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题

辨析题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中的教学作用

摘要:教师在课改后的“概论”课堂教学中使用辨析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贯通,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辨析题思维能力

2009年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51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设置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课改后的“概论”课内容增加而课时却在减少,要在规定课时内讲完涵盖三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既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条缕分析,也要着眼于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学生思想上的疑团,把准确性、规范性、新颖性和针对性等诸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辨析题是一种要求学生对所提供的观点或材料进行辨别和分析的习题类型,主要测试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或知识的应用能力,通常是提出某个命题,要求应试者首先作出明确判断,再根据有关科学原理陈述判断的理由,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辨析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由于课改后的“概论”课内容全面而丰富,而课时却严重不足。针对教材中一些抽象的理论、容易使学生混淆的概念,从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问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让学生完成,帮助学生及时地再现和巩固知识,准确地把握和理解知识,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辩证唯物论中,关于意识的本质部分,由于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看似课堂上听懂了的理论,要达到深层理解却不容易。有这样一道辨析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意识总是与客观存在相符合”。考察同学们对意识与物质之间关系的正确理解,这是学好辩证唯物论的基础。虽然意识在本质上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世界,但是,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一定是完整的、准确的,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要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主体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被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程度、实践和认识手段发展的水平等。因此,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不可能总是与客观存在相吻合、相一致。这道辨析题就是帮助同学们准确理解“反映”这个概念,“反映”过程中,要受到主体、客体的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因此人脑所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会有差异。

(二)沟通前后知识连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概论”教材中,政治经济学部分现在压缩为两章内容,主要线索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两个“必然”,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现实基础。但相关内容要讲解透彻,涉及到相当多的知识点,基本的概念必须掌握清楚、准确。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笔者通过辨析题将前后内容串联在一起,讲新内容又连带着复习前面知识,前后对比找不同、找联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消化、吸收新知识。

比如,在资本的有机构成中,关于资本的周转速度涉及到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许多学生总是将它们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混淆。于是,在课堂辩论环节,笔者给出这个论题“不变资本是固定资本,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资本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将资本分成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根据资本在周转方式中的不同,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

从思维角度讲,辨析题是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题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生,分析问题时,就会无从下笔,不能直击问题要害。

比如,在唯物史观部分讲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笔者列出辨析题“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因而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目的是考察同学们对“决定性力量”的理解。如何理解“决定性力量”,首先引导同学们找到分析这个论题的理论支撑点,用辩证法中矛盾分析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认识对象。“决定性力量”的创造者会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时不同的创造者因为自身的因素也会影响或制约对社会的创造性作用。因此,这个命题的辩论点就找到了,即人民群众虽然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如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条件等的限制和制约。同时,人民群众自身状况,如阶级属性、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自身组织程度等都会限制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

二、针对学生的辨析题作业,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对事物本质思维的力度越大、越深、越精、越活,那么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得就越快。同学们在做辨析题练习中反映出的问题,如不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语言的表达缺乏条理性,论述没有章法等等,都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出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辨析题是辨与析的统一,做题时既要“辨”得准确,又要“析”得有理。做好辨析题的关键是针对观点进行的分析,就是要在充分理解相关概念、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阐述,如果概念理解不透彻,阐述出来的原因就可能“文不对题”,看似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却不能直击问题的要害,达不到对问题的辨析。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课堂将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要反复阐述,同时要深入浅出地讲解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使教学内容得到延伸与展开,来更好地体现出理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理论的魅力。在论述问题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二)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出现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现象

有些学生在分析论题的时候,往往掌握不了方法,只会将概念、原理罗列出来,将教材中的原话换个地方,对教材内容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将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理性认识,不会针对论题的要求进行分析、总结。说明学生面对不同角度的问题,不能灵活调整自己的思维角度来观察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环节,将枯燥的理论与具体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开发学生的智慧,逐渐地使学生具备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析问题缺乏条理性,语言表达“含混不清”

有些学生的辩析过程凌乱,语言表达没有条理性。这种现象说明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无法从表面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无法达到对事物的深层理解,同时对仅有的一些认识在语言表达上不严谨、不规范,逻辑层次不清晰。或者是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前后没有逻辑联系,或者是兜圈子对一个问题反复论述,却看不到对问题的深层论述,给人的感觉就是思维混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看问题。同时有意识地规范教学用语,讲授知识时把概念、理论表述地清晰、准确,从点滴做起,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

总之, 辨析题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明显,通过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可以使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梅.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项重要工程[J].学术交流,2008.

