现在这个样子。”

看到王叔现在的样子不仅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是当回味起他们所经历的苦难时有禁不住为他们心酸,他们的遭遇不是他们一个人的遭遇而是这一代人中许多人遇到的问题:没多少文化,有闯劲儿,在外面遭受了许多波折,当时几乎没有政府的人和支助,虽然有了现在比较安定和舒适的生活但感觉对不住老人和孩子,正是在社会转型改革之中出现了大量需要关怀的空巢老人和空巢孩子。

近年来,政府十分关怀空巢老人和儿童,同时提供了大量免费的劳工培训,和积极支持微企创业的扶持政策为使农民工更轻松的找到更好的工作不懈努力也是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们进行这个选题调查时正直一个返乡的农民工老李给儿子主持订婚仪式,说起这桩喜事儿老李可是深有感慨,以前老李一个人出门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收入低不说老板还老是拖欠工资,就连现在他都没在那个老板手上干活了有个老板都还欠着他的钱。自从家乡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后,他主动报名学习了线路装修,本来自己爱好这个又有一定的基础,他学的很快,经过学习市内市外已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供他选择。他说其实工资都差不多,远走不如近爬,以来离家近可以照顾照顾老人。爸妈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家里就他这么一个儿子,有个姐姐远嫁到外地了。现在儿子也大了,可以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呢经济上的压力也不是特别大,乘着自己现在还不算太老就随便在离家近找份工作,自己也没啥别的追求了。

当问及,政府组织的这类培训对自己的切身帮助时,老李有些情绪激动的说,确实要感谢政府啊,要是没有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说不定自己现在还在那个工地上做呢,也还是一如既往的拿不到工资。我们连忙向老李介绍国家最近出台的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犯法的事情,希望可以平复老李的激动的情绪。老李说,其实他也听说了这个政策。但是具体实行起来还是很有难度,就拿采矿业许多老板都是无价无本就开始了所谓的创业,其实也就是一些未经允许的私营小矿。一旦真的开出了较好的矿石,老板有找好了销路的话,员工就可以很快的拿到自己的苦的工资,但是一旦勘测失误或是虽然开出了矿石但老板没找好销路的话老板照样跑路。

针对老李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虽然一直解释政府近来来的努力并叫他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好的,但是肯定还有很多路要走。谈及政府的免费技能培训,老李说虽然对他很有帮助,但是培训中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比如培训技能是否使用的问题,为此我们也在当地的政府了解到了一些情况,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说,由于之前的宣传不到位,即使是免费的培训还是有许多人不愿意去,就算勉强去了也不好好学,所聘请的教员教授的东西有时候确实好像也不太实用,但这毕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相信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会做的更好。同时他也希望上级政府能够做好调研和统筹给他们更好的指导。他们也将全力的去配合上级政府的指导意见展开有效的工作。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小组成员相当满意,接下来我们走访了一对兄弟家庭,哥哥年近三十,弟弟呢正月初一刚好二十八,这两兄弟可谓算是我们所走访的人员中比较年轻的新生代了。自然他们的想法或许在我们这个选题下是值得一谈的。哥哥从初中毕业就没上学了,之前一直在外面工厂做工。四年前和嫂子结了婚,之后一起去了北方挂面条。据说生意还算可以,但是就是太累了点儿,每天早上三大当很多人刚刚开始进入美梦的时候小两口就得起床准备第二天的工作了,毕竟还年轻,经不起折腾,何况还带着一个不满三岁的儿子,听说最近几年国家不仅免除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还大力扶持自主创业。这哥两口在经过一些商议后就决定放弃原来的行业回来搞了个养羊场。他们想啊,技术嘛可以去参加政府组织的交流学习,场地嘛,自家的几乎都不要钱,就是要点儿饲料。何况近几年来羊的价格一直走高就自筹了三十万买了近一百只羊,新修了羊圈。羊圈上面的一半是凉板的,另一半是实地的,下面是新挖的鱼塘,还颇有点儿珠江三角洲的感觉,毕竟是新一代嘛,见过世面,总想着利益最大化。据说羊场建成那天,这哥两的老母亲还说现在啊,世道真是变了哦,现在的羊住的比以前他们人还住的好。经过验收还获得了国家的标准养殖场地补贴和养羊数量上的补贴。

