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哲学在教学中的生活化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0年我市实施新课程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新课程强调课堂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强调学生的认知性和生活性。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有同感, 认为高中所学的哲学知识太抽象太枯燥了, 简直是晦涩难懂。怎样才能让哲学更好地与生活接轨呢?其实, 正像某位哲人所说:“生活就是哲学, 哲学就是生活。”如果把哲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就会发现哲学并非想象的那么难。

所谓哲学教学生活化, 是指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将教材理论知识与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周围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课堂教学, 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

现在, 就把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使其从学习哲学知识中收获快乐和启发, 真正体验哲学即“智慧的科学”。

在课前, 教师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外, 还需要注重教具, 课堂中运用的教具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 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力量, 通过学生去收集对课堂教学有用的物品, 结合新课程的需要, 选取一些现实生活的事物作为教具, 教师要明白我们的教具, 不仅仅是局限于学校提供的黑板、粉笔等, 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哲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1 回味绵长, 凸显哲学的韵味

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无非就是这堂课必须好听、有味道。矛盾具有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高中政治学科四大模块应该有不同的味道。其中哲学味是最难的。

2011年重庆市高中政治优质课大赛在重庆一中举行, 西大附中的老师讲《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他首先从学生着手, 把学生分成二个小组, 进行“词语接龙”。然后把小纸片分给每个小组成员手中, 在纸片上写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 一首诗, 一句话, 一部电影、、、、、、待学生写完后, 连起来读出上面的意思。这个环节穿插幽默的语言, 让学生笑一笑, 易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 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通过这个案例, 引导学生概括出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然后要求学生站在哲学的高度, 用哲学语言来描述现实的世界。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具有客观性, 不能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用幻灯片展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里运用高度概括的名言警句, 易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运用深入人心的广告语, 易产生强大的冲击力。通过这样的处理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哲学课堂变得通俗简单了,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觉得大胆探索政治课的激趣方式和手段, 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也为创建和谐课堂奠定了基础。

2 强调实物在课堂中的运用, 克服课堂的枯燥无味

高二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第一课就讲:“矛盾的对立和统一”, 这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的理论, 这节课学不好的话, 后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主次方面就更难懂了, 所以, 在上课之前, 我就准备了道具。当我拿着颜色鲜艳的氢气球走进教室时, 他们都很好奇地问我, 这堂课做什么?“现在这氢气球自由吗?”学生们回答:“当然不自由。”“为什么?”“因为有线系着, 它想飞也飞不高。”“假如我松开手, 这个气球就自由了吗?”有的学生回答是, 也有回答不是。于是, 我走到教室外, 松开手, 两个气球其中一个被走廊外的墙挡了道, 另一个则飞到天空中, 直到看不见, 我又问:“飞到天空中的气球, 命运会如何呢?”有人回答:“因为气压的原因, 气球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会破裂。”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得出:“气球的自由不是绝对的, 它要受到绳子的制约。因此, 自由和绳子是矛盾的, 它们既对立又统一。离开绳子的约束, 气球就会飞向天空, 就会破裂, 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就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 是相互依存的。通过以上分析, 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者认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 应该采取一些来自生活中的案例, 巧妙地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引导学生, 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达到教学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可以直观地把教材上的内容展示给学生, 加深其印象, 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持久的记忆, 从而真正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是智慧之学。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 无论古代哲学还是现代哲学都发挥着它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的传播离不哲学的教学, 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模式, 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 提高自己的认识, 舒展心灵, 铸造灵魂。

摘要:哲学知识太抽象太枯燥无味, 要追求哲学课的韵味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将教材理论知识与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周围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课堂教学, 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

关键词:教育教学,课堂,哲学,生活化,案例

参考文献

[1] 赫清杰《行进在哲学与生活之间》人民出版社二科2010年9-1

[2] 杨玉昌《哲学生活》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 吾喜杂志中国期刊网《哲学生活化生活化哲学》

[4]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生活中的哲学》

上一篇:浅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创新下一篇:指纹检验在刑侦工作中的应用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