[2] 李民昌.公选辨析题得分策略决策[J].2008.

[3] 姜在华.浅谈政治辨析题的解答[J].教学月刊,04.

[4] 魏博辉,刘小新.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原则[J].中国高等教育,2009.

(董焱: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董 焱

第2篇: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哲学”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哲学教学应联系自然科学实际,应联系文史知识实际,应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应联系学生身边实际。

[关键词] 哲学;教学方法;自然科学;文史知识;路线;方针;政策;学生实际

Study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Marx doctrine philosophy "," teaching method

Li Ke-q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Tongren University Guizhou Guizhou Tongren 554300)

2007年版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原理》)已正式开始使用。本教材根据深入改革开放的实际,经过2008年、2009年、2010年、2013年四次修订,突出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教育性与知识性相结合、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而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学生对哲学理论的把握、对知识点的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一、哲学教学应联系自然科学实际

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一方面,它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可以由各门具体科学加以证明;另一方面,它又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指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无可辩驳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从而大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可信度。例如,在解释量变质变原理时,量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秩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而引起质变。因此,我们可以用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来说明。所谓同分异构体,就是指化学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进而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也不相同的事物。例如,甲醚和乙醇(酒精),它们每个分子中所包含的都是两个碳(C)原子、六个氢(H)原子和一个氧(o)原子,分子式都是“C2H6o”,但是由于这些原子之间排列秩序不同,即结构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化合物(见下图),在常温标准大气压下,甲醚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是液体,能以任何比例与水混合,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相同。这就说明事物在空间排列秩序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意事物数量的变化,还要注意事物在空间排列秩序和结构形式的变化。

二、哲学教学应联系文史知识实际

哲学教学,不但要联系自然科学实际,还要联系文史知识实际,例如,在解释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原理时,即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就可以用到历史课上学过的“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了三次武装起义、四次革命与反革命的曲折斗争,才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1)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了巴士底狱,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国民自卫军。(2)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 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君主立宪派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 路易十六批准立宪派制定的宪法(1791宪法),建立了立宪派统治;1792年4月,法国抗击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开始,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面目暴露,立宪派的保守妥协态度愈加不得人心;于是,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宪派的统治,建立了吉伦特派政权,并于1793年1月21日,处死了路易十六。(3)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武装干涉法国;同时,法国国内发生大规模王党叛乱,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至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统治,建立雅各宾派专政。(4)雅各宾新政权面临严峻局面,被推翻的吉伦特派在许多地区煽起武装叛乱,于是雅各宾派实行“恐怖”统治;1794年6月,国内反对“恐怖”统治的势力得到加强,并于1794年7月发生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专政,从此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这中间经过革命和反革命、复辟和反复辟的长期复杂的斗争,才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尚且如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即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三、哲学教学应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每一个路线、方针、政策无不包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以党的基本路线为例,它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事物是普遍联系、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以及抓主要矛盾、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等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又如,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又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反左,又要防右,但主要是反左”的思想等。也都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因此,哲学教学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可以教育学生用哲学观点更高层次地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哲学教学应联系学生的身边实际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把理论当做锐利武器,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失去其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就在于它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例如,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那么启发同学们分析:“现实生活中是否有些时候没有矛盾?是否有些地方没有矛盾?”同学们经过一会的思考,回答说“没有!”于是就进而得出了“在现实生活中必须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全面分析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一结论。同时,生活中的这些矛盾是否都是均衡的呢?当然不是,有些主要、有些次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诸多矛盾,但主要还是教与学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我们顺理成章地得出矛盾有主次之分这一哲学命题,进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通过分析,大家不仅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提高了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哲学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具体生动,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大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何虎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教学与研究,2005(4).