这家兄弟也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但是却学了个计算机专业制图,其实学的也不精,这个半碗水在农村似乎没啥用处,但是他却学会了全新的思维,他搞自主创业是经过思考的,不仅的要求启动资金少,还得风险小,利润大,最好是切合时代要求环保无污染。他首先也是想到了搞养殖业,农村嘛,除了养殖的牲口的自己掏钱买之外其他的几乎什么都不需要话太多的钱,况且政府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还有相关的补贴。正是因为他比哥哥后出生,有上过计算机这个先进专业的课程,他首先分析了搞养殖所面临的挑战。你看吧,虽然成本不大,技术要求也不太高,效益都是可以看到见的。但难免动物会生病啊,要是一般的病还好,要是传染病呢?那不什么都得从新开始啊。何况年轻人谁愿意和那些又脏又臭的东西在一起啊。他们考虑的是环保啊,就算创立不了科技型的企业什么的,至少也得是绿色无害的啊,所以他在三年前就果断的选择了木耳生产,起初是与同村的其他几个人合伙,后来别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他却没有,何况妻子去年生孩子就让他一个人把生意全并了,并下生意之后,他自己买了辆配送的车,目前他的客户已经已经遍及了临近的县城,据说在忙季他生产的无公害蘑菇还供不应求。

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交通不便,信息不便,尽管现在的通信很发达,但是有用的商业信息大都被大商人所有。因为交通不便,每次送货产生大量的交通费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自己原本就比较微薄的利润。

另外据我们了解到,就在今年,多地的当地政府不仅派专人去整体发展较好的江苏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之后,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分别推出了相应的种植和养殖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专人指导政府还和农夫签订了包收合同,我们小组成员走访的重庆市奉节县的一个乡今年就定下了万亩种玉米种植计划,像这样的种玉米价格是一般玉米的两到三倍,尽管收成相对低点儿。

当然这些只是我们调查中的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随着改革开放进行三十多年来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的转移,他们转移的地域很广,东至东部沿海,西至新疆西藏,北至吉林哈尔滨,南至广东海南;他们的转移后从事的行业及其丰富广泛,年纪较轻和有闯进有知识的人多从事自主创业,并能在自主创意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尤其是今年来许多年轻的创业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如何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并在十二五规划大的指导方针下,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坚持把家乡的特色推向全国而尽自己的努力。并且它们中的越来越多的人考虑到了到家乡发展,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使他们大都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在改变家乡整体经济状况和就业状况上不断下功夫。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或是困难:外出创业机会虽多,但一般启动资金需要量大;外出打工工资较低且不易拿到现钱,且有时还会遭遇歧视尤其是把自己的孩子留给父母,不仅加重了父母的负担还是他们缺乏必要的精神依靠;家乡创业交通条件又不太好,且商业信息较封闭,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途径,有效的创业项目的培训都得自己掏钱培训等切实困难。

通过调查发现的他们这些实际的困难,我们小组认为,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政府一方面应该组织更多的学习和培训,尤其是对他们就业方式和就业观的培训,在具体的技能培训时要更加深入实际,切实选择他们所需要的项目,并注重培训效率;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应该继续加大对自己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充分卸掉,从资金配资,政策帮扶和税收减免等政策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另外在保障外出民工的权利方面也的继续努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要知道他们一个人的工资不仅关系他的家庭的日常开支和运转,更关系到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赡养等系列问题。毕竟这些都是安国安民的大事情!

微风整理:QQ1457498023

第6篇: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人劳就发〔2006〕02号)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05〕36号和国发〔2006〕5号文件,做到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我们对全乡**村**个村民作了深入调查。

我们的调查采用了据实填写“**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表”、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座谈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工种、就业收入等作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以“亲帮亲”、“邻帮邻”和自谋职业为主,有少量劳动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就业。

二、被调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业,采矿、其他服务业,另有少量人员就业工种不固定。

三、对就业收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务工人员月均工资一般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资300元,仅有少量劳动力月均工资可达近1000元。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

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抓住地方经济特点,加强引导与培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发展种养业。但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却很少,而且效益并不高。这就说明,我们的技术还很落后,还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加强引导与培训,从种植养殖入手,用先进技术培训种养能手,致富一个,带动一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农技下乡”活动,不要把农业技术作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而应成为我们农民共同占有的致富金钥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条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见成效。

三、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解是:由农村人口变成非农人口,要在城镇定居下来,并且有就业场所,下岗、退休后应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县大力推进“兴工富县”的新时期,政府部门应广开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开办不同规模的乡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真正转移。这才叫“离土不离乡,挣钱最荣光”!在吸纳农民工的政策上,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并鼓励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让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实现“双赢”。对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政府也应组织相应部门专门引导。要从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农民富起来,而不是把职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作为我们培训机构、政府部门

盈利的机会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工作是求真务实的,我们是真正做到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好干部、好党员、好公民!

