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效能感:概念、测量和相关研究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每年成为道德舆论中心的不道德行为事件,都会引起人们的反思和疑问:人们为什么做出不道德行为?在追寻道德的同时,人们为什么会怀疑道德行为?库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道德行为受到道德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做出道德行为。雷斯特及其同事的道德四成分模型认为道德行为的发生至少需要经历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四个阶段。之后的心理学家在此理论基础上不断发展,但是这些理论和研究主要描述个体处理道德事件的过程,并且主要关注道德判断,不能充分解释将道德判断转化为意图和行为的能力。不同的研究者也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运用于道德领域,提出了道德效能感。道德效能感是目前新提出的一个概念,研究相对较少,且道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关注和研究。本研究旨在对道德效能感的概念、测量和相关研究进行简单地梳理。

二、概念

我国研究者马晓东在2004年,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应用到品德领域中,提出道德行为效能感(sense of moral behavior efficacy)这一概念。他认为道德行为效能感,即个体在执行某一道德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的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包含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某个道德目标的主观判断以及个体对自己能否执行某一道德行为的效能预期。May等(2009)将道德效能感定义为个体有效、积极地处理工作场合中的道德问题,以及克服困难、找到解决方法并通过道德困境的能力的信任感。Hannah(2010)认为道德效能感(moral efficacy)作为一种独特的自我效能感,特指道德行为方面的效能感。道德效能感是个体坚持面对道德道德困境时,对自己去组织和调动动机、认知资源、手段、行为过程以实现既定领域的道德目的这一能力的信任感。道德效能感主要由两个要素构成,第一个要素是自我效能感即个体预期其在特定的道德领域成功地做出道德行为的难度水平,属于内部要素。第二个要素是方法效能感,即个体对自己对在该难度水平上做出道德行为的能力的确认感,属于外部要素。道德效能感是状态性的而非特质性的,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Hannah之后等将道德效能感纳入一个更大的框架-道德能力模型中,他们认为道德效能感是道德能力的一个构成要素,道德效能感越高,道德能力可能越高。

三、道德效能感的测量

目前研究者主要使用两个量表测量道德效能感,一个是Michell&Palmer(2008)开发的量表,另一个是Hannah&Avolio(2010)编制的量表。

(一)Michell&Palmer(2008)开发的道德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有6个项目,采用5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赞同”,“5”表示“非常赞同”,科伦巴赫α信度为0.96。每一个项目之前设置一个前提即一个道德情境,然后指出对每个陈述赞同撑度。题项如我可以做出道德行为,尽管权威人士做不到;我将致力于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

(二)(Hannah&Avolio,2010)的道德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有5个项目,采用5点评分,“1”表示“完全不相信”,“5”表示“完全相信”,科伦巴赫α信度为0.95。项目如:我相信我会反抗用不道德行为解决问题的人;我相信我容易看到我所面临的挑战中的道德影响。

四、道德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一)组织中领导和员工关系

Hannah(2011,2012)等在研究领导类型和员工的社会行为时发现,员工道德效能感的提升会增强道德行事的意向;道德效能感越高,人们就越可能把道德判断和道德倾向转化为道德行为Owens,B.P(2019)等的研究表明领导者的道德谦卑和员工的内隐道德理论能够交互预测员工的道德效能感,进而使员工增加亲社会行为,减少不道德行为。

(二)教育行业

在May,Luth(2013)的一个研究中,来自工程和科学课程的大学生通过学习道德课程道德效能感都得到了有效地提升。这表明道德训练课程的设置对于道德效能感的提升会有所帮助。May等(2014)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商业道德课程对毕业生的道德效能感存在显著影响。Santarosa,M.C.(2015)在一项研究中对比了美国公认的不同大学的教务主任和录用主任的道德能力,结果发现,教务主任和录用主任的道德效能感无显著差异,且机构规模的大小和二者的道德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机构规模越大,则道德效能感越高。

(三)护士行业

Rathert等(2016)在研究影响护士的道德困扰的因素中发现,当组织支持较低时,在道德声音的中介作用下,道德效能感和道德困扰负相关。他们认为尽管似乎不可能排除道德困境和冲突,领导者和组织帮助提高护士的道德效能感,或许可以增加道德声音从而减少道德困扰。