[2]刘新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6).

[3]王学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案例分析教学法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4]王学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图解式教学法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

[5]刘泽伦.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生教育研究,2001(3).

基金项目:铜仁学院校级特色重点学科(教育学)资助。

作者简介:李克强,男,汉族,本科,1963年7月出生,铜仁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政治副教授;研究方向:人类变迁。

作者:李克强

第3篇: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功能定位思考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一门公共必修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归属于“两课”范畴,然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却不尽如人意,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方面存在片面性的认知误区,为此要全面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思考和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正确功能定位,对其进行内容、形式上的改革,用先进的文化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应有的功能。

关鍵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功能定位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归属于“两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观念,开启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然而,当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践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在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出现了偏差,没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自身应有的价值和功能,为此,要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明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确立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主体性地位,更好地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弊端分析

1.片面强调和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政治功能。在长期以来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践之中,过分关注和强调其政治功能,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当成政治课来进行教学,采用课堂灌输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而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人文精神,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政治功能,显现出过于简单、绝对和高远的倾向,成为一种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神圣使命,这就使之背离了哲学固有的精神要义。

2.存在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认同危机。在长期以来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之中,尽管已经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共识,然而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中的主体性地位却缺乏认同感,表现为:大学生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仅仅是拿学分的一个存在,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深入体悟,而教师也习惯于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灵活、创新的课堂教学,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显得单一化、被动,难以使大学生产生认同感,无法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启迪和引导,这就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产生内心上的排斥感和疏离感,缺乏与教师的深度交流和沟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缺乏可探索性和可商榷性,显示出固态不变、僵化的状态。

3.大学日常生活的意义被“唯科学主义”所解构。哲学原理本应是要经过充分、深入的商榷、对话才能突显其意义和作用,而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实践之中,却采用经验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哲学内容加以处理,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本质是哲学道理的基本事实,用所谓的“唯科学主义”消解和替代了大学生活的全部意义,极大地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应有的知识传播、道德精神熏陶、审美追求、文化陶冶的功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政治性功能丧失了哲学意义上的文化基础,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显露出肤浅化、口号化的问题〔1〕。

4.理论联系实际流于形式和表面。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出于政治性功能的角度,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师习惯于用高度抽象的哲学原理进行教学,采用生搬硬套、僵化的理论教学模式对现实生活实际进行诠释,并存在将不同历史时期的领导层发言哲学化、条理化的倾向,无法真实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能。

5.诋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声誉。长期以来大规模的政治说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变得政治化、庸俗化,它在人们的心目中不再是一门庄重的学问,而被人们认为是政治课的代名词,教师也相应演变为搞政治、搞马列的人,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难以找寻到自己的准确定位,缺乏统一性的认知和评价。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功能定位的原则分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无法选择、强制性的学习课程,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必须依循以下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进行功能定位:

1.合理把握课程性质。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进行功能定位的过程中,首先要合理把握这门课程的性质,要认识到它是一门哲学性质的理论课,而非实证自然科学或部门社会科学,具有哲学所拥有的内在逻辑性、抽象性、思辨性和体系性属性,立足于世界观的高度,对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抽象的思辨、逻辑论证展示其一般方法论的本质,并以其内在的科学精神澄清理论迷雾和思维混乱,以批判、怀疑、拷问式的方式解决主客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教学内容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显示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特性,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探讨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以联系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辩证法;阐释人的认识发生、本质及过程的认识论;探讨社会本质、发展规律及动力、进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观。

3.学分管理。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必修课,必须进行科学的学分设计和管理,使之纳入到高校学分统一管理的范畴,以较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实际功能。

4.特殊性。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不同于实证自然科学、部门社会科学等课程,要体现我国官方意识形态,基于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现实政治活动的需求,进行教学实践和指导,并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改革方式。

5.立足于实际。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必须结合实际进行设计,考虑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多元文化冲击和碰撞的影响,分析大学生中存在的自我功利意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以较好地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2〕。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

1.知识传播功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凝结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知识,汇聚了各种命题、判断、推理、格言和哲理,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学习,比较、鉴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哲学知识体系,在去伪存真的学习中传播人类哲学知识,并对其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