四、职业教育机构应拓展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时段,鼓励对青年农民进行长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中年农民短期培训。青年农民,特别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不久的农民,应大力鼓励他们进行长期职业培训,学到今后工作的技能的职业培训。中年农民民,应提倡进行短期培训,诸如外出务工的必知法律法规,一般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这批农民工,我们应重点加强建筑业的培训等等。

五、解决资金缺口,抓好培训技术关,为农民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我们在调查中得知,不少农民不是不想培训,而是担心培训费过高、技术不过硬等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应从解决“三农”问题,切实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的高度,投入资金,补充职业培训的资金缺口,并督促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把好培训质量关,真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必须注重实效、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同时,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为个别职业培训机构和政府个别有关部门赚钱的手段。我们认为,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要遵循“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致;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政府部门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合理开展、切实培训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出最大力量。

第7篇:关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充分利用好我县的人力资源,搞好劳务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发展,近日,县委办与县政协办公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发展劳务经济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我县农村劳动力共有25.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8.8%。目前,全县农村年劳务输出总数约10万人(次)左右,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外出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新疆、江苏、浙江等地,主要从事选铁、建筑、肉食加工和餐饮业,或在当地的纺织、机械制造、服装企业打工,其中,从务工行业来看,从事选铁行业的人数占31%;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占12%。从务工时间来看,常年在外务工的占73.8%,季节工占26.2%。从性别、年龄结构来看,男性占60%,女性占40%;16—45岁者占86.4%,46岁以上者占13.6%。我县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收入5000元,全年总收入约为4.25亿元。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县、乡政府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近年来,县、乡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当做帮民致富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重视发展劳务经济的浓厚氛围。特别是在选铁行业上,我县已形成了一支有3万多人的劳务队伍,遍布全国各地,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农民群众也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自发或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XX年我县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XX年达到8万人次,XX年达到10万人次。

(二)劳务输出逐步增量提质。随着全国劳务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农民思想认识的提高,我县劳务输出得到有序健康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8.6岁,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6%,接受过各种技能培训或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占24%。可以看出,外出务工农民平均年龄比较年轻,也是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教育的群体,他们也不断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同时,劳务输出也由本省内的近距离输出,不断向北京、广东、江浙等地延伸。

(三)就地转移空间增大。近年来,随着我县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引来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据统计,仅濮城工业园区的玻璃制品、塑编等企业就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千人。

(四)回乡创业人员不断涌现。我县农民外出务工获得的收入,除用于必需的生活费支出外,大部分资金带回了家乡,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有一批“打工能人”通过外出务工,逐渐成长为懂技术、有资产、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他们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选择了回乡创业。截止到XX年6月底,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回归型”企业13个,引进各类技术40多项、资金1亿元左右,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调查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到,与农民外出务工的要求相比,与市场对用工的需要相比,与我县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相比,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输出机制不够顺畅,组织化程度较低。劳动保障、共青团、妇联、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信息和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形成多方互动的有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我县农民工绝大多数采取投亲靠友和熟人帮带的方式外出务工,而通过有关组织输出的很少。据了解,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经过正当中介机构有组织输出的仅占1.5%。

(二)信息渠道不畅通,职业介绍机构服务不规范。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民没有获取劳务信息的正常渠道,无法了解外地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有些村民盲目到外地去闯,很难找到活干。有的外出打工,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花了一些冤枉钱。少部分职业介绍机构既没经劳动保障部门许可,也没到工商部门办理登记,他们利用中介服务提供虚假信息,骗取钱财。而劳动保障部门办的职业介绍机构,尽管免费提供服务,介绍的企业应该说也比较可靠,但是务工的农民很少问津,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用人单位的招工条件比较高,自认为不符合条件。此外,还有少数用人单位不负责任地随意发布聘用广告,私招滥雇,欺骗外出务工者,致使一些想出去务工的人心存疑虑,影响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农民文化程度低,技术技能差,成为劳务输出的瓶颈。据县劳动保障部门提供的材料,在我县农村劳务输出的10万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1.2%,而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者却占86.8%,文盲半文盲占2%。由于文化低,缺乏职业技术技能,农民工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差,找工作的难度较大。即使找到工作,也只能从事工资收入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另外,我县劳务培训工作相对滞后,教育培训资源整合不够,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我县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四)劳务输出整体质量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务品牌。林县在全国打响了建筑业的品牌,长垣县以防腐、烹饪为品牌誉满全国,而我县选铁行业虽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还缺乏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劳务品牌。

