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2023-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我们要掌握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另一方面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不常用,但需知) 同时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①含义区别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

(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同时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6. 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

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7.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途径)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状态)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要求我们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9.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注意:矛盾的同一性: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要求我们既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又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即一分为二。(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有其特殊性。(注意当用此原理分析时一定材料体现哪点写哪点,有选择应用。)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3.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

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影响,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若两句都体现,还要写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关键词:中心、重点、关键、第

一、首要(办事情、解决问题)

14.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

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质是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当矛盾主次方面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这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意涉及此原理还要讲到“一分为二”看问题)

关键词:主流、主体、性质、方向、大局、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利弊(分析评价、看问题)

15.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但原理不能等同,不可

替代。)

16.辩证否定观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这要求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于实际不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又要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找出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5.人生价值的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客观条件)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主观条件)

第2篇:生活与哲学全部原理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

界,造福于人类。(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5、认识论

3、辩证法18)共26条原理 础。)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A.辩证唯物论(5条原理)

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尊重客观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

〖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是社会的产物,它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

所作为的思想。 性。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自热、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错误倾向〗:反对破坏自然、不尊重自然的做法;反对有神论。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一,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第二,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实现主、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坚持这一问题中的唯物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认识论。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条原理,实践观、真理观)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5+3+8+2=18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5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错误倾向〗: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I

《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联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统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服务于整体。 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

三、矛盾的普遍性 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盾。

五、系统优化的方法

四、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和系统,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方法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正确方法。 样的。)

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一、发展的普遍性 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原理内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②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站在事物前进的立场上,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反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方法论〗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共性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

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错误倾向〗: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转化。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与〖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重点论的统一。 势。

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

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原理内容〗: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统一。 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八、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原理内容〗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创造条件; 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辩证法的两点论是(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物的飞跃和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要坚持适度原则。(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㈣创新(2条原理) 〖错误倾向〗: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一、辩证的否定观 ㈢.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8条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

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II

《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人生观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原理内容〗: 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Ⅰ.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的需要。同时自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Ⅱ.对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Ⅲ. 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中实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现自己的价值。 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2.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Ⅳ.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第二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4、人生、价值观3)共7条原理 本途径。

A.历史观(4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方法论〗:要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现象和作风。

B.价值观(2条原理)、人生观(1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出现利益矛盾冲突时个人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会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

III

第3篇:《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2、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4、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求是

5、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6、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 认识论

1、实践的特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家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 1

够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休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4、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

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观

1、发展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要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1、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度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三)矛盾的观点(矛盾分析法)

1、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级和过程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好次要矛盾。

6、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抓主流,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7、 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主流。

8、 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求我们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认识方法。

(四)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简单的说: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第4篇: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

(一)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a.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原理: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b.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a.规律是客观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实事求是;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惩罚。

b.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认识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b.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验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a.要求我们重视实践,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b.要求我们发挥科学理论的推动作用。

2.真理的含义,最基本属性:

原理: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个过程: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太托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

(三)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

(1)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要切忌

主观随意性。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3)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逐一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原理: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

最优目标。

原理: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

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原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发展观(普遍性和实质,前进性与曲折性,量变与质变):

(1)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创新。

(2)原理: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

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

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原理: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从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

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的飞跃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

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矛盾观(含义,普遍性,特殊性,普特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

(2)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

终。

方法论:我们都要成人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

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4)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

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统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两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

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统一,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

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4.创新观(发展普遍性和实质,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社会作用):

(1)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原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

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二.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

原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地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原理: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规律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方法论: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必须改革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

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四)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原理:a.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a.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因人而异。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五)人生价值的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a.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b.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5篇:《生活与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ABC三点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33: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P3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P3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认识论部分)也可以放在唯物主义部分

5、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P44-46)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 1 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P4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P47:(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7、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唯物辩证法 部分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54: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55: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P55-56: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P56-57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57: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 2 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58-59: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6、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7、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64: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P65: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8、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6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9、矛盾观点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67: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10、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69: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P70: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70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 3 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P7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7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原理意义: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13、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72: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73: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15、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6、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P75: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 4 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P87-88: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P89: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原理内容〗P9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P95: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6篇:《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一、辩证唯物论(第二单元第四至五课)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二单元第四课P30)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⑴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⑵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⑶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1)考虑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促进伟大的事业;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根据当地„作„;分析实际„制定措施„)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唯意志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从“发展到科学发展”、“中国梦”、各种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吃一堑,长一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