2.文化熏陶功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可以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体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人类哲学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情怀,在人类哲学文化中获得心灵的涤荡和净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3.道德教化功能。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信仰,对大学生产生深刻、持久而稳定的道德教化和渗透。

4.政权辩护功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可以对社会生活进行调节和控制,并为国家政权、现存政治秩序、政治法律制度进行辩护〔3〕。

5.其他功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哲学,并通过自我思考、思辨和探索,对真理进行论证和学习,较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能力。

四、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探索

1.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的建设

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存在诸多问题,显示出滞后性,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功能发挥,为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的建设,具体从以下方面思考:

(1)找准课程定位,把握关键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将其内容体系搞成“拼盘”,要向学生直接传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对于现实中的热点问题要仔细分析,辨析其是否属于哲学范畴,要在教学中加以仔细揣摩,并从哲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和阐释。同时,不能忽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思想的教学,要使之区别于“常识性”教育,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和观点的完整性,不可随意删减或剔除。同时,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具体分析和处理,尽量简化相对表浅、易懂的内容,增强重点、难点知识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集中阐述并合理归纳相对分散的知识点,较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体系的完整性、一致性。

(2)突显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主线。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实践性本质和基础,以其为教材改革的立足点的归宿,突显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主线,避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与实践观的绝对割裂和对立,要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和实践观的辩证统一性,明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内涵,以此作为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和指导思想〔4〕。

(3)体现教材的历史感。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能割裂其与整个本文哲学传统历史的联系,避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主义和庸俗化现象。并且,要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中发掘真理的生动历史过程,使之与特定的环境和结论相联系,避免激化智慧的哲学成为条文化、教条化的僵死结论,要使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说教布道的“神学”。

(4)体现教材的时代现实感。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要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融入自己時代精神的精华,要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国梦”等重要思想融入到教材之中,以“哲学的方式”对时代新成果进行诠释,避免成为纯“政治”的空洞说教。同时,还要充分、深入地对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必须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层的解析,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穿透力和批判改造能力,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批判和改造,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崇高信仰和精神追求,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大学生对现代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能够释疑解惑,开展哲学方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我们提供一个整体社会的视界,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更好地在思想中把握时代现实,走出思想困境和信仰迷茫,满足大学生内心渴望的“理性”和“归依”精神需求〔5〕。

2.明确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主体性意识

要彻底转变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空洞、枯燥的教学状态,培养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意识,突显大学生个体的生活意义,不能用传统“宏大叙事”的归纳式教学逻辑遮蔽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要通过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引领大学生实现对个体生活的观照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必须导入差异性、量化的思考,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大学生个体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真实困惑相链接,使大学生能够深刻地分析问题,建构起自觉反思的基本视野,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而不能用社会整体生活的意义替代大学生个体生活的意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成为“空中楼阁”。

同时,还要确立大学生的本位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践是具有相当突出的生活意义危机问题的,显示出相当明显的“物化”倾向,而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问题较少关注,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不能保持失语的状态,要进行哲学层面的引导和理性的把握,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生活意义的理性坐标和方向。

3.开展研究性教学模式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之中,要确立基本的教学观,创立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转变过分注重知识本身的观念,强调知识的应用、累积与创新,突显其智慧之学的课程本质,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哲学素养和哲学思维能力,深层次地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创造能力。

(1)合理安排课程。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课程,突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环节,安排12周的课堂讲授时间,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论知识体系;安排接下来的5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2)确定社会实践实施方案。要确立社会实践主题,引导学生从时代感、现实感的角度进行哲学思考,围绕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感兴趣的问题,确立社会调查研究的主题,并深层次地思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生意义、价值实现、文化建设、生态平衡等问题,使学生学会用哲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出哲学层面的深刻性〔6〕。

综上所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要真正地入脑入心,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功能定位,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建设,树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开展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 考 文 献〕

〔1〕裴秋芬.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思维革命〔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2〕陈飞.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更“接地气”〔J〕.人民论坛,2018,(02).

〔3〕欧阳询.“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与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J〕.怀化学院学报,2013,(10).