(四)军事领域

JackieL.Schiller II(2016)以美国未来的军事官员为被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意志力和道德效能感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意志力能够显著预测道德效能感。

五、小结与展望

道德效能感的提出解决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缺口的问题。道德效能感的研究完善了道德决策和道德认知理论,为道德行为的产生和不道德行为的减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会进一步指导未来的研究。

同时,在道德问题频发的现代社会,道德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将会对建设良好的道德氛围,提升人们的道德自信提供帮助。近年来道德滑坡和道德价值观的丧失,让人们对道德渐渐失去了自信。通过提升道德效能感及其他道德能力,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效能感是近几年提出的,属于新兴的研究,理论和测量都尚需完善。且多数研究都是使用道德能力问卷来测量道德效能感,实验室研究甚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领导和员工关系上,其他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扩展研究领域,增加实验研究也是研究者应努力的方向。

另外,道德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多是基于个体水平展开研究,而对于集体水平的道德效能感则缺乏研究。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受到群体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该模型扩展到集体水平上来研究集体道德效能感。

再者,道德许可也是近几年比较新的研究,指个体过去做了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的行为,会允许自己在未来减少做道德行为,或者出现做不道德行为的现象(石伟,2010)。研究者多从道德自我调节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展开研究,目前还没有研究者从道德效能感等道德能力的角度分析。道德效能感作为道德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否会对道德许可产生影响呢?未来的研究可以进行探讨。

最后,正确的评估自己的道德效能感或许对青少年见义勇为有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发生青少年因见义勇为却牺牲的事件,这引起了社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此青少年要重视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在见义勇为之前首先衡量一下自己的道德效能感,在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克服困难、利用各种方法解决困难后,再做出行动是一种更好的方法。

【相关链接】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快乐常常诱导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则迫使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的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的能够损害人的幸福。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这种说法反过来也是正确的,不可以强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富人遵循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达国家遵循发展中国家的道德。

摘要:道德效能感是个体坚持面对道德困境时,对自己去组织和调动动机、认知资源、手段、行为过程以实现既定领域的道德目的这一能力的信任感。本研究介绍了道德效能感的概念、测量及相关研究,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完善道德效能感的测量工具,增加实验室研究,扩展研究领域。

关键词:道德效能感,道德行为,道德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晓冬.中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的发展及其与道德行为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

[2] 石伟.道德心理许可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展,2011,19(8):1233-1241.

[3] Bandura,A.(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Freeman.

[4] Hannah S.T,Avolio B.J.(2010).Moral Potency:Building the Capacity for Character-Based Leadership[J].Consulting Psychology Journal:Practice and Research,62,(4),291-310.

[5] Hannah,S.T.,&Avolio,B.J.,May D.R.(2011).Moral maturation and Moral Conation:A Capacity Approach to Explaining moral Thought and Ac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6(4):663-685.

[6] Hannah,S.T.,&Avolio,B.J.,Walumbwa F.O.(2011).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entic Leadership,Moral Courage and Social Behaviors[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1(4):555-578.

[7] May,D.R.,&Luth,M.T.(2013).The effectiveness of ethics education:A quasi-experimental field study.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19(2),545-568.

[8] M a y,D.R.,L u t h,M.T.,&Schwoerer,C.E.(2014).The influence of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on moral efficacy,moral meaning fulness,and moral courage: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JBE JB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24(1),67-80.

[9] Mitchell,M.S.,Palmer,N.F.,&Schminke,M.(2008).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ethical efficacy.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conference,Anaheim,CA.Unpublished manuscript.

[10] Owens,B.P.,Y a m,K.C.,Bednar,J.S.,Mao,J.,&Hart,D.W.(2019).The impact of leader moral humility on follower moral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04(1),146.

[11] Rathert,C.,M a y,D.R.,&Chung,H.S.(2016).Nurse moral distress:A survey identifying predictors and potential interven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53+39.

[12] Santarosa,M.C.(2015).An exploration of moral potency among registrars and admission directors at U.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rder No.3742930).Available from Pro Quest Central.(1754657647).

上一篇:欧尚超市微观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与对策下一篇:工业产品设计中“跨界设计”理念的应用