(1)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了解】:①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②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③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④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么办?(要求)

(1)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把握具体的实际,全面的实际,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宿命论);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二单元第四课P33)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思想和行为。

(四)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第二单元第四课P33-34)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及受到惩罚、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并顺利返回、嫦娥奔月计划、抗灾自救取得胜利、可持续发展问题、雾霾治理、求真务实。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审时度势;大型工程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揠苗助长。

难点:

【怎样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②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重、难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是什么?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

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单元第六课)

2、为什么?1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及其特点——略(第二单元第六课P42-43)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二单元第六课P44—46)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4、【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说了不算,做出来看;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木;吃一堑,长一智;神农尝百草;书到用时方恨少。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第二单元第六课P47-48)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方法论〗:(1)真理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同时要正确对待错误。

【应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具体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六课P48-49)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认识(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部分(第三单元第七课至第十课)

(一)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联系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4-55)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统筹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载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神舟飞船、嫦娥工程)。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5-56)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6-57)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不同作用。同时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1)要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2)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7-58)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二者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②二相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一事举而三役毕;一箭双雕;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两个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维护中央权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深化:系统观。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机构改革。

【提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第二单元第四课P31-32)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反对〗:反对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第二单元第四课P31-32)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运动、变化之中,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科学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三单元第八课)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P63):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第八课P63)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具体要求: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神舟系列、登月计划的发展演变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区域在发展;祖国在前进。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的途径)(第八课P64-65)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1)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又要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确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中美关系的发展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的状态)(P65—66)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4)要重视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错误倾向〗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态,起于垒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国的载人航天经历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发展过程,……;嫦娥系列工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5、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的原理及其方法论(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材:P83课本: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方法论〗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反对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和变异;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孟母三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等。

(四)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第三单元第九课)

1、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P67-69)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联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产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1)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在认识事物时要在同一中看到对立,在对立中看到同一,在实践中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3)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①分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城乡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③分析科技进步(网络、信用货币等)对人类的影响。

【提示】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69-70)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又具有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必须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①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②分析科技进步(网络、微博、微信、信用货币等)对人类的影响。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0、73-74)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万物莫不相异;对症下药、治之宜殊;量体裁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任何事物的个性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依据:矛盾特殊性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

第三,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

第四,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中两个不同方面。第五,反对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刀切”。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1-72) 【提示】这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指矛盾的性质。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反对〗: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③先进经验的推广与运用;④改革试点与总结推广。

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2-73)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1)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①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不动摇,同时要注意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反对单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政绩的做法。②党和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3)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支流(矛盾次要方面)也能促进或阻碍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1)看问题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要着重把握主流和本质,但又不忽视支流。(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做法。

【应用】①“一国两制”下两制的地位不同,国家的主体和未来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②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④对互联网、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与评价;文化的双重性、网络文化;④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评价。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第九课P73)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一点论相对立。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而一点论:是指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只看到一种矛盾情况或一个矛盾方面,而忽视甚至抹煞另一种矛盾情况或另一个矛盾方面。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矛盾的存在。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而把各种矛盾或矛盾各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会陷入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和支流。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矛盾方析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怎样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1)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五)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第十课)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P75-76)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否定观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2)树立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反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P77)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的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3、树立创新意识

(1)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规律客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要求的。——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唯物辩证法角度](1)发展的普遍性、永恒性: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2)辩证否定观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和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认识的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创新的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六)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第四单元)

(一)社会历史观部分(唯物史观,第十一课)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证关系原理(第十一课P87-88)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原因;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民族精神的产生及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第十一课P89-90)

〖原理内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如用它来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国务院机构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如用它来说明我国宪法修改、加强法制建设、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理论依据。

(整合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方法论(第十一课P93-95)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1、坚持群众观点。(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此原理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反对〗:反对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决定的;或者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唯心史观;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二)价值观、人生观部分(第十二课)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P97-98)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起积极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起消极的作用。

〖方法论〗:(1)应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先进人物的价值选择、贪官污吏的堕落人生;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

〖原理内容〗:(1)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6

因此,价值判断正确与否,价值选择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评价价值观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才能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原理及方法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第十二课P96)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的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方法论〗(1)要认识到人生价值是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奥运健儿为国拼搏的事迹;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作贡献的事迹;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

4、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P108-109)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⑷只有把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人类的幸福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一篇:欧洲礼貌礼节下一篇:如果你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