〔4〕李游.试探马克思主义批评中国形态建构的“三位一体”模式〔J〕.前沿,2011,(24).

〔5〕“仁”、“生”、“理”三位一体的理学形上架构〔J〕.史向前.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6〕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思维革命〔J〕.裴秋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杨臻云

第4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以前就有唯物主义、有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为人名服务、与时俱进、共产主义

所谓原理是指:①概念的含义

②概念之间的关系

③理论意义或方法论意义

在答题时有两个答法: 【① ② ③】或【① ③】 物质 = 客观 = 客观实在 = 客观存在 辩证法:全面、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片面、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 先有物质后产生意识且物质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 意识是人独有的 =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否认物质犯唯心主义错误 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错误 运动 = 变化 = 过程

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 否认相对静止犯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实践最大的特点是创造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 意识在内容上客观在形式上主观 本原:世界万物有他产生最后复归于他。

唯心主义的错误有:否认客观、实践 第二章

(一)唯物论总结

五观:物质观(4)、意识观(5+15)、运动观(6.1+6.2)、时空观(6.3)、规律观(14) 五系:物质和意识的的辩证关系(8)

实践与人的辩证关系(10)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11-12)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6)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辩证关系(18) 两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3) 一原理:世界物质统一原理(9)

第二章

(二)唯物辩证法总结

一个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与核心(25)

两个特征:普遍联系(的特征19-20)与永恒发展(的特征21-22-23)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26--30)

质量互变规律(31-32)

否定之否定规律(33-34-35)

辩证思维(认识)四对方法(39):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五队范畴(24【1--5】):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

六个环节:5对范畴 + 整体与部分(事务联系和发展的6个环基本节) 主客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主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增强能力:学习辩证法的目的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章 认识论总结

认识论的前提:区分主客体(1-2-3)

认识论的基础:实践(4-5)

认识论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7-8)

认识论的过程:两次飞跃,无限反复(9-10-11-12-13-14)

认识论的结果:真理与谬误(15-16)

认识论的标准:实践(17-18)

认识论的好坏:价值(19-20-21-22)

认识论的实践与认识的统一:自由(23-28)

第四章 唯物史观总结(1-2-3-4-5)

一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4)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运动规律(5---8)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运动规律(9---12) 三对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特性(13---16)

统一性和多样性(14)

必然性和选择性(15)

并进性和曲折性(16) 四个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28---37)

社会历史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29)

人的本质 = 劳动 + 社会关系(3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1-32-33)

杰出人物或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特殊作用(34---37) 五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7-18)

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9-20-21)

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22-2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24)

科技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5-26-27)

第五章、第六章合起来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懂得四个一,学会三个二。手中就有钱, 有钱就投资。资本十三论,政经就搞懂。 懂得四个一:

一个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决定(5)

一个规律:价值规律(8)

一个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9) 一个理论: 学会三个二:

二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2) 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3) 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 手中就有钱:货币(6-7) 资本十三论:

劳动商品论(15-16)

生产两重性论(18-19)

不变可变资本论(22)

资本积累论(27-28-31)

资本循环论(32)

资本周转论

(33)

资本主义工资论(35)

平均利润论(36)

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论(40---44)

剩余价值论(20---26)有机构成论(28-30) 社会再生产论(34)

矛盾危机论(38-39)

第5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

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第6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第7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4个原理) 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观: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因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原理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

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劳动促进了意识的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原理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原理

四、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认识论(3个原理) ※原理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原理二:真理的属性原理

世界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原理

三、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认识运动规律)原理

世界观: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3个原理) ※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不是无能

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原理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制约整体;整体制约部分;有时,关键的部分功能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③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使整体的发展。

原理

3、系统优化的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发展观:(7个原理) 原理

1、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原理2: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观:一切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我们应反对用静止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原理3: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

世界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原理4: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趋势)

世界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原理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世界观: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原理

6、辩证否定观原理

世界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原理

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三)矛盾观:(7条原理)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世界观: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 要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原理