(五)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管理服务不到位。我县外出务工农民多数从事建筑业、制造业,每年都有一批农民与当地用工单位发生工资、安全、工伤等方面的纠纷。农民是弱势群体,缺乏维权意识,多数务工人员不知道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个人利益时常受到损害,带来了务工的风险,影响了收入。同时,我县举家外出和已婚育龄妇女外出占务工人员总数的30%以上,计划生育管理、卫生保健服务成为空白。另外,“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也成为县乡政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实行目标工作责任制。一是调整充实领导组织,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以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及县直有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成立劳动输出公司,统一指导全县劳务输出工作。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将任务分解到乡镇及有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进行专项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二)鼓励劳务人员回乡创业。把发展“回归经济”作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为回乡人员提供创业平台,真正做到“只要回来,就有创业舞台”。鼓励引导那些已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奖励,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三)培育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由劳动局牵头,建设一个网络,建成一个劳动力市场。一个网络就是以劳动局为平台,人事局、农业局、扶贫办、工会、妇联及各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参加的范县劳动力就业信息网,信息网络联通我县劳动力输出重点地区的劳务市场,直达各乡(镇)政府。建立范县劳动力市场,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受理劳动就业事宜。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扩大信息来源。工商机关要加强对劳务输出中介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招工中的不法行为,维护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一是对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入学的,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安排其到我县职业学校参加职业培训,使其先培训后就业,人人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一代农民。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扩大两所职业高中和范县乐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更多更好地向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输送毕业生,争取打造特色的劳务品牌,实现外出农民由民工向“名工”的转变。三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实行“市场+订单+培训+就业”四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以建筑、家政、保安、机械加工、电焊工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职业技能为重点,以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和职业道德规范等引导性培训为基础,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使培训后的农民工及时得到转移。

(五)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一是要通过大力发展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吸纳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二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活跃商贸物流、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业,构建农副产品购销、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三大农村系列化服务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创建劳务品牌。一是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在巩固和扩大山东、山西、内蒙、湖北等选铁基地的同时,不断联系和开发新的劳务基地,创有较强竞争力的劳务品牌。二是要继续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定期进行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对劳动力供需情况做好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动力的资源状况。三是要强化劳务输出全过程的服务,建立健全外出劳动力档案,从信息收集、合同签订、证件办理到培训、输送各个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劳动力转移由分散自发、盲目流动向有组织、成规模向外输送转变。劳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服务。教育部门要扩大乡镇学校寄宿规模,满足“留守学生”在校寄宿生活的需要,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第8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认真落实xxx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05〕36号和国发〔2006〕5号文件,做到建设现代农业,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我们对全乡8个村1398个村民作了深入调查。

我们的调查采用了据实填写“xxx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表”、与个别在家务农的村民座谈和电话调查个别外出务工农民的基本情况等形式。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就业方式、就业区域、就业工种、就业收入等作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询问了在家务农村民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建议。现作简要分析如下:

一、被调查的**个村共有**人,其中劳动力**人(劳动力系指男16周岁至60周岁、女16周岁至55周岁的农村人员,下同)占总人口的**%。经过各种职业培训和参加过正规职业学校培训几乎没有。

二、劳动力在本乡就业共有**人,占总劳动力的**%。其中农业生产达**人,高居**%;从事专业养殖**人,仅占**%;从事农产品经营**人,占**%;从事专业农产品加工**人,仅占**%。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省外就业共有**人,占总劳动力的**%。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人,占**%)、广东、福建(**人,占**%)、其他地区(**人,约占**%)等。

四、被调查劳动力的就业方式以“亲帮亲”、“邻帮邻”和自谋职业为主,有少量劳动力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就业。

五、被调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业,采矿、其他服务业,另有少量人员就业工种不固定。