2、矛盾的特殊性

世界观: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原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世界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要遵从特殊—→普遍—→特殊的认识秩序,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性,在普遍性的指导下解决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原理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世界观: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这一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要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原理

5、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世界观: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原理

6、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原理

世界观: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原理

7、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世界观: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法(一分为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即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历史观部分原理(3条原理) ※原理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方法论: 从客观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原理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

世界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方法论: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原理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世界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坚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路线。

反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二部分:价值观与人生观部分原理(4个原理)

※原理一: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理(人的价值原理)

世界观: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

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 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劳动和奉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中创造价值。 ※原理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世界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凡是符合发展规律,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三: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世界观: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劳动和奉献。人生价值实现还需要主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观条件即: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方法论: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原理四: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世界观: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 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第8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

一、 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认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2.“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1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D.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15.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

A.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B.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D.必然性为偶然性开辟道路

16.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17.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18.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9.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阶级斗争

2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的最高理论成就是()

A.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的“原子论”

B.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气”一元论

C.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根说”

D.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五行说”

二、双项选择题:(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计10分)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两个内核”,这两个内核是()

A.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

B.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

C.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

D.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理论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它们是:()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5.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包括()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7.区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A.看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

B.看事物的外在形式是否新奇

C.看事物是否代表发展的方向

D.看事物是否符合发展规律,

8.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9.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汇

D.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0.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C. 要被人民群众所掌握

D.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三、判断说明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简要分析。每题5分,计15分)

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2分)因为从其反映基础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内容看,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但是不是直观地反映,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具有选择性,也有创造性,是能动的反映。

2.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错误。(2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既具有其本质,也具有其现象。本质与现象是辩证统一的。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来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即使是偶然的、零碎地、稍纵即逝的现象也要表现本质;没有纯粹的本质和纯粹的现象

3. 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就是真理。

错误。(2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不一定就是真理。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5分)

1.物质

2.规律

3.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

5.理性认识

五、简答题:(每题5分,计20分)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哪里?

4. 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六、论述题:(任选一题,回答两题以首题计分;计10分)

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2.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说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

七、材料说明题(计10分)

材料1: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重要通道。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0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1.6%。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6米,海岸线长193公里。有着良好的天然海港。依赖于良好的地理位置,新加坡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材料2:

图瓦卢位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全国面积26平方千米,由9个环状珊瑚岛组成。首都富纳富提。2001年11月15日,设在华盛顿的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发布消息:由于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侵袭岛国的最大巨浪3.2米,而图瓦卢海拔最高点只有4.5米。大洋洲的岛国图瓦卢的1.1万居民被迫已于2002年搬入新西兰。

问题:1.结合材料1提供的信息,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判断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的作用?(5分)

2.材料2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警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5分)

1.结合材料1提供的信息,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判断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的作用?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地理环境有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地理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5分)

2.材料2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警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不能粗暴地对待自然界,围绕保护环境展开论述。(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选错一个扣1分)

1.B2.A3.A4.C5.C6.D7.D8.A9.B10.C

11.D12.A13.A14.B15.B16.B17.C18.C19.C20.A

二、双项选择题:(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计10分。选错一个扣1分)

1.CD2.BC3.AB4.BC5.AB6.AB7.CD8.CD

9.BD

10.AB

第9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

1、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 世界观――→哲学 :经过理论化,系统化。

3、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

4、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系统理论。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即物质与精神(意识)的问题。

6、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7、 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8、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肯定思维与存在有统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改

造,都是可知论

9、 唯心主义: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彻底唯心主义是可知论。

10. 唯物主义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缺乏科学理论,直观性,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不彻底性,形而上学)→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唯一科学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11. 唯心主义历史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强调神,自然的神秘力量)和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我的思维)。

12.辩证法(是发展学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变化的根源不在事物的外部在内部的矛盾。

13. 辩证法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现代形态)

14. 形而上学(是发展学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没有质变,运动变化的源泉在外力作用。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正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①辩证唯物主义:含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②历史唯物主义。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来源:德国古典主义。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和具体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与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领域、方面或层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哲学以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二者的联系是:

上一篇:14课外交成就下一篇:歌颂白衣天使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