六、对就业收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达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务工人员月均工资一般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资300元,仅有少量劳动力月均工资可达近1000元。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响应党和国家“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的号召,我们建议如下: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已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偏少,同时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偏低。在家务农村民多为老弱病残等农民,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进的理念,以至于许多学生初中毕业,甚至初中尚未毕业就随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了正规职业学校培训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就业技能等有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农民工素质越来越低,不能从事带有技术性的工作,使就业矛盾愈加突出。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基本实施建设,给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以更多更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转变农民的就业培训观念,给予必要的政策,鼓励农民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参加学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业培训,并保证就业培训的时间和培训的质量,从而将传统的“亲帮亲”、“邻帮邻”就业方式转变为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结合政府有关部门成批输出。这不但能增强农民工素质,更能为农民工解决许多就业咨询、就业法律等相关问题,节约就业成本,最大限度地节约支出,确保农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并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移”(我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解是:由农村人口变成非农人口,要在城镇定居下来,并且有就业场所,下岗、退休后应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们认为,在我县大力推进“兴工富县”的新时期,政府部门应广开门路,引进资金技术,开办不同规模的乡镇企业,最大限度地吸收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真正转移。这才叫“离土不离乡,挣钱最荣光”!在吸纳农民工的政策上,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奖励,并鼓励农民工先培训后上岗,让企业与农村劳动力实现“双赢”。对于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政府也应组织相应部门专门引导。要从职业培训、就业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响应党的号召,帮助农民富起来,而不是把职业培训、拓展就业渠道作为我们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盈利的机会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工作是求真务实的,我们是真正做到了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的好干部、好党员、好公民!

三、抓住地方经济特点,加强引导与培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发展种养业。但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却很少,而且效益并不高。这就说明,我们的技术还很落后,还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加强引导与培训,从种植养殖入手,用先进技术培训种养能手,致富一个,带动一片。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送农技下乡”活动,不要把农业技术作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而应成为我们农民共同占有的致富金钥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条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才能真见成效。

四、职业教育机构应拓展培训目标、培训方式、培训时段,鼓励对青年农民进行长期培训的同时,加强对中年农民短期培训。青年农民,特别是初中或高中毕业不久的农民,应大力鼓励他们进行长期职业培训,学到今后工作的技能的职业培训。中年农民民,应提倡进行短期培训,诸如外出务工的必知法律法规,一般行业技能的培训。对于这批农民工,我们应重点加强建筑业的培训等等。

五、解决资金缺口,抓好培训技术关,为农民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我们在调查中得知,不少农民不是不想培训,而是担心培训费过高、技术不过硬等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应从解决“三农”问题,切实贯彻党的“三农”政策的高度,投入资金,补充职业培训的资金缺口,并督促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把好培训质量关,真正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必须注重实效、真抓实干,不搞形式主义;同时,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为个别职业培训机构和政府个别有关部门赚钱的手段。我们认为,引导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要遵循“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致;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的原则,政府部门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合理开展、切实培训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出最大力量。

第9篇: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高邮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宜章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体制

一、高邮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据农村住户调查: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6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8.5万人,其中省外7.53万人,省内0.96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2.1万人,其中女性1.0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0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沿海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全市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沿海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

2、

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一些重点工程在全市相继开工建设,沿公路两侧新开办许多采石、水泥预制件等配套企业以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市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劳动服务中心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1、建立乡镇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工程,是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也是全县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积极稳妥的开展好劳务输出,全市就业服务中心利用这次机构改革的机会,加快了乡镇劳动保障站的建设。已建9个乡镇劳动保障站全部配备了1-3名专、兼职人员。全市1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站,部分地区建站率超过75%。劳动信息网络的建立已在构思当中,的确亟待落到实处。因为它的建立将会使劳动力转移和跟踪服务更加规范、更加简捷方便。

2、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6.5%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1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成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据调查:今年各乡镇相继开设了缝纫、电脑、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培训民工960多人。通过培训,使他们一经转移就能上岗,在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既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3、挖掘劳务资源,广开服务渠道。由于全市与沿海接壤,打工妹大都以老带新方式输出,而男工及中年妇女输出就没有那么活跃。针对这一现象,就业服务中心及时与沿海等地的信息联络员联系。为全县劳务输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农村男青年和中年妇女欢迎。

四、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促进高邮市域经济发展。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

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县经济。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沿海地带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近年来全市恰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开工,在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机遇。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田的收入,大多来到县城或小城镇经商、从业,从而加快了全县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五、几点启示

1、科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本地经济的有利前提。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种种偏见,认为这是对农村劳动力的一种廉价出售,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剥削。由于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和引导。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和农业生产及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学成回乡,争当创业之星,带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专家们认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

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赵红:《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3杜鹰等:《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

4邓鸿勋:《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上一篇:市场部主要工作职责下一篇:纪委监督检查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